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23:5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共)》。

第一篇: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共)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案例5.1 矿业危情时刻

(A)矿业危情时刻:中国矿业权市场建设步履艰难

本刊记者 石东/文

----2001年11月26日下午,中国电信设在各省会城市的电视电话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全国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电视电话会议正在召开。此距上次国土资源部把各地国土资源厅局长、主管副厅局长以及负责矿业管理的处长们请到北京,召开相同主题的工作会议,刚刚过去两个多月。

----会议密度如此之大,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事态的严重性。2001年各地不断发生的矿业安全事故,尤其是震惊全国的南丹矿重大透水事件,更将国家矿业主管——国土资源部门推上了风口浪尖。

----南丹惨案之后,一位深知中国矿业现状的专家说:“南丹出事只是早晚的问题,全国类似于南丹这样秩序混乱、随时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矿山还有很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矿管部门又一次将“治理整顿”作为制止矿业秩序混乱的最直接手段。

----而这一做法,并不新鲜。早在1996年,中国就开始了一次长达四年之久的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一位地方矿管局局长甚至用“有些残忍”来回忆那次整顿动用手段之强硬。然而,四年之期的整顿结束刚不过一年,南丹事件就用事实证明了这种行政整顿手段与实际管理效果无奈的背离。

当矿业遭遇市场

----追根溯源,中国矿业秩序的混乱,在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混乱。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计划经济时期的采矿探矿由国家全包,相应的资源管理由对口的工业部门如石油部、冶金部、煤炭部等负责,企业只负责开采,在哪里采、采多少,都由主管工业部门做计划决定。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这种计划型的矿业开发体制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能源需求。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司司长曾绍金回忆说:“那时有钱买不到煤,电厂开不了工,全国都出现了能源紧张。”

----为了缓解能源紧张,1985年,中央有关领导提出了“大矿大开,小矿放开,强化开采,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口号。

----政策的转变,使矿藏所在地区瞬间萌生出通过采矿迅速发展致富的愿望。全国上下很快掀起了开矿热潮。“谁想采矿就采矿,想在哪儿采就在哪儿采。”曾绍金司长这样回忆当年的情景。

----小秦岭,位于陕西与河南交界,曾是中国第二大金矿产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十几年里,小秦岭金矿区和全国其它矿区一样,变成了没有管制的采矿集贸市场。有资料称,在陕西潼关,蜂拥上山采金者最多时高达13万人。千军万马齐采金的局面严重破坏了当地的金矿资源。潼关深500米以内的浅层金矿已基本被采完,中央直属的文峪金矿探明储量也被蜂抢而空。同时,由于乱采滥挖,小秦岭的生态受到严重破坏,1994年7月的一场泥石流造成西峪上百人死亡和失踪。这场新中国建国后最严重的 “矿灾”,成为1996年那次大规模矿业秩序清理整顿的导火索。

----尽管小秦岭前后历经几十次上规模的清理整顿,却并未能阻止十几年打游击式的滥采乱挖。到1996年,小秦岭金矿易于开采资源已基本损失殆尽。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管理滞后的无奈

----迅猛的采矿潮显然把政府打了个措手不及,显示出管理的滞后。当市场只能以一种无序的状态运行时,国有矿山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抢矿几乎成为一种必然。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方敏说,最高峰时,中国共拥有大大小小矿业企业29万个,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矿业企业的总和。另据有关统计显示,在第一部《矿产资源法》颁布前后,全国70%以上的国有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存在着乡镇集体、个体与国有大矿争抢资源的现象。

----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采矿体制相比,成千上万采矿企业的出现,实际上意味着矿业市场的形成。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混乱几乎是必然的结果。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在矿业开发放开的第二年,中国第一部《矿产资源法》于1986年仓促问世。但是这部矿法,包括日后陆续制定一系列有关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法规,依然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只强调了政府的管理,却忽视了市场的作用,使矿业开发依旧难以与市场接轨。如获得探、采矿权要靠政府审批,矿业开发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矿产品需由国家统一收购、不得私下买卖等等。

----由于获得采探矿许可证无须付出成本,进入矿业开采后,中小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不愿作太多的投入——谁出手快就意味着谁能赚到更多的钱。同时,在矿业权没有财产属性的情况下,任何企业之间发生矿业权流转,都被视为违法,矿业权私下转让便成为必然。

矿业权市场突破

----类似于小秦岭整顿费力大、效果差的现实,终于使有关部门意识到,如果矿法不作大的修改,市场混乱无序的状况将更难以应对。1996年,在10年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矿产资源法》被修改,《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

----新的法律法规,加上1994年出台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管理办法》,首先明确了“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实行有偿开采”的前提。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有了对矿业权财产属性的承认这一前提,除矿产品市场,矿业开发中的另一个市场——矿业权市场终于可以走进阳光地带,矿业权流转随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

