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解答

时间:2019-05-15 00:3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解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解答》。

第一篇: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解答

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解答

为便于理解和把握新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近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对条例中一些比较关键的名称词汇进行了详细解释,对条例中相关政策制定的过程、依据、考虑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析和回答,对于全面掌握条例内容,准确把握条例政策内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

一、如何理解“非营利性法人”一词?

答:基金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组织。《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四类法人:机关、事业、企业和社会团体法人。以往,基金会被归入社团法人。但是基金会不是以人为基础,而是以财产为基础设立的组织,这与社团由会员组成的基本特点有着本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使得我们无法将基金会按照社团的方式来登记、管理,必须制订专门的法规。这一点已经引起法学界的注意,《民法典》的起草也将涉及这个问题。为配合今后的立法工作,我们在《条例》没有强调基金会为社团法人,只对它的非营利性做出界定。“非营利性法人”不是专有名词。

二、怎样理解基金会的非营利性与基金会经营行为的关系?

答:非营利性是基金会的基本特征。非营利,是指基金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基金会可以为了使基金保值、增值而开展经营活动,也可以为了募集资金而开展义演、义卖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收益都要用在公益事业上,不能在内部分配;当基金会终止的时候,基金会的财产也不能归还捐赠人,要转让给其他公益组织。因此,基金会的这些经营行为仍然是以公益事业为目的,不影响基金会的非营利性。

三、为什么基金会不称为“公益基金会”?

答: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基金会是特指以从事公益为目的的基金管理组织,是非营利的、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没有必要在名称中强调基金会的公益性。如果称为“公益基金会”,那么,就会造成还有“非公益基金会”的误解。

四、基金会为什么要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答:《条例》规定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体制。

(双重管理体制是指:在登记环节上,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基金会、基金会分支机构、基金会代表机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最终审批登记;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基金会及其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初审。在管理环节上,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实施年度检查;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依照本条例及其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违反本条例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罚。业务主管单位负责指导、监督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依据法律和章程开展公益活动;负责基金会、境外基金会年度检查的初审;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其他执法部门查处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违法行为。)

双重管理体制是我国民间组织管理的基本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相适应。我国的民间组织尚处于发育之中,法律制度、社会监督体系也不健全,我们民间组织登记机关的机构、人员等力量也不足,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配合。同时,我国民间组织自身也比较薄弱,它们的发展也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引导。

五、关于外国人在华设立基金会、境外基金会在境内设立代表机构有何规定?

答:《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主体没有做境内外的限制,依照本条例,外国人可以在华捐资设立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也可以在中国内地设立代表机构。长期以来,我们了解到很多外国个人、企业有在中国设立基金会的意愿;外国基金会也希望在中国设立代表机构,开展活动。这次,《条例》为外国人设立基金会和外国基金会在华设立代表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给这样的组织、机构以合法身份,将它们纳入法制化的管理。一方面,是要求任何基金会和基金会的代表机构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也是为我国的公益事业争取到更多的有益支持。

六、为什么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两类?

答:《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两类,实行分类管理。二者的区别在于基金的来源:公募基金会可以向公众募集资金;非公募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

我国现有的基金会主要是公募基金会,就是面向社会、面向老百姓广泛募捐的基金会。而国外基金会发展的历史中,涌现了大批个人和企业捐资,以自己名义设立的基金会。这种基金会即非公募基金会,是基金会中的重要类型,由于它资金来源充裕、稳定,运作情况又关系到捐赠人的声誉,因此这类基金会往往运转良好,对公益事业贡献很大。《条例》对基金会分类管理,明确允许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严格管理面向公众开展的募捐活动,维护募捐秩序,控制募捐市场上的竞争,减轻公众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放开政策,允许富裕的个人、企业等设立非公募基金会,使他们能更自主地实现捐赠意愿,使他们在为社会公益做贡献的同时,也可以为自身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总之,我们鼓励资助公益事业更多依靠富裕的个人或企业。

七、如何对基金会的财产运作进行监督?

