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8: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渝办发[2008]16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五月二十二日

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监督治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其监管监察工作。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及时解决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全市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监察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监督监察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实施综合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排查、建档、报告、治理、监控、评估、资金保障及使用等事项,并组织落实。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负责。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接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发现所报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章 事故隐患的分级、排查治理的范围和内容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八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范围为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各行业(领域)的全部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包括:

(一)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冶金、有色、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企业及其生产、储运等各类设备设施;

(二)道路交通、水运、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单位、站点、场所及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

(三)渔业、农机、水利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单位、场所及设施;

(四)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含水上游览场所)、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网吧、公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

(五)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六)易受风暴潮、暴雨、洪水、暴雪、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企业、单位和场所;

(七)近年来事故多发的地区和单位。

第九条 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包括: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缴存、“安保互动“等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四)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五)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

(六)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七)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八)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九)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

(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执行情况;

(十一)道路设计、建设、维护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等情况;

(十二)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第三章 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和报告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生产的规程和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禁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十三条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立即组织治理。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五条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还应及时向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六条 对于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向下属单位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撤离人员、停止作业、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第四章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生产的规程、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

第二十二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点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区县(自治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整改指令书应当报主管部门和市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隐患的概述、类别和等级;

(二)事故隐患的整改期限和目标;

(三)事故隐患的整改责任单位和督办单位。

对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生产安全的,应当同时下达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的决定。有关单位接到决定后必须立即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

第二十四条 一经确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必须全部实行市政府、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乡镇(街道)政府三级挂牌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基本情况、治理情况要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示。各级政府和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登记表、数据库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销号的滚动监管机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要建立日进度表,治理进度情况要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和市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并由市政府督查室督查落实情况。

第二十五条 对挂牌督办并采取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整改无望或者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六条 市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半年将本市的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情况和统计分析表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第二十七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非法和违法行为及其责任者。

第二十八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发现属于其他有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重大事故隐患的,应该及时将有关资料移送有管辖权的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十九条 重大事故隐患整治资金由存在事故隐患的单位负责筹集。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应当保证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所必需资金的投入。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相应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用于公用设施或无责任单位及破产企业等确需由政府筹措资金整治的重大事故隐患。

第五章 处罚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依纪给予处理。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给予处理: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表的;

(三)未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六)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第三十三条 承担检测检验、安全评价的专家认定组或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评价证明的,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给予处理。

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依法给予处理。

第三十五条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安监局负责解释,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关于印发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府〔2011〕3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苏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各类场所、设施、建(构)筑物的产权(或者授权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和环境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容易引发重特大安全事故、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停用,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相关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 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按照“单位主体、部门监管、社会监督、公众参与” 的原则,落实“属地负责、部门管理”工作责任。第二章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建档监控、整改效果评价、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等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定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单位。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个体经营户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隐患整改负责。

第六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的综合监管。

发改、经信、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国土、住建、交通、水利、农林、商务、文广新、卫生、体育、环保、旅游、粮食、国资、工商、质监、气象等部门以及电力等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对监管领域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有监督管理、日常跟踪和协调指导责任。监察部门应当加强对同级其他职能部门以及下级人民政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政府主要领导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各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领导责任。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工作督查每年不少于1次。第三章 事故隐患的发现与认定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隐患档案,并实施监控和治理。

化工生产、冶金、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等高危行业(领域)的重点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事故隐患月度自查、季度专家排查、重要部位必查和排查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其他单位组织事故隐患全面排查每年不少于2次。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及时书面报送当地有关监管部门。

第九条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组织安全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各类事故隐患,督促和指导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对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必须落实监管和监护责任;发现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事故隐患,应当及时移交并记录备案。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开展事故隐患集中排查工作,组织本地区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活动,做到属地排查有方案、有目标、有措施、有督查、有考核。市政府组织的全市性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每年不少于1次;县级市(区)政府(含管委会,下同)组织的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每年1~2次;镇(含街道、开发区,下同)政府组织的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每年不少于2次。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应当畅通安全生产社会监督渠道,公布举报电话,并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受理、记录建档、移送转办等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相关监管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组织核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情况危急的,应当立即到现场核查、处置。

第十二条 一般事故隐患,由相关监管人员或者其他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直接认定。重大事故隐患,按照“谁主管、谁认定”的原则,国家及行业标准有认定依据的,按照其规定执行;无具体认定标准的,由县级以上有关监管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认定。对于涉及多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认定。

第十三条 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在每年6月末和12月末分别向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和上级监管部门报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排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将隐患主要情况报送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排查未发现新的事故隐患的,经本部门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签名,实行书面“零报告”制度。在规定期限内未书面报告的,视作“零报告”。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当定期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监察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连续“零报告”地区、部门排查治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第四章 重大隐患的整改

第十四条 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的市、县级市(区)、镇三级政府分级挂牌督办制度。凡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和报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经本级政府常务会议审查通过,并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跟踪督办部门,落实整改与监管工作。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明确的跟踪督办部门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责任单位,应当下达《整改通知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事故隐患的基本情况;

(二)事故隐患的类别;

