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思路的落实问题
浅谈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思路的落实问题
摘要:千阳县年种植小麦15万亩,对小麦产量威胁上,地下害虫,吸浆虫,条锈病和杂草居于主要地位。2001年以来,病虫草害发生趋于加重之势。符合我县现阶段的防控思路是在统防统治示范带动下的群防群治。
本文要总结的是困扰这一思路落实的的原因,提出来源于先进村组的启示——即“县政府加强对镇政府的考核,以解决精心组织的问题;县财政给予专项资金,以解决保障防治措施真正落实问题;建立机防队奖补机制,以扩大统防统治对群防群治的带动,全面扩大防治面积和提高效果”。
一、需要预报和防治的病虫害种类
近十年来,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病虫草害种类较多,但农民思想上真正重视的,愿意进行防治的主要是“两虫一病和杂草”。从这个现实实际出发,承担预测预报的县植保站重点明确,履行“搞情报,出主意,想办法,抓队伍,搞指导”5项职责,突出“及早预报,准确预报,及时发布,广泛告知”的特点,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为政府指导防治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也为农民实际准备防治,参与防治给与了技术指导。
我们把专业口径和农民习惯结合起来,对“两虫一病和杂草”进行定性:
1、毁灭性灾害:地下害虫。2004年秋播前调查虫田率68%,亩虫量2816.4头;2005年同期虫田率79%,平均亩虫量3013头;2006年同期虫田率89.2%,平均亩虫量3328头;2007年同期虫田率91.3%,亩均虫口数8196头,最高达27600头;2008年同期平均虫田率87.5%,平均亩虫口数6240头;2009年同期全县平均虫田率81.9%,平均亩虫口数5954头。
2、严重减产性灾害:条锈病,吸浆虫。条锈病每年都在4、5月的连阴雨后发生,流行。2005年到2012年的8年间均有小麦条锈病发生,主要在川塬种植区。其中2009,2010,2012年偏重发生,每年发病面积1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近70%。开春升温较晚的深山区比较安全。吸浆虫在2012年较重发生。
3、减产性灾害:杂草。近几年来,麦田杂草发生量一直居不下,重茬地密度较大。小麦播种后,即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草田发生率都是100%,平均亩杂草量为21.8万株,最高40.5万株。在来年春季,麦田平均杂草率达40%,其中山区达85%以上,亩杂草量平均15万株。夏季(6-8月)麦田夏闲地主要有打碗花、刺笕、藜、麦青等,平均草田率80%以上,亩杂草量18万株,最高30万株以上。千阳县2005—2012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记载表 年份 气候特点 主要种植小麦品种 发生面积 程度
2005 冬季干旱春季少雨 长旱
58、西农928、小偃22等 9.4万亩 偏轻 2006 冬春属正常年份 长旱
58、西农928、小偃22等 8.5万亩 中度 2007 冬春属正常年份 长旱
58、西农928、小偃22等 9.59万亩 中度 2008 冬季大雪春季干旱 长旱
58、西农928、小偃22等 3.6万亩 轻度 2009 冬季正常春雨偏早 长旱
58、西农928、小偃22等 10.8万亩 偏重 2010 冬季干旱春雨偏多 长旱
58、西农928、小偃22等 10.1万亩 偏重 2011 冬季少雨春季久旱 长旱
58、西农928、小偃22等 10.1万亩 偏重 2012 冬季正常春雨偏迟 长旱
58、西农928、小偃22等 8.8万亩 偏重
二、危害时段与损失估算
1、地下害虫:出苗到拔节期;造成单株死亡,几行死亡,成块死亡。对每亩产量的损失在25%以下;25%——50%,以及50%以上。
2、吸浆虫:灌浆成熟期;减少籽粒的重量;对每亩产量的损失在5-10%;10-20%;20%——50%,以及50%以上。
3、条锈病:拔节期到灌浆成熟期,造成茎叶死亡,光合作用面积减少,籽粒重量减轻;对每亩产量的损失在5-10%;10-20%;20%——50%,以及50%以上。
4、杂草:全生育期;侵占小麦土壤养分的供应量,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程度。对每亩产量的损失在5-10%;10-20%;20——30%。
三、定点定期预测预报的设置
(一)设置观测点
根据我县小麦分布区域的地貌特点,参考病虫草害的发生、传播的地域特点,设想海拔在900米以上的北部山区(大湾岭以北)暂时划为轻发或免疫山区,不设立观测点;全县对“两虫一病一草”实行合并设立10个监测点。塬区自西向(与陇县接壤——与凤翔县接壤)东设立5个监测点——南湾岭村,双庙塬村,曹家塬村,闫家村,刘家塬村。川道设立5个监测点——屈家湾村,裕华村,段坊村,惠家沟村,黄里村。
(二)设置依据与用途
1、南湾岭村:西北气流传播的条锈病侵入的第一站;传统农家肥使用区,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常发村。
2、双庙塬村:传统农家肥使用区,有桑园分布,吸浆虫首发村,冬前容易发现条锈病的村。
3、曹家塬村:桑园,果园,小麦交叉村,养殖场集中区;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常发村;抗病品种推广面积不大,冬前容易发现条锈病的村。
4、闫家村:桑园,菜园,小麦交叉村,养殖场集中区;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常发村;拔节期容易发现条锈病的村。
