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三创”为抓手着力推进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章标题:以“三创”为抓手着力推进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三创”为抓手着力推进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全省公路工作会议上,钱国超副厅长作了题为《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江苏公路“十一五”期间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讲话,他要求全省公路行业要以创新的思维抢抓机遇,以卓越的智慧应对挑战,以超凡的勇气加快发展,继续唱响加快公路发展的主旋律。细读钱厅长的整篇讲话,笔者发现实现公路事业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始终是贯穿于整篇文稿的主线,这其实也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关于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精神的紧密呼应与具体延伸,同时也是我们全省公路系统干部职工实践“三个代表”,推进公路事业率先发展的内在要求。那么,在恢宏的“十一五”发展蓝图拉开绘就战幕的开局之年,作为公路行业的干部职工应该如何凝心聚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全省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江苏的公路工作一如既往地走在全国的前列,应该说是我们全省公路人目前面临着的一道新的严峻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与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特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与同仁斧正。
一、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把全省公路员工的工作热情凝聚到加快公路事业协调发展的战场上来
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指出:今后五年,是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与国际化提升期,根据国际经验,今年我省制定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相关硬性指标,而我们江苏目前达到小康社会指标的仅有苏南的6个县(市)份,在全省比例还不足10,这就是说全省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人们:如何走好科学发展的路,定好适度发展的目标,是对每个地区决策者对本地区发展能否科学定位的严峻考验,搞得好,就能加快发展,搞得不好,什么问题都可能出现,包括失业、资源危机、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为此,中央与省委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提出要协调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走环保型、资源节约型、集约发展新道路等等,这些要求的实现,首先与交通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与在交通中占有极大份额的公路交通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关联,因为在我们社会中,吃穿住行中的“行”字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中,“行”更是具有“主导作用”,而公路是现代最主要的交通设施,是我国目前五种交通运输形式中最便捷、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基础设施,人们常说的“要得富先修路”、“路通百业旺”等口头禅,其实就是对公路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最好概括。然而近年来,尽管我们的公路行业在建养管征工作中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发挥了公路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然而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还客观的存在,比如在公路实践中,存在着公路项目缺乏长远规划、科学论证,使工程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存在着重复建设,公路闲置,造成国家投资和公路资源的巨大浪费;存在着脱离地域实际,贪大贪宽,过于铺张浪费的政绩工程、领导工程、面子工程的现象,导致地方经费紧缺,使很多地区特别是我们苏北大部分市县的“债务链”至今都无法解开,还存着部分道路特别是县乡公路养护经费不足,道路技术状况较差,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在公路管理部门内部,随着全省事企分离的改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建养与管征两大阵营的格局,负责建养一块的企业虽然在机制上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但由于体制改革未能配套到位,因此很多现实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都无法解决,不但造成了单位经济效益不够明显,职工队伍不够稳定,而且在管理关系上形成了“市公路处不管,县交通局不问,县公路站带问带不问”的不正常格局,对负责管征一块的公路站而言,虽然各项工作都能正常运行,但随着国家对公路交通行业改革的深入,一些干部职工的职业危机感却越来越严重,有的同志分析说:建养现在已划归企业,养路费随着费改税的改革必将划归税务部门,公路行政执法将来合并到大交通体制下的综合执法中心,公路养护监管的职能亦可能划属县交通局的工程股,县级的公路站将来肯定不再存在,因此,“末路”感包袱沉重,严重挫伤了工作热情。诸如此类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目前我们公路部门总体形势是既面临着难得的黄金发展期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矛盾凸现期的考验,如果我们不能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就难以实现公路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更难以实现江苏公路“保持全国领先,力争全国第一”的目标,因此,我们全省公路系统的各级党政部门必须认清形势、凝聚共识,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加快新一轮公路事业的发展上来,把实现公路事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二篇:推进集团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站推荐)
凝心聚力,共筑和谐
推进集团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翟若愚在集团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集团公司新的“五个突破”和“四年再造一个大唐”宏伟目标全面实现的历史时刻,在集团公司2007年工作会议提出了努力实现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进入世界500强的重要时刻,系统各单位党政工主要负责同志聚集一堂,隆重召开集团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对集团公司工委的成立和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亲临大会指导工作的全总和国资委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的各位工委委员,并通过你们向系统广大员工和工会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全总基层组织建设部郭稳才部长和国资委党委群众工作部李学东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对集团公司的工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寄予了殷切希望,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王琳同志代表集团公司工委作了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一并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工会组织在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四年,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电力需求的迅猛增长,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但是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装机容量的增长导致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给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集团公司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致力于增长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增长质量的提高,致力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系统8万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公司“两型、四化、三个能力”的发展战略体系、三级责任主体的集团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具有大唐特色的“同心”文化体系都已基本形成,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四年来,每年迈出一大步,每年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圆满实现了以“三个突破”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战略第一阶段目标。