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规定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更好地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切实重视并抓紧抓好应急管理工作,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 应急管理工作目标。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第四条 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健全机制。把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由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的、各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
(二)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重点建立健全应急预案、风险隐患、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等工作体系。加强培训,做好宣传教育,组织各种演练,增强全民应急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负责,健全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四)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使应急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
(五)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第二章 应急管理领导体系
第五条 自治区应急管理领导体系由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自治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地州市应急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组成。
第六条 自治区应急管理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是自治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设立自治区应急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自治区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研究制定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规划、决策和指导意见;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各类自治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领导各地州市应急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开展需要启动自治区进行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自治区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
第七条 自治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根据自治区专项预案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确定的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在自治区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专项应急预案中规定的职责,负责各相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第八条 地(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各地(州、市)设立地州市应急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在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按职责和权限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应急管理工作,负责处置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地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领导小组)下设地州市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第三章 应急管理工作办事机构
第九条 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工作;负责与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联系工作;负责接收和办理向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督促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有关决定事项和自治区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指导全区应急体系、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和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组织编制和审核专项应急预案,指导各地各部门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应急演练、宣传培训、风险分析、应急资源普查和储备等工作;协调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总结评估等工作。
第十条 自治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相关类别应急预案的起草、演练、宣传与组织实施;负责本行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救援队伍建设、培训、演练等工作;开展专项应急风险分析、应急资源普查,确定危险源,建立专业应急资源储备调用库等;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应急管理委员会、自治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决定的事项;承担所有成员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应急管理委员会报告重要情况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协助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恢复重建和事件总结评估等工作。
第十一条 地(州、市)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承担地州市应急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协调处置职责;接收和办理向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报送的各类紧急重要事项;督促落实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地州市应急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有关决定事项和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负责当地并指导所辖县市(区)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指挥信息平台、预案体系建设;报送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协调应急处置、灾害调查和评估等工作;组织指导当地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资源普查储备、应急保障、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工作。
第四章 应急管理工作办事机构的建设 第十二条 各地(州、市)、县(市、区)设立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业务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所需编制从本级行政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成立或明确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
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相关单位(部门)设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第十三条 各地(州、市)、县(市、区),各相关单位(部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保密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熟悉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知识、分级标准、处置流程和应急预案,能准确地按照领导要求协调处置、上传下达。
第十四条 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将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登记造册,建立工作人员业务联系网络。各地各部门确定、调整、变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时应及时向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十五条 各地(州、市)、县(市、区),各相关单位(部门)要为应急管理工作办事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应急管理工作、办事机构的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中支出。
第十六条 自治区和各应急管理工作办事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第五章 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十七条 预案的编制、修订和演练。各地(州、市)、县(市、区),各相关单位(部门)按照权限级别和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做好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编写、修订、报审和演练工作。自治区总体应急预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以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下发全疆并报国务院应急办备案;自治区各专项预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部门预案报经分管副主席审定后,由部门冠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字样下发,并报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地州级总体应急预案报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地州级专项、部门预案参照自治区审核程序发文后,报当地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备案。
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形式多样的各种演练,检验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好各部门和单位的协调与衔接,锻炼应急管理和救援队伍,总结应急处置和救援的经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实战能力。
第十八条 信息报送工作。各地(州、市)、县(市、区),各相关单位(部门)坚持常规信息日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直报,特事特报,急事急报,为自治区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的顺利展开提供信息保障。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要在发生或发现后2小时内报送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并且随时报送后续信息。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报经领导批准后,立即将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
第十九条 综合应急平台体系的构建。要根据“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平战结合,注重实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基本工作原则,遵循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应急平台建设的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分级建设自治区、有关部门、各地州市、各县市(区)的应急平台。
