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
漳州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随着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同时在全国范围各省市、地区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党中央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内容、新的要求。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创建精神文明社区状况,研究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问题。通过调研深入探讨社区工作的新方向,力求在深入服务民众,更进一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层次发展。
通过调研,了解到漳州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如下:
漳州市属于我国的三线城市,随着改革开放和沿海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调查90%以上的居民都表示相对比以前生活有很大的改善。同时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追求,人们由对物质的追求逐渐向精神层面追求的转变,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成效上也取得可观的进步。
首先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着居民展开,不断改善社区的风气,逐渐提高居民的素质;在调研的时候,通过在社区问卷和采访中发现,当今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时刻把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基础,深化落实居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发现,社区中广泛存在社区道德模范标示栏,这是作为对社区内的好人好事的一种表扬;同样对于一些不文明不道德有碍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也作出批评,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社区民众良好道德风气的养成。经调查发现,这种标示栏在漳州市区的绝大多数社区里,现已广泛的使用。于此同时,调研中发现社区内还经常相应中央号召,例如围绕江总书记《三个代表》和胡总书记《八荣八耻》等来作为引申,有目的,有讲究的开展专题讨论会、报告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图片展览、参观走访、社区名人专访等手段,引导社区居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精神素养。另外,社区内所设置的宣传栏,其不断丰富的内容,在时政、法律、健康、环保等方面知识,极大的开拓了社区民众的眼界,不仅提高了宣传的效果,同时对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大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开展美好社区活动,不断改善环境,美化周边。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各方面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到社会主义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社区居民对各方面的注重,绿化家园,美化社区环境逐渐被居民所重视,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大力改善社区及其周边的环境。
1、是在社区街道、小区、单位庭院种植绿地草坪、各种树木和花卉,极大改善了社区的绿化,截止至调查为止社区内92%空地已经覆盖上绿化;
2、是能够专项定期地对整改社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确定社区的环境卫生;
3、是采取责任制措施,培训和发展社会公德巡查队伍,认养公共绿地,单位路段包干,落实各自范围等责任制。多数社区设置了保护环境和稽查人员。辖区内各单位联手齐抓共管,对社区环境实行长效管理,为社区居民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最后是: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在精神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丰富群众文化。社区能够积极抓好社区精神文化的建设。社区的精神文化长栏、文化广场经常举行大规模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科普知识讲座的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明素养的活动。本着资源共享的精神,一些社区单位也将自己的文体活动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通过开展诗咏比赛、歌唱表演、以书会友、切磋、各种舞会和武术以及各类体育运动,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竞赛等。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看到社区精神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区精神文明的多元化,势必造成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但是,根据个人所好和性格,有些居民选择的文化活动层次比较低,反过来看到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知道,有将近5成左右的被调查居民会选择打麻将、斗地主等棋牌活动来丰富业余时间。特别是中老年群体,这种现象尤其严重。重要的是有将近10%左右的居民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赌博行为,此调查更进一步的体现出部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偏颇,赌博严重的不但影响了个人的发展,更破坏了自己的家庭幸福。根据调查表明,将近30%的社区居民存在宗教信仰,其中绝大部分,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信仰佛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少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等。
第二,通过调查表明,有38%社区居民反映社区内部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不足,有些比较破旧,而且没有适时的修理,比如广场的篮球架,社区公共座椅、乒乓球桌等有些都损毁严重,这也充分暴露了社区基础设施方面的弱点严重制约了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硬件的设施有时候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三,除了居民的自身方面和物质方面,相对专业的素质过硬的文化精英在社区当中是极其缺乏的。在社区,被调查者中只有36%左右的居民拥有一技之长且水平较高。在这种现状下,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专业人员的缺失,专项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不全面,物质和资金的缺乏,社区居民老龄化的加剧,使得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缓慢,缺乏激情和活力。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分析,针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建议:
1、要充分认识深入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政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为社区群众服务作为创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总结推广群众在创建中的好典型好做法,认真对待存在的薄弱环节,一项一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增加社区文化经费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建设。调查发现当今社区社会文化投入比例相对于一些一线二线城市要低的多,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相比不适应。
3、加大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科普总动员”等文化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根除封建迷信思想,改变居民存在的落后观念,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居民的文化积淀,让他们在文宣方面有一技之长,会选择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曾听人说:“创建文明城市不关我的事,那是政府才需要管的。”这种说法对于有经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熏陶的居民都不会这么说,创建文明社区人人有责,只有每一个人都做到了那我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才算成功。但是,调查毕竟是调查,要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社区的每个人都能够亲自去实践做一个文明人,长期坚持,从点滴做起,从点滴进步。那么对于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梦想,也将不在是梦想!