答:基金会是运作财产的组织,这就对基金会的财产管理和使用提出很高的要求。《条例》从八个方面对基金会财产运作进行了约束。

1、财产来源要合法(第八条第二款);

2、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当坚持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第二十八条);

3、重大募集资金、投资活动,需经理事会以特殊程序通过(第二十一条);基金会设监事,监督财务运作等活动(第二十二条);

4、基金会的决策不得与基金会的理事、监事有利益相关。(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5、监事和不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第二十三条第三款);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二十条);

6、基金会每年的公益支出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比例(第二十九条);

7、基金会无力从事公益活动就必须注销(第十六条第二款);

8、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必须仍用于公益目的(第三十三条);

这些条款相互配合,构筑一个比较严密的框架,促使基金会将财产用于特定的公益目的,避免基金会被用于营利目的,避免基金会财产的流失、浪费,避免基金会成为养人机构,避免基金会成为关联交易的手段。我们将依据《条例》对基金会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如发现违法条例的情形将依法予以查处。

另外,公众的监督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条例》要求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要公开透明,对社会公示。在实际工作中,民政部门也将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建立、健全基金会等民间组织的公众监督机制。

八、问:为什么《条例》没有对基金会的税收问题做出规定?

答:利用税收手段管理基金会,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政策还需要完善。利用税收监管基金会的前提是基金会享受税收优惠。《条例》规定“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益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享受税收优惠。” 根据国家立法制度,涉及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由税收部门统一制定。所以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基金会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对有违法行为的基金会,税务机关还可以补交违法行为存续期间享受的税收减免。总之,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基金会的发展,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管。(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 基金会的存款利息免缴企业所得税。

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免缴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救济性质以外的捐赠,全部免缴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免缴个人收入所得税。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关税。

社会团体(包括基金会)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契税。)

九、基金会原始基金标准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基金标准进行了分类: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不少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不少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公募基金会的设立基金要高于非公募基金会;公募基金会中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设立基金高于地方性的公募基金会。这个标准的确定有三方面考虑:

1、限制公募基金会数量过多增长,鼓励非公募基金会的设立。

2、确保基金会有能力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和维持自身运转。分析表明,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才有力量开展公益活动并维持自身运作。

3、考虑现有基金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性基金会中只有一半左右的基金会拥有1000万以上的基金。地方性的基金会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外,资产更少。人民银行199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近40%的地方性基金会的基金未能达到现行规定的21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汇)的标准。由此看来,公募基金会设立基金应当略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募捐范围比较小,设立基金应当低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确定了基金会设立基金的标准。

(对现有基金会中未达到设立基金标准的,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我们会保留登记。但以后将按照《条例》的要求督促和帮助它们进行整改、整合。)

十、问:基金会公益支出比例的确定是怎样考虑的?

答:《条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

规定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的比例,是为了促使基金会实现发展公益事业的宗旨,确保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杜绝基金会出现偏离公益轨道,或是停滞不活动的情况。公募基金会向社会募捐,支出与收入配比有利于衡量捐赠收入的使用效率。经统计,全国性基金会目前的平均支出比例为50%,为达到促进基金会活动的目的,我们把标准定为:每年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

非公募基金会不接受募捐,一般使用基金的利息,或利用捐赠人定期提供的资金开展活动,因此,以基金额为标准确定公益支出比例。为达到促进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和鼓励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双重目的,公益支出比例定为:上年基金余额的8%。

十一、基金会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有什么区别?

答:(基金,指有特定用途并单独进行核算的储备资金或专门拨款,目的是兴办、维持或发展某种事业。„„《辞海》)基金会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同样是基金管理机构,但有着本质的差别:

1、组织形式不同。基金会是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2、所有权关系不同。基金会的基金的建立基于捐赠关系,所有权发生转移;而证券投资基金的形成则是投资行为,所有权归投资人。

(基金会的财产所有权不再属于捐赠人,不能收回,捐赠人不再享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权,财产的转移不可逆。而证券投资基金类似于股票等有价证券,投资者可以投入一定的货币资金来购买对应份额的基金,也可以随时出售或赎回。在投资证券投资基金过程中,财产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投资者可以随时变现收回资金,并享有投资期间的增值收益。)

3、基金设立目的不同。基金会设立基金,目的是通过合理使用,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谋求社会公共福利的增加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证券投资基金则属于一种金融产品,目的是为投资者的资金提供保值增值服务,归根结底是营利性的,唯一的目标是获取利润。

4、基金的管理方式不同。由于所有权关系和追求目标的区别,两种基金的管理方式上有很大区别。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接受投资人委托,将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在管理中受投资者意愿的影响,在收益性、风险性、安全性三者之间,更强调收益性。而基金会基金由于具有社会公共财产的属性,管理上主要强调安全性,收益是次要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获取管理费用,形成利润,这部分利润可用于管理者分配、而基金会虽然运营支出全部来源于基金及其增值,但基金会作为管理者,并没有自己的利益,基金会的任何收入都不能用于分配。

第二篇: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答问

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答问

近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对《基金会管理条例》中一些比较关键的名称词汇进行了详细解释,对条例中相关政策制定的过程、依据、考虑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析和回答,对于全面掌握条例内容,准确把握条例政策内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

一、如何理解“非营利性法人”一词?