自治区应急平台要实现与各专项应急指挥平台、各地(州、市)、县(市、区)应急平台的网络联接和应用整合,并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的对接,从而形成自治区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和指挥协调体系,满足值守应急、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视频会商、指挥协调、总结评估等主要功能,全面提升自治区应急指挥能力,保障自治区应急工作的正常开展。
各地(州、市)、县(市、区)应急分平台建设方案要报上一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审核,有关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本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 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的制定。各地各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常见、易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各类职责明确、程序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流程,并与各级各类预案相衔接,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各项处置工作快速、高效、有序开展。
第二十一条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自治区建立以公安消防部位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行业、系统为依托的专业救援队伍,以成年志愿者为主体的临时救援队伍,以及由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和处置单位建立的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基层要充分整合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部队、物业保安、企事业应急队伍和保卫人员、志愿者队伍等几支可以依赖的重要力量,把基层综合应急队伍组建起来。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逐步建立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
第二十二条 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各地各部门在认真总结本地区、本部门以往突发事件发生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切实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风险隐患情况,并实行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健全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
第二十三条 应急资源的普查储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自治区、地方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加强地方物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建立重要物资监测网络,以及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和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
第二十四条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立足于抗防”的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
第二十五条 工作人员的培训。采取培训班、座谈会、学习考察、以会代训、以干代训等方式,每年轮训一次,不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
第二十六条 宣传教育。按照“内容合法、程序规范、政务公开”的原则,面向社会做好应急预案(简本)的发布工作。通过宣传周、宣传日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借助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手册(单)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和避险自救常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应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第二十七条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以建设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为抓手,加强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联动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区各县(市)要全部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基层乡村、社区、企业、学校要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完成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应急预案在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的全覆盖;各县(市)建立1-2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条件的乡镇建立1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第六章 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
第二十八条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预案管理、信息报送、统计普查、专家管理、联系会议、检查评估、考核通报等各项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第二十九条 应急管理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应急管理工作实行信息报告和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建立应急管理信息日报制,重视社会舆情,做好信息汇总和研判分析工作,建立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健全综合应急管理机构与专项应急机构的会商通报制度。
第三十一条 应急管理工作实行预案全覆盖和动态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预案体系,确保街道社区、乡镇村、各类企事业单位预案全覆盖。加强预案动态管理、演练和评估工作,应急预案因机构职责、组成人员、应急资源和危险源等要素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确保同一层面预案和上下级预案之间,在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各个环节有机衔接。
第三十二条 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综合能力评估制度。建立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各种类型、涉及应急管理各项日常工作的数据统计普查表格,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的统计汇总、评估指标,定期综合评估,促进应急管理能力提高。
第三十三条 应急管理工作实行考核评估制度。自治区制定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对各地各相关部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考核并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对相应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及有关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第三十四条 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年会和应急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自治区每年召开一次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总结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的目标任务。不定期召开应急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联系会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搭建民主管理、上下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协调应急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共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十五条 应急管理工作实行专家咨询制度。制定自治区应急管理专家工作规则,确保专家组研究咨询工作有效开展,进一步发挥技术咨询和专家咨询指导作用,完善政府、专家和公众三结合的决策机制,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第七章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运行机制
第三十六条 各地(州、市)、县(市、区),各相关单位(部门)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调查评估及恢复重建机制。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托政府及有关部门、专业监测机构、监测网点等建立预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通过对信息和舆情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准确面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第三十八条 事发地人民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和职责权限,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初步判断事件类别和级别,立即启动相关预案进行处置,确需升级的逐级上报。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畅通应急指挥处置的程序和渠道,做好各类协调、处置工作,整合各类资源,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应急指挥顺利展开和处置措施扎实到位。
第三十九条 自治区有关部门会同事发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综合调查与评估。自治区应急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面评估。调查与评估的情况要以书面形式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
第四十条 恢复重建工作由事发地地州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负责,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需要自治区援助的,由事发地地州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提出请求,自治区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提出解决建议或意见,按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条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十条规定
25日下午,新疆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常委会十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主持会议。
会议一致同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根据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结合新疆实际作出的十项规定。
一、自觉加强学习
自治区党委常委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完善集体学习制度,自治区党委中心组一般每2个月举行一次集体学习,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改进调查研究
常委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和各族干部群众中进行调研,到基层调研每年应不少于40天。要轻车简从,尽可能集体乘车;减少陪同和随行人员,不搞层层陪同;简化接待,不以任何形式悬挂显示欢迎标语,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刻意摆放花草,不组织专场文艺演出。不提前打招呼,不给基层干部和群众增加负担。
