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

时间:2019-05-15 00: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

第一篇: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

【作 者】杜玉霞/杨改学

【作者简介】杜玉霞,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杨改学,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内容提要】本文观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受到社会各界愈来愈多的关注,促进教育公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远程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它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远程教育的优势后,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利用远程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及要采取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 题】远程教育 【正 文】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的均等,以往的教育制度安排是对特权阶层有利的,但在现今社会,教育机会公平要求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机会均等意味着那些在自然、经济、社会或文化等方面处于低下状况的弱势群体都有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实现整个教育事业公平、健康的发展。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及教育不公平现状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同时,还有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教育不公平,集中体现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差距大,农村人口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继续教育阶段,都与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教育机会差异很大

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升学率和生均教育经费方面。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实际上在校学生只占此阶段学生总数的57.1%(初中)、70.5%(小学)。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为265.78元,农村为198.6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了67.9元。教育经费的短缺,致使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现有师资流失严重,优秀师资难以引进。

在高等教育方面,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全国1071所普通高校,90%以上分布在大中城市,农村居民要在离开学校以后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小。农村居民在获得教育资源的配额上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对各种媒体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与城市居民相比,差别巨大,信息闭塞,资讯贫乏。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上,在学习资料的获取上都非常差,很多农村孩子在学校没有做过实验,但他们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参加相同的考试,与城里的孩子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是非常不公平,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

(二)地区差距大,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基础薄弱

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可分为5类地区,北京、上海、天津这些A类地区与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在内的E类地区相比,1994年的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多了3倍,与往年相比,呈不断加大的趋势。而E类地区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省区。

由于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教育机会的享有也不均衡,区域差别在高等教育方面有突出体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3月9日),各省市的高校录取线存在较大差距,仅以北京与湖北省相比,最大差距竟高达114分。录取率的地区差别也很大,1998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36%,上海最高,60%,甘肃最低,只有21%,两者相比差了39个百分点。录取线与录取率的差距背后意味着有很多人面对的是不公平的教育权利的分配和机会,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就会造成教育领域的两极分化。而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公平的一个强大的“平衡器”之一,如果这个“平衡器”本身是不均衡的,那么造成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对整个教育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危害。

(三)社会阶层、职业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女性在教育方面依然处于不利境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拉大。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中,最高收入的20%家庭占有了全部收入的50.13%,中间层的20%家庭占有总收入的15%,最低收入的20%家庭仅占总收入的4.27%。低收入家庭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并不高,家长自己及其子女在享有教育资源和争取教育机会时,由于经济原因有可能处于不利境地。例如,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都存在大量收费的行为,所以即便在一个城市中,要想享受好的教育,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贫困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很难享受到优良的教育。

成人由于从事的行业不同,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同。政府机关、电力、电信等高收入行业或效益较好的企业员工能得到本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教育或被派送到相关教育机构接受继续教育,而失业者、贫困农民、残疾人员、家庭妇女或处境不利的社会弱势群体却难以得到类似的机会。再加上传统的教育系统具有较大的封闭性,这些弱势群体更难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女性教育不平等问题集中在农村的贫困边远地区,主要表现为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文盲率女性高于男性。1997年,我国尚有1.45亿成人文盲,其中3775万青壮年文盲中,70%以上为女性。教育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表现在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不平等上。贫困地区妇女的教育和发展处在一个“贫困愚昧-女童上学难-母亲素质低-早婚早育-女童上学更难”的怪圈之中。

二、实现教育公平与平等的迫切性

(一)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尤其强调特定受教育群体相对于其他受教育群体在教育权利方面所占有的平等份额,它是个体受教育者获得相应平等份额的前提。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坚持教育的公平与公正,维护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需要

“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还由于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社会功能。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在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处于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因而,现代社会的教育,一方面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三)教育公平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报告把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指标之一。要建立起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特别是妇女的基本学习需求,使我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这就要求建立起一个功能强大、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让教育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才能应对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才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成强大的人力资源,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只有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满足更多人的合理教育需求。

