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5:4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第一篇: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镇党委书记:***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书记和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镇调研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众位领导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同时也必将鼓舞我们的斗志,进一步增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就**镇2004年主要工作和明年工作的一些思路、打算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市郊区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镇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八号文件”精神,围绕“党、干、科、经、貌”,实施“12345”工程,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积极探索“项目带动、畜牧强镇、以工富民”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品一游”农业,拓宽致富渠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2004年主要工作

1、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以“双培双带”工程为契机,从党员培养、班子及队伍、阵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一是强化了党员培养,我们从“双培”入手,充分利用党员冬训、“四进五化”教育等活动,加大了对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的培养教育力度,共举办各类教育活动**期,参加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共****人次。建立党员“一帮一”对子***对,***名致富带头人被确定为发展对象。今年共发展党员**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人,现全镇共有党员***名。二是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的有关规定,坚持党员纳新和转正的事前公示制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狠抓了镇、村班子建设,严格按照“五个好”标准,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了班子成员整体素质。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各村继续为村民在年内办好五件实事,实行了党员干部联包责任制,镇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科技干部包项目的“三级联包”制度,强化了干部的责任意识。四是狠抓了阵地建设,继续完善各村党建活动室相关设施,完善各组文化室,启动并完成了**、**、**村村委会办公楼及标准化党建活动室建设,实现了党员、群众学习、活动、议事有场所的目标。五是充分利用“包村联户”的有利时机,夯实发展基础,各村组与市上**个单位建立了帮扶关系,**名领导干部帮扶农户***户。签订村组协议**份,确定帮扶项目**项,计划投资***万元,现已启动帮扶项目**项,到位资金**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期,镇干部帮扶贫困党员**户,党员帮带致富户**户,党员帮带贫困户**户,培养党员致富明星户**户,真正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典型户促进、市直部门、领导联挂、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双培双带”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

2、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农林牧业协调发展。

按照市上领导提出的发展“两品一游”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农村工作重点“五个一”工程,以及郊区工委提出的打造“五大品牌”,建设“五个专业村”,实施“千元田”、“双千元田”、“万元院”的农业结构调整措施。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全年共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17007亩,粮、经、饲比调整为10:70:20。完成“千元田”128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5.3%,“万元院”1265户,占总户数的62.1%。种植业方面,充分发挥制种基础优势,压缩以制种玉米为代表的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特别是洋葱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较大,种植效益十分明显。林业方面,加速推进“绿色村镇”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林建设和林业经济,实现生态林和经济林同步发展,全年共完成植树造林189.5亩,重点完

第二篇: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镇党委书记:***

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市委*书记和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镇调研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众位领导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同时也必将鼓舞我们的斗志,进一步增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就**镇2004年主要工作和明年工作的一些思路、打算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市郊区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镇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八号文件”精神,围绕“党、干、科、经、貌”,实施“12345”工程,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积极探索“项目带动、畜牧强镇、以工富民”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品一游”农业,拓宽致富渠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2004年主要工作

1、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以“双培双带”工程为契机,从党员培养、班子及队伍、阵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一是强化了党员培养,我们从“双培”入手,充分利用党员冬训、“四进五化”教育等活动,加大了对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的培养教育力度,共举办各类教育活动**期,参加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共****人次。建立党员“一帮一”对子***对,***名致富带头人被确定为发展对象。今年共发展党员**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人,现全镇共有党员***名。二是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的有关规定,坚持党员纳新和转正的事前公示制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狠抓了镇、村班子建设,严格按照“五个好”标准,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了班子成员整体素质。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各村继续为村民在年内办好五件实事,实行了党员干部联包责任制,镇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科技干部包项目的“三级联包”制度,强化了干部的责任意识。四是狠抓了阵地建设,继续完善各村党建活动室相关设施,完善各组文化室,启动并完成了**、**、**村村委会办公楼及标准化党建活动室建设,实现了党员、群众学习、活动、议事有场所的目标。五是充分利用“包村联户”的有利时机,夯实发展基础,各村组与市上**个单位建立了帮扶关系,**名领导干部帮扶农户***户。签订村组协议**份,确定帮扶项目**项,计划投资***万元,现已启动帮扶项目**项,到位资金**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期,镇干部帮扶贫困党员**户,党员帮带致富户**户,党员帮带贫困户**户,培养党员致富明星户**户,真正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典型户促进、市直部门、领导联挂、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双培双带”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

2、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农林牧业协调发展。

按照市上领导提出的发展“两品一游”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农村工作重点“五个一”工程,以及郊区工委提出的打造“五大品牌”,建设“五个专业村”,实施“千元田”、“双千元田”、“万元院”的农业结构调整措施。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全年共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17007亩,粮、经、饲比调整为10:70:20。完成“千元田”128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5.3%,“万元院”1265户,占总户数的62.1%。种植业方面,充分发挥制种基础优势,压缩以制种玉米为代表的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特别是洋葱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较大,种植效益十分明显。林业方面,加速推进“绿色村镇”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林建设和林业经济,实现生态林和经济林同步发展,全年共完成植树造林189.5亩,重点完成嘉肃县级公路两侧绿色通道15.5公里,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全镇实现林业产值175.4万元,同比增长3.2%。牧业方面,坚持“畜牧强镇”的总体思路,加快养殖业发展,新建规模养殖示范点四个,建成标准化暖棚圈舍257座。今年全镇畜禽存栏32116头只,牧业总产值达860万元,同比增长8.6%。