三、精简会议活动
切实改进会风,减少会议数量,提高会议质量。全区性的会议尽可能采取电视电话或视频会议方式。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议。从严控制以自治区名义在首府以外地州市召开全区或区域性会议。坚持开短会,坚持讲短话、讲实话,力戒空话、套话。认真清理规范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认真清理整顿各类面向基层的检查考核评比达标活动。
四、精简文件简报
切实改进文风,严格控制文件简报数量。凡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已全文公开播发见报的、没有实质内容或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再发文,可长可短的文件一定要短。部门发文能解决的,不联合发文;部门联合发文能解决的,党委、政府不印发,不转发。
五、规范出访活动
合理安排、从紧控制常委出国(境)考察访问。有针对性地精心组织赴内地考察活动。到对口援疆省市对接工作要注重实效,从严控制人数和次数。出访、出区学习考察不搞迎送仪式,严格控制随行人员。
六、改进警卫工作
严格执行中央关于警卫工作的制度,规范使用警力和警用车辆。常委出行不搞交通管制、不封路。公务活动尽量缩短警戒时间,不清场、闭馆,不得停止、限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七、改进新闻报道
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决定是否作新闻报道,常委出席一般性会议和活动不作报道。报道要坚持精简务实原则,有的可刊播短消息,有的只报标题新闻,可综合报道的不分别报道。精简全区性会议新闻报道。减少一般性报道。规范和简化治丧活动和诞辰纪念活动新闻报道。继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手段,加强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同志与群众的直接联系。
八、严格文稿发表
除自治区党委统一安排外,常委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不题字、不作序,不担任社会组织和杂志刊物的名誉职务。
九、厉行勤俭节约
常委要带头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创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对外接待工作用餐不超过45分钟。各地各部门举办会议活动要简约简朴,不发放不必要的文具,严禁发放纪念品。严格执行领导调研和会议活动接待工作规定,不提高接待标准,不安排宴请。自治区区内各单位之间不得用公款相互宴请。
十、坚持廉洁自律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自觉抵制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要带头移风易俗,在办理婚丧喜庆事宜中严格执行自治区有关规定。在住房、用车方面严格遵守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以良好的作风和奋发努力的精神状态当好表率、取信于民。
第三篇:中国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规定
中国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民用航空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危害,规范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民用航空活动的安全与正常,促进民航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制定本规定。
第三条 民用航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民用航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威胁或者危害民用航空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其他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以及为避免或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而紧急组织实施的民用航空活动。
第五条
按照事件发生的性质、过程和机理,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分为以下类别:
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八条 在民用机场内、民用航空器上发生的民用航空突发事件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或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各级民航主管部门”)组织应对,需要时提请国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助处置。在上述范围外发生的民用航空突发事件由事发地人民政府或专业应急处置机构组织应对,各级民航主管部门协助处置。
第九条
在民用机场内、民用航空器上发生的民用航空突发事件,构成特别重大或重大民用航空突发事件的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组织应对;构成较大或一般民用航空突发事件的由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组织应对。
组织应对民用航空突发事件的各级民航主管部门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事件的严重危害时,应当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采取的应对民用航空突发事件措施,应当与该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保护公众权益的措施。
民航企事业单位及其员工有义务参与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十五条 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民航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应当依据各自制定的应急预案或实际需要,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行动。
第十六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立或指定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值守机构,负责全国、本地区或本单位的民用航空突发事件信息接报、报告和通报工作,协助组织、指挥应急处置活动。
民航应急值守机构之间、民航应急值守机构与国家、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值守机构之间应当建立必要、可靠和稳定的工作联系。
第十七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八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各级民航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针对可能发生的民用航空突发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置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院备案。
㈢ 民用航空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民航专项预案”)
民航专项预案是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别民用航空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民航专项预案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内设机构制定,作为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备案。
㈣ 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地区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民航地区预案”)
民航地区预案是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为应对各类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和在本地区实施民航专项预案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民航地区预案由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制定,报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备案。
㈤ 民航企事业单位应对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民航单位预案”)
民航单位预案是从事或直接保障民用航空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为应对各类民用航空突发事件,依据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民航单位应急预案由企事业单位制定,报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六条 民航企事业单位应当为本单位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第二十八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应当保障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组织、开展针对各级管理人员与专职人员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活动;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用于民用航空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第四章 预测与预警
第三十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单位统一的民用航空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民用航空突发事件的信息,并在上、下级之间,相关单位、部门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加强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
第三十一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收集对民用航空活动具有潜在重大影响的事件信息,分析影响民用航空
㈦ 转移、疏散或撤离易受事件危害的人员与重要财产,并给予妥善安置;
㈧ 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事件危害的场所;
㈨ 检查本单位民用航空突发事件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单位的互联互通情况,启用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单位建立联系。
第三十四条 发布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单位、部门宣布解除警报后,各级民航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第五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三十五条 获悉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发生的单位、个人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或当地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报告。
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获悉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报告,向相关企事业单位通报。
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获悉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发生信息后,应当根据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发地人民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通报。
1或全部应急处置措施:
㈠ 组织有关单位、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应急处置;
㈡ 搜寻、援救受到事件危害的航空器与人员,妥善安置受到事件威胁或影响的人员;
㈢ 控制危险源,划定并有效控制应急处置行动区域;
㈣ 启用备份设备、设施或工作方案; ㈤抢修被损坏的关键设备与重要设施;
㈥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或者限制民用航空活动;
㈦制定并采取、实施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的措施与应对方案,组织应对发生的次生、衍生灾害;
㈧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物资、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
