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再次印发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共5篇)

时间:2019-05-15 00: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再次印发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再次印发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再次印发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落实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和《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及《贵州省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实施监管督查。

第三条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必须坚持 “实事求是、科学认定、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或单位应根据本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第五条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第六条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事故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事故隐患。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岗位责任制度、档案台帐制度、监控和应急管理制度、挂牌制度、限期整改销号制度、专项资金使用制度、统计分析制度、定期报告和举报奖励等制度。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排除从业人员存在的各类违章行为和带病运行的设备、设施及生产场所的各类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第八条

各市(州、地)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上报的事故隐患的审核工作,确定本级挂牌督办治理事故隐患;负责辖区内交通运输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

第九条

各市(州、地)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在向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申报挂牌督办事故隐患治理的同时,还应向上级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报告备案。

第十条

各市(州、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各交

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上报的事故隐患的审核工作,确定本级挂牌督办治理的事故隐患;负责向属地政府相关部门申报挂牌督办治理事故隐患;负责辖区内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和挂牌督办事故隐患治理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

第十一条

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对省级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上报的重大事故隐患的审核工作,确定本级挂牌督办治理的事故隐患。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班组排查、项目排查、综合管理部门排查和群众性排查等分级分类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并对各类事故隐患认真进行登记,积极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每月至少排查一次事故隐患。在每月5日前,向上级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上报《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表》(附表一)和《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登记表》(附表二)。

生产经营单位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认定,制定事故隐患整改治理方案,落实事故隐患整改的措施、资金、期限、责任人和应急预案。

第十三条

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成立以生产经营单位第一责任人为组长及技术人员、专家参加的重大事故

隐患治理小组,组织技术人员、专家评估,制订整改方案。整治方案主要内容:

1、重大事故隐患的基本情况;

2、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3、治理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4、治理经费和物资保障;

5、负责治理的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工;

6、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7、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8、其他有关事项。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应及时填报《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登记表》(附表二)报当地交通行业管理机构。

第十六条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省级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或督查。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完成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后,应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专家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及时向挂牌督办单位提交验收销号申请并填报《贵州

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验收报告表》(附表三)。经挂牌督办单位审核验收合格后予以销号。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应按照《贵州省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因事故隐患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条

承担检测检验、安全评价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评价证明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各级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举报。

重大事故隐患可逐级举报,也可越级举报。对举报人身份信息应严格保密。

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所涉管理内容如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交通运输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运输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消除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设施装备以及人的操作行为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使用等措施进行治理方能排除的事故隐患。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负责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交通运输部确定的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

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部属单位(简称管理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的管理、整改实施工作,并落实上级挂牌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

第五条

交通运输企业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设施装备的管养单位(简称责任单位)是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和整

改销号等制度。

第六条

责任单位应当排查本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备。报备主要内容包括:

(一)隐患的状态及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说明;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七条

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督促检查责任单位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适时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反馈责任单位。

第八条

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对以下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一)责任单位报告的;

(二)管理部门督查发现的;

(三)上级管理部门、本级人民政府责成挂牌督办的;

(四)同级相关管理部门移交的;

(五)社会举报并经查实的;

(六)其他需要挂牌督办的。

第九条

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工作,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管理部门下达挂牌督办通知书;

(二)被挂牌督办单位按照挂牌督办通知书要求督办或整改;

(三)管理部门负责跟踪督办;

(四)整改结束,被挂牌督办单位应当向管理部门提出销号的书面申请;

(五)管理部门应当核查整改情况,合格的应当予以销号。

第十条

挂牌督办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被挂牌督办单位名称;

(二)挂牌督办内容;

(三)整改要求;

(四)整改期限。

第十一条

被挂牌督办的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落实挂牌督办通知书的要求,督促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责任单位应当按照挂牌督办通知书的要求制定整改方案。

第十二条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和任务;

(二)方法、措施和预案;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四)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五)时限和要求。

第十三条

管理部门应当跟踪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被挂牌督办单位应当加强与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汇报重大隐患整改情况。