在发展战略第二阶段开局之年,我们取得了发展速度快、消耗性指标低、安全生产形势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异成绩,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用四年的时间“再造了一个大唐”,为推动电力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年的时间,大唐集团公司以跨越式的发展履行了对国家、对社会的承诺与使命;大唐员工用艰辛与汗水创造了“大唐速度”和“大唐精神”。这是集团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丰硕成果,这是8万大唐员工奋勇拼搏的结晶,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难能可贵,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不断发扬。在这一进程中,系统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和组织广大员工始终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满腔热忱地投身发展,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通过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构建了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打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员工队伍;通过深化安全月、安康杯等主题活动,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通过开展技能大赛,选树先进典型,搭建了员工成长和进步的大舞台;通过举办首届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集中展示了大唐“同心”文化和广大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卓有成效的工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集团公司发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保持了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一步步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集团公司四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方针,是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工会组织不愧为集团公司党组联系8万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不愧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8万员工不愧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生力军。
二、工会要组织广大员工继续在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建功立业
集团公司工委的成立,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为工会组织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开创系统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当前,集团公司发展正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这一目标蕴含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自身和谐与社会环境和谐的高度统一。
新的形势既对集团公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集团公司系统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工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思想统一到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上来,把工作融入到集团公司中心工作中来,把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上来。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找准融入中心的切入点,把握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围绕集团公司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会组织要发挥好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中的促进作用
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我们在分析集团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三大机遇和两大挑战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和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四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瞄准这一奋斗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放眼长远,为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为做强做大锐意创新,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凝聚到进入世界500强奋斗目标上来。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寻找工会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程工期、以及大力开发水电和新能源项目等工作,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劳动竞赛、技术革新等方面活动,为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中的推进作用
去年8月底,曾培炎副总理在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时作出重要批示,在肯定我们成绩的同时,希望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再带个好头,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年1月16日集团公司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曾培炎副总理又为我们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集团公司规模和效益翻一番,为保障电力供应作出了贡献。他认为我们把今年确定为“节约年”,提法很好。希望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认真履行节能减排承诺,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今年集团公司的“四二”工作思路中,特别强调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两型企业”建设,强调兑现节能、减排这“两项承诺”。
建设“两型企业”是国家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是集团公司提高效益、增强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这一战略任务,立足工会自身特点,发挥组织优势,引导广大员工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在企业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等实践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围绕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创新活动方式,深化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引导员工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工作中有所建树、有所突破;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良好风气,积极营造建设“两型”企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两型企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三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基础作用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影响广泛的社会公用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我们要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首先要实现企业的和谐。企业和谐应该体现在生产安全、生活安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气旺盛、充满活力等方面。工会组织的“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项职能与企业和谐紧密关联,工会组织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推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建设和谐企业中具有充分的优势、广阔的平台、有效的载体,应该大有作为。
