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乡一体化驶入

时间:2019-05-13 20:2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城乡一体化驶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城乡一体化驶入》。

第一篇:我市城乡一体化驶入

我市城乡一体化驶入“快车道”

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也逐渐驶入“快车道”。

截止2011年年底,全市梁沟、礼召、毛沟等20个涉农社区有18个开工建设了居民集中居住区,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59亿元,开工建设住宅楼144栋,建筑总面积达到56.6万平方米,可安置5184户集中居住区居民;有六个社区97栋达到入住条件。我市预计2012年再投入25740万元在千秋、马庄、二十铺等14个社区新建66幢居民集中居住区住宅楼,可再解决2440户涉农居民的住房问题。

针对2012年城乡一体化建设,我市将重点抓好尚未开工的两个社区,尽早动工建设,确保消除空白社区;在建的集中居住区,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已经建成的集中居住区,要重点抓好社区的水、电、暖、煤气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做好社区的管理与服务,着力打造3—5个典型示范区。2012 年确保已建成的集中居住区入住率达到85%以上。

明确职责、与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认真做好老村搬迁工作。特别是两个涉农办事处,至少确定一个试点社区,为全市老村搬迁工作积累经验。2012年预计拆除旧房500户,置换土地1500亩。并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内马庄、二十铺等社区整体搬迁进度,确保年内有明显进展。

以促进涉农居民持续增收为重点,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居民集中种植、规模养殖,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涉农居民从事三产服务业,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住得稳、过得好、富得快。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围绕“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这一目标,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本台记者报道

马啸 若琳

第二篇:如何实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

如何实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

“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城乡道路基础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宏伟目标。基本具备了村村通客车的道路条件,在省、市、县

如何推进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我市把建设农村交通运输网,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内容,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摸索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推进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建设笔者浅显地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借势利导 理顺体制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增强道路客运竞争力,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营运组织、营运结构、营运方式、营运行为的战略性调整。首先我们必须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理顺机制。高台县安信运输公司在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改造过程中,不搞“一刀切”,严格按照省运管局和市运管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既保证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努力兼顾各方利益,减少推进中的阻力和矛盾。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二种形式:一是整合社会闲散车辆,进行集约化公司化运营。在整

合过程中由高台县安信运输公司公交分公司收购社会车辆8辆,进行资源整合实行资产重组,统一经营。二是以县城为中心高台县安信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城区20公里以内的宣化、五坝、南华、火车站和骆驼城等部分短途客运班线改造为公交班线,加大发车密度,进行循环滚动发车,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目前,我市共有公交线路21条,公交车辆155辆。除甘州区,高台县已成功进行公交化改造,开通了城乡公交车,其它县区均在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全市运输企业应该抓住农村公路网络村村通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实现公交下乡,农村班车进城的目标。二是实地调查 因地制宜发展城乡公交

面对农村客运市场散、小、弱、乱的现状,我们应该深入实地调查,因地制宜,发展城乡公交。目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客源相对流向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以及具有开发潜力的城镇,这样便为城乡公交一体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城乡公交客运的特点是便捷、直达,要改变“舍近求远”的运营布局,发挥全程运输的优势,确定合理的远距离行程,积极发展中短途客运。中短途客运虽然运距不长,运价低,但是客源密集,营运实载率高,客运经营业户可获得较大的利

益空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安信运输公司在发展城乡公交中,本着多带通村庄、多覆盖人口、多带通旅游景点,方便群众就近乘车的原则,制定了以原有的客运线路辐射乡村循环客运线,大村直通客运线,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集点,中心村辐射周边村的客运网规划。根据线路和道路情况,在还未通柏油路的宣化镇寨子村,站北村,巷道乡元丰村、元新村、元号村、南华镇小海子等村开通了公交车。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和系统完整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城乡招商引资硬环境,方便了群众出行,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工程,并向深层次拓展服务和延伸,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路修到村里头,客车通到家门口,乘车方便了,群众满意了。

三是加快客运网络建设 规范运行

根据交通部和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和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应该借鉴外地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行规划或实施方案>,以便操作运行。日前,我市甘州区昌运公司,高台县安信公司已完善了农村客运网络,改造了现有农线,在周边20公里以内形成公交运营辐射。基本达到了以“三化”(经营主体公司化、经营方式公交化、经营行为规范化)、“五定”(定线、定班、定站、定票价、定经营期限)、“五统一”(统一管理主体、统一营运车型、统一营运标识和编号、统一调度排班、统一服务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改造目标。

为了确保城乡公交高质量的运行和服务,应该选择科学的运行规则和服务方式。首先应该把住司乘人员的上岗关。客运从业人员素质差参不齐,严重影响着服务质量。我们不仅坚决禁止未经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上岗,还在运营中出现服务质量事故给予惩戒和黄牌也不准上线路营运。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把好运力投放“关口”,加快运力结构的调整。从严控制普通客运车型进入市场,尽快淘汰破旧车辆,投放适应公交的车辆,要实施政策引导,鼓励客运经营业户上档次,上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要求,提高道路客运的安全性。三是规定严格的发车,行车时间,全程限时到达,并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目前,有些企业运行中实行的指纹监点器在路途中监点,提高了科学化管理的程度,减少了人为因素。这些措施的应用既优化了运力结构,又方便了城乡居民乘车。在服务中欺客、甩客、压班压点等不规范经营行为逐

步减少,三轮摩托车,出租“黑车”抢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四是提升服务理念 创建城乡公交品牌

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开放竞争中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道路客运经营业户只要不断自我规范,自我调整,就能够不断提高竞争,在旅客运输业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得到更大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规范的公交化模式运营一段时间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的客运服务品牌也就随之产生。目前,统一的车型及颜色,统一的服装及票价,规范的服务用语等都在逐步被群众所认识,所接受,所传送。

为了让乘客满意,充分发挥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优势,我们还应该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服务。一是继续开展以“三优三化”、诚实守信为内容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规范、服务秩序、文明用语,提倡做到“迎乘、随乘、送乘”全程服务,提倡“七报二宣”及开车前一分钟宣传。二是进一步优化服务举措。如打造车厢文化,让班线经营者细心经营车厢,使乘客走进公交车,感受到公交服务工作的温馨。设立老人、孕妇、军人专座,张贴了温馨卡通提示画和换乘车次发车时刻表,方便乘客转乘。三是实行城乡公交月票优惠卡,以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给广大农民兄弟直

接带来公交化改造的便利和实惠。同时,在服务上,对乘务员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包括讲普通话、微笑服务、礼貌待客等。让城乡公交服务真正树起一块叫得响的品牌。

