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界定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推荐意见(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23:1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界定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推荐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界定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推荐意见》。

第一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界定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推荐意见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界定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推荐意见

人感染HBV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感染。早期识别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可以使被感染者尽早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来防止或推迟肝病发生。并使家庭接触易感者和性伴侣得以识别感染者并进行疫苗接种,从而中断HBV的传播。对于出生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大于8%以上的国家的人,建议对紧密接触HBV感染者的怀孕妇女、家庭接触者和性伴侣进行检测以达到初级预防的目的。并对暴露于血液或体液风险的人进行暴露后预防(如医务人员的针刺伤或性侵犯),对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阳性的婴儿和感染了HIV的人进行适当的治疗。

最近,随着对乙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性的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及其接触者的公共卫生评价和管理发布了新的建议,并且建议扩大检测范围,即包括对出生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大于2%的地理区域的人、男同性恋者、注射毒品者进行检测。对新确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患者和提供教育者发展卫生部门与社区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还需要提供其他资源来保证相应的人群被检测并能够提供相应的照顾。(2009年肝病:49:S35-S44)导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美国居民有80万至140万(0.27%-0.47%)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者,其中的 47%-70%出生于其他国家。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早期识别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能够使被感染者得到必要的照顾措施以防止或推迟肝脏疾病的发生,并使家庭密切接触易感者和性伴侣得以识别感染者并进行疫苗接种,从而中断HBV的传播。慢性HBV感染者可以保持多年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未认识到病毒传播的风险、对他人的感染性及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严重的肝脏疾病。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界定和公共卫生管理可有助于预防慢性肝脏疾病严重的并发症,有助于完善免疫策略,从而消除乙肝病毒的传播。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血清学检测是确定慢性HBV感染者的主要方式。1964年,澳大利亚抗原的识别使检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有了可能,1975年,已确定在接受输血者之间、残障机构的居民、出生于中亚和地中海的人、静脉吸毒者(注射毒品者),男同性恋者(男男性接触者)的HBsAg存在着高患病率。美国在1972年,建议并制定规章制度开始为捐献的血液和血浆进行强制性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

此后,更多的关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的指导方针和建议使得预防乙型肝炎院内感染的初级预防成为可能,其通过对感染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隔离,及对血液、器官、组织的捐赠者的检验筛查来预防院内感染。为了进一步加强暴露后的管理,随后建议对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下的婴儿、感染HBV的家庭接触者及性伴侣、暴露于具有感染性的血液或体液的人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在 免疫方面指导下,也有建议对某些高发病率的人进行检验,这些人包括在乙肝高流行的国家出生的人、HIV同时阳性者,因为二者同时感染可增加乙肝病毒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现有抗病毒药物的安全性,及其对乙肝病毒的有效性是患者可能从药物治疗中获益的必要前提。现在治疗乙型肝炎的大多数药物是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自2002年以来,两种形式的α-干扰素和五种口服的核苷类似物已被审批,其他药物也在进行临床试验。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

1985年至2006年期间,在美国,通过国家法定疾病监测系统的报告: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从1985年每10万人中11.5人下降到2006年的每10万人中1.6人,通过调整漏报和无症状感染,估计在2006年有4.6万人新感染乙肝病毒。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下降最大的人群为接种了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15岁以下的儿童,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下降了98%,从1990年的每10万人的1.2人到2006年的每10万人的0.02人,自2001年以来,每年在1991年或之后出生的人中急性乙型肝炎的报告不到30例,其中大多数是国际领养的或在美国以外出生的没有完全接种疫苗的孩子。2006年,20岁以上的成人的急性HBV感染的发病率最高,大致反映在成年人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这些成年人具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风险的行为:(例如,男同性恋者、注射毒品者、多个性伴侣者和性伴侣是HBV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及其并发症

美国2000-2003年的死亡率数据显示HBV感染的每年有2000-4000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由于肝硬化和肝癌死亡的。([CDC],未公布的数据,2000年至2003年)。

由于较小年龄的感染、免疫抑制或更高水平的循环感染,在美国慢性HBV感染的负担更大。这些人包括出生在慢性HBV高流行(8%或以上)或中流行(2%-7%)的地理区域的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这种人可能有额外的风险因素),以及那些已经建议其接种疫苗的有危险行为(例如男同性恋者和注射毒品者)的成年人。准确估计美国慢性HBV感染的流行情况必须充分考虑来自国外的不成比例的出生者和具有高危行为的人的因素。据估计,0.3%和0.5%的美国居民长期感染乙肝病毒,47%-70%的人出生在其他国家。全球HBV感染流行病学的变化

