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装细则
纬润高新|(昆山)一期厂房新建工程
起重吊装工程
安 全 监 理 实 施 细 则
编制: 审批:
中山火炬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年 月 日
目录
一、专业工作特点............................................................................2
二、安全监理工作依据....................................................................3
三、安全监理的程序........................................................................3
四、安全监理工作的特点................................................................5
五、安全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6
六、安全监理工作的方法................................................................8
一、专业工作特点
建筑概况:工程名称:纬润高新|(昆山)一期厂房新建工程;
工程规模:51788平方米 总投资:约8400万元
结构/层数:三层/框架、轻钢屋面 建筑面积:51788平方米
层数:三层 檐高;19.5 施工工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 吊装施工时间:
结构形式:框架、轻钢屋面 最大起重量: 构件重量:
尺寸(截面尺寸、长度或高度); 标高: 最大起重高度: 构件所在位置标高; 构件重量; 尺寸: 回转半径:
周围环境及场地情况:有无高压线、障碍物,本工程与周围房屋的距 离等
施工起重机械的配置: 名称; 型号: 数量:
二、安全监理工作依据
(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2)《建筑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85)(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4)《监理规划》
(5)《起重吊装工程施工方案》
三、安全监理的程序
(1)、审查施工单位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 1)特种作业人员的上岗证及管理情况;
2)起重机械的检测检验、验收合格证明文件、备案手续。3)起重吊装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及安全条件。
(2)、审核安装、拆散施工单位的资质证明及使用单位的安全资质 和证明文件(总包单位要统一管理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3)、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起重吊装 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1、审核起重吊装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写、审批:
1.1、起重吊装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编写; 1.2、起重吊装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单位技术、质量、安全、等有关部门进行联合会审;
1.3、起重吊装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由具有法人资格的施工单位技术 负责人批准;
1.4、起重吊装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单位报监理单位由总监理 工程师审批认可;
1.5、起重吊装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变更或修改时,应按原程序由原编 制审批人员批准。
2、审核起重吊装工程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2.1、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是否能满足使用安全和设计需要; 2.
2、起重机拆装的安全措施是否齐全完整;
2.3、起重机使用过程中的检查维修方案是否齐全完整; 2.
4、起重机驾驶员的安全教育计划和班前检查制度是否齐全; 2.
5、起重机的安全使用制度是否健全。
(4)审核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专业管理人员资格。(5)审核起重吊装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控制措施。(6)施工单位应提供安全设施的产地、厂址以及出厂合格证书(7)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8)现场监督与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时及时下达监理通知,要 求施工单位整改或暂停施工:
1、日常现场跟踪监理,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监理人员对工序安全情 况进行跟踪监督、现场检查、验证施工人员是否按照安全技术防范措 施和操作规程操作施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下达监理通知,责令施 工单位整改;
2、在起重吊装施工过程中要求设置临时警戒线并派专人指挥、监护; 安全监理工程师也进行现场监护。
3、每日将安全检查情况记录在《监理日记》;
4、及时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汇报施工现场安全情况,必 要时,以书面形式汇报,并作好汇报记录。
(9)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建设行 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安全监理工作的特点
起重吊装工程危险性大,事故发生具有随机性、隐蔽性、突然性,受现场条件、人员条件、气象条件、技术条件影响大。因建筑工程向 高、大、难方向发展,起重高度大、起重量大、起重构件体形庞大复 杂,技术难度大,近年来塔机安全事故频发。如:整机倾覆、起重臂 折断、塔身折断或底架碰坏等。究其原因:超重发生事故占了一半以 上,而违章作业、高空坠落、行走轨道铺设及塔身制作不良也是引发 事故的重要原因。因而监理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重在事前控制,施工 实施过程中坚持先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后施工的原则,加强巡查,并定 期组织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五、安全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
1、安全监理工作目标
安全目标:协助承包单位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 2.安全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
2.1、起重吊装工程施工前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企业技术负 责人审批签字盖章后报监理审核。
2.2、监理单位审查核验施工单位提交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由项目总 监在技术文件上签署意见;审查未通过的专项施工方案不得实施。2.
3、操作人员应体检合格、无妨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并应经 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操作证或公安部 门颁发的机动车驾驶执照后,方可持证上岗。学员应在专人指导下进 行工作。
2.4、在工作中操作人员和配合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 品,长发应束紧不得外露,高处作业时必须系安全带。
2.5、起重机械必须按照出厂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技术性能、承载能力 和使用条件,正确操作,合理作用,严禁超载作业或任意扩大使用范 围。
2.6、起重吊装的指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7、起重机的变幅指示器、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以及各种行 程限位开关等安全保护装置,应完好齐全,灵敏可靠,不得随意调整 或拆除。严禁利用限制器和限位装置代替操纵机构。
2.8、起重作业时,起重臂和重物下方严禁有人停留、工作或通过。重物吊运时,严禁从人上方通过。严禁用起重机载运人员。2.
9、严禁使用起重机进行斜拉、斜吊和起吊地下埋设或凝固在地面 上的重物以及其他不明重量的物体。现场浇注的砼构件或模板,必须 全部松动后方可起吊。
2.10、严禁起吊重物长时间悬挂在空中,作业中遇突发故障,应采 取措施将重物降落到安全地方,并关闭发动机或切断电源后进行检 修。在突然停电时,应立即把所有控制器拨到零位,断开电源总开关,并采取措施使重物降到地面。
2.11 起重机不得靠近架空输电线路作业,起重机的任何部位与架空 输电导线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4.1.17 条款的规定。
2.12、当履带式起重机如需要带载行走时,载荷不得超过允许起重 量的70%,行走道路应坚实平整,重物应在起重机正前方向,重物离 地面不得大于500mm,并应拴好拉绳,缓慢行驶。严禁长距离带载 行驶。
2.13、履带式起重机上下坡道时应无载行走,上坡时应将超重臂仰角 适当放大。严禁下坡空档滑行。
2.14、履带式起重机变幅应缓慢平稳,严禁在起重臂未停稳前变换 档位;起重机荷载达到额定起重量的90%及以上时,严禁下降起重。2.15、轮胎式起重机行驶时,严禁人员在底盘走台上站立或蹲坐,并 不得堆放物件。
2.16、塔式起重机的拆卸必须由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拆卸资 质证书的专业队进行,并应有技术和安全人员在场监护。
2.17、塔式起重机载人专用电梯严禁超员,其断绳保护装置必须可靠。当起重机作业时,严禁开动电梯。电梯停用时,应降至塔身底部位置,不得长时间悬在空中。
2.18、卷筒上的钢丝绳应排列整齐,当重叠或斜绕时,应停机重新排 列,严禁在转动中用手拉脚踩钢丝绳。
2.19、在露天在六级及以上大风或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起重吊装作业。
2.20、每年的7---9 月份做好塔机抗强台风措施。2.
21、加强汛期施工塔吊安全防范措施。
六、安全监理工作的方法
坚持“预防为主,重点进行事前控制”的原则,同时注重施工过 程中的安全检查与安全控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安全事故扼制在 萌芽状态。
1、做好承包单位报来的技术文件、施工方案的审核等监理准备工作 1.
1、在施工准备阶段,审查核验承包单位提交的有关技术文件及材 料,并由项目总监在技术文件上签署意见;审查未通过的,起重吊装 工程专项方案不得实施。2.
2、核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有关施工机械、安全设施等验收记录,并 由项目总监在验收记录上签署意见。
2.现场检查
2.1、塔机的基础必须符合安全使用的技术条件规定。2.
2、起重司机应持有与其所操纵的塔机的起重力矩相对应的操作证; 指挥人员应持证上岗,并正确使用旗语或对讲机。
2.3、起吊作业中司机和指挥人员必须遵守“十不吊”的规定:指挥 信号不明确或无指挥不吊;超负荷和斜吊不吊;细长物件单点或捆扎 不牢不吊;吊物上站人不吊;吊物边缘锋利,无防护措施不吊;埋在 地下的物体不吊;安全装置失灵不吊;光线阴暗看不清吊物不吊;6 级以上强风区无防护措施不吊;散物装得太满或捆扎不牢不吊的“十 不吊”。
2.4、塔机运行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及规定执行。最基 本要求:起吊前,先鸣号,吊物禁止从人的头上越过。起吊时吊索应 保持垂直、其降平稳,操作尽量避免急刹车或冲击。严禁超栽,当起 吊满载或接近满载时,严禁同时做二个动作及左右回转范围不应超过 90°。
2.5、塔机停用时,吊物必须落地不准悬在空中。并对塔机的停放位 置和小车、吊钩、夹轨钳、电源等一一加以检查,确认无误后,方能 离岗。
2.6、塔机在使用中不得利用安全限制器停车;吊重物时不得调整起 升、变幅的制动器;除专门设计的塔机外,起吊和变幅两套起升机构 不应同时开动。
2.7、塔机的拆卸方案并经企业技术主管负责人的审批同意后方能进 行。同时要做好对全体拆卸人员的交底和安全教育。
2.8、自升式塔机使用中的顶升加节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塔机安装 完后的验收和检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顶升加节后的验收工作也应该 严格执行。对塔机的垂直度、爬升套架、附着装置等都必须进行检查 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
2.9两台或两台以上塔吊作业时,应有防碰撞措施。
2.10、定期对起重吊装机械的各安全装置进行维修保养,确保其在 运行过程中发挥正常作用。
2.11、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2.12、不定期抽查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到岗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 上岗情况。3.现场监护
起重吊装施工时,要求施工单位设置临时警戒线并派专人指挥、监 护,安全监理工程师也要进行现场监护。
4、资料管理
项目监理机构除核查承包单位上报的专项施工方案、检查验收资 料外,还应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理资料管理制度,规范资料管理工 作,收集安全生产监理全过程资料。工程竣工后,将安全监理资料立 卷归档。其资料包括:有关安全生产的技术文件、验收记录、监理规 划、监理细则、监理日记、监理月报和监理会议纪要等。
七、安全监理工作的措施
1、组织措施
1.1、建立健全安全监理组织,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 1.
2、审查施工承包单位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是否合法有效; 1.
3、检查承包单位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督促承包单位检查各分包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 1.
4、审查项目经理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否具备资格,专职安 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1.5、审查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2、技术措施
2.1、对本工程的起重吊装工程监理机构编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施 细则;
2.2、审核承包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起重吊 装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要求,并签署意 见;
2.3、审核承包单位应急救援预案和安全防护措施费用使用计划及措 施落实情况。
3、经济措施:协助业主与承包单位执行安全抵押金制度;督促项目 部实施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4、合同措施:协助拟定安全生产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督促承包单位与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班组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__
第二篇:弟子规细讲
各位學長們,早上好!在我们学习《弟子规》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观念。什么观念?有很多人他都主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
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我们再看看世界的动态,我们也可以从最近这种局势的发展,深深感受到世界的灾难一天比一天的严重,许多有志之士也莫不为这样的时代潮流在担心着。我们也深信,如果再不好好挽救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恐怕岌岌可危。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它的**,我们可以说源于家庭不健全。我们如何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所以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的原由。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所以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他们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里头有那么多的诱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挡不住外头的诱惑。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么省悟之心?有那种忧患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从根本做起。每一个做家长的,他们能如此做,更进一步,做家长的也学习《弟子规》,你就可以以身做则做很好的表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从孝悌来入门。
首先我们从《弟子规》这三个字来看,我们看看“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之礼貌的人。
请看课文[总叙]
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从“学而篇”里头所摘录的一章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一章所摘录出来,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头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我们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我们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
请看第一条:
[弟子规。圣人训。]
我们刚刚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
学而篇》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定然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于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他就说:
[首孝弟。次谨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们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我们都晓得,我们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它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经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打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我们都晓得,兄弟姊妹都是从父母而出。在父母,视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这个子女完全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而且在兄弟姊妹当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的照顾。我们想一想谁跟我们最亲?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亲,又亲谁?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做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恭敬之心。
我们想到现在的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自由的社会里头,人因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合。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会怎么会安定?人与人相处怎么不会纷争?所以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哪有不安定的这种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细讲弟子规第二讲、[泛爱众。]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 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为什么?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不断的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
[而亲仁。] 善知识我们只要能遇到,我们应该不要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除此之外: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所应该做到的,所应该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
“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你还更要再进一步的提升,就要钻研你这个范围的领域上,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你学术范围里头,还要更进一步去加强、去深入。如果你是个退休之人,我们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仿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看电视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他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劳动的劳,勤劳的劳,人应该以劳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以逸来讲,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空过时间?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命运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的有意义。
24孝故事
一、郯子鹿乳
春秋时候郯(读作tán)国的第一任君主--郯子,品性至孝。俗话说,人生的四大苦事,莫过于生老病死。郯子看到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心里头很难过。他听人说喝鹿乳可以强健身体、治愈眼疾,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郯子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鹿乳。回程途中,正巧遇上了猎户。猎人被郯子逼真的装扮所迷惑,抽出箭想射死这只“猎物”。危急关头,郯子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大声呼救,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问明缘由之后非常感动,交口称赞郯子是个大孝子。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我们会发现在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只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嘛”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然后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的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一身的宠爱。所以从小他养成骄慢,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他在童年当中,在四、五年当中,从两、三岁到七、八岁,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不短的时间,他已经养成他很大、骄慢的这种态度,所以就很难及时的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都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晓得,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像在冬天,也曾经问过小朋友:会自己叠棉被的,请举手?几乎非常少,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这么小,几乎一生出来他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难免就会反抗。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是叫不动,叫他写功课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影、打电动样样都行。
我们也晓得,由这一点来看,我们知道从小有很多家长,他就不明白应该如何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也有很多人,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爱,就让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爱。什么都舍不得,这个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过去的人,从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时的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说非常的散漫。我们从很多学习的习惯,他们的习气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
第四讲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个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的听你讲。我们看现代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又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为什么?因为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他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礼貌。一个人在家里不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也可以说很难用虔敬之心去服从别人、去听从,或者长辈的话、长官所命令的话,可以说很难有那种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弟,要有这样的态度,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从小他就建立了这些德育的观念。
‘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的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等他事情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已经太慢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在爱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权力,教导自己孩子的权力,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们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他,让他改过向善。也要观察小孩子,他在犯错之后,他会不会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没有顺从。所以从小我们对自己的子女,对家庭的每一个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来教育他们。如果这一条最基本的,我们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往后他就很难,将来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这种人格。为什么?犯错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的接纳。有很多学生会跟我反应,他说:妈妈很无理,她都这样严格的要求我。我就会告诉他: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你能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他严格的督促,完全出自于一片的慈悲之心。
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弟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学习的?
下面与大家分享,幸福人生从这里开始
人生要结交两种人:一,良师,二,益友。练就两项本领:一,做事让人感动,二,说话让人喜欢。能吃得下两样东西:一,吃苦,二,吃亏。自觉培养两种习惯:一,看好书,二,听演讲。始终把握两个原则:一,微观上问心无愧,二,宏观上遵纪守法.争取两个极致:一,把潜能发挥到最大,二,把生命延续到极致。人生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感恩;第二件事,就是结缘。人生要迈两道坎:情与钱。人生要喘两种气:一种是生命之气,一种是精神之气。人生要会两件事:学会挣钱,学会思考。人生的两个基本点:糊涂点,潇洒点。人生的两种状态:谋生,乐生。人生三善:善待他人,善解人意,善始善终。人生三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人生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人生三处:发现长处,理解难处,不忘好处人生三重境界:敢于承认,敢于面对,敢于担当!人生三能: 勤能补拙,俭能养廉,静能生悟;人生三错: 追求完美,责备求全,苛求圆满人生三为: 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处世三点式:谦恭一点,礼貌一点,淡泊一点。修养三点式:安静一点,慈善一点,沉稳一点。家庭三点式:高兴一点,幽默一点,体贴一点。饮食三点式:均衡一点,节制一点,清淡一点。做事三点式:博学一点,诚信一点,负责一点。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个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的听你讲。我们看现代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又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为什么?因为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他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礼貌。一个人在家里不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也可以说很难用虔敬之心去服从别人、去听从,或者长辈的话、长官所命令的话,可以说很难有那种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弟,要有这样的态度,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从小他就建立了这些德育的观念。
‘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的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等他事情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已经太慢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在爱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权力,教导自己孩子的权力,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们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他,让他改过向善。也要观察小孩子,他在犯错之后,他会不会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没有顺从。所以从小我们对自己的子女,对家庭的每一个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来教育他们。如果这一条最基本的,我们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往后他就很难,将来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这种人格。为什么?犯错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的接纳。有很多学生会跟我反应,他说:妈妈很无理,她都这样严格的要求我。我就会告诉他: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你能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他严格的督促,完全出自于一片的慈悲之心。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弟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学习的?
第五讲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则温’,什么意思?“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稍微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的这种孝心,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此地只有讲冬还有夏,春、秋也一样。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夏天比较炎热,父母在照顾方面会比较费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们晓得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他,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让他睡得安稳。现在藉着高科技的产品,我们有暖炉,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很凉爽,我们也可以借重冷气机、电风扇,可以让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适。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问早安。同时问完早安之后,还要关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稳?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这些都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还有孝敬的这一份心。“昏则定”;省,“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为什么?能看到子女每天来问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兴的!
做父母的,你能带领自己的子女来向长辈问候,爷爷奶奶看到孙子也过来,他当然会更为开心。我们知道老人家他年纪大了,往往比较孤寂,比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脸来面对长辈,面对父母,父母一定也会很高兴。但是我们再看看当今的环境,几乎老人很少跟子女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们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时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历史上陈昉这一家,他们有十几代统统居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温馨的场面。
但是社会的变迁,在现在父母他往往没有像以前那么幸福。所以为人子女者,我们没有办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他的生活情形,有空应该拨个电话问候父母。假日也应该携带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让父母得到高兴。回到家里,能为父母下厨做几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会吃得很高兴。即使他没有办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会觉得生活相当的幸福。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们今人刚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问他,你起来了没?好不好?完全相反。这个实在没有办法想像,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想像,为什么时代会变成这样。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为什么不孝?从小我们就没有好好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们也看见现代很多职业妇女,孩子一生出来就是褓母带,褓母带大了,上学。所以亲子关系,母亲的责任与古人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种亲子的互动很少;很少,子女对你没有亲切感。既然没有亲切感,他又如何来孝敬你?更何况从小又没有好好的教他,所以长大养成他不孝,那这个也真的是理所当然。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 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白话文解析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则温’,什么意思?“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稍微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的这种孝心,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此地只有讲冬还有夏,春、秋也一样。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夏天比较炎热,父母在照顾方面会比较费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们晓得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他,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让他睡得安稳。现在藉着高科技的产品,我们有暖炉,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很凉爽,我们也可以借重冷气机、电风扇,可以让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适。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问早安。同时问完早安之后,还要关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稳?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这些都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还有孝敬的这一份心。“昏则定”;省,“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为什么?能看到子女每天来问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兴的!
