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力工程检测机构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015.4.5-14
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机构能力认定管理办法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第二章 等级划分和业务范围......................................1 第三章 认定工作程序............................................2 第四章 证书管理................................................3 第五章 行为规范................................................4 第六章 监督与考核..............................................5 第七章 附 则...................................................5 附件1-1电力工程土建检测试验机构能力等级标准………… 附件1-2各级土建检测试验机构检测试验项目要求 ………… 附件1-3土建检测试验机构现场试验室要求 ……………… 附件2-1电力工程金属检测试验机构能力等级标准………… 附件2-2各级金属检测试验机构检测试验项目要求………… 附件2-3金属检测试验机构现场试验室要求 ……………… 附件3-1电力工程电气检测试验机构能力等级标准…………
附件3-2各级电气检测试验机构检测试验项目及设备配置要求… 附件3-3电气检测试验机构现场试验室要求…………
附件4-1电力工程热控检测试验机构能力等级标准………… 附件4-2各级热控检测试验机构检测试验项目及设备配置要求… 附件4-3热控检测试验机构现场试验室要求…………
附件5 电力工程项目检测试验能力等级要求划分表………… 附件6-1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机构能力认定申请表…………… 附件6-2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机构能力认定申报资料………… 附件7-1电力工程检测试验现场试验室能力确认申请表…… 附件7-2电力工程现场试验室能力确认证书(格式)………
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机构能力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电力工程建设质量,规范工程质量检测试验工作,提高电力工程检测试验能力水平,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电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调整方案》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设计文件,对电力工程所用材料、构配件、设备、工程实体、系统功能和试运行技术指标等进行的检测验证活动。
第三条 电力工程检测试验人员(以下简称检测人员)是指具备检测试验专业知识,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检测专业资格证书,并承担电力工程检测试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条 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是指取得相应资质,并在其资质范围内从事电力工程土建、金属、电气和热控等专业检测试验的企业或单位。
第五条 检测机构能力认定是指按照电力行业的标准和要求,对检测机构的资源配备、技术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确认,以认定其具有为电力工程提供准确数据能力的活动。
第六条 电力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以下简称总站)负责统一管理检测机构能力认定工作,各电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质监机构)负责对检测机构的现场检测试验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七条 电力建设项目各责任主体开展工程质量检测试验活动,以及各质监机构实施的监督检测工作,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 等级划分和业务范围
第八条 检测机构的能力认定等级分为A级和B级,主要依据检测机构的人员、仪器设备、环境等基本条件和开展检测试验的能力业绩划分。能力等级划分条件见附件1-
1、附件2-
1、附件3-
1、附件4-1。
第九条 按照电力行业检测试验任务划分,检测机构分为土建、金属、电气和热控四个专业类别。各级土建检测机构检测试验项目要求见附件1-2,各级金属检测机构检测试验项目要求见附件2-2,各级电气检测机构检测试验项目及设备配置要求见附件3-2,各级热控检测机构检测试验项目及设备配置要求见附件4-2。
第十条 检测机构可根据业务需要申请不同能力等级和不同专业资格。申请相同能力等级不同专业资格的,可以同时提出申请;申请不同能力等级资格的,应分别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 从事新技术或有特殊要求的单项检测试验的检测机构,可申请单项能力认定,认定标准按照A级标准中对该单项检测试验的有关要求执行。单项能力
认定不分等级,应按照择优的原则严格控制机构数量。
第十二条 承担建设规模200MW及以上发电工程和330kV及以上变电工程检测试验任务的检测机构,必须具备B级及以上能力等级,独立承担以上工程范围内单项检测试验任务的检测机构,必须具有单项能力认定证书。不同规模电力工程项目所对应要求的检测机构能力等级详见附件5。
第十三条 检测机构及由其派出的现场试验室必须按照认定的能力等级、专业类别和业务范围,承担检测试验任务,并按照标准规定出具相应的检测试验报告。未通过能力认定的检测机构或超出规定能力等级范围出具的检测数据、试验报告无效。
第三章 认定工作程序
第十四条 检测机构能力认定考核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计量认证或资质许可,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检测试验项目,仪器设备,计量管理标准,技术档案,环境与安全。
第十五条 检测机构能力认定程序为:申报→预审→评定→公示→发证。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单位均可提出申请,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预审工作由各区域中心站负责,评定、公示和发证工作由总站统一组织。
第十六条 申报单位须在自查合格的基础上,详细填写《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机构能力认定申请表》(见附件6-1),向本单位所在区域中心站提出申请。申报时须按照专业类别(土建、金属、电气、热控)分别递交申报资料(见附件6-2)。申请表及相关资料应装订成册,提交纸质版、电子版各一份。
第十七条 中心站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申报项目、级别、组织机构、人员配置、检测试验项目、主要检测试验仪器设备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中心站不组织实地审查。
第十八条 中心站应在接到申请单位的申请资料后十个工作日内完成预审。预审通过的,由中心站填写预审意见,将申请表和申报资料电子版及时上报总站;预审未通过的,中心站应将申报资料退回申请单位,并注明原因。
第十九条 在预审阶段,中心站认为申报单位所提供的申报资料不全,或在一些主要方面尚未达到认定标准要求时,应及时通知申报单位进行补充完善,申报单位补充资料所占用的时间应从预审期限中扣除,预审时间相应顺延。
第二十条 评定工作要求和程序如下:
(一)总站在收到预审合格资料后十个工作日内,确认资料的符合性,并通知中心站和申报单位约定现场评审时间。
(二)总站组织评审专家组,按照约定时间对申请机构进行现场评审,并提出评审报告。每个专业的现场评审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三天。
(三)总站在接到评审报告后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现场评审程序和评审结论的复核,确认评定结果。
第二十一条 专家评审采取评分制,评分规则如下:
(一)评分在满分100分的基础上,按照各评定项指标的符合性确定扣减系数,然后计算各项评定指标的评分,最后合计得出总评分。总评分计算公式为:
A =A1+A2+…+ Ai+…+A10 其中: Ai = m×δ
Ai—评定项得分; m —该项额定分值; δ—该项权重系数。
各评定项目的内容、标准要求、额定分数和权重系数,详见附件1-
1、附件2-
1、附件3-
1、附件4-1。
(二)专家评审结果分为符合与不符合两种。在关键项目评审中未出现不符合项,且合计评定分数在80分以上者,其评审结果为符合,否则为不符合。
第二十二条 评审专家组分专业组建,每个专业组人数为3~5人,其中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评审工作。评审专家组成员主要由技术委员会专家及熟悉检测试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申报单位所在区域中心站须派人作为评审专家组成员参加现场评审。
第二十三条 评审专家组在进行现场评审时,需核查和考评以下内容:(一)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机构技术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
(三)机构设施、设备和环境条件的符合性;(四)技术负责人的专业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五)现场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十四条 专家组开展现场评审时,应详细记录各方意见、核查情况和各项评审结论。在评审结束后,专家组长应及时向总站提交评审报告并附以下资料。
(一)申请表及申报资料;(二)评审记录表及评分表;
(三)现场抽查记录、考评记录及相关资料。
第二十五条 总站确定评定结果后,将评定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七天。第二十六条 凡公示期内没有投诉或举报的,其认定程序结束,总站向通过认定的检测机构颁发《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机构能力认定证书》(以下简称认定证书)。
第四章 证书管理
第二十七条 认定证书的有效期为四年。持证单位应在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向总站提出复证申请,总站在接到复证申请后十个工作日内确定复证审核计划,并通知申请单位。
第二十八条 复证审核采取现场核查方式,由总站组织现场专家组对检测机构各项条件的符合性和工作情况进行核查。现场专家组的构成、复核评审方式和评审时间参照本办法第三章有关规定执行。专家组应在现场核查结束后三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结论,并编写完成复证审核报告。
第二十九条 复证审核结果分为合格、限期整改、降级和取消证书四类。总站将根据审核结论做以下处理。
(一)复审结论为合格的,总站将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制发新证书,持证单位须凭旧证书更换新证书。
(二)复审结论中有需要整改项目的,总站将根据审核意见,在五个工作日内向持证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检测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合格后,按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
(三)复审结论为降级的,检测机构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交回原证书,总站将按照重新评定等级换发新证书。
(四)复审结论为取消证书的,总站将在五个工作日内将复审结论予以公告,并收回原证书。
第三十条 在证书有效期内,检测机构的名称、负责人、地址发生变更时,需携带原证书和变更证明材料,在相关变更发生后三十日内到总站办理变更手续并换发证书。检测机构发生重组的,应重新进行检测机构能力认定。
第三十一条 检测机构需要在本专业类别范围内增加检测试验项目时,应提前三十天提出申请,并详细注明需增加的试验项目名称及范围。总站接到申请后,应在十个工作日内与申请单位联系增项审核工作。
第五章 行为规范
第三十二条 检测机构应当遵循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检测试验活动,及时出具检测试验报告。
第三十三条 检测机构应按照认定证书核定的业务范围开展工作,并对所承担检测试验项目的检测试验数据和检测试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第三十四条 检测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检测试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检测试验。
第三十五条 检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现场检测试验的安全环境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加强对检测试验人员的安全教育,督促检测试验人员遵章守纪,确保人员健康和环境安全。
第三十六条 检测机构不得将所承担检测试验工作转包或违规分包给其它检测试验单位。因特殊技术要求,需要外委的检测试验项目应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试验单位,并根据合同要求,制定外委计划进行跟踪管理。检测机构对外委的检测试验项目的检测试验结论负连带责任。
第三十七条 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或电力工程标准要求,检测机构应在所承担检测试验任务的工程现场设立现场试验室。现场试验室的设立应满足本办法有关要求。
第三十八条 检测机构在开展检测试验工作时,应以电力工程检测试验费用定额为基础计算相应的费用。
第六章 监督与考核
第三十九条 在证书有效期内,总站将不定期对检测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考核。在抽查考核时,总站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查阅、记录和复制检测试验相关资料。
(二)进入检测机构的工作场地(包括施工现场)进行抽查。(三)对检测人员的检测(试验)操作进行抽查。(四)核查检测试验结果的符合性、准确性等。
第四十条 检测机构有以下情节之一的,总站将视情节轻重,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或降级处理,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认定证书。
(一)实际能力达不到认定证书规定能力等级的。(二)伪造、涂改、转让或转借认定证书的。(三)超业务范围使用认定证书的。(四)出具虚假检测试验数据或报告的。
(五)因违反规定程序出现检测试验事故的。
第四十一条 质监机构应当对所负责工程项目的检测试验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纠正其违规行为。
第四十二条 检测机构设立的现场试验室,在开展工作前,须通过负责本项目质监机构组织的检测试验能力确认。现场试验室能力确认申请表详见附件7-1。
第四十三条 现场试验室能力确认工作主要内容如下:(一)核对检测机构能力认定证书。(二)确认现场检测试验范围。
(三)核查现场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及人员资格。(四)核查现场检测试验设备。(五)现场试验室工作条件及环境。(六)检查现场管理规章制度。
(七)检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方案或措施。
第四十四条 质监机构对现场试验室的能力确认须在接到申请后十个工作日内实施,对符合条件的现场试验室应予以书面确认。