第十四条

因非责任单位原因导致重大事故隐患不能

如期整改的,责任单位应制定安全防范保障措施,并报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

管理部门收到销号申请报告后,应当及时核查。符合整改要求的,应当予以销号;不符合要求的,责令继续整改。

第十六条

对不履行挂牌督办要求、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责任单位,依法暂扣其经营许可证,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依法注销其经营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

管理部门应当在季末后15日内,逐级报送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情况。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隐患”),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及上级要求,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隐患排查治理应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督办”原则,建立以工程项目为排查治理主体,广大职工积极参加,主管部门牵头推进,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各级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第三条 各级应将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及时录入股份公司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平台系统(以下简称“平台系统”)。平台系统中的“想到隐患”是指事前识别出的危险源,“发现隐患”是指施工过程中已存在的隐患。

第二章 隐患的定义与分级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以及作业环境职业危害等不安全因素。具体分类包括:

1.一般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或短时间内能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较大、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分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分为一、二、三级。

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隐患可能危及1人至9人受到伤害,且整改难度较大,需局部停工整顿,但限期内经过整改治理即可排除的隐患。

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隐患可能危及10人至29人员受到伤害,且整改难度很大,需全面停工,经过一段时间整改治理仍不能有效排除的隐患。

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危及30人以上人员受到伤害,且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企业信誉影响,后果特别严重,需全部停工整治。

第三章 职 责

第五条 集团公司

1.指导各单位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监督检查各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推进情况。

2.定期公布集团公司指导性重大危险源清单,制定指导性控制方案及措施。

3.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对本级发现的隐患应及时录入平台系统,督促有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4.及时收集和掌握一级重大隐患信息,监督专项治理方案的落实,对一级重大隐患定期进行公示,必要时及时挂牌督办。

5.负责隐患平台系统使用的推行、监督、维护和考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和下发专项通报。

6.集团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其它职能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第六条 区域工程指挥部

1.检查、监督本区域工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2.定期、不定期对本区域内工程项目组织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项目整改,并将有关信息委托受检项目部及时录入平台系统。

3.对本区域内排查的一、二级重大隐患及时向两级公司反馈。

第七条 工程公司

1.指导工程项目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监督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推进情况。

2.负责定期发布本级指导性危险源及风险分级清单,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价和安全生产检查,对想到的隐患和检查发现的隐患应及时录入平台系统。

3.负责对所属项目部(项目分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汇总分析和通报。

4.及时收集和掌握所属项目部(项目分部)二级及以上重大隐患信息,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制度,定期进行公示,对一级重大隐患及时上报集团公司,对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必要时牵头组织制定二级及以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监督落实。

5.每月28日对所属项目部(项目分部)平台系统中本月录入的隐患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上报集团公司安质部。

第八条 项目经理(指挥)部

1.定期组织分析识别本项目的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级并编制项目风险源目录清单,根据项目实际对集团公司和工程公司制定的有关措施进行细化和完善,及时将想到的隐患录入平台系统,并对项目分部进行交底。

2.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录入安全隐患系统。

3.负责本级平台系统的监控与维护,对所属项目分部平台系统的使用情况给予指导。

4.收集和掌握项目三级及以上重大隐患信息,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制度,定期进行公示,对一级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信息及时上报集团公司,组织制定二级及以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监督落实。必要时挂牌督办。5.每月28日对项目平台系统中本月录入的隐患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上报集团公司安质部。

第九条 项目分部

1.定期组织识别本项目分部范围内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级并编制目录清单,督促工程队(或“架子队”,下同)落实有关控制措施;对识别出的风险源要及时录入系统并由项目分部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队进行上场前的危险源告知和交底。

2.负责本项目分部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监督、指导所属工程队、作业班组每日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工作。

3.收集并掌握本项目分部内三级及以上重大事故隐患信息,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制度,定期进行公示,并及时将有关信息报告项目部及所属工程公司。负责对本项目分部内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组织制定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监督落实。

4.每日通过平台系统填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情况。

第十条 工程队

1.负责组织对本队内每项工程开工前进行风险识别及风险级别判定,对相关分项工程或施工工序存在的事故隐患和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并对作业班组进行交底。