做父母的,你能带领自己的子女来向长辈问候,爷爷奶奶看到孙子也过来,他当然会更为开心。我们知道老人家他年纪大了,往往比较孤寂,比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脸来面对长辈,面对父母,父母一定也会很高兴。但是我们再看看当今的环境,几乎老人很少跟子女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们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时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历史上陈昉这一家,他们有十几代统统居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温馨的场面。
但是社会的变迁,在现在父母他往往没有像以前那么幸福。所以为人子女者,我们没有办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他的生活情形,有空应该拨个电话问候父母。假日也应该携带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让父母得到高兴。回到家里,能为父母下厨做几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会吃得很高兴。即使他没有办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会觉得生活相当的幸福。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们今人刚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问他,你起来了没?好不好?完全相反。这个实在没有办法想像,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想像,为什么时代会变成这样。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为什么不孝?从小我们就没有好好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们也看见现代很多职业妇女,孩子一生出来就是褓母带,褓母带大了,上学。所以亲子关系,母亲的责任与古人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种亲子的互动很少;很少,子女对你没有亲切感。既然没有亲切感,他又如何来孝敬你?更何况从小又没有好好的教他,所以长大养成他不孝,那这个也真的是理所当然。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里也讲到出门一定要跟双亲禀告。孔老夫子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我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为人子女一出门就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到哪里,或者说到同学家,到哪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回来,都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个“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们都晓得,子女长大以后都会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学,一旦我们如果在外面已经立业或者成家,我们也要让父母宽心。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让父母晓得,不要经常变换,让父母担心儿女在外头居无定所,好像到处漂泊流浪一样。所以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读书求学,或者经商做事,我们也要让父母知晓我们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们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之外,居住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要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你不懂得节制,不晓得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生活不正常,也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这个也是为人子女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里头,几乎子女长大之后,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会照顾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什么?人要懂得会照顾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创业,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种体力跟精神。
‘业无变’,这个“业”,我们可以说事业、学业,或者说你的工作。我们晓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
三、两个月,他就很想再换一个工作,这个都是不对的。学习任何的才艺,或者我们求学的过程,我们也要专注,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定心,不能一门深入,可以说将来一事无成。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法”的意思,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来;你没有这个忍的功夫,你就会经常变换。人无定,事业经常更换,父母当然也会为你操心,这个都是为人子女应该要避免的。
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凊”,一直到“居有常,业无变”,也告诉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应该要如何来孝养父母。从冬温夏凊、晨昏定省,它已经逐渐告诉我们,长大之后,你的方向应该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们日常生活起居,也应该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方面事业方面都应该懂得自己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一位孝子。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文言文解析: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中庸》里头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这种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
孔子也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再再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我们可以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不自禁的东摸西摸,这些都是犯了事虽小他擅为的情形。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为什么?你去做了以后,有可能你闯了大祸。有一些人他非常的好奇,看到电铃,看到这个按铃,或者有按钮,他随便一按,结果就闯出了大祸,这都有可能。或者小朋友不晓得,在家里随便乱开瓦斯,或者电器的开关,这些也都非常的危险。所以从小在家里,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诫小孩,凡是不能做的、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它、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很危险,同时也是不礼貌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茍擅为,子道亏’。事情尽管是这么小,不能做。万一你去做,这个“茍”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子道亏”,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们的人品,每一个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优秀的,不但品学都要兼优,课业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优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同意,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我们再看底下:
【物虽小。勿私藏。】
这里也讲到凡是所有的物品,虽然很小,可能一颗糖果,但是不该你吃、不该你用的,你统统不可以私自把它藏匿,变成己有。这里也特别告诉我们,凡是不应该拿的,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应该都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经过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些也是有损我们品德的。所以:
【茍私藏。亲心伤。】
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来,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的占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重大的瑕疵。所以会让父母亲感到伤心难过,他会难过你为什么要犯这样的过失。因为小偷这种这个名,实在是很难听,犯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所以为人子女的,从小我们在家里,凡事应该请示妈妈,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动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应该去碰它。哪些可以拿来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经过同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样做对品德就有很大的伤害。
尤其在学校或者没有人见到的地方,有东西很多,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为己有,这样也是不对的,这样还是犯了这种偷盗的行为。所以为人父母的,从小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子弟,经常要查看他们的书包,是不是有多出一些文具,或者多出一些用品。如果有发觉子弟他的书包里头,或者口袋当中,有不明来路的东西,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特别的注意,说不定小孩的手已经犯了不干净的行为。所以,从小我们在这些方面要特别的谨慎注意。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关心体贴父母。我们都晓得有时候父母年纪大了,他所需求的,他不方便自己出去买,或者他不好意思开口,为人子女的这个时候应该要善察亲意。譬如说看到母亲什么东西比较缺乏,我们应该要主动的为她补充。母亲喜欢吃好吃的,喜欢吃她经常喜欢吃的食物,我们也应该要尽到孝心,经常满她的愿望,希望她能吃到她想要吃的。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可能胃口差一点,如果我们可以经常关心体贴他,双亲也一定会非常的高兴。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方式也来告诉自己的子女,将来他们长大,我们年纪大的时候,这些小孩他也会记住当时母亲(父母)是怎样来孝敬爷爷、奶奶的。
所以‘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他们的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所以母亲或者父亲或者长辈,他们有任何的需求,为人子女的应该要尽心尽力为他去准备。如果你现在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学生,父母最喜欢的无非是你的功课要很好,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努力去做;应该学的,也应该努力去学习。我想父母在你幼小的时候,一定最希望你能在功课上好好的努力,这个时候你也应该要尽心尽力在你的课业上努力,让父母得到欢喜。
‘亲所恶,谨为去’。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譬如说父母他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为人子女也应该赶快把它改正过来,自己应该要赶快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
这个“恶”,它还有其他的解释,譬如说父母不想见到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要帮他支开。所以这个好跟恶,完完全全要看子女平常与父母相处的时候,我们要仔细的去观察父母心里所想要的。如果你能体贴父母,他一定能得到宽心。我们再看下一句:
【身有伤。贻亲忧。】
‘伤’就是身体有受伤,或者有病痛,我们都可以称为“伤”。‘贻亲忧’,“贻”就是遗留,会让父母留着牵肠挂肚,“忧”就是挂心。我们想一想,从小到大,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病痛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忧心,忧心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没有办法好转。我们能有这样体会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那一份心情,我们就懂得知道要爱护、照顾自己的身体,免得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子女长大之后,我们在外面结交朋友,更要特别的小心。结交不好的朋友,如果有不好的习惯,也会让父母伤心。为什么?如果年长之后,你在外面,这个伤,如果你不懂得处理你的感情,你因为心情不好,你受到创伤,父母也会为我们担忧。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可以说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们,所以我们也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这样才是孝顺的表现。如果不懂得照顾自己,长大之后还让父母操心,那也是不应该。
如果我们现在年纪很小,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衣食,自己的穿着。冬天、夏天添加衣服,减少衣服,我们都要特别的注意。还有我们的饮食习惯也要特别注意,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子女都要特别的注意,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德有伤。贻亲羞。】
这一句是父母他们最大的期望,无非将来小孩在社会上能有成就。不但有成就,也希望所有的子弟都能成圣成贤,那是父母最期望不过了。假使我们不能做到如此,反而还有品德上面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为什么?从小我们在父母这么辛苦养育之下,才能养育长大。我们如果不懂得珍爱自己,没有报恩的心不打紧,还让我们的品德有瑕疵。这个品德有瑕疵,就是什么?譬如说在外面跟同学打架,就是你品德有瑕疵;在外面逗留,晚上不回家,也是你品德有瑕疵。为什么?那么晚了还在外面游荡,肯定没有好事;年纪轻轻就跟人喝酒,这也不是好事,这些都是品德有瑕疵。或者赌博、打电动,输了很多钱,这些都是品德上有很严重的瑕疵。所徒留的只有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而已。
《诗经·蓼莪篇》里头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就在赞叹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确是非常的辛苦。我们有今天健全的身体,我们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种种我们想一想,哪一样不是父母恩赐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要想到饮水思源,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定要想到父母,看他们年纪大了,我们有能力应该要尽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应该有瑕疵让父母蒙羞。古人讲到孝顺这个最高的境界,他能光耀门楣。如果今天我们不能光耀门楣,起码我们都应该要做一个好人,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品德有缺陷,徒让父母伤心,这是很不应该的。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这里也提到了,双亲从小就这么爱护我,我孝顺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之事,怎么可以不孝!如果我今天不孝我的父母,将来我的后代,同理也是不会孝敬我,想想人可不能像人家所说的“衣冠禽兽”。人为什么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肯定他一定会孝养他的父母。
‘亲憎我,孝方贤’。“憎”就是讨厌。即使双亲不喜欢我,讨厌我,我还能克尽子女的孝道,这个“孝”才称为贤。“贤”叫圆满的意思。历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顺的这些故事,我们都听过虞舜,他的父母对他不好,可是他还能顺亲意,顺母意。即使后母对他相当的不好,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他都能顺从,逆来顺受,最后感化他的父母。这一则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跟父母亲的因缘,这个缘分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让父母能改变。为人子女,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至诚可以感通。一个人如果发自内心真诚的孝心,肯定可以感动父母的。所以,最后这里也提到了,父母亲这么爱我,我们同样用父母亲爱我们的心,我们也能来爱我们的父母。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分年龄老少,不分大小,我们都可以做到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叫陆绩的小朋友,他有一次跟他的父亲去作客,小小的年纪才六岁,主人招待他吃了橘子。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所以就把这个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口袋里头,放在这个袖子里头。回家的时候,拜别了主人,跪拜礼谢主人,这个橘子就掉下来。主人就问他说,笑他说:你这么贪吃!可是这个小朋友就跟主人讲:因为我母亲她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他就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虽然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的出发点,他就想到母亲。因为他想到妈妈平常对他的爱护,现在看到妈妈喜欢吃的东西,他没有忘记母亲,所以他就顺手多带了两个,放在这个袖子里头。由此可知,孝顺不分贫贱,不分年龄,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你能体贴父母。你平常对父母,能让父母得到欢喜,你就是孝顺。
“亲憎我,孝方贤”,虽然有一点困难,但是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这么动人的故事,他也一再的来说明,人本性还都是善良的。即使父母对我有不善之处,只要我们肯用心,肯定可以感化父母对我们这个态度的转变。所以孝顺不是困难,孝顺也不是挂在嘴里,一定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则。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这里就讲到在家里,假使父母亲有过失、有不对,为人子女基于尽孝,我们也要劝父母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在劝勉父母的时候,这个“谏”就是劝谏。在劝谏父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神情,我们的表态,是不是很尊重?是不是很客气?是不是我们的脸色也和颜悦色这样来劝勉?这个“过”,‘亲有过’,这个过的意思就是有过失,或者有不当的这种行为。谏就是劝勉的意思,劝解的意思。
“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时停止。我们晓得,这种事情相当难为。可是我们看到也有一些不是的父母,譬如说染上恶习,好饮酒,或者沉迷赌博,这些为人子女的要来劝解、劝谏,也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的举止。古人说,如果劝勉三次之后,这里就有讲: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就讲到,如果我们和颜悦色的劝谏,劝谏父母让他及时能更改,或者能停止。万一父母不能接受,‘谏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悦复谏’,我们可以委婉的再劝谏。古人告诉我们,如果劝谏三次之后,我们这个时候可能会觉得很难过,很伤心。在这个时候,说不定我们第四次劝谏的时候,就会‘号泣随’,就会觉得很伤心、很难过,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我这样的建议?所以这个时候难免会伤心、会落泪,“号泣随”,就会跟着下来,眼泪鼻涕,讲到伤心之处,难免会掉下来。
如果这样父母还不能接纳,‘挞无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恼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听到我们这样劝他,即使被打了,也不应该有所怨恨。在此地,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一个人如果发怒的时候,往往他手出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没有办法节制。因此,假使有被打的时候,我们也要衡量当时的情景,应该要躲避的时候,我们也要赶快离开现场。
像历史上很有名的曾子,因为有一次他的父亲觉得他有过失,于是当时就拿着手上的杖,就是一根木头,就打他。结果一打,大概是打中要害,曾子就昏迷。孔老夫子针对这一件事情,他就说是曾子的错。为什么?你昏迷了,万一你死了,你不是害了父亲杀人的罪名吗?所以我们在此地,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到。
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唐太宗,当他年纪很轻的时候,他随着父亲李渊到处平定,当时因为天下很乱,所以他就陪着父亲一起打仗。在当时父亲有一个决策,就是连夜拔营要攻打另外一个地方。他的儿子唐太宗,当时还没有当皇帝,儿子李世民就跟父亲说:这样做的话,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可能后面有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得到胜利,可能后面又被围剿,反而不利我军。当时唐高祖(也就是他的父亲),他不采纳。三次之后,他不采纳。
眼见明天父亲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唐太宗就在这个帐篷外面嚎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举动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唐太宗已经看出他相当的危险。后来他的父亲李渊,在这个帷幕里头,在帐篷里头,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而且哭得非常的伤心,所以他就走出去看。看了之后,他才晓得他的儿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问他是什么原因。唐太宗这个时候就做最后一次的,就跟父亲劝解,说他为什么哭泣的原因。他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项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他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就在那里唉声叹气。他的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他所分析的道理又这么的中肯,又这么有道理,所以父亲就及时停止这项军事行动。后来唐高祖跟他儿子太宗,就终于平定各地的这些贼寇,所以奠定了唐朝的基业。由此可知,当我们对父母有所劝解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要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不能用义正辞严,这种脸色很凝重,或者好像是很有正义,然后那种脸色好像是以大来说服小,这样是完全不对的。所以晚辈如何用和颜悦色的声音,还有委婉的神情来告诉长辈,来为他们建议、分析。千万不可以以大人的这种角色,用训勉的话这样来对待父母,父母肯定不能接受。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或者朋友的规过,每一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尊重我们。最先的接触一定是看到你的脸色,如果你的脸色很难看,表情非常的严肃,而且是一派指责的言语,或者这种态度,肯定没有办法让对方接受。更何况此地所讲的是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当然我们如果碰到这种事情,为人子女的应该要三思,而且也要掌握时机。时机的掌握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时机不对,我们所说的话不但别人不能接受,父母更不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所以在这一条里头,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我们读到这一条,也更应该警诫自己,经常也要反省自己有无过失。有不良的习惯,我们也应该要及时赶快把它改正;不能一时戒掉,我们也应该要慢慢的来戒除,这样才能做好榜样让子女效法。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第七条就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来侍奉汤药。我们晓得在过去,这个药几乎都是水药,刚煮起来的汤药一定非常的烫。我们要端给父母吃、端给长辈吃的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烫到父母。所以在古者,他往往会倒一点点,然后喝喝看,这个一瓢,一小瓢试试看,它是不是温度太高,或者太低。所以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昼夜侍,不离床’。昼就是白天,夜晚侍候在旁,不离开床边。为什么要做到这样?我们晓得父母养我们,这样的恩德非常大。我们想想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当我们会走路,他怕我们跌倒;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半夜不晓得要看我们几次,摸了我们的额头,一摸再摸,怕我们发烧。随时随地都在关心我们,体贴我们。这个时候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所以说‘药先尝’,应该的。“昼夜侍,不离床”,也是应当的。
我们现在医药发达,现在父母吃药就方便多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要按时让父母服药。这个时间我们要经常注意,不可以服错药,就是照顾的时候不可以服错药,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尤其病情危急的时候,更应该守在床边,稍微的闪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恶化。所以在照顾年老的父母,这个时候为人子女应该要很细心很仔细的来服侍。能让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得到好好的照料,不但是父母他所期望的,同时为人子女有这样的机会为父母尽孝,我们也应该要好好的珍惜这一段因缘,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奉侍自己的双亲。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最终点站之后,这时候如果办丧事,我们也要特别的一定要尽孝,尽到为人子女所应该尽的这些礼节。礼节,不在于铺张,不在于浪费。如果父母有信仰,我们应该要用他所信仰、他所期待的这个丧事来为他办理。佛教徒有佛教徒的这种仪规,基督教、天主教也有他们不同的弥撒祷告,我们在送走父母最后的这个丧事,我们也要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敬与追思。
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尤其古人他们都有守丧三年的这种美德。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因为在过去,父母养育子女,他们哺乳都有三年,为人子女在父母过世守丧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以前,经常孝子就会在坟墓的旁边筑一个围庐,就在那里居住。
历史上有很有名的王裒泣墓。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裒的人,他的母亲生前很怕打雷。母亲过世的时候,他就在庐墓旁边筑一个小屋,就在那里居住。每一次碰到风雨交加又是打雷的时候,王裒他都会跑去墓前,跟母亲呼叫着说:妈妈!你不要难过,你不要害怕,你的儿子就在这里。他经常在碰到打雷的时候,下雨的时候,他就会在墓前安慰自己的母亲。
由此可知,每一个人他都有孝心,只是我们在现在这个时候,现在这样的大时代环境潮流里头,很少人提到孝道。但是当我们看到古人他们尽孝的表现,我们也会深深的感受到,的确父母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我们看到听到王裒这样的故事,也可以给后人很大的启发,真的是值得我们效法,效法他的精神,对父母那样的追思,那样的仰慕,即使母亲过世了,他还念念不忘母亲最怕的是什么。
所以尽孝,不在一时,也不止三年,有道是孝子终身仰慕父母。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它只是形容父母刚过世的时候,我们因为思念他,经常不自禁的眼泪会涔涔下来,这也是为人子女所经常有的。如果有的父母已经过世,即使已经多年,我们想到当年父母跟我们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也不免会伤心落泪。
‘居处变,酒肉绝’。这里就提到当我们生的人,面对家里有过世父母,在这个时候我们生活应该要简朴,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茹素,那是最好不过的,为父母祈祷。在这个时候,我们想到平常父母跟我们一道吃饭,此刻一个位子空着,我们看到这种景象,往往是咽不下饭,吃不下食物。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深信有很多人真的也无心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当我们守孝的期间,应该要遵从古人的礼节。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饮食、我们日常生活都要特别的节俭,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一种哀悼。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环境这么好,但是在这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能替父母,把父母生前如果他有留下很多财物,我们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让父母的钱财遗留人间,替他布施或者做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种尽孝的表现。我们再看底下: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里就提到办丧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很铺张,很浪费,应该要庄严肃穆。在庄严肃穆当中,我们也要树立良好的典范。什么典范?我们也看到一般民间的这种丧礼很铺张,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个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在办丧事的时候,也应该以庄重肃穆为主。每一个人、每一个子女,或者晚辈,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这样才是尽到丧礼,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礼节,应该是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
‘祭尽诚’,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时候要真诚。我们祭拜祖先,或者在祭拜刚过世的父母,要有怎样的心?要有他仿佛就在我们旁边这样的心。所以,我们不可以好像我有拜一下,我有祭祀这样就好。我们说“祭神如神在”,虽然他们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在祭拜他,就好像我们呼请他回来一样,这样的亲切,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得到宽慰。为人父母的,你能这样做给你的子女看,让他也能了解什么叫对父母的一种礼敬。
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能感恩祖先,能感恩过世的父母,这样我们就不敢胡作非为,我们有父母在,我们有祖先在,我们不敢贻羞祖先,我们不敢丢自己祖先的脸。所以,如果我们祭拜的时候,能用这样的心,很诚敬,就好像他们就在我们周遭,跟我们在一起,这样的祭拜才有意义。
‘事死者,如事生’。这个也就是刚刚所讲的,祭拜的时候要把过去的人,虽然他已经远离我们了,但是也应该就像他还在我们身旁一样。过去舍姐曾经住在末学家里有几年,她过世的时候,我们在前几年,我们吃饭的时候,喝茶的时候,我们不忘摆一付碗筷,摆一个茶杯在旁边,也请她随时随地都回来与我们同聚。为什么要这样?我们这个感觉,就是她永远都在我们身旁。虽然她已经不在,不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是我觉得她的精神就常在左右。
所以追思父母,不一定是形式,经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们,他所指导我们,所教诲的种种言行,或者其他这个很有道理的情形,我们都要牢记在心里。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因为我们要禀承父母所教我们的,能一代传一代,这样才不辜负父母他们养育之恩,也才不辜负古人为什么要立教垂范于后世。
为什么要教我们孝?为什么要教我们悌?因为没有做这些,没有这些基础的话,我们又如何能做人?所以,最基础的应该从“入则孝”,在家里这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学习如何孝养父母。做父母的也更应该好好把握时间,在他们三岁到七岁入学的年龄当中,不要任意放弃这一段宝贵的时光;这一段时光他们没有好好建立这种家庭教育,实在是非常的可惜。今天就为大家讲到这里,‘入则孝’我们就讲完了!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从小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头,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弟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再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小心。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那可见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我们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的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你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这些重要之外,我们的饮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也是特别的要注意到。这里就举到了饮食,应该怎么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有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景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接下来我们看: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里也提到,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当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的代替父母去转达。“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赶快的去代为找来。如果找不到的话,‘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跟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应该要把转达的情形,再向父母转达。好比我们在一个团体里头,如果主管叫我们代为找人,我们现在可以透过电话,我们可以直接叫唤他来,也可以透过种种的无线电传呼就可以转达到。
过去我们晓得,往往一户家宅很大,有前厅还有后院,可能旁边还有书房,往往父母要找人、要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才有办法找到那个人。所以,以前如果听到长辈在呼唤,一定随时回应。即使你在工作,你在吃饭,也一定赶快小步的跑到尊长的前面,问问看有什么吩咐,还有交代。由此,我们也可以延伸出来一个道理,就是长者所交代我们、交办的,对于人的传达、传呼,我们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者报告。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称’就是称谓尊长。我们对于尊长,如何来称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们要对长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间的应对,往往连名带姓,互相的叫唤。儿女从小他也听到父亲这样唤母亲,母亲也这样直呼父亲的名字,姓名统统叫出来。所以,难免做儿女的他也会,偶尔也会脱口而出。
曾经有一次,我在一个团体里头,看到老师彼此之间互相叫名字。某某名字老师(某某人,然后再加老师这样),不是说直接他姓陈,就叫陈老师。就是把他的名字直接呼出来叫老师这样。结果学生听了以后,也是直呼老师的名,虽然后面有加个老师,但是这样也是不礼貌。为什么?因为老师他做了不良的示范,让孩子也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成年人在讲话,或者父母在讲话,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如果旁边有子弟在,我们的言语,我们的造作,我们都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让他们落入不好的印象,然后来学习,这样就非常的可惜!
