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水市六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 - 天水市科学技术局
附件:
天水市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
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培植壮大我市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结合我市各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即在秦州区建设以食用菌、芦笋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武山县建设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麦积区建设花牛苹果、葡萄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秦安县建设桃、花椒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清水县建设猪、鸡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张川县建设牛、羊产业科技创新示
-1-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甘谷县建设辣椒、大葱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00人,引进试验新品种120个,示范推广40个,引进新技术100项,示范推广40项。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使我市的农业科技人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任务
1、秦州区特色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藉口、玉泉等重点乡镇建立科技示范培训基地3处,引进灵芝、杏孢菇、白灵菇等食用菌12个,新发展食用菌10万平方米,发展食用菌技术协会5个,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20期,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科技示范户100户。在天水、汪川、秦岭等重点乡镇建立科技示范培训基地5个,优化芦笋种植品种,确定4-6个主栽品种,发展技术协会12个,带动发展种植面积10000亩,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20期,培养科技示范户1500户,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发展以黄
-2-芪、金银花、半夏、柴胡等中药材10000亩。同时,扶持壮大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华亿生态菌业有限公司、康满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鼓励科研开发,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食用菌、芦笋等特色农产品全部由龙头企业统一收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员,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等多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2、武山设施蔬菜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马力镇北顺建立1000亩蔬菜科技示范培训基地,每年引进蔬菜瓜果新品种50个,其中:黄瓜主要引进示范博耐系列、津优系列;西红柿主要引进示范金棚系列、农大系列;樱桃番茄引进示范圣女、美味、绿宝石、彩绣球等;西瓜引进示范西农系列;辣椒引进示范航椒系列、洛椒系列、陇椒系列等;西葫芦引进示范山西蔬菜研究所的碧玉系列,神葫系列等。在北顺村综合村委会阵地建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按农时季节,聘请省、市专家开展西红柿、黄瓜、西瓜、菜瓜、辣椒、“丰产栽培技术”,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连作障
-3-碍防治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建立科技示范户100户,建立经济合作组织1个。
3、麦积花牛苹果、葡萄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花牛镇二十铺村南山坪统一规划,建立集中连片科技示范培训园500亩,以元帅系3—5代品种为主,引进试验新品种,示范推广优质建园、规范化管理、无公害生产、元帅系苹果高桩等栽培新技术,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1500人。在社棠镇下曲村北山建立无公害山地葡萄科技示范培训园500亩,以鲜食巨峰葡萄为主,合理布局,引进示范红提、黑提、秋黑、美人指、京秀等新品种,大力推广山地优质葡萄建园技术、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达到早产、稳产、丰产的目的,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15期,培训新型农民1500人。确保果农掌握各项技术要领,使之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使全区果树重点村组,户均有一名懂技术的科技明白
-4-人,逐步形成发展规模化、生产规范化、采后规格化的无公害果品生产格局。
4、秦安桃、花椒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秦安县兴国镇建设秦安县柴家山优质桃高效栽培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建成桃新品种母本园1处50亩,引进玉红蜜、玉红晚蜜、秋红蜜、秋红晚蜜等桃新品种20个。繁育优质苗木5万株,示范推广面积10000亩。使示范园平均亩产达2000公斤,优质果品率达80%以上,示范区亩产值达5100元,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15期,培训新型农民1500人。在秦安县花椒主产区安伏乡杨寺村、大坪村建立浅山干旱区秦安绿色花椒生产科技示范培训基地2处。推广大红袍、秦安一号等花椒优良品种3万株,推广绿色花椒生产技术3项,示范推广面积达5000亩,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20期,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保证农村一线技术人员达到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65%以上,每个行政村有3名科技特派员,每个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5、清水猪、鸡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
-5-才培训基地。在白沙、王河、白驼、远门、郭川、土门、金集、贾川8乡镇建立养猪技术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优良品种和三元杂交、人工受精、配方饲料等新技术,建立标准化养殖圈舍,实施“五良”配套工程繁育良种猪500头,力争在1至2年内推广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良种猪10万头以上,每年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在清水县红堡镇蔡湾村科技养鸡示范园区、秦源牧业良种鸡繁育公司和秦亭镇建立笼养鸡或放养鸡科技示范培训基地3处,在全县大力推广蛋鸡笼养、绿色放养和程序免疫、人工受精等先进适用技术,以及无动力通风系统、畜禽舍空调系统、鸡苗自动孵化系统。发展规模养鸡户200户。每年举办畜禽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新型农民1500人。印发实用技术手册1万份,配发培训教材1万份,实用技术光盘200套。
6、张川牛、羊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马鹿、闫家、恭门、平安、张棉五乡镇建立良种牛繁殖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引种、冻配和胚胎移植技术相结合,进行三元杂交,以秦川、西门达尔、-6-夏洛来、海福特等为主的良种肉牛进行冻配改良示范推广,年饲养良种牛2万头,冻配5000头,辐射带动全县中部地区饲养良种牛2.5万头,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期,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在梁山、马关两乡建立舍饲养羊示范科技培训园区,推广引进以小尾寒羊、波尔山羊、陶赛特等绵山羊优良品种,改良当地土种羊,实施“五配套”技术,年饲养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良种羊1万只,辐射带动中西部8乡镇饲养良种羊4.5万只,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期,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
7、甘谷辣椒、大葱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在磐安镇毛坪村建立千亩线辣椒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引进示范辣椒新品种航椒4号、7号、省农科院甘科系列辣椒杂交品种、天椒5号等,引进示范辣椒疫病防治新技术1-2项,示范推广山旱地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发展山地辣椒,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大棚辣椒、山地地膜辣椒栽培模式。川水地栽培亩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山地地膜栽培亩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5期,培