5、刘家塬村:冬前容易发现条锈病的村,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常发村。
6、屈家湾村:川道与陇县接壤村,西北气流传播的条锈病侵入的第一站;农家肥使用传统区,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常发村。
7、裕华村:菜园与小麦交叉村,养殖场集中区;地下害虫和杂草的长发村;冬前容易发现条锈病的村。
8、段坊村:冬前容易发现条锈病的村,灌浆期严重发生的村。
9、惠家沟村:南山脚下,冬前容易发现条锈病的村。
10、黄里村:与凤翔县交界村,温度高于全县其他村,条锈病易发现的村。
(三)定时预测、预报
1、地下害虫:9,10,11,12,3,4这6个月每月月初一次。
2、吸浆虫:10月,4,5,6共4个月。10月,4月一月一次。5月,6月一周一次。
3、条锈病:11月,12月各一次;4,5,6三个月每半月一次。
4、杂草:9,11,12,3月这4个月每月月初一次。
四、响应体系的建立与工作制度
1、预测预报体系:县植保站主导,村、合作社的科技示范户观测上报。
县植保站分析周边县区预报信息,深入定点村调查,接收村、合作社的报告,建立资料数据记录,综合分析,做出预报;或者发布重大疫情警报。
(1)常规预报:上报市级植保站,同报县农业局,送各镇政府。
(2)疫情警报:上报省市植保站,同报县农业局转县政府,经政府统一发布疫情警报,告知全县各级政府和组织,机防队和村民。
2、动员指挥体系:县、镇政府成立“农作物重大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县政府主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农业局,财政局,公安局,供销社,广电局等为成员单位。农业局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在村级,以村主任为组长,各组组长为成员,执行防控任务。在职责与协作明确以后,要执行工作制度。
(1)县级政府负责:发布警报,制定方案,开会动员,落实责任,督促检查,推广经验,考核奖励。
(2)县农业局负责:调查情况,提出意见,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具体进行指导,制定和兑现对镇政府的奖励政策。农技中心负责兑现各村机防队的作业补助。
(3)疫区政府负责:确定疫区范围,动员农民参与。组织防控队伍,实施防控作业。考核各村和机防队的防治作业完成情况,兑现给各村委会奖补政策。
3、技术服务体系:县,镇,村,合作社成立统防统治组织,承担技术培训、物资器械装备、使用、维修任务。
按照每台喷雾器作业300亩预算,全县15万亩小麦应装备500台机动喷雾器,500名机防队员。98个村平均5台5人。具体应按照小麦面积设置人数和喷雾器数量。
五、防治经费的来源
1、防治经费要作为每年的预算,尽早到位。疫区面积按历年平均面积设定为9万亩,防治费按照每亩15元的标准筹集,总量为135万元。
2、按资金来源渠道:上级防治专项补助80万,县财政补助10万,农民自筹45万。——只有县上拿钱了,领导才会重视和检查。只有领导检查了,下面才会去抓。
3、按用途分:药物、器械、燃油共计90万元,应由财政负担;人工费用每亩5元共计45万元,应由种小麦的农户负担。
4、财政资金由县级农技中心使用,负责报账;人工费用由机防队向受益农民直接收取,每亩标准由县物价局与县农业局发布最高限价,农户与机防队协商确定。要考虑路途距离,供水难度等因素。
六、物资器械的配备
2008年以来的5年间,我县由县植保站负责,已经装备了300多台机动喷雾器,配备到60多个重点村组。目前大部分可以正常作业,少数报废。总的来说,需要继续装备,不断发展。要认定合法的维修点。
装备新的村级机防队,要坚持以下原则:
1、村组干部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完成作业任务坚决,历年防治业绩突出;
2、有热心集体事业的机防队员,接受过县级正规培训,作业质量高,面积大,效果好,无事故,收费合理,村民反映良好;
3、农民配合积极,防治效率高;
4、属于疫情重发区域;
5、小麦高产创建区域的重点村、组。
机防队所需的药物,喷雾器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确保质量和安全。
七、防治的组织培训培训要早安排,早实施;分层次,多形式进行。
1、领导层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镇和重点村组的干部,由农业局负责召集培训。内容主要是疫情通报,防治方案,补助政策,奖罚政策,领导责任,一般常识。
2、机防队员培训:县,镇,村所有机防队员参加,由农技中心召集培训,可以分期分片进行;内容以防治专业知识和配药方法,喷雾器使用为主,分理论培训和现场操作进行,简单考试,确认作业资格。还要设立职业道德和安全培训内容,明确作业质量,服务态度,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各镇在培训时,县大队给予指导和帮助。全面作业时,县机防队要深入田间检查指导,纠正错误,排除故障。
------------机防队员常识
1、身着防护服,口罩,手套,戴眼镜;
2、检查机械,再加油启动调试,最后加水,兑药;
3、兑药要用专用杯子工具,看清比例要求,先兑母液,给药箱加好一半水,倒入母液,最后给药箱加水,直到加满,拧紧盖子。
4、作业完成后,燃油、残留药品要清理干净;用清水清洗3遍,污水倒入农田内;
5、药袋,药瓶子要全部收回,集中深埋;
6、接触农药的所有人,要用肥皂水清洗皮肤;
7、防护服用完,要洗净,晾干,单独保存;
8、要填写作业档案卡,记录药品的销售者,生产者的名称,地址,电话。
——————我县机防队员作业常见问题:
1、燃油比例不准,机油过重,启动汽油机困难;
2、兑药步骤错误,直接将药物一次加入药箱水中;
3、走向错误,迎风前行,药物雾气笼罩机防队员身体;
4、喷管左右摇摆,方法不对。正确的是:作业人员站在上风头,顺风隔行前行或者后退;不应该将喷头对着作物喷雾和沿着前进方向左右摇摆;
5、喷雾器不保养,不进行上润滑油,不放掉残留燃油,也不做到3次清洗药箱,药管,喷头等;
6、不填写《用药档案记录卡》。(参考《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农业行业标准NY/T1276---2007》)
3、农民培训:以电视讲座,专题片播放为主要形式,动员农民参加防治作业,告知疫情危害,防治时间,防治方法,药后注意事项,最高限价,配合机防队作业等。
八、统防统治的组织与实施
从近年来的实际来说,我县小麦重点要抓好4次集中化学防治行动。7月与深翻灭茬相结合施入地下害虫防治药物;9月与播前整地相结合再次施入地下害虫防治药物;11月全面开展化学除草;来年5月初,旗叶展开后集中进行以条锈病为主的“一喷三防”行动。现在的问题是高产创建村镇和示范点的统防统治组织有力,落实到位,效果较好。全县面上的群防群治动劲不太大,防治率不高。需要探索激励机制打开局面。
1、以省市政府文件为依据,县政府建立对镇政府的考核通报与奖励处罚制度,使行政推动正常发挥作用。
2、县级财政每年列出防治专项资金10万元,支持防控领导小组的工作。
3、注重发挥农技中心的作用,为考核等提供业务依据。
4、对疫区农户实行药物补助。
5、对先进镇村实行奖励,对造成疫情损失的镇村进行批评通报。
6、上级专项资金中,划出一部分对镇村组主管干部和机防队进行绩效考核奖励。
九、防治效果的评估
效果评估是县植保站的职责之一,目的是检验机防队作业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摸清药物防治效果,评估投入产出比率;发现先进典型和存在问题,探索改进途径和措施。为考核奖罚提供依据。
1、地下害虫:秋播施药,拔节期间调查评估。
2、吸浆虫:起身前首次施药,扬花期前喷雾施药,10天内评估。
3、条锈病:拔节后期旗叶展开前喷雾施药,扬花期评估。
4、杂草:冬前11月上旬喷雾,春季返青期喷雾,拔节期评估。
评估报告应该上报县级领导小组和上级植保站。可以公开的,发至镇政府。
十、典型经验的推广
1、地下害虫的发生具有区域性,这几年集中在养殖村和蚕桑村,搞得好的如:闫家村,新西村,屈家湾村等。主要是镇村在秋播培训时发出警报,出台严厉政策,统一采购药品发放到户,整地时施药。村组干部严格检查,农户之间互相监督。
2、吸浆虫的发生具有地域普遍性和年代偶发性,2012年5月连阴雨后流行,较重发生。段坊村做的较好,主要是重点组组长强力组织,农户参与协作,机防队统一喷雾防控。
3、条锈病的发生属于历年常规疫情,每年都在防治。2012年发生较为严重。朝阳村,南寨村,董坊村,裕华村等防治面积大,时间长,效果明显。主要是高度重视,准备充分,行动迅速,统一组织,坚持到底。
4、杂草:我县常规的灾害之一,群众有防治习惯,流动防治队员作业面积大,农民自己防治的很多。现在主要是蒿类杂草防治效果不好,需要试验新的药品。
第二篇: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总结
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3万亩总结
由于去年冬季与今年春季干旱天气的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较缓慢、抗逆能力减弱,对于各类病虫害的浸染极为有利,小麦赤霉病、蚜虫、红蜘蛛等主要病虫相继发生为害。根据***市***区小麦产业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单位***镇于4月28日-5月15日在***村、***村等5个村开展了3万亩小麦统防统治工作,取得良好效益,经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防效高达85%~95%,比农民自防区的防效高10%~15%;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亩防治成本为10.4元~17.3元,比农民自防区减少2.7元~6.2元;亩挽回损失为23.2公斤~56.9公斤,比农民自防区多挽回损失4.7公斤~11.3公斤。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促进项目区小麦“统防统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统防统治”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我镇小麦统防统治”工作。并同时成立了“统防统治”技术指导小组、后勤保障组,负责小麦中后期“统防统治”的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宣传及指导、后勤保障等工作。向项目村下发了《关于做好小麦中后期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小麦中后期“统防统治”工作的通知》,将任务及时分解到村到户,抽调专业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搞好小麦后期的“统防统治”工作。
