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中心大城市(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11:2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中心大城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中心大城市》。

第一篇: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中心大城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无疑,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我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心大城市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意见。

一、我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2005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67.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24.7平方公里),城镇

人口达到67.9万人(其中主城区25.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6.5,初步形成“一江两岸、三大组团、四大片区”的城市格局。

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我市城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大工业强市、大农业稳市、大旅游兴市、大商贸活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3:41.7:36.0,第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1.0和40.4,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开始批量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从城镇化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城镇化率看,我市已拥有城镇人口67.9万,农村人口为78.1万。

二、我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镇化率数据有“水分”。我国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重新确定了城乡人口标准:一是按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以上无论户口是农村籍还是城镇籍均统计为城镇人口;二是引入了建设延伸区的概念,在城镇建设延伸区内的农村户籍人口按城镇人口统计;三是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不论其原籍户口是否在本地均统计为城镇户口。由于2000年之后尚未开展过人口普查,我市城镇化率统计数据是以各镇街报送数据为依据统算的,各镇街对人口密度、建设延伸区的概念尺度掌握不够统一,对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调查不准,加上为完成市里下达的城镇化率指标,每年上报的数据存在一定幅度的虚假。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农业人口还有108万。

第二,新入城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太低。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439元,比上年增长了10.6,人均消费性支出7392元,比上年增长了10.3;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29元,仅比上年增长了8.6,生活消费性支出不超过1500元,与城镇居民之比分别为1:3.8和1:4.98。城乡差距过大,造成农转非的新“城镇居民”沦为城镇新的困难群体,致使城镇低保群体中有三四成为农转非居民。

第三,城镇化文明水平低。按照专家分析,当城镇化率达到30后,城市文明率就开始超过城镇化率高速普及,我市应处在城市文明高速普及阶段,而目前我市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能力还很差。由于受教育年限低、就业水平低等人的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城乡陋习多,黄、赌、毒“蔚然成风”;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镇居民看病难、上学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第四,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由于机制体制等种种障碍制约,大多入城人口难以逾越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约束,而农村资本等经济要素却更多地由农村向城市聚集,无法实现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和重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格局并未形成,农村发展底气不足。低保制度还未涉足农村,农村医保参保质量低。享受城市人一样的文明生活,对多数农村人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五,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村发展能力不强。全市共有县、乡、村公路5600余公里,其中乡道1622公里,村道3700多公里,公路总里程长,但通车里程短,发挥效益差,县乡村三级公路中属等外级公路3300余公里,占全市公路里程的59;全市还有病险水库161座,占水库总量的76,有病害山坪塘6380口,占山坪塘的70,石河堰、引水渠有病害411处,占80,电灌站需要维修的占51;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解决人数71万人,未解决的占64,其中水质不安全的占

28、方便程度不够、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占34;农网改造三期全面完成后,全市仍将有20~30的农户得不到农改;农村通讯覆盖面广,但固定电话安装比例小,人均普及率低。

三、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实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要建设中心大城市,大头在农村,落脚点在农民,小城镇是重要载体,任务非常艰巨。

(一)以现代产业为支撑,以提高收入为保障,增强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生活宽裕,前提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不仅是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需要,也是推进城镇化的需要。要以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节约劳动成本,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把大量的农民从传统农业剥离出来;以劳务产业和农村商贸流通业为重点,拓宽农民增收方式,搞活农村经济,为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和由农村转向城镇提供可能。要大力发展

第二篇: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努力建设中心大城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无疑,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我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心大城市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意见。

一、我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

2005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67.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24.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7.9万人(其中主城区25.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6.5%,初步形成“一江两岸、三大组团、四大片区”的城市格局。

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我市城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大工业强市、大农业稳市、大旅游兴市、大商贸活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3:41.7:36.0,第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1.0%和40.4%,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开始批量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从城镇化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城镇化率看,我市已拥有城镇人口67.9万,农村人口为78.1万。

二、我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镇化率数据有“水分”。我国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重新确定了城乡人口标准:一是按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以上无论户口是农村籍还是城镇籍均统计为城镇人口;二是引入了建设延伸区的概念,在城镇建设延伸区内的农村户籍人口按城镇人口统计;三是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不论其原籍户口是否在本地均统计为城镇户口。由于2000年之后尚未开展过人口普查,我市城镇化率统计数据是以各镇街报送数据为依据统算的,各镇街对人口密度、建设延伸区的概念尺度掌握不够统一,对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调查不准,加上为完成市里下达的城镇化率指标,每年上报的数据存在一定幅度的虚假。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农业人口还有108万。

