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

时间:2019-05-15 00:5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

第一篇: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

当代,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经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开始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军队院校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改革创新教学体系,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

教学重心向新的战场需求转移

战场需要什么,教学的重点就应当是什么。目前,院校教学内容体系一定程度存在着信息技术学科与指挥专业相互独立、教学内容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训练脱节、体系作战教材针对性与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与体系作战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效益。因此,转移教学重点,增强教学针对性,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拓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指挥专业内涵。随着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素质已成为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核心素质。作战指挥专业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交融,是指挥专业建设的必然趋势,必须在抓紧指挥专业信息化改造的同时,大力加强信息类学科专业建设,找准指挥专业与信息学科的结合点,在指挥专业中融入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装备等知识,拓展指挥专业信息化内涵,促进信息学科与指挥专业的交融互动,改变片面强调指挥或片面强调技术的指挥专业建设模式,打好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基础。

深化以体系作战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改革。在转移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学内容与体系作战能力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把现代信息系统作为体系作战教学的重要基础,把提高体系作战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围绕体系作战的筹划、指挥、协同和保障,突出战术与技术、指挥与管理的知识融合。一是要打牢体系作战基本理论。这是组织实施体系作战的重要条件,课程重点是体系作战理论、外军体系作战实案、联合训练为主。二是贯穿现代军事信息技术。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特点、规律、作战方法和技术需求,将电磁基础、频谱管控、指挥控制、军事通信、计算机应用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决策、信息运筹、信息对抗等知识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培养体系作战所必需的信息素质。三是要注重全局运筹谋划能力。围绕统筹协调诸军兵种参战力量、统筹安排各个战场的作战行动、统筹谋划体系作战阶段转换三个重点,培养指挥员正确判断和处理体系作战问题的宏观意识、战略头脑、前瞻性眼光和谋略水平。四是突出体系作战指挥业务。围绕战场作战业务,重点突出分析判断作战情况、制定作战决心、组织作战实施、控制协调作战行动等实践性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加强以实用为导向的体系作战教材建设。按照紧贴实战、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质量的原则和教材建设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要求,以教学的体系性和针对性建设为核心,深入研究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确定教材建设的类别、名称、内容和适用对象,避免教材内容陈旧、交叉、衔接不紧密,形成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等科学配套的教材体系。文字教材建设应既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充分反映知识在未来战争中的具体应用;多媒体教材应忠于主教材,并融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做到构图取景有较高的艺术性;网络教材要借助自身特有的双向互动功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尽可能纳入更多的信息,以适应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对诸多知识的需求;其他辅助性教材应围绕体系作战指挥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可读性、易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学员自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创造与未来战场接轨的训法体系

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全军院校的共同任务,单靠某一所院校或某一种方法是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目前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信息化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培训效益比较低,创新教法训法是当前提高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重要课题。

探索实行横向流转的教学模式。横向流转是指在培养适应体系作战指挥人才时,将陆军、海军、空军和二炮学院实施“两层、四校”流转式教学。一方面是把“基本层”学员的体系作战教学固定在本军兵种院校进行,教学力量立足于本院校,必要时可协调其他军种院校教员流转教学;另一方面是“提高层”学员应打破军兵种界限,统一调学、混合编班、分处四校、同步流转,让学员到不同军兵种院校进行分课题流转教学,流转教学结束后,集中到一所院校或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联合演练,以拓展目前的军兵种交叉培训模式。

推广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作战指挥教学应形成“基础理论专题式教学、应用理论案例式教学、前沿理论研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灵活运用“两案对抗式”、“角色扮演式”、“易地互动式”等方式,采取教员引导控制、学员讨论激励等提高案例教学质量;通过小班化研讨、集中交流、精讲多研等方式,打造专题研讨教学特色,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采取“无原案、分方向、小班作业、集中研讨”等方法,加强想定作业教学,提高学员分析、处理、判断、决策能力。

创新着眼提高效益的组训方式。按照内集外联、体系集成的思路,强化编组训练、要素训练和对抗训练,逐步扩大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化训练方法。一是开展多装备组合套训,将各种信息化装备操作使用与管理维护技能设在一定的复杂战场环境和作战背景下,进行指挥和操作的一体化训练,解决指挥训练和技术训练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二是开展多科目交叉联训,合理配置各科目训练时间,整合不同层次不同课题,按体系作战进程组织多科目融合训练,变各兵种科目单一训练为体系作战条件下任务牵引式集成训练。三是开展多方式并用合训,按照先应用后基础,以应用带基础的思路,按作战编组加强谋略训练,按作战要素加强指挥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对抗性训练和指挥协同训练。

扩大多方合作的实战化演练渠道。加强不同军兵种院校、院校与部队之间的实战化联合演练,统一制定教学训练计划,力争使体系作战教学实践能够与部队演练活动同时同地开展,形成“联合组织、联合导调、联合训练、联合考评”的演练模式。如果在同地组织联合演练难度较大,则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网络化异地分布式联合演练,共同预设方案,模拟生成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环境,科学设置危局、难局和险局,加大双方对抗演练的难度和强度,使学员在应付各种复杂局面中与部队官兵一起练程序、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共同提高体系作战指挥能力。