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解决好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党政工的基本要求。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不断强化以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维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和谐稳定。要教育和引导员工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夯实和谐的基础。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特别要高度关注、大力帮扶弱势群体,让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四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中的推动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要适应集团公司电源结构、机组结构不断优化的要求,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人才层次有待进一步升级;要适应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和电力技术创新发展形势的要求,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还相对缺乏。工会组织在职工队伍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要立足于维护员工的学习权、发展权,引导员工将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统一起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
要按照国资委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工素质工程。要以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为重点,组织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搭建员工施展才华的平台。深入开展“创争”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要特别重视培养企业发展亟需的知识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支适应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要不断优化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大评先树优工作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在集团公司系统营造“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五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把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凝聚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大唐特色的同心文化,形成了同心文化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树立了鲜明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广大员工的高度认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实施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优势,是弘扬、发展同心文化的重要推进者。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履行教育职能,大力推进同心文化宣传贯彻活动,以同心文化引导人,以同心文化塑造人,以同心文化激励人,使同心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充分发挥各种文体活动的载体作用,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体育活动,创新同心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同心文化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凝聚力。分、子公司和基建企业工会组织,要注重培育和提炼本系统、本企业特色的子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集团公司同心文化。同时,要通过各种载体和活动,向社会展示同心文化,传播同心文化,在构建和谐大唐、活力大唐、发展大唐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同心文化的品牌效应。
三、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为集团公司系统工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提出:“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解决工会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自己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会是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关心和重视工会工作,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集团公司系统各级党组织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工会工作,把工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党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要坚持和完善党组(党委)定期研究工会工作的制度,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会工作问题。要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完善的工会组织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是保证党的群众工作正常开展、促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把工会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要切实保障工会设立必要的工作机构和人员配置。各分、子公司要加强对所属及所管理企业工会的组织领导,结合实际设立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基层企业中,老厂要按照有关规定,保持一定的工会干部职数;老厂改制和新厂新制的企业,要保证工会机构至少有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工会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要切实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建设,把工会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进一步落实工会干部待遇。各单位要积极支持集团公司工委开展工作,加强对工会工作的组织协调,为工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志们,推进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构建和谐大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员工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把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为实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目标而努力奋斗!(全文完)
第三篇:以六大工程为抓手 着力推进区域科技进步
以六大工程为抓手 着力推进区域科技进步
中共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委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萧山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南岸,是杭州的南大门。改革开放以来,萧山凭借优越的地理位臵和“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积极推动萧山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在全国发达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连续两年被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评为大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第一名”。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298美元;财政总收入43.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83亿元。
萧山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们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贯彻《科技进步法》,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实行全民科普和营造创新环境相结合,引进吸纳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相结合,企业单兵独进和建设科技攻关公共平台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萧山科技事业的发展。萧山科技综合实力连续4年列全省县(市、区)首位,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