第二篇:城市社会调查大纲
荆州市大学生运动与健康情况调研报告
引言:大学时代是我们向往的美好时光,在学校我们应该学习我们的专业知识,做人的道理,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努力和奋斗。活动之于运动系统,犹如食物之于消化系统,空气之于呼吸系统,水之于循环系统。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特定的工作,其能力有赖乎培养发展。我们锻炼肌肉,肌肉就结实有力;我们锻炼手指,手指就灵活,可以写字、弹琴、拿筷子、打字、„„用则进,废则退。然而,很多大学生不重视参加体育锻炼,出现身体素质差,上课学习思维不能有效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缺乏自信,情绪阴晴不定,心理承受能力弱等诸多问题。于是我们对于大学生每天参加体育运动以及对学校各类运动设施和场所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试图引起广大学子和学校的相关部门对运动的重视,让更多的学子们拥有一个更加强健的体魄。
目录
1.1 调研范围:荆州长江大学的学生 1.2 调研背景及调查对象的界定。
1.2.1调研背景:大学生运动健康情况令人堪忧,清华大学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对自己体质感到满意”的同学仅为12%,“感觉一般”的为
71%,“感觉较差”的占到8%。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源于锻炼。在近八成的同学感觉自身的体质并不是很满意的情况下,大家的日常锻炼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数据表明,仅11%的大学生能坚持日常的锻炼;每周锻炼时间可达到“10小时以上”的同学为6%,“锻炼10~6小时”的同学为11%,“锻炼6~3小时”的同学为35%,而“锻炼少于3小时”的同学占到了46%。并且锻炼方式多以体育课为主。
清华大学的学生的运动健康状况堪忧,那么我们的长江大学的学生的的运动健康的状况又是如何?
1.2.2调查对象的界定:广义上我们是调查荆州市的大学生
健康状况,狭义上是为了调查因为运动量少而引起的大学生健康状态下滑的情况。
1.3调研目的:一.对长江大学的学生每天的生活状态和基本的运动量做一个基本的调查
二.对长江大学各校区的学生运动设施和场
地配备状况进行统计
三.引起广大学生对运动的重视,以及学校
相关部门对学生运动设施和场地的问题上的重视
1.4调查方法
1.4.1调查研究框架:详见附表一
1.4.2调查方法:1.访问调查法,即面对面的采访学生对
运动与健康的看法。
2.问卷调查法(见附表2),一定发放
200份调查问卷
3资料查询 1.4.3分析方法:
二.调查期间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三.调查总结与展望 四.提出引导性建设意见
附表2
大学生运动与健康问卷调查
学院 年级 性别
1,您经常做运动吗,您多久做一次运动?()A 每天 B 3-5天 C 一周 D 基本不做运动 2,您一次运动的时间为多久?()
A 30分钟以下 B 30-60分钟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3,您认为经常运动时必要的吗?()A 是 B 不是
4,若您没有经常运动,您认为制约的原因是什么?()A 工作或学业忙,没时间 B 没有运动场地或器材
C 周围锻炼氛围差 D 没有习惯或相应的爱好,没动力 5,您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是?()
A 球类运动项目 B 健身健美类项目 C 田径类项目 D 其他 6,您一般在什么时候运动?()
A 早晨 B 下午 C 晚上 D 任意时间段 7,您的身体状况如何,经常生病吗?()
A 从不生病 B 很少生病 C 还好,不是很多 D 经常生病 8,您是否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A 非常了解,定期做检查 B 了解一点点,没有大病发生 C 不太清楚,有病了才会去医院医疗检查 9,您认为运动与健康有关系吗?()
A 毫无关系 B 有关系,但不大 C 关系密切 D 不知道 10,参加体育运动对增强您的身体抵抗能力有什么影响?()
A 影响很大,能帮助自己增强抵抗力 B 作用有限,效果不明显 C 没有感觉,没有什么影响 D 其他
11,如果时间、地点等条件允许,您愿意每星期平均每天花多长时间运动?()
A 一小时或一小时以下 B 一小时至两小时 C 两小时至三小时 D 三小时以上
12,您认为我们长江大学的学生运动设施的配备能够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
A 完全满足 B基本满足 C不能满足
13,请您在运动设施配备方面给学校提出您的看法
第三篇: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小编推荐)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京华街道社会事务办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生产和人们精神生活的进步与发展在特定区域内的体现。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带有先导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任务。在我国城市处于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大力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建设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深化认识,明确目标,以新理念指导文明城市社区创建。
即以 “四全文明”的创建理念来指导我区文明城市社区创建工作,即“突破难点、全面文明,群众参与、全体文明,城乡并进、全域文明,长效管理、全程文明”,深化文明创建内涵,树立文明创建的更高目标。牢固树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责任意识,不断强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进取意识,并出台一系列关于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的方案和实施意见。我区文明创建之路会越走越宽广,以新理念作为指导原则,全区上下信心满怀“将努力把我区建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发展活力、最具人文魅力,文明和谐程度最高、人民幸福感最强的城市之一”。1
二、全面动员,周密部署,以“全面创建”思想指导文明城市社区创建。
借我区金山大开发之力,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并将其作为深入推进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来抓,努力使我区变成“不仅表面靓丽,而且内心高尚”的新城区。如 开展 “百日提升行动”,“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古冶人”、“道德模范评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并通过加快推进0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我区人民群众共享文明发展成果;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切实增强我区创建文明城区工作的活力。针对文明创建中突出的薄弱环节,着力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按照“紧扣发展,着眼民生,构建和谐”的创建工作思路,精心部署,强力推进,突出重点围绕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市民素质、构建长效机制、营造和谐发展环境,通过持续深入的创建工作,使我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度不断提升。
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完成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二是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生活质
