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环境污染防治
2017年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环境污染防治
【导语】2017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近年来,一入冬雾霾就席卷我国多个地区,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北京、上海、广州、贵阳、天津、杭州共六个城市实施机动车限购政策,部分地区实施限行政策。但这种限购限行政策遭到了汽车协会和不少民众的诟病,因为汽车尾气仅占空气污染的20%,剩下的80%治理却迟迟不见动静,新一轮尾号限行措施和汽车限购政策对空气污染治理的解决作用并不明显。少开汽车、绿色出行已成为社会共识,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减少汽车污染、创造美好环境做出应有贡献,但这并不能成为城市管理者推行限行限购政策的依据。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近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制订“史上最严格”《环保法》,树立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着力改善突出的大气、江河污染等环境问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
[原因] 一是环境污染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污染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积累了大量问题,形成了明显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二是环境污染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比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当前,我国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一些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北方地区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成为人们心中的阴影,等等。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阻碍着经济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更满足不了人们对“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诉求。
三是由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这是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讲,就是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面临的挑战] 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我们过去的绿水青山是祖宗留下的,未来美丽的环境是子孙后代应当享受的,当代人要有责任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除了人口多,还有就是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我们用世界上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去继续走高投入、高排放乃至于高污染的路子。
由于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易反复,部分企业和个人法治观念淡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监管缺位,环境保护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各类环境问题仍处于多发态势。
当前,我国正步入增速换挡、方式转变、结构优化、驱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污染防治,还包括发展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需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筹谋划、全面布局。
参考对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的基础,还是我们留给后人最好的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为了保发展、保健康、保幸福。
一是筑牢绿色政绩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绿色成为我国发展的底色。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还是以GDP论英雄,追求短期的政绩。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干部要让正确的绿色政绩观在头脑中落地生根,要树立“抓环保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就是抓对外开放”的意识,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抓项目、抓工作。要建立完整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坚决执行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为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环境问题终生责任追究制。
二是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水、土壤污染是污染防治的核心工作。治理大气污染,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比重降下来。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也关系食品安全,政府必须负起责任,向水污染宣战,拿出硬措施,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土壤污染处于“末端污染”,要抓“本”治“源”。不仅要从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着手,更要管住生产生活“上游”的土地规划、城乡规划。
三是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每个人往往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治理污染不仅仅是政府工作,要让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强化企业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让其主动承担防治责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话语权,群策群力,共治共享,只有形成环境共治模式,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污染防治。
部分来源:
学习中国:习近平指挥三大攻坚战之污染防治
第二篇:2018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互联网慈善
2018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互联网慈善
背景链接
2018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第一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992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1.1万余条募捐信息,为慈善组织开通的在线筹款功能筹款总额超9.8亿元,同比增长三成……近日,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晒”出在线公益成绩单。随着今年5月第二批平台对外公布,民政部指定的募捐信息平台扩充至20家。
在人们对互联网的深度运用和依赖之下,“互联网+公益”能够让募捐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进而在更短时间内募集到更多善款。但“钱来得容易了,去向却更难追踪”这一问题无疑又困扰着很多热心公益人士,并考验着公益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影响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巨额的医疗费用已经让我们家负债累累,真的撑不下去了……”不久前,某慈善平台上一个题为“恳请大家救救4岁孩子的爸爸”的帖子,引发舆论关注。当事人在朋友圈传递出直面疾病的乐观态度令人动容,30万元目标金额迅速集齐。然而,当事人一家很快被质疑收入不菲,名下有公司和多处房产,与求助帖中的描述出入较大。反转的剧情,令网友大呼“受伤”。
中公解读
[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整体分析
一是网络公益信息的真实性有待提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个人在网络上发表公益信息。如谎称自己是困难群体或自己的亲朋好友陷入困境,需要救助,通过发布虚假捐款信息,借机敛财。而这些信息因为带着公益的光环而更具迷惑性,人们往往只有在事后才能证实其真假,这导致不少爱心公益人士不敢轻易相信网络公益信息。
二是网络公益募捐信息的透明度有待提升。透明是助推公益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网络公益募捐信息发布不够透明与专业。虽然近年来中国慈善行业的信息透明整体上处于平稳上升的状态,但慈善会与民办非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整个网络公益募捐信息透明度有待提升。
