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培训内容
公开招聘时间安排
3月31日前,各市、县(区)向社会发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方案;各设区市教育局、人事局(公务员局)汇总所辖县(市、区)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方案,分别报省教育厅、省公务员局(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备案。
4月10~20日,应聘人员进行网上报名和网上缴费;各市、县(区)教育局及时对网上报名者进行资格初审。
5月14日,全省统一笔试。
5月30日前,省自考办向各市、县(区)反馈笔试成绩,并向社会公布笔试成绩。
6~7月,各市、县(区)开展面试、体检、考核及聘用工作;各设区市教育局、人事局(公务员局)汇总所辖县(市、区)中小学新任教师聘用人员名单,分别报省教育厅、省公务员局(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备案。
9日,省教育厅、省公务员局、省委编办三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11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今年我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将从4月10日起报名,今年首次实行网上报名(报名网址将另行通知)。与去年相比,今年公开招考最大的亮点是:明确规定拟聘人数与进入面试人数按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各地发布公开招聘方案时,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学历等具体条件应准确、规范,符合岗位实际需要,坚决杜绝“因人设岗”现象,消除任何歧视性条件,从源头上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公办幼儿园 新教师不纳入统考
据了解,今年全省统一笔试的对象为全省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补充新任教师。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985工程”高校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可由各市、县(区)自行决定是否纳入全省统一笔试;通过自主双向选择落实就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无需参加全省统一笔试。公办幼儿园新任教师招聘工作暂不纳入全省统一笔试,由各市、县(区)自行组织。每位应聘者 最多可报3个岗位
招考方式为全省统一笔试,各市、县(区)负责招聘方案的制定与发布、面试、考核、体检、拟聘用人选公示、办理聘用手续等。面试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以拟聘人数与进入面试人数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实有人数确定面试人选;弃权面试的空额可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依次递补。而每位应聘者最多可报考3个岗位【即3个县(市、区)】。专业知识 占笔试成绩的60% 据介绍,笔试分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两部分。教育综合知识考试的主要内容为时事政治、师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新课程理念等;专业知识考试的主要内容为相应学科的专业主干知识、教材教法(包含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应用)等。教育综合知识考试成绩占笔试成绩的40%、专业知识考试成绩占笔试成绩的60%。
第二篇:校本培训内容
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第八次校本培训 时间:2015-11-10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提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对话教学的保证,但并非所有教学中的提问都是有效的。提问过程应分成3个阶段:提出问题,获取答案,有效理答。在提出问题阶段,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提出适宜且有效的问题;在获取答案阶段,要合理使用候答时间并使课堂参与最大化;在有效理答阶段,要学会使用追问、转问、澄清等技巧。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才能不断精进。
一、提出有效的问题
(一)根据目的提出适宜的问题
第一,低层次还是高层次问题应由要求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思维水平来决定。低层次问题要求学生使用理解性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来回答。一般而言,学生们可以使用现存知识,回忆并重述已有知识经验、重组认知结构等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高层次问题要求有分析、综合、评价的认知能力,因而就要求学生有更加复杂和原创的思考。
第二,根据为获得正确答案而进行思维的方向可以将问题分为聚合式的和发散式的。在回答聚合式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从已有信息出发转向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类问题要求有一个或一小组的正确答案。事实上问“谁、什么、什么时间、在哪里以及对错、是非”都是聚合式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强化课堂上具体、重要的知识点。
发散式问题要求思维从明确的信息转向各不相同但又合理的答案。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激活思维。在数学教学时很容易发现聚合式和发散式问题的区别。比如当向学生呈现6×9这个算术题时,聚合式的问题可能是“6×9等于几?”学生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也是一种低层次的问题。但是这个算术题可通过问“你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来算出6×9的答案?”转化为发散式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可能会使用简单的加法、交换率、混合运算法则或其他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解答,如6×10-6×1,6个9相加等。他们必须从事实出发发散思维以产生答案,而不是仅仅如聚合式问题一样关注单一的正确答案。
第三,问题可能强调内容也可能强调加工。内容性问题是指直接关注所学知识和处理所学的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而且通常教师已在脑海中有了正确答案。教师所提的问题中80%都是内容性问题,它常与低层次的认知过程相关。但由于它强调学习内容,所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教师使用加工性问题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尽管此类问题也要处理课文内容,但它们不太强调答案的正确性,更多的是关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创造性或以复杂的方式来思考课文内容。这类问题的使用频率比内容性问题少,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联度也相对低一点,但它们的确能够提高学生高水平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常加工性问题也是高层次和发散式问题。
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注意将所提问题的类型、水平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匹配。大部分教师都依赖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较简单时,用低层次的问题就行了;但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时,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整合加工性的、高层次的和发散式的问题。
(二)有效提问的要求
1.问题的预设性
我们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全然现场生成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学生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课堂即兴问题就会很容易离题,过多的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在备课时包含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整合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问题。发散式、高层次、加工性问题比聚合式、低层次、内容式的问题更难提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较少使用它们的原因。在课前准备一些此类问题,即使你不全用它们,也将有助于你注重发展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能力;事先预设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你言简意赅的阐述问题。
2.问题的清晰性
