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兴业银行巨亏案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案例“法国兴业银行巨亏案”分析
一、案例介绍
时间:2008年1月24日 地点:巴黎,银行总部
背景:①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不稳。
②法国兴业银行,作为法国第二大银行,世界上最大衍生交易市场的领导者,已在次贷危机中亏损20.5亿欧元(包括11亿欧元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资产、5.5亿欧元与美国债券保险商相关的资产以及4亿欧元的其他损失)。
事件回放:一心想成为明星交易员的法国兴业银行负责对冲欧洲股市的股指期货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利用银行漏洞,通过侵入数据信息系统、滥用信用、伪造及使用虚假文书等多种欺诈手段,擅自投资欧洲股指期货,造成该行税前损失49亿欧元(约560亿人民币)。该行股票当天下跌4.1%。这次案件触发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金融震荡,并波及全球股市,引发暴跌。
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更致命的是,该名员工利用其在兴业银行工作的经验,轻而易举骗过了该行的安保系统。涉案的交易员已经承认了自己的不当行为,而相关的解聘程序“已经启动”,兴业还对其提出了法律诉讼,相关部门的直接负责人也将离职。欺诈事件曝光后,兴业董事长兼总裁溥敦(Daniel Bouton)曾提出辞职,但董事会拒绝了他的请求。该行已就此次事件向全体股东公开致歉。此次兴业银行的欺诈案可能也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就是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事件
该事件发生之后,兴业董事长兼总裁溥敦(Daniel Bouton)提出辞职。该行已就此次事件向全体股东公开致歉。
法国银行业监察委员会对法国兴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失职处以400万欧元罚款。(注:法国银行业监察委员会对大型银行机构的最高处罚金额为500万欧元。)反映的主要问题:
(1)高级管理层责任不明,监督不力,在银行内部未能创造有影响力的内控文化,交易员凯维埃尔长时间、多次违规操作,没有有效监督。
(2)对经营中的风险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衡量,没有进行持续的监控,甚至对凯维埃尔初期违规操作“带来”的利润表示赞赏,进一步助长了他铤而走险。
(3)各级管理层之间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向上级报告制度,凯维埃尔违规操作导致内控报警系统报警75次之多,竟然没有向上成功反映。
(4)问题整改机制无效,凯维埃尔用6封邮件就把问题整改搪塞过去了。(5)银行交易员的薪酬问题。在欧洲银行,交易员是收入最高的群体,为丰厚的奖金所驱动,凯维埃尔以身犯险。
二、案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纵观整个案例,我认为法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银行内部监控管理问题。内部监控管理问题是本案例中法兴巨亏的症结所在,只有找到主要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现在次贷危机、银行巨亏的双重打击之下的扭亏和复苏。
三、案例分析
1、行业分析
法国银行业全部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允许经营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在经济中扮演促进消费,帮助企业发展,提供相关指数,配合本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制定的利率政策的重要角色。
截至2008年,法国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32家,39700家分支机构,40万名雇员,ATM51700台,共管理7200万个账户,银行业总资产7.7万亿欧元,其中农业信贷银行、巴黎银行、兴业银行、里昂信贷等八大银行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93%。
这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法国银行股成为股市重灾区,各大银行股票市值大幅缩水。
2、事件成因分析
2.1 概念明确
1)金融衍生产品:指以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产品为基础,以杠杆性的信 2 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产品。
2)金融衍生交易是一种保证金交易。它是通过预测金融市场未来的走向,付出少量保证金而从事的一种投机性活动。这种交易风险极大,但是利润丰厚。这种交易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快速完成交易。
3)股指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全称是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也可称为股价指数期货、期指,是指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
2.2 原因探究
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起典型的银行业操作风险失控事件,其漏洞与成因包括:
(一)风险控制不力
国内外众多银行巨额亏损事件表明操作风险仍是导致衍生工具损失的重要原因。法兴事件中,法兴银行在限额控制、职责分离等方面的漏洞,无疑成为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
首先,限额控制上的缺陷。法兴银行将风险监控重点置于交易员的净额头寸上,忽视全部交易的规模与单边交易数额。为此科维尔利用虚构的卖出交易数据,造成净头寸得以对冲的假象,逃过了这一监控措施。此外,欧洲交易所向法兴银行提供的是汇总后的数据,并未具体细分至每位交易员。由于法兴银行在衍生商品交易上素来额度巨大,所以科维尔的巨额交易数量并未引起过多怀疑。
其次,职责分离上的失策。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实行一种类似于暗箱操作的授权机制,表现为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行为,授予交易员不同的权利。科维尔在进入法兴银行工作后,曾供职于中后台监控部门,对于法兴银行的监控流程了如指掌。这为其日后作为交易员的违规行为提供了职责上的便利。因此,企业在面临内部职位调动时,应妥善考虑职责兼容问题。
再次,对内外部警示信息的忽视。调查资料表明,法兴银行对于来自内外部的警示信息并未仔细核查,如2007年11月欧洲期货交易所曾质疑科维尔交易仓位,以及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间风险控制系统发出了74次警报,直到第75次警报的拉响,才使科维尔的违规行为得以曝光。
第四,没用以正确客观的姿态看待金融衍生品,特别是股指期货,只看到它带来的 3 巨额利润,而忽视了它存在的巨大风险。法国兴银行股指期货投机失败表明,股指期货既有积极一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由此可见,衍生期货市场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第五,银行监控部门的失职。法兴银行的内部报告坦陈“交易部门职员没有系统地执行更为详尽的稽核”,另外该部门也缺乏“确定不良交易存在的手段以及能迅速予以控制的机制。” 银行发言人也在事后承认,银行早已发现科维尔在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但并未做深入调查。此外,法兴银行因没有投入足够资源防范交易丑闻已经受到法国央行的警告。
就此看来,法兴银行备受赞誉的风控系统也仅是徒有盛名。而对风险的控制不力,究竟是缘于巨大金融利益带来的疏于监管还是控制系统本身的错漏,则值得我们深思。
(二)人性控制失败
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导致法兴银行巨亏的直接原因。科维尔利用其对内部控制流程的熟悉,精心设计虚假交易,从而逃避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但个人认为,事件的深层原因应归咎于法兴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对人性的控制失效。
案发之后,科维尔的辩词耐人寻味:“我没有犯错,我只是为了给银行多赚钱”。显然,他将违规行为定位成追求自身与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只是这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已远远超出正当范围。
