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5-14 23:0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甘州区长安乡洪信小学 李玉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

一、集思广益。有一个专家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大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同了,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大家相互交流,就有两个观点,甚至产生更新的观点”。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问题越议越明,方案越论越好,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另外,“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没有绝对的权威、专家,有的人对这个问题研究得深,有的人对另一个问题研究得透,大家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发挥“1+1>2”的效益。

二、整合资源。21世纪是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传统的“单兵作战、封闭保守”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集体备课时,能放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迅速成长;另外通过任务分解,共同协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缩短差距。现如今同年级的平行班级较多,竞争比较激烈,家长对子女和教师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这无疑给教师带来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可以统一教学进度、作业、甚至例习题,这样,考试内容要么都讲过,要么都没有讲过,班与班间的差距就小了,也能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增进友谊。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紧张,工作压力大,相互间交流少,加之竞争激烈,长期以往,容易形成“老死不相往来”同行关系。集体备课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坐下来一起谈谈,相互交流思想,容易形成和谐竞争的教研环境。

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自身素养和定位问题。作为教师,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特别是工作态度等等各不相同,对自己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他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也大不一样,认为集体备课有也可无也可,甚至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认识不够,特别是一些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再加之自己狭隘的个人主义,换句话说,就是自私。他们忽视集体备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对集体备课持消极态度,每天就只管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事实上这样的教师什么也没有做好,更谈不上什么专业化成长。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1、三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组长由于缺乏经验,缺乏组织能力。

2、由于三年级数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在集体备课时准备不充分,显得有些仓促。

3、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认识不透。

4、从集体备课的内容上看,集体备课有“备”而无“研”,因而显得内容上的空洞,不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5、对于课改中 “活动单教学模式”理解不完善。

6、本年级教师对电子白板的使用有待提高。

组长:李汝芬2014年5月16日

第三篇: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长期以来,集体备课由于观念不明确,组员思想懒惰,一味图省事,出现了值日式和值周式的轮流备课,结果是你用我的过程教,我用你的思路讲,这样下去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缺乏研究,流于形式。

集体备课如果没有研究,就成了教师集中起来,合并教学资料,然后再不加思索的复印、剪贴,这样的集体备课于事无补,于人无补,不过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罢了。要解决集体备课缺乏研究,流于形式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各备课组成员都要对同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各种理念、思想的交锋就是在研讨。集体备课首先研究“方法”问题,即教师如何去“教”,学生怎样去“学”。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在备课中,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要立足“教”与“学”两个方面,研究各种方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其次,研究“范围”问题,即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体会教材是如何解读新课标的,又是怎样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明确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集体备课中研究的“范围”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随机的、不确定的、脑海中可能无意识迸发出来的“知识点”;二是有计划的、事先拟定好的用以开展专题研究的“提纲线”,比如小学生口语交际专题、作文指导及讲评专题等;三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教研的眼光来对待自己的备课资料,把自己在备课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拿出来集体研究,使之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适合当前课堂教学。

第四篇:《植树问题》集体备课稿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学生有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数学思想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部分内容所要体现的几种数学思想方法。

(一)化归(转化)思想

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用已有的知识不能或不容易解决问题时,往往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转化,转化成能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来解决,也就是把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把繁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

(二)模型思想

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我们学的概念、定理、规律、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图表、程序等都是,这种数学思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植树问题这部分内容就是通过研究发现、归纳、总结的规律,从而建立一种模型,然后去解决诸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锯木头、走楼梯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数形结合思想

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即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

(四)一一对应思想

“一一对应”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对一个形成相呼应的状态,关键在于找到可以对应的连接点,能用它求得一条通向解决问题的通道。比如植树问题中我们所画的线段图中的 点和树,线段和间隔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树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材编写意图

1、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例1当中出示一幅情景图,先从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植树活动’揭示课题:植树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植树活动里面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这样设计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然后,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呈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先由一个男孩说出容易出错的想法“每隔5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接着由女孩提出“对吗?检验一下”。在学生画图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小精灵提出的这种现象,“100米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从而引出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渗透简单的化归思想。

然后,呈现同学们用示意图和线段图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画图先解决20 m和25m的植树情况,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出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接下来应用所发现的规律猜想30m和35m的植树情况,并加以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一条线段两端栽树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并据此解决数据更大的问题,即100m共有20个间隔,两端都要载,所以一共要栽21棵树。100÷5+1=21(棵)

五、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能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但这里的关键是渗透简单的化归思想,经历抽取数学模型的过程。建立植树模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

