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昌政发〔2010〕21号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的意见
昌政发〔2010〕21号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的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公司):
为贯彻落实区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依法保护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遏制和纠正农村集体土地出租、流转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结合昌平实际,现就加强全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大量社会资金以租地经营方式涌入农村,农村集体土地自主经营少、出租经营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产生了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不规范、承租方擅自流转农村集体出租土地、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违反土地利用规划私搭乱建等突出问题,侵害了村集体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扰乱了土地使用秩序,严重阻碍了全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针对这些问题,要本着“全面清理、分类整改、标本兼治、务见成效”的原则,在认真开展全区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清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拆违控违工作,以“规范完善一批、终止解除一批”为目标,通过行政协调、法律裁决、经济补偿等方式,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进行整改。要建立全区统筹、政府主导、职能部门执法、镇(街道)管护、农村集体配合、标本兼治的农村集体土地资源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农村集体出租土地违法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坚决遏制违法签订合同、违法用地、违法囤地、违法建设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的管理
(一)认真开展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和出租土地流转合同的清查工作
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和出租土地流转合同清查的对象包括文本合同和无文本事实合同。各镇(街道)要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村集体要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做好无文本事实合同补签文本合同工作;对文本合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明确、不合法内容,要以补充协议或重签合同的方式,逐一进行纠正;对合同内容中存在违法约定的条款和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明显违约或违法用地行为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责成村集体向人民法院提起认定该合同无效或解除该合同的诉讼,收回土地经营权。
(二)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和出租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程序
各镇(街道)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和出租土地流转事项的管理。村集体签订出租土地合同或出租土地流转合同必须使用区经管站下发的示范样本,并严格履行申报、审查、审核、民主决策、公开、双方签字盖章、加盖“镇(街道)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专用章”等程序。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安排专业人员列席村集体关于出租土地或出租土地流转事项的民主决策会议,并以书面形式报告村集体民主决策过程的真实情况。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和出租土地流转合同须上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经管站备案。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村集体出租土地或出租土地流转事项的申报材料、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查意见、有村民代表签字的民主决策会议记录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列席人员出具的书面说明、加盖“镇(街道)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专用章”的合同文本等文件复印件及公示照片等材料上报区经管站;区经管站依据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材料,对合同签订程序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出具加盖“昌平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合同审查专用章”的书面审查意见,并将合同及相关材料编号留存。未经区经管站审查通过的合同,视为未生效合同。合同签订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农村集体出租土地使用的管理
(一)认真做好农村集体出租土地使用情况的清查
农村集体出租土地使用情况的清查重点是出租土地上的建设项目。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根据清查结果,对涉及农村集体出租土地的违法用地、违法囤地、违法建设等违法行为进行认定和查处。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存在土地利用违法行为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责成村集体向人民法院提起解除合同的诉讼,有关部门要依法拆除出租土地上的违法建设,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农村集体出租土地新建项目的管理
严禁将农村集体出租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严禁在农村集体出租的农用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在农村集体出租的农用地上新建设施农业项目,须按照区政府办公室《转发区农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规范农业设施建设意见的通知》(昌政办发〔2010〕19号)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集体要对出租土地的使用进行监管,发现违章违法建设要及时制止并依法查处。
四、实行农村集体土地集中租赁管护
农村集体土地集中租赁管护是由区园林绿化局和各镇(街道)农服中心(或委派其它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下属单位),通过行政协调、法律裁决、经济补偿等方式,取得对重点管护区土地的租赁管护权,并采取划定管护范围、明确管护地块、落实管护责任等措施,建立农村集体土地资源集中租赁管护机制。
由区园林绿化局对镇级公路两侧边沟以外30米范围内、区级公路两侧边沟以外30米范围内、市级以上公路两侧边沟以外50米范围内、温榆河两侧河堤以外200米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实行集中租赁管护,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由各镇(街道)农服中心(或委派其它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下属单位)负责对本辖区列入重点规划区域内的农村集体土地实行集中租赁管护。此外,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未实行集中租赁管护的其它农村集体土地负有监管职责,并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农村集体土地集中租赁管护范围。
农村集体土地实行集中租赁管护的租地费用,按租赁管护区域不同,分别由区级财政和相关投资主体承担;管护费用由区级财政拨付。
五、健全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机制
(一)明确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责任
建立昌平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清查及整改、农村集体土地集中租赁管护工作的组织、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各有关部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村集体在昌平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联席会议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镇长(主任)为本辖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镇(街道)要成立镇长(主任)负责的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专项工作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的全面工作,具体包括:负责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工作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负责组织实施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出租土地流转合同和出租土地使用情况的清查和整改;负责指导、审核和监督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和出租土地流转事项;负责本辖区设施农业项目的调查、审核和申报;负责及时发现和制止农村集体土地上的违法用地、违法囤地和违法建设行为;负责配合国土、规划等部门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囤地和违法建设行为;负责组织实施农村集体土地集中租赁管护工作;负责配合有关部门追究本辖区相关违法违规人员的责任。
