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社会调查的兴起
中国社会调查的兴起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调查
高武
100109001 摘要: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就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初这段时间来谈谈我国的社会调查,主要通过一些社会学家及其活动和著作来反映那时我国社会调查的具体情况。
Abstract: Social research is a way of sociology, through which we can learn a phenomenon of social deeply.This article will talk about the rise of social research-social research by the academic circle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1940s.关键词:社会调查
一、社会调查概念的界定
社会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简称,是社会研究的方式之一。社会调查是一个既有收集资料的调查过程,也是包括分析资料的研究过程,甚至可以等同于社会研究。但社会调查不仅指运用填问卷或结构式的访问的方法,也不仅是对一种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更不是直接收集社会资料或数据的过程。社会调查是social research 而不是social survey.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调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刚刚传入中国,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一方面外国人希望通过社会调查来研究和认识中国社会,另一方面受欧美社会调查研究范式影响的中国学人同样希望认识自己的社会,于是促成社会调查的起步,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的实地社会调查始于民国初年。我们通过几个社会调查的个案来了解当时的概况。
《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在当时的传教士的主持下,1914-1915年间北京社会实进会进行了对302个洋车夫的生活情形的调查。他们采用了五个途径:访问了数百位车夫,让他们按问卷回答问题,给每人5个铜子的报酬;在街上观察记录车夫的年龄、衣着、身体、车况、车资等多方面的状况;访问人力车夫聚集的茶馆或街头休息处;访问车厂;去讲演堂等车夫经常出没的地方。
《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在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马伦与戴乐仁合编的《中国农村经济实况》调查报告论文集。其中戴乐仁的《中国农村经济之调查》是根据1922年夏季组织北平9所大学生对全国5省240个村庄进行调查的研究结果。调查项目包括农村人口密度、年龄、男女性比例、死亡率、迁移、田地大小、贫困问题等。
这些社会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首批以科学的方法实地调查、分析中国社会生活所获得的开创性成果。调查过程涉及访谈法、问卷法、统计图标、记账法、实地观察法等,都是当时西方社会学通用的方法,这些调查方法和调查机构,为后来的社会调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已经发现,在中国运用西方调查方法的难,因为中国人缺乏准确的数字概念,对诸如收入多少这样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三、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调查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的推动了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学者将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调查研究。影响比较大的有陶孟和的《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燕京大学的清河实验、卜凯的《中国农场经济》等,下面我就不同的人和他们的调查的内容进行分析。
社会学家陶孟和早年在国外留学,1913年回国后就立志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1926年2月,他提出社会调查计划,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同,社会调查所成立后,开展研究的科目有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劳动问题、人口问题等10类。他通过对北京郊区农民生活费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48户工人家庭的生活费。作者选取的时间为六个月,由女调查员到各家探寻收支,详细纪录,为了顺利完成调查,调查期间给每户一定的报酬,节假日还给各家小孩玩物。这48家生活状况可代表北平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基本保证了调查的可代表性。第二部分是分析小学教员的生活。调查这在北平公立小学征求自愿记账者,时间为一个月,并估算上一年的情形。初始有66人参加,其中二十五人将账簿填完,但仅有12本完整有效,可用用于分析。北平共有约800小学教员,他们的生活可代表警官、小职员、技术工人的家庭状况。
最好不举行调查,举行调查必有一定清楚的目的,使人们根据调查的结果来改善社会实际生活,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类幸福(李景汉)。李景汉曾以他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美国帕马那大学学士、加利福利亚大学硕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24年回国,做过许多社会调查和调研,我们来看他做过的两个比较有名的社会调查,一个是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另一个是定县社会状况调查。北平调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是“挂甲屯村一百家之社会的经济调查,包括“绪论”、“人口与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生活状况与支出”、“村民其他状况”五章和5个表。第二部是“黑山扈村马连洼村与东村六十四家之社会的经济的调查”,包括“人口与家庭”家庭的产业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与支出”3章和50个表。这个调查是李景汉先生学术生涯的重要一步,是调查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过度。
李景汉的定县调查,是在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邀请下进行的,他们想通过此调查了解农村及广大的平民群众的真实情况,以便于开展平民教育。这个调查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调查涉及的面广、资料极为丰富,当时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国农场经济》是1921-1925年7省17县1866个农家的调查,由金陵大学农业经济学院美籍教授卜凯著成。这个调查是当时公认的在中国做的历史最久,地域最广,项目最详,比较而言最具科学性的农村调查之一。然而,他的著作在材料的收集与统计上也有很多的不足,他采用的任意选样法,不具有代表性。
本时期的调查方法较前期有一定的进步。在城市生活调查中出现了记账法,开始由城市调查转向农村调查,调查时先从宏观再到微观,真正做到了“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状、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向”的结合,出现了比较规范的实地社会调查方法,调查完后对调查原材料的加工方法。调查思想具有社会性、人文性、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与整体性。