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学生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学生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术语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不包括无关的词语或附带说明;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3.问题的启发性
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closed-respond)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4.问题的少量性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次问一大串问题。结果,教师自身也无法辨别学生的答案是对所有问题的回答还是每一个不同的答案都对应一个问题,而学生们则会对教师问了一个问题后又马上改变措词重新设问而感到惘然。这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对那个最初问题的思考被打断了;第二,改变措词后的问题常与原来的问题大相径庭,从而使学生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意一次问少量的问题,有时一两个就够了。要尽量做到少而精,那些理解、记忆类问题,除去涉及为高认知水平问题做铺垫的记忆类知识外,大多数可略去不问。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是因为多则易滥,出现“满堂问”,过多的问题使教学整体出现分散化倾向,冲淡了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淹没了教学重难点。二是因为问题一多,答问时间必然缩短,那么即使教师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时间上也不允许学生深入思考,结果或者学生做出简单反应,或者教师代之回答,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5]
三、获取答案
(一)使用候答时间
在提出问题之后,许多教师都会急着让学生迅速回答,中间没有“候答时间”(wait-time),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无法有效回答,一部分学生会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有效使用“候答时间”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候答时间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问题前所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是提问与回答之间的暂停时间。除了在提问之后暂停外,在反馈学生的答案或叫第二个学生回答之间的暂停也很重要。因此,候答时间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反应之间的暂停;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反馈之间的暂停。
姚利民的研究发现,教师在提问后留的候答时间方面做得不很理想。[3]142 许多低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叫学生回答之间的暂停不超过1秒钟,而多数有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对学生回答反馈之间的暂停,根据不同问题类型有3到10秒钟。对候答时间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钟的暂停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重要的结果:学生回答的内容更富逻辑更深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更高(如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生自愿用更多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对他们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6]
延长候答时间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很困难,尤其是新手教师。当他们无法肯定是否有人来回答问题时,5秒钟的暂停就像是永恒!当然,在试着去使用这些暂停时,会变得容易起来,并能给予所有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参与。
此外,由于候答时间的延长,有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有探求答案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而学生也会问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来请教师解惑,这样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增加了,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增加了。
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候答时间呢?我们建议教师们可以做这些事:第一,做些规定以防止学生把答案脱口而出。允许学生脱口而出将有碍于你对提问后暂停长度的控制,会减少候答时间,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逃避思考问题。第二,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在心理默数5个数,同时扫视全班,然后叫学生回答。第三,在提出问题之后,不能重复和增加问题,除非已经过去了几秒钟,否则就会打断学生的思考,干扰他们的反应能力。第四,在学生还没有回答完之前,即使他们完全错误也不能打断他们。他们回答完之后,暂停,用几秒钟时间想一下他们的答案,允许其他学生对该回答做出判断,并考虑如何最好的反馈和进行下一步。第五,候答时间的使用与教学进度和任务相匹配,即教师必须将候答时间和所提问题的水平或难度相匹配。一般而言,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所要求的暂停比高层次、发散式、加工性问题来得短一些。
(二)扩大课堂参与
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活动是获取学生答案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绝佳时机。有学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关。提问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和参与情况,衡量教学成功与否,所以教师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问题做出反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机会。[7]
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问题及课堂的参与度。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问一个问题,暂停,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得出答案,然后选一个同学来回答,特别是没有自愿举手的学生。但是,多数教师还是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就导致了问题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机会。
为了保证问题发挥平等的作用,让每个人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张小卡片上写下每个学生的名字,然后随机抽一张卡片来让学生参与,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交流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并且也为教师提供了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为了维持他们对课堂的参与,要让所有学生都保持警觉,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叫到,变一下叫答模式以随机叫学生来回答下面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四、有效理答
在获取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就进入了提问的第三部分: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follow-up students respond)。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都直接与学生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8]
低效教师最常用的理答反应是“好的”,或者“嗯„嗯”。要取代这种常规性的无意义的反应,你必须试着去澄清、综合、扩充、修正、提升学生的反应并做出评价。[4]341-343 有效理答应参考如下做法:第一,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正确时,接受他的回答并共享,然后继续教学,不要过度表扬;第二,当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自己回答是否正确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并且在继续教学之前,保证学生明白为什么正确;第三,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但回答错误时,要强化他最初的努力,然后用一些另外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答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正确答案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你可以对他的参与和努力表示肯定,但必须分清这个事实:你肯定的是他的课堂参与而不是他的回答是正确的;第四,当一个学生因为粗心大意没有回答正确时,给出正确答案并继续教学,不要花过多的时间纠正一个错误的答案。[9]