三是网络公益共意动员的功效有待增强。网络公益作为现代社会公益的新业态,与传统公益相比,动员优势明显。具体体现在:捐赠主体由传统的富人、单位、企业向普通老百姓延伸;公益形式由传统的钱物捐助向技能帮护、心理关怀等方面延伸;公益信息传播由单向度向多向度转变;募捐手段也从传统的当面递交转变为网络支付;“微公益”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等。在看到网络公益强大动员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动员功效也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受网络虚假公益信息的影响,人们参与网络公益的积极性不够高;网络公益的物质与服务资源分配不够均衡;网络公益的劝募数量有待提高。
微观层面具体分析
一是众筹起因源于违法行为。如在“众筹交通事故赔偿款”事件中,众筹发起人的交通肇事行为违法,以“不想坐牢”为由发起众筹项目在朋友圈筹款,仍然有大量人予以捐赠,这样的捐赠行为是否有助纣为虐之嫌尚且存疑。如果对此类因违法行为发起的慈善众筹不加以制止,将出现违法成本由他人买单而导致违法者有恃无恐。
二是众筹事件缺乏紧急程度。近年来,发起人坐拥豪宅、豪车而发起众筹项目筹集治病款的新闻引发人们唏嘘。反观此类项目,最大的特点是缺乏紧迫度,即慈善众筹项目发起人没有穷困窘迫到需要公众施以援手的程度。如果这类项目充斥网络空间,势必会给公众留下虚假烙印,降低人们对慈善众筹的信任度和关注度,导致真正需要众筹钱款治病的对象无法得到帮助。
三是众筹行为涉嫌非法集资。当前,我国对非法集资的认定标准为: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一些虚假的慈善众筹项目未经网络平台实质审核就公布出来,以慈善筹款为幌子吸收公众存款,并在网络空间转发,突破了地域局限性,面对的是不特定网络使用者,游走在非法集资行为的边缘。
[原因分析]
宏观层面整体分析:
一是公益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已出台了诸多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但是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公益慈善事业还不相适应。未来还需出台相应规范性文件,对慈善法的具体实施进行细化。
二是网络运营技术水平较低。现在许多公益组织都开办了自己的网站,但从整体上看,其网络运营技术水平不高。表现在:内容维护更新缓慢,新闻变旧闻;信息互动交流弱,许多网站不注重信息的交互性,没能及时回应网民的关切;信息内容表层化,缺乏深度,有些信息报道重点把握不准,网民关注的关键信息语焉不详。此外,受资金、理念等因素影响,不少公益组织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去运行、维护、研发网站。
三是网络公益组织的监督治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公益行业标准、职业准则,网络公益动员者素质参差不齐,网络募捐受到的规范与约束不严,对个人虚假网络募捐约束不力。民政等部门对网络公益监管不够专业、不够及时、不够有效。公益组织行业与会计师行业的系统对接不够。我国缺乏专业机构对网络公益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价,也没有建立规范的行业准入与退出标准。此外,有些组织对公益项目的落实情况重视、监管、跟踪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共意动员的实效。
微观层面具体原因:
一是事前筛选机制缺失,在网络平台上对慈善众筹实施“零门槛”,没有明确划定慈善众筹的种类和范围,导致任何人因为任何事都能自主发起众筹;
二是事中跟进力度不够,网络众筹平台对发起人的实时情况没有及时跟进和更新,导致捐款公众不了解受捐人实际情况,捐款去向不明,同时,在保护慈善众筹发起人隐私权和捐款公众知情权的选择上,也面临信息公开的平衡难题;
三是事后监管主体责任不明,基于慈善众筹缺乏法律规制的大前提,到底由谁对慈善众筹进行管理和规范,目前没有定论,慈善众筹中出现的虚假求助、滥用尾款等行为缺乏惩戒机制。
参考对策
一是划定慈善公益的范围,确立发起众筹的标准。慈善法第四条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在筛选慈善众筹项目时,可以从真实性、紧急性、合法性三个方面考量是否允许发起,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允许慈善众筹项目在网络众筹平台上公布。
二是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内容。当前我国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中仅规定了网络众筹平台的提示义务,并没有规定实质审查义务,为虚假众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应当进一步明确网络众筹平台的审核责任和内容,明确平台及时更新众筹事项进展和钱款去向的信息公开义务。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众筹平台负有监管义务,一旦发现违法内容,应当及时断开网络链接,防止违法事项扩散传播。
三是引入惩戒机制,对滥用众筹款、虚假众筹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慈善众筹的“纯度”。慈善法规定,对“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的”情形,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罚款等;“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在对慈善众筹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时,可以参照慈善法的规定执行,而不仅仅局限于适用合同法中对捐赠行为的法律规制。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指尖爱心,构筑“公益共同体”
2.“互联网+公益”离不开“互联网+监管”
3.“互联网+公益”汇聚更磅礴的慈善力量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当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捐赠方式,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自发的公益生态网络。不管是救助雪豹、帮助盲童,还是保护环境、医疗援助,一个个微公益
项目能在朋友圈、微信群刷屏,都是在严肃的命题中,注入有趣有料、见人见物的元素。这种“场景化公益”的构建,让爱心的表达更加轻松,也更加有趣。
示例二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公益事业蓬勃兴起,并以迅猛的姿态强势进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蓬勃的动力。互联网凭借其快速传播性及延生扩展无限的特性让公益辐射到更远的地方,影响和帮助了更多的人。微信、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平台、论坛等都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平台,丰富着互联网的传播形式。网上众筹、网上募捐等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公益手段,这一特性让爱心不受地域的限制,扩展到了更远的地方。
[精彩结尾] 示例一
网络微公益为慈善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慈善不必是沉重的,也可以很轻松;慈善也无需强求,因为爱心源于自愿;慈善更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形成“公益共同体”。每个人奉献的爱有限,但借助“互联网+”就能汇聚成爱心洪流。
示例二
互联网就是有这样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引起大家的关注并迅速的做出反应,让温暖及时的温暖需要的人。互联网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严谨的数据增添人文的气息,加上了现代人应有的情怀。“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将成为助推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互联网也会为公益事业注入更为强劲的力量,让整个社会充满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原标题:“苦情圈钱”频上演 公益“众筹” 要有“监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吴 姗 钱一彬
原标题:网络公益的共意动员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肖灵
原标题:慈善众筹并非公益行为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罗佳
原标题:指尖爱心,构筑“公益共同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洪兴
原标题:“互联网+”让公益更有力量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宿春燕
第三篇:2018年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黄河大合唱》被恶搞
2018年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黄河大合唱》被恶搞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伴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一群人一边吼着“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时而扭动屁股乱舞手臂„„最近,一个“年终奖”版的《黄河大合唱》视频流传在网络上。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大多数观众看后不仅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想“咆哮”:“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
深度解析
