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时间:2019-05-14 01: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第一篇: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

一、机会选择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

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

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就像我们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并且我们不可能不吃东西,我们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项生活开支,这也是一项比较大的机会成本。最后就是我们所投入的时间成本,这也是我们上大学投入的最大的机会成本。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听课读书时,我们就不能用它来工作或干别的事了。从这些方面就可以衡量出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这个机会成本是相当之大的。

原理

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

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

原理

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 经济学现象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第二篇:独立学院中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分析

独立学院中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课程,经济学原理在夯实学生经济学基础、培养经济学素养、训练学生经济学思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独立学院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分析,探讨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引入路径,并最终得出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之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4502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型途径。截止2014年6月15日,全国还剩有独立学院287所,43所独立学院已经转设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并有在校生近278.4万人,教职工近18.92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覆盖了全国的29个省、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除外)。如今,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的特点

1.1学生的特点

由于产生背景、目标定位等和其他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第一,由于招生分数相对低,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高数、统计类课程抵触情绪严重,而高数类课程对经管专业又尤其重要;第二,学生自学能力相对差、自我管理能力弱,但个性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多的自我主张;第三,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综合素质强,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入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物质条件优越,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和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最后,学生们对教学要求偏向实用性和实操性,对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的质疑性和厌恶情绪。

1.2教师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在管理模式上依托于其“母体”学校的民办学院,教师队伍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师资队伍存在极强的“非独立性”,独立学院师资一般是由专职教师(本校)、母体高校委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管理层教职工大部分来源于母体学校,其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此外还有不少外聘退休教师或兼职教师;第二,不同于公办学校,教职工并没有所谓的“事业编”,教职工流动性较大,教师归属感弱;第三,教师再培训再充电机会少,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在公费培训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导致教师缺乏再次学习的途径;最后,教师定位不明确,定位不明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冲突,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无一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应用能力,而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其标准又是“科研独大”,那么独立学院教师究竟是以应用型上课为主还是科研为主?

2案例教学在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

2.1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只有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内外财经动态,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并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案例讨论和分析,形成自身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文字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2.2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将案例讨论引入到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比起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每次师生座谈会,学生们必要求课堂能增加案例,而能将案例成功引入课堂的老师往往能获得学生的青睐,而该堂课程也能获得学生的好评,学生出勤率也极高,学生在将来的其他经济学科学习中也表示压力少很多。

2.3符合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经济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囊括的知识面相当之广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构建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并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性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等。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并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学以致用。

2.4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

引入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并将时事联系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学生案例讨论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课余期间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文献,关注时事,思考课堂的组织,这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3经济学原理案例选取的标准

3.1时效性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发展很迅速的学科,以经济学经典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例几乎几年就更新一次,至今已更新到19版了,每一版都是随着当时的时事发展更新不同的案例。我们在案例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当时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选取案例,例如现在再拿加入WTO,甚至是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案例确实有点过时了;而2014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淘宝“双十一”营销作为案例来讲解供求曲线图,这样更新颖,更具备时效性。

3.2相关性

所选取的案例即使是当前时事热点问题,但与经济学理论无关,其教学效果也不大。例如,2014年马航失联,虽然在当时是热点但很难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起来。因此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和经济学原理能结合起来,能诠释经济学理论。例如,讲解货币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央行降息的举措,以及欧元区QE之路,再对比早几年美国的QE政策和效果。

3.3趣味性

当然,如果案例过于理论过于宏观,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这样也失去了案例教学最初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时效性和相关性,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案例时尽量贴近生活,符合90后的口味。例如用团购来诠释价格歧视。

4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4.1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学生方面。

应试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弱。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思路,很多学生对以培养发散和创新思维为主的大学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对于老师要求的案例课堂演示,大部分学生只会千篇一律的陈述事实,而忽视了对案例给出自己的评价,因此导致课堂讨论时学生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解释是多样性的。

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大学学习的远见不足,部分学生疑惑学习的目的,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期望,误将经济等同于赚钱,强调实用主义而轻视理论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发现与原有认识存在偏差,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热情迅速下降。

(2)教师方面。

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中,使得教师偏科研忽略教学。经济学原理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又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教师要求颇高,但现行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要求高,而忽视了对教学的考核。在有限的精力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牺牲教学投入科研,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教学监督体系单一,一般以学生评教为主,导致教师教学保守化。高校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地方,上级和同行之间的监管较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就是期末的学生评教,一些教师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会采取保守化教学,例如采用类似高中的教学模式、承诺无难度考试等等。

(3)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不同于其他高校,是民办本科,一些管理层为了节省成本均采用大班教学,使得老师无法专注到每一位学生,也很难督促每一位学生上台做案例展示,或者在小组案例展示中会有过多的学生出现搭便车的可能。例如150人的大班教学,一学期下来,教师可能只认识坐在前排的一些学生,实施分组讨论或者分组案例展示难免会有不少学生搭便车。一般经济学原理课程为每周3学时,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过多,很难在课堂上将内容诠释清楚。

4.2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案例教学虽好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倡导非标准答案教学;(2)鼓励学生多关注经济时事,阅读经济学经典名著;(3)对教师的考核尽量往教学方面倾斜,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4)实施小班精英教学,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交流。独立学院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独立学院、教师和学生各方面努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天,冯钊.略论基础教育中经济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6).[2]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6).[3]廖小波.案例教学法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6).[4]张雄.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21).