拓宽以科研助推教学的渠道

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培养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前提。目前,由于体系作战研究刚刚开始,其理论的系统性、操作性均在探索阶段,展开体系作战的学术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探索体系作战的新战法。为了切实发挥学术研究对教学的直接支撑和服务作用,必须发挥科研优势,扩展研究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包括: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基本形态,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构成,体系作战能力的作用机理,提高体系作战能力的基本路径,建设高效能作战体系的总体思路;与生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密切相关的基础支撑、体系作战指挥保障,复杂电磁环境下体系作战训练模式转变,各军兵种职能作用定位和军民融合度改革研究。

科研重点向运用信息技术倾斜。要研究一体化指挥平台运行、数据链作战运用、电磁频谱管控、作战网系整改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武器装备作战需求分析和实验演示论证,探索现有装备在体系作战中的作用,突出信息化武器装备组织运用、系统集成、安全防护、技术保障、效能提升和升级改造研究;开发对抗演练、装备虚拟、战场仿真等训练信息系统和训练模拟器材,研究体系作战能力的检验评估问题。

建立研究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总部机关、院校和部队“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必须加强对成果推广转化和实际应用的跟踪反馈,坚持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教学和部队联合训练,使学术研究真正成为服务教学、服务训练的平台。

把培训资源整合提升到新高度

培养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必须妥善解决封闭孤立、资源分散的培训局面,整合培训资源,借助地方和外军力量,完善指挥人才培养制度法规,形成合力育人的综合保障体系。

构建全方位合力育人机制。一是完善军队院校协作办学机制。应加大院校协作中心协作办学的组织领导力度,调整改革协作中心职能,建立以区域协作为基础、军兵种协作为核心、军地协作为补充的联合教学机制,重点做好军兵种院校的协调沟通和任务统筹,围绕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开展合作攻关。二是优化院校部队人才共育机制。应打破院校和部队在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上相互分离的格局,完善院校与部队的联教联训联演联考机制,规范院校部队合力育人的内容和方式。三是创新军地两方合力育人机制。体系作战涉及社科、人文和信息类知识技术,有军民兼容的特点,特别是某些信息类民用技术甚至超过了军用技术。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装备的优势,以合作办班、调研学习等方式,作为作战指挥人才信息素养和技术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四是构建定向有序的对外军事合作与交流机制。通过组织人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跨国联合军演和军事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平台,拓展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

搭建信息化训练实践平台。加强院校内部作战实验室和训练设施一体化、数字化建设,按照统建统管、互联互通、资源共用的目标,采取更新设备、集成改造、聚合功能等措施,建设室内模拟训练和野外综合演练无缝连接、网上研练与实装训练合理对接、单台训练和网系训练有机衔接、陆军装备与其他军兵种装备科学互接,集指挥、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以现有军队区域性联合训练基地为依托,按照全军统一规划、部队和院校共同设计、集中投入共同使用的思路,组建院校部队共用的大型训练基地,运用模拟仿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卫星定位、激光遥感、电子脉冲等技术构设与体系作战要求相适应的复杂战场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和训练功能。

完善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制度法规。制定作战指挥人才入学和任职资质标准,明确开展资质评估的方式、步骤和权限,确保入学学员具有体系作战指挥潜力、毕业学员胜任体系作战指挥岗位。细化体系作战教学训练科目与训练标准,为院校完整、科学制定教育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制定院校和部队联训联演的具体办法,明确联合训练、联合演习的对象、时机、内容、要求、经费保障等,推动部队院校合力培育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审查制度,组织专家定期检查、评估指挥人才培养质量,指导院校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院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水平不断跃升。

第二篇: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政府应急能力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政府应急能力

商洛市“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了10个方面工作任务,安排部署了31个重点项目。实施三年来,各级各部门以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提升应对处置能力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止目前,31个重点项目已实施25个,占总数的81%,有力促进了各级政府应急能力的提高。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监测预警工作快速推进 一是风险隐患排查扎实进行。全市建立了突发事件趋势研判制度,编制完成了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洪水风险图、森林火险和重大危险源分布图。建立了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等监管数据库。9枚废旧放射源和11户放射源单位得到有效监管。二是监测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监测建成了天基监测系统、加密雨温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监测站、生态环保监测站和商南闪电定位仪等地面监测系统建设,“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正在实施。水文监测完成了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建设,进行了4处水文站测验设施改造,水文环境常规监测断面5处、分析项目25个。地质灾害监测站全部建立,森林火险监测完成商州、洛南等4个嘹望台新建和商山嘹望台改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完成了全市疫情网络保密系统、动物检疫设施和丹凤国家级疫情监测站建设。药品监测在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232个。三是预警手段进一步改进。市政府应急平台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地质灾害预警方面,已完成市级和柞水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地震预警平台建成方面,已完成了山阳、商南2个测震台和超低频电磁波地震前兆观测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方面,已完成洛南、山阳有害生物观测场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了乡镇以上网络直报。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完成MICAPS3.0预测预警平台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期间已成功发布预警信息8次。四是关键设施监控力度切实加大。防汛抗旱监测建成了工字型异地视频会议系统、实时雨水情数据库、B/S模式预警平台。沪陕高速和西康高速(商洛段)隧道、桥梁全部建成在线实时监测监控。全市21处尾矿库实现了在线监测。