(三)法律依据;

(四)事故隐患整改责任单位;

(五)事故隐患的整改要求和整改期限。

第十六条 凡列入各级人民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均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及时通报整改情况。

第十七条 整改责任单位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应当做到整改措施、管理责任、整改资金、整改进度和应急预案“五到位”,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整改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整改的机构和人员;

(五)整改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七)其他与整改工作相关的事项。

第十八条 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前或者整改过程中,整改责任单位应当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立即停产、停业或者停用,并设置警戒标志。

第十九条 重大事故隐患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整改责任单位的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政府分管领导应当参加工作督查。对全市重大事故隐患挂牌整改工作的督查,市政府每年不少于1次,县级市(区)政府每年1~2次,镇政府每年不少于2次。相关监管部门对负责跟踪监管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督查每年不少于2次。

第二十条 列入各级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按时完成整改的,整改责任单位应当提前1个月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跟踪督办部门书面申请延长整改期限。第二十一条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整改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申请验收销案。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后的10个工作日内组织相关人员或者专家,对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应当向整改责任单位出具《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意见书》,并抄送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整改责任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二条 对于整改投入大、涉及面广、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经市、县级市(区)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认定后,列入《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目录》,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的跟踪监督和管理监控责任。凡列入《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目录》的重大事故隐患,有关整改责任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对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第二十三条 整改责任单位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当按照“一案一档”的要求,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档案。列入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由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和跟踪督办部门落实“一案一档”。

重大事故隐患“一案一档”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政府挂牌文件、整改通知书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书;

(二)重大事故隐患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书(表);

(三)整改措施、管理责任、整改进度、资金落实和应急预案等情况记载;

(四)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前后影像资料;

(五)申请销案或者延长整改期限的书面报告;

(六)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意见书。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的监管履职情况,列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内容。列入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在限期内不能完成整改的,实行“一票否决”,相关地区和监管部门不能被评为综合工作先进,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能被评为考核优秀或者个人先进。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安全生产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与奖励。相关监管部门对举报或者处置重大事故隐患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与奖励。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相关监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情况的;

(三)未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告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

(六)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七)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相关监管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八)对整改工作敷衍、限期内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

(九)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相关监管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按有关规定处理。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隐患”),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及上级要求,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隐患排查治理应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督办”原则,建立以工程项目为排查治理主体,广大职工积极参加,主管部门牵头推进,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各级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第三条 各级应将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及时录入股份公司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平台系统(以下简称“平台系统”)。平台系统中的“想到隐患”是指事前识别出的危险源,“发现隐患”是指施工过程中已存在的隐患。

第二章 隐患的定义与分级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以及作业环境职业危害等不安全因素。具体分类包括:

1.一般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或短时间内能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较大、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分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分为一、二、三级。

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隐患可能危及1人至9人受到伤害,且整改难度较大,需局部停工整顿,但限期内经过整改治理即可排除的隐患。

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隐患可能危及10人至29人员受到伤害,且整改难度很大,需全面停工,经过一段时间整改治理仍不能有效排除的隐患。

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危及30人以上人员受到伤害,且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企业信誉影响,后果特别严重,需全部停工整治。

第三章 职 责

第五条 集团公司

1.指导各单位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监督检查各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推进情况。

2.定期公布集团公司指导性重大危险源清单,制定指导性控制方案及措施。

3.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对本级发现的隐患应及时录入平台系统,督促有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4.及时收集和掌握一级重大隐患信息,监督专项治理方案的落实,对一级重大隐患定期进行公示,必要时及时挂牌督办。

5.负责隐患平台系统使用的推行、监督、维护和考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和下发专项通报。

6.集团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其它职能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第六条 区域工程指挥部

1.检查、监督本区域工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2.定期、不定期对本区域内工程项目组织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项目整改,并将有关信息委托受检项目部及时录入平台系统。

3.对本区域内排查的一、二级重大隐患及时向两级公司反馈。

第七条 工程公司

1.指导工程项目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监督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推进情况。

2.负责定期发布本级指导性危险源及风险分级清单,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价和安全生产检查,对想到的隐患和检查发现的隐患应及时录入平台系统。

3.负责对所属项目部(项目分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汇总分析和通报。

4.及时收集和掌握所属项目部(项目分部)二级及以上重大隐患信息,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制度,定期进行公示,对一级重大隐患及时上报集团公司,对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必要时牵头组织制定二级及以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监督落实。

5.每月28日对所属项目部(项目分部)平台系统中本月录入的隐患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上报集团公司安质部。

第八条 项目经理(指挥)部

1.定期组织分析识别本项目的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级并编制项目风险源目录清单,根据项目实际对集团公司和工程公司制定的有关措施进行细化和完善,及时将想到的隐患录入平台系统,并对项目分部进行交底。

2.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录入安全隐患系统。

3.负责本级平台系统的监控与维护,对所属项目分部平台系统的使用情况给予指导。

4.收集和掌握项目三级及以上重大隐患信息,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制度,定期进行公示,对一级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信息及时上报集团公司,组织制定二级及以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监督落实。必要时挂牌督办。5.每月28日对项目平台系统中本月录入的隐患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上报集团公司安质部。

