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合集)

时间:2019-05-15 00:2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

第一篇: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

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

摘要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将有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民俗文化既是我国构建和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我希望通过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构建我国和谐文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俗 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指导思想

1.1 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主导,与时俱进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和评价, 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建设既符合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向上、协同进步的和谐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树立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形象,扩大地区影响力,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来抵制和代替慵懒、颓废的歪风更能让新一代青年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起来。

1.2 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并重

由于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又对部分民俗文化过度利用,现存的文化资源的流失破坏较为严重。现在的土家织锦只有直织和横织,斜织已经失传。外来文化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一方面给当地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瓦解着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可以使山歌、南曲、撒叶尔嗬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新是在保护、继承基础上进行的。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首先必须保护好传统文化。2002年初,恩施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倡导在全州展开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点工程。通过一年的工作。州、县(市)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农村调研走访,发现了恩师州具有较高民间艺术表演水平的民间艺术家有一百多位的线索,涉及到传统的民间戏曲、舞蹈和山歌等十几个艺术种类。州民宗局和文体局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首次认定十六位农民艺术家,由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这次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都是某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最有声望、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传人。这对于抢救、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具体措施

2.1 教育手段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以人的心态和谐为底蕴,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对象,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强调公民的自我教化和自我修养,并通过适度的外在教育和引导,提升公民精神品格和道德素养。发掘、收集、整理土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和优秀成分,使之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动力,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寻找并确立土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点,将土家族民俗文化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土家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形象, 以文化氛围提升凝聚力,在校园中创建浓郁民族特色品牌奠定基础,营造文化氛围,增强民族意识,做好传统文教材的开发与应用。通过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工作,来完善孩子们的人格和品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才能从内在打好基础,增强抵御不良影响的侵蚀,不论到了任何环境中都可以洁身自好,做正确的事情,走正确的道路。不为社会风气所影响,稳如磐石般做一个完善的自我。

2.2 宣传和舆论

加强人民自身监督,对不良民俗进行共同抵制。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为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筑牢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各民族人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利于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优化发展环境, 在民族地区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引导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外部为人们的发展制造机会创造环境。

2.3 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土家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俗文化工作的领导,尽快制定出针对民俗文化开发保护的法规、法令和条例,以法律手段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和机制,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体系,努力营造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加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广开投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走外向型发展之路;教育广大民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优化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

土家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对民俗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部分, 要认真加以利用和发扬, 使各个不同的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以和谐民俗文化为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的同时,开发多种多样、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 实现载体多样化;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又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民族精神, 塑造民族文化。有力促进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特别要抓好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城市和农村的文化氛围,对于农村破除迷信,除旧思想树立新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经济与民俗互相促进

2.4.1 发展民俗经济是对本地物质民俗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现阶段一切活动都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但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我们重视教育、加强宣传、组织活动等等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此把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重新提出也是十分必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炼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形成了忠诚守信、团结互助、善良友爱的淳朴民风;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独特魅力能体现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基础仍然脆弱, 科学技术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属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地貌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交错存在,且以山体为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对土家族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民俗文化的开发则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良好的物质民俗同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和谐进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4.2 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保护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小农制是有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种经济,土家族长期推行的小农制经济已经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重大障碍。小农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技术停滞,而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又进一步造成对新技术的抵制和阻碍。同时,又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小农经济仅仅局限于一种简单再生产的重复。这也导致土家族人口职业结构的不合理。民俗文化的发展可以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培育市场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日趋成熟决定了民俗文化事业必须完善自身发展体制,培育文化市场体系,走产业化之路。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需要载体才能使其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保持活力免于消亡。载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民俗文化事业的企业。目前,土家族地区民俗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政府,企业的参与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众并不能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缺乏投资该事业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土家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完善,优势的民俗文化资源被政府垄断。因此,有关部门在大力宣传民俗文化资源市场价值的同时,还要不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民俗文化资源使用权的流动体制。另一类是民俗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文字、报刊、图片形式保存文化遗产的民族古籍,展示文化遗产历史渊源的博物馆和研究中心,传统文化生态保存完好的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村。载体的培育可大胆引用股份制现代管理模式融资、开发和管理,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以最大限度地融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民俗文化事业。