各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为本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村集体负责本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出租土地流转合同和出租土地使用情况的清查和整改;负责履行本村集体出租土地和出租土地流转事项的规定程序;负责本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情况的巡查和报告;负责向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并及时制止违法用地、违法囤地、违法建设行为;负责配合本镇(街道)实施本村集体土地集中租赁管护。
(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的监督机制
村集体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要向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报告出租土地使用情况,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要向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农委)和国土昌平分局书面报告出租土地使用情况。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情况开展联合检查。
(三)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的考核机制
区委、区政府将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对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年度考核范围。各镇(街道)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本辖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工作的考核办法。
(四)加大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要通过广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工作及相关政策规定,推广有益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各村集体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下决心、出重拳、抓落实、见成效,从签订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抓起,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出租土地流转过程,切实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巡查管护,依法保障农村集体土地合法使用。
二○一○年九月九日
第二篇:昌邑市统筹城乡发展_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进程(精)
昌邑市: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进程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山东潍坊昌邑市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山东潍坊昌邑市视察为契机,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创新、积极开拓,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打造了全方位、无缝隙的“大环卫”格局,实现了垃圾处理资源化、社会化、产业化、无污染、零废弃的目标,彻底解决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以及“垃圾围村”问题,有效改善了全市城乡人居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同行业的广泛赞誉,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截至目前,全市城乡环卫托管覆盖率达95%以上。现就结合我市实际,汇报一下此项工作的经验做法。
一、创新垃圾收运模式,建立起 “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的垃圾收集运输体系。
目前,部分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环卫运行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收集运输方法单一,链条长、支节多,重复作业,四级脱节现象严重,只适用于搞集中整治,不利于建立长效机制。为切实解决“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这种运行模式的弊端,2008年起,昌邑市立足实际,责成市环卫局直接运作,全面负责起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街道保洁、垃圾运输中转、集中处理等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运输作业,实现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模式。
一是通过设置垃圾桶,实行常态化收集保洁。鉴于设置露天生活垃圾存放点或建设垃圾池,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二次污染问题,2008年来,我市创新思路,采取设置垃圾桶的方法,实行生活垃圾统一封闭式收集。近三年来,共在城区街道、镇街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设置垃圾桶千余个,在城中村和基础条件好的托管行政村按照每15-20户设1个垃圾桶的标准设置垃圾桶万余个,并由保洁人员全日负责对垃圾桶进行擦洗、打药等精细化保洁作业,督查人员对垃圾的清运、垃圾桶保洁情况一日多查,一周一通报,确保垃圾收集清运及时、桶体干净整洁,避免了垃圾霉变、腐烂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垃圾的日产日清。
二是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机械化保洁和垃圾转运能力。两年来,昌邑市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在各镇街区建设垃圾中转站7处,购买中型垃圾清运车40余辆,大型垃圾压缩车8辆,大型垃圾转运车3辆,道路养护车2辆,洗扫车3辆,洒水车4辆,小型、中型清扫车40余台,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3辆,同时与青岛同辉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侧装式垃圾封闭运输车,更加适合对垃圾桶进行清运。通过加大设备投入,大大增强了机械保洁、统一运输能力,提高了垃圾中转、压缩、清运效率,真正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目标。
二、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建立起“谁产生、谁付费”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是城乡环卫一体化正常运行的关键。昌邑市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大型环卫设施设备由市镇两级政府投入,村庄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费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筹集,建立了“谁产生、谁付费”的资金保障机制。这种“谁产生、谁付费”资金保障机制的建立,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不再是短期行为。通过近三年来的运作,使老百姓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接受到接受,使“谁产生、谁付费”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也顺应了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的“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政策措施。
同时,为最大程度地减轻农民负担,使“谁产生、谁付费”资金保障机制能够得到长期运转,昌邑市在充分用好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引导广大村民支持、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市、镇街区、村(社区)分级投入机制(4:2:4),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减少农民承担比例,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其中农村日常保洁、垃圾收集清运、资源化利用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市级承担40%、镇级承担20%(含农村五保家庭、低保家庭及残疾人、70岁以上老年人环卫托管费及村级垃圾桶购置费的20%部分),村级通过村集体出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按每年60元标准筹集)承担40%。分级负担的筹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效资金保障。