六、教学设计

(一)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情景。

新课伊始,从植树绿化环境入题,引出植树中隐藏许多数学问题,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植树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第二个环节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两端”“每隔5米一棵”的含义。通过对题意的分析,学生猜一猜要栽多少棵树。学生答案不一,引发冲突,让学生用线段图验证。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验证时学生会感觉到100米太长了,植树的棵树很多,不好画,可以先将100米转化成较小的数据研究。这样,老师给出20米的小路,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在交流中得出结论: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同时把学生得到的结论整理到表格中。

这样学生就体会到了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的解题策略。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3、动手操作,再次体验

之后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长度,动手画线段图,两端都栽,要栽几棵树。汇报到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即棵数比间隔数多1.5、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不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65米,80米„又应该栽几棵树呢?将得到的数据填在表格里,最后从中发现规律: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

6、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一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一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思想,理解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7、运用规律,验证例题

最后回到例1解决100米小路植树的问题,验证猜想。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第三个环节(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①、完成做一做第1题: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②、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问题与植树问题类似?完成练习二十四中的1,2,3题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安装路灯、锯木头、排队问题)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全课小节,畅谈收获

总之,本节课没有将教学重点放在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下,而是重点放在探索和建立模型的过程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

(二)(一)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2、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已知条件,请同学们以同桌为一个小组,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可以用这条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小组活动)

3、反馈交流 师:很多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根据你们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5棵,4棵,3棵)

(1)两端都栽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路,同样的要求,种的棵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我们先从棵数最多的说起吧!哪个小组设计的是需要5棵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小组展示、交流设计思路)

师: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师:他们小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这里他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树的?根据他们的设计,一共需要5棵。

(2)只栽一端 师:哪个小组设计的是需要4棵的? 小组展示设计方案: 交流设计思路)师:他们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3)两端都不栽 师:有的小组只要3棵就能完成要求,他们是怎样设计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组展示设计方案:交流设计思路)师:他们小组的设计同样符合要求。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出示三种方案线段图),三种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谁能说说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里?(生说:两棵树间的间隔都一样,他们的间隔个数都相同)

师: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出示板书:两端都载 只栽一端 两端都不栽)

师:我们具体来看这三种方案.1、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每5米为一个间隔,20米里有几个这样的间隔?你是怎么计算的?(生说,师板书:20&xide;5=4(个))师:4表示什么?(4个间隔)[结合图观察]4个间隔需要几棵树?(5棵树)(师边讲解,边完成表格)师:为什么4个间隔有5棵树? 一个间隔对应着一棵树,一个间隔对应着一棵树,每个间隔都跟着一棵树,有4个间隔就有4棵树,最后剩哪棵树前面没有间隔?因为它两端都栽,所以还要加上前面的一棵。(列式4+1=5(棵))25棵呢?30呢?35棵呢?

师:从表格中,你能发现间隔数与棵数有什么关系吗?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生说,师板书:间隔数+1=棵数)

2、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学生说完后师总结规律并板书:间隔数=棵数)(生说,师板书:间隔数-1=棵数)

师:刚才我们探究了三种不同的栽法,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三)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幻灯片出示有间隔的图片)

师:这些图片中的事物都之间都存在着间隔,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八、习题设计

练习二十四共有15道习题,除第10题外,都是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第1、2、3题都是两端都栽树的基本题型。第4、5题是两端都栽树的变式练习。第6题是用在走廊拜访植物的问题情境加深对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的巩固。第7题是巩固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第5题求敲钟时间和第8题锯木头需要锯几次,学生可能最初会没有头绪,因为它和植树问题看起来毫不相干,教师要启发学生用画图策略来理解体会,寻找规律,发现与植树问题的相同之处。

第9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植树规律进行推导。

第11题是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可以让学生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第12—15题都是在一条封闭曲线上植树的实际问题。是从一条圆形封闭曲线到长方形,再从长方形到正方形,按顺序有层次进行编排。教学时,继续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探究,再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习、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二、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三、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第2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上植树时,有3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再如:在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又如:在最后联系实际,综合练习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习题进行解答。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既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又逐步形成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3、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从而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每一环节都紧扣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进行有目的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4、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最后还把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情境,如班主任上楼梯,学生自己排队做操等图片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把这些图片中的间隔规律与植树问题中的树和段联系起来,并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综合性习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全体学生。

第五篇:鸽巢问题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鸽巢问题》

《鸽巢问题》的实质就是《抽屉原理》,也有些教材把这个问题的命名为《抽屉原理》,首先我认为要合理地确定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其次是如何实施教学环节。

