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启动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
关于启动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函[2012]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部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和《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1号),教育部将启动2012年精品视频公课建设工作,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审遴选情况
2012年全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共择优推荐了534个视频公开课选题/课程。经我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218个选题/课程(名单见附件1)列入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150个选题/课程基本符合视频公开课建设要求,但须限期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完善,将视完善情况列入第二批建设计划;166个选题/课程不符合视频公开课建设要求,不列入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要求
1.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列入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的选题/课程,需进一步明确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定位,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主讲教师人数过多的,应做进一步调整,以保证课程质量。
2.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课程建设工作,主管校长负责,在政策、经费和人力等方面予以保证,精心组织和制作,实行严格的课程内容审查制度,把好课程政治关、学术关和质量关。
3.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展示和传输效果,高校要安排主讲教师及有关技术人员参加视频公开课有关培训,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严格执行《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技术标准》),保证视频拍摄和制作质量。高校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高教司主页“本科教学工程”栏目下载《技术标准》。
4.建设中的视频公开课须在校内小范围试用,根据效果和反馈进行改进。在正式推出前,不得在公开网络传播使用。
三、入选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程序及材料提交要求
1.列入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的选题,可分批提交课程建设成果,建成一门提交一门,并于2012年7月20日之前完成全部课程制作并报送教育部。每门课程提交“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质量审查表”(见附件2)及一套光盘,光盘内含该门课程的视频文件及配套的元数据文件、字幕文件(具体要求见《技术标准》)。光盘外观请标注学校名称、课程名称、主讲教师等基本信息。列入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的课程将进入课程审查程序,除补齐上述材料外,须配合专家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对课程具体细节内容进一步完善,以达到课程上线标准。
2.需根据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限期进行整改的150个选题/课程,我司将专家意见以电子邮件方式反馈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属高校,请高校在2012年5月20日前提交整改材料,逾期视为放弃参加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达到整改要求的选题经我司发文确认后,将纳入2012年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3.建设完成的课程提交后将进入课程审查程序,须经专家评审,对不符合上线要求的课程予以淘汰。对于符合上线要求的视频公开课,高校、主讲教师须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知识产权相关协议,自愿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在“爱课程”网(www.xiexiebang.com。附件:
附件1 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批建设选题/课程名单 附件2: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质量审查表.doc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河南理工大学关于启动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
河南理工大学
关于启动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1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办高„2012‟16号)文件精神,今年,教育部决定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范围由“985”高校扩大至“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并计划立项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做好申报工作,经研究,决定启动2012年河南理工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申报工作,并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与任务
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 1 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通过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实现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推进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培育和造就一批“名师名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基本要求
1、课程主讲教师应为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鼓励“教学名师”获得者、精品课程主持人、学术名家、教学竞赛(示范教学)获奖者主讲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2、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及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课程的建设。课程须同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选题适当,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
3、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及展示与传输效果,课程制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 订版)”(见附件1)。
三、申报和评选程序