答:基金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组织。《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四类法人:机关、事业、企业和社会团体法人。以往,基金会被归入社团法人。但是基金会不是以人为基础,而是以财产为基础设立的组织,这与社团由会员组成的基本特点有着本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使得我们无法将基金会按照社团的方式来登记、管理,必须制订专门的法规。这一点已经引起法学界的注意,《民法典》的起草也将涉及这个问题。为配合今后的立法工作,我们在《条例》没有强调基金会为社团法人,只对它的非营利性做出界定。“非营利性法人”不是专有名词。

二、怎样理解基金会的非营利性与基金会经营行为的关系?

答:非营利性是基金会的基本特征。非营利,是指基金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基金会可以为了使基金保值、增值而开展经营活动,也可以为了募集资金而开展义演、义卖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收益都要用在公益事业上,不能在内部分配;当基金会终止的时候,基金会的财产也不能归还捐赠人,要转让给其他公益组织。因此,基金会的这些经营行为仍然是以公益事业为目的,不影响基金会的非营利性。

三、为什么基金会不称为“公益基金会”?

答: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基金会是特指以从事公益为目的的基金管理组织,是非营利的、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没有必要在名称中强调基金会的公益性。如果称为“公益基金会”,那么,就会造成还有“非公益基金会”的误解。

四、基金会为什么要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答:《条例》规定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体制。

(双重管理体制是指:在登记环节上,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基金会、基金会分支机构、基金会代表机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最终审批登记;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基金会及其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初审。在管理环节上,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实施检查;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依照本条例及其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违反本条例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罚。业务主管单位负责指导、监督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依据法律和章程开展公益活动;负责基金会、境外基金会检查的初审;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其他执法部门查处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违法行为。)双重管理体制是我国民间组织管理的基本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相适应。我国的民间组织尚处于发育之中,法律制度、社会监督体系也不健全,我们民间组织登记机关的机构、人员等力量也不足,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配合。同时,我国民间组织自身也比较薄弱,它们的发展也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引导。

五、关于外国人在华设立基金会、境外基金会在境内设立代表机构有何规定? 答:《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主体没有做境内外的限制,依照本条例,外国人可以在华捐资设立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也可以在中国内地设立代表机构。长期以来,我们了解到很多外国个人、企业有在中国设立基金会的意愿;外国基金会也希望在中国设立代表机构,开展活动。这次,《条例》为外国人设立基金会和外国基金会在华设立代表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给这样的组织、机构以合法身份,将它们纳入法制化的管理。一方面,是要求任何基金会和基金会的代表机构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也是为我国的公益事业争取到更多的有益支持。

六、为什么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两类?

答:《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两类,实行分类管理。二者的区别在于基金的来源:公募基金会可以向公众募集资金;非公募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

我国现有的基金会主要是公募基金会,就是面向社会、面向老百姓广泛募捐的基金会。而国外基金会发展的历史中,涌现了大批个人和企业捐资,以自己名义设立的基金会。这种基金会即非公募基金会,是基金会中的重要类型,由于它资金来源充裕、稳定,运作情况又关系到捐赠人的声誉,因此这类基金会往往运转良好,对公益事业贡献很大。

《条例》对基金会分类管理,明确允许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严格管理面向公众开展的募捐活动,维护募捐秩序,控制募捐市场上的竞争,减轻公众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放开政策,允许富裕的个人、企业等设立非公募基金会,使他们能更自主地实现捐赠意愿,使他们在为社会公益做贡献的同时,也可以为自身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总之,我们鼓励资助公益事业更多依靠富裕的个人或企业。

七、如何对基金会的财产运作进行监督?