量;三是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争创“创建促文明、文明促和谐、和谐促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一个个文明社区的建设,不断积累经验,摸索规律,逐步推广,集合成为文明大社区,再发展为文明城区,最后建成文明城市。因此,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将其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社区,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基础,也是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测评的重点区域。围绕服务社区民生,促进社区和谐,着力深化以文明社区、和谐社区为重点的城市文明细胞创建活动。结合城市社区发展的新实际,着力于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发展民生、促进和谐,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教育和引导社区居民从小节做起、从小巷抓起、从小区管起,积极参与文明城市、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争做文明市民。
对照即将颁布的新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我区应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创建达标措施,加大创建工作力度,扎实开展争创新一轮文明城市活动,力争早日实现在全市、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奋斗目标。
第四篇: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
作者:何海兵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各自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最终方向和阶段性过程目标。
“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在最具权威的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与此巧合的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将“治理”概念应用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区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相比,社区治理的特征在于:
1、就主体而言,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我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而在社区治理中,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国家(政府)主体之外,还有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因此,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政府与社区之间要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关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3]为目标,达至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过程而言,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不论是单位体制,还是街居体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而社区治理则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居民不再依附于单位或街居组织,更不受它们的庇护,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
3、就结构而言,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互动结构。我国过去的街居体制结构是从上级政府到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单位体制结构是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关系,没有横向的联系。而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社区主体多元化,街道与居委会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由单向运行转变为双向互动;大量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又是一道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从而
374 更新时间:2007-8-24 将社区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筑成横向的网状结构 [4]。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本文重点介绍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的主要特征。
1、上海模式。上海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具体而言:
(1)社区管理领导系统:由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理委员会构成。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下,街道办事处成为一级管理的地位得到明确。随着权力的下放,街道办事处具有以下权限:部分城区规划的参与权、分级管理权、综合协调权、属地管理权。街道办成为街道行政权力的中心,“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与此同时,为了有效地克服各块分割,建立了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派出所、房管所、环卫所、工商所、街道医院、房管办、市容监察分队等单位参加的城区管理委员会。城区管委会定期召开例会,商量、协调、督查城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各种事项,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城区管委会作为条与块之间的中介,发挥着重要的行政协调功能,使条的专业管理与块的综合管理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合力。
(2)社区管理执行系统:由四个工作委员会构成。上海模式在街道内设定了四个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社区发展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其具体分工是:市政管理委员会负责市容卫生、市政建设、环境保护、除害灭病、卫生防疫、城市绿化。社区发展委员会负责社会保障、社区福利、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粮籍管理等与社区发展有关的工作。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社会治安与司法行政。财政经济管理委员会对街道财政负责预决算,对街道内经济进行工商、物价、税收方面的行政管理,扶持和引导街道经济。以街道为中心组建委员会的组织创新,把相关部门和单位包容进来,就使得街道在对日常事务的处理和协调中有了有形的依托。
(3)社区管理支持系统: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织构成。它们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社区委员会、社区事务咨询会、协调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主要负责议事、协调、监督和咨询,从而对社区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上海模式还将居民委员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四级网络”,抓好居民委会干部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维护社区治安稳定,保障居民安居乐业。[5]
2、沈阳模式。从1998年下半年起,沈阳市在和平、沈河两区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展开社区体制改革,重新调整了社区规模,理顺了条块关系,构建了新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沈阳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明确社区定位。沈阳将社区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由于原有的居委会规模过小,资源匮乏,如将社区定位在居委会则不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关,在街道层面上组建社区,则又影响社区的自治性质。因此,将社区确定在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层面上,可以避免两方面的弊端,而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功能的发挥。