总体而言,在学生没有正确回答或缺乏自信的回答时可以用理答技巧。理答可以分4种类型:提供正确答案,追问,转问,澄清。提供正确答案仅在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回答错误时才能使用。我们主要探讨以下3种有效理答方式。
(一)追问
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想引导学生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时,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
追问也可用于提升学生回答的水平。通常,教师会问一些聚合式、内容性、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即使教师问一个高层次或发散式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也会用低层次的、聚合式的答案作答。此处可以使用追问以促进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探索过程。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学生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让他们描述一下如果原问题的重点变了,那么他们的回答会怎么变化。
(二)转问
转问,即让另一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可能感觉受到了伤害甚至是侮辱,从而导致其自我概念、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和学业成绩的下降。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三)澄清
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学生难以理解。所有的教师都会有意无意的问一些表述不清的问题,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学生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也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想减少澄清的使用,就需要注重问题的预设性、清晰性、启发性和少量性。
相对而言,使用追问是一种更好的理答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答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增加有效教学的几率。当然教师还要学会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
五、结语
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创生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可以说教师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效提问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才能不断精进,而一个不会有效提问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位好教师。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提问与后续教学行为的衔接,在随后的教学中应用或提及学生的答案,以使学生看到自己对教学的贡献,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使整个课堂教学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第三篇:校本培训内容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主持人:魏世香 培训人员:全体任课教师
培训主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培训目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明确自己的职责,规范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内容:
一、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重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a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主持人:魏世香 培训人员:全体任课教师
培训主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培训目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明确自己的职责,规范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内容:
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主持人:魏世香
培训主题:新课程标准内容及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目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明确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内容
一、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简要及结构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主持人:魏世香
培训主题:新课程标准内容及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目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明确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内容
一、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主持人:魏世香
培训主题:新课程标准内容及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目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明确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培训内容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在教学关系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长期以来,我国教学关系中,以老师知识的讲授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很少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的师生关系上由原先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师生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目的是要在教学中形成“双主体”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习近平等的合作者。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变的核心,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具有综合知识和创新精神。教材形式从统一转变为多样。这要求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涉及科学、文化多个领域。
第四篇:校本培训内容
2011年固镇中学校本培训内容
第5次学习内容:
一、什么是校本培训 什么是校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校本”关注的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它不会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主张或某一种理论识见,而会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并提高学校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它不会囿于一般的笼统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而会在这种决策和模式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学校的实际,探寻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对策。在学校中,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有行动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他们对学校实际问题有其他人难以替代也是不能替代的作用。他们积极、系统的反思,对学校各种方案、环境、行动等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是学校不断提升水平的关键。
