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
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
张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盛洪(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今天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第406次学术报告会。我们请到天则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来做报告,题目是“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土地制度是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天则所近年来对其也很重视,并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近三四年里,张曙光老师几乎每年都主持一个项目,今年这是第三个项目。同时,张老师还主持了一个土地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可以说,张老师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土地制度研究上。今天报告的成果包含了张老师多年来的积累,下面有请张老师发言。
谢谢大家!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农村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引起了一系列的根本变革。所以,面对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农村和土地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所谓的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城市化,就是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涉及几个农民群体,一个是已经进城的农民工;一个是城市周边的农民,因为城市周边地价上涨很快;而粮食安全问题又涉及种粮的农民。所以,这个问题相当复杂,需要深入到实际中去观察、调查,然后进行研究概括。从2006年开始,我主持做了三个报告。前两个都在这里讲过,一个是“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第二个是“集体建设用地地权的实施和保护——兼及‘小产权’房问题”。第三个就是今天要讲的“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我们写了4万多字的报告,很难讲得仔细,我就选主要的方面给大家报告一下。
首先,我讲一下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政策的演变和对其的评论。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公社体制效率低,我们放弃了公社,改用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原来的集体经营变成一家一户的经营。一家一户的经营解决了外部性的相互施加和搭便车的问题,在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激励得到了增强,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加上粮价提高,中国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呈现出良好的局面。1984年,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甚至出现了仓容危机。
粮食问题解决后,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了非农产业。这些农民不愿意再继续种地,于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就面临一个问题:农民不愿意包地怎么办。政府提出了两个办法。1984年的一号文件规定:个人不愿意包的地,集体可以收回去,再重新转包;也可以个人直接转包。到了1986年,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土地可以流转给大户,以进行适当的规模经营。这样,土地流转就开始了。这时的流转都是自发流转,规模很小。1993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中央出台了关于农村和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其中正式对规模经营进行了规定: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下,农民的承包地可以流转,农民可以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但当时有很多集体随意扩大留用地,实行两田制或者反租倒包方式。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的承包权,很多文件针对流转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可以集体流转,也可以个人流转,但反对两田制和反租倒包。不过,当时的土地流转仍以反租倒包为主要形式。其实,1987年政府在一些试验区试行土地流转时,苏州等实验区里,大部分土地流转采用的就是反租倒包的形式。2001年,18号文件出台,是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若干规定。紧接着,2002年,出台了《土地承包法》,提出了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三个原则,并规定流转主体是承包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户进行土地流转。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土地流转的具体规定。土地流转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为了促进土地流转,政府还延长了承包期,先是规定承包期延长至30年,2008年的文件规定承包关系为长久不变。而取消农业税后,土地流转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因为是否有农业税影响到承包合约的制订。可以说,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出台后,土地流转迅速发展起来了。根据统计数据,2003年土地流转的规模很小,4%~8%,城市郊区等相对发达的地方也只有20%左右;而到了2008、2009年,流转地就占到了承包地的20%,发达地区达到了40%。
我们可以看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土地流转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在发达地区,内地流转的规模很小,承包的主体也是一些大户。而城市周边,也多是建设用地盖了工厂后,剩下一小片地包给外地来的大户。由于当时有农业税和依托于农业税的“三提五统”,土地转出户一般不向转入户收取报酬,有的甚至还倒贴,因为转入户要交农业税和“三提五统”。但农业税取消后,合同就变了,转出户不仅收一定的租金,而且国家还给承包户一定的补贴。土地大规模流动后,内地农民流出地区也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现象。流入的有三种,一种是大户,这在内地是主要的部分;一种是农民自己组织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这在内地和发达地区都有;三是外部企业,以前政府不提倡反租倒包,也不鼓励企业到农村大规模包地,但现在,外部农业企业到农村包地已经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以上是对不同阶段发展的简单梳理。