(五)教育公平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然要求

我们当前面临的是:一方面大中城市的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人们学习的机会、手段和资源的日益丰富;另一方面是连传统的读写算要求都达不到的大量文盲的存在。我们不能坐视这种现状,任其发展,容忍社会弱势群体被隔离在信息海洋的另一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实现,必然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只有人人都向现代化转变,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长知识与技能,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在新时代所承担的这一任务才能顺利完成,教育的整体水平才能全面提高。

(六)教育公平是对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提出新要求的反应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经济和社会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教育水平要求提高了,简单的识字能力已不能适应工作和迅速变化的经济结构的要求。随着经济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兴职业产生,而这些新兴职业往往对人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更高,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量的新兴职业找不到相应的人来做,另一方面又有为数不少的下岗工人、失业者的存在。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但传统教育的学校数量、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校点分布都无法应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这一些新兴而又迫切的需求。

三、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平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新需求,自身已经发展不平衡的传统教育无力应对,传统教育系统对新的教育需求,表现出了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 1.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使传统教育系统穷于应对。

现代教育中教育经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其它教学设施的增加,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同时紧张的师资也不能应对不同年龄阶段人们多样化的日趋复杂的教育需求。2.远程教育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类教育需求。

现有的传统教育系统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不同群体的各类教育需求措手不及,尤其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束缚,使得成人在兼顾工作、家庭、社会职责与义务的同时接受教育的障碍增多,例如,在职成人学习时要克服路途、时间、费用等困难;流动人口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各行各业的培训需求等都对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教育薄弱地区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教育资源短缺不仅仅是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还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水平低下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赛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这些地区本来教育资源就相当贫乏,又得不到优秀的师资力量,本地的优秀师资由于待遇和工作条件的艰苦,不易留住,结果是优秀的师资流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了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的两极分化现象。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教育条件,增强对优秀师资的吸引,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短期内也难以解决。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现在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缩小这些差距,逐步向均衡化过渡,从而使教育能够更加公平,教育机会能够更加平等。

(二)远程教育在满足新的、迅速增长的教育对象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1.可以请到最好的“教师”。

这里主要是指远程教育可以整合优秀的师资力量,使不论哪个阶层或地理位置的学生在原则上都可以得到最优秀的专家、教师的指导和教学,享受教育资源共享带来的机会平等。

2.远程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远程教育摆脱了时空、年龄、性别等限制,扩大了教育规模、增加了教育机会,使得分布在广阔地区、处于不同条件下的学员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以及社会经历、学习经验各异的各类学员都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对无法利用传统教育资源和设施,身体残疾或社会处境不利的成员,以及在学龄期间失去了学校教育机会,由于各种社会和心理原因不愿或不能回返校园学习的人们提供了较为均等的教育机会。而且远程教育特别是学习成本低廉,学习灵活性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受教育机会的意义更大。

3.远程教育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础兴起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即现代远程教育,给远程教育提供了更加便利、高效的学习环境,它所具有的双向交互的特征和优势,使教与学更加开放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无线移动通讯、高速宽带通信、多媒体综合服务和超大型媒体链接结构都适应着在信息和学习社会中对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多元化需要,双向交互的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地处穷乡僻壤的学员可以与千里之外甚至是地球另一端的教育即时交流以及向最优秀的教育者请教。网络的即时性特点可以使学员迅速获得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这是传统教育所不可想象和难以企及的。“人人有学上,处处是课堂,个个能成才”就是对远程教育良好适应性的生动概括。4.远程教育规模巨大,社会效益好。

据1998年的调查数据,远程教育在1980至1997年间帮助了482万教师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得到了进修。网络教育更是发展迅速,截至2001年底,试点高校已有网络远程教育在校生63.3万。远程教育的规模优势是传统教育所难以企及的,无论是在资源共享还是客观制约条件的克服方面,远程教育都发挥了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远程教育既能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基本的教学质量,又能满足各地社会和学生的不同的教育和学习需求。

