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关安全法律法规
第一节 安全生产方针
1.安全第一的含义。“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树立以人为本,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当安全工作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其他活动要服从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
2.预防为主的含义。预防为主是对安全第一思想的深化,从安全生产管理这门学科发展的历程看,我们经历了事后控制到事前预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条件。含义是建立起预教、预测、预报、预警等预防体系,以隐患排查治理和建设本质安全为目标,实现事故的预先防范体制。虽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不可能完全杜绝事故发生,但只要思想重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运用安全原理和方法,预防措施得当,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3.综合治理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酿成事故,且事故后带来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将“综合治理”纳入安全生产方针,标志着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秉承“安全发展”的理念,从遵循和适应安全生产的规律出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人管、法管、技防等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责任、制度、培训等多方面着力,形成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格局。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都关系。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安全思想的意识。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只要把安全放在建立事故隐患预防体系上,才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才能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
第二节《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法》共7章97条,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内容简略归纳如下。
(1)三大目标《安全生产法》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确立了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措施,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实现如下基本的三大目标:保障生命安全,保护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由此确立了安全(生产)所具有的保护生命安全的意义、保障财产安全的价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功能。
(2)五方运行机制(五方结构)在《安全生产法》的总则中,规定了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总体运行机制,包括如下五个方面:①政府监管与指导(通过立法、执法、监管等手段);②企业实施与保障(落实预防、应急救援和事后处理等措施);③员工权益与自律(8项权益和3项义务后面讲);④社会监督与参与(公民、工会、舆论和社区监督);中⑤介支持与服务(通过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方式)。
(3)两结合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明确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这种体制是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比如公安消防、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专项监管相结合的体制。
(4)七项基本法律制度《安全生产法》确定了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制度。分别为: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③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④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⑤安全中介服务制度;⑥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⑦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
(5)四个责任对象《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对我国安全生产具有责任的各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政府责任方;②生产经营单位责任方;③从业人员责任方;④中介机构责任方。
(7)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六项责任
《安全生产法》特别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作了专门的确定。确定如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并如实反映生产安全事故。
(8)从业人员八大权利《安全生产法》明确的从业人员的八项权利是:①知情权,即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②建议权,即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③批评权、检举权、控告权,即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④拒绝权,即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⑤紧急避险权,即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⑥依法向本单位提出要求赔偿的权利;⑦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⑧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9)从业人员的三项义务《安全生产法》明确了从业人员的三项义务:①自律遵规的义务,即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②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义务,要求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③危险报告义务,即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时,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10)四种监督方式
《安全生产法》以法定的方式,明确规定了我国安全生产的多种监督方式。①工会民主监督②社会舆论监督,即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③公众举报监督,即任何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个人做出违反安全生产法规的行为时,公众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④社区报告监督,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11)处罚方式《安全生产法》明确了相应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对生产经营单位有责令限期改正、停产停业整顿、经济罚款、责令停止建设、关闭企业、吊销其有关证照、连带赔偿等处罚;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有行政处分、个人经济罚款、限期不得担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降职、撤职、处十五日以下拘留等处罚;对从业人员有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的处罚。无论任何人,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自2002年3月15日施行。它的适用范围是在我国境内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危险化学品指的是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比如煤气)、易燃液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剂、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第四节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施行。它主要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本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都应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虚报、瞒报、漏报。同时荻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第五节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查治理暂行规定》,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首先要明白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能及时整改排除的。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大,要停产停业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排除的隐患。
它要求单位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还要求单位负责人签字。对重大事故则要求及时报告,内容包括:
第六节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 它于2006年10月施行。略
第二篇:学习安全法律法规
组织全所人员学习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和法律法规
一、学习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提升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防范电力安全事故,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二、学习安全法律法规,了解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条例;
(一)、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应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2、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3、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
4、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5、国内处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6、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7、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第三篇: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第八章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8.1 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国家秘密
◇ 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不受侵犯;国家经济秩序、社会秩序不受破坏; ◇ 公民生命、生活不受侵害;民族文化价值和传统不受破坏等;
◇ 产生于政治、国防军事、外交外事、经济、科技和政法等领域的秘密事项。
◆ 国家秘密的密级
◇ 绝密—最重要的国家秘密—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破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威胁国家政权巩固,使国家政治、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全局性、战略性
◇ 机密—重要的国家秘密—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失—某一领域内的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较大范围
◇ 秘密—一般的国家秘密—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到损害—某一方面的国家安全利益遭受损失—局部性
◆ 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
◇ 严重违反保密规定行为
1.违反涉密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保密管理规定的行为; 2.违反国家秘密载体管理规定的行为; 3.违反国家秘密信息管理规定的行为。
◇ 定密不当行为
1.定密不当包括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 2.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可能导致国家秘密失去保护,造成泄密;
3.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会严重影响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可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 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不履行保密义务的行为
1.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没有履行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对泄密案件进行调查的义务;
2.发现发布的信息涉及泄露国家秘密,没有立即停止传输和保存客户发布信息的内容及有关情况记录,并及时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没有按照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及时对互联网或公共信息网上发布的涉密消息予以删除,致使涉密信息继续扩散。
◇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1.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2.滥用职权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违反法律程序行使职权的行为;
3.玩忽职守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 4.徇私舞弊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行为。
◆ 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犯罪行为
◇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
1.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 2.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3.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
◇ 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
1.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
2.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
◇ 渎职的犯罪行为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过失泄露国家秘密。
◇ 军人违反职责的犯罪行为
1.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军事秘密;
2.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
3.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规,故意泄露军事秘密(战时有此行为会受到从重处罚); 4.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规,过失泄露军事机密(战时有此行为会受到从重处罚)。