2.5 民间组织的补充作用

发挥群众的力量和创造精神是构建和谐民俗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既要注重整合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开辟和谐文化的立足点,结合区域优势和民族实际, 加强各民族间的横向交流;坚持以人为本, 找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调动广大少数群众参与民俗活动, 建立各种文化社团, 完善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还要注重把握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结合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主题文化活动, 吸引群众参与到和谐文化建设中来, 形成区域和谐文化氛围, 提升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影响力。

最后,通过在恩施的调研笔者深刻体会到:一个地区的民俗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各种节日习俗、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习惯也会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影响深刻的过程。需要我们民族学的工作者不断努力,深入研究,更好地引导其和谐发展,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持。

第二篇: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专题

解放专栏: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

文/孙敏 要英

核心提示: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是今后一个较长阶段全体人民期待共享的发展红利。但农村人口要真正融入城市,并不是只靠产业转移、就业培训和社保普及就能解决的,他们还需要民俗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也就是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

“如今中国大中城市里,年轻人总离不开苹果电脑、外国大片,却远离汉服、古琴„„”日前造访上海的一位西方汉学家,这样描述他对我国青年和时尚的总体印象。感谢汉学家的提醒,笔者也就其感兴趣的三月

三、端午、中秋等东方民俗文化,在传承问题进行了切磋。什么是民俗文化?简言之:是指某一空间区域内地方民众在积淀与交流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而在上海这面镜子中,国家综合实力和文明对比程度,决定了东西方民俗文化的交融态势。如在沿海开埠后最初的半个世纪,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由广州变成了上海,大量海外移民生活在今天的北外滩区域,“华洋杂居”的虹口成为海派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这一历史时期的“海纳百川”,既接纳周边的苏浙闽等外省劳动力,也广泛吸收西方文化,但在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再造上偏重后者。最典型的实例就是,上海方言的词汇量在这个时期突飞猛进,几乎每遇见一个外来的新鲜事物就会诞生一个新名词——洋火、洋钉、洋房、马路、自来水等,更多的音译词汇也迅速流传开来,如沙发、色拉、啤酒、麦克风、马赛克等,而建筑、银行、证券、出版、市政等行业系统用语也由上海普及到全国。显然,民俗文化的再造奠定了上海最初的历史地位。

今天的上海依然处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但国家综合实力和文明对比程度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不再是积贫积弱的国度,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文明对比中则出现了 “道路自信”和 “中国梦”。同时,900多万外省市人口成为新上海人,虹口就再度成为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显然,这对上海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跃因子,并表现出复兴传统、溯源固本的社会性思维认同。如清明之后的农历三月三,近年来就越来越得到社会团体、社区以及学校的广泛重视。俗称“三月三”的女儿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而 “佩兰祓禊、曲水流觞”,就是中国典籍的生动记载,即以沐浴、游园、相会、诗歌、书法等活动为主,是一个年轻女性展示自我、祈福交友、传承文化的快乐节日。“女儿节”的传统,早就流传到了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如今在上海虹口等区域的民俗文化生活中得到“复活”,也可作为鲁迅所称“中国人自信力”的新佐证。

鲁迅先生在“华洋杂居”的虹口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他最担心的是在西方列强文化的包围下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他认为民俗文化传承是国人文化自信的根,因此在他的著作里有很多关于民俗节日的细致描写和美好抒情。现在,民俗文化传承的价值已不仅仅体现在提高民族自信上,还在于直接促进了人口大流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社会和谐。如通过 “阳光女孩”、“奋发女孩”等具体项目的评选,“女儿节”被注入了时代新内涵,在虹口区变得家喻户晓。在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学校,女孩子们不只是了解了汉服、祭祀、咏诵、击鼓等传统民俗礼仪,更进一步消除了移居上海初期的隔阂、寂寞、自卑、胆怯等普遍心理,从而带动了文化认同和邻里和谐。

如果说以往的“海纳百川”主要体现在开放包容方面,那么,今天和以后的“海纳百川”应该着重表现在吐故纳新领域。换言之,要提高“纳”的品位和质量。毋庸置疑,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是今后一个较长阶段全体人民期待共享的发展红利。但农村人口要真正融入城市,并不是只靠产业转移、就业培训和社保普及就能解决的,他们还需要民俗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也就是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文化的隔阂与心灵的锁闭,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留不下、回不去”的重要根源。要打破这一相对固化的社会发展瓶颈,我们有理由