四、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公平与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目前网络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区域分布上还不平衡

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整体布局上依然偏向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弱。经教育部批准的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其中北京和上海就有25所,占总数的37.3%。试点高校及其在全国建立的1000多个学习中心的分布依然都是偏向于东部地区。

(二)在内容和教学层次上沿袭了传统教育的办学特点,没有发挥远程教育的自身优势

这种现象在网络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网络高等教育每所试点学校都在办,真可谓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红红火火,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及培训冷冷清清,农村、农民、农业教育无人问津。网络远程教育中,高等教育的部分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许多院校重复建设,而工科类专业则较稀少,结果是高校网络教育在各学历教育和专业设置上表现出单一和趋同。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加剧了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专业设置上的不平衡现象。试点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定位在自己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上,同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资源和设施等条件发挥优势,兼顾与其它院校和网络教育在整体上的协调与均衡发展,而不能都集中在几个热门专业上。

(三)教育费用高昂,把许多学习者尤其是贫困学员挡在了教育的门槛之外

据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我国试点高校一般采用按学分或学年收费的方法,有些高校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按学分收费的32所学校,收费标准集中在80-150元/学分;按学年收费的19所学校,收费在3000-12000元/元学年(收费标准均报高校所在省的物价局批准)。这样高的收费,与传统教育的费用相当,甚至有部分院校或专业的收费高出了传统教育的费用,这使得普通学员,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难以承担,这就违背了远程教育的原本使所有人都能方便地学习的目标。

(四)对学习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写、算以及日益提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现代远程教育学员学习的关键技能,这种能力的缺乏将妨碍学员进行学习。在我国,拥有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能的人只占小部分,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很少有人接受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培训。尽管在2002年6月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有2056万台,网络用户也达到5435万,但这些上网计算机多集中在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接受过较好教育和培训的人员。贫困、处于社会边缘或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没有设备和技能,不能利用网络,实际上是在新的教育方式下被隔离得更远了。这种结果会造成在传统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者,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形式下被更远地甩在了学习行列的后面。

(五)对处境不利、收入低下的弱势群体缺乏救助与资助

远程教育的产业化运作,使得部分人把现代远程教育当作在教育资源短缺情况下的盈利工具,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高收入者,这样做的后果是极易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使所有人都能方便地学习的愿望在现实面前落空了,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加剧了教育的不公现状,增加了信息匮乏者和教育资源稀缺者接受教育的难度,同时,还可能引发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供需失衡,忽视社会效益。

五、应对措施

(一)国家应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政策上给予倾斜

在远程教育进行产业化运作时,国家必须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对在中西部地区及贫困落后地区、山区、牧区等地区开展远程教育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和院校到这些地区办远程教育,使其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新选择。否则,这些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每一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贫困与受教育水平低下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要想使贫困人口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劳动力资源,就得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生产劳动技能。当他们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得到受教育机会时,政府就得设法为他们创造这种机会。

国家已在近几年中投入了3.6亿元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并在中央财政投入中列支近8000万元用于支持西部地区现代远程教育扶贫工程。教育部也在支持西部大开发的10项措施中,将重点放在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实现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上。2001年,第一个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已顺利结束,支持西部大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初见成果。

(二)坚持广播电视大学的“四个面向”和“四多”办学形式

广播电视大学的“四个面向”和“四多”办学形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面向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多形式)努力满足广大农村亟须提高人口素质的需求,满足边远和民族地区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办学,不能把远程教育只办在中心城市,而是要尽快完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把支持服务体系延伸到基层。在媒体的使用上,不能片面追求先进技术,而应该提倡运用适用技术、多种技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而不强调使用单一媒体或超级媒体,不能过分偏重网络教育而抛弃其它形式的远程教育形式。