三、创新垃圾处理模式,真正实现建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为彻底解决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的多污染、低效率问题,2009年来,昌邑市转变发展观念,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以垃圾处理资源化、社会化、产业化、无污染、零废弃为目标,真正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一是与潍坊金丝达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8亿元,采取BOT模式兴建了一处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此项目摒弃了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堆肥、填埋、焚烧)遵循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通过分解、分选、厌氧处理、裂解等工艺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可产生沼气、有机肥、汽油等可利用的产品,实现了垃圾分类前置到垃圾分类后移的转变以及垃圾处理“资源化、社会化、产业化、零污染、零废弃”的目标,解决了传统垃圾填埋、堆肥、焚烧的二次污染等问题,使生活垃圾得到了更有效的处置。此项目于2009年8月份开工建设,2010年11月正式建成试运营,运行半年来,效果明显,已引起国内外同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是与昌邑市昌鑫再生建材有限公司合作,兴建了一处昌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此项目年处理建筑垃圾150万立方米,生产各种建材200万立方米。通过此项目,可以产生不同型号的空心砖、标准砖、二灰碎石等新型环保建材,目前该项目已正式投产,实现了粉煤灰、废弃矿砂以及一些城乡拆迁的废弃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解决了建筑垃圾倾倒、填埋浪费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昌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开拓、探索、创新,我市在破解农村垃圾污染难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全国同行业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镇街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以来,全市各镇街区的主要街道实行了全日保洁管理,并按标准配备了生活垃圾桶,并逐步把镇街驻地厂矿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菜市场、背街小巷以及“三不管”盲区等纳入了一体化管理范围,镇区的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另外,全市沿主要公路的企业、单位也纳入了管理范围,有效的解决了厂内生活垃圾向厂外随意乱倒,污染村庄周围环境的问题。
二是实现了村容整洁。配合道路保洁,开展了草堆土堆清理、路边杂草清理、土路整平与修边开沟、排水沟清理、村头垃圾清理,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村庄清理了村内的“三大堆”和沉积垃圾,三边两线一头(三边:塘边、河边、沟边;两线:公路沿线,铁路沿线;一头:村头)也得到彻底清理,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创造了整洁、优美、舒心、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把社会、政府共建的环卫资源受惠于广大农村、农民,使镇街农村享受到城市化服务,享受到环卫部门在人才、管理、设施设备、连片作业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了镇村环境卫生质量,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通过环卫托管,引导农民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精神面貌,村民环卫意识、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镇、社区10个,潍坊市级文明村镇、社区15个,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是提升了昌邑环卫形象。由于模式、机制创新,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光明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参考等各大媒体对我市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省内外100多家单位前来观摩交流,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与赞赏,潍坊市市长许立全、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先后对昌邑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昌邑市环卫局先后在省环卫协会常务理事会议、华东六省一市第18届年会、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座谈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小城镇和村庄垃圾治理专家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2010年12月山东省环协专门在昌邑市召开了“山东省环卫协会四届八次常务理事会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经验交流会”。2010年底,昌邑市环卫局被评为全国环卫行业优秀集体。并被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增选为常务理事单位。2011年5月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组织有关部委的相关领导、院士、专家组成课题组,就昌邑市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进行了调研,充分肯定了昌邑市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的创新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意义,并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向国务院领导报告。2011年5月26-28日国家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在潍坊市举办“城乡环卫一体化暨生活垃圾利用技术培训研讨会”,全国各地领导专家及环卫同行四百余人入会,就城乡环卫一体化及垃圾处理技术进行了交流研讨,并现场观摩了昌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及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现场情况,得到了国家住建部、山东住建厅领导的高度肯定。
通过三年来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资金是保障,质量是生命,长效机制是前提。
(一)领导重视是城乡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镇街、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任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和《关于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镇街“一把手”工程,纳入镇街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列入重点督查考核内容,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环卫局开展专项督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政府领导挂帅,市委市府两办督导,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领导机制,确保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托管资金及时到位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健康发展的保障。要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市镇两级财政投入力度,实行市、镇街、村(社区)分级投入,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顺利开展。
(三)环卫托管质量是城乡环卫一体化持续发展的生命。环卫主管部门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实施精细化作业和立体化保洁,要制定严格的作业质量标准、考核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切身体会到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带来的清洁与舒适。
(四)构建长效机制是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的前提。各镇街区要高度重视,加大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的推进力度,及时筹集资金,实现全市所有社区、村庄的环卫托管任务,为解决农村卫生保洁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卫生问题打好基础。同时,环卫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级考核机制,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完善环境卫生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把保洁、清运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考核,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尽管昌邑市在环境卫生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与上级要求和有关部门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环卫工作任重道远。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精神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大力度,继续巩固和扩大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加快推进卫生洁净进万家,不断提高城乡文明水平。一是在提升环卫水平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宽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面,大力实施“三清”、“四改”、“五化”(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灶、改厕、改圈,绿化、硬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深入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和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二是在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上下功夫。加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力度,进一步扩大垃圾资源化利用规模,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运行机制、责任落实、日常监管、资金保障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为建设魅力昌邑、幸福昌邑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解读《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