第三篇: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和新课题。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市政协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由殷理田主席亲自带队,组织各位副主席、部分原政协老领导和经科界政协常委、委员以及部分职能部门的领导同志组成专题调研组,听取了市规划局关于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修编情况的汇报,并与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对修编情况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赴重庆专门就城乡统筹体制机制配套改革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深入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地,对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情况进行了调研。11月24日,举办了第20期政协论坛报告会,邀请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房宁先生在泽州会堂作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报告,同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了这一课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景观资源。目前,我市辖6县(市、区)、84个乡镇(办事处)、2286个行政村,乡村总户数49.95万户,总人口222.33万人(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52.13万人,市区人口31.6万人,城镇人口(指居住在市辖区和建制镇区的人口)96.03万人,乡村人口167.38万人;总面积942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5.3平方公里,耕地288.23万亩。

(一)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进程

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渊于城镇化建设,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年到1985年,建市前)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实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1984年,中央颁布了新的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广大农民积极进城进镇经商办企业,使全市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17%提高到了1985年的10.73%(按户籍人口计算)。

第二阶段:乡镇企业带动阶段(1986年到1991年)

1985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晋东南地区,在晋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针对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市区容量过小的弊端,制定和实施了明星乡镇战略,其基本思路是以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1年底,全市发展起了巴公、南村、高都、润城等20多个年产值在7500万元以上的明星乡镇,初步形成了“群马拉车,众星捧月”的城镇化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使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13.36%(按户籍人口计算)。

第三阶段:小康拉动阶段(1992年到1997年)

1991年底,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市适时提出了用小康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发展思路,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小康建设的总体规划,在36个建制镇重点实施了以“工业小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市场建设、科教兴镇、基础设施、农民住宅小区”为主要内容的六位一体战略。使建制镇的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199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跨入了小康行列。在此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四次在我市召开了小康建设现场会,1993年9月、1996年7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别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小康村镇建设研讨会和全国农村小康建设“九五”方略研讨会,总结推广了我市在小城镇建设及小康建设方面的经验。通过小康建设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小康乡镇——小康村——广大农村”四级辐射网络,起到了接力辐射的作用。到1997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16.75%(按户籍人口计算)。

第四阶段:改革推动阶段(1998年到2002年)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市委、市政府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和《加快推进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重点启动了巴公、北留、南村、河西、嘉峰、平城等6个小城镇的综合改革试点。到2002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8.4%(按常住人口计算)。

第五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2003年到2007年)

中共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查、认真研究,调整城镇化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全面规划,递次推进的新思路。重点是“两个结合”:一是把加快工业化步伐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二是把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心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加快工业化建设上,牢固确立工业立市理念,围绕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这两大主题,全力构筑晋城经济的“四梁八柱”,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相对集中区的建立带动了巴公、北留、嘉峰、马村等一批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在中心城市建设上,完成了中心城市第三轮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了文体宫、游泳馆、博物馆、体育场、“两河”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使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快工业化步伐和中心城市建设,对县域中心镇和重点小城镇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到2007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3.2%(按常住人口计算)。

(二)当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在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大思路、大举措、大手笔精心谋划、严密策划,先后出台了《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发布了《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草案》(征求意见)公告,11月11日在阳城县召开了“全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现场会”;12月4日,王茂设市长在上海2008年中国国际生态建设市长高峰论坛上,作了“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打造文明宜居城市”的精彩发言,12月5日,带领我市规划、建设、园林部门负责人,对苏州市城建和园林绿化工作进行了考察。这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使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市城镇化率已上升到了43.2%,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有望在近年达到全国城镇化率44.9%的水平。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时,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我市2007年人均GDP已达到2700美元,这些均表明我市已进入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期和最佳发展机遇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其有利条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我市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经济基础。2007年,全市GDP达416.5亿元,人均GDP为18773元(约2680美元),比全省平均高1938元,比全国平均高60元;财政总收入达96.9亿元,人均4351元,比全省平均高804元,比全国平均高479元。2006、2007两年,在山西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我市发展水平均居全省第二,发展指数均位居榜首。2007年9月,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我市位居第57位。今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有望达到46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将突破120亿元。这些都表明,从经济实力衡量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和良好基础。

二是我市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工业基础。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4.2亿元,建成了像富士康科技园、巴公工业园、阳城北留煤化工园区和电力园区、蟒河精细化工园区、演礼日用陶瓷园区、高平西部化工园区、特色铸造工业园区、轻工食品工业园区、南村工业园区、沁水嘉峰——端氏新型能源园区、陵川礼义工业园区等一批工业园区。乡镇企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涌现出了一批像泽州福盛钢铁、阳城皇城相府、高平厦普赛尔、陵川鸿生淀粉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带动能力的民营企业,这些都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

三是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城镇基础。近几年来,我市举全市之力开展“五市”联创活动,先后获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全国性、全省性的荣誉称号。去年年底,我市还获得了“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的称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带动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们还建成了像北留、嘉峰、巴公、马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拓展到了4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建市初的14.5万人增加到了31.6万人。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县域城市——建制乡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架构和雏形。与此同时,随着晋阳、晋焦、晋长高速公路,陵沁一级公路、端润一级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的建成,207国道、陵沁公路等路面的综合改造,多条旅游公路的完工,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普及,一个建设布局合理、干支相连、沟通内外、四通八达、快捷畅通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为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四是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农村基础。2007年,我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568.64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总值达211.6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5.34万千瓦,农村用电总量达6.33亿千瓦时,农村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36.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35元,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些都为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农村基础。

目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正由自发统筹向自觉统筹转变,工作重心由城市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城乡发展模式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城市建设重点由偏重形象向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转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形成全社会共识。

二、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

目前,我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明显。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国许多城市在统筹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工作中,勇于探索,富于创新,大胆实践,扎实推进,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而我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功能作用发挥不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仍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中心城市发展规模、空间结构及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

我市雄踞太行之巅,地处山西东南,俯瞰中原,介于太原和郑州两大都市之间。煤炭资源丰富,煤化工、冶铸业、加工业基础较好,是承接东部加工制造业转移的“桥头堡”和“中转站”,是为新型能源、煤化工、冶铸加工和电力基地提供服务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从目前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城市规模、功能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原城市规划起点低,致使中心城市发展空间过于狭小,限制了城市规模扩大,在项目引进、产业布局、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建设用地严重不足的制约,许多引进项目落不了地,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投资商挥手他去。二是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科教支撑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化推进、金融服务功能、信息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等,均难以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扩大的需求。

