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精选)

时间:2019-05-13 11:1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精选)》。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精选)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景观资源。,我市辖6县(市、区)、84个乡镇(办事处)、2286个行政村,乡村总户数49目前.95万户,总人口222.33万人(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52.13万人,市区人口31.6万人,城镇人口(指居住在市辖区和建制镇区的人口)96.03万人,乡村人口167.38万人;总面积942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5.3平方公里,耕地288.23万亩。

(一)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进程

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渊于城镇化建设,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年到1985年,建市前)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实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1984年,中央颁布了新的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广大农民积极进城进镇经商办企业,使全市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17%提高到了1985年的10.73%(按户籍人口计算)。

第二阶段:乡镇企业带动阶段(1986年到1991年)

1985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晋东南地区,在晋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针对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市区容量过小的弊端,制定和实施了明星乡镇战略,其基本思路是以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1年底,全市发展起了巴公、南村、高都、润城等20多个年产值在7500万元以上的明星乡镇,初步形成了“群马拉车,众星捧月”的城镇化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使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13.36%(按户籍人口计算)。

第三阶段:小康拉动阶段(1992年到1997年)

1991年底,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市适时提出了用小康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发展思路,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小康建设的总体规划,在36个建制镇重点实施了以“工业小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市场建设、科教兴镇、基础设施、农民住宅小区”为主要内容的六位一体战略。使建制镇的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199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跨入了小康行列。在此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四次在我市召开了小康建设现场会,1993年9月、1996年7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别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小康村镇建设研讨会和全国农村小康建设“九五”方略研讨会,总结推广了我市在小城镇建设及小康建设方面的经验。通过小康建设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小康乡镇——小康村——广大农村”四级辐射网络,起到了接力辐射的作用。到1997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16.75%(按户籍人口计算)。

第四阶段:改革推动阶段(1998年到2002年)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市委、市政府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和《加快推进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重点启动了巴公、北留、南村、河西、嘉峰、平城等6个小城镇的综合改革试点。到2002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8.4%(按常住人口计算)。

第五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2003年到2007年)

中共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查、认真研究,调整城镇化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全面规划,递次推进的新思路。重点是“两个结合”:一是把加快工业化步伐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二是把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心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加快工业化建设上,牢固确立工业立市理念,围绕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这两大主题,全力构筑晋城经济的“四梁八柱”,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相对集中区的建立带动了巴公、北留、嘉峰、马村等一批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在中心城市建设上,完成了中心城市第三轮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了文体宫、游泳馆、博物馆、体育场、“两河”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使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快工业化步伐和中心城市建设,对县域中心镇和重点小城镇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到2007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3.2%(按常住人口计算)。

(二)当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在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大思路、大举措、大手笔精心谋划、严密策划,先后出台了《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发布了《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草案》(征求意见)公告,11月11日在阳城县召开了“全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现场会”;12月4日,王茂设市长在上海2008年中国国际生态建设市长高峰论坛上,作了“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打造文明宜居城市”的精彩发言,12月5日,带领我市规划、建设、园林部门负责人,对苏州市城建和园林绿化工作进行了考察。这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使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市城镇化率已上升到了43.2%,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有望在近年达到全国城镇化率44.9%的水平。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时,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我市2007年人均GDP已达到2700美元,这些均表明我市已进入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期和最佳发展机遇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其

有利条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我市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经济基础。2007年,全市GDP达416.5亿元,人均GDP为18773元(约2680美元),比全省平均高1938元,比全国平均高60元;财政总收入达96.9亿元,人均4351元,比全省平均高804元,比全国平均高479元。2006、2007两年,在山西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我市发展水平均居全省第二,发展指数均位居榜首。2007年9月,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我市位居第57位。今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有望达到46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将突破120亿元。这些都表明,从经济实力衡量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和良好基础。