2.每日组织对本管区施工项目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项目分部(项目部)录入平台系统,并制定一般事故隐患整改措施及时组织整改。3.负责事故隐患整改方案的落实。4.负责一般事故隐患整改复验工作。第十一条 作业班组

1.负责每日工前对当天施工内容和存在的风险向所有作业人员做班前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负责落实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管理、技术等预控措施。

2.班组长负责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巡查,发现安全隐患时应按照预案及时落实应急处臵措施,无法处臵时应及时向工程队汇报。

3.负责一般隐患的整改与自查自验,并将整改情况报工程队安全管理人员。

第四章 隐患排查的程序

第十二条 针对识别的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或方案,对风险及造成的危害、控制方法及措施,利用会议交底、施工牌公示、工地广播或小喇叭公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布、宣传、教育、培训、交底等,使全员了解施工安全风险和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三条 隐患排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方案、查隐患、查整改、查安全教育培训、查指挥操作行为、查安全防护用品使用等,排查的范围包括营区驻地、工作场所等生活、工作的一切场所。

第十四条 隐患排查的方式,根据排查范围、目的、内容、频次而定,主要有定期性、专项性、经常性、季节性、节假日、突击性检查等。

1.定期隐患排查。由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进行。集团公司每半年组织一次,工程公司每季度组织一次;项目部每月组织一次,分部每旬组织一次,工程队每周组织一次,班组每天组织一次。每次检查应有考核、评价结果、检查记录。

2.专项检查:对重难点工程或安全高风险工点(营业线或跨线施工,水中作业,深基坑高边坡、制运架梁,地铁、不良地质隧道,特殊结构施工,…)组织的安全检查。由集团公司或区域工程指挥部适时组织。

3.经常性隐患排查:主要由项目部(项目分部)、工程队安全管理人员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经常性预防检查。主要有:

(1)各级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及安全值班人员日常巡回隐患排查。

(2)班组进行工(班)前、工(班)中、工(班)后岗位隐患排查(“三工制度”检查)。

(3)各级管理人员在检查生产同时检查安全。

4.季节性隐患排查:季节性隐患排查是针对不同的气候特点可能给施工生产带来危害而组织的隐患排查。排查由项目部(项目分部)适时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

5.节假日(特别是重大节日,如: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前、后防止职工纪律松懈、思想麻痹等进行的检查。检查由项目部(项目分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节日加班,更要重视对加班人员的安全教育,同时认真检查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6.根据工程公司和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部需要,由项目部(项目分部)经理组织开展突击性检查,查安全措施落实与可靠性、施工组织与特种人员上岗作业、机械设备运行状况等真实情况,更为真实掌握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强化安全管理地具体措施。

第十五条 工程队须组织开展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查。1.自检:班组作业前、后对自身所处环境和工作程序进行隐患排查,随时发现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对不能自我整改、控制的隐患向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及时汇报。

2.互检:班组之间开展隐患排查。可以做到互相监督、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吸取教训。

3.交接检查:上道工序完毕,交给下道工序使用前,须由领工员组织安全员、技术员、班组长进行隐患排查或验收,确认无误或合格,方能交给下道工序使用。

第十六条 隐患排查可以通过采用隐患排查表和实测实量检测手段,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安全评价。

第五章 隐患的治理程序

第十七条 班组长应随时组织对各自施工点进行跟踪检查,发现一般隐患时,应及时告知工程队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落实隐患整改措施。

第十八条 工程队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每日不定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巡查,一旦发现了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项目分部)安质环保部汇报。

第十九条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工程队立即组织整改验收。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根据重大隐患的级别由各级施工技术部门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各单位主动发现并正在治理的隐患,上级检查时不再予以处罚。但对于未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治理不力的单位,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处罚暂行办法》给予经济处罚。

第二十条 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对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迅速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并设臵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设施、设备,应加强监控、维护和保养,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第二十一条 工程公司、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部至少每周对平台系统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对长期无隐患和隐患超时未整改的项目部(项目分部)应加大督查频次和内容,专项督查内容包括:

1.所属项目部(项目分部)是否每天登陆,并如实填报信息。

2.是否按照本办法要求每天想到隐患、发现隐患,并将有关信息录入平台系统。

3.消除隐患的有关信息,如整改措施、图片等是否按要求录入平台系统。

4.是否存在事故隐患漏报、瞒报等现象。

5.是否存在填报的事故隐患及其治理情况与实际检查不符的现象。

第二十二条 对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应当督促责任单位立即进行整改;对不积极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可提级处理,必要时申报上级挂牌督办。

第六章平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第二十三条 各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按照分工系统进行,安全质量管理部是安全隐患排查的牵头部门,各职能部门是分管业务范围内安全隐患排查的主管部门,对本系统排查的安全隐患应逐级按照职责分别登陆平台系统进行录入,分级督促整改,限期销号。

第二十四条平台系统的登陆和录入

各级应每日登陆平台系统,根据《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中隐患排查频次要求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及时对排查的隐患进行录入。集团公司至少每半年录入一次;区域工程指挥部应委托本区域内受检项目部至少每半年录入一次;工程公司至少每季度录入一次;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指挥)部至少每月录入一次;工程公司项目部(项目分部)每日录入一次。

各级分管领导每周、主管领导每月都要登陆平台系统,查阅本单位的隐患排查信息录入和整改封闭情况。

第二十五条 各级应分别建立平台系统信息员花名册,并实施动态更新,随时掌握在建项目部(分部)信息员的动态情况。

第二十六条 对于隐患信息,各级应严格按照机关、项目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平台手册要求分别进行录入,填报的隐患应真实准确,杜绝上传虚假隐患信息。

第七章 考 核

第二十七条 各级应定期对平台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考核、通报。原则上,集团公司每月考核一次,季度汇总,按内插法进行奖罚兑现,并下发通报;工程公司、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指挥)每月考核、通报。

第二十八条 对隐患排查工作不落实、不重视的单位、排名靠后的单位,实行责任单位主、分管领导交班制度。具体为连续2个月考核靠后的1个单位、连续3个月考核靠后的2个单位、连续4个月考核靠后的3个单位,工程公司、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指挥)部分管领导到集团公司交班;连续3个月考核靠后的1个单位、连续6个月靠后的2个单位,工程公司、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指挥)部主管领导要到集团公司交班。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负责解释,法律法规或上级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关于印发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府〔2011〕3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各类场所、设施、建(构)筑物的产权(或者授权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和环境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容易引发重特大安全事故、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停用,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相关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 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按照“单位主体、部门监管、社会监督、公众参与” 的原则,落实“属地负责、部门管理”工作责任。第二章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建档监控、整改效果评价、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等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定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单位。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个体经营户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隐患整改负责。

第六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的综合监管。

发改、经信、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国土、住建、交通、水利、农林、商务、文广新、卫生、体育、环保、旅游、粮食、国资、工商、质监、气象等部门以及电力等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对监管领域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有监督管理、日常跟踪和协调指导责任。监察部门应当加强对同级其他职能部门以及下级人民政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政府主要领导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各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领导责任。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工作督查每年不少于1次。第三章 事故隐患的发现与认定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隐患档案,并实施监控和治理。

化工生产、冶金、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等高危行业(领域)的重点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事故隐患月度自查、季度专家排查、重要部位必查和排查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其他单位组织事故隐患全面排查每年不少于2次。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及时书面报送当地有关监管部门。

第九条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组织安全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各类事故隐患,督促和指导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对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必须落实监管和监护责任;发现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事故隐患,应当及时移交并记录备案。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开展事故隐患集中排查工作,组织本地区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活动,做到属地排查有方案、有目标、有措施、有督查、有考核。市政府组织的全市性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每年不少于1次;县级市(区)政府(含管委会,下同)组织的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每年1~2次;镇(含街道、开发区,下同)政府组织的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每年不少于2次。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应当畅通安全生产社会监督渠道,公布举报电话,并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受理、记录建档、移送转办等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相关监管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组织核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情况危急的,应当立即到现场核查、处置。

