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强化城市管理为抓手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强化城市管理为抓手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健康 发展的需要。当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地方经济实力增强和人民群众热情参与 的新机遇,又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进一步提 升城市管理水平,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 题。最近,XX区委办公室对XX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XX区城市管理的现状
1、城市管理理念日渐深化。近年来,XX区坚持抓规划与抓经营并重,使广大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日新月异带来的自豪感,广大市民的思想观念在宣教中得到了提高,在实践中得到了陶冶,在参与中得到了升华,自觉参与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自觉维护XX的城市形象。现在随着市民文明意识的提高,城市管理志愿者变多了,市民栽花种草的多了,人们不文明习惯得到了彻底改变,城区净化绿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2、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2005年,针对XX城市建设和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区委、区政府对城管体制实施大胆改革。在城市管理模式上,实现建管分离,将城市管理的职能从城市建设中剥离出来,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把原有的区、乡(镇)、街道纵向城市管理体制引入社区,逐步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型格局。同时,加大了城市管理的综合协调管理力度,增强了乡镇、区直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了街道、社区的主要功能,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城管牵头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
3、城市管理机制有所创新。为强化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XX区明确了建设、规划、公安等16家区直单位为城市日常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全区先后开展了争创“楚天杯”、创“两城”活动,对全体市民、单位职工、中小学生全方位开展文明意识教育,培养市民争创文明城市理念,着力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
4、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针对近几年城市建设欠帐太多的实际,XX区以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全区城市建设步伐。四年来,全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是前五年的4倍。其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工程、翔宇集团项目、常安商业步行街工程、天然气输配气工程等
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完成。已建和在建城市主干道22公里,总投资3.1亿元,其中北环大道双向六车道13.8公里、红城大道双向四车道2公里、章华大道双向四车道4公里、荆南大道双向四车道2公里。有效地缓解了基础设施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硬环境,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5、城管执法水平明显改进。为努力提高城管执法水平,XX区在城管执法上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将管理工作关口前移,宣传在先,教育在前,逐步实行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争取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并且做到变“分散执法”为“集中执法”,变“事后管理”为“事先管控”,较好解决了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城市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6、城市面貌得到大幅提升。在基础设施维护上,先后投入680万元用于城市道路新建与维护,维修城市道路20条,城市道路总长度4.2万平方米。先后投
入350万元,新修下水道近6000米,硬化人行道8000平方米。通过狠抓城市配套完善,城区彻底消灭了断头路,地下管网实现了大联通。在城市日常管理上,实施净化、绿化与亮化“三化”工程,先后投入环卫基础建设约160万元,清扫面积由原来的210万平方米扩大到270万平方米,保洁面积由原来的170万平方米扩大到230万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新建和改造主干道绿地15.6万平方米,新植行道树7400多株;新建主干道路灯600多盏,新安装景观灯110多盏,新增大型霓虹灯招牌10多处。在城市环境整治上,先后开展了木材市场、建材市场、修车洗车市场、餐饮市场专项整治,规范了商业网点经营行为;开展了占道违规建筑专项整治,规范了临街建筑安全作业;开展了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规范了城区交通客运市场。通过多项城市环境整治,XX城区告别了乱搭乱建、占道经营、“麻木”乱窜的历史。
二、XX区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
1、专业规划滞后。一是专业规划编制滞后。目前XX区城新的规划只有大纲,还没有条分缕析的专业规划,而省级卫生城市评比标准中明
确规定应有省建设厅备案的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二是修建性专业规划滞后。不 少大型建设项目只做了一个庭院规划与印象图,即通过规划评审,开工建设。环卫、给排水、供气、绿化、排污、电力、通讯等都是采取“边设计边建设” 的办法进行,根本谈不上建设性规划。三是专业规划管理滞后。在城市建设 中,绿化建设许可、排水设施使用许可、建筑垃圾处理审核、环卫设施建设核 准等工作均未开展,致使不少单位不仅违规,而且贻害自身。
2、综合执法缺位。一是现行的综合执法还缺乏统揽全局的法律依据。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部门众多,综合执法缺少一部独立完备的城市管 理法律法规。二是综合执法主体责权不对等。目前,由于城管执法权分散,造 成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功过不明,出现了棘手问题,该管的不管,能管的 又不主动,城管部门常常冲锋在前,孤军作战,缺乏权威性。三是综合执法总 体水平不高。在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常用的是突击式管理,大部队执法,造 成决策与执行上不同程度的脱节,执法效率低下,城市管理总体处于低层次状 态。
3、队伍建设不强。从城市管理工作职能要求及城市经济发展要求来看,城市管理队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由于
区城管队伍人员的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城管人员工作方法简单 粗暴,直接导致了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城市管理的效率。
4、绩效考核乏力。由于缺乏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机制、综合协调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督办检查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使得城市管理工
作责任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在这种模式下,职能部门占有主要的地位,又缺乏 刚性约束;街道社区处于辅助地位,又缺乏政策鼓励。由于责权不对等,特别 是财权没有与事权同时下放,职能部门的效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社区的作 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进一步做好XX区城市管理的对策建议
1、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在城市管理上,要牢固树立三种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管理的对象是人,服务对象也是人,人与城市的和谐相处,是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城市管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广大市民的各项权利,推行“人性化”管理,从而实现标本兼治,有序繁荣。二是依法行政的理念。城市管理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城市管理综
合协调机制。三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强化三种理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现由管人到管事的转变,把具体事务推向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提高管理效能;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改革传统的工作机制,实现由突击到长效的转变,从依法管理入手,建立长效监督、投入和管理机制。