此外,科维尔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内部控制流程极为熟悉,从而成功逃避监控体系进行违规操作。然而,在法兴银行内部,熟悉整个内部控制流程的远不止科维尔一人,如何保证他们的行为守规、防止第二个科维尔出现?除了在职责分离上的控制措施外,如何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组织的风险控制文化、加强人性控制也至关重要。据科维尔的辩护律师称,在法兴银行内部,不止一个人在从事违规交易。管理人员的利欲熏心、风险管理意识淡化。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如果没有银行高层的默许,任何一个交易员都不会有那么大的能量,酿成如此巨大的案件。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对人性控制、消除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才是防止违规再次发生的治本之举。
(三)IT控制薄弱
事件发生后,科维尔被戏称为“计算机天才”,法国央行行长称其至少突破了银行五个级别的监控才获得巨额投资权限。在“计算机天才”与IT监控系统的较量中,后者败下阵来,原因何在?据法兴银行披露,其内控系统要在交易三天后才会对交易进行 4 核查,法兴银行系统的开发人员、验收人员与IT管理人员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对内控和技术漏洞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漏洞则被科维尔利用了。同时,为了规避后台监控,他还盗用多个系统密码进行数据篡改。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企业的各项流程广泛结合。所以,防范计算机技术风险、保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控制的关键。事实上,法兴银行的风险管理团队中拥有IT专家与相关技术人员,面对科维尔的违规及篡改行为却迟迟未能察觉,除了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缺陷外,法兴事件也表明,再严密的电子监控程序,也难免存在漏洞。计算机控制只是一种手段,其应用无法替代业务流程的整体控制。过多依赖高科技手段,忽视基本的流程控制,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只有实现IT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的整合,才能真正应对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类风险。
(四)内部审计失效
法兴事件还证明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只能为实现企业目标、控制企业风险提供合理而非绝对保证。它存在局限,例外事项、人为操纵或系统故障等因素时刻威胁着内控系统的运行。所以,对内控系统的反馈与再监控至关重要。
传统意义上,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银行往往利用内部审计系统来评估与监控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防范可能出现的违规情况。然而,由于衍生品交易部门给法兴银行创造的利润大约占到整个银行利润的三分之一,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可能使内部审计系统在审查合约时难以提出质疑。一些银行业人士曾表示,在法兴银行,衍生品交易部门面对审计部门监管时享有的自由度,远远大于英美等国的同类银行。法兴银行的这种监管制度暴露出其风险控制系统与内部审计系统之间在协调方面还存在漏洞,使得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再监控作用大打折扣,这也为科维尔的违规提供了可乘之机。就此,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再监控效用,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五)外部监管缺陷
法兴事件曝光后,法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受到了质疑。公众指责银行监管机构未能有效防范该案的发生。政府官员也纷纷表示法国银行业监管不充分,要求对银行业进行“额外”监控。法国金融监督委员会更是呼吁,应加强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法兴事件暴露出了长期以来欧洲银行业自律监管模式的缺陷。与美国以交易所、美国期货业协会以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为主体的三层严密监管架构不同,欧洲衍生品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基本上以自律为主。自律监管模式无形中将监管责 5 任推向企业本身,而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或是控制体系出现重大缺陷之时,企业难以对违规事件产生有效制约。
此外,信用制度的滥用也是造成法兴事件的潜在原因。信用制度虽是西方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石,但欧洲的一些交易所基于传统的理念及竞争需要,将信用制度过度地滥用于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甚至未要求交易员交足交易保证金。法兴事件中,科维尔刻意选择未有保证金追缴要求的衍生工具,无疑是利用了外部监管体系的缺陷。
四、对法国银行业的启示 4.1 整改措施
1)通过有力的确认措施强化IT安全管理,加快制定现有的进入安全和安全审核的结构性方案;
2)重新构筑控制和预警程序,这些措施将主要确保相关信息在不同部门和不同管理级别之间合理循环确认;
3)强化机构组成和操作风险预防系统,以发展出交互对应的管理结构,来更好管理包括人力资源方面在内的欺诈风险。4.2 反思与启示
1)加强信用机构的内部控制程序。在反映机构金融承诺内容的总名义数额上给予更多注意力。
2)全面的介入风险管理。信用机构的管理层应该设立一些包括独立成员在内的委员会,以管理风险和内部监控事务。
3)调整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适用的惩罚方式。为加强银行管理,2008年8月《经济现代化法》做出了新规定,银行委员会对违规银行的罚款上限已升至5000万欧元。
4)呼吁在国际层面提出即在欧洲以及国际范围内尽快开展加强金融系统内部控制、防止内部欺诈。在世界范围内建立风险规避制度。
五、对我国银行金融业的启示
5.1行业现状
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87.2万亿元,负债总额82.3万亿元,分别是2003年银监会刚成立之时资产和负债总额的3.2倍和3.1倍,全部商 6 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的-2.98%上升到今年二季度末的11.1%,拨备覆盖率也大幅增长至186%。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来自中国的银行从1989年的只有8家上榜增加至84家。
5.2 存在问题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刚刚起步,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金融创新不多,风险相对而言不大,因而从客观角度上讲,我国还不存在能够造成类似法兴银行案件发生的条件,但是,仍然不能轻视金融监管,怎样进一步加强银行业的内部监管仍是中国银行业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金融业呈现双向开放的市场环境里,如何在内部风险管控和外部市场监管方面,将相关的风险通过制度设计降低到最小程度,是面临的严峻命题。
纵观国内相关案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制度没有得到切实执行。
①国内商业银行在制度建设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制度不够精细化,对某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存在遗漏,部分制度更新迟缓,未能与业务发展、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保持同步。
②制度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体系,不能很好地衔接,甚至有的规定相互矛盾;许多制度没有进行应有的整合。
③一些银行的经营指导思想有误区,重营销、轻内部管理。例如:我们许多营业机构的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以业绩论英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没有真正做到一只眼看发展,一只眼看风险。
5.3 启示
(一)必须高度重视内控文化。
交易员之所以有机会超出权限进行交易,是因为这些企业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熟视无睹,只看到它的高收益,却忽视了高风险,忽视了对风险的认识与管理。我国商业银行一贯以来都是重发展文化、轻控制文化,在贷款方面重贷轻管的现象还层出不穷。