第十二条 一般事故隐患,由相关监管人员或者其他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直接认定。重大事故隐患,按照“谁主管、谁认定”的原则,国家及行业标准有认定依据的,按照其规定执行;无具体认定标准的,由县级以上有关监管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认定。对于涉及多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认定。

第十三条 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在每年6月末和12月末分别向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和上级监管部门报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排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将隐患主要情况报送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排查未发现新的事故隐患的,经本部门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签名,实行书面“零报告”制度。在规定期限内未书面报告的,视作“零报告”。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当定期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监察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连续“零报告”地区、部门排查治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第四章 重大隐患的整改

第十四条 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的市、县级市(区)、镇三级政府分级挂牌督办制度。凡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和报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经本级政府常务会议审查通过,并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跟踪督办部门,落实整改与监管工作。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明确的跟踪督办部门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责任单位,应当下达《整改通知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事故隐患的基本情况;

(二)事故隐患的类别;

(三)法律依据;

(四)事故隐患整改责任单位;

(五)事故隐患的整改要求和整改期限。

第十六条 凡列入各级人民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均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及时通报整改情况。

第十七条 整改责任单位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应当做到整改措施、管理责任、整改资金、整改进度和应急预案“五到位”,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整改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整改的机构和人员;

(五)整改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七)其他与整改工作相关的事项。

第十八条 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前或者整改过程中,整改责任单位应当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立即停产、停业或者停用,并设置警戒标志。

第十九条 重大事故隐患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整改责任单位的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政府分管领导应当参加工作督查。对全市重大事故隐患挂牌整改工作的督查,市政府每年不少于1次,县级市(区)政府每年1~2次,镇政府每年不少于2次。相关监管部门对负责跟踪监管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督查每年不少于2次。

第二十条 列入各级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按时完成整改的,整改责任单位应当提前1个月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跟踪督办部门书面申请延长整改期限。第二十一条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整改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申请验收销案。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后的10个工作日内组织相关人员或者专家,对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应当向整改责任单位出具《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意见书》,并抄送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整改责任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二条 对于整改投入大、涉及面广、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经市、县级市(区)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认定后,列入《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目录》,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的跟踪监督和管理监控责任。凡列入《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目录》的重大事故隐患,有关整改责任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对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第二十三条 整改责任单位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当按照“一案一档”的要求,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档案。列入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由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和跟踪督办部门落实“一案一档”。

重大事故隐患“一案一档”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政府挂牌文件、整改通知书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书;

(二)重大事故隐患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书(表);

(三)整改措施、管理责任、整改进度、资金落实和应急预案等情况记载;

(四)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前后影像资料;

(五)申请销案或者延长整改期限的书面报告;

(六)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意见书。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的监管履职情况,列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内容。列入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在限期内不能完成整改的,实行“一票否决”,相关地区和监管部门不能被评为综合工作先进,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能被评为考核优秀或者个人先进。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安全生产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与奖励。相关监管部门对举报或者处置重大事故隐患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与奖励。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相关监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情况的;

(三)未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告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

(六)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七)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相关监管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八)对整改工作敷衍、限期内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

(九)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相关监管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按有关规定处理。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治理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范和减少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隐患定义】本办法所称事故隐患,是指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含直接从事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规定,存在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环境危险因素的行为或状态。

第四条【治理主体】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应部署、督促、检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五条【管理权限】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全国交通运输 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有关部属单位和交通运输中央企业本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落实。

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管辖范围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直接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和重大事故隐患报备。

第六条【工作原则】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督导、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二章 分类分级

第七条【隐患分类】事故隐患按业务领域分为道路运输、水路运输、港口营运、城市客运、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收费公路养护与运营和其他等七个专业类型。每个专业类型可按照业务属性分为若干类别。

第八条【隐患分级】事故隐患分为重大事故隐患和一般事故隐患两个等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易导致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且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或需停工停产经过一定时间方能排除的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除重大事故隐患外的事故隐患。