(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产业支撑体系不稳固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生产,形成了以资源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时至今日,发展经济仍然是紧盯资源作文章,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步伐缓慢。以资源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的经济结构,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市场适应能力差,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再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极易产生波动。特别是我市乡镇企业的萎缩,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2007年我市人口总数为22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7.98万人;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4.8%和64.1%;城市居民可支配 收入为12404元,比上年增长22.4%,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35元,增长仅12.6%。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1.75:1扩大到2007年的2.79:1。而且农民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还要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须的种子、化肥、农具等生产资料。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距。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臻于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保障面和保障水平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已全面推行,但保障标准仍然很低。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看,城市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是由政府出资兴建和维护,而农村则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来建设。2007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15亿元,其中城镇为198亿元,而投入农村的只有17亿多,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发展生产、兴办社会事业、改变落后面貌的需要。我市510个欠发达村仍处于贫困状态,2007年人均收入为2454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5.3%,2000元以下的村158个,最低的只有1150元。

(四)改革滞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健全

一是城乡统筹的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和支农资金未列入财政预算,财政投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二是成长机制尚未形成。以乡村为投资主体发展乡镇企业,大量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以工补农、以工兴村、以工兴镇的发展体制已经衰退,但是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新的成长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三是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许多不足,专业银行支工歧农,商业银行重工轻农,农村信用社有职无权,功能缺位,统筹城乡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四是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国家对土地又实行着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政策,已经成为影响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和项目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五)人力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诸多障碍

首先是素质性障碍。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5.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到2%。这说明,在广大农村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市场经济意识较为淡薄,转移就业、创业能力均比较弱。即使走出家门,由于缺少就业竞争力,大多外出务工人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能够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只是极少数。其次是体制性障碍。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改革,但新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城乡壁垒依然森严,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依然很高。特别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子女入托入学、工伤意外保险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歧视性规定和制度性障碍。第三是市场障碍。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的体制尚未完全打破。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管理、经营不规范,服务不到位。

三、推进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建议

促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根据我市市情,我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4336”工程为抓手,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力争到2020年,晋城市域总人口达到250万人,城市人口达70万人,城市化率达28%。城镇人口达150万人,城镇化率达60%。“4336”工程,即坚持四位一体(中心城市、县域城市、小城镇、新农村),采取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党建工作一体化)。

(一)以“四位一体”为框架,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总框架的思路,坚持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各种要素和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

1、中心城市应扩大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时机,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接,顺势拉大中心城市空间框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切实解决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不足的矛盾。(1)着眼于中心城市长远发展目标和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作用的需要,中心城市应确立“两区四片”组团式结构。“两区”为主城区、金村区,“四片”为北石店片、南村片、高都片、巴公片。主城区为包含市级综合中心、居住、商贸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的城市综合功能区;金村区为全市教育科研和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区级行政中心,同时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丹河自然风光积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南村片为以清洁型工业为主的一类工业片区及配套生活区;北石店片为全市煤炭及清洁能源生产的服务基地和兼有物流业、煤炭采掘业的生产、生活综合片区;高都片为依托古镇风貌特色及任庄水库,形成以休闲度假和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片区;巴公片为中心城市的北部门户、重要的清洁型工业片区和配套生活区。(2)中心城市的生态绿地规划应为“一心、一环、两带、两廊、多斑块”的结构,力争把我市建成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一心”是以白马寺山生态区为核心,包含龙王山生态公园在内的约60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绿心;“一环”是以沿规划环城路两侧建设的城市外围生态绿化圈;“两带”是对西部的玉屏山和东部的丹河进行生态修复,形成城市东西两翼生态保育带;“两廊”是在主城区与北石店片及北石店片与巴公片之间建设的区间生态绿化廊道;“多斑块”是泽州公园、主城区东出口与南出口及城市外围珏山、伊侯山、晋普山等多个山地生态斑块。(3)中心城市应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为主的服务业。现代物流以交通枢纽型、市场依托型、仓储集散型为重点,突出我市区位优势,构建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物流结合点的作用,加强与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园区建设,加强与郑州等中心城市群的合作,构建省内重要的现代物流平台;旅游产业按照国家最佳旅游城市的创建标准,整合旅游资源,跨区域优化旅游线路布局,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建成我省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文化产业以文化娱乐、会展、广播影视、演艺戏曲、健身娱乐、印刷出版、文化经纪等为重点,充分利用我市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有文化产业优势,建成省内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2、县域城市的规划应依托中心城市,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城市经济向农村经济拓展与延伸的枢纽,是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市县域城市的规划应遵循“一城两翼、两区开发”的发展思路。“一城”即主城区和金村区,“两翼”即以高平为主的北翼发展区,以阳城为主的西翼发展区;“两区”即陵川生态旅游开发区,沁水新型能源工业区。①高平市区的规划应重点考虑重大项目带动以及流动人口的增长等因素,采取城市向东南方向外延来扩大城市空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业项目生活区建设,把高平建设成为以丹河、滨河绿带为核心的园林化城市,以煤炭、化工、冶铸为支柱,第三产业相对发达的工业型综合城市,建成晋城市经济次中心。②阳城县城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县城向周边外围扩展,其中以西北为主要发展方向,八甲口区呈集中紧凑式的布局形态。通过高架桥、河道整治、道路建设等来扩大城市的空间,绿地系统形成“一环、两带、多点”的布局结构。城市结构应为主城区和八甲口区“一城两区、两位一体”的复合城市结构。主城区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甲口区为重要的工业区和全县的对外交通枢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必要补充。两区相互依托,主次分工,有机结合,形成阳城县的复合型中心城市,力争把阳城建设成为能源、工业、旅游业、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小城市。③陵川县城的规划应立足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资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休闲娱乐服务功能,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注重城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延续与创造,把陵川打造成一座城市清洁优美、社会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完备、人与自然和谐、人居环境舒适的园林式小城市。④沁水县城的规划,应根据沁水县城东西狭长、梅杏两河穿越而过、南北两山夹城而立的地理特征,以改造两河、绿化两山为主,以建设园林化城市为特色,服务新型能源工业为方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各项社会设施,创建一个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力争把沁水建成一个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园林县城。