----首先,国家对具有勘探或开采价值的矿体可以出售其矿业权,矿管部门对具备勘探、开采能力的企业进行审查后,发给探、采矿许可证。经过勘探,矿块符合开采条件的,在矿管部门审批后,探矿权人可优先获得采矿权。此为矿业权一级市场。其次,拥有探矿权或采矿权的企业,可以通过矿管部门的批准,将矿业权出价转让。此为矿业权二级市场。

----在两级市场内,采矿权持有者要按矿区范围逐年缴纳采矿权使用费,申请国家出资勘查并已经探明矿产地的采矿权,要向国家缴纳经评估确认的采矿权价款,同时还要定期按矿产品销售额和矿产品产量缴纳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

----实行有偿开采和允许矿业权市场化流转,最大益处是可以迫使那些不具备规模效益、开采成本过高的小企业,自愿通过矿业权市场依法出售其矿业权,这样市场之手就会逐渐把采矿权集中到几家大企业手中,杜绝非法盗采、滥采滥挖等不规范现象。政府只需通过管好矿业权市场,行使矿管职能,就可以管好矿业秩序,而不用再具体去管某一矿山企业。

----实效是明显的。甘肃天祝县阿沿沟探矿区勘查工作曾经因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停止,不料在发现两处铅锌矿后,各地投资者纷纷前来申请探矿权。2001年7月30日,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对天祝县阿沿沟一带探矿权进行了公开招标出让。来自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的10个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参与了角逐。最后陕西银河电力矿业有限公司和甘肃省有色地勘局106队分别获得四个单元勘查区块的探矿权。

2001年以来,海南不磨金矿矿权招标、浙江绍兴、河北鹿泉、陕西商洛、黑龙江鹤岗 2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等地矿权招标也获得了类似的成功。山东则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省全面推行招标、拍卖矿业权试点,并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国土资源(地矿)部门,停止一切以无偿方式授予采矿权的行为,凡新申请开办矿山企业的,必须依法缴纳采矿权价款后方可办理登记手续。

----“在矿业权流转成为可能的情况下,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矿业企业也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最终实现矿业秩序的好转。”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资源资产与市场研究室主任张应红如是说。

现实的障碍

----但建立一个真正的市场并没有那么简单。

----据有关统计,在中国允许矿业权流转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全国只发生了270余项矿业权流转,而公开竞标则是今年才刚刚开始试点。更多的时候,矿管部门还是在以政府划拨的方式进行着原应由市场承担的任务。有的小矿采矿权被私下转让,据称目前全国非煤乡镇小矿已几乎全部转给个人开采,名为小矿山改制,实为采矿权非法转移;还有的国有矿山将矿山开采范围的资源划成小块承包给小矿开采„„

----私下非法转让一方面使勘探开采能力不足的企业得以进入矿业市场,另一方面,在逃避矿管部门监管的情况下,开采行为本身便极易带有短期行为。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起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反而极易造成矿业秩序的混乱及矿产资源的破坏。

----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鲍荣华认为,我国矿业权流转市场不完善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律规定存在缺陷,导致一级市场中矿业权被无偿出让;同时,二级市场的混乱与一级市场的不健全有直接关系。

----依据1996年修改的矿法,我国对采矿权实行分级管理,不同的矿种依据其重要程度及矿体大小,分由国务院、省、地市、县四级发证,但对作为划分标准之一的“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的范围却又没有明确。同时,法律也没有对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作出明确规定,如:哪些矿产地的矿业权具体归哪个管理机构有偿出让,收取什么费用,收入如何管理等等。在这些问题均无法可依的情况下,鲍荣华认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愿进行公开的、大范围的有偿出让采矿权。

----此外,鲍荣华认为,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颁发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管理办法》,对矿业权市场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出于保证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开发、扶持国有矿业企业等原因,该办法规定,国有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申请出让探矿权采矿权时,可以将应交的价款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这几乎意味着所有国有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矿产勘探、开发都可以不缴价款,”鲍荣华说,“本来人们已经把‘价款’看做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金的雏形,这种规定无形中对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给予了否定。”

----当无偿或低偿获得的矿业权被矿山企业轻易转让出去,整个市场中二级市场矿业权成本必然低于实际成本,于是市场依然难以发挥自身配置资源的能力。一个突出表现是,中国目前大型成规模的矿山企业依旧少得可怜——2000年国土资源报告显示,全国大型矿山企业只有490个,占总数的0.28%;中型1067个,占总数的0.62%;小型170626个,占总数的99.1%。

时间还剩多少

----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经济政策法规室副主任程绪平则认为,投资环境是影响矿业权流转的另一大阻碍。

----程绪平认为,中国矿产资源一般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其所在地的基层政府的行为在很多方面都不太规范,而矿业行业无论在安全还是在环保方面,对企业都有很强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极大的投入,并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见不到效益。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投资规模大,另一方面投资环境又不能保证,加大了投资风险,这使得私营企业千方百计缩小成本,而无证采矿、越界采矿等矿业秩序问题就容易发生。“外商投资不愿来,私营企业只肯小规模投入,在缩小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矿业开发。整个矿业权要想真正通过市场实现流转,便很不容易。”程绪平说。