第四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质监机构举报违法违规的检测试验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各区域中心站应参照本办法,制定输电线路工程、330kV以下变电工程和建设规模200MW以下发电工程检测试验管理办法,规范本区域内检测机构能力确认工作。
第四十七条 各质监机构不得在本办法之外,再进行任何检测试验能力等级认定,不得颁发任何形式的认定证书。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总站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
附件1-1电力工程土建检测试验机构能力等级标准 附件1-2各级土建检测试验机构检测试验项目要求 附件1-3土建检测试验机构现场试验室要求
附件2-1电力工程金属检测试验机构能力等级标准 附件2-2各级金属检测试验机构检测试验项目要求 附件2-3金属检测试验机构现场试验室要求
附件3-1电力工程电气检测试验机构能力等级标准
附件3-2各级电气检测试验机构检测试验项目及设备配置要求 附件3-3电气检测试验机构现场试验室要求
附件4-1电力工程热控检测试验机构能力等级标准
附件4-2各级热控检测试验机构检测试验项目及设备配置要求 附件4-3热控检测试验机构现场试验室要求
附件5 电力工程项目检测试验能力等级要求划分表 附件6-1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机构能力认定申请表 附件6-2电力工程检测试验机构能力认定申报资料 附件7-1电力工程检测试验现场试验室能力确认申请表 附件7-2电力工程现场试验室能力确认证书(格式)
第二篇: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 为推进社会检测机构参与污染源委托性监测工作,规范监测行为,保障监测数据质量,根据《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社会检测机构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以外,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检测机构。第三条 湖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社会检测机构承担污染源委托性监测工作实行监测能力认定管理。通过能力认定的社会检测机构,可在湖北省承担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以及纳入各地减排计划且向水体集中直接排放污水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自行监测的委托监测工作。第四条 申请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的社会检测机构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通过国家或湖北省计量认证,在省内具有开展相应环境监测业务的监测技术人 员、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其中,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从事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第五条
申请监测能力认定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环境监测能力认定申请表》;
(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三)本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以及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有固定工作场所(或检测场所)的证明材料;
(四)本单位计量认证(CMA)及其附表复印件;
(五)本单位满足申请认定的业务范围中的监测项目所需要的监测设备、设施清单;
(六)本单位主要从事监测活动专业技术人员的持证上岗证书复印件及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关系合同复印件;
(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质量体系文件;
(八)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第六条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后,对所申请的内容按如下程序进行审核:
(一)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现场核验监测能力与所申报认定监测类别与监测项目的符合性,必要时进行监测能力实样检验;
(三)认定意见在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网站上公示5个工作日;
(四)将审核认定结果书面通知申报单位,并在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网站上公示。第七条
通过环境监测能力认定的有效期二年。有效期满前60日内,社会检测机构应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格复审。在有效期内,通过能力认定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人员、资产、技术、资质证书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在30日内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办理变更登记事项。第八条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应在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监测能力认定范围和有效期内按市场机制承担企业污染源委托性监测业务,所需经费由委托方支付,收费标准参照 —2— 省环保厅、省物价局制定的相关环境监测收费标准。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在接受国控及地方污染源委托性监测工作前,应当在委托单位所在地的市州环保部门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机构名称、检测项目范围、能力认定有效期等。第九条 社会检测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守委托方秘密。属于保密范围的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第十条 社会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技术标准,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监测数据及监测记录应包含委托性监测各环节的完整原始记录,保存三年以上时间。第十一条
湖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社会检测机构的委托监测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组织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或委托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抽查,并将不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监测结果通报委托单位。第十二条 社会检测机构在承担污染源委托性监测工作中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将取消其委托监测资格:
(一)超能力认定范围开展监测活动的;
(二)逾期未通过资格认定复查、年审的;
(三)监测活动不符合相关管理规定的;
(四)监测过程中编造数据、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
(五)重大事项变更没有及时报告影响其能力认定的;
(六)其他影响监测活动客观性、公正性的行为,经查情况属实的。—3—
第十三条
社会检测机构接受委托后,应当独立承担工作,一般不得分包。确因工作需要分包的,须明确监测类别和项目,在征得委托方同意后,方可分包。分包应当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3年12月1日开始实施。—4—
附1: 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认定管理实施细则
一、目的 为进一步做好我省社会检测机构国控污染源委托性监测能力认定管理工作,保障认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依据 1.《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2.《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3.《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三、能力认定程序
(一)申报 满足认定条件的社会检测机构,可自愿向湖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 1.《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认定申请书》; 2.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3.本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以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 4.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固定工作场所(或检测场所)的证明材料; 5.本单位计量认证(CMA)证书及其附表复印件; 6.本单位购买或租赁的监测设备、设施清单,以及设备原 —5—
值证明材料; 7.本单位主要从事监测活动专业技术人员的持证上岗证书复印件及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关系合同复印件、社保费缴纳证明; 8.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质量体系文件; 9.其他相关证明材料。通过认证的社会检测机构申报监测项目扩项认定的,参照“
(一)申报”程序提交有关资料。
(二)监测能力审查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组织或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进行审查,并视情况安排1至2名督导员实行督导管理。1.成立审查专家组
审查专家组由3到7人组成,专家组组长人选由省环保厅指定或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确定,成员由专家组组长从全省从事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从事环境监测相关专业工作五年以上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抽取,并报省环保厅审查确认。审查工作实行专家组组长负责制。专家组组长负责工作总体协调,制定现场工作计划、方案,汇总专家意见并起草社会检测机构监测能力认定意见书,并对意见结果负责。专家组成员服从审查工作专家组组长安排,配合组长完成工作,并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2.申报材料书面审查 专家组对申报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并重点审查 —6—
以下内容:(1)是否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审查工商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与原件是否相符。(2)是否通过国家或湖北省计量认证 审查计量认证证书复印件与原件是否相符,以及申报环境监测能力项目是否在计量认证证书附表内。(3)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是否不少于15人,环境监测持证上岗人数是否不少于10人,是否建立劳动关系 审查监测技术人员是否与社会检测机构签订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签订人数是否不少于15人,社会检测机构是否缴纳社会保险;监测技术人员是否持有省级以上环保部门核发的环境监测上岗证,持证上岗人数是否不少于10人,申报项目是否实现双人持证。(4)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是否规范、完整 审查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是否与申报环境监测能力项目相匹配,是否满足环保部门环境监测规范要求以及环境监测质控管理要求。3.监测能力现场审查 专家组根据书面审查情况确定监测能力现场审查方案,并重点审查以下内容:(1)对检测机构申请认定监测类别和监测项目进行现场审查,对申报监测能力项目进行现场实样抽考。a.对监测仪器设备强检记录进行检查; b.对申报监测能力项目抽取不少于30%的项目,提供标准样 —7—
品进行现场实样考核。(2)实验场所面积是否达到500㎡; 实验室场所为自有房屋的,查验房屋所有权证所附房屋平面图;实验室场所为租赁的,查验租赁合同、出租方房屋所有权证所附房屋平面图。(3)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原值是否不低于300万元; 检测机构所有的监测仪器设备,需提供原始购买合同和发票;检测机构租赁的监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租赁合同(租赁期不得少于一年),以及出租方原始购买合同。4.审查结果报送 审查专家组根据社会检测机构监测能力认定要求逐项评价,填报监测能力认定审查意见表以及监测能力项目认定表,并形成综合审查意见,报省环境保护厅,作为社会检测机构是否通过能力认定的重要依据。
(三)资格确认 1.异议公示 将拟通过审查的社会检测机构名称和监测能力认定项目在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网站上公示5日,接受社会公众监督。2.资格确认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向社会检测机构书面通知审核认定结果,在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网站上公布社会检测机构名单、认定项目以及认定有效期。
(四)监督管理 1.年审 —8—
通过监测能力认定的社会检测机构应在每个工作内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年审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1)本工作内委托性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2)本工作内委托性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总结;(3)本工作内其他重要事项变更的说明 包括但不限于法定代表人变更情况,计量认证项目变更情况,监测仪器设备购臵、租赁、报废情况,实验室场地变更情况,监测技术人员实际监测能力以及环境监测持证上岗变化情况。年审主要采取书面审查方式,并视情况对申报单位进行现场核查。2.资格复审 通过认证的社会检测机构应在取得认证资格截止前60日内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复审申请,提交“
(一)申报”规定的有关资料,以及以下资料:(1)认证期间委托性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2)认证期间委托性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备案复查具体工作组织,参照“