报告主要讨论的是第三个阶段的6个案例,今天我讲其中4个。第一个是北京郊区的案例。这个地方是通州区于家务乡前伏村,它离通县县城还有十公里,是北京市少有的几个少数民族农区之一。通州地区的流转主要发生在21世纪,而于家务乡的流转主要发生在2003年,特别是前年(2008年)以后,因为前年于家务乡建了一个南瓜园,搞得还不错,原因是上面要求流转,地方也要政绩。于家务很穷,人均收入只有3000块钱,集体经济是空架子,现在欠了86万元还多的债。有些承包户确权但没有地,一个月给130块钱,但有时130块钱都拿不出来。所以,干部也坐不住了,提出要土地流转,并积极到外面去联系,引进外部企业。有了目标企业后,干部和老百姓讨论。老百姓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买好的种子、化肥怎么办,反租倒包把地拿走后不给钱怎么办,有人想种地怎么办,等等。干部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种子化肥可以转让,对想种地的人,就从旁边另分一块给他们。前伏村土地流转的对象是神农河谷稻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谈判是一亩地每年给农民700块钱的租金,老百姓不愿意,认为太低。后来改到800块钱,这样同意的比例从50%提高到了70%。干部又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大家种地,一茬儿小麦,一茬儿玉米,最后净收入也就六七百块钱,如果把土地租出去,不用费心就能挣这么多,家里的劳动力还可以空出来出去赚钱。这样,大家都同意了,就把土地先流转给集体,再由集体把土地流转给公司。一亩土地的租金是1000块钱,其中800块给农户,200块给村集体。公司种的是太空育种的甜高粱,做生物能源的加工。要流转就要整理土地,村里2000亩地要一次流转。结果一整地,沟壑填平后多了130亩,这就成了集体财产。所以,除了每亩200块钱的收入外,这130亩的租金也是集体的,这个村的集体也就有钱解决欠账问题。流转后的经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土地公司自己并不种,而是由村集体用拖拉机进行大规模耕种,但管理仍是一家一户自行管理,除草等工作也还是农民自己做。产品达到标准后,公司就把工资交给村集体,村集体再下发到各农户。现在,租金加上劳动收入,老百姓的收入翻了一番,人均收入达到了5700多块钱。
第二个案例是山东泰安市宁阳县郑龙村,也是一个农区。2005年,郑龙村里新换了一个支部书记,叫田文武,是村里的能人。他上任以后就想带农民致富,于是,村里的干部和党员就讨论。其中,一个老党员过去种蘑菇,他提议由他提供技术,其他人提供人力和土地,大家一起种蘑菇,并和泰安弘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由贸易公司负责出口。一年蘑菇种下来,收入还不错。然而,书记觉得,虽然不错,但生产规模小,并不解决问题。通过一年的合作,他和弘海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就想建立合作社把规模做大。这个想法提出后,大家有很多顾虑,担心把地租出去后却拿不到钱。开始时一亩地的租金是400块钱,书记就先垫了8万块钱,说到时租金就从这里出。这样,大家就信了他,全村有一半农户同意入社。租金400块钱,劳动收入每天35~40块钱。他们种的是蔬菜,西兰花、芦笋和蘑菇等。一年下来,收入不错,租金就提到了700块钱。结果,不但村里剩下的人都要求入社,连邻村的人也要求入社。这样,规模就做大了。而且,他们种的菜不光送给公司,还开拓了销售渠道,把菜直接送到泰安和济南的超市去。给大家举个个例,当地一户有5亩地,一年下来租金是3500元,夫妻两个人劳动,每天每人35块钱,年终因为经营得好,每亩地还分红1000块钱,加上儿子在泰安打工的钱,这一户一年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发展起来后,经营就分了专业组,比如芦笋组、菜花组等,泰安的公司还派了专门技术人员常驻当地,以进行指导监督。现在,当地的种植经营已经标准化,芦笋都要用尺子量,不能超过15厘米,超过就老了;另外,什么时候施肥,施什么肥,施多少也都有规定。他们还建了有机肥场,符合销售标准的给弘海公司,不符合的自己用。他们还和一个养牛的邻村合作,用他们的下脚料换牛粪,一车绿菜花叶子换一车牛粪,这样,两家的问题都解决了。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向工商局提出了注册“龙泉”牌有机蔬菜商标的申请。
第三个案例是四川郫县凌云村的“西部花乡”。这个例子中,外部苗圃公司进入,村上4500亩地全部流转,并且,村子的中心区还要向外扩展。公司不仅经营花卉苗圃,还投入了资金。他们采用的是基质育苗,种植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包括花盆的直径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为此,公司培养当地农民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土地流转租金是每亩地1000斤大米,劳动报酬是每月800~1500块钱。由于大家的要求,公司在天热的时候还会发降温费,上班时间是早5点到9点,下午则是6点上工。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政府也出了很大力,多次到杭州、上海引资。为了吸引外资,乡政府还给出了前三年免租金的优惠,这三年的租金先由乡政府给公司,再由公司给农民;但发展起来后,公司则要每亩地给政府200块钱的服务费。现在,当地种植的花卉不仅销往四川和全国其他地方,甚至还有出口。
第四个案例是四川成都崇州市桤泉镇,当地流转得更早,发展得更快。他们的农业现代产业园区,流转土地面积为23000亩,进入的企业有46家。有意思的是,因为流转的规模大,企业多,大家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就比较大,这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就发展得比较好。当地有5个农机手成立了一家农业服务公司,有大小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给园区企业提供从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之前,一个种庄稼的公司,为了打药,要雇100个农民干10天,效果还不好。现在,他们就把活儿包给服务公司,什么时候打药,打什么药,都不用管,服务公司保证效果。除了农机服务,劳务服务也出现了。当地还成立了劳务公司,把那些地流转出去的留守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向这些公司提供劳务。另外,现在他们使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还用灯光灭虫。当地还建了专家大院,请了10多个专家,进行技术研发和推广。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以前合作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糟;但现在,通过土地规模流转,这些问题就解决了。虽然现在只是起步,但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确实在发展。