第二,新入城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太低。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439元,比上年增长了10.6%,人均消费性支出7392元,比上年增长了10.3%;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29元,仅比上年增长了8.6%,生活消费性支出不超过1500元,与城镇居民之比分别为1:3.8和1:4.98。城乡差距过大,造成农转非的新“城镇居民”沦为城镇新的困难群体,致使城镇低保群体中有三四成为农转非居民。

第三,城镇化文明水平低。按照专家分析,当城镇化率达到30%后,城市文明率就开始超过城镇化率高速普及,我市应处在城市文明高速普及阶段,而目前我市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能力还很差。由于受教育年限低、就业水平低等人的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城乡陋习多,黄、赌、毒“蔚然成风”;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镇居民看病难、上学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第四,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由于机制体制等种种障碍制约,大多入城人口难以逾越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约束,而农村资本等经济要素却更多地由农村向城市聚集,无法实现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和重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格局并未形成,农村发展底气不足。低保制度还未涉足农村,农村医保参保质量低。享受城市人一样的文明生活,对多数农村人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五,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村发展能力不强。全市共有县、乡、村公路5600余公里,其中乡道1622公里,村道3700多公里,公路总里程长,但通车里程短,发挥效益差,县乡村三级公路中属等外级公路3300余公里,占全市公路里程的59%;全市还有病险水库161座,占水库总量的76%,有病害山坪塘6380口,占山坪塘的70%,石河堰、引水渠有病害411处,占80%,电灌站需要维修的占51%;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解决人数71万人,未解决的占64%,其中水质不安全的占28%、方便程度不够、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占34%;农网改造三期全面完成后,全市仍将有20~30%的农户得不到农改;农村通讯覆盖面广,但固定电话安装比例小,人均普及率低。

三、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实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要建设中心大城市,大头在农村,落脚点在农民,小城镇是重要载体,任务非常艰巨。

(一)以现代产业为支撑,以提高收入为保障,增强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生活宽裕,前提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不仅是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需要,也是推进城镇化的需要。要以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节约劳动成本,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把大量的农民从传统农业剥离出来;以劳务产业

和农村商贸流通业为重点,拓宽农民增收方式,搞活农村经济,为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和由农村转向城镇提供可能。要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业,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要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在搞活城镇经济发达圈的同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服务;要不断壮大劳务产业等非农产业,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培育好新型农民组织,凝聚一家一户之力,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团体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参与市场网络的竞争,从而赢得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

(二)以扩展城镇规模为基础,以营造就业环境为核心,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

城镇化的核心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当农民具务一定素质和能力,通过现代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获得了离开土地的能力后,必然会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对人口的承载功能不仅体现在居住容纳能力上,同时也体现在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能力上,让人们入得城来,居得下来,住得稳当,不仅能“安居”,更要能“乐业”。这就要求城镇地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和二三产业的进一步繁荣,为源源不断的入城农民提供居住条件和就业岗位。要围绕大城市建设发展,加快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要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确保入得城镇和进住康居点的农民有业可依、生活有路。按照大工业强市的要求,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招商引资,支持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培植产业集群,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积极创造企业就业岗位。依托四面山和中山古镇等资源打造旅游业;依托城市中心商圈加快建设城区配送中心、镇街配送站、村级农家店,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建设物流基地,建设现代物流业;支持富侨、东方、大港等企业,建好基地,向外发展,做好现代服务业;挖掘饮食文化,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壮大餐饮行业,以此创造旅游商贸服务等行业就业岗位。

(三)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和谐能力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要真正统筹城乡,创新机制体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四)突出“三色”,提升城镇品位,发挥城市建设的形象作用

要建设中心性大城市,要突出“三色”(特色、绿色、景色):城镇规划、城市经济突出特色。制定特色规划,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经济,走特色立镇、兴镇、活镇、强镇之路;城镇生态、城镇环境突出绿色。建山水园林城镇,创优美人居环境;城镇配套设施、城镇视觉突出景色,建精品,树形象,有景点,塑丰碑,提升城镇品位,升级城镇档次。

第三篇:抓住新机遇 努力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

抓住新机遇 努力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

——花源镇“两基”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花源镇人民政府

夏万平

2011年6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花源镇党委、政府对国家教育督导团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对一贯关心、支持、厚爱花源教育。为花源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镇情简介:

花源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之一,位于成都市南部,新津县东北部,距成都市仅17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0公里,幅员面积32.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4.3万人,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201万人,在校大学生1万余人。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花源镇发展定位是“打造居住、旅游、休闲及教育文化产业为支撑的都市功能区”,城镇规划面积达12平方公里,川藏路、大件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在建)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新城区紧邻杨柳河,牧马山脉,环境优美,风光秀丽。

花源镇党委、政府近年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新三最”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经济强镇”、“教育强镇”和“两基”建设的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全镇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来,花源镇地区生产总值以17%以上速度递增,财政收入以18%以上的速度递增。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860元。花源镇自古以来就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串头铺小学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镇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镇现有大专院校三所(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四川师大设计艺术学院、成都国际旅游学院)、中学二所(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实验学校、新津县花源中学)、中心小学三所、幼儿园三所、成人教育学校一所。在校大学生一万余人,初中生882人,小学生1623人,入园幼儿394人,专任教师830人。近两年来,杨柳河两岸优美的自然环境,宽阔翠绿的(占地40亩)白云广场、白云大道,清新自然的绿化环境和卓有成效的综合治理所带来的良好环境,合理配置的教育资源,优化的育人环境,使我镇城市化进程加快,吸引了众多企业到我镇安家落户。如希望农研所、中鹏房产、泰来房产等大小企业140余家。这些企业的加盟极大地激活了我镇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促进了我镇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现将我镇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科教兴镇,教育为本。我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目标,通过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打造 高质量的教育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各类教育齐全、发展均衡的教育大镇,2005年12月被成都市政府授予“成都市教育强镇”。花源镇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协调作用,增进了“两基”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层层落实防辍任务,尽大力气将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3%以下。针对近几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大量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的现状,2008年,花源镇投入资金五万余元,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留守儿童服务队和金秋乐园“留守儿童”老年服务队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关爱,并对我镇“留守儿童”专门建立档案,由学校、镇、村、社层层落实建立了“留守学生”沟通交流、家庭联系、教育管理、结对帮扶责任制度。2008年5月29日,省委常委李登菊在花源镇参加“四川省送公益电影进留守学生之家”活动中,高度评价了花源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扎实有效,“留守学生之家”定期活动,并在全市学校交流推广。

我镇本着加强学校教育常规管理,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的重要基地,成为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教育发展目标。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是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精神,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是落实县委、政府“科教兴县、人才塑县、教育优先、科教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和新津县“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我镇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我镇始终把提高思想认识、落实领导责任、增加投入作为政府行为。我们认为教育的发展,是我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成都市优先发展的14个重点镇之一,如何抢抓这个历史机遇,经营城市,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我们的策略之一就是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狠抓“两基”建设让教育强镇、兴镇,让教育成为这座新城的特色和灵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给教育注入了强大活力。教育与经济的互动才能使教育和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因此,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应优先适度超前发展。

新津县委、政府提出“创建教育强县”的战略目标和教育“十二五”规划要求,教育要推进“三名工程”,要提高教育质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对花源镇周边地区教育和学校的不断兴起和发展,花源的教育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统一思想,落实措施,采取了多种形势,向干部群众宣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并强化广大 干部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思想意识。

为了将“教育”工作的政府行为落实到实处,狠抓“两基”建设我们坚持了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负责抓好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学校管理、宣传报道等方面的工作。坚持做到了每年对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讨论2-3次,有案必议,每议必行,每行必果。加强了宏观决策,着力解决关键问题。

二是责任到位。我镇制定了镇、村、社各级领导亲自抓教育的目标责任制,并将其纳入了总体目标管理之中,同考核奖惩挂钩,做到了镇抓村、村抓社、落实责任,一抓到底。政府坚持每年评比奖励一批重视教育的基层干部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我镇还落实了领导干部划片定点包干,深入学校办实事的责任制,采取现场办公的办法,具体指导教育工作。

三是投入到位。我镇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始终坚持三个增长,从2005年至今,共投入土地资本45240多万元(其中:国际旅游学院:政府投入土地290亩,价值24070万元;北大附中:政府投入土地180亩,价值14940万元,房建投入5000万元;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幼儿园共投入土地和资金1230万元)。这些教育的投入,夯实了全镇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强大基础。