(二)监测能力审查”程序执行。3.抽查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市、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定期对社会检测机构的委托性监测工作质量、社会检测机构监测能力认定范围内的项目、监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内容进行抽查。必要时组织质控考核、比对等质量管理活动。—9—
(五)保障措施 1.为确保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认定管理工作正常进行,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建立环境监测专家库,对环境监测的有关事宜进行技术把关、技术咨询。2.各市、州环境保护局组织对辖区内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开展日常监督管理。3.受湖北省环境保护厅的委托,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实施社会检测机构监测质量抽查,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和其他相关的质控考核活动。—10—
附2
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认定
申
请
书
申请单位: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申请时间: 年 月 日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 制 —11—
填 表 说 明 1.本申请书需用签字笔填写或计算机打印,字迹要求清晰、规范; 2.填写页数不足时,可用A4纸添加续页,但需连同正页编共X页,第X页; 3.申请单位应填写单位登记地址和实验室地址,当地址不一致时,应分别填写; 4.申请书中选择项需在所选“□”内打“√”; 5.本申请书需经检验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有效。6.本申请书应包括以下附件:(1)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2)仪器设备统计表(3)《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证书及其附表复印件;(4)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5)在我省行政区域内有独立实验场所的房产证、租赁协议等有效证明材料复印件;(6)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保费证明复印件。—12—
一、基本情况 申请单位名称(公章)机构类型 □事业法人 □企业法人 □社团法人 □其他 地 址 法定代表人 开办资金/注册资本 业务/经营范围 邮政编码 传真 E-mail
二、实验室情况 地 址 邮政编码 传真 E-mail 负责人 职务 联系电话 联系人 职务 联系电话 从事检测工作年限
实验室总面积(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万元)仪器设备总数(台套)总数 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人)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人,其他 人。
三、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情况 证书名称
证书编号 有效期至 计量认证项目数 发证机关 其他认证认可情况
四、业务范围情况 申请事项 □初次申请 □资格复审 □水和废水 □空气和废气 □土壤和固体废物 环境监测业务范围 □噪声和振动 □污水处理厂 环境监测项目数 新申请 个,增加 个,取消 个,变更 个 —13—
社会 负责人签字:(盖章)检测 年 月 日 机构 意见 省环 保厅 审查 意见(盖章)年 月 日 备注 —14—
附表: 表1 申请认定监测项目表 序项目类项目名资质认定 依据的标准名称、代号(含年号)使用仪器(型号、编号)监测人员(姓名、上岗证号)号 别 称(计量认证)时间 注:①将申请监测能力认定的项目按类别排序,同一项目多种方法的按一个序号填在一起; ②依据的标准一般为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其他标准或方法应注明发布国家或单位名称;③使用仪器要填写该项目使用的全部数量、各种类型的仪器,注明检定有效期。同种仪器数量较多、有效期相同时,编号可填为…~…。④监测人员可一人多项或多人一项,但必须是上岗证登记的项目。
—15—
表2 监测技术人员统计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学历 专业 参加工作时间 职务 职称
持证上岗项目 社保编号 备注 注:需提供监测技术人员身份证、监测上岗证、劳动合同、社保缴费凭证复印件等支撑材料。—16—
表3 仪器设备统计表 编号 名称 型号 购置/租赁时间 原值(万元)数量 检定时间 备注 注:①购置设备需提供原始购买合同以及发票凭证,租赁设备需提供租赁合同以及出租方购买合同。②大型设备需提供检定记录以及合格证。—17—
附3: 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能力认定审查意见表 机构名称:
日期: 审查结论 类别 社会检测机构能力认定内容 社会检测机构环境监测能力现场核验情况 机构性质 法人类型 1 计量认证 通过国家或湖北省计量认证 2 设备原值 环境监测设备原值不少于300万元 3 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
技术人员 人,其中持有省级以上环保部门核发监测上 岗证的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
实验室面积 实验室面积不少于500㎡ —18—
湖北省社会检测机构污染源监测
能力项目认定表 机构名称: 日期:
项目种类 项目类别 实样考核情况 认定项目 备注 pH、水温、悬浮物、浊度、电导率、透明度、流量、溶解氧、色
(SS)度、挥发酚、石油类、动植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物油、总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硫化物、氰化物、氟化物、磷酸盐、黄磷、总磷、有机磷、有机氯、活性氯、氯化物、阴离子表面水和废水苯并(a)芘、挥发性卤代烃、总有机碳、多环芳烃、苯胺类、活性剂、氯乙烯、甲醛、百草枯、阿特拉津、吡啶、石棉、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总汞、总铅、总铬、六价铬、总镉、总砷、总铜、总锌、总镍、总锰、总铁、总硒和总钡等; 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烟气参数、流量、颗粒物、黑度、硫化氢、氮
氧化物(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氨、氟、氟化物、氯、氯化氢、一氧化碳、硫酸雾、恶臭、游离二氧化硅、非甲烷总烃、丙烯腈、苯系物、空气和废气丙酮、甲醇、甲醛、烷烯烃、苯胺类、沥青烟、苯并[a]芘、氧化锌、铅及化合物、砷及化合物、汞及化合物、镉及化合物、铬及化合物等。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悬浮物(SS)、动植物油、5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氮、氨氮、总磷、色度、pH、水温、流污水处理厂量、粪大肠菌群数、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等。
环境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建筑施工厂界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噪声和振动 4 机动车噪声、铁路边界噪声、噪声源、机场噪声、振动等 土壤和固体废水分、pH、镉、汞、砷、铅、铬(含六价铬)、铜、锌、镍 5 物 —19—
第三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
3号)
第163号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3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2015年4月9日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本办法所称资质认定,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资质认定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
第三条 检验检测机构从事下列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
(一)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二)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四)为社会经济、公益活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资质认定的。第四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活动以及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统一管理、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家认监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制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以及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的式样,并予以公布。
第七条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 资质认定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其资质认定由国家认监委负责组织实施;其他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其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条 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四)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五)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六)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第十条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
(一)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资质认定部门(以下统称资质认定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相关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二)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书面申请和相关材料进行初审,自收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三)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的要求,完成对申请人的技术评审。技术评审包括书面审查和现场评审。技术评审时间不计算在资质认定期限内,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将技术评审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由于申请人整改或者其它自身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情况除外;
(四)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收到技术评审结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准予许可的,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资质认定证书。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第十一条 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6年。
需要延续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的,应当在其有效期届满3个月前提出申请。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检验检测机构的申请事项、自我声明和分类监管情况,采取书面审查或者现场评审的方式,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一)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发生变更的;
(二)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的;
(三)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取消的;
(四)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检验检测方法发生变更的;
(五)依法需要办理变更的其他事项。
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增加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或者发生变更的事项影响其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的,依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实施。
第十三条 资质认定证书内容包括:发证机关、获证机构名称和地址、检验检测能力范围、有效期限、证书编号、资质认定标志。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由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的英文缩写CMA形成的图案和资质认定证书编号组成。式样如下:
第十四条 外方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时,除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资质认定条件外,还应当符合我国外商投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检验检测机构依法设立的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分支机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相关检验检测活动。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简化技术评审程序、缩短技术评审时间。
第三章 技术评审管理
第十六条 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技术评审需要和专业要求,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实施技术评审。
资质认定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现场技术评审时,应当指派两名以上与技术评审内容相适应的评审员组成评审组,并确定评审组组长。必要时,可以聘请相关技术专家参加技术评审。
第十七条 评审组应当严格按照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开展技术评审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技术评审结论。