(2)合理划分社区。沈阳市将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居民居住和单位的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的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根据区的不同功能特点以高科技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文化街、商业区等划分的“功能型社区”。
(3)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由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构成。“决策层”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代表组成,定期讨论决定社区重大事项。“执行层”为社区(管理)委员会,它与规模调整后的居委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由招选人员、户籍民警、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组成,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其职能是教育、服务、管理和监督。“议事层”为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由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等组成,在社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对社区事务的协商、议事职能,有权对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即根据党章规定,设立社区党委、总支和支部。
沈阳模式体现了“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原则,符合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对社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3、江汉模式。这是指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制实践的经验。江汉区在学习借鉴沈阳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与沈阳模式不同的是,江汉模式没有把社区协商议事会作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它的主要做法有:
(1)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保障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明确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不是行政上下级的关系。重新界定街道各行政部门与社区组织的职责,街道负责行政管理,承担行政任务;而居委会负责社区自治,不再与街道签目标责任状,并有权拒绝不合理的行政摊派工作。同时还建立社区评议考核街道各职能部门的制度,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
(2)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区街政府部门要做到“五个到社区”,即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拨到社区。
(3)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区街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征得社区组织同意后,区街政府部门必须同时为社区组织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区街政府部门做不好也做不了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从而保证社区在协助工作时或在承接社会性服务职能时,做到“有职、有权、有钱”。
(4)责任到人、监督到人。主要指为保证区街政府部门职能转换到位,不走过场,根治过去那种“遇见好事抢着做,遇见麻烦事无人做,遇见责任„踢皮球‟”的顽症,建立“责任到人、承诺到人和监督到人”的实施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江汉区力图建立一种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结合、行政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7]
三、社区治理的比较分析
上述三种社区治理模式是在我国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总结,既有共同特征,又各具特色,但与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要实现社区治理的理想目标,还需要做很多的基础性工作,并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
1、共同特征
(1)历史背景相同。如前文所述,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城市社会管理出现了复杂、多样的变化,如“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城市的老龄化趋势加剧,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与此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新型社会组织的产生,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民办非企业、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等,形成了众多的社会阶层,这些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人士一开始就属于无单位归属者,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因而迫切需要新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各地开展了社区管理运动,探索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
(2)制度设计类似。在社区治理制度设计中,各城市都在社区定位、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虽然在细节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指导思想上都遵循有利于社区建设,有利于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则。即使行政色彩浓厚的上海模式,也在居委会层面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开展了居委会直选活动,并建立了“三会一公约”制度,即社区矛盾协调会、听证会、评议会和居民公约,这些措施都扩大了基层民主,有利于群众自治,有利于社区的发展。
(3)动力机制趋同。在理论上,社区治理来源于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自身力量,社区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治理,实现利益的需求,这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政府的外部推动,政府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在社区居民的参与下,共同推动社区发展。但在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的结果。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是政府在新的形势面前主动推动的产物。由于政府部门仍旧掌握着众多的资源,城市社区建设目前还脱离不了政府的指导和支持,社区治理还主要靠政府的外力推动。
2、各自特色