-7-训新型农民1500人。在新兴镇雒家村建立千亩地膜马铃薯复种大葱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引进大葱优良品种2-3个、新技术1-2项进行示范,引进早熟菜用型洋芋新品种1-2个,使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全部良种化,年亩均收入稳定在7000元以上。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5期,培训新型农民1500人。
三、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特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局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实施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领导机构,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资金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市委组织部和市科技局筹措补助资金,用于支持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引进推广各类先进实用技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各县区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逐步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
-8-自筹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基地建设资金进行专款专用,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是加强科技项目实施力度。把科技项目向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倾斜,实施一批有市场前景、有科技含量、有发展规模的科技项目,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带动示范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科技项目的实施中将科技培训作为重点,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带动培训一批农村技术骨干。
四是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坚持“自觉自愿、双向选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每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选派5-6名科技特派员,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兑现各项奖惩制度,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培养一批能人、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五个一”要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传、帮、带”的作用,包产业、包项目、包技术,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信息传递,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院地
-9-院企合作,通过政策扶持,吸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其专家到示范培训基地,充分利用与科研单位和院校建立的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聘请有关科技专家,加强对我市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结合组织部党员教育网络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有效的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开展网络培训和咨询。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扶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等形式的协作互助活动,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带动培养一批特色农业乡土科技人才。
六是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要认真制定各类培训规划和计划,确定培训对象,落实培训任务,完善培训制度,坚持从骨干培训到全面普及培训的原则,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务求取得实效,达到建设一个基地,培训一批人才,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训平台建设,加快市果品、畜牧、蔬菜、食用菌等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10-充分发挥工程中心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技术能手。
第二篇: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文章标题: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我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学实验研究所自从2003年实施“**霞烟鸡繁育与标准化养殖示范”和2004年实施“**霞烟鸡抗马立克氏病品系繁育与推广”两个项目以来,通过与广西大学养禽与禽病研究所合作,采用霞烟鸡繁育与饲养新技术,针对**霞烟鸡受外来鸡影响致使鸡种退化,品
种杂乱、抗病力差、质量下降、社会存栏原种霞烟鸡不断减少的问题。采用人工授精,谱系育种,霞烟鸡抗马立克氏病品系的种鸡群繁育和无公害霞烟鸡饲养技术等科学方法,对霞烟鸡进行提纯繁育,已经建成霞烟鸡核心群1000羽,生产群5000羽,年向社会供应纯正霞烟鸡种苗50万羽。使霞烟鸡养殖示范基地的纯正霞烟鸡数量增加20,经济效益提高15,同时成立了**霞烟鸡养殖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种苗、饲料、兽药、产品销售及技术应用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服务,通过推广应用霞烟鸡繁育新技术,**科学实验研究所这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不断得到了加强,同时也促进了我县霞烟鸡养殖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我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情况及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学实验研究所基本情况
**科学实验研究所是县科技局直属的一个科研单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便从事霞烟鸡研究开发工作,是最早研究和选育霞烟鸡的单位。1998年**科学实验研究所实施的“霞烟鸡新品种开发”项目获得自治区星火计划一等奖。1991年被国家星火评审委员会评定为星火项目四等奖。**科学实验研究所现有干部职工50多人,其中有畜牧兽医师5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0人,技术人员12人。研究所占地115亩,建筑面积28680平方米,其中鸡舍面积1400平方米。现有孵化机5台,有能笼养1.5万羽种鸡的工厂化生产鸡笼,有后备种鸡场、育雏场、肉鸡场等,年产霞烟鸡苗40万羽,饲养肉鸡6万羽,拥有固定资产150多万元,是**霞烟鸡主要原种基地。
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1、根据项目要求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实施的重要意义;②课题实施的指导思想;③课题实施的总体目标;④课题实施的具体任务及要求;⑤课题实施的组织机构及课题组人员分工;⑥课题实施的工作进展时间安排;⑦课题实施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等。
2、做好养鸡场地的清理和购置饲养、繁殖、育种等有关设备购置工作。新建了5条跨度为8米的自动养鸡笼,安装自动饮水设备。同时根据需要购置了部分饲养、繁殖、育种等辅助设备,如购买了饮水器45台,育种保温设备8台,孵化机4台。
3、根据项目要求,培训了养鸡技术人员800多人。
4、优选了1000多羽霞烟鸡核心群种鸡。通过优选良种鸡的培育和扩大,选择一批外形好、毛色一致、无疫病、产蛋多的霞烟鸡种,建立多个家系,通过个体记录、个体选择,不断选优,逐代提纯。
5、成立霞烟鸡养殖服务中心,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兽药、产品销售及技术应用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服务。
6、根据广西大学养禽与禽病研究所的技术要求,**科学实验研究所已经四次分小、中、大不同时期的霞烟鸡送到广西大学进行“抗马立克氏病品系”技术研究,已初步取得成果。
三、主要做法