二、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基础。

近年来,我镇按照新津县委、政府“科教兴县、教育优先、经济科教一体化”战略的要求,始终把教育强镇的宏伟目标作为政府行为,坚持实施“科教兴镇、继承创新、以人为本、教育第一”的战略,在注重教育发展,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始终强化了规模意识、标准意识和更新意识。我镇引进的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实验学校,就是为了满足我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该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是一所高品质、现代化、创新型的学校。学校秉承了北大优良传统,结合巴蜀文化底蕴,实施高端办学战略,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目前该校创设独具魅力的人文管理模式,将学校建成多元化、管理民主、教学有效、师资一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特色鲜明的一流品牌学校。由于我镇认真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促进了我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完善教育设施。近年来,我镇先后调整小学布局(合并华光和洪川、官林、白云四所村完小),新建400米田径场2个,200米田径场3个。彻底消除了危房和破旧房。镇政府提供土地60亩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提供470亩土地用于国际旅游学院和北大附中的建设。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加教学设备,我镇在加大校园改造的同时,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对教学仪器进行换代。目前,中学、小学的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等教学器材和图书等达到了《四川省中小学教学技术装备标准》和《区县示范学校标准》,运动场、食堂、水冲式厕所和卫生室 达到了成都市“健康工程”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工程已全面完成投入使用。各学校都建有电教室、多媒体室,图书拥有量中、小学分别为生均10册至15册。

我镇坚持把镇财政可用资金按逐年递增的办法落实于教育。教师节、儿童节、春节都召开座谈会,表彰先进教师,给老师发放慰问品或慰问金,规定了教育经费的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单独立项,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三、多教统筹,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我镇有未成年人5406人(其中0至1岁232人;2至6岁1019人;7至12岁2072人;13至15岁900人;16至18岁1183人)占总人口20%。为保障适龄儿童授受义务教育,镇政府将“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工作,与学校一起搞好新生入学前的统计、规划。采用家访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什么年龄该入园,什么年龄该入学,在哪里入学等,教育广大家长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让广大家长知道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位家长的神圣使命,主动配合学校抓好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镇政府、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对外来入户企业职工子女,实行同服务、同管理),做到幼教、普教、成教、特教、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特别是盲、聋、哑、智力残疾及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儿童采取结对帮扶、民政资助等办法,2007年有五家企业为兴乐小学捐资六万余元,市规划设计院第三党支部资助花源小学任杰蓉、陈莎等四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名学生每年460元),时任县委书记孙建军连续三年资助了兴乐小学学生谭佳、胡一梦。县委其他领导也结对资助了兴乐小学的八名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学生。2010年民政、计生、残联“阳光育苗基金”共资助我镇小学生102人,金额为5247元,资助中学生39人,金额为10450.00元(花源小学该项工作成绩突出,被省、市、县推荐为国家级基础课题研究示范点),保障了儿童入学。经过努力工作,小学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巩固率达99.7%,毕业率100%,非文盲率99.98%,脱盲巩固率达100%。

由于我镇坚持“科技兴镇,教育为本”,加强了统筹规划,所以教育资源得到了最优化,教育的整体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学习型的花源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各校除了在各学科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外,还开设了文艺、体育、阅读等活动课,成立了书法、绘画、游泳、乒乓球、足球、英语、微机、舞蹈表演、创作、民乐队、形体队。兴乐小学谜语竞猜、象棋、足球队荣获殊荣(花源镇兴乐小学足球队代表新津县参加成都市少儿足球大赛,获成都市第一名和精神文明单位;并代表成都市参加全国少儿足球大 赛获第六名)。花源小学少儿艺术团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选拔赛和表演赛均获大奖(2008年2月花源小学少儿艺术团参加“青春中国·第三届全国青少年艺术展评活动”获“最佳组织奖”和“卓越贡献奖”;花源小学廖科、江敏、陈小雪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艺术选拔赛均获个人一等奖),成为省、市、县一支特色队。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能动性,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各校各科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小学毕业生每年都有数人荣获新津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及北大附中奖学金免试入学,中学在中考中成绩突出。中、小学校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均名列全县前茅(花源中小学连续三年年终目标考核获一等奖,花源小学再次评为成都市信息技术先进学校、红领巾示范校)。学校校园美、校风正、学风浓、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全镇各校制定了办学章程,校长按“办学章程”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并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等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开展了学生牙保、体检100%,血吸虫病普查97%,儿童预防接种率100%)定期对学校环境、卫生、食堂、食品卫生的情况进行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

2、对已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习的未成年人,因多种原因不愿继续学习的,由成教办牵头动员参加县职教培训,学习专业技能,或参加镇农民网校的学习和劳动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并确定村干部、老师、企业进行重点帮扶,直至通过学习找到合适 自己的工作。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民教育。为了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镇要求各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德治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培养学生成为“五会”人才。我镇不但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全民教育。为此,我镇利用农机站、农技站、成教校等,组成科技培训小组,送书下乡、送科技到户,到各村和各社区去开办讲座,举办各种培训班等;我镇还利用社区、村委会等举办一些知识性的专题讲座的报告会,以提高我镇居民的思想意识、文化水平和生活技能。