(三)建立转移支付制度,采用相应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和非盈利公共福利机构征集捐款相结合,与信息产业公司联合推出免费远程教育项目

以上措施可以加速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通过远程教育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送到乡村农户。例如以乡村学校为依托发展远程教育,就可以使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不仅可用于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素质,还可幅射乡村农牧民家庭进行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政策宣传等教育活动,这样既可实现远程教育的整体效益,又可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四)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维护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完善面向低收入家庭子女、残疾人员教育的救助制度,加强对下岗再就业以及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对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及失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员,可以实行少收费或免收学费,真正为这部分人建立起学习保障体系,提高其生存技能和发展的潜能,为他们摆脱不利处境提供坚实而又长远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爱文、冯琳.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 李晓华.丁兴富博士谈我国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3] 费雷德·洛克伍德.远程教育的机会与平等:对以往发展的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3).[4] 冯奕jìng@①.以人为本——远程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5] 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1(8).[6] 肖俊洪.网络时代的中国远程教育:问题与出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2(3).[7]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 包瑞全,李凤岐.入世:中国远程教育路在何方[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竞加竞

第二篇: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篇申论范文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教学设备环境、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等构成的硬件环境和教师资源环境、教学管理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构成的软件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教育环境的差异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改善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资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教育投入总量不高。而且,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特别是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农村学校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公共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其改善教育环境,以避免地区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拉大,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总体上更趋于均衡。

关注困难群体教育。当前,城市中的薄弱学校教育、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女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监狱教育等的环境总体上仍不够理想,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亟需重点扶持。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体的教育环境,保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比如,为解决劳改对象的技能培训问题,可以在狱中开办工厂,与狱外企业进行合作,包括为狱外企业完成产品毛坯加工、请对方对服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让服刑人员在狱中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支持落后地区教育。应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并对自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措施既能让大学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又能砥砺青年学生意志、促进其成长和进步。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支边支教志愿者团体向落后地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应缩小直至最终取消高考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逐步实现根据考生数量和考生成绩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适度扩大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中西部地区多培养人才。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促进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各地区学校布局,扩大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对生源不足的学校逐步实行“撤、并”,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强优质学校和办学基础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定期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等。

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应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加大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比重,形成多种办学体制和形式并存、各类学校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2、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温家宝

——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6月17日)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对即将加入人民教师队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对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去年教师节,我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与同去的北师大同学有个约定,我答应一定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今天我是来履约的。最近我连续收到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来信,同学们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深深打动了我。大家希望在临毕业前,能与我进行面对面交流。实际上,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同学们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神圣的讲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来,就是同大家谈谈心,说说心里话。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我的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我对教师始终充满景仰之情。

前些年,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当老师,甚至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当老师,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当老师,我心中确实有些担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录取分数线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志愿加入教师队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经过认真研究,国务院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支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安排更多名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实习机会,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有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尤其到农村当教师,是大材小用,没有前途。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等等,都当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当过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与他10年小学加8年中学教师经历有直接关系。他曾这样怀念他的中小学老师生涯:“我个人的经验倒觉得在教小学时最快乐,教中学时又比教大学时快乐。”中小学教师另外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广泛接触民众,深入了解民情、国情,有利于激发老师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舍的第一部长篇文学《老张的哲学》就取材于他当小学校长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步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

我曾多次倡导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时期,老师往往就是他们做人的榜样。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高级中学,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像黎锦熙、周世钊、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一批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学者,有的是诗人、文学家,堪称大师。南开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师资力量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伯苓先生当年就提倡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留学生教中学。前些年,霍懋征老师给我写信,提出让大学毕业生教小学,而且要蔚成风气。