基于学校,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虽然在学校生活中,也会出现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人员参与的情况,但这种参与意图不在于形成一个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的一个群体,而是发展成一个共同体,与学校教师一道去解决学校业已存在的问题。
第6次学习内容: 什么是校本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将本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活动。第一、学校要有明晰的办学理念,有较详尽的发展规划,这是培训的前提。第二、培训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是教师的反思、“觉醒”。外聘的课程和人员是辅助角色。第三、追求特色是培训的关键,目标在于形成“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教育理念。
上述内涵决定它具有以下特点:(一)为了学校。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教学问题和案例的剖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培训是在切合教师实际的基点上,遵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其内容、方法、手段都必须密切与本校情况一致。(二)基于学校。培训的资源和条件主要来自学校,外在力量及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条件。(三)在学校中。培训的途径、方式乃至培训者、受培训者都在本校范围内选择,为教师卓有成效地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困难提供有价值的理解和选择的空间。
我这样理解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为近期目标的教师培训;是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方式的教师培训;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的教师培训;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教师培训。第7次学习内容:
二、为什么要推行校本培训
第一、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实际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决定成人继续教育的方向应以提高实际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要把成人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放在教学内容中予以优先考虑。要抓住成人学员最关心、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为起点。
校本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自主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管理和组织,在“想当前教师所想,急当前教师所急”、解决实际问题上具有突出优势,有助于学用结合,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
第二、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积极性
由于教师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认知结构达到一定水平,在教师身上显现出来的学习者应是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自我解决、不断进取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自我教育者。利用教师主体经验、发挥主体作用是参学者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前提。
第三、校本培训有利于弥补继续教育资源不足
社会机构和培训中心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寥寥无几……可以说,现有继续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需要。
另一方面,因为教育经费短缺和教师经济地位的不如意,集中到培训机构学习所发生的费用使许多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望而却步;因为培训机构继续教育资源有限,培训时间不得不在周一至周五进行,为参加培训,教师不得不调课、停课,影响了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和质量提高,这些都是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农村费税改革、中小学教师队伍精简和优化,经费困难、工学冲突、家学冲突的矛盾将进一步凸现。
第8次学习内容:【第8次后面写一次心得体会】 为什么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与习惯?
在职前和在职培训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会形成一些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传统的教师培训将知识的传授放在中心地位,以为一旦教师接受了关于教学的新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然而在结果上却往往收效甚微。
而反思就在于使教师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做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通过在教师之间的相互观察讨论,从而使教师看到这种不一致,以便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真正使所倡导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沟通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的桥梁。教师反思的过程与基本成分
反思的过程:以经验性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从而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反思的基本成分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
1、认知成分:它指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
2、批判成分:包括体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它更强调情感、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
3、教师的陈述:这是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写作、交谈,他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解释等。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它主要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实际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第9次学习内容: 什么是案例? 案例特征:
1、案例总是一个又一个的实践,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是教学界的一个又一个的例证。案例总是和事件结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需要描述过程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可能是突发的事件,可能是预期不到的因素而产生的突发事件,可以把这些事件描述一下,描述实践过程中的所思索想,描述事后的思考,所以案例中不一定是一个事件,也可能是多个事件,但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的。作为事件,必须有过程,有事件、地点和人物。案例不能是静态的描述。
因此,案例不同于一般的例子,不同于一般的例证。它不用依附于其他的对象。
2、案例是事件,是否所有的教学事件都是案例?哪些能纳入案例的阵营中来?
案例是具有典型性的事件。一是由个体说明总体、诠释总体,个别说明一般;二是通过这个事件具有的启示意义,能说明某些道理,这也是典型。第二种意义上需要深刻思考,不能仅仅固着在用一个事件说明所有的场景。
3、案例作为事件而言,含有问题和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问题和疑难情景是案例的生命。仅仅是事件,作为案例的价值大打折扣。工商管理的案例都是以问题提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有问题意识,遗忘问题是也在遗忘案例的素材。
4、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不能杜撰,必须是真实的。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也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案例强调真实。哈佛工商管理开发一个案例要用五万美金。中国的工商管理的使用他们的一个案例须花四万美金。
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的事件。--定性释义。
第10次学习内容: 为什么要开发案例?