第九条 项目分部

1.定期组织识别本项目分部范围内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级并编制目录清单,督促工程队(或“架子队”,下同)落实有关控制措施;对识别出的风险源要及时录入系统并由项目分部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队进行上场前的危险源告知和交底。

2.负责本项目分部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监督、指导所属工程队、作业班组每日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工作。

3.收集并掌握本项目分部内三级及以上重大事故隐患信息,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制度,定期进行公示,并及时将有关信息报告项目部及所属工程公司。负责对本项目分部内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组织制定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监督落实。

4.每日通过平台系统填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情况。

第十条 工程队

1.负责组织对本队内每项工程开工前进行风险识别及风险级别判定,对相关分项工程或施工工序存在的事故隐患和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并对作业班组进行交底。

2.每日组织对本管区施工项目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项目分部(项目部)录入平台系统,并制定一般事故隐患整改措施及时组织整改。3.负责事故隐患整改方案的落实。4.负责一般事故隐患整改复验工作。第十一条 作业班组

1.负责每日工前对当天施工内容和存在的风险向所有作业人员做班前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负责落实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管理、技术等预控措施。

2.班组长负责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巡查,发现安全隐患时应按照预案及时落实应急处臵措施,无法处臵时应及时向工程队汇报。

3.负责一般隐患的整改与自查自验,并将整改情况报工程队安全管理人员。

第四章 隐患排查的程序

第十二条 针对识别的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或方案,对风险及造成的危害、控制方法及措施,利用会议交底、施工牌公示、工地广播或小喇叭公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布、宣传、教育、培训、交底等,使全员了解施工安全风险和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三条 隐患排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方案、查隐患、查整改、查安全教育培训、查指挥操作行为、查安全防护用品使用等,排查的范围包括营区驻地、工作场所等生活、工作的一切场所。

第十四条 隐患排查的方式,根据排查范围、目的、内容、频次而定,主要有定期性、专项性、经常性、季节性、节假日、突击性检查等。

1.定期隐患排查。由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进行。集团公司每半年组织一次,工程公司每季度组织一次;项目部每月组织一次,分部每旬组织一次,工程队每周组织一次,班组每天组织一次。每次检查应有考核、评价结果、检查记录。

2.专项检查:对重难点工程或安全高风险工点(营业线或跨线施工,水中作业,深基坑高边坡、制运架梁,地铁、不良地质隧道,特殊结构施工,…)组织的安全检查。由集团公司或区域工程指挥部适时组织。

3.经常性隐患排查:主要由项目部(项目分部)、工程队安全管理人员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经常性预防检查。主要有:

(1)各级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及安全值班人员日常巡回隐患排查。

(2)班组进行工(班)前、工(班)中、工(班)后岗位隐患排查(“三工制度”检查)。

(3)各级管理人员在检查生产同时检查安全。

4.季节性隐患排查:季节性隐患排查是针对不同的气候特点可能给施工生产带来危害而组织的隐患排查。排查由项目部(项目分部)适时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

5.节假日(特别是重大节日,如: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前、后防止职工纪律松懈、思想麻痹等进行的检查。检查由项目部(项目分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节日加班,更要重视对加班人员的安全教育,同时认真检查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6.根据工程公司和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部需要,由项目部(项目分部)经理组织开展突击性检查,查安全措施落实与可靠性、施工组织与特种人员上岗作业、机械设备运行状况等真实情况,更为真实掌握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强化安全管理地具体措施。

第十五条 工程队须组织开展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查。1.自检:班组作业前、后对自身所处环境和工作程序进行隐患排查,随时发现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对不能自我整改、控制的隐患向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及时汇报。

2.互检:班组之间开展隐患排查。可以做到互相监督、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吸取教训。

3.交接检查:上道工序完毕,交给下道工序使用前,须由领工员组织安全员、技术员、班组长进行隐患排查或验收,确认无误或合格,方能交给下道工序使用。

第十六条 隐患排查可以通过采用隐患排查表和实测实量检测手段,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安全评价。

第五章 隐患的治理程序

第十七条 班组长应随时组织对各自施工点进行跟踪检查,发现一般隐患时,应及时告知工程队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落实隐患整改措施。

第十八条 工程队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每日不定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巡查,一旦发现了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项目分部)安质环保部汇报。

第十九条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工程队立即组织整改验收。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根据重大隐患的级别由各级施工技术部门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各单位主动发现并正在治理的隐患,上级检查时不再予以处罚。但对于未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治理不力的单位,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处罚暂行办法》给予经济处罚。

第二十条 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对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迅速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并设臵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设施、设备,应加强监控、维护和保养,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第二十一条 工程公司、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部至少每周对平台系统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对长期无隐患和隐患超时未整改的项目部(项目分部)应加大督查频次和内容,专项督查内容包括:

1.所属项目部(项目分部)是否每天登陆,并如实填报信息。

2.是否按照本办法要求每天想到隐患、发现隐患,并将有关信息录入平台系统。

3.消除隐患的有关信息,如整改措施、图片等是否按要求录入平台系统。

4.是否存在事故隐患漏报、瞒报等现象。

5.是否存在填报的事故隐患及其治理情况与实际检查不符的现象。

第二十二条 对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应当督促责任单位立即进行整改;对不积极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可提级处理,必要时申报上级挂牌督办。

第六章平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第二十三条 各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按照分工系统进行,安全质量管理部是安全隐患排查的牵头部门,各职能部门是分管业务范围内安全隐患排查的主管部门,对本系统排查的安全隐患应逐级按照职责分别登陆平台系统进行录入,分级督促整改,限期销号。

第二十四条平台系统的登陆和录入

各级应每日登陆平台系统,根据《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中隐患排查频次要求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及时对排查的隐患进行录入。集团公司至少每半年录入一次;区域工程指挥部应委托本区域内受检项目部至少每半年录入一次;工程公司至少每季度录入一次;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指挥)部至少每月录入一次;工程公司项目部(项目分部)每日录入一次。

各级分管领导每周、主管领导每月都要登陆平台系统,查阅本单位的隐患排查信息录入和整改封闭情况。

第二十五条 各级应分别建立平台系统信息员花名册,并实施动态更新,随时掌握在建项目部(分部)信息员的动态情况。

第二十六条 对于隐患信息,各级应严格按照机关、项目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平台手册要求分别进行录入,填报的隐患应真实准确,杜绝上传虚假隐患信息。

第七章 考 核

第二十七条 各级应定期对平台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考核、通报。原则上,集团公司每月考核一次,季度汇总,按内插法进行奖罚兑现,并下发通报;工程公司、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指挥)每月考核、通报。

第二十八条 对隐患排查工作不落实、不重视的单位、排名靠后的单位,实行责任单位主、分管领导交班制度。具体为连续2个月考核靠后的1个单位、连续3个月考核靠后的2个单位、连续4个月考核靠后的3个单位,工程公司、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指挥)部分管领导到集团公司交班;连续3个月考核靠后的1个单位、连续6个月靠后的2个单位,工程公司、集团公司直管项目经理(指挥)部主管领导要到集团公司交班。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负责解释,法律法规或上级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

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八月三十日

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6

1.1编制目的……………………………………………………6

1.2编制依据……………………………………………………6

1.3适用范围……………………………………………………6

1.4工作原则……………………………………………………6 2组织机构与职责…………………………………………………6

2.1应急处置指挥机构…………………………………………6

2.2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职责………………………………7

2.3区县职责……………………………………………………7

2.4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8 3预防、预测和预警………………………………………………10

3.1信息监测与报告……………………………………………10

3.2预警…………………………………………………………11

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11

3.4预警级别及发布……………………………………………12 4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12

4.1应急响应……………………………………………………12

4.2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处置措施………………………16

4.3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处置措施…………………17

4.4指挥与协调…………………………………………………20

4.5新闻报道……………………………………………………21

4.6应急结束……………………………………………………21 5后期处置…………………………………………………………21

5.1善后处置……………………………………………………21

5.2社会救助……………………………………………………22

5.3保险…………………………………………………………22

5.4调查和总结…………………………………………………22 6保障措施…………………………………………………………22

6.1组织保障……………………………………………………22

6.2物资保障……………………………………………………23

6.3资金保障……………………………………………………23

6.4技术保障……………………………………………………23

6.5技术储备与保障……………………………………………24

6.6应急队伍保障………………………………………………24

6.7工作督导……………………………………………………24 7宣传、培训………………………………………………………24

7.1宣传教育……………………………………………………24

7.2培训…………………………………………………………25 8附则………………………………………………………………25

8.1名词术语、缩写语的定义与说明…………………………25

8.2预案管理……………………………………………………25

前 言

本预案对我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应急处置的指挥体系、预防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处置、后期处置等方面的内容。本预案包括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宣传培训、附则8个方面。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按照本预案的要求,认真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危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群众的利益。1.2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重庆市植物检疫条例》、《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及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急管理和处置。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以防为主。1.4.2分级管理,分级负责。1.4.3立足现有,整合资源。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处置指挥机构

我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办)和重庆市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见《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局局长担任。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市农办、市农业局、重庆检验检疫局、市财政局、市气象局、市工商局、市科委、市粮食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交委、市民政局、市政府救灾办、市文化广电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市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日常工作,由市农业局有关处室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应急管理和处置的职责。市农业局是我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和处置的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2.2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职责

在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全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负责收集、分析农业植物灾情和疫情动态及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的发生趋势及发展态势,及时向农业部和市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报告灾情信息;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开展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负责承担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2.3区县职责 有关区县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制订本行政区域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在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组织制订乡镇(街道)政府重点时段、重点地区的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方案。

2.4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2.4.1市农业部门职责

(1)组织植物保护和检疫部门制订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方案,负责病虫鼠害情调查监测,发布病虫鼠害趋势预报,提出相应的病虫鼠害防治处置措施。

(2)制订疫情发生区、保护区扑灭技术方案,负责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监测、流行学调查、疫情传播途径调查和应急封锁、扑灭、控制工作,组织力量销毁染疫农作物和农产品,严格执行检疫隔离措施,对保护区实行喷药保护。