精品视频公开课分为课程申报或选题申报两种形式,教师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申报、共享,学院审核、学校组织专家评审遴选推荐。
1、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1号)文件要求,请各学院确定1门申报选题/课程,填写《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课程推荐表》(附件2)。
2、请各学院务必于2012年3月1日前统一将《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课程推荐表》一式三份交至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一号综合楼207房间,联系人:邓广涛,电话3987209),同时将电子文档发至sjk@hpu.edu.cn。
3、学校将通过书面评审和观摩教学的方式,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选题/课程进行评审,评选出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并择优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观摩教学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每位参评教师讲授15分钟左右的课程,具体时间、地点、比赛顺序另行通知,请提前做好准备。
附件:
1、《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2、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课程推荐表
3、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4
教务处 年2月25日作的通知》
2012
第三篇: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建设
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建设
编者按:2012年3月15至16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浙江省高教学??教育技术专业委员??联合主办,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办的2012年全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研讨??在杭州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举行。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教育技术工作者、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出席了??议。研讨??从视频公开课的整体规划、课程设计到拍摄制作等方面进行讨论,在对视频公开课开发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同时,也对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做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此次研讨??进一步提高了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品质要求,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研究。
一 引言
对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目前尚未有严格的定义,一般认为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高等学校通过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实现服务社??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责任,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推进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造就一批“名师名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教育部2012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正在启动的大背景下,浙江大学组织承办2012全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研讨??,可以进一步统一对视频公开课建设意义的认识,提升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质量,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传播。
2012年3月15至16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浙江省高教学??教育技术专业委员??联合主办,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办的2012年全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研讨??在杭州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举行。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教育技术工作者、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出席了??议。
研讨??主题在明确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围绕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问题展开研讨,促进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推进校际间的协作和创新,旨在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议报告从教育管理者、主讲教师、视频公开课制作者、视频公开课研究者等不同的视角,对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梳理,也对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作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二 实践与探索:教学管理者视野中的视频公开课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育部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专家组成员郑益慧教授作了题为《专注成就梦想――开放课程之路》的报告。国内精品课程视频资源的应用现状分析
作为首批成功申报视频公开课的985院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学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教师和该校课程中心团结合作,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些优秀课程的访问量稳步上升,线上交流频繁,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2010年,为了调查学生对精品课程各项资源关注程度,上海交大开展了课程网站建设平台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教学资源中,课程录像的应用情况明显低于其他资源,主要原因包括主讲教师讲课水平层次不齐,现有的全自动录播系统效果不佳或后期制作水平有限,后期推广工作有待加强以及学生本身对视频课程的关注较少等等。国外视频课程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国外的视频公开课在国内却引起了强大反响。例如,哈佛大学Sandel教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仅一节课程耗费4万美金的制作费用洱B鲁大学与苹果公司合作,高清视频课程在技术和资金支持上得到了苹果的大力资助;再如MIT生动的物理课堂,主讲教师的幽默诙谐及现场各种有趣的实验,更是吸引了国内大量学习者的眼球……通过网易、新浪、土豆等互联网媒体,这些“与众不同”的课堂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借鉴国外视频公开课成功之处的基础上,郑教授及其团队调研了国内精品课程视频资源不受关注的现状,并与国外视频课程的突出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国外优质视频课程的成功原因在于:第一,主讲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同时具有扎实的基础,丰富的资源,内容精炼且富有逻辑性,如MIT趣味物理课堂;第二,制作水平专业,技术和资金支持雄厚,如Harvard与波士顿公共电视台合作;Yale专业团队CMI2 Team制作;第三,后期拥有全面的推广计划,既推广学校教学理念,又推广名师名课。