答:基金会是运作财产的组织,这就对基金会的财产管理和使用提出很高的要求。《条例》从八个方面对基金会财产运作进行了约束。

1、财产来源要合法(第八条第二款);

2、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当坚持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第二十八条);

3、重大募集资金、投资活动,需经理事会以特殊程序通过(第二十一条);基金会设监事,监督财务运作等活动(第二十二条);

4、基金会的决策不得与基金会的理事、监事有利益相关。(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5、监事和不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第二十三条第三款);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二十条);

6、基金会每年的公益支出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比例(第二十九条);

7、基金会无力从事公益活动就必须注销(第十六条第二款);

8、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必须仍用于公益目的(第三十三条);

这些条款相互配合,构筑一个比较严密的框架,促使基金会将财产用于特定的公益目的,避免基金会被用于营利目的,避免基金会财产的流失、浪费,避免基金会成为养人机构,避免基金会成为关联交易的手段。我们将依据《条例》对基金会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如发现违法条例的情形将依法予以查处。

另外,公众的监督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条例》要求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要公开透明,对社会公示。在实际工作中,民政部门也将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建立、健全基金会等民间组织的公众监督机制。

八、问:为什么《条例》没有对基金会的税收问题做出规定?

答:利用税收手段管理基金会,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政策还需要完善。利用税收监管基金会的前提是基金会享受税收优惠。《条例》规定“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益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享受税收优惠。”根据国家立法制度,涉及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由税收部门统一制定。所以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基金会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对有违法行为的基金会,税务机关还可以补交违法行为存续期间享受的税收减免。总之,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基金会的发展,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管。

(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 基金会的存款利息免缴企业所得税。

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免缴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救济性质以外的捐赠,全部免缴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免缴个人收入所得税。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关税。

社会团体(包括基金会)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契税。)

九、基金会原始基金标准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基金标准进行了分类: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不少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不少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公募基金会的设立基金要高于非公募基金会;公募基金会中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设立基金高于地方性的公募基金会。

这个标准的确定有三方面考虑:

1、限制公募基金会数量过多增长,鼓励非公募基金会的设立。

2、确保基金会有能力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和维持自身运转。分析表明,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才有力量开展公益活动并维持自身运作。

3、考虑现有基金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性基金会中只有一半左右的基金会拥有1000万以上的基金。地方性的基金会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外,资产更少。人民银行199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近40%的地方性基金会的基金未能达到现行规定的21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汇)的标准。由此看来,公募基金会设立基金应当略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募捐范围比较小,设立基金应当低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确定了基金会设立基金的标准。

(对现有基金会中未达到设立基金标准的,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我们会保留登记。但以后将按照《条例》的要求督促和帮助它们进行整改、整合。)

十、问:基金会公益支出比例的确定是怎样考虑的?

答:《条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

规定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的比例,是为了促使基金会实现发展公益事业的宗旨,确保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杜绝基金会出现偏离公益轨道,或是停滞不活动的情况。

公募基金会向社会募捐,支出与收入配比有利于衡量捐赠收入的使用效率。经统计,全国性基金会目前的平均支出比例为50%,为达到促进基金会活动的目的,我们把标准定为:每年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

非公募基金会不接受募捐,一般使用基金的利息,或利用捐赠人定期提供的资金开展活动,因此,以基金额为标准确定公益支出比例。为达到促进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和鼓励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双重目的,公益支出比例定为:上年基金余额的8%。

十一、基金会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有什么区别?

答:(基金,指有特定用途并单独进行核算的储备资金或专门拨款,目的是兴办、维持或发展某种事业。„„《辞海》)基金会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同样是基金管理机构,但有着本质的差别:

1、组织形式不同。基金会是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2、所有权关系不同。基金会的基金的建立基于捐赠关系,所有权发生转移;而证券投资基金的形成则是投资行为,所有权归投资人。

(基金会的财产所有权不再属于捐赠人,不能收回,捐赠人不再享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权,财产的转移不可逆。而证券投资基金类似于股票等有价证券,投资者可以投入一定的货币资金来购买对应份额的基金,也可以随时出售或赎回。在投资证券投资基金过程中,财产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投资者可以随时变现收回资金,并享有投资期间的增值收益。)

3、基金设立目的不同。基金会设立基金,目的是通过合理使用,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谋求社会公共福利的增加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证券投资基金则属于一种金融产品,目的是为投资者的资金提供保值增值服务,归根结底是营利性的,唯一的目标是获取利润。

4、基金的管理方式不同。由于所有权关系和追求目标的区别,两种基金的管理方式上有很大区别。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接受投资人委托,将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在管理中受投资者意愿的影响,在收益性、风险性、安全性三者之间,更强调收益性。而基金会基金由于具有社会公共财产的属性,管理上主要强调安全性,收益是次要的。

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获取管理费用,形成利润,这部分利润可用于管理者分配、而基金会虽然运营支出全部来源于基金及其增值,但基金会作为管理者,并没有自己的利益,基金会的任何收入都不能用于分配。

民政部网站 2004年03月29日

第三篇:2578+ 2020年殡葬和公墓管理政策解答明白纸宣传资料

2578+

2020年殡葬和公墓管理政策解答明白纸宣传资料

1、殡葬管理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坚持文明节俭办丧事。

2、殡葬服务收费有哪些政策性规定?

