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新生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二、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
三、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四、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五、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六、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
七、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
八、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每日各项操作先由早产婴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治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九、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十、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新的身份识别腕带要双人核对病人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制作。
十一、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
十二、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十三、新生儿病室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实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确保医疗安全。
二O一四年六月十二日
第二篇: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最新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为新生儿病区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保障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而应遵循的制度。
一、目的为新生儿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保证新生儿的健康需求。
二、标准
1、人员管理
⑴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病室负责人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理组长由具备护师及3年以上护士担任。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病房进行管理。
⑵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⑶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⑷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⑸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
2、科室管理
⑴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⑵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病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⑶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⑷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⑸应当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
⑹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⑻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⑼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1
⑽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⑾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
⑿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⑴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⑵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⑶病室空气要清新,每季度做空气培养
⑷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未穿规定工作服或入室衣者不能随意在病房走动。
⑸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隐患,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⑹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体温表、听诊器、呼吸机湿化瓶等。雾化吸入器、吸氧装置一人一用;吸痰管一用一更换。
②患儿使用后的奶头、奶瓶应统一一人一用一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早产儿暖箱、蓝光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使用中的暖箱、蓝光箱、蓝光毯,辐射台每天清洁,每周更换一次做终末消毒,用毕终末消毒。暖箱、蓝光箱、蓝光毯,辐射台清洁、消毒有记录。
③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④患儿使用的包单、衣物等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⑺病室每日清洁擦地不少于2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窗台、床头桌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洗手池等物体表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一桌一布。⑻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⑼发现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阮病毒、多重耐药菌株等)或传染病患者,要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同类病人可相对集中。所用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⑽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每日各项操作先由早产婴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治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⑾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4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的安全管理及应用。
⑴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应由注册护士或在注册护士的监督下使用。使用前应了解暖箱的作用、适应症、方法和注意事项,具体内容可参考“仪器操作指南”,如有疑问,应向资深护士、医生或设备科咨询确认。
⑵使用前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应做好准备,包括按需加无菌蒸馏水、监测各项显示指标、选择箱温/肤温控制模式,并预热。
⑶使用中的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应每天检查蒸馏水是否足够,及时添加。同时,每天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擦拭箱体内外,并记录。每周更换暖箱,总消毒一次,并记录。
⑷患儿置于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后,放置合适体位,同时常规每小时巡视,观察患儿、暖箱温湿度、探头位置。
⑸辐射台探头固定牢固,谨防脱落,避免温度无限制加热(如选肤温监测:探头置于新生儿的腹部,避开肝脏,紧贴皮肤。)。每班更换探头部位。
⑹每班记录实际的箱温记于体温单及重症记录单上,签名并做好交接班。
⑺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使用后应终末消毒,未使用的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应每周维护,保证其呈备用状态,并记录。
⑻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出现故障,及时报告护士长或相关人员,及时送设备科修理,并记录。
5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
⑴对外出检查、转科、治疗和出院的患儿,应有护士双人核对患儿手圈识别带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