3、作好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特长,作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受培训人数达到2100人。积极引进名、优、稀、特的新品种19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7个,面积11200亩,畜禽新品种3个,养殖12000头(只),林果新品种5个,面积320亩,较去年均有所增长。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重点,培育**蔬菜知名品牌,使我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4、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充分挖掘非农产业的潜

力,积极寻求发展路子及多种经营的模式,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山、**水库、**度假村及***村的育苗基地等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新建**度假村、**苑度假村景点二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达到1700人,农民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获得纯收入人均1030.7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2003年的12.75上升为14%,工资性收入成为纯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年初制定了2004年政府主要工作任务**项。这**个项目涉及到全镇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与农民增收紧密相连的种植、实用新技术、新品种、畜牧业推广项目等。为了达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效果和总体推进的工作目的,每个项目都有科级干部牵头,具体负责落实,业绩与责任相统一。同时镇政府实行跟踪落实,并将项目建设工作列入年终考核,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围绕发展物流产业、旅游产业和工业园区,积极拓展引资领域。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个,落实到位资金****万元,占计划的*****%。启动民间投资***万元,占计划的342%,均超额完成任务。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以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全年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万元。重点完成八大工程。一是完成镇区商业一条街亮化、美化工程,提高镇区服务功能。二是建设完成**村、**村、**村村务活动中心,新建改建各村组文化活动室。三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建设完成***村集贸市场。四是建设完成镇区及各村汽车站场,完善以镇区为枢纽的镇域交通运输网络;五是进一步完善**度假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旅游道路****米,完成度假村亮化工程;七是加快小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完成嘉肃公路绿色通道林带15.5公里。八是改造人饮工程,新建**村至***村人饮管线3.7公里。通过以上工程建设使我镇城镇功能更加齐全、社区服务更加配套、环境整洁更加优美。

7、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教文卫、民政司法等工作开展顺利

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教文卫、民政司法等工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开创了有秩序、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今年,我镇全体干部面对新形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工作,以农民增收为主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为主要内容,转变和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民增收的领域不宽,部分农户思想保守,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够灵活,创新力度不够。二是村组积累不足,民间资金启动困难,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三是龙头企业和流通组织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开拓增收渠道的闯劲不够。四是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进展滞后,科技服务水平与城郊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展缓慢。

三、2005年工作重点、思路及措施

2005年是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把各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5年工作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省委“8号文件”和市第八次党代会、七届一次人代会精神,仅仅围绕“一个中心,即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主攻三个难点,即科技兴农、集体经济、招商引资;解决四个问题,即镇村干部的管理教育、农民思想道德法制建设、镇村财务、政务公开,为农民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的工作思路,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狠抓“党、干、科、经、貌”,实施“12345”工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镇人民的力量,把握机遇,狠抓落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开创**镇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产值5735万元,同比增长9.6。农业增加值3534万元,同比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4711元,净增500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突破”、“六件实事”、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力争完成农民纯收入净增500元的目标。

1、实施项目带动,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项目。全镇上下要充分认识项目在加快发展中的作用,切实增强要项目、跑项目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形成各方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抓项目、搞建设的浓厚氛围,争取项目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一是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按照“主攻农业产业化、主攻城镇建设、主攻基础设施建设、主攻新兴产业”四大重点,把发展的思路项目化、具体化,实实在在地拿出一批产业关联度强、覆盖面广,与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密切相连的项目。二是要高效率运作推介项目,切实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千方百计借力发展。三是要强化项目责任制。镇党政一把手和各部门负责人要统揽项目工作全局,确定目标,一抓到底,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使项目建设在经济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

要按照发展“两品一游”农业的思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采取“种植业收入一点,养殖业增收一点,二、三产业补充一点”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农民增收新的突破。一是要统筹农业内部各业的协调发展,种植业要突出发展以名、优、特、新为主导的农产品种植特色,养殖业要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高起点发展规模养殖。林业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观光和林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经济林。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做大产业、做优特色、做响品牌、做活市场,构建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羊胚胎基地建设,使之成为集观摩、养殖、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为一体的优质示范园。四是要搞好配套服务,整合资源,通盘考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3、加大乡镇企业发展及招商引资力度,在工业强镇上实现新突破