总结几年来的科技工作,重点是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着力打造科技发展六大工程:
一、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重点,抓环境建设工程
1.抓认识宣传到位。充分认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确立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把科技工作作 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致力于提高各级领导科技意识的同时,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进社区活动,组织一年一度以“科技创造未来”、“科普、文明、小康”等为主题的科普宣传周,举办法制讲座,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教兴区战略,普及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
2.抓资金投入到位。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为主、多元投入的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扶持科技企业的发展。2003年,区财政对科技投入4934万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投入3955万元,分别占区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3.73%和2.99%。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增加,引导和带动了社会对科技的投入。据对去年54个科技项目的调查,各级科技部门对企业科技项目的扶持资金991万元,企业自筹投入的项目经费达34020万元,达政府投入的34倍之多。另外,全区76家各级高新技术企业,其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平均占年销售产值的10%左右。
3.抓政策措施到位。为充分吸引外资、民资等各方资金发展高科技企业,提升萧山产业层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萧山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了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政策环境。
4.抓考核评奖到位。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在抓好科技进步面上工作的同时,抓好一两个关键项目,当好科技进步的后勤部长。把对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科技工作列入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萧山区科技进步奖评选,鼓励各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推动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二、以培育高新产业为重点,抓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投资、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产业,是全面实现萧山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提高萧山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导产业。近年来,我们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举的原则,坚持“引进吸纳”和“培育孵化”两路推进的方针,大力发展低能耗、少污染、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76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28家。2003年7月,萧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目前,落户园区内的已投产企业达47家,园区创业中心在孵企业43家,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9项,开发新产品84只。
针对目前生产要素市场“三荒一涨”的严峻形势,我们提出了“以技改投入促发展,以技改投入促调整”和“发展高新化,扶持差别化”的应对措施,对区重点技改项目在扶持政策上向高科技项目、高新企业和品牌产品有所倾斜,降低门槛。去年全区工业技改新扩建实际投入达110亿元,财政投入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1633万元。今年技改计划总投资140亿元。
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抓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工程
以纺织印染、机械汽配、服装羽绒、建材钢构、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是萧山工业的主体,是萧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传统产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区的90%以上,但其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因地制宜,从打造“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的战略目标出发,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出发,制定了《萧山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07年,基本建成纺织、机械汽配、服装羽绒、钢构网架、精细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六大产业基地,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2%的工作目标。同时,大力推广CAD、ERP/MRP、MIS,引导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生产、管理、销售,萧山区被列入杭州市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示范区,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知识管理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及其在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项目被列入省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程。
四、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抓现代农业科技工程
近年来,我们坚持按市场取向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对萧山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业科学技术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以及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配套实施国家“星火计划”,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使萧山从传统的粮棉麻综合经济区向以蔬菜、畜牧、花卉、水产、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为主的效益农业格局转变,正在向都市型、生态型、外向型、科技型方向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85%。
目前,全区已先后建成了3个“杭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9个“国家级 萧山星火技术密集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20个区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命名区级农业科技示范户88户。通过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应用,这些基地和示范户已逐渐成为萧山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信息化的领头雁,发挥出示范和辐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萧山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省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江南大地,作为萧山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生物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其先进的生物技术、种子种苗工程和管理模式辐射到华东地区乃至全国。
五、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抓社会发展科技工程
围绕“创大都市强区,建现代化萧山”的奋斗目标,积极推动城市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着力提高全区城市和社会发展水平,通过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科技项目,为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实的科技保证。
