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质量分析报告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质量分析报告
泸西县圭山煤矿小学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题目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检测,符合教材要求,难易适中,题量适当,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比较合理,试题比较简单,层次性较好,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分体现自我。
2、知识点的涵盖与新课程标准分析:
本份试题的知识点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出题,既全面又有侧重,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考查则渗透在整个试题中。
本次试题内容,都能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如“填空题”、“选择题”、“ 连线题”、“、“ 简答题” 等,体现了各单元中的主要内容,设计格式合理。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的养成,以及对生活事件是非判断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3、试题自身的特点分析:
(1)改变了试题偏难和以“背”为主要特征的题型,试题的考查内容不拘泥于课
本知识,而是通过生活案例去反映所学知识。如“选择题”、“ 连线题” 等。
(2)离开了课本,走进生活,用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去应用课本知识。如“ 简答题” 等。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和创造能力。使学生通过认识、理解、感悟、探究、反思等考查活动,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促进品德与社会的全面实施。
(二)、今后命题建议
(1)进一步增加一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题目,将课本知识巧妙地渗透到实践生活
中,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注重对学生品德的考查与培养,使试题或具有考查性质,或具有指导性质。
(3)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对生活事例的理解与考查,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成绩分析
全班共40人,90分以上只有1人,80分以上15人,不及格3人。总体来看,学生的成绩不太理想,优秀人数不多,还有一部分儿童
成绩较差。根据考试情况来看,试题内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生活领域和社会实践能力,((二)学生答案中反映的问题分析
(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的不认真与毛糙,(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3 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错别字多,如简答题中对具体事例的言行评价组织太简单、语句不通顺,因而失分的学生较多。
(四)今后的教学建议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或联系生活。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5、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深刻领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着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7、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使其会学。
8、加强过程性规范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审题细心,思考严密,做题认真,答案规范的良好学风。
9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同时继续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对生活事例的理解与考查, 综合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二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社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15分)
1、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_____、____ _、___ __ 和__ ___。
2、种植业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粮食,___ __、___ __ 等。
3、养殖业为我们提供了蛋,_____,_____ 等。
4、现在农业正向科学,多元化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绿色,_____,_____。
5、栽培农业包括农作物,_____,_____,饲养动物包括家畜,_____ 以及养殖业或捕捞业的鱼,虾 等。
6、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 年起,把每年的 定为“世界粮食日”。
二、我当小法官(20分)
1、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包含了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我们不应浪费。()
2、方便面、面包、火腿肠、馒头的主要原料是小麦。()
3、我们给麦种拌上农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害虫吃麦种。()
4、开春后,给小麦追肥、浇水的目的是保持地温、杀死害虫,是让小麦顺利过冬。()
5、捕捞鱼虾、种植林木的生产劳动不是农业生产劳动。()
6、绿色温室蔬菜大棚里面的蔬菜不打农药、施化肥。()
7、利用生物转基因技术可以让柿子椒长得与西瓜差不多大。()
8、粮食、蔬菜、海产品、水果、面包、方便面、火腿等都是农业产品。()
9、到目前为止,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了。()
10、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但能离开工业。()
三、单项选择题(10分)
1、北方的小麦农民一般在()收割小麦。
A春季谷雨 B秋季秋分 C夏季芒种 D夏季大暑
2、下面不属于秋季节气的是()。A处暑B白露C霜降D大暑E寒暑
3、()世纪,电子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A18 B19 C20 D21
4、《全球环境展望》中说,在()年一年中,有30多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A2001 B2002 C2003 D2006
5、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农日”。
A1981 B1970 C1991 D1997
三、连线手拉手(10分)种植棉花 渔业 饲养猪
捕鱼 种植业 农业 医药制造
种植药材 养殖业 棉花加工
种植经济林 棉纺织工业 工业 放牧牛羊
种果树 林业 种蔬菜、瓜果 医药制造业
四、简答题(15分)
1、请按顺序写出小麦的生长及收获过程。(晒干入仓、播种、收割、田间管理、脱粒、耕地)
2、说说你的家乡有哪些现代农业?请交流一下吧!(至少四个)
3、你吃的食品中,哪些是农产品?哪些是工业产品?(至少各四个)
五、小小辩论台(10分)
1、李宏说:“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用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王华说:“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用样样都离不开工业。” 两人争论不休,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2、刘天说:“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生活条件好了,用不着勤俭节约了,节俭会让人看不起。”
赵洋说:“虽然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应厉行节约,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俭是一种美德。”
两人发生争执,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
六、列举(16分)
1、你知道哪些与农业有关的谚语,写下来交流一下吧。(至少三句)