山东城乡一体化分“两步走”
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通过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我省将在2009-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纯收入同速增长,在2015-2020年将城乡差距缩小至2:1。“两步走”战略力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于全面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意见》认为,当前,我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意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需分“两步走”。第一步,2009-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实现同速度增长,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持续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城镇化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平均每年分别转移100万和1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变,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全省70%以上行政村实现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和美化,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次中心、中心村(农村社区)为主体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全面完成,并形成一批示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接轨和比较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第二步,2015-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总体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差距缩小到2:1左右;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0-100万人,转移农村人口120-1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初具形态,居住在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县城以下人口达到40%左右;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条件、环境和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显著缩小。
《意见》的主要着眼点,是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提高村镇功能与建设水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融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动城乡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环境管理,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统筹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措施、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等手段,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记者 李梦 杨学莹)
我省酝酿扩大县镇经济管理权
我省日前出台的《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提出,逐步扩大县、镇两级经济管理权限,以增强其经济发展活力、行政协调能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实力,对纳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县(市)、镇可先行开展扩权试验。
记者采访的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形成倒逼机制,某些不合理的行政体制安排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一体化迫切要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趋势,对行政管理体制尽快作出某些重大调整。
破解农村土地的制度性设计,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措施。意见鼓励农村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冀望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同时,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城市企业通过租赁、入股、接受土地承包权转让等形式到农村进行开发经营,此举不仅利于解决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城市二三产业有序牵引到中心村镇,对就地吸纳当地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承载作用。
意见针对户籍制度对生产力的限制,要求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
在破解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上,意见在强调发展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增加财税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作出了“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县域发放贷款”的要求,以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投入。(记者 李梦)
大部分村庄渐与城镇中心村整合我省日前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构建城乡一体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鼓励城市二三产业下乡等系列举措,做大做强县城及县域经济,推进村镇布局规模化,实现城乡资源与要素顺畅流动,达到城、镇、村完全衔接与融合。
县城按中等城市定位中心村按小城镇建设
意见提出,县城的规划建设标准,应按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城市郊区、独立工矿区周围和城区内村庄,将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框架,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中心镇的人口规模按5万人以上规划,基础设施按小城市的配置标准进行建设。
中心村(农村社区)按中心镇的标准建设,人口规模按3000-1万人规划,近期,可主要依托原来的“管理区”、“管理片”进行布局。
意见认为,一般行政村除部分可改造为现代化农村居民点或农业作业点外,大部分应逐步与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市整合。为此,我省将制定完善鼓励宅基地节约、房屋迁建补贴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民通过旧村改造和迁村并点融入城市或中心镇、中心村,以膨胀城镇规模,加速城镇化进程。
推动适宜农村发展的二三产项目向农村布局
意见提出,加大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支农化工等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发展需要农村配套、提供原料和能够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鼓励发展城乡联动、同兴共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适宜于农村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向农村布局,努力形成一个工业项目、一个骨干企业带动一方农村经济,安置一批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格局。意见还特别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着力点,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县城经济的培植力度,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以优势产业为核心、优势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促进形成县域支柱产业,将县城培育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