下面,我对以上案例进行一下分析,主要针对土地流转、组织变迁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首先,传统农业面临危机。改革后,我们采用联产责任承包制实际是恢复了一家一户经营的方式。而农村粮食问题解决以后,农民的就业情况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农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改变了土地和他们的关系。从农民对土地拥有的产权束来看,农地产权主要是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公社化的时候,三种权利是一起的,都归集体所有。联产责任承包以后,所有权和经营权第一次分离,这种安排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土地流转是第二次分离,即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承包权还是农户的,但经营权转给了合作社或者企业。背景是,农村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好多人进城打工了,留下的多是妇女和老人,农村劳动和经营主体也变成了老人和妇女。根据全国普查,1996年,妇女劳动和经营者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占到了47%,在全国占36%;而2009年,两个比例全部超过了50%。青壮年出去后,经营者出现老龄化的趋势。中西部50岁以上的经营者从1996年的17%~18%上升到现在的32%~33%,在劳动力外流比较多的省份,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46%。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营主体的妇女化和老龄化。一家一户的经营由于规模小,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解决不了致富的问题,虽然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无法不断地激励这种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农业出现波动,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确实适应不了人们的需要,反而成为阻碍农业进步的绊脚石。我们现在不完全的城市化和这可能也有关系。农村边缘化等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政策的失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传统农业的困境。
第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首先,现代农业必须实现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这在一家一户是办不到的,一家一户只有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我们看到,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就发展起来了。这些地方都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比如,山东建成了蔬菜基地,四川的专业化花卉基地,甚至出现了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其次,科技投入增加了。这在一家一户也是办不到的,因为大的机器用不上,科技投入和培训的规模都不行。所以,传统农业主要是经验农业,不可能是科技农业和现代农业。但规模经营后,太空育种、基质栽培都出现了。另外,公司带来技术后必须培养当地农民。像四川的案例中,当地农民接受培训后,不仅将技术用在公司的生产上,也用在自家的生产中。第三,标准化生产。以前,标准化生产只存在于工业生产中,但现在我们看到,规模经营后农业生产中确实出现了标准化。虽然和工业上的标准化水平不一样,但在向那个方向走。山东的案例中,用老百姓的话说,“管理行距、间距、高度,都用尺子说话;用肥时间、品种、剂量,都按规定操作”;农民形象地说,现在是“管理卡尺子,施肥按单子,跳着标准舞种菜”。四川桤泉是省级农业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省级农业标准化红提葡萄生产基地,都是标准化的生产基地。第四,生态农业。这在一家一户也很难发展,虽然农户可能施有机肥,但规模有限,也不能实现规模生产中出现的循环利用。最后,现代农业的重要要素是市场化。一家一户生产的产品市场半径很小,而规模生产后,市场的半径大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都可以达到。而且,要素市场也发展起来了。农民工流出去后,形成了外部劳动力市场,而留守人员给进入企业打工,形成了内部劳动力市场,这样,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就都形成了。土地流转形成了土地市场,形成了土地价格,租金就是地价的表现。现代农业必然是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流转的发展也和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市场,农业是发展不起来的。
第三,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经营主体由一家一户变成了合作社和外部企业,解决了经营主体老龄化和妇女化的问题。原来政府不提倡外部企业进入,现在外部企业进入成为一种主要形式,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之前政府不提倡是因为担心企业到农村包地侵犯农民利益,但现在,企业进入有其积极的一面,能带来技术和资金,促进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所以政府不应该简单禁止,而应该从政策上寻找应对措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首先,企业获得土地时农民是不是自愿。如果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或者热衷于企业招商而强制征地,那就应该禁止企业进入。其次,企业给农民的租金是否是双方协商决定,是否有保证。如果有保证,又是协商决定的,那就应该允许。第三,企业获得土地后是否用于农业,如果不是,政府应该管理。这就要看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是否跟得上。所以,企业进入不是简单禁止的问题,而是需要政府根据土地流转的发展水平,提高自身的监督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农民的地位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公社化的时候,农民只是劳动者;联产责任承包后,他们既是劳动者,也是经营者;现在,他们变成财产所有者了,变成股民了。农民有了租金,就有了财产收入。《物权法》在法律上规定了土地承包权是物权,土地流转后得到租金是物权真正实施的结果。所以,农民身份变了,收入提高了。同时,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最后,新型合作经济得到了发展。联产责任承包后,集体经济变成了空架子;土地流转后,集体经济不再是空架子,而有了实际内容。目前,集体经济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整地多出来的部分;一个是公共设施;再一个是外部企业进入后,村集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服务,村集体也因此获得了服务收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所有权也并不是毫无作用。事实上,大规模流转的实现,是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合作的结果。