专业技术评价机构、评审组应当对其承担的技术评审活动和技术评审结论的真实性、符合性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评审组在技术评审中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逾期未完成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相应评审项目应当判定为不合格。
评审组在技术评审中发现申请人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资质认定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建立并完善评审员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使用和监督制度。
第二十条 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对技术评审活动进行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资质认定部门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技术评审的,应当对专业技术评价机构及其组织的技术评审活动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专业技术评价机构、评审员在评审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告诫、暂停或者取消其从事技术评审活动的处理:
(一)未按照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实施技术评审的;
(二)对同一检验检测机构既从事咨询又从事技术评审的;
(三)与所评审的检验检测机构有利害关系或者其评审可能对公正性产生影响,未进行回避的;
(四)透露工作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的;
(五)向所评审的检验检测机构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技术评审结论的。
第四章 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规范
第二十二条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十三条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独立于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不受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因素的影响,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第二十四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审查和完善管理体系,保证其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能够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并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第二十五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内,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检验检测机构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时,应当注明检验检测依据,并使用符合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规定的用语进行表述。
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第二十六条 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
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应当符合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能力要求。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
第二十七条 检验检测机构不得转让、出租、出借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不得伪造、变造、冒用、租借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不得使用已失效、撤销、注销的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
第二十八条 检验检测机构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应当在其检验检测报告上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并标注资质认定标志。第二十九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标准、技术规范以及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要求,对其检验检测的样品进行管理。
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
第三十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和报告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
原始记录和报告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
第三十一条 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当按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分包给依法取得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并在检验检测报告中标注分包情况。
具体分包的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
第三十二条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其在检验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国家认监委组织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对省级资质认定部门的资质认定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自行或者组织地(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定期向国家认监委报送资质认定工作情况、监督检查结果、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
地(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并将查处结果上报省级资质认定部门。涉及国家认监委或者其他省级资质认定部门的,由其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上报或者通报。第三十四条 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检验检测专业领域风险程度、检验检测机构自我声明、认可机构认可以及监督检查、举报投诉等情况,建立检验检测机构诚信档案,实施分类监管。
第三十五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资质认定部门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
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加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或者比对。
第三十六条 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并注明资质认定证书状态。
国家认监委应当建立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信息查询平台,以便社会查询和监督。
第三十七条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包括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遵守从业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等内容的报告,以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第三十八条 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监督管理需要,就有关事项询问检验检测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发现存在问题的,应当给予告诫。
第三十九条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注销手续:
(一)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或者依法不予延续批准的;
(二)检验检测机构依法终止的;
(三)检验检测机构申请注销资质认定证书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对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评价机构或者资质认定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相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及时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检验检测机构未依法取得资质认定,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第四十二条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其1个月内改正;逾期未改正或者改正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规定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检验检测人员实施有效管理,影响检验检测独立、公正、诚信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原始记录和报告进行管理、保存的;
(四)违反本办法和评审准则规定分包检验检测项目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
(六)未按照资质认定部门要求参加能力验证或者比对的;
(七)未按照本办法规定上报报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或者自我声明内容虚假的;
(八)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不配合监督检查的。
第四十三条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整改,处3万元以下罚款:
(一)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不能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的;
(二)超出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的;
(三)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失实的;
(四)接受影响检验检测公正性的资助或者存在影响检验检测公正性行为的;
(五)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检测报告的。
前款规定的整改期限不超过3个月。整改期间,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
第四十四条 检验检测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应当撤销其资质认定证书:
(一)未经检验检测或者以篡改数据、结果等方式,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整改期间擅自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或者逾期未改正、改正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三)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认定的;
(四)依法应当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的其他情形。
被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第四十六条 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时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隐瞒有关情况的,资质认定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检验检测机构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第四十七条 从事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的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资质认定收费,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2月21日发布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正式发布(附全文)
2015年08月04日 10:59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已于今日起正式实施。据国家认监委官网消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该办法,认监委印发《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15份配套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这15个配套文件中,《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最受关注。
根据国家认监委关于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正式实施之前,原《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依然适用。
认证君第一时间将该《准则》全文摘抄发布,供同仁参考。同时文末附15个配套文件,点击标题即可阅读。赶紧收藏,然后和小伙伴们分享。
----------------全 文----------------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1.总则
1.1 为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制定本准则。
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评审应遵守本准则。
1.3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本评审准则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的特殊性,制定和发布评审补充要求,评审补充要求与本评审准则一并作为评审依据。