上海模式的特色是把社区建设与“两极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强化了街道办事处的权力、地位和作用,并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形成“街道社区”,注重政府在社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依靠行政力量,通过街居联动发展社区的各项事业,因此上海的社区治理模式是属于行政主导型的。由于政府的强势推动,近几年上海的社区建设日新月异,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文明社区和文明小区。上海的经验还被北京、天津、南京和杭州等城市借鉴采用。
沈阳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社区组织体系的建设,按照类似于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创造性地构造社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监督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从而形成“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运行互动机制。单从组织结构来说,沈阳模式属于自治型,因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辽宁省内其它城市外,武汉、海口、西安、哈尔滨、合肥等地都学习借鉴沈阳经验。但是,在没有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保障的情况下,好的制度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实施,沈阳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现象,即“穿新鞋,走老路”,这也正是很多学者和政府官员担忧的地方。
江汉模式是在沈阳模式基础上的新发展,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特征,在体制创新中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不仅重构了社区微观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而且转变了区、街政府部门的职能和行政运行机制,试图建立社区自治系统与政府行政系统的共生机制,形成政府自觉依法行政、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社区人自愿参与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并在制度变迁上选择渐进式的道路,即将社区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近期新型社区培育阶段、中期现代社区发展阶段和远期社区自治完善阶段。江汉模式属于合作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区建设都处于从行政主导型到合作型转变的时期[8]。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政府常常越位、错位、缺位,仍处理不好政府与社区的关系。由于目前政府在我国社区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又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再加上传统习惯因素,政府还没有理顺自己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导致不该管的事务管了,该管的事务没管或没管好,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有学者指出沈阳模式在目前阶段还存在政府“越位”、“缺位”问题,如“以政代社”;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身上的附属单位或下属单位;大多数基层政府及其官员尚不懂得或不习惯或不善于对社区自治性组织进行政策上的指导;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培育还不到位等[9]。在上海模式中,街道办事处以前的下派任务继续要居委会承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没有改观,并将居委会主任作为事业单位编制并公开招聘非本社区的人员来担任,社区的行政性负担很重。在江汉模式中,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设立办事机构和人员,直接侵占了社区的办公空间和财政空间。
(2)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社区意识不强。居民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动力之所在,但是在全国城市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居民参与程度低的状况,以上所介绍的三种典型的社区模式也不例外。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2000年6月的一次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的居民表
示“乐于参加”或“愿意经常参加”社区内各种活动或事务。而且分布不均匀,从年龄层次看,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人员是一老一少,“老”是指离退休人员,“少”是指中小学生。据统计,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员中将近70%的人是离退休人员,中小学生占了10%左右,中青年仅占 20%,而且如果没有单位强制性组织参与,中青年的比例将会更低;从收入、文化程度来看,居民收入、文化程度越高,社区参与率越低[10]。由于社区建设的时间不长,居民还没有摆脱单位体制的影响,只把社区当成居所,没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意识不强,导致社区建设的动力支持不够。
(3)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比较虚弱,社区的公共资源难以整合。目前在社区中,只有政府组织和居委会组织比较成熟,由于政府组织的过于强大,导致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被虚化。居委会过分依赖于街道办事处等政府组织,使得其自治功能得不到实现,不能真正体现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而也就很难赢得居民的认同,社区的公共资源也就得不到有效的整合。而社区中的其他社会中介组织则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它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居民管理公共事务。前面所述的三种模式都没有体现对社区中介组织的重视,而社区中介组织的发展,对较好地满足居民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民主自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1)总目标:虽然实现社区自治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但社区自治应是我国社区建设坚持的最终方向,因为社区自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它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关系到党的社会基础,关系到政府权威的基层来源,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当然,社区自治需要得到我国宏观政治体制的支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公共领域的形成,制约社区自治的因素会逐渐消失。因此,社区治理的未来方向是向自治型模式过渡。
(2)过程目标:在实现社区自治的路径上,选择渐进式的道路是比较合适的,而在这一长期过程中,需要重视几项基础性的工作。
其一,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结构,理顺社区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目前,各社区的制度设计操作性强、理论性弱,机构设置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含糊。因此,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各社区的管理体制,使社区的治理结构从单一的垂直结构向网状的水平结构转变,使社区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版块形成真正合作的互动关系[11]。