2、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一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省市有要求,群众有呼声,条件已成熟。要学习赤壁、襄樊等地经验,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作为负责全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区政府组成部门,与城市管理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二是建立城市管理市场运作机制。要打破“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努力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城市管理能够社会化的尽量社会化。充分运用市场规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管理公用行业,把清扫保洁、绿化养护、灯饰广告等适合放手的让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和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3、创新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城市规划刚性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城市管理规划体系,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彻底公开城市规划,健全城市规划社会监督机制,让每个市民都有最充分的“知情权”,从而成为执行规划最强有力的维护者。二是建立舆论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城市管理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三是建立城市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通过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建立城市管理多元投入机制。要强化政府公共财政主体投入机制,同时,不断延伸合作领域,做大做强城投公司平台,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
4、创新城市管理责任。一是明确责任和目标。将城市管理效果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范围,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将责任量化到个人,细化到具体时间段。二是建立城市长效管理实施细则。使一线人员明白管什么、怎么管,使检查考核部门明白管好没有、责任主体是谁。实行每月一考评,每季一通报,年底结硬帐。三是建立城市管理责任追究相关办法。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使广大干部看得重、围着转、跟着干;严格实现奖惩兑现,在实践中严明纪律,彰显权威,促进城市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第二篇: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科学统筹 扎实推进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山区作为淮北市的主城区,统筹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既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根据我区当前的实际,要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应着手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寻求突破。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要首先解放,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并首先从原先狭隘的单纯的抓“三农”工作或抓城市化、工业化的框框中跳出来,用宏观、系统、全局的眼光看待统
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二是及时引导群众更新观念。长期城乡分割的结构,导致城乡居民观念上的较大差异。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广大群众树立城乡一体的观念,自觉摒弃那种城乡有别的认识。但观念的形成与改变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上下共识,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二是在规划编制上寻求突破。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全面整合城乡资源,合理安排好城乡的空间、生产力、人口布局。目前相山区将按照淮北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功能配套,重点是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形成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系,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城市规划中,要用超前的眼光,留足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城乡一体理论,编制中心城区、中心镇(街道)、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城市化规划体系。
第三是在体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努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形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为此,要深化五项改革: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被征地农民,在征地时就着手解决养老和医疗保险,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得到了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政策。对未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根据自愿和分类的原则,在若干年内,全面实行农村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对生活困难的农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予以保障。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步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从保障体制上消除城
乡差别。二要深化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相山区在全区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工作,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做到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公开化,资产管理规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切实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农村基层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深入推进撤村建居工作,凡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村,及时地将其转为城区的社区,对村级集体资产予以股份化,对村民居住点统一集中安置,将城市基础设施及时配套到位,使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相山区采取“以宅基地换住房”和“空心村”治理的方式,“凤凰新城土楼社区”、“张集小城镇”两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成功。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要改革完善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山区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落实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大力推进“和谐拆迁”、“依法拆迁”。通过建立拆迁管理制度,健全评估和安置保障机制,完善拆迁许可、补偿方案、房屋评估及行政裁决等程序。
五要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根据凤凰山开发区的用工需求和农民自身要求,进行定向培训,农民一经专业培训,就能直接在园区的企业中就业。同时,要统筹安排城镇下岗职工与被征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定期组织再就业洽谈会,使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同时建立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9个,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第六是在工作载体上寻求突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当前,统筹城乡发展一定要以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着力点。一是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相山区是淮北市的主城区,区位独特,基础雄厚,同时又正处于城市的快速扩张时期,推进城市化,就能有效地带动城乡发展。按照淮北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未来5—10年,相山区的大部分农村都将变为城区,因此,相山区将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以城市基础设施为联接的纽带,尽快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增强城区在生产要素、产业、人口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围绕建设先进食品基地的目标,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
