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报道故事化
摘要:新闻报道故事化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媒体运作中,新闻之所以青睐故事化叙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可以借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用故事讲述新闻,既满足了读者的接受心理需求,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故事化新闻的写作往往借鉴文学的写作技法,再现新闻事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注重细节描写、引用直接引语、小说化的情节设置等。故事化的前提是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故事化写作,才能真正讲好新闻的故事,才能真正为受众所接受。
关键词:新闻写作,故事化,媒介竞争,真实性,引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故事化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写人还是记事,一般事件还是重大题材都越来越像‚故事‛,报道的语言已经不再是生硬、抽象的概括性词语,而是为读者所熟识的较为生动活泼的日常用语。新闻写作正在逐渐转变风格,严肃的板着脸进行说教的新闻正在变得和蔼可亲。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与获得途径,信息在今天已经变得触手可及。广大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要求快速、准确,而是要好看、要生动,或者说要‚娱乐‛。媒介环境的信息冗余使众多媒体面临着新闻‚同质化‛的严酷竞争,而受众口味的变化与选择标准的提高更让媒体时刻担心着自己的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广播、电视、网络,尤其是报纸,正使尽浑身解数地让自家的新闻与众不同,更加好看,吸引更多 的受众。因此,新闻写作故事化成了众媒体共同的选择。新媒体时代,最能发挥创造潜力的领域是新闻故事的采写和编辑。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更加优秀的会讲好故事的新闻写手‛。同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同水平的人来采写,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法来采写,其结果往往大不一样。这中间,是如何驾驭写作艺术的问题。新闻写作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
一、关于‚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定义
——使读者身临其境的叙事艺术
(一)‚新闻写作故事化‛概述
号称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华尔街日报》常常能够把枯燥的财经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业界往往将《华尔街日报》的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用具体的描写代替宏观大叙事,用细节的真实刻画整体性的实质,即‚一千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在我国,秉承了‚华尔街日报体‛风格的当属《南方周末》,每每发生什么大事,人们总要看看《南方周末》是如何来做报道的,因为它始终以与众不同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把新闻事件更加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是在以一种倾诉的口吻跟读者聊天,而不是在教育读者。几千字的文章,读者不费力气地就顺利读下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事件的本末,并接受记者的观点。这就是故事化新闻的传播作用:在受众无知觉并不排斥的状态下引导舆论,并获得 受众的青睐。
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法古已有之,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开创了一套崭新的通过‚实录‛图解事实的写作方法。他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的线性故事。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1]。西方特稿写作,特别是美国新闻学领域毫无例外地采用的正是这套方法。普利策评优秀特稿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优秀的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二)‚新闻写作故事化‛定义泛论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所谓新闻写作故事化,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客观实践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记者必须把这些事件带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在他的报道中加进一些人情味的东西‛,‚把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找出一个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他是受影响的,或者是被卷入的,抑或是这一情况 的原因或后果的一个例子来写‛[3]。
美国《60分钟》的节目缔造者唐”休伊特曾说,‚如果我们能使节目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来包装事实,我担保我能把收视率翻一番。‛
我国著名的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1982年穆青就提出:我们要鼓励和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新闻形式。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形式[4]。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是国内积极倡导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作为一种定义,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这个故事必须能够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我相信新闻是故事,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人类从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那天起,都在讲述故事。文字记叙的也是故事,从荷马史诗到司马迁,到唐玄奘,到马可“波罗,不管中国人、外国人,包括莎士比亚,都是在讲一个美好的故事,新闻也是故事,只不过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一些。‛
有些专家反对新闻写作故事化,认为这种类似创造小说一样的写法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看上去变得不切实际、成为虚幻。然而,语言符号的使用、对万物的分类并不代表事实本身,实践证明,新闻写作故事化是让新闻更加为人所信服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新 闻写作故事化是用新闻中的故事抓住受众,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的写作风格,强调文字描述对感官的刺激。它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巨匠那样,用感觉化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并挖掘这个故事对读者生活的意义[5]。
(三)‚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定义及其艺术特色
新闻写作故事化,是一种回归新闻本质、让新闻真正体现其功能的一种写作技巧。这种技巧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基础,借用文学的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写出新闻的故事之美,使受众看着喜欢、听着高兴,有所思、有所得,并能感受出美的愉悦与快感,实现真正的有效传播。
与一般的新闻写作相比,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一般的新闻写作主要目的在于告知,只要把事实交待清楚即可,至于读者是否愿意并真正接受,便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而故事化的写作则要在告知的基础上,消除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传达某种价值取向,在文字的排列中彰显出一种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
1.选题的内容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故事,这些故事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对大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联。新闻报道的‚市民化选题‛使其与受众有着天然的接近性。
