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
目 录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七)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九)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一、管理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员工依法享有职业卫生健康保护的权利,加强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职业病防治管理,预防、控制,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制定本制度。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二、术语、定义
1、职业病:是指企业员工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范围的疾病。
2、职业危害:是指对职业活动的企业员工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3、职业禁忌症:是指企业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及个人特殊生理和病理状态。
4、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三、管理职责
1、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负责公司职业病预防、统计管理工作。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开展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定期每年与疾病防治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对作业场所的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对现场存在的不合格检测项目,及时落实整改。
2、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健康档案,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职工进行体检。
3、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工资待遇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患者入公司,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入公司;对在职业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职业病患者,应当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职工,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对职业病防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检测,保持正常运转,并按规定发给员工个人卫生防护用品;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从事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卫生健康管理档案。
5、员工在施工生产劳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享有职业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权利。四、一般规定
1、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应对员工进行岗前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每年要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的培训工作。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员工每年进行一次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员工本人。
2、在作业场所设置安全标志。
3、各基层单位应当主动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控制、消除职业危害的发生,降低施工生产成本。
五、报告程序
1、凡发现职业病患者或疑似职业病患者时,应当及时向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报告,当确诊为职业病的,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同时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报告。
2、职业病的诊断鉴定,由市疾病防控中心诊断。
3、疑有后遗症或者慢性职业病的,应当由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予以确认。
4、当公司接到市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的结论定为职业病后,填写职业病登记表,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报告,建立员工职业病健康档案。
5、各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本单位的疑似职业患者进行诊断;在疑似职业患者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单位承担。
六、本制度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
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公司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公司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2.公司与已进、新进公司的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3.公司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公司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4.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5、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等内容。
6.公司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车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7.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8、本制度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为了规范公司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公司车间在工艺改造或采用新工艺后,新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均应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
一、公司申报职业危害时,应当提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和下列有关资料:
(1)单位基本情况;
(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施工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情况;(3)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二、公司在接到报送资料后,认真组织对所报职业危害因素场所监测,如需监测机构配合,由公司负责协调。
通过监测,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情况,并分析危害程度。
公司根据监测、分析结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及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向公司汇报,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并按照指示监督落实。
三、公司应及时整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及相关材料,报送市安监局职业安全科备案。
四、本制度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
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组织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卫生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和财务部负责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本公司的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培训。
二、教育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5、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三、教育培训的对象与方式:
1、新员工进公司-结合安全“三级教育”,介绍公司作业现场、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员工在岗期间-通过定期培训或公告栏宣传,学习职业健康岗位操作规程、相关制度、法律法规及公司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有关性能、可能产生的危害及防范措施,了解工作环境检测结果及个人身体检查结果;
2、员工在调动岗位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3、外来临时工人,应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培训,确保其从事劳动时不受到危害。
4、各车间、班组对其在职员工应进行定期的职业卫生教育学习,班组每2个月应进行一次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学习,辅助单位每季度应进行一次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学习,并有教育学习记录。
5、公司定期邀请卫生、疾控等部门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各车间、班组职业卫生负责人、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管理业务能力。
6、未进行职业卫生培训的员工或考核不合格的员工不得上岗作业。
四、公司应每年制定职业卫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公司年度职业卫生培训计划需得到总经理的批准后实施。
五、每年按公司流程对其合规性进行评估修订。
六、有关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职业卫生标准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七、本制度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为使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备经常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及时消除设备缺陷,保证检修质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约检修时间,降低检修成本,特制订本制度。
1.设备检修分大修、中修、小修、系统(装置)停车大检修和事后维修。大修理费用由大修理基金支付;中修、小修费用由施工生产费用支付;系统(装置)停车大检修的费用按项目及检修分类分别支付。2.实行科学文明检修,认真执行检修技术规程,公司设备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控制大修理基金的使用。制定合理的检修定额,提高检修技术水平,逐步延长设备使用周期。
3.根据检修间隔期及设备检查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编制出设备大、中、小修计划,设备检修计划与施工生产计划同时制定,同时下达,同时检查考核。任何检修项目都要办理检修任务书。
4.设备检修计划由车间编制。车间设备动力组织平衡,报公司生产部批准后下达。检修计划提出时,应同时提出备品配件、材料、工器具计划。
5.系统(装置)停车大检修要做到:
(1)由公司生产部全面负责大检修工作。
(2)在大检修前要成立大检修筹备领导小组,负责搞好检修项目的落实,物资准备、施工准备,劳动力的准备和开、停车置换方案的拟订等工作。
(3)组织和指挥大检修的人员要统一计划、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
(4)大检修中必须严格质量检查和检修竣工验收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检修任务,达到一次试车成功。检修完后,应进行总结评比。
(5)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安全保卫工作,防止发生事故。
6.严格认真执行设备检修计划,若确实需要调整,必须办理批准手续。设备中、小修计划调整由公司生产部批准;大修计划调整,每年六月份由公司生产部组织进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7.结合设备大、中修实现技术革新的(如改革结构、使用新材料配件)应由车间向公司生产部提出报告并附图纸说明,批准后方可执行。重大革新由公司生产部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8.设备大修需要有大修方案。复杂工程,需要绘制网络图。大修方案包括:检查内容、质量要求、工程进度、劳动力、备品配件、材料、特殊工器具需用量、试车验收规程、安全措施等。设备的大修方案确定后,有关部门要做好材料、备品配件的供应和劳动力的准备工作。施工前,生产部组织落实,确保大修工作顺利完成。
9.设备检修必须严格办理设备交接手续,严守检修安全技术规程,施工单位在检修前按规定办理签证检修任务书及动火证等手续。施工生产车间负责对停车的设备进行处理,合格后交施工单位,并派专人帮助施工人员联系处理有关安全事宜。施工现场应设安全防护栏杆或标记,以确保安全检修。
10.设备检修要严格执行检修方案和检修规程。若检修项目进度、内容需要变更,质量要求遇到问题,必须向车间或机电设备科报告,及时组织有关人员研究解决。