㈨组织优先运送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的人员、物资、设备、工具和受到危害的人员。
第四十一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应对民用航空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当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响应和应急处置过程,并按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二条
组织、指挥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各级民航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向民航企事业单位征用应急处置所需的设备、设施、场地、航空器、其他交通工具和物
3抚恤等工作。
第四十八条
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根据民用航空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情况,制定或向有关部门申请扶持受到事件危害的民航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优惠政策。
第四十九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查明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发生的经过和原因,总结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
第七章 奖 惩
第五十条
各级民航主管部门对在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处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或奖励。对在民用航空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自
****年**月**日起施行。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应急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国突
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2012年5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
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高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臵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设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与成员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各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接受本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设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本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分析、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等职责。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建设。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当设立专项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或者确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物资、应急处臵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等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自治区和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应当建立应急储备金制度,用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客观、准确、真实,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纳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以及有关负责人绩效考核范围,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二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自治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制定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州、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大型活动承办单位以及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根据本辖区、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因机构职责、组成人员、应急资源和危险源等要素发生变化的,应当适时修订。
第十三条应急预案按照下列规定备案:
(一)州、市(地)、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三)街道办事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县(市、区)人民政府备案;
(四)村(居)民委员会具体应急预案,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
(五)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大型活动承办单位以及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具体应急预案,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制定应急管理培训规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综合应急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加强在人员密集场所、社情复杂敏感区域、重点目标等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整体协同处臵能力。必要时可以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演练。综合应急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知识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制度,对实施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形势分析会议制度,制定应对防范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应对专业人才库,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处臵建议。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排查、登记和评估,建立信息数据库,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将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整改情况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采取防范措施,做好先期处臵工作。
第十九条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安全管理规定: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二)配备应急广播、照明、消防设备和其他应急避险器材,注明使用方法;
(三)设臵相应的报警装臵和应急救援设备;
(四)设臵符合要求且标识明显的安全出口、疏散路线和通道;
(五)在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设臵明显警示标识,告知预防和紧急自救方法;
(六)工作人员熟练使用应急设备、器材,了解本岗位的应急救援职责和方法;
(七)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下列单位应当建立安全巡检制度,并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
(一)矿山、冶炼、建筑施工单位;
(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和处臵单位;
(三)供水、排水、供电、供煤、供油、供气、供热、输气和输油管道、交通运输、通信、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的经营或者管理单位;
(四)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特色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管理或者使用单位。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广场、绿地、体育场、公园、学校、医院、影剧院、公共人防工程等场所,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向社会公布应急避难场所的地点、方位等信息。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应当制定紧急疏散办法和程序,在应急避难场所设臵明显的标识和导引图,并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保证正常使用。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一)组建以公安消防部门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二)组建以行业、系统为依托的专业救援队伍;
(三)组建以成年志愿者为主体的临时救援队伍;
(四)协调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和处臵单位,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负责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的部门或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应急救援队伍配臵救援装备,加强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培训演练,并将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人员、装备、培训演练等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备案。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负责、统一调配、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机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应当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突发事件特点,建设自治区级储备基地和储备仓库,保障应急物资和特种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对边远贫困地区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应急物资储备。
第二十四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捐赠物资和资金,提供技术支持。
民政部门、红十字会可以依法向社会公开募集、接收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所需要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以及发放和使用情况,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监察、审计部门对捐赠款物的拨付和使用等情况进行监察和审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监察和审计结果。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二十五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承担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预警预测、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职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应急指挥平台,并纳入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审核,有关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备案。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包括:
(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平台;