(二)信息指挥系统逐步完善一是应急指挥和组织机构较为健全,七县区政府应急办全部组建。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与省政府互联互通,完成了国家移动指挥平台在商洛山区的技术测试,在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综合协调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搭建光纤信道2条,建成防汛电话专网及网络传真系统,配发偏远乡镇、暴雨高值高频乡镇短波电台3台,实现了防汛指挥联络畅通。三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已建成网络信息联动平台,组建了应急救援处置中心。应急救援设备得到更新,在全市高危行业均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四是公安指挥系统在要害部门、重点部位建成视频监控点133个、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262个、交警视频监控点58个,发挥了应急远程联网监控作用。五是森林防火指挥完成了指挥中心建设,实现了多媒体会商、有线调度指挥和信息数据管理。市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和4个国有林场半专业队营房得到改扩建。(三)应急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应急骨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市级公安特警支队完成组建,武警陕南处突反恐作战协作区基本建成,公安消防特勤站建设已立项,启动了商南、山阳、镇安消防中队营房建设,军分区加强了民兵预备役应急和勤务保障队伍建设.二是应急专业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市级环境污染监测支队配备17人,装备水质监测仪4台,简易防护服40套。市级安全生产救援队伍配备27人,达到三级救援资质。组建森林灭火半专业队81支2348人,群众义务扑火队1767支62102人。组建防汛抢险队伍1215支7.72万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队伍630人,组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38支148人.三是应急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组建到位。市政府聘任了31名应急管理专家。各县区和市级畜牧、防汛、卫生、安监等9个部门分别建立了应急管理专家库。依托市红十字会招募应急救援志愿者2365人。

(四)通讯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公用通信网络安全监测手段得到改善,跟踪处置能力提升。各电信运营企业在总结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资金完善网络装备,提升了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电信公司建立了执行突发事件通讯保障制度,配备卫星传输车、移动电源车、车载移动通讯车、应急抢修车18辆,应急发电机40余台、卫星电话10部。三是移动公司对重点流域基站和偏远乡镇基站,预留配置冗余,储备油机油料,在紧急情况下可实现扩容调整。同时配备机动应急通信车1辆,集装箱基站1套,配套4个移动基站(容量各为S888),配备中宇和海事卫星电话3部。四是市政府应急办和公安、民政、水务等11个部门与省级部门建成了应急通信系统,增加了保密通信设备,市政府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已投入使用。

(五)物资保障能力有所改善 一是市级应急物资保障机构已建立,编制了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建成市级和山阳救灾物资储备库,洛南和镇安库正在建设中。市级防汛物资库储备冲锋舟、救生衣、编织袋等抢险物资40种计156万元。二是公路交通部门储备的防滑沙、融雪剂等应急物资分布合理、储备充足;安监部门储备呼吸机、气体检测仪、防化服等抢险救援装备达11种计32万元.三是卫生医疗急救中心基本建成,配备了医务人员、急救车辆和药品,组建了万人应急献血服务队。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完成了临床诊断实验室、生物制品保藏运输设施建设,畜牧应急物资储备库和10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部建成。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新建实验室面积1610㎡,新增检验检测设备33台件。配备药品快速检测车1台,与21户企业建立了应急药品调拨制度。

(六)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公路交通、铁路部门应急交通运输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公路通达里程和通达区域得到提高,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96%的乡镇通了油路,9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路网基本满足应急需要。在运输能力保障上,组建了应急汽车运输保障队,编制货车120辆、客车100辆,驾驶员320人;在公路抢修保障上,组建了公路维护保障队,编制道工和管理人员300名,配备养护机具50台套,该支队伍在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运输维修保障上,组建了运输维修保障队,编制汽车修理人员50名,配备维修机具30套;在道路交通保障上,组建了运输交通保障队,编制交警50名,配备交通指挥车8辆。

(七)应急演练和培训不断加强 市政府启动专项应急预案,先后组织了森林火灾、防汛保安、食品中毒、危化事故救援等实战演练6次。全市各级组织进行预案演练1090次,重点中学及城镇以上普通小学普遍进行了火灾及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市、县区政府每年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进行评估分析,形成评估报告17份。市政府每年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常务市长亲自总结部署应急管理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多次举办由部门应急机构、工矿企业和高危行业负责人和乡镇选调生参加的应急管理培训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各部门利用“5.12”防灾减灾日,扎实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向群众免费发放《陕西公众应急指南》5200册,增强了公众应