‘对尊长,勿见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长辈在场的地方,做为晚辈的,从小父母就要告诫他,不可以在长辈之前好像故意卖弄你的才华,你的才艺。此地的“勿见能”,这个“见”,我们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很特别会来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有这种情形,他爱现,从小就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我们都晓得,社会上往往很有才艺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他锋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视韬光养晦,即使你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这样对自己有很不好的负面作用。所以,从小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特别小心注意,千万不能让子弟与人觉得这么小就爱卖弄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对将来的前途,对将来立身处世,都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再往下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揖”就是很恭敬的来向他问候。在以前,由于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于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们行走的时候,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人也是长辈,一定会过去问候。我们现在在路上行走,我们可能没有这么的方便,因为时代毕竟不同。
譬如说我们在学校,也曾经问过学生:在学校看到老师或者看到校长,缓缓的从前面过来,会逃避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会很大方的跟老师、跟校长问候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所以我们也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小朋友他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害怕,所以掉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如果两个人,远远的一个已经看到对方,一个故意没看到掉头就走,他有可能产生误会,就是你故意不看我。所以‘路遇长,疾趋揖’,这也是从小我们就要养成如何尊敬长者,在路上看到长者,我们应该要问候。
‘长无言,退恭立’。如果长辈没有跟我们讲话,我们就退后一点,礼让长者先过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也有很多人感慨,我们现在都不讲人情。在大都会里头,我们都说水泥森林,跟以前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社会,淳朴的这种景况已经完全没有了。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在外面游玩,很多户人家,他们即使家里都没有人,也不用锁门,也不用关门,因为根本就不怕有小偷,左邻右舍也会互相的关心,几乎邻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所以在这种守望相助之下,社会治安非常的良好。我们在路上,如果远远看到隔壁的婆婆、伯母过来,我们都会打招呼,她也会叫我们的名字,某某是不是出去,还是怎样?最少都会打个招呼,偶尔还会寒喧几句。
我们想想,现代几乎是完全没有。所以,有的人隔壁住了谁?不晓得。对面住了谁?也不清楚。因为我们现在不懂得尊长,也不懂得邻人相互的照应,所以彼此当然不认识;不认识,感觉就没有那一份亲切。往昔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亲切?原来他远远只要看到有长辈过来,就会打招呼。打招呼当中,我们就会说:你是某某人的子弟,大家就好像很亲切。即使住在这么一个区域里头,可以说彼此都相互的认识,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里也提到,刚刚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讲到如果你是骑着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多有多远?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这样。
我们今人,我们应该怎样‘骑下马,乘下车’?我们如何来对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为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让老者他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的很安全的下来。所以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着交通工具的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帮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们要帮助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别的礼让他们。
我们现在礼节可以说也很不错,譬如说搭乘飞机,我们会到机场送机、迎机。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我们也懂得送父母要送到车站,目送他搭上车子再离开。这些是时代环境的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让父母在这个接送、迎送当中要特别的注意,尤其年纪大的人行动不方便。如果为人子女的你有驾车,你开车,对于长者,我们要看他完全身体手跟脚都已经伸到车子里头坐安稳了,还要再问他坐好了没有?他答好,才可以把门关上。
曾经看到一个老者,他的脚受伤,末学就问他说:你的脚何以受伤?他就说他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伸进到车子里头,这个朋友司机,他从前面没有看到他的脚还在后面,就把门用力关上,结果脚受伤了,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对于老者,他如果有乘载交通工具,要特别的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为要。送这个老者离开,或者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往往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机场送别的时候,都看到没有人影了,挥挥手再离开,这个也告诉我们要目送长者安全的离开。看完了第十条,我们接着再往下看十一条: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仪上面,我们应该重视社交礼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到,譬如说有一些带小孩子到现场,如果小孩没有受到约束,他往往会在会场里头东跑西跑,非常没有礼貌,也没有礼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从小父母没有约束他。当有长者有长辈在场的时候,做儿女的应该要懂得进退应对,统统要了解。
所以此地这一条就告诉我们,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幼勿坐”,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这个主人没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来。所以这里就讲到‘长者立,幼勿坐’,做为晚辈的就不能坐下来。‘长者坐’,长者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里也提到在长辈尊长或者长官主管的前面,我们讲话声量要放低一点,要小声一点。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声量很大,讲起话来许多人都要为之侧目,都会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晓得自己的讲话声音非常的大。所以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告诫,也要注意到他们讲话的声量。家里有客人来,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观摩情形。在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子女,跟他讲:你可以出来。测试看看他的这种情形,礼貌的情形,还有应对的情形,给他有这样的机会学习。学习之后,父母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或者表现得不妥的地方,一定要当下就来跟他指导,应该如何做是最好。但是这种做,不是造作,不是刻意,而是很自然的在教育他、在引导他。
‘低不闻,却非宜’。如果讲话会紧张,在长辈之前讲话很紧张、很小声,这样也不对。“低不闻”,声量小到对方没有办法听到,这样也不对,也是没有礼貌。“却非宜”,“宜”就是适合,“非宜”就是不适宜。所以讲话,从小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来,有尊长在面前,我们也要指导他,他的行仪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就好比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当会议结束,或者有人要进出,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关门;等他进了以后,再把门关起来。如果有离开的时候,散会要离开的时候,一定先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可是我们现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说要先打开每一道每一道的门,即使在散会的时候,要有一个人先替长辈开门,或者按电钮,或者按电梯,在电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长者,为长者开关门,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们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长辈。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你的长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人家看你彬彬有礼,温文儒雅,肯定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问起对,视勿移’。这里就谈到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线,应该怎么摆。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着长辈,不能眼睛看别的地方,这个都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懂得这样的话,往往会吃了很大的亏。尤其是你有职业,你有经商的经验,我们都晓得,与人对谈的时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这个人为人正直。眼神不对、飘浮,也可以看得出来你内心是轻浮、是不正之人。所以“问起对,视勿移”,这个“对”就是对答,当长辈问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我们的回应,要注意我们的目光不可以随便的飘移,应该要注视着对方,注视着长者。除了对长辈如此,我们跟一般人交往,在谈吐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视勿移”这一点,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看完了第十一条,我们接下来再看第十二条。请看课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都晓得,当我们跟群体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工作、或者职业,我们都会与人相处在一起。在团体里头,如果有长辈,不一定他是我们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纪比我们还大,如果我们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这样的长者?此地告诉我们‘事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纪像父执辈这样的人,我们对待他,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的来敬重他。如果也像兄弟姊妹,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是在我们的兄长当中,我们也要爱惜他,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因缘,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缘,或者相聚在一起学习的这种因缘,我们都要珍惜。怎么相处?‘事诸兄,如事兄’,对待这样年纪的人,就好像家里的兄长一样来尊敬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能和睦。一个团体不能和睦,这个团体肯定不能兴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处,这个家也不能兴盛。所以与人和睦共处,非常的重要。当然首先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纪比我们年长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一条,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会把他所学的他会的,他一定会提携你,教导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认为他没有什么,你有傲慢的这种心态,别人也不会帮助你,也不会提携你。
所以人与人相处,也贵在能谦虚。尤其对长者,长辈他们的经验丰富,虽然或许他们的学识没有做晚辈的来得高,但是他们经验的累积,往往不是做晚辈的他们所能体会了解的。所以在对待年纪如同父执辈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敬爱他,像父亲这样的,不是用孝顺,而是用那样的心来尊敬像父执辈这样的人。如果人人从小都有这一份心,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一定是相当的和谐,相当的安定,相当的幸福。
【谨】
前面“出则弟”已经告诉我们一些行仪,日常行仪应该如何。接下来“谨”,它告诉我们自身这个态度,也是属于居家生活的一些细节,我们也要特别的留意。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这里就讲到人一定要珍惜光阴,我们都晓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起来,可以说精神最好,最抖擞的这个时段,所以一定要珍惜。古者他们对于子女非常重视,要早起。曾国藩曾经告诫他的子弟,在《曾文正公嘉言集》里头,他讲:要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兴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这个晏起就是起得很晚。他们是不是会早起?早起的家庭,我们感觉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朝气、有前途的家庭。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日照三竿,这个家恐怕就是没有家教。所以,古人很重视子弟要爱惜时间,爱惜光阴,早上就要早早起床。
所以这里讲‘朝起早,夜眠迟’。在往昔我们可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者晚上很晚睡,也不像我们现在几乎到半夜凌晨还在那里读书也好,做事也好。因为毕竟环境不同。以前教育子女它是这样子的,父母还没有睡的时候,为人子女的一定要等待父母都去睡了,然后他们目送父母就寝之后,把家里再打理,再看看,有没有门窗哪里没有关好,或者东西没有处理好,等检查一切没有安全顾虑之后,为人子女的再上床睡觉。早上在父母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为人子女就已经先起来问候父母。跟我们现代的情形恰恰相反。
此地也有人会误解,晚上很晚睡,早上又这么早起床,那不是睡眠不足吗?这里的用意就是说,我们如何先让父母安心的睡觉之后,为人子女再跟着睡觉。因为这样,如果万一父母有什么事情发生,不要说子女都已经跑去睡觉了,不晓得。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要仔细,先把父母安顿好之后,做子女的再睡觉。此地最主要的精神所在,就是告诉我们时光,不要睡得太久,时间很宝贵,今天过了,今天永远不再回来。如果永远存着拥有今天,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他认为每天都有今天,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睡得很晚。
也有很多家长,每到寒暑假的时候,他就让自己的子女睡得很晚。曾经这样问过学生:在暑假的时候,睡到十点的请举手?差不多有一半,睡到九点的也有一些,睡到八点的也不少,睡到七点的没有。睡到六点的有两个小朋友,是兄妹,他举手。我就问他说:全班只有你们两个表现最优秀,为什么你们这么早起?这个哥哥就回答说:没办法,是因为妈妈帮我们办了报名晨泳,所以五点多就被叫醒,六点就去学晨泳。原来是如此。
可见一般家长往往也忽略了,孩子在休假的时候,也让他们睡得这么晚。我们想一想看,如果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多吃完饭,肯定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学很多的才艺也好,也可以看很多书。每天你能多了两、三个钟头,一个暑假六十天,他所节省出来的这些时间,可以用在很多很好的地方。但是很多家长往往都忽略了,实在是相当的可惜。
‘老易至,惜此时’。这里就讲到时光匆匆,人往往回头一看,已经好几十岁了。这个时候我们想到要努力已经来不及了,有道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为人父母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记得要好好的教导他。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这一条很多人从小父母就已经教得很好。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干净。刷牙漱口一定三餐都要做到,尤其晚上睡觉的时候,更要特别的一定要落实,才能保健牙齿。
‘便溺回,辄净手’,几乎每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头,老师都有教,父母从小也会教他们。所以这一点一般小朋友都已经可以落实,而且做得很好。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为大家讲到此地,再会。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从这一条,我们从字面上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的衣冠必须要整齐。整齐,不但自己看了欢喜,别人看了也会高兴。为什么?衣冠不整的话,给人感觉就是不懂得尊重自己,同时也是不尊重对方,可以说是失礼。所以从小,为人父母的就要特别注意到孩子的仪容。我们都晓得出门之前,一定要先照照镜子,从头到脚都要检查一遍,免得出门出糗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朋友,他因为时间非常的匆忙,出门没有再端详一下,自己的这个衣服有没有扣好?鞋子有没有穿好?甚至袜子颜色不同,他因为一时匆忙没有注意到。所以,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从头到脚衣冠一定要整齐。
‘冠必正’,“冠”就是指我们戴帽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没有正。没有方正,戴得歪歪斜斜,可以说是轻率的感觉。所以这个“冠”,此地冠指正的,所指出的就是指我们戴帽子要戴得整齐。
‘纽必结’,纽就是纽扣,没有纽扣的是拉鍊的,我们也要把它拉好。纽扣要扣紧,有时候我们纽扣松掉了,可能在半路掉了。所以,在平常的时候,我们也要检查自己的衣服,纽扣是不是有松的感觉;有松的话,应该把它缝好,免得穿出去之后不晓得掉在哪里。有时候参加重要的聚会,因为纽扣掉了而出糗了,这个都是很失礼的事情。所以平常我们对于自己的衣服、容貌要特别注意整齐,穿戴好整齐之后再出门,免得有很多状况,我们没有办法感觉的。
过去从事教学的时候,有时候看到学生家长匆匆忙忙来接小孩,有的甚至衣服穿反面,里头穿成外头,这个都是因为一时的匆忙没有注意到。偶尔,我们如果一疏忽的话,也有可能把纽扣扣颠倒了,很奇怪的出门,等到一发觉自己这个窘态的话,已经为时已晚。尤其女众,我们女生出门的话,应该要特别注意,如果你的拉鍊是在后头,出门一定要摸摸看是不是有拉起来,是不是有扣好,因为在后头我们没有办法注意到。所以在出门之前,即使晚了一分钟,我们都要仔细的端详看一看,有没有哪里不整齐?不但自己出糗,这个对别人也是不尊重、不礼貌。
‘袜与履’,袜就是指袜子,履就是鞋子。‘俱紧切’,如果有鞋带的鞋子,应该要把它绑紧。袜子也要穿好,不能一脚高,一脚低,这样穿出去就非常没有礼貌。“切”就是要把它绑紧。“俱紧切”,“紧”要绑紧,要绑得牢。我们也看过很多人,上半身穿得非常的整齐,非常的端庄,非常的好看;可是你再仔细端详他的鞋子,你会觉得非常的不搭调。为什么?鞋子很脏。所以我们要出门之前,的的确确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冠有没有整齐,穿戴是不是自己已经觉得整齐了再出门。这个整齐并不是要穿得非常的华丽,而是没有失礼于别人,自己也会懂得尊重自己。
袜子跟鞋子,我们也要督促子弟,袜子一定要拉好再穿出门。有的上面的这个口已经松掉,所以一脚高一脚低,也是很不礼貌的。平时做家长的也要懂得,也要经常注意孩子的仪容,是不是有穿戴得不整齐?如果不整齐的话,我们也要告知他,该扣的应该要扣得很好,不可以与人有邋遢的感觉。