国外视频课程潜在的高校战略分析
世界名校开放视频课程潜在的高校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高校课程资源的推广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国外大学向社??开放的视频课程主要是通识教育类课程,名校通识教育类视频课程,是高校最精彩的无形的宣传,有利于吸引海外优秀的人才。
其次,通过拍摄视频课程,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目前,高校内普遍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教授们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但网络视频课程的社??成效改变了教授的收入结构。网络视频公开课广泛的传播效应,使教授们拥有更多名利双收的机??,这些改变预示着大学真正的社??意义在于教学,教学促进更多教师热爱教学工作,让教学工作充满想象与激情。
最后,高校视频课程的推广过程可以有效传播所在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教学与科研特色,视频公开课是深入浅出地传播科研成果的最好阵地,高校以此服务社??,提升社??满意度,树立高校品牌,吸引科研、捐赠等,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国内视频公开课的探索之路
郑益慧教授认为,我国视频公开课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精心制作与全面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上海交大从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和课程中遴选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和主讲老师,在制作过程中以还原课程真实为指导理念,全方位考虑拍摄设备、拍摄场地、录制技巧,打造地方特色的推广平台。
比如“南洋学堂”精品网站、以推送服务为特色的智慧泛在课堂、上海市共享平台和其他媒体、移动服务的推广平台。通过对视频公开课准确定位来指导和推进后续工作,郑教授借鉴国外开放课程的理念,将上海交大的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目标定位为:交流、传播教学理念;满足学生自学需求服务社??、文化传承;资源共建,课程共享;吸引更多的学子了解交大。
三 启示与体??:主讲教师视野中的视频公开课 《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
视频公开课“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的主讲教师、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平教授作了题为《视频公开课带来的启示》的报告,从主讲教师的角度阐述了视频公开课选题、内容组织与编排方面的经验,并分享了实践体??和成功要素。
何平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视频公开课的授课形式,内容主题的选取是核心要素,但也要兼顾其他选题要素。以“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课程为例,首先,体现团队精神,专业学生与高校普通学生,甚至社??学习者都是课程的受众,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其次,符合人文与科学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从素质教育方面,视频公开课面向全体学生,从艺术专业教育角度看,涉及音乐表演专业的全体学生,因此,制作本课程的视频公开课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战略的发展;最后,本课程集教学、实践、社??影响于一身,艺术学院学生缩短了课堂学习与实践的距离,通过表演、教学,提高了专业水平,扩大了艺术视野,普通高校学生通过生动的现场演示教学,培养了艺术素养,符合学习型社??的需要,产生了广泛的社??影响。
何平教授在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上也有自己的见解,提出从历史的角度树立,从理论的视点观察,从欣赏的层面介绍,最终,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中外优秀交响音乐作品的熏陶和文化的传授,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视频公开课与常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主讲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其差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衔接。何平教授认为,视频公开课是一次性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由不同的人群学习同一堂课内容,需要经验的积累,因此在一堂课中应尽可能完美地展现教学内容。他主讲的“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为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这就启示申报课程的教师要注重日常教学的积累,才能在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不??“捉襟见肘”。
最后,何平教授分享了他在公开课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认为视频公开课建设成果的要素有内容、形式、教学三方面:在内容上,注重公开课最急需的内容,知道学生最需要什么,有理论、有历史、有欣赏,形成理论高度,历史纵深,学习趣味的有机结合;在形式上,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在教学中发挥的现场演奏示范作用,使课程的可听性、亲切感、现场感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增加了教学魅力;在教学上,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有知识积累、排练水平、教学经验,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积累。
何平教授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同与??人员分享,认为主讲教师是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主力军,教师的授课水平、知识储备、教学技巧为视频公开课奠定了的基础,后续制作人员的加工修饰为呈现最优的视频公开课提供技术支持。