第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方式选择。从转出角度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农户直接流转,外部企业进入很少有农户直接流转的。另一种是集体流转和二次流转,农户先把地流转给集体,集体再把土地流转给企业。集体在这里既是甲方又是乙方,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从流入角度看,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大户、合作组织和外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只是简单的中介,但相比于简单的反租倒包,还是有变化的。至于流转的规模,大户多是几十亩到上百亩,集体是几百亩到上千亩,外部企业是几千亩。三种形式中,合作组织最能保护农民利益。大户流转只有租金,外部企业流转还有劳动收入,而合作组织流转租金、劳动收入和分红收入都有。按流转后的经营对象分,大概有以下几种:粮食、蔬菜水果、花卉苗圃、养殖和其他作物。大户以种粮为主,合作组织以果蔬和养殖为主,企业则比较多,种粮、花卉苗圃等都有。按照流转后农户参与程度看,也是合作组织最高。按经营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地股份合作经营,一种是土地租赁经营。
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和一般的股份制企业不同。以土地承包权作为股份进行投资,它不是真正的融资股份,具有租赁的性质,可以取得租赁收入,但股权是不可能取得租赁收入的。特别是现阶段土地股份还不能转让、买卖和抵押,所以和一般的股票更不一样了。股票可以取得股息、红利,但不能取得租赁收入。另一个区别是,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可以用脚投票,卖掉股权,而合作社不能卖掉股权,虽然有退出的安排,可以转让,但有时间限制。还有一个区别是,股份制企业可以破产清算,股东以自己的投资进行偿付,而一旦合作社关闭,土地还是社员的。另外,合作社具有地域性质,社员直接参与合作社的事务相对较多,参与管理相对方便。股份制企业则不同,股东哪儿的都有,不是大股东,很少关心企业的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土地租赁也有区别。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让渡并不是完全的和彻底的,流转以前,承包经营权是农户单独享有的,流转之后,承包经营权是合作社共有的。而租赁制下的经营权的让渡是完全和彻底的,农户保有的只是收益权,虽然合约期满可以收回,但从产权市场化的程度上看,合作制不如租赁制。租赁制的农户收入只有租金,劳动收入可以从承租方取得,也可以从别的地方取得。但在股份合作制下,农户除了收取租金,还可以参加劳动,获得劳动收入,利润收入归合作社农户共享。从收入的递增安排来看,租赁制是固性合约安排,股份合作制是剩余合约安排。可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要依情况而定。
第五,土地流转中,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起什么作用,应如何看待其作用。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们成了流转的主体,招商引资、大规模流转都需要它们的参与。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我想,政府起的作用应该不是官员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和条件上的。首先,我们实行的是集体产权制度,党和政府的动员能力很强,中央要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地方就会照办,这不光是为了向上面交差,还可以提高当地的政绩。其次,土地流转既牵扯到信息,也牵扯到信誉。一家一户不愿意和企业打交道,因为老百姓不了解外部的企业。而政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村政府可以到外部企业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外部企业也不愿意同农户打交道,因为企业不在当地,那么多农户,万一闹起事来,企业拿他们没办法,强龙不压地头蛇。可见,如果没有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将很难实现。另外,农户有的是承包权,所有权在集体,如果农民不愿意,土地也很难流转。所以,土地流转的过程其实是承包权和所有权暂时合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证明,所有权不是空的。现在有两个极端,有人认为所有权应该给农户,有人认为所有权应该归集体,在现实中,两者可能都有问题。
虽然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有的也起了不好的作用,越俎代庖的事情也有发生。现实中,土地流转常常和农地整理、城乡挂钩一起进行,不光农地在流转,宅基地也在置换,给农民盖新村,这就带来了问题。以“西部花乡”为例。4500亩地集体流转,整地的过程中,建设用地腾出了367亩,他们把这367亩城乡挂钩后流转给郫筒镇,郫筒镇按当年招拍挂一亩地173万元的价格计算,总共是6亿多元。但“西部花乡”只给农民算了4亿多元,另外2亿元不知道去哪儿了。这还不说,4亿元中,凌云村为农民盖新村花了1.8亿元,另外2.1亿元花在了郫筒镇的基础建设上。所以,367亩最后相当于只卖了1.8亿元。另外,成都已经形成了置换的指标交易市场,而成都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交易的价格是一亩地8万元。一个173万元,一个8万元,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差距有多大。
指标交易可以算是中国改革中的创造,之前盛洪研究的外汇额度交易就是指标交易。需要外汇的和有外汇的企业到外汇交易中心,先按官价交易外汇额度或者外汇指标,出来了买的企业再按黑市价格把钱补齐。这种交易多了,官价和黑市价就开始合一,促成了1994年的汇率并轨,这是件好事情。另一个指标交易是江小涓和刘世锦研究的烟草指标交易。烟草价高、利大、税大,各地都争,于是有生产指标,然而有的地方指标多,有的地方指标不够,发改委和烟草专卖局与各地商量采用烟草指标交易,一方把指标给对方,而对方则把税收分一部分给该方。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指标交易并不一样。外汇交易发生在两个市场主体之间,完全是市场行为;烟草指标交易是配额交易,是政府之间的交易。而土地交易则两者的特点都有,这就不好处理了。所以指标交易在农地交易上的运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政府暗箱操作,农民被排除在外,侵犯了农民的权益。第六,农村金融和农村企业家。土地流转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交易的融资,融资是大规模交易的必然需求。现在的融资是怎么解决的呢?一是外部企业融资,二是政府融资。现在农村金融合作社只有一家,满足不了农村的融资需求。村镇银行到去年(2009年)年底全国总共只有500多家,还需要很多制度建设,才能发展起来。所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一项迫切要做的工作。除了外部企业和政府,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这个领域要放开。要发展合作经济,就要有合作企业家。在当前体制下,农村的合作企业家本来就很少,如何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去闯、去成长?现在很难。不光现有的企业家成长很难,已有的企业家我们常常还要灭掉。最早下马的企业家就是褚时健。农村企业家下马的也有,在我们的第二个报告里有个案例,是辽宁海城市东三道村的老支部书记。他把全村3000多亩地都流转了,和港商合作种菜,和韩商合作种尖塔椒,自己村里地不够了,就到鞍山包地。就是这样一个能人,却因为公务吃饭没开发票被拉下了马。其实,他并不在乎钱,他儿子经营企业,他开的车都是儿子送的,但最后因为发票的事情被人抓住,甚至开除了党籍。所以,农村能人是有的,但怎么保护他们是个大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一点,土地流转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据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2010年4月23日双周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第二篇: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上)答案