3、小城镇的规划应区分发展水平,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我市小城镇规划应全面贯彻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管理创优的方针,从我市的资源、交通、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小城镇历史、文化和现有规模出发,分别按照已经具备发展条件的小城镇、新崛起的工业城镇、已初具规模的小城镇、有集中起来发展要求的小城镇等层面,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①已经具备发展条件的小城镇,如泽州县巴公、东四义、兴王庄、山耳东一带,高平市河西、南城一带,阳城县凤城、西河一带,阳城县润城、沁水县嘉峰、端氏一带,高平市马村、东周一带等,要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生活区、商业区,推行集约用地方式,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居民小区集中,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要围绕道路、水、暖、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关系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要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带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②新崛起的工业城镇,如周村、北留、下村、嘉峰等,要以重大项目落户为契机,以产业为支撑,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形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新城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上要取得重大突破;③已初具规模的小城镇,如大箕、三甲、河北、西河底、中村等,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大力实施城镇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大工程。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特色转化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打造小城镇自己的品牌,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④有集中起来发展要求的小城镇,如晋庙铺、米山、东冶、附城、郑庄等,城镇规划要鼓励群众的参与,体现群众的意愿,鼓励农民进镇购房和集中建房。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推进速度,避免走“生产档次低、产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弯路,巩固小城镇的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引进和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出一条特色城镇化之路,形成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机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4、新农村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县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要立足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按照“构建六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完成三大任务”的建设思路,科学编制县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实现培育200个示范村,建设1000个达标村,搬迁1000个自然庄的目标,重点解决好510个欠发达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发展。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规划的重中之重,大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引领农民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旅游景区周边的群众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实现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根本方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

1、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围绕建设山西重要煤化工基地的目标,大力实施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培育新型产业,精心构筑以“四梁八柱”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努力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促进工业向开发区和园区集中,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1)综合经济区应重点发展煤炭采掘业、煤化工和电力业,积极培育高新产业;(2)四轴。即阳城——晋城,端氏——润城,寺庄——晋城,龙港——崇文,应重点发展建筑陶瓷、煤化工、精密铸造、电力、生物化工等产业;(3)两大工业走廊:东线走廊从巴公到河西、米山、马村、三甲一带,重点发展煤化工、冶铸、生物化工、物流、农产品加工;西线走廊从周村到北留、润城、嘉峰、端氏一带,重点发展煤化工、电力业、精密铸造、洁净新型能源等。加快推进巴公工业园、北留周村电化工业园、高平西部化工工业园、阳城建筑陶瓷工业园、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等建设,使得工业园区成为引进项目和建设项目的聚集地。通过不断扩大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强化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切实增强工业对“三农”的反哺能力。

2、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小城镇要明确产业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有优势的原材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第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布局,增强小城镇的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科学确定城镇布局,统筹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以历史名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产业大镇、经济强镇、交通枢纽镇、近郊卫星镇、农业产业化镇为重点,切实抓好20个中心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按照区域集中化、工厂园区化、产业科技化、设施现代化的方向,推动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建议古郊、寺头、神农、东冶、高都发展旅游服务业,马村、河西、野川发展煤化工业,芹池、下村、润城、龙港、寺庄发展煤炭工业,周村发展铸件工业,北留、端氏、嘉峰围绕电力能源工业发展,米山、礼义发展生物化工业,凤城、崇文发展新型建材业。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实施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

3、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随着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六大特色产业。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选择那些带动力强的项目,巩固一批,培育一批,引进一批,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构筑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4、因地制宜,解决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针对我市还有510个欠发达农村实际,要因地制宜,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根据欠发达农村气候环境特点,一是确立主攻方向。或发展小杂粮、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或发展以畜牧、蚕桑为主的养殖业,或发展以水果、干果为主的林果业,突出“特而精”,长期坚持,形成特色,扩大规模;二是着力培育产业体系。对当地能够形成规模的特色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开发,培育加工龙头,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体系,闯出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路子;三是积极开发旅游产业。整合辖区各种资源,探索性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拓展农民致富渠道;四是加快欠发达村土地承包制度创新改革,推行土地承包权有效流转,让土地使用权逐步向种植能手集中,建立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来源狭窄。今后基础设施建设应向农村延伸,向农村倾斜,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1、加强城乡道路网络建设。为辐射周边城市,融入中原经济圈和城市群,完善中心城市与各县(市、区)、县与县之间的高速通道体系,建议加快建设晋城——济源、阳城——侯马、高平——新乡和环城高速公路,全面提升省干道路网等级,重点建设南义城——嘉峰一级公路,阳城——垣曲、陵川——新乡二级公路。改造提升县城至各乡镇主干道的公路等级,建设农村融入中心城市和县城的交通快速通道。在此基础上,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重点,形成质优价廉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规范和优化城乡客运公交服务。

2、加强城乡水利设施建设。抓紧兴建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发展水浇地,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抓好沁河、丹河等主要河道整治工程,提高城乡水资源供给能力,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向农村延伸。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探索水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3、加强城乡能源保障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满足城乡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保证农村用电安全。通过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推进煤层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实现煤层气利用多样化,扩大煤层气的服务面。要以创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为契机,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4、加强城乡教育、医疗、卫生、通讯、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加快基础教育学校建设,加快综合性、专业性医院建设,完善城镇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设施,保证每个乡镇有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学,有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卫生院,切实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加大农村通讯信息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新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适应人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小游园、体育健身、文化艺术设施,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和谐稳定。要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做到凡属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医疗文化待遇,农民也同样享有,确保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惠及广大农村。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规划,制订城乡统一的教育办学标准,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统筹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动员和引导全市各界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残障儿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统筹教师资源,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鼓励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足额配备农村学校教师,完善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消除代教现象;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完善住房、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加快农村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2、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按照今明两年国家将参合筹资由50元提高到100元的标准,适当提高我市的统筹标准,切实巩固和提高农民参合率;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扩大参保农民受益面,稳步提高农民受益率;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村卫生所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基本达标、县级卫生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强化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范;加强农村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重视健康教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创新;加大对农村食品药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农村贩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行为。

3、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信息共享、乡村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农家书籍、“文化低保”等文化惠民工程。到2010年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努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支持农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真正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鼓励农村题材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等为基本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加快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

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可持续的原则,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结合的办法,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提高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使更多的农村生活困难群众享受低保待遇,做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2015年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开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

(五)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趋势加快,人口流动加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既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增加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难度和复杂性。

1、建立城乡社会统一管理的新体制。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优化和重组行政管理机制,逐步将县(市、区)、乡(镇)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向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增加农村居民福利,促进城乡社会公平,构建和谐晋城;进一步建立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2、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要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我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本市籍已登记为“居民户口”且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人员,可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依法享有和履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尽的权利及义务。对市外迁入人员实行有条件准入的管理办法,加速城镇人口、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外地符合政策迁入我市农村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依法享有和履行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及义务。

3、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今后,市县两级财政在安排预算时,应列出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专项资金,并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对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每年统筹安排一批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带全局性的问题,努力抑制城乡经济社会差距扩大的趋势。