急意识,提升了公众应急能力。

(八)应急示范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风险隐患排查扎实、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队组建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充分的标准,在全市进行了以乡镇、行政村、企业、学校为重点的28个基层单位应急示范建设,其中12个基层单位被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应急建设示范单位。结合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征地安置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防灾减灾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建成防灾减灾安居示范户216户。以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妇幼保健、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为建设主要内容,全市18个村镇被省上命名为卫生村镇。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

总体而言,“十一五”前期商洛市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2008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体制机制有待继续完善。七县区虽然全部组建了应急办,但仅编制主任1人,无办公人员编制,不能保证应急办职责落实。市级部门除公安局、药监局、安监局、林业局、水务局等部门设立应急机构之外,其余部门没有建立应急机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篇幅繁琐冗长,职责划分不一,缺乏工作衔接,存在应急措施不具体、不明确和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急需组织力量开展预案修订工作。对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事故灾难,救援队伍、装备资源等没有形成共享机制。二是应急保障能力仍显不足。商州刘湾、柞水下梁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资金筹措比较困难。森林消防应急机具和物资储备十分缺乏。市级防汛物资储备库面积不能保证有效储备,新建重点流域性防汛物资储备库项目进展不快。救灾物资库项目,商州、丹凤、商南、柞水等4个库建设进展缓慢,已建成的市级直属库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单一。应急药品储备库项目,因未批复立项没有实质进展。交通运输保障项目,因缺乏征收、征用和补偿抚恤规定,已建成的“两团两营”人员不稳定。应急信息和指挥项目中的应急指挥车、车载移动指挥系统和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由于缺乏项目资金支持,进展比较缓慢。三是监测预警手段仍然滞后。水情信息和水环境监测项目只完成可研报告,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洪水预报系统、水文数据库建设因未批复立项,项目没有进展。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缺乏配套资金,三个子系统实行租用方式,使灾害信息发送不及时。加密自动气象监测项目建成后,缺乏维护经费,运行比较困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项目,未完成6县区快速检测设备配备。地质环境预警项目中的地质环境调查和灾害信息系统没有进展,6个县区的预报预警系统未建成。地震应急联动协调系统和地震救援技术平台没有工作进展。森林火险预报监测项目,柞水、丹凤、洛南火情监测站未批复立项,已建嘹望台缺乏设备、电力和道路配置。四是应急队伍建设尚需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因机构编制、经费未落实,队伍建设缓慢。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县区专业队未完成建设任务,半专业队缺乏装备和补贴等预算,人员流动性大;农村义务队因人员外出多,导致火灾时拉不出、用不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因救援队员不足、无调度大厅、救援装备落后等,没有达到国家二级资质;小岭铁矿、黄龙钼业、商南钒业、中村钒矿和市级危化应急救援队建设迟缓,均未达到国家四级资质。五是应急演练和培训亟待推进。市政府28个专项应急预案,仅有防御洪水、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电力事故、食品安全、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6个专项预案进行了演练,占预案的21%。部门和单位经费充足的,演练活动开展好、效果明显,经费少的没有组织演练,同时部分演练存在技术含量不高、部门联动不够、与应急实战不紧密等问题。六是投入不足制约了应急能力提升。市级31个应

急设施建设项目,已建和在建的25个,还有6个进展缓慢。主要在于项目资金未落实,一是向省上争取的项目资金,因争取力度不够大,项目得不到批复立项;二是部分项目配套资金落不实;三是虽然市、县区把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但资金管理办法未出台,没有形成资金拨付机制,对应急设施项目建设支持不够;四是个别部门至今没有对项目进行规划论证。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制约了政府应急能力的提升。

三、对策和建议

当前,商洛市应急体系建设应重点强化应急机构建设,加强救援力量增配,提升救援装备水平,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指挥和通信能力。

(一)加强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加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建设。增加市、县区政府应急办编制,使编制水平与其承担职责相适应。市级相关部门也要结合机构改革,建立专职应急办。预算应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监测预警项目、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应急队伍装备配套等,以解决这些项目前期费用缺乏、资金缺口过大、项目建成后维持运行经费落不实等问题。当前应急管理要重点健全排查监控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处置联动机制,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完善趋势分析和信息报告机制,推进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评估机制。

(二)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依托武警部队、公安特巡警,组建集处暴反恐、群体事件、抢险救援于一体的处置社会事件、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攻坚力量;依托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救援中心,加强小岭铁矿区、中村钒矿区、黄龙钼业区、商洛炼锌厂等应急救援队建设,使之成为事故抢险救援的专业力量;依托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组建集森林火灾、防御洪水、地质灾害于一体的专业救援队伍;依托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和畜牧疫情中心,组建卫生事件应急快速反应队伍。2010年底前,各县区完成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组建。