虽然HBV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慢性HBV感染的血清阳性率研究在许多国家还很有限,但可以肯定的是HBV传播方式和慢性HBV感染的血清阳性率在世界各地显著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大约45%的人生活HBV高度流行的地区(即成年人中慢性HBV流行感染率为8%或以上,已治疗或慢性感染者(即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HBc])大于60%)。HBV高度流行的地区90%以上的新感染病例发生于围产期的母婴传播或婴幼儿的家庭传输。婴儿免疫计划和儿童接种疫苗在许多国家已使发病率明显下降。HBV中流行水平的国家(即HBsAg流行率2%-8%)大约占世界人口的43%;在这些国家中,多 种传播方式(即,围产期传播,家庭传播,性传播,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医源性传播)加重感染负担。HBsAg在世界高或中流行的区域包括许多东欧,亚洲,非洲,中东和太平洋群岛。在低流行国家(即HBsAg流行率不到2%),大多数新的感染发生在青少年和成人的原因主要是性传播和注射毒品传播。

在美国,年轻人及已经实行接种的外国出生的美国居民感染率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婴儿免疫计划在全球范围的开展。然而,在美国肝癌死亡率最高的仍然是亚裔/太平洋岛民,这就反映了慢性乙型肝炎在这些人群中的高流行。

在全球范围内,其他地区的HBsAg流行率为2%或更高,HBV感染是HCC的重要相关因素。

慢性HBV感染者的家庭接触者和性伴侣

自1982年以来,已建议慢性HBV感染者的家庭接触者和性伙伴进行血清学检测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因为研究发现,与慢性HBV感染者生活的家庭中,14%-60%的人证明已有HBV血清学感染,并且3%-20%为慢性感染。未接受疫苗接种的儿童生活在慢性HBV感染者的家庭中感染的风险最高。男同性恋者

在1994-2000年研究中显示,年龄在30以下男同性恋者(MSM),年龄在18-24岁有1.1%的MSM确定为慢性HBV感染者(95%置信区间[CI]=0%-2.2%),年龄在15-21岁有2.1%(95%CI=1.6%-2.6%)的MSM确定为慢性HBV感染者,年龄在22-29岁有2.3﹪(95% CI=1.7%-2.8%)的MSM确定为慢性HBV感染者。在这些研究中,患病率较高(7.4%;95%CI=5.3%-9.6%)者是HIV抗体阳性的年轻MSM,HIV抗体阴性(1.5%;95%CI=1.2%-1.9%)者患病率低(CDC,未公布的数据,2007年)。在1982年乙型肝炎疫苗采用前,慢性HBV感染在MSM中的发病率为4.6%-6.1%。最近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已被感染的发病率也增加,慢性感染在年龄较大的MSM中仍然比较普遍。注射毒品者

2.7%-11%的注射毒品者(IDUs)为慢性HBV感染者;已被描述同时感染HIV的 IDUs中,HBsAg流行率为7.1%(95%CI=6.3%-7.8%)。在美国,从慢性HBV感染者的登记情况得知,4%-12%的人有注射毒品史。在IDUs中随着毒品注射年数的增加,慢性HBV感染率也随之增高,除了共用注射器以外,还与频繁注射和共用毒品准备设备(如棉花,炊具,以及冲洗水)有关。HIV阳性者

随着HIV感染者使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来延长其预期寿命,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病和肝癌的死亡率也相应增加。西欧和美国的研究表明,慢性HBV感染者中HIV阳性者占6%-15%,其中包括9%-17%的MSM,7%-10%的IDUs,4%-6%的异性恋者,和1.5%的孕妇。这种高水平的慢性感染率反映了HIV和HBV拥有共同的传播途径,HBV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后发生慢性疾病的几率较高。检测和确定HBV慢性感染的理论基础 在美国,虽然关于不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的慢性HBV感染者的相关数据有限,但从有关HBsAg检测的出版报告得知,在不知道其被感染的生活在美国的感染者中,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人出生在亚洲。为确保被感染者得到必要的保健措施,从而防止或推迟肝脏疾病发病,并防止将疾病传播给他人,迅速识别慢性HBV感染是非常必要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出版,及用于治疗成人慢性HBV感染的多种药物的批准使用,有益于慢性HBV感染者的医疗评价和照顾也相应增加。随着乙型肝炎治疗的最新进展和HCC的检测,确定HBV感染,并对HBV感染者实施重要干预措施,可减少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体措施包括:

①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关肝脏疾病的发病和进展进行临床评价检测;②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或扭转处于有失代偿危险的肝病患者的病情;③基线甲胎蛋白的检测和定期超声监测可以对有肝癌风险的患者进行筛查,因为早期干预,切除或局部切除小肿瘤或进行肝移植可以使患者长期处于无瘤生存状态;④实施干预措施,旨在减少肝损伤的进展,这些干预措施包括甲型肝炎疫苗的使用及避免过量饮酒。因为甲型肝炎使慢性肝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每天饮酒25-30毫升以上与乙型肝炎的进展相关。