2、加强监测预警,及时上报病虫情报。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农作物病虫调查规范和市、区植保站的监测要求,密切监测小麦中后期各种病虫的发生动态,特别是近期小麦各类病虫的发生动态,安排人员,坚持病虫监测调查,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和上一级业务部门报告病虫信息,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如有重大病情,随时上报,确保信息畅通,为各级领导决策部署,为群众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治提供科学合理依据。4月28日-5月20日多次召开了小麦“统防统治”现场会,发布病虫情报2期,科技下乡12次,发放技术资料3200份,培训7场次,累计培训农民5000人次。并设立病虫防控办公室,公布值班电话,以便群众咨询。
3、强化经费监管,做到专款专用
对上级划拨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经费要严格监管,按任务分配,做到专款专用,并扶持其它专业统防统治专业队,不断壮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实行“统防统治”工作的“五统一”
(1)、统一技术培训:在***镇统防统治现场对项目区农民统一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小麦后期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技术、机动喷雾器使用及维修保养技术,让农民掌握小麦后期化学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等。
(2)、统一供用药品:通过询价、回函、竞标方式,确定***市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中心为中标企业,免费供应到村,由村供应到农民手中,供应的农药品种有:山东瑞丰20%氰戊马乳油、山东瑞丰50%井冈三唑酮、河南辉风10%咪蚜胺
可湿性粉剂、安徽神农公司叶面肥(金穗宝)。***区***镇小麦产销协会负责防治用药及时供应并确保药品质量合格。
(3)、统一施药机械:由烈山区古饶镇小麦产销协会无偿提供100台机动喷雾器,并成立机防队8个,防治面积5000亩。其余25000亩由古饶镇小麦产销协会提供机械防治,统一调配使用,确保3-5天施药一遍。
(4)、统一施药时间:根据气象部门预报,结合我镇小麦田间生长发育情况,施药时间定在4月28-5月15日。每天施药时间定在9:00-18:00。
(5)、统一施药技术:
预防小麦赤霉病亩用50%的井冈三唑酮50毫升;防治小麦穗期蚜虫亩用20%氰戊马乳油50毫升+10%咪蚜胺可湿性粉剂20克;
叶面施肥亩用60毫升。
上述三种药品统一混配,采用二次稀释法,现配现用,亩用水量为22千克,均匀喷雾。
2010年6月10日
第三篇:小麦吸浆虫防控迫在眉睫
小麦吸浆虫防控迫在眉睫
2012-4-26 8:12:47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隐蔽性极强的毁灭性害虫,一旦大面积发生,需要5至7年才能基本控制,做好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工作则显得非常重要。为此,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陈新宏。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又叫麦蛆。其幼虫吸食麦粒的浆液,造成瘪粒,可导致小麦减产30%左右,严重时造成绝收,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因其虫体小、发生和危害隐蔽、防治关键时期短而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陈新宏指出。
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越冬吸浆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来年3月下旬至4与中旬幼虫在浅土层中化蛹。小麦抽穗期吸浆虫化蛹出土,然后选择在抽穗而未扬花的麦穗产卵,一般3天后孵化。幼虫孵化后从颖壳缝隙钻入麦粒内吸食汁液,造成麦子秕粒,导致减产。为害15~20天后发育成熟,便坠入土壤,在10厘米左右深处结茧越夏、越冬。“幼虫孵化期与小麦扬花灌浆期基本吻合,这种产卵习性是构成同一地方不同地块和品种间危害有轻重之别的主要原因。”陈新宏说。
抓住影响因素进行有效防治
陈新宏说,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条件、小麦的品种、轮作与栽培方式、土壤等。要根据影响其发生的因素进行防治更为有效。一般来说,我们可采用三种方式进行防治:
1.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麦芒长、多刺、小穗排列整齐、颖壳厚、扬花期短而整齐、籽粒表皮厚的品种,对吸浆虫成虫的产卵、幼虫入侵和为害均不利。选用这些品种,能有效预防吸浆虫害发生。
2.轮作倒茬。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使吸浆虫失去寄主,对降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
3.药剂防治。陈新宏说,在五一前后,推行一喷多防技术,实施小麦病虫兼治,即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合喷雾,能达到防病、治虫、增产的目的。杀虫剂选用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吡虫啉等。杀菌剂选用烯唑醇、戊唑醇、粉锈宁等。叶面肥则选