1、有助于记录记载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这种形式是和教师联系在一起的。老师善于捕捉事例。转换思维方式,教师的长处是什么?遭遇着各种实际问题,论文研究报告是研究者作的事,案例这种文体是教师的长项。因为教师是事件的当事人,教师是和事件共时的,是任何人没有可能模仿的。因为这事件是独有的。写案例,久而久之教学睿智就出来了。苏霍姆林斯基写过2700个案例素材。与其看到结果不如把握过程,看到花好月圆的结果(展示),不能知道他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借助于案例提升自己的认识。
2、有助于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案例是有问题的有疑难情景的,反思一下,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需要做?课堂教学中有些什么典型性的问题?下一步的教学要研究的是什么?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难点和重点。教学管理也是如此。案例开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展开:管理、德育、课堂教学。全校的展开,势必可以明白学校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3、有助于教师自己自觉地系统地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其实是借助事件在反思教学。偶尔的课堂实录不能称之为案例,只是课例。
4、有助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经验的交流。教师这样一个群体,貌似群体劳动,其实是个体劳动。自己备课、上课、批改,容易封闭,难以开放。案例开发有助于交流。第11次学习内容: 如何开发案例?
案例的基本格式:标题:一种是以主题定标题,二是以事件本身确定标题。两者各有优点。开场白:把事件概貌性地反映出来,让人感到遇到了什么问题,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不宜太长,几十个字--百八个字。
背景:背景的介绍,告诉别人事件发生的场景,可以是间接背景、也可以是直接背景。案例写作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背景很重要。
问题:问题是怎么产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解决的方法:在问题解决的方法中,过程怎样?是如何作出评判的?解决的效果怎样?案例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思与讨论:经过这样的事件,有那些思考?事后自己是怎样想的?事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要做些怎样的改进?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反思提供下一步要做的事。附录:放在正文中有些不妥的,会冲淡主题的,可以放在附录中。案例的写作,这七个方面可作为参照,可作调整。写作案例的基本要求:
1、一个典型的案例办自己的论述和描述集中在一个主题上,材料的取舍也以此作为标准。围绕主体对材料进行取舍,加工。从一个主题出发。要学会割爱。2、突出问题,突出矛盾,突出冲突。3、要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要有一定的从开始到结束的相对完整的情节。4、要反映事件发生的背景,把事件放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析。才能让读者知道你的判断正确与否。5、叙述要具体要明确,对整个事件的叙述要能使经历的事件具体明确地呈现给读者,让阅读者知道事件是怎样进行的。6、能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要能反映教师与学生的内在的复杂活动。案例再现着教师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场面。展现课堂教学的原貌。
第12次学习内容: 案例撰写的步骤:
它与对案例写作的熟悉程度相关,也与案例的复杂性相关。新手写作的步骤: 1、寻找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它进行内容上的分析。对这些案例进行形式上的分析。题目、开场白、……是如何展开的。也可把两个合而为一。2、思考、捕捉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遇到过的两难问题。
3、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事件的素材,围绕着问题、主题汇总整理素材。
4、撰写案例的初稿,教师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让读者有移情的作用。要有研究共同体(研究团体);有遇到问题时会搜集问题的意识;注意参考其他的典型性的案例。可以是对既定事实的回忆与追述;但如若在事件发生之前去记述,对事件的记述会更详尽。案例研究:
这里所说的案例研究,是指在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中,将写好的案例印发给教师,组织教师针对案例中的教育教学实际方式方法、思想、问题等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的一种研究方式。实际又可以称之为“案例教学”。案例开发与案例研究的关系:
案例开发时形成案例的过程,先开发案例,才能用案例来进行教学。不进行案例教学,开发案例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水平。因此,案例教学和案例开发两者可以分离的。案例教学应用在教师培训中较多。对象是老师。案例教学的作用: 1、提高教师问题解决的技能技巧,让教师有勇气直面问题。如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变得与众不同。2、在于缩小了教学情境与实践情景之间的距离。3、通过案例教学所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因为教学的知识有很多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案例教学并不排斥理论知识。
第五篇:校本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内容
篇一:校本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内容
主讲人:林海燕
2009.9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关键词:课改、教学、平等、质疑、主体、主导、前言 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识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针对以上新课改的要求,本人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点做法:
一、平等待生
平等对待学生,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应体现尊重和爱护。
我们知道,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甚至影响身体健康。可见,如果有一个轻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效果肯定很好的。为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和谐、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应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甚至课堂上应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
在课堂中,我们所谓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无非有以下三种类型:①打瞌睡;②讲话;③看课外书等。如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当教师的如不问青黄皂白、大声呵乐同学,进而体罚他们,不但造成与该生的对立情绪,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甚至影响我们教师的形象。如遇到以上三种情况,比如同学间的讲话,如影响到别人,我们只要边讲课边把视线重视他们,一般情况下,都会自觉停心讲话,如遇到打瞌睡或看别的书籍,我们只要边讲课边走到他们的旁边用手指点一下,都可以达到抑制的效果。