2.参考文件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GB/T 27000《合格评定 词汇和通用原则》 GB/T31880《检验检测机构诚信基本要求》
GB/T 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 27020《合格评定 各类检验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 GB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ISO15189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 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3.术语和定义
3.1资质认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3.2检验检测机构 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3.3资质认定评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评审员,对检验检测机构是否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资质认定条件所进行的审查和考核。
4.评审要求
4.1 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4.1.1 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4.1.2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4.1.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4.1.4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所在法人单位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5 检验检测机构所在的单位还从事检验检测以外的活动,应识别潜在的利益冲突。
4.1.6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工作开展需要,可在其内部设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
4.2 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2.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确保人员的录用、培训、管理等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人员理解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明确实现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职责。
4.2.2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独立于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不受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因素的影响,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4.2.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对其在检验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检验检测机构有措施确保其管理层和员工,不受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
4.2.4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者应建立和保持相应程序,以确定其检验检测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培训计划应与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并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应经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由熟悉检验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监督。
4.2.5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4.2.6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实施、保持、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资格、培训、技能、经验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能力确认的日期。
4.2.7 检验检测机构应与其工作人员建立劳动关系、聘用关系、录用关系。对与检验检测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应保留其当前工作的描述。
4.2.8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的工作描述可用多种方式规定。但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b)资格和培训计划;
c)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的职责;
d)检验检测策划和结果评价的职责; e)提交意见和解释的职责;
f)方法改进、新方法制定和确认的职责; g)管理职责。
4.2.9 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应授权发布质量方针声明;应提供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和证据;应在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建立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沟通机制;应将满足客户要求和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检验检测机构全体员工;应确保管理体系变更时,能有效运行。
4.2.10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运作和提供检验检测所需的资源,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检验检测机构应有质量主管,应赋予其在任何时候使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质量主管应有直接渠道接触决定政策或资源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2.11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并经考核合格。以下情况可视为同等能力: a)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1年及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3年及以上;
b)大学本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5年及以上; c)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8年及以上。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
4.2.12 从事国家规定的特定检验检测的人员应具有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资格。
4.3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4.3.1 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应覆盖检验检测机构的固定设施内的场所、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以及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进行的检验检测工作。
4.3.2 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检验检测结果无效,或不会对所要求的检验检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检验检测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验检测时,应予特别注意。对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成文件。
4.3.3 依据相关的规范、方法和程序要求,当影响检验检测结果质量情况时,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级等应予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要求。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验检测的结果时,应停止检验检测活动。
4.3.4 检验检测机构应对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可根据其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采取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应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必要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
4.4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4.4.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用于检验检测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等,应有利于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4.4.2 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检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所有抽样、测量、检验、检测的设备。对检验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设备(包括用于抽样的设备)在投入服务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规范要求和相应标准的要求。
4.4.3 检验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检验检测有关人员取用。用于检验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均应加以唯一性标识。
4.4.4 检验检测机构应保存对检验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该记录至少应包括:
a)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核查设备是否符合规范; d)当前的位置(如适用); e)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所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设备调整、验收准则和下次校准的预定日期;
g)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适当时); h)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
4.4.5 曾经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已显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均应停止使用。这些设备应予隔离以防误用,或加贴标签、标记以清晰表明该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或核查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检验检测机构应核查这些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先前检验检测的影响,并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4.4.6 检验检测机构需校准的所有设备,只要可行,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包括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检验检测机构的直接控制,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得到满意结果。
4.4.7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检验检测机构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例如计算机软件中的备份)得到正确更新。检验检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发生致使检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整。
4.4.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检验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当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时,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检验检测结果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据。
4.4.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的溯源程序。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SI测量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程序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维持其可信度。同时按照程序要求,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标准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4.5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4.5.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并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并被其获取、理解、执行。