◆ 保护国家秘密相关法律
◇ 《保密法》
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保密法》从四个方面明确了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的法律责任,使查处泄密违法行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 严重违反保密规定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 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有关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 商业秘密
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由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技术信息商业秘密包括由单位研制开发或者以其他合法方式掌握的、未公开的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等信息,以及完整的技术方案、开发过程中的阶段性技术成果以及取得的有价值的技术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图纸(含草图),试验结果和试验记录、样品、数据等,也包括针对技术问题的技术诀窍。
经营信息类商业秘密包括经营策略、产品策略、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
◆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 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上述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 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
◆ 保护商业秘密相关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正当竞争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 侵犯个人隐私信息行为
1.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资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 2.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 3.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
4.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就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
5.对在业务活动中经被收集者同意收集公民个人电子信息没有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
6.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健康体检报告等行为
◆ 侵犯个人隐私信息犯罪行为
1.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 2.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
3.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
4.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
5.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情节严重的;
6.人民警察泄露因制作、发放、查验、扣押居民身份证而知悉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
8.2 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相关法律法规
◆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 破坏互联网运行安全的行为
1.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违反国家规定,侵入计算机系统,造成危害;
3.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到损害;
4.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5.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
◇ 破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
1.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2.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 3.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4.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1.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 2.利用互联网损坏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3.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4.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
5.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
◇ 侵犯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行为 1.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2.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3.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利用网络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4.利用网络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5.利用网络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或者打击报复;
6.利用网络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7.利用网络偷窥、偷拍、窃听、散步他人隐私;
8.利用网络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在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
◇ 利用互联网实施以上四类所列行为以外的违法/犯罪行为
◆ 相关法律
◇ 《刑法》
◇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治安管理处罚法》
8.3 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案例
◇ 电子签名第一案
◆ 相关法律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在保护国家秘密方面,在第一章“总则”第五条、第六条,对保密工作的监督进行了明确授权,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保密工作:
▽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 ▽ 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的保密工作; ▽ 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管理或者指导本系统的保密工作; ▽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最高机构是国家保密局。在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中规定:
▽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保密规章和国家保密标准; ▽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组织开展保密宣传教育、保密检查、保密技术防护和泄密案件查处工作,对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
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进行了相应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二章“职权”第六条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职责: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2004年8月28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在第三章“电子签名与认证”中,对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的监管进行了授权。在第十六条、第十八条中规定,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从事电子认证服务,应当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经依法审查、征求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后,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予以许可的,颁发电子认证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申请人应当持电子认证许可证书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手续,取得认证资格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在互联网上公布其名、许可证号等信息。
第四篇:安全法律法规清单
安全、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清单
第一部分 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部分 安全生产相关的行政法规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3、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
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
5、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
6、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619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90号)
8、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
9、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10、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05号)
12、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
13、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发[1987]105号)第三部分 安监总局发布或联合发布的部门规章
1、强化煤矿瓦斯防治十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82号)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监察员管理办法》等五部煤矿安全规章的决定(安监总局令第81号)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培训等领域十部规章的决定(安监总局令第80号)
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危险化学品等领域七部规章的决定(安监总局令第79号)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非煤矿矿山领域九部规章的决定(安监总局令第78号)
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等四部规章的决定(安监总局令第77号)
7、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76号)
8、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目录(试行)(安监总局令第75号)
9、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74号)
10、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安监总局令第73号)
11、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安全生产八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72号)
12、安全评价与检测检验机构规范从业五条规定(试行)(安监总局令第71号)
13、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70号)
14、(安监总局令第69号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9号)
15、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8号)
16、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十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7号)
17、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4年第5号)
18、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6号)
19、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办法(2013)(安监总局令第65号)20、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4号)
21、煤层气地面开采安全规程(试行)(2013修正)(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2、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11件规章的决定
24、煤矿安全培训规定(2013修正)(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5、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2013修正)(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6、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2013修正)(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7、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2013修正)(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8、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2013修正)(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9、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令第62号)30、烟花爆竹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1号)
31、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60号)
32、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59号)
33、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58号)
34、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办法(安监总局令第57号)
35、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信息公开办法(安监总局令第56号)
36、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12)(安监总局令第55号)
37、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12)(安监总局令第54号)
38、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2012)(安监总局令第53号)
39、煤矿安全培训规定(安监总局令第52号)40、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8号)
41、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7号)