4、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和企业用工自主、个人就业自由的就业机制。深化就业制度 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部门协作的办法,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到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率争取达到80%以上。突出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解决好土地被征农民的就业问题。

5、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大力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用好、用活、用足上级政策,精心规划和科学编制一批上级支持的项目,加大争取力度,确保应有份额全部到位。二是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投放金融产品。改革再造农村信用社,扭转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出现的“非农化”倾向,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村镇银行、贷款担保公司、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等,不断提高各类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比重。大力发展农村担保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缓解农村贷款难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建立持续有效的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利用当地资源,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6、建立农村社区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模式,健全社区管理体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担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多元化,完善社区就业、就医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安全等各项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人口、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在社区内部的重新合理配置,不断扩大农村社区覆盖面;通过建设和谐社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六)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在党。促进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治保证和先决条件。

1、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首先,建议市、县、乡三级党委建立专门组织,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领导机构,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考评奖惩等工作,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其次,要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实行工作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2、不断创新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要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从体制机制上理顺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的自治之间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减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村委会向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和支部定期向村委会通报制度等规章。

3、创新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打破原有行政村建制局限,调整农村党组织设置。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正从单一走向多元,由区域型向产业型、功能型转变。所以,要根据农村阶层发展变化后的现状,灵活设置党组织。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产业党组织;二是以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乡村企联合体、行业协会为载体,以“支部+基地”、“支部+协会”的形式,建立相应的合作社、联合体、行业协会党组织;三是针对务工农村党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乡、村或联村和单位建立务工流动党员党组织,或以地域设置党组织,构建流动党员管理体制。

4、创新农村党员管理模式。要健全完善“群众推荐、党委考察、支部票决、全程公示”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改变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的状况;要从保证农村党员权利入手,完善农村党组织的党内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通过完善民主生活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民主评议等制度,规范无职党员上岗程序,改变过去无职党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状况,切实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的积极性;要结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致富能力、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共同富裕的水平;要搭建党员领导服务群众工作平台,引导党员积极帮扶救助困难群众,化解基层各类矛盾,不断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通道,扩大党组织和党员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创造党群和谐、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要深化争创五好村党组织、五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的“三级联创”活动,使创建活动更有特色,充满活力,卓有成效。

5、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强领导,统一部署;重点要在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上下功夫,健全乡村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民主理财运行机制,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严明纪律,确保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有序开展,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企务公开,要严肃查处涉农违法违纪案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

6、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一是配齐和建强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以“群众民主推荐、党员直接选举”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公推直选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二是选好选准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在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党支部“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抓好民主选举环节,把好选人标准,扩大候选人提名中的民主。三是加强青年、妇女、民兵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四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做到村务大事村民知情,村务决策村民讨论,村务管理村民参与,村务工作村民监督;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的汇报

鹤岗市委、市政府 2012年5月

鹤岗市版图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5万亩,下辖萝北、绥滨两个边境县和六个行政区,人口110万,其中农村人口17.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2550元。省龙煤集团鹤岗分子公司、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省森工总局鹤北林业局、华能鹤岗有限公司等中省直企业坐落在域内。具有工业大农业小、市民多农民少、城镇化水平高的显著特征,是典型的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在刚刚结束的省十一次党代会上被列入区域中心较大城市和率先实现区域城镇化体系。为我们正在开展的城乡一体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下面,把鹤岗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作以汇报:

一、实施城乡一体化,我们有基础、有条件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大改革,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意义重大而深远。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围绕鹤岗市实施城乡一体化工作认真开展调研,深入分析市情,一致认为鹤岗实施城乡一体化有着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既符合上情、适应市情,又体现民情。

1、中央有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城镇化必然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2、省委有要求。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要求:“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大投入,提高建设水平,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努力尽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力争尽早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对全省城乡一体化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明确要求鹤岗要在全省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3、工作有基础。我市农业经济比重小,只占全市经济的26%,农民只有1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实现城乡一体化有明显优势;工业发展较快,已形成180亿元的工业资产,每年还以20%以上速度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已突破300亿元,随着“712”目标和“758”战略的实施,跨跃发展的速度将更快,城市和工业的拉动力将更强;城镇化基础较好,全市有21个乡镇、2座县城,特别是域内还有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和森工鹤北林业局的10个农场和19个林场,小城镇和城镇化场区星罗棋布,整合和吸纳能力较强;农民相对富裕,农民人均实际收入已突破万元,垦区职工的收入更是达到1.5万元以上。

4、干部有积极性。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确定的“758”战略,把“坚定不移地抓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全市干部积极性空前高涨,县区和市直各相关单位迅速行动起来,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绥滨已于4月末提前8个月完成了“九统一”,萝北也将在上6月份提前半年完成,提速了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

5、农民有愿望。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影响,在城乡居民收入、政策待遇、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同样生存在同一个地区、同样的社会制度、相差无几的消费水准,“国民待遇”差别却如此之大,农民迫切期盼改变现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些都说明,城乡一体化工作既是经济工作、民生工作,也是我们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更是鹤岗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我们有思路、有成效

为了使城乡一体化定位科学、内涵丰富,短期内见到成效,在系统学习理解城乡一体化理论,借鉴国内外城乡一体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鹤岗市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鹤岗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指导,按照《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和市委坚定不移地抓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针对我市农业比重小、农业人口少、小城镇众多、又有农垦和森工带动的实际,以实现“九统一、三集中、四化”和在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率先高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农村生产方式和人居环境为根本,使城乡居民共享加速转型跨跃成果,共同奔向富裕和谐。

工作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的“四个统筹”原则,走试点先行,梯次推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之路,在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带动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的思路。

工作目标:全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农村建设 样板区、特色城镇化建设先行区,到2012年3月末,东山、兴安两个城郊区率先实现“九统一”;2012年6月末,两县实现“九统一”;到2014年,全市实现“九统一、三集中、四化”,在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率先实现高标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00万人,其余生活在农村的10万人达到与城市生活相当的水平,城镇化率达到90%。全市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基本内涵:“九统一、三集中、四化”