三、20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调查
随着社会调查的深入,出现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社会调查无论在规模广度,时间的长度,还是问题研究的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调查的理论逐渐系统化,并与实践的结合空前紧密。这一时期有很多以农村为研究对象的调查和调查著作。言心哲的《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之分析》、乔启明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云南三村》、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陈翰笙对三江地区农村经济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等。下面我们就几位社会学家展开,分析此时的中国社会调查。
社会学家吴文藻,他在改革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在社会调查方面倡导社区研究,并为社区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他认为要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就要从社区着眼,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就了解了社会。社区研究要比一般的社会调查更进一步,不但要叙述事实,记录事实,还要说明事实内涵的意义,解释事变发生的原因。此外,他还积极倡导功能学派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
社会学家陈达,他有一种实事求是、注重实践调查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精神,1923年从美国回到清华不久,就展开了大大小小许多社会调查。他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贡献很大,采用实验式的观察并把这种方法分为5个步骤:(1)事实收集。(2)测量。(3)分类(4)结论(5)证实每一步都要确保无误。在特定的领域要采用多种方法,比如比较研究、问卷访问调查、专题调查、实地观察、文献的收集、综合分析与研究。这些方法为后来的许多调查者所采用。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中国农村做的第一个比较深入的微型调查,就是在江苏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最后成文的《江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著作,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关系。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除了农村调查,他还主持过家庭调查,他的《生育制度》就是在调查的基础上的理论分析。关于方法论,费孝通在农村调查中运用了独特的研究方法——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他在《禄村农田》阐述调查方法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亲密接触”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社区类型比较法,而且用自己的研究实践了这种方法。
四、总结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调查是我国社会调查的兴起,它的出现具有很大的必然性,在我国的社会调查中也极具过渡性,有它自身的许多特点:
1.社会调查的主体从最初的传教士到中国学者。陶孟和、李景汉等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的调查,是传教士工作的延续。社会调查越来越本土化,越来越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形,调查结果也更为精细、可靠。
2.社会调查的内容更为丰富。由开始的城市调查到后来的农村调查。开始的研究很笼统,到后来有了对某个地区的《江村经济》等著作。调查涉及农村、城市、工人、经济、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
3.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更加完善和科学。这些都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使用的材料和实例。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调查史
范伟达 王竞 范冰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江村经济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现代社会研究方法
范伟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篇:直销在中国兴起的背景
直销在中国兴起的背景 作者:中华生活网商学院点击:219日期:2011-3-7 11:43:36直销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它是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相适应的。从它产生的背景以及内在的优势看,可以将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直销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从我国的改革和国际经济的融合来看,直销在中国的产生是这种改革与经济融合趋势下的必然,它是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在营销方式上接轨的必由之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进程。这个过程是建设新的经济秩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学习、引进和实践的过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包括各种先进的产销模式,经过甑别和改造,不断运用到自己的经济建设之中。纵观整个改革过程,其实质都是要创造条件,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接轨并得到更快的发展。直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迅速发展起来。自其诞生时起,他在各种市场实践中的表现形态就受到众多企业和市场推广人员的高度重视。在这些直销形式支持下,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成功的企业,锻炼了一个又一个国际品牌。而现在,这种营销方式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扎下根来。在中国,这种营销方式还要经过中国的本土化检验,改革,才能被中国的企业界和市场营销人员所接受,并得到推广和运用。所以说,直销在中国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必然产物。
