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危重新生儿中心建设制度
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专科医疗
基本工作制度目录
一、各级医师职责…………………………………………1
二、转运制度………………………………………………4
三、入院管理制度…………………………………………9
四、出院管理制度…………………………………………10
五、转科(转出、转入)制度……………………………11
六、母乳喂养保障制度……………………………………12
七、产、儿科合作制度……………………………………12
八、伦理学评估和审核制度………………………………14
九、医疗设备操作、管理制度……………………………14
十、特殊药品管理制度……………………………………15
十一、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16
十二、安全管理制度………………………………………18
十三、不良预后处置管理制度……………………………21
十四、不良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21
十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22
十六、定期随访制度………………………………………32
十七、探视制度……………………………………………33
十八、出生缺陷报告制度…………………………………34
十九、死亡报告卡管理制度………………………………34
二十、死亡新生儿遗体处理制度…………………………3
5一、各级医师职责
(1)新生儿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及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护理、预防、保健、宣传、人才培养及行政管理工作。为本科各项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根据医院工作要点,拟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对本科职工进行医德教育,教育职工遵守安全操作程序,严格无菌操作;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4)、组织本科职工学习政治和业务操作技术,协助院领导做好本科职工的业务考核、晋升、奖惩工作,安排实习生和进修人员的业务学习工作。
5)、定期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帮助基层解决问题。
6)、组织本科教学、审定科研课题设计,组织开展新技术的科学研究,吸取新技术应用于儿科诊疗工作。
7)、指导本科医务人员,做好诊疗登记,严格管理医疗病历及诊察资料,教育职工遵守保密规定。
8)、定期查房指导下级医生的医疗工作,组织病案讨论及会诊,对危重病人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及时解决医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对于本科转诊转院的病人,必须请示院领导同意后,方可转诊或转院。
9)、负责督促检查卫生宣传、疫情报告工作;深入科室检查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与医疗保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督促医疗业务统计工作,按期统 计报送院办公室。
10)、负责本科室固定物品、器械、急救药品的管理工作。11)、督促科室人员完成传染病上报工作。
12)、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2)、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护理、预防、保健、宣传、人才培养及行政管理工作。
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与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与特殊、疑难、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术前分级谈话、各项检查等)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基本功训练。
4)、担任教学、进修和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5)、定期参加门诊工作。
6)、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7)、定期检查病历质量。
8)、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3)、新生儿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护理、预防、保健、宣传、人才培养及行政管理工作。2)、认真执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3)、严格遵守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
4)、爱岗敬业,按要求认真、及时、热情、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岗位)各项工作,坚决杜绝推诿、敷衍、草率及不良行为发生。
5)、要不断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业务技术水平。
6)、服从领导分配,做好各项应激性工作。
7)、对工作中需登记,归档的要及时完善,做好资料积累、学习经验,不断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8)、在业务及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承担门诊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指导医师处理一般疑难技术问题。
(4)、新生儿科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负责完成指定的医疗工作。2)、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常规,合理使用抗生素,严防医院感染与差错事故。
3)、担任病房日常诊断治疗工作,开具遗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4)、按时完成医疗文书书写。检查、改正实习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书。及时完成出院小结及出院病历归档。
5)、对所管病人应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做好交班工作,重症病人应床旁交班。
6)、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查房一次,上级医师查房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请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7)、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及病员的病情变化,提出需要转院的意见。
8)、防止感染、差错事故、传染病疫情流行,应积极处理,立即报告组长。
9)、及时完成传染病报告等各种上报材料。
二、危重新生儿转运制度
一、我国新生儿转运标准《实用新生儿学》
1、早产儿:出生体重<2000g或胎龄<34周;
2、呼吸窘迫:不论何种呼吸道疾患,有下列情况之一者:FiO2>0.4仍缺氧者;需机械呼吸者;呼吸道有梗阻症状者;反复呼吸暂停者。
3、循环衰竭:血压低,少尿,皮肤充盈不佳者。
4、窒息后:神经系统异常(肌张力低、抽搐、抑制状态);酸中毒难以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代谢紊乱。
5、外科疾患:膈疝,气管食管瘘,胃肠道畸形等。
6、产伤。
7、先天性心脏病。
8、其他:母糖尿病;新生儿溶血病;宫内发育迟缓;出血性疾病;严重感染等。还有其他需要监护治疗的高危儿。
二、新生儿危重病例单项指标:凡符合下列指标一项或以上者可确诊为新生儿危重病例。
1、需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者或反复呼吸暂停对刺激无反应者。
2、严重心律紊乱,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力衰竭、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纤颤、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以上)、心室内传导阻滞(双束支以上)。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4、反复抽搐,经处理抽搐仍持续24h以上不能缓解者。
5、昏迷患儿,弹足底5次无反应。
6、体温≤30℃或>41℃。
7、硬肿面积≥70%。
8、血糖<1.1mmol/L(20mg/dl)
9、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
10、出生体重≤1000克。
三、转运前的处理及判断
1、选择一个就近、技术力量雄厚的上级医院,及时通知上级医院进行转运。
2、转运前应积极治疗、密切监护和稳定患儿的体内环境,不能认为患儿马上要被转运而不闻不问。
3、转运前应对患儿的下列状态作出判断
(1)、心血管功能:有无心力衰竭,什么原因引起?如有心衰则限制入液量,选用利尿剂及地高辛。皮肤灌注不好者,分析原因:失血?严重感染?心功能不全?酸碱紊乱?采取相应的措施,用多巴胺、碳酸氢钠或机械呼吸等措施。若有严重心律失常,予相应药物治疗。
(2)、肺部情况:呼吸功能如何(结合体格检查及血气分析),需否气 管插管?如存在缺氧,青紫应调整FiO2,做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若已做机械通气则调整呼吸器参数,并应了解有无气胸存在,作相应处理。
(3)、了解体温及环境温度。
(4)、了解生化/代谢状态:如低血糖、酸中毒、低钠血症。低血糖,应迅速纠正,酸中毒者纠正至pH≥7.2低钠血症应逐渐纠正。
(5)、有无重度细菌感染:根据病史、体检、血白细胞计数及等检查分析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若考虑有细菌感染即应抽血培养,并开始抗生素治疗。
(6)、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情况:是否过度兴奋或抑制,有无颅内出血?如有惊厥注射苯巴比妥。
(7)、有无外科疾患。
四、制定规范转诊同意书及转运情况介绍
1、转诊前要填写转诊记录单:包括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和治疗进行详细登记,有助于减少转运风险及后续处理。
2、向家长解释患儿病情、转院的原因、预后的估计和转运风险等问题,取得家长的理解与合作是成功转运的基础。
3、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医院间资料的一致是减少医疗纠纷或在医疗纠纷中取得主动的关键。
4、家长在转运同意书签字后才能转运,对那些确属无法挽救的患儿则不必转运。
5、转运小组在返回时应带患儿的X线片或CT片及病历复印件。同族免疫性溶血,血小板减少等疾患时,应取母血10ml备检验之需。
6、将患儿接回后填写转运记录并小结本例转运工作。
五、转运设备、药品及人员:
新生儿转运救护车内应设有:电源、氧气、压缩空气、转运暖箱、监护仪(血压监测仪、体温检测仪、经皮氧分压仪、二氧化碳分压仪)、呼吸器等。
1、转运暖箱:暖箱是转运必不可少的设备,患儿能否保持正常体温对预后有很大影响,它应能很好地固定在抢救车内,并有安置呼吸器、心率、呼吸监护仪、输液泵等医疗器械的支架。转运暖箱应有蓄电池,以便在无外接电源的条件下继续工作。暖箱应预热,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箱温调节到35℃,箱温应根据不同出生体重来设置。
2、监护仪:①具声、光报警功能的心率、氧饱和度与呼吸监护仪;②微量血糖监测仪;③、血压监测仪;④体温检测仪;⑤经皮氧分压仪;⑥二氧化碳分压仪等。
3、呼吸器:有持续气流、压力限制,具有IPPV,IMV,PEEP/CPAP的通气方式,并有湿化装置,空氧混合仪的呼吸器。
4、药品包括:5%葡萄糖、10%葡萄糖、2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用水、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苯巴比妥、地高辛、地西泮、维生素K1、氨茶碱、肺表面活性物质、白蛋白、泮库溴铵(潘夫龙)、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利多卡因、酚妥拉明、速尿、氢化可的松、肝素。
5、人员:一般派新生儿科专业医师或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的儿科医师一名与合格的护士一名前往转诊医院,接运病儿。
六、转运中病情的观察和处理
1、要保持所有转运设备良好的工作状态;
2、持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意识、肌张力及末梢循环情况;
3、置暖箱保暖,根据患儿体重设定不同的温度: <1000g 为 36~35℃ 1000~1500g 为 35~34℃ 1501~2500g 为 34~33℃ >2500g 为 32~33℃
4、注意患儿体位,予侧卧位,防止呕吐,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以安全带缚好患儿身体,头肩部保持同一水平线,尽量减少途中震荡。
5、将转运暖箱与救护车呈垂直方向放置,锁定箱轮,以减少途中颠簸对患儿脑部血流的影响。
6、如途中患儿病情恶化,应将救护车暂停路边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继续转运。
7、途中注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防止脱落及移位。
8、需要氧疗的患儿可选择头罩吸氧、气囊面罩加压给氧、人工辅助通气及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等方式,但要进行氧疗监测。
9、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方便急救用药及补液。
10、及时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纠正酸中毒、低血糖,维持途中患儿的内平衡。
11、转运外科疾患的病儿时要注意体位:(1)脑脊膜膨出、骶尾部畸胎瘤取俯卧位;(2)后鼻孔闭锁、小下颌畸形等引起呼吸道梗阻亦取俯卧位;(3)食管闭锁、气管-食管瘘取半卧位;(4)膈疝取侧卧位,正常侧在上,并抬高头部。胃肠道梗阻及膈疝患儿应放鼻胃管以减压,隔15分钟抽取内容物一次;食管闭锁者放引流管至食管盲端,应经常抽取内容物,口咽部亦要经常吸引,以避免吸入。
三、入院管理制度
(1)、按照各类疾病收入住院治疗标准制度或流程,由本院具备执业医师资质的医师通过病情诊断来决定住院与否。
(2)、每一个患者从门诊、急诊收入院时应有完整的记录,应含有明确的住院日期、入院时患者身体状态、精神状况的评价,向患者进行说明,取得理解与同意。
(3)、患者住院持门诊、急诊医师签署的住院证、本人身份证、医疗保险证或医疗保险卡到入院处办理住院手续。
(4)、急、危、重患者按照“先救治、后交费”原则优先收治,不得拒收或推诿。各病区须保留1—2张急诊床位,保证急危重患者的收治。
(5)、门诊设置住院患者服务处,解答住院患者相关问题,协助办理住院手续。遇到行动不便、高龄等特殊患者,导诊护士应护送至入院接诊处。
(6)、入院接诊处办理入院登记手续时,应录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并测量体重、血压、脉搏、呼吸等,收费处在办理交费手 续时应注明省、市、职工(居民)医保等情况。
(7)、危重患者入院时,应由医护人员用平车推送至病房,并与病区医护人员进行床旁病情交接;对行走不便的患者应主动搀扶、护送至病房。
(8)、病区护士对入院患者应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住院须知和病区环境,准备好住院病历,并通知主管医师进行检查处理,同时将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对于职工(居民)医保患者应进行相关证件核查。
四、出院管理制度
(1)、患者出院应由本科的主治医师或上级医师查房决定,并通知住院处办理出院手续,病房护理人员应依结账单发给出院证、出院小结等文件,并清点收回患者住院期间所用医院的物品。
(2)、医师、护士有责任根据病情为出院患者给予必要的服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生活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信息服务。
(3)、为出院患者出具出院诊断证明,主要内容包括:入院时情况、诊断名称、治疗方法、效果、出院带药以及出院的注意事项等。
(4)、倡导并有计划推行主管医师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必要时可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介绍患者诊疗情况,以保持服务的连贯性。
(5)、病情不宜出院而患者或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者,医师应加以劝阻,充分说明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如说明无效者应报请科主任批准,有患者或其家属在病历中签署相关知情文书后办理出院手续,方可离院。经主管医师通知出院而不出院者,应通知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接回或送回。
五、转科(转出、转入)制度
(1)、凡因病情需要转科的患者、经被邀请科室会诊、如同意转科、应在转入科室安排好床位后,方可转科。
(2)、决定转科后,转出科室主管医师应先通知患者和家属,明确告知转科的原因、目的及转科存在的风险,待患者和家属同意后方可转科;对于拒绝转科的患者,要求明确告知不转科存在的风险,并要求患者和家属签字。
(3)、转出科室主管医师书写“转科记录”,评估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准备;病区护士结清账目并与住院处联系妥当后,由工作人员携带全份病历及有关资料护送患者到转入科室、必要时应有主管医师和护士护送,并当面将患者特殊情况进行交班。
(4)、转入科室主管医师在患者转入后详细询问病史、检查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并及时写好“转入记录”。
(5)、如转科患者患有2种以上不同疾病或在原有疾病尚未治愈,而必须转入他科治疗时,转出科应在病史中对原有疾病的诊疗意见交代清楚,必要时应进行随访。
(6)、感染性疾病科患者需转他科时,应在患者传染期过后,方可转出。其他科发现患者有传染病需隔离诊治示,应经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会诊确诊后转感染性疾病科,未明确前可由双方医师协商,患者先采取床边隔离及相应消毒措施。
六、母乳喂养保障制度
(1)、全科室医护人员认真执行本院有关母乳喂养的政策,提高实施 母乳喂养的认识,落实医院实施母乳喂养的规定。
(2)、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母乳喂养的指导水平,本科室人员必须经过18小时培训3小时实习合格后方可上岗,新进人员接受培训,并要合格才能上岗。
(3)、认真落实新生儿科工作制度,管理措施,为母乳喂养和母婴同室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除有医疗指征外,一律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
(4)、除有母乳喂养禁忌症外,本院出生的病理新生儿均实行母乳喂养,医护人员认真指导哺乳方法及有关知识。
(5)、在母乳或婴儿有传染病需要隔离时,母乳应在隔离期间坚持挤奶,保持泌乳状态,以利隔离期后继续哺乳。
(6)、医护人员应认真监督,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用糖水及任何食物,除非有医疗指征外,禁止使用奶瓶和橡皮奶头或其做安慰物,更不能宣传或使用母乳代用品。
(7)、新生儿科大夫每天必须进产科病房,检查新生儿,填写新生儿病历。
七、产、儿科合作制度
依据上级文件精神,为提高围生保健水平,降低窒息、早产儿及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率,加强产儿科医生产前、产时及产后各时期的密切合作,特制定本制度。
(1)、高危孕妇定期会诊制度:对高危孕产妇,当宫内条件不适宜胎儿生存,并威胁到孕妇生命安全时,根据医院现有技术力量,产科与儿科 医生共同协商,决定使胎儿及时娩出还是宫内转运。