⑵患儿需外出检查时,责任护士应明确患儿检查的项目及时间,根据医嘱使用患儿检查所需的药物。通知检查护送人员并与其核对,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和床头卡,核对患儿检查的项目名称及检查所需携带的药物。核对后将患儿抱处病室检查,患儿检查完回室后,再
次由护送人员和护士双人核对,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无误后,将患儿放至其床位上,继续治疗。
⑶患儿转入时,责任护士应转入科室的责任护士双向核对,检查患儿的全身皮肤及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并核对患儿所需携带 的各类物品:包括胸片、CT片、门诊卡和患儿的药物,核对正确后,责任护士接受患儿。
⑷患儿出院时,责任护士接到出院医嘱后,与另一护士双人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核对正确后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名,并剪下身份识别腕带放患儿胸前。抱给家长时,做开放式提问,让家长说出患儿的姓名、性别,与腕带核对准确无误后与家长检查患儿的皮肤,并作穿刺点的护理指导,并将患儿交给家长,必要时让家长出具身份证明,并做好记录。
6新生儿病区的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将患儿抱出病区,医院监控部门应24小时监控新生儿病区的通道,防止有人私自抱走患儿。
7当有意外紧急情况发生时,病区医生和护士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病区负责人或医院总值班,根据角色分工组织人员妥善将患儿撤离病区。
8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了,应及时补戴,新的身份识别腕带要双人(不包括护工和清洁员)核对病人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制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新生儿室2012-1-1
第三篇:新生儿病室安全管理制度 2
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 病室负责人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理长由具备护师及3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病房进行管理。
2、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3、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4、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5、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
二、科室管理
1、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2、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病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3、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4、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5、100%使用腕带识别新生儿身份,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
6、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7、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8、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9、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10、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
11、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着装不符合要去,不能随意在病房走动。
4、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隐患,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5、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体温表、听诊器、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吸氧装置等;吸痰管一用一更换。
(2)患儿使用后的奶头、奶瓶应统一人一用一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早产儿暖箱、蓝光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使用中的暖箱、蓝光箱、蓝光毯,辐射台每天清洁,每周更换一次做消毒,用毕终末消毒,有记录。
(3)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4)患儿使用的包单、衣物等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并记录。
7、病室每日清洁擦地不少于2次,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窗台、床头桌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洗手池等物体表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一桌一布。
8、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9、发现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阮病毒、多重耐药菌株等)或传染病患者,要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同类病人可相对集中。所用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10、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每日各项操作先由早产婴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治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11、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四)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的安全管理及应用
1、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应由注册护士或在注册护士的监督下使用。使用前应了解暖箱的作用、适应症、方法和注意事项,具体内容可参考“仪器操作指南”,如有疑问,应向设备科咨询确认。
2、使用前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应做好准备,包括按需加无菌蒸馏水、监测各项显示指标、选择箱温/肤温控制模式,并预热。
3、使用中的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应每天检查蒸馏水是否足够,及时添加。同时,每天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擦拭箱体内外,并记录。每周更换暖箱,总消毒一次,并记录。
4、患儿置于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后,放置合适体位,同时按照医嘱和护理级别巡视、观察患儿、暖箱温湿度、探头位置。
5、辐射台探头固定牢固,谨防脱落,避免温度无限制加热(如选肤温监测:探头置于新生儿的腹部,避开肝脏,紧贴皮肤)。每班更换探头部位。
6、每班记录实际的箱温记于体温单及重症记录单上,签名并做好交接班。
7、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使用后应终末消毒,未使用的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应每周维护,保证其呈备用状态,并记录。
8、暖箱、蓝光箱,蓝光毯、白光灯、辐射台出现故障,及时报告护士长或相关人员,及时送设备科修理,并记录。
(五)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
1、对外出检查、转科、治疗和出院的患儿,应有护士双人核对患儿碗带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
2、患儿需外出检查时,责任护士应明确患儿检查的项目及时间,根据医嘱使用患儿检查所需的药物。通知检查护送人员并与其核对,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和床头卡,核对患儿检查的项目名称及检查所需携带的药物。核对后将患儿抱出病室检查,患儿检查完回室后,再次由护送人员和护士双人核对,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无误后,将患儿放至其床位上,继续治疗。
3、患儿转入时,责任护士应和转出科室的护士双向核对,检查患儿的全身皮肤及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并核对患儿所需携带的各类物品:包括胸片、CT片、门诊卡和患儿的药物,核对正确后记录,责任护士接受患儿。