2)直销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作为一种产品行销渠道和销售方式,符合了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直销发展与否,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直销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下,必然得到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主要以价值规律来决定的价格体系。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就必须采取一种适合的营销方式。直销正式在这种市场经济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直销更适合于东方文化直销这种销售方式起源于美国,但却在东方的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这说明直销更适合于东方文化。因为,东方文化更讲究“人情”,而这正是直销所必需的,直销正是利用“人情”、“人际关系”来销售更多的产品。在我国,人们更注重“人情味”,传统的那种纯粹的买卖关系让顾客感受不到人情味。顾客需要销售人员更多的关心,而不仅仅是赚他们的钱。在直销中,直销员为了更多持续稳定地销售产品,必然会对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人情味。
4)直销符合大众心理和社会需求每个人都有很多需求,例如创业需求,致富需求、寻找第二职业的需求以及追求自主的需求等等。在我国,一方面,直销产品以其独特性迎合了某些收入较高者追求更高层次生活品位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几年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很大一部分职工要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走下来寻找新的工作,而直销公司正好可以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据统计,直销公司得直销商中,这类人员的比例可达40%---50%,而且这种安排不需要国家花费一分钱,只小公司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了很多直销人员,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找出了一条新的出路
5)21世纪直销行业吸引了大批的传统老板21世纪是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占了全世界1/3人口,拥有1/2的财富,他们推动了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IT行业的发展,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健康,所以他们将推动21世纪健康产业,传统的行业投资大,回报低,资金回笼慢,而且占用了全部时间,要用百分之百的投入才可以经营好,少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获得健康的时间,随着直销在国内的发展走到今天,更多的投资者看懂了直销的意义,其实直销行业就像传统行业,只不过我们是把原来准备投资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投资在健康产业上。直销的产品价格低,销量比传统的销售渠道多,而且稳固,所以直销能为企业带了这么大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会介入这个行业
第三篇:中国廉政情况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中国廉政情况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在党支部的组织安排下,本人利用暑假时间,通过文件学习,资料查询及相互访谈等形式,进行了廉政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就我调查的区域来看,现在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状况良好,党风廉政建设略有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廉洁自律情况与党中央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党风廉政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党员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无论是作风上的问题还是廉政方面的问题,其根源都在思想上,思想认识不到位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要求不明确,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对本职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愿管、不敢管。其次是部分党员干部还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思维定势,不思进取,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少数党员干部对自己要求不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勤政廉政意识薄弱,缺乏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满足于做表面文章。第三是思想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在学风上存在厌学、假学、浅学和学而不思、学而不行的问题,学归学、做归做的现象偶有发生,“工作忙,没时间学”,“学好不如干好”等成了一些党员干部不注意学习的托词。
二、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部门虽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不够完善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局限性问题。多数规章制度是在原来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修订的,视野相对狭窄,局限性在所难免。二是严密性问题。有的规章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存在一些漏洞,或者没有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同步。三是可操作性问题。有的规章制度宏观上比较全面,但没有制定出具体标准和相关配套规定,如实施细则等;有的脱离实际,难以操作。四是适时性问题。
三、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监督制度不够完善。定期谈话制度、对领导干部进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专项检查考核制度等不够健全。二是政务公开程度和及时性不够,事前公开和过程公开比较少。三是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对党员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检查监督的次数偏少。
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够。
基层党组织有的没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齐心协力带领群众谋发展,创家业。基层党员干部有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把自己混同与普通老百姓,做群众的尾巴;有的宗族观念严重,封建主义思想蔓延;有的法制观念淡,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用公款吃喝,铺张浪费;有的甚至为个人或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通过这次调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我总结出要想做到清政廉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明根本,树理想,确底线;清头脑,继传统,创新章。
一、明根本