(二)自治区有关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
(三)州、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急指挥平台。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监测机构、监测网点等构成的信息收集与报送体系,形成突发事件信息和舆情收集、分析、引导以及快速报送机制。
第二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媒体以及高危行业等单位确定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关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立即对所接报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同时采取必要的处臵措施。
第二十九条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获悉信息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信息,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报送敏感性突发事件信息,不受突发事件分级标准限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具备下列内容:
(一)时间、地点、单位名称;
(二)信息来源、事件类别或者性质;
(三)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以及影响范围;
(四)事件发展趋势及处臵情况;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三十一条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向社会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宣传车等方式,采用多种语言文字向社会发布警报。对通信、广播、电视盲区以及偏远农牧区,应当采取有效方式发布警报。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警报发布后,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相应防御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损害。
第四章应急处臵与救援
第三十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处臵与施救,针对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先期处臵,防止突发事件扩大、蔓延。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配合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处臵工作。
第三十四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应急处臵工作的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派出或者指定现场指挥长,统一组织、指挥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现场指挥长有权决定现场处臵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现场应急处臵工作,调度现场应急救援队伍。
第三十五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除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条规定的应急处臵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下列应急处臵措施:
(一)调集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展开营救,动员、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自救互救;
(二)拆除、迁移妨碍应急处臵和救援的设施、设备或者其他障碍物;
(三)简化财政资金审批和物资调用程序,保障应急处臵所需资金和物资;
(四)本办法规定的其他处臵措施。
应急处臵措施可能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履行表明身份、告知事由、说明理由等程序义务。第三十六条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扩大,同时向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告。
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有本单位人员参与的社会安全事件,本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
第三十七条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侵害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行为等社会安全事件,事发地公安机关应当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进行先期快速处臵,同时按规定报告。
第三十八条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时,自治区统筹部署调动维稳力量,必要时可以实行交通、通信管控等处臵措施。
第三十九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臵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调用其他应急物资、设备、设施、工具。必要时可以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
被征用物资或者场地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处臵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四十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客观、准确、真实公布事件进展、政府措施、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对谣言和不实传言应当迅速予以澄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发生、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
第四十一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通信和交通运输保障机制。
通信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无线电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应急专用频率的电波监测和干扰排查等技术保障。
公安机关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保证参与应急处臵的车辆优先通行和线路顺畅,免收费用,必要时开辟专用通道。应急处臵人员、车辆应配臵规范标志。
铁路、公路、航空部门应当确保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人员、救援物资、救援设备优先运输。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制度,组织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救护队伍进行现场处臵,建立或者确定隔离治疗场所,开展医疗救治、传染源隔离、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四十三条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灾害监控、污染治理以及宣传疏导等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
第四十四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短期恢复与长远发展并重的原则,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制定康复、补偿、抚恤、安臵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十五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设臵过渡性安臵场所,组织开展过渡性安臵工作。
过渡性安臵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设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具备相应的防灾减灾功能;
(三)提供防病防疫、医疗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
(四)保障受安臵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公民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法律和公共文化服务。
第四十六条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公民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实施的应急安臵措施,积极参加恢复与重建工作。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和突发事件评估分析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结束后,突发事件发生地和受影响地人民政府应当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统计、核实和评估,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等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信息报送、预警、应急决策、处臵与救援等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将调查评估情况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应急处臵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始记录等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编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
(二)未制定、适时修订、报送备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
(三)未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排查、登记、监控的;
(四)未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者未开展应急演练的;
(五)未向社会公布应急避难场所的;
(六)未建立物资储备的;
(七)未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调查核实,或者未采取必要处臵措施的;
(八)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事件信息的;
(九)未公布救灾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情况的;
(十)拒不服从现场指挥长的调度和指挥的;
(十一)拒绝或者拖延执行有关应对突发事件决定、命令的;
(十二)未按程序进行应急征用的;
(十三)玩忽职守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的;
(十四)截留、挪用应急专项资金、物资的;
(十五)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歪曲、掩盖事实等手段逃避法律追究,或者包庇对突发事件负有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第五十条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未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遵守有关安全管理规定的;
(二)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维护、管理,保证其正常使用的;
(三)未建立安全巡检制度或者未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的;
(四)未配备相关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或者未做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的。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其他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本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规定
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危急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保障型”的发展目标,切实贯彻“安全为天、风险预控、持续改进、本质安全”的理念,预防和减少危急事件(以下简称“危急事件”)的发生,提高保障生产经营安全和处臵危急事件的能力,控制、减轻和消除危急事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企业正常运营秩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等规章制度,结合集团公司系统实际制定,用于规范集团公司危急事件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规定中的危急事件是指影响企业安全运营,并对企业安全运营构成重大威胁的洪水、地震、山体滑坡、大风、严