故事化新闻的选题多是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新闻背后的内幕情况、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法制案件的告破等题材常常成为各大媒体的首选。贴近生活的选题也更加贴近受 众,这就使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与受众产生了天然的接近性。新闻报道的‚市民化选题‛使其具有了‚市民意识‛,即使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通过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的描写来展现。从小处着眼,彰显大主题,是故事化新闻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2.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之下,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借用文学的叙事艺术进行写作,注重细节刻画、情节安排,力图用画面感再现新闻事实,使读者身临其境并从中感受到乐趣和意义。
故事化新闻强调可读性与可信性,无论情节多么引人入胜,必须要符合新闻事实本身。事实上,在故事化的新闻写作中,记者与读者有一种契约:任何故事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读者看到的是记者用故事化手法认真、诚实再现出来的现实。
语言简洁有力,笔调风趣幽默,叙事清晰明白,描写生动活泼,人物对话和事情经过的穿插精炼简洁。一张图片胜过一千个文字,一个好的场景文字描写也会胜过几张图片,关键在于读者是否‚相信‛作品中图解的事实。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就是用文字对新闻进行图解的,它用设置情节悬念、刻画细节、大量使用直接引语、运用修辞等文学手段为读者描绘出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事实的发生,也可以进入其中体会当事人的心境感受。简单通俗的词汇运用、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设置使‚这个故事‛看上去更加贴近真相,更能展现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3.故事化的新闻写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注重研究受众的接 受心理,接受兴趣。多以平民的视角,关注平民的生存现状与其生存理想。客观再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渗透着出于正义而迸发出的强烈责任意识,体现出一种新闻写作理念的人性化回归与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在他的著作《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提到: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6]。‚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可能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并且他们必须承担教育者的责任,陈述和澄清为之奋斗的理想。[7]‛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媒体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8]。
故事化新闻写作的本质就在于以人为主体,挖掘事件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激活人类的丰富情感,倡导主流社会意识。把情感因素融入到理性的思索与平实流畅的故事叙述中,使受众在接收新闻事实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便是社会道德与文化的基本载体。像讲故事一样报道新闻,体现着媒体对受众的关注与人文关怀,也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
二、‚新闻故事化‛渐成主流的因素
——好故事让新闻更有效地传播
新闻写作故事化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媒体运作中,新闻之所以青睐文学的故事化叙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可以借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用故事讲述新闻,既满足了读者的接受心理需求,使媒体信息更具可读性和易读性,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的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一)新闻报道实现有效传播需要回归事实本位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纯粹服从人类生存斗争的新闻活动。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今,新闻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丰富、传递手段更加多样,有两条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9]。可见,新闻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传播信息与引导舆论的基本作用。一个传播者总有两个层次的意图,信息性意图是为了让听话者知道某事,传播性意图则是使听话者意识到他说某句话的目的[10]。
喻国明教授曾说:‚新闻的真正价值是,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并且这种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新闻要发挥其 主要功能的前提就是要实现有效传播,尽量消除在传播过程中的障碍,使信息能够顺利地到达受众并在最大程度上为之接受,这就需要新闻报道回归到事实本位。
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力求使读者阅读报纸(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之后所产生的印象与事实真相一致[11]。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一些主流媒体用一种模式化的极具概括性的语辞进行新闻报道,出现了一大批过于典型的典型新闻。它们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脱离生活实际的人物、事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这种八股文章,不仅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还会使读者产生天然的阅读障碍,而且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流于形式的新闻报道显然不能起到传播信息与引导舆论的作用,让新闻报道回归事实本位则是一条切实之路。
事实上,在我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秉承了《史记》的笔法,以故事的形式写新闻。用故事讲述新闻,已成为新闻回归事实本位的一种新取向。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事实即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动的故事,新闻说到底便是由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构成的。应运而生的故事化新闻写作正是基于新闻事实的具体情形以更加人性化的理念进行事实再现,基于生活的文字语言消除了读者潜在的阅读障碍,基于生活的叙述视角使‚故事‛更加真实新闻更具可读性。同时,这也是新闻写作传统关注社会中的人的一次理念回归。
(二)新闻媒介竞争促使媒体注重塑造鲜明的个性特点 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 业性质、企业管理‛是这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形式促使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在竞争中,新闻媒介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新闻媒介的个性特征是一家新闻媒体明显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基本特点,它直接决定了受众对于不同媒体的注意力,意味着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意力经济‛。
在众多的华语媒体中,凤凰卫视的地位无可取代,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无法复制的特质,受众即使在媒介众多信息冗余的媒介大环境下一眼便可认出凤凰,在期望获得更多信息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凤凰,也更加信任凤凰。这种特质可以用凤凰老总刘长乐的一句话来概括:媒体是一种艺术,我们不可能以赛跑来比喻传媒的竞争,只能用舞蹈比喻。因为赛跑是靠体力和速度,舞蹈是讲究平衡、重心、感觉和审美[12]。
塑造鲜明的媒体个性并不是一时一刻、一招一式的,它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长期塑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形成对某一事物态度的过程中,许多时候并不取决于理性的思考,而取决于情感的好恶[13]。