1.加快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通信、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基本建成以光纤为主干的大容量公用通信网,有线电视宽带局域网,区信息中心、萧山信息港也正式运行。
2.重视以科技手段提升人口素质。应用先进医学技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疾病综合防治、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医疗保健、食品卫生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定型小包装酱腌菜防腐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腹腔镜在胃肠急腹症诊治的临床研究”等多个项目获得成功。
3.依靠科学技术保护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原生资源和二次资源;运用先进技术集中污水处理和排放,推广水土保持技术,控制大气污染,创建“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运用遥感技术,提高对主要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通过“萧山农技110”服务系统软件开发应用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4.突出科学理念加强建设规划。按照加快萧山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要求,以“做精做优中部、做快做美南部、做大做强东部”的总体思路,对全区实施土地遥感遥测和航拍,并建立GIS数字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运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技术,使全区城镇建设规划更趋科学。
5.以信息化打造平安萧山。应用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智能化设备等科技手段,建设城区延伸到镇的的远程监控快速反应系统,确保公共安全,创建“平安萧山”。
六、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抓科技支撑工程
1.注重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原创力。我区自98年列入省级技术创新试点县(市)以来,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深入。目前,全区已经认定的区级以上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8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建成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6家。
随着全区80%以上的区级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区申请专利393件,授权277件,同比增长36%和53%。2003年以来,共组织实施各级科技项目403项,其中国家级49项、省级21项。有2项列入“863”高科技计划项目,从而实现了萧山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我区机电产业列入“省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县(区)”。
2.积极开展产学研和农科教合作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003年,我区与中科院联合举办了中科院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其间签订了“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发展局、中科院上海分院与萧山区人民政府科技经济合作意向书”,发布高新科研成果200余项,提出技术难题152项,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30余项。今年以来,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和中科院上海分院、成都分院、沈阳分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及浙江省农科院、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院所,开展了多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7月下旬,我们组织14家企业赴沈阳分院举行院地科技项目对接洽谈活动,收到明显成效,共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1项。目前,近至省内高校、远至中科院,已有300余家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与我区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继万向集团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后,佳力科技有限公司又在德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一个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产学研合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3.以人为本,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制定出台了《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萧创业若干意见》、《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办法》等各种吸引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的政策措施,广纳人才。2003年以来,全区引进人才1200余名,特别是通过实施柔性引才机制,引进国内外各类专家150余人,建立博士后工作站7个。通过开办农函大,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鼓励自学成才。至2003年底,全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0535人,其中高级职称1201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杭州市“131人才工程”等省市区培养人选102人。通过开展“双十佳”爱才重才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人才评选,重奖优秀人才,收到明显成效。4.积极开展中介服务,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全区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0余家,他们在企业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难题收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6月,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萧山区分市场建成运行,架起了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更为便捷高效的合作技术通道。目前,在线参展企业达1753家,发布技术难题网上招标项目500余项,签约项目154项,提供技术研发经费1.2亿元,被省厅评为五星级网站。
第四篇:以强化城市管理为抓手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强化城市管理为抓手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健康 发展的需要。当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地方经济实力增强和人民群众热情参与 的新机遇,又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进一步提 升城市管理水平,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 题。最近,XX区委办公室对XX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XX区城市管理的现状
1、城市管理理念日渐深化。近年来,XX区坚持抓规划与抓经营并重,使广大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日新月异带来的自豪感,广大市民的思想观念在宣教中得到了提高,在实践中得到了陶冶,在参与中得到了升华,自觉参与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自觉维护XX的城市形象。现在随着市民文明意识的提高,城市管理志愿者变多了,市民栽花种草的多了,人们不文明习惯得到了彻底改变,城区净化绿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2、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2005年,针对XX城市建设和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区委、区政府对城管体制实施大胆改革。在城市管理模式上,实现建管分离,将城市管理的职能从城市建设中剥离出来,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把原有的区、乡(镇)、街道纵向城市管理体制引入社区,逐步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型格局。同时,加大了城市管理的综合协调管理力度,增强了乡镇、区直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了街道、社区的主要功能,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城管牵头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
3、城市管理机制有所创新。为强化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XX区明确了建设、规划、公安等16家区直单位为城市日常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全区先后开展了争创“楚天杯”、创“两城”活动,对全体市民、单位职工、中小学生全方位开展文明意识教育,培养市民争创文明城市理念,着力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