第三篇:《经济学原理》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类学生必学的一本书,经济学也是一本重要的科学,了解经济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对于从事资源配置的人,特别是政府官员,不仅包括财经、工业、交通、贸易、农业等部门的,而且包括从事法律、教育、人口等工作的,经济学都是必修课。对于一般百姓,懂得市场的运作能够维持生计也就够了,不一定要懂得经济学。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社会,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复杂规律,进而理解人生,就要懂得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有曼昆,索罗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应的中英本。第一本《经济学原理》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编著。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第5版)》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了解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十大原理是经过高度总结后得到的结论,本人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他人的观点得到了自己的看法,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语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人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1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了。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既然学习到了知识,就应该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使读者无论是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还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能结合身边的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自觉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逐步养成用经济学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好习惯。拥有像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

本书是19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该书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全书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讨论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马歇尔说“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异端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研究了财富、财产、消费、劳动、必需品、资本和收入等概念。第一、第二篇具有总论的性质,为以下几篇的原理作了理论铺垫。第三篇至第六篇是《经济学原理》的主体部分,依次考察了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第三篇 《论需求及其满足》研究人的需要和消费。第四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研究了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能够作为满足欲望手段的因素。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中,把第三篇中研究的需求理论和第四篇里研究的攻击理论结合起来,依据供求平衡的原理,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在第六篇《国民收入的分配》中,马歇尔提出了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在他看来,各种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分别形成它们各自的收入。所以,分配论不过是用供求均衡观点去研究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总体来看,供求均衡价格体系是贯穿《经济学原理》各篇的理论核心和主线。

《经济学原理》中的各个理论因素,基本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它以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而以生产费用论来说明供给。但是本书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把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当作是决定价格的独立因素,而是通过供求理论,把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容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核心——均衡价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应该说,《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结构为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在此,我作一个简要总论。第一、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和主观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地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人类行为动机分为两类:一是追求满足,这可以激发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力。二是避免牺牲,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这两类动机的均衡是绝大多数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第二、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为需求理论的基础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消费“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弹性则是需求量变动比率和价格变动的比率之间的比率;同样,供给理论和供给弹性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是以报酬递减率和“边际”生产费用原理为基础的。第三、强调“局部均衡”分析。2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达到均衡的观念用来说明经济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当代微观分析方法的基础。第四、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多是不变的。由于马歇尔一方面继承大卫 李嘉图和约翰 穆勒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引入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使古典经济学理论获得发展,所以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可看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总之,此书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入门之作,她关注于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为人们描述了理性人的选择和市场行为

学习了这本书,对“经济学”这三个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济学原理》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对社会中的经济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它是经济学者们必须拜读的经典。

第四篇: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

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

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8、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9、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40、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1、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2、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43、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的状态。

44、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五、弹性及其应用

45、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46、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除以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47、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48、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

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49、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

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

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六、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51、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2、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3、税收归宿: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七、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54、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55、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6、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57、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

58、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59、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60、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八、应用:赋税的代价

61、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九、应用:国际贸易

62、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63、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64、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

十、外部性

65、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66、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7、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

们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6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69、庇古税(矫正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十一、公共物品与公有资源

70、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71、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

72、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73、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74、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76、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

77、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十二、税制的设计

78、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79、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80、平均税率:总收入除以支付的总税收。

81、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支出的额外税收。

82、定额税:每个人等量的税收。

83、受益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人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84、支付能力原则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85、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高的纳税人应该交纳更多税的思想。

86、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交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87、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交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88、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89、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十三、生产成本

90、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量所得到得量。

91、总成本: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量。(劳动、土地、资源)

92、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

93、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94、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5、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与隐性成本。

96、会计利润:总收入减显性成本。

97、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98、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99、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100、固定成本(FC):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1、可变成本(VC):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2、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总成本/产量)(=TC/Q)

103、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FC/Q)104、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VC/Q)105、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TC/⊿Q)

106、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107、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8、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9、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

十四、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110、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

受者的市场。

111、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112、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113、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十五、垄断

114、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卖者的企业。

115、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

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11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十六、寡头

117、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的市场结构。

十七、垄断竞争

118、垄断竞争:许多出售相似而不相同的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119、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120、卡特尔:一致行动的企业集团。

121、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

己最优战略的状态。

122、博弈论:研究人们在各种策略情况下如何行事。

123、囚徒困境: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

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124、占优(优势)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十八、生产要素

125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投入。

126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127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128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129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130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十九、收入与歧视

131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132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133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

134罢工: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135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136歧视:对仅仅由于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

机会。

二十、收入不平等与歧视

137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138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

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139实物转移支付:以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140生命周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141持久收入: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142功力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

大化的政策。

143效用: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144自由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这种

公正要由yield在“无知面纱”的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145最大最小准则: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146社会保险: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147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进行自愿的协

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148福利:补贴需要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149负所得税: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二十一、消费者选择理论

150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151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152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53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

154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篇二: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摘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该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国家只有在经济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够促进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曼昆写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加强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关键词: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经济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经济学研究一直是各国大力倡导的研究工作。其中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所写的《经济学原理》,是当今世界上权威性很高的经济学著作,这本著作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流行,在经济学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中较为著名的是曼昆提出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该原理从本质上对经济学进行了论述,对于现实的经济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大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所著,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诠释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中作者所提出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构成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框架,为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下是曼昆所写的十大经济原理:

1)人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二、十大经济学原理分析

2.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因此人们在选择资源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分析进行最优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权衡取舍的过程。比如在日常的消费的过程中,当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曲线相切时,由于消费者经济实力有限,所以就需要对多种商品进行权衡取舍。在选择过程中,消费者结合自己的喜好以及商品的价格进行选择,这是两种或者多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主要表现。同时机会成本也是权衡取舍的一种表现形式。

2.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人们在权衡取舍的过程中,需要对可以选择的方案的成本以及收益进行比较,最后做出选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在长期的人类经济活动中,机会成本是经常出现的,比如当我们在学习和睡觉中选择时,当选择学习而放弃睡觉时,这时候的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睡觉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2.3理性人考虑边际变量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对于边际最简单解释就是衡量自变量的变动所引起因变量变动的关系。比如在沙漠中一个人很口渴,当看到绿洲并 且有大量的水喝时,他喝的第一口水可能是挽救了他的生命,因此第一口水给其带来的效用最大,当继续喝水时,水给他带来的效用逐渐降低,甚至出现身体不适,带来了负面效用,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因此一个理性的人需要考虑边际变量,当效用为零时停止活动,放弃选择。