壮大镇域经济,加快发展,要把乡镇企业作为第一增长点来抓,让整个民众都热起来,千方百计让全镇活起来。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开明型、服务型的政务“超市”。二是要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积极寻求发展路子及多种经营的模式,重点利用我镇建材优势,以镇水泥厂为龙头,组建**镇建材企业集团与**镇建筑队,规划建设**镇工业园区。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组织、参与富有成效的招商引资活动,要加大对中昌肉食品厂、双泉万头奶牛厂、棉子油加工厂等大项目的扶持力度,在资金、人才、环境、服务等方面提升对外招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在转移剩余劳动力上实现新突破

我镇南临佛教名刹——**山,北有与市区一河之隔的双泉水库、**度假村及**村的育苗基地等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今后几年内,我们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旅游业做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全面启动**村、**村以“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等体验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和加大**度假村建设项目,打造**镇农村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逐步引导、教育、鼓励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城镇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提高对小城镇战略地位的认识,高起点做好规划,确保小城镇建设少走弯路,健康发展。着力构建以优质肉牛、羊繁育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发展区,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开发区,以旅游业、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经济开发区,不断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使小城镇建设尽早步入快车道。

6、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办好“六件实事”

2005年,我们要充分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政府办事的基本标准。根据镇财政能力,按照“突出重点,有先有后,量力而行,少讲多做”原则,努力办好六件实事。

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做大做强洋葱、土豆、西红柿、花卉等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种植产业,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争取资金建设**、**村滴灌、管灌工程。

二是继续坚持“以畜强镇”战略,加强对养殖户的扶植力度,在扩大现有规模养殖示范点的基础上,扶持农户建设更多的示范点,加强技术扶持,完善羊胚胎基地,使之尽快为我镇畜牧业发展发挥作用。

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市领导指示全力抓好“样板村、样板楼”建设,完成镇区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建设水冲厕所一座,进一步改善镇区环境,提升村镇整体形象。

四是完成《**镇**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省、市资金实施以“十二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村百村示范项目建设。

五是规划开发双泉经济开发区,发展以金汇果蔬基地为龙头的精细蔬菜基地和以胚胎移植中心、中昌肉食品厂为龙头的优质肉牛羊繁育基地。

六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医疗合作的推广实施,完善农民养老保险。

7、强化措施,真抓实干,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加快发展步伐,关键取决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力度、深度与强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三抓一加强”。

一是要沉下去,抓效果。镇村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全面熟悉和掌握情况。把搞好调查研究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环节,着眼于为决策服务,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研究新情况,创造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同时,要树立量化管理理念,将完成任务的时限、数量、质量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克服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刚性,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二是要走出去,抓起点。要高起点、高标准,向最先进、最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学习,向一流标准看齐,用更宽的视野、更严的标准去落实。要鼓励我们的干部尤其是企业敢于走出省外,大力开拓市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启动内力,加快发展。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引进来。一方面,要通过走出去宣传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让外界了解**、熟悉**、支持**。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借鉴发达地方的经验,改进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加快发展。

三要豁出去,抓落实。要牢固树立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佳效益的理念,争分夺秒求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有明确的时限,什么时间内完成,分几个阶段完成,排出日程表。对定下来的事情,要大干、苦干、拼命干,干就干出样子来,干就干出一番事业来。要树立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迎着困难干,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增长才干。要开拓创新,紧密联系本镇的实际,在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中实现新的突破。

四要增强服务意识,实践“执政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基层民主建设,畅通依法信访渠道,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开创有秩序、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新局面。加强对镇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以农民增收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解放思想,转变和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为农民讲实话、办实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开创全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第三篇: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于对余庆、三圣两地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县委、县政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县农办牵头,建设局等部门8位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组,于2010年9月2日至5日分别对遵义市余庆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9月2日出发,下午对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工作在余庆县农办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分别对县城郊的龙溪镇、红军村新农村社区示范点、千秋榜新农村示范点和白泥镇的满溪村“黔北民居”示范点、赵家沟新村示范点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9月3日由余庆至成都,4日对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进行考察,9月5日由成都返回独山。

(一)在余庆考察过程中,考察组一面听取该县新农办领导的情况介绍,一面深入创建点实地观摩与两个乡镇领导进行交流了解创建点的作法、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并亲身感受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建设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还与余庆县农办的领导进行了专题座谈,深入了解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示范及村庄整治推动

扎实有效。从干部的话语听出了县委、县政府的信心,从群众安居乐业的景像感受到群众通过创建活动真正得到了实惠,从新村的建设看到了余庆县的农村景象在突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在突变,农村经济发展在加快,农民在向小康方向阔步前进。同时,深感我县的差距。

(二)在三圣乡考察过程中,通过参观创建成果展示厅、观看情况简介光碟、查阅创建资料、实地观摩感受、听工作人员介绍等方式仔细了解三圣乡依托成都市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五朵金花”,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圣花乡”坐落于素有“中国花木之乡”之称的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街道办事处,总面积达15000亩,涉及五个村(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江家堰村),全乡人口总数达3.2万人,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配套的试验区。目前,三圣乡已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在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圣乡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把握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抓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三改”促“五化”。即:明晰