2、你有哪些节约的金点子?说出来交流一下吧!(至少五个)山东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我来选一选:(20分)1、1876年美国科学家 发明了电话。A A爱迪生 B 贝尔 C 爱因斯坦
2、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A 种植业 B 林业 C 牧业和渔业
3、目前,全球约 个国家陷入粮食危机。A 20 B 30 C 40
4、节约粮食就是。
A 拯救耕地 B 爱护环境 C 珍爱资源
5、火警的电话号码。A 110 B 119 C 120
6、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 定为“世界粮食日”。
A 10月16日 B 10月1日 C、5月12日
7、钢和 是孪生兄弟。A 铜 B铝 C 铁
8、有了 人员的劳动,方便面才有了精美的包装,才让我们记住了它们的品牌。
A 包装设计和广告创意 B 交通及物流配送系统 C 商店销售员
9、我们身上穿的漂亮衣服,都是来自于 工人的辛勤劳动。A 电子制造业 B 纺织工业 C 医药制造业
10、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用户拥有国是。
A 美国 B 英国 C 中国
二、我是小法官:(15分)
1、我国北方小麦从播种到收割一般需要230天---270天。()
2、农业仅仅指的是种植粮食和蔬菜。()
3、早日常生活中,我没得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工业,与农业的联系不
大。()
4、方便面的发明这是安藤百福。()
5、节约粮食是每一个公民应做的事情,可是水、电就不需要节约了。()
6、看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益无害。()
7、移动电话是指可以移动位置的电话。()
8、网络陷阱会造成侵害,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9、电脑病毒已成为电脑的致命杀手。()
10、现在,人们可以在太空上大面积种植植物。()
三、连一连:(6分)
急救中心 110 查询电话号码 114 火警 120 交警 12315 匪警
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写一写:(9分)
写一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倡议书。山东人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
2、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正向()、()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样样都离不开工业,都与各行各业的工人的辛勤劳动联系在一起。
4、节约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就是珍爱资源。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它人的劳动成果。
5、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月()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唤起公众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采取行动,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努力发展粮食生产。
6、我们生活在一个通信高度发达的世界里,()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人们的交往更频繁、更广泛。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
7、()已经成为人们互通信息、交流感情的最便捷的通信工具。
8、()()()()等现代传媒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二、火眼金睛
1、方便面属于农产品。()
2、目前我国的粮食的供应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看电视。()
4、在网络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没有那么多规则。()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6、电脑是现代高科技无污染的产品。()
7、邮票是一次性使用的邮资凭证。()
8、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9、爱迪生发明了电话。()
10、少年儿童不能随便拨打专为成年人服务的信息服务电话。()
三、简答题
1、什么叫做农业生产?
2、方便面的加工过程?在加工、生产和流通等领域,还有哪些人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3、简要说明怎样打IC卡电话?
4、农业生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5、我们从电脑里能知道些什么?(至少六个)
6、你知道的有关于看电视的好习惯有哪些?
7、举例说明我国的现代农业都包括了那些呢?
四、辨析:
1、每天上学,小红都要向妈妈要一两元钱。有时买早餐,有时买零食,有时买小玩具。小红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调查了解一张纸的制作过程,并简要写出节约用纸的建议。
3、写信封时为什么要使用标准信封并写清楚邮政编码呢?
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
一、认真想,填一填。(15分)
1、蒸汽时代改变了人类以()()()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
2、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方便我们()()(),但是也存在着()()()()的问题。
3、美国前总统()呼吁国际社会立法禁止克隆人。
4、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
5、邮件通过邮政系统时,邮票被盖上了(),这样就避免了()。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都与()的辛勤劳动联系在一起。
7、公共电话是重要的()设施,承担着()任务,为大家提供()。
8、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和()的生产活动。
9、科学史上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获得的,更不是()的产物。
10、为了保护人类的身体家健康,()和()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有效()和()了疾病的发生。
二、对号入座(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世纪,电子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1)19(2)20(3)21
2、()播种机和拖拉机等农业机械都离不开现代科技。(1)联合收割机(2)电视机(3)电冰箱
3、第三次技术革命也叫()。
(1)蒸汽革命(2)信息革命(3)电力革命
4、计算机()是专家们多年来的一块心病。(1)软件(2)硬件(3)病毒
5、方便面得主要原料是()。(1)玉米(2)高粱(3)小麦
6、下列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最快的是()。(1)航空邮寄(2)特快专递(3)电子邮件
7、白露早,寒露迟,()种麦正合适。(1)春分(2)秋分(3)冬至
8、每件衣服中都包含着工人的劳动和汗水,所以我们要()。(1)爱惜衣服(2)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3)向父母多要钱买贵的。
三、火眼金睛辨真假(对的划“”,错的划“”)。(16分)
1、方便面属于农产品。()
2、目前我国的粮食的供应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看电视。()
4、在网络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没有那么多规则。()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6、电脑是现代高科技无污染的产品。()
7、邮票是一次性使用的邮资凭证。()
8、如果没有科学技术,我们的生活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四、连线。(6分)
第一次技术革命 电力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信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五、知识储备库。(30分)
1、说说这些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2、寄信时信封上要写什么内容?各写在信封的什么位置?(写出画出均可)
3、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拨打公共电话“110”、“119”、“120”?拨通后应说些什么?