4、患儿出院时,护士接到出院医嘱后,两名医务人员双人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核对正确后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名,并剪下身份识别腕带放患儿胸前。抱给家长时,让家长陈述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与腕带核对准确无误后与家长检查患儿的皮肤,并作穿刺点的护理指导,并将患儿交给家长,必要时让家长出具身份证明,并做好记录。
(六)新生儿病区的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将患儿抱出病区,医院监控部门应24小时监控新生儿病区的通道,防止有人私自抱走患儿。
(七)当有意外紧急情况发生时,病区医生和护士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病区负责人或医院总值班,根据角色分工组织人员妥善将患儿撤离病区。
(八)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了,应及时补戴,新的身份识别腕带要双人(不包括护工和清洁员)核对病人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制作。
第四篇: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本站推荐)
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
1.严格做好婴儿身份核查及识别工作,遵守新生儿腕带安全管理规定,新生儿入院、转科、转院及出院按护理流程操作。
2.为患儿进行有创性护理操作如PICC置管等,必须向家长履行告知义务,请家长填写知情同意书,签署全名存档。
3.定期对新生儿室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定期对早产患儿家长进行护理和安全知识培训。
4.及时、规范使用警示标志,如床边隔离、注射特殊药物、仪器故障、药物过敏等,标识醒目清楚。
5.有安全保护措施和工具,护士需掌握本病区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基本知识。6.有明确的早产儿用氧规范,严格设置经皮氧饱和度报警值在90~95%,氧浓度调节梯度按5%递增或递减,防止上氧不当引起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
7.定期对科室仪器、设备等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上报,督促维修并做好记录。8.严格遵守高置物品安全管理规定,以免高置物品坠落或砸伤新生儿。
9.有护理危险因素防范预案和应急处理流程,如坠床、烫伤、导管滑落、药物外泄等,人人知晓,并熟练应用。
第五篇: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为新生儿病区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保障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而应遵循的制度。
一、目的为新生儿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保证新生儿的健康需求。
二、标准
1、人员管理
(1)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科室负责人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士长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病房进行管理。
(2)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3)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4)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非医学指征禁止给予患儿母乳代用品,提倡母乳喂养。
(5)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
2、科室管理
(1)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2)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3)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4)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5)应当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6)新生儿病房禁止陪床探视,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7)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8)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9)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10)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
(11)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病室空气要清新,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空气消毒机每天照射2小时。(4)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等进行细菌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
(6)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a、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听诊器、浴巾等。氧气湿化瓶为一次性使用,3天更换,吸引瓶每日清洁,每周和终末用500mg/L含氯制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冲洗晾干备用,吸引器连接管为一次性使用,24小时更换。
b、患儿奶瓶奶头为一次性使用,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使用中的暖箱每天清洁,每周更换一次做终末消毒。暖箱清洁、消毒有记录。
c、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d、患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一次,污染后随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7)病室每日清洁拖地不少于2次,拖布专室专用,如疑似污染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窗台、床头桌等物体表面每日擦拭2次,一桌一布,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洗手池等物体表面应每天进行清洁擦拭,如有污染随时消毒。
(8)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9)发现特殊感染或传染病患者,要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同类病人可相对集中。所用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10)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11)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4、暖箱安全管理应由注册护士或在注册护士的监督下使用。使用前应了解暖箱的作用、适应症、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有疑问,应向资深护士、医生或设备科咨询确认。(1)暖箱安全使用
a、暖箱应由注册护士或在注册护士的监督下使用。使用前应了解暖箱的作用、适应症、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有疑问,应向资深护士或设备科咨询确认。
b、暖箱使用前做好准备,包括按需加无菌蒸馏水、监测各项显示指标、选择箱温/肤温控制模式,并预热。
c、患儿置于暖箱后,放置合适体位,同时常规每小时巡视,观察患儿、暖箱温湿度等。d、每班记录实际的箱温于护理记录单上,签名并做好交接班。
e、使用中的暖箱应每天检查蒸馏水是否足够,及时添加。每周更换暖箱,消毒并记录。f、暖箱使用后应终末消毒。
g、暖箱出现故障,及时报告护士长或相关人员,及时送设备科修理。
5、新生儿外出检查、出院安全流程
(1)对外出检查、出院的患儿,应有护士双人核对患儿腕带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出生年月日。
(2)患儿需外出检查时,责任护士应明确患儿检查的项目及时间,根据医嘱使用患儿检查所需的药物。通知检查护送人员并与其核对,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床头卡,核对患儿检查的项目名称。核对后护送人员将患儿送出病室检查。患儿检查完回室,再次由护送人员和护士双人核对,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无误后,将患儿放至其床位上,继续治疗。
(3)患儿出院时,两名护士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出生年月日,确认家长身份并出具身份证明,核对无误后将患儿交与家长,并由家长签字后将患儿抱出。
(4)新生儿病区的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将患儿抱出病区,医院监控部门应24小时监控新生儿病区的通道,防止有人私自抱走患儿。
6、当有意外紧急情况发生时,病区医生和护士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