(二)时刻防范操作风险。
第一,建立完备的资金交易风险评估和控制系统,就交易品种、交易金额和止损点等对资金交易员进行授权,明确规定允许交易的业务品种,确定资金业务单笔、累计最大交易限额以及相应承担的单笔、累计最大交易损失限额和交易止损点。
第二,根据权限等级和职责分离原则,做到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分离、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建立资金交易中台和后台部门对前台交易的 7 反映和监督机制。
第三,建立完善的衍生产品交易前、中、后台自动联接的业务处理系统和实时的风险管理系统,定期更新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敞口限额、止损限额和应急计划,严格审查交易对手的法律地位和交易资格,对衍生产品交易主管和交易员制定明确的资格认定标准和实行严格的分级授权制度。
第四,要树立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银监会一直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通过进行操作风险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和整改违规问题、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员工教育培训等措施。深入推进基础管理工程。做好规章制度的清理、修订工作。加强对各类问题的查处和整改。金融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三)不断完善监控系统。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信息管理不到位,计算机网络管理及开发风险隐患大,难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随着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系统电子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必须建立科学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制度,包括严格进行业务主管、软件设计、业务操作及技术维修人员的权限划分,严禁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人员介入实际业务操作,实施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密码(口令)管理,对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程序设置必要的日志,以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数据、系统运行和系统环境的安全。
建立有效可控的内控系统,包括组织机构控制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批准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信息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2004年02月04日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反思“法兴事件”》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敲响警钟》 新华网 2008年2月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东北财经大学 戴晓斌 2008年10月
第二篇:基于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基于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事件
------对操作风险的认识
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来介绍
1案例介绍 2反映问题 3原因分析 4启示认识
一.案例介绍
时间:2008年1月24日 地点:巴黎,银行总部
背景:①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不稳。
②法国兴业银行,作为法国第二大银行,世界上最大衍生交易市场的领导者,已在次贷危机中亏损20.5亿欧元(包括11亿欧元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资产、5.5亿欧元与美国债券保险商相关的资产以及4亿欧元的其他损失)。
法国兴业银行简介
法国兴业银行总部
1.2.3.4.有着近150年历史的老欧洲银行和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 提供从传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的全面,专业的金融服务 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衍生交易市场的领导者 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风险控制最出色的银行之一
事件回放:一心想成为明星交易员的法国兴业银行负责对冲欧洲股市的股指期货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利用银行漏洞,通过侵入数据信息系统、滥用信用、伪造及使用虚假文书等多种欺诈手段,擅自投资欧洲股指期货,造成该行税前损失49亿欧元(约560亿人民币)。该行股票当天下跌4.1%。这次案件触发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金融震荡,并波及全球股市,引发暴跌。
(补充:
自2007年年初开始法兴银行的交易员Jerome Kerviel在股指期货操作对欧洲股市未来的走向投下巨注,“悄然”建立起预计高达500亿至700亿欧元的多头仓位。Jerome Kerviel开始在欧洲股票指数上使用期货,豪赌欧洲市场将出现持续上升。直到2007年的年末,Jerome Kerviel的交易还处于赢利水平。
但在2007年圣诞节及2008年新年假期后,市场开始走向了他的对立面。他所交易的巴黎CAC-40指数开始大幅下挫。这意味着他所持的头寸出现了较大损失。
2008年1月18日,德国DAX指数下跌超过600点的时候,盖维耶尔可能已经损失了20亿欧元。法兴银行在此方面的损失曾受到了德国方面的警示。同天,法兴银行的一位法务官员发现一笔超过该行风险限制的交易。法兴银行立刻打电话给这笔交易的交易对手进行核实,而接到电话的一方声称他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笔交易。
2008年1月21日,法兴银行开始动手平仓。法兴银行21日起的平仓举动引发市场猜测,该行低价贱卖这些仓位也许就是导致全球股市本周一大幅下跌的原因。当天,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股市全线下跌5%以上。
2008年1月24日,位于香港的法兴亚太总部向国内媒体公告,由于该行的Jerome Kerviel交易员在股指期货操作上的欺诈行为,该行产生了49亿欧元(约合71.4亿美元)的损失。随后法兴银行通过对Jerome Kerviel负责仓位的审查和对他所在部门负责的全部持仓的彻底分析,并确认该欺诈交易事件为独立事件。
此次兴业银行的欺诈案可能也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就是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事件)的 案例小结
根据法国兴业银行巨亏的案例描述,我们发现它具有操作风险的显著特性:明显的内生性、具有较强的人为性、他与预期的收益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具有广泛的存在性、与其让风险(衍生品价格风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他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它低频率高损失、它的管理责任具有共担性。
因此要分析此案例主要就是从操作风险切入。而操作风险具有极大的复杂性。
二.反映主要问题:(1)高级管理层责任不明,监督不力,在银行内部未能创造有影响力的内控文化,交易员凯维埃尔长时间、多次违规操作,没有有效监督。
(2)对经营中的风险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衡量,没有进行持续的监控,甚至对凯维埃尔初期违规操作“带来”的利润表示赞赏,进一步助长了他铤而走险。
(3)各级管理层之间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向上级报告制度,凯维埃尔违规操作导致内控报警系统报警75次之多,竟然没有向上成功反映。
(4)问题整改机制无效,凯维埃尔用6封邮件就把问题整改搪塞过去了。(5)银行交易员的薪酬问题。在欧洲银行,交易员是收入最高的群体,为丰厚的奖金所驱动,凯维埃尔以身犯险
三.原因探究
(一)风险控制不力