我认为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鸽巢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判断谁是鸽,谁是巢,或者判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在如何实施教学环节上,我觉得就按照三维目标中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描述来进行。因为,当下流行对一堂课的评价往往是侧重于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老师只起引导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要发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那么这节课就要求老师要备好实物教具,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去完成问题的操作与探究,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从而实现第一维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因此,过程与方法的把握是实现好这一节课的关键。那么实施这一课的过程中,方法是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只起引导辅助作用,这个好实现。但是要让这堂课能上得生动出彩的话,老师在语言和组织形式上还得想点子出新招,力求让这节课能生动,我想这就能算上一堂好课。以前我们所听的优质课中给我感觉就是,在能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前提下,尽量能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有序有效,教学中有那么一到两个亮点,这就足以让这节课成为一堂优质课,有时候真的是“一招鲜”吃遍天。在我听过的优质课中,我记得若干年前孝南区新铺镇中心小学的喻海燕执教的《元、角、分的认识》在当时是没有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有幻灯片和老式投影仪,但她凭借自己制作的实物教具和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效互动简真“嗨翻”全场,整节课给所有在场听课老师的感觉就象是在录制一场电视互动节目,结果这节课由镇里选送到区里,由区里选送到市里,由市里选送到省里,一路下来获奖不少,最终获得省级一等奖。所以,我在这儿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一节出彩的课,除了能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外,还应该有感染力。

鉴于陈维设计的这篇教案,我觉得这节课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第一是教学难点需要商榷,对于鸽巢问题的教学难点应该是:判断谁是“鸽”,谁是“巢”,或者判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这个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做鸽巢问题的相关题型时最不会判断的问题,有些这类型的题出得很“坑爹”往往搞出一些数据扰乱学生的判断。例如:你的情境导入中的那道题,有52张扑克牌,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你知道至少有几张牌是同花色的吗?这道题中判断谁是“鸽”,谁是“巢”?估计就会有很多同学会把52张扑克牌当作“鸽”把5个人当作“巢”估计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去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就是除去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花色只有4种。也不会去判断5个人是“鸽”,4种花色是“巢”。那么在推出“鸽巢原理”的结论后,在后面巩固练习阶段,多设计一点像这种不是很直观就能找出“鸽”和“巢”的问题,让学生来判断练习,例如:有红黄两种颜色球各7个放入一个口袋中,有3个人分别摸出一个球,至少有几个学生能摸出颜色相同的球?等等这一类型的题。来强化学生对“鸽”和“巢”的判断。

第二,在学习例1的过程中,为什么舍弃(4,0,0),(0,1,3),(2,2,0),而选择(2,1,1),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给学生请清楚,要不然“鸽巢问题”后面内容从逻辑上就不太好讲,那么要讲清这个问题,得紧紧地抠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题目中说“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请问:(4,0,0)这是将4支笔放入了3个文具盒中吗?这分明是将4支笔放入了1个文具盒中,其余的两个文具盒是空的,就不符合题意了,后面的两种放法也是一样,这样去跟学生解释,那么只有第四种放法(2,1,1)是符合题意的,那么从而就可以发掘出“鸽巢问题”中“鸽”数往往不是“巢”数的倍数,但是我们在将鸽放入巢中时也要尽可能去平均分,肯定会有余数,那么可以得出至少有巢里会装上“商+1”只鸽子。

下载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体备课[范文大全]

    答:教师之间要更有成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成员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比如熟悉集体备课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思考......

    集体备课材料

    探究主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主题研究的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一是定好“集备”时间,确保使“集备”有时间保证。 二是实行超周备课、公开说课,注重说课过程质量。公开说课一般由学科组长先示范,重点培养对象多说课,青年教师学说课......

    浅谈集体备课

    浅议集体备课 吕振伟 一、集体备课的定义 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个人备课之后授课之前,由备课组长组织全体备课组成员对本节课进行集体研讨的一项教研活动。研讨的内容包括:本节......

    集体备课

    《吃水不忘挖井人》 集体备课 一、二年组教师: 备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围绕“以读悟情”设计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毛主席的美好品质。上课伊始,创设......

    关于集体备课

    关于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因此要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必须做到成员先进行个性的文本解读,把学生的“需要”挑拣出来,把挑拣出来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成递进性、关......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采取了年级组集中备课,每月推出一人讲课的方式,进行听课、研讨。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下面我也就我校实施集体备课的情况谈几......

    集体备课稿

    集体备课 一、说课 主持人:各位老师,今天我们集体备课的主题是“随文识字,激发兴趣”。下面请王红花老师来谈谈她对二年级下册第20课《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