以上的三种情况,应一分为二对待,(不一定都是同学的错),我通过与同学交谈,了解到上课讲话,有时是同学遇到某一个不理解的问题,在向别的同学请教,看课外书,有时是本学科的资料,有的 是其它学科的书,打瞌睡有时是对此学科没有兴趣,有的是身体不舒服,有的是心理问题等。
这次我偶然看到高词有一个班级的“心理咨询问卷调查”,我把其中几位同学的问卷中与课堂教学有关内容念一下,供老师们参考。
附:“心理咨询问卷调查”部分内容
要是老师讲题目时,中间的一些步骤有些繁琐,我听不懂,我会开始整节课走神,而且讨厌起这位老师,课后不懂的也就让它不懂,从不自觉弄懂它。
××老师上课枯燥无味,导致我上课打瞌睡,因此排斥这一学科,但现在已经是高三年了我该怎么办?
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经常睡不着觉,上课又经常地打瞌睡,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很大压力,可这样的情况却经常发生。觉得很烦恼(另:该问卷中还有如下内容):烦燥、很不舒服,心里很烦,有时会想生气,有时候不愿与人家讲话。
12月23日《泉州日报》有一篇“学生厌学责任在谁?”,通过调查中小学厌学率达30%,对学习缺乏兴趣,自暴自弃(原因是多方面),当然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关系。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师父的怕学徒很快学会技术,而学徒对师父非常尊敬,而我们当教师怕学生学不会,我们真是无私奉献,但往往好心办坏事,有时与学生产生对产情绪,这到底都是学生的错,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对待差生和不守纪律学生另眼相看,认为差生影响个人声誉,影响奖金等,而采用了体罚等手段对待同学,故往往是造成我们与同学对立情绪的原因之一。
上述本人主要是谈如何平等对待学生(多是站在学生角度来讲),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好多同学不懂礼貌,不尊重老师:如遇见老师不懂得打招呼,坐束不懂得让位,晚上下班时,向老师请教问题:学生坐着、老师要站着,他们也无所谓等等,这些如不解决,可能会影响到课堂教师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和合作!故本人觉得很有必要在学校开展一场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运动,以增强和改善师生关系,前几天我看到上海市南运中学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有一条要求同学遇到老师必须向老师:“问好”。而当同学遇到老师忘记“问好”时,要 求老师先向同学“问好”。记者在采访同学时,同学感到很惭愧、并表示以后决不会忘记向老师“问好”或许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和借鉴的地方。
二、鼓励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一个课堂充满疑问,又加上学生有强烈求知欲,那么学生的听课情绪一定会很高的!故我在上课经常告诫同学大胆提出不同看法,可以大胆质疑教科书和教师,因有时教科书也会出现错误、何况我们教师,故在课堂教学中,如有的同学当堂提出问题,无认正确会否?我都给予表扬,然后当堂给予解答我在适当场合下,给予解答,如果是我们当教师的讲错了,应不怕丢面子,及时给予纠正!如果是同学提出的问题有错,在给予解释的同时,并县给予鼓励:“错,不要紧,你能提出些问题,说明你上课有认真听讲,并有积极思维,今后,你的进步肯定比不思考不提问题的同学更快”。
有时我还有意识地讲错题目的答案(该答案可能是平时同学可犯的错误),来激发同学质疑,活跃课堂气氛。
三、正确处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新一轮课改中,更加要求我们当老师的应把讲授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把教师的“教”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学”。我们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法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现在,我校的学生程度比以前差得多了,似乎无法实行此教学原则,我们总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看到仍然有些同学的替力还是很大的,而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配角,什么都包办代替,这种做法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
我们看到新教材和以往旧的教材中,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新教材中增加了“资料”、“阅读”、“讨论”、“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对于“咨科”、“阅读”内容、应指导学生课外认真阅读,这些内容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认为可有可无的内容,对于“讨论”的内容,可以指导同学开展
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表不同看法,造成共识,但允许保留不同观点。而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放在课外时间,指导同学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学习,我适当出一些以选择题形式的问题,当堂要求每一位同学经过自己思考,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项,然后通过举手者达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易出现的差错,这样的题目,往往可选一些平时学生易犯错的题目,这样题目有可能出现大多数同学选错选项,当些情况出现后,学生的“震动”非常大,此时通过教师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印象深刻、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一些比较得意易懂内容,可引导学生看书,教师提几道思考题,让同学回答:可以鼓励同学自觉站起来回答问题(不指名)由于高中生自尊心比较强,怕说错或不愿意说刚开始效果不太令人满意,我鼓励同学大胆站起来回答问题:并说这是个很好锻炼机会,最少可以锻炼你们胆量和口才,对于你们今后走出社会也是很有帮助,今后找工作,用人单位好多是通过面试而易录用,你有内才,还要能够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来的锻炼)现在大有改观,好多同学能够自觉站起来回答问题。观止“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上面是个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通过一段来的尝试,我感到现在课堂气氛大有改观,学生能够比较积极参与学习对于疑难问题也能大胆请教老师,比较能跟老师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由于同年段、班级和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可能不同,仅供老师们参考,如有不对的地方,请老师们给予指正。谢谢!
前几天,我去听刘勇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他把班级同学合成10个学习小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提一个问题,十几位同学同时举手要回答,几乎100%的同学参与到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去,刘洋冰老师说:“准备消灭不及格”,致此,个人认为他的课堂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篇二:校本培训材料(三)
教师如何做校本研修
主讲人 陈 鹏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18日下午
培训地点:综合楼三楼会议室