一首《黄河大合唱》,交织着家仇国恨,抒发着卫国豪情,既有“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的悲戚,更有“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壮志。经典沦落至此,是时代之殇。抛弃经典,就是忘却历史。值得追问的是,恶搞《黄河大合唱》,从企业到学校,乃至某卫视的综艺栏目,均有此丑陋行为。这绝非“集体无意识”,而是在过度娱乐化支配下的道德沦丧。娱乐有娱乐的底线,严肃有严肃的必要,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根本无法传递会心的笑声。
恶搞经典作品危害甚深,不仅因为恶搞本身的解构负能量很大,也在于“集体无意识”的破坏力量不容小觑。不可否认,恶搞在表演时可能激起一些廉价笑声。正因为解构和恶搞经典来得容易,博得的笑声也很廉价,所以表演形式容易被更多人模仿。但廉价笑声中所传播的,并不是什么娱乐精神或者欢笑氛围,而是价值的愈发虚无,道义的愈发破落。以无所谓的态度恶搞和篡改经典作品,会在温水煮青蛙中撕毁本应坚守和捍卫的道义底线、价值认同,从而拉低人们的审美品位,混淆正常的社会认知。
总书记曾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承平日久,追求精神快乐无可非议,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公民权利,但是通过恶搞经典而获取快乐,这种快乐是廉价的,是庸俗的,也是不可宽宥的。由此而言,抵制恶搞和解构,人人都有责。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要遏制恶搞红色经典的风气。
第一,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严肃严厉追究恶搞者的相关责任。
第二,对恶搞者而言,也应对历史多一些敬畏,即便想借助创新扩大作品的影响力,也不能肆意妄为,否则,必将付出相应代价。
最后,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氛围,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会向前发展,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四篇:2018年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
2018年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从减税降费、简政放权,到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措施,在“加”“减”之间折射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走向。
“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发言,着眼发展大势,突出问题导向,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中公解读 分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变化,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我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参考对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扎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构建新支撑,推动发展动力变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更加突出共建共享和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安排,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第五篇:2018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社会治理智能化
2018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社会治理智能化
背景链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中,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契合当今时代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实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代前沿、把握发展大势、带领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具体体现,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有力抓手。
中公解读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我们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意义]
顺应社会治理对象多元化的趋势,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性。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精准治理、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顺应社会治理环境复杂化的趋势,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的预见性。在所有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最难预测的就是不同于常规的“小概率”危机事件。在危机困境突然爆发时,管理者往往处于非理性决策与经验决策的状态,因而面临更大的风险性。大数据技术则通过GPS设备、RFID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卫星遥感等各种传感器介入互联网终端,使自然与社会运动变化的征兆信息,以传感数据、交易数据、交互数据的方式为人所捕捉,有效减少信息盲点。在具体实践中,相关执法部门之间要加强数据资源的交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和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对社会治理相关领域数据进行归集、挖掘及关联分析,强化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数据支撑,构建起智能防控、综合治理的公共安全体系。
顺应社会治理内容多样化的趋势,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的高效性。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我国实际来看,情况亦是如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流动人口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虚拟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相互交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民族宗教服务管理、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政府治理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已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也难以有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明显鸿沟。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日常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和运用大数据,有助于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实现城乡统筹而不是城乡有别、区域协调而不是区域分割,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问题]
由于社会治理涉及的领域、主体和社会组织等纷繁复杂,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林林总总。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困境。十九大报告首先提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但是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具体工作实践中,人们对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认识和理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诸如治理意识淡薄,把人民群众当做治理对象而不是主体;大数据思维欠缺,较少思考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解放”双手;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容易导致治理的时间和物质成本的浪费等。
其次是机制滞后的困境。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特征,它是形成社会有效治理,实现治理智能化的重要保障。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治理机制创新滞后于实践发展,从而导致现实中的社会治理出现一系列的规制的不适用、不匹配情况,进入诺斯所说的无效率的“锁定”状态。譬如无人驾驶的法律规范问题、“360水滴门”背后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机器写作盛行下知识产权的认定问题等。