一是县财政支持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四在农家”专项资金400万元,以物化形式投入扶持农民。二是每年拿100万元贴息贷款优惠政策。凡创建点上建房农民均享受政府贴息优惠,属新建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两年2万元贷款,属原地改造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一年1万元贷款;三是建房补助政策。2007年县委、县政府规定,凡按统一提供的黔北民居图纸集中15户、10户、5户以上建住房的农户,经验收合格,每户可享受5000元、4000元、3000元补助。四是房屋设计优惠政策。县建设部门针对农村实际,结合沼气改造、畜牧饲养等因素,设计6套房屋设计图交由乡镇无偿提供给农民建房使用。五是房屋宅基地审批优惠政策。在创建点上的建房农户,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减化手续或免除相关审批费用,尽可能给农户提供方便。同时,提供“社会赞助”和“群众自助”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群众在创建中作为投入主体,直接投入资金和投工投劳。形成“领导、部门、乡镇、村和群众“四位一体”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三圣模式:

一是以“三改”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明晰农村产权,改革过去农村产权不清晰的状况。实施区域范围集体土地按照自然村界进行现状实测,将其所有权登记到11个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将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农户;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到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记载到组(注明各组台账面积)。通过确权、登记、颁证

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把分散经营转为规模经营,把土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组织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在此基础上,2004年,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村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五朵金花”: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花香农居、荷塘月色等五个分景区。“五朵金花”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有区别,但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产、供、销一体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一条龙。三圣乡鼓励多元投入,广泛引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和经营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锦江区可整理臵换出集体建设用地指标3264亩,可集中使用、规模经营的农用地近1.7万亩。农用地租金每亩由1000元提升至3000元。

2、健全完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化改造,成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进行土地的整理、土地流转经营、新型社区建设建设等。二是加大财政扶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将规划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产生税收的区级

进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科学制定乡村及城郊建设发展规划,并与整个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开发,有序发展。

启示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加强对各部门资金、项目的统筹。注重资金项目的集中捆绑使用政策体系,形成联动管理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政策、资金、技术、业务培训等方面,特别是税费优惠上给予统筹扶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监管,防止无序发展。

启示三:坚持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借鉴成都锦江区三圣乡成功经验,积极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国有、民营资本和外资多元投资乡村建设和发展旅游。提高乡村旅游经营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品质,推进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地方政府应减少审批程序,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乡村发展旅游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蓄水养鱼,扶持健康发展。

启示四:依托新农村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打造旅游亮点。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农家饭菜各地都有,我县农居、农家饭菜特色不明。如何营造特色,打造亮点,是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借鉴三圣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荷塘及畜禽渔养殖场等为载体,培育发展具有观光、采摘品尝、参观考

察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型农家乐,依托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自主参与作为主要特色,培育集种养、观赏、住宿、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重点扶持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和农家生活,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农家乐主题活动。

启示五:政府需要有强有力推进手段。如土地审批、建房审批等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工作的推进。

第四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共泉吉乡委 泉吉乡人民政府

2011年3月14日

尊敬的文占发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泉吉乡党委、政府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泉吉乡调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下面我就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泉吉乡地处县境西部,东临伊克乌兰乡,西连吉尔孟乡,南濒青海湖,北至默勒河(大通河上游河段)与祁连县相望,年降水量在325-370毫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0.6-5.7℃,平均海拔3300米。乡机关驻新泉村,东距县城25公里,境内交通便利,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越境内。

全乡总面积1448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其中1个农业村),19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其中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人口1334户,5331人,劳力2560人,有藏、汉、蒙、回、土、东乡等6个民族,藏族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0%,与2008年相比人口增长3.09个百分点;劳动力增长42.14个百分点。

全乡可利用草场185.9万亩,其中冬春草场84.42万亩,夏秋草场101.49万亩;农作物耕地2595亩,退耕还林还草1892亩。全乡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经营各类牲畜18.9万头(只、匹)。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达6050.76元(其中,牧民人均收入达6521.63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368.13元),与2008年相比,增收37.95个百分点。

全乡党政机关干部职工29人,其中:乡党委、政府领导5人,司法所所长1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13人;委派会计1人;公益性岗位4人,见习岗位4人;大学生村官1人。

全乡有党支部7个,一类党支部4个;二类党支部3个。全乡共有党员199名,其中女党员32名,占16.2%;少数民族党员161名,其中藏族154名,蒙古族2名,其他民族3名,占70.7%;乡机关支部党员36名。

全乡现有学校2所,其中乡中心寄宿制完小1所,村寄宿制完小1所,全乡适龄儿童512名,已入学511人,入学率达99.8%。(其中,女251人,已入学250人,入学率99.6%),现有教职工40名,专职教师33名,女教师21名。其中,乡寄校教职工38名(专职教师31名,职工7名);鸟岛寄校教师2名。专职教师中具有小教高级职称的有5名,小教一级职称的有12名,小教二级职称的2名,未评14名。