2.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一个人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成本或者收益发生改变时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企业中对于员工采用奖金激励的手段,就会促使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在当前销售工作就是采用低底薪和高提成的激励手段,激励销售人员做出更多的业绩。

2.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尽管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专业化和分工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的好处,但是专业化和分工不能使每个人都享受到不同的产品与服务。比如面包师不能使用打铁匠的生产出的铁器,打铁匠也不能享受到美味的面包,贸易的产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通过对各种产品制定一个价格,进而拿到市场上与其他的商品进行买卖,这样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当今世界的贸易也是如此,可见贸易可以使每个人享受到不同服务和产品,改善了每个人的状况。

2.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利润、价格以及企业家。市场经济既具有好处也存在的弊端,市场经济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对市场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控,使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市场经济就有不足之处,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总之,市场经济利大于弊。

2.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成果

市场经济指导的经济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于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不均衡时,政府出面就可以调控资源,把市场经济带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2.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国富论》中论述了一个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该国家生产物品和劳动的能力。一个国家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创造大量的物品和劳务,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当政府发行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货币是一种物质交换的媒介,货币量的发行应当与国家实际的经济实力相符合,这样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2.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有效解决失业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加大投资或者促进私人企业扩大生产,这样企业就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失业率。但是在这一期间要做好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取舍,在保证不发生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失业率。

结语:通过对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十大经济学原理的提出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缺陷,就是这样也不可否认其对于经济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喻晓东.关于微观经济学外版教材的若干教学问题——以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3)[2] 林君秀.经济学不再让人恐惧——曼昆《经济学原理》介绍[J].经济科学.2007(03)[3] 王跃生.有些书可以影响一代人——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7)篇三:《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自学指导书

使用专业:专、本科相关专业

课 程:经济学原理 教材版本:《经济学原理》

卢远瞻汪雄剑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该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等多门学科,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有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倡导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的理论创新,重视对国内外经济学的最新动态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生产厂商的行为理论和处于核心的价格理论及贯穿所有的均衡理论,并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的方法、理论等进行学习和探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增加对经济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

1、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2、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

3、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三、课程的目的、内容、学习要求和自学时数

第一章 导论

(自学时数:4学时,第1周完成)

自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涵义;掌握经济学得原理及研究的方法。

主要内容:经济学和十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的含义。

2、深刻理解经济学的内容。

3、准确把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掌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和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一、人们如何做出决定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定。即,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引起一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即问即答】

1、描述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权衡取舍问题;

2、举出一个既有货币性的机会成本,又有非货币性的机会成本的某种行动的例子;

3、描述一个你的父母为了努力影响你的行为而想你提供激励的例子。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即问即答】

1、为什么一个国家如果不把自己和其他国家隔离开来,其状况就会变

得更好?

2、为什么我们有市场?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政府应当在市场中扮演

怎样的角色?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

1、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

劳务的需求。

2、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

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成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3、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即问即答】

列出并简要解释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第二节 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P13

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P13 思考题和作业: P18 5、6、10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理论

(自学时数:4学时,第2周完成)

自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搞清楚什么因素会影响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的变化会如何影响商品的价格;掌握市场供求的基本规律(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以及运用供求理论分析经济事例

核心概念: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弹性

均衡

内容提要:

1、需求、供给曲线

2、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价格决定

3、弹性理论

本章重点:供求均衡、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运用

本章难点: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数量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等)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价格分析是其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它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是经济人和完全信息。

需求与供给

在市场中,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方式,并且,价格也以一定的方式促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

一种商品的需求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必须是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需求函数是,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需求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自身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一种商品的供给S: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供给函数是/,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供给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自身价格

2生产成本

3生产的技术水平

4相关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后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均衡价格的决定: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供需曲线的交点),也就是市场出清状态,此时的价格也叫均衡价格。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需求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也是如此。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曲线平行移动)。供给的变动也是如此。

第五篇: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共)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案例5.1 矿业危情时刻

(A)矿业危情时刻:中国矿业权市场建设步履艰难

本刊记者 石东/文

----2001年11月26日下午,中国电信设在各省会城市的电视电话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全国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电视电话会议正在召开。此距上次国土资源部把各地国土资源厅局长、主管副厅局长以及负责矿业管理的处长们请到北京,召开相同主题的工作会议,刚刚过去两个多月。

----会议密度如此之大,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事态的严重性。2001年各地不断发生的矿业安全事故,尤其是震惊全国的南丹矿重大透水事件,更将国家矿业主管——国土资源部门推上了风口浪尖。

----南丹惨案之后,一位深知中国矿业现状的专家说:“南丹出事只是早晚的问题,全国类似于南丹这样秩序混乱、随时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矿山还有很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矿管部门又一次将“治理整顿”作为制止矿业秩序混乱的最直接手段。

----而这一做法,并不新鲜。早在1996年,中国就开始了一次长达四年之久的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一位地方矿管局局长甚至用“有些残忍”来回忆那次整顿动用手段之强硬。然而,四年之期的整顿结束刚不过一年,南丹事件就用事实证明了这种行政整顿手段与实际管理效果无奈的背离。

当矿业遭遇市场

----追根溯源,中国矿业秩序的混乱,在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混乱。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计划经济时期的采矿探矿由国家全包,相应的资源管理由对口的工业部门如石油部、冶金部、煤炭部等负责,企业只负责开采,在哪里采、采多少,都由主管工业部门做计划决定。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这种计划型的矿业开发体制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能源需求。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司司长曾绍金回忆说:“那时有钱买不到煤,电厂开不了工,全国都出现了能源紧张。”