1、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保证项目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在收到区科技厅下达的项目合同后,立即开展了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县科技局李贻冠局长任组长,成员有李康然、韦平、黎绍荣、李连光、岑进坤、黎孟华、梁容真等,各成员都做了具体分工。二是制订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这些方案都经多方面研究,并聘请有关技术专家进行了座谈。三是召开了县科技局、县科学实验研究所全体人员会议,明确了实施这个项目的意义、内容及工作计划。三是自项目实施以来,局领导经常到示范基地及农户进行调查研究,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有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了对项目工作的领导,因此现在项目实施工作正在顺利开展。
2、加强与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
为了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局与广西养禽与禽病研究所加强了技术合作,由他们在技术方面给予支持,我们多次就技术问题专程到广西养禽与禽病研究所和李康然教授进行了交流,他认为实施这个项目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霞烟鸡选育提高要保持品种的特色;二是要确保霞烟鸡风味上乘的特色;三是确保霞烟鸡体重外貌要达到整齐划一;四是霞烟鸡选育要向快大型、风味型、抗病型方向发展。同时继续进行抗马立克氏病的霞烟鸡研究,并有新的成果产生,培育在遗传上具有抗马立克氏病DNA的霞烟鸡群,繁育抗马立克氏病品系,从而进行繁育与推广。
3、加大资金投入,做好鸡舍的整理、改造
我们根据南方气候炎热的特点,按照标准化养殖要求,以及根据不同阶段的鸡群要求,对原来不规范的鸡舍场地进行了全面装修整理,首先对雏鸡的鸡舍整理,选择了一间面积250平方米作为育雏的房间,根据育雏的数量分成了各个小间,门窗封闭良好,室内地面是水泥地面,比较干燥,所建立的育雏室达到既能保温,又能通风换气,是一个符合标准化养殖的育雏室。其次是对育成鸡和种鸡舍整理,根据原鸡舍的实际情况,对房屋天花、四周墙体,按照要求进行全面整理,安装了轴流型排风机,开设了进气口,室内地面全部铺上水泥,使地面保持干爽整洁,鸡舍中笼架摆设为二列三通,其跨度为8米,使用二层全阶梯自动鸡笼,安装自动饮水设备,现所改造的鸡舍其特点具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的双重结合,使得鸡体散热、冬暖夏凉,舍内噪音小,鸡群免受外界干扰,真正达到了标准化养殖要求。
4、积极做好养鸡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我县是养殖大县,仅养鸡专业户就有13846户,今年我局结合课题内容及工作进展情况,开始了第一批养殖霞烟鸡技术人员培训,共有800多人次,分四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雏鸡和种的饲养管理,以及不同阶段鸡龄的鸡舍建选,指导学员注重考虑场地的地形地势,水质资源、土质、气候条件、环境条件、交通条件、供电条件和防疫条件等,聘请了高级畜牧师进行授课,采用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使学员真正学到了标准化养殖专业知识,为实施这个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5、优选了一批霞烟鸡核心群种鸡
根据项目的实施计划,针对我县霞烟鸡受外来鸡影响,致使品种混杂,质量下降,采用了建立小间,分育种等科学方法,优选了第一批较为纯正的霞烟鸡进行提纯繁育,对优选出来的霞烟鸡母鸡实行单笼饲养,做好个体产蛋记录,并尽可能逐个安排好种公鸡的输精对象,对加速选育进程非常有利。在饲养管理方面,根据气候变化特点,季节不同,管理方法不同,并注重早晚温差,控制通风换气量,保持清洁饮水,每天在阴凉时喂料,能使鸡群多吃料,由于实行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现在所优选的霞烟鸡种群生长情况都逐一建立档案,对高产、生长发育良好的鸡选留,其他生长不良的种鸡进行淘汰,通过近一年来的饲养、管理,初步优选出纯正霞烟鸡有1000多羽,收到了预期的目的。
6、根据项目技术要求,我们经常与广西大学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保持联系,今年已经送了四次霞烟鸡共200多羽给他们进行技术研究,同时他们也经常派出技术人员到**科学实验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举办养鸡技术培训班,现已有1000多人掌握了培养优质霞烟鸡的技术要求。
7、加强项目监督,确保项目资金落实。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除了确保区科技厅的经费及时到位外,我们积极与县财政部门进行沟通,经常向他们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争取财政部门更多的资金支持。
四、存在问题
我县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虽然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选育的优质霞烟鸡源苗缺乏,在短期内不能按要求购到足够多的纯正霞烟鸡种苗;
二是养鸡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影响工作的开展。
三是由于这两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霞烟鸡的销售数量和价格下降,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因此对项目的实施也造成影响。
五、今后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切实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工作计划,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积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对霞烟鸡原产地——**石寨镇下烟村进行重点调查,寻找更多更好的优质霞烟鸡种苗。
3、继续开展养鸡技术培训班,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讲课,不断提高养鸡技术人员的素质。
4、加强与广西养禽与禽病研究所联系,争取在技术方面得到他们更多的支持。
5、经常向县政府领导汇报,并与县财政部门保持联系,争取有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
6、加强市场研究,派出强有力的销售队伍,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同时对**科学实验研究所加强管理,争取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从而使我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得更好,同时也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区科技厅下达给我们的科技研究项目。
《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第三篇:济宁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实施方案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科技局、市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等的意见和《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济政办发
[2007]30号),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示范与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富民、惠民”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乡村社区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等工程为突破口,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的科技典型。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重点培育3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15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使示范(试点)区域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科技型涉农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建设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努力成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区域优势特色。围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推进优势主导产品和特色企业向示范(试点)区域集中,建立企业研发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培育特色优势名牌产品,形成产业群(链)。
(二)坚持技术综合示范。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形成多种科技活动整体推动示范(试点)的格局。