确定HBV感染,并对已经感染乙肝病毒者进行初级预防,对其紧密接触者进行检测,随后进行疫苗免疫(如果确定为易感者)或医疗管理(如果确定为慢性HBV感染),以减少慢性HBsAg携带者的持续传播,降低传染给他人的几率。适当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和 咨询也有助于防止透析过程中HBV的医源性传播。对捐赠者捐献的血液和器官进行检测,能够防止具有传染性材料的使用,使暴露于感染HBV的针刺意外的未接种疫苗者获得更多的暴露后预防措施。

检测慢性HBV感染需要建立公共卫生筛查标准。筛查是一个基本的用来识别无法识别的健康状况的公共健康工具,以便在传染性疾病症状出现前进行治疗,因此干预能够得到执行,以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继续传播的可能。慢性HBV感染普遍接受的主要公共健康筛查标准:(1)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失调疾病,其可以在症状出现前诊断;(2)其检测可靠、价格便宜,是微创筛检;(3)慢性感染患者如果通过获得医疗评价,监测,或在症状出现前进行早期治疗可以终生获益;(4)检查的费用与预期效益之间是合理的。一项研究发现,界定慢性HBV感染的成本效益在低流行水平是划算的,虽然治疗方法不断增加患者无病生活状态的年数,以及各种治疗方法有多种相关的费用使成本效益很难确定。如果人群中HBV的慢性感染率为2%,那么为界定每个人的慢性感染情况而检测HBsAg的费用将达到750到3752美元,每个人的实验室检查费用15.01美元;在更高的流行率的地方,与其他筛查费用相比界定每个HBV感染者的费用将降低。例如,艾滋病毒检测在1%的感染率的地方每个人的费用为2133美元(1733-3733美元),(医学统计®成本数据,$16[$13-$28]每次测试)。另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三个志愿诊所使用两步葡萄糖为基础的筛选程序以确定每一个糖尿病新病例的费用是4064美元。在2%或更高的流行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成本大大 低于为确定胎儿和新生儿筛查的干预费用,例如新生儿筛查听力障碍(每例鉴定要花费16000美元)、代谢疾病(每例鉴定要花费68000美元)或唐氏综合征(每例690000美元)。

在美国,由于慢性HBV感染者是新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传播源,鉴定HBV慢性感染者,并对这些人进行疫苗接种战略将降低乙肝病毒的传播。由于对慢性乙型肝炎已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被感染者一旦确定,就可以说从筛查中受益了。由于这些原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建议在其他人群扩大慢性HBV感染的检测,以便于公共卫生管理。实施

最有可能被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应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感染慢性HBV。HBsAg的血清学检测应作为日常护理内容进行检测,并辅之以适当的咨询服务、临床评价和护理。实验室提供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应使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许可的或批准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并根据制造商的说明进行检测,使用经许可的测试初始反应标本和失效验证标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表明乙肝病毒活跃,可能是急性也可能是慢性的;慢性感染被定义为缺乏抗-HBc IgM,或持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HBV DNA阳性至少6个月。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应被视为具有传染性。

为确定具有感染风险人员的易感性,建议进行抗-HBc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的血清学检测,并接种疫苗。已被建议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人,包括那些某些环境下的特殊人群,(即性传播 疾病/艾滋病毒检测和治疗机构,预防和治疗药物滥用的机构,静脉吸毒者服务医疗机构,对男性同性恋者服务或纠正不良行为的医疗机构)在检测的同时应进行第一剂疫苗的注射,除非可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测试结果并且在患者出现易感时能够第一时间注射乙肝疫苗。在那些被建议进行疫苗接种而又无法进行乙肝病毒检测的地方,应该为所有的人进行疫苗接种。

按照国家要求,所有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的化验结果应当上报国家或当地卫生部门,并且上报是急性还是慢性乙型肝炎。医疗服务提供者应告知那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人有关他们可以采取的防止传染给其他人的措施,包括使家庭和亲密接触者认识到进行检测和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并确保感染者的血液和/或体液不与其他人接触;通过限制酒精的摄入和寻求持续的疾病监测来保护他们的健康。应确定HBV感染者的性伴侣和家庭成员、共用针头者,并进行HBsAg及抗-HBc和/或抗-HBs的检测,如果易感,应该接受第一剂的乙肝疫苗。

许多国家和地方卫生部门已制定相应的信息系统,或登记册,以便对慢性HBV感染者进行通知、咨询服务和医疗管理。这些登记册可以用来区分新旧报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例,方便进行随访,使患者和医疗服务者有很好的沟通,并能够提供当地的、州的、国家的已经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占的比例。结论和需要进一步进行的研究