4、强化社区教育,加强校区互动。社区教育是完整的全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我镇在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机构的同时,制订了《花源镇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形成了学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机制,以学校和社区结对的模式,建构了社区教育格局,形成了10多个不同类型的教育基础。2010年我镇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6期,培训1456人次。全镇村村都建有图书室,每个村存有图书2000余册,花源镇社区图书室存有图书4000余册。根据社区的需要,学校为社区开放教学场馆、设备和设施,开办社区学校。文教部门利用自身人才和知识的优势开办讲座,提高社区市民的道德修养、技术水平,促进了全镇 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推动了我镇建设学习型城镇的进程(寓教于乐,社区利用晚上时间常年组织露天舞会,有300—400人参加)。

五、几点体会

我镇由于强化了教育的优先地位,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注重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了幼教、普教、成职教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教育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巩固,必须抓好“四个落实”。教育工作的发展,不但是我县实现“西部教育强县”目标的要求,也是我镇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我镇党委、政府始终抓好了“四个落实”:思想认识落实。思想认识落实是加强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如果全镇不能齐心协力,不能充分认识教育的发展能给我镇的经济带来活力,能推动我镇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那么,就不能形成合力,就无法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政府行为落实。政府行为落实是教育工作的关键,教育工作需要协调、筹划和统领,如果不强化政府行为,就不能制定严密的规划,统领各方的人力,组织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教育的发展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教育投入落实。教育投入落实是教育发展的保障,教育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不能确保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财力和物力,教育的基础设施,就不能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就不能得到提高,教育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社会参与落实。社会参与落实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 不只是学校的事情,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才会因高素质人才的参与而快速增长。正是由于我镇注重抓好了“四个落实”,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2、教育发展要抓好“两基”,“两基”工作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我镇“两基”工作取得的成绩告诉我们,“两基”工作不但是我们政府的职责和义务,而且也是全民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抓好“两基”,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推进教育的“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校长),才能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目前,我镇中小学已有市级文明单位2个、县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成人教育示范校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成都市红领巾示范校1所;市县学科带头人12名,市县优秀教师15名,获县级荣誉称号的教师26人。

3、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要抓好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提高教学水平,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求学校必须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用教改推动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迄今为止,我镇中、小学共有教育科研课题6个,其中国家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4个;教师发表教学论文56篇。

4、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必须抓好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渠道。我们要求各中、小学必须按部颁标准,开足开齐各门课 程,并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之中,为学生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全镇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镇除了为高一级学校和劳动市场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达200多人次。由于我镇注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教育所产生的品牌效应又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我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加快了我镇经济的发展。仅仅2010年,我镇就招商引资19个,项目签定协议投资金额56.6亿元,实际到位投资12.24亿元。

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镇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用高标准来衡量,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将在今后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强化教育适度超前的意识,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充实和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育仪器的配备标准,以适应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2、巩固“两基”成果,特别是要加快向“两高”发展,力求使我镇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将花源镇建成城市交通发达,人居环境优美,金融商贸繁荣,城市功能完美,教育效益突出的生态现代都市。

3、努力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使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不断发展,我们将加大力度,努力为建设学习型的企业、学习型的家庭、学习型的社会组织创造条件。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展望前程,豪情满怀。面对新的时代,花源镇党委、政府决心带领全镇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下,抓住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契机,坚持我镇“经济发展、教育领先、真抓实干、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搞好学校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使花源镇的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国家督导团的同志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花源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长葛高速公路引线以南、XX区天宝路以北约11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目标。经过全市上下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推进区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正在由起步探索转入逐步规范、开发建设的新阶段。区域范围发展到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结合在推进区工作实际,浅谈关于推进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背景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要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就是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注重通过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相继获得了“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抓住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省委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机遇,在深入研究政策、分析市情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决策。