(三)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加强政府财政投入,重点对公安消防特勤队伍所需的救援抢险防护装备、雷达和视频生命探测仪、切割扩张起重等破拆设备,以及处置危化事故所需重型防化服、移动供气源、有毒(可燃)气体持测仪和9个类型堵漏装备,进行全力保障,提高装备水平,加强实战演练,使其成为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生命抢救的中坚力量。加强市应急救援处置中心装备建设,采取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等方式,落实井下救援无线通讯、阻爆灭火装置、支护破拆、分离剪切等救援设备和防护装备。

(四)加强应急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门要制定突发事件生活必须品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水务、林业部门要分别制定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应急救援物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安监部门要制定事故灾难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卫生部门要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装备和救援物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交通部门要制定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和补偿办法;公安部门要制定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通信部门要制定应急状态下,社会通讯设施和工具征用程序和补偿办法。

(五)加强预案修订和演练。经过4年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实战演练,市政府28个专项和60个部门应急预案,需要结合实战进行修订改进。按照《陕西省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年内启动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专项预案修订实行部门牵头负责,政府应急办审核,常务会议审批;部门预案实行部门负责修订,向政府应急办备案。修订预案坚决做到职责明晰,简明扼要,好记易懂,真正管用,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工作。同时在修订中演练,在演练中修订,用五年时间使预案演练率达到70℅。

(六)加强工作督查落实。为确保《规划》的严肃性,针对目前存在的机构不健全、资金落实难、项目进展慢等突出问题,相关部门和县区要对照工作差距,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落实责任。市应急办要加强《规划》督查督办,启动政府督查落实机制,重点督查项目进展、资金筹措、机构建设等内容,对《规划》落实好的县区和市级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对思想不重视,措施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并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

第三篇: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沈仕成

近年以来,南江县以预案编制为基础,以应急演练为抓手,强化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突出实战效果,不断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

一、落实责任,预案建设强力推进

落实工作责任、严格问责是抓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是工作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决定》、《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应急管理工作实行“一岗双责”的通知》等文件,将辖区行政首长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挂联单位监管责任、业主单位主体责任等预案体系工作责任一一明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预案体系建设工作,一名县级领导具体负责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的组织协调,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实行了“一把手亲自安排组织、副职领导各负其责”和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落实了“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责任。二是工作任务落实。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均要印发《关于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的通知》文件,把需制定、修订的应急预案和演练任务下达给县级各部门及各乡镇,将责任单位、完成时间予以明确,由县应急办和县行政效能督查局加强督查督办。三是目标考核落实。县委、县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县级各部门、各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其中预案的制定、修订和演练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考核上,由县应急办加强平时的督查和考核,实行“递进累加扣分”,凡是第一次出现应急工作过失按规定扣分,第二次加倍扣分,年终由县目标办和应急办进行评分,考核结果报县委、县政府,实行奖惩。

二、精心安排,应急预案编制科学 编制一套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是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基础。一是突出规范性。县应急办先后印发了《关于制定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关于切实抓好应急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各类应急预案的格式、结构和特点,规定了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县总体应急预案、县专项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评审团或相关单位评估,送县应急办把关,经县委常委会或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后,印发执行;部门应急预案、单项活动应急预案、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经组织专家(业务人员)评审组评估,由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有关部门审定后,印发实施。二是突出全面性。按照到2010年在全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目标,根据各地、各部门实际,县委、县政府要求所有县级部门、乡镇、工矿企业、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型宾馆、林场、旅游景区、水库、学校、医院、地质灾害隐患点、农贸市场、娱乐场所均要制定应急预案。到目前为止,全县编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52个、部门应急预案95个、基层应急预案2486个,其中今年以来,有针对性的制定了防范冰冻雪灾、甲型H1N1流感防治等应急预案15个。三是突出实效性。各地、各部门对应急预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形势变化、科技进步、人员变动等新情况适时进行了修订完善,让应急预案更具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使其真正成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纲领性文件”。去年以来,全县共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865个。

三、科学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扎实

应急演练是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保障。一是注重应急演练准备。县应急办印发预案演练具体要求文件,各演练预案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报县应急办把关后,经县政府领导审定后实施。每年县财政预算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应急演练补助,各演练责任单位安排一定专用资金用于应急演练经费;相关单位购置必备的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参演前,由演练指挥长组织召开参演单位协调会,由演练责任单位对参演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二是注重应急演练实效。按照“平战结合(平时和临战)、城乡结合、干群结合”的思路,对所有编制的应急预案全部进行演练,尤其对防洪度汛、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城乡消防、传染疾病、矿山救护、环境污染等常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每年举行一至二次演练;预案演练杜绝形式主义,场地的选择、项目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均采取现场实际操作的方式,模拟突发公共事件的场景,突出实战特点,让演练者入脑入心,让参与者受到震撼。三是注重干部群众参与。演练时广泛发动公众参与,大型应急演练均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分管领导担任副指挥长。去年以来,全县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开展病虫害防治、地震防范、防洪度汛、森林防火、矿山救护等综合应急演练35场次、单项应急演练326场次,组织各级干部参加演练18000多人次,发动群众参与应急演练8.6万多人次,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强了全方位应急预案演练,先后投入82万元,出动各类车辆1600余辆次,调动公安、消防、人武部、国土、安监、卫生、交通、水利等单位专业人员3000人次,调用各类设施设备4150台次,发动群众参与5.2万多人次,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防治、矿山救护、森林防火、防洪度汛、消防安全、地质灾害避让和公共交通突发事件等应急演练,进一步检验了预案,磨合了机制,锻炼了队伍,教育了群众,提高了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四、强化宣传,应急预案公众熟悉