多个医疗保健机构在确诊慢性HBV感染中发挥作用,并应寻求 在临床机构如何执行慢性乙型肝炎的检测:初级保健,产科和其他医生诊所;难民诊所;结核病检查和治疗诊所;药物滥用的治疗方案;透析诊所;员工健康诊所;大学健康诊所和其他地点。卫生部门还对需要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人员提供各种临床服务,其中包括许多外国出生者,男性同性恋者和静脉吸毒者。社区宣传和教育,通过发展卫生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鼓励社区成员参与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是必要的。

对感染者的确诊和管理缺乏足够的资源,是执行筛选程序的一个障碍。所有的HBV 感染者,包括那些没有保险和财力匮乏者,将需要持续的医疗管理和一些必要治疗。这种医疗需求随着筛查数量的增加也会相应增加,在迅速发展的乙型肝炎监测和治疗领域,也需要提供其他专业性的服务。随着检测和治疗模式的改变,对HBV感染者的卫生保健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对于指导决策者寻求达到相应人群的检测目标是必要的。

第二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或轻度异常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病理与临床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或轻度异常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病理与临床关系研究

作者:马俊骥 冯丽英 冯志杰等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B》2013年第05期

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全球1/3的人群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4.0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表现多样,可以为携带者也可以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还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HCC)。据估计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9300万人,其中慢性肝炎患者约2000万人。

第三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综合管理-农村公共卫生与慢病管理

第三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综合管理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影响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的不良效应。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诊断要点

1.症状慢性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气短或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全身性症状,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可有桶状胸、发绀,伴右心衰竭者可见下肢水肿、肝脏增大,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

3.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考虑COPD的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及危险因素接触史;

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是诊断COPD的必备条件。肺功能测定指标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

4.分期

(1)急性加重期:是指患者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0PD的常规用药者。患者出现短期内咳嗽、气急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

(2)稳定期: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

三、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COPD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短期按需应用可缓解症状,长期规则应用可预防和减轻症状,增加运动耐力,但不能使所有患者的FEV1都得到改善。主要的支气管舒张剂有沙丁胺醇和氨茶碱。

1.沙丁胺醇:

(1)作用机制: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有较强的支气管扩张作用。气雾吸入时对心脏的兴奋作用比异丙肾上腺素小。

(2)用法用量:为短效定量雾化吸入剂,数分钟内开始起效,15—30分钟达到峰值,持续疗效4—5小时。一般作为临时用药,有哮喘发作预兆或哮喘发作时,喷雾吸入。每次吸入100—200μg(每喷100μg),即1—2喷,必要时可每隔4—8小时吸入一次,但24小时内最多不宜超过8喷。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按需使用。

(3)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可见肌肉震颤,外周血管舒张及代偿性心率加速,头痛,不安,过敏反应。

2.氨茶碱:

(1)作用机制:对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其作用机理比较复杂,过去认为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所致。近来实验认为茶碱的支气管扩张作用部分是由于内源性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结果,此外,茶碱是嘌呤受体阻滞剂,能对抗腺嘌呤等对呼吸道的收缩作用。茶碱能增强膈肌收缩力,尤其在膈肌收缩无力时作用更显著,因此有益于改善呼吸功能。

(2)用法用量:成人常用量口服,一次0.1—0.2g,一日0.3—0.6g;极量:一次0.5g,一日1g。小儿常用量口服,每次按体重3—5mg/kg,一日3次。

(3)不良反应:茶碱的毒性常出现在血清浓度为15—20 μg/ml,特别是在治疗开始,早期多见的有恶心、呕吐、易激动、失眠等,当血清浓度超过20 μg/ml,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清中茶碱超过40 μg/ml,可发生发热、失水、惊厥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致死。

(二)糖皮质激素对COPD患者不推荐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加重期患者,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病情缓解和肺功能的恢复,可考虑口服糖皮质激素。

1.泼尼松:

(1)作用机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具有抗炎、抗过敏、抗风湿、免疫抑制作用。(2)用法用量:口服。20mg,一日2次,用5—7天后逐渐减量。

(3)不良反应:本品较大剂量易引起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和类库欣综合征症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较强。并发感染为主要的不良反应。

(三)祛痰药应用祛痰药有利于气道引流通畅,改善通气。常用药物有溴己新或氨溴索。

(四)抗菌药物COPD症状加重,特别是咳嗽痰量增多并呈脓性时应积极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急性加重期常见病原体以呼吸道病毒、流感嗜血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考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可选择大剂量青霉素静滴或头孢呋辛静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使用头孢曲松、阿米卡星静滴。疗程5~7天。临床症状改善3天后可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序贯治疗。

1.青霉素:

(1)作用机制: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2)用法用量:静脉滴注,400万单位,每8小时一次。

(3)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毒性反应:少见,但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青霉素脑病)。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钠可因摄入大量钠盐而导致心力衰竭。

2.头孢呋辛:

(1)作用机制: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使转肽酶酰化,抑制细菌中隔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壁粘肽成分的交叉连结,使细胞分裂和生长受到抑制,细菌形态变长,最后溶解和死亡。

(2)用法用量:静脉滴注,2.25g,一日2次。

(3)不良反应:偶见皮疹及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停药后症状消失;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据文献报导,长期使用本品可导致非敏感菌的增殖,胃肠失调,包括治疗中、后期甚少出现的假膜性结肠炎。罕见短暂性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停药后症状消失。

3.头孢曲松:

(1)作用机制: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有强大活性。(2)用法用量:静脉滴注,2.0g,一日1次。

(3)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局部反应。皮疹、瘙痒、发热、支气管痉挛和血清病等过敏反应。头痛或头晕。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结肠炎、胀气、味觉障碍和消化不良。4.阿米卡星:

(1)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单位,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阿米卡星与半合成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合用常可获协同抗菌作用。

(2)用法用量:静脉滴注,0.4g,一日1次。

(3)不良反应:患者可发生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少数患者亦可发生眩晕、步履不稳等症状。听力减退一般于停药后症状不再加重,但个别在停药后可能继续发展至耳聋。本品有一定肾毒性,患者可出现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增高等。大多系可逆性,停药后即见减轻,但亦有个别出现肾功能衰竭的报道。软弱无力、嗜睡、呼吸困难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少见。其他不良反应有头痛、麻木、针剌感染、震颤、抽搐、关节痛、药物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视力模糊等。

四、注意事项

1.停止吸烟、控制职业性环境污染、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刺激及有害气体的吸入是防治慢阻肺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2.因冬季易受凉感冒使慢阻肺病人病情加重,故秋冬季防病尤其重要。

3.步行、登楼、踏车等力所能及的运动可增强病人的体质,腹式呼吸锻炼、营养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帮助患者咳嗽、正确排痰可促进分泌物清除、通畅呼吸道,进行缩唇呼吸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呼吸困难;有条件的利用BiPAP呼吸机进行夜间无创机械通气能明显改善慢性呼吸衰竭。对于慢支患者进行肺功能监测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尽早防治。

4.沙丁胺醇使用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肌肉震颤、心悸等,过量可致心律失常,24小时内不超过8—12喷。

5.氨茶碱过量会引起中毒,吸烟、饮酒、服用抗惊厥药、利福平等可缩短茶碱半衰期;老人、持续发热、心力衰竭和肝功能明显障碍者,同时应用西咪替丁、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等)和口服避孕药等都可能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

6.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并发高血糖、骨质疏松、高血压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口服剂量较大或疗程长达2周以上者,易出现反跳现象,建议逐步减少剂量。需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者,泼尼松用量每日少于10mg。

7.转院标准:

(1)症状显著加剧,如突然出现的静息状况下呼吸困难;(2)出现新的体征或原有体征加重(如发绀、外周水肿);(3)新近发生的心律失常;(4)有严重的伴随疾病;(5)初始治疗方案失败;(6)高龄COPD患者的急性加重;(7)诊断不明确;

(8)院外治疗条件欠佳或治疗不力。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教育和管理

COPD患者到医院进行诊治(包括门诊、住院治疗)对其一生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其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因而我们对于COPD的防控不能只停留或局限于医院,应当尽可能拓展到患者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实践表明,广大患者热切地渴望学习与其所患疾病及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从长远观点来讲,只有当COPD患者真正掌握了医疗知识和防治技术,他们从以往的消极被动地接受治疗变为防病、治病的主体时,才算是实现医学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国内外许多实践都显示,COPD患者的教育管理是COPD防控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系统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更好地配合医生的防治工作,提高防控COPD的依从性,达到减少急性发作、尽可能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经费开支的目的。

一、宣传教育方式

1.通过开办COPD患者学习班、俱乐部、联谊会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集中进行系统的教育,这样做效率比较高,讲授比较系统全面,医患双方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讨论。

2.组织患者观看电视、录像、VCD或听录音带。

3.组织患者阅读有关COPD防治的科普图书,报纸、杂志上刊登的有关科普文章。4.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可以更迅速地传播防治COPD的知识。

5.组织COPD患者召开防治疾病讨论会、交流会,患者可以在会上介绍其防控疾病的心得体会,充分发挥某些患者在防控疾病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6.充分利用患者每一次就诊或住院,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日常医疗工作中,每位COPD患者初诊时,主管医生应当向其介绍一些有关COPD的基本知识,教会其基本的防控技术,以后还需要不断重复和强化。