二是我市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工业基础。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4.2亿元,建成了像富士康科技园、巴公工业园、阳城北留煤化工园区和电力园区、蟒河精细化工园区、演礼日用陶瓷园区、高平西部化工园区、特色铸造工业园区、轻工食品工业园区、南村工业园区、沁水嘉峰——端氏新型能源园区、陵川礼义工业园区等一批工业园区。乡镇企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涌现出了一批像泽州福盛钢铁、阳城皇城相府、高平厦普赛尔、陵川鸿生淀粉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带动能力的民营企业,这些都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三是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城镇基础。近几年来,我市举全市之力开展“五市”联创活动,先后获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全国性、全省性的荣誉称号。去年年底,我市还获得了“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的称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带动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们还建成了像北留、嘉峰、巴公、马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拓展到了4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建市初的14.5万人增加到了31.6万人。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县域城市——建制乡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架构和雏形。与此同时,随着晋阳、晋焦、晋长高速公路,陵沁一级公路、端润一级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的建成,207国道、陵沁公路等路面的综合改造,多条旅游公路的完工,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普及,一个建设布局合理、干支相连、沟通内外、四通八达、快捷畅通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为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四是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农村基础。2007年,我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568.64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总值达211.6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5.34万千瓦,农村用电总量达6.33亿千瓦时,农村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36.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35元,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些都为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农村基础。

目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正由自发统筹向自觉统筹转变,工作重心由城市为主

向城乡统筹转变,城乡发展模式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城市建设重点由偏重形象向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转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形成全社会共识。

二、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

目前,我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明显。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国许多城市在统筹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工作中,勇于探索,富于创新,大胆实践,扎实推进,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而我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功能作用发挥不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仍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中心城市发展规模、空间结构及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

我市雄踞太行之巅,地处山西东南,俯瞰中原,介于太原和郑州两大都市之间。煤炭资源丰富,煤化工、冶铸业、加工业基础较好,是承接东部加工制造业转移的“桥头堡”和“中转站”,是为新型能源、煤化工、冶铸加工和电力基地提供服务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从目前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城市规模、功能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原城市规划起点低,致使中心城市发展空间过于狭小,限制了城市规模扩大,在项目引进、产业布局、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建设用地严重不足的制约,许多引进项目落不了地,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投资商挥手他去。二是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科教支撑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化推进、金融服务功能、信息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等,均难以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扩大的需求。

(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产业支撑体系不稳固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生产,形成了以资源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时至今日,发展经济仍然是紧盯资源作文章,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步伐缓慢。以资源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的经济结构,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市场适应能力差,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再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极易产生波动。特别是我市乡镇企业的萎缩,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2007年我市人口总数为22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7.98万人;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4.8%和64.1%;城市居民可支配 收入为12404元,比上年增长22.4%,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35元,增长仅12.6%。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1.75:1扩大到2007年的2.79:1。而且农民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还要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须的种子、化肥、农具等生产资料。城

乡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距。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臻于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保障面和保障水平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已全面推行,但保障标准仍然很低。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看,城市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是由政府出资兴建和维护,而农村则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来建设。2007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15亿元,其中城镇为198亿元,而投入农村的只有17亿多,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发展生产、兴办社会事业、改变落后面貌的需要。我市510个欠发达村仍处于贫困状态,2007年人均收入为2454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5.3%,2000元以下的村158个,最低的只有1150元。

(四)改革滞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健全

一是城乡统筹的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和支农资金未列入财政年度预算,财政投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二是成长机制尚未形成。以乡村为投资主体发展乡镇企业,大量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以工补农、以工兴村、以工兴镇的发展体制已经衰退,但是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新的成长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三是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许多不足,专业银行支工歧农,商业银行重工轻农,农村信用社有职无权,功能缺位,统筹城乡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四是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国家对土地又实行着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政策,已经成为影响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和项目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五)人力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诸多障碍首先是素质性障碍。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5.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到2%。这说明,在广大农村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市场经济意识较为淡薄,转移就业、创业能力均比较弱。即使走出家门,由于缺少就业竞争力,大多外出务工人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能够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只是极少数。其次是体制性障碍。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改革,但新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城乡壁垒依然森严,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依然很高。特别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子女入托入学、工伤意外保险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歧视性规定和制度性障碍。第三是市场障碍。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的体制尚未完全打破。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管理、经营不规范,服务不到位。