期待民俗文化在传承、融合与创新中,释放出更可靠、更温馨、更持久的和谐红利。

注:沐浴祓(fú)禊(xì)

上巳,水边的风雅颂

农历三月三是我国古代的上巳(sì)节,这是一个流逝已久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去水边祭祀饮酒,用浸泡过药草的水沐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春游踏青。上巳节也被称之为古代情人节。

昨日,本报与橘子洲景区管理处、湖南师大文学院汉韵学社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第二季——上巳节游春踏青活动在橘子洲喷泉广场举行,长沙近百位市民穿上传统的汉族民族服饰,在湘江之畔轮饮黄酒,体味先人们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的美好意境。沉寂600多年的风俗悄然复苏。本报记者储文静长沙报道

在一个日朗风清、百花盛开的三月三,周公邀集群臣,积聚在洛水之畔,一块在河水里沐浴,洗掉身上尘垢,涤去心中的愁烦,尔后把盏对饮,诗词唱和,以灭病消灾,使得身心清爽。

此后平民们纷纷效仿。相传每到三月三,人们成群结队去水边祭祀,并用浸泡过药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做可祓除疾病和不祥。史书称这种祭仪为“禊”或“祓禊”。祓,是祓除病气,除之使清洁;禊,是修洁净身。至水边祭祀,与上古的水崇拜有关系,古人认为,水和火是至洁之物,可以清除一切疾病灾难。

昨日的活动重现了“祓禊”这一久远的风俗。三位身着汉服的女孩,一位手捧药草泡过的清水,一位手捧清水洗过的荠菜,一位用兰草沾水轻轻拂拭活动参与者的头发、额头、肩膀,将荠菜花戴在姑娘和孩子的头上。

“今天参加了这个祓禊的仪式,是不是今年一年都不会生病了。”6岁女孩晶晶身穿本报提供的粉色汉服,向三位为她祓禊的姐姐跪拜鞠躬。所有参加仪式的市民都仿佛回到了远古中,让上善之水,为自己洗去疾病和灾难。

上巳是水边的节日,人们在水边不仅仅举行的仪式,还把它当成宴饮游玩的好时光,于是出现了流觞曲水等活动。曲水流觞,是指古代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将水引出成为一道弯弯的小渠,将酒杯从上游放出顺流漂浮而下,杯子休止在谁的面前时,即须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和孙统、孙绰、谢安等42位名士,相邀宴集于兰亭。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这次聚会,名士们现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序,成就了《兰亭集序》。

由于场地的限制,无法呈现曲水流觞的原貌,昨日的活动用击鼓传花的方式代替流水,倒也尽兴。一圈人围坐水边,以击鼓传花的方式传递一盏手绘白瓷杯,一杯花雕酒,当鼓声停止时,持杯之人将花雕酒一饮而尽,或吟诗、或唱歌,怡然自乐。

5岁的小优不能喝酒,现场给大家背诵一首《三月三》的儿歌:“登山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把大家都逗乐了。

上巳节的浪漫,不是笔墨文人的专利。男人呼朋引伴,女子牵姐携妹,彩色的衣裙花团锦簇,嬉笑成一群群叽叽喳喳的喜鹊。在古老的中国,这一天是唯一一个女子们可以在野地里撒欢的日子,她们如出笼的鸟儿,以柳枝编成花冠,采野花插满鬓边,恣意亮起歌喉,表达美妙的情思,和心爱的人互赠兰草表达爱意,于是这一天就成“情人节”和“女儿节”。上巳三月三,还是“风筝节”,把浪漫放飞到天上,风筝翩翩起舞、汉服衣袂飘飘,更有一番风味。

下午2点,橘子洲畔百米高的水柱将周边的青草绿树笼罩上一层轻盈的白纱,一群年轻女孩穿上婀娜多彩的汉服,斜插绿油油的荠菜,踩着音乐的拍子跳起了我国最古老的舞蹈《踏歌》。广袖挥洒、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许多游客也被这“舞婆娑,歌婉转”的景致吸引,纷纷模仿学跳踏歌舞。一时间,橘子洲处处充盈着浓郁的汉魏之风。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美的一道景致吗?(本文来源:潇湘晨报)