(三)政产学研金民结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政策性引导。优化农村科技创新环境,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到示范(试点)一线创新创业。明确示范(试点)的技术依托单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利用市场机制、产学研结合,为示范(试点)服务。利用农业科技贷款,吸纳民间资本,推动示范(试点)工作。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科技能人”,带着农民干。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协作程度,激发农民对科技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农民使用技术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富民、惠民成果。
四、重点任务和示范内容
(一)重点任务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重点推进七项任务。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实施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一特色”为重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政产学研金民”结合,有针对性
1地引进、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专业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开发综合效益。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围绕农村社区化目标与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农林生态和农民生活环境整治、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建筑、低成本卫生设备和药物特别是中医药、低成本文化设施和民俗文化保全、社区规划建设和村镇优化布局、社区和村镇动态监测和功能提升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的现代农村社区。
3、开展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围绕农村、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应用技术问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示范(试点)单位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解决良种、良法、加工、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建材、节能型建筑、循环生产、农业节本技术、健康种养殖技术、土地修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应用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推广。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市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粮食丰产技术及操作规程,辐射面积100万亩。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构建科技知识进村入户的实时服务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化乡镇科技示范(试点),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技术、社会事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民生活信息化。优化信息服务质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提高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5、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基地(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对示范(试点)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经营能人、技术“二传手”等“科技能人”,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和影响,使周围的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6、构建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多元化方向,结合实际,引导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博览交易会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渠道,建设咨询服务专家队伍,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7、大力发展涉农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拉动农业为目标,鼓励非农企业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培育大宗农产品用户企业,进而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在涉农企业中建立省级研发中心,培育成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示范内容
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分别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科技示范村(试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入户”;加强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育科技型企业。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条件的地方,集成相关技术,发展村级社区。
2、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乡(镇)一基地”,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乡(镇)一服务站”,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或平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一乡(镇)
一课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技术的集成支持,发展生活功能较好的乡镇中心社区。
3、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形成示范样板;加强技术转化和创新,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建成市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县);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功能较完善的中心城镇社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五、申报条件与组织管理
(一)申报条件
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提出了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发展优先顺序、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2.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围绕当地资源的加工利用确定了明确的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代表性和发展基础,发展经验在其所代表的类型内具有推广意义。
3.科技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科技工作特色明显,科技环境优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以上。
4.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科学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原则上要具有“科技能人”或科技型企业带头人。
5.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和政策措施有保障,出台了贯彻落实鲁政办发
[2006]114号、济政办发〔2007〕30号文件的政策性文件,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接领导、科技主管部门具体协调和推动的工作机制。
6.制定了示范(试点)具体实施方案,并配备开展示范(试点)所必须的经费和相应的促进措施,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依托单位优先),方案切实可行,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
7.示范(试点)要首先列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范围;示范县市区(试点)的选择要与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情况、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等结合考虑。