国内外众多银行巨额亏损事件表明操作风险仍是导致衍生工具损失的重要原因。法兴事件中,法兴银行在限额控制、职责分离等方面的漏洞,无疑成为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
首先,限额控制上的缺陷。法兴银行将风险监控重点置于交易员的净额头寸上,忽视全部交易的规模与单边交易数额。为此科维尔利用虚构的卖出交易数据,造成净头寸得以对冲的假象,逃过了这一监控措施。此外,欧洲交易所向法兴银行提供的是汇总后的数据,并未具体细分至每位交易员。由于法兴银行在衍生商品交易上素来额度巨大,所以科维尔的巨额交易数量并未引起过多怀疑。
其次,职责分离上的失策。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实行一种类似于暗箱操作的授权机制,表现为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行为,授予交易员不同的权利。科维尔在进入法兴银行工作后,曾供职于中后台监控部门,对于法兴银行的监控流程了如指掌。这为其日后作为交易员的违规行为提供了职责上的便利。因此,企业在面临内部职位调动时,应妥善考虑职责兼容问题。
再次,对内外部警示信息的忽视。调查资料表明,法兴银行对于来自内外部的警示信息并未仔细核查,如2007年11月欧洲期货交易所曾质疑科维尔交易仓位,以及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间风险控制系统发出了74次警报,直到第75次警报的拉响,才使科维尔的违规行为得以曝光。第四,没用以正确客观的姿态看待金融衍生品,特别是股指期货,只看到它带来的巨额利润,而忽视了它存在的巨大风险。法国兴银行股指期货投机失败表明,股指期货既有积极一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由此可见,衍生期货市场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第五,银行监控部门的失职。法兴银行的内部报告坦陈“交易部门职员没有系统地执行更为详尽的稽核”,另外该部门也缺乏“确定不良交易存在的手段以及能迅速予以控制的机制。” 银行发言人也在事后承认,银行早已发现科维尔在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但并未做深入调查。此外,法兴银行因没有投入足够资源防范交易丑闻已经受到法国央行的警告。
就此看来,法兴银行备受赞誉的风控系统也仅是徒有盛名。而对风险的控制不力,究竟是缘于巨大金融利益带来的疏于监管还是控制系统本身的错漏,则值得我们深思。
(二)人性控制失败
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导致法兴银行巨亏的直接原因。科维尔利用其对内部控制流程的熟悉,精心设计虚假交易,从而逃避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但个人认为,事件的深层原因应归咎于法兴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对人性的控制失效。
案发之后,科维尔的辩词耐人寻味:“我没有犯错,我只是为了给银行多赚钱”。显然,他将违规行为定位成追求自身与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只是这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已远远超出正当范围。
此外,科维尔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内部控制流程极为熟悉,从而成功逃避监控体系进行违规操作。然而,在法兴银行内部,熟悉整个内部控制流程的远不止科维尔一人,如何保证他们的行为守规、防止第二个科维尔出现?除了在职责分离上的控制措施外,如何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组织的风险控制文化、加强人性控制也至关重要。据科维尔的辩护律师称,在法兴银行内部,不止一个人在从事违规交易。管理人员的利欲熏心、风险管理意识淡化。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如果没有银行高层的默许,任何一个交易员都不会有那么大的能量,酿成如此巨大的案件。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对人性控制、消除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才是防止违规再次发生的治本之举。
(三)IT控制薄弱
事件发生后,科维尔被戏称为“计算机天才”,法国央行行长称其至少突破了银行五个级别的监控才获得巨额投资权限。在“计算机天才”与IT监控系统的较量中,后者败下阵来,原因何在?据法兴银行披露,其内控系统要在交易三天后才会对交易进行核查,法兴银行系统的开发人员、验收人员与IT管理人员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对内控和技术漏洞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漏洞则被科维尔利用了。同时,为了规避后台监控,他还盗用多个系统密码进行数据篡改。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企业的各项流程广泛结合。所以,防范计算机技术风险、保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控制的关键。事实上,法兴银行的风险管理团队中拥有IT专家与相关技术人员,面对科维尔的违规及篡改行为却迟迟未能察觉,除了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缺陷外,法兴事件也表明,再严密的电子监控程序,也难免存在漏洞。计算机控制只是一种手段,其应用无法替代业务流程的整体控制。过多依赖高科技手段,忽视基本的流程控制,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只有实现IT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的整合,才能真正应对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类风险。
(四)内部审计失效
法兴事件还证明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只能为实现企业目标、控制企业风险提供合理而非绝对保证。它存在局限,例外事项、人为操纵或系统故障等因素时刻威胁着内控系统的运行。所以,对内控系统的反馈与再监控至关重要。
传统意义上,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银行往往利用内部审计系统来评估与监控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防范可能出现的违规情况。然而,由于衍生品交易部门给法兴银行创造的利润大约占到整个银行利润的三分之一,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可能使内部审计系统在审查合约时难以提出质疑。一些银行业人士曾表示,在法兴银行,衍生品交易部门面对审计部门监管时享有的自由度,远远大于英美等国的同类银行。法兴银行的这种监管制度暴露出其风险控制系统与内部审计系统之间在协调方面还存在漏洞,使得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再监控作用大打折扣,这也为科维尔的违规提供了可乘之机。就此,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再监控效用,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五)外部监管缺陷 法兴事件暴露出了长期以来欧洲银行业自律监管模式的缺陷。与美国以交易所、美国期货业协会以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为主体的三层严密监管架构不同,欧洲衍生品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基本上以自律为主。自律监管模式无形中将监管责任推向企业本身,而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或是控制体系出现重大缺陷之时,企业难以对违规事件产生有效制约。
此外,信用制度的滥用也是造成法兴事件的潜在原因。信用制度虽是西方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石,但欧洲的一些交易所基于传统的理念及竞争需要,将信用制度过度地滥用于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甚至未要求交易员交足交易保证金。法兴事件中,科维尔刻意选择未有保证金追缴要求的衍生工具,无疑是利用了外部监管体系的缺陷。原因分析小结 四.启示认识 操作风险
1)加强信用机构的内部控制程序。在反映机构金融承诺内容的总名义数额上给予更多注意力。
2)全面的介入风险管理。信用机构的管理层应该设立一些包括独立成员在内的委员会,以管理风险和内部监控事务。通过“风险价值法”(VAR)和“压力试验法”对交易人员的交易进行记录、确认、市价计值,评价、度量和防范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等。
3)调整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适用的惩罚方式。
4)呼吁在国际层面提出即在欧洲以及国际范围内尽快开展加强金融系统内部控制、防止内部欺诈。在世界范围内建立风险规避制度。
Thank you!!