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上)试卷
1、农业问题出在以粮为纲上,农业的出路在于规模化经营。
正确
错误
2、重大功能区的规划也是一个平衡,要保证规划的方向性。
正确
错误
3、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有巨大影响。
正确
错误 4、1978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正确
错误
5、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人人有份的土地承包,即“按户承包,按人分地”,具有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性质。
正确
错误
6、其他承包方式是指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形式进行的承包。
正确
错误
7、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一百年。
正确
错误
8、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是指在承包期间无论承包方家庭的一人或多人死亡的,子女升学、参军或在城市就业的,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土地或妇女离婚、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还是承包方在农村从事非农生产和进城务工的,只要作为承包方的家庭还存在,发包方都不得收回承包地。
正确
错误
9、承包方在承包期内自愿交回承包地的,在承包期内可以再要求承包土地。
正确
错误
10、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正确
错误
11、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
农产品地理标志
有机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原产地标志
12、扣押鲜活农产品运输工具只能依据()。
部门规章的规定
地方法规的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的决定
13、根据《农业法》的规定,承担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职责的机关是()。
乡镇人民政府
县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1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为发展生产或者兴办公益事业,需要向其成员(村民)筹资筹劳的,应当经成员(村民)会议或者成员(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方可进行。
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
三分之二
全部
15、从境外引进生物物种资源()。
应当依法进行登记或者审批
由引进单位决定是否登记或者审批
由引进合同约定是否登记或者审批
不需审批,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16、在不与我国缔结或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相抵触的情况下,国家对农民实施()政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收入支持
价格补贴
产量补贴
销售量补贴
17、各级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过程中,()。
不得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不得干涉农民自主安排的生产经营项目
不得强迫农民购买指定的生产资料 不得强迫农民按指定的渠道销售农产品
18、以下土地应当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的是()。
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
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
承包方人口减少而由集体强行收回的
19、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等农村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章的规定。
荒山
荒沟
荒丘
荒滩
20、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向人民法院起诉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给予补偿。
原用途
开发用途
建筑用途
农业用途
2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
承包方 发包方
第三方
上级机关
2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为目标。
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
现代农业科技
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4、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为途径。
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
现代农业科技
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
国家
农民
农村
人民
26、()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
生产发展
管理民主
村容整洁
村风文明
2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提高农民素质
推进产业化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
28、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按照循序渐进、()、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
节约耕地
节约土地
节约空间
节约资金
29、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出了自()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2005年12月1日
2007年1月1日
2006年1月1日
2006年1月20日
30、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2000年
2200年
2500年
2600年
3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全国划分为四部分,即()。
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32、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如下启示()。
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
必须坚持自愿互利原则