因此,新闻报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就要尽量和受众个体发生联系,把握人类情感的共同特点。只有真心实意地关注受众的感受,媒体才会赢得受众的尊重进而产生信任。只有获得了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媒体的鲜明个性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才是有意义的。
(三)可感性强的新闻报道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可和信任
新闻媒介进行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接受,而受众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因此,受众定位、受众分析已经成当今媒体在制定报道计划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其本质在于了解受众的心理特征。
作为社会群体的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即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的‚选择性接触假说‛[14]。它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15]。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要公正、不带有明显的立场和态度,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让受众选择并接受。
受众的心理需求因人而异,要求新闻报道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不拘一格,以适应不同受众的爱好;受众的求新、求真、求近、求短、求知、求乐、求奇的共同性心理[16],又要求新闻报道,具有人们能共同接受的素质。这种可受性的素质一般表现为有益、有趣和可信[17]。理论研究证明:新闻的可感性越强,可信程度越高;可感性越强,可接受程度越高[18]。许多受众对一些新闻持怀疑态度,除了个别新闻明显夸大事实外,大多是由于事实可感性不强。受众不能从新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新闻的真实性就失去了植根的土壤。因此,可感性直接强化真实性。读者打开报纸,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新闻,是那些与他们生活领域和生活现场‚贴近的事‛。‚贴近‛是表 面原因,‚可感‛才是本质联系。有些新闻与读者并不贴近,但由于舆论造成‚热点‛,或由于记者的‚再现手法‛提高了事实的可感性,也能够紧紧抓住读者。
三、怎么样写好‚故事化新闻‛
——像讲故事那样采写新闻
(一)在新闻的范畴内保持新闻自身的平衡
追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已经成为故事化新闻吸引受众的砝码。然而,过分强调故事性,会削弱新闻本身的信息传递功能。因此,对新闻进行故事化处理的前提必须是,在新闻的范畴内保持故事性与新闻性的平衡,这就需要处理好两个统一的关系。
1.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
故事性报道强调讲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有时会为了增加人物的感情色彩、增强事件的戏剧性,而在笔调上进行适度的夸张,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也许很感人,但并不真实、全面。背离了新闻真实性的初衷,故事性再强,报道也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要做到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就必须抓住新闻的内核——真实,每个故事、每个细节都是实际发生过的,甚至每一句话每一次心理活动都是采访对象承认过的。‚记者不能生造细节、生造故事,即使你想到了非常好的细节,你也必须在真实性这儿刹车,否则你写的就不是新闻了,传播的就不是真实的信息了,这是一个记者基本的职业素养。‛
2.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故事化报道追求现场感、细节化,所以常常在故事里充满了对现场和细节的细致描写,这样固然可以增加报道的形象化,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有时又会流于表面,使受众觉得肤浅。
一篇好的故事化新闻在于聪明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体现出新闻的人文关怀,带着读者一起去思考而不仅仅是获得短暂的娱乐。故事是为思辨服务的,一篇充斥着大量故事情节却缺乏思辨主线的文章,充其量只能算做‚实录新闻‛,缺乏应有的报道深度。只有首先在众多故事中提炼出思辨性的主题,然后把各种新闻故事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才能使故事化报道做到既报道新闻,又引导舆论。
(二)采访中注重挖掘故事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南香红对于那些无法去现场的报道,总是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的现场感,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她就在现场。‚但文章中所有的细节都是真实的,都是我一点一点问出来的。呈现现场感的技巧在于你采访的细致与耐心程度,要想文章不枯燥就得不厌其烦地问。‛可见,采访中的细致耐心、不断询问并在问题中寻找到故事,对于再现新闻事实是必须的也是一项前提条件。
记者在采访时应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注重挖掘新闻背后承载的具体意义。
记者要用‚变动‛的眼光寻找‚故事‛,一旦发现‚滴水见 太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就紧抓不放,询问到底,而且要对任何一条线索发出质疑,多为几个‚为什么‛与‚怎么样‛。记者要善于提出具体、深入而又有特点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问的角度要适合被访者。聊天似的提问,让许多记者在采访中获益匪浅,与其按照提纲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如抓紧时间与采访对象好好聊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记者还要调动各种感官对现场的人物、背景、情景、情节、氛围等进行观察,把握细节。只有记者们观察到了,才能在写作中把事实再现出来。而且现场的各种细节还会有助于记者们找到写作的思路与线索。
(三)写作中实现新闻故事化
1.避免‚新八股‛现象
越来越多的记者们开始模仿、借鉴故事化的写法。然而有些报道只是照搬形式,即: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至于‚小故事‛是否具有新闻事实的典型性或充分反映出报道的主旨内容,则不去过多考虑,小故事喧宾夺主,新闻主题反而平平淡淡,没有力量。全篇充斥着各种人物说的话,有些与主题关系很小,有些毫无意义,毫无逻辑的事实罗列,让读者不知所言为何物……这种情况被称为新闻写作的‚新八股‛现象。
‚新八股‛现象使新闻报道看上去虽然生动形象却毫无生气,没有吸引力,它并不能使受众产生阅读快感,只会觉得阅读是在浪费时间,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感。况且,有些记者或撰稿人在采写新闻事件的时候,过分注重于旁枝末节的追逐,而忽略了主题事件的 挖掘;更有甚者,为了寻找到具有冲击力的故事情节,采取了杜撰和虚构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糅杂进编造的故事,这样就更加违背了故事化写作的本质。
因此,避免让新闻写作陷入‚八股‛写作的泥淖,是所有新闻记者在开始写作时必须要再三思虑的。千篇一律的‚故事化‛,以及过分的甚至脱离实际的‚故事化‛都会适得其反。关键在于,新闻记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地再现。
2.从个人的视角出发
故事化的新闻往往选择‚个人化‛的报道角度,即通过个人的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优秀的新闻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贴近读者,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无论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越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越是应该有个人化的故事。缺乏个人化的故事,报道只会显得空洞乏味,只会让受众失去兴趣,其结果是导致公众失去对国计民生这些涉及每一个公民自身利益的重大政治事件的兴趣。
在2002年的‚两会‛报道中,一些报道充分运用了个人化的故事写法,产生了十分具有冲击力的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两会‛的重要议题通过个人化的故事和感受报道出来,受众不仅对‚两会‛更加了解,还从中感受到中国的民主政治正在不断进步。
‚姜健代表成了山东团的重点保护对象,这几天新闻组的人连 续出面挡驾了不少记者,因为姜健实在太累了。来之前他刚献过血,开会后有顾不上休息,每天忙议案、建议到夜里两点多钟。‛ [20] ‚浙江省金华市一个农民,向有关部门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章。为了盖这些章,连新买的汽车轮胎都磨破了。几年后,申请终于被批准,但这个农民对办养鸡场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市场的行情发生了变化。‛[21]
又如:美国有114.3万退休金领取者,今年能够拿到的退休金总额比去年少63亿美元。显然,这条信息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变化。然而,‚114.3万‛和 ‚63亿‛只是抽象的数字概念,无法解释更深层次的含义。如果把读者带到弗罗里达州圣彼得堡市一个上了年头的小酒店门廊前,并介绍那些月收入不到40美元,因为无法购买食品,支付账单而在绝望中生活的几位老人面前,读者就会深刻感受到减少退休金对社会的影响。读者会因为记住某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而记住社会的某一重大变化。一个生动感人的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给公众留下的深刻印象胜过几十篇讲大道理的社论和理论文章。