----为了缓解能源紧张,1985年,中央有关领导提出了“大矿大开,小矿放开,强化开采,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口号。

----政策的转变,使矿藏所在地区瞬间萌生出通过采矿迅速发展致富的愿望。全国上下很快掀起了开矿热潮。“谁想采矿就采矿,想在哪儿采就在哪儿采。”曾绍金司长这样回忆当年的情景。

----小秦岭,位于陕西与河南交界,曾是中国第二大金矿产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十几年里,小秦岭金矿区和全国其它矿区一样,变成了没有管制的采矿集贸市场。有资料称,在陕西潼关,蜂拥上山采金者最多时高达13万人。千军万马齐采金的局面严重破坏了当地的金矿资源。潼关深500米以内的浅层金矿已基本被采完,中央直属的文峪金矿探明储量也被蜂抢而空。同时,由于乱采滥挖,小秦岭的生态受到严重破坏,1994年7月的一场泥石流造成西峪上百人死亡和失踪。这场新中国建国后最严重的 “矿灾”,成为1996年那次大规模矿业秩序清理整顿的导火索。

----尽管小秦岭前后历经几十次上规模的清理整顿,却并未能阻止十几年打游击式的滥采乱挖。到1996年,小秦岭金矿易于开采资源已基本损失殆尽。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管理滞后的无奈

----迅猛的采矿潮显然把政府打了个措手不及,显示出管理的滞后。当市场只能以一种无序的状态运行时,国有矿山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抢矿几乎成为一种必然。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方敏说,最高峰时,中国共拥有大大小小矿业企业29万个,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矿业企业的总和。另据有关统计显示,在第一部《矿产资源法》颁布前后,全国70%以上的国有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存在着乡镇集体、个体与国有大矿争抢资源的现象。

----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采矿体制相比,成千上万采矿企业的出现,实际上意味着矿业市场的形成。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混乱几乎是必然的结果。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在矿业开发放开的第二年,中国第一部《矿产资源法》于1986年仓促问世。但是这部矿法,包括日后陆续制定一系列有关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法规,依然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只强调了政府的管理,却忽视了市场的作用,使矿业开发依旧难以与市场接轨。如获得探、采矿权要靠政府审批,矿业开发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矿产品需由国家统一收购、不得私下买卖等等。

----由于获得采探矿许可证无须付出成本,进入矿业开采后,中小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不愿作太多的投入——谁出手快就意味着谁能赚到更多的钱。同时,在矿业权没有财产属性的情况下,任何企业之间发生矿业权流转,都被视为违法,矿业权私下转让便成为必然。

矿业权市场突破

----类似于小秦岭整顿费力大、效果差的现实,终于使有关部门意识到,如果矿法不作大的修改,市场混乱无序的状况将更难以应对。1996年,在10年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矿产资源法》被修改,《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

----新的法律法规,加上1994年出台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管理办法》,首先明确了“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实行有偿开采”的前提。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有了对矿业权财产属性的承认这一前提,除矿产品市场,矿业开发中的另一个市场——矿业权市场终于可以走进阳光地带,矿业权流转随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

----首先,国家对具有勘探或开采价值的矿体可以出售其矿业权,矿管部门对具备勘探、开采能力的企业进行审查后,发给探、采矿许可证。经过勘探,矿块符合开采条件的,在矿管部门审批后,探矿权人可优先获得采矿权。此为矿业权一级市场。其次,拥有探矿权或采矿权的企业,可以通过矿管部门的批准,将矿业权出价转让。此为矿业权二级市场。

----在两级市场内,采矿权持有者要按矿区范围逐年缴纳采矿权使用费,申请国家出资勘查并已经探明矿产地的采矿权,要向国家缴纳经评估确认的采矿权价款,同时还要定期按矿产品销售额和矿产品产量缴纳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

----实行有偿开采和允许矿业权市场化流转,最大益处是可以迫使那些不具备规模效益、开采成本过高的小企业,自愿通过矿业权市场依法出售其矿业权,这样市场之手就会逐渐把采矿权集中到几家大企业手中,杜绝非法盗采、滥采滥挖等不规范现象。政府只需通过管好矿业权市场,行使矿管职能,就可以管好矿业秩序,而不用再具体去管某一矿山企业。

----实效是明显的。甘肃天祝县阿沿沟探矿区勘查工作曾经因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停止,不料在发现两处铅锌矿后,各地投资者纷纷前来申请探矿权。2001年7月30日,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对天祝县阿沿沟一带探矿权进行了公开招标出让。来自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的10个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参与了角逐。最后陕西银河电力矿业有限公司和甘肃省有色地勘局106队分别获得四个单元勘查区块的探矿权。

2001年以来,海南不磨金矿矿权招标、浙江绍兴、河北鹿泉、陕西商洛、黑龙江鹤岗 2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等地矿权招标也获得了类似的成功。山东则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省全面推行招标、拍卖矿业权试点,并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国土资源(地矿)部门,停止一切以无偿方式授予采矿权的行为,凡新申请开办矿山企业的,必须依法缴纳采矿权价款后方可办理登记手续。

----“在矿业权流转成为可能的情况下,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矿业企业也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最终实现矿业秩序的好转。”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资源资产与市场研究室主任张应红如是说。

现实的障碍

----但建立一个真正的市场并没有那么简单。

----据有关统计,在中国允许矿业权流转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全国只发生了270余项矿业权流转,而公开竞标则是今年才刚刚开始试点。更多的时候,矿管部门还是在以政府划拨的方式进行着原应由市场承担的任务。有的小矿采矿权被私下转让,据称目前全国非煤乡镇小矿已几乎全部转给个人开采,名为小矿山改制,实为采矿权非法转移;还有的国有矿山将矿山开采范围的资源划成小块承包给小矿开采„„