目前,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继续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科学统筹。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划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扶持激励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相山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第三篇: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刘会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路径的选择要立足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措施和任务;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阶段,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践证明,只有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才能使农民获得更多平等发展的机会,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要立足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措施和任务;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在编制规划时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一是完善好城市建设规划。二是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农村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在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各中心小城镇的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城镇布局,以特色产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成工业型、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培育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
第二,抓住重点,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龙头建设。从发展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的角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方面以巩固提高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为抓手,做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通过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培育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将企业及品牌做上档次,做大做强,推进龙头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二是加强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建设。结合公路的建设,以大市场的视角,利用新合作物流配送中心的销售服务网络,配套建设物流仓储设施,建立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同时,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和人才。在加强管理规范的同时,积极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区和观光农业区,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
第三,筑牢基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相比是比较落后的。针对这一现状,应把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盘棋”来考虑,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一要与时俱进,加强城乡道路网络建设,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全面接轨。二要加强城乡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三要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满足城乡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四要加强城乡教育、医疗、卫生、通讯、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四,强化保障,统筹推进机制创新。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系。一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二要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其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同时,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范围。三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完善城乡一体化督查考核体系,使发展目标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第五,加大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突破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关键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特别是尽快培育一批增产潜力大的高产优质品种。要整合种业资源,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快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第四篇: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三个一体化”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抓手。
关键词:现实途径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尽快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进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出台的一个个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一整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事关农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密集出台,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跟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进入“黄金期”,粮食年产量站上历史新台阶;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几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大多数农村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面临不少挑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动,将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关键词:“三个一体化”
广西正处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立足广西实际,以“三个一体化”为现实抓手。
一是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错位发展、重点突破原则,通过整合资源,扶持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后劲的县率先发展壮大,在加大提升县域中心城镇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实施以工带镇、以商活镇、以农稳镇、以文兴镇,打造一批特色名村名镇,扩大新农村连片建设区域。鼓励大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坚持以产带城、以城兴产,建立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与互动发展的导向机制,加快城乡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和生产要素对接,建立完善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推动市域、县域产业梯度转移,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以引进大企业和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广泛的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实现城乡总量扩张、产业升级,形成一个工业项目一个骨干企业带动一个区域发展、安置一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形成一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新格局。建立城市帮扶农村产业发展机制,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集聚。大力发展面向“三农”、城乡双向辐射的第三产业,鼓励城市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向中小城镇、农村社区布局或建网布点,促进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延伸农村产业,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而当今农村基础设施普遍滞后是制约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突出瓶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尤为必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覆盖全域、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城乡道路网络建设,加强城乡交通与综合交通统筹,努力达到城乡共享交通设施与运输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乡水电气供应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生态林、水源地保护、江河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及城市工业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程,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以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农业、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业的发展,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灵活转续,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户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帮扶。加强县区、乡镇、村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文化中心(室)、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引导城市文化体育组织到农村拓展服务。