3.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标题素来有新闻报道的眼睛之说,它左右着读者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题好一半文‛,对于文章来说标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毫无吸引力的标题是不会引起读者的任何兴趣的,而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往往会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故事化新闻更加应该注重标题的制作,而且要力求满足受众的需求。
标题应该成为受众最为关注的信息。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新闻标题中应涵盖更多有效信息,标题就是新闻。在制作标题时,把事实主体作为核心信息,是增强标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取消各种政策性限制(2003年 2月28日《中国青年报》1版);中国大闸蟹,横行曼谷酒楼(1983年《经济参考报》)
标题应该满足受众的探知欲望与好奇心。人们在生活中碰的新情况和问题,总是希望从报刊电视媒介上寻找参谋或答案,媒体往往担任着为大众答疑解惑的角色。这类标题在当今媒体中随处可见,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解答和指导,大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满足了受众某方面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有了超乎平常的吸引力。
比如:熊股是咋跌出来的(2007年7月5日《南方周末》16版)
标题应与受众的感情产生共鸣。‚文章贵乎以情感人‛,新闻标题制作也不例外,能够与受众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标题更具有吸引力。以情感人的标题应切合新闻的真谛,凭着新闻本身的‚真‛和作者真实的‚情‛而让读者情动于衷而欲罢不能。
比如:(引标)有人送来流浪汉,竟称‚死了再来收尸‛附近居民质问——谁在如此漠视生命(2007年1月26日《楚天都市报》第1版);拨通服务电话,要等到花儿也谢了(2007年7月5日《南 方周末》17版)。
标题应给受众美感的语言。中国文化传统讲究文辞优美,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新闻事实和语言环境确定的情况下,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给人以语言的美感的标题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比喻、比拟、借代、双关、仿词、对偶、对比、反复、设问等修辞手法广泛运用在标题制作中。
比如:弱冷空气难斗烈日 沈城没雨高温还得持续(2007年6月25日沈阳网);中国虎‚留学‛在非洲(2007年5月17日《南方周末》10版)
4.使用简洁具体的字词
新闻故事化要求具有视觉化的细节、具体感人的事实,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大量地使用形容词、排比句,真正的智慧,通常总是用很朴实的方式反映出来的。语言越朴实,越生动,就越容易理解[19]。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22]。
要尽量使用具体名词。诸如‚问题、情况、反应或利益‛这些抽象名词到底指什么?善于讲故事的记者可以用以更加准确的词语或句子来代替它们。又如:‚客轮‛、‚700英尺长的豪华客轮‛,后者比前者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反应‛可以变成‚害怕、憎恨、怀疑、热情、厌恶‛或者其他更为真实的表达。
要尽量用动作说话。动词可以增加故事的活力和表达的深度,这既是许多记者、通讯员的成功经验,也是那些优秀的新闻作品的显 著特征。动起来,新闻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新闻人物才能‚立起来‛,动起来,才能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吊起来‛[23]。比如:‚不要以为我是一个疯子?‛市长狂吼道。读者立刻就能感受到这位市长的暴脾气。
要尽量使用日常用语,而不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法官、律师使用的语言。一个善于谈话的记者,不论他要写什么,他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吗[24]?鲁迅主张:‚从活人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儿,搬到纸上来。‛一个生涩的词,在生活中或许会有一个或几个生动的解释与之相对应,因此,新闻记者一定要从生活中发现丰富多彩的生动语句,用生活中的词去讲故事才会讲得真实、讲得生动。
5.巧妙运用文学技法
新闻写作的不断丰富,得力于从文学中汲取了宝贵的养料。故事化新闻,就是要制造出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26]。巧妙运用文学激发,可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25]。
第一,描写,实现新闻的视觉化传播。
描写,即依照事物的情状,用语言或线条、颜色表现出来。它要求语言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实现新闻的视觉化传播。新闻报道中的描写主要涉及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其中,细节 描写尤为重要。细节是被放大了的故事,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给人以真实感,并给读者很强的心灵震撼,实现心灵的共鸣。故事化新闻的报道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是否拥有足以感动人的细节。
比如:在炸鸡摊边,前文穿件白大褂,正在低头数钱,发现我在看他,脸突然红了,迅速摘下帽子,问我,像不像外地土老帽儿。其实,无论从气质还是穿着上,前文都与‘土老帽儿’相去甚远,但能感觉到,他处处都在谨慎的规范自己,以躲避这个讨厌的称谓。前文在旁边的饭馆里要了桌酒菜,说是有时来不及就在这随便吃点。他把‚随便‛两字说得很轻松,流露出一种有钱人的潇洒。(蔡平《哪儿是我的家——赵氏家族追访记》)
这段文字,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只用了寥寥几个神态和语言的细节特写,就把对象怕别人说自己‚土老帽儿‛充阔气的心理、憨厚而又自尊的性格鲜活刻画出来。读者读到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但如果不使用这些观察到的细节表现,而是直接告诉大家他爱虚荣为人憨厚等,那么读者对他是不会有什么印象的。
在《逼近真实——〈冰点〉体会》中提到,好细节,就是那些你不用录音机,不用往本子上记,也牢牢记在心里的东西……唯有让自己心动和印象深刻的东西,才能让读者心动和印象深刻。南方周末记者吴晨光对此态度更加明确,他说:‚细节是金——当然,不要什么都用细节。和文章主题有关的,要保留;无关的,一字不留。‛
第二,引用直接引语,提高真实性与戏剧性。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报道与写作》教材中写到:必须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直接引语能使新闻事件更具真实性和戏剧化色彩,读者可以直接聆听新闻人物‚说话‛。如果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读者就可以这样判断:既然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在直接说话,那么这件事必定真实无疑。另外,使用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新闻人物所说的话,新闻会更富人情味,语言上会更富色彩,行文上更富变化,读者读起来会更感到亲切生动。直接引语常常是新闻中的点睛之笔,会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托尔斯泰在谈到《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力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叙述,我不解释,我让我的人物为我说话。‛引用直接引语,最大的作用在于代替作者点明主题,揭示新闻或新闻人物的意义,不暴露出主观倾向。
然而,对于直接引语的选择应当恰到好处,过多或过少使用直接引语都会削弱故事的感染力。直接引语的组合使用也是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常用的新手法,但是需要记者具有更强的逻辑想象力和制造情节的能力,否则,不但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会画蛇添足。
第三,适当的修辞让受众眼前一亮。
拟人、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多用于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中。恰当的修辞会使读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亲近感,新闻事实的魅力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虽然昨日有一股弱冷空气移驾到辽宁,但太阳依然是威风八面。今日,沈城上空有云层出来拔刀相助,可还没挡住太阳的热情。‛ 拟人化的写法使这则消息报道的天气状况看上去不是很糟,而事实上其时沈阳市已经连续56天无降雨,无论是市民还是动植物都在干旱中艰难度日,这则生动活泼的消息显然缓解了人们的急躁情绪。