第三篇:法国兴业银行案例分析
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扰乱全球金融系统
摘要:法国兴业银行创建于1864年,当年由拿破仑三世签字批准成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最终成为法国商界支柱之一。法国兴业银行是法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投资银行,该公司拥有13万员工和2250万客户。可就是这样一个创造了无数骄人业绩的老牌银行在2008年年初因一个底层交易员的违规操作而受到了重创。本文将从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弊案分析入手,分析法国兴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监控体系的漏洞,同时提出了对完善我国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法国兴业银行; 内部控制;风险监控
一、案例简介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发现一名驻巴黎的交易员,在超过权限的情况下私自建立了违规的交易部位,并进行欺诈交易行为,造成了49亿欧元(约合72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起银行案件所造成的损失是法国银行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也是世界上目前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事件。法国兴业银行巴黎交易员Kerviel被法国司法机关提起诉讼,Kerviel被立案指控的罪名共计三项,中包括滥用信用、伪造及使用虚假文书、侵入信息数据系统等。
法国兴业银行被迫在全球股市大跌的环境下了结这些违规部位,涉嫌违规交易员Kerviel利用自己原来在银行中后台部门工作中对银行监控系统的了解,通过精心设计虚假交易,隐藏了这一巨额的违规头寸。巴黎检控方后续调查显示,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早在2007年11月就已经质疑Kerviel的交易部位,并已通知法国兴业银行。其实,Kerviel成功利用虚假文件表明其交易风险已被对冲覆盖,从而应付了来自法国兴业银行本身的质询。法国兴业银行曾是世界上最大衍生交易市场领导者,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风险控制最出色的银行之一,可就在这样一个老牌银行,悲剧却不幸地发生了,违规数额之巨大,损失之惨重,足以震惊世界。
二、法国兴业银行的管理弱点
有人认为Kerviel事件绝非偶然,而是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监管体制不健全的结果。法国兴业银行在内部管理方面确实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从管理、组织和技术三方面的缺陷上体现出来。
(一)管理缺陷
Kerviel的上司看到一个报告书的时候其实就露出了银行很大的弊端,Kerviel经常在其他工作人员回家之后仍然工作到很晚,以防止被别人发现了他的活动。经理没有强制休假的政策,将允许他们仔细检查他的工作,而他已经走了。据说,他用他的经理的计算机上执行了一些欺诈性的交易,Kerviel的辩护律师认为,他的行为与他的上司的默许欺诈活动有很大关系。
(二)组织缺陷
Kerviel熟悉公司的安全程序和后端办公系统。后来,他被转移到另一个在公司工作,他知道兴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时间表,他能够在审查前几分钟从系统中消除记录,之后再重新恢复,临时的交易失衡不会引发警报。他甚至能够用这种方法在向其他银行发送确认函前取消或者新建交易。
(三)技术缺陷
Kerviel能够使用其他员工的接入码和用户信息进行假交易,系统无法检测到Kerviel在一个方向上进行合法交易,但伪造的对冲,它们被认为合法的“抵消”。在一个单独的组合,从一个包含他的真实的交易不同,他进入虚假交易,没有一个系统检测软件的安装来检测这些交易。兴业银行的监测程序可以监测到更为复杂的欺诈行为,但最终Kerviel用简单的方法绕开了这些检测程序。
三、法国兴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分析
对于法国兴业银行的案例,很多人认为原因在于其内部管理不力和技术缺陷等原因,这种分析当然是正确的,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该银行内部风险监控体系和风险评估本身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同时暴露出兴业银行过分相信其内部控制系统,从而导致灾难的发生。
(一)内部控制松懈失灵
法国兴业银行有关报告显示,交易员Kerviel于2005年就建立了虚假交易头寸,却一直未被发现。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来自中台、后台28个部门的11种风险系统对Kerviel的操作发出多达75次警报,也均未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可见法国兴业银行内部管理松懈,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从而使监督制衡机制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机制存在漏洞
Kerviel长时间侵入核心业务系统,并能够成功修改系统控制参数和交易数据,说明法国兴业银行的授权制衡制度存在漏洞,缺乏多个岗位或层级的有效制约。法国兴业银行未能严格落实后台与前台完全隔离的制度规定,密码管理不严,以及Kerviel一直未进行强制休假等,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三)风险认定与评估不足
案发前,Kerviel的虚假交易头寸曾于2007年11月获利达15亿欧元,一直
未受到管理层的警示,直至损失高达49亿欧元,法国兴业银行才开始亡羊补牢。而法国兴业银行对引起75次报警的Kerviel本人,也未进行个人行为的风险评价。外部市场环境的突然变化,必然因风险评估的不足而引起损失。
(四)内部稽核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作为后台的稽核或内审部门对实际交易的稽核或审计抽检不及时也不严格,中台部门的检查时间和检查内容、形式一成不变、缺乏灵活性,使Kerviel利用过去在中后台部门工作积累的经验对检查的时间、方法、内容了如指掌,加之检查人员工作不认真、走过场,给Kerviel利用虚假账户掩盖真实交易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兴业银行避免Kerviel事件可采取的途径
谁应该为Kerviel的交易损失负责?兴业银行的系统和管理层扮演了什么角色?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兴业银行的经理和管理人员应负责对Kerviel的交易亏损。是的,对于兴业银行来说,它的管理层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强技术防护措施,以防止发生这类事件再次发生。一些可以防止Kerviel的欺诈行为的方法如下:
(一)实行访问控制
以防止未经授权的内部和外部不当存取系统。银行可以使用令牌,智能卡或生物技术的授权,而不是简单的密码认证技术。这将阻止类似于科维尔这样的人能够使用其他员工的访问代码进入交易。
(二)在入侵检测系统安装Kerviel的活动检测程序
如果入侵检测系统产生报警,或者发现一个可疑的异常事件,他们也要进行检查,看是否重要文件已被修改。
(三)设计更强的审计程序并强制执行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跟踪样本交易流程并进行测试,使用自动化的审计软件、计算机取证技术和技术帮助。电子证据驻留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文件的形式,并作为对普通用户是不可见的环境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被用来作为证据在他的试验,并在跟进调查。
五、中国银行的治理得到的启示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深刻教训,对改善我国银行治理制度意义重大。从目前我国银行内部控制情况看,应积极培育强有力的内控文化,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整合完善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内部稽核作用。
