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

时间:2019-05-13 08:2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篇: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

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收入不公平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一生。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公平正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教育公平摆在了突出位置,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这是对我国教育发展任务的历史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党和政府把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作为一以贯之的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不分民族、性别、阶层、职业、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农村教育为工作重点,坚持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在实处,维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一)全面实现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2008年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先农村后城市,惠及1.6亿多名适龄儿童。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精神,取消重点学校(班),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推进师资的合理流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率先在农村实施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惠及1.3亿多名农村中小学生。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建设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为11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农村新校园建设工程,全面开展化解农村“普九”债务工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40多万所农村学校,使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不断缩小,农村户口学生比例已提高到55%以上。

(三)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改善

保障了男女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平等受教育的权利,2000年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关于确保所有男女儿童2015年都能完成小学教育的目标。目前,小学净入学率性别差异已经消除,初中、高中和大学在校生中女生比例接近50%。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每年资助近1.8亿名学生,其中使2000万名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受益,保证了每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大规模城镇化的进程中,国家实行“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的政策,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5亿名进城务工人员的765万名随迁子女,2007年随迁子女中分别有77%和80%在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读,为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建立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和监护网络,帮助5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实施全纳教育,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特殊教育体系,独立设置特殊教育学校与促进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相结合,不断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受到法律保护。2007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达1667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2803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达到58万人。

(四)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

国家从办学、经费、师资、招生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2007年底,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已达到2174.5万人,是1952年的9倍。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2008年,实现“两基”的民族地区县为674个,占民族地区县总数的96.6%。

二、教育公平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虽然我国教育公平总体状况明显改善,但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理念、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较大差距,某些方面还有拉大的趋势,群众对城乡教育不同标准、城市义务教育择校、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弱势群体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反映强烈,教育公平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

在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下,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存在明显的差距,教师水平差距更为突出。学校危房主要存在于农村,辍学主要发生在农村,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城乡教育差距成为影响面最大的教育公平问题。

《国家教育督导2008报告》显示,2007年农村小学大专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分别为63.4%和41.4%,分别比城市低22个和30个百分点,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城市高出农村19.2个百分点。同年,全国中小学仍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其中,小学代课人员27.2万人,87.8%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和县镇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7.9:1和17.1:1,均低于城市的15.6:1。中西部农村学校外语、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2006年,农村初中教师初始学历合格率仅为58.8%,所学专业与所教科目不对口问题突出。小学和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城市分别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和19.2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是城市的68.8%和69.2%,在福利、医保、住房等方面差距更大,部分地区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2006年,农村小学和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分别为6台和38台,远低于城市的71台和102台;西部农村小学的建网学校比例为3.1%,农村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18.4%。2008年,农村小学、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分别为9.8%和35.3%,比城市低48.3和30.5个百分点,同比上年差距还有所扩大。农村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为3.5台、初中为6台,与城市的差距分别达到4.5台和2.6台,城乡差值同比上年都增加了0.1台。

(二)东中西部教育发展差距较大

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突出地表现在教育投入差距明显。2004年,东部地区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1874元,西部地区为1017元,东、西部地区之比为1.8: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地区平均为304元,西部地区为121元,东、西部地区之比2.5:1。小学情况也与之类似。同期,中部地区小学、初中生均拨款均低于西部地区,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约低20%,与东部地区差距更大。全国尚有113个县(区)的小学、142个县(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其中85%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2008年底,在全国尚未实现“两基”的27个县当中,有24个在民族地区。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基础仍然薄弱。

中西部是义务教育阶段代课教师的主要集中地,大班额现象突出,中部县镇初中学校56人以上的班额比例达到61.2%,其中66人以上的比例为32.9%。高学历教师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化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30.4%,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数61.8%。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偏少,部属高校布局不尽合理,重点高校录取比例偏低。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

(三)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突出

区域内教育差距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学校间的差距,表现在经费投入、办学设施、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重点学校的生均经费比普通学校高15%~20%,教职员工工资占经常性经费比重比普通学校低20%左右。

校际差距是人们感受最直接、反应最强烈的差距,特别是部分薄弱学校的存在,成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仍然有7%左右的孩子没有受到义务教育,处于无学上的状况。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一部分流动儿童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由于体制性障碍,在流入地不能接受义务教育后的继续教育。