用0.2%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产品使用说明,按比例进行混合喷施,同时可加入微肥等混配成药液。
最后,陈新宏建议广大种植户,在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各个时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到提早发现,及时防治,以免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第四篇:勃利县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勃利县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水稻是勃利县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些年,病虫害的问题严重制约水稻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年的水稻病虫害防治中,苗期和中后期水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较广,病害略重于常年,虫害轻于常年。其中,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水稻螟虫发生为害严重。为此,提升水稻产量,重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苗前防治
水稻播种期做好床土的消毒工作,在正式进行播种之前,建议对床土进行消毒工作,一般可以选择敌克松加兑适量的水,对床面进行均匀喷洒,效果理想。防控措施
2.1 农业技术
对二化螟虫源基数进行控制。及时消灭越冬虫源;如果存在被害株,应及时将其拔除,这样一来,能够将害虫量有效减少,同时能够对幼虫转株为害的现象进行预防。对菌核进行及时打捞。插秧以前,需要对菌核进行及时打捞和集中烧毁,通过这一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病害株率。加大水肥管理力度。在对水稻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应对氮肥用量进行严格控制,灌溉过程中采用间歇灌溉法,通过“浅-湿-干”的方式为水稻的健康生长创建一个优质的环境,这样一来,水稻自身抵抗纹枯病以及稻瘟病的能力将有所提升。稻田应构建浅水层,确保田间的湿度相对较低。杂草在池埂和水渠当中应被彻底割净,确保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具有良好地透光性和透气性。将患病稻草及时地进行销毁,从而将田间菌源大大减少。在早追肥的过程中,不可以使用过多的氮肥,同时应适当使用钾、磷肥。做好通风炼苗工作,对青枯病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
2.2 物理防控技术
灯光诱杀技术的应用。在对水稻二化螟等害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灯光诱杀的方式,此时可以对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应用。一盏频振灯可以对3.33hm2稻田中的二化螟等害虫进行有效地诱杀。在开灯诱蛾时,需要在6月底至7月底这段时间内进行,时间通常为每日19:00至次日06:00。通过这一措施,能够给将田间害虫产卵量有效降低。性引诱剂法的应用。在对二化螟雄蛾进行诱杀的过程中,可以对性引诱剂进行应用,这样一来雌蛾就不会正常进行繁殖,从而达到减少下代基数的目的。也可以将诱捕器放在稻田中,主要在二化螟羽化盛期对害虫进行诱捕,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将一个诱芯装设于诱捕器内部,同水稻相比,诱捕器应更高,二者之间应形成30cm的距离。生物技术
稻鸭共栖法。在稻田中养殖鸭子,鸭子以成虫、幼虫和虫卵为食,通过稻鸭共栖法,能够降低二化螟发生的概率,菌核被啄食的过程中,菌丝无法正常生长。同时鸭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践踏、啄食杂草及其嫩芽,因此稻鸭共栖法具有一定的除草功能。应用枯草芽孢杆菌有助于预防稻瘟病。在对水稻穗颈瘟病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可以对1000亿活芽孢或者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进行应用,稻田中应使用的药剂为10g/667m2。
在预防纹枯病时可以使用井冈霉素。在每667m2稻田中可以使用100ml的10%井冈霉素,应用喷雾的方式对药剂进行??洒能够达到良好的纹枯病预防效果。化学技术
做好田间的调查工作,一定要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进行繁殖。大量的生产实践活动表明,在水稻分蘖盛期到孕穗的初期,发病率可以说在10%~15%,因此一定要及时用药物进行防治。至于具体施药的次数,务必要根据实际的患病情况来决定,如果发病是在孕穗期前的话,那么用药次数一般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是在分蘖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或者是到了孕穗初期的时候,建议用药分为两次进行,也就是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各进行一次用药。