4、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针对近几年城市建设欠帐太多的实际,XX区以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全区城市建设步伐。四年来,全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是前五年的4倍。其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工程、翔宇集团项目、常安商业步行街工程、天然气输配气工程等
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完成。已建和在建城市主干道22公里,总投资3.1亿元,其中北环大道双向六车道13.8公里、红城大道双向四车道2公里、章华大道双向四车道4公里、荆南大道双向四车道2公里。有效地缓解了基础设施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硬环境,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5、城管执法水平明显改进。为努力提高城管执法水平,XX区在城管执法上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将管理工作关口前移,宣传在先,教育在前,逐步实行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争取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并且做到变“分散执法”为“集中执法”,变“事后管理”为“事先管控”,较好解决了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城市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6、城市面貌得到大幅提升。在基础设施维护上,先后投入680万元用于城市道路新建与维护,维修城市道路20条,城市道路总长度4.2万平方米。先后投
入350万元,新修下水道近6000米,硬化人行道8000平方米。通过狠抓城市配套完善,城区彻底消灭了断头路,地下管网实现了大联通。在城市日常管理上,实施净化、绿化与亮化“三化”工程,先后投入环卫基础建设约160万元,清扫面积由原来的210万平方米扩大到270万平方米,保洁面积由原来的170万平方米扩大到230万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新建和改造主干道绿地15.6万平方米,新植行道树7400多株;新建主干道路灯600多盏,新安装景观灯110多盏,新增大型霓虹灯招牌10多处。在城市环境整治上,先后开展了木材市场、建材市场、修车洗车市场、餐饮市场专项整治,规范了商业网点经营行为;开展了占道违规建筑专项整治,规范了临街建筑安全作业;开展了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规范了城区交通客运市场。通过多项城市环境整治,XX城区告别了乱搭乱建、占道经营、“麻木”乱窜的历史。
二、XX区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
1、专业规划滞后。一是专业规划编制滞后。目前XX区城新的规划只有大纲,还没有条分缕析的专业规划,而省级卫生城市评比标准中明
确规定应有省建设厅备案的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二是修建性专业规划滞后。不 少大型建设项目只做了一个庭院规划与印象图,即通过规划评审,开工建设。环卫、给排水、供气、绿化、排污、电力、通讯等都是采取“边设计边建设” 的办法进行,根本谈不上建设性规划。三是专业规划管理滞后。在城市建设 中,绿化建设许可、排水设施使用许可、建筑垃圾处理审核、环卫设施建设核 准等工作均未开展,致使不少单位不仅违规,而且贻害自身。
2、综合执法缺位。一是现行的综合执法还缺乏统揽全局的法律依据。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部门众多,综合执法缺少一部独立完备的城市管 理法律法规。二是综合执法主体责权不对等。目前,由于城管执法权分散,造 成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功过不明,出现了棘手问题,该管的不管,能管的 又不主动,城管部门常常冲锋在前,孤军作战,缺乏权威性。三是综合执法总 体水平不高。在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常用的是突击式管理,大部队执法,造 成决策与执行上不同程度的脱节,执法效率低下,城市管理总体处于低层次状 态。
3、队伍建设不强。从城市管理工作职能要求及城市经济发展要求来看,城市管理队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由于
区城管队伍人员的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城管人员工作方法简单 粗暴,直接导致了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城市管理的效率。
4、绩效考核乏力。由于缺乏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机制、综合协调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督办检查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使得城市管理工
作责任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在这种模式下,职能部门占有主要的地位,又缺乏 刚性约束;街道社区处于辅助地位,又缺乏政策鼓励。由于责权不对等,特别 是财权没有与事权同时下放,职能部门的效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社区的作 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进一步做好XX区城市管理的对策建议
1、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在城市管理上,要牢固树立三种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管理的对象是人,服务对象也是人,人与城市的和谐相处,是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城市管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广大市民的各项权利,推行“人性化”管理,从而实现标本兼治,有序繁荣。二是依法行政的理念。城市管理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城市管理综
合协调机制。三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强化三种理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现由管人到管事的转变,把具体事务推向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提高管理效能;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改革传统的工作机制,实现由突击到长效的转变,从依法管理入手,建立长效监督、投入和管理机制。
2、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一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省市有要求,群众有呼声,条件已成熟。要学习赤壁、襄樊等地经验,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作为负责全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区政府组成部门,与城市管理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二是建立城市管理市场运作机制。要打破“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努力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城市管理能够社会化的尽量社会化。充分运用市场规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管理公用行业,把清扫保洁、绿化养护、灯饰广告等适合放手的让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和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3、创新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城市规划刚性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城市管理规划体系,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彻底公开城市规划,健全城市规划社会监督机制,让每个市民都有最充分的“知情权”,从而成为执行规划最强有力的维护者。二是建立舆论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城市管理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三是建立城市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通过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建立城市管理多元投入机制。要强化政府公共财政主体投入机制,同时,不断延伸合作领域,做大做强城投公司平台,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
4、创新城市管理责任。一是明确责任和目标。将城市管理效果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范围,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将责任量化到个人,细化到具体时间段。二是建立城市长效管理实施细则。使一线人员明白管什么、怎么管,使检查考核部门明白管好没有、责任主体是谁。实行每月一考评,每季一通报,年底结硬帐。三是建立城市管理责任追究相关办法。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使广大干部看得重、围着转、跟着干;严格实现奖惩兑现,在实践中严明纪律,彰显权威,促进城市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第五篇:以目标责任制管理为抓手 全面推进省直机关各项工作(模版)