全乡现有藏传佛教寺院2座,驻寺**2名,现有民管会2个、成员12名,僧侣79名。两所寺院均已实现通电、通路;参加医保的僧人79名,占宗教人数的100%。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为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乡党委、政府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评估,把乡政府所在地新泉村作为建设重点,辐射至邻近村。

在全乡范围内来看,乡政府所在地新泉村发展步伐较快,条件较为成熟,是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同时,依托交通相对便利的315国道和青海湖旅游资源,今后发展餐饮、娱乐、住宿等二、三产业有较好的潜力。其次,积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周边行政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乡政府驻地城镇化建设水平偏低。多年来,乡政府驻地临街商铺等建筑得不到统一规划建设,临街破旧住宅拆除建设难度大,人行道、路灯、环卫等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建设整体水平低。近年来,针对新泉村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和个体经营户相对集中的实际,依托国家项目,乡党委、政府把新泉村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来发展,重点规划乡政府驻地国道315线两侧街道商铺、人行道、绿化带、墙体粉刷、街道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街道两侧破旧商铺拆除重建工程已起动实施,今年共涉及拆除重建临街商铺23户,共计76间,5120平方米。其他规划项目正在申报立项。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在乡政府西侧集中修建游牧民定居小区,为实现城镇规划建设整齐划一,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农牧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乡政府所在地、鸟岛小集镇为重点,抓好了村镇化建设。2009年—2010年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进行集中居住,打造建设了“六个游牧民定居小区”工程,小区总面积达1.29万平方米。即:圣泉人家(原乡政府北侧)定居户9户,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西海骏区(原泉吉收购站院)定居户21户,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卓隆新区(环湖西路旅游区)定居户10户,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湖畔新居(切吉村、宁夏村、扎苏合村)定居户50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海心山居(泉吉加油站西冶合茂村定居点)定居户63户,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鸟岛新区(年乃索麻村)定居户45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截至目前,六个小区共有198户、1068人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共转移劳动力297人。危房改造项目从2009年开始,截止目前,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36户,总投资69.12万元。

通过项目住房建设,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但是目前,各小区住房还需要加强道路硬化、供排水、绿化、美化等工程配套设施建设。

(三)按照小城镇建设要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得到加强。针对泉吉乡驻地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突出的实际,乡政府将2010年作为泉吉乡“环境卫生整治年”,集中开展了临街商铺及周边环境卫生的规范治理工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政府乡长、主管副乡长为副组长,乡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泉吉乡自开展小城镇建设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城镇面貌得到初步改善,从事商业活动者增多,临街商铺增加,但由于小城镇建设当中,还未涉及人行道和公路下水道规范建设、加之群众环保意识差、乱倒乱扔垃圾现象严重,街道两旁卫生脏乱差现象突出。为逐步改善这一突出问题,2010年乡党委、政府采取乡属各单位、乡驻地沿街店铺(菜铺、饭馆、商店、修理铺等)门前环境卫生责任三包、分片包干、垃圾定点清理等措施进行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2010年全乡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共组建股份制联合经营小组65个、230户,894人,劳动力459人,整合草场1.62万亩,牲畜2.68万只,暖棚106幢、1.32万平方米,集中管理种公羊765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新泉村绿源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社》、《宁夏村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等1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总数达441人,占农牧民总数的8.27%;带动农牧户310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23.24%,注册资金达868.19万元。并申请注册了瓦颜山、蓝木措、卡瓦刚日等商标,已形成了一些有注册品牌、带动性强、运作规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60户集约化经营户总收入达999.58万元,总支出达379.56万元,共收益620.02万元,户均收益2.7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159.64元, 2009年牧区人均收入为5498.54元,与上年相比,集约化经营户2010年人均增收1661.1元,增收30.21%;2010年未参加集约化经营牧户人均纯收入为6158.36元,集约化经营户比未参加集约化经营牧户增收1001.28元,增收16.26%。

(五)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十一五期间全乡项目建设得到显著增加,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善。水利工程:修建新泉村农田灌溉和河道主干渠道2.6公里,支干渠道2公里,渠道小型过桥21座;现已建成水利管道4条,全长92.6公里,供水点50处,土井225眼;户户通电工程:实现大电网通村覆盖率100%,实现全乡1个农业村全部通电,5个牧业村1077户牧民通电,户通电率为95.14%。道路建设:修建道路136公里,维修村级道路94公里,村级砂路6条,全长121.7公里,硬化村级道路13.7公里,使全乡村级道路通达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暖棚建设:新建暖棚541幢,有力地改善了群众的畜种养殖条件。扶贫项目建设:年乃索麻村、冶合茂村、扎苏合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完成总投资378.15万元,购买生产适龄母羊6529只、手扶拖拉机50辆、建设160平方米暖棚24幢、架设高压线5公里。草原生态治理工作得到加强,治理草场沙化20万亩、黑土滩10万亩、灭治毒杂草80万亩、灭治中华鼢鼠40万亩、灭治蝗虫30万亩、环湖生态种草10万亩。