----为此,程绪平将规则已制定了五年、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的矿业权市场流转,称为“是一块好的零件,但用在中国的机器上还需要很长时间”。

----实际上,按程绪平的比喻,“好零件”拧上机器的时间已经不多。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矿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比存在安全事故隐患更令人担忧——国有企业将不再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地方企业也不再有地方保护的遮蔽。

----在全国展开新一轮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的同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公开表示,中国要千方百计提高市场配置探矿权采矿权的比重,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型行政授予矿业权,矿产勘查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建立取之于矿、用之于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凡能进入市场配置的,原则上要停止行政审批授予;政府通过加强对矿业权一级市场调控来控制市场需求,调节市场空间;要尽可能地采用招标、拍卖或协议委托等方式有偿出让。

----1996年,中国就已开始矿业权市场的建立。五年之后的今天,人们终于有望看到这个规范市场的雏形。

(B)锡都会不会成为南丹第二?

□本刊记者 石东/文

锡都国有矿山企业无证开采的怪现象,凸显出围绕矿业权的中央与地方、国有与私营的利益矛盾

----名满天下的锡都——个旧有一大怪事:近200多家中小矿业企业均合法持证开采,而几家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却陷入无证开采的窘境。

----2001年底,记者翻开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矿山企业持证登记表,云南锡业公司下属的老厂锡矿以及个旧市属国有企业促进矿、红旗矿、革新矿四个矿名下,仍是一片空白。

----个旧市矿管局局长马夏无奈地说:“这几个矿没有采矿许可证已是历史难题。”

----实际上,这几个矿都是个旧矿区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矿山企业,然而自从1998年个旧矿山企业被要求持证开采至今,这几大矿山企业一直都在无证开采。

----在这几家国有矿山企业无证开采的大背景下,一些私营小矿无证开采和越界开采的情况亦时有发生,整个个旧地区矿业秩序变得极其复杂。

----2001年底,国务院明确必须全面取缔无证开采。几大矿如何下发许可证的难题,不仅属于企业自身,也属于各级矿管部门,乃至国土资源部。

危机重重

----四大矿山企业没有开采许可证由来已久。

----个旧是中国的锡都。采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旧的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70%以上,其中云锡公司提供国家分配锡占全国统配锡的90%左右,而个旧市属企业承担了云南省锡产品指令性计划的70%以上。

----老厂矿是云锡公司开采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企业;个旧市属的促进、红旗、革新矿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采面同样在老厂矿区。由于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矿管制度,各家谁都没有划分明确的矿界——找个地方,各挖各的。在1986年矿产资源法颁 4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布以前,四家国有企业所在的老厂矿区便已经开始形成地下坑道错综复杂的局面。

----在个旧市矿管局的办公室里,马夏取出一张《个旧综合矿区平面图》,图中,不同矿山企业的采矿范围作了不同颜色的标记。整个老厂矿区各色标记交叉重叠,很多地方难以找到彼此间明显的矿界。

----由于发放采矿许可证必须明确矿界,彼此的互相牵制使得几家矿山企业的矿界难以划清,结果谁都拿不到采矿许可证。

----近几年来,随着坑道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多,坑道打通事件不时发生,井下工人在作业时,每当听到附近有爆破声,都意味着其它企业进入了自己的作业面。

----几家国有企业之间因采矿发生的纠纷也层出不穷。1987年2月,云锡公司为阻止红旗矿在国家“七五”重点建设的18号大矿体内掏采,强行炸毁了红旗矿通往采矿点的运输巷道和相关设施,使红旗矿全面停产;1999年9月17日,云锡公司在爆破填堵被打通的坑道时,又不慎将红旗矿在此作业的两名矿工炸死,引发了轰动个旧的“9·17”血案„„

----据2001年10月曾前往个旧调研的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鲍荣华说,老厂矿区错综复杂的坑道状况,实际上与因发生透水事件震惊全国的广西南丹矿极为相似,假如老厂像南丹一样坑道在水平面以下,透水事件就极有可能在个旧重演。

非法盗采屡禁不止

----在矿界难以划分的同时,这些国有矿山企业还面临非法盗挖的侵扰。

----松树脚矿是云锡公司的另一家大型矿山企业。1999年,云锡公司计划将松树脚矿等优良资产捆绑上市,在个旧市矿管局的协助下,松树脚矿将原来海拔2220米的矿界缩至海拔2130米,中间部分矿体让给地方矿山企业,从而获得了一条明确的矿界,并顺利拿到了开采许可证。

----但由于松树脚矿已在海拔2130米以上开采很长,矿界划分后,仍有很多坑道与明晰矿界后的松树脚矿矿体相连。据松树脚矿保卫科科长刘智刚介绍,很多无证采矿者利用这些坑道,进入松树脚矿矿区大肆盗挖,运输通道和通风系统经常遭到破坏。为此,松树脚矿原本只需十五六人的保卫科,组建了一支多达182人的护矿队伍,全年松树脚矿为此投入资金400多万元。