参训教师: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
一、校本研修概述
世界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面临三个挑战性的背景:经济结构转型与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区域性发展的极不平衡;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发展环境,都对教育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校本研修应运而生。
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关于校本研修的提出
1.校本研修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而提出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 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养的一种普遍和有效的途径。
2.校本研修以中小学为基地,不仅发挥了传统研修关注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实际问题的优势,也发挥了传统培训关注教师的专业理论的优势,是研修一体,本质上是在强调教师的专业性。
(二)校本研修的含义
含义表述多样,基本观点:
1.从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主要目的,以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依托学校现有资源或优势,引入各层次专家介入,通过一定学习、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运用于学校实践的教师专业活动,具有行动研究的特征。
2.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一种“体验”一种“对话文化”。
3.它致力于建构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三)“校本”的含义
1.为了学校
指学校自身应成为发展的中心和根本,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2.基于学校
研修的内容是在学校中自下而上形成的,是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情境中归纳出来的真实问题。研修的成果在本校应用,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
3.在学校中
指教师是研修的主要力量,活动是围绕本校教学实践开展的,没有学校自身的主体作用,学校的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四)校本研修的特征
1.研修对象的校本性与针对性。研修的内容是在学校中自下而上形成的,是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情境中归纳出来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校本特色,反映了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因而以这些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势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它强调把研修的成果在本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
2.研修主体的广泛性——校本研修强调以师为本。教师是教研的主要力量,是校本研修的核心。除了教师之外,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校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也可以参与到研修活动中,成为研修的主体。这体现了研修主体的广泛性。
3.研修目的的发展性——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4.研修方法的多样性——校本研修不拘泥于传统,倡导形式、方法的灵活多样,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研修质量;并因时、因地制宜,与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5.研修过程的反思性与开放性——校本研修强调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且是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校本研修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特别是校外专家的引领,以及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研修过程具有开放性。
6.研修价值的现实性与实效性——校本研修把追求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提倡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学校为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从研究的价值角度来看,校本研修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
(五)校本研修应遵循的原则
1.关于研修主体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校本研修才能由可能变为现实。教师应该有研修的冲动和热情,在研修状态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自己的主体能力。校长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主体能力。
②协作性原则——这里的协作,是指教师(同科)之间的协作和研修员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之间的协作即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点。教师应该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放自己,加强同伴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
③主动性原则——教师要主动关注、发现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经验或教训,主动为自己确定研究课题。
④创新性原则——教师应该有探索教改、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策略的机智,在教学活动中求新、求实、求效。
2.关于研修选题的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校本研修应该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及家长素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就学校的具体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即所有研究的问题都应针对学校的具体问题而开展。
②开放性原则——选题上要体现内容的多元化和广泛性,要在立足本校“自主合作探究”研修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教师的视野,形成资源共享。