(3)做好市级应急处置物资储备、库房建设及对区县物资储备、库房建设监督管理。重点储备应急处置所需农药、药械、杀虫灯、鼠夹、防护服和手套等物资。

(4)建立应急处置专家组和专业技术服务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和基层专业服务队开展防治工作,抓好督促检查,促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5)提出应急管理专项资金使用建议。

(6)及时通报和上报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

2.4.2市政府救灾办职责

承担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做好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

2.4.3市农办职责

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

2.4.4市财政部门职责

负责筹集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和处置专项资金,落实物资储备库建设、物资储备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2.4.5市气象部门职责

及时免费提供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区域的天气实况及趋势预报信息。

2.4.6市工商部门职责

负责农用物资市场管理,打击违法经营农药(械)及违法经营有疫情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植物产品及其他商品,依法查处违法经营。

2.4.7市科学技术部门职责

组织对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并做好技术开发及转化工作。

2.4.8市粮食部门职责

负责灭鼠活动中毒饵所需饵料的筹集和供应。2.4.9市卫生部门职责

负责调查鼠传疾病病源,隔离相关人员、医学观察和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及农药中毒人员的急救处理。

2.4.10重庆检验检疫局职责

与农业植物检疫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及时通报口岸及周边省(市)疫情截获情况。

2.4.11市公安部门职责

协助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负责灾情、疫情发生后社会治安维护。2.4.12市交通部门职责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部门负责配合禁止无任何检疫手续或带有疫情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及植物产品进入我市或在本行政区域内流动。

2.4.13市民政部门职责

负责农业有害生物灾区、疫区受灾群众的救济救助。3预防、预测和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在市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构架下,各级农业植物保护、检疫部门应构建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监测系统,实行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并按照国家、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测报规范开展监测预报工作。

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预警信息报告内容包括:可能发生或发生的时间、区域、病虫种类、危害程度、已采取措施和下一步措施等。市农业灾害办公室接到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信息后,应在6小时内向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和农业部报告。同时,市政府应急办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灾害信息,特殊情况下,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可直接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并同时抄报市政府救灾办。

灾害信息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采取的措施等。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局要及时掌握较大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对于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的报送,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直接向市接警中心报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情况,统一接警电话为12345,并与市社会联动报警电话110实行联动报警。3.2预警

各级农业植物保护和检疫机构根据田间监测信息,结合农业有害生物历年发生情况、种植制度、品种布局、施肥水平及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布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和同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报告预警信息。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中国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系统、农业植物检疫网络化管理工作平台、重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支持系统。依托政府办公信息网,建立和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立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预测预警支持系统。3.4预警级别及发布

3.4.1预警级别

根据农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或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将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分为Ⅳ、Ⅲ、Ⅱ、Ⅰ级,即一般灾害为Ⅳ

(四)级,较大灾害为Ⅲ

(三)级,重大灾害为Ⅱ

(二)级,特别重大灾害为Ⅰ

(一)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予以标识。

3.4.2预警发布

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展趋势由农业植保部门组织植保和农业有关专家进行会商后,由农业植保部门分析灾害发展趋势。重大、特别重大预警信息经市政府应急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同意后,由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发布;一般、较大预警信息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区县(自治县)农业部门组织发布,并报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备案;预警信息一般通过内部文件、信息专刊和网络发布,必要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

4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 4.1应急响应

4.1.1分级响应(1)一般(Ⅳ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由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予以处置,并在预案启动后24小时内报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时报市政府救灾办备案。

(2)较大(Ⅲ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由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予以处置,并在预案启动后24小时内报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同时抄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必要时市农业部门给予帮助支持。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时报市政府救灾办备案。

(3)重大(Ⅱ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农业部门在进行先期处置的同时,及时向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灾情信息。经报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启动本预案作出应急响应。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和市农业局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报告灾害信息。

(4)特别重大(Ⅰ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农业部门在进行先期处置的同时,及时向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灾情信息。经报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政府应急委批准,启动本预案作出应急响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统筹协调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协调有关区县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和市农业局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报告灾害信息,积极争取农业部的帮助和支持。

4.1.2信息共享和处理

(1)常规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信息报送

①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农作物病虫鼠害暴发流行、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等异常情况及突发性、传播蔓延快、危害程度大的可疑农业有害生物,应及时通过农技110或其他途径向当地农业植物保护和检疫部门报告。区县(自治县)农业植保部门一旦发现农业有害生物灾情征兆、灾情或疫情,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威胁程度,将有关信息报告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

②预计发生或发生较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应在24小时内分别通过自然灾害信息专网或农业部门信息专网向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

③预计发生或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通过自然灾害信息专网、市农业部门信息专网在6小时内分别向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同时抄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政府应急办、市农业局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农业部上报灾害信息。

④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上报实行实名制。报告内容包括:有害生物种类、发生时间、区域、级别、损失情况、已采取的对策措施及请求支持事项等内容。