争创中国特色的《非传统安全管理》视频公开课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的报告是《主讲教师看视频公开课》。余教授首先抛出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视频公开课?第二,为何要开视频公开课?第三,如何开设好视频公开课?同时引入“泛媒体”的概念,认为数字媒介时代所有大众传播媒介的总和,称之为“泛媒介”(pan-media),将基于泛媒介的传播方式称为“泛传播”(pan-communication)。从现代教育技术视角,结合泛媒体的诸多特征,阐述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媒介正在被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媒介所取代。与郑益慧教授的观点相似,余教授在解释“为何开设视频公开课”的问题时,认为视频公开课能提升大学的资源效用;提升社??文化水平;提升大学办学品牌;提升教师教学声誉;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等等。此外,他强调主讲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开设公开课的意义与目的后,才能准确定位,打好前期准备的基础。
余教授在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意见上有独特的见解。教师作为视频公开课台前幕后的主角,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21世纪需要知识,能力,创造力兼具的人才,视频公开课是面向全社??的、全新的教育启蒙,教师需要将培养知识型人才、能力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教学理念有机融合为一体,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视频公开课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师从“讲课”转变为“演课”,呈现出最好的课堂效果。余教授根据自身拍摄录制的经验,提出了四点实用建议:眼睛对准镜头、姿态自如放松;语速不能太快、内容需要集中;PPT字大量少、适当注意台风;提高控时能力、体现幽默轻松。
最后,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余教授认为学校加大管理投入,组织专业的制作团队建设视频公开课,才可以保质保量成功地完成任务。以浙江大学为例,始终“争创一流品牌”。校方将视频公开课纳入“精品课”体系,鼓励教学团队合作建设,开展教学观摩交流,分享经验,搜集建议,促进改进。同时,提高技术制作水平,给与一定的经费资助等等。诸多措施表现出校方对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四 方法与技巧:制作者视野中的视频公开课
系统及制作方法――华南理工大学的经验分享
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刘广老师对视频公开课录制系统与制作方法做了介绍。刘广老师对该校第一批视频公开课的申报建设历程做了整体回顾,并根据视频公开课的录制要求,着重介绍录制系统应具备的功能:首先,能够拍摄记录广播级或专业级视频质量信号,实现视频信号、电脑信号之间的现场切换;其次,能够清晰、全面、无失真地记录主讲教师、学生等现场声音;再者,能够进行后期编辑和包装;最后,能够完成独立字幕文件的制作。
刘广老师指出,在系统搭建过程中要解决PPT录制和现场声收声这两个关键问题,建议在PPT的录制问题上,采用录屏软件单独录制PPT或电脑RGB/HDMI连切换台两种方式在PPT的亮度、清晰度、鼠标动作方面有良好效果,其中后者比前者在效率上略优。
视频公开课的整体制作环节包括六个步骤。第一,研读“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等相关文件:此类文件提供了一个制作技术的标准参照,认真研读才能有的放矢地选取设备、场地等;第二,选择恰当的老师,确定合适的课程:优秀的研究者不等于合适的主讲教师,如上述郑益慧老师所说,备受学生喜欢和拥戴的老师才能将最佳的课堂效果展现在社??学习者面前。不仅如此,还要结合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选取的课程需要体现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达到传播文化知识的效果;第三,选择拍摄场地,研究拍摄方案:场地可选定为教室、礼堂甚至音乐厅,再根据场地环境确定机位和收音等拍摄方案;第四,充分的沟通,提高拍摄效率和质量:对拍摄者来说,同样需要熟悉主讲老师的课程内容,提前确定镜头,捕捉学习要点。对主讲老师或团队来说,PPT的美化和格式排版要正规,熟悉拍摄场地和设备,以有利于学生的组织与调动。拍摄者和主讲教师相当于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充分有效的沟通,才能提高效率和质量;第五,视频公开课的拍摄,拍摄环节??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同场景拍摄现场的调度,导播与摄影师的沟通,师生交互时的注意事项等等;第六,视频公开课的编辑制作,编辑制作工序包含课程的初剪与精剪、添加片头和片尾、生成输出MPEG2格式视频、按照“技术标准”转码生成Mp4格式文件、字幕文件制作等,按照“分工合作,多级审读”原则,完善视频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效果。
方案制订与后期修饰――浙江大学的实践经验
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制作团队作了《视频公开课的摄制方案与拍摄技巧》、《视频公开课后期制作及相关问题》的报告,从前期制作和后期视音频的效果两方面,分享浙大在制作视频公开课方面的经验
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李萌老师分类介绍了视频公开课的摄制方案。根据画面表现形式可分为标清制作方案、高清制作方案和3D制作方案;根据制作方式可分为ENG制作方案和ESP制作方案。并分别对五个方案的画质要求、优势和不足做了分析,并以浙江大学的视频公开课为例,介绍各个阶段采用的摄制方案。其中“木桶”理论为选择摄制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李萌老师分享了视频公开课前期制作的几点体??。如灯光布置时切不可忽略学生灯光,现场机位的摄制需要注意轴线规律,高清和标清方案的设备采用,以及主讲教师的服装、表情、自身的心理条件,以及对时间的控制等等。
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吴凌老师则从后期视音频效果的制作方面分享了经验。目前市面上多种多样的流行软件,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吴凌老师罗列了适用于视频公开课后期制作的各类软件,供其他院校的制作部门参考:后期编辑软件(Premiere、Edius、Vegas)、后期合成软件(After Effect、Fusion)、字幕编辑软件(Time Machine、Media Study Player)、编码转换软件(TMPGEnc Xpress、Media Encoder)。
吴凌老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详细介绍后期视音频的修饰技巧。他认为后期的视音频修饰,是针对前期拍摄和现场剪切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课程的具体要求而进行修正的技术手段。视频的后期修饰能够提高亮度、对比度及锐度,调整色调,通过增加一些动态的效果,如PPT的进入来提高画面的视觉效果;音频的后期修饰能够降噪、减少爆音,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修正,弥补一些错误。
最后,吴凌老师根据教育部的《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介绍了片头片尾的包装制作,《标准》要求片头需由学校Logo和课程片头(不超过15秒)组成,其中课程片头中应包括:课程名称、讲次、主讲教师姓名、职称、单位等信息。片尾包括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不超过15秒),并演示了浙江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片头及片尾特效。
浙江大学制作团队认为,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是在主讲教师现场讲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呈现更优的视听效果,促进视频公开课在社??乃至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广。五传播与效应:研究者视野中的视频公开课