变革生产关系和管理农业经济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大力发展生产,认真搞好经营管理
33、发包方享有()权利。
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4、土地承包应当遵循()原则。
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
民主协商,公平合理
承包方案应当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承包程序合法
35、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企业 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
36、《农业法》中的“农业”是指()等产业,包括与其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3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坚持的原则是()。
加入自愿、退出自由
民主管理
按照投资份额行使表决权
盈余返还
38、国家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更好地发挥在()等多方面的作用。
提供食物
提供工业原料和其他农产品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9、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
为成员提供生产、营销、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
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
代表本行业提出农产品贸易救济措施的申请
从事经营等盈利活动
40、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科技人员,根据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需要,可以提供无偿服务,也可以通过()等形式,提供有偿服务,取得合法收益。技术转让
技术服务
技术承包
技术入股
第三篇: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下)答案
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下)试卷
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可以收取证书工本费。
正确
错误
2、承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可以因承办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也可以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
正确
错误
3、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不得继承。
正确
错误
4、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正确
错误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
正确
错误
6、实现三增同步提高,江苏也是比较突出的,我们实现了增粮,我们一手抓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一手抓农业内部增收、一手抓农业外部增收,实现了三增协同提高。
正确
错误
7、我们通过这几年现代农业的发展,觉得农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传统农业是一个高智的、高效的、先进的产业。
正确 错误
8、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一个是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提升农民增收的速度,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
正确
错误
9、我们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思路,还是要大力地推进六个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正确
错误
10、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次要问题来看待。
正确
错误
11、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和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经营型
科技推广型
科技优先型
统一服务型
12、要加快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社,还要加大()和农民住宅所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力度。
城市土地使用权
农民土地使用权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
乡镇土地使用权
13、农业的增长,由领先土地动力和化学投入品的投入的增加,转向()和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上,这是一个转变。
依靠农业创新 依靠科技投资
依靠科技创新
依靠农业改革
14、大力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江苏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数和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都在全国位居()。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15、今年上半年,我们夏粮在大旱之年获得了大丰收,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高效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6421元,同比增长()。
14.50% 16.80% 18.30% 19.30%
16、关于实施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明确“四有一责”建设的目标任务,第一个就是()。
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
建设有特色的新农村
加快农业发展的脚步
平衡过渡新农村的角色
17、“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扣除价格指数是()净增长。
5.6% 6.8% 7.8% 8.2%
18、江泽民同志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全局的重大问题。
农村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民小康
资本市场
19、着力抓好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步伐,2015年我们原来的“十二五”目标提出来,城市化率达到()左右。
45% 20、“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其中,发布的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1、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农村的电网建设
乡村道路建设
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
农村沼气建设