----私下非法转让一方面使勘探开采能力不足的企业得以进入矿业市场,另一方面,在逃避矿管部门监管的情况下,开采行为本身便极易带有短期行为。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起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反而极易造成矿业秩序的混乱及矿产资源的破坏。

----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鲍荣华认为,我国矿业权流转市场不完善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律规定存在缺陷,导致一级市场中矿业权被无偿出让;同时,二级市场的混乱与一级市场的不健全有直接关系。

----依据1996年修改的矿法,我国对采矿权实行分级管理,不同的矿种依据其重要程度及矿体大小,分由国务院、省、地市、县四级发证,但对作为划分标准之一的“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的范围却又没有明确。同时,法律也没有对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作出明确规定,如:哪些矿产地的矿业权具体归哪个管理机构有偿出让,收取什么费用,收入如何管理等等。在这些问题均无法可依的情况下,鲍荣华认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愿进行公开的、大范围的有偿出让采矿权。

----此外,鲍荣华认为,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颁发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管理办法》,对矿业权市场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出于保证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开发、扶持国有矿业企业等原因,该办法规定,国有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申请出让探矿权采矿权时,可以将应交的价款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这几乎意味着所有国有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矿产勘探、开发都可以不缴价款,”鲍荣华说,“本来人们已经把‘价款’看做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金的雏形,这种规定无形中对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给予了否定。”

----当无偿或低偿获得的矿业权被矿山企业轻易转让出去,整个市场中二级市场矿业权成本必然低于实际成本,于是市场依然难以发挥自身配置资源的能力。一个突出表现是,中国目前大型成规模的矿山企业依旧少得可怜——2000年国土资源报告显示,全国大型矿山企业只有490个,占总数的0.28%;中型1067个,占总数的0.62%;小型170626个,占总数的99.1%。

时间还剩多少

----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经济政策法规室副主任程绪平则认为,投资环境是影响矿业权流转的另一大阻碍。

----程绪平认为,中国矿产资源一般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其所在地的基层政府的行为在很多方面都不太规范,而矿业行业无论在安全还是在环保方面,对企业都有很强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极大的投入,并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见不到效益。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投资规模大,另一方面投资环境又不能保证,加大了投资风险,这使得私营企业千方百计缩小成本,而无证采矿、越界采矿等矿业秩序问题就容易发生。“外商投资不愿来,私营企业只肯小规模投入,在缩小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矿业开发。整个矿业权要想真正通过市场实现流转,便很不容易。”程绪平说。

----为此,程绪平将规则已制定了五年、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的矿业权市场流转,称为“是一块好的零件,但用在中国的机器上还需要很长时间”。

----实际上,按程绪平的比喻,“好零件”拧上机器的时间已经不多。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矿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比存在安全事故隐患更令人担忧——国有企业将不再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地方企业也不再有地方保护的遮蔽。

----在全国展开新一轮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的同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公开表示,中国要千方百计提高市场配置探矿权采矿权的比重,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型行政授予矿业权,矿产勘查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建立取之于矿、用之于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凡能进入市场配置的,原则上要停止行政审批授予;政府通过加强对矿业权一级市场调控来控制市场需求,调节市场空间;要尽可能地采用招标、拍卖或协议委托等方式有偿出让。

----1996年,中国就已开始矿业权市场的建立。五年之后的今天,人们终于有望看到这个规范市场的雏形。

(B)锡都会不会成为南丹第二?

□本刊记者 石东/文

锡都国有矿山企业无证开采的怪现象,凸显出围绕矿业权的中央与地方、国有与私营的利益矛盾

----名满天下的锡都——个旧有一大怪事:近200多家中小矿业企业均合法持证开采,而几家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却陷入无证开采的窘境。

----2001年底,记者翻开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矿山企业持证登记表,云南锡业公司下属的老厂锡矿以及个旧市属国有企业促进矿、红旗矿、革新矿四个矿名下,仍是一片空白。

----个旧市矿管局局长马夏无奈地说:“这几个矿没有采矿许可证已是历史难题。”

----实际上,这几个矿都是个旧矿区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矿山企业,然而自从1998年个旧矿山企业被要求持证开采至今,这几大矿山企业一直都在无证开采。

----在这几家国有矿山企业无证开采的大背景下,一些私营小矿无证开采和越界开采的情况亦时有发生,整个个旧地区矿业秩序变得极其复杂。

----2001年底,国务院明确必须全面取缔无证开采。几大矿如何下发许可证的难题,不仅属于企业自身,也属于各级矿管部门,乃至国土资源部。

危机重重

----四大矿山企业没有开采许可证由来已久。

----个旧是中国的锡都。采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旧的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70%以上,其中云锡公司提供国家分配锡占全国统配锡的90%左右,而个旧市属企业承担了云南省锡产品指令性计划的70%以上。

----老厂矿是云锡公司开采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企业;个旧市属的促进、红旗、革新矿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采面同样在老厂矿区。由于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矿管制度,各家谁都没有划分明确的矿界——找个地方,各挖各的。在1986年矿产资源法颁 4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布以前,四家国有企业所在的老厂矿区便已经开始形成地下坑道错综复杂的局面。

----在个旧市矿管局的办公室里,马夏取出一张《个旧综合矿区平面图》,图中,不同矿山企业的采矿范围作了不同颜色的标记。整个老厂矿区各色标记交叉重叠,很多地方难以找到彼此间明显的矿界。

----由于发放采矿许可证必须明确矿界,彼此的互相牵制使得几家矿山企业的矿界难以划清,结果谁都拿不到采矿许可证。

----近几年来,随着坑道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多,坑道打通事件不时发生,井下工人在作业时,每当听到附近有爆破声,都意味着其它企业进入了自己的作业面。