第二篇: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科学统筹 扎实推进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山区作为淮北市的主城区,统筹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既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根据我区当前的实际,要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应着手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寻求突破。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要首先解放,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并首先从原先狭隘的单纯的抓“三农”工作或抓城市化、工业化的框框中跳出来,用宏观、系统、全局的眼光看待统

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二是及时引导群众更新观念。长期城乡分割的结构,导致城乡居民观念上的较大差异。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广大群众树立城乡一体的观念,自觉摒弃那种城乡有别的认识。但观念的形成与改变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上下共识,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二是在规划编制上寻求突破。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全面整合城乡资源,合理安排好城乡的空间、生产力、人口布局。目前相山区将按照淮北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功能配套,重点是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形成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系,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城市规划中,要用超前的眼光,留足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城乡一体理论,编制中心城区、中心镇(街道)、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城市化规划体系。

第三是在体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努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形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为此,要深化五项改革: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被征地农民,在征地时就着手解决养老和医疗保险,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得到了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政策。对未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根据自愿和分类的原则,在若干年内,全面实行农村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对生活困难的农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予以保障。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步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从保障体制上消除城

乡差别。二要深化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相山区在全区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工作,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做到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公开化,资产管理规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切实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农村基层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深入推进撤村建居工作,凡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村,及时地将其转为城区的社区,对村级集体资产予以股份化,对村民居住点统一集中安置,将城市基础设施及时配套到位,使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相山区采取“以宅基地换住房”和“空心村”治理的方式,“凤凰新城土楼社区”、“张集小城镇”两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成功。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要改革完善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山区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落实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大力推进“和谐拆迁”、“依法拆迁”。通过建立拆迁管理制度,健全评估和安置保障机制,完善拆迁许可、补偿方案、房屋评估及行政裁决等程序。

五要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根据凤凰山开发区的用工需求和农民自身要求,进行定向培训,农民一经专业培训,就能直接在园区的企业中就业。同时,要统筹安排城镇下岗职工与被征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定期组织再就业洽谈会,使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同时建立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9个,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第六是在工作载体上寻求突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当前,统筹城乡发展一定要以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着力点。一是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相山区是淮北市的主城区,区位独特,基础雄厚,同时又正处于城市的快速扩张时期,推进城市化,就能有效地带动城乡发展。按照淮北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未来5—10年,相山区的大部分农村都将变为城区,因此,相山区将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以城市基础设施为联接的纽带,尽快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增强城区在生产要素、产业、人口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围绕建设先进食品基地的目标,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

目前,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继续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科学统筹。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划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扶持激励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相山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第三篇: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刘会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路径的选择要立足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措施和任务;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阶段,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践证明,只有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才能使农民获得更多平等发展的机会,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要立足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措施和任务;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在编制规划时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一是完善好城市建设规划。二是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农村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在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各中心小城镇的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城镇布局,以特色产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成工业型、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培育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

第二,抓住重点,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龙头建设。从发展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的角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方面以巩固提高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为抓手,做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通过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培育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将企业及品牌做上档次,做大做强,推进龙头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二是加强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建设。结合公路的建设,以大市场的视角,利用新合作物流配送中心的销售服务网络,配套建设物流仓储设施,建立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同时,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和人才。在加强管理规范的同时,积极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区和观光农业区,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