4.5.2 质量手册应包括质量方针声明、检验检测机构描述、人员职责、支持性程序、手册管理等。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手册中应阐明质量方针声明,应制定管理体系总体目标,并在管理评审时予以评审。质量方针声明应经最高管理者授权发布,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a)最高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客户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b)最高管理者关于服务标准的声明; c)管理体系的目的;
d)要求所有与检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质量文件,并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e)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承诺。
4.5.3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避免卷入降低其能力、公正性、判断力或运作诚信等方面的可信度的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要求。
4.5.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控制其管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文件的程序,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检验检测方法,以及通知、计划、图纸、图表、软件、规范、手册、指导书。这些文件可承载在各种载体上,可是硬拷贝或是电子媒体,也可是数字的、模拟的、摄影的或书面的形式。应明确文件的批准、发布、变更,防止使用无效、作废的文件。
4.5.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合同的程序。对要求、标书、合同的变更、偏离应通知客户和检验检测机构的相关人员。
4.5.6 检验检测机构因工作量大,以及关键人员、设备设施、技术能力等原因,需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分包给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并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标注分包情况,具体分包的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
4.5.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程序应包含有关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的购买、接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对重要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供应商的评价记录和名单。
4.5.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服务客户的程序,应保持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客户进行检验检测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在保密的前提下,允许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为其检验检测的相关区域观察。
4.5.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处理投诉和申诉的程序。明确对投诉和申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职责,并采取回避措施。
4.5.1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出现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程序。明确对不符合工作的评价、决定不符合工作是否可接受、纠正不符合工作、批准恢复被停止的不符合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不符合工作。
4.5.1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在识别出不符合工作时、在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出现对政策和程序偏离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应分析原因,确定纠正措施,对纠正措施予以监控。必要时,可进行内部审核。
4.5.1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原因和改进,所采取预防措施的程序。应制定、执行和监控这些措施计划,以减少类似不符合情况的发生并借机改进,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措施的启动和控制。
4.5.13 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4.5.1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程序。质量记录应包括内部审核报告和管理评审报告以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技术记录应包括原始观察、导出数据和建立审核路径有关信息的记录、校准记录、员工记录、发出的每份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副本。
每项检验检测的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需要时,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验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始条件情况下能够重复。记录应包括抽样的人员、每项检验检测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时予以记录,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记录可存于任何媒体上。
4.5.1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主管负责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审核应涉及全部要素,包括检验检测活动。审核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审核员通常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应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
4.5.16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信息:
a)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总体目标; b)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 c)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d)内外部审核的结果; e)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f)上次管理评审结果跟踪;
g)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h)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i)客户反馈; j)申诉和投诉; k)改进的建议;
l)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配备、员工培训。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
a)管理体系有效性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满足本准则要求的改进; c)资源需求。
4.5.1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使用适合的检验检测方法和方法确认的程序,包括被检验检测物品的抽样、处理、运输、存储和准备。适当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检验检测数据的统计技术。检验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和检验检测机构制定的方法。
4.5.17.1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指导书。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须在该偏离已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经批准和客户接受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
4.5.17.2 检验检测机构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满足检验检测要求的方法,包括抽样的方法。应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方法,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有效版本。必要时,应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加以说明,以确保应用的一致性。
4.5.17.3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需要,自己制定检验检测方法的过程应有计划性,并应指定资深的、有资格的人员进行。提出的计划应随着制定方法工作的推进予以更新,并确保有关人员之间能有效沟通。当使用非标准方法时,应遵守与客户达成的协议,且应包括对客户要求的清晰说明及检验检测的目的,所制定的非标准方法在使用前应经确认。
4.5.17.4 无规定的方法和程序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开发特定的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如果检验检测机构认为客户建议的检验检测方法不适当时,应通知客户。使用非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至少应该包含下列信息: a)适当的标识; b)范围;
c)被检验检测样品类型的描述; d)被测定的参数或量和范围;
e)仪器和设备,包括技术性能要求; f)所需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
g)要求的环境条件和所需的稳定周期; h)程序的描述,包括:
——物品的附加识别标志、处置、运输、存储和准备; ——工作开始前所进行的检查;
——检查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时,在每次使用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 ——观察和结果的记录方法; ——需遵循的安全措施;
i)接受(或拒绝)的准则、要求;
j)需记录的数据以及分析和表达的方法; k)不确定度或评定不确定度的程序。
4.5.17.5 方法确认是通过检查并提供客观证据,判定检验检测方法是否满足预定用途或所用领域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应记录确认的过程、确认的结果、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结论。
4.5.1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应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地检查。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验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 a)对使用者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形成详细文件,并确认软件的适用性; ——相关硬件或软件的定期再确认; ——相关硬件或软件改变后的再确认; ——需要时,对软件升级。
b)建立和保持保护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的处理;
c)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验检测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4.5.1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需要对物质、材料、产品进行抽样时,抽样的计划和程序。抽样计划和程序在抽样的地点应能够得到,抽样计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当客户对文件规定的抽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时,这些要求应与相关抽样资料予以详细记录,并纳入包含检验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同时告知相关人员。当抽样作为检验检测工作的一部分时,应有程序记录与抽样有关的资料和操作。
4.5.2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用于检验检测样品的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清理的程序,包括保护样品的完整性、保护检验检测机构与客户利益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样品在检验检测的整个期间应保留该标识。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应确保样品不会在实物上或记录中和其他文件混淆。如果合适,标识系统应包含样品群组的细分和样品在检验检测机构内外部的传递。在接收样品时,应记录样品的异常情况或记录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应避免样品在存储、处置、准备过程中出现退化、丢失、损坏,应遵守随样品提供的处理说明。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这些条件。当样品或其一部分需要安全保护时,应对存放和环境的安全作出安排,以保护该样品或样品有关部分处于安全状态和完整性。
4.5.21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区分检验前过程、检验过程、检验后过程的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监控检验检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偏离预先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这种质量控制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检验检测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检测; d)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验检测;
e)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5.2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能力验证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资质认定部门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加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并将相关结果报送资质认定部门。