同时,还要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围绕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增强融资能力,提供金融支持。
(作者为广西自治区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南宁市签约理论专家)
第五篇:以六大工程为抓手 着力推进区域科技进步
以六大工程为抓手 着力推进区域科技进步
中共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委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萧山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南岸,是杭州的南大门。改革开放以来,萧山凭借优越的地理位臵和“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积极推动萧山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在全国发达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连续两年被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评为大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第一名”。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298美元;财政总收入43.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83亿元。
萧山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们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贯彻《科技进步法》,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实行全民科普和营造创新环境相结合,引进吸纳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相结合,企业单兵独进和建设科技攻关公共平台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萧山科技事业的发展。萧山科技综合实力连续4年列全省县(市、区)首位,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
总结几年来的科技工作,重点是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着力打造科技发展六大工程:
一、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重点,抓环境建设工程
1.抓认识宣传到位。充分认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确立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把科技工作作 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致力于提高各级领导科技意识的同时,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进社区活动,组织一年一度以“科技创造未来”、“科普、文明、小康”等为主题的科普宣传周,举办法制讲座,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教兴区战略,普及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
2.抓资金投入到位。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为主、多元投入的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扶持科技企业的发展。2003年,区财政对科技投入4934万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投入3955万元,分别占区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3.73%和2.99%。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增加,引导和带动了社会对科技的投入。据对去年54个科技项目的调查,各级科技部门对企业科技项目的扶持资金991万元,企业自筹投入的项目经费达34020万元,达政府投入的34倍之多。另外,全区76家各级高新技术企业,其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平均占年销售产值的10%左右。
3.抓政策措施到位。为充分吸引外资、民资等各方资金发展高科技企业,提升萧山产业层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萧山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了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政策环境。
4.抓考核评奖到位。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在抓好科技进步面上工作的同时,抓好一两个关键项目,当好科技进步的后勤部长。把对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科技工作列入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萧山区科技进步奖评选,鼓励各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推动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二、以培育高新产业为重点,抓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投资、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产业,是全面实现萧山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提高萧山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导产业。近年来,我们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举的原则,坚持“引进吸纳”和“培育孵化”两路推进的方针,大力发展低能耗、少污染、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76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28家。2003年7月,萧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目前,落户园区内的已投产企业达47家,园区创业中心在孵企业43家,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9项,开发新产品84只。
针对目前生产要素市场“三荒一涨”的严峻形势,我们提出了“以技改投入促发展,以技改投入促调整”和“发展高新化,扶持差别化”的应对措施,对区重点技改项目在扶持政策上向高科技项目、高新企业和品牌产品有所倾斜,降低门槛。去年全区工业技改新扩建实际投入达110亿元,财政投入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1633万元。今年技改计划总投资140亿元。
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抓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工程
以纺织印染、机械汽配、服装羽绒、建材钢构、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是萧山工业的主体,是萧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传统产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区的90%以上,但其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因地制宜,从打造“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的战略目标出发,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出发,制定了《萧山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07年,基本建成纺织、机械汽配、服装羽绒、钢构网架、精细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六大产业基地,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2%的工作目标。同时,大力推广CAD、ERP/MRP、MIS,引导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生产、管理、销售,萧山区被列入杭州市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示范区,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知识管理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及其在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项目被列入省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程。