22、《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
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民权益保护
23、《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十分之一
五分之一
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30年
30—50年
30—70年
50—70年
25、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国家
集体
私人
县政府
26、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以上。
百分之百
百分之九十
百分之八十
百分之七十
27、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土地
田地
非耕地
林地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地表水和地下水
井水和湖水
雨水与雪水
河水与海水
29、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为主要目的林木。
蔬菜
药材
出口产品
鲜花
30、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2年
3年
4年
5年
31、国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以农业院校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32、各级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过程中,()。
不得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不得干涉农民自主安排的生产经营项目
不得强迫农民购买指定的生产资料
不得强迫农民按指定的渠道销售农产品
33、《农业法》和《草原法》规定的对农民直接补贴措施包括()。
在不与我国缔结或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相抵触的情况下,国家对农民实施收入支持政策
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的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助
对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转产转业的农(渔)民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补助
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还草的农牧民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粮食、现金、草种费补助
34、《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享有()权利。
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有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承包土地的权利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5、《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应承担()义务。
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
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
按照集体的统一要求种植作物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36、胡锦涛同志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和()的问题。
全局性 根本性
先进性
一贯性
37、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深化五项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证和()。
改革农村工业制度
改革农村金融制度
改革农村社会管理制度
改革公共财政制度
38、整个大农业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自然农业阶段
化学农业阶段
生态农业的阶段
天然农业阶段
39、江苏省的“三农”工作有三大进展,分别是()。
农民就业创业
农村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农村改革创新思路
40、江苏省的“三农”工作新的阶段主要有()。
农业的功能进入多元化的阶段
农产品的供求进入平衡的阶段
农业进入了一个高成本的阶段
进入了以工补农的阶段
第四篇:农民农业与土地流转
农民农业与土地流转 朱启臻: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但是行政瞎指挥的现象并不罕见,崇尚大而洋的农业发展模式,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少数人追求政绩外,还有对现代农业理解的偏差,也有对耕地流转的认识误区,以至于提出了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致富的口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一些人误认为耕地可以成为获得收益的财产。于是热衷于促进流转,各种保护或实现农民财产收益的创新涌现出来了,一些地方还制定了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为了流转而流转的现象。自然,流转后的土地不改变用途难以维持运转,于是就有了非农化现象。
地租的本质问题
在封建土地关系下,耕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土地不仅为所有者提供基本需求保障,还可以租给他人,获得地租。最早人们视地租为“土地耕种者的收获除去成本之后的剩余”,后又认为地租是“农产品(000061)价格提高的结果”。在今天看来,从经济学意义上解释地租,似乎很多现象是难以解释的。
当今社会,耕地不再是个人发财的手段,而是一个国家实现农业安全的保证。我们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了基本农田,实行农地用途管制制度。因此,耕地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农业产品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以任意由市场调节。国际上对农业安全有个定义:在一个国家内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买得起,也买得到足够的农产品。这个任何人,当然包括穷人,首先是穷人买得起。这就限制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特征。当农产品供小于求时,国家会动用一切手段,通过进口、不惜成本投入、限制消费等措施,保障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因此,农业生产者想通过农业获得暴利既不可能,也不被允许。任何一个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不会放任自由,这是农业与其他产业最本质的区别。
土地与农民的关系