又如:《中国青年报》新德里1987年2月24日电
第39届世界乒乓球佛标赛组委会好像变成了‚小件寄存处‛,中国人今天上午则把斯韦思林杯和考比伦杯交给他们,不到12小时又把两座奖杯取了出来。
按规定,上届冠军在比赛前要将奖杯交给组委会保存,再把奖杯颁发给本届冠军,而中国队蝉联了冠军,因而‚小件寄存处‛这一形象的比喻,就把这个新闻事实交待出来了,同时又不乏幽默风趣。
对比法也是文学、戏剧、新闻经常运用的方法。可以横比,可以纵比,通过人与人、物与物、事与事、时与时、地与地的比较,好坏对照,美丑映衬,从中显示出道理。无需记者说话,道理不言自明[27]。
第四,借用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构思新闻。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常常把报道写成有背景、有故事情节的短篇小说,当然小说和情节只是形式,不是内容。用小说的思维构思故事,寻找故事中潜在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和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新闻报道要让故事内部产生动感,最理想的动感,就是让故事的情节按照‚发生/影响/反作用‛的结构顺序自然发展。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
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结构要紧凑,切忌将各种乱糟糟的细节和 画面堆积在一起。材料要集中、观点要突出,在最短的篇幅里,以最高的效率写出最好的效果。
结语
新闻稿件应该是最精炼、最具故事性的,因为新闻本身便是由一个一个故事构成的。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重大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冗长、乏味的没有故事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写作故事化‛给受众带来了‚身临其境‛感受新闻事实的机会。记者通过文字的排列与词句的转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透漏出人文关怀,中国的新闻媒体在受众眼中正在变得更加亲民。
然而,‚故事化‛八股文泛滥的现象在当今的媒体中并不少见,甚至于在不断蔓延。不同的新闻应该有不同的写法,并不是每一条新闻都适合用故事化的方法来处理。媒体应本着对受众负责的态度,不应该借用‚故事化‛的外壳,凭空虚构、大搞出位,专注于制造‚眼球效应‛。故事化新闻讲究一个‚动情‛,但不是故意‚煽情‛;故事化新闻讲究‚通俗‛,但不是追求‚低俗‛;故事化新闻讲究再现新闻场景,但不是虚构故事环节;故事化新闻讲究引用人物对话,但不是任何话语都有引用的价值;故事化新闻讲究情节,但不是事实的简单拼凑和叠加。种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源于激烈的媒介竞争态势,其根本在于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与专业精神,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
新闻写作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讲一个故事很简单,但要讲出一个好故事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记者高超的采写技能与思想深度,还需要记者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境界和情怀,当然保证‚真实‛是一切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易平.论司马迁写当代史成一家之言[J].史学理论研究,1997.2.[2] 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5.[3]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1.108.[4] 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52 [5]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562.[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9.[7] 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8]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2.[9]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0.[10]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55.[11]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21.[12] 刘长乐.《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东西论剑》[M].华夏出版社,2004.89.[13]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90.[14] Lazars field,P.F.Burleson B.and Gadget H.,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82~149.[1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6.[16] 汪新源.《新闻心理学》[M].上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215.[17] 何光先.《现代新闻学》[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373—374.[18] 胡志平,王桥.《重新发掘新闻奥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3—34.[19] 高尔基.《高尔基论新闻和科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7.[20] 潘圆.《姜健:代表就要提议案》[N].中国青年报,2002-3-15(2).[21] 程刚.《保护权利 制约权力》[N].中国青年报,2002-3-10(3)
[22]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6.[23]
刘善兴.《新闻写作36术“此时无声胜有声》[M].上海:解放军出版社,2001.20.[24] [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93.[25] [美]雷尔迈”莫林.《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事情本身往往能说明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12.[26] 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278.[27] 康文久.《实用新闻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45.阅读资料:
[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热奈特.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A].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C].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
刘寒娥.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人文意识[J].新闻实践.2005.(12).5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杨皓,杨志刚.新闻因事而生动——浅谈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法[J].记者摇篮.2007.2 7
刘长乐.《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东西论剑》[M].华夏出版社,2004.8
白庆祥.《新闻论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9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10
崔艳君,韩俊亮.新闻写作故事化探索[J].青年记者.2006.(18).11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王建河.论新闻报道中的文学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7.13
康文久.《实用新闻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已投稿到: 排行榜
第二篇: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新闻故事化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推出了讲故事的栏目和板块,理论的探讨也时常见于学术刊物。学界对新闻故事化的理论探讨一般都围绕新闻故事的悬念设置、场景描写、细节展现、对话等手段的运用展开。然而笔者认为,故事的关键是内容构成而非仅仅是表现形式。
一、新闻故事化的理论依据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用故事式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②
国内新闻学者在这些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认为新闻故事化的要点在于以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新闻。