第三篇:积极履行民政职能 为构建和谐湖北作贡献

积极履行民政职能 为构建和谐湖北作贡献

2006-12-25 □谢松保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是指导当前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民政多、定位高、要求严、任务实,这充分说明党中央把民政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点党中央对民政部门的信任和厚望。

推进社会和谐是民政工作永恒的主题

民政部门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管理为工作主干,以社会公平、社会进步、社会作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社会事业建设中发挥作用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村建设中,民政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巩固了农村发展基础。我省以农村五保供养和灾民救助救助为主干的农村救助体系已基本确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在民政部门的引下,农村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在促进就业方面,加强了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复退军人和方式进一步多样化;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民办非企业单位已成为重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民办非企业单位已成为国家教育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办学水平显著提

(二)和谐社会是各项社会制度健全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上发挥的生存权、发展权是社会权利中的最基本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群众基本生活、维护人和发展权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民政部门承担了完善和发展社会救助、社会善事业的职责。湖北省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并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农村特困户救助实现了对110万人的全面覆盖,五保“福星工程”效五保对象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等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层管理模式的福利机构发展格局,“阳光班”、“慈善一日捐”、“微笑列车”等慈善品牌社烈。

(三)和谐社会是军政军民团结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提高双拥优抚安置水平上发挥政是军政军民的纽带。在过去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民政部门承担着拥军、支军的重要新的历史时期,湖北民政部门创新“双拥”工作内容,建立了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帮助驻军

困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逐步提高。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力度加大,在全国首创助学安置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到56%。

(四)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有序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上发挥作社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村民、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省所有城镇条件的乡镇,都完成了社区划分工作,在社区党的组织建设方面,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为领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的社区组织网络体系;成功地进行了六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村务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我省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注类民间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省内行地名管理和界线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大了行政区划战略研究和调整规划编制力度;实行了以区)为单位集中登记的婚姻登记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火葬,火化率不断提高。

(五)和谐社会是社会活力充沛的社会,民政工作应当在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用。社会工作是提供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专门工作,正逐渐从政府和企业职能中分离出来。民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从业岗位、职业评价方面都承担了重要职责。在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极推行政社分开,推进民间组织办事机构工作岗位的职业化。

对照和谐社会要求

认真查找民政工作薄弱环节

目前,民政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难点问题制约了民政社会效益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一)工作手段不完善。民政是安民之政。从当前来看,民政工作手段不完善主要表现面:一方面力量不足,首先是基层力量不足。其次是专项民政工作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投入要表现有四:一是民政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二是民政部门专项业务工作经费缺口较对社会救助对象、优抚安置对象的补助标准偏低,优抚安置工作需要地方配套的经费难以落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投入不足。省以下财政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很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服务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工作机制不完善。很多民政工作需要大环境的改善和各部门参与配合。在社区建体系建设、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等工作中,存在一些机制障碍。在社区建设中,主要存在“四个不一是社区居委会的法定职能与政府赋予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二是社区组织承担的工作任务件不相适应,“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没有兑现;三是社区干部的待遇与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应;四是社区服务功能与居民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是政府与社区的关

社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社会需求强烈与社会救助资源分散的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新的形势下,阻力越来越大,渠道越传统的安置形式受到挑战。

(三)自身建设不完善。一是政策法规不完备。社会救助法、慈善法、民间组织促进法律尚在讨论制定过程当中,已有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军人抚恤优和《工伤保险条例》在内容上矛盾,《兵役法》与当前人事政策和用人现状脱节等等。二是亟待提高。长期的民政工作实践培养锻炼了一支队伍,他们细致、耐心、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民政工作者的特点,也是民政工作队伍的优势。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民政工作的队伍构、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上与形势的发展和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比较紧迫的任务,提高民政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不断增强民政工作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工程,既为民政工作拓宽了领域、提供了平台,也提出了挑战我省民政事业发展要突出为民宗旨,构建社区平台,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谐湖北做出新贡献。