需要注意的是,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有适量的田水,一般是6~7cm即可,而且水分最好是能够维持四天到五天的时间。喷洒药剂的时候,部位最好是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而井冈霉素、多菌灵以及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纹枯利乳剂以及粉锈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要注意控制好浓度和剂量。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蝼蛄是水稻秧苗期间威胁其健康生长的主要地下害虫,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在每667m2稻田中使用100g40%的辛硫磷乳油,将其加工呈毒饵并在膜内使用,也可以将其加工成毒土,在床面上进行均匀播撒。潜叶蝇防治。插秧前1d,应在每100m2的稻田中对6g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或者6g75%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将其同2.25kg的水进行混合,并喷洒于茎叶处,确保秧苗在带药的情况下向本田移栽。
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大病虫害防控力度,有助于增加农业经济收入。但是一味地使用高毒农药,不仅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威胁,也将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地破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各地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综合利用绿色防控技术,才能够在高效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上,为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收入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154600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种子管理处)
第五篇: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水稻稻飞虱“适时—到位”防控
技术
技术概述:稻飞虱(包括褐稻虱、白背飞虱、灰飞虱)近年频繁爆发成灾,近年年平均发生面积46091万亩次,如果不防治,将造成年均产量损失1794万吨。尤以2005年、2006年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品种(组合)间抗性有较大差异,暴发成灾与气候条件,特别是中、晚稻生长后期(孕穗—黄熟)(炎夏不热、晚秋不凉)有密切关系。
褐飞虱、白背飞虱属迁飞性害虫,需密切注意迁入期和迁入量。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还是传毒媒介害虫,白背飞虱传播南方黑条矮缩病,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防控好这两种飞虱对于防控好三种水稻病毒病具有积极意义。
增产增效情况:可减少用药1~2次,用药成本(包括人工费用)降低30%~60%。增产稻谷45~55千克/亩,每亩增收150~200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稻米品质。
技术要点:
(1)选用抗(耐)虫品种(组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与稻鸭共育等生态控制技术结合控制稻飞虱危害。
(2)选好时间:加强田间虫情调查、监测,确定防治对象田及防治适期(低龄若虫高峰期)。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分蘖至拔节期防治指标800~1000头/百丛,穗期1500~2000头/百丛。
(3)选好药,即选用针对性药剂种类:根据“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防控主害代的前一代,选用阿克泰、烯啶虫胺、吡蚜酮、25%噻嗪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等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主害代高龄若虫和成虫时,采用速效性和持效期长的药剂混用或复配的方式,如吡蚜酮或噻嗪酮+异丙威,或仲丁威或毒死蜱等组合。水稻前期病虫害防治中避免使用菊酯类及其他对天敌影响大的农药,保护田间自然天敌。
(4)喷到位是提高防效的关键:在3龄若虫前施药;用足水量,常规粳稻需施药液50~60千克/亩,对于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等穗期高大、冠层密闭的品种(组合),应加大用水量,并适当增加用药量,每亩施用80~100千克。无水田块可采用敌敌畏拌干细黄土制成毒土撒施,熏蒸作为应急措施。
注意事项:最好用机动喷雾器,一定要用粗雾喷雾于稻株中下部。施药时保持田间浅水层3~5厘米,药后保持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