----几家国有企业之间因采矿发生的纠纷也层出不穷。1987年2月,云锡公司为阻止红旗矿在国家“七五”重点建设的18号大矿体内掏采,强行炸毁了红旗矿通往采矿点的运输巷道和相关设施,使红旗矿全面停产;1999年9月17日,云锡公司在爆破填堵被打通的坑道时,又不慎将红旗矿在此作业的两名矿工炸死,引发了轰动个旧的“9·17”血案„„

----据2001年10月曾前往个旧调研的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鲍荣华说,老厂矿区错综复杂的坑道状况,实际上与因发生透水事件震惊全国的广西南丹矿极为相似,假如老厂像南丹一样坑道在水平面以下,透水事件就极有可能在个旧重演。

非法盗采屡禁不止

----在矿界难以划分的同时,这些国有矿山企业还面临非法盗挖的侵扰。

----松树脚矿是云锡公司的另一家大型矿山企业。1999年,云锡公司计划将松树脚矿等优良资产捆绑上市,在个旧市矿管局的协助下,松树脚矿将原来海拔2220米的矿界缩至海拔2130米,中间部分矿体让给地方矿山企业,从而获得了一条明确的矿界,并顺利拿到了开采许可证。

----但由于松树脚矿已在海拔2130米以上开采很长,矿界划分后,仍有很多坑道与明晰矿界后的松树脚矿矿体相连。据松树脚矿保卫科科长刘智刚介绍,很多无证采矿者利用这些坑道,进入松树脚矿矿区大肆盗挖,运输通道和通风系统经常遭到破坏。为此,松树脚矿原本只需十五六人的保卫科,组建了一支多达182人的护矿队伍,全年松树脚矿为此投入资金400多万元。

----即便如此,非常事件也时有发生。1996年11月9日,由于偷矿者长期在一条巷道顶部乱挖滥采,松树脚矿矿工作业期间,巷道顶部突然坍塌,三名矿工当地死亡;2001年11月4日晚,更有私营矿主带领40余名小工,通过原有矿道进入松树脚矿采矿场,打伤矿工,并炸毁三条运输平巷„„

----为私营矿主偷盗矿的小工其实也颇为艰辛。据云锡公司一位干部介绍,公司竹叶山矿有两个采场上下相距400余米,中间有垂直通风道相连,为维护方便,竹叶山矿在通风道中安装了钢缆。后来,矿方发现,竟有偷矿者利用钢缆滑到下一采场,偷采完毕后,再负重五六十斤的矿石,顺钢缆上爬400多米到上一采场。

夭折的联合锡业

----个旧矿业权纠纷,直接体现了中央直属企业与地方企业、私营业主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冲突。纠纷事件不但闹到了地方各级政府,也闹到了中央。

----1987年,国家经委专门组织了个旧锡矿调查组,会同地质矿产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国务院法制局共同前往调查,认为当地“已形成中央企业、地方企业、集体和个体采矿并存的局面,砂矿资源同土地合而为一,可采资源锐减,而又超负荷争采,促使争资源的矛盾尖锐化”。

----调查组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成立一家联合企业,将争议各方都纳入其中。依此方案,云南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省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反复协商,共同议定在整顿矿界、整顿矿业的基础上,实行中央企业、地方国营和乡镇集体及以锡为主的共生金属矿山企业的全面联合,也包括与联合体有矛盾的其它矿山企业的联合,组建个旧锡业联合开发集团。1988年6月20日,联合锡业开发集团在各方的关注下轰轰烈烈地成立了,云南省政府、有色金属总公司等部门领导到会讲话,开发集团的牌子也悬挂在云南锡业公司的门口。

----但问题却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为协调各方关系,有关部门为联合集团的成立制定了几条原则,即坚持原有企业隶属关系不变,统一开发,接受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各自承包。在这些原则下,据个旧市现任矿管局局长马夏回忆,联合集团下设了三个部:云锡部、地方部、乡镇企业部。

----在产权没有重组的情况下,联合集团三个部实际上依旧代表了三方不同的利益,个旧难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十几年后,云锡公司借修建新大门之机,悄悄取下了联合集团的牌子。对此,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司长司司长曾绍金评论说:“联合锡业集团实际从未成立过。”

如何构架锡都的未来?----联合锡业集团夭折后,个旧矿区的问题依然是各级政府的一大心病。1999年,在云锡公司将由中央下放到省里之前,云南省、红河州以及个旧市三级共同组成了工作组,浩浩荡荡进入个旧,结果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没过多久就败下阵来,无功而返。

----据个旧市矿管局局长马夏介绍,在矿界问题难以划分的情况下,当地政府目前只好采取临时措施——每次井下发生坑道打通事件,便由当地经贸委、劳动部门以及矿管局出面,现场查看以后,临时指定一条界线,责令双方各自退回到界线内,再对打通部分进行封堵。“工作极其被动,”马夏说,2001年一年,便执行此类纠纷裁定33起。

----2001年10月21日,借调研之机,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司司长曾绍金来到个旧,再次将地方政府、云锡公司及几家地方国有企业召到一起,商讨个旧矿区的未来。在听取各方意见后,11月4日,国土资源部致函云南省政府,要求采取措施,治理整顿个旧锡矿区采矿秩序。

----该函对个旧的治理整顿提出了几点意见,主要是要求云锡、促进、红旗、革新四个国有矿山采矿企业的采矿系统已经形成上下交叉重叠的部分,必须立即停止开采,并坚决关闭未经政府法定机关批准开办的矿山、坑口,对已经到期或批准开采范围内资源已经枯竭的注销采矿许可证。国土资源部还决定在该矿区只设一个采矿权。

----曾绍金认为,云锡公司由中央企业下放到省里,实际上在管理体制方面得到了理顺,在这一基础上,由省政府出面,重新考虑几家企业的联合问题,或许可以解决个旧这个历史性的难题。

----马夏则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上,对联合给予了赞同。他说,个旧地方政府曾考虑过一个兼并方案,“个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生产、资源、职工都在个旧,几家市属国有矿山企业可以由云锡公司来兼并”。但他同时认为,只设一个采矿权,在个旧早已无法操作,“已发出的许可证是有法律效果的,怎么能收得回来?”