其二,提升居民社区意识,培养社区自治能力。社区建设要不断地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扩大居民参与的范围和程度,要重视社区功能的开发,发展社区服务,塑造社区文化,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社区居委会要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够代表居民的切身利益,减少对行政系统的依赖,赢得居民的支持和合作,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
其三,大力发展专业性的社区服务组织等中介机构。社区中介组织是联结居民与政府组织的桥梁,对于整合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力量、协调社区矛盾、提供社区服务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现代社区发展必不可少的主体之一。而目前我国的社区中介组织,尤其是专业性的社区工作组织极其缺乏。因此,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资助等形式培育社区中介机构的发展,让中介组织承担起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社
第五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决定城市精神文明创建的质量和成效。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是人的素质建设,居民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县精神文明整体建设。xx年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重要思想的教育,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通过民主法制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以《xx文选》、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使广大城市居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推动我县的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现制定**县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案:
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市民文明素质。
县直各单位要以市民学校、机关干部夜校为阵地,对干部、职工和家属进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即“三讲一树”),以及爱国主义、文明行为新风等作为干部夜校的授课重点内容。广泛开展志愿者、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弘扬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精神,提高公民素质。在对居民群众进行文明知识、移风易俗教育,不断提高我县市民文明素质。
活动一:各单位开展“学习型干部”活动。各单位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每星期至少半天时间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心得交流等形式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在集体学习中,汇报自己工作圈、生活圈、社会圈和家庭圈情况,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接受组织、群众监督。
落实单位:各系统党委
活动二:县委党校开展“干部轮训”活动。县委党校要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举办多期文明素质培训班,确保每一名干部都能受到一次培训,每期培训班不得少于3天。
落实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纪检委、县委党校
活动三:开展“社区党员赛优秀”活动。每个社区制定措施,要求社区党员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事事做在前,事事当表率,每月组织一次思想道德专题讨论,每季度对辖区内的党员进行一次评议,对评议出的表率进行大力表彰,形成人人争当先进的好风气。
落实单位:县委组织部、**镇党委、各社区党支部
活动四:开展“万名市民进课堂”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市民素质入手,开展“万名市民进课堂”活动,推动市民素质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镇为主的5所市民学校、26所分校每半年举办一次市民培训,各市民学校要充实师资力量,配备专(兼)职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市民教育材料,有计划开展教育活动。县文明委领导要带头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市民学校授课,以促进活动的开展。将各社区、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市民培训活动的成效作为年终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评选文明单位和对领导的年终考评挂钩,以此促进市民教育取得实效。
落实单位:县文明办、各系统党委、教育局、**镇党委、各社区
活动五:开展“红旗飘起来、国歌唱起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全县在“十一”举办一次升国旗仪式,全县各单位都要参加。通过升国旗、唱国歌,感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增强我们的爱国观念,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落实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直各单位
二、始终不渝坚持抓好“五个创建”,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促上一个新台阶
要适应新形势发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抓好“五个创建”,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标准,推动区域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活动一: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活动。我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县城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市民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建文明县城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我县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成为一个设施齐全、市容整洁、市民文明的西部明珠。
2、由县建设局为主,规划、建设、整治县城市容市貌,为广大市民创造美丽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县建设局要开展“万民动员,净化家园”活动,动员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整治市容活动中来,并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爱护家园的意识。
3、县爱卫办要开展“我为国家卫生镇添光彩”活动,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的成果,活动可以通过万人签字、居民代表倡议电视讲话、卫生单位流动红旗等活动开展。
4、县直各单位要开展“我要为县城创建做贡献”活动,各单位在做好本单位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文明县城的创建,要在资金、人力、物力上义不容辞地支持,提高文明县城创建的整体水
平。
落实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建设局、县卫生局、县直各单位
活动
二、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庭院系列活动。
