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 着力推进社会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2007年镇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稿
根据本次会议的按排,要我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作一表态发言。我们新星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村在2006年实现经济总产值45576万元,村级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23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78元,均比去年有所提高。
会议后,我们将按照沈书记讲话精神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积极响应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战略,具体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1、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抓住目前经济发展较好这个契机,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2、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让农民致富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着重推进以蔬菜、瓜果建设。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规模经营,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培育“一村一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生态环境建设。
3、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以示范村建设为主抓手,扎实做好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优化村庄布局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巩固乡村康庄工程成果,实施农村康庄工程延伸,今年确保完成10-20公里水泥路浇铸。大力实施河道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4、大力推进农村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新农村主题教育,激发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行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切实把农民培养成为有专业技能和稳定就业能力的技术工。
以上发言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07年3月15日
第二篇:以学习力提升发展力
以学习力提升发展力
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各项工作的主题和主线。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当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和主线来进行,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学习力提升发展力。
以学习力提升预见力。不审大势,难明方向。应引导各级干部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以清醒的头脑审视自身,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观察问题,善于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力求凡事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层,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引导各级干部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抓住发展机遇;密切关注政策走势,找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密切关注工作态势,全面把握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以学习力提升创造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应引导各级干部视发展为使命、把事业当追求,潜心研究工作、全心投入工作,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实绩。引导各级干部自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谋划工作,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问题;真心向基层讨教、诚心向群众问策、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科学确定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
以学习力提升凝聚力。我们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应引导各级干部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永葆亲民为民情怀,真正做到与群众关系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感情无间隙。引导各级干部听民声、顺民意,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以学习力提升统筹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应引导各级干部切实提高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研究和把握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和人民群众心理心态、利益诉求的发展变化,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各级干部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统一领导、富有活力、配套完善、规范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整体效能,促进社会管理加快由防范型、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由运用单一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转变。作者为中共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委书记)
第三篇:以节能减排推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污染物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紧迫需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抓好三个层面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减排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据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工业、科学发展产业;要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保障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支持环保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要强化对减排目标和责任的考核,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环保部门要贯彻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思想,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通过严格环境准入,限制和淘汰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环评“调节器”、“控制闸”和“撒手锏”的作用,强化源头减排;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督促已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推动正在建设或尚未开工的治理设施加快建设进度,强化过程减排;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管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强化执法减排。