答:殡葬服务分为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选择性服务)。①基本服务是在遗体处理过程中必须提供的服务,包括遗体接运(含抬尸、消毒)、存放(含冷藏)、火化、骨灰寄存服务。基本服务收费纳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②延伸服务是在基本服务以外、供群众选择的服务,主要包括遗体整容化妆、遗体防腐、吊唁设施及设备租赁、礼仪乐队服务等。重要延伸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列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具体延伸服务项目,由各地根据本地区民俗习惯与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遗体特殊处理等特需殡仪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3、哪些对象能够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

答:四类对象四免除。即具有我市常住户籍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和享受抚恤补助金的重点优抚对象等四类对象,可以免除普通车辆遗体运送、3日内普通冷藏(冻)柜遗体存放、普通火化设备遗体火化、遗体消毒等四项费用。

4、火化区死亡人员的遗体处理有哪些规定?

答:凡在火葬区内死亡的人员,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遗体一律实行火葬。非火葬区人员死于火葬区内的,应就地火化。禁止将火葬区遗体运到土葬区土葬;禁止将骨灰装入棺木再行土葬。火葬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遗体土葬提供墓地、墓穴及其他便利条件。

5、群众是否必须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或只能选择某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答: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是硬性要求,而是鼓励和引导群众逐步接受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安葬理念,进而理解、支持和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在火葬区,推广倡导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立体安葬和选择节地型墓位、撒海、撒散等安葬方式;在土葬区,倡导选择节地型遗体墓位、遗体深埋、不留坟头或以树代碑。同时,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鼓励和支持选择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葬式葬法。

6、哪些地区禁止建造坟墓?

答:禁止在下列地区建造坟墓:①耕地、林地;②城区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③水库、河流堤坝、水源500米以内;

④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以及重要建筑物、居民居住区500米以内。

7、公墓如何分类,各有什么不同?

答: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由乡(镇)、村兴办和管理,安放本乡(镇)、村已故村民的遗体或骨灰。公益性公墓、骨灰堂不得对外经营。经营性公墓是省级民政部门审批,为居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实行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

8、公墓是否可以预售?

答:原则上不可以预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严防墓地炒买炒卖,除可向夫妻健在一方、高龄老人、危重病人预售(租)确保自用外,公墓经营者必须严格凭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出售(租)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不得出售(租)超面积、豪华墓穴,不得炒买炒卖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

9、埋葬骨灰的公墓建设面积有哪些规定?

答:公墓建设应坚持节约土地的原则。埋葬骨灰的单人墓或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在土葬区内,安葬单人遗体占地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

10、经营性公墓建设和审批有哪些规定?

答:建设经营性公墓,经县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州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民政部门审批。严格控制经营性公墓数量,1个县(市、区)范围内,只允许建1处经营性公墓。

11、什么是农村公益性墓地?

答:农村公益性墓地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村民自治组织为本村集体组织成员死亡后提供安葬(安放)骨灰或遗体的集体公益设施。

12、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选址有何要求?

答: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选址应当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布局,优先选择荒山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林地,不得在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水库、湖泊、河流、引水渠堤坝以及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500米以内建设。

13、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有哪些要求?

答: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要因地制宜,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村设置1个公益性墓地,一般规划用地不超过10亩。在人口较为集中、交通便利、土地较少的地区提倡以乡镇为单位或由若干相邻的行政村联建,一般规划用地不超过20亩。倡导墓碑平卧或小型化,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式占有一定比例。在公墓区内建造立式墓碑的,墓碑高不得超过80公分、宽不得超过60公分。公墓区绿化率不得低于40%,绿地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20%,且要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绿地。墓穴以外地面应用于绿化,除道路外,禁止用水泥等铺设墓穴以外的地面。

14、农村公益性墓地的审核、审批有哪些规定?