最早在国内提出新闻故事化的学者大概是李希光,他在2002年出版的《新闻学核心》一书中说:新闻的具体写作中,只能运用一种技能:小说家的叙述技巧。它是最有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新闻应该尽量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的过程,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使新闻一开始就有声有色,能够把读者(观众)吸引住。在这里,他强调的是小说家的叙述技巧。③
比较早的一篇探讨新闻故事化的是发表在2003年7月9日《中华新闻报》的刘寒娥、张丽萍的文章《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文中总结了新闻故事化的具体手段: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阐释重点仍在叙事手法。以后的一系列文章,都重点围绕讲故事的手法展开。但新闻报道都可以写成故事吗?到底什么是故事呢?决定故事构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二、什么是新闻故事
20世纪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叙事学,对事件和故事都有经典的研究。研究表明,一个事件不同于一个故事。事件是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而故事是由时间上的延续性与事件前后的因果联系而构成。故事有各种类型。有神话故事,有文学故事,有宗教故事,有历史故事,也有新闻故事。新闻故事就是现实中当下发生的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序列。
2006年7月,唐山地震30周年,《新京报》推出专题报道,其中一篇特稿《废墟婚礼,那一道难愈的折痕》,就是以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地震后重组的家庭25年的历程,展现了唐山独特的家庭生态。
强胜冠和张志平就是这样一对夫妻,唐山地震之前,他们有各自的家庭,两个家庭的住处相距不过50米,但并不相识。1976年的地震,使唐山1.5万个核心家庭顷刻解体。在文化馆工作的强胜冠失去了妻子,有两个女儿。在玻璃厂上班的张志平失去了丈夫,有两个儿子。1981年的8月,两人经人介绍认识结婚,重组了一个新的家庭。在他们家的墙上,有一张夫妻合影,30岁的强胜冠穿着厚厚的秋装,25岁的张志平身上还是夏天的衣服。这是用过去的老照片拼合的合影,仔细察看,还能发现拼合的痕迹。
在唐山,这样的重组的家庭与其它城市因为婚姻破裂而重建的家庭是不同的。夫妻双方及各自的子女对失去的亲人都有着深切的情感。张志平的大儿子丁小鹏30年后还觉得自己的父亲没有死。每逢清明或7·28时,夫妻都会给各自已遇难的亲人上坟,而和原先的姻亲也都有着来往。
强胜冠和张志平谨慎地处理着重组家庭必然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婚后,强胜冠把女儿留在了她们的姥姥家,每个月给孩子们送钱过去,他的意思是,少些接触就少些家庭矛盾。对张志平的两个儿子,强胜冠始终有一种作为继父的距离感,一般的事情都让张志平出面解决。孩子们成人后,强胜冠给每个孩子准备了2万元。在给女儿们钱时,他会让张志平出面,以增加彼此的好感。而张志平,逢年过节,会和强冠胜一起到他的岳母家省亲,老太太过世,张志平为她披麻戴孝,泪如雨下。他们做的一些事,别人可能无法做到。在唐山震后重组的8600余户家庭中,其中有2300户又解体了,他们可以算是较为美满的一家。
当唐山地震30周年时,记者采访了这个家庭,原本打算要给他们拍一张全家福的,包括强胜冠的两个女儿、张志平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诸多孙子孙女,共10多口人。而实际到场的只有丁小鹏一人。强胜冠的一位朋友说:照片上的这道折痕只是淡了,但永远存在。
《新京报》这篇特稿中的叙事,可以说是一篇典型的故事叙述,不仅仅因为报道运用了场景描写、人物对话、悬念设置等小说手法,更关键的是因为故事叙述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演变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这一系列事件包含着某种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通常指向我们所说的社会意义,而这是叙事的目的所在。
正因为如此,任何类型的故事都必须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关系,其话语本质是一样的。从根本上说,叙事是表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即没有不寓意的故事。
三、新闻报道故事写作的意义
任何故事都反映真实世界的关系,因而隐含着某种道理,这正是人们喜爱故事的原因之一。它同样可以引导人们认识世界达到一定的深度。在新闻故事中,更多的是让受众了解现实世界的关系。这种寓意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但这种信息在故事中的传递是感性层面的,通过故事表达出来的。
对整个新闻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说,新闻报道的故事写作有着多重意义:
(1)新闻报道的故事写作注重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反映。传统的新闻价值,强调重要性和显要性,强调异常性,更多涉及重要人物、成功人物、杰出人物、特异人物的生活和经历,而新闻报道的故事写作,更注重寻常性,新闻故事的主角大多是普通百姓,故事的内容更多涉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
第三篇:电厂化水车间新闻报道
围绕中心工作提升支部工作实效
今年以来,电厂化水党支部始终贯彻落实好“创先争优”活动,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安全生产中的难点,就是支部工作的重点。那里有困难,共产党员就出现在那里,切实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8月份,车间主要设备除盐系统制水量大量下降,经过化验分析,确定为制水用的树脂报废,面对更换30吨的树脂,任务量极大,为了抢修,支部一班人,带领党员群众,连续作业,渴了喝口水,累了歇一会接着干,连续奋战近24个小时,为确保机组安全发供量抢得了时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群众立足岗位,为电厂安全生产工作发挥作用,广大党员通过“三诺”(定诺、亮诺、践诺)活动,在工作学习上率先垂范,从抓落实、抓深化方面,力求实效,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结合开展支部换届“公推直选”活动和迎接公司党代会的召开,车间支部认真开展好和星级班组、星级员工评选和安全思想宣传工作。从狠抓“两票三制”、“四不放过”等基础性工作,提升各项工作的实效性。结合在广大党员中开展的“三亮”(党员亮身份、党员亮岗位、党员亮承诺)活动,通过“横”向比较,“纵”向评比,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推动整体工作上台阶。11月26日,针对电厂小热网加热器结垢情况,放弃休息时间,进行解体清洗,加班延点,保证了热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安全供暖、发电做出了贡献。
第四篇: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媒体也显现出蓬勃生机,网络新闻报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第四大新闻报道形式,这一形式不仅拓宽了传播的渠道和范围,同时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信息量,给我国的新闻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网络媒介虚拟性的固有特点以及信息监管力度小,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碎片化。本文从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入手提出相关对策,从而促进网络新闻报道更加规范化。
关键词:网络新闻;碎片化;对策
一、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原因及表现
(一)追求时效性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随时都可以进行信息的更新,许多新闻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的消息,常常采用动态写作的方式进行实时报道,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这就导致网络新闻报道信息比较零散和浅显,呈现给受众的是点而非面,是信息横向的延伸而非纵向的深入,使得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性,包括事实背景、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新闻背后的意义等不够了解。
(二)追求信息量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
和纸媒不同,网络空间是无限的,新闻报道不受版面限制,因此网络新闻经常是长篇累牍,缺乏中心内容的提炼,相同的报道重复冗杂,缺乏信息的整合。由于网络新闻来源较广,因此常会出现同一事件不同的报道结果,甚至相互矛盾。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也形成了较多的新闻垃圾,这就导致受众在看新闻时找不到重点,不同的读者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也不尽相同。
(三)追求多样性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