11.设备检修要把好质量关,采取自检、互检和专业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并贯彻于施工的始终。主要承压承载部件要有鉴定合格证。主要设备大修竣工验收由生产部组织;一般设备的大修及所有设备的中修竣工验收由车间组织;施工单位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12.压力容器的检修,除按检修规程或方案验收外,还必须执行压力容器管理的有关规定。
13.设备大、中修要有完整的检修记录;大修要有完整的交工资料,并记入设备档案。
14.施工单位要按计划节约使用材料、配件,开展修旧利废,检修后的余料、余配件必须按项目退库,不得转移使用,尽力节约检修费用。
15.检修人员必须做到科学检修、文明施工、采用专用工具,现场要清洁,摆放要整齐,对工程质量,要一丝不苟。
16.各车间每月必须做好设备检修执行情况报上级主管部门。
17.本制度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
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施工生产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给企业员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简劳保用品),特制订本管理办法,以规范工作标准化。
2、劳保用品不是福利待遇,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意义,除了个人带头外,要教育员工在施工生产劳动现场必须按规定穿戴,并做到合理、正确使用。
3、对劳保用品的配发,各基层单位要认真掌握,不得任意扩大范围和擅自提高发放标准,对贯彻本办法执行情况纳入经济责任考核内容,由生产部总调度实施检查监督。
二、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
1、劳动保护用品的配发标准由生产部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本着加强防护、节约实用的原则,按照员工岗位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性质的不同编制,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2、劳保用品的采购、库存和发放由材料部组织实施。采购的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其数量根据各基层单位的需用计划、结合资金情况和适当库存严格控制。库存用品应妥善保管,防止损坏变质。
3、劳保用品分长期使用和日常消耗两大类,日常消耗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毛巾、手套等)每月5日领取、直接发给个人;长期使用的由个人保管,集体使用的上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和保管,对长期使用的劳保用品要建立登记卡,由领用人或负责人签字确认。登记卡保存在劳保用品库,由保管员管理。
4、员工在公司内部工作调动,卡物随岗位转移,待用品到期时按所在岗位新标准发放;员工调出公司(或离职),劳保用品按领用时间折旧,从结算工资扣除,不再交回,同时注销登记卡。
5、婚、事假或其它原因,停止工作一个月以上的(含一个月),停发季度性用品。
三、几种劳保用品发放的特别规定
1、安全帽
(1)根据所在岗位的特点,发给本人,但离开岗位,必须交回单位,否则按价扣款。(2)安全帽在使用期限内经耐压冲击试验,合格的方可继续使用。
(3)非因工私自损坏者、按折旧年限照价赔偿,故意损坏的,按原价两倍处罚。
2、特殊用品,如电焊、耐酸、耐高温手套等,按材料领取,并实行交旧领新制度,非因工损坏的照折旧价赔偿,发现与公司外进行交换的按原价三倍处罚。
四、其它规定
1、试验室人员除了按公司机关人员标准发工作服以外,发给白大褂,只允许在从事化验作业时穿。
2、外线电工配发安全带,集中保管。
五、附 则
本制度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
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止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施工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安全施工生产中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制度。
3、本规定适用于我公司车间、作业场所。
4、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1、各部门要将防尘、防噪音、防物理伤害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施工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职业危害监测工作。
2、监测工作依据公司职业健康管理机构监测管理办法和上年度统计数据,结合工艺变化,写申请提交监测部门监测。
3、作业场所的粉尘,每年申请监测一次,呼吸性粉尘建议每季度监测一次,其他职业危害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4、施工生产监督单位健康监督员要坚持每天检查粉尘、噪声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5、定期分析粉尘浓度升高或降低的原因,如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应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
6、要加强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数据及技术档案管理。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维护广大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保证健康监护档案和职业病诊断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为公司员工服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及《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二、档案资料的归档范围: 1.健康监护档案内容 1.1 健康监护档案册。
1.2 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报告。1.3健康体检综合分析报告。
1.4职业健康体检复查人员名单及复查结果报告。1.5职业病观察对象和职业禁忌症处理意见书。
1.6丛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2.职业病诊断档案
职业健康管理部应建立职业病诊断档案并永久保存,档案内容应当包括:
2.1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2.2职业病诊断过程记录
2.3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的诊断用所有资料; 2.4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验等结果报告单; 2.5现场调查笔录及分析评价报告。
三、借阅:
1.各有关部门、单位到管理部查阅档案资料者,须持单位介绍信或征得管理部主管领导同意,并履行登记手续,对所查内容、利用目的作详细登记。
2.职业健康管理管理部为所需借、调资料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复印材料。
3.档案原始材料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需外借的,须经主管领导批准方可。
4.借阅档案材料必须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一般情况下,外借期限不超过一周。
5.对借阅的档案资料,必须妥善保管,不得转借,不得在档案资料上标记、涂改或撕页、拆卷等。归还时档案人员要进行检查,保证档案完整无损。
6、劳动者有权查阅、复印其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四、保管:
1.档案室切实做好七防,即防潮、防虫、防火、防盗、防尘、防鼠、防晒。
2.档案室严禁吸烟及存放易爆、易燃等易于导致火灾的危险品。3.档案室要保持清洁卫生,档案资料摆放整齐,便于资料的管理和使用。
4.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业务,准确、及时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服务。
5.对所保管的档案资料,要经常查看,发现破损和字迹不清的,要及时进行修补、复制,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6.档案严禁无关人员随意翻阅、借用。
7、本制度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
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一、总则
为了保证职工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安全开展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施工生产发展,制定本操作规程。
施工生产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有:粉尘。在施工生产中凡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公司所属部门、班组。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二、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 《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目录》;
《施工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卫生标准(3)、粉尘
1、产生的原因:粉尘主要是拌合系统在生产、储存、输送、破碎过程中出现,如在运输皮带层及各运转点,其影响程度与工艺设计、运输设备及通风除尘设施等的条件有关。
2、危害程度: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3、职业健康卫生标准
含有10%以上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卫生标准2mg/m3 含有10%以下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卫生标准10mg/m3 3.1.4 主要涉及岗位:皮带工、清洁工。
四、职业病防护措施(4)防尘措施
1、粉尘制造设备应有效密封,不得向外泄漏粉尘。
2、各除尘器应有效备用,在输料设备行时,其相应配置的除尘设备应投入使用。
3、原砂堆场、输料皮带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洒水降尘。
4、各输料皮带运转站设置除尘系统,皮带、地面设水冲洗设施,及时清洗地面灰尘。
5、在粉尘较多区域佩戴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6、对长时间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五、职业病危害应急措施(5)粉尘
1、粉尘污染较为严重时应迅速撤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用清水冲洗口、鼻。
2、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人员出入。
3、联系相关岗位调整运行方式,控制粉尘产生。开启通风换气设备,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4、参与处置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并根据粉尘的性质,选戴相应的防尘口罩。参与处置人员若发生头晕、胸闷等不适反应,应及时撤离到空气清新区域休息,有条件给予吸氧。
六、本规程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公室。
第二篇: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
兴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职 业 危 害 防 治 制 度 和 操 作 规 程
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一、总则
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2、本制度是性组织上、制度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健康”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职工明确职业病防治的主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3、本制度规定从公司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各司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4、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二、成立公司职业卫生领导小组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我公司职工的健康及其相关效益,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搞好职业卫生工作,促进我公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成立公司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监部。组长: 王志刚
副组长:李显著
闫玉和
成员:王英杰
张满和
孙小杰
罗方斌
陈少坤
曹旭东
余小华
徐孝欣
陈瑞才
三、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一)总经理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建立三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配备专业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4、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亲自研究和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5、根据“三同时”原则,企业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方可进行建设,切实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亲自参加企业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7、对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责责全面领导责任。(二)企业分管职业卫生的领导、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规定,在企业中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具体职责:
1、组织制定(修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
2、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
3、制订企业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4、直接领导本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和档案。
5、组织对全公司干部、职工进行卫生法规、职业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对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有贡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6、经常检查全公司和各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期解决。
7、经常听取各部门、单位、安全技术人员、职业关于职业卫生有关情况的汇报,及时采取措施。
8、对公司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三)安监部门工作职责
1、制度各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
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和应急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及时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落实职业病病人和疑似职业病人的诊断、救治、康复和安置工作。
3、组织开展对本公司各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检测与评价结果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4、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积极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5组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落实各项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健全本公司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及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
6、定期、不定期组织对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领导小组处理,落实部门按期解决。
(四)公司各技术部门的职责
1、编制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改进方案,规划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措施等,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
2、编制生产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规程,制作和提供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来源、产生部位等技术资料。
3、对生产设施、防护措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确保安全运行。
4、对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技术责任。
(五)公司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责
1、协助领导小组推动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和标准。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2、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
3、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检查档案。
4、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5、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制度、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7、负责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参加事故调查处理。
8、负责建设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六)各单位负责人职责
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工作,具体职责:
1、把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措施贯彻到每个具体环节。
2、组织对本车间职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发放个人防护用品。
3、督促职工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严加阻止违章、冒险作业。
4、定期组织本车间范围的检查,对车间的设备、防护设施中存
在的问题,及时报领导小组,采取措施。
5、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迅速上报,并及时组织抢救。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公司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度本制度。
1、公司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2、公司人力资源部与已进、新进公司的员工签订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3、公司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公司人力资源部应兴员工如实告知现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公司在生产单位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各有关部门及时提供需要公布的内容。
5、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病的以及告知本人。员工离开本公司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公司
人力资源部门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6、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职业病危害告知事项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7、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定期培训和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为加强铁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监督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关于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的通知》制定本制度:
一、铁矿企业应严格按照《关于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时向所在辖区的安全监察分局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二、已经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项目,铁矿企业应当在每年3月30前申报。
三、企业申报后,因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构申报变更内容。
四、终止生产经营时应当向原申报机构办理申报注销手续。
五、企业按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填报说明逐项填报加盖法定代表人签章和单位公章后报所在地安全监察分局。申报表一式三份。安全监察分局应自收到企业职业病危害申报材料后,出具《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回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回执》作为用人单位已经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的有效凭证。
六、内蒙古安全监察局将于每年4月对企业申报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对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情况实施监察。企业未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或者申报不实的,安全监察机构将依法查处。
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卫生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一、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所从事工种可能遭受的职业危害;
5、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6、预防职业病的措施及应注意的事项;
7、发生事故时应急救援措施等;
8、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二、培训的对象、方式
1、公司应当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取得职业卫生培训合格证明的,可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未取得职业卫生培训合格证明的,要待岗参加培训,直至取得职业卫生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2、新职工的培训:新职工在上岗前应进行三级职业卫生培训。
3职工在调动岗位时,也应进行针对的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后进行
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4、外来的临时工,也要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培训,确保其从事劳动者不收到危害。
5、本公司的在职员工应进行定期的职业卫生培训,具体 时间由公司安监部门安排。
6、所有的职业卫生培训应有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日期、培训内容、培训老师、培训。
7、培训应有计划,并得到公司总经理的批准后实施。
8、职业卫生培训由公司安监部组织,人力资源部配合。
三、安全教育培训实施与管理
1、安监部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与其所从事岗位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调动工作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应当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未经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工作。
2、安监部、人力资源部及各生产经营单位(部门)必须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教育培训工作,普及职业卫生健康教育知识,不断完善安全文化体系,使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
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地面特种作业的陪(复)训工作,安监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组织或委托具有培训资质的单位组织陪(复)训。
4、公司安监部,根据制度的陪(复)训计划,认真组织培训,并建立相关培训档案。
四、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培训考核
1、公安安监部组织的教育培训结束后,要制度考核办法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统一考核。
2、对无故不参加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培训的、对考核部合格的人员,除按照公司《奖罚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外,还应当组织复训,直到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3、对考试优秀的员工,按照公司《奖罚管理办法》进行适当奖励。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为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及时消除设备安全隐患,保证检修质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约检修时间,降低检修陈本,特制订本制度。
1、设备检修分大修、中修、小修。
2、实行计划检修,认真执行检修技术规程,公司机电部门必须严格控制大修理基金的使用。制定合理的检修定额,提高检修技术水平,逐步延长设备使用周期。
3、根据检修周期及设备检查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编制出设备大、中、小修计划,设备检修计划与生产计划同时制定,同时下达,同时检修考核。
4、设备检修计划由机电部主持编制。报分管公司领导批准后下达。检修计划提出时,应同时提出备品配件、材料、工器具计划。
5、大修在大检修前要成立大检修筹备领导小组,负责搞好检修项目的落实,物质准备、施工准备,劳动力的准备和方案的拟订等工作。
6、组织和发挥大检修的人员要统一计划、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
7、大检修中必须严格质量检查和检修竣工验收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检修任务,检修完后,应进行总结评比。
8、严格认真执行设备检修计划,若确实需要调整,必须办理批准手续。设备中、小修计划调整由机电部批准;大修计划调整,由机电部组织进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9、设备检修必须严格遵守检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施工单位在检修时按编制检修计划、检修实施进行。