(2)、产儿科每周交班会:为了使新生儿医生掌握孕妇,尤其是高危孕妇的情况,做好新生儿出生后的观察,产儿科的医生与护士长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交班会,对重点的孕产妇情况进行通报,使儿科医生掌握即将出生的高危胎儿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同时将高危新生儿的情况及时汇报给产科医生。
(3)、所有高危孕产妇分娩时均有儿科医生到场,24小时随叫随到,做好复苏和抢救准备,并做好及时转运准备。
(4)、儿科医生坚持每天到产科查房,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发现危重儿及时会诊治疗,及时阻断了新生儿疾病的发展,必要时转院。
(5)、对新生儿分娩后重点观察4小时,尤其是Apgar评分低、母有糖尿病、母亲产前曾有发热或有胎膜早破史等新生儿,避免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急症的发生。儿科医生对母婴同室的婴儿进行每日的体检,定期巡视病房,定期培训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并与产科医生及护理人员及时交流产妇及婴儿情况共同管理。
(6)、儿科要配合产科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工作。对有产科合并症的婴儿酌情配合产科医生做好宣教工作,如产钳后皮肤损伤、血肿、轻度HIE等,儿科医生协助产科作解释工作,尽量不给家属增加思想负担,甚至配合产科做好上门随访,儿科成为产科医生坚强后盾。
(7)、加强培训医护人员的窒息复苏、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早期诊断、新生儿护理等知识。
八、伦理学评估和审核制度
1、医学伦理委员会在院长和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以规范医务科技行为,保护受试者、研究者及应用者的合法权益,强化法制意识和医德观念为主要任务。
2、医学伦理委员会以《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医学国际组织理事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文献为指导原则,在我国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及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依照我院规章制度开展医学伦理相关工作。
3、审核涉及人体的药品临床试验、医疗新技术、新仪器设备、器官移植、医疗辅助生育、克隆技术与基因工程以及其他涉及医务科技行为的项目,是否符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
4、审核临床科研、医疗教学或其成果的医学伦理道德问题。
5、定期审查和监视上述项目的医务科技行为,审查上述情况/条件下所出现的严重不良事件。
6、通知没有预见的安全问题,并监督缺陷的整改。
7、进行有关医德医风、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的咨询,组织专题培训或研讨会。
九、医疗设备操作、管理制度
(1)、科室必须设立兼职或专职设备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请购置、仪器保管、日常维护、使用指导、安全检查、设各定期核对、信息反馈及报废等工作。(2)、所有的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操作规程,保养维护制度,并认真做好使用情况登记,保证性能良好,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安排专人负责。
(3)、高、精、稀缺仪器必须有专人操作使用,定期检查未经技术训练之人不得使用仪器。
(4)、仪器使用前应组织学习,充分掌握新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各项仪器建立使用说明卡,挂于仪器上。
(5)、定期清理呼吸机管道,监护仪导联线及血压计袖带,保证抢救设备完好率为100%。
(6)、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必须经设备科同意,院领导审批后方能外借。
十、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1)、病室应设置毒麻药品专厨、专屉加锁进行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按需要固定基数,由医师开出处方,向药房领回。
(2)、领用时应有专用处方,交接班应认真按数清点。
(3)、定时清点并检查药品质量,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等现象,不得使用,所有安瓿药必须有原装盒保存。
(4)、毒麻药品除设有交接班本外,还须有使用登记本,用后登记并保留安瓿备查,如有剩余药液,须经第二人核实后方可丢弃。
(5)、调配毒麻药品时,剂量要准确,尽量做到相互核对,禁止估量配药。(6)、用毒麻药品时应单独处方开写,并用药品全称,一律不得缩写,一次处方总量不得超过一日极量,其一次量不得超过常用剂量,超量使用时,必须由处方医师另行签字,以示负责。
(7)、此类药品无瓶签或瓶签模糊不清发生怀疑时需进行分析鉴定,无误后才能使用,数量少不值得分析时,按规定报废销毁。
(8)、负责毒麻药品的保管人员,调动时需办理交接手续方可调离,如有数量差错,必须认真查清,根据情况给予妥善处理。
十一、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 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三)、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五)、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 天用量,同时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越级使用的原因。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必须经上级医师会诊同意使用该级别级抗菌药物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限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六)、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10 %)。
(七)、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如抗菌药物使用人员权限(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有相应资格的医师才能开具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经会诊后,要使用的,根据会诊结论,由具有相应处方权限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2、处方审核系统(自动识别处方的合理性、提示处方医师药品的配伍禁忌、药品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
3、I类清洁切口(特别是4类代表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管理,对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作严格限制,卫计委规定预防用药不超过30%。7种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I类切口手术(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和白内障手术)非特殊情况下一般不预防用药。凡是I类切口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病程记录上写明原因(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5)糖尿病患者(6)肿瘤化疗患者。同时用药时间控制在24小时内,特殊情况下延长至48小时。
4、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十二、安全管理制度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认真履行《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五项义务。
(2)、严格遵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规定的医疗事故预防与处置的各项规定,严格做到本章所规定的一个必须,一个严禁和二十三个应当履行的职责。
(3)、牢固树立“医疗安全第一”的观念,坚持医疗管理中安全有效 的原则,杜绝事故,减少差错和缺陷。
(4)、努力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强化观念。严格执行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基本医疗制度、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落实医疗安全责任目标。
(5)、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会诊转诊制、危重病人抢救制、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术前谈话制度、手术分级和手术审批制度,重大手术、疑难、死亡病例讨论等医疗制度。
(6)、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及时、真实、完整、正确书写病历。严格执行知情同意的原则,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健全和执行患方签字制度,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
(7)、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定期门诊,主治、高年资医师门诊把关。科室要制定相应的安全医疗防范措施,强调岗位责任制,人人在岗在位,随叫随到。
(8)、急诊科按各科抢救常规进行抢救,抢救常规图表上墙。做好急诊登记,保管好留观病历。
(9)、护理部、药房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发错药、配错药、用错药、打错针、搞错剂量、贴错标签、写错用法,不发配伍禁忌或不符合规定、皮试阳性或需做皮试而未经皮试的药物。发现错误的处方或医嘱要退回,由医师更正后方能发药。
(10)、保障抢救药品供应。急救器材、药品定量、定位、定人管理,使之处于应急状态。
(11)、麻醉、剧毒、贵重药品按规定保管。(12)、严格执行院感的有关规定。
(13)、严格执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入库、发血、输血等相关规定,避免和减少医源性的事故发生。
(14)、医技科室必须做好室内、室间质控。加强与临床联系,避免因缺乏沟通而造成纠纷。
(15)、加强对进修生、实习生管理,严格执行进修生、实习生带教的有关规定。
(16)、严格执行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医疗事故处理预案和医院急救预案,防患于未然。
(17)、坚持医疗缺陷、事故登记、报告、讨论、处理制度。(18)、每年修订医疗安全保障方案,一切从医院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医疗安全防范。
(19)、严格执行病历保管、借阅、复印制度。
(20)、坚持开好每季安全医疗例会,分析缺陷、差错、事故所致医疗纠纷原因,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把医疗安全落实到实处。
十三、不良预后处置管理制度
(1)、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当时科室和当事人必须在24小时内就事实经过写书面报告,同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上报主管领导或主管职能部门。
(2)、医疗体系的纠纷由医务科、医疗不良事件管理委员会适时组织 本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纠纷原因做出初步鉴定。
(3)、非医疗体系的纠纷由其主管职能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4)、医院根据本院初步鉴定对医疗纠纷、当事科室和当事人进行处理。
(5)、患方、当事科室或当事人对本院初步鉴定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医学鉴定或司法鉴定,医院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处理。
(6)、当事科室和当事人必须配合完成医院或鉴定机构的调查处理。
十四、不良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
1、加强对医疗安全的管理,由院科两级质控小组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确保安全医疗。
2、继续强化安全医疗意识,切实做到医疗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各科室按计划做好医疗安全教育,常抓不懈,警钟常鸣。
3、加强医护人员的医德教育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增强工作责任性,提高三级查房质量。
4、严格实施医院急救预案,做好首诊负责。开设绿色通道,全力抢救危重病人。
5、发现可能为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须及时处理病人,并立即报科主任,科主任认定为不良事件或可能不良事件,要尽快上报相关职能部门或总值班(夜间和节假日),及时填写《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
十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患儿发生呛奶等窒息时的应急预案
(一)、各班检查负压吸引装置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并且护理人员要随身备小儿一次性吸痰器一付,以便急用。
(二)、当患儿发生窒息时,立即将患儿取侧身头低位,给予拍背,使吸入呼吸道的奶汁或痰液排出,同时配合使用一次性吸痰器予清理呼吸道,并请旁人通知其他医务人员。
(三)、其他医护人员应迅速备好负压吸引用品(吸痰盘)和吸氧用品,必要时给窒息患儿行负压吸引和给氧。
(四)、当患儿发生神志不清,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外按压、加压给氧等复苏抢救,必要时行气管插管,遵医嘱给予抢救用药,直至患儿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
(五)、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和瞳孔变化,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六)、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准确的记录抢救过程。
(七)、待患儿病情平稳后分析引起窒息的原因,对于呛奶引起的窒息应指导家属掌握正确喂奶方法。
(八)、呼吸道分泌物多的患儿要多翻身拍背,痰液粘稠者遵医嘱雾化后予拍背吸痰,平时要指导家长如何观察患儿正常的面色与呼吸。
流程图:
立即清理呼吸道、给氧
↓
通知医生 ↓ 继续抢救 ↓ 观察生命体征
↓ 记录抢救过程
↓ 加强防范措施
(二)、患儿发生坠床的应急预案
(一)、患儿的病床应有护栏,并且有家属陪伴。
(二)、指导家属正确使用护栏,夜间睡眠时要让患儿睡于有护栏保护的那侧。
(三)、加强安全宣教,不要让患儿单独在床上玩耍,尤其是不要在床上蹦跳。
(四)、意识不清或躁动不安的患儿,要24小时有人看护,必要时应用约束带保护。
(五)、发生坠床时,应立即来患儿身边,通知医生检查受伤情况,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或骨折、软组织损伤等,必要时外科会诊。
(六)、根据伤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准确记录,认真做好交接班。流程图:
发生坠床 ↓ 护士立即赶到
↓ 通知医生 ↓ 查看受伤情况
↓ 判断病情 ↓
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 严密观察病情
↓ 准确记录 ↓ 做好交接班
(三)、患儿突发性猝死应急预案
(一)、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二)、急救物品做到“四固定”,班班清点,同时检查急救物品性能,保证急用时可随时投入使用。
(三)、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流程、常用急救仪器性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仪器及时充电。
(四)、若发现患儿突发猝死,应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第一发现者不要离开,就地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请他人通知医生。
(五)、增援人员到达后,根据患儿情况,配合医生采取各项抢救措施。
(六)、抢救中应注意心、肺、脑复苏,开放静脉通路。
(七)、在抢救时要合理摆放各种仪器与物品,利于抢救进行,注意随时清理环境。
(八)、参与抢救的人员应注意互相密切配合,严格查对,及时做好记录,并认真做好与家属的沟通与安慰工作。
(九)、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准确记录抢救过程。
(十)、抢救无效死亡,协助家属将尸体运走,在抢救过程中注意对同室患儿及家属进行安慰。
应急程序:
防范措施到位→猝死后立即抢救→通知医生→继续抢救→告知家属→记录抢救过程
(四)、小儿惊厥的应急预案:
(一)、惊厥发作时不要搬运,应就地抢救,立即松解患儿衣扣,让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衣服对颈、胸部的束缚影响呼吸及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
(三)、供给氧气,窒息时施行人工呼吸。
(四)、立即按医嘱给予止惊药物:地西泮(安定),每次0.1-0.25g/kg(最大剂量10mg),静脉缓慢推注,速度应小于每分钟1mg,必要时20分钟后可重复,此药起效快,5分钟内生效,但作用时间短暂,注射速度过快时可致呼吸抑制;苯巴比妥钠,每次8-10mg/kg,肌肉注射,此药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小;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保留灌肠。
(五)、对因止惊:低血糖引起的惊厥,必须静注葡萄糖;低血钙引起的惊厥,须补充钙剂或镁剂。惊厥伴高血压者宜给降压药,惊厥持续时间长并出现呼吸节律改变或瞳孔大小不等时,疑有脑水肿者,宜同时应用脱水剂。因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所致惊厥,必须做相应的处理。
(六)、一般护理:
1、防止外伤:
(1)、对已出牙的患儿在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或人工气道,防止舌咬伤。
(2)、床边设置防护床档,防止坠床。有栏杆的儿童床应在栏杆处放置棉垫,以防患儿抽搐时碰到栏杆上,同时注意将床上的一切硬物移开,以免造成损伤。若患儿发作时倒在地上,应就地抢救,及时移开可能伤害患儿的一切物品,切勿用力强行牵拉或按压患儿肢体,以免骨折或脱臼。对可能再次发生惊厥的患儿要有专人守护。
2、卧床休息,每4小时一次测量体温,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
3、及时采取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
物理降温常用方法有:打开包被、冷水毛巾湿敷额部、解热贴敷前额、温水擦浴等方法。必要时按医嘱采用药物降温。
4、观察降温过程中有无虚脱表现,如面色苍白,大量出汗等,出现虚脱时应立即处理。降温后出汗较多,应及时更换衣服及被褥,防止受凉。
5、做好口腔护理。根据病情鼓励患儿多饮水,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6、观察病情变化:
(1)、注意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神志改变。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医生,以便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2)、惊厥发作时,应注意惊厥类型。若惊厥持续时间长、频繁发作,应警惕有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发现患儿收缩压升高、脉率减慢、呼吸节律慢而不规则、双侧瞳孔扩大,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采用降颅内压措施。
(3)、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有无药物的副作用。
7、健康教育:
(1)、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向他们讲解惊厥的有关知识。让家长明白惊厥经急救停止发作以后,还应继续彻底地进行病因治疗,以防止惊厥复发。
(2)、指导家长掌握惊厥发作时的应对措施。如发作时要就地抢救,指压人中穴,保持安静,不能摇晃或抱着患儿往医院跑,以免加重惊厥,造成机体损伤。应在发作缓解时迅速将患儿送往医院查明原因,防止再发 作。
(3)、对高热惊厥的患儿家长应说明高热惊厥发作易于缓解,但以后也容易复发,及时控制体温是预防惊厥的关键措施,指导家长在患儿发热时进行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的方法。
(4)、对原有癫痫的患儿,要说明擅自停药的危害性,应按时服药,不能随便停药。同时强调定期门诊随访的重要性,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
(五)、小儿休克应急预案
(一)、平卧位,下肢应略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适当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适当抬高,以利于呼吸。给予吸氧,必要时人工辅助通气。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方法是将患儿颈部垫高,下颌抬起,使头部后仰,同时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人呼吸道。
(三)、补充血容量,及时恢复血流灌注,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必须迅速建立1—2条大管径的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输入2:l等张含钠液扩容,并同时采血配血。纠正酸中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四)、注意患儿的转运。对休克患儿搬运越轻越少越好,尽可能就地抢救。在运送途中,应有专人护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急救准备。
(五)、对有可能或已经发生休克的小儿,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外伤小儿要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急救处理。活动性大出血者要确切止血;骨折部位要稳妥固定,并予止痛;软组织损伤应予包扎,防止污染;呼吸道梗阻者需行气管切开。
(六)、必须充分做好手术患儿的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补足血容量;全面了解内脏功能。还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休克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的措施。
(七)、一般护理:
1、注意给体温过低的休克患儿保暖,盖上被、毯。伴发高热的感染性休克患儿应给予降温。
2、在禁食期间,由静脉供给全胃肠外营养,以后根据病情逐渐供给胃肠内营养。
3、严重感染患儿,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积极清除原发病灶(如引流排脓等),对某些可能并发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紧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治疗。血液细菌培养及药物 敏感试验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样。
4、严密观察患儿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特别观察患儿的精神症状,因为精神症状可反映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血液灌注量与供氧量,对病情的判断具有整体性意义。
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应保持匀速输入,并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6、烦躁不安者可予镇静剂。
7、对年长儿做好心理上的安抚,休克患儿的意识常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可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患儿,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患儿情绪,减轻患儿痛苦。同时做好患儿 家长或陪伴人员的安慰工作。
8、做好对家长的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耐心做好家长的病情解释工作,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检查与治疗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使家长配合治疗。指导家长做一些基本的护理如给患儿适当的保温,保持合适的体位。在适当时候对家长进行儿童意外防范、紧急事件处理方面的医学常识教育。
(六)、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应急管理预案
(一)、当疑有医院感染暴发,科室负责人立即汇报给感控科。
(二)、将感染病例进行严密接触隔离。
(三)、配合感控科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检查。
(四)、组织有关专家及时进行会诊,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
(五)、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隔离病人,必要时控制病人数或停止接收新病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免疫接种或服药等。
(六)、感控科分析调查资料,综合做出判断,写出调查报告。
(七)、病区总结经验,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
(七)、输液反应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液或保留静脉通道,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及时报告医院感控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护理部。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消毒供应中心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流程图:
立即停止输液
↓
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 报告医生 ↓ 遵医嘱给药
↓ 就地抢救 ↓ 观察生命体征
↓ 记录抢救过程
↓ 及时上报 ↓
保留输液器和药液
↓ 送检
十六、定期随访制度
(1)、科室要建立出院病人信息档案:内容应包括:姓名、单位、住址、联系电话,住院治疗结果、出院诊断和随访情况等内容。
(2)、随访范围:所有出院后需院外继续治疗、康复和定期复诊的患者均在随访范围内。
(3)、随访要求:
1)、科室要指定专人负责随访工作。
2)、随访工作负责人要详细收集病人资料,建立随访病人资料库。3)、随访范围内病人在出院3-5天内进行第一次随访,特殊病人根据需要随时随访,随访范围内病人至少随访1次以上。
(4)、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接受咨询、复查等。
(5)、随访内容包括:一是了解出院病人出院后的治疗效果、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指导病人如何用药、如何康复、何时回院复诊、病情变化后处置意见等专业技术性指导;二是进行住院满意度调查并征求病人及家属的建议和意见。
(6)、医院和科室向社会公布医疗和咨询服务电话,接受健康咨询、预约专家、预约检查。
(7)、工作人员应耐心解答病员及家属的有关咨询,凡属专业性较强
的问题不能准确回答的,要很礼貌的告诉对方找有关科室或专家咨询,并告知联系方式。
(8)、医院每年召开一次医德医风监督员座谈会,征求社会和病人的意见和建议;倾听患者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改善医院的服务质量。
(9)、医院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抽查随访情况,对随访制度落实较差、随访情况低于随访要求的,将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扣分、罚款处理。
十七、探视制度
(1)、患儿入院时值班护士与主治医师一同应向家长简明扼要介绍探视制度,设备及患儿病情。
(2)、NICU每周二、四、六下午14:30-15:30为探视时间,由NICU护士长将患儿用小车推至探视间,与家长沟通,告知家长患儿在院期间的奶量、尿量、大小便次数及哭闹等,让患儿家长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在院的变化,满足患儿家长的心理需求。
(3)、家长在探视间看过宝宝后,到接待室由主治医师负责接待。详细告知患儿病情并解答问题,对于病情特别危重的患儿,我们每天早上查房后会主动和家属电话联系,告知患儿目前病情发展状况及治疗方案,充分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十八、出生缺陷报告制度
(1)、建立新生儿出生缺陷登记簿,如实填写围产儿出生缺陷登记表每月定期上报。
33(2)、分娩室发现出生缺陷儿应在24小时内报告本科出生缺陷检测负责人,并做好表、卡、册的原始登记。
(3)、一旦发现并确诊的出生缺陷儿或残疾儿童,在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书写出生缺陷病例或疑似病例照片。
(4)、无法确诊的报告科负责人,在24小时内组织上级医院妇产医师及新生儿医师会诊。
(5)、已经确诊的出生缺陷儿告知家属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纠正。
(6)、加强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做到不错报、漏报或迟报。
十九、死亡报告卡管理制度
(1)、医院各科均应设立死亡病例登记报告本。
(2)、值班医师发现死亡病例立即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报告至预防保健科。
(3)、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内容及相关信息要详细填写,不得漏项,不能迟报、漏报。
(4)、预防保健科在接到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日内进行网络直报,保证及时准确。
(5)、各科室主任为责任人,负责督促本科室死亡病例的报告,审核工作,要切实负责。
(6)、医务科、预防保健科组织巡查、督导,提高报告率,发现不报或违犯此规章制度者与科室的综合目标挂钩,进行奖罚处理。
34(7)、配合市、县级疾控中心按时完成开展的死亡调查及监测工作。
二十、死亡新生儿遗体处理制度
(1)、尊重生命尊严,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尊重宗教习俗,提供人文关怀服务。
(2)、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依据《山东省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交由家属妥善处理。严禁将婴儿遗体按医疗废物实施处理。因患传染病死亡的,按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3)、在医院因引产、死胎等原因产生的胎儿遗体,由手术医师向产妇及家属展示后,及时将胎儿遗体转运至太平间,告知产妇及家属须按照《山东省殡葬管理条例》处理胎儿遗体,也可以授权委托医院处理。
(4)、婴儿死亡后由所在科室出具《死亡通知书》,及时将婴儿遗体移送太平间,告知死者家属须按照《山东省殡葬管理条例》处置婴儿遗体,也可以授权委托医院处理。
(5)、胎儿遗体及婴儿遗体移送太平间,告知死者家属须按照《山东省殡葬管理条例》处理婴儿遗体,也可以授权委托医院处理。
(6)、胎儿遗体及婴儿遗体移送太平间时,应做好详细的尸体的登记,交接,存放手续。
(7)、家属授权委托医院处理的,须签署《知情同意书》及相应的《授权委托书》,医院按《山东省殡葬管理条例》及时通知火葬场火化,相关费用由死者家属承担。
35(8)、胎儿遗体及婴儿遗体已移放太平间后,死者家属在规定的时间内,凭《死亡医学证明书》或《死亡通知书》、《身份证》或《户口薄》等到太平间领取胎儿、婴儿遗体。
(9)、太平间工作人员查验死者家属身份后,及时通知殡仪馆、火葬服务站接运遗体,并详细登记患者尸体的交接、转运、存放、处理等资料,办理遗体移交手续。
(10)、被死者家属遗弃在医院、而且在规定时间内无人认领的胎儿遗体、婴儿遗体,医院通知县公安局,有县司法机关出具火化通知,按无名尸处理。
(11)、根据《尸体出入境和尸体处理的管理规定》,严禁医务人员从事尸体买卖和各种盈利性活动,对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肃查处。
(12)、对拒绝、阻碍殡葬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者侮辱、殴打管理人员的、由公安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XX县危重新生儿中心建设制度
目录
一、卫计委文件:................................5
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组织机构..................7
(一)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领导小组...........7
(二)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专家救治组.........7
(三)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管理委员会.........7
(四)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质控小组...........7
(五)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后勤保障小组.......8
(六)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感染控制小组.......8
三、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制度.......................8
1、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工作制度..................8
2、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9
3、绿色通道管理制度...........................15
4、危重新生儿救治专家组工作制度..............17
5、危重新生儿管理制度.........................18
6、危重新生儿转运制度:.......................21
7、入院管理制度...............................27
8、出院管理制度...............................28
9、转科(转出、转入)制度.....................29
10、母乳喂养保障制度..........................30
11、产、儿科合作制度..........................31
12、医疗设备操作、管理制度....................32
13、特殊药品管理制度..........................33
14、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34
15、安全管理制度..............................37
16、不良预后处置管理制度......................39
17、医疗不良事件防范与处理制度................40
18、医疗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47
19、定期随访制度..............................50 20、探视制度..................................52
21、出生缺陷报告制度..........................52
22、死亡报告卡管理制度........................53
23、死亡新生儿遗体处理制度....................54
24、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55
25、死亡病例讨论制度..........................56
四、各级各类人员职责............................56
1、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各小组职责...............56(1)、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职责...56(2)、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管理委员会职责.....57(3)、医学伦理委员会人员职责...............58(4)、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宣教与培训管理组职责 60(5)、院内抢救小组职责.....................61(6)、救治专家组职责:.....................61(6)、质量控制小组职责:...................62(7)、感染控制小组职责:...................62(8)、后勤保障组职责.......................63
2、各级各类人员职责:.........................64(1)、新生儿科主任职责:...................64(2)、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65(3)、新生儿科主治医师职责:...............66(4)、新生儿科住院医师职责.................67
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68
(一)、患儿发生呛奶等窒息时的应急预案.........68
(二)、患儿发生坠床的应急预案.................70
(三)、患儿突发性猝死应急预案.................72
(四)、小儿惊厥的应急预案:...................73
(五)、小儿休克应急预案.......................77
(六)、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应急管理预案.........79
(七)、输液反应应急预案.......................81
(八)、医疗不良事件应急预案...................83
(九)、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86
(十)、职业暴露应急预案.......................93