中国教育电视协??高校电视专业委员??常务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黄慕雄教授从专业研究者的角度作了题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编导与传播过程优化》的报告。视频公开课的制作建设涉及到电视编导与传播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教育电视领域的专家,黄教授的专业研究及建议对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制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传播学视角下的国外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编导及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传播。
国内外视频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报告首先介绍了国外大学的视频课程的传播渠道,深度解析了国外课程的内容特色和传播策略。国内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制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国外优势的借鉴将??推动国内视频公开课的广泛传播,例如国外的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了受众的兴趣,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在网易公开课中,点击率最前的几门课程《家庭夫妇心理学》、《健康图书馆》、《公正》及’《幸福课》都是与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在传播策略方面,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倡导的知识共享和公益传播的理念得到全球求知者的热烈回应。
黄教授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36名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已经在“爱课程”网上发布的视频公开课进行了满意度调查。根据体现电视编导质量的一级指标:教育性、教学方法与条件、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制定了更加细化的二级指标。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体评价不够高,特别在教学方法与条件方面: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学习者对视频课程满意度不高,特别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网络教学环境、支持学习工具等方面有待提高。第二,个别公开课课程的前期策划有待完善:课程的前期策划包括选题和课程设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课程内容与的课程名称不太相符;课程的选题并不太适合电视技术表现,没能很好的发挥电视手段的长处;少数视频公开课选题的受众面不宽,有悖于教育部的初衷,即面向社??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课程;课程在教学设计时缺少兴趣点,课程结构中规中矩,难以吸引受众集中精力。第三,个别公开课现场导演、电视手法运用不够熟练:如选景不适当,构图不利于突出教师或学生主体,采用连续式的蒙太奇手法,没有考虑到时空的转换,以及场面调度的不合理等。第四,个别公开课课程设计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师生互动,缺少支持学习的工具,在学习前缺少学习引导,在过程中缺乏记录、交流工具,在学习后缺乏评价反思工具的应用等。视频公开课的质量提升及其途径
针对以上的不足,黄教授提出五点解决对策:
首先,在课程选择及教学设计上,应选择能代表领域最前沿知识和思想的课程,重视课程设计理念,加强课程的教学设计,关注与视频课程中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的社??交互,增加便利的学习支持工具,加强新媒体学习环境下支持学习。
其次,在拍摄制作上,应当通过螺旋上升式的结构设置悬念与节奏,调动观众注意力,采用戏剧性结构讲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的前期策划;导播要预先安排好关键点的预演。例如,要安排好教师、学生之间互动点的预演,同时关注演示操作、环境,与摄像做好即时沟通。
最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加入视听元素,结合教师个人的表演化讲述,将课程内容通过电视传播手段有效呈现。视频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及其策略
最后,黄教授分析了视频公开课的传播效应,为了促进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获得学习者的长时间关注和支持,需要注意:选择与构建课程种类及体系,明确受众需求,进行有效的传播;组建制作团队,保障资金投入,形成专业、高端的媒体资源团队、教师队伍;宣传、推广策略,做好节目以外的外在化包装,致力树立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品牌;
黄慕雄教授的精彩报告对指导我国建设优质的、有竞争力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基础上,探索打造中国视频公开课品牌,推进中国视频公开课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
六 结语
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力推手。与??的代表、专家、学者充分交流,献计献策,提出了打造系列精品视频公开课、需预留合理的制作周期、区域协同共建等建设性建议。在教育部第二轮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启动之际,汇聚首批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主讲教师、技术人员和学术专家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对于推进中国特色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指导意义。
编辑:李原
第四篇:视频公开课学习小结
视频公开课学习小结
为了更多的利用外校的优秀学习资源,我在四月份学习了一些中国大学生视频公开课,仔细一找,里面有来自全国许多大学上课的视频,而且都特别的精彩,激发着我不断学习的兴趣。每听完其中的一堂课,我都感到收获颇丰,一方面收获了知识,而另一方面又激励着我不断地进步。今天,我就选取其中一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老师所讲的视频课来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姚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有趣,独具风格,洒脱,自然,同时,有极富哲理,她用她自身的演讲诠释着什么叫演讲与口才。她从一句提问开始她所讲可得内容,她问:“同学们,什么叫口才?”其实,现代的大学生有许多人已经曲解了口才的定义了,许多人认为说话多的人就是口才好,也有许多人认为认识的人多就是口才好,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口才应该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效,言之有情。
在当今社会,口才是一个人成功十分关键的因素,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人说当今社会的三大法宝:口才,电脑,金钱,可见口才的重要性。美国的石油大王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的是靠技能,85℅靠的都是人际关系”,这句话或许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口才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在如今这个社会上,一个人若想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须要与人沟通,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们每天都不是一个人生活,都缺少不了和别人的沟通与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口才,否则和别人交流会出问题甚至矛盾和积怨。据说有一位领导招聘一名司机,有2名候选人,领导然他们分别作了3分钟的陈述,第一个上去的司机就说了一大堆话比如说我是怎么为领导服务,怎么准时,怎么没有出事故,讲了满满三分钟,而另一位司机回答十分简洁,却最终