10、设备检修要把好质量关,采取自检与专业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并贯彻于施工的始终。
11、设备修要有完整的检修记录,并记入设备检修档案。
12、施工单位要按计划节约使用材料、配件,开展修旧利废,检修后的余料、余配件必须按项目退库,不得转移使用,尽力节约检修费用。
13、检修人员必须做到科学检修、文明施工、采用专用工具,现场要清洁,摆放要整齐,对工程质量,要一丝不苟。
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一、目的
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维护员工的权利,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保证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二、适用范围
本管理标准适用于内蒙古多伦协兴阳矿业有限公司所有单位和部门。
三、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
1、劳动防护用品每月由经营计划部提报本月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计划,并根据需求计划进行采购,并报相关领导审批。
2、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实行定向采购,即由矿业公司统一供货,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职业卫生健康管理标准。
四、劳动防护用品的验收
1、劳动防护用品到货后,保管员要依据合同、协议、装箱单等有关凭证,进行认真的验收。验收工作要做到既准确由迅速,不拖延,一般要求1-2天验收完毕,并认真做好验收记录。
2、验收人员要坚持原则,做到无到货记录不收,质次、加高不收,无合同计划不收,无合格证不收,来路不明不收。验收当中必须严肃认真,根据所到劳动防护用品的性能及用途,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收,做到准确无误,确保质量。
3、在验收规程中发现短缺、损坏、质次或者数量价格与凭证不符的现象,应及时与有关人员或领导取得联系,及时进行退换索赔,或拒付货款,正确处理后方可入库。
4、验收完毕后,要立即办理登记建卡、记账等一系列入库手续,以便于物资的合理保管与保养,并做到账、卡、物、资金四对口。
五、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
1、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必须做到分区分类保管,做到摆放整齐、标志明显、过目知数的合理保管与保养,并努力做到勤清点、勤整理、勤保养,不锈、不潮、不冻、不蛀、不霉、不腐、不变、不漏、不爆、不坏的原则。
2、保管员必须掌握所管用品的物理化学性能,全面掌握其保管保养规程,及时注意气候变化,严格控制库内温度、湿度,注意通风,采取各种吸潮、排潮、防潮措施,及时避免温湿度对物资的侵蚀影响,保证所管劳动防护用品完整无损。
3、库存劳动防护用品要采用不定期管理方法,即做到库存、料架、层数、货位的统一,物资编号及库区的区号、排位必须有明显标记,并和账页编号、序号统一起来,以利于物资的盘点发放。
六、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
1、本制度使用与多伦兴阳矿业公司所有部门和单位,按照国家关于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分不同标准分不同工种、标准执行。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扩大发放范围和提高标准。
2、对国家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中没有包括的工种,可参照有关工种标准执行。对特殊工种因工作需要超出标准的,要由单位提出申请,经领导批准后方可发放,但所领物品的费用进本单位材
料费用。
3、各单位应有劳动保护用品专管人员,负责本单位员工劳动保护用品的领用发放工作,并建立健全员工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台账,将员工领取劳动保护用品的日期、品名、数量详细记入台账。员工领用防护用品花名册一式两份(发放单位留存一份,员工领用签字一份)以便员工查实。
4、各单位必须将本单位员工的工种发放准以及领用保护用品花名册上墙张贴,接受员工监督。
5、经常计划部要严格按《内蒙古自治区员工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执行,根据各单位员工的现任工种、人数、发放标准、时间做好台账的登记工作,按时办理正常的领用手续。
6、对公司内部调动的员工,按新岗位工种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同时各单位相互办理劳保登记卡的换交手续。
7、员工因长期病、伤、休养或脱离生产岗位半年以上者,根据不同情况,停发或顺延使用时间。
8、长年在现场生产或直接与工人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劳动的各单位生产管理人员,可按相同工种的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短期顶岗或临时参加劳动的非生产管理人员、可视具体情况临时借用。
9、凡公司招收的在册员工同(包括外包单位员工)等劳动性质的,发给相同工种的劳动保护用品。
10、对遵守领用制度、爱护和节约劳动保护用品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虚报冒领、无故损坏劳动保护用品的单位和个
人,应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经济制裁和必要的纪律处分。
11、劳动防护用品和单位劳保专管员,要经常深入各岗位了解劳保的使用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为确保员工安全生产,严禁使用自购不符合行业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
12、凡从事接尘和有毒有害及噪音岗位的员工,除按国家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执行外,还有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发放特殊的劳动保护用品。
13、矿业公司各部门及单位,按现任工种一律按国家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执行,凡不符合国家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的一律停止发放。
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一、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和权益。本制度适用公司各施工单位。
二、职业病和职业危
1、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及其他职业工作中,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范围的疾病。
2、职业危害:是指在于工作场所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对从事该职业工作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三、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1、安监部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开展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负责职业病的统计、报告和档案管理工作。
2、人力资源部负责对职业病患者调换工作岗位,安排休养。
3、各部门、生产单位负责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实施,对职业病防治设备进行经常检查、维护和定期检查,保持正常运转,并按规定发给员工符合质量要求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和保健食品。
4、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过程,并享有获得职业病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权利。
5、各施工单位和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对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和每年一次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报告知劳动者本人,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合同制工人、农民合同工应当在解除合同前进行职业病健康检查。
6、各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于禁忌相关的有害工作。
7、施工生产单位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有害作业场所,配备医疗急救药品和急救设施。
8、严格管理有毒物品、放射源或其他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品,并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标准。,9、公司应配备必要的检查设备,定期对有毒气体、粉尘、噪音等有害因素进行检测。、10、各施工单位必须采取综合的防范措施,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无毒材料,控制、消除职业危害和生产单位的生产成本。
11、职业病的诊断鉴定,由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或项目合同医院初步诊断,报公司安检部,由公司安监部报告县(市)职业病防所,由县(市)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诊断鉴定。
12、当公司安监部接到县(市)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的结论为职业
病后,填写职业病登记表,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报告。
13、急性职业病中毒和其他急性职业病诊治终结,疑有后遗症或者慢性职业病的,应当由县(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予以确认。
14、公司员工按国家规定享有保健食品费的权益,发放范围和标准参照施工所在地现场标准执行,改、扩建及检修工程参照公司标准执行。
15、暑期的防暑降温费标准参照公司文件规定执行。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一、编制原则
为了开展好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维护员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健康监护档案和职业病诊断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及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管理制度。
二、档案资料的归档范围
1、健康监护档案内容:(1)健康监护档案册。(2)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报告。(3)健康体验综合分析报告。
(4)职业健康体检复查人员名单及复查结果报告。(5)职业病观察对象和职业禁忌症处理意见书。
2、职业病诊断档案
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建立职业病诊断档案并永久保存,档案内容应当包括:(1)职业病诊断证明书;、(2)职业病诊断过程记录;
(3)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的诊断用所有资料;(4)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验等结果报告单;(5)现场调查笔录及分析评价报告。
三、健康监护档案的借阅
1、各有关部门、单位到本部门查阅档案资料者,须持单位介绍信或征得主管领导同意,并履行登记手续,对所查内容、利用目的的作详细登记。
2、本部门为所需借、调资料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复印材料。
3、档案原始材料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需外借的,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方可。
4、借阅档案材料必须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一般情况下,外借期限不超过一周。
5、对借阅的档案资料,必须妥善保管,不得转借,不得在档案资料上标记、涂改或撕页、拆卷等。归还时档案人员要进行检查,保证档案完整无损。
四、健康监护档案的保管
1、档案室切实做好防潮、防虫、防火、防盗、防尘、防鼠、防晒。
2、档案室严禁吸烟及存放易爆、易燃等易于导致火灾的危险品。
3、档案室要保持清洁卫生,档案资料摆放整齐,便于资料的管理和使用。
4、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业务,准确、及时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服务。
5、对所保管的档案资料,要经常查看,发现破损和字迹不清的,要及时进行修补、复制,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6、档案室严禁无关人员随意进入。
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发生,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根据本矿开采工艺及实际生产情况,制度本操作规程。一、二、三、四、五、六、各级管理和使用、维护人员要服从专业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检查指导。
接触粉尘、噪音作业的职工,必须按规定穿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应尽可能降低粉尘污染源,采用湿式凿岩,放炮后喷雾降尘,加强矿山道路洒水降尘,选矿破碎车间应洒水降尘,使用通风机通风,减少粉尘浓度。加强个体防护意识,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加强各种机械设备维护、检修、保养、避免机械部件松动,减少噪音。
加强健康管理和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健康意识,科学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第三篇: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样例
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
编制说明