答: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由村民委员会(或多个村联名)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15、村民委员会申请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答:应当提交下列材料:①申请书;②村民代表会议决议;③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意见;④土(林)地权属及使用审批意见;⑤公墓建设规划方案;⑥经费筹集方案;⑦其他相关资料。《申请书》的格式,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制定。县(市、区)民政部门收到全部有效材料后,依据本县(市、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规划和有关部门的审核意见,经实地察看后作出是否批准建设的批复。

16、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资金筹集有何规定?

答:以村级投资为主、社会自愿捐赠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筹集,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的领导,加大奖励和扶持力度。上级主管部门可对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17、农村公益性墓地提供服务的对象有哪些?

答:农村公益性墓地应凭火化、迁坟或死亡等有效证明为本村集体组织成员提供安葬(安放)服务。

18、农村公益性墓地是否能够开展对外销售?

答:农村公益性墓地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不得承包、转让、对外销售经营或变相销售经营。

19、农村公益性墓地的收费有哪些规定?

答:农村公益性墓地收费应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向村民公示。

20、农村公益性墓地的管理、经费收支有哪些规定?

答:应当建立墓地管理制度和墓位档案登记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墓地的维护、安全、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经费收支情况要向村民公示,纳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范围。建墓材料成本和维护管理费标准,应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专款专用。

第四篇:就“华为事件”进行的企业劳动合同管理问题简单研究

就“华为事件”进行的企业劳动合同管理问题简单研究

摘要:自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以来,对我国企业的运营,用人方式,以及企业人事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以此为视角,结合“华为事件”对现行《劳动合同法》下企业建立健全进行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发表了作者本人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企业 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合同 华为事件

一、事件概要.........................1

二、相关概念解释........................2

(一).劳动合同.........................2

三、问题的分析研究....................2

(一)华为自身情况分析.........................3

(二)从劳动合同法来看华为事件................3

四、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华为事件”...............4

(一)华为此次人力资源调整的利弊分析..................4

1.“利”。华为此次人员调整的“利”.................4

2.“弊”。华为此次人员调整的“弊”.................4

(二)简单评述....................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达到又一个繁荣期,不断出现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这些组织通过各种形式雇佣劳动力,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此,这样一个关系到企业稳定与国家安定的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变成了各方关注的中心话题。

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新法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其立法宗旨。是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改变了企业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宽松的劳动用工管理环境,给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使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变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不少企业如临大敌,从华为引发的沸沸扬扬的7000人辞职事件,到奥林巴斯中国大撤退,沃尔玛无原则裁员等等,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劳动合同法》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方面必须改消极、被动的管理为积极、主动的管理。为适应法制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在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中促进与新《劳动合同法》尽快接轨,发现并处理劳动合同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建立更科学、健全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成为华为公司领导者当仁不让的职责,也必然会成为企业劳资关系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趋势。

本文将就华为公司的事件进行简单地分析与探讨。

一、事件概要

“2007年9月,华为公司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八年的华为员工,在2008年元旦之前,都

要先后办理主动辞职手续(即先“主动辞职”,再“竞业上岗”),再与公司签订1-3年的劳动合同;废除现行的工号制度,所有工号重新排序。

知情人士表示,华为此举意在规避即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规范劳动用工以及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采取的做法’中对企业未来用人制度带来的挑战。今年6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新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满足‘已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便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永久员工。”

11月中旬,针对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近期5100名员工辞职再竞岗事件,广东省总工会主要负责同志11月9日约见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为公司同时已经中止部分员工辞职再竞岗工作,并筹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原已制定的直接涉及员工利益的暂行规定,提交职代会审议。但就在此时,华为一位“老员工”告诉记者,华为员工再次聘任的事件实际上已经完全结束,大家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按照新的合同开始上班。因此,也无所谓暂停和不暂停、中止和不中止的了。所有的员工都已经进入正轨工作,这次**已经结束了。

虽然“华为辞职事件”似乎消失于无形,但是却留给我们更深层的思考。在这场喧嚣里面,太多人无法用平常心去看待一个企业有意或无意规避法律的行为,当我们把矛盾的焦点一致指向企业行为本身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客观分析问题的基础„„其实,问题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正是问题的起点——法律,事情似乎并不简单,但往往也并不太难。1

二、相关概念解释

(一).劳动合同 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劳动者加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承担一定的工种、岗位或职务工作,并遵守所在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且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这里所说的无确定终止时间,是指劳动合同没有一个确切的终止时间,劳动合同的期限长短不能确定,但并不是没有终止时间。只要没有出现法律规定的条件或者双方约定的条件,双方当事人就要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一旦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情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同样能够解除。