网络作为第四媒介,集中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同一个新闻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比如文字报道、视频介绍、照片展示等等,然而在网络上这些多样化的形式往往分布在不同的角落,缺乏整合和梳理。这就导致网络新闻报道虽然形式多样,却没有形成一个融合的、互相补充的整体,像一些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做的一些新闻专题还是比较全面的,但大多数新闻网站采用的仍是碎片化的新闻报道。
由此可见,网络的优势是融合了各种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但新闻报道的碎片化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微博兴起后,每条信息不得超过140字,这深刻影响了网络新闻报道的形式,新闻媒体都尽量将新闻简写,滚动、实时报道使新闻离深度越来越远,内容的浅显、零散,形式的单调、简单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多问题。
二、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化
单元化顾名思义是将相同主题的新闻放在一个集合里,形成一个聚合新闻,所有信息相互补充,这就使新闻报道更加全面、细致,如搭配新闻背景、发展进程,加深报道的深度;或搭配对应的评论,可以是专家学者的评论,也可以是读者的评论,加深受众对报道的深入理解,提高参与度。单元化的新闻报道类似于专题报道,一个好的专题报道能够吸引受众在一个新闻单元里就能获取到所有想要的信息。这种报道方式是对新闻的拓展和延伸,帮助读者更完整地把握整个新闻事件。超链接是网络最大的优势所在,这也为网络新闻报道的单元化提供了技术基础[1]。整合新闻单元有很多方式,下面介绍三种方法: 1.根据事件发展划分新闻单元
按事件的发展报道常常会导致新闻缺乏连续性,断裂感较强,因此可以用图解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利用时间轴排列、组织新闻,截取关键时间点发生的事件,组合成一个新闻单元,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报道,这种方式把原本无序的稿件变得更有逻辑性。如突发事件的报道可以通过时间轴来表现,让读者更清晰地掌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扩大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两会”的报道也可以用图解的方式,加深受众对进程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政策法规的深入理解。
2.根据表现形式划分新闻单元
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整合能够使整个报道更加丰富和多样,将单调的文字新闻变成多媒体新闻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也使报道内容得到了补充和拓展。新闻图片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将相同类型或是同一主题的新闻图片以单元的形式展示出来。视频链接可以截取视频中的图片作为封面,再配以标题来激发受众收听收看的欲望。如灾难报道、奥运会报道就可以制作不同的新闻单元,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事件的各个方面,从感官上给受众刺激和冲击。
3.根据报道内容划分新闻单元
新闻是由标题、导语、背景、正文、结尾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做相应的拓展链接,所有链接都是对新闻核心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满足读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加强了信息间的联系,如想要了解新闻背景可以打开链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缩短了搜索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此外,相应的评论、跟帖不仅能够使新闻和评论更好地结合,也使受众真正成为新闻报道的参与者。如一些较为平淡的新闻就可以通过背景链接、评论链接实现有效的整合,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
(二)网络新闻报道杂志化 所谓“杂志化”就是把诸多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构成深度报道,这是一种操作手法上的杂志化,同时在内容编排上,使用杂志艺术性的编排方式,方便读者阅读,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杂志化的报道形式不讲求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量,而是更关注新闻背后的事实和观点,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整合,构建出全面、权威、深层次的认识和结论,解决读者的困惑,提升读者的理解。内容上的杂志化能够实现新闻报道带来的冲击力,版面设置上的杂志化能够传递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在Web2.0的技术下,受众不再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参与者,因此,大部分受众希望全方位、多角度获取新闻信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杂志化的新闻报道顺应了读者的要求[2]。以下是网络新闻报道杂志化的三方面表现:
1.网络新闻杂志化不只求杂更要求精
在信息膨胀的当下,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量,而是新闻性,在繁多的信息中提炼出精华组合成新闻,用新闻的力量去感染、引导受众,这样新闻才会更有生命力。通过杂志化的编排方式,将多样信息整合和构建,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将复杂的信息精华化,将内容相近或类似的新闻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产生强烈的传播效果,如策划一个有关80后的选题,就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集合起来报道,在他们身上找出共同的闪光点,这样能够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此外,也可以采用故事化的编排手法,增强新闻之间的连贯性和观赏性。
2.网络新闻杂志化不只求广更要求深
许多网络新闻报道多是一些表面现象报道,信息过于平面化和重叠化。一个新闻的成功杂志化,经过策划、组织、采访、组稿,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挖掘,把新闻报道做深、做透,不只是简单地叙述新闻事实,而要深入解读新闻,着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通过杂志化让新闻的内在价值呈现出来,使新闻的保质期更长,也可将相似或矛盾的新闻进行整合编排,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同时也加大了报道的深度。集成化的报道编排方式使一个个新闻点连结成面,弥补了网络新闻报道内容分散、浅显的不足[3]。
3.网络新闻杂志化不只求神更要求形
网络新闻的内容固然重要,好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而报道形式和编排方式也是不能忽略的,网站的排版是否美观直接影响点击率的多少。大多数的网络新闻都是较为零散的,广告、新闻、视频夹杂在一起,社会、民生、政治新闻分布错综复杂,栏目板块化能够使网页结构更清晰明了,也便于读者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新闻杂志化要充分发挥标题、图片的功能,用醒目标题和有特色的图片增强视觉冲击,吸引受众注意力。此外,网页也可以采用翻页式,借鉴杂志的编排方式,帮助读者梳理信息,提高阅读效果。
三、结 语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每一个传播媒介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只有彼此开放、借鉴和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媒介发展,发挥其传播功能。不断完善新闻法律法规,才能使网络新闻报道更加规范,同时,更重要的是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和完善,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把网络新闻报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是所有网络新闻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在提高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做好“把关人”角色的前提下,也要加强网站管理,摒弃猎奇心理,借鉴传统媒体的监管经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有特色的报道形式促进网络新闻的信息整合,促进网络新闻报道栏目化、集成化、专题化,增强网络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权威性,为广大受众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的网络新闻,使网络新闻报道的体系和格局更完善、更正规。
(作者系:于小菲,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刘春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 彭兰.网络新闻碎片化的应对策略[J].中国编辑,2007(1).[2] 彭兰.网络新闻2.0变革的必然[J].新闻战线,2010(12).[3] 崔宏平.网络新闻的发展走向[J].记者摇篮,2007(6).