农民与耕地,或者农民与农业的关系,是目前最为复杂的认识领域。土地对农民来说有两层意义:一层含义是农民对耕地的义务与责任。即农民具有把耕地利用好、保护好,为国家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农产品的义务与责任;因此,不允许荒芜和改变土地的用途,不使土地肥力下降,不破坏耕地。当然,更不允许制造粮食短缺,哄抬粮价。为了补偿农民因尽义务和责任而付出的成本或受到的损失,各国普遍的措施是给农民补贴。在农业公共产品性质下(当然也可以延伸为农地的公益性),没有政府补贴,农民是难以获得社会平均收入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传统经济学“剩余价值”与“提高价格”意义的地租。第二层含义是耕地对农民的意义。耕地对农民的意义不在于其财产意义,而是对农民生活的保障,这是比任何财产都重要而稳定的保障,是最基础的保障。也是为农民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或理解为稳定的就业途径。有了地,农民就有了基本生活来源。如果要给失地农民补偿,不是获得所谓类似地租的财产收入,而是要提供稳定就业、养老与生活保障,避免出现“有钱的穷人”。
农民与耕地的关系在错误认识指导下被人为隔离开了。一方面主张耕地的财产权,致使流转租金不断提高,使土地经营者经营农业难以为继,伤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要维持高地租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政府要付出巨大代价。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的口号下,常常发生强迫农民流转耕地的现象,给农民地租作为补偿,致使农民处于无保障或保障不足状态。以上无论哪一种状态都是对农业、对农民不利的。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农地流转
要把农用地流转放在农业的公共产品视角下考虑,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首先,不要过分强调渲染耕地的财产权利,耕地对承包者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承包者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义务并不能因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丧失,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目的不在于让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而在于充分利用土地,确保国家农业安全。也为农民留下一条返乡的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立土地的退出机制,那些已融入城市的耕地承包者,可把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一并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失去农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而放弃土地。农业经营者不应为流转土地付出额外的费用,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对于那些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获得收入的农户,还没有稳定非农收入,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条件的农户,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迫其流转出土地。
其次,农民土地财产权主要表现在土地转变用途过程中,而不是流转过程。当土地转变用途,农民在没有获得其他就业机会时失去土地,应该获得足够的财产权保障,这种财产权益本质上是对失地农民就业、生活、养老、医疗等保障的补偿。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片面强调耕地流转获利的观点会导致: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以为农民可以获得眼前的财产收益就理直气壮地制造失地农民,农民获得的收益难以弥补失去耕地而带来的损失,由此失去了承包地的发展权及其可持续的保障,为社会安全留下隐患;伤害了农业经营者,致使他们付出过高的农业生产成本,以至于挫伤了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伤害了国家的农业安全,是规模经营非农化以及流转后荒芜与闲置的重要原因。为此,对无人耕种的土地采用政府购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方式,由农业经营者无偿使用土地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第三,通过流转形成家庭农场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在众多的土地流转方式中,流转给自己的亲戚、朋友、邻里等,成本最低。这种流转是自然发生,自发形成,自愿流转的,因此,比政府主导的高速度、大规模土地流转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研究表明,流转给农民,进而形成家庭农场最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规模是适度的规模经营,有助于激发家庭农场对科技等的需求,便于构建可持续农业的制度保证。家庭农场经营成本低,是对农业贡献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政府通过扶持、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应该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流转出土地农民应该获得适当补偿,但应该是政府对农民保护耕地的补偿。但是,这样的收入不是地租性质的收益,流转耕地不是为土地流转的承让者提供发财的工具,而是由承让者继续履行农业安全的义务。因此,不该由土地流转的承让者负担流转成本。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第五篇:土地流转委托书
委托书备案号:
土 地 流 转 委 托 书
委 托 人(甲方): 受委托人(乙方):
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甲方自愿将所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事宜委托乙方代理,具体代理事项如下:
一、委托流转土地面积及方位: 位于 村,面积 亩,四至:东至,南至,西至,北至。
二、委托代理期限:委托书有效期限为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三、委托权限
1、在委托代理期限内,乙方代理甲方所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受让方,并委托乙方与受让方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2、甲方向受让方收取每年每亩不低于 元的流转费用。受让方于每年 月 日前一次性将流转费支付给甲方。
3、该流转土地原有的上级一切惠农政策资金补贴和土地流转后上级新增加的应有农户享有的惠农政策资金补贴归甲方。
4、经营期间,如因政策调整或国家征用该地块,甲方和受让方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各自承担。国家征用该地块的补偿归甲方,对经营项目的补偿归受让方。
5、在流转期内,受让方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在流转期限内,甲方保证不对其合法经营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
本委托书一式四份,委托双方、乡(镇)、县各执一份,签字后生效。
委 托 人(甲方): 受委托人(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