4.5.23检验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并符合检验检测方法的规定。结果通常应以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形式发出。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标题;
b)标注资质认定标志,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适用时);
c)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和地址,检验检测的地点(如果与检验检测机构的地址不同);
d)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结束的清晰标识,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硬拷贝应当有页码和总页数; 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所用检验检测方法的识别;
g)检验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
h)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重大影响时,注明样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验检测的日期;
i)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提供检验检测机构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j)检验检测检报告或证书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检验检测机构应提出未经检验检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声明;
l)检验检测结果的测量单位(适用时);
m)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
4.5.24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时,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验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b)相关时,符合(或不符合)要求、规范的声明;
c)适用时,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声明。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的指令中有要求,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要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d)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
e)特定检验检测方法或客户所要求的附加信息。
4.5.25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作解释时,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抽样日期;
b)抽取的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当时,包括制造者的名称、标示的型号或类型和相应的系列号);
c)抽样位置,包括简图、草图或照片; d)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
e)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f)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标准或规范的偏离、增加或删减。
4.5.26 当需要对报告或证书做出意见和解释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将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形成文件。意见和解释应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清晰标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意见和解释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对检验检测结果符合(或不符合)要求的意见; b)履行合同的情况; c)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 d)改进的建议。
4.5.27 当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包含了由分包方所出具的检验检测结果时,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4.5.28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或电磁方式传送检验检测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对数据控制的要求。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格式应设计为适用于所进行的各种检验检验类型,并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若有要求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结果发布的程序。
4.5.29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签发后,若有更正或增补应予以记录。修订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标明所代替的报告或证书,并注以唯一性标识。
4.5.30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
4.5.31检验检测机构的活动涉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应识别、评估、实施的程序。应制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提出对风险分级、安全计划、安全检查、设施设备要求和管理、危险材料运输、废物处置、应急措施、消防安全、事故报告的管理要求,予以实施。
4.5.32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包括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遵守从业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等内容的报告,以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
4.5.33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a)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发生变更的;b)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的;c)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取消的;d)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检验检测方法发生变更的;e)依法需要办理变更的其他事项。
4.6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 特定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符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殊性,制定和发布的评审补充要求。
第四篇:关于征求《江苏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函
江苏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
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环境监测力量,规范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业务能力认定行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列为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监管工作试点省份的复函》(环办函[2013]15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08]50号)、《关于印发清理审核省级行政权力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8]87号)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江苏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苏环委[2008]7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认定具备相应环境监测业务能力的活动。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从事环境检测业务的企事业单位。
第三条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江苏省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合格,方可参与需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活动,在认定的监测项目范围和有效期内,开展环境检测业务。
第四条
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实行总量控制、淘汰增补的原则。
第五条
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自行分包监测任务给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时,参照本管理办法,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进行能力评估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能力认定的准入条件
第五条 申请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应具备以下准入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或者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二)在江苏省所辖范围内,获得国家或江苏省《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
(三)所有检测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江苏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技术人员上岗考核合格证书》;具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应与开展的环境检测业务工作相适应,一般不得少于20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2名;
(四)固定资产不少于800万元,仪器设备不少于300万
元,实验室面积不得低于 500平方米,具备与开展检测业务相适应的监测项目、工作场所和分析实验室,以及与开展检测业务项目相适应的监测仪器设备。
(五)其它相关条件。
第三章
能力认定
第六条 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业务能力认定和日常管理,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受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承担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申请监测业务能力的技术认定和监督考核等工作。
第七条 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后,在40个工作日内对所申请的内容按如下程序进行审核认定:
(一)核实申请材料的完整性;
(二)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委派专家进行现场评审,对申请单位的监测能力与所申请认定监测类别和监测项目的符合性进行核实,进行相关考核,出具考核意见;
(三)在专家考核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步认定意见,将考核意见和认定意见在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网站上公示5个工作日;
(四)将审核认定结果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在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上公布。
第八条 通过能力认定的有效期为二年。在有效期内,通过能力认定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法人、人员、资产、技术、资质证书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向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政府网站上定期公布通过业务能力认定和变更登记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名录及其检测范围、有效期等相关信息。
第九条 通过能力认定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应在其业务能力认定有效期届满前30个工作日内,向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查审核。
第四章 运营管理
第十条 通过认定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可以按照认定的类型和项目,在江苏省境内开展相应的环境监测业务。
第十一条 通过认定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可以优先承担企业自测自报、上市公司核查、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地方环保部门委托的专项环境监测任务。
第十二条 通过认定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开展环境业务时,要与委托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三条 通过认定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每半年向省和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经营报告。
第五章 监 督 管 理