人的容貌是我们第一眼所见面的第一个印象。不好的容貌,不好的仪表。不好的容貌没有关系,但是你有良好的仪态,你有整齐的穿着,也会让人觉得看起来很舒服,不会失礼于别人。曾经听到朋友这样讲,他们说办公室有人穿着很不得体,就是把家里的这种很轻便的衣服穿去上班。结果很多同学、很多同事很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办公室是一个比较庄严地方,我们不能为了自己方便,然后不懂得这种衣服的穿戴的重要性。所以,仪容的整齐也是一个人的威仪所表现出来的,我们要特别谨慎小心。我们再看下一条: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这里就讲到我们放置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便乱放。‘勿乱顿’,这个“乱顿”就是随便摆置。‘致污秽’,以致于衣服脏掉了。有很多小朋友,他即使到小学五六年级了,你要叫他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往往非常的困难。曾经在教学当中,也问了同学,会自己折自己的制服的,请举手?往往都没有人。可见在家庭里头,父母也疏于教导自己的子弟如何折叠自己的衣服。衣服自己会摆的,这样的小朋友也不多,大部分都还是家长替他来整理。我们想从小如果对自己的衣物他没有办法料理,自己整理;长大之后,他习惯没有养成,就很容易没有办法自己料理自己的衣物,不能做到很整齐,这样也不好。
过去有一个朋友,我每一次看到她,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有一次看到她穿着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然后赞美她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她就说:这一套衣服已经十几年了!我就问她:你如何保养的。她就说到,她说她从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她要如何保存自己的衣服。要把衣服,分成春、夏、秋、冬,衣服都要会自己整理,而且要会折叠,该挂好的、该收好的自己都要懂得。因为母亲从小就教她,母亲在做的时候都会叫她过来看,然后比较容易的就慢慢教她,样样她都会,会叠会折。她说即使要换洗的衣服,母亲都要求她要折好,放在篮子里头再去洗。所以她说从小因为得力于母亲的教诲,所以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她说也因为母亲这样教她,所以她教导她自己的小孩,喝完奶瓶,会把奶瓶放在固定的地方。即使才一岁多,她说也可以训练,也可以教导。
同时她说,母亲从小就会注意细节,她学到母亲的真传,她也告诉儿子。她说从小儿子每一次到医院打预防针的时候,其他的宝宝都哭得很大声,但是她会跟她的儿子讲说:宝宝,这个打针就是要让你快快的长得高,让你身体能健康。所以乖宝宝他就不怕痛,一点点痛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她这个小孩每一次打针,他都很勇敢,一点都没有哭叫声。由此可知,从小的家庭教育,从小小的一、两岁开始,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错过教育他们的机会。
一个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会节省很多的时间。为什么?因为你懂得善用时间。一换下来的衣服,你就把它叠好,把它整理好,你就不可能堆置了一大堆。堆置了一大堆,不但衣服皱皱的不好看,同时对衣物的保存也会减低它的寿命。所以懂得整理衣物的人,他同时也应该很善于整理这个家庭,把家里会打扫得很干净。过去这一个朋友,她就是如此,她很善于在很快的时间,就把家里整理好。后来我就赞美她:这个实在很难得,能向你学习。她很客气讲,她是得力于母亲小时候的教诲。可见家庭教育何其重要!我们再看第十五条: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这一条也是前面第十四条的延伸,你能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们穿着更要得体。所以,这里就讲到穿着打扮不应该华丽。‘贵洁’,最主要是在整齐干净。
‘不贵华’,不重视华丽,不重视流行。为什么?因为你重视流行,你要走在时代的尖端,你就要花很多钱,又要花很多心思去搭配,这些都有偏颇于奢侈跟浪费。有很多人他都会觉得衣服永远少一件。我曾经就问刚刚提到的这个朋友,我说为什么你每一次都穿得这么好看?她说母亲从小就给她一个观念,衣服你在打折的时候去买,买整套的,你穿衣服时间很短,一搭上去就是一套。你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你不用在那里搭配。只要端庄的衣服,我们一穿起来就会觉得很整齐、很好看。你再善于保养,你把它挂得好,把它挂得整齐,你穿起来不会皱皱的,你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奕奕,非常的亮丽。
所以衣着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的重要,得体与否。我们在出门之前也一定要看看,我们这样的穿着打扮是不是得宜。古人他们很重视衣着,所以才讲到‘上循分,下称家’。这个上,还有下,有两个意思:如果你是长辈,你应该怎么穿?“循分”,应该按照你的年龄、按照你的地位来穿着,不可以穿得不得体。“下称家”,如果你对待晚辈,或者晚辈的穿着,我们也要注意。年纪小小的,他不能穿得太过老成,年纪大的人也不可以。我们在家里穿着,对子女也是一种教育作用。父母穿得不得体,儿子看起来会觉得父母怎么好像很邋遢一样。
所以,在此地特别要注意的是家庭主妇,往往都会觉得在家里没有关系,随便穿无所谓。殊不知,孩子从小就看到母亲的模样。母亲在家里如果不邋遢,穿得也不是太随便的话,从小子女就会觉得母亲相当的美丽,相当的雍容,相当的端庄。如果母亲在家里也随便穿着,头发随便梳一下,或者绑一下,这样的仪容打扮也会让子女觉得在心目中的母亲是一个不好看的妈妈。所以在此,做母亲的在家里,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典范,在家里的穿着也要适当,更不要疏于打扮。
古人教导妇女要有四德,哪四德?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其中就有一点叫妇容。我们对于自己的容貌要特注意到,不要让人觉得在家里像黄脸婆一样,出门像一朵花,这样对子女的影响也很大。为什么?他们看不到母亲美的一面,这样对小孩来讲也不是很好的。
过去在教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他就问到我。他说:老师,你难道都没有漂亮的衣服吗?我一时很惊讶,因为他才五岁而已,为什么会这么注重我的穿着?因为每一次上课的时候,是上书法课,我很怕我的衣服被小朋友弄脏,几乎每一堂课,固定的一堂课都穿固定的衣服,所以学生看到老师就永远是那么一套。这个学生他因为每一次看到老师都是穿一样的,我就跟他讲说:老师不是没有衣服,是因为衣服经常被你们碰脏,所以才经常穿这样的衣服,是以免把好的衣服漂亮的衣服被你们碰脏了。但是想一想,就觉得我这样是错误的,于是后来只要有上课的时候,我都注意自己的仪容、自己的容貌、自己的衣着,也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每一次虽然有不同的衣着,但是也要让他觉得老师每一次耳目一新,精神奕奕。
所以被小朋友教了这一课之后,也特别注意到我们的仪容。非但是大人他们会注意到,连小小的五岁小女生,她们都会注意到大人的衣着。所以身为父母的,身为师长的,我们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仪容。尤其衣服不可以穿得太紧,或者太暴露,这些都不好,都是很失礼的。尤其女众方面,我们的穿着更应该特别的注意,适当的打扮给人会有很好的印象,人家第一次见面,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穿着随便,与人感觉就不一样了。尤其有面对面试,或者参加重要的聚会的时候,我们尤其要特别注意仪容的整齐。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这里就讲到饮食不可以挑剔。为什么?均衡的营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小孩从小他就会挑剔食物,孩子的发育就很难均衡。尤其现在孩子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几乎父母还没有动手,他就先吃。所以在饮食方面,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也要告诫自己的子女,父母还没有动手,长辈还没有用餐之前,晚辈肯定不可以动手先吃。
除此之外,孩子有挑食的习惯,更是从小就不应该让他养成。有一些习惯更差的,他会在菜肴里头翻来翻去,挑来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会在里头专门挟他喜欢吃的,从小就特别爱他,把他喜欢吃的,在众人之前就翻挑给他吃,这个也是很不对的。为什么?他会看到父母这样做的话就是疼他,所以他将来如果认为这是正常的,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这样挑。将来他长大到外头,就很容易有这种习惯毛病跑出来。
所以,从小不好的习惯,做父母的一定要谨慎小心,及时要给他制止。还有吃饭的时候,饮食的时候,声音太大声也不可以。除了吃饭不能吃过量,不能说他爱吃就尽量给他吃,吃了不节制,从小就胖嘟嘟的,这个也不好。‘食适可,勿过则’,也就是说从小对孩子的饮食,我们也要告诫他要节制。不可以说今天饭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饭菜不好吃,不喜欢吃,他就少吃。从小养成他定时定量不挑食,这个孩子才能长得健康活泼,身体抵抗力才会增强。
我们也看到很多营养不良的小朋友,仔细一打听,我们看他的饮食几乎非常的挑食。因为挑食,得不到均衡的营养,所以才会感觉抵抗力不足,经常在生病。所以从饮食方面,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不挑食的习惯,饮食不过量的习惯。
小孩往往也会跟大人一道出去应酬,看到大人饮酒,有时候做父母的,看到青少年已经十来岁了,已经念了国中、高中了,往往也会斟一点酒给他喝。这也是不好的。在这里我们看到: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如果年纪轻轻,在少年的时候,他经常饮酒。我们晓得,酒喝多了会伤身。自古以来的酒,它是一种健康的食物,它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我们看以前的酒杯,它旁边有两个耳,高高的耳,你拿起来斟着喝的话,你大口就会碰到你的脸颊。所以,古人他喝酒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他不是饮酒作乐。
我们晓得,现在人喝酒就不一样了!往往有牛饮的这种习惯,而酒后又经常乱性,酒后丑态百出。所以这里就告知,我们从小子弟在家里头,小小的年纪不要让他学会喝酒。大人喝酒,小孩在这个时候不宜给他喝,即使浅尝也不应该。为什么?因为喝酒很容易上瘾,上瘾之后要戒除就很难。
我们晓得一旦有酒癖,他喜欢喝酒,我们知道很多家庭会破碎,往往不是酒,就是色,就是赌。所以,既然酒它的危害性有这么强,有这么高,做父母的不得不从小就要注意孩子他的饮食状况。尤其孩子出门,可能三五成群,他们就会去所谓的PUB。如果去这样的地方,回来之后,你闻到酒味,应该即时的制止。因为现在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一旦养成,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都知道‘饮酒醉,最为丑’。我们看到酒醉之人,他的丑态是不堪入眼,同时也伤害到我们的身体。我们说“慎于始”,年纪轻轻的时候,做家长的在这一点也要特别的小心。尤其有些父母他对酒也有相当的嗜好,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子女在旁的话,不应该饮酒过量,免得造成子女不良的影响。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步从容’,就是我们走路的仪态。我们的姿势除了走路以外,我们站的姿势,我们坐的姿势,都要很从容不迫的。什么叫从容不迫?就是很缓和,很端庄,很稳重。如果走路很急,很匆忙,我们晓得,这个人肯定他的性子就是很急。这样的人给人感觉,我们就会觉得他是没有耐性之人。长官看到你如此,他怎么有可能把重任托付于你?如果在家里性子很急,一定很容易与家人冲突。在外与朋友交往,如果你个性很急,也会得罪很多人。走路、说话、站立的姿势,都与人觉得你很赶,你很匆忙,这样都是不对的。
我们经常听到老一辈人教导我们,人,坐要有坐相,立也要有立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这种仪容。但是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这种教育已经很少。我们也看到有人走路,头向来就是低低的,就是往前冲。走路的神态,我们也可以感受出来,有的人走路的时候不经意,嘻嘻哈哈;有人站的时候也是很难看,坐的姿势也不好看,也不都端庄。这样都与人没有礼貌、没有家教的感觉,也是不好的。
所以,“步从容,立端正”。从小在家里,我们看到子女、子弟,家里的子弟走路不好看,我们从小就要予以纠正,坐的姿态,站立的姿态,也都要特别引导他。一个人行得正,他就立得正。如果你连站都站不好,都是歪七扭八,或者一付轻浮的感觉,轻浮的样子,这都是很不好的。所以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有待于父母好好的教诲。同时做父母的,你要做树立良好的榜样,你在走路是不是也那么赶?那么急?如果你讲话也那么赶,走路也那么赶,都是很急迫,子女肯定也是会跟你一样。所以,怎样教小孩?就从自身开始先做起。自己不能以身作则,来要求自己的子女,恐怕没有办法达到教育的作用。
我们再看‘揖深圆,拜恭敬’。“揖”,古人讲“打恭作揖”,这是很恭敬的一种礼节。以前的衣服,我们知道袖子很长,所以打恭作揖怎样才标准?一定要圆,不能挤在胸口,一定是圆的。“圆”,也代表圆融,代表恭敬。我们现在不讲这样的礼节,我们是以打招呼。打招呼我们也要发自内心,不要皮笑肉不笑,要发自内心跟对方打招呼,从内心做出你的和颜笑容,一定会让对方感受你如此的尊敬他,跟他作礼。
‘拜恭敬’,这个意思是指如果我们参加一些聚会,有礼拜的时候,我们在行拜的这个礼节,也要特别与人有恭敬的感觉。如果我们仔细一点,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首长,或者参加一些祭典的时候,我们从电视画面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拜法,他与人是恭敬的。有的人头只有低一点点;有的人他的腰很软,他就会稍微再弯一点点。有的人拜的速度很快;有的人很缓和。你会觉得他真的是很恭敬的在礼拜。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拜恭敬”。
凡是碰到祭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要用虔诚的心,拜也一定要把腰弯下去,代表我们用身体恭敬的向对方,向这个祭拜。譬如说祭拜的话,是对亡者的一种恭敬、一种礼仪、一种礼貌。我们从这样的电视上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也看过,很多人就是头轻轻的一点,很快动作就起来。虽然他没有感觉,但是我们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好像不恭敬的样子。所以,怎样是恭敬?我们可以试验看看,腰没有弯跟有弯,速度很快跟缓和,有很大的差别。对旁人看起来,他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有没有恭敬,你有没有从内心发出来。
就好像我们对长者行礼一样,像蜻蜓点水的那么快,我们就晓得不是真诚的恭敬。你能缓缓的把头配昏沈腰,轻轻的缓缓的点头,然后再抬头起来。如果你的腰没有弯跟有弯,相差很多,从旁人眼光来看,可以觉得你的恭敬与否,在这个时候可以看得出来。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勿’就是不可以,‘践’就是践踏,‘阈’就是门槛。过去我们的房子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四合院,四合院里头,每一间房间一入门都有门槛,因为要关木门,所以都有高高的门槛。我们现在房子的建筑结构大不同于前,所以门槛已经很少见到了。可是在一些寺庙或者比较传统的建筑,它还是有门槛。
以前的人,他会教育自己的子弟,碰到有门槛的地方,绝对不可以往上踏上去,然后再下来,一定是要跨过去才有礼貌。我们现在没有,如果要进房门之前,如果我们去拜访别人,当他们家里外头有一个踏垫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的鞋子有没有脏掉。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这个踏垫上踏一踏再走进去,就不会让人感觉你带来了一些灰尘、脏的东西进来。所以同样,不一样的时代,但是我们同样都可以互通它的精神所在。
什么是它的精神所在?就是要懂得礼节。也有很多人说礼节是吃人的,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观念。我们与人相处都希望对方有礼貌,同理,对方也希望我们也遵守礼节,礼尚往来。所以,有节度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是相当重要的。
“勿践阈”,我们现在即使没有门槛,但是如果有机会到寺庙里头,我们也要告诫子女,在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爬上去践踏,然后再跳下来,这个都是很不礼貌的情形。
‘勿跛倚’,跛还可以读成“必”,就是两只脚不同时的站立,就是站一只脚,一只脚斜放着。我们这样两只脚不能同时的着地,肯定身体会歪一边。所以,以前的人他就很重视,孩子很小就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自己的姿势。姿势不好看,不良的习惯,从小都要教好。所以这里讲的“勿跛倚”,就是身体不能经常的歪斜,或者靠在墙壁上。你靠在墙壁与人讲话,多么没有礼貌!
所以,我们读到这样的字眼,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这个跛倚的情形可以说经常的发生。有时候会觉得先站一只脚,一只脚休息,或者靠在墙壁舒服一些。殊不知,给人感觉是相当失礼的。
‘勿箕踞,勿摇髀’。为人父母的更是经常犯。过去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他很小,大概五岁多,末学就教他《弟子规》。他读到“勿箕踞,勿摇髀”的时候,他就问我,什么叫“勿摇髀”?我就跟他讲,摇髀就是坐在椅子上面,把两只脚翘起来,然后大腿一直抖动。他说原来是如此。五岁的小朋友,当他会背《弟子规》的时候,他读到这里,问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他懂了之后,有一次他回到家里,刚好隔不久他回到家里,他看到父亲坐在沙发上面,翘起腿来,然后就在那里抖抖抖。小朋友一进门,他看到父亲这样,他就跟他讲:杨老师说“勿摇髀”,就是说坐的时候,大腿不能这样一直摇,这样是不好看的。结果爸爸笑得很开心,马上把两条腿摆好。由此可见,小孩子在还没有受到外界环境污染的时候,我们教他什么,他完全的吸收什么。他看到父亲这种举动,他就想到《弟子规》里头教我们“勿摇髀”。
什么叫“勿箕踞”?箕踞,就是这两条腿坐的时候张开的,像过去的畚箕一样。畚箕,因为它的弧度是这样出去的。所以,两条腿不能坐得像畚箕一样,开开的,很难看。尤其是女生,从小做母亲的、做父母的看到子女他的坐姿不良,我们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予以纠正。不然等他习惯养成,这个姿态将来会经常出糗的。自己不晓得这种毛病习气,对于将来会有很大负面的影响。为什么?人家不喜欢你,人家看你一副轻浮的样子,谁会喜欢你?对自己来讲,也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无论是在声誉方面,在行仪方面,都得不到别人的敬重。所以“勿箕踞,勿摇髀”,可以说为人父母的,他不经意当中可能就会犯了。
也有很多人,他会认为《弟子规》就是教教家里的小孩。如果有这种心态的话,那就完全错误了。因为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学生会向我反应,他说:我爸爸,《弟子规》里头他完全没有做到。老师在这里讲给他听,他觉得很好。回到家里,看到父母他们是这样的态度,他们就会怀疑到底爸爸的对,还是老师的对?所以,做父母的,当我们有这些习气毛病的时候,自己应该要及时的改正,不要让子女觉得父母都做不到,为什么我要这样做?这样就太可惜了。所以《弟子规》,不但子女我们要把他教好,做父母的更应该落实,这样才能以身作则好好的教育他们。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我们都晓得,我们现在的建筑几乎很少有帘子,几乎都是用窗帘,没有用帘子。古时候的建筑,它往往每一间的间隔,它不是用门,可能就是用帘子。所以古人教育自己的子女,从小在掀开这个帘子的时候,要‘勿有声’,不可以很大声,不可以一拨,后面刚好有人走进去,就打到后面的人。我们现在没有帘子,我们有窗帘,就要教导子女,拉窗帘的时候,不可以很粗鲁,应该要轻轻的拉。窗帘也是一种比较细致的东西,如果你用力很猛,或者拉得不好,它上面的钩环都有可能掉下来。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动作要细腻,不可以很粗鲁。细腻的动作就从窗帘做起。并不是只有这个帘子重要,包括其他的事情,譬如说整理家事、搬东西,我们都不可以很大声。如果你很大声,动作很大,那就表示你的行持非常的粗鄙,不用心,不专心。所以,此地只有指“缓揭帘”,不能有声音,其实其他的也都不应该出很大的声音。尤其是椅子,有些时候大人也会偷懒,拉椅子,靠近桌子一点,往往是用拉的,然后就发出很大的声音,吱吱的叫。因为图一时的方便,却没有感受到周遭可能人家在休息,可能很安静,你这样的动作就会影响到别人。所以,从“缓揭帘”开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谨慎,不应该很粗鲁,动作不应该很大;细心的人,它的声音往往微乎其微。
‘宽转弯,勿触棱’。这个也讲到走路的时候,遇到有角的地方,我们要稍微让它有空隙一点,不要距离得太近,撞到桌脚。有时候,我们也看到人莽莽撞撞的,不是碰到椅子,就是碰到桌子,有时候难免也会撞到墙角,受伤。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小时候我们就要学到走路要小心,做事情要轻盈,步伐不但要轻盈,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轻盈。
我们讲到“勿触棱”,我们都晓得这个棱角很危险。走路是如此,开车碰到棱角的地方,碰到转弯的地方,我们更要注意。如果平时我们懂得任何环境都要小心,都要注意的话,有很多灾祸都可以避免。此地只有举到“缓揭帘”,还有“宽转弯”,这里都再再的告诉我们,从家庭生活当中,我们就要学习动作、态度都要轻盈,不可以很粗鄙,很粗鲁,动作很大,也就是说从小就要培养仔细的心、恭敬之心。
在《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用恭敬心去做。恭敬心,用简单的字眼来讲就是专心,不能用心不在焉来做任何事情,肯定都做不好,而且你会碰撞得很大声。除了“缓揭帘”跟“宽转弯”之外,再来,我们拿东西也是要特别的注意。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执’就是拿的意思。我们拿空的东西,拿空的器皿,就要感觉好像我拿很满的东西。为什么?如果你没有很专心的端这个东西,有可能你不专心,撞到了,碰到了,摔破了。不就很可惜吗?