(十一)、医院发生火灾应急预案:..............100
(十二)、停水应急预案........................107
(十三)、停电应急预案........................111
六、诊疗规范...................................117
(一)、新生儿窒息诊疗规范:..................117
(二)、新生儿呼吸衰竭........................122
(三)、新生儿急性心力衰竭....................129
(四)、新生儿休克............................134
七、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142
(一)、一般护理常规:........................142
(二)、人工气道护理常规......................145
一、卫计委文件:
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组织机构
(一)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领导小组 组 长:XXX 院 长 成 员:XXX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新生儿抢救过程中的决策、协调、后勤保障工作,科室遇到重大抢救时,一定要及时上报至领导小组副组长以上成员,保障急危重症新生儿得到有效救治。当县域内有急危重症新生儿需要会诊时,领导小组负责抽调专家救治组成员组成专家救治团前去会诊,指导抢救治疗。
(二)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专家救治组 专家救治组负责急危重症新生儿抢救过程中的医疗救治工作,当抢救发生或需要院内会诊时,救治组组长及副组长、医务科、医院总值班负责按照抢救工作的需要及时通知专家组成员及时参与抢救治疗及院内会诊。专家组成员接到抢救或会诊通知后,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抢救现场参与抢救与会诊,否则将严肃处理。
(三)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负责本中心业务发展规划的制定、人才配置、培养计划的审议和落实、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日常检查等事宜,具体工作开展由中心副主任XXX负责。
(四)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质控小组 组 长:XXX 新生儿科主任 成 员:
质控小组负责全过程质量控制,定期分析医疗与护理质量,提出改进意见并落实,保证中心医疗、护理、感控技术治疗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五)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后勤保障小组 组 长: 副院长
成 员:
负责危重新生儿救治、转运过程中的血液供应、药品供应、设备安全、物资配备、网络保障、车辆调度安全保卫等工作。
(六)危重新生儿会诊救治中心感染控制小组 组 长:XXX 成 员:负责科室的感染控制工作,制定符合新生儿特点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督促进行实施及日常督导。
三、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制度
1、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危重新生儿救治登记各项管理制度和监测系统;
(2)、掌握危重新生儿发病动态和流行趋势;了解危重新生儿相关危险因素在不同人群和地区的分布;实施危重新生儿救治监测报告工作。(3)、评价危重新生儿预防控制效果,为防控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对辖区内危重新生儿调查和随访调查,负责掌握本单位危重新生儿新发病例信息的收集。
(4)、负责对危重新生儿救治登记处反馈新患者和死亡病人核实,并及时登记上报。
(5)、组织院内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内部考核评估。(6)、参加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基于生命健康科学和创新的生物技术所取得的快速发展,面对医疗、科学技术、卫生政策迅速发展所带来一系列生命伦理问题,医院伦理委员会在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和在涉及人体生命的道德与伦理问题的实践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加强医学伦理道德建设,促进生命伦理学原则与现代生物医学实践紧密结合,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是在院长领导下,为发展在本医院内的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医学伦理决策的咨询机构。
第二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遵守赫尔辛基宣言规定,要遵循国际公认的不伤害、有利、公正、尊重人的原则以及合法、独立、称职、及时和有效的工作原则开展工作。
第三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以维护人的健康利益、促进医 学科学进步、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为工作目标,兼顾医患双方的利益,积极促进医院生命伦理学的实施与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由一定数量(7-11人)的医、护、药、医技科技人员、医院管理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医学心理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必要时可聘请社会及宗教工作者)组成,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二人,委员若干人。
第五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任期三年。可以连任。委员可根据需要有所变更。如有变动,应及时补充,以保证足够数量的委员开展工作。
第六条伦理委员会成员应接受有关生命伦理学和卫生法的教育和培训,委员会应制定培训计划,以不断提升委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七条伦理委员会设秘书1-2名,负责受理伦理审查项目、安排会议日程、会议记录、决议通告、档案管理及其它日常工作。
第三章 任务
第八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权益,论证本院的医学伦理及生命伦理问题,开展生命伦理学普及教育活动,对涉及人体或人体标本的项 目进行伦理审查和批准,并提供咨询服务。
第九条 评价、论证本院开展的涉及人体试验的科学研 究课题的伦理依据,贯彻知情同意原则,审查知情同意文件,对研究课题提出伦理决策的指导性建议。
第十条 讨论、论证本院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生命伦理难题,提出伦理咨询意见。
第十一条 对本院已经实施或即将引进的医学创新技术;对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重大医疗技术;对医务人员或病人(包括病人亲属)的咨询与请求;对院长提出委托的事件,进行生命伦理的讨论、论证。
第四章 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接受委托人咨询论证的文件必须由委托人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供完整的资料及委托目的。
第十三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采取阅卷,实地考察调查、听证等方式,对项目或事件进行全面了解。
第十四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例会程序为:(1)介绍被论证事件的原本(2)查验有关论据(3)提问(4)论证(5)表决。
第十五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根据所论证项目或事件的情况,可邀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参加讨论,论证。
第十六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的事件如与委员会委员有关时,该委员应回避。
第十七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接受院长提出的咨询,需将 所论证的结果以记要的形式,由参会委员签名,向院长提出咨询报告,供院长决策参考。
第十八条 医院伦理委员会及其成员,对于论证事件中的医学伦理咨询意见,只作为讨论意见记录在案,供决策参考,不具有直接行政效力。
第五章 跟踪审查
第十九条 伦理委员会对所有批准的研究进展进行跟踪审查,从作出决定开始直到研究终止。
第二十条 跟踪审查的形式:
1、现场督察。到达研究专业科室,访视研究者和受试者,检查知情同意过程和知情同意书签署情况,检查研究是否遵循试验方案、GCP规范和伦理委员会批件的要求;
2、听取临床试验机构工作总结和临床研究进展报告;
3、根据研究方案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在批准研究时确定的跟踪审查计划;
4、以下情况和事件要求研究者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报告,重新审查:
(1)对方案的任何修改,其可能影响受试者权利、安全和(或)福利或福利,或影响研究的实施;
(2)与研究实施和研究产品有关的、严重的和意外的不良事件,以及研究者、申办者和管理机构所采取的措施;(3)可能影响研究受益/风险比的任何事件或新信息。第二十一条 跟踪审查的要求:
1、需做出跟踪审查决定时,法定到会人数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2、跟踪审查的决定应公布并传达给申请者;
3、凡研究暂停、提前终止,申请者应及时书面通知伦理委员会暂停、终止的原因,暂停、提前终止的研究所取得的结果的总结应递交伦理委员会;
4、研究的最后总结报告副本应递交伦理委员会。第六章 伦理审查原则、职权范围及审查程序 第二十二条 伦理审查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受试者的危险最小;
2、试验危险性/受益比合适;
3、对受试者的选择无偏向;
4、试验前需取得书面知情同意书;
5、保证不公开受试者的资料;
6、受试者参加试验不受压力;
7、保证研究者及研究条件合格 第二十三条 伦理审查职权范围
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和监督医院任何涉及人或人体标本的研究项目,包括:
1、审查所有涉及人或人体标本、组织的研究项目是否 符合伦理要求;
2、有权要求研究人员提供或修订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文件;
3、终止或暂停已批准的试验;
4、审查执行中的研究项目方案及知情同意书的修订;
5、监测已审批项目的实施;
6、审查上报的已审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有关及无关的不良事件。
第二十四条 伦理审查程序
1、医学伦理委员会对项目的审查意见应在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只有参与审查的伦理委员会成员才有表决权;
2、参加该项目的委员在审查和表决时应回避,不参与投票;
3、会议有2/3以上(含2/3)委员参加才可开会,同意票应超过法定到会人数的半数;
4、审查的结果可以是:1.同意 2.作必要的修改后同意 3.修改后再议4.不同意;
5、非正式的建议可作为决定的附件;
6、对否决项目及修改后再议项目应详细说明其理由。第七章 文件及档案 第二十五条 建档内容
1、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审查程序,伦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职责;
2、伦理委员会成员任命文件,伦理委员会委员声明,保密承诺,利益冲突声明,伦理委员会成员专业履历,独立顾问聘请书,伦理委员会成员通讯录;
3、申请者提交的伦理审查申请表,以及所有申请材料的一份副本;
4、伦理委员会审查受理通知书,会议日程,伦理委员会会议签到表,会议记录,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的副本;
5、伦理委员会成员与申请者或有关人员就申请、决定和跟踪审查问题的往来信件。跟踪审查期间收到的所有书面材料。研究暂停或提前终止的通知。研究的最后总结或报告;
6、伦理委员会成员培训计划,培训资料。
7、伦理委员会工作总结。第二十六条 档案管理
秘书负责文档存取,办理借阅和返还手续。文件存档至少到研究结束后5年。
3、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一、“绿色通道”指医院抢救急危重症伤病中,为挽救其生命而设置的畅通的诊疗过程,该通道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对进入“绿色通道”的伤病员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二、下列情况(不仅限于)列入“绿色通道”管理:
1、各种原因的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严重哮喘持续状态、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呼吸衰竭、急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等。
2、各类外伤、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脑损伤、高压性气胸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等。
3、气道异物或梗阻、急性中毒、电击伤、溺水等。
4、宫外孕大出血、产科大出血等。
5、无法确定原因但生命体征严重异常或生命垂危的患者。
6、“三无”人员。指无姓名(不知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
7、其它应当享受绿色通道的情况。
三、由接诊医师决定患者是否享受绿色通道的服务并上报医务科(非上班时间报总值班);
四、急诊科实行二十四小时连续应诊制及首诊负责制,有关科室值班人员接到急诊会诊请求后应于5分种内到达会诊地点。
五、伤病员一旦进入绿色通道,即应实行“三先一后”(即先救治、先治疗、先检查,后办手续),各有关临床、医技科室(如特检科、检验科、放射科、CT室、药房等)及后勤部门(如电梯、住院收费处等)必须优先为患者提供快捷的服务。急诊科建立“绿色通道”记录本,做好详细记录,由急诊护士填写,对重危病员的基本情况、联系电话、事发地点、病情摘要、初步诊断、诊疗措施及去向作详细记录以便查核。
六、全院医务人员均有义务积极参加“绿色通道”的抢救工作,不得推诿病人,或对“绿色通道”的呼叫不应答。对干扰“绿色通道”的个人和科室,需追究责任。
七、凡遇涉及多科的伤病员,原则上由对病人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的主管科室收治,必要时会同医务科或总值班协商解决。
八、接诊科室遇到重大急救,病员较多时,应立即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并同时报告分管院长,以便组织全院力量进行抢救。
九、突发事件(交通事故、中毒及其它重特大突发事件)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医院医务科及总值班进行全面统一指挥,协调安排,各科室必须服从指挥和安排。
十、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4、危重新生儿救治专家组工作制度
(1)、院外急救须本中心外出接诊者,须上报上级医师,并且立即出本接诊,详细记录接诊患儿基本情况,以方便制 作诊疗方案。
(2)、接诊医生接触病人要认真评估患儿病情,进行相应处理,并及时向中心专家组汇报情况,制订好恰当的治疗方案。
(3)、需要输血、气管插管,相关科室会诊者立即通知相关专家积极会诊,必要时上报医务科、业务院长等。
(4)、接诊入中心病房,立即组织专家讨论制订最佳方案,同时评估患儿全身情况、内环境、病情严重情况,一旦方案制订,需立即执行。
(5)、一线医务人员工作要严肃认真,坚守岗位,全心全意救治危重患儿,不得擅离职守,一旦有病情变化,及时上报高年资医师。
(6)、认真做好各项检查工作,杜绝差错发生。(7)、密切观察病情,做好病情交接及表格的记录,做好危重患者的各项治疗工作,中心应及时组织危重患儿的会诊,必要时远程会诊。
5、危重新生儿管理制度
每天(至少隔一天)必须有主治医师查房记录,随时有主任查房记录,每天值班医师必须完成所有患者值班时段病情记录。
每周大查房规则:每周三大查房,由科主任主持。1)、值班医师负责记录查房要点(配有专门查房记录本)2)、每病床主管医生必须准备的工作:三分钟内汇报病例完毕,内容包括:
A、病例特点:病史、体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其它检查结果;
B、主要治疗措施;
C、病情变化特点,所处阶段;
D、存在问题:提出自己见解,寻求上级医师解决的要点。
值班医师的基本工作
(1)、全面了解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
A、内环境:酸碱(血气)、水电解质,血糖(禁食者、未正规饮食者、TPN者、肠内
营养患者);
B、基本病情:主要诊断、有几个脏器功能失调; C、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的治疗方案; D、正在进行的特殊治疗、需要观察的主要指征和观察方法;
E、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最致命的特点,拟出治疗方案并预测该方案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和对策。(2)、观察所有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诊断,善于发现病情变化的趋势,而不是等待发生明显变化时才处理。仔细分析其特点、诱因,判断与原发病的关系,明确是 否为新出现的另一种病抑或是原发病的进展和并发症、合并症,给出恰当的治疗。
(3)、开出第二天早上所有患者需要检查的基本观察项目:血常规、生化、电解质和特殊需要追踪观察的项目,以利于第二天交班后准确及时判断病情,为上级医师查房准备材料。
(4)、值班时所作检查必须及时追回结果,以便及时准确判断病情,给予及时治疗。其中胸片,一定要要求放射科及时发出报告。特别关注威胁生命的指征,随时制定治疗观察计划(血糖、凝血机制、电解质、气胸、酸碱等)。
(5)、值班时患者有情况应及时书写病情记录,平稳者应于次日下班前写完整本值班过程中患者的概况,并交班给主管医师。落实值班时所开医嘱是否已经签名。交班时交代清楚患者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必须延续的关键治疗措施,病情变化特点和趋势,重点观察项目。
(6)、进行关键的有风险的治疗,患者有病情变化,在自行处理紧急情况的同时通知总住院医师,若总住院医师不能及时到达则直接通知二线班医师。
(7)、在与新收或病情突变的患者家人谈话时,最好请总住院医师或二线医师出面。
(8)、在患者检查结果提示不能承受现有某项治疗时,值班医师有权临时决定暂停该治疗,并于次日与主管医师交 班说明情况以决定是否继续该治疗。
(9)、预测患者可能要用到的仪器设备,要第一时间准备好,调试好。
(10)、记录每天患者的治疗要点和与家属谈话要点,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
(11)、记录大查房内容,检查当天贯彻查房意见情况。(12)、值班医师下半夜后可视病区情况轮流休息,但病区内应该有医师随时观察病情。
(13)、急病人之所急,头脑要冷静,处理要抓住关键。
6、危重新生儿转运制度:
转运指征
一、我国新生儿转运标准《实用新生儿学》
1、早产儿:出生体重<2000g或胎龄<34周;
2、呼吸窘迫:不论何种呼吸道疾患,有下列情况之一者:FiO2>0.4仍缺氧者;需机械呼吸者;呼吸道有梗阻症状者;反复呼吸暂停者。
3、循环衰竭:血压低,少尿,皮肤充盈不佳者。
4、窒息后:神经系统异常(肌张力低、抽搐、抑制状态);酸中毒难以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代谢紊乱。
5、外科疾患:膈疝,气管食管瘘,胃肠道畸形等。
6、产伤。
7、先天性心脏病。
8、其他:母糖尿病;新生儿溶血病;宫内发育迟缓;出血性疾病;严重感染等。还有其他需要监护治疗的高危儿。
二、新生儿危重病例单项指标:凡符合下列指标一项或以上者可确诊为新生儿危重病例