首先,培育强有力的内控文化。内控文化是商业银行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基
本要素之一,要通过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持续的业务培训、服务培训、内控文化以及先进理念的培训,树立员工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使自觉遵守内控制度,防范操作风险成为全体员工的自发行为,为内控制度的有效发挥奠定基础。
其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法国兴业银行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一定要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企业必须重视内控制度,风险高的环节要给予特别对待,外部的监管必须严格落到实处。
第三,整合完善内控制度。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面向全行、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切实发挥规章制度的有效性。
第四,充分发挥内部稽核控制作用。建立经常性的风险监督与评价机制,对业务的发生情况、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银行的经营情况等给予经常性的监督与控制,确保各项银行业务按照既定的方针,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增强内部稽核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真正发挥内部稽核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 C.劳顿.管理信息系统(第1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2] 罗超理,高云辉.管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3] 斯蒂芬·哈格.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4] 何红渠,姚刚.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2.5
[5] 马宏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路[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5)
第四篇:中铁建巨亏启示录
中铁建巨亏启示录
20个月前,当57岁的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林接下沙特麦加轻轨项目时,他不会想到这会创造中国最大海外工程项目亏损纪录,随之而来的是其职业生涯的终结。
这原本是一条让整个伊斯林世界振奋的标志性工程-连接麦加禁寺和阿拉法特山,全长18.25公里,时速最高达360公里,从麦地那至麦加只需半小时。它的诞生就是为了避免4年前麦加朝觐时362人死于踩踏事故的悲剧重演。从商业角度看,总造价17.7亿美元的这一项目堪称近年中东基础建设风潮的标志。去年2月,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601186.SH、01186.HK,下称中铁建)成为圣城轻轨的总承包商,中铁十八局是具体承建公司。
9月23日早上6点30分,中铁建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回忆,麦加轻轨最后一节钢轨在加马拉车站落下,整道工人拧紧最后一颗螺栓。但在这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刘金林却是五味杂陈。离竣工还有3个月时,因工期延误刘在麦加被就地解职,退居为公司的高级顾问。1个月后,中国铁建公告称,麦加轻轨项目将给其带来41.53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几近其全年利润的一半。
比账面亏损更大的是中铁建为这一项目罕见的、不计成本的付出。
自刘金林被解职之日起,在明知将产生巨亏的前提下,中铁建集团为确保在麦加朝觐前完成合同约定,举中国铁路系统之力,从集团15家单位调集近万人驰援沙特进行“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不讲客观”的大会战,“有一段时间,北京到沙特的机票特别紧张,飞机上全是中国铁建的人。”一位在沙特经营水泥工程项目的老板向记者透露。
这是中国工程类企业在海外发展的缩影:通过中国式援建打开世界之窗的中国承包商们,在面对复杂的现代商业环境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中铁建的麦加教训也给所有期冀在中东掘金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今年7月,中国驻沙特大使馆参赞俞子荣走访了中国铁建在沙特的另一个工程项目-利雅得中小学项目,俞子荣非常痛心地向项目承建方中铁十五局领导指出,麦加轻轨项目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今后要引以为鉴,利雅得项目要慎之又慎,绝不能成为第二个麦加轻轨。
11月13日,每小时能运送72000名朝圣者的轻轨如期通车,困扰沙特国王阿卜杜拉的麦加朝觐踩踏噩梦宣告结束了,有关中铁建为何会走到这一步的反思却刚刚开始。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拯救一个陷于巨亏的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一个诸多利益体纠结的陌生环境里,你明知止损的商业法则,却不得不在某种情况下舍弃它-刘金林或许没有想到,从拥抱麦加轻轨的那一刻起,中铁十八局便陷入了一场翻身无望的漫长弈局。
一位接近中国铁建的金融界人士即向记者指出,中铁建早在年初已核算出巨亏,却无法遵循商业逻辑及时踩刹车,而是明知巨亏也要将其完成。中阿交流学会秘书长秦勇则感叹,中铁十八局怎么会把一个看上去能爆赚的项目做成这样,“他们在沙特拥有十年的根基,吃过亏,应该熟悉这里一切的游戏规则。”
在中国众多海外工程公司中,中铁十八局无疑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成熟选手。其前身为原铁道兵第八师,是中国铁建在中东地区的旗舰公司。在2009年商务部统计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前50名企业中,其以8.28亿美元排名第19位。其足迹遍及了沙特、伊拉克、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苏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0年进入沙特市场后,中铁十八局最开始从当地企业转接一些几公里的高速公路小项目做起,逐步积累起客户资源,直至接下了沙特南北铁路、麦加至麦地那高铁等大单。
麦加轻轨是沙特国内50年来第一个轻轨铁路项目,令阿拉伯世界瞩目且具有特殊意义。最开始夺标呼声最高的也并非中国铁建,而是沙特当地实力最强的铁路建设集团。中铁十八局麦加项目部的一位工程师向记者透露,当年沙特公司报出了200亿人民币的高价,而中国铁建报出的却是一个120亿元的低价,尽管报价奇低,但深受欧美文化熏陶的沙特国民不乏反对的声音:中国人修建的地铁能够达到国际标准吗?
不过,在沙特国王阿卜杜拉的全力支持之下,任何竞争对手都在中国铁建面前知难而退。事实上,早在2008年沙特政府制订了圣地区间轻轨铁路规划的最后方案前,一切都未有定论时,中国铁建就已进场了。
最终,综合诸多政治与商业因素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与中国铁建正式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约定采用EPC+O&M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维护总承包模式),由中国铁建负责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系统安装调试以及从2010年11月13日起的三年运营和维护,中国铁建要保证在2010年11月13日麦加轻轨开通运营,达到35%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运能。该项目合同总金额约为1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0.70亿元。
问题还在于,2009年2月正式签约到2010年11月完成35%的运能,留给中国铁建的建设工期只有20个月-这样的工期在国内也许称得上宽裕,但这里是沙特,工作节奏慢得出奇的国度。