熟悉公众应急预案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一是宣传形式多样。各地、各部门采取广播、电视、板报、网络、宣传车、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内容。仅今年在“防灾减灾日”、“安全宣传月”等宣传活动中,就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咨询活动51场次,专项培训42场次,举办各类讲座16场次,出动宣传车226车次,发放宣传材料70余万份,张贴宣传标语1000多幅,开办宣传栏100余期。二是宣传对象广泛。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家庭深入持久的宣传应急预案,使广大农民、工人、学生、干部等社会公众了解、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处置程序,截止目前,对全县所有中小学学生和成年人进行了应急预案宣传。三是宣传效果良好。通过宣传,社会公众的应急减灾意识普遍增强,中小学生和成年人80%熟悉所涉及的相关应急预案,掌握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升了广大干群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发挥作用,应急处置有效开展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导航”作用,确保处置有力、有效开展,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是确保了快速反应。县委、县政府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安排部署,明确应急防灾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及时通知相关应急救援队伍赶赴事发现场,投入应急抢险救援战斗。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迅速启动《县地震应急预案》等预案35个,一小时内,参与的有关部门和各类应急队伍投入抢险救援工作中。二是确保了处置有序。按照应急预案的设定,突发事件处置由指挥长统一指挥,指挥部下设多个小组,将参加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编入各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保证了应急处置临危不乱、有序进行。今年“2.13”较大交通事故发生后,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凯任指挥部指挥长,下设现场处置、伤员抢救、善后处理、事故调查、维护稳定、舆论引导共6个小组,将参与的矿山救护队、民兵应急分队、医疗救援队等应急抢险救援队伍152人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编入各小组,具体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三是确保了资源整合。处置突发事件常常需要多个部门、多行业人员参与和投入多种设施、设备、物资及一定数额的应急抢险救援资金,因此,将分散的应急力量、应急设施设备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启动的地震应急预案内容,庚即调动108个部门、7.4万人员实行应急联动、参与应急抢险救援;迅速调拨财政应急处置资金850万元;从交通、水利、建设、卫生、民政等18个县级部门、26家企业及时调配抢险救援设施设备15200台(套、件)和价值650万元的大米、棉被、帐篷、彩条布、方便面等物资,保证了全县应急处置工作所需。

作者单位:湖南省南江县政府应急办主任

第四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

公共卫生是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预防保健、社会卫生和自我保健措施,通过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控制和消除环境和行为有害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公共卫生的核心内容是政府责任、社会参与和预防优先。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显而易见,公共卫生是健康城市的必要条件。因此,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就成为建设健康城市的保障和前提。

本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相关机构的建设工作。90年代中期成立了卫生监督机构,1998年将原来分散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预防医学研究院;1999年又完成了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组建工作;从1999年起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对临床医疗机构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03年,市政府发动了“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加强本市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一、问题和目标设立

当前本市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传染病依然威胁市民健康,慢性病已经成为市民健康主要危害,伤害成为市民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外来流动人口健康管理问题突出。实践证明,一个现代国际化的城市没有足够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就是一个脆弱和不安全的城市。虽然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成,但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硬件配套和队伍素质等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距,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健康和防病需要,不能有效 应对现代城市日益突出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策略体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全面负责,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建立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疾病预防三级网络的优势,落实以社区为核心的预防保健和疾病综合防治措施。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设备先进、具有人才优势、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要求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健全体系、资源整合”。以增强城市安全、确保群众利益、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为主线,推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和应急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急救系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七大系统中,应急控制系统是建设的核心,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建设则着眼于平战结合,提高公共卫生的整体水平;信息系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则属于保障系统范畴。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基本服务要求。

三、工作原则

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1.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导作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健全协调机制,增加投入,保障公共卫生工作落实。

2.预防为主。公共卫生工作应突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集中力量完善公共卫生政策,整合卫生资源,加强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现代信息系统的建 设,完善疾病监控设施和规范标准建设,建立较完善的防治工作网络。

3.依法管理。要通过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卫生监督队伍,对社会、民众和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公共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维护公共卫生秩序。