排污企业要增强减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设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发展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产技术;要积极开展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保障其正常运行并严格管理,持续削减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减排,提高经济水平,通过减排,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减排,体现社会责任。
建立三大体系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要严格按照分配指导意见的要求,将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要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账,及时掌握老污染削减和新污染增加动态变化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奠定基础。
建立和完善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将主要工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确定为重点污染源,并将其排放情况向社会公布。要深入研究污染源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的关系,以环境质量监测校验污染减排的成效,以建立减排监测体系为突破口全面带动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要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按照国家《“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建立问责制度,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落实三项措施
要通过治污工程减排。必须不断加大治污工程的建设力度。要按照“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治理项目,确保到2012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国家规定的要求。
要通过结构调整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不断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生产技术与工艺,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淘汰造纸、制革、酿造和印染等行业落后工艺,限制钢铁、电石、焦炭、铁合金、火电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以结构的合理化配置削减污染物排放。
要通过加强管理减排。要将重点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纳入监管范畴,监督排污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监督城市污水处理厂长期正常稳定满负荷运营;加快推进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运营,按照“节能、环保、经济”原则,确定机组电量调度优先次序,保证节能环保机组多发电。
第四篇:打造特色文化、以文化力提升发展力
镇是区最为典型的山区农业镇。长期以来基础脆弱、产业单一,传统“三农”问题突出,发展压力巨大。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差异定位、互补发展、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始终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区发展的先导和重要内容之一,以文化力提升发展力,推动在发展方式和类型上实现由“追赶型向互补型、弱势型向特色型、缓慢积累
型向加快发展型”乡镇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效果。根据会议安排,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掘本土文化资源,让的牌子“亮”起来
一是认识统一、定位准确。近年来,镇党委始终把文化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建设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作为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把打造特色文化作为树立形象、促进发展转型的重要载体和工作抓手予以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坚持不懈,一以贯之,不断丰富完善。二是决策早、目标高。早在,镇党委、政府就把打造“民间文化之乡”作为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作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工作中,我们坚持行政推动和项目运作,坚持高标准、国家级和专业化要求,不断丰富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容,不断增加基层党政干部抓文化工作的能力。三是内容选择“把脉”准、工作重点突出。在充分分析、掌握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和民间艺术个性的“民间吹打”,尚未正式开发但具备较普遍的历史人文价值的“子如文化”作为我镇特色文化建设的切入口,以“一支唢呐”和“一个名人”为支撑,全面启动两大文化工程建设。四是尊重文化工作规律,循序渐进。努力克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人才、文化把握等困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种关系,使两大文化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丰满,从乡镇到区、市及国家,逐步走出了一条“穷镇办大事”、“小乡镇办大文化”的特色文化工作路子。五是成效较为明显。去年,我镇正式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吹打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子如文化列入市区两级重点文化项目。两大特色文化的内涵不断充实,载体不断丰富,接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日益扩大。文化作为展示发展的形象和窗口作用越来越明显,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渗透越来越深入,助推和平台作用越来越显现。
二、以文化策划包装项目,让的发展“实”起来