清正廉洁是为官之根。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立党以来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保持清廉本色,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
二、树理想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勤政廉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把“廉”字落实到现实工作、生活中,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洁身自好,严于律已,明辨是非,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要出污泥而不染,坚持高尚情操,永葆行为的端正廉洁。
三、确底线
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要”,是品德之基。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格,也是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领导干部道德的主要内容。其中,廉洁是为民的前提,不讲廉洁,就做不到为民,做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有可能失去民心。没有廉洁,也谈不上勤政、务实、高效。
四、清头脑
新形势下党的干部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如果放纵私欲,就会迷失人生方向,成为权钱色的俘虏,沦为他人的工具。在诱惑面前,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方向,坚定信心,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继传统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吏治比较严明、官风比较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腐败、官风腐化堕落的朝代,必然衰败不堪,甚至走向灭亡。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要求,高度重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
六、创新章
清正廉洁,勤政廉政,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党不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我们要深入学习勤政廉政先进事迹,要紧密联系自身职能和工作特点,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以廉政公仆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比服务、比廉洁自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取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相信各级党组织在廉政工作上的努力不会白费,只要全民上下共同努力,廉政工作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第四篇:中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
漳州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随着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同时在全国范围各省市、地区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党中央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内容、新的要求。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创建精神文明社区状况,研究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问题。通过调研深入探讨社区工作的新方向,力求在深入服务民众,更进一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层次发展。
通过调研,了解到漳州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如下:
漳州市属于我国的三线城市,随着改革开放和沿海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调查90%以上的居民都表示相对比以前生活有很大的改善。同时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追求,人们由对物质的追求逐渐向精神层面追求的转变,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成效上也取得可观的进步。
首先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着居民展开,不断改善社区的风气,逐渐提高居民的素质;在调研的时候,通过在社区问卷和采访中发现,当今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时刻把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基础,深化落实居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发现,社区中广泛存在社区道德模范标示栏,这是作为对社区内的好人好事的一种表扬;同样对于一些不文明不道德有碍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也作出批评,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社区民众良好道德风气的养成。经调查发现,这种标示栏在漳州市区的绝大多数社区里,现已广泛的使用。于此同时,调研中发现社区内还经常相应中央号召,例如围绕江总书记《三个代表》和胡总书记《八荣八耻》等来作为引申,有目的,有讲究的开展专题讨论会、报告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图片展览、参观走访、社区名人专访等手段,引导社区居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精神素养。另外,社区内所设置的宣传栏,其不断丰富的内容,在时政、法律、健康、环保等方面知识,极大的开拓了社区民众的眼界,不仅提高了宣传的效果,同时对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大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开展美好社区活动,不断改善环境,美化周边。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各方面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到社会主义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社区居民对各方面的注重,绿化家园,美化社区环境逐渐被居民所重视,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大力改善社区及其周边的环境。
1、是在社区街道、小区、单位庭院种植绿地草坪、各种树木和花卉,极大改善了社区的绿化,截止至调查为止社区内92%空地已经覆盖上绿化;
2、是能够专项定期地对整改社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确定社区的环境卫生;