第三,筑牢基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相比是比较落后的。针对这一现状,应把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盘棋”来考虑,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一要与时俱进,加强城乡道路网络建设,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全面接轨。二要加强城乡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三要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满足城乡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四要加强城乡教育、医疗、卫生、通讯、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四,强化保障,统筹推进机制创新。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系。一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二要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其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同时,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范围。三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完善城乡一体化督查考核体系,使发展目标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第五,加大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突破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关键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特别是尽快培育一批增产潜力大的高产优质品种。要整合种业资源,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快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第四篇: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4895.74万元,同比增长3.5%;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区两级共投资842.8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10.31公里,新增西区中心小学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1.81%,绿化覆盖率达3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进水、电、气、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按照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要求,结合**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我区计划到2012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显著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79岁以上,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盘棋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城镇化率达到88%以上。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同一化,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城乡社会管理同系化,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

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一)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现有的6个社区发展各自的不同,我区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阶段是长洲、后山社区。该两个社区与城区相邻,城镇化程度较快,服务业比重大,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区将侧重对两个社区的旧区域改造,社区经济主要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二阶段是沙朗、广丰社区。主要由区统一规划、统一选址,在沙朗社区打造一个新的商业区,集汽车、名酒为重点,广丰社区则规划为以仓储服务业为主,打造一个专业的仓储市场,与沙朗社区相互呼应,做大做强,营造商业氛围。

第三阶段是隆平、隆昌社区。两个社区主要以新歧江路、汰澳公路为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物流配送中心,创立起自己的品牌。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三农”工作有优势、有亮点、有特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各种的困难与阻力。我区定将紧紧围绕《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精神,把握机遇,勇于面对困难与阻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区三农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太仓人才网 http://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提升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近年来,我市一直将 “城乡一体化”列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之一。2012年,我市提出要在“农民集中居民、富民强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个方面寻求突破,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一、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大体来讲,城乡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城乡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环境一体化以及空间一体化。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1、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分工和协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市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融合经济,包括生产力的融合和生产关系的融合两个方面。这种城乡融合经济的发展,是消除城乡之间本质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原动力,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

2、城乡社会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在居住、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等方面的待遇要尽可能平等,城乡的社会事业应该协调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共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和趋向是社会发展一体化,因此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关键。

3、城乡生活一体化

城乡生活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相互吸收先进和健康的、舍弃落后和病态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它是使农村居民拥有与城市居民相若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不断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与城市共同发展,实现公共事业与设施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文化融合与城乡人口融合。

4、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内涵是全面考虑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将其放入一个架构中,从根本上治理并改变其生态现状,力求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调整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城乡居民共同生活在幽雅、清新的生态环境中,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从而最终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为其他城乡一体化内容的实现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5、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组织形式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城乡一体化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城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分配以及经济转型等重大问题,还涉及到城乡空间格局的布置与调整。主要指城乡之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这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必要条件,关系到城乡的总体秩序,使其他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有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就是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空间以及生态和谐的融合,同时也是完善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理想目标。

二、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1.城乡收入水平大幅增长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行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开发式扶持富民等“八项措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速。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21576元增长到2011年的34887元,年平均增幅为10.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0487元增长到2011年的17201元,年平均增幅为10.4%,两个收入都以较快的增速大幅增长。

2007-2011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

年 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72157610487

2008246241179

***

2010306291466

22011348871720

12.“粮食银行”、“合作农场”等创新体制改革持续深入

2006年以来,我市不断丰富粮食购销服务新举措,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努力构建粮食流通新业态,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粮食银行”的成功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开设“粮食银行”8家,设置服务窗口58家,拥有储户53990户,占种粮农户数90%以上。合作农场是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一项新举措,为农地经营培育了一个新的主体,有力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截止2012年4月底,我市已组建合作农场95家,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1.52万亩。

3.农民集中居住稳妥有序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三集中”、“三置换”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新增农民集中居住户9331户,集中居住率为49.75%;农民公寓房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建设面积217.43万平方米。