四、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抓现代农业科技工程
近年来,我们坚持按市场取向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对萧山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业科学技术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以及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配套实施国家“星火计划”,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使萧山从传统的粮棉麻综合经济区向以蔬菜、畜牧、花卉、水产、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为主的效益农业格局转变,正在向都市型、生态型、外向型、科技型方向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85%。
目前,全区已先后建成了3个“杭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9个“国家级 萧山星火技术密集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20个区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命名区级农业科技示范户88户。通过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应用,这些基地和示范户已逐渐成为萧山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信息化的领头雁,发挥出示范和辐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萧山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省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江南大地,作为萧山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生物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其先进的生物技术、种子种苗工程和管理模式辐射到华东地区乃至全国。
五、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抓社会发展科技工程
围绕“创大都市强区,建现代化萧山”的奋斗目标,积极推动城市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着力提高全区城市和社会发展水平,通过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科技项目,为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实的科技保证。
1.加快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通信、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基本建成以光纤为主干的大容量公用通信网,有线电视宽带局域网,区信息中心、萧山信息港也正式运行。
2.重视以科技手段提升人口素质。应用先进医学技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疾病综合防治、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医疗保健、食品卫生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定型小包装酱腌菜防腐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腹腔镜在胃肠急腹症诊治的临床研究”等多个项目获得成功。
3.依靠科学技术保护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原生资源和二次资源;运用先进技术集中污水处理和排放,推广水土保持技术,控制大气污染,创建“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运用遥感技术,提高对主要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通过“萧山农技110”服务系统软件开发应用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4.突出科学理念加强建设规划。按照加快萧山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要求,以“做精做优中部、做快做美南部、做大做强东部”的总体思路,对全区实施土地遥感遥测和航拍,并建立GIS数字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运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技术,使全区城镇建设规划更趋科学。
5.以信息化打造平安萧山。应用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智能化设备等科技手段,建设城区延伸到镇的的远程监控快速反应系统,确保公共安全,创建“平安萧山”。
六、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抓科技支撑工程
1.注重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原创力。我区自98年列入省级技术创新试点县(市)以来,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深入。目前,全区已经认定的区级以上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8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建成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6家。
随着全区80%以上的区级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区申请专利393件,授权277件,同比增长36%和53%。2003年以来,共组织实施各级科技项目403项,其中国家级49项、省级21项。有2项列入“863”高科技计划项目,从而实现了萧山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我区机电产业列入“省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县(区)”。
2.积极开展产学研和农科教合作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003年,我区与中科院联合举办了中科院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其间签订了“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发展局、中科院上海分院与萧山区人民政府科技经济合作意向书”,发布高新科研成果200余项,提出技术难题152项,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30余项。今年以来,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和中科院上海分院、成都分院、沈阳分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及浙江省农科院、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院所,开展了多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7月下旬,我们组织14家企业赴沈阳分院举行院地科技项目对接洽谈活动,收到明显成效,共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1项。目前,近至省内高校、远至中科院,已有300余家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与我区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继万向集团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后,佳力科技有限公司又在德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一个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产学研合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3.以人为本,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制定出台了《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萧创业若干意见》、《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办法》等各种吸引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的政策措施,广纳人才。2003年以来,全区引进人才1200余名,特别是通过实施柔性引才机制,引进国内外各类专家150余人,建立博士后工作站7个。通过开办农函大,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鼓励自学成才。至2003年底,全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0535人,其中高级职称1201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杭州市“131人才工程”等省市区培养人选102人。通过开展“双十佳”爱才重才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人才评选,重奖优秀人才,收到明显成效。4.积极开展中介服务,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全区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0余家,他们在企业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难题收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6月,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萧山区分市场建成运行,架起了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更为便捷高效的合作技术通道。目前,在线参展企业达1753家,发布技术难题网上招标项目500余项,签约项目154项,提供技术研发经费1.2亿元,被省厅评为五星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