----马夏同时也不赞同国土资源部要求停产的决定,他说这意味着个旧70%左右的产业都将因此停滞。

----目前,云锡公司还不肯对国土资源部意见发表看法,云锡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姚家立说,云南省政府还没有将国土资源部的函正式转至公司,也未提出什么实施意见,“公司一些领导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意见。”

----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是个旧矿业秩序能否得到根本性治理的关键。在各方微妙的关系下,大家会等来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有矿山企业无证开采的怪现象能不能结束,人们依旧在等 6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待。■

(C)2001年全国重大矿山事故不完全统计

□本刊

----●1月1日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和爱乡汪家湾一非法开采小煤窑发生瓦斯窒息事故,死亡5人。

----●3月1日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鹤岗新华农场(地方国有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32人死亡。

----●5月18日 位于广西合浦县西北方向的恒大石膏矿出现塌方事故,29名矿工被困井下。----●5月20日 四川省广安市石林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事故现场发现8具尸体,另有7人下落不明。

----●5月26日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一地方国有煤矿发生瓦斯事故,20名井下当班工人仅逃出3人。

----●7月17日 广西南丹县大厂镇龙泉矿冶总厂下属拉甲坡锡矿厂发生矿井灌水特大事故,初步认定死亡70多人。

----● 7月22日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岗子村的小煤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92人遇难。

----●9月15日 云南师宗县雄壁镇大舍村民委员会大普安村煤矿二号井严重透水,15名矿工遇难。

----●11月13日至22日 九天内山西省发生五起小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85人,失踪14人。

以上资料来源:《财经》2002年1月5日

(D)矿业遭遇市场,还是市场遭遇矿业

——评“财经”文章《矿业危情时刻》,兼议中国矿业的基本问题 钟笑寒(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1年,矿业危情时刻,《财经(2002年第1期)》的这篇文章可谓是一语中的。而其副标题“中国矿业权市场建设步履艰难”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它恰是(我认为的)《财经》这份杂志的灵魂所在:为市场化摇旗呐喊。

然而,如果将经济学作为科学的话,“摇旗呐喊”就不应该、或者说主要不应该是经济学家的事情。运用现代经济科学的缜密逻辑,特别是它关于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信息的思想,我应该遗憾地说,方才这一语不仅是“语焉不详”,甚至还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且听我一一道来。(以下对《矿业危情时刻》一文简称《矿》文,对同一专栏下的《锡都会不会成为南丹第二?》简称《锡》文。)

市场:怎一个“放”字了得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刚刚放弃“计划经济”的盲从,又祭起了“市场经济”的大旗,这在具有“意识形态治国”传统(黄仁宇语)的中国实在是不算奇怪。1985年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强化开采,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口号虽然颇有一点市场经济的味道,但事实证明它是错误的。(这一点《矿》文也承认。)然而,最简单的争辨是,这个市场缺乏流动性,没有自由交易的市场怎么可能是有效率的呢?据此,1996年出台的相关法律被《矿》文称作了“矿业权市场突破”:

实行有偿开采和允许矿业权市场化流转,最大益处是可以迫使那些不具备规模效益、开采成本过高的小企业,自愿通过矿业权市场依法出售其矿业权,这样市场之手就会逐渐把采矿权集中到几家大企业手中,杜绝非法盗采、滥采滥挖等不规范现象。政府只需通过管好矿业权市场,行使矿管职能,就可以管好矿业秩序,而不用再具体去管某一矿山企业。(《财经》48页)

认为产权明晰就可以具备经济效率,这是“科斯定理”的精髓,本文将稍候讨论其缺陷。这里首先讨论的是,矿业权市场本质上的不完全性如何导致了市场失败。

规模经济。考虑到矿业开采的前期(信息)成本、基础设施(包括安全设施)的固定投入,显然一个完整的矿业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产量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而具有规模经济的市场,企业数目必定很少,难以具备完全竞争性质。这一点《矿》文是清楚的,并因之对中国矿业的高度分散扼腕叹息。问题是,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能否无需政府干预、仅通过市场自动调节达到效率?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至少是不明确的。对于一个已经形成规模经济的行业来说,由于“自然垄断”阻止了其他企业进入,而打破垄断又是社会不合意的(分割规模经济的市场会提高产出的平均成本),这样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价格管制就是必需的。对于一个具有规模经济潜力的行业,经济学则几乎不能说什么:竞争虽然不是最优的(这里是“先下手为强”),但也不一定坏。不过,对于一类特殊的规模经济行业,特别是具有技术前期投入的企业,政府利用专利权来保护规模经济,则是经济学认同的。总的来说,规模经济导致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这样的不完全竞争未必是社会不合意的,而政府的干预很大程度上也是必要的。

外部性。如果问比尔·盖茨怕不怕盗版者,回答多半是肯定的:他不会认为自己的“规模经济”一定能够打败盗版。同样的,如果问中国的矿业企业中谁的成本低,回答也是肯定的:小企业!这个违反规模经济原理的咄咄怪事,原因就是外部性: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它的社会成本,这些社会支付但小企业却不予考虑的成本是广泛的:对资源的破坏,甚至是对其他矿业企业产权的直接破坏(盗取)、劳工安全和福利、偷逃税款等。如果允许这样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则“逆向选择”就是必然的结果:劣胜而优汰。当然,这些外部性可以通过完善监管来解决,但解决外部性的成本必须考虑,显然,大企业消除外部性的成本要低的多。