③量力而行原则——校本研修应该从学校或学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引导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关于研修实施过程的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校本研修属于应用研究,立足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必须恪守实践性原则。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应该鼓励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研究真实、具体的教学问题,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通过书本和网络获取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将其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②校本性原则 —— 校本研修应该以学校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学校自身发展为目标,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
③实效性与预测性原则——在实施校本研修过程中,既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性;又要预测未来,有超前的意识和前瞻性的行为,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实效性与预测性原则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使现实的研究与未来的需求相得益彰。
④综合性原则——校本研修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之间应该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⑤点面结合原则——学校应该鼓励那些优秀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用于教学,同时以他们为核心,充分发挥他们学科研修方面的带头作用,使所有教师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就某一地区(主要指县乡两级)而言,应该推广某一所或几所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成功经验。
(六)校本研修的价值定位
1.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提供保障 : 崇尚教师自主、合作和开放共赢,尽可能为每位教师提供展
现和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为教师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合作、研讨、发展的研究氛围,调动和保持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2)起推动作用:是再造教师学习文化的新型载体,实现教师理论素养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
(3)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可迅速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素质,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2.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1)能使教师正视学校问题,关注学校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校内在动力。
(2)可推动自主管理,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力于学校文化、课程文化重构与再造,构建和谐校园和学习型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七)校本研修的基本要素
1.教师个人:自我反思(实践反思)。即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和分析过程。自我反思是建立于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是承担“校本研修的个人责任”的具体落实,教师只有在回顾基础上提出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2.教师小组:同伴互助(共同发展)。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它是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合作基础之上,力求通过合作互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
3.专业引领(专业提升)。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校本研修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提升,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相互启发共同引领的格局。
此外,对于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有论者认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另外,还有论者提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对于这三个基本要素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即不断学习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基本前提,宽松和谐的教师文化是教师集体同伴互助的基础,建立平等、对等的对话体系是专业引领的保证。
二、校本研修适合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 篇三:2013年校本培训内容
教师培训情况月报表
学校:青年路小学
填报日期:2013年3月27日
组织骨干教师到沛县安国镇张集小学送课交流
1月10日上午,青年路小学组织语文、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到沛县安国镇张集小学送课,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张集小学教师认真观摩了青年路小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对青年路小学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给予充分肯定。此次活动后青年路小学还将与联谊学校之间开展教研、科研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青年路小学与张集小学联谊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名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势,对加快加强联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改变联谊学校教育教学观念,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三五”工程验收
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近日,青年路小学举行了“一三五工程“验收启动会。评估验收的对象为工作满一年、三年和五年的教师。验收领导小组将依据“一年顶岗、三年有路,五年小有名气”的目标和《青年路小学青年教师“一三五工程”评估验收方案》的相关要求,通过随堂听课、调查访问、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渠道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估验收,作出综合性评价,并反馈给本人。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青年路小学一直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通过“一三五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全国、省、市级名教师。“一三五工程”就是学校打造名师工程、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有力举措。
观看名家教师上课实录
怀揣着对教学的殷殷期待,我校全体教师分学科分别观看了精彩的名家教师教学观摩课。名家教师们对于课堂
《校本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