各类别重大事故隐患具体判定标准由交通运输部另行颁布。

第三章 隐患排查与治理

第九条【制度责任体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 故隐患排查、告知(预警)、整改、评估验收、报备、奖惩考核、建档等制度,逐级明确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

第十条【资金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人员、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

第十一条【工作机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工作机制,明确隐患排查的责任部门和人员、排查范围、程序、频次、统计分析、效果评价和评估改进等内容,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第十二条【日常排查】事故隐患日常排查由生产经营单位基层班组组织,班前、班后开展的例行事故隐患排查,排查范围应覆盖本班次所有生产作业环节。

第十三条【专项排查】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是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在一定范围、领域开展的针对特定事故隐患的排查,一般包括:

(一)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有关部署;

(二)季节性、规律性安全生产条件变化;

(三)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业务投入使用对安全生产条件形成的变化;

(四)根据安全生产事故情况,举一反三,开展针对性的事故隐患排查。第十四条【定期排查】事故隐患定期排查是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涵盖全部生产经营领域、环节的事故隐患排查。定期排查每年应不少于1次。

第十五条【企业管理机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第十六条【隐患报告】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十七条【排查记录】生产经营单位应认真填写事故隐患排查记录,形成排查记录台账,包括排查对象或范围、时间、人员、安全技术状况、处理意见等内容,经隐患排查工作责任人签字后妥善保存。

第十八条【隐患等级及清单】生产经营单位对发现或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分级判定标准,确定事故隐患等级,并进行登记,形成事故隐患清单,并向相关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重大事故隐患应逐项建立专门档案。

第十九条【隐患治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立即组织整改;重大事故隐患应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整改的目标和任务;

(二)整改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措施;

(四)整改责任部门和人员;

(五)整改时限及节点要求;

(六)应急处置措施;

(七)跟踪督办及验收部门和人员。

第二十条【安全防范】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整改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范发生次生事故。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立即制定应急措施,并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第二十一条【重大事故隐患验收】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成立事故隐患整改验收组进行专项验收,成员应包括企业负责人或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和行业领域专家,整改验收应根据事故隐患暴露出的问题,全面评估,出具整改验收结论,并由组长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一般事故隐患验收】一般事故隐患整改完成后,应由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或事故隐患责任单位组织验收,出具整改验收结论,并由验收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

第二十三条【重大事故隐患验收】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通过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验收结论报送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并申请予以销号。第二十四条【评估改进】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对事故隐患原因及整改工作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措施,依据有关规定和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第二十五条【统计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定期组织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梳理、发现安全生产苗头性问题和规律,形成统计分析报告,事故隐患统计分析报告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并作为安全生产的考核依据。

第二十六条【考核激励】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的表彰、激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主动参与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并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员工岗位绩效考核。

第二十七条【投诉举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全员参与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从业人员对生产经营中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不落实,危及生产经营安全的行为和状态进行投诉或举报,并切实保障投诉或举报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工会参与】工会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时,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研 究答复;对危及从业人员生命安全的事故隐患,有权向生产经营单位建议组织从业人员撤离危险场所,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立即作出处理。

第二十九条【相关方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项目发包、场地或设施设备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方服务】生产经营单位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业咨询或技术支持,但不改变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

第四章 重大事故隐患报备

第三十一条【报备原则及方式】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及时报备、动态更新、真实准确”的原则,通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向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管理部门及时报备重大事故隐患信息,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责任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审查报备信息完整性。

第三十二条【报备内容】重大事故隐患报备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隐患名称、类型类别、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及所在行政区划、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管理部门;

(二)隐患现状描述及产生原因;

(三)可能导致发生的事件及后果;

(四)整改方案或已经采取的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遗留问题;

(五)事故隐患整改验收情况、责任人处理结果;

(六)整改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还应报送事故及处理结果等信息。

上述第(四)

(五)(六)款信息在相关工作完成后报备。

第三十三条【报备方式】重大事故隐患报备包括首次报备、定期报备和不定期报备三种方式。

(一)首次报备:应在重大事故隐患确定后进行报备。

(二)定期报备:报送重大事故隐患整治的进展情况;