事实证明:无论是人员配置还是工作态度,刘金林和中铁十八局最开始都没做好准备。旋即,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的涌现,更让这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9年4月27日,青海省第一批85名穆斯林工人从北京乘飞机奔赴沙特参与修建麦加轻轨,这拉开了中铁十八局大规模输送穆斯林劳工赴沙特的序幕。
这是中铁十八局在麦加项目上遇到的第一个独特障碍:在海外中国兴建基础设施项目,很多时候输送中国劳工就行了,但这一次不是任何工人都行。由于轻轨有一段要在麦加城内施工,这里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对于非穆斯林人是关闭的,沙特业主方并不会因为麦加轻轨项目而为中国人开绿灯。中铁十八局在富裕的沙特本地找不到穆斯林劳工,不得已委托劳务公司在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找来上千名穆斯林农民工送去麦加工地。
然而,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麦加圣城管理这些穆斯林工人。沙特不是一个铁路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当地没有专业的穆斯林工程师可用。这也直接导致了工程延期和人力支出的攀升。
与此同时,中方的劳工纠纷也层出不穷。10月13日,沙特英文报纸《阿拉伯新闻》报道,16位麦加轻轨建设项目上的中国工人采用激烈方式,要求中铁十八局增加他们在中午炎热天气下外出工作的加班费用。随即这16名工人被逮捕并被遣返回国。
“沙特夏季地表的最高温度可达到摄氏70度左右,淡水又比石油更加珍贵,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河北建设集团沙特项目总经理卢海波向《环球企业家》指出,在沙特的中国工程企业几乎都遇到了中方劳工罢工的问题。
拖延工期的还有拆迁问题。尽管受到沙特国王的支持,然而沙特各个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并非一路绿灯积极配合拆迁建设。“如果业主不积极配合,海外工程推进将举步维艰。”一位同样以工程建设为主业的央企总经理对《环球企业家》说,他们就曾因工人签证难以批复的原因导致延期开工。
但是,在中铁十八局和中国铁建的不断努力之下,项目进展在2009年看起来没有那么糟糕。但沙特业主方的一个设计变更,让一切又开始变得不可逆转起来。
据中铁建董事会秘书余兴喜披露,双方约定轻轨在2010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要达到35%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运能,在这一点上,中国铁建的理解为开通35%运能,在车站建设方面只需要开通四个车站就可以满足业主需求;但业主后来要求他们九个车站在2010年11月就全部开通,这直接导致了工期紧张。之后在土建桥梁跨越道路形式、结构形式、车站面积、设备参数、功能需求等方面,业主又提出了众多变更要求,其中在项目工期仅剩6个多月的时间里,沙方又临时增加300万方土石方任务量,由原来的200万立方米变更为目前的520多万立方米。
所有的这一切宣告着中铁十八局的麦加项目进入了一个危险的阶段。中铁建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2010年年初麦加项目即出现了亏损,而业主设计变更导致成本大幅攀升,如继续做下去很可能将进一步侵蚀成本,止亏将变得更加艰难。尽管存在着巨大危险,中国铁建在6月份吹响了麦加轻轨集结号,毅然从全集团调集数千人驰援沙特进行“背水一战”-不计成本和代价。
这在中国人看来或许并不奇怪,从项目开工那天起,中国高层领导人在一年多时间里曾6次询问麦加项目的进展情况。铁道部和商务部的官员隔三岔五就会造访沙特,来听取刘金林有关项目进展的汇报。或许此时的刘金林并未意识到,领导的频频垂训和动员全铁路系统之力正昭示了麦加项目承载了太多的寄望和复杂的政治属性。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铁建毫无选择,只能为此付出所有精力、声誉和现实利益的代价。6月份,在麦加项目爆出工期失控后,中国铁建股份公司总裁赵广发从中铁十八局手中接过了现场总指挥的重担。这个全球最大的建筑承包公司的管理者在麦加轻轨项目现场办公,一呆就是几个月,甚至顾不上集团6000亿的工程业务-这显然超出了商业考量的范畴。
第五篇:济南惊曝票证伪造案 齐鲁银行董事长否认巨亏
济南惊曝票证伪造案 齐鲁银行董事长否认巨亏
齐鲁银行,这家总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成功更名不到一年半时间、近年来屡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闻名于业界的城市商业银行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12月28日,坊间盛传齐鲁银行亏损60亿,加上其他总计亏损过百亿,董事长邱云章、行长郭涛“被抓”。
60亿相当于齐鲁银行2009年全年4.88亿净利润的12倍多,而当年该行不良贷款合计才7.04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99%。
到底发生了什么,足以使这家颇具特色的城商行从云端跌入谷底?
12月30日,齐鲁银行董事长邱云章通过手机短信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断然否定被抓传闻,对于亏损60亿元的说法亦矢口否认。
不过,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当地多位银行业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一场席卷济南多家金融机构的伪造金融票证案,正让当地银行业人人自危。
山东省银监局有关负责人30日向本报记者表示,近期该省确有发生一起伪造金融票证案,牵涉多家金融机构和企业,齐鲁银行并非唯一牵涉其中的银行。目前公安机关已组成专案组专案专办。
在当地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看来,2010年,受存贷比考核压力的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展开揽储大战。而在拉存款竞争白热化背景下,通过“高息揽储”吸引单位存款,勾结银行人员伪造金融票证诈骗案屡见不鲜亦不足为奇。
一齐鲁银行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涉案金额虽无60亿之巨,但起码有10-20亿元。该行资金部人士同时表示,齐鲁银行已对相关资产做了保全。而在当地银监局指导下,一场风险自查和整改运动正悄然进行。又一起集体被骗案?
邱云章坦言,传闻源于济南市公安局接到的一起伪造金融票证案件举报。12月23日,济南当地公安系统公布的新闻通稿显示:当月6日,济南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接到报案,某银行在受理业务咨询过程中发现一存款单位所持“存款证实书”系伪造。公安机关已将主要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及其他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邱云章对记者表示,这是一起综合性案件,正在侦破过程中,涉及多家金融机构和企业,“可能涉及我行有关业务,但并非只有齐鲁银行一家”。
而对于传闻中牵涉的其他银行,如工行、兴业、浦发等,当地银行业人士并不完全确定,监管机构人士也不置可否。
所谓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是指伪造、变造汇票、本票、支票、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或者伪造信用卡的行为。
据一大型银行信贷部人士介绍,目前常见的伪造金融票证罪有几种:一是“克隆假票”,即通过伪造承兑汇票或大额定期存单,以此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二是,犯罪嫌疑人谎称帮助银行完成拉存款任务,高息为诱骗取企业或个人存款。若存款人是企业,犯罪嫌疑人往往通过偷出企业预留印鉴伪造票据实施诈骗,若是个人存款,则在客户办理存折时,偷办信用卡挂于该帐号下,再实施诈骗。“由于经常会涉及银行工作人员伙同外部人作案,手法较为隐蔽,因此金融机构和存款人往往在短期内难以发现。”上述人士分析。
事实上,这已不是山东银行业今年遭遇的第一次集体被骗案。
今年4月,济南市公安局曾破获一起伪造金融票证诈骗案,犯罪嫌疑人恰是通过“高息揽储”吸引单位存款,同时勾结银行人员作案。该案涉及6家银行、8家存款单位和10笔存款资金共计6100余万元,最终挽回经济损失4502万元,但尚有1500多万元涉案资金无法追回。
对于此番传闻中的60亿元涉案规模,邱云章矢口否认,“公安部门正在侦破中,到目前为止,从未认定过涉案金额。”