‘入虚室,如有人’。到没有人的房间里头,也不可以随便。为什么不可以随便?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也要感觉有人在。有很多人对于别人的东西,他都很随便。所以这里也再再的告诉我们,拿东西都要特别的谨慎小心,拿不好就碎掉。或者你端菜,母亲叫你端菜,你端不好,碎掉了。所以这种细心的行为,这种细心的精神、专注的精神,从小就要养成。在没有人的地方,也更应该要教导子女懂得尊敬别人,即使没有人看到,我们也要教他“慎独”。没有人的地方,更应该谨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起了偷盗之心?是不是起了不应该起的念头?随便碰别人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态度,所以要特别的小心。今天时间已到,我们就讲到这里,再会!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我们先看‘事勿忙,忙多错’。我想每一个人,他都能亲身体会到,当自己很忙的时候,就会愈来愈紧张,紧张得到最后可以说是没有头绪,所以就会错误百出。所以这一段话“事勿忙,忙多错”,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心里都要先有一个计划。什么是优先次序?我们都要明了,哪一个应该先做,哪些比较重要我们应该要先做。千万不可以等到时间非常紧迫的时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的紧张来把它完成。结果事与愿违,往往会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错,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团体。如果是团体行动的话,你的紧张、你的忙乱都会让人家情绪整个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内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乱得没有头绪。
为人父母的在家里头,教导自己的子女,我们平常也要有让他学习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机会教育,要让他做家事,或者做家里的一些事情,请小孩也一起来参与,让他有历事炼心的这种磨炼机会。
什么叫历事炼心?在做事情的当中,教导他如何来观看你的心。过去末学经常举办家族性的夏令营。每当暑假的时候,所有的家亲眷属,这些小朋友就会聚集在这个家里头,就会教他们。从哪里开始教起?从擦桌子,教他们怎么擦,摆碗筷怎么摆。吃饱之后,教他们怎么收拾;收拾完以后,要教导他们如何洗碗。像这一套,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孩子学习的机会全部把他剥夺了;也不要因为孩子的功课很多,这些学习的机会,都让他没有机会来做。你没有机会让他做事情,他就没有做事的这种经验;没有经验,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难料理,往往都会忙成一团。
别的不说,我们就光看孩子的功课。如果他没有养成“今日事,今日毕”。功课累积了很多,一旦要考试,匆匆忙忙的在那里临时抱佛脚,像这些都是平常做父母的疏于对孩子的观察。所以“事勿忙,忙多错”,事情我们不要与人感觉就是匆匆忙忙的,因为忙乱当中很容易出差错。所以古人告诉我们“欲速不达”,做任何事情,应该从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时间去稍微计划,我们事情应该怎么做,免得事到临头,挤在一起忙,乱在一堆,这个都很不好;而且个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犯这一句话。
我们再往下看,‘勿畏难,勿轻略’。“勿畏难”也是在说我们做事或者学习,在课业也好,或者在处理事情也好,我们要有不畏困难的这种心态。人往往都会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难的大部分都会畏缩,不敢前进。也因为这种心态,所以人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往往有相当大的困难。我们也看到很多小朋友,对他的课业,尤其是理科、数学这一方面,还没有算就先投降,说:我不会,然后就把题目推到父母那里,请父母或者请哥哥姊姊教他。碰到这种情形,我通常都会先告诉学生,要先把自己怕困难的这种心去除掉。这种害怕的心理,自己先要有勇气来克服它。为什么?碰到困难的事情,我们冷静一点,头脑冷静一点,能反覆再三的学习,肯定可以做好。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他的数学也不太好。大概小学四、五年级,当他背到《中庸》里头的一段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他读到这里的的时候,他就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就举例跟他讲:当别人的聪明智慧比我们好很多的时候,可能他一次就会了;但是我们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来反覆的训练,自己也可以达到,也可以像他一样的行。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会做到,就能达到,我们如果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就不要怕困难,我们用一千次,说不定就可以完成。这个小朋友他突然豁然开通,他说:我终于明了了,我的数学为什么都考得不好?就是我很害怕它,我做得太少。我说:你很聪明,你能懂得这个意思,你就会运用;碰到任何困难,没有办法突破的地方,你能多学习,你就会了。
所以“勿畏难”,也是我们做人处世相当重要的一种鼓励,要鼓励自己不要怕困难,要经常勉励自己,向自己挑战。果能如此,经常向自己挑战,你的才学都会慢慢的进步,更为提升。
但是也不可以有骄慢的心态。“勿轻略”,这个“轻略”就是轻视、忽略。有很多小朋友从小父母就给他上才艺班,或者其他语言班,所以他因为已经事前学习了,每当学校再有上同样的课的时候,他往往就会比较傲慢,因为他已经都会了。这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轻慢,轻慢的态度,不能谦虚,不能谦虚就不会努力用功去学习。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对于世间的任何事情或者学业,我们不能有轻慢、有轻忽的这种心态,我们都要用恭敬心求教于别人。看到别人做任何事情,我们应该要敬重他,千万不能轻视,别人做的事情就是比较差,就是比较不好。所以这个轻略的心态,往往很多做父母的他们也都会忽略掉。所以,子女从小也会向着父母学习,对于任何事情,他不在乎,不看在眼里。这些都是不好的示范,我们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这个‘斗闹场’,在过去,在古时候,有一些竞技的地方,譬如说有斗鸡的地方,斗一些小动物的地方。“闹”就是非常热闹,很繁华的地方。‘绝勿近’,从小我们要告知自己的子女,这些地方为什么不要接近?因为这些地方比较容易犯罪,犯罪的地方往往都聚集在这里,它会经常发生斗殴的现象,有斗殴的情形发生,可以说是是非之地。我们看现在社会,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地方,譬如说声色场所,歌厅、舞厅这一类的。这一类的场所,它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不是那个年龄的人,肯定不可以去,那是违法的。
如果子女经常去这种地方,我们晓得很多犯罪的地方,它所汇集的往往就在这里,因为这里去的人三教九流统统有,可以说出入的分子非常的复杂。自己的子弟如果经常到这种地方,为人父母的应该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声色场所很容易令人堕落。很多不良的嗜好、不良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在这里所学到、所污染到的。所以为人父母不得不注意,自己小孩出入场所的这种地方,应该要好好的注意。
我们都晓得孟母,她为了教育孟子,希望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孟母有三迁。搬迁到最后一个地方,学校附近,才看到孟子每天会跟这些学生学习,所以环境非常的重要。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居家环境,是不是很接近这些斗闹环境,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环境不好,很容易令人污染而不晓得。有道是“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所以环境对一个人,可以说非常的有影响力,我们不可以不对环境重视。
‘邪僻事,绝勿问’。从小,父母如果有讲一些比较怪异孩子不应该听的话,也不应该在自己子弟面前讲这些话。所谓怪力乱神这些,或者是有涉及到妖魔鬼怪的,比较奇怪的、比较偏颇的、比较偏激的这种言论,我们都应该告诫孩子们不要接触;不仅不要接触,更不要去问它。如果孩子很好奇,我们应该跟他讲:你听了这些话,晚上做恶梦,你睡不着,你会怕;你听了之后,你半夜不敢起来上厕所,所以对你来讲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从小有好奇心,对不好的这种行为言论,我们都要告诫他,千万不要去了解,了解之后对他身心都有严重的污染,反而是不好的事情。
我们看完十七条可以清楚的了解,从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还有他的内心精神方面,都已经一一的陈述出来。尤其“事勿忙,忙多错”,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我们看到现代人工作压力很重,事业非常的忙碌,所以经常忙得焦头烂额,内心也经常的惶恐不安。当我们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无论你是家长或者是社会人士,我们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我们就可以改正自己这些忙碌紧张的这种习惯。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生活礼仪,有很多孩子他曾经跟我抱怨,他说:每一次妈妈到我房间,她都不敲门。我就问他说:为什么不敲门?他说:她会偷进来,突击检查我有没有在看书。我就跟他说:一定你有曾经不在里头看书,看其他漫画故事,看其他课本,所以妈妈才会突击。他就跟我讲说:我之后我就门把锁起来,让妈妈无法进来。这件事妈妈也跟我投诉说:我女儿一进房间就把门锁起来,不让我进去,我怎么敲门,女儿就是不让我进去。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亲子当中沟通不良的现象。
我们如果读《弟子规》,我们就晓得,不管我们到任何房间,有没有人都应该先要敲门,敲一下,轻轻叩门,扣一下,让里头的人了解外头有人。轻敲之后,里头有答话之后,我们再请他进来,同意允许之后我们再进去。
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凡是进入房间的时候,不论任何房间,或者公家单位办公室也好,我们都要先敲门,敲门还要问里头有没有人。‘问孰存’,为什么?我们晓得,如果当我们在门外看到里头,我们从外头可以看到很多双鞋子在里头,我们就晓得有很多人在里头,说不定人家在开秘密的会议。如果我们很鲁莽的门一开就进去,可能会妨害到别人。如果人家在开秘密、机密的会议,你一进来也会被误以为你是不良之人,故意来当间谍,来破坏,所以难免也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养成习惯,不管你到什么样的房间,都要先敲门;一定要养成习惯,不论里头有没有人,一定先敲门。我们也经常在公共场所,尤其我们在洗手间的时候,往往有的人非常粗鲁,如果加上门锁坏掉,可能因为你的鲁莽,彼此就会发生很尴尬很困窘的事情。所以我们无论做长辈或者晚辈,对于子女房间,我们要入门,也应该跟子女告知一下,先轻轻的敲门,然后再进去,不要让里头的人吓一跳,突然有人进来。尤其有时候办公室非常的静,如果这样轻轻走进去,可能人家会吓一跳。所以“将入门,问孰存”。有很多成年人都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在此我们提出来,做为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则,从家里做起。
‘将上堂,声必扬’。这里也讲到“上堂”,大厅或办公室比较大的,往往要进去之前,譬如,敲门说:我是谁,我来了;或者说:大家好,让里头的人了解有人,出声一下。“声必扬”,一定要让对方知道有人进来。譬如说我们求学的阶段,进了办公室一定说“报告”,然后才进去,让里头的老师、师长知道有学生进来,这是一种礼貌,同时也告知里头的人,知道有人将要进来。千万不可以很隐密的这样走进去,如果万一人家有掉了东西,我们就有可能变成嫌疑人。所以“将上堂”,要记住,一定要出声音。声音也应该要出得和缓,不可以很急,不可以很急的答应,这都是不好的。我们敲门进去之后,或者还没有进去,当别人问你:你是谁?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当里头的人回答说:你是谁?我们就要完全把自己的身分表露出来。譬如说,我姓什么?名字叫什么?我是谁?我将找谁?一定要报告清楚,让对方明了。
‘吾与我,不分明’。这里是讲,如果你说“吾”,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也是自己的意思。“不分明”,如果你回答说:是我、我啦。“我”是谁?别人不晓得。尤其现代家庭都有电铃,我们按了电铃,对方拿起听筒一定会问:你是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具名以告:我是谁,我要找谁,要让对方相信我们是谁之后,表明来意之后,他肯定就会开门。
千万不可以很鲁莽,电铃拼命的按。我们按电铃也是要轻轻缓缓的,不可以很猛很用力拼命的按。有很多小朋友每一次去上课,有时候他那个电铃按得非常急,很难听,往往我都会告诫学生,按电铃也要有气质,不可以拼命一直按。我跟他们说:你按完电铃一定要停一下,让里头的人,譬如说他在房间、在客厅、在厨房,他听到以后,一定要走路过来,才能为你开门,回答你。千万不可以认为你按了人家马上就要回答,这是很不礼貌的,因为不可能每一个人他都守在电铃的旁边。
这样的告诫学生之后,学生也能遵守这样的礼貌,按了以后稍微停一下。如果停了差不多二十秒、一分钟,没有人,我们再按一下,说不定在阳台后面没听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再按。千万不可以很用力的很快速的这样按,非常的吵,也会吵到别人。
“吾与我,不分明”,除了入门之外,我们在这里也附带说一下,每一次到了教师节,总会收到学生很多的卡片,问候的卡片。有很多学生以前在一起的时候,跟他很熟,现在长大了,他已经没有办法上课了,他对老师的怀念就会写个卡片送给老师,顺便问候老师。可是往往他们都没有具姓,只有写名叫某某,事隔那么久,学生又那么多,做老师的实在很难想起这个人姓什么?所以“吾与我,不分明”,对方知道我自己对老师的一种礼貌,要写信问候老师,可是老师他没有办法记住那么多的学生。
所以在此,我们也告诉所有的小朋友,所有的学生,如果五年十年以后,你还相当怀念你的老师,写信给老师,写卡片送给老师,一定要具姓跟名,把姓名完全写得清清楚楚,让老师清楚你是几年前的学生。千万不要只写名字,写名字有时候又有很多同名的学生。所以这里也附带提出来,没有具姓就“不分明”,没有办法辨别你是哪一位学生。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24孝的故事。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这里也讲到一般人的习气毛病,往往手先拿着对方的东西,说:请借我用一下。不是先问,问了人家已经同意了,再动手拿。往往都是先拿,然后再讲,这个也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这里就再再的告诫我们,当你需要跟别人借东西,要使用别人的东西,自己没有这样东西,一定要明明白白的告诉对方。‘须’就是必须,一定要先让对方同意你,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动手去拿。
‘倘不问,即为偷’。如果你没有问,你拿了就用,就等于是小偷没有两样,就好像是小偷一样,没有两样。曾经一位母亲跟我讲,她说:这个《弟子规》很好用。我就问她:何以说?她说今天她的一双女儿,老大大概小学二年级,老二大概四、五岁左右,两个人吵架。妹妹就哭得很伤心,过来跟妈妈说,姊姊骂她凶她,所以她很难过,她就哭了,请妈妈替她出气。妈妈很明理,她就问小女儿说:你到底有犯了哪些错误,所以姊姊才会骂你?这个妹妹就跟妈妈说:我只不过拿了姊姊的玩具而已,姊姊就不让我玩,就骂我,就凶我。
妈妈就跟她讲说:好,我们来背《弟子规》第十八条“用人物”。然后下来就接着让她念,这个小女生说:“须明求”。妈妈说:接着呢?她就说:“倘不问”。最后一句,“即为偷”,让这个妹妹讲。结果妹妹就哭得更大声:妈妈我不愿意当小偷,我知道我错了,我不应该乘姊姊去上学的时候,我偷偷的去拿她的玩具来玩,又没有把姊姊的玩具放好。所以,当这个五岁的女生她读“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她就晓得她的行为是错误的。
母亲看到小女生,她读到这里更为伤心,就跟妈妈讲说“我不是小偷”。妈妈就安慰她:你当然不是小偷,做错事情,“过能改,归于无”。所以她就跟妹妹说:你知道你的错误,赶快去跟姊姊道歉,道歉之后,你以后不再犯,你就没有罪过了。所以,由这个小小的故事里头,我们可以晓得,我们千万不要看小小年纪她不懂,她熟透以后,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道理。
五岁的小女生,她读到这一条,她知道她自己的行为错误。我们做大人的更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在用别人的东西,是不是会犯这种很急躁的毛病,先拿了再说,拿了之后再向他报告,或者手上先拿着:借我一下!然后掉头就跑。我们在团体里头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人,这个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一种态度,我们也要特别的注意到。
另外还有一个很小的小朋友,年纪大概在小班左右。每一次我上完课,我都会请小朋友吃一点小东西,吃酸梅。这个小朋友她每到下课时候,她就自己会去拿一包,拿到我的面前,拿一颗起来,就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吃?第一次她这样的动作。因为以前都是我请他们,有时候我很忙,这个小朋友会按耐不住,她知道酸梅放在哪里,所以她就自己去拿。拿了之后,到我面前,我就跟她说:《弟子规》里头,有一句话说,没有经过同意,你拿了就好像是小偷一样。她就说:对不起,我错了。
我就跟她说:凡是你要吃东西,吃老师的东西,虽然每一次上课你们都可以吃,但是首先一定要先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吃,在家里也一样。我就跟这个小朋友,小小的年纪,我跟她讲:在家里,你要吃任何的东西,你也要问妈妈或者爸爸,我可不可以吃?而且吃的时候要从长辈先请,请到最后你自己才吃。这位小朋友经过我这样一次教诲之后,每一次她就先来问,她会说:老师下课了,请问我可不可以吃酸梅?我就说:可以。她去拿了一包酸梅来以后,就拿一颗先送我,先请我吃。吃了以后,我已经有交代,如果有看到其他家长,一定要称呼什么妈妈好,请吃,到最后自己再吃,果然她也是如此。过了不久之后,这个小朋友的母亲告诉我说:我女儿最近特别有礼貌。我说:为什么?最近她一反常态,就是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先请家人吃,大家都吃了以后,自己才吃,这个《弟子规》的功效还真不小!