同学们要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首先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那些真正开启人类心智的人们,当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淡泊名利,生活清贫,被人误解,受到忽视,靠着理想和信念,靠着对事业的热爱支撑他们坚忍不拔地奋斗下去,用自己的心血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人间,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和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大学毕业生立志做中小学教师,就要有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今天,在来这里的路上,我还在想,同学们经过四年学习,很快就要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到比较艰苦的环境去工作,你们是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我觉得,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吃苦是一种磨练,是一种财富,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人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就是,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吃过大苦,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成功没有捷径,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就拿你们的校友次旺俊美为例,他是1970年从教育系毕业的一位藏族学生,自愿要求返回条件十分艰苦的家乡工作,经过多年的基层磨练,后来成为西藏大学校长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为西藏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后,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先是教初中,后来到高中和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从人的一生看,年轻的时候吃些苦、受些累,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希望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不要怕经受挫折,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这里,我想对你们,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几点希望。

——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甘于奉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你们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要刻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要勇于创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先生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仲孙特别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学业,就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这是大家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们在踏上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选择当中小学教师这个关键职业,是有勇气的,也是有远见的。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志存高远,刻苦自励,执着坚守,就一定能够把三尺讲坛变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第三篇: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寓意深远、内涵丰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列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人民幸福安康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对待教育。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我国1986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体现的就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教育公平目标。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基本实现了就学权利平等的伟大目标之后,今天中国教育的发展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面前。因此,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的问题,也是学校、教师要追求的治教理念。要落实公平教育理念,学校就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使全体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其实对于推进教育公平,我们学校一直保持着严格的要求和良好的作风:

1、面向全体,实现“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我校的办学目标之一。

“健康全面发展”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健全的、协调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同时,“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必须承认学生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尊重差异,并针对不同有差异地组织教学,有差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潜能较大的那些方面获得充分发展。我校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确保人人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人人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机会。要求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以身立教,依法施教,更多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中强调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得随意侵犯学生学习权、受教育权利,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兰州市加快“三滩”的开发建设,有大量的流动人员在此居住生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因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商业等低层次工作,劳动报酬偏低,并且常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和被拖欠。针对农民工经济困难的实际,我校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统一纳入学校招生范围,简化各种入学手续,为他们入学创造便利条件。严格执行兰州市制订的相关减免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的政策,决不加收“一费制”政策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一系列学生激励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奖励,制定了贫困生救助办法等制度,既对优秀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又保证了学生不会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得来”“上得起”的前提下,我校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学得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我校享受着同等的教育和待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我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单独分班,而是与本地学生合在一起由电脑自动分班,学生分班不分好、坏;对教师资源合理调配,不将最好教师集中在一起。他们进校后即取得正式学籍,在教育教学中的评优奖励、入队入团、竞赛活动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2)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没有本地生源还是外地生源之分,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形成了平等的育人观。在这种平等的氛围里,学生之间友好相处,也从不分彼此,构成了和谐的校园。(3)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还有的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习惯,更没有让孩子坚持始终如一的学习历程等问题,我校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学校教育,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多沟通,与他们多交谈,与家长多联系。做到“五勤”: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勤引导。了解情况要详细,发现问题要仔细,处理问题要心细。倡导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的关注和“爱”,尽力缩小差异,建立帮教档案,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激励他们健康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已占我校学生总数的30%左右。

3、优化成长环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作为兰州市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城区学校有很大差距,严重制约我校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为了让城乡学生能尽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校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1)为了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学园和乐园,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坚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科学规划,提升校园审美品味;注重美化环境,彰显校园审美意境;注重文化形象,张扬学校办学个性。去年,我校建立了“校园文化广场”,现已成为学校先进文化宣传的主阵地。(2)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我校近年来购置和更换了部分电脑,上一学期已在全部高中年级教室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下一学期计划在初中年级教室也全部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这部分设备都使用良好,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我校正在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方向迈进。