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特制订本职责制度。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包括各级各类人员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和各相关部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七、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九、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十、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一)各级各类人员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1、主要负责人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是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包括:
(1)认真贯彻省、市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各级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单位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3)审核批准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实施方案、技术措施和长远规划,保障职业健康工作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4)组织建立健全和落实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5)组织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6)定期主持召开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会议和开展职业健康检查,了解本单位职业危害状况,开展隐患治理工作。
(7)抓好基本建设和生产装置、设施技术改造的职业健康管理“三同时”工作。
(8)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组织单位员工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与考核工作。(9)组织持续改进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职业危害防治制度、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2、职业危害防治分管领导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职业危害防治分管领导应根据山东省和淄博市有关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规定,直接领导和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各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其职责包括:
(1)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和部门的职业危害防治职责,并督促落实。
(2)制订(改进)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建立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3)制订本单位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具体实施,监督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4)组织实施对本单位全体员工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标准和职业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
(5)开展职业危害防治检查工作,并经常听取各部门、车间、各级各类人员关于职业健康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有关部门和人员按时解决。
3、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在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人的 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包括:
(1)贯彻执行省、市职业危害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参加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制订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员工职业健康体检计划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发放标准,汇总和审查各项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计划,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3)负责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4)参加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设计中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计划和方案的审查,督促实施,并参加竣工验收。
(5)组织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做好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6)组织并参加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违章违纪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其改正;对检查中发现的可能导致职业病的隐患,立即上报,并研究立项整改。
(7)负责建立和管理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职业健康监督员职业危害防治职责(1)贯彻执行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
(2)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等,拟定职业健康工作计划和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计划,并检查和督促落实。
(3)掌握企业职业危害状况。
(4)履行现场职业危害检查职责,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从业人员防护用品、警示标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督促落实整改。
(5)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督促单位执行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6)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督促企业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员工上岗前及轮岗前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制度。
(7)安排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工作,督促企业执行岗前、岗中和离岗体检制度。
(8)指导和督促单位按国家规定为从业人员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规定使用。
(9)认真做好本单位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5、车间主任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车间主任是车间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第一负责人,对本车间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职责包括:
(1)认真组织车间员工贯彻、落实职业危害防治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标准和单位规章制度。
(2)制定本车间职业健康活动计划方案,上报批准后组织落实。
(3)开展车间级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提高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技能。
(4)组织开展车间级定期、不定期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确保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处于完好状态,确保员工按照要求佩戴各种防护用品,确保员工的操作符合职业健康操作规程要求。
(5)发现问题及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并及时上报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6)组织本车间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班组会,传达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目标、计划、措施,了解车间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交流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经验等。
6、员工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1)严格遵守本单位各项职业危害防治制度,严格执行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劝阻或制止他人的违章作业,拒绝执行违章指挥。(2)参加职业健康活动,接受职业危害宣传教育培训,学习职业危害防治知识。
(3)熟知本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并掌握本岗位设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和本岗位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
(4)认真维护保养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及时上报设备设施和防护用品存在的问题。
(5)为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建议和意见。
(6)积极提供技术改造措施实施后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隐患。
(二)各职能部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7、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职责
(1)贯彻执行省、市职业危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研究和推广现代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方法和技术,做好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2)组织制订和改进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防治制度和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组织编制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活动计划,保障活动资金投入,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
(4)编制单位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职业危害个体防护用品的配置标准,汇总维护保养、检验检测计划,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
(5)组织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大检查,制定职业病隐患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并检查监督隐患整改工作的完成情况。
(6)组织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评价工作。(7)负责本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等工程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8)制定单位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工作计划,并督促有关部门组织落实。
(9)会同工会组织开展职业危害防治竞赛活动,总结和推广职业危害防治先进经验。
(10)总结和分析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情况,并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
(11)建立健全并管理各项职业健康管理台帐和档案。
8、技术部门职责
(1)掌握职业危害防治的各类信息,积极推广先进技术,改善作业条件。
(2)对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基本建设,提出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方案,并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参加项目竣工验收,确保项目在设计、施工和投产时,职业危害防 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3)审查本单位的职业健康操作规程,确保科学和切实可行。
(4)参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查找工艺、设备设施、现场环境、个体防护用品等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整改技术措施。
(5)建立并管理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技术资料档案,确保技术资料的完整和详实。
9、生产部门职责
(1)及时传达、贯彻省、市以及单位有关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开展作业环境治理工作。(2)协助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识别、评价、控制职业危害因素。
(3)督促职工遵守职业健康操作规程、正确配备防护用品。