(三)不定期报备:当重大事故隐患状态发生新的重大变化时,应及时报备相关情况。

第三十四条【直接报告】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报备时限】重大事故隐患首次报备应在重大事故隐患确定后5个工作日内报备,定期报备应在每季度结束后次月前10个工作日内报备,不定期报备应在重大事故隐患状态发生重大变化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报备。

第五章 事故隐患督促检查

第三十六条【制定督查计划】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并根据管辖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监管对象和上级管理部门工作部署等制定安全生产督查检查计划,明确督查检查责任部门、检查范围及要点。

第三十七条【督查内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下级管理部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贯彻落实上级管理部门关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部署和要求的情况;

(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机制、工作规范的建设情况;

(三)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督促整改、统计分析及警示预警等工作落实情况;

(四)安全生产督促检查情况,重大事故隐患执法和管辖范围内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情况;

(五)事故隐患责任追究情况。

第三十八条【督查内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管辖范围内重点监管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贯彻落实管理部门关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部署和要求的情况;

(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体系、岗位制度、工作程序等建立情况;

(三)重大事故隐患报备和档案建立情况;

(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跟踪督促和整改落实情况;

(五)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警示教育和责任追究情况。第三十九条【信息记录与报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及时记录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应通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及时填报。

第四十条【配合检查】交通运输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四十一条【委托服务】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上述事故隐患督查检查工作。

第六章 事故隐患整改督办

第四十二条【督促整改】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监督检查、社会举报核实发现的未按要求有效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或整改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下达督促整改通知书,责令立即整改,明确存在问题和整改要求,并指定人员负责跟踪督促。

第四十三条【挂牌督办】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管 辖权限,对管辖范围内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直接监督管理企业或下一级管理部门挂牌督办,及时下达事故隐患挂牌督办通知书,明确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时限和督办责任人,并监督落实。

第四十四条【验收时限】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接到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结论报备和销号申请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验收结论及验收程序予以形式确认,并对形式确认通过的予以销号,不通过的应提出下一步督办要求和措施。

第四十五条【停工停产】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未按挂牌督办要求整改重大事故隐患,或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不能保证安全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责令责任单位停工停产整顿。

第四十六条【停业恢复】责令停工停产整顿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要求整改结束后,应按程序组织验收。验收通过的,应向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申请复核,复核合格后,生产经营单位方可恢复生产经营。

第四十七条【部挂牌督办】交通运输部在督促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通知当地省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挂牌督办,情况严重的,可由交通运输部直接挂牌督办。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研判警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按季度和 对管辖范围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管辖范围内事故隐患集中多发,应及时发布警示信息。

第四十九条【总结报告】省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在次年1月30日前将总结分析报告通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隐患治理信息系统报送至交通运输部。

第五十条【激励约束】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依法建立事故隐患责任追究和举报奖励机制,明确事故隐患奖励和责任追究条件、方式和措施;鼓励并及时受理社会举报,对发现和治理事故隐患有功的单位及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或表彰。

第五十一条【信用管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依据管辖权限,将不按要求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报备等不良行为记入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安全生产信用记录。

第五十二条【执法处罚】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责任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未按要求限期整改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工停产整顿;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依法依规上限处罚。

第五十三条【强制措施】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作出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相关设施或者设备的决定,生产经 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现实危险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书面通知有关单位停止供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等措施,强制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决定。

第五十四条【第三方服务机构责任】受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或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承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工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对其承担工作的合规性、准确性负责,未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执行或弄虚作假的,应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并纳入安全生产信用记录。

第五十五条【监管追责】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未履行督办责任,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人员,应依法依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信息系统】交通运输部负责建设并维护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第五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单位是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生产经营行为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下载关于再次印发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再次印发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工段为......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各项工作,有效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根据......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德兴电镀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各项工作,有效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长春经济圈高速公路是交通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中东北区域骨架公路网中“五纵、八横、两环、十联”中的......

    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办发[2008]16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为加强本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的管理,把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事故发生之前,通过对隐患的排查治理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尽早发......

    房山区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房山区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实 施 办 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治大隐患、防大事故”的基本要求,强化公司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严防隐患失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