----即便如此,非常事件也时有发生。1996年11月9日,由于偷矿者长期在一条巷道顶部乱挖滥采,松树脚矿矿工作业期间,巷道顶部突然坍塌,三名矿工当地死亡;2001年11月4日晚,更有私营矿主带领40余名小工,通过原有矿道进入松树脚矿采矿场,打伤矿工,并炸毁三条运输平巷„„

----为私营矿主偷盗矿的小工其实也颇为艰辛。据云锡公司一位干部介绍,公司竹叶山矿有两个采场上下相距400余米,中间有垂直通风道相连,为维护方便,竹叶山矿在通风道中安装了钢缆。后来,矿方发现,竟有偷矿者利用钢缆滑到下一采场,偷采完毕后,再负重五六十斤的矿石,顺钢缆上爬400多米到上一采场。

夭折的联合锡业

----个旧矿业权纠纷,直接体现了中央直属企业与地方企业、私营业主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冲突。纠纷事件不但闹到了地方各级政府,也闹到了中央。

----1987年,国家经委专门组织了个旧锡矿调查组,会同地质矿产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国务院法制局共同前往调查,认为当地“已形成中央企业、地方企业、集体和个体采矿并存的局面,砂矿资源同土地合而为一,可采资源锐减,而又超负荷争采,促使争资源的矛盾尖锐化”。

----调查组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成立一家联合企业,将争议各方都纳入其中。依此方案,云南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省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反复协商,共同议定在整顿矿界、整顿矿业的基础上,实行中央企业、地方国营和乡镇集体及以锡为主的共生金属矿山企业的全面联合,也包括与联合体有矛盾的其它矿山企业的联合,组建个旧锡业联合开发集团。1988年6月20日,联合锡业开发集团在各方的关注下轰轰烈烈地成立了,云南省政府、有色金属总公司等部门领导到会讲话,开发集团的牌子也悬挂在云南锡业公司的门口。

----但问题却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为协调各方关系,有关部门为联合集团的成立制定了几条原则,即坚持原有企业隶属关系不变,统一开发,接受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各自承包。在这些原则下,据个旧市现任矿管局局长马夏回忆,联合集团下设了三个部:云锡部、地方部、乡镇企业部。

----在产权没有重组的情况下,联合集团三个部实际上依旧代表了三方不同的利益,个旧难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十几年后,云锡公司借修建新大门之机,悄悄取下了联合集团的牌子。对此,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司长司司长曾绍金评论说:“联合锡业集团实际从未成立过。”

如何构架锡都的未来?----联合锡业集团夭折后,个旧矿区的问题依然是各级政府的一大心病。1999年,在云锡公司将由中央下放到省里之前,云南省、红河州以及个旧市三级共同组成了工作组,浩浩荡荡进入个旧,结果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没过多久就败下阵来,无功而返。

----据个旧市矿管局局长马夏介绍,在矿界问题难以划分的情况下,当地政府目前只好采取临时措施——每次井下发生坑道打通事件,便由当地经贸委、劳动部门以及矿管局出面,现场查看以后,临时指定一条界线,责令双方各自退回到界线内,再对打通部分进行封堵。“工作极其被动,”马夏说,2001年一年,便执行此类纠纷裁定33起。

----2001年10月21日,借调研之机,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司司长曾绍金来到个旧,再次将地方政府、云锡公司及几家地方国有企业召到一起,商讨个旧矿区的未来。在听取各方意见后,11月4日,国土资源部致函云南省政府,要求采取措施,治理整顿个旧锡矿区采矿秩序。

----该函对个旧的治理整顿提出了几点意见,主要是要求云锡、促进、红旗、革新四个国有矿山采矿企业的采矿系统已经形成上下交叉重叠的部分,必须立即停止开采,并坚决关闭未经政府法定机关批准开办的矿山、坑口,对已经到期或批准开采范围内资源已经枯竭的注销采矿许可证。国土资源部还决定在该矿区只设一个采矿权。

----曾绍金认为,云锡公司由中央企业下放到省里,实际上在管理体制方面得到了理顺,在这一基础上,由省政府出面,重新考虑几家企业的联合问题,或许可以解决个旧这个历史性的难题。

----马夏则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上,对联合给予了赞同。他说,个旧地方政府曾考虑过一个兼并方案,“个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生产、资源、职工都在个旧,几家市属国有矿山企业可以由云锡公司来兼并”。但他同时认为,只设一个采矿权,在个旧早已无法操作,“已发出的许可证是有法律效果的,怎么能收得回来?”