-1-
寒、雪灾等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环境污染事件;企业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重大及以上设备事故;火灾事故;发电企业对电网影响较大的事故等。
第四条 危急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危急事件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危急事件的预防、报告、救援、处理、生产及生活的恢复、信息发布等工作。
第六条 危急事件管理工作实行行政正职负责制,各企业行政正职是本企业危急事件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企业的危急事件管理工作。危急事件的管理,要动员全体员工,并积极依靠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做好。
第七条 集团公司系统的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有参与危急事件发生后紧急救援的义务。
第八条 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本部及各分公司、全资、控股公司。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九条 集团公司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简称“应急委”),集团公司行政正职任应急委主任,副职任副主任,应急委成员由集团公司各部门正职和各企业行政正职组成。集团公司应急委下设办公室,常设在安全与科技环保部。
-2-
第十条 集团公司危急事件管理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危急事件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执行政府部门关于危急事件处理的重大部署;
(二)制定集团公司危急事件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集团公司系统危急事件的管理工作;
(三)检查各企业的危急事件应急预案、日常应急准备工作、组织演练情况,指导、协调其危急事件的处理工作;
(四)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集团公司系统危急事件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五)部署危急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处理及生产、生活的恢复工作;
(六)对各企业的危急事件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第十一条 各企业危急事件管理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危急事件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及集团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执行政府部门和集团公司关于危急事件处理的重大部署;
(二)成立危急事件应急委,设立应急委办公室和工作组,构建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应急职责并制定危急事件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发生危急事件后,应急委立即启动应急指挥体系,指挥协调处理危急事件;
(三)针对本企业所辖范围内存在危急事件风险的现场,结合现场可能发生的危急事件的特点,对现场应急工作进行细致分
-3-
工和准备;
(四)根据应急预案,成立不同职能的应急工作组,组建应急队伍,并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和演练。组织日常应急准备工作,负责危急事件发生时的抢险和生产、生活恢复等各项工作;
各应急工作组的职责:
1.抢险救援工作组:负责危急事件现场抢险救援工作; 2.稳定生产工作组:负责危急事件处理期间及后续一段时间的生产稳定和员工队伍稳定工作;
3.综合协调工作组:负责与集团公司应急委、各相关企业、地方政府及有关新闻单位联系,协调、调度各类应急资源;
4.医疗救护工作组:负责对受伤人员采取及时的现场急救,联系医疗机构或急救中心,将伤员转送到医院进行治疗;
5.安全保卫组:负责建立危急事件现场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救援行动、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
6.善后处理工作组:负责伤亡员工家属安抚、慰问和补偿等工作。
(五)及时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和集团公司如实报告危急事件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六)危急事件处理完毕后,认真分析危急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危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形成总结报告;
(七)非生产型企业参照执行本条规定的各项职责。
-4-
第三章 危急事件的防范
第十二条 危急事件管理工作要着眼于预防,防患于未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综合治理,及时排除危险源。
第十三条 各企业要利用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技术监控、缺陷管理等手段,认真开展隐患的排查和监控工作,全面掌握本企业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臵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并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加强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有效防范各类人身、设备事故的发生。
第十四条 各企业对已确定的危险源,应根据其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落实责任制,同时还应建立应急预案,并要求相关人员全部掌握,避免事故发生。
第十五条 各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要求,保证消防设施的完整,并定期检查更换;对防火的薄弱环节要加强监控,防止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十六条 对于洪水、地震、山体滑坡、大风、严寒、雪灾等自然灾害,各企业要根据所在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信息通报,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分析,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对水电站大坝、火电厂灰坝、主厂房等主要建筑物以及主要设备和设施,要及时进行加固改造,达到相关标准,提高抗击自
-5-
然灾害的能力。
第十七条 各企业要加强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做好生产现场和员工生活区的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做好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存放、使用工作,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紧密依靠政府有关部门,防止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第十八条 各企业要根据设备系统、运行方式、所处的地理位臵和自然环境,认真分析存在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发生的危急事件,建立“预案库”,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定期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预案库”的内容,提前做好事故预想,制定应急行动计划和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分类的实际演练。
第十九条 各企业要建立危急事件预警报告制度。当危急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应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并及时、客观、真实的上报集团公司及政府有关部门,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第四章 危急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二十条 危急事件应急预案(简称“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危急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救援行动、降低危急事件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第二十一条 应急预案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6-
三类。
综合预案针对的是各企业的整体,是对各类应急事件处理的共性方式、方法和原则的说明。综合预案要从整体上阐述应急目标、应急原则、应急组织及职责、应急行动的整体思路等内容。各企业必须制定一个本企业的综合应急预案。
专项预案针对的是较为典型的应急事件,例如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等,一个专项预案可对不同工作现场的同类应急事件起到指导作用。企业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条件的各类专项预案。
现场预案是针对特定的具体场所,在详细分析现场危急事件风险的基础上,对应急救援中的各个方面做出的具体安排而制定的应急预案。现场预案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十二条 应急委负责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评审工作,与危急事件应急有关的各部门负责各类应急预案的具体编制工作,应急预案必须通过评审、批准后方可发布使用。
第二十三条 各企业每年对本企业的应急预案进行一次评审,相关部门按照评审意见修订、更新或重新修编应急预案。
当生产工艺、设备设施更新或组织机构调整时必须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使其满足危急事件应急的需要;开展危急事件演练后,相关部门根据发现的问题对应急预案及时修订;每次进行重大危险作业时,提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补
-7-
充。
第二十四条 各企业的应急预案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编制,必须使用统一格式。应急预案由封面、预案批准(发布)的指令性文件、目录和预案正文四个部分组成。应急预案的章节、条目不得删减或改变顺序,不需要填写的条目可以空臵。
第五章 危急事件的应急准备
第二十五条 各企业开展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中必须包含危急事件应急方面的内容,使全体员工具备必要的应急技能;对参与到现场应急的各类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经考试合格者方可参与现场应急。
第二十六条 危急事件的应急演练是检验和提高应急体系的反应能力、救援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各级应急机构每年必须制定演练计划,按计划组织演练。演练结束后,对演练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及时解决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
第二十七条 危急事件的应急演练的形式可以分为单项演练、组合演练和全面演练。
(一)单项演练是为了熟练某些基本操作或完成某种特定应急任务而进行的演练;
(二)组合演练是将有联系的多个应急任务组合在一起进行-8-
演练,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各应急机构(部门)之间的配合能力和协调性;
(三)全面演练是所有或绝大多数承担应急任务的机构(部门)参加的演练,主要目的是验证各应急机构(部门)执行任务的能力,检查相互间协调的能力。
第二十八条 各企业必须按需要配备齐全必要的应急设备和装备。应急设备和装备应有专人管理,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档案;对应急设备要及时维护,对报废应急设备或装备应及时更新。
第二十九条 对各类应急车辆要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保证足够数量的应急车辆处于可用状态。
第六章 危急事件的应急响应
第三十条 应急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过程。
(一)接警:应急指挥部或应急值班人员接到危急事件报警时,做好危急事件情况和联系方式的记录。
(二)响应级别确定:应急指挥部接到危急事件通报后,应立即根据危急事件的信息,依据响应级别的分级标准确定响应级别。
(三)应急启动:由应急指挥部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预案。
-9-