(六)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结合全州第二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要求,将宁夏村和年乃索麻村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针对宁夏村和年乃索麻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宁夏村和年乃索麻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方案,方案突出牧户住房集中建设、垃圾清理、整治棚圈、建卫生厕所为重点,确定了住房建设标准和环境卫生整治的重点区域。2010年宁夏村20幢、年乃索麻村43幢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住房主体工程全面完成,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

(七)民族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全面落实 “两免一补” 和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奖励扶助政策,有效减轻了全乡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就学压力,促进了全乡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二是“两基”成果巩固率达100%,完成了县对乡2010年“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目标责任。三是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扎实推进,2010年根据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总投资1132万元的乡寄小扩建工程全面启动,修建工程由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三部分组成,共60间,总面积达6183平方米,工程计划于7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本着爱民、惠民、为民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一是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认真落实,继续实施“奖励扶助”、“少生快富”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2010年发放计划生育奖补资金15万元。二是农牧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群众4930人,参合率达100%,参合金16.27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100%。三是新农保参保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全乡应参保3623人,实参保2472人,参保率81.12%,收取参保金31.9万元,发放金额19.32万元,涉及享受人员437人,对达到60周岁参保要求的农牧民群众及时足额发放了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四是困难群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全乡共有低保户225户、479人,共发放低保金46.39万元;五保户26户、26人,共发放五保金2.89万元。发放救济面粉531袋。

(九)二、三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解放更多劳动力,我乡在发展二、三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资金上给予了扶持,全乡现有个体经营户217户(其中乡政府驻地183户,鸟岛集镇34户),从事个体经营者达238人,2010年经营性收入达242.89万元,上缴税金20.45万元。

三、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乡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由于人口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资金扶持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二是我乡小城镇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发展步伐。

三是我乡小城镇功能不完备,还处于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人口流动量还不够大,小城镇的“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专业人才欠缺,管理水平落后。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从事建设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由于规划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

五是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我乡农牧区劳动力由于语言障碍、劳动技能、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困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岗位要求,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四、意见建议

一是建立小城镇建设资金固定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在财政管理体制中,乡级财政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经费,基本上没有结余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上级政府应当建立固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每年将小城镇建设资金纳入财政统筹,按照逐年增加的原则,确保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增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抓城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是按照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全面加强乡级学前教育工作,经征求各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农牧民群众意见,拟计划在乡政府驻地修建幼儿园1所。

四是积极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农牧区专业合作社,继续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集约使用草场、土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是积极争取乡政府驻地新泉村发展项目,通过实施临街商铺拆除重建、危房改造、砖厂扩建、以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契机,建造蔬菜大棚和牛羊育肥基地,加大劳动力转移,带动小城镇规模化发展。

六是为亮化、美化、优化泉吉乡街道面貌。需要新建人行道2公里,预算投资210万元;墙体粉刷3640平方米,预算投资6.552万元;街面种植树木1200株,预算投资1.8万元;新建公共厕所2座,预算投资4.32万元;街道路灯40个,预算投资24万元;为加强街道及新泉村、游牧民集中点环境整治工作,需要购置洒水车1辆,预算投资12万元;垃圾装载机1辆,预算投资28万元。以上美化建设总投资97.672万元。

第五篇:加快城乡统筹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乡统筹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中,浉河区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准确定位,以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土地流转、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互动为突破口,大胆地试,大胆地改,大胆地闯,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浉河区实际、有浉河区特色的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之路,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准确定位,争当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者

定位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才能谋划正确的工作思路,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形成有效的工作措施。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独特,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社会资源丰富,企业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人才济济,并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城市优势资源。但浉河区也同时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业大区,全区有12个乡镇、办事处涉及“三农”工作,因此,城乡并重,半城半乡是浉河区最基本、最现实的区情。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区、特色农业名区、商贸物流大区、生态人居新区建设,区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叶、板栗、食用菌、草莓、甲鱼养殖等特色产业快 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二的茶叶种植大区,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多年稳居全市第一位。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304元,分别比全国、河南省、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43元、850元、1032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7.8%,比信阳市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达到54.4%,远远高于全国、河南省和信阳市的城市化水平,初步形成了城乡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既是全市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也为浉河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勇当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者,努力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区委、区政府瞄准这一定位,迅速将全区广大干群的思想统一到这一发展定位上来,统一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在城乡产业发展、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重点突破,勇当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试验区建设内容丰富,千头万绪,必须重点突破,统筹推进。“茶(茶产业)、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化(城乡一体化)”是浉河区的三大优势,也是三大特色。在试验区改革实践中,浉河区依托自身优势,彰显自己的特色,把特色做大、做强、做优,从而引领全市的农村改革试验。