4、你是怎样珍惜劳动成果的?
5、你会申请电子邮箱吗?把你申请的步骤写在下面。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使用科学技术如何做到趋利避害?举例说明。
第三篇:四年级思品与社会期末质量分析
四年级思品与社会期末质量分析
本次四年级学生的思品与社会学科的期末质量监测,其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运用程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思品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我对试卷进行了逐张查阅,从中看到了一些成绩与问题。下面我就思品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做以下分析。
一、关于试题:
本次命题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测查,又注重了过程与方法的测查,同时还考虑到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测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基础性原则:基础知识的比例占70%,充分照顾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
2、实践性原则:在思品学科的测试卷中,均设计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题型,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二、试题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本次命题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试题,这是本科试题的最大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大部分试题是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是应知应会的内容。
3、突出重点、贴近生活、难易适度。
4、大部分学生卷面整洁,书写工整。说明我们的学生书写基本功比较过关,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得益于我们的老师长期的训练。
三、存在的问题:
1、基本能力差。
2、教学中忽视学科的教育作用。
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教师、学生把思品社会学科看作“副科”、,致使综合科的教学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3、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独霸课堂,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材为本位,教学过程中不讲方法,只让学生背条条框框,造成学生思维不开阔,能力较差。
四、努力反向:
今后在教学上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为了增强综合科教育的实效性,提高综合科的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过去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教什么,给学生什么,重在讲道理。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把要教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现在应从“重在讲”变为“重在引”,教师要研究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
2、课堂上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
3、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
4、思品与社会课与生活联系紧密。多需要走上社会,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校外课程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以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总之,通过测试我们看到了成绩与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对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改革进取,不断创新,使这门综合课程的教学日臻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第四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上)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讨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李白是唐朝人。)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3.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交流 教学活动及过程
汇报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算一算: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2.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3.教师概括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作业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板书设计:
我国 被称为 文明古国之一
布衣 发明 毕昇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增强民族责任感,指南针的发明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教师朗读:“石,铁之母也。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强调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教师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总结。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2、孔子论“三友”的内容?
3、什么是“因材施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了解《孙子兵法》的格言,理解其意义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教师提问学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家史》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历史学方法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就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讲解与讨论。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总结。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并能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创新模仿、学科整合、照顾差异、张扬个性,运用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多种策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家庭作业
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筛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
2、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2、我国地形的多样性。
3、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
4、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六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 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结友爱。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族(如果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则应该包括汉族),收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应注意排除教科书中已经介绍过的4个和将要介绍的藏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
2、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堂活动时使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阅读教科书第70页上方的文字,讨论乐乐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猜想和答案写在教科书上。
3.导入。“上次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50
第五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上)
三穗县八弓镇高寨小学2013-2012学第一学期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第二课时
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
《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讨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李白是唐朝人。)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一些练习,如中国共产党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现在是哪个世纪、同学们出生在哪个世纪等。
3.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 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第二课时
汇报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 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
第二课时
1.算一算: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2.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3.教师概括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作业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
《“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板书设计:
我国 被称为 文明古国之一
布衣 发明 毕昇
第二课时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
《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增强民族责任感,指南针的发明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教师朗读:“石,铁之母也。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 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
第二课时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
《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强调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教师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 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总结。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第二课时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了解《孙子兵法》的格言,理解其意义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教师提问学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
《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第二课时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学习写家史》 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历史学方法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就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讲解与讨论。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总结。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并能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创新模仿、学科整合、照顾差异、张扬个性,运用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多种策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 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
第二课时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家庭作业
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筛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
2、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
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2、我国地形的多样性。
3、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
4、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六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
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 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结友爱。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族(如果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则应该包括汉族),收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应注意排除教科书中已经介绍过的4个和将要介绍的藏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
2、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堂活动时使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