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近年来,我市按照“绿色、生态、高效、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遵循“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三位一体的统筹兼顾原则,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化、科技创新农业载体化为重点,引入建设工业园区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了园区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特色。2011年,我市高效农业面积达26.36万亩,占比达67.6%;全市建设各类农业生态园17个,接待旅客145.1万人,农业旅游收入2.58亿元。

5.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加大对违法养殖的整治力度,2011年关闭大小违法养殖场714家。“绿色太仓”建设成果丰硕,2011年新增绿化面积1.51万亩,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1.24%。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66亿元。实行“清水蓝天”工程,大气、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6.3%。同时,扎实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今年我市将全面完成847个自然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其中20个村要达到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95个村要达到二星级标准,同时还将对交通干线两侧进行综合整治。

6.城乡均等公共服务统筹发展

农村家庭实现了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扶贫帮困“五个全覆盖”,农村劳动力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覆盖率100%,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镇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办学标准城乡统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4个,占比为80.7%。

三、当前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难

1.城乡总体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增长不协调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资料

显示,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4887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201元,城乡收入悬殊近一倍。2000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55:1,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03:1,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7年—2011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6714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3311元,在这五年中,农民收入增速平稳发展,2010年首次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2011年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3.4个百分点。说明近几年我市农民增收情况有所改善,农民收达到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相匹配的水平是有可能的。

2.城镇建设资金压力上升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紧靠政府财政投入是有限的。由于受国内通胀内力的影响,地方政府融资难度加大,资金压力将成为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制约。如何创新融资思路、搭建融资平台、加大融资力度、有效缓解城乡一体发展中的资金压力,已成为当前我们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按照现代化考核体系要求,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3000元,保持年均9.4%以上增长速度的目标,这给我们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严峻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组成。工资性收入由市场调节,具有波动的不稳定性;经营性收受创业成本、创业环境、个人能力的影响,创业农民比重不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总量还不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9.4%以上年增长速度,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创新发展思路、扩宽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对策分析

2012年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把我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于建设田园城市结合起来,与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结合起来,与构建优质均衡的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要坚持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1.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规划,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建设空间形态

要通过不断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深化村庄规划,为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适当调整新村容积率,提高农民新村建筑规模,满足农民安置的需求;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提高集体安置劳动力能力,有效解决隐性事业问题;注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充分体现村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貌,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2.进一步落实富民增收举措,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全市下上要在继续深化富民“八项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发展,促进两个收入共同协调增长。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太仓市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倍增实施计划>的通知》要求:全市上下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鼓励和扶持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充分发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优势,巩固壮大农村新型积极经济;加大公共财产支农力度,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3.进一步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富民的新增长点,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一是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继续探索“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1+7”市、镇两个层次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专家团队,重点开展生物农业、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的研发创制和生物育种及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三是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认定一批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地方特色品牌。

4.进一步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一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向区镇流动,保障所有居民

子女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二要优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注重优质资源向社区、农村延伸,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要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机制,完善区镇文体中心服务功能,扶持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构筑层析分明的文化服务体系,全民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5.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以大胆创新、务求实效、深化落实、逐步完善为原则,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财政投入机制、农村金融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继续深化“合作农场”、“粮食银行”等体制改革,让城乡居民切实体会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改变与实惠,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指数。

下载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查报告(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战......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定稿]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于对余庆、三圣两地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县委、县政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县农办牵头,建设局等部门8位同志组......

    我市城乡一体化驶入

    我市城乡一体化驶入“快车道” 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也逐渐驶入“快车道”。截止2011年年底,全市梁沟、礼召、毛沟等20个涉农社区有18个......

    赤壁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查报告

    赤壁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查报告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区委: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的构成已......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共泉吉乡委 泉吉乡人民政府 2011年3月14日 尊敬的文占发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泉吉乡党委、政府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泉吉乡调研城......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对策建议城乡一体化供水是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途径。 一、加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