被领导录用了,何也?我今天竞聘领导司机这个职位,我坚持的原则是:“听的说不得,开得使不得,吃的喝不得”。相信大家多少也明白其中的意思,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开车时听领导说话,但不会说出去,吃饭可以但绝不喝酒,为了领导的安全,车子白天8小时是我管,但8小时后我就不能使用,因为这车是公车,这样一个会说话的人怎么会不受领导的重视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具有口才呢?应当具有德,才,学,识,胆,情,体7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一个具有良好口才的人必须有良好的品德,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说出的话也必定令人反感,要有很高的才能,要有很高的学习能力,要有很广博的见识,这要才能和谈话者具有共同的话题,很容易聊到一块去,要有真情,首先要感染自己,才能感染别人,要有健康的体魄,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的话也就不能够谈其他方面的事情了。口才是锻炼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正如一个人生下来并不会游泳,只有经过不断地实际锻炼才可以学会,口才也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我们不断地和别人的谈话中才可以不断地进步,才可以培养出极为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
那么,在我们具体和别人交谈时应该怎样做呢?首先,我们必须要以对方为中心,站在对方为中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对方的心里。其次,我们必须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够打动别人,才能够使别人受到感染,虚伪的谈话可以令别人厌恶,甚至会激发矛盾,然后,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万一我们和谈话者产生一些语句冲突时,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善于包容对方,学会解除紧张的气氛,有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幽默的方式来缓解压力,有时我们可以采取妥协的方式来解除紧张的气氛。最后,我们要学会多听少说,上天给了我们一只嘴巴和两只耳朵,何也?或许这就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多听少说,一个夸夸其
谈的人是不会有太大的出息的,有人说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更聪明的人借助经验不说话。在平时的交谈中不要相互模仿,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在江苏大学十佳青年学生答辩时的场景,现在想想自己正是缺乏这种魄力,这种口才,这种心理素质,当时我的回答简直糟糕透了,评委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当时就特别紧张,感觉压力特别大,这就反映了我的心理素质不好,不会调整自己,然后,我就简单的回答了一下,最终结果可想而知,我失败了。不过现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为时不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好好锻炼自己的口才,是自己不断地进步。
第五篇:视频公开课著作权文献综述
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著作权在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了视频公开课著作权与传统著作权法律的区别,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视频公开课建设中著作权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视频公开课;建设;著作权;研究;
一、前言
视频公开课是21世纪诞生的网络教育资源新形式,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1]。与其他基于网络的知识传播产品相比,视频公开课的优势在于使课堂授课这种古老而又不可取代的教育方式乘上了时代之舟,通过互联网把师生互动的单一的课堂空间变成全社会共享的知识空间[2]。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带宽、存储设备等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视频公开课推广与普及的环境条件日趋成熟,逐渐成为开放课程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基于优质资源共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 2001年 4 月宣布将其 2000 多门课程全部搬上互联网供全世界免费使用,这一举措得到了诸多国家的响应。目前,全球已有 200 多所大学加入到教育资源共享的行列中来,他们建立的“开放课程联盟”已经在互联网上免费提供了超过 13000 门课程的资料。[3]为了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教育部也于 2011年正式启动视频公开课。视频公开课无疑对于加速知识的传播、扩大受惠人群、打破受教育的国界、改变受教育的方式、真正实现教育平等和提升人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视频公开课的出现给传统版权制度以极大的冲击,如何完善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来推进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视频公开课建设对传统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开放教育资源一词的表述,开放教育资源是指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数字化材料。[4]根据我国教高司函 [2011](105 号)《关于启动 2011 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5]与学术讲座。其内容和形式应当具备独创性,反映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特色与研究成果。[6]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将“独创性”作为作品获得著作权保护的实质性条件。[7]而且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只要求作品的表现形式具备独创性即可,因此视频公开课符合著作权法的作品要求。但视频公开课不管是作为源头的建设还是作为终端的共享,都使传统著作权法律制度面临新的挑战。
1、使用他人作品建设视频公开课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
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大多情况下需要使用他人受保护的作品,而使用他人受保护的作品制作视频公开课要不要取得原作者许可并支付使用费?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需要经过许可并支付使用费,不仅成本太高,而且明显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不符。因为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视频公开课也属于课堂教学,应该适用该条规定。可是如果真适用这个规定,那么原作品作者的利益无法维护。视频公开课的创作者是自愿申请视频公开课建设并自愿将自己受保护的视频公开课免费提供给大众非商业性使用,在将视频公开课免费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情况下,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未经许可无偿使用他人受保护的作品也被免费提供给了广大公众,这势必损害原作品作者的著作权,对原作品的作者非常不公平。对信息时代版权立法起典范作用的《美国千年数字版权法案》(DMCA),也没有详细规定视频公开课建设如何使用他人作品的条款。《伯尔尼公约》对合理使用做了一个总的限定,即“必须符合公平惯例”。[8]因此,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对他人作品的使用问题已无法适用现行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规则。