一是用抓经济工作的方法来抓文化,使文化工作项目化、园区化,通过丰富文化载体、物化文化成果来推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刘子如故里新木村为例,通过实施子如文化项目综合开发和园区建设,新建子如公路一条,完成子如陵园一期工程,带动申报市级贫困村,争取新农村建设、国土整治、人饮工程、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社级公路改造等多个配套项目,修建水泥人行便道近50公里,四年内村级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超过6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启动民间吹打苑和吹打广场建设,既拉动了投资,又促进了地区文化发展硬件的改善,为下一步按照区委要求筹办中国(重庆)民间吹打论坛和举办相关赛事奠定了基础。二是通过发掘文化潜在价值和产业因素,丰富了本镇新农村建设内容,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种养、殖农业向集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农业转变,地区发展合理转型、多元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如我们把民间吹打作为湿地文化的内容,成功策划包装了青山湖湿地公园项目,得到了市湿地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目前已与业主成功签订总投资逾10亿的框架性协议,由业主自行投资进行的项目总体规划可在本月底完成。如二期工程进展顺利,青山湖可望在三年内打造成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我区继石林、黑山谷的又一重要景区。通过一首《青山湖之歌》,政府不花一分钱,引进业主启动了全镇首个新农村聚居点“青山湖新街”的建设。通过营销子如文化的潜在价值,引进并注册了“子如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文化工作,提升了形象,扩大了影响,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全镇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和劳务经济等其他各项重点工作、创新型工作的开展,全镇经济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年来,全镇平均每年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超过万元。全镇注册企业由5个增加到31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由1个增加为6个(其中经营蚕、菜、米的三个企业均为区级龙头企业),年地区工业产值、镇级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存款余额等主要指标与年相比均实现或超过翻番。
三、用文化育人,让人的精神“富”起来
一是从娃娃抓起。通过组建少儿吹打队、编写子如事迹乡土教材、创建唢呐制作特色学校等方式,加强青少年教育,使孩子们从启蒙起便接受优秀文化成果的熏陶,并进而影响一个家庭,一个村落。二是积极参加举办、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以活动育
第五篇:推进科技兴农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建言献策,按照县政协工作统一安排,我委以“如何推进科技兴农”为题,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乡镇村社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科技兴农成绩明显在本次调研中,调研组每到一个乡镇和村社,当地干部群众无不称赞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都列举了如杂交水稻、玉米地膜覆盖、网箱养鱼、柑桔高桩嫁接、大棚蔬菜等一大批农业新技术应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典型事例。华兴镇1998年遭受冰雹后,采用地膜覆盖重新种植玉米2000亩,每亩增产150公斤以上;安居镇杨寿村5社陈续明一家三口,发展大棚蔬菜一亩,自称年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像这种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例子,在我县农村举不胜举。这些年来,我县通过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粮食产量由2亿公斤增加到4亿公斤,再生稻生产一直居重庆先进行列;生猪出栏率由1978年的56%提高到132%,瘦肉率达到52.7%;水产品产量由1977年的115吨增加到现在的1万吨以上,居全市前三名,其中江河网箱养鱼达2000多吨,相当于10年前全县水产品的总量。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表明我县科技兴农的成绩是明显的。
二、当前我县科技兴农面临的主要问题
1、信息不灵。深入村社,多见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家劳作。“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坚持农业生产,这是目前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种田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客观反映。离乡背井,外出务工,缘于能赚钱的项目难寻,找不到合适的种、养、加致富门路。大庙镇万胜村支部书记黄昌修讲“搞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也不是找不到钱,如本村70多岁的老太婆汪龙凤发展养兔,每月能收入上百元。但项目确实难找,要找到一个适合本地条件又能赚钱的项目确实不容易”。在谈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项目时,乡镇干部普遍要求上面给项目,下达的项目要切合实际,要为农民解决销路问题,问及何不自寻项目,自找市场,大都反映,我们坐井观天,耳目闭塞,无从寻找。农民需要适合自己的项目,乡镇领导盼望上面带去切实有效的项目,县里也四处寻找项目。项目难寻,难在不了解市场行情,难在不了解外地发展态势,难在不知道适合本地情况的科技项目在哪里。一句话,难在信息不灵。信息不灵,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民增收致富、制约我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障碍之一。
2、创新不够。调查中,干部群众都充分肯定了科技的力量,也就我县科技进步方面的问题提了一些意见。一是农作物品种和新技术更新换代较慢。如冈优22等稻谷品种已经严重退化、产量和品质都不如引种之初,需要近快更新换代。二是新品种、新技术缺乏明显优势。如K优4号,尽管口感较好,但外观特征不很明显,卖不起价,经济效益不很突出。农民需要有明显经济效益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三是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狭窄且严重滞后。近几年引进推广的农业科技大多只是涉及一般大田粮油作物和普通种养业,缺乏多样性和特色,而且加抛秧、玉米地膜覆盖、大五星枇杷、黄花梨等多系由各级行政从上到下逐步普遍推广或周围区(市)县引进的,缺乏个性,始终落后于周围地区,在科技进步上没有明显的超前性。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县缺乏一个勇于超前,能够担风险,不断领先引进国内最新技术、不断试验示范,不断推广普及,能够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把钱赚的科技创新体系。
3、人才匮乏,服务不周,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技术服务。据调查,我县在册专业技术人员约9000余人,其中农业技术类科技人员仅有4000余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4%,约200人口才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多分布在县及乡镇两级。为数不多的乡镇农技人员,除按上级指令性计划安排的推广项目从事技术性工作。此外,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少专业,如特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农业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技术人员稀缺,专业不对口,工作不到位,加上科技人员拿工资吃皇粮的体制问题,致使农民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服务。平滩镇一养鱼户,在没有技术人员指导情况下,进行人工排卵受精,因方法不当,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该镇九龙四社几家养兔户,因缺乏养兔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始终解决不了兔子疫病问题,难能形成较大规模。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呼唤热心周到的技术服务。
4、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进步需要不断推出科技项目。每个科技项目的实施,都要经过信息筛选跟踪,技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直至推广普及的过程,这都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这些投入由农民承担比较困难,必须由各级政府投入。目前,各乡镇科技投入普遍未能达到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1%;农业投入本身就不足,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就更少,县级科三费不到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2‰。科技进步难,难在信息不灵、创新不够、人才匮乏、服务不周,千难万难,难在无钱。