1、需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者或反复呼吸暂停对刺激无反应者。
2、严重心律紊乱,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力衰竭、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纤颤、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以上)、心室内传导阻滞(双束支以上)。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4、反复抽搐,经处理抽搐仍持续24h以上不能缓解者。
5、昏迷患儿,弹足底5次无反应。
6、体温≤30℃或>41℃。
7、硬肿面积≥70%。
8、血糖<1.1mmol/L(20mg/dl)
9、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
10、出生体重≤1000克。
三、转运前的处理及判断
1、选择一个就近、技术力量雄厚的上级医院,及时通知上级医院进行转运。
2、转运前应积极治疗、密切监护和稳定患儿的体内环境,不能认为患儿马上要被转运而不闻不问。
3、转运前应对患儿的下列状态作出判断
(1)、心血管功能:有无心力衰竭,什么原因引起?如有心衰则限制入液量,选用利尿剂及地高辛。皮肤灌注不好者,分析原因:失血?严重感染?心功能不全?酸碱紊乱?采取相应的措施,用多巴胺、碳酸氢钠或机械呼吸等措施。若有严重心律失常,予相应药物治疗。
(2)、肺部情况:呼吸功能如何(结合体格检查及血气分析),需否气管插管?如存在缺氧,青紫应调整FiO2,做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若已做机械通气则调整呼吸器参数,并应了解有无气胸存在,作相应处理。
(3)、了解体温及环境温度。
(4)、了解生化/代谢状态:如低血糖、酸中毒、低钠血症。低血糖,应迅速纠正,酸中毒者纠正至pH≥7.2低钠血症应逐渐纠正。
(5)、有无重度细菌感染:根据病史、体检、血白细胞计数及等检查分析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若考虑有细菌感染即应抽血培养,并开始抗生素治疗。
(6)、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情况:是否过度兴奋或抑制,有无颅内出血?如有惊厥注射苯巴比妥。
(7)、有无外科疾患。
四、制定规范转诊同意书及转运情况介绍
1、转诊前要填写转诊记录单:包括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和治疗进行详细登记,有助于减少转运风险及后续处理。
2、向家长解释患儿病情、转院的原因、预后的估计和转运风险等问题,取得家长的理解与合作是成功转运的基础。
3、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医院间资料的一致是减少医疗纠纷或在医疗纠纷中取得主动的关键。
4、家长在转运同意书签字后才能转运,对那些确属无法挽救的患儿则不必转运。
5、转运小组在返回时应带患儿的X线片或CT片及病历复印件。同族免疫性溶血,血小板减少等疾患时,应取母血10ml备检验之需。
6、将患儿接回后填写转运记录并小结本例转运工作。
五、转运设备、药品及人员:
新生儿转运救护车内应设有:电源、氧气、压缩空气、转运暖箱、监护仪(血压监测仪、体温检测仪、经皮氧分压仪、二氧化碳分压仪)、呼吸器等。
1、转运暖箱:暖箱是转运必不可少的设备,患儿能否保持正常体温对预后有很大影响,它应能很好地固定在抢救车内,并有安置呼吸器、心率、呼吸监护仪、输液泵等医疗器械的支架。转运暖箱应有蓄电池,以便在无外接电源的条件下继续工作。暖箱应预热,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箱温调节到 35℃,箱温应根据不同出生体重来设置。
2、监护仪:①具声、光报警功能的心率、氧饱和度与呼吸监护仪;②微量血糖监测仪;③、血压监测仪;④体温检测仪;⑤经皮氧分压仪;⑥二氧化碳分压仪等。
3、呼吸器:有持续气流、压力限制,具有IPPV,IMV,PEEP/CPAP的通气方式,并有湿化装置,空氧混合仪的呼吸器。
4、药品包括:5%葡萄糖、10%葡萄糖、2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用水、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苯巴比妥、地高辛、地西泮、维生素K1、氨茶碱、肺表面活性物质、白蛋白、泮库溴铵(潘夫龙)、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利多卡因、酚妥拉明、速尿、氢化可的松、肝素。
5、人员:一般派新生儿科专业医师或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的儿科医师一名与合格的护士一名前往转诊医院,接运病儿。
六、转运中病情的观察和处理
1、要保持所有转运设备良好的工作状态;
2、持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意识、肌张力及末梢循环情况;
3、置暖箱保暖,根据患儿体重设定不同的温度: <1000g 为 36~35℃ 1000~1500g 为 35~34℃ 1501~2500g 为 34~33℃ >2500g 为 32~33℃
4、注意患儿体位,予侧卧位,防止呕吐,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以安全带缚好患儿身体,头肩部保持同一水平线,尽量减少途中震荡。
5、将转运暖箱与救护车呈垂直方向放置,锁定箱轮,以减少途中颠簸对患儿脑部血流的影响。
6、如途中患儿病情恶化,应将救护车暂停路边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继续转运。
7、途中注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防止脱落及移位。
8、需要氧疗的患儿可选择头罩吸氧、气囊面罩加压给氧、人工辅助通气及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等方式,但要进行氧疗监测。
9、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方便急救用药及补液。
10、及时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纠正酸中毒、低血糖,维持途中患儿的内平衡。
11、转运外科疾患的病儿时要注意体位:(1)脑脊膜膨出、骶尾部畸胎瘤取俯卧位;(2)后鼻孔闭锁、小下颌畸形等引起呼吸道梗阻亦取俯卧位;(3)食管闭锁、气管-食管瘘取半卧位;(4)膈疝取侧卧位,正常侧在上,并抬高头部。胃肠道梗阻及膈疝患儿应放鼻胃管以减压,隔15分钟抽取内容物一次;食管闭锁者放引流管至食管盲端,应经常抽取内容物,口咽部亦要经常吸引,以避免吸入。
7、入院管理制度
(1)、按照各类疾病收入住院治疗标准制度或流程,由本院具备执业医师资质的医师通过病情诊断来决定住院与否。
(2)、每一个患者从门诊、急诊收入院时应有完整的记录,应含有明确的住院日期、入院时患者身体状态、精神状况的评价,向患者进行说明,取得理解与同意。
(3)、患者住院持门诊、急诊医师签署的住院证、本人身份证、医疗保险证或医疗保险卡到入院处办理住院手续。
(4)、急、危、重患者按照“先救治、后交费”原则优先收治,不得拒收或推诿。各病区须保留1—2张急诊床位,保证急危重患者的收治。
(5)、门诊设置住院患者服务处,解答住院患者相关问题,协助办理住院手续。遇到行动不便、高龄等特殊患者,导诊护士应护送至入院接诊处。
(6)、入院接诊处办理入院登记手续时,应录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并测量体重、血压、脉搏、呼吸等,收费处在办理交费手续时应注明省、市、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等情况。(7)、危重患者入院时,应由医护人员用平车推送至病房,并与病区医护人员进行床旁病情交接;对行走不便的患者应主动搀扶、护送至病房。
(8)、病区护士对入院患者应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住院须知和病区环境,准备好住院病历,并通知主管医师进行检查处理,同时将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对于医保、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患者应进行相关证件核查。
8、出院管理制度
(1)、患者出院应由本科的主治医师或上级医师查房决定,并通知住院处办理出院手续,病房护理人员应依结账单发给出院证、出院小结等文件,并清点收回患者住院期间所用医院的物品。
(2)、医师、护士有责任根据病情为出院患者给予必要的服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生活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信息服务。
(3)、为出院患者出具出院诊断证明,主要内容包括:入院时情况、诊断名称、治疗方法、效果、出院带药以及出院的注意事项等。
(4)、倡导并有计划推行主管医师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必要时可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介绍患者诊疗情况,以保持服务的连贯性。
(5)、病情不宜出院而患者或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者,医 师应加以劝阻,充分说明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如说明无效者应报请科主任批准,有患者或其家属在病历中签署相关知情文书后办理出院手续,方可离院。经主管医师通知出院而不出院者,应通知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接回或送回。
9、转科(转出、转入)制度
(1)、凡因病情需要转科的患者、经被邀请科室会诊、如同意转科、应在转入科室安排好床位后,方可转科。
(2)、决定转科后,转出科室主管医师应先通知患者和家属,明确告知转科的原因、目的及转科存在的风险,待患者和家属同意后方可转科;对于拒绝转科的患者,要求明确告知不转科存在的风险,并要求患者和家属签字。
(3)、转出科室主管医师书写“转科记录”,评估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准备;病区护士结清账目并与住院处联系妥当后,由工作人员携带全份病历及有关资料护送患者到转入科室、必要时应有主管医师和护士护送,并当面将患者特殊情况进行交班。
(4)、转入科室主管医师在患者转入后详细询问病史、检查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并及时写好“转入记录”。
(5)、如转科患者患有2中以上不同疾病或在原有疾病尚未治愈,而必须转入他科治疗时,转出科应在病史中对原有疾病的诊疗意见交代清楚,必要时应进行随访。
(6)、感染性疾病科患者需转他科时,应在患者传染期 过后,方可转出。其他科发现患者有传染病需隔离诊治示,应经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会诊确诊后转感染性疾病科,未明确前可由双方医师协商,患者先采取床边隔离及相应消毒措施。
10、母乳喂养保障制度
(1)、全科室医护人员认真执行本院有关母乳喂养的政策,提高实施母乳喂养的认识,落实医院实施母乳喂养的规定。
(2)、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母乳喂养的指导水平,本科室人员必须经过18小时培训3小时实习合格后方可上岗,新进人员接受培训,并要合格才能上岗。
(3)、认真落实新生儿科工作制度,管理措施,为母乳喂养和母婴同室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除有医疗指征外,一律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
(4)、除有母乳喂养禁忌症外,本院出生的病理新生儿均实行母乳喂养,医护人员认真指导哺乳方法及有关知识。
(5)、在母乳或婴儿有传染病需要隔离时,母乳应在隔离期间坚持挤奶,保持泌乳状态,以利隔离期后继续哺乳。
(6)、医护人员应认真监督,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用糖水及任何食物,除非有医疗指征外,禁止使用奶瓶和橡皮奶头或其做安慰物,更不能宣传或使用母乳代用品。
(7)、新生儿科大夫每天必须进产科病房,检查新生儿,填写新生儿病历。
11、产、儿科合作制度
依据上级文件精神,为提高围生保健水平,降低窒息、早产儿及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率,加强产儿科医生产前、产时及产后各时期的密切合作,特制定本制度。
(1)、高危孕妇定期会诊制度:对高危孕产妇,当宫内条件不适宜胎儿生存,并威胁到孕妇生命安全时,根据医院现有技术力量,产科与儿科医生共同协商,决定使胎儿及时娩出还是宫内转运。
(2)、产儿科每周交班会:为了使新生儿医生掌握孕妇,尤其是高危孕妇的情况,做好新生儿出生后的观察,产儿科的医生与护士长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交班会,对重点的孕产妇情况进行通报,使儿科医生掌握即将出生的高危胎儿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同时将高危新生儿的情况及时汇报给产科医生。
(3)、所有高危孕产妇分娩时均有儿科医生到场,24小时随叫随到,做好复苏和抢救准备,并做好及时转运准备。
(4)、儿科医生坚持每天到产科查房,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发现危重儿及时会诊治疗,及时阻断了新生儿疾病的发展,必要时转院。
(5)、对新生儿分娩后重点观察4小时,尤其是Apgar
评分低、母有糖尿病、母亲产前曾有发热或有胎膜早破史等新生儿,避免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急症的发生。儿科医生对母婴同室的婴儿进行每日的体检,定期巡视病房,定期培训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并与产科医生及护理人员及时交流产妇及婴儿情况共同管理。
(6)、儿科要配合产科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工作。对有产科合并症的婴儿酌情配合产科医生做好宣教工作,如产钳后皮肤损伤、血肿、轻度HIE等,儿科医生协助产科作解释工作,尽量不给家属增加思想负担,甚至配合产科做好上门随访,儿科成为产科医生坚强后盾。
(7)、加强培训医护人员的窒息复苏、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早期诊断、新生儿护理等知识。
12、医疗设备操作、管理制度
(1)、科室必须设立兼职或专职设备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请购置、仪器保管、日常维护、使用指导、安全检查、设各定期核对、信息反馈及报废等工作。
(2)、所有的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操作规程,保养维护制度,并认真做好使用情况登记,保证性能良好,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安排专人负责。
(3)、高、精、稀缺仪器必须有专人操作使用,定期检查未经技术训练之人不得使用仪器。
(4)、仪器使用前应组织学习,充分掌握新仪器的性能
和使用方法,各项仪器建立使用说明卡,挂于仪器上。
(5)、定期清理呼吸机管道,监护仪导联线及血压计袖带,保证抢救设备完好率为100%。
(6)、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必须经设备科同意,院领导审批后方能外借。
13、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1)、病室应设置毒麻药品专厨、专屉加锁进行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按需要固定基数,由医师开出处方,向药房领回。
(2)、领用时应有专用处方,交接班应认真按数清点。(3)、定时清点并检查药品质量,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等现象,不得使用,所有安瓿药必须有原装盒保存。
(4)、毒麻药品除设有交接班本外,还须有使用登记本,用后登记并保留安瓿备查,如有剩余药液,须经第二人核实后方可丢弃。
(5)、调配毒麻药品时,剂量要准确,尽量做到相互核对,禁止估量配药。
(6)、用毒麻药品时应单独处方开写,并用药品全称,一律不得缩写,一次处方总量不得超过一日极量,其一次量不得超过常用剂量,超量使用时,必须由处方医师另行签字,以示负责。
(7)、此类药品无瓶签或瓶签模糊不清发生怀疑时需进
行分析鉴定,无误后才能使用,数量少不值得分析时,按规定报废销毁。
(8)、负责毒麻药品的保管人员,调动时需办理交接手续方可调离,如有数量差错,必须认真查清,根据情况给予妥善处理。
14、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34(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三)、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五)、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 天用量,同时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越级使用的原因。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必须经上级医师会诊同意使用
该级别级抗菌药物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限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六)、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10 %)。
(七)、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如抗菌药物使用人员权限(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有相应资格的医师才能开具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经会诊后,要使用的,根据会诊结论,由具有相应处方权限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2、处方审核系统(自动识别处方的合理性、提示处方医师药品的配伍禁忌、药品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
3、I类清洁切口(特别是4类代表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管理,对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作严格限制,卫生部规定预防用药不超过30%。7种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I类切口手术(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和白内障手术)非特殊情况下一般不预防用药。凡是I类切口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病程记录上写明原因(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36(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5)糖尿病患者(6)肿瘤化疗患者。同时用药时间控制在24小时内,特殊情况下延长至48小时。
4、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15、安全管理制度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认真履行《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五项义务。
(2)、严格遵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规定的医疗事故预防与处置的各项规定,严格做到本章所规定的一个必须,一个严禁和二十三个应当履行的职责。
(3)、牢固树立“医疗安全第一”的观念,坚持医疗管理中安全有效的原则,杜绝事故,减少差错和缺陷。
(4)、努力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强化观念。严格执行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基本医疗制度、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落实医疗安全责任目标。