(2)现场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信息采集

事发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专家赶赴现场后,要及时收集现场情况,包括灾情、疫情的基本情况和抗灾救灾措施,并通过突发自然灾害信息专网或其他方式向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及时报告现场新情况、新问题、新进展。

(3)灾情信息分析与共享

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收集、分析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并从中心数据库中调阅全市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和物资储备情况、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急预案等相关情况。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要及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向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并通报各成员单位。经核定的灾情信息除按规定上报外,要登录到突发自然灾害信息专网,并及时更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1.3基本响应程序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经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或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批准,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启动本预案。受灾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启动预案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会同市政府救灾办、市民政局等部门及时赶赴灾情、疫情现场,协助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负责对灾情进一步调查核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开展损失评估、灾后恢复等工作,并向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和农业部报告灾情。

4.2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处置措施

4.2.1分析灾情发生原因

根据农作物苗情、病虫鼠害发生情况,结合病虫鼠害发生规律、流行学、地理环境、农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灾情发生的原因。对病虫鼠害源、传播及流行的媒介和途径等进行跟踪调查。有鼠传疫病的地区,卫生部门要做好有关接触人员的医学观察。

4.2.2确定灾情发生区域

根据农作物灾情发生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治重点和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包括以灾区为主的大发生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一般防治区包括以发生灾害的重大病虫鼠害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病虫鼠害将要大发生的区域。

4.2.3制定控制措施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提高治理工作成效。针对不同病虫鼠害采取相应的应急防治措施:在重点防治区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在一般防治区采取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4.2.4灾区控制措施实施(1)重点防治区采取的措施

在病虫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实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处置措施,控制病虫鼠害。

对菌虫源区和流行蔓延区田块全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对大面积重大病虫鼠害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组建病虫防治专业服务队伍,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测报、统一施药技术、统一药剂、统一防治时间”。

对严重危害的田块实行重耕改种。切断病虫发生流行的传播途径。

防治技术指导专家组确定的其他应急处置措施。(2)一般防治区采取的措施

在病虫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实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防治措施,控制病虫鼠危害。化学防治上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对病虫鼠害常发区、易感病虫作物品种分布区实施重点防治。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增施磷钾微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高作物自身抗性。

防治技术专家组确定的其他控制措施。4.3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处置措施 4.3.1划定疫区和保护区

疫区是指某一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发生,为了防止其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由市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市政府应急委批准,报农业部备案,并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区域。保护区是指某一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已较普遍的情况下,对尚无此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区,由市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市政府应急委批准,报农业部备案,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

4.3.2疫情发生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检疫,强制封锁疫区。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由区县(自治县)级以上政府发布封锁令,组织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对疫情发生区、受威胁区采取封锁、扑灭和保护措施。有关部门要做好疫情发生区内群众生产、生活安排,立即采取隔离预防、封闭消毒、在出入疫情发生区交通路口进行检查检疫等措施封锁疫情发生区,严防疫情传播扩散。加强对来自疫情发生区运输工具的检疫和防疫消毒,禁止邮寄或旅客携带来自疫情发生区的种子、种苗和农产品。

疫情铲除和控制。对确认发生疫情的农业植物要进行彻底销毁处理。对染疫铺垫物、田地、水源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情发生区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同种作物和来自疫情发生区的人、畜和运载工具等实行消毒处理。

4.3.3保护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动态,构建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信息处理系统。区县(自治县)级以上植物检疫机构要确定一名防疫监测员,建立反应灵敏的植物防疫监测网络。

严格疫情报告和发布制度。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设立24小时值班及疫情监控联系电话。各区县(自治县)应急管理部门及时收集疫情信息,并及时向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或特殊情况随时上报。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时将疫情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随时与农业部植物检疫机构保持联系。

加强具有出口优势农产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定期监测和种子、苗木的检疫、检验。依据“疫情干净”原则,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务必进行铲除。开展对“非疫生产区”的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普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识别与控制技术常识。实行植物检疫登记制度,建立疫情档案制度,对疑似检疫有害生物要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

加强检疫,严禁到疫情发生区调运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农产品。

4.3.4解除封锁

疫情发生区内所有染疫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农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植物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彻底消毒。通过连续2年监控未发现新的疫情,经专家现场考察验收,认为可以解除封锁时,由当地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解除封锁的报告,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政府应急委提出解除封锁请示并经批准后,由市政府应急办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解除令。疫情发生区解除封锁后,要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1年后如未发现新的疫情,即可宣布该次疫情被扑灭。

4.3.5灾情、疫情评估

由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灾情、疫情评估,主要包括:

(1)调查确认疫情发生区内农业植物种类、品种名称、来源、染疫面积。

(2)调查确认染疫农业植物危害率和危害程度。(3)确定要销毁的染疫农业植物面积、农产品数量。(4)核实销毁染疫农业植物所需物资、人工数量,计算所需费用。

(5)调查确认受威胁区内农业植物的面积,制订保护计划。(6)对染疫农业植物的销毁过程进行拍照、录像。4.4指挥与协调

市政府应急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以事发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和地区协调配合。受灾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必须坚决、迅速实施先期应急处置,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果断处置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干净彻底消灭灾情、疫情。4.5新闻报道