5、认识不足,方法欠妥无钱是现象,认识不足才是本质。针对投入不足问题,基层不少干部群众说,如果象前几年抓乡镇企业和城镇建设那样抓科技兴农,投入也不是一个大问题,关键还是存在一个认识不足的问题。我们不少乡镇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科技兴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思想严重,重有形项目建设,轻无形的科技进步投入,对“科技兴农”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求扎实有效地推进。此外,对科技兴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不是根据农民群众“摸到石头过河”的思想,从引进试验示范入手,通过成功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自觉的接受,并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而是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搞大项目,一哄而上,硬性摊派,加之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造成了大量人、财、物浪费,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影响了科技兴农的健康推进。
三、对我县科技兴农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科技兴农,先兴科技。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总书记讲:“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我县各级一定要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转变就农业抓农业、就经济抓经济的思维模式,真正树立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要把是否重视科技、是否真抓科技作为干部选拔、培养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组织行为影响干部行动,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进步的良好风气,要认真改进工作方法,支持走引进创新,试验示范,典型引导,加强服务、逐步发展提高的路子,扎实有效地推进科技兴农。
2、建设信息网络,彻底摆脱信息不灵的局面。“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这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建设信息网络,支持经济发展势在必行。希望以县科技信息中心为基础,增加设备、人员,内联各机关部门和各乡镇微机终端,外与“重庆之窗”、“中国电信163”等大网相联,实现铜梁与外界的广泛快捷联系,并不断收集整理县内外各种技术经济信息,建立和完善网络数据库。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都要狠抓技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工作。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彻底摆脱信息不灵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制约。
3、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经济竞争在于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难能振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一批如生物农业、特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高学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在我县聚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精英。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有重点、分专业、系统地培养一批如蔬菜种植、食用菌栽植、特种养殖等方面的农民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这些农民技术员把技术传授给各专业村、专业社、专业户的农民,扎扎实实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增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
4、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学技术跃进成熟就意味着衰败,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跟着人家走,永远在人后。要实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腾飞,必须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为信息收集、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要提出科技指南,明确创新目标,为各技术业务部门确定创新方向;要按分解科技创新任务,压任务,加压力,增强紧迫感,并通过奖勤罚懒的措施推进科技创新。要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取得紧密联系,收集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动态,及时组织调研引进,认真进行试验示范,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形成引进试验示范一批、储备一批、普及推广一批的技术创新格局,不断地用最新科技成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5、改革科技体制,建立技术服务中心,把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真正捆在一起。目前,我县农民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困难,除农业科技人员不足不齐和农村专业化程度较低不便服务的客观原因外,还存在科技人员拿工资吃皇粮,服务好坏一个样这一本质上的问题和科技推广中风险承担乏力的问题。为此,需要逐步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在农村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乡镇,试点组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采取一年保工资、二年减拨款、三年自找的方式,逐步从技术服务目标任务与财政拨付工资挂钩,向服务收入与农户增收挂钩的方向过渡,逐步把技术服务与农民增收、农技人员与农民利益捆在一起,改变目前技术服务与农业生产脱节的局面。同时,县里要筹措资金,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公司通过参股投资方式支持科技项目,为项目承担风险,从项目取得回报,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子。
6、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技进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科技投入,就没有科技进步。朱总理讲:“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精简机构,减掉一半的人,把钱省下来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我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抓紧解决,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科技投入条例》关于县级科三费达到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1%的要求;要保证农业投入资金,并将农业投入中划一部分专门于农业科技进步;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积极向社会筹措科技发展资金,发动全社会支持我县农业科技进步,努力创造我县农业科技质的飞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