----马夏同时也不赞同国土资源部要求停产的决定,他说这意味着个旧70%左右的产业都将因此停滞。

----目前,云锡公司还不肯对国土资源部意见发表看法,云锡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姚家立说,云南省政府还没有将国土资源部的函正式转至公司,也未提出什么实施意见,“公司一些领导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意见。”

----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是个旧矿业秩序能否得到根本性治理的关键。在各方微妙的关系下,大家会等来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有矿山企业无证开采的怪现象能不能结束,人们依旧在等 6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待。■

(C)2001年全国重大矿山事故不完全统计

□本刊

----●1月1日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和爱乡汪家湾一非法开采小煤窑发生瓦斯窒息事故,死亡5人。

----●3月1日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鹤岗新华农场(地方国有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32人死亡。

----●5月18日 位于广西合浦县西北方向的恒大石膏矿出现塌方事故,29名矿工被困井下。----●5月20日 四川省广安市石林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事故现场发现8具尸体,另有7人下落不明。

----●5月26日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一地方国有煤矿发生瓦斯事故,20名井下当班工人仅逃出3人。

----●7月17日 广西南丹县大厂镇龙泉矿冶总厂下属拉甲坡锡矿厂发生矿井灌水特大事故,初步认定死亡70多人。

----● 7月22日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岗子村的小煤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92人遇难。

----●9月15日 云南师宗县雄壁镇大舍村民委员会大普安村煤矿二号井严重透水,15名矿工遇难。

----●11月13日至22日 九天内山西省发生五起小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85人,失踪14人。

以上资料来源:《财经》2002年1月5日

(D)矿业遭遇市场,还是市场遭遇矿业

——评“财经”文章《矿业危情时刻》,兼议中国矿业的基本问题 钟笑寒(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1年,矿业危情时刻,《财经(2002年第1期)》的这篇文章可谓是一语中的。而其副标题“中国矿业权市场建设步履艰难”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它恰是(我认为的)《财经》这份杂志的灵魂所在:为市场化摇旗呐喊。

然而,如果将经济学作为科学的话,“摇旗呐喊”就不应该、或者说主要不应该是经济学家的事情。运用现代经济科学的缜密逻辑,特别是它关于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信息的思想,我应该遗憾地说,方才这一语不仅是“语焉不详”,甚至还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且听我一一道来。(以下对《矿业危情时刻》一文简称《矿》文,对同一专栏下的《锡都会不会成为南丹第二?》简称《锡》文。)

市场:怎一个“放”字了得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刚刚放弃“计划经济”的盲从,又祭起了“市场经济”的大旗,这在具有“意识形态治国”传统(黄仁宇语)的中国实在是不算奇怪。1985年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强化开采,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口号虽然颇有一点市场经济的味道,但事实证明它是错误的。(这一点《矿》文也承认。)然而,最简单的争辨是,这个市场缺乏流动性,没有自由交易的市场怎么可能是有效率的呢?据此,1996年出台的相关法律被《矿》文称作了“矿业权市场突破”:

实行有偿开采和允许矿业权市场化流转,最大益处是可以迫使那些不具备规模效益、开采成本过高的小企业,自愿通过矿业权市场依法出售其矿业权,这样市场之手就会逐渐把采矿权集中到几家大企业手中,杜绝非法盗采、滥采滥挖等不规范现象。政府只需通过管好矿业权市场,行使矿管职能,就可以管好矿业秩序,而不用再具体去管某一矿山企业。(《财经》48页)

认为产权明晰就可以具备经济效率,这是“科斯定理”的精髓,本文将稍候讨论其缺陷。这里首先讨论的是,矿业权市场本质上的不完全性如何导致了市场失败。

规模经济。考虑到矿业开采的前期(信息)成本、基础设施(包括安全设施)的固定投入,显然一个完整的矿业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产量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而具有规模经济的市场,企业数目必定很少,难以具备完全竞争性质。这一点《矿》文是清楚的,并因之对中国矿业的高度分散扼腕叹息。问题是,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能否无需政府干预、仅通过市场自动调节达到效率?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至少是不明确的。对于一个已经形成规模经济的行业来说,由于“自然垄断”阻止了其他企业进入,而打破垄断又是社会不合意的(分割规模经济的市场会提高产出的平均成本),这样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价格管制就是必需的。对于一个具有规模经济潜力的行业,经济学则几乎不能说什么:竞争虽然不是最优的(这里是“先下手为强”),但也不一定坏。不过,对于一类特殊的规模经济行业,特别是具有技术前期投入的企业,政府利用专利权来保护规模经济,则是经济学认同的。总的来说,规模经济导致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这样的不完全竞争未必是社会不合意的,而政府的干预很大程度上也是必要的。