(4)组织职业危害防治检查,掌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动态。
10、人事教育部门职责
(1)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作业场所设置的职业 危害防护措施等。
(2)协同职业健康管理部门组织新进员工的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及考核工作。
(3)为单位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组织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4)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缴纳保险费。(5)负责工伤待遇的处理,并按国家有关职业禁忌症的规定合理安排用工。
(6)制定单位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工作考核标准,并组织开展考核工作。
11、设备管理部门职责
(1)贯彻省、市以及单位关于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检修和维护保养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标准,对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进行管理。
(2)制定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个体防护用品检修、维护保养及更新计划,上报职业健康管理部门。
(3)对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开展检修、维护保养及施工工作,使其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保持完好状态。
(4)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本单位需要检验检测的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进行检验检测。(5)建立健全并管理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个体防护用品的台帐和档案。
12、财务部门职责
(1)保证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2)保证职业危害隐患治理、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等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3)保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4)保证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5)保证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的配置、更新和检修维护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1、确定本单位的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履行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告知义务。
2、单位有关部门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其从事岗位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 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3、员工在劳动合同期内,因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接触原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职业危害时,单位有关部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目前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的工作内容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并签定职业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单位违反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单位不得因此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5、单位有关部门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如实公布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
6、单位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在存在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的工作场所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警示线、警示信号、自动报警和通讯报警装置。
7、单位有关部门应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发现疑似职业病的应及时告知本人。
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1、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是主管职业危害申报的部门,每年向所在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申报一次本单位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
2、当单位发生下列重大变化事项时,职业健康管理部 门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
(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申报材料包括:(1)本单位的基本情况;
(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情况;(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其浓度或强度情况;
(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6)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管理情况;(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4、申报材料需经过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审核,主管领导及主要负责人审阅,批示同意后上报。
5、当本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后,申报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6、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建立职业危害申报档案,设置 管理人员,妥善保存历次上报材料和相关申办手续材料。
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1、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和人事教育部门是本单位职业健康教育、培训、考核工作的主管部门。
2、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对象包括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一般员工、新员工及临时工作人员在内的,与本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全体员工。
3、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主管领导以及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要求,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
4、职业健康主管领导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除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考核外,还应参加本单位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新聘用的职业健康主管领导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经过本单位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
(1)省、市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单位有关规章制度。
(2)单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健康危害后果。(3)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和技术知识。
5、岗位作业人员应参加单位级、车间级和班组级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单位级职业健康教育内容包括:
(1)省、市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标准。
(2)本单位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3)本单位职业危害基本情况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情况。
(4)典型事故案例教育、职业危害防护的基本知识。车间级职业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本车间生产概况和职业危害状况。
(2)本车间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3)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个体防护用品、急性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的使用方法。
(4)职业健康案例教育。班组级职业健康教育内容:
(1)本岗位的工艺流程、特点和存在的职业危害。(2)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及岗位职业危害防范措施,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以及维护保养方法。
(3)有关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6、新录用劳动者、变更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的劳动者,应当接受上岗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7、外来临时工人,应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健康培训,确 保其作业时不受到危害。
8、单位应不定期举办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职业健康知识,提高员工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生产车间每季度应开展一次职业健康知识教育学习活动,提高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技能。
9、新项目投产前,单位应对职工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
10、所有的培训、教育、考核均应有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教师、学员及参会人员的签名。培训资料应设立专项台帐,妥善保管。
五、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1、设备管理部门是单位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的主管部门。
2、设备管理部门应在每年年末时制定来年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的检修、维护保养以及更新计划,上报职业危害管理部门,获批后积极组织落实。
3、设备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防护设施正常运转。
4、职业危害防护设备不可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向劳动者配发防护用品,检修完毕后及时恢复原状。
5、应建立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档案并妥善保管。档案内容应包括:
(1)防护设备设施的技术文件,如设计方案、技术图纸及各种技术参数等。
(2)防护设备设施的检测、评价和鉴定资料。(3)防护设备设施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4)检查和日常维护、检修及报废记录等。
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确定本单位个体防护用品的主管部门,明确防护用品的发放、保管、使用、报废等要求。
2、应根据岗位作业性质、条件、劳动强度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正确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产品应具备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标志和使用说明书等,使用说明书应当同时载明防护性能、适用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各种个体防护用品应定点存放在洁净、安全、方便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
4、个体防护用品使用后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检查和清洁,并定期校验、维护,一旦失效立即停止使用。
5、建立防护用品配备和发放档案,并妥善保管。档案内容应包括:(1)防护用品的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技术说明书、校验记录等;
(2)防护用品发放记录及日常检查、维护、报废记录等。
6、对劳动者进行防护用品使用方法、性能等相关知识培训,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
7、定期对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劳动者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七、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1、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是组织开展职业危害监测与评价工作的主管部门。