(一)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央把重庆、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在全省确定7个试点市,积极进行城乡一体化探索。许昌作为一个传统农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就是选择一定区域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趟出路子。推进区内的81个村庄,集中了全市行政村的各种类型,既有区位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又有经济条件中等、偏下的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交通区位优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通过市县联动、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偏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许昌一直较为突出,2007年,我市城镇化率只有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低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46%,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率要达到51%。许昌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五个核心区之一,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今后几年,全市城镇化率要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即使按全省平均水平测算,也要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经过测算,今后4年内将新增城镇人口50余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除XX市、XX县、XX县吸纳30万人左右外,其余25万人要靠XX市区、XX市区在内的推进区这一区域来承载;到2020年,这一区域要吸纳城镇人口70万人左右。推进区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加上市区建成区51平方公里、XX市建成区18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79平方公里,是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的3倍多,随着这一区域逐步向带状城市发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推进区聚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社区和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城镇化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三)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密切郑许经济联系。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对许昌的功能定位,就是密切郑许经济联系。实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需要主动北上,以产业为纽带,首先把许昌和长葛连接起来,然后继续向北发展,实现与郑州的对接。目前,许昌到郑州仅有80多公里,交通便利,有新郑、长葛两个实力较强的节点城市的支撑,有新郑机场临空经济的辐射,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1个特色产业集群,而且郑许两市产业互补,配套能力强,分别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建设郑许产业带的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我市5家上市公司全部在推进区这一区域范围内,产业基础好,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能够促进许昌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增长极,为将来建设郑许产业带、把许昌建设成豫南区域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成绩

推进区建设着眼于又好又快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群众意愿办事,努力做到科学推进、和谐推进、统筹推进。概括起来,就是“推进三个集中,实现六个一体,优化一个环境”。

(一)强力推进“三个集中”。这是加快推进区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项目向园区集中。立足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推进区产业支撑,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全市规划的9个工业集聚区中,有4个摆放在推进区,全市规划的4个物流园区中,有3个摆放在推进区。目前,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发制品、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仅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就在推进区筹划建设了4个重大工业项目,已开工两个,即化纤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1.5亿元;高档蛋白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二是农民向社区集中。我们着眼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走具有许昌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群众、业主、政府“三满意”为根本标准,按照“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推进区81个村庄进行分类改造,积极发展新型社区,加快农民向社区集中。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土地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工作中,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促进土地向公司、业主和种植大户集中。我们在推进区发展花卉苗木达到6.4万亩,其中80%以上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业主经营、规模经营。

(二)着力实现“六个一体”。这是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着力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在推进区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规划、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区建设之初,我们根据省政府批复的2005-2010年《XX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XX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相配套的11个专业规划。教育、商业网点等8项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之中。二是着力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我们立足于把推进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集聚区,牢固树立统筹产业发展的理念,一方面,积极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将做大做强市区经济与强化推进区的产业支撑一并考虑,着力解决市区经济特别是市本级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问题;另一方面,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优一产、提升二产、搞活三产,促进推进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工作中,我们在认真落实《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抓好二、三产业的同时,尤其注重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在推进区规划了8.9万亩的名优花木、观光花木、现代花木,并努力促进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生态,实现一产和三产的互动发展、一体发展。启动建设了小江南度假村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先期完成投资300余万元,构建城市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区开发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形成集主题公园、旅游购物、房产开发等为一体的大型龙头项目。三是着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积极加快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区主轴的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在原有107国道基础上进行了双向八车道的改建,目前已基本竣工并开通城际公交。2006年以来,推进区共开工建设道路35条,总里程147公里,已经完工30条,建设里程108公里,推进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部分村实现了户户通。同时,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水、通信管网、集中供热等同步配套。四是着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体系为抓手,做到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三管齐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推进区拓展。推进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新农合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均达到100%,推进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小超市”、农民体育健身大院、文化大院、乡镇敬老院等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在英刘村、西街村、武店村和高桥营社区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推进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五是着力实现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积极建立推进区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城乡就业政策一体化、服务制度一体化。推进区4个工业集聚区内已建成人力资源中心1个,两个正在规划选址。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扩展到推进区,鼓励农民特别是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以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区两年来共转移就业52426人,占推进区劳动力总数7.1万人的74%。六是着力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在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我们重点抓好推进区的“三改”工作,特别是着眼于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目前,81个行政村中已有72个改成居民户口。

(三)大力优化一个环境。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区良性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软硬并举”,不断优化推进区建设环境。在硬环境上,推进区建设伊始,就提出建管并重的理念,在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实现市区与推进区管理工作一体化,全面提高推进区管理水平。在软环境上,建立健全了每季度一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两个月一次的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每次会议召开前,由市统计局组织城调队、企调队、农调队进行抽样调查,特别是深入推进区的企业、服务对象和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并向社会公布,通过横向比较排名的高低、纵向比较排名的升降,衡量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成效,促使各地各单位把推进区建设作为提升效能、优化环境的窗口和镜子,有力促进了推进区建设环境的不断优化。市统计局先后在推进区做了12次民意调查,群众满意率都在90%以上。同时,效能提升也大大改善了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增强了项目入驻的吸引力,两年多来吸引55个市外项目入驻,实际到位资金38.6亿元。