外部性。如果问比尔·盖茨怕不怕盗版者,回答多半是肯定的:他不会认为自己的“规模经济”一定能够打败盗版。同样的,如果问中国的矿业企业中谁的成本低,回答也是肯定的:小企业!这个违反规模经济原理的咄咄怪事,原因就是外部性: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它的社会成本,这些社会支付但小企业却不予考虑的成本是广泛的:对资源的破坏,甚至是对其他矿业企业产权的直接破坏(盗取)、劳工安全和福利、偷逃税款等。如果允许这样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则“逆向选择”就是必然的结果:劣胜而优汰。当然,这些外部性可以通过完善监管来解决,但解决外部性的成本必须考虑,显然,大企业消除外部性的成本要低的多。

产权:怎一个“明”字了得

外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产权的分散。然而,科斯定理认为无论最初的产权如何配置(分散还是集中),只要产权明晰,就有经济效率。当然,它也承认这是有条件的:如果考虑交易成本,他的结论则完全可能是相反的。

初始产权真的无关吗?不是!如果初始产权的分配过于分散,则交易成本会大幅度提高!(科 8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斯定理讨论的情境大多涉及两个利益主体,考虑三个以上的利益主体,可能因为战略性行动(例如“囚徒困境”)而难以达成效率。)共有地悲剧一般被解读为“产权不清晰导致无效率”,但也完全可以解读为“产权分散导致无效率”。因为在产权过于分散的前提下,产权是否明晰变得相对不重要:在存在不完全信息时,明晰过于分散的产权成本很高,名义上的产权清晰实际上难以做到。而这种高信息成本恰是矿业的特征——多在地下作业,坑道纵横交错,《锡》文中多次提到的矿厂纠纷及产权保护的高成本就是明证。

矿业的产权分散问题肇始于1985年的口号,而1996年的分级管理仍是其延续:正是由于产权分散导致的地方利益膨胀,使得许多小企业的外部性得不到纠正,才酿成了“南丹”事件这样的恶果。而中央、地方、企业和工人,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一旦形成,产权的重新配置又要付出多大成本!锡都案例就是典型。这就提醒我们,对于产权的初始安排必须慎之又慎,不当的初始产权不仅毁坏公平,也极大地损害效率。

产权明晰是唯一重要吗?刚才的分析已经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我们的结论是,对于矿业,产权不仅要清晰,而且集中产权似乎是必要的。但不能误会的是,集中产权就是要回复计划经济。产权集中是相对分散产权导致的混乱经营行为而言的,它与利益主体多元化不矛盾,通过合适的框架,各自的利益可以在完整的矿业产权下分配。产权集中也不意味着经营权和产权合一(恰好相反,维护分散产权才导致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勾结)。现代产业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利润动机和企业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发展内在要求的必要手段。为此,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矿业治理结构,产权所有者(中央和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在赋予矿业经营企业自主权时,依法保护其开采权,维护规模经济,并通过协议和必要的监管纠正其外部性。

尝试性建议

成立矿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完整产权的唯一代表,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共享以委员会内部章程规定。委员会作为产权代表,在内部民主决策的条件下,依法进行探矿权和开采权的拍卖。开采权的拍卖可以包括对就业、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并鼓励规模经济,对转包和分包加以限制。委员会日常工作是保护开采权,纠正产权不清导致的外部性,同时保证从其产权中获得收益(通过矿权拍卖和资源税等形式)。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比例根据矿藏性质在委员会章程中作出明确规定。也可考虑吸纳开采企业的法人代表,甚至当地的住民作为委员会委员。但是,矿区管理委员会不干预具有开采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获利行为,严禁矿区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个人和具有开采权的企业发生利益关系。

通过政府干预,集中业已分散的矿业权。对于由于产权分散已经导致严重问题的矿产,在成立管理委员会后,应立即进行停产核查整顿。停产企业的工人工资由委员会和原有企业共同承担,委员会垫付的部分从未来的产权收益中扣除(政府承担产权重置的成本体现所有者义务)。将采矿权通过赎买方式重新集中到委员会。在对矿区进行全面清理和必要的基础设施重建之后,重新进行拍卖。

完善对矿业开采市场和矿区管理委员会本身的监督。除了通过矿区管理委员会对具有开采权的企业进行监督外,对于矿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产品质量,矿业企业安全,以及对矿区管理委员会本身的监督,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司法部门)也应担负其职责。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结语

“不完美的和成本高昂的信息,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不完美的竞争: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现实。”希望那些对市场之神顶礼膜拜的人们,能够把斯蒂格利茨的这句话刻在神像的底座上。否则,无论矿业遭遇市场,还是市场遭遇矿业,都不会有好结果。

讨论题:

1、根据文章(A)提供的材料,试评价政府在矿业发展各个时期的政策。它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后果如何?试分析其利弊。(a)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

(b)1985年国家完全(无偿地)开放矿业开采权。

(c)1986年恢复审批制,禁止私下转让。但开采权的获得仍然是无偿的。(d)1997年实行采矿权分级管理,有偿开采,矿业权市场化流转。(e)2000年颁发《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管理办法》。

2、矿业资源属于共有资源,不清晰的产权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如何使产权清晰?实际操作中存在怎样的困难?