3、是采取责任制措施,培训和发展社会公德巡查队伍,认养公共绿地,单位路段包干,落实各自范围等责任制。多数社区设置了保护环境和稽查人员。辖区内各单位联手齐抓共管,对社区环境实行长效管理,为社区居民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最后是: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在精神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丰富群众文化。社区能够积极抓好社区精神文化的建设。社区的精神文化长栏、文化广场经常举行大规模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科普知识讲座的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明素养的活动。本着资源共享的精神,一些社区单位也将自己的文体活动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通过开展诗咏比赛、歌唱表演、以书会友、切磋、各种舞会和武术以及各类体育运动,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竞赛等。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看到社区精神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区精神文明的多元化,势必造成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但是,根据个人所好和性格,有些居民选择的文化活动层次比较低,反过来看到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知道,有将近5成左右的被调查居民会选择打麻将、斗地主等棋牌活动来丰富业余时间。特别是中老年群体,这种现象尤其严重。重要的是有将近10%左右的居民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赌博行为,此调查更进一步的体现出部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偏颇,赌博严重的不但影响了个人的发展,更破坏了自己的家庭幸福。根据调查表明,将近30%的社区居民存在宗教信仰,其中绝大部分,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信仰佛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少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等。
第二,通过调查表明,有38%社区居民反映社区内部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不足,有些比较破旧,而且没有适时的修理,比如广场的篮球架,社区公共座椅、乒乓球桌等有些都损毁严重,这也充分暴露了社区基础设施方面的弱点严重制约了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硬件的设施有时候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三,除了居民的自身方面和物质方面,相对专业的素质过硬的文化精英在社区当中是极其缺乏的。在社区,被调查者中只有36%左右的居民拥有一技之长且水平较高。在这种现状下,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专业人员的缺失,专项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不全面,物质和资金的缺乏,社区居民老龄化的加剧,使得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缓慢,缺乏激情和活力。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分析,针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建议:
1、要充分认识深入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政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为社区群众服务作为创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总结推广群众在创建中的好典型好做法,认真对待存在的薄弱环节,一项一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增加社区文化经费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建设。调查发现当今社区社会文化投入比例相对于一些一线二线城市要低的多,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相比不适应。
3、加大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科普总动员”等文化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根除封建迷信思想,改变居民存在的落后观念,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居民的文化积淀,让他们在文宣方面有一技之长,会选择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曾听人说:“创建文明城市不关我的事,那是政府才需要管的。”这种说法对于有经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熏陶的居民都不会这么说,创建文明社区人人有责,只有每一个人都做到了那我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才算成功。但是,调查毕竟是调查,要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社区的每个人都能够亲自去实践做一个文明人,长期坚持,从点滴做起,从点滴进步。那么对于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梦想,也将不在是梦想!
第五篇:社会调查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
社会调查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
郭彦敏
中华女子学院 社会学班 学号110802030
说起社会调查,我们不难想起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的确,他的社会调查对中国社会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我看来,社会调查是一定社会群体带着明确的调查目的,以科学的方法对具有社会意义的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并讲究实效的活动。李景汉领导的社会调查中各种困难的解决使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很多方面得到提升。
首先,各种数据的整理与保存为后来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那些数据不是对那些靠漫无边际搜集而来的案例作极不完整的归总,更不是凭官样文章、敷衍塞责而产生的虚假数字,它们大都是当时的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人口学、民俗学等等社会科学学者,经过周密的问卷调查或深入的田野访谈,并经过系统的标准化的加工整理和综合性的量化分析之后才得到的结果。
其二,促进了中国社会学理论上的探索和创新。民国时期的社会调查者之欲贡献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除了提供“赤裸裸的事实”——用李景汉的话来说,就是“好像矿工把山间一块一块的矿石开出来送给化验师去化炼”——之外,当然还有更大的雄心,那就是通过理论与调查之间的反复互动,从大量的事实之中提炼出新的概念,并把若干新的概念密切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概念体系或“概念格局”,进而达致对社会共相或社会整体的认识。
第三个方面,即调查经验的积累和调查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实施、调查的设计与规划、调查的方式与方法、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等各个方面,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从而为以后更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李景汉中国社会学的贡献之巨大。虽然有很多人对他进行各种抨击,但他在中国社会学领域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