目前贫困生资助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做到“应助尽助”。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资助还需要继续完善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

残疾儿童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2005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比普通儿童低17.08%,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普通儿童低26.63%,辍学率高出普通儿童15.22%。6~14岁的246万名学龄残疾儿童中失学儿童占36.81%。农村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比例低于城市和乡镇,残疾儿童城乡比例为1:3,而残疾儿童在校人数城乡比例却为1.22:1。

三、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坚持教育公益性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要区分教育公共产品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属性特征,首要任务是保证各级各类教育机会公平,工作重点是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统筹规划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层次、类别,调整教育投入的重点、结构,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教育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以发展促进公平,以制度保障公平,以规范维护公平,确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机会。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教育公平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极大地扩大了国人受教育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促进教育公平也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发展是推进公平的前提。今后要继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二)深化教育改革,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长期的奋斗目标,要从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上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正确引导教育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机制、教育资源使用的监督机制和对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办学基准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依法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方面的责任,加强教育公平发展的人、财、事权的统筹。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健全教师保障机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教师聘用制度,促进教师均衡配置。

(三)规范办学行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依法治教,创设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要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教育投入和规范教育收费并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

要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保证每个孩子公平的入学机会。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全程公开、信息透明、接受监督”的招生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坚持教育特色发展,为各类人才健康成长提供公平舞台

教育公平不是搞整齐划一,不是否认个性特征和学校特色。教育公平坚持机会公平与因材施教的统一,要为各种人才健康成长提供公平的平台。要以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为重点,推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以特别关注,实行最低标准保障,缩小绝对差距;同时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倡导因材施教,增强学校吸引力,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创造条件。

四、以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急迫任务,当前工作重点是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协调教育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使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向农村倾斜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突出矛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根源。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需要从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要求出发,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向农村倾斜,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上优先保证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发展在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引导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建立现代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确保农村教育投入到位;要统一城乡办学标准,保障农村办学的基本需要;要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和职能,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对此,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逐步统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办学条件标准,采取妥善措施全面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适当向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教师倾斜,以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在县镇为农村教师集中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所有学校达到义务教育国家基本办学标准,使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同时,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对报考农、林、水、地、矿、油、师、核等专业的农村学生实行招生倾斜并减免学费。

(二)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我国区域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表现在教育方面;东、中、西部之间教育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也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区域教育差距的主要矛盾在于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统筹区域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以中西部地区教育为重点,统筹区域教育发展,首先需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要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发展;再次要调整中央院校的布局,在教育投入、招生政策和就业政策上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新增招生名额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在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资助比例和资助份额。

对此,要把教育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领域,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健全区域教育协调机制,新增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加强边境地区国门学校建设。巩固中西部地区“普九”成果。鼓励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中小学对西部地区和农村的中小学的支持。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薄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扩大内地民族高中校(班)规模,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支持中西部省份办好一批重点高校,加大对中西部高等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增强民族院校综合实力。扩大中西部高校招生协作计划,增加中西部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加强中西部人力资源建设。

(三)统筹不同类别学校的协调发展,向薄弱学校倾斜

学校是实现个体之间教育公平最主要的环节和途径,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公平直接制约了教育公平实现的程度。当前我国校际差距不仅面广,而且贯穿了教育的所有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区域教育差距还是城乡教育差距,其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都是学校之间的差距。缩小校际差距首先要着力改造薄弱学校,确保所有学校达到基本建设标准。

对此,各级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造薄弱学校,统一区域内办学标准,办好每一所学校,做到建设有标准,发展有特色。采取调整布局、以强扶弱、教师流动、校务公开、办学规范、评价科学、社会监督等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协调发展。支持民办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多种需求。

(四)统筹不同群体的教育协调发展,向弱势群体倾斜

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其个人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对弱势群体实行差别对待,采取特殊补偿政策,弥补他们因先天不足和外在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我国教育领域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学生、残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目前全国仍有14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残疾学生是弱势群体中的特殊困难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则是新增的并不断增长的弱势群体。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此,要制定补偿政策,差别对待,重点关注,改善条件。消除体制障碍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关键。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做到同城待遇。各地要将常住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城市学校总体建设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提高教育服务的适应能力。流出地政府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加强与流入地的信息沟通,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受教育权利,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普通高校和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制定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做到“应助尽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推进全纳教育,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普及水平。全面实施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定期委派特殊教育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注重培养残疾学生的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以及劳动和就业等能力,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不放弃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发展机会。