3、为什么大型国有矿山企业在竞争中没有挤掉地方小矿厂?(提示:从规模经济、外部性、国企自身问题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4、单纯依靠矿业权的市场流转是否能根本上解决矿业危机?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篇:《经济学原理》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类学生必学的一本书,经济学也是一本重要的科学,了解经济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对于从事资源配置的人,特别是政府官员,不仅包括财经、工业、交通、贸易、农业等部门的,而且包括从事法律、教育、人口等工作的,经济学都是必修课。对于一般百姓,懂得市场的运作能够维持生计也就够了,不一定要懂得经济学。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社会,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复杂规律,进而理解人生,就要懂得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有曼昆,索罗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应的中英本。第一本《经济学原理》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编著。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第5版)》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了解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十大原理是经过高度总结后得到的结论,本人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他人的观点得到了自己的看法,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语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人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1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了。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既然学习到了知识,就应该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使读者无论是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还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能结合身边的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自觉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逐步养成用经济学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好习惯。拥有像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

本书是19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该书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全书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讨论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马歇尔说“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异端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研究了财富、财产、消费、劳动、必需品、资本和收入等概念。第一、第二篇具有总论的性质,为以下几篇的原理作了理论铺垫。第三篇至第六篇是《经济学原理》的主体部分,依次考察了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第三篇 《论需求及其满足》研究人的需要和消费。第四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研究了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能够作为满足欲望手段的因素。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中,把第三篇中研究的需求理论和第四篇里研究的攻击理论结合起来,依据供求平衡的原理,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在第六篇《国民收入的分配》中,马歇尔提出了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在他看来,各种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分别形成它们各自的收入。所以,分配论不过是用供求均衡观点去研究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总体来看,供求均衡价格体系是贯穿《经济学原理》各篇的理论核心和主线。

《经济学原理》中的各个理论因素,基本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它以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而以生产费用论来说明供给。但是本书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把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当作是决定价格的独立因素,而是通过供求理论,把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容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核心——均衡价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应该说,《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结构为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在此,我作一个简要总论。第一、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和主观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地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人类行为动机分为两类:一是追求满足,这可以激发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力。二是避免牺牲,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这两类动机的均衡是绝大多数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第二、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为需求理论的基础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消费“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弹性则是需求量变动比率和价格变动的比率之间的比率;同样,供给理论和供给弹性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是以报酬递减率和“边际”生产费用原理为基础的。第三、强调“局部均衡”分析。2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达到均衡的观念用来说明经济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当代微观分析方法的基础。第四、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多是不变的。由于马歇尔一方面继承大卫 李嘉图和约翰 穆勒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引入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使古典经济学理论获得发展,所以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可看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总之,此书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入门之作,她关注于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为人们描述了理性人的选择和市场行为

学习了这本书,对“经济学”这三个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济学原理》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对社会中的经济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它是经济学者们必须拜读的经典。

第三篇:经济学原理书评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曼昆的这本经典作为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是不走寻常路的,生动和有趣,整本书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热情,不似寻常的教科书一般枯燥。

正如选修课经济学的老师推荐的那样,适合初学者,有丰富的案例和通俗浅显的介绍。《曼昆经济学原理》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变成一个“经纪人”,用经济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书的开篇就写到个人做出决策依靠四个原理,1.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对激励做出反应。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我们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

都知道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美国和日本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如一福特公司和丰田公司在汽车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康柏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而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在世界经济中既是竞争对手又是贸易伙伴。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为什么分散的市场经济运行得这么好?这是因为可以指望人们相互友爱而仁慈地相互对待吗?完全不是。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给我们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去促进社会福利。亚当·斯密的许多见解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读完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表述斯密的结论,并能更充分地分析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与缺点。当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表现的比较突出时,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调节经济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地行政手段。

然而由政府来调节经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凑效的。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就会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 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也就是 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 000 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虽然美国从未经历过接近于德国 2 0世纪2 0年代的情况,但通货膨胀有时也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例如,2 0世纪7 0年代期间,物价总水平翻了一番多,杰拉尔德·福特总统称通货膨胀是“公众的头号敌人”。与此相比,在2 0世纪9 0年代,通货膨胀是每年 3 %左右;按这个比率,物价2 0多年才翻一番。由于高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呢?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在 2 0 世纪2 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 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 0世纪7 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 2 0世纪9 0年代导致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书中的那幅表现物价上涨的插图让我感触颇深。虽然画面似乎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经济事件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时也要求经济学家提出改善经济结果的政策建议。例如,政府应该为改善年轻人的经济福利做些什么?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着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证的。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时期内最低工资变动和失业变动的数据来评价到底是不是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工人失业。与此相比,评价规范表述涉及价值观和事实,仅仅靠数据并不能判断政府应不应该提高工人最低工资。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会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第四篇:经济学原理(共)

浩淼冷月 :黄金为什么暴跌?