另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COPD患者一条龙服务,即首诊诊断→治疗→咨询→建立防治COPD档案→定期随访。具体做法是,凡被确诊为COPD的患者,根据其病情每半个月或1个月在慢性支气管炎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了解病情变化、体检、指导治疗。对所有确诊COPD的患者建立完整的疾病档案,评估生活质量,与患者建立长期的联系。每年对建立档案的COPD患者进行1次全面复查和评估。让患者了解1年来肺功能的变化,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分析引起肺功能变化的各种因素,以采取相应对策,调整治疗方案。

二、教育管理具体内容

1.让患者了解COPD的概况,包括COPD的定义,气流受限特点,防控COPD的社会经济意义。

2.使患者相信通过长期规范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其症状,不同程度地减缓病情进展速度。

3.了解COPD的病因,特别是吸烟的危害以及大气污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的作用。

4.了解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

5.了解COPD的诊断手段,以及如何评价相关检查结果,包括X线胸片和肺功能测定结果。

6.知道COPD的主要治疗原则,了解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和不良反应,包括掌握吸入用药技术。

7.根据我国制定的COPD防治指南,结合患者的病程和病情,医患双方制定出初步的治疗方案,包括应用抗胆碱能药物、茶碱和β2受体激动剂、必要时吸人糖皮质激素甚至短期口服激素,以后根据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包括肺功能测定指标)不断调整和完善,并制定出相应的随访计划。

8.了解COPD急性加重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发生急性加重时能进行紧急自我处理。

9.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或急诊。10.学会最基本的、切实可行的判断病情轻重的方法,如6min步行、登楼梯或峰流速测定。

11.帮助至今仍吸烟者尽快戒烟并坚持下去,包括介绍戒烟方法,必要时推荐相关药品。12.介绍并演示一些切实可行的康复锻炼方法,如腹式呼吸、深呼吸、缩唇呼吸。13.对于符合指征且具备条件者,指导其开展长期家庭氧疗及家庭无创机械通气治疗。14.设法增强或调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减少COPD的急性加重。如接种肺炎疫苗和每年接种1次流感疫苗。

三、教育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1.防治COPD是一个艰苦的漫长过程,医护人员必须充分耐心、细心、热心、并取得患者的信任,争取与其建立良好的伙伴和朋友关系。

2.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取得患者、家属、朋友、相关领导的支持。

3.教育应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大家乐于接受,要讲求实效,切忌走形式,尤其应注意将教育管理贯穿于各种医疗活动中,与各项医疗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样符合患者的需求,效果会更好。

4.对患者的教育管理一定要注意个体化,循序渐进,不断强化,逐渐深入和提高,不可操之过急,对于老年COPD患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5.建立健全定期预防和评估制度,自我管理和评估是一个有机整体,COPD患者每人每年至少应测定1次全套肺功能,包括FEV1、肺活量、深吸气量、残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总量和弥散功能,以便了解肺功能下降的规律,预测预后和制定长期治疗方案。

四、COPD教育管理的长期目标

1.使COPD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充分信心和乐观精神。2.COPD患者对医生提供的各项防控措施有良好的依从性。

3.尽可能控制和减少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症状。

4.尽可能减少COPD急性加重的次数,使患者到医院就诊和住院的次数降低到最低限度,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5.使患者FEV,每年下降幅度减少(≤50ml/年)。

6.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生活能自理。减少呼吸功,增强运动耐力,如有可能应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

7.所用药物不良反应最少或无。8.尽可能减少医疗经费开支。9.延长有效寿命。

总之,对COPD患者进行系统的教育、管理和规范治疗,辅以必要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地减轻其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门诊就诊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如能长期坚持下去,有望延缓其病情进展。

第四篇:毛集实验区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毛集实验区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索 取 号: DH***006 内容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文号:发文日期: 2010-12-21

为建立健全符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区慢性病管理系统,对城乡居民的慢性病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暴露,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关于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对城乡居民的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二)到2011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得以加强,以上两类人群登记管理率城乡分别达到90%和50%。

(三)在2010年项目实施期内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登记管理率城乡分别达到60%和30%。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全区三个乡镇和焦岗湖景区管理处。

(二)项目内容

1、高血压患者管理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规范(2009年版):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高血压筛查

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首诊测量血压。对发现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对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2)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3)高血压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血钾浓度、血钠浓度、血常规、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具体内容参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2、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规范(2009年版):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2型糖尿病筛查

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2)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3)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足背动脉搏动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眼底、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具体内容参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三、项目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形式

1、区卫生局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和资金管理。

2、区卫生局成立项目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负责项目的领导与协调;区防疫保健站为项目执行管理单位,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

3、原则上项目由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站)具体执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负责对其技术指导。

(二)职责与任务

区卫生局负责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培训、督导和宣传等;区防疫保健站为项目管理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督导和培训,并实施技术指导、考核验收和相关材料印制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的宣传、动员和质量控制等工作,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站)开展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管理(患者发现、建档、随访管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

(三)技术保障

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规范(2009年版):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规范(2009年版):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各项目管理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及质控措施,并组织各项目相关单位严格执行。