以目标责任制管理为抓手 全面推进省直机关各项工作
中共湖北省委督查室
2008年第8期 ——政治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省直机关的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工作落实,不断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完善政府管理模式的新途径,从2006年起,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省直机关全面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
几年来,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在坚持中探索,在总结中完善,已逐渐成为推进机关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有力促进了省直机关的和谐、文明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健全领导体制,分类确定考核对象,认真做好目标责任制管理的组织准备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省直机关部分单位在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经验的基础上,曾将目标责任制管理引入到机关工作实践中,但由于对目标责任制管理的作用认识不一致,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运行体制,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效用发挥受到了较大的局限。2006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在省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指出:“搞好目标责任制管理,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这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次会议有效地统一了省直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目标责任制管理自此在省直机关全面推开。为了加强对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主要由省委督查室负责。在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或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要做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2007年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后,成立了四个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分类考核单位的目标审核、日常监管和部分年终考核等工作。由于省委、省政府对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使省直机关各单位负责同志的目标意识普遍增强,各单位均成立了目标管理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管理部门专人负责,各职能部门和目标责任单位分工明确,协调配合、责任到人,齐抓共管、上下齐动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对象,省委、省政府规定了总体原则:凡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若干重要工作涉及到的单位;凡具有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省直党政群机关,均被列为考核对象。在确定考核对象时,注意不搞“大而全”和“一刀切”,每年都根据工作需要和机关工作的特点,对考核范围进行必要的增减。为了使各部门的职能工作目标在制定和考评时,具有相对的可比性,更趋于科学,2007年起,又明确了分类确定考核对象的原则:省几大家办公厅、省委各工作部门、群团组织和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30个单位,由省直机关工委负责日常管理;省政府组成部门,省政府特设、直属管理机构,省政府议事、办事机构,副厅以上事业机构等68个单位,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日常管理;公、检、法、司、安等5个单位,由省委政法委负责日常管理;省级民主党派机关参照省直机关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自我管理、自我考核,由省委统战部负责组织协调。2008年,决定不再将几个正在因改制而失去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业促进投资中心纳入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和考核;将省委机要局和省国家保密局归并到省委办公厅一并管理和考核。
二、科学设置目标,层层分解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标的设置和分解是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和最终结果。确保目标设置合理并落到实处,才能使各目标责任单位增强奋发有为、负重加压的开拓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也才能使各目标责任单位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更加突出和明确。
一是坚持目标设置相对科学。在设置考核目标时,将考核目标分为重要职能工作目标和共性工作目标两大块。重要职能工作目标由被考核单位依照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若干重要工作责任分工方案,结合本单位主要工作职能,确定若干项最能体现自身职能的工作目标。共性工作目标主要考核各单位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密等工作,并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省直机关的新要求,设置新的考核工作目标。这两年,陆续增加了支持新农村建设、信访工作和机关人事编制管理等考核目标。共性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由各主管部门确定,报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省直机关各单位在制定职能工作目标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尽可能将目标量化,对不好量化的目标,也都在定性的表述上下功夫,准确描述工作的形象、状态以及在全国的排名、位次等,对目标实现的时限也做了明确规定;对跨的工作,按要求具体描述了目标完成的分段情况。同时较好地处理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的关系、重要职能工作目标与共性工作目标的关系、指标设置中“高”与“低”的关系、目标的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为了体现奋发有为、奋勇争先、“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在考核目标之外,还设置了超额完成任务的争先创优工作目标。目标确定了,就使得省直各单位党委(党组)手中有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进工作、抓好落实的的重要载体和总抓手,就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导向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导向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导向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使大家心往目标想,劲往目标使,从而按照各自的分工,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二是坚持目标分解详细具体,责任到人。只有详细具体地分解目标任务,才能建立一个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权责关系明确的协调的目标网络。省直各单位的目标经过几上几下反复斟酌确定后,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与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签定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签定后,各单位都按要求将各项目标任务在单位内部进行了细化分解。2007年省直机关各单位职能工作目标共810项,经过分解被细化为2413项责任到处室的二级具体工作目标,这些二级目标又被细化分解成近万个责任目标到个人。通过工作目标的细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目标、责任主体、责任措施、责任时限,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动力传导机制,克服了政令不畅、上下工作脱节、机关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确保了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转化为可操作、可监控、可考核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目标层层分解、责任逐级落实,切实形成了人人有目标、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工作氛围,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前期决策,从事必躬亲到按级负责,从偏重印象到注重实绩,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三、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更好地实现目标责任制管理的规范化运作。对目标成果的考核是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验,又是实施奖惩的依据,在整个目标责任制管理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我省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和规范考核方式和考核办法,确保了目标考核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实行分类考核。为了增强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可比性,2007年将100余个省直单位按部门职能业务、工作性质分为党群部门、政府机构、政法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四类,年终考核评优定档,分类进行排位,确定评优个数,避免了大单位、“强势”部门连续多年当先进,而小单位、“弱势”部门很难被评上先进的现象。实行分类考核,使考核内容更实,考核针对性更强,考核效果更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保护,真正发挥了考核工作的激励约束作用。