所以我们听到以上这两则,我们在家里头,的的确确告诫我们的子女,随时随地无处不是教他的时候。《弟子规》里头的所有这些规范,可以说普遍运用得很广,就看贤明的家长,你如何来教导。我们再看下一条: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这里就告诉我们,凡是你要借别人的东西;前面是说你要用别人的东西,一定也要明白的告知对方,让对方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去使用。此地讲你借人家的东西,‘及时还’。“及时”就是有时间性,譬如说你跟人家讲:我借完之后,我马上还。你就要记住,马上。你如果说:我跟你借三天、借一个礼拜。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个礼拜之内,要还给人家清楚。不可以借著然后就忘记了,千万不可以。人最怕没有信用,你没有信用以后,你以后还想再借,因为你的信用不好,人家就不会借你,你再借就有困难。反之,就是这里讲的‘后有急,借不难’。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时还人家,在时间内要还给别人。千万不要让人来催缴,他说:你欠我的东西,还没有还给我。这都是很不好的,更不可以借了然后就忘了,这更是要不得的。“后有急,借不难”,所以这里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借人家物品,千万要记得一定要有信用;没有信用的话,将来要再借就非常困难了。
尤其成年人借钱这一方面,可以说很多人最忌讳也最怕,借了以后就不闻不问,就好像假装没有这一件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他的声名为什么会败坏,就是借了以后很皮,就好像完全不当一回事,这不但非常没有礼貌,而且也相当不应该。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孝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再准备来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没有真诚,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建立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我们知道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所以我们在家里,我们也要看,子女他的言语,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讲谎话,我们从他的神情当中,也可以窥见出来言词有闪烁,就可以晓得孩子有诈骗的行为。
过去也有一个学生,他写暑假功课。我看了这个功课以后,我发觉为什么他的生字、生词还有造词这么少,明明课文有两三面,照理讲我看到里面生词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几行就没了。后来我就说:来来来,我要看你的课本,要对照一下。凡是画线的地方,就是要写生词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铅笔画的画线被擦掉了,有被擦过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面对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小的,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在外面被污染的机会相当大,当我们觉得有异样,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们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这个“诈跟妄”,从小我们就要告诫自己的子弟,千万不可以说谎话,一发觉,一定要马上处理。处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讲“父母责,须顺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没有接纳你,有没有接受你的教诲,你从你跟他的对应当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你要再稍为调适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发觉孩子的眼神,他没有忏悔,没有悔改,心里怀恨会表现在颜面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观察孩子的习性,有的吃软不吃硬,有的是一定要吃硬不吃软。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没有一定标准,你要善于观察小孩。【大学】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不修没有可以齐家的, 没有能够治企的, 更不可能安邦定国的。
修身的前提是正心, 正心的前提是诚意, “诈与妄 兮可焉” 就是告诉弟子诚意的重要性。所谓诚意就是完全真实, 一丝毫虚假都不存在, 如【了凡四训】中说的“至诚合天”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孝的故事。
我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1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雪。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闹钟停了,我忘买电池了。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我就给妈妈打了个长途电话:
“妈,我闹钟没电池了,明天还要去公司开会,要赶早,你六点的时候给我个电话叫我起床吧。”
妈妈在那头的声音有点哑,可能已经睡了,她说:“好,乖。”
电话响的时候我在做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黑的。妈妈在那边说:“小桔你快起床,今天要开会的。”我抬手看表,才五点四十。我不耐烦地叫起来,“我不是叫你六点吗?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呢,被你搅了!”妈妈在那头突然不说话了,我挂了电话。
起来梳洗好,出门。天气真冷啊,漫天的雪,天地间茫茫一片。公车站台上我不停地跺着脚。周围黑漆漆的,我旁边却站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听着老先生对老太太说:“你看你一晚都没有睡好,早几个小时就开始催我了,现在等这么久。”
是啊,第一趟班车还要五分钟才来呢。终于车来了,我上车。开车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他等我上车之后就轰轰地把车开走了。我说:“喂,司机,下面还有两位老人呢,天气这么冷,人家等了很久,你怎么不等他们上车就开车?”
那个小伙子很神气地说:“没关系的,那是我爸爸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开公交,他们来看我的!”
我突然就哭了——我看到爸爸发来的短消息:“女儿,妈妈说,是她不好,她一直没有睡好,很早就醒了,担心你会迟到。”
忽然想起一句犹太人谚语: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看过后,记得做一个孝顺的子女。这一辈子,能让你欠太多的,而且不求回报的只有父母,不要抱怨父母的唠叨„„ 多多体谅他们、感恩他们、关心他们!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最后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经验。有这样经验,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
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则孝的故事。
曾国藩驾着马车带着他孙子游学,每次在路上看到农夫,都会拱手行礼,而农夫总是很冷漠的走过,没有任何回应!孙子很生气的说:那么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下次不要再理他了!爷爷告诉孙子,我为什么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德行呢?我们对别人微笑时,换来的可能是冷漠!我们传递爱心时,换来的可能是不理解!我们学习改变时,换来的可能是嘲笑!勇敢的做自己吧!关键在于坚持!不要让别人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品德!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巧语’,奸巧也是不真实之话。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会有很多流言?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坏,讲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一般人所谓讲话狠毒,一般人就会感受到有些人讲话真的会伤人会刺人,这些都属于“奸巧语”,相当不好。有一句话提到“利刀割体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伤痕很容易愈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让他一生都觉得非常痛苦,很遗憾。所以这种恨会怀恨在心,往往他也会伺机报复。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的这些言语都一定要确实的戒,不能讲。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弟面前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子弟将来也会养成看到什么他也会不平则鸣。我们晓得,不平则鸣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语上面,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秽污词’,就是不好的言语,粗鲁的言语。有人骂人会讲一些脏话,甚至帮别人封一个不好听、不文雅的绰号,这些都相当不好。尤其同学之间,小朋友当中,都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什么毛病?随便取绰号来取笑别人,这些都是属于“秽污词”,孩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气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发觉自己的子弟经常口出恶言,也要很谨慎小心的来教导他。一定要告诉他:你不喜欢别人讲你不好,不喜欢听别人骂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这样的言词来加与别人。‘市井气,切戒之’。“市井气”,就是指前面的这些,可以说是一般人,市井小民。这里“凡出言”到“奸巧语,秽污词”,可以说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应该要切实的改正过来。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学《弟子规》也就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一条相当相当的重要。何以说?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最难的就是贵在相知。与人相处当中,最为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之后,朋友引起误会。所以与人相处当中,难免就会有纠纷,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追根究柢,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我们看到事情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分别、起了执着,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噗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漩涡,慢慢慢慢就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测。妄加揣摩,然后轻易的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二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相当的重要。
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经验,就是被这些毁谤的谣言所困扰着。即使明明自己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总是会听到很多谣言,把你传得很难听;没有这样的事实,也被捏造成有这样的情形。所以人与人之间往往疏于言语,只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家庭当中的误解。误解之后,一定会争吵;争吵之后,小者争吵没事,大者会引起斗殴。
所以言语上,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的讲出来。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讲话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句话讲了之后,它有没有后遗症?会不会毁谤对方?会不会影响整个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们都要特别谨慎小心,千万不可以为所欲为,看到什么讲什么。看到别人好像不对,但是也不分青红皂白就讲出去,讲出去害了对方,对自己也很不好。
对这样的言语,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为什么?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比较大件的;小,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结和谐?都要谨慎小心。
这一条最值得借镜的、警惕的,我想应该是大人。在这一条,如果我们读到这里,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难免也会受到流言的困扰,我们读到这一条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除了与人相处,这个言语之外;另外,如果是为人师表,你对这个内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学问,对于这个学问里头有所怀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轻易的传授。因为你轻易传授,会误导学生,误导弟子。所以在我们知见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时候,我们做为师长的,对于教导子弟或是学生,这一点也应该要谨慎小心,要实事求是才对。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也提到讲话的时候,‘凡道字’,“道”是讲话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把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不可以讲了一大堆,不晓得交代的事情为何,这样就等于白讲。同时也让对方没有办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所以,此地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团体里头,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属,面对这样的沟通,有这种上对下或者下对上的沟通,我们一定抓住到讲话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谨慎。
末学过去曾服务于公职,如果长官从远地打电话回来,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再重复、再反覆反述一次,让长官明白我所听到的,我从电话中所听到的是不是真实。为什么?从电话当中,有时候我们会听错。言语当中有很多的字音发音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很仔细,有时候我们也会会错意,这种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清楚明白,让对方听懂,他的感觉是完完全全的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诉我们,讲话不可以太急躁。有时候很急,漏掉关键的一句话,或者一两个很关键的字,结果你因为太赶,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在言语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要领,当你在交代或者传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讲得不清楚,让对方做错是我们害他,不能责怪对方。讲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后遗症出来,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错误。
所以在言词当中,我们讲话要清晰、要明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你说话的声音速度太快的话,对方没有办法吸收,没有办法听清楚。尤其老师也要很注意。记得小时候上数学课,老师的乡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几何数学时,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不明了老师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地我们也呼吁,凡是为人师表者,你在讲话、在授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声速度的快慢。太快学生听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这种音声的传达,一定要把握住重点要讲到。而且这个“舒”就是要流畅,把你的言语要表达清楚,免得让人没办法理解你所说为何物。
有的人讲话速度非常快,像连珠炮一样,从电话当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滴滴答答讲完,讲完我们也忘了他刚刚讲的是什么。所以碰到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接电话的人,我们也不要紧张,一定要缓和下来,反覆再问他。因为如果交代我们是负责传话的人,在这一方面把关更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这一条,如果讲话时很快,这个语音有模糊的地方,我们也要特别谨慎小心。如果你没有把握,对方可能听不懂你的话语,我们也要告知他说: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如果不懂请你可以反问,哪里不太清楚。因为有时候人一急,或者一兴奋,很多话他有时候会漏掉,或者讲得太快,都会与人觉得你讲得词不达意,这样就很不好。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里就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什么话都不谈,只是讲一些是非人我。此地也特别告诉我们,当你有听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讲一些不好听的话。所谓不好听的话,就是在讲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插进去,不要再去讲,把这个是非扩散。有时候,我们听到刚好别人讲的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好朋友,都会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耳根清净,不听其他不好听的话,不听闲言是非,可以让我们不但耳根清净,而且心也会很安定.再者,如果没有人我是非的困扰,我们这一生也会过得特别的快乐。为什么?流言的困扰往往很令人难过,甚至会难过一辈子。尤其伤害很深的言语,往往都是因为大家爱说话,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变了质,等你听到的时候,都已经不堪入耳,这个时候反而内心会很难过。
所以当人家在讲话的时候,不关自己,千万“莫闲管”,千万不要去管他。不要闲着没事,电话拿起来就找朋友聊天。有时候就在你聊天当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朋友把你的话再传出去,这个是非就扩散出来了。所以我们没事的时候应该多读书,或者学一些才艺,学种菜,学烹饪,学中国传统的书艺,学画画,都很好。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彼此的闲聊当中,不但造口业,也对自己很不好。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祸从口出”,我们要深深的警惕自己,言语一定要特别小心。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前面第二十条告诉我们,言语特别的重要,要谨慎小心,它攸关一个人的声誉,攸关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世的信用问题。这一条,它就告诉我们要扩充我们的心量。‘见人善,即思齐’。当你看到别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们应该不吝于赞美,不应该鄙视他,更不应该有嫉妒的这种心态。我们说“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应该要想一想,“即”就是马上,马上反观自己,想一想他这样做很好,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才对。这个“齐”,就是希望也能达成像他这样的水平,达到这样好的境界。
‘纵去远,以渐跻’。即使我们做不到,能力没有办法像他这样做到,我们也要慢慢的学习,慢慢扩充自己的心量。“以渐跻”,希望渐渐的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像他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勉励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会逐渐的提升。当我们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做过;我们看到这么美的事情,我们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变成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就鼓励我们见贤思齐。有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现不错,往往都吝于鼓励,我想我们也应该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什么?我们想想,我们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们表现得不错,主管或者长官对我们的奖励,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兴,觉得我付出、我所努力有了代价。
当小孩表现得不错,我们也要适时的奖励他。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表现得不错,我通常都会赞美他:不错,要再接再励。我最经常奖励学生的就是卡片。卡片里头,写了一些历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励他的话,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得了不少的奖卡。他的母亲说,他的儿子自从得到这些奖卡之后,他都默默的把它保存起来,每天晚上他会一再的看这些鼓励的字眼。这些鼓励的话对他的功课、对他的为人,母亲观察之后说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励人的这些励志的言语,我们也可以随时把它摘录下来,适时的鼓励自己的小孩。做老师的也不吝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好的言语,说不定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他可以得力于这一句话,一生精进不懈,这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平常看到好的,我们也应该把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来,随时随地可以讲给子女们听,或者讲给学生听,也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它的鼓励作用非常的高。这里讲到我们看到好的要向他学习。如果看到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有不对的时候,“恶”就是有过失、有不对、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这个时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这样,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是真的三个人,而是指: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跟恶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镜,也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看到好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样的犯错。所以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不对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骂人家,不是批评别人,而是要赶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我们也同样的犯这样的过失,这样的错误,就要赶快及时改正。“无加警”,没有的话也要自己勉励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这样不好的事情。
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可是却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一面。所以看别人的造作,看到别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恶,可以说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我们都看得到,世间的种种,镜子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有很多人说我的能力很微浅,我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世间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响所及,你的家人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向你效法;扩充到整个社会,你影响的就是在你的团体。人人能如此,社会风气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渐渐的改善。
所以,当我们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发扬光大,从内心做起;看到不好的,从内心反省。这样这个社会善良的就会愈来愈多,善事扩充层面也会愈大;不好的也会逐渐的萎缩,逐渐的减少。所以读了《弟子规》,我们仔细想一想,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宝典。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要扩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们也要向这个好人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都晓得,做人最重要的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话,你能服众。你在家里有德,你这些孩子也会向你学习。我们说祖上有德,《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就讲到如何扩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个“德学”,我们所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也是八德。所以好的这种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扩充,要能学习,要能效法;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在德学方面要加强。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开始。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做为儿女的、做为学生的,做儿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学生的在学校明白自己学业一定要认真,像这样也是德学的一种。因为你能尽自己的力量,达成应尽的责任,这个就是德学。
“才艺”如果不如人,应该要‘当自砺’。这个才艺我们都晓得,现今的人很重视子女学有才艺,拥有才华的人,他在社会上往往比较吃香。如果你能一门深入,就变成这种才艺的专家。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他的才艺非常的高超,我们不能只有羡慕,我们都晓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积成的。所以我们在才德方面、学艺方面输给别人,这个所谓“输”,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竞争。而是你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学得那么好,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诉我们,随时要勉励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学业好、功课好、品德好、才艺好,我们都要反观自省,想一想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如果你没有达到尽心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就应该要向他学习,甚至请教他都可以。我们说“好学近乎智”。很好学的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好学,我们没有能力,不但立身处世很困难,就是连照顾自己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从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学习。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谨慎的教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里就讲到品德才学,这些非常的重要,一定看到别人很好,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效法。可是如果在物质的享受方面,我们就要降低我们的享受。不要看到别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准很高,然后拼命向他追求学习,这个是不对的。
曾经有很多有钱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物质享受,这是无底洞的欲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他对生活来讲会更为安舒,更为快乐。而快乐也不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书,或者听听音乐,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的惬意,已经是相当的快乐。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是最能享受到人间的快乐。这里讲到你的衣服、饮食,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应该是指我们的生活,物质生活,不是只有在衣服。还有行的方面,我们也要注意。曾经有家长向我反应,他的孩子说:爸爸,你不用去学校接我了,因为你开的那个烂车,我很丢脸,人家别的同学他们开的都是名牌的轿车,你不用来接我了。结果这个父母听了非常的难过,也由这一点我们也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他就懂得追求物质的享受,长大之后,他这个欲望怎么能填满?欲望可以说无止尽。
所以从小我们给予子女的,我们要晓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们应该要留给老二穿。老二穿完觉得还不错,家亲眷属有人也是适合,也可以穿,我们也可以再把它转送出去。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礼。所以如果能养成勤俭的美德,对于我们一生,我们对物质享受就不会很重视,就可以清淡。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在物质的给予方面,也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让他有勤俭的观念。
‘勿生戚’。这个“戚”就是觉得难为情,觉得脸上挂不住,很难过。物质享受比别人差会起了这种羡慕难过之心,这些都不对。所以从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给他非常的安适,不见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长他欲望增加的这种嫌疑。为什么?我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如何让孩子有勤俭的观念,从小我们就要培养他,不可以从小让他过得相当的舒服。这个所谓相当舒服,就是给他都是最好的。给他都是最好的,他将来长大,万一环境没有这么好,影响所及,都有可能变成作奸犯科。所以在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从小孩子他这个物质方面的享受。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这里又提到了人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彼此见面,我们都希望对方能讲好话,我们也讲好话回应对方。可是我们难免也会听到,有人会直接讲我们的过失。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诚如这一条所说的,你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不好的;当别人专门讲你不好的,你会很生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好的朋友会渐渐的远离你。
这里就讲到“闻”,就是你听到,“过”就是直接讲你不对的地方,你听到很生气;你听到人家赞誉你,赞美你,你很高兴。这样就是‘损友来,益友却’。因为你喜欢听好听的,这就会引来很多专门讲好话给你听的,你永远看不到你的过失,损友会渐渐的接近你。“益友却”,好的朋友也会逐渐的疏远于你。
人会讲别人的过失,如果没有到达一个程度,往往他不轻易来跟你讲你有哪里的不对。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对,他讲你,你很生气。他讲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他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结怨仇。我们刚刚有提到,人很难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规劝你的,讲你不对的,你没有这样的雅量来接纳,你的朋友、好的朋友当然会渐渐远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的接近你。
我们都晓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几乎都是在吃喝玩乐,都是在享受,只知道这些,这些都是会有损我们的品德。为什么?每天只有在欲望,往欲望里头贪求,这是造业的现象,也是灾难来临的征兆,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
此地讲到损友跟益友,它的标准在哪里?在你的心量。你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会广结善友;你没有那样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会远离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会接近于你。因为你只想听你爱听的,你不想听真话,人家就用虚伪的话来欺骗你。最后,你潦倒,你祸害来临,你都不晓得。所以,朋友当中的交往,我们也要谨慎小心。
孔夫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友也有三,也有三类,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这是讲到不好的朋友有这三类,专门讲好听的话,专门找你去吃喝玩乐,专门讲一些虚假的话,用这些话来欺骗你、诱惑你、蛊惑你,这些都属于损友。所以,结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当中,朋友也是五伦之一。朋友,他在我们人生的历程当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关键。有时候我们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个想要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长辈,往往就是比较亲的朋友,相处共事比较好的朋友,我们往往会跟他切磋探讨。所以好的朋友,他讲信义,他讲信用,他会真正的帮助你,规范你,让你在危难的时候,他也会适时的站出来替你讲话,或者让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们在选择朋友也要特别的小心。为人父母的,从小也要告诫小孩。像有的父母,他不了解自己子女在外面交友的情形,等到接到警察通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干了些坏事。所以有一些贤明的家长,他也会去了解,他的朋友是哪些人,往往也会邀请他到家里来观察。如果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相当的保险。为什么?我们知道他的朋友是好还是不好,做父母的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来机会教育,告诉子女哪一类的是好朋友,哪一类是不可以结交,应该要疏远的。所以,此地也讲到一个标准,好朋友我们要接纳他的规劝;不好的朋友,我们记得要远离他。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听到有人赞美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怀有恐惧之感。为什么?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有时候那种骄慢的态度,他就会因而生起。
‘闻过欣’。听到人家讲你不好,你会觉得很安慰,会觉得很欣慰,因为我做错事情有人肯愿意跟我指出,让你更为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好像唐太宗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他有宽广的心量,接纳魏征跟他规劝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没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征老早就不敢给皇帝讲这些真话。皇帝如果有过失,他都会及时来加以制止。
所以,这里就讲到‘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会渐渐的与你接近。我们都晓得,人一生不可能没有犯错,但是你听到别人对你有所过失会肯跟你讲,我们第一个应该要感激他。为什么?他没有让你罪上加罪,恶上加恶。尤其做错一件事情,你侥幸没有人发觉,你下一次再犯,你会觉得大家都不晓得,你这些罪恶就一直往下堕落。如果我们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过失,第一次就不对,就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要庆幸,因为你无心的过失,别人肯这样的帮你忙,让你能及时的制止,不再继续造作恶业下去。
所以我们对于肯告诉我们过失的人,要抱着感恩的心,一定要感激他,不要气他。有很多小朋友做错事情,听到别人跟他讲,他就很难过跑来跟我讲,他说:别人说我怎样。听了以后,我分析给他听说:是你的错,别人愿意讲出你的不对、你的不是,你应该觉得高兴。为什么?因为你将来会变得很好很好。孩子听到以后,他就觉得很安慰。