广播电视、电台、报纸、农业信息网络对全市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植保植检部门所发布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灾害发展趋势、防治技术、防治动态进行及时报道,电视台、广播台应安排在广大农民收视(听)集中时段播放。对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关信息,未经许可,各媒体不得发布。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新闻发布按照《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4.6应急结束

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经市政府应急委或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宣布应急结束,受灾区县转入常态管理。一般、较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结束由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宣布。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受灾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做好灾民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对参与灾害扑灭有功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做好评先、评优、晋级等工作。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要认真制订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规划,做好现场清理与处理、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5.2社会救助

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下拨抗灾救灾资金。由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统筹协调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扶贫办等部门,研究提出帮助支持灾区的措施。市政府救灾办要及时汇总市政府有关部门下拨灾区的救灾资金情况,报市政府应急委领导审批后实施。5.3保险

倡导保险企业增设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保险险种,并积极动员灾害多发地区的农民参与灾害保险。5.4调查和总结

5.4.1适时召开应急处置工作总结会议,认真总结应急处置经验和教训,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5.4.2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原因作深入的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5.4.3发生重大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调查和总结,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应急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6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机构,由农业、农办、财政、救灾、出入境检验检疫、科委、粮食、公安、交通、气象、卫生、工商、民政、广播电视等部门组成。办事机构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6.2物资保障

建立区县(自治县)级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应急所需物资。储备库应建设在交通便利、具有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地方。市级农业植物保护和检疫机构负责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及区县(自治县)应急物资储备监督管理工作。6.3资金保障

设立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专项资金和物资储备库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及区县(自治县)财政纳入常年财政预算。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预案一经启动,各级财政要调拨应急专项资金,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6.4技术保障

成立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专家组,承担农业有害生物鉴定诊断、疫情认定、病虫鼠害预警分析、抗性监测和对区县(自治县)的应急指导及培训工作。

区县(自治县)级植保植检站,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有害生物检验检测及初步诊断、病虫鼠害预警、疫情监测、抗性监测等工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实植保部门专业技术力量,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指导工作。6.5技术储备与保障

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基础科研和转化工作。依托西南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及有关专家,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及控害对策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加快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和新农药(械)、新设备在减灾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6.6应急队伍保障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动喷雾器,建立应急防治专业队伍(植保专业队)。要强化对植保专业队的管理,定期对植保专业队队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6.7工作督导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应急预案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开展对应急管理和处置的督促指导工作。重点检查控制灾情、疫情的各种措施落实情况,包括指挥机构、应急预案、人员技术、资金物资到位情况和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以及控制效果,督促各地抓好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7宣传、培训 7.1宣传教育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植保植检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大力开展植物检疫、农药管理、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等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7.2培训

各级植保植检机构定期对区县(自治县)、乡镇农技干部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新农药(械)等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8附则

8.1名词术语、缩写语的定义与说明

8.1.1农业有害生物:指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及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8.1.2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是指在较大的地理区域内能够暴发流行,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农作物病虫鼠害。目前确定为小麦条锈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农田鼠害以及其他突发性病虫害。

8.1.3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32种全国植物检疫对象、8种重庆市补充植物检疫对象、危险性病虫以及国家明令禁止入境的危险性病、虫、杂草。8.2预案管理

8.2.1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预案制订和完善应急管理措施,组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8.2.2本预案在应急管理和处置中不断修订完善,原则上每3年修订一次。

8.2.3本预案由市农业局组织编制并负责解释,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并报农业部备案。本预案原则上3年修订一次。

第五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txt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4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渝办发〔2001〕69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重庆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重庆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庆市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和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廉政建设,根据《预算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市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简称预算单位),为履行其职能或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使用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贴息贷款,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财政性资金是指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以及政府举债中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

第三条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讲究效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实行“管采分离”,管理机构与集中采购机构分开设立,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第四条列入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应当集中采购或联合集中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由同级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五条本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部门(以下简称采购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级政府采购工作,各级财政部门经批准可设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市政府采购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其职责如下:

(一)按政府采购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政府采购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二)制定市本级政府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

(三)依据核定的部门预算,编制并下达政府采购计划;

(四)确认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资格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政府采购招标代理资格;

(五)协助财政国库管理部门开设和管理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核拨市本级政府采购资金,并进行有关财务核算;

(六)收集、整理、统计和发布政府采购信息、资料;

(七)组织政府采购人员的政策业务培训;

(八)管理和监督政府采购招标活动及其他政府采购工作;

(九)受理本级政府采购的投诉事项;

(十)指导区县(自治县、市)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协调政府采购的其他有关事项。

政府采购主管机构不得参与和干涉政府采购中的具体商业活动。

第六条集中采购单位是各级政府设立的实施集中采购的专门机构,接受采购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市政府采购中心由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主管,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按照下达的政府采购计划,组织实施市本级政府集中采购活动;

(二)负责市级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具体采购事项;

(三)负责签订采购项目合同,并组织合同的实施以及采购项目的验收;