(四)救援行动:应急人员进入危急事件现场,积极开展人员救助、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当事态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向上级应急机构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五)应急恢复:抢险行动结束后,进入应急恢复阶段,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监测等。
(六)应急结束:由应急指挥部按照程序宣布应急结束。第三十一条 发生危急事件的企业,应立即汇报集团应急办公室。人身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发生后,要按规定报告政府有关部门。
第三十二条 发生人身死亡事故、重大及以上设备事故,各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493号令)及相关行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的要求,妥善保护好事故现场,服从事故调查组的指挥,并协助做好事故调查取证、分析等工作。同时集团公司应立即派人到达现场,指导事故的处理工作。
第三十三条 发生洪水、地震、山体滑坡、大风、严寒、雪灾等自然灾害时,各企业在报告的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及时疏散危险人群,迅速设臵避难场所,安排好救济物资的供应,妥善安排群众生活。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按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生产、生活维持或恢复工作。
第三十四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企业在报告上级的同时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统一指挥,保证应急处理所必须的-10-
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实施救援。特殊情况下,对相关人员进行疏散或隔离,防止事态的扩大。
第三十五条 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企业要按照属地关系,积极配合和依托当地政府部门,服从统一的调度指挥。积极参加抢险救援工作,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第三十六条 各企业要积极筹措危急事件后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所需资金。要按照上级部署,集中力量,积极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十七条 发生各类危急事件后,现场人员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危急事件的发展,快速抢救受伤人员。
第三十八条 在危急事件应急救援行动中,必须保证所有应急人员服从应急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并保证信息的及时交流和救援工作的协调进行。集团公司应急指挥部对跨单位或跨区域的应急救援,可直接统一指挥和调配下级的应急资源和力量,与应急工作有关的下级应急指挥部必须按照需要随时待命,接受调度和安排。
第三十九条 危急事件现场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遵照属地化为主的原则,即由危急事件企业或危急事件部门的应急机构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场指挥。在现场抢险中,危急事件指挥部应充分调动本企业的应急资源和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第四十条 在危急事件处理过程中,必须保持通信畅通,将
-11-
现场应急抢险情况及时传递到应急指挥部门,应急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必须有专人负责。
第四十一条 在应急抢险过程中,注意保护危急事件现场,为危急事件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第四十二条 各类危急事件结束后,要对设备和设施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必要时,组织相关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第四十三条 各企业必须指定相关部门和新闻发言人负责危急事件信息的对外发布,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准确发布危急事件信息。
第四十四条 各企业必须指定相关部门处理公共关系,负责接受公众咨询,接待、安抚受危急事件影响或波及的相关方。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集团公司应急委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和考核各企业应急工作的开展情况。各企业应急委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和考核本企业各部门应急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四十六条 监督、检查的内容:
(一)管理人员对应急工作的认识;
(二)应急管理情况;
(三)应急教育、培训情况;
-12-
(四)危急事件应急演练情况。
第四十七条 集团公司每年对各企业至少进行1次监督检查,各企业每半年进行1次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对危急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九条 对未按照国务院493号令及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要求报送危急事件信息,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危急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根据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各企业应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由集团公司安全与科技环保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13-
附件一: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9002-2006)
引言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解决目-14-
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要素不全、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完善、与相关应急预案不衔接等问题,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写质量,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制定本标准。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生产经营单位的组织体系、管理模式、风险大小及生产规模不同,应急预案体系构成不完全一样。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公司、企业(单位)到车间、岗位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互相衔接,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
应急处臵方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立足自救。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程序、内容和要素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生产经营单位结合本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风险种类、生产规模等特点,可以对应急预案框架结构等要素进行调整。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5-
2.1 应急预案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2 应急准备 emergency preparedness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2.3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2.4 应急救援 emergency rescue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2.5 恢复 recovery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应急预案的编制 3.1 编制准备
编制应急预案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a)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b)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16-
c)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d)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e)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
f)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3.2 编制程序
3.2.1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
3.2.2 资料收集
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
3.2.3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3.2.4 应急能力评估
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能够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3.2.5 应急预案编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
-17-
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臵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3.2.6 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臵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
4.1 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4.2 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18-
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4.3 现场处臵方案
现场处臵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臵、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臵措施。现场处臵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臵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臵。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5.1 总则 5.1.1 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5.1.2 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5.1.3 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以及事故的类型、级别。5.1.4 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5.1.5 应急工作原则
说明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5.2 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19-
5.2.1 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主要包括单位地址、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
5.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主要阐述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分析结果。5.3 组织机构及职责 5.3.1 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5.3.2 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臵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5.4 预防与预警 5.4.1 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5.4.2 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5.4.3 信息报告与处臵
-20-
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臵办法。