8. 严格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有关土地和环保的要求。
同时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还应当具备以下指标条件:
1、示范县市区(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县级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县域GDP达到100亿元以上,县域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20%以上。
2、示范乡镇(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乡镇GDP达到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50%以上。
3、示范村(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村级经济总量的80%以上。
(二)组织管理
1、申报单位
示范(试点)的建设单位分别为村民委员会、乡镇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建设单位必须具
有明确的技术依托,并编制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技术依托单位合作方案。申报单位为县市区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区域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各建设单位提交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填写审核意见,择优推荐申报市级示范(试点)。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材料进行论证,符合条件的认定为 “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乡镇或县市区(试点)”,并择优推荐上报省科技厅。对已列入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或科技特派员试点单位等优先考虑。
2、支持方式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将以项目为载体,各地根据实施方案选择新农村建设技术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为2-3年,项目承担单位应以技术依托单位和示范(试点)相关单位联合为主。市科技局拿出专项资金,将视组织实施和投入情况,择优支持。
3、实施的评估和验收
1)市科技局对我市的示范(试点)进行宏观指导、动态评估和监督,并统一部署验收。
2)各县市区科技局负责本区域示范(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落实配套支持经费,对示范(试点)进行评价,编制执行情况报告,确保示范(试点)目标的完成。
3)评价和动态评估的重点是任务落实、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市科技局将每年公布评价或评估情况。评价或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相关涉农科技计划对有关市下一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济政办发[2007]30号),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规划及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七大科技支撑工程。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高技术农业和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示范(试点)的突破,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2、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涉农部门以及农业科技园区、涉农大企业制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农企业进入涉农工业领域,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为示范(试点)工作注入活力。
3、设立济宁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专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突出科技支撑作用,开展示范(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贷款,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市科技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优先支持示范(试点)工作。开展示范工作的各县市区、乡镇及村要提供充足的匹配经费,保障任务完成。
4、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开展县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村试点,设立专项,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涉农资金支持。
5、要及时总结示范(试点)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站(页)、标牌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和推广。对在示范(试点)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二○○七年七月十五日
第四篇: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科技局、市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等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XX]30号),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示范与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富民、惠民”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乡村社区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等工程为突破口,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的科技典型。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重点培育3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15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使示范(试点)区域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科技型涉农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建设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努力成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区域优势特色。围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推进优势主导产品和特色企业向示范(试点)区域集中,建立企业研发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培育特色优势名牌产品,形成产业群(链)。
(二)坚持技术综合示范。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形成多种科技活动整体推动示范(试点)的格局。
(三)政产学研金民结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政策性引导。优化农村科技创新环境,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到示范(试点)一线创新创业。明确示范(试点)的技术依托单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利用市场机制、产学研结合,为示范(试点)服务。利用农业科技贷款,吸纳民间资本,推动示范(试点)工作。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科技能人”,带着农民干。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协作程度,激发农民对科技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农民使用技术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富民、惠民成果。
四、重点任务和示范内容
(一)重点任务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重点推进七项任务。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实施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一特色”为重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政产学研金民”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专业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开发综合效益。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围绕农村社区化目标与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农林生态和农民生活环境整治、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建筑、低成本卫生设备和药物特别是中医药、低成本文化设施和民俗文化保全、社区规划建设和村镇优化布局、社区和村镇动态监测和功能提升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的现代农村社区。