(5)、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会诊转诊制、危重病人抢救制、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术前谈话制度、手术分级和手术审批制度,重大手术、疑难、死亡病例讨论等医疗制度。
(6)、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及时、真实、完整、正确书写病历。严格执行知情同意的原则,切实履行告知义务,37 健全和执行患方签字制度,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
(7)、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定期门诊,主治、高年资医师门诊把关。科室要制定相应的安全医疗防范措施,强调岗位责任制,人人在岗在位,随叫随到。
(8)、急诊科按各科抢救常规进行抢救,抢救常规图表上墙。做好急诊登记,保管好留观病历。
(9)、护理部、药房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发错药、配错药、用错药、打错针、搞错剂量、贴错标签、写错用法,不发配伍禁忌或不符合规定、皮试阳性或需做皮试而未经皮试的药物。发现错误的处方或医嘱要退回,由医师更正后方能发药。
(10)、保障抢救药品供应。急救器材、药品定量、定位、定人管理,使之处于应急状态。
(11)、麻醉、剧毒、贵重药品按规定保管。(12)、严格执行院感的有关规定。
(13)、严格执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入库、发血、输血等相关规定,避免和减少医源性的事故发生。
(14)、医技科室必须做好室内、室间质控。加强与临床联系,避免因缺乏沟通而造成纠纷。
(15)、加强对进修生、实习生管理,严格执行进修生、实习生带教的有关规定。
38(16)、严格执行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医疗事故处理预案和医院急救预案,防患于未然。
(17)、坚持医疗缺陷、事故登记、报告、讨论、处理制度。
(18)、每年修订医疗安全保障方案,一切从医院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医疗安全防范。
(19)、严格执行病历保管、借阅、复印制度。(20)、坚持开好每季安全医疗例会,分析缺陷、差错、事故所致医疗纠纷原因,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把医疗安全落实到实处。
16、不良预后处置管理制度
(1)、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当时科室和当事人必须在24小时内就事实经过写书面报告,同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上报主管领导或主管职能部门。
(2)、医疗体系的纠纷由医务科、医疗不良事件管理委员会适时组织本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纠纷原因做出初步鉴定。
(3)、非医疗体系的纠纷由其主管职能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4)、医院根据本院初步鉴定对医疗纠纷、当时科室和当事人进行处理。
39(5)、患方、当时科室或当事人对本院初步鉴定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医学鉴定或司法鉴定,医院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处理。
(6)、当时科室和当事人必须配合完成医院或鉴定机构的调查处理。
17、医疗不良事件防范与处理制度
第一条 总则
1、为了正确防范与处理医疗不良事件,保护患者、医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因工作行为、服务态度及患方因素造成的患者或患者家属不满导致的事件。
第二条 防范
1、加强医德教育和自我修养,做到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不良事件发生。
2、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3、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病历书写、保管的有关规定。如有发生不良事件迹象,应及时向所在科室领导及上级主管
部门报告。
4、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5、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医务人员必须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对病人进行正常的诊疗。
6、医疗机构非医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恪守服务职业道德。
7、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工作人员应当遵照应急预案立即进行处理。
第三条 医疗不良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1、医疗投诉发生后,科室应立即向主管部门及医疗纠纷管理委员会报告,隐匿不报者,将承担可能引起的一切后果。
2、由医疗问题所致的医疗不良事件,科室应先调查,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控制事态,争取科室内解决,防止矛盾激化,并接待纠纷患者及家属认真听取患者的意 见,针对患者的意见解释有关问题,如果患者能够接受,投诉处理到此终止。非医疗体系的不良事件由其主管职能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3、主管部门接到科室报告或家属投诉后,应积极向当事科室了解情况,与科主任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如果患者能
够接受,投诉处理到此终止。
4、主管部门参与协商解决的,如患者不能接受,请患者就问题的认识和要求提供书面的材料;然后找有关责任人调查了解问题的详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向分管副院长汇报,与患者协商处理意见,如患者接受,处理到此终止。
5、对主管部门已接待,但仍无法解决的医疗不良事件,建议患者或家属按法定程序进行医学鉴定或者向法院起诉。
6、当事科室指定专人和律师代表出席医疗事故鉴定会及庭审,必要时职能部门陪同。当事科室在一周内备齐所需病案摘要、原始病案、有关资料及科室意见。
7、主管部门及医疗纠纷管理委员会在解决过程中,组织本院医疗事故鉴定成员按照程序对事件情况做出鉴定。
8、医疗主管部门及医疗不良事件管理委员会根据医疗纠纷的性质对科室和个人提出行政处理意见,并提请院办工会决定。
9、启动程序
做好全院的安全管理-走访调查-发现群体性突发事件-上报保卫科或总值班-控制事件范围-做好说服、疏导工作-防止突发事件的升级-无法控制拨打“110”。
(1)职能科室接到报告电话或其他方式的通知后,首先了解事件发生的科室、时间、地点、大概人员数量,做好详细记录
42(2)及时向值班院长、医务科、护理部报告:夜间及节假日向总值班报告。详细汇报记录内容。
(3)必要时打110电话报警。
(4)通知有关科室准备好抢救药品、器材、做好院内院外的应急准备工作,医院及时向有关上级领导汇报。
(5)各科室要坚守岗位,在科人员要随叫随到,通过通讯工具与抢救小组保持联系。
10、信息报告与情况反馈程序:
立即向院总值班和院领导汇报大致情况,医院按照不良事件事件信息报告和信息发布的原则、程序和时限要求,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发生的原因等情况反馈给各有关部门。
第四条 医疗不良事件处理原则和方法
1、发现医疗纠纷苗头,要及时沟通,善于疏导,尽量做到事不出科,避免事态扩大。
2、依法处理。对已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动员患方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处理:对不听劝解、故意闹事者,及时报告保卫科和公安机关,必要时直接拨打110报警,由警方介入处理。
3、保护自身安全,不与患方发生正面冲突,如遇人身攻击,必须在有理的条件下实施正当防卫;实施正当防卫要有对已有利的证据,注意方式、方法,要有理有利有节,不
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4、对于恶意闹事者,要保护现场,及时收集、固定证据:
(1)遇打砸医院设施、设备,侵害人身的保护好现场,应当主动利用摄像、摄影、录音收集、固定证据。
(2)注意收集现场的证人证言。(3)报告公安机关时要作好电话记录。(4)不能因保护现场拖延对受伤人员的救治。
5、医院内设置的保卫科。要主动配合警方确保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6、必要时邀请人大代表、媒体监督处理。第五条 调查处理
1、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科室和当事人必须在24小时内就事实经过写书面报告,同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上报主管领导或主管职能部门。
2、医疗体系的不良事件由医务科及医疗不良事件管理机构适时组织本院相关专家,按照《医疗事件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纠纷原因作出初步鉴定。
3、非医疗体系的不良事件由其主管职能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4、医院根据本院初步鉴定对医疗不良事件、当事科室
和当事人进行处理。
5、患方、当事科室或当事人对本院初步鉴定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医学鉴定或司法鉴定,医院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处理。
6、当事科室和当事人必须配合完成医院或鉴定机构的调查处理。
第六条 奖则
1、设立安全奖:在年终评选出安全先进临床科室进行奖励。
2、设立安全协调奖:对存在严重违反操作规程或因服务态度恶劣引发的医疗不良事件,或经医学鉴定、司法鉴定构成医疗事故的,但经非当事科室或当事人积极协调没有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的,对协调人进行奖励。
第七条 罚则
1、对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根据医院初步鉴定结果,对存在违反操作规程或因服务态度引发的医疗不良事件,对当事科室和当事人给予处罚。
2、经医院初步鉴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负有一定责任的,当事人下岗学习1-6个月,当事科室和当事人各负担部分经济损失。
3、经医院初步鉴定,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严重违反操作规程、或因服务态度恶劣引发的医疗不良事
件,或经医学鉴定、司法鉴定构成医疗事故的,当事人下岗学习6-12个月,并按一定比例负担部分经济损失。
4、情节严重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第八条 附则
1、以下情况当事科室和当事人免于负担经济损失:(1)经报医院同意的科研性项目或创新性项目,不存在人为责任的。
(2)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报院领导或主管职能部门批准的采取紧急医疗措施引发的。
(3)在现有的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医疗意外的。
(4)经医院初步鉴定,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没有责任的。(5)经医学鉴定、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不承担责任的。(6)因不可抗力造成的。
(7)对存在严重违反操作规程或因服务态度恶劣引发的医疗不良事件,或经医学鉴定、司法鉴定构成医疗事故的,但经当事科室或当事人积极协调没有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的。
2、医疗不良事件调查、处罚、落实,由各体系主管部门实施。
3、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适用于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
4、本制度规定以外的,比照相关法律执行。
18、医疗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
为了鼓励全院职工及时、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通过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特制定我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分类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医疗不良事件等级划分: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Ⅰ级事件(警训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危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临界错误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在对患者实施之前被发现并得到纠正,患者最终没有得到错误的医疗护理服务。
二、医疗不良事件所属类别
根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划分为7类:
1、病房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3、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4、辅助检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5、手术相关问题:如手术患者、部位和手术方式选择错误、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器械遗留在体内、住院期间同一病人的再次手术、麻醉相关事件等。
6、医患沟通: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
7、其他非上列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的事件。
三、报告管理
医疗不良事件由医院指定部门统一收集管理。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事件类别指定对口部门调查、核查,无法确定对口部门的,报主管院长。
1、医疗不良事件对口管理部门:医务科。
2、护理不良事件对口管理部门:护理部。
3、感染相关不良事件对口管理部门:感控科。
4、药品不良事件对口管理部门:药剂科。
5、器械不良事件对口管理部门:设备科。
6、设施不良事件、安全不良事件对口管理部门:后勤科。
7、服务及行风不良事件对口管理部门:纪检科。
四、报告要求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规定: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分A、B、C级,具体分级情况如下:
C级标准:
1、要求各科医务人员熟知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
2、医务人员积极参加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
3、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达到100%。
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0件,B级标准:除符合“C”标准外,应达到
1、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管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3、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有分析,采取防范措施。
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5件,5、全院职工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达到100%。A级标准:除符合“B”外,应达到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
2、每百张床位年报告?20件。
3、持续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各级标准达标要求见《医疗不良事件奖惩机制》第五条。
五、报告形式
(一)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要求在6小时内上报,但不作为最后报告。
电话报告后必须在24小时内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一周内,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科内讨论,讨论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并填写《科室讨论意见表》。
(二)书面报告。按规定时间完整填写医院《不良事件报告表》及《科室讨论意见表》。
六、报告核查
对口管理部门在接到《不良事件报告表》后,在一周内进行调查核查,并报医院指定部门。
19、定期随访制度
(1)、科室要建立出院病人信息档案:内容应包括:姓名、单位、住址、联系电话,住院治疗结果、出院诊断和随访情况等内容。
第三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任务分解
一、床位设置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设立文件及组织机构:要求≥35张床位;NICU≥10张床位,按要求配置的救治中心人员组成(医务科协调院办发文)
二、建立组织架构
1、危重新生儿救治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分管院长任组长,按相关要求配置成员。(医务科协调院办发文)
2、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组织机构(医务科协调院办发文)
3、救治中心专家组:分管院长任组长,按要求配置成员。(医务科协调院办发文)
4、救治中心质量控制小组(儿科)
三、规章制度
1、各类人员工作职责:临床、医技和职能部门职责(医务科)
2、各类诊疗规范(儿科)
3、危重孕产妇管理相关制度:
(1)危重新生儿管理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危重新生儿抢救制度、危重新生儿会诊制度、危重新生儿信息登记报告制度、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业务培训制度危重新生儿评审制度(要求每季度一次)、危重新生儿急救演练制度。(儿科)
(2)危重新生儿抢救用血管理制度、危重孕产妇输血保障机制。(输血科)(3)危重新生儿服务管理和临床救治分工协作机制、危重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医务科)
四、流程
1、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流程、危重新生儿会诊流程、危重新生儿转运流程、产科儿科协作流程。(医务科、产科、儿科)
2、新生儿复苏流程(儿科、产科)
五、设施设备: 儿科(理出清单)
六、急救药品:重点儿科专科用药如何备?(儿科、药学部)
七、管理资料:
1、中心基本情况(包含组织机构成立文件、设施设备清单)、职责制度流程汇编、中心会议记录、危重新生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危重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记录、业务培训及急救演练记录(儿科)
2、危重新生儿评审记录、危重新生儿转运交接记录、危重新生儿救治病例登记记录(儿科)
第四篇: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新生儿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了重大发现,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为中心的地区性新生儿医疗救护网和转运系统的建立,保证了危重儿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危重新生儿包括:
(一)需要进行呼吸管理的新生儿,如急慢性呼吸衰竭、需要氧疗、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者。
(二)重症休克。
(三)反复惊厥。
(四)重度窒息。
(五)极低出生体重儿。
(六)某些外科手术后,如先天性心脏病、膈疝、食管气管瘘等。
(七)其他多器官功能衰竭。多种生理功能受影响以及需全静脉营养、换血者、严重心律失常、重症败血症、脱水、酸中毒等。
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根据病情摆放合适的体位,不能在血压不稳的情况下随意搬动患儿。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误吸,防止舌后坠。定时为患儿翻身、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
3.专人看护,心电监护,重点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详细记录。
4.保证患儿足够的摄入量,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吸收的流质饮食或遵医嘱补液,做好胃肠营养及鼻饲的护理。5.每日为患儿清洁口腔2次。
6.保护眼睛,必要时按医嘱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眼睑不能闭合着,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
7.每日为患儿晨间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无异味,必要时每2小时为患儿翻身1次,预防压疮。
8.观察排便情况,便秘者使用缓泻剂或灌肠,观察大便的颜色和形状。注意观察尿量、颜色、性质等。必要时可留置尿管,做好会阴部护理。9.加强防护,躁动时适当约束,避免坠床或碰伤。
10.保持各肢体处于功能位,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11.病室环境干净整洁,温度、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加强对患儿的保温。
专科护理
1.入院前的准备
预热暖箱或辐射式保暖床,检查抢救单元各种设备是否运转正常。
2.入院前的措施
需要紧急处理的患儿应立即抢救(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脐动脉插管给药等)。不需要紧急处理或经过紧急处理后的患儿,医生立即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安排各种化验和辅助检查。首次化验检查应包括:血、尿、粪常规,体检肝功能、急诊生化八项、凝血指标、血型、血气分析等。其他化验根据临床需要,胸部X线摄片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做心电图及超声检
3.4.5.6.7.8.9.查。与此同时,护士做常规护理,包括称体重、插胃管排出胃内容物,连接各种监护仪器,确认仪器运转正常并开启报警器,使处于工作状态。在以上处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对各种操作的耐受程度,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以后的护理并注意保暖和供养。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严格执行医嘱,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泌尿和代谢
称体重,每日一次或数次。计入量,包括所有静脉和口服入量,每小时一次,并每小时进行累计总结。记出量,包括尿量和其他损失量,每小时一次,并每小时进行累计总结。测尿比重、尿糖、蛋白及渗透压。测血清钾、钠、氯、钙和渗透压,每日至少一次。
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监护仪持续监护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呼吸暂停。每2小时需听、数和记心率、呼吸一次。血压不稳定者需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密切监测血压情况,每小时记录一次,必要时随时记录。或者无创血压监测,根据患儿情况1-2h监测记录1次,病情稳定者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时间。置中心静脉导管测压者,每2小时测量,并记录1次。需呼吸管理者,每2-4小时做吸痰、物理治疗一次,并记录分泌物的形状、颜色和量。呼吸机辅助通气患儿,每一小时检查、记录呼吸机各参数一次。一般观察包括皮肤、末梢循环、肢端温度、胸廓运动、用呼吸机者自主呼吸是否对抗呼吸机,每4-6小时记录1次,发现异常随时记录。肺部病变者,紧急期每日做床边X摄片1次。
神经系统
观察意识、反应、瞳孔、肌张力,每4小时记录1次。测头围,每日或隔日1次。
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
急性期每日做全血常规检查,注意血小板和红细胞压积情况。观察腹部情况、有无呕吐,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呕吐物及大便的性质、颜色、量。鼻饲前检查胃残留物容量。
健康教育
1.2.3.4.向患儿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预防与急救知识。鼓励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家庭护理,指导家属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注意保暖,喂养,衣服选用保温性、吸湿性、通气性较好且质地柔软而容易洗涤的棉布,做好生活护理。
第五篇: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由于新生儿各个系统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对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或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疾病的新生儿的护理,显得尤其重要。
(一)评估高危因素
1、母亲疾病史:孕母有严重疾患,包括心,肺,肝,肾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结核病,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感染如胃肠道或尿路感染,传染性疾病,有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
2、孕母高危因素:如年龄超过40岁或小于16岁;有妊娠并发症如高血压、心 脏病、肺部疾病、糖尿病、贫血、血小板减少;胎盘早剥出血;羊膜早破和感染。
3、分娩过程高危因素:如早产或过期产,急产或滞产,胎位不正,先露异常,羊水粪染,脐带过长(大于70cm)或过短(小于30cm),脐带受压,剖宫产、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或止痛药物史。
4、胎儿及新生儿高危因素:如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胎儿心率或心律异常,宫内感染和严重先天畸形等。
(二)护理常规
1、执行一般新生儿护理常规。
2、置于远红外辐射台或长颈鹿暖箱中保暖,腋温保持在36.5℃-37.5℃.3﹑呼吸道管理
(1)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舒适体位 头稍后仰或偏向一侧,肩下垫软枕,避免颈部弯曲,保持气 道平直。
(3)合理用氧,监测吸入氧浓度,早产儿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8%—92%,以 减少ROP、BPD的发生。
(4)积极纠正呼吸衰竭,对于Ⅰ型呼衰,有自主呼吸的患儿给予闭塞式持续 气道正压给氧(CPAP),选择大小适宜的鼻塞,注意保护鼻部及上唇皮 肤,防止压伤;用CPAP病情加重,可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做好气管导 管的有效固定,及时倾倒冷凝水,保持气路通畅,密切观察胸廓起伏情 况,注意有无肺出血倾向等,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4、保持气道固定通畅
a)胃管 每次注奶前保证胃管在胃内,同时观察有无残存的奶量。b)气管导管 气管导管理想位置为支气管隆突以上1-2cm或胸片X片中
第2胸椎水平。在平常护理中,可结合吸痰过程、胸片了解和判断气 管导管顶端位置、通畅度及是否移位。
c)PICC 可以为危重患儿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营养支持,管道护理是其关 键,详情 参PICC操作规程。
d)胸腔闭式引流管 其目的引出胸腔内的液体、气体,重建胸膜腔内负 压,使肺复张,以及平平衡胸膜腔内压力,避免纵膈移位。严格无菌 技术,保持无菌引流,每日更换无菌引流瓶一次,并记录24小时引 1/14页
流量,颜色,性状等。
5、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危重患儿给予无创持续心率、呼吸、血压监测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对于病情极危重的患儿可采取侵入式外周动脉或脐动脉插管持续监测血压和血流动力学,采取不同措施,确保患儿平均动脉压稳定,以维持重要器官功能
8、心理护理 因新生儿中心是全托无陪伴病区,患儿进入抢救室后,家属往往表现出焦急,犹郁的情绪,我们应耐心向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对患儿家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又称未成熟儿。出生体重多在2500克以下,身长小于47cm。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者为低出生体重儿,其中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为超低体重儿。保暖、喂养、维持正常呼吸、预防感染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一病情评估
1、了解患儿孕周,根据患儿外表特征,如头、毛发、囟门、耳部、皮肤、胎脂】
乳腺、跖纹、外生殖器(男婴阴囊皱褶少。睾丸未降,女婴大阴唇不能覆盖小阴唇)等判断胎儿胎龄。
2、了解患儿基础体温、出生体重日龄等 二护理常规
1、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保暖
(1)维持室内温度24-26℃,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适中温度(见表 1): 箱或辐射台保暖。
(1)喂养开始时间:目前多主张早期、足量喂养。体重在1500克以上,无 青紫、窒息及呕吐症状者,于生后2小时开始试喂养等渗(5%)糖水,无吐呛者可开始喂奶:危重,异常分娩,呼吸<35或>60次/分,体 重在1500克以下,有青紫症状者可适当延缓喂奶时间,由静脉补充营 养。如有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产伤儿延迟3天开奶,待生理盐水洗胃清亮,大便隐血转阴后酌情开奶。
(2)喂奶间隔时间:出生体重<1000克者,每小时喂奶一次:1000-1500 克者,每1.5小时喂奶一次:2000克以上者每3小时喂奶一次。(3)喂养方法:
首选母乳,若无母乳,应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未强化人乳生长速率缓慢,需补充母乳强化剂。
1)吸吮及吞咽反射良好者,可直接喂母乳或奶瓶喂养。2)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弱者可用滴管滴喂。
3)若吸吮及吞咽反射差,但胃肠功能正常者,可采用硅胶管鼻饲喂 养,注奶前须回抽胃内容物,了解胃排空情况,酌情调整注入奶量。鼻饲喂养是否耐受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观察胃残留量:正常残留量0~2ml/kg,超过正常值应减 量或停喂养一次:胃残留量>正常值或>喂养量的50%或 合并腹胀是检测喂养不耐受的重要指标。
3/14页
第二,观察腹胀:间断检测腹围,固定测量部位、时间,腹围 增加1.5cm,应减量或停喂一次。
第三,呕吐、腹胀胃残余量增加、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提示 NEC,应暂时停止喂养。
第四,极低体重儿胃排空时间较长,鼻饲喂奶后出现气急等症 状可采用空肠喂养法。
4、维持正常呼吸
(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鼻吸气体位(颈肩部垫高2-3cm),奶后取右 侧卧位: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呕吐窒息;有窒息者即用气管 插管或导管吸出粘液及羊水,并及时吸氧。
(2)給氧:勿常规使用,仅在患儿出现青紫及呼吸困难症状时才吸氧,不宜长期持续使用,监测吸入氧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8%~93% 之间。
(3)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时,应先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呼吸,如不缓解立 即給氧或用面罩加压给氧使其恢复自主呼吸,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5、预防感染:是早产儿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项,须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1)环境要求:病区独立,室内应湿室清扫,每日动态消毒机循环空气消毒,监测空气培养,禁止探望,定时通风。
(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工作应集中进行,减少侵袭性操作。护理前后严格洗手,解除患儿必须洗手戴手套,每日更换吸氧吸痰装置,每日用1:80的84消毒液擦拭使用中的仪器,护理人员定期做鼻咽试子培养,感染带菌者应调离早产儿室工作。
(3)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注意腋下、颈部、耳后、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每日行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等,勤翻身更换体位,体重在2000g以下者,每日用温水床上擦浴,2000g以上者若病情允许,可每日行温水浴,注意观察有无眼分泌物,有无鹅口疮、皮疹、脐炎及黄疸等,及时修剪指甲,保护四肢,防止抓伤。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遵医嘱按时完成补液量,并用输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2)勤巡视:每30分巡视患儿一次,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暂停、呕吐、窒息等症状: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和氧饱和度,并设定报警参数及有效报警提示音,根据氧饱和度及呼吸情况调节氧流量,改变用氧方式。
(3)预防出血: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观察脐部,口腔黏膜及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有颅内出血者应减少搬动,动作轻柔。
(4)预防高胆红素血症:避免缺氧、酸中毒、低血糖、低蛋白血症、感染及药物等诱因,定期检测胆红素,及时给与光疗、酶诱导剂、白蛋白等防止胆红素脑病:黄疸较严重可发张为胆红素脑病者应进行换血疗法。
(5)每日测体重:观察患儿生长及营养情况:如有水肿者应严格控制液体量,并监测心率、呼吸及肝脏情况。防止发生心衰及肺水肿:对体重持续不增或减轻者应寻找原因,检查有无感染病调整营养。
7、运用“发展性照顾”模式,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1)铺垫鸟巢,模拟子宫环境。4/14页
(2)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减少噪音。
(3)在暖箱上遮盖避光布,减少灯光刺激。
(4)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必要操作集中进行。早产儿用氧规范
早产儿因其肺组织发育不成熟以及各种呼吸系统病易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常需要长时间吸氧,而用氧过程中又有诸多规范及注意事项,以防止出现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一)早产儿给氧指片及治疗目标
1、早产儿给氧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中度以上)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0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02)<85%者。
2、治疗的目标:维持Pa02 50~80mmHg;或TcS02 85%-~92%。治疗及呼吸支持方式
(二)、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
1、斗罩、面罩吸氧或改良鼻导管吸氧
(1)有轻度呼吸窘迫的患儿,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开始时可试用40%左右的氧,10-20分钟后根据Pa02或TcS02调整。需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40%)才能维持Pa02稳定时,应考虑采用辅助呼吸。(2)导管给氧,氧流量一般为05-1.5L/min左右。(3)罩给氧,氧流量一般6-8L/min。
2、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给氧(ncPAP)
(1)早期应用可减少机械通气的需求。压力2~6cmH20,流量3-5L/min。应用装有空气、氧气混合器的CPAP装置,以便调整氧浓度,避免纯氧吸入。
3、机械通气
临床上表现重度呼吸窘迫,吸入氧浓度(Fi02)>0.5时,Pa02<50mmHg、PC02>60或有其他机械通气指征时需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三)给氧原则
1、生后复苏这些紧急状态下,可以给予100% 的氧。如果在复苏后需要持续给氧,则应加温、加湿、并调节供氧浓度。吸入氧浓度必须以氧浓度计持续监测,或者至少每小时监测一次,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适当的动脉氧分压。
2、正确掌握氧疗指征。
(1)要避免无指征时的预防用氧、吸高沈度氧(一般不超过40%)及避免用鼻管尤其是双鼻管吸氧。
(2)根据疾病考虑不同用氧方式,除急诊外,均须加温湿化,以利分泌物排出。
3、对于<32周早产儿,为了避免过度给氧,可选择。
(1)在复苏时使用空氧混合器(Blender),和脉博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2)如果开始使用正压通气,可使用从空气到100%的氧,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开始时使用什么特定的氧浓度是合理的。(3)逐渐提高或降低氧浓度,使血红蛋白氧合逐渐增加至90%。
(4)如果心率没有迅速增加至>100次/分,则需改善通气策略,用100%氧。(5)如果没有空氧混合器和脉博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也没有足够时间将孕妇转送,可按足月儿来给氧复苏。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复苏时短时间给100%氧可以导致早产儿损害。
(五)停氧指针
氧疗后病情稳定,缺氧及C02潴留改善,心率较前减慢,呼吸较前平稳,呼吸空气30min后,Pa02>70mmHg、PaC02<50mmhg,即可停止氧疗。停氧前应逐渐降低Fi02,早产儿Pa02>70mmHg、TcS02>95%先减少氧流量,观察病情平稳,再逐渐撤除。