这里我们也要提出一点,当我们如果要讲对方不是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一定要和颜,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骂我。也要记得时间场合,如果在公共场所当中,你让那一个人下不了台,直接指责他,或者指出他过失所在,不给对方面子,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好朋友有过失,我们也要知道让他有楼梯下,让他觉得这样不会难为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规过于室”。要规劝别人,尽量在单独的地方,让他能缓和自己的心情,同时也不要让他太难堪。这里也是相当重要的。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首先要了解,怎样的过失称为“错”?怎样不对的事情,我们称为“恶”?这里最大的分别在于你的心,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此地讲‘无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这些称为错误、过失。“无心非”,非就是错。不对的事情,不对的言语,或者不对的造作,我们称为错,是无心的;有心去造作,我们就称为恶。这里它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每一个人,我们想一想,这一生都有过失,都有过错。如果无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存着感激之心,及时的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语,错误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为非作歹,那就是相当的不好。这是有意造作恶业,他的结果灾难肯定会到来。有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心地要纯善;没有纯善,我们也要向善人学习。即使我们今天知道自己有过失,你能改正过来,可以说这是好人一个。我们也不要在于自己曾经犯了过失,就非常的难过,难过到终日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这样也是错误的。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里讲到有过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过,不再犯,这个过就永远不再造作;不再造作,这些过失就等于没有了。因为你能忏悔自己过去的不对,你能及时的改正过来。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赞叹颜回,他说颜回是一个不贰过之人。什么叫不贰过?就是同样的过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过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这样的过失,不再重复,不再重蹈覆辙。
‘倘掩饰,增一辜’。如果你有过失,你有过错,你故意再去掩饰,不要让人知道你曾经做错事情,像这样的人也不对,有这样的心态更是不对。因为“倘掩饰”,如果你再去掩饰,再去讲一些谎言来弥补你的过失,同时“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条罪。你就增了哪一条罪?谎言之罪。
因为人很怕人家指证他有过失,也很怕改过向善,这是一般人的通病。过去的人,往昔之人,他们对自己的过失,他们很在意。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有过失,我们要及时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耻近乎勇”,知道过失不是一件耻辱,知道过失能及时改正向善,就代表我们是不断往上追求之人,我们不是往下堕落之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对于自己有无心的过失,一定要及时改正过来;有意的犯错更应该避免,更不应该有这种心态,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论或者行为,都是相当不好。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此地也勉励我们有过失不要怕,要能及时的改过。同时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我们也要怀着宽恕的心情来对待别人。尤其是别人无心的过错,我们要原谅他没有那种智慧,他因为一时不小心,我们也不要得理不饶人,也要有宽恕的心情来原谅对方。千万不要恶上加恶,把别人逼到没有地方伸展,这也是很不对的。所以,除了勉励自己有过失及时改正之外,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哲理。
我们看过了第二十四条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扩展我们的心胸。怎样扩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爱心,对待世间的一切众人,我们要怀着这样的爱心来对待一切众人。
【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我们此地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你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这个世界就更为美好了。请看下一条课文,第二十五条: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一条也指出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样的;我们站在地上,都是同一个地球上面,所以人应该要彼此的珍惜。尤其最近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捷,人与人之间往来互动更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为地球村了。所以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和睦共处,族群与族群当中也应该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不要认为我这个民族比较优越,我的家庭也比较富有,就有那种侵略别人之心,轻忽别人的心态,往往都是纷争的开始。所以人为什么会有争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来,彼此不互相尊重,才会引起这样的争端。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从个人开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满,社会也会一片祥和。
我们如果能爱护一切动物,爱护一切花草树木,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看到天空的云彩,我们会感觉大地非常的美。我们再看这么漂亮的花草树木,我们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看到花长得这么漂亮,我们内心也都会觉得非常的喜悦。我们再看看动物,天空飞的,我们听到鸟儿在唱歌,我们听到植物上面的虫鸣,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很安心,很宽慰?所以在此地,如果我们能把爱心扩展到动物,也能爱惜一切动物,爱惜世间的一切植物,爱惜这些花、这些树,人间一定会更美好。人看到这么好的环境,生活也会更为完美,更为幸福。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受到别人的推崇与尊重?就是那一个人品德涵养都很好,他足以服众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举止,就会从内心不由自主的敬仰他、尊敬他。为什么?因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养。所以这一条也告诉我们‘行高者’,就是内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养到达一个程度,一个修养很高的人,他的名声、他的威望自然相对的提升。这种从内心发出来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说他用权势来希望大家能服从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会值得尊重,不是他长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权势,他有财位(有财产有地位),不是的。因为那种是假的,真正从内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颜回赞叹孔老夫子,他就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你看老师他非常的高昂,为什么?他的内涵、他的品德、他的修养都是那么高,那么雄伟。为什么雄伟?因为他的德行、他的威严会让我们不自觉的景仰他。所以此地也提到了,一个人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一定要从内心做起,你才有办法以德服众。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有才德、有才学,有真正的学问,这些才德随着你学问的提升增高,你的声望也会随着你的内涵而提升。为什么?世间人都很希望拥有良好的老师,你有这样的才学,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大家除了羡慕你的才学之外,同时也很敬佩你有这么深厚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知识,知识的话,我们一看就明了。学问是有真实的实学,这些实学散发出来,你的言行、你的举止都会很令人敬仰的。所以这里讲人之所以能服众,不是他讲话大声,也不是用权势能压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样的真才实学,有那样的道德涵养,你才有办法令所有的众人推崇于你,敬仰于你。
所以此地就告诉我们,人要好学。尤其领导人物或者老师,我们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断的提升,才有办法作育英才,你才有办法在团体里头、团体当中领导众人。自己千万不能有偏颇,行为方面更要谨慎;不能谨慎,不能廉洁,那你就没有办法领众,更不可能有办法服众。不能服众,我们就晓得,这个团体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这里再再告诉我们,我们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赢得众人的服从。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这里也提到人不能吝财。财有两种含义,一个是自己的才能,一个是钱财。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吝于自己的才华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应该帮助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在这一生愈来愈好,能帮助别人解危,能帮助别人解决社会上的困扰也好,财物上的施舍也很好。总而言之,这里告诉我们,你有能力,不管是什么样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财富,适时的帮助别人,都是中国传统的美德。
今天社会上已经很少有善人、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动的帮助别人,我们读到《弟子规》之后,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有才学、有才德之人,应该要站出来为这个社会多做一点事情,这样才能挽救社会颓败之风。
‘人所能,勿轻訾’,什么意思?这个“訾”就是轻视、鄙视。有些人他往往看到别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赞叹,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他反而会落落的批评,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轻,同行相忌”。很多人都因为面子问题,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往往没有办法赞叹;不但不能赞叹,反而还要多加以批评两句,这个也是人的通病。我们有这样的毛病,我们检查看看,这是经常很容易犯的过失。我们读到这一条也要很谨慎的想一想,如果有的话,及时的改正,我们会更好,这个人生会过得更好。
因为妄加的批评,旁人看了,他会认为你是一个贡高我慢之人。我们也晓得,“谦受益,满招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我们最忌讳的就是自傲自满,自傲自满的人就没有办法与众相处。不能与众相处,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都没有朋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中的互动,我们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这种心胸,看到别人有能力,应该赞叹,能再加以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了。我们再往下看: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这个‘勿’就是不可以,‘谄富’就是去巴结富有之人,或者有权势之人。‘勿骄贫’,也不要骄傲,贫贱也不要难过。这里告诉我们,当我们生活好一点,我们不要笑贫,不要轻视这些贫穷没落之人;我们如果贫穷,处于贫穷,我们也不要去巴结有权势之人,没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间应当坦荡荡。这里也告诉我们,要有志气,要有气节,有道是素富贵,素贫穷,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穷也安于贫穷当中。
我们讲世事无常,人环境的好坏,可以说风水轮流转。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后,甲可能落魄难堪都说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现今所有的环境,当你有地位、有权势的时候,千万不要仗势欺人;我们贫穷的时候也要有志气,一定要发愤图强,不要有那种自卑的感觉,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你会轻视别人,同时别人也会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贵,哪一天你落寞了,别人一样的也会瞧不起你。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想一想,我们应该要珍惜。富贵的时候,不忘要多施舍;贫贱的时候,不忘自己要好自为之,要努力自强不息,自然能改造环境。
‘勿厌故,勿喜新’,这一条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习性,看到好的就想要,我也希望能拥有。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我们的欲望就永无止境。所以有一句话说,“喜新厌旧”,这可以说自古以来,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习性。对物品来讲,如果不能珍惜,不能爱护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会愈来愈深,这样对我们人生也是很不好的。为什么?因为无止尽的欲望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当你入不敷出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办?已经养成这么奢靡的习惯,要回头都相当的难。
所以从小我们也要告诫子弟,要爱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轻人,最喜欢追求时尚,流行什么一定要赶上这样的潮流,这个也是相当不好的毛病。子弟有这样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诫之。当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厌旧这种心态,这个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与人相处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厌旧。我们晓得现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为什么会破碎,都是源于家庭父母当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给搞破碎了。抛弃子女,抛弃妻子,弃妻弃子都不应该,弃夫弃子也同样的不应该。为什么?家庭的建立很难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难得,我们不可能把这么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在于自己一时的喜新厌旧,一时的贪欲,然后造成破碎,这个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极大的罪恶。
为什么?当一个人被抛弃,不是他一个人而已,还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伤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说是非常的伤心。想一想子女在这么小,他就失去了亲情,可能没有父亲,可能没有母亲,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温暖之后,长大如果在外面为非作歹,父母的过失就更大更大了。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荡,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归返,不晓得应该赶快回头。我们探究他背后,都是有一个身世凄凉的家庭背景,原来都是得不到亲情的照护,从小疏于管教。在家庭失去温暖之下,子女肯定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会安定的关键所在,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们不要轻易的让这个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当中含有极重的情义,什么情义?想想看,婚前两情相悦,才有可能结合成为一个家庭,结为夫妇。婚后彼此互相努力,建立这个家庭,买了家,安置好一个幸福的窝,彼此都有恩德,这个叫恩义,夫妻之中这个恩义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夫妻里头还有信义,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过去的这些誓言,如今摇身一变统统忘记了,夫妻之间的三义都不见了,情义、恩义、信义都不讲了。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有这么多的家庭破碎,我们看了实在是非常的难过,尤其无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怜。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所作所为是不是影响重大。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响有多深。
所以,当我们读到‘勿厌故,勿喜新’的时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质上面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毛病?在与人相处,在感情方面,我们是不是也有喜新厌故的这种心态?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时回头,悬崖勒马,一切还是来得及挽救的。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这里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我们会忽略很大的一点,哪一点?经常只有顾到自己,不能替对方着想。譬如说我们要找人讲话,要找人帮忙,我们如果没有注意对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请人帮忙,就跟别人讲话,往往对方碍于这个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讲。所以,在此末学也深深感受到,从以前服务于公职,或者后来从事教职,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扰。对方不知道你很忙,虽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讲话,明明我们在思考,但是没有办法。碰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心里只有默默的希望他能看到我这么忙,赶快的离开。有时候,我们正在思考的时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时候,又接到电话,这个电话偏偏对方又跟你讲了很久,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绝,往往也会带给自己无限的困扰。
所以,每一次我讲到‘人不闲,勿事搅’的时候,我会特别的告诉学生,当你看到别人很忙,千万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烦。“勿事搅”,就是不要再麻烦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让别人更忙。同时,我也告诫所有的小朋友,当你要打电话给亲人、给朋友,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看看时间,是不是已经吃饭的时间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不要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别人。即使你要打电话,你也要问一下:请问你现在有空吗?不要电话拿起来,就拼命讲个不停。人有时候是很忙的,但是碍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绝。
所以在电话当中,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打电话给别人,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细讲,要聊长一点,希望也能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闲。过去的学生,他们知道我都有这样的习惯,所以他们打电话来,通常都会先问:请问老师有空吗?如果他的问题比较长,我都会另外安排时间,请他什么时候再打来,方便的话就那个时间打来,这样才不会互相的影响,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礼节。希望每一个人在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烦。
‘人不安,勿话扰’。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们也不要再去找他讲话。这个“话扰”就是再去找他讲话,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这个事情找他帮忙。有很多人非常有爱心,听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赶紧去看他。我们晓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体力,而且他非常微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个接一个去探望他,这样只有叨扰他。等他好了之后,我们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当我们要做,要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眼睛一定要仔细的瞧瞧,对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时候,我们连跟他讲话的时间,我们都尽量的要避免,更何况要找他帮忙。人不安的时候,我们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也要让他有好好休息的时间。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会跟我抱怨哥哥姊姊经常欺负他。我就问他:为什么你会被欺负?我会说:是不是哥哥姊姊在做功课,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他说:是。我说:你这样就犯了《弟子规》这一条人不闲,你去事搅。你看到哥哥姊姊正在用功读书,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对的。如果你能看到哥哥姊姊他很忙,然后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姊姊讲:等你功课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千万不可以吵他。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讲解之后,往后吵架的机会就降低了,因为他也懂得替哥哥姊姊着想,功课为要。当他功课做完了以后,做哥哥做姊姊的再陪弟弟玩,这样才对。而不是看到哥哥姊姊一回来,就抓着他不放,要他陪你玩。
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纪,你这样讲道理给他听,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这一点看到别人不能替对方着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请人帮忙,这种习惯也要改正。为什么?有时候人很难开口拒绝,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与人相处应该要怀有经常会替对方设想的这种心。人与人交往贵在能知心,也贵在能替对方设想。这一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经常的去叨扰别人。你要叨扰别人,要请别人帮忙,也要看看对方他有没有空闲。要找人讲话,我们也要想一想,这个话该不该讲?有没有必要讲?看到别人没有这样的心思陪你讲话,我们也要及时克制自己,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很高兴很快乐,一定要急着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状况,这样才好,同时也不会让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第三篇:文学常识 (细)(精选)
一、文学常识课外拓展
1.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杜甫,字子美,世称“诗圣”(“诗史”)。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2.宋词一般分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 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3.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5.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和贾岛,诗豪刘禹锡。
6.至圣:孔子(圣人);亚圣:孟子;书圣:王羲之(晋);画圣:吴道子(唐);诗仙:李白(唐)诗圣:杜甫(唐);词圣:苏轼;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唐);药圣:李时珍;医圣:张仲景(东汉);草圣:张旭(唐);药王:孙思邈(唐)
田园诗人:陶渊明(晋);诗歌之父:屈原(战国);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7.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8.《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修编。共收入诗歌305首,古称“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楚辞》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而成。主要有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端午节吃粽子,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9.《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代表作有《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郭沫若《女神》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10.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 中国--故宫
11.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2.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3.《唐诗三百首》编著蘅塘退士,清代人,原名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编选,共选入310首诗。民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15.我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16.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天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耄耋(八九十)期颐(一百)
17.“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的说法缘自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唐宋八大家文钞》。
18.三国时期“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北宋时期“三苏”指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
三班:汉朝史学家、政治家班固、班超、班昭兄妹。其中班昭是我国第一位女史学家。
书法史上“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19.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流传于世仅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鄂补写。《红楼梦》,堪称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20.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21.苏联作家高耳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2.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元)施耐庵,作品人物有“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三国演义》(元)罗贯中。《西游记》(明)吴承恩;《红楼梦》(清)曹雪芹。
23.名著心血知多少?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锲而不舍、呕心沥血,才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著。
司马迁《史记》15年;许慎《说文解字》22年;司马光《资治通鉴》19年;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蒲松龄《聊斋志异》20年;徐宏祖《徐霞客游记》34年;曹雪芹《红楼梦》10年;达尔文《物种起源》20年;歌德《浮士德》60年
24.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写了三位名人: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代表作《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和《月光曲》等。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家,世界最伟大雕塑家之一。作品有著名的雕塑《大卫》。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泰斗。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25.外国文学大师:
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世界名著《堂吉诃德》.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作品有《罗米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等。马克思称他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歌德,德国最诗人,文学泰斗。作品《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普希金,俄国诗人,作品《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自由颂》《叶甫根尼?奥涅金》等。
雨果,法国作家,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巴尔扎克,法国作家,作品总名《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泰戈尔,印度诗圣,作品《飞鸟集》《园丁集》。
海明威,美国作家,作品《老人与海》。
26.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丹麦作家安徒生,作品《海的女儿》《丑小鸭》;德国作家格林兄弟,作品《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
27.律诗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尾联(七、八句)。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9.古代四大美人:西施(沉鱼)西施浣沙、王昭君(落雁)昭君出塞、杨玉环(闭月)贵妃醉酒、貂蝉(羞花)貂蝉拜月。
30.古称“三教九流”三教指儒、道、佛三教。
九流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十家指在上述九流的基础上再加上小说家。
31.爱国诗人陆游是我国历史上留下诗篇最多的诗人,流传诗有九千多首篇。
32.句子从语气和用途上分,陈述句、感叹句、祁使句、疑问句。
33.中国历史朝代:三黄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东本晋,南北隋唐和五代,南宋之后元明清。
34.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35.城市别称:福州(榕城)泉城(济南)春城(昆明)成都(蓉城、锦城)广州(羊城、花城)日光城(拉萨)水城(苏州)冰城(哈尔滨)
36.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城著名三关: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中国四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山西鹳雀楼。
文学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五行:金木水土火。
古代四艺:琴、棋、书、画。
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印度。
七大艺术门类:建筑、雕塑、音乐、绘画、文学、舞蹈、戏曲、电影
37、中国书法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
戏曲:其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基本分行。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38、我国著名的画家擅画:齐白石(虾)徐悲鸿(马)文与可(竹)王粟(荷花)李可染(牛)郑板桥(竹)
外国著名的画家名作:达芬奇《蒙娜丽莎》、《鸡蛋》;凡高《向日葵》;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9、音乐家:田汉词,聂耳曲,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月光曲》、《命运》、《致爱丽丝》
40、大发明家:牛顿—万有引力 阿基米德—几何之父 瓦特—蒸汽机 诺贝尔—炸药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爱因斯坦—相对论爱迪生—电灯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邓稼先—两弹之勋;杨利伟—“神五”飞行员;聂海胜、费俊龙—“神六”飞行员。
一、现代文学常识(1919-1949)
鲁迅原名周树人。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
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双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曹禺的《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还写《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
此外还有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
二、当代文学常识(1949-2005)
1、当代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
杨沫的《青春之歌》
柳青《创业史》
古华的《芙蓉镇》都是名家名作。
当代崛起的小说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王蒙、路遥、柯云路、张杭杭、王安忆、贾平凹等。
2、当代诗歌散文戏剧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柯岩的《周总理,我在哪里?》
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
吴伯萧的《北极星》
杨朔的《茶花赋》
秦牧的《花城》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
舒婷的《橡树》
三、外国文学常识
(一)史前神话
1、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古希伯莱神话:《圣经》(新旧约翰全书)
3、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二)、希腊罗马时代
1、散文
《理想国》(柏拉图)《诗学》(亚里士多德)
2、戏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
3、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写的。
(《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四、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A、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扬(y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向秀等七位作者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小说的发展期)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四)、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③“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的成熟期)
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姜夔。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②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
④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2、十大悲剧(主要是前六部)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升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七)、明清文学
1、明清小说
A、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B、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C、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字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明清诗文
A、明代。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
B、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第四篇:《细柳营》读后感
才能镇守边疆,保卫国家!通过与刘礼,徐厉的比较,衬托出周亚夫是一位真将军,他刚正不阿,纪律严明,《细柳营》读后感。也是因为有像汉文帝这样的皇帝,周亚夫这样的人才才能被人用啊!