四、项目执行时间

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

五、项目督导与评估

(一)监督与考核频次

区卫生局组织项目专家组针对方案实施的计划,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对各项具体实施措施的进度和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形成书面报告,将结果报省卫生厅,并接受省卫生厅组织的检查。区卫生局组织开展自查,进行项目总结,并将检查结果报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并准备接受省级专家组对项目工作实施情况、经费使用和取得效果进行的考核评估。

(二)监督与考核内容

主要监督与考核以下方面:人员落实及培训、工作进度、数据质控、经费使用情况等,项目执行期末,具体考核指标为:

1、高血压患者管理率城乡分别达到60%和30%;

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50%;

3、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城乡分别达到60%和30%;

4、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50%;

(三)奖惩措施

对完成目标工作任务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项目单位予以表彰,并作为今后优先考虑的项目承担单位;未按要求完成工作量和工作目标的项目单位要追究相关责任,并限期完成任务。

第五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项目综合管理指导意见

仙桃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防治

相关项目综合管理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卫生厅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有关政策与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市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科学、有效、及时地实施,结合我市在通海口镇的专题调研结果和市级专题座谈会议的结论及各地具体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项目内容

本指导意见包含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共4个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

二、目的依据

加强项目的综合管理,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搞好项目间的协作,建立统一的常态化服务模式,以保障项目工作科学、规范、持续、有效地实施。综合管理的依据来源于上级相关文件及上述四个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意见主要适用于镇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工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参照执行。

四、管理内容

(一)服务对象的发现

通过为辖区居民统一建立健康档案的方式来发现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服务对象较为缓慢,难以按期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根据上级要求,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服务对象应予以优先建档,对其档案以村组为单位进行分类存放,并建立信息索引,便于查找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各地在健康档案建档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全面发现并登记管理服务对象,各地要在落实建档任务的同时,及时组织服务对象的信息普查工作。

第一步:要以村为单位,充分发挥村医的力量,全面组织调查本地居民基本信息、65岁及以上老年人信息、高血压与糖尿病既患信息(患者主诉)、重性精

神疾病既患信息(家属主诉)等。

第二步:镇村统一组织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筛查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排查,主动发现现患服务对象以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信息。高血压的筛查采取对辖区3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免费血压普查,对超标者进行登记,非同日三次测量超标者纳入高血压患者管理;糖尿病的筛查采取高危人群采血免费检测(通过健康教育设立义诊点),对35岁及以上血糖超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患者管理。

第三步:通过建档体检、日常诊疗活动中的机会性筛查、从业人员与职工健康体检,以及通过建立门诊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和专科医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流转等途径,进一步发现并补充辖区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服务对象信息。

(二)服务台账的建立

为清楚地掌握本地服务对象基本信息以及健康管理工作信息,便于镇村两级项目服务协调有序地进行,各地应以村为单位规范建立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信息台账,一式两套,镇村各一套,并实行“卡、册、表”管理模式。具体为:

1、卡:建立村基本情况信息卡。内容包括:村人口数、男性人数、女性人数、村民小组数、总户数、建档人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高血压患者数、糖尿病患者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另外可一并建立孕产妇数、0-3岁、0-6岁、0-15岁儿童数等)、村领导姓名与联系电话、村医姓名与联系电话等。

2、册:建立服务对象基本信息登记册(各4种,全市标准格式,分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下同)和健康管理信息登记册(仅村级保存1份),内容包括服务对象的姓名、建档编号、联系电话、随访及体检记录等,具体内容详见各项目服务实施方案附表。

3、表:建立服务对象基本信息统计表、健康管理工作计划表、健康管理信息统计表、随访表、体检表(仅镇级保存1份)、应急处理工作记录表(仅村级保存1份)、专题宣传教育工作记录表(仅村级保存1份)等。

(三)服务内容的实施

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服务采取镇村两级分级服务模式:即镇级负责体检,村级负责季度随访。另外,镇级对村级随访工作进行督导考核,村级对镇级

体检予以配合。具体服务实施方法为:

1、体检:各种对象每年一次,镇级按计划分月逐村组织体检专班深入各村组摆摊设点,同时开展4种慢性防防治相关项目服务对象的现场体检活动,对行动不便或卧床的服务对象进行上门服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行上门服务)。村级负责事先通知相关服务对象到指定地点参加体检。对不能在现场开展的体检项目,应将相关标本采集后及时带回实验室检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至村级,由村医负责体检表的进一步完善,在进行健康管理信息登记后,将体检表报镇级统一存档。对集中体检时没有参加的对象,由村医负责落实其体检服务。对拒绝参加体检的,由其本人或家属在体检表上注明原因并签字。