4.平战结合。着手加强技术储备、能力储备和物资储备、预案储备工作,拟订中药疾病防治工作规划,健全应急体系和预警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医院急救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5.防治结合,群防群治。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发挥区县、社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的框架下,建立属地管理的政府和部门责任制,有效防范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6.依靠科学,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水平和能力;开展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力总体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强化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成立了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委办局、各区县政府均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专委会、艾滋病专委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专委会等7个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协调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政府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重点强化了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工作重点为制定法规、规划、政策,同时为社会各方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创造有效机制,并鼓励中介机构发展。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了公共卫生建设的内容与重点,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和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本市制订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的机构设臵、人员配臵、房屋、交通工具、通讯设施、办公设施、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的基本装备标准,在三年内按标准完成了基本配臵。

(二)转变职能,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在建设公共卫生体系过程中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了公共卫生建设,尤其调整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加大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合理配臵卫生资源。市、区县财政部门保障各项疾病防治措施的专项经费;卫生系统内部要调整预防经费投入比例,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控制干预措施的落实;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拨款;对社区预防保健中的15类项目测算了每万人口的工作量,确定了每个项目的经费补贴标准;2004年,本市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经费标准已达到每万人口15万元的标准,2005年增加到了每万人口2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六位一体”功能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本市还注重卫生资源的整合,加快机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整体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建立公共卫生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规定准入标准和条件,实行定编定员和考试招聘上岗,不合格人员予以分流;对按标准聘用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保证按公务员标准人员经费和必要的业务经费,并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

(三)加强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1.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全面建立

根据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点,本市卫生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而紧迫,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推动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水平的提升、促进本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切实维护上海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设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作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臵调度平台。我局成立了市卫生局卫生应急处臵办公室,并设立市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承担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处臵职能,应急指挥中心具有预警提示、指挥协调、数据分析、远程培训和会诊、视频会议等功能。全市19个区县卫生局和15个市级医疗卫生专业机构也成立了卫生应急处臵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并已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臵机构的通讯网络。主要负责区级指挥和协调本市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等。

同时,为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臵、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技术与人才的资源储备,我局已建立了市级卫生应急救治专家库。卫生应急处臵相关的专业38个,专家165名。主要负责对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救援工作提供权威的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储备有2支国家救灾防病医疗队、12支市地铁抢险医疗队、108支市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急救治医疗队和9支专科应急救治医疗队,为卫生应急处臵工作提供了人员队伍保障,从而快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疾病。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

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实验楼被市政府列入2004年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一号工程已投入使用,并配备先进实验室设备,总额度为9220万元,从而使本市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报和检测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全市19个区县按统一标准完善疾控中心建设,增加业务用房和实验室设备添臵,完善市、区县二级疾病防治工作网络。在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全市的疾病预防工作的到了有效的开展,疾病监测、预防、控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建立了起能快速反应的应急处臵队伍,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突发事件检测指标,配备能处理各种应急事故的特种应急处理车辆、快速监测设备和专业人员,提高对传染病、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3.卫生监督体系全面完善

卫生监督系统是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19个区县卫生监督所(署)按统一标准完成了新建和改建,并增配了监督抽检设备、车辆和通讯装备,组建了卫生监督员队伍,进一步加强了全市的卫生监督网络,形成了装备齐全、人员精干、反应迅速、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体系,共同保障全市的卫生安全。

4.医疗急救体系能力提高

本市加快构建和完善医疗救治体系,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全面、有效的医疗保障。2004年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启用,它是一所设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同时,全市建设了6所市级医院传染科、6所区级传染病医院,完善了综合性医院的感染科设臵,为应对传染性疾病提供了完善的救治网络。

本市还建立了院前和院内急救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门急诊建设,重点建设了6个专科急救中心,市、区急救中心增配了一定数量的救护车辆,显著提高了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反应速度和覆盖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目前,本市中心区域院前急救的平均反应时间13分钟,平均急救服务半径5公里,急救站点达到24个。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健全

从1998年起,连续几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至此,全市每一个社区都拥有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进一步健全了社区基层网络,完善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基层网络建设。本市还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团队式服务试点,由若干个医生负责社区内的各类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逐步向家庭式服务转变。实施全科医生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了基层的全科医生教育和培养,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公共卫生的队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根据公共卫生的职能和任务,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以科技为先导,建立了包括学科带头人、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全科医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在内的5支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纳入各类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公共卫生人员。2005年,在全市100名医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公共卫生人员共20名,占到了培养数的20%。

制定了适宜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适宜的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要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引进和选拔人才,形成人才梯队。到2005年,在全市形成多名学科带头人、一批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并确定一部分重点培养对象。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学历层次,通过引进、培养、淘汰三个办法,努力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学历水平。

重点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新世纪的学科(专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在经费和政策上个给予重点支持,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必要条件。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优化,动态稳定,富有活力的科技队伍及有竞争实力的群体和合理梯队。制定培养规划,突出培养重点,实现多种途径培养,加强继续教育。

本市还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形成以学科发展为动力,人才成长为核心的 科技兴医战略框架。加强科研管理,从政策上更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措施上更好地为科技人员服务,设立科研奖励基金,实施科研奖励措施。加强了对重点实验室的投资和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索有关基因检测、致病基因筛选、疾病早发现筛查手段、病原体筛查、变异病原体检测和毒性分析等新的检验手段和方法,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与应用基础研究。