(四)负责衔接采购资金,并接受采购单位委托代办的其他采购事项。

第七条集中采购单位可以委托具有政府采购代理资格的招标代理机构办理招标事宜。

第八条集中采购单位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自行办理招标事宜。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集中采购单位自行办理招标,应当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政府采购采用计算机管理和网络技术,逐步推行电子商务。

第二章采购的方式和范围

第十条政府采购的方式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

第十一条达到规定的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项目,应采用公开招标采购方式或邀请招标采购方式。

第十二条达到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

(一)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的或者没有合格标的;

(二)因发生不可预见的急需采购,而无法用招标方式的;

(三)技术含量高且有特别要求的;

(四)招标成本相对于采购标的价较高的;

(五)采购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达到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的现货,属于价格弹性不大的,可采用询价采购方式。

第十四条达到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一)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

(二)采购项目只能从某一特定的供应人处获得,或者供应人拥有对该项目的专有权,并且不存在其他合理选择或者替代物的;

(三)原采购项目的后续维修、零配件供应,由于兼容性或者标准化的需要,必须向原供应人采购的。

第三章采购程序

第十五条政府采购程序包括下列主要步骤: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汇编政府采购计划,确定并执行采购方式,订立及履行采购合同,验收,结算。

第十六条预算单位按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在编制预算时,应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程序经主管部门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时抄送同级政府集中采购单位。申请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考虑其经济性和实用性。

第十七条采购主管机构按核定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并下达政府采购计划。

第十八条采用招标采购方式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财政部《政府

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规章规定的程序及要求,编制标书、刊登公告、或发投标邀请、接受投标、组织评标、开标、定标,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集中采购单位应将招投标情况书面报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采购的,应邀请3个以上的供应商进行谈判,并组成谈判小组(谈判人),谈判小组应有专家和用户代表参加。谈判活动结束后,谈判人应当要求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最后报价及有关承诺,谈判人据此确定供应商。集中采购单位应将谈判纪要和确定供应商的理由在谈判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报同级采购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采用询价方式进行采购的,集中采购单位应确定询价小组成员,询价小组(询价人)应有用户代表参加。询价人应当要求供应商一次报出不得更改的价格。询价人确定的供应商应当是符合政府采购要求且报价最低的供应商。询价活动结束后,集中采购单位应将询价纪要和确定供应商的理由在5个工作日内报同级采购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集中采购单位应在供应商确定后的10个工作日内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应妥善保管,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可随时抽查。

第二十二条集中采购单位应依照合同约定,组织对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验收,验收报告上必须有最终用户的签字盖章。

第二十三条集中采购单位应将签定的采购合同和对采购的货物、工程或服务验收合格的凭据,提交一份给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作为付款的依据,并应按合同约定及时向供应商支付价款。

第四章政府采购监督

第二十四条采购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政府采购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政府采购的采购标准、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

(四)政府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

(五)其他应当监督检查的内容。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材料。

第二十五条采购管理部门发现正在进行的政府采购活动严重违反规定,可能给国家、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利益造成重大损害或导致采购无效的,应当责令采购单位停止采购,并及时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二十六条采购合同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中标供应商不得向他人转让或肢解转让采购项目。

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变更合同实质性条款或订立补充合同的,应将变更或补充的合同送采购管理部门备案;需要增加采购项目预算的,应当事先报财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供应商对政府采购的范围、方式、过程、结果以及其它供应商资格有异议的,可以向采购管理部门提出书面投诉。采购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投诉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和答复。情况复杂的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第二十八条政府采购活动应当接受监察、审计、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以及社会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控告和检举,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九条集中采购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并由采购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机关按有关规定处理;给投标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应当采用招标采购方式而未采用;

(二)未经批准自行提高采购标准;

(三)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承担采购事务;

(四)与中介机构或者投标人串通;

(五)开标后与投标人进行协商谈判;

(六)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

(七)拒绝采购管理部门的检查或者不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材料;

(八)其他违反政府采购的情形。

第三十条投标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并由采购管理部门暂停直至取消其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的资格,给采购机关造成损失的,应承担采购活动中的全部费用。

(一)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

(二)提供虚假投标材料;

(三)采用非正当竞争手段诋毁、恶意排挤其他投标人;

(四)与采购机构或者社会中介机构违规串通;

(五)开标后与招标人进行协商谈判;

(六)中标后,无正当理由不与采购机关签订采购合同;

(七)向采购管理部门、集中采购机关、招标代理机构等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

(八)拒绝采购管理部门的检查或者不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材料;

(九)其他违反政府采购规定的情形。

第三十一条招标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由采购主管部门取消其政府采购的代理资格。给采购单位、投标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政府采购代理资格;

(二)超出代理权限进行政府采购业务;

(三)与投标人串通;

(四)拒绝采购管理部门的检查或者不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材料;

(五)其他违反政府采购规定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预算单位自行采购属于集中采购范围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或将本应一次完成的采购行为分解为几次的,财政部门应停止拨付其同等数额的专项经费或从预算中抵扣一定比例的经费,并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采购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本办法的规定,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有关部门按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四条对处理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申诉。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