第十四条 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监测活动进行质量管理,组织质量监督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辖区内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及业务指导,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及时通报上级环保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未经、未通过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业务能力认定或者被取消能力认定资格的,其出具的数据和监测报告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予认可,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和责任。
第十六条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应在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复查评审、扩项评审以及监督评审后及时向省环境保护厅提交资质评审结果,以验证其资质的可持续性。
第十七条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实施样品的采集、传送、制备、贮存、处置以及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监测活动,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第十八条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守委托方秘密。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接受委托后,应当独立承担工作,不得转包。确因监测工作需要,须明确监测类别和项目,在征得委托方同意后,并报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方可分包给具备相同资质的环境检测机构。分包应当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要求。
第二十条 社会检测收费标准执行《江苏省环境监测专业服务管理办法》和《江苏环境监测专业服务收费标准》(苏价费[2006]397号)。
第二十一条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环境监测活动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取消或终止其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资格,并在网站上公布。
(一)超范围开展监测活动的;
(二)逾期未通过业务能力认定复查的;
(三)重大事项变更没有及时报告影响其能力认定的;
(四)编造数据、弄虚作假或者其他影响监测活动客观性、公正性的行为,经查情况属实的;
(五)考核不通过的;
(六)检测活动不符合相关管理规定的。
被取消或终止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3年内不得重新进行监测业务能力认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
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对检验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通过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本办法所称的资质认定,是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考核许可。
资质认定包括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
第三条【资质认定范围】 检验检测机构从事下列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
(一)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
(二)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
第二章 资质认定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实施主体】 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设立或者批准的检验检测机构,其资质认定由国家认监委负责组织实施;其他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其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条【资质认定条件】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登记、批准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二)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其检验检测工作环境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能够保证其检验检测过程和结果可靠、准确、可追溯;
(四)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固定或者可移动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并且能够为本机构独立调配使用;
(五)建立和持续保持能够保证其客观、公正、科学、诚信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并得以有效实施;
(六)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有特殊要求的,还应当符合相关规定。
第十条【资质认定程序】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
第十二条【变更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一)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等发生变更的;
(二)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等发生变更的;
(三)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取消的;
(四)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检验检测方法发生变更的;
(五)发生其他事项变更的。
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增加资质认定项目或者发生变更的事项影响其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的,依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程序实施。
第十三条【证书内容及标志】资质认定证书内容包括:发证机关、获证机构名称和地址、发证依据、检验检测能力范围、有效期限、证书编号、资质认定标志。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由“中国检验检测机构强制认定”(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的英文缩写CMA三个字母形成的图形和资质认定证书编号组成。样式如下:
第十四条【外资机构资质认定】外方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时,除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
评审组在技术评审中发现申请人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资质认定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评审员管理】 评审员应当经资质认定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技术评审活动。
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建立评审员使用、考核、监督和评价制度,并定期组织评审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评审员的技术评审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条【技术评审活动监督】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对技术评审活动进行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资质认定部门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技术评审的,应当对专业技术评价机构及其组织的技术评审活动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技术评审禁止性规定和处理措施】专业技术评价机构、评审员在评审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告诫、暂停其技术评审资格或者取消其技术评审资格的处理:
(一)未按照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规定的要求和时限实施技术评审的;
(二)对同一检验检测机构既从事咨询又从事技术评审的;
(三)与所评审的检验检测机构有利害关系或者其评审可能对公正性产生影响,而未进行回避的;
(四)透露工作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的;
(五)谋取当事人的钱财及其他形式的不正当利益的;
合格。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署检验检测报告或者结论。
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执业;不得参与任何有碍于检验检测判断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禁止性规定】检验检测机构不得转让、出租、出借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不得伪造、变造、冒用、租借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不得使用已失效、撤销、注销的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
第二十八条【检验检测报告标注规定】 检验检测机构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应当在其检验检测报告上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并标注资质认定标志。
检验检测机构在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外,为科研、教学、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等活动出具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时,应当在检验检测报告上的显著位置明示不具有证明作用,且不得标注资质认定标志。
第二十九条【检验检测样品规定】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标准、技术规范以及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要求,对其检验检测的样品进行管理。
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
第三十条【档案管理】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和报告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
原始记录和报告的保存期限不少于10年。
第三十一条【分包规定】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当按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分包给依法取得资质认定
第三十五条【能力验证或者比对】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资质认定部门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
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加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或者比对。
第三十六条【信息公开规定】 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并注明资质认定证书状态。
国家认监委应当建立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信息查询平台,以便社会查询和监督。
第三十七条【信息上报、自我声明制度】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工作报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八条【问询告诫制度】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监督管理的需要,就有关事项询问检验检测机构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发现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中存在缺陷的,应当给予告诫。
第三十九条【注销规定】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注销手续:
(一)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或者经评审不予延续批准的;
(二)资质认定证书依法被撤销的;
出虚假自我声明的;
(七)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资质认定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的;
(八)违反保密规定或者本办法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较重违法行为处罚规定】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整改,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不能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和结果的;
(二)超出资质认定范围,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和结果的;
(三)接受影响检验检测公正性的资助或者存在影响检验检测公正性行为的;
(四)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检测报告的;
(五)未依照检验检测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检验检测,造成不良后果的。
依照前款规定,整改期限不超过3个月。整改期间,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
第四十四条【证书及标志处罚规定】 检验检测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撤销资质认定证书规定】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应当撤销其资质认定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施行时间】本办法自2015年XX 月XX日起施行。国家质检总局于2006年2月21日发布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86号令)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