3、开展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围绕农村、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应用技术问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示范(试点)单位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解决良种、良法、加工、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建材、节能型建筑、循环生产、农业节本技术、健康种养殖技术、土地修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应用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推广。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市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粮食丰产技术及操作规程,辐射面积100万亩。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构建科技知识进村入户的实时服务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化乡镇科技示范(试点),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技术、社会事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民生活信息化。优化信息服务质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提高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5、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基地(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对示范(试点)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经营能人、技术“二传手”等“科技能人”,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和影响,使周围的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6、构建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多元化方向,结合实际,引导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博览交易会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渠道,建设咨询服务专家队伍,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7、大力发展涉农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拉动农业为目标,鼓励非农企业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培育大宗农产品用户企业,进而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在涉农企业中建立省级研发中心,培育成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示范内容
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分别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科技示范村(试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入户”;加强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育科技型企业。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条件的地方,集成相关技术,发展村级社区。
2、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乡(镇)一基地”,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乡(镇)一服务站”,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或平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一乡(镇)一课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技术的集成支持,发展生活功能较好的乡镇中心社区。
3、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形成示范样板;加强技术转化和创新,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建成市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县);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功能较完善的中心城镇社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五、申报条件与组织管理
(一)申报条件
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提出了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发展优先顺序、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2.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围绕当地资源的加工利用确定了明确的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代表性和发展基础,发展经验在其所代表的类型内具有推广意义。
3.科技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科技工作特色明显,科技环境优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以上。
4.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科学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原则上要具有“科技能人”或科技型企业带头人。
5.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和政策措施有保障,出台了贯彻落实政办发[XX]114号、政办发〔XX〕30号文件的政策性文件,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接领导、科技主管部门具体协调和推动的工作机制。
6.制定了示范(试点)具体实施方案,并配备开展示范(试点)所必须的经费和相应的促进措施,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依托单位优先),方案切实可行,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
7.示范(试点)要首先列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范围;示范县市区(试点)的选择要与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情况、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等结合考虑。
8.严格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有关土地和环保的要求。
同时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还应当具备以下指标条件:
1、示范县市区(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县级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县域gdp达到100亿元以上,县域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20%以上。
第五篇: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摘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基地建设是国家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而确定实施的农业项目。文章就任丘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仅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高旭忠,李艳蒲.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1):4-5.2015、2016年任丘市被河北省农业厅确立为18个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基地之一。两年来,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转化、示范、集成创新研究,建成了一个集先进技术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基地。