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周济部长说:“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进一步加强德育课。二是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网络,来推进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校也一直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对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我校的德育主线是:坚持以爱育爱,以德育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放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最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新时期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求不再仅仅是历史事件、伟大人物等和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案例。而是要求教育要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活动范围,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1.将德育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平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备课、上课的环节中都要有相应的德育渗透。让德育,随时、随处、随堂见。“榜样从身边找,习惯从小事养”这是我们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校对教师的外在行为、内涵素质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让“以身作则”发挥其更大的影响作用。

2.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在开展一些传统的如“两操’、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课外活动以外,还开展了许多如中华传统武术等与奥运教育相紧密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性。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能,最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克服困难、怎样成就他人等优秀的品质。

3.家校合作,和谐发展。要巩固和提高学生在校受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和学生家庭保持沟通、联系。家校,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个“一致性”,所以家校也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让两者之间达到良好的互补,我们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主题突出的家长会,并且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其参与到学校的部分管理中,这样加强家校的联系,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做到了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政府之责,也是学校、教师之责。我校将坚定地按照《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开创基础教育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

第五篇: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实践报告

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实践报告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当代的大一学生,刚走过高考的战场,那么就从高考制度说起,来由浅入深地探究中国目前关于教育公平的诸多问题吧。

一、我国目前的教育失衡现状

国家教育整体投资不足,一线城市成为高校集中地,同时高考的录取工作向本地区的倾斜又十分严重,同样的试卷,同样的分数下,只因为所在的地方不同,就可能上了两个简直是天壤之别的高校。另外要特别提到河南,这个占据了全国人口的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大省,居然只有一所211高校,而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的一流学府,在河南省的招生确鲜有扩充之势。由于人口众多,而高校提供的名额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录取分数过高,河南的考生想上一个好的大学,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类似这样的省份还有山东,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像1977年那样的类似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在这里重现了。

当然,教育失衡也着重体现在城乡差距上,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这样的地区差距上。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教育公平”这四个字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正反映了教育存在不平衡的现状,这个问题不能再回避。教育不但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命运,也关系着眼下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生活的荣辱悲欢。

二、高考制度的功与过

文化大革命中断了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无疑是需要高考制度的,它给了人们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给了贫苦的孩子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机会,也为国家建设选拔了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在历史的进程中,高考制度存在着,自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这一点,我们无法否认。

然而,像高考这样“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带来一个特别严重的弊端就是造成了“应试教育”。在这样一个高考重压的模式下,所有的学习都围绕考试展开,高考考什么,我们学什么,高考怎么考,我们怎么学,所有的学习、所有的思考,都被牢牢地限制在高考的圈子中,其结果就是应试教育得到了一个个只会考试的机器。

三、教育失衡带来的问题

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由此又引发出一个教育怪像,那就是高考移民现象,这样一来又对西北等一些偏远地区的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关于高考制度和教育失衡的解决对策

一、高考试题应逐渐的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为考生创造更多机会。同时出题者要紧紧扣住考试大纲,以能力测试为主,控制难易程度,增强试卷的区分度。

二、高考录取政策应加以调整,以各个省份的实际考生为依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用一种动态公平覆盖人口大省,避免出现不同地区相同试卷下同一所高校录取最低分数高低差异过大的现象,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三、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

四、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

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五、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下载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申论热点三:促进教育公平 一、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重加强农......

    均衡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优化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凤凰镇中心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重要前提,也是......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构建社会关键在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笔记认为,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首要......

    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摘要: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

    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教育公平。

    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教育公平——学“两会”精神有感 乐昌市秀水镇中心学校 伍小波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海内外无数华人的热切期盼下,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来源:胶南市教育体育局 发表时间:2008-8-12 16:26:50 3.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我们紧紧抓住制约教育发......

    优化学生评价 促进教育公平

    优化学生评价,促进教育公平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从教两年。在这两年里,每天和孩子们相伴,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可是有时看着班上参差不齐的孩子我又时常担忧,每次都在质......

    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篇形势·任务·课题一、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明确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