(六)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氧疗指证,对临床上无紫钳、无呼吸窘迫、Pa02或TcS02正常者不必夕阳。对早产儿呼吸暂停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间断吸氧。
2、氧疗过程中,应密切检测Fi02、Pa02、TcS02。在不同的呼吸支持水平,都应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Pa02 50-80mmhg,TcS02 85-92%,,在机械通气时,注意加温、加湿,以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加湿器的温度一般选于32-340C,湿化器必须用无菌蒸馏水。当患儿病情好转、血气改善后,及时降浓度逐步进步,以免波动过大。
3、如果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原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对早产儿尤以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5、凡经过氧疗,执行卫生部指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轿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R筛查,以防引起视网膜病变,及早发现,早治疗。
6、密切监测,观察紫钳、呼吸装态、呼吸节律、心率及精神状态,同时结合血氧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及时调整。尤其VLBWI氧疗时必须进行持续血氧或氧饱和度监测,若吸氧后病情改善,神志好转,呼吸幅度加大,频率减慢,呼吸困难好转,心率减慢10次/min以上,说明有效。反之,说明氧疗不当,最好立即作血气分析,以明确诊断,并注意有无氧量浓度过高、过度通气等原因产生呼吸抵制,并采取相应措施。6/14页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护理常规 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凡是使血氧饱和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引起窒息,各种影响母体与胎儿间血液循环气体交换的原因都会造成胎儿呼吸窘迫。
(一)病情评估
1、了解产妇妊娠史、羊水性状,有无宫内缺氧引起胎心、胎动增快和减慢,甚至停止。
2、Apgar评分情况。
(二)护理常规
1、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高危孕妇有胎儿窘迫,估计娩出时有窒息可能者,应准备负压吸引器、氧气、面罩、复苏囊及气管插管所需喉镜、气管导管等急救物资。
3、病儿一旦发生窒息,立即进行复苏。(1)复苏程序
A(Airway):建立畅通的呼吸道
置保暖处:保暖:摆好体位:鼻吸气位;擦干全身:擦干羊水;吸净粘液:应彻底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负压50-80mmHg(0.006-0。010Mpa)、吸痰时间≤5-1’’。B(breathing):建立呼吸 触觉刺激:吸净分沁物后如无呼吸给予触觉刺激,可用手拍打或用手指轻弹新生儿足底或摩擦背部;复苏器加压压给氧;无自主呼吸、心率<100次/分、持续性青紫或喘息样呼吸者,频率40~60次/分,氧氧流量5-10升/分,胸廊起伏好,呼吸比1:2;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无自主呼吸或面罩加压给氧无效者。
指征:气管插管正压通30秒后心率<60次/分;方法:①按压点:新生儿胸骨体下1/3(两乳头连线下方);②手法:环抱法和双指法;③、按压频率;胸外按压90次/min;正压呼吸30次/min;④按压深度胸廓下陷;胸廓前后径1/3;⑤按压与通气之比:3:1。D(drug):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②静脉或气管内注入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③纠酸
4产前4-6小时母亲应用吗啡类麻醉或镇静剂者,用5%碳酸氢钠3-5ml/kg;○ 予纳络酮0.1mg/kg,静脉或气管内注入。E(evaluation);评价
每完成一个步骤,应予以评价,以决定下一步骤的操作。(2)复苏后监护
持续床旁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病儿生命体征及SPO2,观察患儿面色,皮肤及甲床颜色的变化,以及神经反射、意识、瞳孔、肌张力、抽搐、吸吮力、颅内压及大小便等情况,并作好记录。
3、家庭支持:耐心讲解病情;帮助家长树立信心。7/14页
新生儿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多见于早产儿,是由于肺胞壁缺乏表面活性物质所致。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临床表现为:出生时可正常,但在生后6-12小时内即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时胸廓凹陷,鼻翼扇动,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一)病情评估
1、了解患儿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基础体温等。
2、生后有无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青紫、口吐白沫。
3、母亲是否患有糖尿病,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等。
(二)护理常规
1、执行早产儿及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保暖
(1)维持室内温度24-260C,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适中温度。(2)对体温不升,体温较低者,应缓慢复温,根据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选择暖箱或辐射台保暖。
3、置胃管,常规留取胃液,做胃液泡沫振荡实验。
4、保持呼吸道通畅(1)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取舒适卧位,头稍后仰,颈下垫软枕,保持气道平直。(3)避免物品阻挡口鼻腔或按压期胸部。
5、合理用氧,监测吸入氧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7-95%之间。
(1)头罩用氧:氧流量>5L/分,防止CO2潴留在头罩内。病情好转后可逐步转为暖箱 吸氧。避免用氧过量导致氧中毒及视网膜病变。
(2)鼻塞CPAP辅助通气:维持PEEP4-5cmH20,选择大小适宜的鼻塞,制作保护垫,注意保护鼻部及上唇皮肤,防止压伤;每1-2小时候定时松解鼻塞,观察鼻中隔,上唇局部皮肤颜色变化,以防坏死。及时倾倒次凝水,保持气路通畅。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迅速,避免损伤口、鼻腔粘膜。(3)机械通气:用CPAP后病情加重,保持呼吸机正常运转,气管插管固定良好,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及时倾倒冷凝水,保持气路通畅。
6、遵医嘱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7、PS运用护理
(1)早期给药:每次10mg/kg左右;如Fi02>0.4或MAP>8cmH20,应重复给药,间隔时间约10-12小时。
(2)PS溶解方法:PS应冷藏低温保存,药房取回后,放于手心或预热好辐射台上让其复温蓬松,取无菌注射用水1.5-2ml注入瓶内,松开针头与空针乳头连接处解除瓶内压力,便于溶解。取下针头,将药物稳妥放于药物振荡器上,振荡数分钟直到药物完全学溶解。
(3)给药方法:用PS前先彻底清量呼吸道;将溶解好的PS经从气管导管侧面穿刺缓慢注入,分仰卧位、左、右侧位均等注入,同时借助机械正压通气使PS充分扩散至肺泡。
(4)给药后6小时内尽量不吸痰。
8、严密观察病情:持续24小时心电监护,观察患儿体温、面色、呼吸、心率、肌张力、大小便、胸廓起伏情况,注意有无肺出血倾向。随时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定期对患儿进行评估,密切关注检查化验结果,做好护理记录,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9、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
10、保证营养供给:必要时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11、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按呼吸护理常规。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人工气道是在患儿自身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使患儿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一种技术方法。呼吸机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能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呼吸肌疲劳,降低呼吸功和氧耗量,然而机械通气又是一项复杂且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使用不当会产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需正确使用及进行相关护理。
(一)病情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2、评估气管导管型号、气道通畅与否(包括气道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及量)、肺部情况以及呼吸机完好情况。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定,报警设定;观察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呼吸机运转情况。
4、观察患者的氧合状况,包括血氧饱和度水平,血气分析的指标变化。
5、观察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变化,做好撤机评估。
6、随时观察导管固定情况及长外露长度。
7、评估湿化效果、正确把握吸痰时机。
(二)护理常规
1、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导管选择及插入深度
(1)气管导管的选择: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型号估算法:内径(mm)=体重
插管意外滑出。
3、气管导管的固定(1)固定方法
将两条约1.5cm宽的胶布从中间剪开(末端2cm不剪开),剪开的两条胶布 一宽一窄,未剪开这一端贴于患儿面部;将剪开的宽胶布固定于下颌皮肤,9/14页
将窄胶布绕导管成螺旋式的缠绕后固定在导管上,再反方向同理固定另一条胶布。
(2)日常维护:
标明插入深度(无刻度时应标明外露长度);对神志不清,躁动者应给与约束或使用镇静;过长外露的导管应该剪掉,以减少死腔,口腔外保留长度以<4cm为宜;预防皮肤压伤。
(二)呼吸机常见报警及矗立方法 1 2
6
1、保持正确体位
(1)颈肩部垫一小软枕,使头部稍后仰,减轻导管对咽、喉的压迫,使气道自然伸展,气流畅通
(2)床头抬高30-40°保持半卧位有效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每天在此角度上定时侧向翻身40-60°,适当俯卧位。(3)适当固定头部及约束肢体,但避免不适及烦躁
2、保持最佳通气状态(1)保持气流通道畅通
1、导管固定牢固,随时检查并记录导管插入深度,防止过深,过浅或脱○ 管。
2、呼吸机管路连接正确,观察有无漏气及管道扭曲折叠。○
3、掌握适宜的吸痰时机和正确的吸痰方法,彻底清理呼吸道。○(2)保持人机协调性好
1、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应安静,无挣扎,在排除呼吸机,管路及气道是否○ 堵塞等原因后可适当镇静,缓解疼痛和烦躁,减轻机械通气带来的不适等。
2、严密观察,正确评估患儿病情,如自主呼吸,血气等适当修改呼吸机○ 参数,促进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同步。(3)作好机械通气监测
1、病人生命体征监测,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胃肠及肝肾功能监测,○ 保证水,电解质,营养平衡。
2、呼吸功能监测,观察气道压,潮气量,SP02及呼气末C02监测,正确○ 采集血气标本(血气不追求正常值,维持对患者最有利水平),综合评估通气氧
11/14页
合及酸碱状态,同时听诊肺部呼吸音判断气道是否通畅,观察痰液颜色,性状及量,胸部物理治疗,促进排痰和呼吸功能恢复。
3、呼吸机监测,呼吸机功能,设置,管道连接,导线及传感器有无松动,○ 气道湿化与加温情况,呼吸机报警及时回应,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3、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1)正确洗手,严格无菌操作,如吸痰及穿刺等(2)插管吸痰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
(3)半卧位,管饲喂养超过幽门,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作好口腔护理,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及咽部细菌定植
1、湿化液应为无菌注射用水,及时清理冷凝水防止反流入气道,积水杯○ 置于呼吸回路最低水平;
2、进行胸部扣击,翻身拍背,适当体位引流,彻底清理呼吸道; ○
3、采用密闭式吸痰,适时更换呼吸机管路; ○
4、尽量避免有创通气,提倡无创通气; ○
5、创造撤机条件,评估把握撤机时机,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6、加强翻身,骨突处进行保护,防压疮。○ 新生儿休克护理常规
新生儿休克(shock)是指机体受到任何急重症损害导致生命重要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量不足,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及心输出量减少,组织中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降低到细胞可以耐受的临界水平以下,并发生代谢产物积聚,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脏器功能不全。新生儿休克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重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死率仍高达50%。新生儿休克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容易延误诊治,应予重视。
(一)病情评估
1、首先确定是否存在在休克状态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2、高危新生儿仔细观察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同时监测血压和脉博。
3、微特环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颜色苍白或出现花纹、肢端发凉、肢端与肛门的温度差>10C(正常<0.5)、皮肤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一旦怀颖休克要及时监测血压,如足月儿收缩压<50mmHg,早产儿收缩压(40mmHg为低血压,同时脉压差减小。
4、休克早期血压可以正常,血压下降已属中晚期表现。12/14页
甚慢为>4S。四肢温度:发凉为凉至肘膝关节以下,发冷为凉至肘膝关节以上。新生儿休克评分:轻度为5分,中度为6-8分,重度为9~10分。[1]
(二)护理常规[2]
1、执行新生一般护理常规。
2、吸氧,维持有效的通气功能,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3、保持患儿安静及休克体位(头脚抬高15-200,中间凹的体位),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4、扩容补液,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见尿补钾)。必要时置中心静脉导管。
5、遵医嘱及时正确给药,使用血管活血药物时应严防药液渗漏。
6、监测脉博、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7、注意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如面色苍常表示有大出血,口辱或指甲发钳说明微循环血流不足或淤滞,当胸前或腹壁有出血时,提示有DIC出现,如四肢劂冷表示休克加重应保温。
8、保证营养供给,准确记录出入量,尤其是尿量如果连续8小时<1ml/kg/h应立即报告医生。
9、尽快消除休克原因。
10、安抚家属。
新生儿气胸护理常规
新生儿气胸是指肺部疾病使肺泡及小支气管破裂形成气胸。一般常见于肺部感染,肺出血以及肺组织萎陷。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气急、双侧或单侧胸廓饱满,呼吸音模糊、不对称或消失。a)病情评估
1.了解患儿胸片结果。
2.评估患儿呼吸、面色、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呼吸音等。b)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2.取半卧位,头罩给氧,用80%-100%氧吸入,机械通气应选用压力型通 气方式,低压力严重者应使用高频通气治疗。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保 证呼吸道通畅。
3.协助医生根据胸片情况进行胸穿抽气,严密观察患儿双侧胸廓起伏情 况,面色及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
4.胸穿抽气后呼吸困难改善不明显者,医生立即行胸穿并安置胸腔闭式 引流管,加强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1)保持管道密闭和无菌:操作前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 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 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2)体位: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3)维持引流通畅 13/14页
①. 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出口平面60cm。保持水封瓶长玻璃管 没入水中3-4cm并直立。引流瓶不可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②. 定时挤压引流管,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
挤压方法为: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一般水柱波动范围为4-6CM,水柱波动反应死腔的大小和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入水柱无波动,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立即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管,促使引流通畅。
3、分娩过程高危因素:如早产或过期产,急产或滞产,胎位不正,先露异常,羊水粪染,脐带过长(大于70cm)或过短(小于30cm),脐带受压,剖宫产、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或止痛药物史。
4、胎儿及新生儿高危因素:如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胎儿心率或心律异常,宫内感染和严重先天畸形等 二,新生儿的急救
1、窒息新生儿的表现
a.肌张力低下。b.呼吸抑制 c.心动过缓 d.低血压 e.呼吸急促 f.紫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