第五篇:如何写新闻报道稿
怎么写新闻报道稿
一、新闻报道稿的格式
一般关于学校活动新闻稿
导语:概括敘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怎样做和为什么?
主体:把其他资料按重要性陈述,一段一个重点,并以第三人称敘述,句子保持简洁,多用句号。
主体可以包括:泛写和特写.
1、泛写 :就是把整个事件的过程,大略的叙述出来.但不是流水式的叙述.要挑其特点.
2、特写:特写是抽取其中一個片段,从侧面描写带出主题。特写一般较富人情味和趣味性,描写也较一般新闻深入。
结尾:升华、总结一下此次活动.写一下,此次活动的意义。二、一般的新闻稿写作,有下列原则必须注意:
1、“新”闻重点:既然是“新”闻稿,讲的就不能是“旧”闻,就算是“旧”闻,你也要想办法旧瓶装新酒、老树出新枝。新闻界常常流传一个笑话:这个新闻可以吃很多天!事实上除了第一天就真的“新”之外,第二天开始就只是找不同的切点切入新闻,因此只有切口是新的,其他的都不新。
2、强调主题,其他以辅助资料整理:一则新闻稿一定只强调一个主题,次要的可以放在后面,更次要的或是补充说明的,直接提供附件或是辅助资料即可,否则太多的主题反而会模糊了焦点,变成没有主题。例如儿童奶粉卖点是在有益身体的菌种,最好从头到尾都绕着这个主题转,不要一下子又强调奶粉的维他命B群含量有多高。
3、倒三角形,每段均可独立:除了特殊的特稿、新闻分析或是专题报导之外,一般新闻写作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倒三角形的“倒宝塔 式”。也就是愈重要的愈放在前面,因此最重点的内容当然要放在第一段的导语部分,同时导语也不宜过长,视情形而定,一般不会超过一百个字。新闻写作发展出这种相当特别的写作风格,当然是为了适应新闻快速、直接的特性,直接告诉读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尤其是一份报纸厚厚的好几十版,每天见报的新闻上百则,读者不可一一看完,因此必须以最简短的方式让读者立即明了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读者有兴趣就继续阅读,否则即可就此打住。
同样地,倒宝塔式新闻写作的段落依重要性递减,且各段独立,对于有排版时间压力的编辑而言,只要看前几段就可以掌握重点,如果版面有限,更可以直接后面整段整段地大笔删除,而不会影响全文。因为在讲究又新、又快的新闻作业环境,包括读者和老编是都没有耐心的。因此千万记住不要讲究所谓的启承转合,直接开门见山就可以了。
4、五个“W”与一个“H”: Where,When,Who,What,Why,How:倒三角形的新闻写作,最重点的第一段叫作“导语”(lead),基本上由五个“W”和一个“H”等六个要素所组成。不过要注意的是,一般新闻稿写作新手,往往照本宣科、依法办事,误以为导言一定要将这六个要素全部塞进去,结果使得导言啰啰嗦嗦,毫无重点可言。因此在这六个要素中,判断哪几个比较重点,就写哪几个,一般而言,两三个就很多了,其他的留到后面的段落再交待就好。例如这次产品邀请麦当娜代言,那么最重要的就是Who(麦当娜)和What(代言产品),其他的都不重要,导言中就免了。
5、能引起记者注意的标题:就如同前几章提过的,新闻标题必须将此次新闻主题简单扼要地说明出来,才能吸引记者的注意,不至于成为垃圾桶内的废纸。
6、基本新闻稿体裁及联络人:简单地说,基本新闻稿体裁,就是一般的新闻稿,只要遵循上述写作重点,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千万不要因自己的文笔好就自作主张,写成旷世散文或小说巨作,即使它犹如史诗般伟大,最后仍会进了垃圾桶。同时不要忘了在新闻 稿末注明联络人的姓名和电话等信息,如果记者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时,才知道该找谁。
7、照片:一张好照片见报的效果往往胜过数千字的文稿,但照片一定要配合新闻主题,不要新产品上市,却给了一堆人头照,只为了拍老板的马屁。同时要注意照片一定要清晰,具有朦胧美的艺术照还是留给自己欣赏吧。
8、新闻资料袋及附件:新闻资料袋及附件可以让记者更清楚地了解背景和其他的细节,并满足记者多种新闻角度的需求。(附获奖名单)
三、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四、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