最后是供需失衡的困境。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是一种相比较而产生的负面情感。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民众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或者期望高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水平,就可能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这并不是因为社会治理能力的弱化,而是由于社会治理主体在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小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表现在:治理能力滞后,部分治理主体缺乏先进的理念和高效的技术,加之制度执行、政策落实不够,难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节奏;大数据技术欠缺,在大多数社会基层社区中,专业人才和设备严重匮乏,难以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覆盖;智能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当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商业领域越来越普遍,而智能服务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拓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通过系统分析社会治理面临的客观形势和现实困境,我们认识到创新社会治理必须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加以解决。从人工智能发展大势中挖掘巨大的价值,引领社会治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已成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对策措施
树立社会治理智能化理念。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治理智能化是顺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改变甚至重塑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关联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社会治理智能化理念,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其次,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治理智能化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现实需要。在智能互联技术日益普及和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面临跨区域、跨行业、跨群体的社会治理需求层出不穷,网络虚拟空间治理水平急需规范提升等新挑战。应对这些新挑战,破解治理难题,必须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最后,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治理智能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人民群众对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个性化发展等的需要不断增长,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可以为满足人们的新需要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相关政府部门是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提高其数字化服务水平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是整合共享政务数据。全面整合条块分割的政务数据资源,突破政务数据的区域、部门和层级限制,建成对内一体化政务信息系统和对外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升政务数据信息的整合覆盖、分级管理、统筹利用和互认共享水平。二是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效拓展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政务服务种类和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精准有效破解区域、城乡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难题。三是充分发挥法律、标准、示范等的规范引导作用。发挥法律规范、标准引领、示范带动在数据整合应用、平台接入、服务价值、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权责清单和服务指南,鼓励社会治理主体依法参与政务数据的开发利用,提升政务数据服务社会治理的综合效能。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载体和前沿,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有效举措。一是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水、电、能源、交通、管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全面布局物联网、无线网等,使数据提取和移动交互更为便利,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奠定基础。二是推动不同领域数据互联互通。促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构建覆盖城市运营各领域信息的“城市数据湖”,促进不同领域数据互联互通,提高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三是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深度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深入挖掘“城市数据湖”海量实时更新数据和沉淀储备数据,提高城市治理者对大数据的研究应用能力和数据使用效率。
探索网络化社会治理新模式。目前,社会治理正向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应充分借助智能互联技术,探索实施“互联网+群众路线”治理模式,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扩大参与广度,拓展参与深度。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宣传引导,既要掌握在线宣传引导的主动权,弘扬社会正能量;又要推动宣传力量下沉,在城乡社区基层组织进行线下配套制度建设和服务宣介。二是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志愿者和社会团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三是以网络为依托,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丰富群众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渠道,形成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强大合力。
文章素材
[标题]
1.识别更精准 服务更聪慧
2.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开头] 示例一
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正日益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这“三个转向”,对社会治理智能化提出了新要求。
示例二
科技创新可以给政法工作插上“金翅膀”、装载“加速器”,信息化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引领智能文明发展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综治战线站在时代潮头,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应用,把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起来,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结尾] 示例一
人工智能已悄然渗入到我们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在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列的,还会有“数据治国”,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要充分的将自身的方法技巧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用自身的人文理念去感染大众,让我们充满人文情怀,去欣赏和享受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进程,相信通过人工智能的助力会让社会治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示例二
传统的政府治理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已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也难以有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明显鸿沟。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日常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和运用大数据,有助于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实现城乡统筹而不是城乡有别、区域协调而不是区域分割,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资料来源:
学习时报: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意义重大
人民日报: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光明网: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