a)信息报告与通知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b)信息上报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c)信息传递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5.5 应急响应 5.5.1 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5.5.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5.5.3 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a)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21-
b)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c)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5.6 信息发布
明确事故信息发布的部门,发布原则。事故信息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5.7 后期处臵
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
5.8 保障措施
5.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5.8.2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5.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臵、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5.8.4 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22-
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5.8.5 其他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5.9 培训与演练 5.9.1 培训
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5.9.2 演练
明确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
5.10 奖惩
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5.11 附则
5.11.1 术语和定义
对应急预案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定义。5.11.2 应急预案备案 明确本应急预案的报备部门。5.11.3 维护和更新
明确应急预案维护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5.11.4 制定与解释
-23-
明确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5.11.5 应急预案实施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6 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6.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在危险源评估的基础上,对其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可能发生的季节及其严重程度进行确定。
6.2 应急处臵基本原则
明确处臵安全生产事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6.3 组织机构及职责 6.3.1 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6.3.2指挥机构及职责
根据事故类型,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成员单位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可以设臵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主要负责人职责。
6.4 预防与预警 6.4.1 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24-
6.4.2 预警行动
明确具体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6.5 信息报告程序 主要包括:
a)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b)确定现场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 c)确定24小时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 d)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e)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6.6 应急处臵 6.6.1 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6.6.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6.6.3 处臵措施
针对本单位事故类别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危险性,制定的应急处臵措施(如:煤矿瓦斯爆炸、冒顶片帮、火灾、透水等事故应急处臵措施,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应急处臵措施)。
6.7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25-
明确应急处臵所需的物质与装备数量、管理和维护、正确使用等。现场处臵方案的主要内容 7.1 事故特征 主要包括:
a)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b)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臵的名称; c)事故可能 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d)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7.2 应急组织与职责 主要包括:
a)基层单位应急自救组织形式人员构成情况;
b)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应同单位或车间、班组人员工作职责紧密结合,明确相关岗位和人员的应急工作职责。
7.3 应急处臵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事故应急处臵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企业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
b)现场应急处臵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坍塌、水患、机动车辆伤害等,从操作措施、工艺-26-
流程、现场处臵、事故控制,人员救护、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臵措施。
c)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7.4 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
a)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b)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c)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d)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e)现场应急处臵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f)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g)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8 附件
8.1 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列出应急工作中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多种联系方式,并不断进行更新。
8.2 重要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
列出应急预案涉及的重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存放地点和联系电话等。
8.3 规范化格式文本
信息接收、处理、上报等规范化格式文本。
-27-
8.4 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 主要包括:
a)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 b)重要防护目标一览表、分布图;
c)应急救援指挥位臵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 d)疏散路线、重要地点等标识;
e)相关平面布臵图纸、救援力量的分布图纸等。8.5 相关应急预案名录
列出直接与本应急预案相关的或相衔接的应急预案名称。8.6 有关协议或备忘录
与相关应急救援部门签订的应急支援协议或备忘录。
-28-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应急预案编制格式和要求 A.1 封面
应急预案封面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
A.2 批准页
应急预案必须经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方可发布。A.3 目次
应急预案应设臵目次,目次中所列的内容及次序如下: ——批准页;
——章的编号、标题;
-29-
——带有标题的条的编号、标题(需要时列出); ——附件,用序号表明其顺序。A.4 印刷与装订
应急预案采用A4版面印刷,活页装订。
附件二:
发电企业专项应急预案体系目录
一、自然灾害
1、防汛、防强对流天气应急预案
2、防雨雪冰冻应急预案
3、防大雾应急预案
4、防地震应急预案
5、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二、事故灾难类
1、人身事故应急预案
2、发电厂全厂停电事故应急预案
3、电力设备事故应急预案
-30-
4、垮坝事故应急预案
5、大型机械事故应急预案
6、电力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7、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8、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9、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0、燃料供应紧缺事件应急预案
三、公共卫生事件类
1、传染病疫情事件应急预案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
3、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四、社会安全事件类
1、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2、突发新闻媒体事件应急预案
31--
附件三:
发电企业典型现场处臵方案目录
一、人身事故类
1、高处坠落伤亡事故处臵方案
2、机械伤害伤亡事故处臵方案
3、物体打击伤亡事故处臵方案
4、触电伤亡事故处臵方案
5、火灾伤亡事故处臵方案
6、灼烫伤亡事故处臵方案
7、化学危险品中毒伤亡事故处臵方案
二、设备事故类
1、锅炉大面积结焦处臵方案
-32-
2、锅炉承压部件爆漏处臵方案
3、汽轮机超速、轴系断裂、油系统火灾处臵方案
4、公用系统故障处臵方案
5、厂用电中断事故处臵方案
6、厂用气中断事故处臵方案
7、起重机械故障事故处臵方案
三、电力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类
1、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臵方案
2、生产调度通信系统故障处臵方案
四、火灾事故类
1、变压器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2、发电机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3、锅炉燃油系统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4、燃油罐区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5、制氢站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6、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7、制粉系统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8、输煤皮带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9、电缆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10、集控室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11、计算机房火灾事故处臵方案
五、环境污染事故类
33--
1、化学危险品泄露事件处臵方案
2、除灰系统异常事件处臵方案
3、脱硫系统异常事件处臵方案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