(一)增强资源整合能力。争取建立财政收入与民政事业投入同步增长机制,使民政事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以上。健全各级财政足额列支和按时拨付的机制,强化民政资金使监督机制,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加快民政事业改革步伐,探索建立社会资金参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提高民政事业发展社会化水平。推进民政工作社会化步伐,加快实民营”,把社会福利机构更多地交给社会力量经营;试行向社会经济实体购买服务,尝试福场化。进一步拓展社会捐助渠道,提高社会捐赠水平。切实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社会动员作社会捐赠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福利彩票销售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为福利事业更多资金。

(二)增强社会救助能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要求以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从解决困难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逐步形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首先,抓紧建立灾害应急救援系统。两个中心:一是争取将中南区域灾情评估中心建在湖北;二是争取将国家三大救灾物资储备一建在湖北。加强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建立省——市(州)——县三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大中城市和重点灾区应急避难场所;强化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其次,完善城乡特困群体救构建覆盖城市困难群众的社会安全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重点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

框架;二是建立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机制;三是健全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建立救助对信息数据库,加强社会救助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县以上慈善组争取5年完成1亿元的慈善基金筹措任务。建立助老、助孤、助医、助学四项慈善基金。依市、慈善门诊、慈善药店,大力拓展慈善项目。

(三)增强提供福利服务的能力。积极拓展社区、社会养老服务,加强社会福利基础设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争取到2010年,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达到26万张,每百拥有床位数达到3.3张。新建一所省级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老年福利机构。加强孤残儿童福利设和孤残儿童的救助工作。

(四)增强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的能力。以服务国防建设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军人条例》,加大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安置力度,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一是完善抚准自然增长机制,使各类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二是进一步加役士兵安置改革力度,力争全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比例达到85%以上。三是认真做好军置管理工作。四是维修改造现有军供设施,新建军供站点,完善军供布局。

(五)增强指导社区建设的能力。深入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村民自治健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按照“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的要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重点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健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市和城镇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城市社区建设,对社区公共事务实行分类管理,积极推进社区强城乡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阵地建设。建立村委会、居委会干部能力培训体系和社区工作者制度,提高村、居干部的综合素质。建成省、市(州)、县(市、区)、社区四级贯通、标流程规范、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社区管理信息系统。

(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第一,加大民政执法和民政政策落实力度,规范各项工作措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政策公开开、救助对象公开,资金要直接发放到人。保证困难群众救助政策落实到位,使民政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第二,依法培育和管理民间组织,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调谐作用。以服务县域经服务农民增收、服务招商引资为出发点,帮助社会组织提高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重点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第三,依法加强社会事务管理进殡葬改革。提高婚姻登记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婚姻登记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信统。全面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第四,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民政组织

是基层组织机构建设,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涵盖各项民政业务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对各级民政机关公务员的培训,逐步建立健全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制度。将武汉民政职业学国民政系统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

第四篇:构建和谐班级

内容摘要: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的班级是一种理想的班级,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

关键词:和谐 大学习观 引导 团体互动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510页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的音乐使人妙不可言,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班级才是一种理想的班级。作为大英中学高一(7)班的班主任,我一直把构建一个和谐的高一(7)作为我的工作目标,尽管字典中对和谐的解释只是寥寥几字,但实际上和谐的含义要比这丰富和深刻得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对高一(7)班的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我是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和着手的:

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应该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班级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班级群体中有着良好的沟通气氛和人际关系,班级成员在其中感到很融洽,很安全直至很幸福。它包含三个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学生与班团干部的和谐。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高一(7)班是一个有着几十个学生的班集体。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在同一个教室、在同一个寝室、在操场、在食堂,只要有人的地方,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行为方式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都极易产生矛盾,出现摩擦,甚至产生正面冲突,发生吵架、打架的现象。因此,在上个学期,我就把“与人为善、与邻为伴”的理念写进班级十六字方针(“与人为善、与邻为伴、吐故纳新、自强不息”),对班级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好人好事多加宣传,正面引导。因此,高一(7)班学生之间团结友爱,虽然出现过两起同学之间有一点争执的事情,但从未发生班级内部打架或者成帮成派的现象。2.学生与老师的和谐“亲其师,信其教”,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高一(7)班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淳朴、尊师是高一(7)班学生所特有的品质,在学生自编的班歌歌词中,每段都有这么一句话“谨记老师的教导”,他们对老师是“尊而不怕,亲而不俗”。因此也就出现了晚自习上许多学生都能大胆地问老师题目,而科任教师也很喜欢到高一(7)班走走看看的现象。作为班主任的我始终以“学做人、学求知”的双重标准来要求和引导学生,因此我不会因为我们班刚开始几次测试所折射出的“学习方面底子薄”而懊恼,从而始终都公平、公正、微笑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一个多学期来,也许我没有找每一个学生都深谈过几次话,但无论在编座位上,还是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我都做到了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譬如高一(7)班教室的四个角落坐的从来都不是“以成绩差、纪律差”为标准挑出来的学生,挨后的座位上无论你是班长还是学习成绩第一名的同学轮到坐后面时,我不会有丝毫偏袒。在我的眼里不仅是人人可成才,其实每个人本身就是才,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因此我也从未红过脸、发过怒,单独公开批评过某一个学生。对于学生,我习惯用引导的方式来影响教育他们。一片垃圾,我会把它捡起来;讲台有尘,我会用布擦拭掉。我喜欢用微笑的脸与他们沟通,用鼓励的眼神去激励他们,我欣赏那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模式,因此学生与我和我的同事“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可以说高一(7)班的每个学生与老师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共同成长。3.学生与班团干部的和谐班团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同时他们也是班级中的普通一员。班团干部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是否能和谐相处是班级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非常注重高一(7)班班团干部队伍的建设。目前,高一(7)班的班团干部队伍的确定是由这样一个过程形成的:上学期伊始,他们先自己毛遂自荐,经过公开竞聘“上岗”后初步确定,一个月后,我在观察了班团干部的工作情况,并与大多数同学交换意见后对班团干部队伍没有再做修改,正式确定下来。本学期,我首先听取了原有班团干部的意见,只做微调,没有大的变动,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但增加了小组长这个职务,从而使担任班团干部的同学达到14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 1

参与了班级管理。高一(7)班的每一个班团干部都有非常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做到“班级强盛,从我做起”。譬如,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文明监督的值日,看到教室或包干区有垃圾会立即清扫干净;譬如,寝室的寝室长经常协助拖扫寝室等等。因此,无论是在优秀班团干部的评选中还是作文或者是周记中都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班团干部在同学们的心中是值得信赖的。那么,我主要是从三个点来抓班团干部队伍建设:①制度上,每两周对班干部考评一次,进行相应表彰②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召开全体班团干部集体研讨③平常注意关心指导班团干部的学习和生活。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一个最根本、最基础的要素,也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一个永恒探索的主题。高一(7)班“学做真人、学求真知”的班训中“学做真人”这一主题就是为了使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和谐相处,真诚、友善、互爱、互助,做一个真正简单快乐,热爱自己、热爱班级、热爱父母、热爱社会的人。二.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的,同样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环境的资源则可实现自己的快速发展。在构建高一(7)班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首先是学生与学习环境的和谐。这一点高一(7)班的学生做得非常不错。早自习时书声朗朗,课堂上回答或者讨论问题积极踊跃,而且有收有放,晚自习时复习总结、预习思考,落实认真,周末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看书蔚然成风。而且我经常引导学生要树立大学习的观念,打球是学习,唱歌是学习,写作文是学习,练字也是学习,只要用心,一切皆可学习;只要快乐,一切皆可学进。因此,球场上有高一(7)班学生的身影,“校园卡拉ok”赛上有高一