2.视频公开课著作权的归属对职务作品相关规定的挑战
教高司函〔2011〕80 号《通知》规定视频公开课属于职务作品,但并没明确其著作权归谁享有。在实践中,高等学校和教师之间往往就权利归属存在分歧,学校常以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大量利用了学校的资源且学校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为由,主张其著作权归学校享有 ;而教师以损害学术自由、打击教师参与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网络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由主张视频公开课的著作权归教师享有。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将职务作品分为一般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而两类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完全不同,视频公开课属于哪种职务作品,从现行的立法中难以确定。按照现行著作权法对职务作品的规定,只有两种情况下才构成特殊职务作品,第一种情况是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视频公开课确实是否属于特殊职务作品,取决于对上述条文中“等”字的理解,如果“等”是表示未罗列完,那么可以将视频公开课视为新出现的当时未罗列完的情况。如果“等”是对前几种情况的总结,那么视频公开课就不属于这种特殊职务作品。第二种情况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为特殊职务作品。法律法规显然没有规定视频公开课为特殊职务作品。是否存在约定的情况,取决于对教育部《通知》的理解,教育部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入选的视频公开课视为职务作品。如果该规定理解为是教育部和视频公开课申报者之间的一种约定,那么它属于特殊职务作品。因此,现行著作权法对职务作品的规定使视频公开课难以确定其著作权归属,也很难解决实践中教师和学校之间的争议和分歧,为实践部门处理相关纠纷带来了困惑。
3.视频公开课的使用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挑战
视频公开课的使用是实现国家建设视频公开课目的的重要途径。根据教高司函〔2011〕80 号《通知》,视频公开课建成后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但禁止商业使用。其实有利益存在就肯定有侵权存在,一些商业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将他人有影响力的视频公开课上传到自己的网站上是常见的侵权形式。针对这种侵权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常让人产生困惑的问题是 :这种网站转载行为侵犯的到底是视频公开课的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还是复制权?从现行著作权法给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下的定义来看,网站的转载行为完全符合上述两个权利的特征。当然也有人以权利穷竭理论来抗辩网站的转载行为侵犯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认为教育部已经将视频公开课在网络上进行展示,该作品的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就已经穷竭,其他网站的转载应该算复制。这些质疑和困惑不能不让我们反思现行著作权法针对网络出现而增加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规定存在问题。首先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发行权的权利界限不清 ;其次是信息网络传播权无权利穷竭的规定。
4.视频公开课的运营管理对数字权利管理的挑战
根据教高司函 [2011]105 号《通知》,视频公开课将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共享服务平台展示,并以适当方式与国内教育、商业门户网站合作展示。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作品,确实给人们学习知识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侵权者利用其牟利提供了方便,加上网络具有无限复制性、公开公用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侵权容易而且难以控制。权利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不被侵犯往往采用数字权利管理,运用技术手段遏制他人的非法使用,版权公约以及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的版权法均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我国的著作权法也就技术措施的保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可否认,数字权利管理使得网络中个人非法使用版权作品的控制更具现实可能性,但是因为视频公开课是免费提供给社会公众的,设置技术措施限制了侵权的同时也妨碍了社会公众的合法使用,这与教育部建设视频公开课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应寻求更好的制度来对视频公开课的运营进行管理。
三、解决视频公开课建设中著作权问题的对策
1.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许可使用制度
视频公开课不仅仅是在现场上课的学生能听教师授课,而且将上课视频上传到网上后,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听教师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全世界。因此,教师在使用他人受保护的作品制作视频公开课时,不能适用著作权法第22 条关于课堂教学合理使用的规定,首先是尽管传统教学和视频公开课教学均不带有营利的目的,但是上视频公开课的教师可以得到教育部的一定资助并取得了相关荣誉,这些资助和荣誉的获得如果以牺牲他人的著作权为前提,会显失公平。其次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听课对象范围有限,在上课过程中使用他人作品对著作权人利益的影响不大,而视频公开课由于要上传到网上,听课对象广泛,很多听课者因为在视频公开课中听过了他人作品的相关内容,从而不会再购买相关的作品或许可使用相关的作品,这样会给著作权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认为主张使用他人受保护的作品来制作视频公开课,可以不经过许可,但应该支付使用费。即将使用他人受保护作品建设视频公开课的情形规定到法定许可制度中,使原作品的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将我国著作权法现行的合理使用制度中的“课堂教学”进行严格的界定,以便不给侵权者留下任何侥幸心理和钻空子的空间。
2.完善职务作品的相关规定来明确视频公开课的著作权归属