二是加强过程管理。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和省直各单位上下联动,以实现“动态管理”为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过程管理和日常监控的办法和措施。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优势,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调研和重点督查、部署半年检查工作等活动,集中解决涉及面宽、难度大的目标,及时向领导报告难点目标情况,提出工作建议,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协调小组严格落实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对各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坚持每个季度开展一次重要目标检查活动和分析会,对照目标任务,逐项进行检查考核,并利用简报形式交流工作经验,通报工作进度,开展表扬和批评。省直各单位也纷纷探索建立加强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普遍制定了实施目标定期检查制度、履行目标情况记载制度、重点对象分工联系制度以及信息反馈与分析制度等督查考核办法,坚持周有周记、月有月报、季有季查。过程管理的加强,一方面,使干部职工能够及时了解到本人负责的工作目标进展状态或存在的具体问题,便于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从而形成了在比较中寻找差距谋发展,在发展中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年终算总账的考核方式,将阶段性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使考核工作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使目标考核的指导作用、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了管理要素进一步优化、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方式进一步改善。
三是规范考评程序,严格考评组织。经过几年的探索,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操作较为规范的考评办法。年终考评包括职能目标和共性目标的集中考核、领导测评、服务对象评估、争先创优考核四道环节,每一环节均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值。考评等次分先进单位、达标单位和不达标单位,先进单位按达标单位30%的比例,根据考核得分高低依次排序评定。评定结果要经过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协调小组讨论、省考评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研究、省委常委会审定三道程序。由于年终考评一般都安排在岁末年初,往往是各单位各项工作的冲刺阶段,对于考评主管部门来说也是如此。由于坚持简化目标考评程序,把平时掌握情况与年终的全面检查紧密结合起来,把职能目标考核与10多项共性目标考核集中统一进行,从而减少重复考核和多头考核,降低了考核成本,提高了考核效率。
为了做好年终考评工作,每年底,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省直有关厅局抽调政治素质好、专业素质高、廉洁意识强的同志组成考评工作组,每组由一名厅级干部带队。考评前,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评工作组培训班,培训由专家讲座、业务部门授课、主管部门答疑等内容组成,培训的内容非常具体实在,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具体业务讲解、操作实务、案例分析和纪律要求。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考评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四是推进考评渠道的多元化。几年来,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采取了年终现场考评与平时督查相结合、服务对象测评与领导评议相结合、主观考核与客观评定相结合的办法,使目标考核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特别是引入服务对象评估,拓宽考评渠道,增加了群众的定性分析和满意度评价,弥补了量化指标考核的不足。服务对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公共服务对象,包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专家学者,以及省直机关部分干部;另一部分是各单位具体的服务对象,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2007年省直机关服务对象评估涉及全省17个市州的近5万人次。同时,大力推行目标考核“阳光工程”,将考核评定结果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文件、公开栏等途径向社会予以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考评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下评上”,增强了考核工作的透明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反映心声和愿望的渠道,受到了基层和群众的欢迎,对省直机关接受公众监督、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发挥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
四、注重结果运用,切实发挥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激励效用。考核结果的运用是整个目标考核过程的最终环节,如果考核的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目标管理就没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可言。几年来,按照目标管理科学的要求,从三个方面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是根据考核结果,对目标管理工作考核结果予以公示,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对先进单位和达标单位分别给予通报表彰。对未达标单位,由省委、省政府通报批评,并要求该单位向省委、省政府写出书面整改报告,限期整改。通过公示、文件等形式公布综合考评的结果,利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起到了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提高了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荣誉感。
二是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每年都把考核结果送交省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按照“凭实绩用干部”原则,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是按照考核等次,对表彰单位予以物质奖励。每年根据先进和达标单位的考核等次,予以不同数额的目标考核奖金。
省直各单位不断创新和完善内部奖惩办法和具体措施,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职工考核等次、评选表彰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处室的主要条件和提拔选用基层干部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严格兑现奖惩,使目标责任制考评真正考出了干劲、评出了和谐、奖出了效益。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目标责任制管理,调动了省直机关干部职工抓落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省直机关各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运行轨道,而且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完善政府的管理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后,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还将注意学习吸收先进国家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开拓进取,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和考评机制,为推进省直机关各项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