(三)劳动合同管理 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企业和职工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劳动合同的内涵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劳动合同的签订。企业和职工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是一种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就成为规范双方当事人劳动权力和义务的依据,双方当事人都必须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各项条款,否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主体是职工和企业双方。作为劳动合同关系当事人一方的劳动者,必须达到法定的最低劳动年龄。同时,还必须具备企业根据工作需要规定的资格条件,才可能成为劳动合同的一方。作为劳动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企业,也必须是依法设立的企业。

第三,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劳动合同作为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其主要内容是职工与企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2

三、问题的分析研究

(一)华为自身情况分析

由于人的工具性向目的性的转变,必然带来人工成本的提升。这些成本包括人的基本薪资,也包括必要的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在华为事件中,有人替华为算经济账,认为在新法实施后裁员更合算。但很明显,这人没有给华为算管理账。聪明的华为怎么可能选择一个最吃亏的方案呢?

很明显的是,华为此举说明的是华为在技术革新的面前,已经感到了危机,而不单单是一个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说明,华为对未来市场竞争的信心是不足的。华为主要是通讯设备供应商,在这个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华为这些年的发展,即来源于自身的努力,也来源于市场的垂青。未来十年,仍能保持高附加值的发展吗?如果不能,那么为未来保留大规模解聘员工的权力与机会,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华为所处行业还是让人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从普遍企业而言,低附加值和低效率不但没有让中国企业的蒙羞,反而成为其管理思维懒性的保护伞。依赖于人的工具性的管理模式,以低工资,低效率和高换人的模式所取得的成功,在未来十年必然受到挑战。我们举个例,在广东珠三角的民营企业,近十年完全可以利用身体健康,没有长远企业归属需求的年轻人为企业工作。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支持了珠三角的持续发展。因为这些企业永远不会有过多的三十五以上的员工。全国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其输送年轻的,无负担的劳动力。但问题是,哪个国家能靠长期不老的员工来工作呢?

因此,目前的低附加值,靠加工费,靠低价,靠低劳动力支持的企业,将可能遇到的将是革命性的挑战。没有高效率,企业财富从何而来。

(二)从劳动合同法来看华为事件

从另一个角度,当新劳动法需要实施之际,影响最大的就是哪些靠低劳动力成本竞争的企业。华为其实也属其中,尽管在国内横向比较,薪资较高,但同等学历和能力的员工,在国际上的价格是远远高于华为。因此,在向高效率转变的过程中,保留裁员的权力是中国企业最后的保护伞。

首先,华为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强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义务。《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2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3

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原则上规定了用人单位对于在其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或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情形的劳动者的强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义务。而这一义务在《劳动法》及《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都是不存在。这从其选择的对象(满8年工龄的劳动者)、短暂离岗不离职、在岗位待遇等不变的情况下与子公司重新签订4年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事实推断出来。其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华为公司选择了“工龄归零”和重新签订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手段。因为“工龄归零”可以短期内规避其对于“连续工作满十年”劳动者的强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义务,而签订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情形强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及《劳动合同法》关于“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起算的过渡安排。第三,为了达到“工龄归零”的目的,华为公司采取了先协议解除原劳动合同,后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手段。同时,为了使这种做法“天衣无缝”,华为公司辅之以由员工提出辞职报告、移交工卡、短时中断社保、高额补偿、承诺岗位待遇不变、重新签订合同时由其子公司作为合同主体等配套手段。正是由于华为公司的这种“精心组

织和安排”,才导致有些劳动法学者和专家得出华为公司的做法无任何违法之处的结论。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华为公司的这一做法并非一定达不到“工龄归零”的目的。因为,《劳动合同法》之前的《劳动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而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2条规定“劳动法第二十条中的‘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是指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期限不间断达到十年”。此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劳动合同法》之前,劳动合同短期化是普遍现象,即使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10年以上,其劳动关系也会被短期劳动合同分割,而不是满10年后签订的劳动合同一定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4

四、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华为事件”