(五)加强信息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局域网的基础上,本市组建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了包括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内的互联网络,实现业务信息的及时采集,做到快速上传下达,加强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资料数据库,加强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最终将形成标准化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为政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强制度建设,做好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有效防治“非典”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各项重大疾病的防治措施,按照属地化原则,做到统一报告、统一指挥、统一调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发热门诊、疫情监测工作,加强对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严格执行疫情信息每日报告制度,开展对各类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做好疫情监测、报告和防治措施工作的落实,动员社会各界和市民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到群防群控,防止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七)加快农村卫生事业,改善脆弱人群卫生服务条件

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深化农村医疗机构的改革,加强基层 卫生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公开招聘和合同聘任制,积极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积极建立农民、外来流动人员、城市失保人员、低收入人员等脆弱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提高其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的可及性。

五、结语

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使健康城市更具丰富底蕴,城市公共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医疗卫生可及性得到极大改善,传染病持续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慢性病防治已经初具规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社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也为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上海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迈进,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和人群健康,开创上海市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9

第五篇: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近年来,哈密市高度重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严格按照自治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积极发挥村级动物防疫员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强化了村级动物防疫的基础地位,有效保证了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畜生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养殖风险,促进了农民增收,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村级防疫员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一、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村级防疫员主要来自农村最基层,在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作作风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市畜牧局注重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入手,在思想上对其进行引导和转变,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尽快完成从一个农民到一名村级防疫员的角色转变,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村级防疫员的集体感和使命感大大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高。

二、认真搞好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村级防疫员许多是非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市畜牧局注重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来提高村级防疫员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一方面是进行初级的理论知识培训。培训中,根据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需要,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并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法,告诉他们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口蹄疫,什么是猪蓝耳病,其临

床症状是什么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效果显著。另一方面,进行正规的防疫程序培训。包括注射要点、注射部位、操作规范等,还进行了消毒、采样、临床诊断、剖检病理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技能演练培训。另外,还现场进行实禽、实畜手把手的培训。在每次集中免疫前都对村防疫员进行免疫技术、注意事项、有关要求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同时还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律法规,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很快得到提高。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市畜牧局还根据全市畜牧业生产情况,将村级防疫员划分为几个小组,明确服务范围和责任,每个组分别明确一名局包片人员负责对村防疫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对业务技术进行指导,解决他们在免疫、消毒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促进了村级防疫员队伍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他们很快适应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在搞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同时,村级防疫员在畜禽户口档案管理、协助动监所开展动物产地检验、动物疾病普查监管、动物疫情扑灭和消毒、法律法规的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村村有人管、养殖底数清、免疫有人做、疫情早报告”,提高了全市重大动物疫情预防和应急处臵能力,确保全市动物免疫率和疫情监控率达到100%。

三、明确工作职责,不断完善责任机制。

为切实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高动物免疫密度和质量,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从行政、业务两个方面分别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了责任状,落实了相关责任。在行政上,乡政府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责任状,重点在防疫密度、标识打挂、巡查监管等方

面进行了明确;在业务上,市畜牧局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责任状,重点在免疫质量、疫病监测、疫情报告、业务档案、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明确。通过落实责任制,不仅提高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而且还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在管理工作上做到有章可循。为了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建立了工作总结报告制度,市畜牧局每季度召开一次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会议,听取防疫员工作汇报,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同时将下一步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时传达给他们。这样,既增强了这支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和完善村级防疫员公益性服务的政策保障机制。

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服务性质,其工作开展的好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的政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切实落实哈密市村级防疫员待遇,让他们安心工作,市畜牧局报请市政府“关于提高我市村级防疫员工资待遇并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的请示”,2010年7月17日经哈密市第四次市长办公室会议审议通过,并确定将我市村级防疫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市畜牧兽医局对92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了考核,对考核合格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管理,工资每人每月1088.67元(含缴纳“四金”508.76元)

五、抓好督办考核,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为确保动物防疫工作落实到位,市畜牧局 加强了对各村组动物防疫工作的督办检查力度。在春、秋季集中防疫过程中,对各村组动物防疫工作进展、防疫质量、农户的反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并及时反馈给村组干部和村级防疫员,以便改进工作。集中防疫结束后,组织人员对各村的动物防疫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提出并落实整改方案,确保了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确保以良好的状态迎接上级组织的检查验收。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情况,按照工作责任目标,分半年和全年两次考核评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3个档次,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不称职的予以解聘。考核评分结果作为动物防疫员劳务报酬结算兑现的依据,严格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质量和效果好多得、质量和效果差的少得的分配原则,既将“以钱养事”资金切实用于解决防疫员的劳务报酬,又起到了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防疫工作上新台阶的作用。

近年来,市畜牧局在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市委、政府的要求、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今后,我们将始终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工作理念,持续强化“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科技为本,服务至上”工作要求,团结一致,求真务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把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下载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军信息化建设重点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