“九统一”是:城乡户籍统一、低保标准统一、优抚标准统一、医疗救助标准统一、交通意外伤亡赔偿统一、社会保障统一、劳动力就业培训统一、教育资源配置统一、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统一。“三集中”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四化”就是: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3、“九统一、三集中、四化”进展情况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高质量快速度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从“九统一”上搞突破。截止到三月末,城郊两区已经基本实现“九统一”。户籍统一,采取农民户口加盖“城市居民家庭户口”印章、底档不改的方式实现户籍统一。交通意外伤 亡赔偿统一,随着市政府户籍统一农民自然按照城市居民赔偿标准实行。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农村低保对象4200人的低保证和低保折全部更换完毕,低保标准由月人均105元提高到286元。每年需增加资金300万元。按市、区7:3的比例市里拿210万元,区拿90万元。优抚标准统一,农村优抚对象240人的补助标准由每年4848元提高到9630元,年增支105万元,市里拿74万元,区拿31万元。医疗救助标准统一,农民大病救助二次报销上限由5000元提高到与市民统一的8000元。社会保障统一,农民在享受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政策基础上,现在可同样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民现行的“新农合”政策是个人50元/年,现在同样可享受个人缴费140元/月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劳动力就业培训统一。全市所有40个村与社区同样匹配了微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教育资源配置统一,农村小学、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00元和750元,已经高于城市,普及了农村学校“班班通”,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小升初升学率均与城市相当,已有6所城区学校的12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统一,村卫生所均达到标准,村医均具备执业资格,4个乡镇卫生院和40 个行政村卫生所业务管理与社区一致,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全 部配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的要求。两县在上半年也将实现“九统一”。

通过“三集中”抓推进。在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上,加快 “两城一带十大园区” 建设,增强园区的吸引力。新建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园区,已有园区外企业向园区搬迁,工业企业正在向园区集中。在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上,目前已有60个村125万亩实现规模经营。在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上,重点实施了鹤南工业新城、松鹤新区两个城市新区和11个省市级试点镇和城关镇、中心镇建设,大力推进中心村改造和撤屯并村,按照占补平衡、综合利用的原则,把空置出来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或作为城市拓展、产业发展用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通过“四化”求实效。随着“九统一”和“三集中”任务的落实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四化”水平将逐步提高。

三、提升城乡一体化,我们有规划、有措施

省十一次党代会把我市列入区域中心较大城市、率先实现区域城镇化支持体系,给我们鹤岗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让鹤岗真正发挥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作用,我们采取边推进、边规范、边提升的策略,聘请了中国农 科院顶级专家编制《鹤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共包括言前、基础与条件、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六大部分。

规划范围为鹤岗市行政区全域,主要是萝北县、绥滨县、东山区、兴安区、地方农场、宝泉岭分局、鹤北林业局、鹤矿集团等。

规划期限为2012-2017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2015年,为加速推进阶段。第二阶段:2016-2017年,为巩固提高阶段。

对我市城乡一体化的提升定位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为统领,以“93468”主线。以城乡“九统一”为突破口,以“三集中”为载体,以“四化”为标志,构建“六大体系”,实施“八大”工程,改革城乡管理体制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在全省全国地级市实现高标准城乡一体化。

“9”就是全面落实“九统一”:

调整财政投入机制,保障“九统一”新增费用的落实,确保全体农民完全彻底的享受到市民政策。

“3”就是扎实推进“三集中”:

一是扎实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在大型工业企业向“两城 一带十大园区”集中的同时,20个重点镇分别建设一个产业园区,支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二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今年首批60个村120万亩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明年完成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的绝大部分,到2014年实现整市土地规模经营。

三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城镇、中心村和乡镇产业园建设,为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4”就是加快“四化”进程:

一是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通过“九统一”的实施,解决农民不平等身份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居民二元差别,在政策上让农民在继续享有惠农政策的同时,尽享市民所有的各项政策,真正让农民享受更优厚的国民待遇。

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重点是把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在享受市民政策的同时,过上与市民相当的生活。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实施将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当年新增财力主要部分用于农村的政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形成高中教育向中心城 区和市辖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乡镇集聚、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建设布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农村学校高素质教师补充机制,吸纳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全市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采取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鼓励城镇学校教师下乡进村任教。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全面改善提升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医疗服务条件,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标准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加快农村文体事业发展。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成“乡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文化网络。以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为依托,鼓励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开展经常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建篮球场、乒乓球场、门球场为重点,大力加强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推进村级休闲文化广场建设,为农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

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在城市建设方面,重点实施鹤南工业新城、松鹤新区两个城市新区建设;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突出抓名山镇、太平沟黄金古镇2个旅游名镇,忠仁镇、新华 镇、五道岗农场3个省市级试点镇,绥滨镇、凤翔镇2个城关镇和红旗镇、绥东镇,肇兴镇、鹤北镇、团结镇等11个中心镇建设;在中心村建设方面,以中心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与农垦和森工协商,对邻近国营农场的村屯,鼓励就近撤并至国营农场所在地,对临近乡镇和中心村的垦区、森工作业点职工撤并至镇村。下步重点是加快撤乡并村步伐,加快中心村建设。绥滨县,79个行政村9万农村人口集中至30个中心村,可以新增土地面积22000多亩。萝北县,将把 63 个行政村、91 个自然屯、4.1 万农村人口集中到25个中心村: 东山区,全区由34个行政村撤并成15个中心村。兴安区,将现有6个行政村20个自然屯,整合为6个中心村。今年仅市郊就有10个中心村启动了整村改造建设。通过中心村建设,使生活在农村的10万农民过上与市民相当的城市生活。

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全面推进农业“八化”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土地规模经营、农民合作社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建设及区域大合作等工作。

1、大力推进整村土地规模经营。巩固土地规模经营成果,总结60个试点村的经验,大力推广合作社经营模式,在实现整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发挥机械化、科技化优势,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 放出来,改变大部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生活,为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创造条件。

2、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建设。把抓机制确保生命力作为合作社建设的核心任务,确保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每一分钱都要量化给社员,让全体社员受益。要在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避免出现两层皮、合作社与社员对立的问题。农民土地入社后,所有权属于集体,收益权属于农民,经营权归合作社,要把入社集体资产折股,所得收益返回村集体,由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使用。将国有股收益和公积金平均量化到每个社员,引导农民积极入社,实现全体社员受益。今年市县区要拿出一块资金专门扶持合作社建设。计划用两年时间,通过培育发展一批、规范改造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打造典型一批,建好100个高标准大型农民合作社,把全市212个村的耕地连片整合到80个村,实现整市规模经营。

3、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按照我市农业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的要求,根据土地规模配备相应的机械设备,在现有农机保有量的基础上,加大向上争取力度,2012年争取9套千万元旱田机械,到位后我市旱田将实现机械化全覆盖;争取 11套500万元水田机械,到位后可以满足今年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2013年再争取9套500万元水田机械,我市农业生产将具备全面机械化条件。