三、建设成效

2006年以来,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推进区范围已由原来的3个县(市、区)、7个乡(镇、办),63个行政村,13万亩耕地,11万人,面积103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推进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市上下对推进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省委徐光春书记对推进区建设作出两次重要批示后,大家思想更加统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工业集聚区建设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区基本框架初步拉开;三是推进区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去年推进区农民纯收入达到554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0多元,群众的满意度及参与推进区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推进区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进展较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照既定要求和时间完成,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一是资金制约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XX市万顺包装材料生产线、奔马低速汽车生产线、XX县机车配件市场二期等项目融资困难,导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近乎处于停工状态;二是规划问题。曹魏文化园、四季采摘园、东海明珠生态园、XX区民营科技园区内的大运实业等6家企业,因规划未批准或许可证未办理而暂时停工、工作无明显进展等。三是招商困难问题。主要是社区改造项目,概算投资数额较大,招商较为困难。

2、生态建设档次和品位不高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推进区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提升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建设总量不足。部分县(市、区)为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在生态规划和落实建设面积上做文章,任意夸大造林面积,造成实际造林面积与规划面积存在差异。二是生态建设标准不高。推进区生态规划要求全部栽植花卉苗木,个别地方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栽植花木的传统和经验,看不到花木销售的效益,随意违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过多栽植杨树等标准较低的苗木,降低了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三是生态建设机制落实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由于不重视生态建设,没有在落实造林机制上下功夫,造成责权利不明确,将弱苗、病苗等不符合标准的苗木用于造林,栽后无人浇水无人管护,出现新植苗木成片死亡和缺株断档现象。

(二)建议

1、推进区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科学制定工作台帐,对拟列入台帐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了解项目的真正建设用途、业主的真正意图及入驻企业的真正实力,确保项目健康进入台帐;对已列入台帐的项目要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督促项目早落实、早投产、早见效、早受益;对进展过程中有问题的项目要了解情况,摸清项目进展缓慢的真正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尽早置换。

2、对于资金困难的项目,政府应指派得力部门和工作人员主动出面,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困难企业多提供优惠政策,保证项目正常进展。对于存在规划问题的项目,项目规划几易其稿,始终不能确定真正的项目规划,严重耽误了项目的进度。推进区联席办要督促企业业主尽快确定项目规划,早日开工建设。对于许可证未办理的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方便,确保企业边完善规划手续边建设。

3、推进区生态建设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推进区生态建设“五落实”不到位。因此,生态建设过程中,要严格做到“五落实”,即落实土地、落实苗木、落实业主、落实资金、落实机制,保证规划的完整性。一是要组织专业技术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生态建设任务的底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设规划。二是成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由县级干部带队,坚持一周一督察、一周一碰头、两周一排名、一月一次新闻发布会制度,深入田间地头,深入造林现场,严把苗木质量关,继续加大对生态建设的监管力度。三是严格做到机制不落实不栽树,土地不落实不栽树,资金不落实不栽树,苗木不落实不栽树,业主不落实不栽树,确保推进区生态建设的档次和质量的明显提升。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建设既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也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原城市群”的要求,正如省委徐光春书记对我市推进区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关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建设,是XX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制约性少,成功率高,希望统筹规划,抓紧实施,坚持数年,必有成效。”推进区高标准建设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大家不懈的努力,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一个统筹城乡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林水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未来带状城市的XX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篇: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存在诸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石埠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整体现状,并从宏观角度挖掘石埠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城乡一体化

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乡商品流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奔小康的—项战略措施。

一、石埠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小城镇的概念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建设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是多层次、多等级构成的概念[1]。而本文所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二)石埠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1、石埠镇基本概况

石埠镇地处新建县县城的西南方向,距省会南昌约20公里,全

镇版图面积93.53平方公里。共辖石埠、华山、竹园、乌城、新潘、霞源等12个行政村和1个镇办林场,共111个村民小组,6142户,30768人,拥有耕地33427亩(其中水田28776亩,旱地4650亩),山林3.01万亩,水面0.427万亩,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油菜、瓜果蔬菜等。2013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5432.4万元全年新增服务业重点企业户数1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062万元,增长18.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0元,增长14.1%。