(一)华为此次人力资源调整的利弊分析

1.“利”。华为此次人员调整的“利”。

可以看出,如果华为通过分析目前自身及其外在的因素,认清形势,并且已经在公司长期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作出了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决策,那么就目前的劳动法来说,是无法阻止华为的这种行为。因为根据现法,华为即使不与连续工龄满十年的老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也是不违法的。但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上,华为已经失去了主动权,其次,在人员调整时,也失去了对选择所裁对象的主动性。而这也正是华为此次采取“过激”行为,进行人员调整的导火索,因为它从根本上阻碍了华为长期内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通过以上对华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华为此次行为,最根本的原因,并非外界所传的为了规避新法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而是华为高层为了近一步贯彻他们的管理理念,激活公司内部员工的竞争力和活力,进一步加强华为在行业内部及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华为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不断巩固和增强的华为的总体实力,而采取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司人力资源结构战略调整。而新法的实施,只是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换句话说,华为已经做好了对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决策,而新法只是让这个计划提前实施了,并且通过另外一种对公司来说相对缓和的临时方式来实施。

2.“弊”。华为此次人员调整的“弊”

华为此次人员调整的“弊”大致有以下三点:

I 成本过高;据说华为此次因员工“集体辞职”而支付的经济补偿金达到了惊人的10亿元人民币,如此之高的短时间内的人员调整成本估计在国内也就华为在心理上和实力上能够应付。

II 华为目前作为既是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又是中国经济大城市深圳的标杆性企业,如此大的人员调整行为,特别是采取此种形式,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华为不管在行业内还是在人才市场上,都对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此次对公司元老级的员工采取此种态度和做法,从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上来说,是很难让人接受的,这也势必会让华为在行业内和社会上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一定的损害,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的招才纳贤,这是其二。

III 第三,公司内部调整后,未来的发展能否弥补此次改革高昂的成本?公司声誉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公司现有员工,特别是作为骨干的老员工人积极性的打击会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来吗?所有这些都让此次改革不可避免存在风险。不管对谁。

为什么社会上那么多人认定华为是在有意规避法律风险呢?如果说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一种法律风险,那是误读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诚然,《劳动合同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的订立是为了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保障对企业有贡献劳动者的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者一旦与企业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可以大锅饭吃到老,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对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失去了管理权。如果事实证明员工有严重违纪行为或企业战略调整需要,即使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也是可以辞退的,只是企业会付出更大的成本而已。而事实上,华为拿出10个亿

做补偿,显然不是为了逃避成本。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其自身的竞争力,如果作为企业主体的上万名员工因为有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保护而逐渐丧失危机意识甚至失去战斗力,很难想象这个企业还能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会舆论不能只停留在对劳动者的同情上,我们还应该冷静客观地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思考。

华为事件的目的在于:第一、主要针对工龄接近十年的员工,以补助的形式要求员工辞职,把员工前面的工龄一笔勾销,从而避免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第二、华为的用人方式及企业文化历来是崇尚狼的文化,试想,如果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全部变成无固定期限,原有的用人机制就无法再实行,企业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必然导致企业失去创新能力。

但是,华为就是华为,敢于取舍,既能认清形势,直面挑战,又能依仗实力和魄力,把握主动。华为所付出的成本和风险可能都是暂时的,一方面,如果公司高层一旦有了这次内部调整的决心,那么,以华为目前的实力,钱应该不是问题。况且对公司来说,华为的发展和壮大远比这10亿人民币重要。当然,公司高层也永远不会满足华为目前的成就,也许,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勾画好了华为未来的宏伟蓝图。更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目前给“集体辞职”员工的经济补偿金是高于新法标准的,支付高标准的补偿金也体现了华为改革的决心。5

(二)简单评述

华为事件就是华为进行组织变革过程中一个管理调整,借助《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契机进行的一次组织激活的过程,破除工号文化就是最好的明证。当然,每一次的组织变革都会牵涉到组织内的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是组织内最为敏感的问题。我倒是觉得华为通过这次事件,恰恰证明它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一个善于捕捉外部任何机会来提升自我的企业,能温和、处乱不惊地平衡和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

华为在管理与人才战略上又给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时,它还不愧是一个真正务实和对外部反应最为快速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因而也会得到更多的供应商和客户的认可。所以,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像华为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出现,有越来越多的像任正非这样心智成熟的企业家出现,这将是中国职业经理人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福音。1 《华为事件留下的思考》 百度文库《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条文释义与案例精解【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姜颖.劳动合同法对现行劳动法的修改及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中国劳动关

系学院学报.[J】.2008,华为事件,谁误读了谁?【专题名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 题 号】F102

第五篇:《税收外出管理证明单》的管理和纳税问题

<<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的使用及纳税问题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一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二条 增值税纳税地点:

固定业户到外县(市)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并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开具证明的,应当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由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补征税款。

(三)非固定业户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由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补征税款。

下载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解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解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