2、明确职业危害因素种类,确定监测的具体要求,包括监测点分布、监测周期及监测结果的登记报告等。
3、应设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保证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监测的结果应当及时向从业人员公布。
4、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单位内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价。
5、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标准时,应及时确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要求,保证职业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6、建立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档案并妥善管理。档案内容应包括日常监测结果、职业危害检测结果、职业危害评价报告及相关的文件资料。
7、监测和检测费用应列入预算。
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1、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2、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2)劳动者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评价报告;
(3)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4)劳动者的职业病诊疗健康资料;
(5)与职业健康监护相关的资料,包括: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诊断、职业病报告卡、对本单位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处理和安置的文件。
3、所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均需如实记入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并及时反馈给体检者本人。
4、从业人员有权查阅、复印其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从业人员离开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 签章。
5、单位应设置专人对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妥善进行保管,保证档案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九、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本单位职业病防治情况的重要资料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运转和效果;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强)度监测结果与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检查结果及评价等内容。具体有:
1、职业卫生基本情况一览表;
2、生产工艺流程图;
3、有害因素分布图;
4、原材料清单;
5、技术、工艺清单;
6、有毒有害物质清单;
7、作业岗位清单;
8、劳动者名册;
9、历年有毒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汇总;
10、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表;
11、职业病人名单;
12、疑似职业病人名单;
13、职业禁忌证患者名单;
14、防护设施名单;
15、作业场所管理制度或作业环境监测制度书面文件;
16、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管理制度书面文件;
17、职业有害因素监测点分布图;
18、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书;
19、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案;
20、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评价报告书;
2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上报材料复印件;
22、其他有关资料。
十、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是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性质和特点,规范劳动者操作行为,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的具体规定。操作规程应当与岗位职责相对应,含有职业健康防护的内容,并张贴在操作岗位上。
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本岗位工作职责、权利和义务。
2、明确本岗位工作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本岗位工作中所涉及的材料、设备、仪器等相关安全技术和职业健康防护知识。
3、明确本岗位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人员资质、工作环境、工作场所、个体防护等)。
4、明确本岗位工作程序(包括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应急处理程序)。
5、操作者不得擅自改变工艺指标,拆除、损坏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
山东嘉虹化工有限公司
2012年6月20号
第四篇: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第一条
为了提高职工的预防意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属公司各部门和生产单位。第四条
在接受建设项目时,应向建设单位索取该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含职业卫生专篇)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第五条
生产单位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中确定的职业病危害类别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第六条
生产单位应配备有效的通风、排毒、除尘、消音、防振、降温、保暖、供氧等职业病防护设备和应急救援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防尘毒口罩、耳塞、防护服(鞋帽、手套、眼镜)等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将其发票复印件及发放清单报公司质安监部。
第七条
生产单位应有专人负责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经常性的维护、检修,保证其性能和效果。并将其详细资料报公司质安监督部。
第八条
在醒目的位置设立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第九条
生产单位应主动联系工程所在地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的项目、频次可根据工程项目首次检测结果确定,检测评价的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专人保管,每年10月底汇总一份报公司质安监督部,内容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施工工序或工艺流程、生产人数、职业病防护设备运转和个人防护用品佩带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检测时的气温、气压、风速、相对湿度。
第十条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项目部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使其达到标准和要求。
第十一条
项目部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或个人。
第十二条
生产单位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并组织劳动者参加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定期(每年一次)职业卫生培训,学习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发现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时报告,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表每年10月底报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份。
第十三条
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十四条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第十五条
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如实告知劳动者,主动联系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每年一次)、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
第十六条
将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连同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病诊疗有关个人健康等资料归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公司由人力资源部负责,项目部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并于每年10月底将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造册,报人力资源部一份,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参加工作时间、既往史、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时间、当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浓度、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负责体检的医疗卫生机构。
第十七条
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第十八条
一般危害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伤及10人以下的。
第十九条
重大危害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伤及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 第二十条特大危害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伤及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的;
第二十一条
生产单位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一般危害事故应于2小时内向公司人力资源部、质安监督部报告,特大和重大危害事故立即向公司人力资源部、质安监督部报告。报告时应说明危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情况、伤亡人数、发生危害事故的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发展趋势。
第二十二条
一般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由公司领导带队,人力资源部、质安监督部调查处理;重大及以上职业病危害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三条
劳动者可以在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做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
第二十五条
生产单位和负责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告知劳动者本人,确诊为职业病的,生产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每年10月底汇总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种、工龄、职业接触史、诊断结论、诊断日期、诊断胸片或/和CT片号、诊断机构名称等。
第二十六条生产单位应当将职业病病人调离原岗位,妥善安置,并安排他们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每年一次);
第二十七条
生产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
第二十八条
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等费用由项目部承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中列支。
第五篇: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公司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公司所属各单位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2.公司人力资源部与已进、新进公司的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3.公司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公司人力资源部、环保安全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变更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5.公司环保安全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二级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6.公司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第一条 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第二条 适用范围