2、石埠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石埠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有序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规划引路,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石埠镇始终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始终牢牢把握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线,将加快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合理规划,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与村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制定了“一规、一整、一扩、一提”的“四个一”工程,即充分考虑石埠未来发展的潜力,高标准的搞好集镇总体规划,做到五十年不落后。确立了“一核心、两片区、三轴线”发展战略(即以集镇建设为核心、以乡

镇创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规划片、以320国道、昌铜高速公路、杭南长铁路为发展轴线),把石埠建设成为昌西大门的“工业强镇、经济重镇、产业特镇、旅游名镇”的工作目标。(2)城乡统筹,有序推进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始终做到认真落实规划,突出各阶段工作重点,分步有序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

一是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严格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整体推进、重点实破”的原则,以“三清三改”为工作重点,健全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收运体系,完善了村庄保洁员绩效考核制度。二是城乡一体化路网建设。实施各村公路和过境320国道连接线建设,完善村级公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建设通 公路网,基本形成了以村级公路为主框架,集镇至各行政村的“半小时”交通圈。

三是城乡一体化电网。石埠镇目前已经实行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目前已建变电所多个,电力网络设施较为完善。(3)重建设强管理,城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建设与管理并重,始终是石埠镇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石埠镇建立了城市管理体制,成立了城镇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城镇的长效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石埠镇成立规范建房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负责,成立城管中队,落实人员责任,与各村签订了规范建房责任状,依法规范农民建房报批手续,使石埠镇农民建房秩序做到“合理规划、有序报批、依法建设”,有效遏制了以往“乱

搭乱建、抢搭抢建”等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今年石埠镇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章建筑,同时按照县里安排于2013年8月份重新恢复村民建房审批,全县规范农民建房工作石埠镇成绩位于前列,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小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石埠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石埠镇现有行政村12个,从人口来看,集镇人口达1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市场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石埠镇大部分村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石埠镇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

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三、应对策略

综合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处理: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近年来石埠镇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而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展。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是劳务输出,但长远之计还是就地安置转移,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迎接我市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大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要把各个城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一村一品的经济结构是石埠镇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结合石埠镇实际,要围绕“两个规划片”以及320国道、昌铜高速公路、杭南长铁路“三条发展轴线”,加快重点城镇建设步伐。

(三)完善政策,着力营造城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重点是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统一城乡居民身份,让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发展机会,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二是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让农民进城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不受限制和歧视,与城镇居民共享社会福利事业带来的实惠。三是改革现行行政服务模式。注重加强对农民进城投资兴业的培训和指导,并为农民进城投资兴业提供方便、快捷、和高效的行政许可服务。四是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坚持以经营的理念建设城镇,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参与集镇建设,不断拉大集镇框架,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务工经商,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减少农民从而致富农

民。

(四)坚持“五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既要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坚决防止城镇“空心化”。一是把城镇化同工业化结合起来。要加速工业的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工业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布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又建设特色鲜明的城镇。二是把城镇化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要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三是把城镇化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水平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丰富家乡经济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四是把城镇化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展乡镇企业,要加快现有乡镇企业的改革步伐,掀起二次创业高潮,激发乡镇企业活力。五是把城镇化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要积极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城镇各类市场,通过繁荣城镇,达到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

(五)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

越好,同时,要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市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P1。[2].加快城

设的做

考,http://wenku.baidu.com/view/759eaa0402020740be1e9bc7.html 2014-04-18。[3].蒋楠楠,论

设,http://wenku.baidu.com/view/bf20c8eaf8c75fbfc77db244.html 2014-04-18。

下载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中心大城市(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中心大城市(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2008年12月30日永川日报区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在加快......

    建设新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新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2013-05-14 14:11:52 来源:中国城镇建设网[第04期] 作者:王文跃 浏览:231次——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张甸镇位于苏中......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城郊村民的新生活——永昌县城关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家住城郊,因为可以更便利地享受到城市的各类资源,曾是一些边远村社群众很羡慕的事。但随......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精选)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一、乡基本情况 乡地处新平县西南面,哀牢山脉中断东麓,西北同思茅地区的镇沅县接......

    推进城乡一体化 引领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 引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出台城市支持农村、......

    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全)

    城乡一体化建设 我区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地区,经过近几年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农村社区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带动......

    城乡一体化建设材料

    创新理念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汈东农场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融入主城区的重要途径和切......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上下联动强力推进 XX街道掀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热潮 自X月X日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动员会议召开后,XX街道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强化措施、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街道XX个村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