4、大力推进农业水利化建设。加快推进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新增灌溉面积94万亩达到255.5万亩,加快建设江萝灌区首渠及干支配套工程、绥滨德龙灌区首渠工等重点工程。

5、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建设。重点抓好投入品标准化、农时标准化、整地标准化、播种标准化,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市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确保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以上。重点抓好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科技示范、良种选育推广等工作。

6、大力推进区域大合作建设。按照区域合作“55188”规划,今年重点推进81项合作项目,重点在大项目建设、小城镇建设、发展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对俄经贸、边疆文化强市、环境保护、人才交流上八个方面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的人才、技术和装备优势,提高区域农业“八化”水平,重点搞好萝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新华镇蔬菜温室大棚、大型水利、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等项目合作。加大场(厂)县、区矿合作共建力度,与各大经济单元联合打造省级样板镇、区域性标杆镇。利用好宝局、鹤北局、鹤矿集团农场、林场和地方城镇、中心村的优势资源,打破行政界限,共建共享,彻底改善偏远山区、垦区、矿区村屯职工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合力打造以界江游为龙头的北国边疆文化旅游名城,联手加快鹤名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矿区、垦区、林区景点建设,打造鹤岗区域黄金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区。

“6”就是构建六个体系:

一是构建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体系。

根据市、县(区)、镇(乡)、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程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规划未来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乡建设,指导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实施。

1、城乡空间布局规划。规划了用“东宝鹤萝绥”产业带联结一个主城区,宝泉岭、鹤北、萝北、绥滨4个副城区,新华镇、共青农场、忠仁镇等20个镇(包括农场),辐射100个星级中心村(包括农、林场居住区)的“一带一主四副二十镇百星”的城乡聚落框架。其中主城区的鹤南工业新城和松鹤生态新区、20个镇和100个中心村将吸纳8万左右的村民,使这些村民在享受市民政策待遇的同时,真正过上等同于城市的生活。

2、城乡产业布局规划。“两城一带十大园区”(鹤南工业 新城、中国石墨城,“东宝鹤萝绥”产业带,鹤西高新技术、绥东、五阳、南山、兴山、工农、龙煤鹤岗分公司和鹤矿集团多经公司等十大产业聚集区),为我市煤电化工、高端石墨、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十大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条件。仅绿色食品产业去年就实现产值108亿元,拉动基地农户户均增收1700元。

3、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实施城市崛起“五大战略”。“南兴”战略:以兴安区为重点,整合相邻的部分乡村、企业、农场土地,建设“鹤南工业新城”;“北开”战略:规划涵盖东山区、宝泉岭、鹤北、萝北、绥滨的“东宝鹤萝绥”产业带,加快特色小城镇、农场、林场和中心村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风景秀丽的卫星城;“东治”战略:以兴山区、南山区为重点的老城进行综合治理,加快沉陷区、采空区、棚户区和脏乱差企业整治,使之成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区;“西拓”战略:在老城区西部开发建设“松鹤生态新区”,使之成为集生态园林、现代文明、创业发展于一体的城市新区;“中升”战略:对工农、向阳现有的城市中心区实施改造升级,完善功能、提升形象。

二是构建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体系。按照城乡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区位特点,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强化城乡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使三次产业从城乡分割、差别发展向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转变。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实现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工农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和快速发展。

三是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行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燃气、热力、通信、物流、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建设。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布局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的需要,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把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

四是构建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体系。

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形成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格局,推进城乡双向流动的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

五是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

针对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在结构上主要存在二元不 均衡的问题,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优先解决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的失衡问题。重点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上进行大胆探索,实现政府职能从“经济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之路。

六是构建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体系。

推进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管理服务由城市向镇村延伸,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新格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区管理体制机制。

“8”就是实施八个重点工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采取工程化、项目化的手段抓落实抓推进。为此,我们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工程、细化成一批建设项目。具体分解成8个工程28个项目,总投资112.6亿元。

一是编制市、县(区)、乡(镇)和中心村空间、产业和建设规划工程,5个项目。(1)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5月末完成。(2)绥滨县及所属乡(镇)和中心村发展规划5月10日前完成。(3)萝北县及所属乡(镇)和中心村发展规划5月10日前完成。(4)东山区及所属乡(镇)和中心村发展规划5月10日前完成。(5)兴安区及红旗镇和中心村发展规划 5月10日前完成。

二是城镇化建设工程,2类项目。(1)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市22个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工程需总投资44亿元。2012年重点推进7个。(2)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市共有100个中心村(场),投资14.8亿元,2012年重点推进20个。

三是产业发展工程,4类项目。(1)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全市建设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12个,重点支持80个,投资2400万元。2012年重点建设30个。(2)储藏流通设施项目,投资3亿元。2012年重点建设两个,新建大型蔬菜交易市场三个,投资8000万元。2012年重点建设两个。(3)农机化推进项目,新上一千万元一套的大型农用机械10套、500万元水田农用机械20套,投资1.2亿元。2012年重点配备旱田机械10套,水田机械11套。(4)农家超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40个大型农超进行基础建设,投资600万元。

四是现代农业产业项目,5类项目。(1)智能化育秧基地建设项目,建设7个智能化育秧车间,投资4800万元。(2)设施蔬菜种植项目,依托热电厂建设三个温室蔬菜基地,投资2500万元。2012年重点建设新华和新农村两个棚室蔬菜小区。(3)网箱和池塘养鱼项目,依托黑、松两江建设江鱼养鱼基 地,投资2600万元。2012年重点扶持绥滨县船箱养鱼项目。(4)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和畜牧养殖场建设,建设15个养殖小区,投资1.2亿元。

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5类项目。(1)撤并村屯宅基地复垦项目。全市撤并142个村,复垦面积128万亩,投资21.8亿元。(2)节水增粮项目。发展旱田节水增粮17.9万亩规模,投资1.79亿元。(3)旱改水打井项目。旱改水面积11.1万亩,投资8880万元。(4)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项目。造农田防护林1423公里,投资2846万元。(5)农田机耕道路建设项目。建设3.5米宽机耕砂石路1300公里,投资1.932亿。

六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5类项目。(1)村委会服务楼建设。对全市70个重点中心村委会综合服务楼建设予以支持。投资1.05亿元。2012年重点建设20个。(2)农村一事一议项目。对15个重点示范村进行一事一议项目支持,投资1800万元,2012年每个支持40万元共600万元。(3)中心村饮水改善项目。投资1320万元,对40个村实施饮水改善,2012年重点支持15个。(4)卫生所建设项目。投资360万元,建设中心村标准化卫生所72个。2012年重点建设25个。(5)中小学教学设备更新项目。投资500万元,更换10所乡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2012年重点支持5所。七是产业园区建设工程,2类项目。(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投资57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3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2年重点支持绥滨县扩建园区项目。(2)乡镇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投资2.2亿元。对全市22个乡镇(场)各建设一个产业园。2012年重点支持7个。