银监局方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间接对60亿元涉案规模一说予以否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没有确定的金额,只待公安部门披露正式结果。不过,当地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济南人行确实一度严阵以待,为防出现挤兑风潮,甚至还对齐鲁银行做了“特殊安排”。
该说法并未得到济南人行证实。而记者30日前往位于济南市市中区顺河街176号的齐鲁银行总部时,楼下的营业网点正常如昔。
30日,山东银监局有关负责人亦对记者表示,目前辖内银行经营正常,银监局已督促相关金融机构密切配合公安机关侦办案件并开展相关风险排查。齐鲁银行扩张病
对于快速扩张中的齐鲁银行来说,这个跟头或不全是坏事。当地一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风控能力提升节奏跟不上规模扩张速度时,城商行必然会遭遇各种各样扩张病。”
一位上市城商行高层此前也曾向本报记者坦言,规模扩张是城商行不得已的现实生存选择。2009-2010年信贷高速扩张背景下,很多城商行相当于在两年内再造了一家银行,资产规模、贷款投放和机构网点均数倍增长。
以齐鲁银行为例,该行前身为济南16家城信社和1家城信社联社组建的济南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更名为济南市商业银行;2009年6月更名为齐鲁银行。截至2009年年末,齐鲁银行总资产617.35亿元,较年初增长28.06%,而各项存款余额546.55亿元,增长22.98%;各项贷款余额353.1亿元,增长25.41%。其资产规模和存贷款指标相当于1996年成立之初的20倍。
同时,从2008年3月开设聊城分行开始,该行便迈出异地扩张第一步,同年11月,该行天津分行成立。
实际上,传闻中的60亿元亏损额足以使该银行资不抵债,即便是内部人士坦言的20亿元左右的涉案金额,也相当于其2009年全年净利润的4倍。
一位接近齐鲁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传闻中的60亿元巨亏不大可能。“目前齐鲁银行注册资本仅23亿元,总存款额在300-400亿元左右,按存贷比75%计算,至多发放300亿元左右贷款,除却100亿左右个人贷款,不可能做如此大额的存单质押贷款。”
但传闻已让股东惊恐万分。一接近监管机构人士透露,2004年入主齐鲁银行的外方股东澳洲联邦银行(CBA)正严重关注此事进展,目前其持有齐鲁银行20%股权,为第一大股东。
齐鲁银行1月4日消息:
随着调查的深入,日前引起警方介入的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齐鲁银行”)遭遇高额骗贷一案,其风险痕迹早在2010年年初就已露出端倪。
《第一财经日报》昨日获得的《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下称《报告》)显示,齐鲁银行的第三方存款质押业务存在借款人营业收入与贷款规模不
匹配、存款质押合法性等诸多问题。为此,《报告》注明了“保留意见”。
该《报告》是在2010年4月由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本报记者从齐鲁银行内部人士获悉,由于普华永道坚持将上述“保留意见”写进审计报告,齐鲁银行已经更换了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出事”早有警示
上述《报告》是对2009年齐鲁银行有关业务的全面“体检”,“保留意见”问题直指该行的第三方存款质押业务。
《报告》称:“贵行部分贷款及承兑汇票业务,由第三方共计48亿元人民币的存款作为质押。我们从独立渠道获取的上述业务借款人2008财务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与贷款规模不能匹配,且与贵行信贷业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较大不一致。”
“此外,我们注意到由担保人提供的存款质押的合法性也存在疑问。”《报告》中说。“截至审计报告日(2010年4月24日),本所尚未能获得足够证明上述借款人和担保人之间合理商业关系、上述贷款第一还款来源的充分性,及质押贷款(即第二还款来源)的合法性(包括向贵行外部律师作出咨询)的审计依据,也无法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昨日,记者联系了上述《报告》的签字会计师,对方拒绝对此发表任何意见。涉案数额扑朔迷离
齐鲁银行“出事”露出端倪始于去年12月24日济南警方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
该次新闻发布会传出的信息:2010年12月6日,济南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接报案,某银行在受理业务咨询过程中发现一存款单位所持“存款证实书”系伪造。案件发生后,该局组成专案组专案专办,迅速采取行动将嫌疑人刘某某及其他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这个“某银行”其实就是齐鲁银行。这一点,齐鲁银行董事长邱云章对媒体进行了证实。上述齐鲁银行内部人士也对记者表示,为防止出现挤兑等意外情况,齐鲁银行采取了相关措施。
但截至目前,齐鲁银行的损失数据尚不得而知。前日和昨日,记者连续拨打齐鲁银行行长郭涛的手机和座机,座机无人接听,手机始终处在暂时无法接通状态。邱云章的电话虽可接通,但无人应答。短信也无人回复。
记者获得零散信息,齐鲁银行案与信用证有关,海外取款60亿元。但这并未得到证实。山东省银监局相关人士昨日对记者表示,此案已经进入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具体信息将以公安部门发布的为准。
济南市公安局的新闻发布会传出的信息称:“经工作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刘某某通过伪造金融票证等手段多次骗取资金,涉及我市一些金融机构和多家企业,其行为扰乱经济金融秩序。”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涉及我市一些金融机构”,也就是说,不止一家银行牵扯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山东分行相关人士昨日告诉记者,在齐鲁银行案事发之后,去年12月中旬前后,监管部门向所有金融部门下发了自查通知。工商银行经过自查,未发现问题。此结论得到了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认可。
这位人士说,涉案的其他银行基本是与齐鲁银行有业务联系的。但具体是哪几家,现在也无权威信息。
针对近期部分媒体报道称“山东省济南市部分银行牵涉到一起伪造金融票证案”,银监会日前表示,目前,当地公安机关对该案的侦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监管部门和相关银行正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侦破案件。目前当地相关银行运行正常,各项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齐鲁银行近焦
因为坊间对齐鲁银行“出事”议论很盛,去年12月29日下午,济南市政府在济南舜耕山庄召开驻济银行行长新年座谈会,邱云章和郭涛同时露面。
另外,去年12月31日,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到齐鲁银行济南舜井支行视察慰问。王仁元充分肯定了齐鲁银行近几年来对全省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并要求齐鲁银行要严控风险,稳健发展,再创佳绩。
齐鲁银行也通过当地媒体宣告去年业绩。《济南日报》日前报道,齐鲁银行预计2010年末,全行资产总额可达800亿元,较上年增长29.47%;经营利润达13.5亿元以上,较上年增长27%。
当地金融界人士对记者分析,上述举动表明山东维护金融稳定的意图。
齐鲁银行是山东成立的首家城市商业银行,首家与外资银行战略合作的城商行,也是山东第一家跨省经营的城商行。
1996年6月,在济南市16家城市信用社和1家城信社联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济南城商行,2009年6月更名为齐鲁银行。其中,外资股东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持股比例为20%。昨日,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北京代表处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他们已经获悉齐鲁银行一事,但具体涉案金额和涉案机构尚不清楚。
他同时表示,这件事对双方合作关系没有太大影响。但作为齐鲁银行的最大单一股东,今后将更加关注齐鲁银行的风控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