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明君贤臣能如此相得!周亚夫,太尉周勃之子,在天子面前从容不迫,执军中之礼,行军中法度,军纪森然,真将军也。文帝刘恒在细柳营看到了异于其他的一幕,心中或许和我一样有了这种莫名的感动,在匈奴逼近时,我大汉还是有真正威武雄壮之师,有真将军。从细柳营,刘恒获得了真正的安全感,丝毫也没有天子威仪被冒犯的感觉,真明君也,读后感《《细柳营》读后感》。
为下属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为上位者轻易放弃自己的坚持;为领导者要懂得欣赏这种坚持,往往这种坚持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本源。
第五篇:细米读后感
细米读后感1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细米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细米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曹文轩的书——《细米》,之前读书,都是单纯的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任务,但看到了这本书后,我便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乡村,名叫细米和红藕身上发生的事情,细米活泼好动,在其他人看来是顽皮的不能在顽皮的小孩,但他对他的妹妹红藕却充满责任感。从苏州城里来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让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每个人来到世界上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别人眼中总会有缺陷,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总会有闪光点,总有一天会被别人发现并赞赏,就像细米的雕刻作品一样,虽然一开始的作品被人认为是垃圾,毁坏东西,没人赞赏,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坚持自己的爱好,最后作品在艺术馆展出。同样,在做题或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有人不被看好,但这个时候不要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放弃,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坎坷,但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平台,释放出自己的光彩。
《细米》这本书虽然这么平淡无奇,不引人注目,但非常的让人有感触,令人回味无穷的去体味,让人心旷神怡,从中感受到乡村的魅力,非常值得去看。
细米读后感2细米,读了他我知道:细米是好样的,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
为什么要这么形容细米呢?我从内心深处感到细米很坚强,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故事:“梅纹是苏州来的知青,梅纹的父母不幸溺水而死,梅纹去为爸妈办后事去了,去了很长时间没回来,细米就坐在家门口等着梅纹,有一次,他看错了人,以为那个女孩是梅纹,就追上去,不了把脸磕破了,流了很多血,细米依然不放弃”从这段就能充分地体现出细米很坚定,脸割破了要,换了我,我只会哇哇大哭,而细米没有!后面,更让我感到震撼:梅纹终于回来了,可是她大病了一场,细米听母亲说河里有一种鱼能治好梅纹的病,那是一个寒冬,外面非常的冷,细米偷偷的借来了鱼网来到冰面上打鱼,细米为了能捞上一条能够救命的金鲤鱼,她的手被锋利的冰片划破了,流出了鲜血”从这我体会到:在那样的环境下能捞上罕见的金鲤鱼是十分困难的,读到这,一股寒流仿佛穿过我的身体。细米还很有毅力,在别人捞不上的情况下,别人会放弃,而细米却坚持到底。细米不疼吗?疼啊,可他坚强。
我已后也要做一个坚强的好孩子!
细米读后感3今天,我读了曹文轩的《细米》,读完后深受感动。
作者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他是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以前,我曾读过他写的《草房子》,今天有幸读了他的另一作品《细米》。
《细米》这本书讲了细米,本来是一个单纯的男孩子,和其他所有乡村里的孩子一样,他爱脸红,喜欢在田间和同伴嬉戏。然而随着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的到来,这个叫梅纹的女子,改变了他的生活。
在书中,细米这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是吃了睡,睡了吃。直到梅纹的出现。细米的爸爸看梅纹干不成粗活,就让梅纹做了小老师,也是细米的老师。后来,梅纹发现细米对雕刻很感兴趣,也很有天分。便亲自培养他雕刻。在梅纹的指导下,整天在木桌上用刻刀乱刻来发泄自己心情的细米,渐渐的变成一个擅长篆刻的细米,认真学习的细米。
读到这时,我想起了我打乒乓球的事。我每次遇到比我强大的对手时,我都会感到有点气馁,想:哎!好强大的对手,看来我要输了。哎!反正要输了,还不如主动弃权呢!但随后又想想,万一我能打嬴了呢?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就这样,经历了许多场后,我现在也能成为成功者。虽然有时也失败了,但我知道了,要勇敢,要努力,要自信!
读完《细米》后,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还是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要低头,都要勇于面对,放手一博,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细米读后感4细米在上初三前,一直就是调皮捣蛋的农村小野孩。可细米又是一个爱脸红、细腻却又执拗的人,他与表妹红藕一块长大,形影不离。直到有一天,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把整个村子变得其乐融融。其中,女知青梅纹,以纯净而势不可挡的力量改变了一个个乡村小野孩。尤其能让迷茫的细米改变做事的态度,感受雕刻艺术的气息。
这就是著名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细米》。
细米第一次带梅纹去岛上看到瞭望塔下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梅纹为了这些孩子承受着各种突如其来的痛苦和打击让我敬佩,细米和他一家对梅纹的照顾让我感动不已。我喜欢细米擦灯罩的细腻,喜欢他捕金鲤鱼的执着,喜欢他与小七子打架救翘翘的爱憎分明。
文中描述了稻香渡村的各种人物形象,但刻在我脑海里的最深的只有红藕、细米和梅纹。红藕是个贴心的小女孩,是父母的小棉袄,她关心别人,她快乐并让你也乐在其中。命运对梅纹却不太公平,经历了与家人分离,从苏州下放到农村,不久又接到父母双亡的噩耗,一次次打击让她几乎崩溃,在细米一家的坦诚热情帮助下,又一次次坚强,从痛苦中走出,为稻香渡中学做了很大贡献。
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细米没有遇见梅纹,他就是一个在青春期迷茫的又有些小聪明的淘气包、调皮蛋。正是梅纹的发掘、引导,他的优点才显现出来,他的变化快也离不开他知错就改的性格。
有勇气承认错误,才能纠正错误,迈向成功。
细米读后感5我读了《细米》后,不得不提一下作者“曹文轩”的写作方法,他的方法令我佩服,他是以一个生动,活泼的形象表现处的一个乡村孩子们的生活,整篇文章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是将一个乡村生活的一些事单独挑出来,合成一本书,但作者将这些微妙的小事情说的有条有理,生动形象,让读者似乎感到这不是书中的内容,贰拾就已经在我们眼前的一件有趣事儿,题目就取得令人无比好奇,有一种希望一探究竟的感觉了。
题目叫做《细米》是直接引用了文中人物的名称,小主人公两人啼笑皆非的其中一点,就是喜欢刻东西,尤其是木头,一见到木头就有一种按捺不住,一心想要将木头刻个五花八门的感觉,所以“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伟大”的“杰作”,“杰作”中我也不禁地为一个小小主人公的如此想象力而惊,创造出一些看似平凡的刻刻画画,但却有着一些微妙的故事,知道那个女知青被荣誉的分到她们家时,对细米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她们的父母又批评细米时,姐姐都很乐意的帮助细米,也许也是在告诉家长们,不要去破坏一个孩子好奇的心。但是终于有一天细米做出了傻事。当细米又来到大会堂时,又盯住了那根柱子,他再也忍不住,将那四根柱子给刻了。这样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控制。
《细米》不仅生动有趣,又告诉了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长长叫读者一瞬间感语深刻。
细米读后感6“细米”我轻轻地读着,心中有着一个又一个的疑问:这本书为什么叫细米?细米是谁?这本书讲了细米的什么事?我百思不得其解,带着种种疑问,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贪婪地读着……
少年细米生来就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儿,他与表妹红藕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了新的成长历程。书中深谙人情与人性的微妙,写就了一段可以与日月同在的情感故事,以优雅的笔调完成了一个少年的心灵雕塑,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与四季优美的乡村风景一道参加了这个东方少年的成长加冕礼。
在这个故事中,梅纹是一个在苦难中坚韧不拔,在风雨中顽强成长的女知青,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强忍失去双亲的痛苦,拖着病体,为孩子们上课,努力的想让细米在雕刻的艺术路上勇往直前。由于梅纹的坚持,细米不断雕刻技术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梅纹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细想想我自己,也许缺乏的正是这种坚持的精神,我应该向梅纹学习:要做,就做最好,不能半途而废!
细米读后感7今天,我读了《细米》这本书。这本书通过八个十分有趣的小故事讲述了一个爱脸红的小男孩——细米的故事。
细米与他的妹妹红藕一同长大。有一天,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知青来到他们的世界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细米的性格。
在这八个故事中,其实第六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故事的开头,有一个因下流而被学校开除的小混混——小七子辱骂细米,细米十分生气,鼓起勇气扑上去与小七子打了起来。由于小七子已快成人,而细米年纪较小,没几下就被小七子打翻在一个风车下。小七子在风车上面正要向细米尿尿耀武扬威时,细米的狗叼着一把砍刀来了。细米急中生智,拿着砍刀就把拴着风车的绳子砍断了,风车顿时转了起来。小七子就这样被细米打败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曹文轩。他写的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都很好听,就像本文中的细米、红藕,从名字就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朴实和纯真。这本小说运用优美的文笔、优雅的笔调,通过优美的风景描写,形象的语言、动作描写,讲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
每次读完曹文轩的小说,我总是深深沉浸在丰富的故事情节中难以自拔,我不仅被主人公的坚韧勇敢所打动,也为作者的优秀文笔所折服。推荐大家有空看一看曹文轩的书,一定会有一本让你感动的。
细米读后感8细米,一个乡村孩子。他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稻香渡。曾经,他和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非常贪玩,带着浓郁的乡村风情,可是,对雕塑的喜爱,使他走上了艺术之路。少年细米生来就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儿,他与表妹红藕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同清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细米是一个爱随时随地刻刻画画的乡村男孩,因此,他常常被父母责骂,但梅纹却慧眼识珠,发现了他在雕刻艺术方面的天赋。梅纹开始精心指导他,并把父母留下来的唯一一套雕刻工具送给了他。细米变了,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变得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甚至在艺术的熏陶下,学会了观察世间万物的美。梅纹是细米的朋友,老师,亲人,虽然梅纹回去了,可他们永远都会记住对方!
细米读后感9《细米》这本长篇小说书的作者是曹文轩,这本书描写的是乡村故事。是一个苏城的女知青和一个乡村男孩的亲情故事。
少年细米生来就是个爱脸红的男孩,他与表妹红藕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雯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调皮淘气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小说深音入情与人性的微妙,写就了一段与日月同在的情感故事,以优雅的笔调完成了一个少年的心灵雕塑。安宁的村落、寂静的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火烟,与四季优美的乡村风景一道参加了这个东方少年细米的成长加冕礼。
细米和梅纹从没见过,可一次偶然让他(她)们成为了姐弟。虽然他(她)们不是同父同母的姐弟,但两人的亲情却胜过亲姐弟。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要做好孩子》中的金玲和幸幸、《青铜葵花》中的青铜和葵花,他们虽然不是一家人,但品德却一样高尚。
从此以后,我要多多帮助那些单亲、无亲家庭的孩子,让他们也因爱而感动。
多一人,多一份力量,大家一起行动吧!
细米读后感10细米,看了他之后我知道:细米是好样的,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
为什么要这么形容细米呢?我从内心深处感到细米很坚强,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故事:“梅纹是苏州来的知青,梅纹的父母不幸溺水而死,梅纹去为爸妈办后事去了,去了很长时间没回来,细米就坐在家门口等着梅纹,有一次,他看错了人,以为那个女孩是梅纹,就追上去,不了把脸磕破了,流了很多血,细米依然不放弃”从这段就能充分地体现出细米很坚定,脸割破了要,换了我,我只会哇哇大哭,而细米没有!后面,更让我感到震撼:梅纹终于回来了,可是她大病了一场,细米听母亲说河里有一种鱼能治好梅纹的病,那是一个寒冬外面非常的冷,细米偷偷的借来了鱼网来到冰面上打鱼,细米为了能捞上一条能够救命的金鲤鱼,她的手被锋利的冰片划破了,流出了鲜血”从这我体会到:在那样的环境下能捞上罕见的金鲤鱼是十分困难的,读到这,一股寒流仿佛穿过我的身体。细米还很有毅力,在别人捞不上的情况下,别人会放弃,而细米却坚持到底。细米不疼吗?疼啊,可他坚强。
我以后也会做一个坚强对社会有用的人!
细米读后感11我读了曹文轩写的《细米》之后,我深有感受,这是一部励志小说。
少年细米生来就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儿,他与表妹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有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小说深谙人情与人性的微妙,写就了一段可以与日月同在的情感故事,以优雅的笔调完成了一个少年的心灵雕塑。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与四季优美的乡村风景一道,参加了这个东方少年的成长冕礼。
通过阅读《细米》这本书,我对主人公细米不禁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又对这个乡村少年,又产生一丝嫉妒。他能在乡村无忧无虑的生活,天天看到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和小狗翘翘一起玩耍。可我也想去看看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不想再看喧闹的城市了……
我羡慕细米他能生活在世外桃源,我羡慕细米他有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师,我羡慕细米他还有忠心耿耿的小狗翘翘,我羡慕细米他……
我真希望我能去乡村看一看!
细米读后感12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细米》,作者是曹文轩,这本书主要讲了少年细米与他的表妹红藕在乡村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这本小说书以优雅的笔调完成了一个少年的心灵雕塑。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与四季优美的乡村风景。
这本书一共分为八章,其中我最喜欢第七章了,主要讲了梅纹是从城里来的女知青,他在乡下当起了老师,但不幸的是梅纹的父母在一次轮船事故中去世了,从此,她不管看到什么都会感到伤心。上课效率也不断下降,结果在期中考试中,梅纹班考了全年级倒数第二,细米为了让梅纹精神起来,他只好在期末考试前几天去校长室偷了试卷,并让同学互相传递答案,结果期末考试梅纹班考了年级前五,但是事情还是被校长发现了,梅纹被细米感动了,于是她振作起来,开始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年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梅纹班的同学个个都考上了好成绩。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也让我们的知识宽。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梅纹那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细米读后感13蔚蓝的天空下,是一望无垠的芦苇荡。那一根根挺拔细长的芦苇,整齐地站立着,犹如一排排昂首挺立的士兵。一阵海风吹来,洁白的芦花随风四处飘散,飘向大河,飘向油麻地,飘向稻香渡。
错落有致的矮房子依稀可见。细米、红藕和梅纹正向读者挥手致意。不知不觉中,已经步入了曹文轩设计的《细米》的情境中——
往来的客船、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处处流动着诗情画意,营造出江南水乡的秀气与灵气。尤其是那道干净、鲜亮的白栅栏,显得格外显眼,时时牵动着主人公细米的心,泛起对许多往事的回忆,也使我深深震撼于曹文轩精湛的小说艺术的构造力。
在《细米》中,对“白栅栏”的描写大约出现六、七次,这样一个看似平淡无奇、毫不起眼的情景,在作者曹文轩的笔下竟然重复出现这么多次,我想绝非偶然。如此循环往复,会使我们有一种飘扬感与眩晕感。这种结构暗合了神秘主义哲学:世界万物,只是一番轮回。从细米第一眼看到梅纹,看到那道白栅栏,到最后梅纹回城离去,留下那道干净、鲜亮的白色栅栏,人还是那个人,栅栏还是那道栅栏,这期间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留下痕迹。小河静静流淌,大地洒满夕阳,栀子花淡淡开放,但在细米的心里早已激起不小的涟漪——
而且,从这本书里的主人公身上,也让我学习了很多东西:我要学习梅纹的执着坚强、不屈不挠,我要学习细米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要学习红藕的平易近人、乖巧可爱……
细米读后感14“吉吉,别玩了,快去房间看书吧!”在妈妈的催促下,我回到房间,去“啃”一本引人注意的书——《细米》。
细米生来就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儿,他与表妹红藕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与四季优美的乡村风景一道。
在乡村,孩子们一放学,就直奔回家,忙得匆匆放下书包赶到田野。
细米的那种生活,真是自由自在呀,比唵们的生活自由的多多,比如我们放学回家做作业,他们去田野。
看了这本,我,看清了细米们的生活,因此,我也每天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