(一)大力发展农合组织,让农民抱团发展。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同“基地、品牌”、“服务、资金”、“资源、科技”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品牌+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服务+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源+科技+市场”三种新型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区农合组织共吸引社(会)员20617人,带动辐射农户26760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20%;覆盖111个行政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9.8%,年产值6亿元。一是在优势产业发展上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品牌+市场”模式。我区信阳毛尖茶产业规模大、产值高,优势明显,但随着茶产业规模的不断膨胀,分散种植、分散经营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浉河区通过成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茶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0.5万亩,2008年实现产值12亿元。浉河港乡茶叶种植大户余延富会同当地40多家茶叶种植、加工、经销大户,成立 “浉河区两潭茶叶合作社”,注册“两潭”牌信阳毛尖商标,对全社600余户社员的1.6万亩优质茶叶 基地、87个名优茶加工点实行标准化管理、清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取得了良好效果。社员茶叶平均单价比非社员茶叶高出10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合作社“两潭”牌信阳毛尖远销到郑州、武汉、西安等10多个大中型城市,去年该社总销售额达9000万元,实现利润900万元。二是在特色产业发展上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服务+市场”模式。浉河区生猪、水产养殖虽有一定发展,但普遍存在着养殖技术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不畅、资金缺乏、规模偏小等问题。为此,浉河区在农合组织发展中引导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实行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互惠互助,集智同心搏击市场,有效缓解了融资难、获取技术难、买卖难等问题,提高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了养殖业发展。谭家河乡志强养殖合作社在社员内部筹资109万元,按照包良种仔猪购进、包疫病防治、包饲料供应,统一圈舍建设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配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统一建档的“三包六统一”方式为社员服务,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由于生猪品质好,质量安全有保证,社员每年出栏的商品猪全部被武汉、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的10余家客户包销,社员平均每头生猪净利润300元以上,高出普通养殖户50%以上。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周边12个行政村300多个农户纷纷发展起了生猪养殖业。截止目前,该乡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达60多家,年出栏生 猪7万余头,年产值7000余万元。十三里桥乡的甲鱼养殖业由80年代末的几户60余亩养殖水面年产值不足100万元的零星散养,发展到如今社员600余户、养殖水面3500亩、年产甲鱼60万公斤、年产值6000万元的养殖规模,得益于“黄金甲”甲鱼养殖合作社的成立。该合作社积极同当地农行、农发行等金融部门沟通,协调贷款120万元,扶持当地群众集中连片发展甲鱼养殖,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当地甲鱼养殖的产业化水平。合作社带头人刘正理大胆解放思想,无偿向合作社社员贡献自己保密多年的养殖秘方,使合作社养殖的甲鱼通体金黄,肉质鲜美,“黄金甲”牌甲鱼声名鹊起,供不应求。三是在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上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源+科技+市场”模式。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引导合作社在产业精深加工、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针对茶叶采摘乏缺先进的机械,大量中低档茶被茶农弃采浪费的现象,一些茶叶加工合作组织从外地引进先进设备和茶叶深加工技术,机械采摘后再根据次等茶的等级进行分拣和加工,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出效益。十三里桥乡磨盘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浙江等地的先进茶叶加工企业建立茶叶深加工合作关系,年收购加工中低档次茶叶1000多吨,新增收入2000多万元。谭家河乡大庙畈林业资源丰富,有“信阳香菇城”之称。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以及国家林业政策的健全,产业一度没落。为了振兴昔日的辉煌,该乡成立了信谭食菌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大力推广以稻壳、麦秸、杂木为原料的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不仅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极大提高了产业效益,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目前,该社拥有“艳红”、“大地”等6个菌种厂,社员达300余家,高级技术人员15人,并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其产品“信谭”牌食用菌菌种已销售到全国60多个市县,在省内外建立了30多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年销售产值达3000万元,会员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培植壮大产业基地。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浉河区以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要求,全力推动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高效农业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流转,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林地流转取得突破,“林业银行”领跑全省农村改革。浉河区在全省、全市率先成立了林权交易服务中心、林权评估服务中心、林权储备中心和林权资本化运作中心。“四个中心”挂牌成立不到1个月的时间,已交易林地面积16298亩,达成林权抵押贷款协议1722万元。据初步估算,我区可供抵押贷款的林地面积达135万亩,评估价值达18.6亿元,可办理银行抵押贷款8 亿元。浉河区的 “林业银行”引起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家林业网、河南省人民政府网、河南日报、信阳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对此做了深度报道。市委书记王铁同志亲自作出批示:“这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加快步伐,强力推进,改革办认真总结,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势头。”二是茶园流转取得突破,“名茶特区”建设紧锣密鼓。依托信阳五云茶叶集团,计划3年内在浉河港、董家河两个产茶大乡通过茶园经营权流转,建立10万亩生态茶叶生产基地,真正让信阳毛尖茶香溢醉浉河。目前,区林权评估服务中心对其现有茶叶基地进行了资产评估,区林权资本化服务中心帮助其办理了400万元的茶园抵押贷款。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公司正在对董家河乡五个村(云雾、车云、连云、集云、黄龙寺)的茶园进行调查、摸底、评估,为茶园整体流转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土地流转取得突破,农业产业实现聚集发展。浉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交通以及茶产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引导群众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化、特色化、科学化集中。截止目前,全区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1.2万亩,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聚集发展,初步形成了茶叶、林果、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养殖等五大特色农业集聚区。民营企业家王辉个人累计投资2400余万元,在董家河乡承包林地1.7万亩发 展林业,10年时间用千万元的投入换来了上亿元的资产。