(1)有一个商人到了一个山村,村子周围的山上全是猴子。商人就和村子种地的农民说,我买猴子,100元一只。村民不知是真是假,试着抓猴子,商人果然给了100元。于是全村的人都去抓猴子,这比种地合算得多了。很快商人买了两千多只猴子,山上猴子很少了。商人这时又出价200元一只买猴子,村民见猴价翻番,便又纷纷去抓,商人又买了,但猴子已经很难抓到了。商人又出价300元一只买猴子,猴子几乎抓不到了。商人出价到500元一只,山上已没有猴子,三千多只猴子都在商人这里。

这天,商人有事回城里,他的助手到村里和农民们说,我把猴子300元一只卖你们,等商人回来,你们500元卖给商人,你们就发财了。村民疯了一般,把锅砸了卖铁,凑够钱,把三千多只猴子全买了回去。

助手带着钱走了,商人再也没有回来。村民等了很久很久,他们坚信商人会回来500元买他们的猴子,终于有人等不急了,猴子还要吃香蕉,这有费用啊,把猴子放回了山上,山上仍然到处是猴子。

这就是传说中的股市!

这就是传说中的信托!

这就是传说中的黄金市场!

这就是传说中的房市!

(2)这是炎热小镇慵懒的一天。太阳高挂,街道无人,每个人都债台高筑,靠信用度日。这时,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旅客,他进了一家旅馆,拿出一张1000元钞票放在柜台,说想先看看房间,挑一间合适的过夜。

就在此人上楼的时候,店主抓了这张1000元钞,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屠夫有了1000元,横过马路付清了猪农的猪本钱。

猪农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

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赶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钱(经济不景气,当地的服务业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务)。

有了1000元,这名妓女冲到旅馆付了她所欠的房钱。

旅馆店主忙把这1000元放到柜台上,以免旅客下楼时起疑。

此时那人正下楼来,拿起1000元,声称没一间满意的,他把钱收进口袋,走了……

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可全镇的债务都清了,大家很开心……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现金是要流通才能产生价值!而经济永远存在炒作!太牛了不转都不行!

第五篇:《经济学原理》有感

《经济学原理》有感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1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6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在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在纽约市找公寓如此困难?为什么如果旅客周六停留一个晚上,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就要低一些?为什么罗宾·威廉姆斯作为电影明星得到的报酬如此之高?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而另一些国家物价稳定?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这些只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

学习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是学生时,你要决定在学校学习多少年。一旦你参加了工作,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如何将你的储蓄用于投资。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要管理一家小企业或一个大公司,而且你要决定为你的产品制定多高的价格。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提供一些有助于你致富的工具。

学习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作为一个选民,你要帮助选择指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政策。当决定支持哪一种政策时,你会发现自己提出了各种经济学问题:各种不同形式税收带来的负担是多大?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的后果是什么?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政府的预算赤字如何影响经济?这些问题以及类似的问题总是萦绕在市政机关、州长办公室和白宫的决策者的脑海里。

因此,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你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然而,经济学著作大都充满了抽象的概念、生硬的图表、艰深的数学公式和模型,读起来让人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巧妙地将枯燥的经济学变得有趣,“让更多的想了解经济知识的人看了本书后不再恐惧经济学”,而是感到“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其他经济学家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作者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也会被他信手拈来。读曼昆的书,可以改变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看法。曼昆有一个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这种趣味性无疑十分重要!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简明性在书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曼昆一直尽力地把自己放在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全书内容以此为中心逐步展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读者轻松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的“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因此,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读者,引发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他的目的就是强调读者应该而且也会发现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所在。而贯穿始终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让人印象深刻,体现了全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可以说,这个世界的运行是以经济为中心而辐射开来,曼昆正是从这一视角通过冷静的思考和检验提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练。比如: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无论经济学理论的证明过程如何高深,但它总可以用简明的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对于初涉经济学的人而言,这样的经济学教育意味着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进入经济学殿堂,而不被刻意布置的那些没有必要的钟鼎器皿和幔帐弄得不知所措,也不会被那种神秘主义的表述方法所蒙蔽。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下载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于是选了这本《经济学原理》。读下来,这本书是极好的入门书籍,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基础,没有数学公式(其实偶......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曼昆》 2009110019 简力 不得不说实话,我是个相当笨拙的人,年纪轻轻,就落下糊涂的毛病,真是羞愧;又一说,是母亲的遗传,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说了你未必相信。......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对于神秘而陌生的经济学,我希望去探索和了解它。我在网站上搜索关于经济学的书籍,网友们如此评论了一些优秀的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的作者:N .格里高利 · 曼昆 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当学生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学家群体的分裂程度,他说:“即使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曼昆在《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20100516178 谭苏成按计划读了此本《经济学原理》(N.GregoryMankiw著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我想说读此本很不容易,原因有:借之不易,不知道......

    经济学原理作业

    一、中国近年来的房价为何上涨?请用供求定理及影响供求的诸多因素来分析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

    经济学原理 介绍

    本书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 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迄今为止它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