八是政策资金配套争取工程。

城乡一体化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需要整合各部门的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整装配套集中使用。上述“八大工程”“28类项目”所涉及的部门要加大政策资金争取的力度,形成合力、汇聚优势,掀起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新高潮。

第五篇: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太仓人才网 http://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提升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近年来,我市一直将 “城乡一体化”列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之一。2012年,我市提出要在“农民集中居民、富民强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个方面寻求突破,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一、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大体来讲,城乡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城乡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环境一体化以及空间一体化。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1、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分工和协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市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融合经济,包括生产力的融合和生产关系的融合两个方面。这种城乡融合经济的发展,是消除城乡之间本质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原动力,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

2、城乡社会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在居住、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等方面的待遇要尽可能平等,城乡的社会事业应该协调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共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和趋向是社会发展一体化,因此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关键。

3、城乡生活一体化

城乡生活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相互吸收先进和健康的、舍弃落后和病态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它是使农村居民拥有与城市居民相若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不断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与城市共同发展,实现公共事业与设施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文化融合与城乡人口融合。

4、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内涵是全面考虑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将其放入一个架构中,从根本上治理并改变其生态现状,力求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调整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城乡居民共同生活在幽雅、清新的生态环境中,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从而最终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为其他城乡一体化内容的实现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5、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组织形式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城乡一体化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城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分配以及经济转型等重大问题,还涉及到城乡空间格局的布置与调整。主要指城乡之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这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必要条件,关系到城乡的总体秩序,使其他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有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就是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空间以及生态和谐的融合,同时也是完善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理想目标。

二、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1.城乡收入水平大幅增长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行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开发式扶持富民等“八项措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速。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21576元增长到2011年的34887元,年平均增幅为10.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0487元增长到2011年的17201元,年平均增幅为10.4%,两个收入都以较快的增速大幅增长。

2007-2011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

年 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72157610487

2008246241179

***

2010306291466

22011348871720

12.“粮食银行”、“合作农场”等创新体制改革持续深入

2006年以来,我市不断丰富粮食购销服务新举措,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努力构建粮食流通新业态,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粮食银行”的成功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开设“粮食银行”8家,设置服务窗口58家,拥有储户53990户,占种粮农户数90%以上。合作农场是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一项新举措,为农地经营培育了一个新的主体,有力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截止2012年4月底,我市已组建合作农场95家,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1.52万亩。

3.农民集中居住稳妥有序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三集中”、“三置换”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新增农民集中居住户9331户,集中居住率为49.75%;农民公寓房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建设面积217.43万平方米。

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近年来,我市按照“绿色、生态、高效、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遵循“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三位一体的统筹兼顾原则,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化、科技创新农业载体化为重点,引入建设工业园区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了园区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特色。2011年,我市高效农业面积达26.36万亩,占比达67.6%;全市建设各类农业生态园17个,接待旅客145.1万人,农业旅游收入2.58亿元。

5.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加大对违法养殖的整治力度,2011年关闭大小违法养殖场714家。“绿色太仓”建设成果丰硕,2011年新增绿化面积1.51万亩,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1.24%。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66亿元。实行“清水蓝天”工程,大气、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6.3%。同时,扎实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今年我市将全面完成847个自然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其中20个村要达到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95个村要达到二星级标准,同时还将对交通干线两侧进行综合整治。

6.城乡均等公共服务统筹发展

农村家庭实现了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扶贫帮困“五个全覆盖”,农村劳动力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覆盖率100%,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镇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办学标准城乡统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4个,占比为80.7%。

三、当前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难

1.城乡总体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增长不协调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资料

显示,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4887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201元,城乡收入悬殊近一倍。2000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55:1,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03:1,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7年—2011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6714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3311元,在这五年中,农民收入增速平稳发展,2010年首次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2011年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3.4个百分点。说明近几年我市农民增收情况有所改善,农民收达到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相匹配的水平是有可能的。

2.城镇建设资金压力上升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紧靠政府财政投入是有限的。由于受国内通胀内力的影响,地方政府融资难度加大,资金压力将成为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制约。如何创新融资思路、搭建融资平台、加大融资力度、有效缓解城乡一体发展中的资金压力,已成为当前我们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按照现代化考核体系要求,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3000元,保持年均9.4%以上增长速度的目标,这给我们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严峻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组成。工资性收入由市场调节,具有波动的不稳定性;经营性收受创业成本、创业环境、个人能力的影响,创业农民比重不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总量还不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9.4%以上年增长速度,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创新发展思路、扩宽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对策分析

2012年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把我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于建设田园城市结合起来,与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结合起来,与构建优质均衡的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要坚持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1.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规划,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建设空间形态

要通过不断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深化村庄规划,为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适当调整新村容积率,提高农民新村建筑规模,满足农民安置的需求;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提高集体安置劳动力能力,有效解决隐性事业问题;注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充分体现村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貌,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2.进一步落实富民增收举措,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全市下上要在继续深化富民“八项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发展,促进两个收入共同协调增长。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太仓市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倍增实施计划>的通知》要求:全市上下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鼓励和扶持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充分发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优势,巩固壮大农村新型积极经济;加大公共财产支农力度,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3.进一步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富民的新增长点,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一是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继续探索“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1+7”市、镇两个层次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专家团队,重点开展生物农业、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的研发创制和生物育种及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三是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认定一批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地方特色品牌。

4.进一步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一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向区镇流动,保障所有居民

子女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二要优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注重优质资源向社区、农村延伸,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要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机制,完善区镇文体中心服务功能,扶持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构筑层析分明的文化服务体系,全民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5.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以大胆创新、务求实效、深化落实、逐步完善为原则,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财政投入机制、农村金融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继续深化“合作农场”、“粮食银行”等体制改革,让城乡居民切实体会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改变与实惠,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指数。

下载我市城乡一体化驶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城乡一体化驶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城乡一体化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

    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兴塔中学陈芝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

    城乡一体化

    “十一五”期间城乡教育一体化迈出重要步伐(一)重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多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和有力措施,促进农村地......

    城乡一体化

    户籍改革的关键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刘文海 户籍管理是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当前,社会各方面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客......

    城乡一体化

    摘要:本文首先探究了城乡一体化概念以及城乡一体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其次,用社会结构理论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命题......

    城乡一体化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589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我国的快速城镇化道路,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