(三)大力实施城乡互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切入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与实惠。一是办好土地信用合作社,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积极探索通过转包、入股、互换、租赁等多种形式建立若干个土地信用合作社,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一定的数量,把农村的土地有效地集中起来,储备起来,集中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建好融资担保基金,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源头活水。主要做法是“一统筹二创新”,即:统筹安排涉农政策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向农村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让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突出,力求实现项目资金综合效益最大化;创新担保方式,通过扩大农村担保融资,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联户担保贷款新路子,建立和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方式,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新模式,设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大力发展小额农村贷款,降低农村贷款门槛,扩大农民融资范围。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会员为对象,以“互联互保、联户联保”为担保形式,按存款额的5倍放贷款,受到了农户的普通欢迎,为全市金融业支持试验区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三是高标 准建设村级卫生室,让农民就医与城市并轨。区财政投资450万元,2009年上半年完成145个村级卫生室建设任务,以此为突破口,把农村社会保障延伸到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使农村保障逐步实现城市化。四是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变市民。对在城市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可以申请登记为城市居民户口;对愿意放弃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到城镇规划区内购房居住的一律登记为信阳市居民户口。五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农村变城市。认真落实村镇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实施一乡一街工程,谭家河乡金色南湾农民新村、浉河港乡金港商贸城、董家河乡茶叶大市场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已经初具规模。加大了对村镇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讯、供气、防灾等各项公用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150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环南湾湖32公里的旅游公路,已成为百里茶廊上一条靓丽的景观大道。

三、凝聚合力,敢当试验区建设的组织者。

建设试验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各职能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上下同心,齐心协心,共同推进试验区建设步伐。

(一)建立“三包”责任制。对试验区建设工作实行处级领导包乡镇、示范村,包重点改革试验内容,包重点工程项目工作责任制。共有35位处级领导、44家部门和单位直接 承担试验区建设的领导和共建任务。一是明确任务。处级领导负责对所包单位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负责督促联系乡镇办事处、示范村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负责督促区直部门按时、按计划完成重点改革试验任务;负责督促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重点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二是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当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的组织者、先行者、示范者。采取得力措施,督促、指导好所包乡镇、办事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推进工作,重点改革试验内容的改革试验工作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各乡镇、办事处,牵头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加强检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干部作风督查组、区试验区办公室联合对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发督查通知,对工作进度缓慢,领导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严重影响工作进度的单位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区直各部门都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试验区建设的大局,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试验区建设上来,形成了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建试验区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思想高度统一。通过学习省委省政府批复精神、《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市委书记王铁在试验区建设启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通过各种培训班、培训会,交流研讨会,很快把思想统一到试验区建设上来,积极主动地投身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二是紧密配合。各单位、各部门都立足部门实际,制定本单位、本部门支持配合试验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目前已正式向区试验区办公室上报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的部门达到30家。特别是涉及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民合经济组织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8项改革创新内容的部门,如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社保局、交通局、民政局还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对试验区进行倾斜。区教育局制订了九项政策措施来助推试验区建设,金融部门累计向试验区发放各类贷款2亿多元,为试验区建设送来“及时雨”。三是积极实践。部分单位和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不等不靠,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林业局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银业”; 农业局把全区81家农合组织整合起来,成立浉河区农民合作总社,使合作社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建立督查考核机制。为保证试验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区委、区政府采取了奖罚分明的工作措施,把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考核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 力的重要内容,把试验区建设各项完成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严格实行奖惩。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试验区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内容进一步分解、细化、量化,使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将各职能部门、各乡镇办事处工作推进情况列入督查工作的重点内容,采取深入基层、明查暗访、检查对照等方式方法,提高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工作成效显著、任务完成好的公开表扬,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工作不落实、任务完成不好的,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通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试验区建设上形成八仙过海、万马奔腾的良好工作局面。

下载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贵州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发达国家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和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如鼓励城市的投资者到农村办厂,通过政策扶持农民就地办工业和第三产业,以振......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存在诸多......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董友超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规划滞后。我县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是由1999年开始的,到2008年已完成了5个乡镇的修编,虽......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0903[共5篇]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作了专题部署,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其主旨就是要求我......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几点思考(精)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史口镇人民政府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经济......

    创新思路 强化措施 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创新思路 强化措施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洪绪镇党委、政府近年来,洪绪镇把开展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整合村庄、节约土地、优......

    实施五大统筹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我区在城市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宁海,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发展关系,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7,为区域经济社会构筑了新一轮的发展体系。在今后一个......

    实施五大统筹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我区在城市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宁海,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发展关系,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7%,为区域经济社会构筑了新一轮的发展体系。在今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