42、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令第51号)
43、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9号)
44、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令第50号)
45、煤层气地面开采安全规程(试行)(安监总局令第46号)
46、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5号)
47、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2012修订)(安监总局令第44号)
48、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3号)
49、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部分条款的决定(2011)(安监总局令第42号)50、《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2011修订)(安监总局令第42号)
5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0号)
52、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11修订)(安监总局令第41号)
53、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2011修订)(安监总局令第38号)
54、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2011修订)(安监总局令第39号)
5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编第六章防治水部分条款的决定(2011)(安监总局令第37号)
56、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令第36号)
57、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5号)
5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及监督检查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4号)
59、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3号)6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废止《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等6件部门规章的决定(安监总局令第32号)61、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试行)(安监总局令第31号)62、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0号)6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部分条款的决定(2010)(安监总局令第29号)64、煤矿防治水规定(安监总局令第28号)65、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26号)66、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安监总局令第25号)67、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 68、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2009修订)(安监总局令第22号)69、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安监总局令第21号)70、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09)(安监总局令第20号)71、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9号)7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百二十九条、第四百四十一条、第四百四十二条的决定(2009)(安监总局令第18号)73、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旅游局令第109号)74、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17号)75、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6号)76、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2007修订)(安监总局令第15号)77、安全生产行政复议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4号)78、《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3号)79、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2号)80、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1号)81、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1号)8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六十八条和第一百五十八条的决定(2006)(安监总局令第10号)83、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工作细则(安监总局令第9号)84、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安监总局令第5号)85、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号)8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号)87、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暂行管理规定(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2005年第12号)88、国有煤矿瓦斯治理安全监察规定(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22号)89、国有煤矿瓦斯治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21号)90、安全生产监督罚款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15号)91、煤矿安全规程(2004修订)(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16号)92、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14号)9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8号)94、煤矿安全监察罚款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第7号令)95、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第6号令)96、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办法(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4号)97、煤矿安全监察员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2号)第四部分 公安消防方面的部门规章
1、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29号)
2、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2号)
3、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2012修订)(公安部令第119号)
4、消防监督检查规定(2012修订)(公安部令第120号)
5、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2008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4号)
6、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
7、放射事故管理规定(2001修订)(卫生部、公安部令第16号)第五部分 职业卫生、工伤保险方面的部门规章
1、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21号)
2、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5号)
3、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2013修订)(卫生部令第91号)
4、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5号)
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9号)
6、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31号)
7、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0号)
8、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21号)
9、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0号)
10、工伤认定办法(2010修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8号)
第五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1.社会主义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为有效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容的精辟概括,其核心是依法办事。(1)有法可依是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有法可依主要是解决立法问题,为调整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秩序制定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提供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2)有法必依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有法可依的目的要做到有法必依,即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依照法律规范的要求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3)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切实保证,这是在强调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的基础上,对于那些无视法治、践踏法治和以身试法的违法行为和违法者加强监督管理和法律制裁的必要措施。
2.请详细解释行政处罚有哪些程序。
答题要点:行政处罚的程序可以分为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
1.简易程序。简易程序适用于当场实施行政处罚的情形。法律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填写预定格式、编有编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2.一般程序。除了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处罚以外,其他行政处罚当适用于一般程序。行政机关载调查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合法证件。询问或者检查时应当制作笔录。对违法行为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当审查调查结果,酌情分别作出决定:
(1)确有应行政处罚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4)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支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述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3.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在对较重的行政处罚实施前适用的一种程序。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较大多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听证程序依照以下程序组织:
(1)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执行机关告知后3日内提出;
(2)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3)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会公开举行;
(4)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5)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委托1~2人代理;
(6)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7)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决定。
3.危险化学品单位的安全责任有哪些?
答题要点: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其主要责任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负责。危险化学品单位必须从事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4.简述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
答题要点:根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一下条件,依法申请领取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
(1)符合当地产业结构规划;
(2)基本符合建设项目经过批准;
(3)选址符合城乡规划、并与周边建筑、设施保持必要的安全的距离;
(4)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5)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要求;
(6)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7)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8)特种作业人员经过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9)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10)厂房和仓库的设计、结构和材料以及防火、防爆、防静电等安全设备、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11)生产设备、工艺符合安全标准;
(12)产品品种、规格、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13)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
(14)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15)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6)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或者应急救援预案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5.简述火灾预防、消防组织、灭火救援的法律规定?
答题要点:(1)消防规划;(2)安全位置;(3)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4)公众聚集场所和群众性活动的消防安全;(5)有关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6)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安全管理;
(7)消防产品和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管理;(8)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
6.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规定?
答题要点:(1)建设施工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职责划分,依照安全生产法第九条关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规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建设施工安全综合监督管理和专项监督管理分别做了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2)建设施工许可;(3)日常监督检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