参与政策制定的省发改委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点是建立城乡发展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事业、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均等化。意见要求各级财政安排的农村建设资金向中心镇和中心村倾斜,城乡统筹的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与中心镇和中心村衔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敬老、托幼等公共服务设施要重点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商贸、流通、金融等社会化服务设施应向中心镇和中心村布局,以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
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意见要求,建立农民和农村非农产业向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集中的促进机制,探索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机制和办法,将长期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对集中建设面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项目予以支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逐步向农民工免费开放,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根据意见,到2020年,全省所有中心镇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连接县(市)驻地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输送设施;对农村污水实行行政村收集、镇处理;对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输送、县处理。(记者 李梦)
第四篇:关于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和管理的意见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07-3-16 15:33:00 来源:辽宁金农网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现就做好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执行有关征地补偿费的法律法规
对于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和管理,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辽宁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辽宁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五个不准”:农村土地依法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不准擅自改变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已经打乱集体经济组织界限且无法恢复的,可以本着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的原则不再恢复);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准剥夺和非法限制其应当获得的相应征地补偿费;充分尊重被征地农民的意见,不准假借以村民会议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侵害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对农村土地的投入,不准克扣或剥夺投资者的合理补偿;公开发放征地补偿费,不准以任何理由克扣、侵占、截留和挪用。国土资源、农业、民政、劳动保障、财政、监察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职能分工,做好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征地补偿费分配办法
(一)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1、分配对象。农村土地被依法征收、征用的,其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分配对象为其所有者。
(1)所有者是个人的,支付给个人;
(2)所有者是部分农民群体的,支付给部分农民群体;
(3)所有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付给该集体经济组织。
2、分配原则。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属于集体资产,按照《辽宁省农村集体资产条例》的规定使用和管理。在使用时,必须经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严格用于该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项目。
(二)安置补助费
1、分配对象
(1)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被依法征收、征用,被征地农民同意统一安置(含纳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范围,下同)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负责安置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单位;被征地农民以书面形式放弃统一安置的(不含应纳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范围,下同),安置补助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
(2)已经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其分配对象为该土地股份合作制组织的全体股东。
(3)农村土地没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仍然实行统一经营的,其分配对象为该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
(4)征收、征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其他方式发包的果园等土地,其安置补偿费归该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
(5)征收、征用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动地,其安置补助费归该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该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增人口。
2、分配原则
(1)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由该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和管理。
放弃统一安置,实行安置补助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如果其家庭承包的耕地全部被征收、征用的,安置补偿费支付给家庭承包的承包方,且在全部享受安置补偿后,该承包方以后不再获得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部分承包地被征收、征用的,家庭承包的承包方享受部分安置补偿费后,不再增加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耕地面积。
实行平均分配安置补助费的,在平均调整承包地后,安置补偿费平均支付给该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
(2)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的,安置补助费原则上支付给原承包方。
(3)属于其他方式承包或以作价、租赁等形式取得承包权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征用的,安置补助费归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已经发包且承包方一次性交纳承包费的,要退回剩余期限的承包费。
(4)机动地的安置补助费原则上支付给该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增人口,但其享受补偿数额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均耕地面积。新增人口在获得相当于该集体经济组织人均面积的全额安置补偿费后,今后不再获得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机动地安置补偿费如有节余,归该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和管理。
(5)属于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的安置补助费,主要用于该集体经济组织的全体成员生产、生活安置,不得用于偿还该集体经济组织债务。
(三)土地补偿费
1、分配对象
(1)实行统一安置的,土地补偿费归该集体经济组织。放弃统一安置,实行安置补助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可以分配的土地补偿费分配对象为被征地农民;实行平均分配,分配对象为该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
(2)已经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可以分配的土地补偿费分配对象为该土地股份合作制组织的全体股东。
(3)农村土地没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仍然实行统一经营的,其分配对象为该集体经济组织的全体成员。
(4)征收、征用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其他方式承包的果园等土地,可以分配的土地补偿费分配对象为该集体经济组织。
(5)征收、征用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动地,可以分配的土地补偿费分配对象为该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增人口。
2、分配原则