1、各社区创建文明社区要着眼于逐步建立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社区自治功能、机构和服务,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要逐步建立起社区花园、医疗点、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营
造绿、洁、美、亮的社区环境,方便社区居民工作、生活。
落实单位:县建设局、文体局、卫生局、环保局、**镇各社区
2、**镇、各系统党委要重点抓社区及系统单位的文明市民学校等综合教育组织的作用发挥,注重以多种载体、多种形式来强化社区综合教育,提高居民整体文明素质。
落实单位:民政局、**镇各社区、各系统党委
3、社区居委会要通过开展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区社会服务等三项服务,为居民营造完善便利的生活环境。
落实单位:民政局、**镇各社区
4、在社区内建立各种文化组织,培育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提升文明社区的水平。
落实单位:文体局、**镇各社区
5、各社区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综治防控机制,确保社区长治久安。
落实单位:县政法委、**镇各社区
6、创建“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卫生红旗单位”、“安全文明单位”。各单位在职工和群众中开展“绿化美化工作、生活环境,讲公德、守秩序,文明节俭办事活动;健全治安防范网络,改革进取,诚信经营,树立文明诚信新形象。XX年表彰、命名一批文明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
落实单位:县文明办、绿化办、爱卫办、综治办、县直各单位
7、在创建城郊文明村上下功夫。重点对城郊村(巴格布依村、麦台村、克孜勒村、牙格巴克村、314国道两旁)的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放等“五乱”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继续实行城乡共建责任制、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县四大班子领导要带领联系县直共建单位,按照领导重视抓“三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三大主题),多方努力通“三电”(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发动群众搞“六改”(改路、改水、改屋、改圈、改厕、改变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部门参与“六进村”(科技进村、文化进村、卫生进村、法律进村、致富信息进村、文明新风进村),实现一个总目标(即围绕经济结构好、人居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生活方式健康,建设富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来抓创建。要把城郊的4个村建设成生态文明村示范点,保持环境整洁优美,建设文化活动室,丰富文化进村的内容,不断提高城市创建水平和档次。
落实单位:县直各部门、**镇
活动三:深化共建创建活动。加强对共建工作的领导,遵循“共学、共育、共建、共益、共提高”的原则,采取城乡、军地、油地慰问、结对子、对口扶贫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化共建活动。
1、广泛开展“城乡联手、共建和谐”主题文明创建活动。以对口包乡住村的县直单位和村要结成对子,一是阵地建设共建,县直单位帮助村里建好党员之家,宣传思想文化室(图书阅览室兼教室、多功能活动室、广播室、体育活动场所),村民之家和村级小学、以及帮助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设施。二是环境建设共建,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化(巷道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四改(改房、改水、改厕、改圈)的整体要求,逐项落实,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是资料建设,重点完善文明创建的文字、图片、录像资料,规范文明创建资料和争创内容。四是文化传播共建。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入手,通过文化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共同建设和谐文化。
落实单位:包乡住村单位。
活动四:大力开展军油地“三方四共”活动。积极与驻轮部队和驻轮石油单位开展“共促经济发展、共保社会稳定、共演文娱歌舞、共建文明单位”活动。一是制定详细的军地、油地共建方案,调动部队和石油单位在**驻扎的积极因素,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服务。二是县文体局利用百日文化广场,安排部队、石油单位与地方群众同台演出,各单位也要经常深入部队、石油单位进行慰问演出或邀请部队、石油单位到地方共同举办文娱活动。三是让“共促经济发展、共保社会稳定、共演文娱歌舞”充分为共建文明单位服务,提高文明单位创建的水平。
落实单位:县文体局、各驻轮部队、石油单位。
活动五:创建文明单位。把创建“民族团结单位”、“花园式单位”、“卫生红旗单位”、“安全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作为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工作之一,促进行业整体素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由文明办、总工会、纪检委、建设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等部门牵头抓行业单位的创建工作,认真抓好四项活动:
1、开展诚实守信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行业文明新风。
2、抓好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的规范化服务,积极推进规范化服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由窗口行业向其他行业延伸。
3、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开展创建活动,逐步扩大文明单位的覆盖面。
4、抓好动态管理,不断推出新的先进典型和示范点,带动更多的单位和行业进入先进行列。年内要培育、命名一批县级文明单位。
落实单位:县文明办、统战部、绿化办、爱卫办、团委、综治办、县直各单位。
5、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强化质量意识,对自办节目进行进一步的调改,提高质量,力争多出精品;继续做好有线电视用户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稳定并提高入户率,扩大我县广播电视的覆盖;强化用户管理和工程管理的质量;做好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综合业务开发建设的准备工作,积极拓展网络业务。加大对广播电台转播节目工作的质量和覆盖率
落实单位:宣传部、县广电局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活动。
1、启动实施“家长教育素质工程”,结合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和“家庭教育咨询大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子的能力。
落实单位:县妇联、县教育局、关工委、县团委、各社区
2、组织“亲子同读一本书”、两代人“讲文明、树美德”演讲比赛、编撰家庭道德格言等活动,使学生和家长增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孝敬父母、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意识。
落实单位:县妇联、县教育局、县团委、各社区
(二)开展“小手拉大手,我跟文明走”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自身和社区居民道德水平的共同提高,各中小学要引导学生查找自身和周围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以画漫画、写故事、演小品、说道德等形式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批评纠正,并倡导学生与家长签订文明协议,互相监督,互相激励,积极促进家庭文明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落实单位:县妇联、县教育局、文化局、县团委、各社区
(三)在各学校积极开展“四小”工程
在去年创建“五小标兵”活动的基础上,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实施争创“四小”工程:
一是开展学英模、树规范,争做“小标兵”活动。邀请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69222部队的官兵举办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学校校风校纪建设,使公民道德规范细化入心,并落实到每一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
二是开展学习环保知识,争做“小卫士”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建设美好家园,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参加争当“小卫士”活动,开展““拾捡白色垃圾”、“清除野广告,城市更美好”、“保护母亲河行动”、“清理街道卫生大行动”、“回收废旧电池”等系列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植绿和环保宣传活动,为美化城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开展奉献爱心,争做文明“小伙伴”活动。全县各中小学积极开展勤工助学、爱心助残、城乡小伙伴手拉手等团结互助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付出一份爱心、收获一种品格,在活动中体验真情、感悟人生。
四是开展诚实守信,争当“小主人”活动。开展“诚实守信,做小主人”主题教育,各学校通过征集诚信格言、制作诚信格言展牌、建立“诚信”档案、开设“诚信考场”、举办诚信学生读书教育活动,倡导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实践诚信诺言,做“诚信学生”,创“诚信校园”。
落实单位: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团委、关工委
四、群众性文体活动
活动一:群众性文化活动
1、抓好“七种文化”(长期)
一是百日文化广场活动。从5月份至10月份,采取轮流演出的方法,各乡镇、县直各单位、驻轮各部队、石油单位业余文艺演出队演出自编自演的小品、相声、舞蹈等节目,县文体局电影放映队和阿不都热合曼放映员联合起来,每星期在百日文化广场演出一部电影,各年保证全县每个行政村放映二场电影。
二是校园文化。着力建设校园广播台、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舆论阵地,着力建设青少年维权岗等民主法制教育阵地,着力建设图书馆、微机房、特色班等文化娱乐阵地,着力建设篮球场、田径场等体育活动阵地,着力建设文明监督岗等自我教育阵地。通过阵地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文化。
三是军营文化。本着地方与部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原则,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用激扬向上的军旅的文化带给人民群众贴近军营文化的享受。
四是机关文化。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龙头,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为重点,组织开展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丰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五是老年文化。本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原则,组织老年太极拳(剑)队、秧歌队、腰鼓队、舞蹈队,并使老年文化活动逐步由县城向农村延伸。
六是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精心培育各具特色的非公有制企业文化,使“诚信牌”和“企业品牌”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
七是廉政文化。促进廉政文化进单位,开展廉政家庭“贤内助”活动。
2、抓好节假日文化活动(长期)
以春节、“古尔邦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党风廉政建设月”“爱国卫生活动月”等为契机,举办联谊活动、文艺汇演、文化书市等群众性活动,增加节日气氛。
3、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长期)
充分利用农牧民农闲时间,组织科技局、文体局、卫生局等部门深入乡、村、组开展法律、卫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宣传等活动,重点抓好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培训文艺骨干,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认真开展“科技之冬”等农牧民实用技术、文明素质等培训工作,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和乡镇科技达标活动,组织科技集中和科技成果推广。
落实单位:宣传部、科技局、文化局、卫生局
4、开展“四进社区”活动(长期)
一是科技进社区。科技局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咨询、和科普影视巡演等各种活动;二是文化进社区。文体局组织各种业余文体团队,辅导社区文艺骨干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三是法制进社区。司法局组织开展社区法制讲座、法制宣教志愿者进社区、居民法律知识竞赛、社区法制宣传栏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四是卫生进社区。卫生局举办卫生健康教育培训班、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学习和技能培训,利用社区卫生资源,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
落实单位:宣传部、县科技局、文体局、司法局、卫生局
5、抓文艺“精品”(中期)
加大创作力度,争取在今年再创作8—10个能反映各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及**县发展变化的节目;根据我县的民间文化特色,挖掘民间文化艺术,成立民间艺人组织成民间文艺队。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味,创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特色,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落实单位:宣传部、县文体局
6、抓好“双先”文化户的建设(中期)
通过经常指导、考核验收、评比表彰、召开现场会等各种措施,使新世纪“双先”文化户建设在全县农村蓬勃开展起来,成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落实单位:宣传部、县文体局
活动二:群众性体育活动
1、成立和完成各类文体活动协会(近期)
为了使文体活动组织成规模,成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的自律作用,便于对不同活动项目实行分类指导,分别成立、调整中老年健身协会、书法协会、长跑协会、象棋协会等二十余个协会的组建、完善工作。
2、推广大众广播健身体操(近期)
采取文体局牵头的方式,推进机关做健身体操制度,通过推广普及大众广播健身体操,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
3、推进“诺肉孜节”体育活动
举办农牧民运动会、摔跤、斗羊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农民体育活动,不断推动农村体育工作更加广泛、健康、持久开展,切实让广大农民受益。
4、开展老年文化
由县老干局负责,本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原则,组织老年人晨练活动和各种球类、棋类比赛,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5、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
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逐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有条件的单位要积极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要与总体规划相配套,与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相配套。逐年进一步完善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的公共设施建设,提高活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