公司所属各单位和个人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建筑防水、防腐保温、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第三条 防治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各施工项目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这也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草食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四条 职业病危害种类
根据企业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单位的职业危害为六大类: 4.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行业施工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可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4.2、缺氧和一氧化碳的危害:在建筑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组哟也环境内使用内燃机和燃烧器,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4.3、有机溶剂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列物外还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中的浓度可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机型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4.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味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4.5、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振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收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4.6、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第五条 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5.1.1、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种类,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5.1.2、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警示标志。
5.1.3、施工现场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备行之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施工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
5.1.4、在地下室等封闭的作业场所进行防水作业时,要采取强制性通风措施,配备行之有效的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并派专人进行巡视。
5.1.5、对从事高危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工作时间应严格加以控制,并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二)个人防护措施:
5.2.1、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找我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5.2.2、接触粉尘作业的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在施工中采取不断喷水的措施降低扬尘,并正确佩戴防尘口罩。
5.2.3、从事防水作业,喷漆作业的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施工前要检查作业场所的通风是否畅通,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中要正确佩戴防毒口罩。5.2.4、电气焊作业操作人员在施工中应注意施工作业环境或设置局部排烟设备,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在难以改善通风条件的作业环境中操作时,必须佩戴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
5.2.5、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要正确佩戴防护耳罩,并减少噪声作业的时间。
5.2.6长期从事高温作业的施工人员应减少工作时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饮用水,并佩带好防护用品。5.2.7、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单位应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存入档案。第六条 安全检查措施
1、公司施工部除进行的经常检查外,每年还定期组织其他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这几种检查可以结合进行。
2、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并且必须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
3、安全生产检查应当始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遍检查,遍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些限于物质技术条件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定出计划。
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
第一条 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本办法所称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第三条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是:
(一)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
(三)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
(四)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当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第五条 用人单位申报后,因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材料等变更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内容。
第六条 用人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时,应当向原申报机关办理申报注销手续。
第七条 受理申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管理档案。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逐级汇总上报。
第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用人单位申报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对职业病危害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未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或者申报不实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为履行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定职责,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公司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水平等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有计划地到法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
二、组织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员工(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新进公司员工必须经职业健康体检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新录用员工名单有人力资源部门提供。
三、对长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应组织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公司各单位要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进行登记,每年8~9月向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核实后,结合各单位实际制订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向职业卫生主管部门通报即将离岗的员工,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离岗前的体检;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健康检查是在离岗前90日内,可视为离岗体检。在未对其进行体检时,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员工可以选择放弃进行离岗前体检,并签订相关协议。
五、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症与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职工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健康损害或者需要复查的,除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外,还应及时告知员工本人,按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复查和医学观察。
六、对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
七、在生产、检修中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严重超标,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员工,所在单位应立即报告,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八、若发现有疑似职业病员工的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并按要求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医学观察。
九、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将体检结果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及个人。除职业禁忌证外,其他体检结果不得公开,确保医学资料的机密,维护员工职业健康隐私权、保密权。体检结果存入个人健康袋内保存。
十、对各单位管理岗位、辅助岗位的员工每3~5年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进行一次健康性体检。人力资源部门、职业卫生主管部门要汇同相关部门开展作业场所健康促进工作,改善作业条件、改变员工不健康作业方式、控制健康危险因素、降低病伤及缺勤率。
十一、各单位不得安排未经岗前体检、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和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十二、各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孕期、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个人、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十三、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将职业健康检查的资料整理归档,安装规定期限妥善保管,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定期监督检查与考核。
十四、职业健康体检、检查、医学观察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等费用由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财务部门按法规规定执行。
十五、各单位对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管理情况建立台账,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对各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情况每两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查出的不符合项将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将根据公司《职业病防治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十六、本规定解释权归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每年按公司流程对其合规性进行评估修订。
十七、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关职业健康监护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卫生标准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