一、创新基地建设情况
按照河北省农业厅召开的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座谈会和《河北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精神,任丘市农业局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召开项目建设论证会进行研究磋商,根据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方向。创新基地设在任丘市农业局原种场。基地分别与荷兰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合作,首次引进设施蔬菜椰糠(无土)栽培模式、具有国家专利技术的新型棚体(12 m跨双层保温温室、18 m跨双层拱棚、10 m跨新型无立柱保温温室)、新型保温材料(保温棉被、棚膜)、新型钢梁拱架、自动施肥灌溉机,集成示范优型棚体设施、无土(椰糠)栽培模式、精准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温室物联网技术、茄果类新品种等。
通过严格管理,有效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新建扩建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学员宿舍、云平台工作室,建设了高标准的园区道路;完成了园区环境改善及老旧棚体整修改造;组建了专家?F队;成立了农技推广服务队;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习3次,召开现场观摩会5次,培训人员600余人,接待附近县市区及周边省市参观学习300余人。示范基地已经具备技术集成创新、科研培训、开发示范、生产加工、辐射带动五大功能,正逐步成为集种植、加工、生产、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样板[1]。
二、取得的成效
1、基地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不断增强
为做好全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找准产业发展瓶颈,确立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科技集成创新基地。与江苏绿港、荷兰瑞克斯旺公司深度合作,引进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专利技术产品(自动施肥机、无土栽培基质和一种用于制造温室骨架的钢梁等);与北京中农富通公司合作,引进温室物联网技术,通过采集温室内温度、光照、湿度以及栽培基质的温湿度,实现温室小气候手机和电脑的终端控制;建立产品追溯系统,搭建电商网络销售平台。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物联网的引进示范,实现基地集成创新功能,提升了推广服务能力。
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在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同时,创新基地开展了示范观摩与技术培训。基地多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生产实践,举办现场观摩和农业科技培训,培训技术人员300人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习2次,召开现场观摩会2次,参加人员达500余人次。接待江苏、山东、青县、肃宁、北京等省市参观人员150余人次。印制和发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图册5000份,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
3、农业决策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为更好地促进全市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基地专家团队优势,积极走访调研,研究掌握区域内农业相关产业(产品)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搜集有关政策措施,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其中编写的《任丘市农业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任丘市京津冀城镇体系规划专题调研内容》获任丘市委、市政府及沧州农牧局肯定并采纳。
4、创新基地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通过组织周边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创新基地的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工作得到了示范与推广,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基地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省内外多个县市来基地参观学习[3]。
三、主要做法
1、成立组织,强化领导干预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任丘市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广电及相关乡镇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基地管理办法、专家团队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领导小组对创新基地的建设作出整体规划,从政策和机制上保障了基地建设的顺畅进行。同时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科技档案、文件资料的管理,项目进展、阶段成果的宣传工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项目协调推动会,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2、整合资源,推进部门协作
为提高工作效能,加快基地建设进度,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市农业局协调各部门,调整资金安排,加强农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向创新基地倾斜整合。自筹资金100元万元用于建设新型棚体,还整合了其它项目资金共计26万元。通过各方面资源与项目资金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成创新示范基地的技术集成、科技创新、示范展示、成果转化的作用。
3、建章立制,确保规范运行
为了确保创新基地规范运行,先后制定了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基地专家团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各参加单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基地建立了12人的专家团队,聘请省内外蔬菜栽培、植保、育苗等方面的专家,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参与基地和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基地建立了8人的农业科技服务队,服务队人员实行分棚负责制,确保蔬菜日常生长管理工作以及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落实工作。
4、专帐管理,规范资金使用
为加强和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了《任丘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项目资金专账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方向,保证合理、合法、合规使用资金。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在创新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工程类项目招标程序了解不够充分,加上财政评审与招投标环节用时较长,导致部分项目建设内容进度缓慢,建议主管部门简化程序,加速推进[4]。
2、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员老化,接受新事务能力差,建议引进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
3、创新集成技术不成熟
目前,项目的创新集成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须围绕基地发展需要,进一步引进并集成创新一批技术,提升全市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同时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加快蔬菜产业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唐珂.发挥政策聚合效应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1-3.[2] 新 农.2014年在全国建设100个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J].农业装备技术,2014,05:1.[3] 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4] 康永兴.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