(7)班学生的歌声,地理拼图中有高一(7)班的“三个臭皮匠”,作文比赛、时事竞赛等等都有高一(7)班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都有不俗的表现。其次是学生与学校环境的和谐。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不热爱学校,不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或者不服从学校的各项安排,则班级的发展可以说无从谈起。在这一点上,我引导学生要热爱学校,对学校的各项要求,做到“理解万岁”。譬如周末下午的管理制度,我给学生讲了学校在学生安全问题上的责任性后,本学期请假的同学锐减,有的时候甚至没有。最后是学生与家庭环境和谐的和谐。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受到的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育。在像我们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好象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大,实则不然。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心情往往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在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中,我说的最多的是希望家长能给我们的学生正面的引导、肯定和鼓励。因此,一般给家长介绍学生情况时我会从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与同学关系、尊敬师长、遵守纪律、品格为人等多个方面来汇报和评价。从而使每个家长真正了解自己的子女,真正支持关心他们的学习。学生回家得到了父母的表扬和肯定,在学校学习起来也有劲,生活也感到幸福,自然只想表现好,求进步。因此,可以说学生与家庭环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高一(7)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三.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即每个学生都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1.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譬如,我们班有一些男同学喜欢打篮球,我就引导他们组成一个篮球队,譬如,组织学生给班级文化建设提议案等等,使每个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且高一(7)班的多项班规都是自下而上形成的。2.提供同伴互助和团体互动来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作为高一

(7)班的班主任,我不可能给学生作正规的心理辅导,只可能是思想教育。但在平常的各项班级管理与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我注意用同伴互助和团体互动的形式建立高一(7)班一个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一是坐位编排,“相似者相融”,我注意把性格相近,脾气相融的同学编在一起;二是团体活动(游戏),有时我会在班上组织他们玩一些小游戏,并且鼓励每个寝室形成自己的寝室特色。3.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幸福和学习的快乐。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幸福感时,会对自己的状态感到满意,从而更加积极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教室后壁,我们布置了一个成长记录栏,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亲手绘制的袋子,将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放在里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我引导他们“比勤奋不比聪明”;对于各项活动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示”。因此可以说使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有较高的满意度,有较好的幸福感。人与自身的和谐,应该说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一个重要目的。一个再优秀的学生,如果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则是一个很大的悲哀,譬如马加爵的例子。因此高一(7)班把“无论什么时候都面带微笑,笑迎人生”写进了《创和谐校园高一(7)班决心书》。以上只是我在构建和谐高一(7)班的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学做真人,学求真知”,也是我追求的一种境界。“吐故纳新、自强不息”,和谐的高一(7)班将会不断发展、前进,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魅力无穷的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认为,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我们校园虽然不大,但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教室寝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优秀学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如何,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和谐.大学生的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大学校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业方面的不和谐:弄虚作假;与社会交往的不和谐:普遍伪造自我;经济活动的不和谐:信用差;道德精神的不和谐:道德缺失.而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实质是社会现象在学校的反映,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体现,是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表现.因此,根据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和特点,着力完善诚信教育体系,探索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路径,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构建诚信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的。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在我们的校园里要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学校管理新格局。因为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构建我们美好的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三个社会维度.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三个维度的复合适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我校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全面参与,不懈努力。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扭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而校园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也是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校园的和谐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和谐校园,从我做起”。

而我认为,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团结。俗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可以这么说,校园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

第二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校园和谐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如何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我想借用的古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孔老先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第三是善于倾听。做好师生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加强与不同层面教职工沟通与交流。

第四是加强教育。增强“师德”意识,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焕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是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以此来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效地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校园内、校外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校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下载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家庭

    崇尚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因此,......

    构建和谐互助

    构建和谐互助,打造灵动课堂 ———山东即墨28中李志刚校长报告实录泰州市大泗学校 谢兴宝 7月3日上午,我们一行约20人来到高港实验小学参加区局组织的第五期名师大学堂的......

    构建和谐,从我做起

    构建和谐,从我做起 和谐,一个多么温馨的词语;和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谐,平添了许多美好的因素。 也许你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十分满意,但是你想过没有,还有许多人处在窘迫的......

    构建和谐高速

    构建和谐高速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是交通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行业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用户的一个重要“窗口”。构建和谐交通,必须重视这个“窗口”的建设,那么打造和......

    构建和谐课堂

    构建和谐课堂,实现多维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种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一.和谐的课堂氛围......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并萌发创新等”,为学生发展性教学目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

    构建和谐企业

    构建和谐企业 交流座谈会之致辞 传统文化推展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诸位老师: 企业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我和南京居美馨文化教育中心的全体同仁,衷心欢迎各位来到古城......

    构建和谐企业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开展争先创优,促进企业和谐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