如上文所述,视频公开课是职务作品,由于现行著作权法对特殊职务作品的规定使人们存在理解上的不同,给实践中准确确定视频公开课的著作权归属带来困惑。而且一旦视频公开课确定为特殊职务作品,作者仅对视频公开课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单位来享有。这样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建设视频公开课却拿很少的资助,且这个资助的取得需要冒视频公开课检验是否合格的风险。根据激励理论,这样的权利归属不能激发教师的创作积极性,不利于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同时也跟权利义务相对等原则不符,教师投入诸多时间和精力建设视频公开课,而且必须对视频公开课的质量承担责任,而享受的权利却很少。因此,我认为我国应修改著作权法有关职务作品的规定,不再区分普通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而是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对于自然人为完成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由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归属,当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著作权归创作该作品的创作者,单位享有法定期限内的优先使用权。这样使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简单明了,既符合著作权作为私权可以由当事人自由处分的原则,也符合著作权法保护创作者利益的本质。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在其发布的政策中提出建议说,除非是合作创作、委托创作或有协议约定,否则教师应保留其创作的网络课程的所有权利,不过由于使用了学校的一些资源,教师应该给予学校一些补偿,比如可以免除学校交纳版税或许可费。视频公开课的创作与教师创作的其他学术作品一样,提供一般的创作条件并不等于参与创作,如果没有协议约定,就不应该对视频公开课主张著作权。[9]
3.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规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国家针对因特网的出现而设立的一项著作财产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规定呈现出诸多需要完善之处。视频公开课被其他营利性网站转载侵犯何种权利就是一个理论问题之一,需要立法者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发行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边界,从目前著作权法的规定来看,两项权利有重合的地方,都涵盖了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的特征。问题的症结在于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都没有对作品的形式进行界定,其实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对象只能是数字化的作品,不包含有形复制品,而发行权产生之初,其发行的对象仅限于有形复制品。因此,著作权法可以在给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发行权下定义时,分别在作品前加上“数字化”和“非数字化”进行限定从而把两个权利的边界区分开。关于网站转载行为是侵犯复制权还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问题,我觉得跟信息网络传播权有无权利穷竭的限制有关。目前我国并没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受权利穷竭的限制,国际公约中也无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依赖网络才存在,而网络又具有传播速度快、无国界的特点,一个网站转载另一个网站的数字化作品更符合复制的特征。因此,我主张信息网络传播权应规定权利穷竭的限制,一旦作品被某一网站上传,其他网站转载视为复制行为。
4.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视频公开课进行管理
我国第一批视频公开课建设已遴选出非常多的选题进入建设计划,面对这么多的公开课,建成后如何进行管理才能高效运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视频公开课建成后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管理,首先是权利人面对侵权行为如何维权。正如上文所述,权利人由于将公开课供社会公众免费使用之目的,不能利用技术措施来控制他人对公开课的使用,这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侵权现象。其次是视频公开课的付费商业性使用如何进行许可和收费。视频公开课通过网络平台供社会公众进行免费使用,禁止商业使用。这里禁止的商业使用应理解为禁止免费的商业使用,对于付费的商业使用没有理由禁止,因为付费的商业使用不仅可以使公开课发挥更大的价值,而且还可以通过收取使用费来弥补国家给予著作权人资助太少的状况,同时为视频公开课的升级维护费提供保障。公开课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资金短缺在国外已出现较严重的问题。2009 年 9 月,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宣布因经费短缺,停止了其开放课程的实施。[10]再次就是视频课建设过程中使用他人受保护作品如何支付使用费?而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管理,通过设立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来完成是最佳选择,与传统的一对一许可模式不同,在集体管理制度中,作品的使用和许可不再是个别交易的结果,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组织来管理和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授权的交易成本。[11]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著作权集体管理似乎成了解决网络著作权授权问题的灵丹妙药和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12]而且当发生侵权时,集体管理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替权利人进行诉讼,为权利人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作。此外,在公开课建设过程中使用他人作品的使用费可以直接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进行转付,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要解决视频公开课建设中著作权的问题,还需政府加大力度的推进。完善合理使用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制度以及法定许可使用的制度、完善职务作品的相关规定来明确视频公开课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规定、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视频公开课进行管理,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xiexiebang.com.[5] 参见教育部司局函件《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 [2011]105 号第第一条规定.[6] 参见教育部司局函件《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 [2011]80 号第第四条规定.[7]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6.[8]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08.[9] 刘建银.网络课程的著作权归属[J].电化教育研究,2004,(2).[10] 陈薇,李玉敏.网络公开课现状调查:从资源共享到社交模式[J].中国新闻周刊,2010,(12).[11] 刘思俣.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授权模式的思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5.[12] 刘志刚.数字时代版权授权方式比较研究与图书馆适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