根据被征地农民的意愿,放弃统一安置的,集体经济组织要将被征地农民获得安置补助费相对应的不少于80%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分配对象。分配对象为该集体经济组织的全体成员或土地股份合作制组织的全体股东的,可将不少于80%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分配对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规定留存的土地补偿费,纳入公积公益金,严格管理,将不低于90%的土地补偿费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
各级政府应引导和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按照有关规定,将土地补偿费用于参加社会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根据《辽宁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条件暂行办法》(辽政办发〔2005〕81号)规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由政府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该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按照不高于70%的比例,分别从土地出让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进行提取和划拨。
三、切实加强征地补偿费的监督和管理
农村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事关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生计,事关农村社会发展与稳定大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有关部门要加大法律和政策指导力度,加强农村征地补偿费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一)建立征地补偿费分配公开制度。征地方案经具有批准权的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在被征地所在地进行公告。公告要列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具体数额。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方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和家庭承包经营权证书到当地县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登记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进行公告,听取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市、区)政府批准后,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市、县(市、区)政府批准的方案制定有关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方案和使用方案,并经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后实施。要将依据分配方案确定的分配对象名单进行公示,且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5日。经公示无异议的,报乡镇(街道、办事处,下同)政府审核,并报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建立征地补偿费分配听证制度。征地补偿分配方案和使用方案确定后,被征地农民对已通过的分配方案中部分内容持有异议时,可以将无异议部分的征地补偿费先行发放给被征地农民,对存在争议的部分,乡镇政府要组织该集体经济组织、被征地农民,以及相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政策专家、律师等参加的听证会,形成听证报告、合议记录和听证笔录后,由乡镇人民政府做出如何发放的行政裁决。对行政裁决不服的,按照《行政复议法》规定,到县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三)明确征地补偿费有关政策。征地补偿费是对因土地被征而失去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财产及其收入补偿,是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所有的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根据有关规定,税务部门不得对这部分资金征税。归农村集体所有的征地补偿费在使用时,原则上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公益事业。
(四)实行严格的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和管理制度。征地补偿费中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的,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征地机构直接拨付到该村在乡镇“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帐户(没有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的,也要在乡镇代理部门为该村设立专户,以下简称“代理账户”)进行核算和管理。使用时必须制定分配和使用计划,履行村内民主程序和财务开支监督程序,向全体村民公示,报乡镇代理部门审核,并经乡镇政府批准后方可使用。征地补偿费中直接分给农民个人的,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征地机构直接支付给农民。需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个人代行发放的,也要将这部分资金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征地机构直接拨付到该村在乡镇“代理账户”进行核算和管理,乡镇代管部门根据确定的分配方案直接支付给农民。征地补偿费须经村内研究分配给农民个人的,这部分资金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征地机构直接拨付到该村在乡镇“代理账户”进行核算和管理。支付时要根据分配方案,报乡镇代理部门审核,乡镇政府审批,由乡镇代管部门直接支付给农民个人。
(五)建立征地补偿费监督制度。各级农业、民政、监察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征地补偿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征地补偿费,属于该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集体所有,由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指导和监督。民政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做好指导。监察部门负责查处征地补偿费分配、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其他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加强对征地补偿费分配、管理和使用的指导和监督。
(六)建立征地补偿费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侵害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分配对象合法权益,由监察和有关职能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作出严肃处理,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各市可结合本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具体意见可发邮件到
第五篇:(仅供参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突出重点 多措并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突出重点 多措并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8年以来,白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省、市文明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目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为“龙头”,带动区级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农村的延伸和辐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多年来,白云区委、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了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白云区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量化的形式,列入到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岗位责任制的内容,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从而确保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发展。
一是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理顺和明确文明村镇创建的层次和任务,提出实行普遍创建与重点创建相结合,形成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创建工作机制的工作思路。
二是积极调研,充分准备。2009年年初,为做好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选点、推荐工作, 白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瑜亲自就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各镇创建工作的做法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等6条村作为白云区2009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候选单位,为创建市文明示范村做好了准备。各镇党委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创建村两委会创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通过创建推动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改变村民生活陋习,提高村民素质,切实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