2、季度随访:除老年人无随访外,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均需实施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即每季至少1次(安排在每年的元月、4月、7月和10月进行较好)。其中1次随访可与体检结合进行,但相关信息应单独记录在随访表上,其余3次随访村医负责单独实施。按照计划,村医定期对3种服务对象实施随访服务,随访方式可采取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

(四)服务信息的管理

1、信息记录:项目服务信息包括:服务对象基本信息登记和统计、健康管理信息登记和统计以及原始体检表、随访表的记录等。按照上述项目信息台账管理的要求,相关信息记录一式两套(特别说明的除外),一份报镇级录入电脑并实施综合管理,一份留存村级备用。体检表与随访表统一采用国家统一印发的表样,其余国家无统一表样的均采用我市制定的实施方案中的附表表样。

2、资料管理: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镇村两级项目服务资料应实行档案化管理,要求用档案盒分门别类收集摆放整齐,做到项目齐全,内容清晰,数据能找到出处,无逻辑错误等。镇级资料应以村为单位分盒摆放,各项目根据资料数量多少,可装入一个档案盒,也可按项目类别进行分开放置,确保项目资料分类清晰,便于检索即可。另外,首次体检表装入健康档案,后续体检表以村为单位建立文件盒单独存放,待录入电脑后,于次年根据需要装入健康档案;随访表以村为单位建立文件盒单独存放,待全年随访完成并录入电脑后,于次年根据需要装入健康档案。

3、信息报送:各村基本信息登记表与统计表每年一次性报送,如有变化,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并与镇级对应;健康管理信息登记表村级留存,健康管理信息统计表实行月报,于月底前报镇卫生院公卫部,镇级汇总健康管理信息后,于次月3日前按市级报表要求报送项目信息报表。

(五)服务效果的保障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1)办公场所:各单位需及时建立独立的公共卫生部(总面积300-4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8房2厅),按要求落实“五室一门诊”的专业科室设置,即健康教育室(另设服务大厅)、预防接种管理室、传染病管理室(卫生应急室)、慢性病防治室(健康咨询室)、妇幼保健室及预防接种门诊。另外,设置主任办公室、信息资料室、仓库保管室等辅助科室。

(2)人员配置:公卫部人员编制按照本地人口数的1.5-2.0/万进行配置,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占80%以上。设公卫部主任、副主任,并明确项目责任人。

(3)日常管理:成立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各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项目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2个工作组,由公卫部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综合协调管理并承担具体日常事务性工作。2个工作组分别为:日常业务管理组,以公卫部人员为主,负责日常项目服务业务组织管理;体检与义诊工作组,以临床医务人员为主,负责按项目计划分工及公卫部统一组织开展定期下乡体检及义诊活动。另外,制定公卫部人员岗位工作职责(上墙),实行岗位绩效工资考核;制作项目相关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进度展示牌(上墙);制定项目实施工作计划、方案,并定期组织培训、督导、考核,并对村级项目参与人员实行经费补助。

2、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镇级除对本单位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外,对村级项目落实情况应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并实行定期考核,对体检表与随访表填写的真实性要每季度进行抽样复核,复核结果直接与补助经费挂钩,对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要予以严肃处理。

3、落实经费补助政策:对村级承担项目任务的工作人员,要明确经费补助标准,并定期按工作质量与数量补助到位,以确保工作进度。建议各单位参照通

海口镇补助标准如下:

健康档案建档:每人2元;传染病报告:每例5元;结核病管理:每例20元;老年人管理:每人每年2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每人每次2元(即每人每年8元);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每人每年15元;健康主题宣传咨询:每村2次每次100元;健康知识讲座:每村4次每次100元。另外,镇级人员健康档案录入:每户1.5元;医护人员参与下乡:每人每天20元(另安排中餐)。

五、工作要求

1、目前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服务工作进度较为缓慢,各地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在统筹协调好各项目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服务工作进度。

2、上述综合管理模式在实行计算机信息化之前,建议按本指导意见统一执行。待所有居民完成健康档案建档,并有效实行计算机数据联网后,再研究简化操作办法。

3、本指导意见主要针对各项目服务的基础管理,各服务对象的分级管理要求请参照各个项目具体的实施方案执行。

六、其他

城镇社区的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服务模式可参照上述意见进行。根据外市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城镇社区的项目服务工作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比照村医进行管理);没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可考虑向社区内私人门诊进行购买服务(比照村医进行管理);或将城镇社区划分为若干片区,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聘请医师承担片区服务任务,公卫部负责统一组织、片区责任医师负责协调(争取社区党政干部)配合共同完成服务内容,相关资料台账则由镇级统一建立。

综上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防治相关项目服务应以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落实为主,镇级主要负责:一是体检、二是综合管理(村级培训、督查、考核与信息管理等)、三是城镇社区项目的实施。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下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界定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推荐意见(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界定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推荐意见(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