产权:怎一个“明”字了得

外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产权的分散。然而,科斯定理认为无论最初的产权如何配置(分散还是集中),只要产权明晰,就有经济效率。当然,它也承认这是有条件的:如果考虑交易成本,他的结论则完全可能是相反的。

初始产权真的无关吗?不是!如果初始产权的分配过于分散,则交易成本会大幅度提高!(科 8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斯定理讨论的情境大多涉及两个利益主体,考虑三个以上的利益主体,可能因为战略性行动(例如“囚徒困境”)而难以达成效率。)共有地悲剧一般被解读为“产权不清晰导致无效率”,但也完全可以解读为“产权分散导致无效率”。因为在产权过于分散的前提下,产权是否明晰变得相对不重要:在存在不完全信息时,明晰过于分散的产权成本很高,名义上的产权清晰实际上难以做到。而这种高信息成本恰是矿业的特征——多在地下作业,坑道纵横交错,《锡》文中多次提到的矿厂纠纷及产权保护的高成本就是明证。

矿业的产权分散问题肇始于1985年的口号,而1996年的分级管理仍是其延续:正是由于产权分散导致的地方利益膨胀,使得许多小企业的外部性得不到纠正,才酿成了“南丹”事件这样的恶果。而中央、地方、企业和工人,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一旦形成,产权的重新配置又要付出多大成本!锡都案例就是典型。这就提醒我们,对于产权的初始安排必须慎之又慎,不当的初始产权不仅毁坏公平,也极大地损害效率。

产权明晰是唯一重要吗?刚才的分析已经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我们的结论是,对于矿业,产权不仅要清晰,而且集中产权似乎是必要的。但不能误会的是,集中产权就是要回复计划经济。产权集中是相对分散产权导致的混乱经营行为而言的,它与利益主体多元化不矛盾,通过合适的框架,各自的利益可以在完整的矿业产权下分配。产权集中也不意味着经营权和产权合一(恰好相反,维护分散产权才导致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勾结)。现代产业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利润动机和企业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发展内在要求的必要手段。为此,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矿业治理结构,产权所有者(中央和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在赋予矿业经营企业自主权时,依法保护其开采权,维护规模经济,并通过协议和必要的监管纠正其外部性。

尝试性建议

成立矿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完整产权的唯一代表,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共享以委员会内部章程规定。委员会作为产权代表,在内部民主决策的条件下,依法进行探矿权和开采权的拍卖。开采权的拍卖可以包括对就业、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并鼓励规模经济,对转包和分包加以限制。委员会日常工作是保护开采权,纠正产权不清导致的外部性,同时保证从其产权中获得收益(通过矿权拍卖和资源税等形式)。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比例根据矿藏性质在委员会章程中作出明确规定。也可考虑吸纳开采企业的法人代表,甚至当地的住民作为委员会委员。但是,矿区管理委员会不干预具有开采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获利行为,严禁矿区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个人和具有开采权的企业发生利益关系。

通过政府干预,集中业已分散的矿业权。对于由于产权分散已经导致严重问题的矿产,在成立管理委员会后,应立即进行停产核查整顿。停产企业的工人工资由委员会和原有企业共同承担,委员会垫付的部分从未来的产权收益中扣除(政府承担产权重置的成本体现所有者义务)。将采矿权通过赎买方式重新集中到委员会。在对矿区进行全面清理和必要的基础设施重建之后,重新进行拍卖。

完善对矿业开采市场和矿区管理委员会本身的监督。除了通过矿区管理委员会对具有开采权的企业进行监督外,对于矿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产品质量,矿业企业安全,以及对矿区管理委员会本身的监督,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司法部门)也应担负其职责。

经济学原理(2003S)_案例(5)

结语

“不完美的和成本高昂的信息,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不完美的竞争: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现实。”希望那些对市场之神顶礼膜拜的人们,能够把斯蒂格利茨的这句话刻在神像的底座上。否则,无论矿业遭遇市场,还是市场遭遇矿业,都不会有好结果。

讨论题:

1、根据文章(A)提供的材料,试评价政府在矿业发展各个时期的政策。它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后果如何?试分析其利弊。(a)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

(b)1985年国家完全(无偿地)开放矿业开采权。

(c)1986年恢复审批制,禁止私下转让。但开采权的获得仍然是无偿的。(d)1997年实行采矿权分级管理,有偿开采,矿业权市场化流转。(e)2000年颁发《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管理办法》。

2、矿业资源属于共有资源,不清晰的产权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如何使产权清晰?实际操作中存在怎样的困难?

3、为什么大型国有矿山企业在竞争中没有挤掉地方小矿厂?(提示:从规模经济、外部性、国企自身问题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4、单纯依靠矿业权的市场流转是否能根本上解决矿业危机?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下载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联系日常生活,探讨地理原理

    联系日常生活,探讨地理原理 庐江中学 徐智超(***) 内容摘要:联系日常生活,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和现象,打比方说明,模拟演示,化烦难为简易,使学生更好理解地理原理,提高学习兴......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姓名:刘旭班级:信管094 学号:200904034415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 摘要: 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

    高中政治经济学原理.DOC

    经济常识主要原理 [基本经济理论] 1、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原理内容: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 微观部分 1、需求和需求量、供给和供给量的区别;如何从个别需求函数求市场总需求函数? 2、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和意义,什......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关于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

    经济学原理练习题[定稿]

    宏观练习一、 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doc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怎么学经济学呢?与其看些“经济学通俗演义”、“生活中的经济学”之类的,不如直接去读教科书。经济学好歹也算一门相对比较成熟的社会科学,教材想必写得......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曼昆》 2009110019 简力 不得不说实话,我是个相当笨拙的人,年纪轻轻,就落下糊涂的毛病,真是羞愧;又一说,是母亲的遗传,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说了你未必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