三是加强统筹,科学管理。白云区不断加强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协调;督促、协调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为了保证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和文明城镇持续深入开展,白云区还实行了动态的管理方法,在每两年一次的复评中达到标准的予以保留,未达标准的给予摘牌,此举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之一,白云区通过有线电视、《白云时事》等各种宣传阵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亚运会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做法,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第一、二批示范点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好处,使其积极参与和支持创建活动。各村分别召开了各层次的动员会,向村民讲清创建文明示范村的目的意义,创建为村民带来的好处和创建工作的要求,统一村社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的认识,转变观念,使“要我创”变为“我要创”,增强创建主体意识。如江高镇水沥村利用村文化室举办了多期文明礼仪知识、就业、保健、农科等内容的培训班,宣传创建文明示范村的重要性,普及法律知识和文明礼仪规范,掌握就业技能,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制作了一批文明礼仪宣传品在村民聚集场所张挂。加强示范单位的宣传推广,对各村在创建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交流,通过各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树立形象,提高村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创建工作的提升。据统计,两年来,围绕迎接亚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区各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等600多次,广播宣传1200多次,板报宣传1400多期,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精神文明创建的宣传攻势,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从而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城乡共建,实现优势互补
在全社会都在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白云区积极组织和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围绕“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体活动共办、环境卫生共治、党建工作共抓”的共建内容,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内容,着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一是履行职责,指导到位。区政府的职能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绿化、环保、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把管理、指导和服务的内容和职能向农村延伸。既从宏观上规划和指导农村的建设,又将指导和服务深入到农村基层单位,到村、到社。区规划局重视抓好村一级的规划,特别是对文明示范村的规划督促镇及时规划和报批;区环卫局指导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垃圾,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区建设局和林业局指导和帮助示范村建设村民公园,以及搞好村头风景林、村内房前屋后的绿化建设;区爱卫办认真指导和督促农村爱卫工作开展,将改水、改厕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区卫生局指导村卫生站的建设和日常初级保健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区文化、体育部门加大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开展送电影进农村、送课下乡等活动,丰富和活跃村民精神生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利用“清明”、“端午”、“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开展了一系列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民风民俗活动,调动了全体村民创建工作的积级性。通过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每年向贫困学子自发捐资,使他们能够得到继续上学机会。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春蕾行动”等多项公益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了村民群众的一致称赞。
二是集中资源,帮扶到位。每年,农业、林业、水利、绿委、交通、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的有关专项资金集中向创建市级文明示范村的行政村投入。2009年,市、区、镇三级财政共投入12.13亿元,扶持各镇推进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公建配套等45个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帮助农民解决市场和技术问题。累计发放462.5万元农业农户综合发展专项资金,落实粮食直补等补贴192.1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发展生产资金难题。新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个,新增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9200亩高标准农田和1800亩鱼塘整治。方石霸王花、横沥韭菜花、水沥红葱、神山优质水产等一批高标准的特色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已经建成。特别是针对2009年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单位的建设项目,区委宣传部给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这6条村分别下拨20万元支持村文化室、休闲公园、道路建设、文化活动等项目,解决村民行路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区爱卫办下拨30万元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等5条村创建省卫生村,建设村公厕;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下拨650万元分别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和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太和镇北村、钟落潭镇的长腰岭村等行政村建设水泥路、文化体育公园、路灯照明。据统计,区直有关部门和各镇共支持各创建单位经费约1000万元。
四、多措并举,提升文明素质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白云区将迎亚运、创文明的重点工作覆盖到农村,努力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树立了地区良好的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
一是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在各镇村组织开展了“微笑服务月”、“文明出行月”、“卫生清洁月”、“友爱互助月”、“社区文化月”、“志愿服务月”、“礼仪推广月”、“法制宣传月”等8个主题月活动180场次,参与村民达10万人次;以“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全民习礼仪”、“全民学英语”、“全民勤健身”、“全民守秩序”、“全民齐清洁”、“全民传爱心”等六大专题以及“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镇共开展主题突出、成效明显的六大专题活动320场次,“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250场次;成立和培训了“农民阅读辅导员”队伍,开展了以“生态白云”为主题的阅读进农村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热爱读书、崇尚知识、丰富自我;开展了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新风尚。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全区各镇开展了主题突出、精彩纷呈的乡村文化活动240场次,内容涉及广场演出、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电影晚会等等。
二是以点带面,网格发展。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白云区特别注重农民群众的创建主体作用。通过以各个文明示范村为切合点与文化项目相结合,充分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让群众有一个学习、发挥的平台,文化发展形成网格化。如太和镇围绕生态文明,以帽峰山自然风景区为依托,以太和文化体育中心为圆心,辐射全镇多个村打造文化项目,利用各村的祠堂、文化室等开展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头陂村农家乐项目中打造一个客家风情区,太和镇书画社设在北村乡约,太和镇醒狮武术协会挂牌于石湖村谢氏祠堂,太和镇国学社设置于南村孖祠堂。通过搞好搞活各村的各项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