第二篇: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篇申论范文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教学设备环境、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等构成的硬件环境和教师资源环境、教学管理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构成的软件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教育环境的差异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改善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资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教育投入总量不高。而且,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特别是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农村学校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公共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其改善教育环境,以避免地区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拉大,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总体上更趋于均衡。

关注困难群体教育。当前,城市中的薄弱学校教育、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女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监狱教育等的环境总体上仍不够理想,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亟需重点扶持。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体的教育环境,保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比如,为解决劳改对象的技能培训问题,可以在狱中开办工厂,与狱外企业进行合作,包括为狱外企业完成产品毛坯加工、请对方对服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让服刑人员在狱中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支持落后地区教育。应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并对自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措施既能让大学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又能砥砺青年学生意志、促进其成长和进步。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支边支教志愿者团体向落后地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应缩小直至最终取消高考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逐步实现根据考生数量和考生成绩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适度扩大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中西部地区多培养人才。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促进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各地区学校布局,扩大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对生源不足的学校逐步实行“撤、并”,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强优质学校和办学基础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定期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等。

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应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加大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比重,形成多种办学体制和形式并存、各类学校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2、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温家宝

——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6月17日)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对即将加入人民教师队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对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去年教师节,我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与同去的北师大同学有个约定,我答应一定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今天我是来履约的。最近我连续收到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来信,同学们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深深打动了我。大家希望在临毕业前,能与我进行面对面交流。实际上,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同学们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神圣的讲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来,就是同大家谈谈心,说说心里话。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我的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我对教师始终充满景仰之情。

前些年,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当老师,甚至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当老师,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当老师,我心中确实有些担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录取分数线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志愿加入教师队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经过认真研究,国务院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支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安排更多名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实习机会,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有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尤其到农村当教师,是大材小用,没有前途。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等等,都当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当过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与他10年小学加8年中学教师经历有直接关系。他曾这样怀念他的中小学老师生涯:“我个人的经验倒觉得在教小学时最快乐,教中学时又比教大学时快乐。”中小学教师另外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广泛接触民众,深入了解民情、国情,有利于激发老师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舍的第一部长篇文学《老张的哲学》就取材于他当小学校长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步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

我曾多次倡导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时期,老师往往就是他们做人的榜样。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高级中学,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像黎锦熙、周世钊、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一批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学者,有的是诗人、文学家,堪称大师。南开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师资力量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伯苓先生当年就提倡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留学生教中学。前些年,霍懋征老师给我写信,提出让大学毕业生教小学,而且要蔚成风气。

同学们要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首先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那些真正开启人类心智的人们,当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淡泊名利,生活清贫,被人误解,受到忽视,靠着理想和信念,靠着对事业的热爱支撑他们坚忍不拔地奋斗下去,用自己的心血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人间,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和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大学毕业生立志做中小学教师,就要有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今天,在来这里的路上,我还在想,同学们经过四年学习,很快就要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到比较艰苦的环境去工作,你们是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我觉得,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吃苦是一种磨练,是一种财富,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人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就是,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吃过大苦,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成功没有捷径,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就拿你们的校友次旺俊美为例,他是1970年从教育系毕业的一位藏族学生,自愿要求返回条件十分艰苦的家乡工作,经过多年的基层磨练,后来成为西藏大学校长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为西藏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后,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先是教初中,后来到高中和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从人的一生看,年轻的时候吃些苦、受些累,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希望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不要怕经受挫折,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这里,我想对你们,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几点希望。

——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甘于奉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你们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要刻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要勇于创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先生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仲孙特别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学业,就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这是大家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们在踏上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选择当中小学教师这个关键职业,是有勇气的,也是有远见的。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志存高远,刻苦自励,执着坚守,就一定能够把三尺讲坛变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第三篇: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寓意深远、内涵丰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列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人民幸福安康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对待教育。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我国1986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体现的就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教育公平目标。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基本实现了就学权利平等的伟大目标之后,今天中国教育的发展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面前。因此,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的问题,也是学校、教师要追求的治教理念。要落实公平教育理念,学校就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使全体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其实对于推进教育公平,我们学校一直保持着严格的要求和良好的作风:

1、面向全体,实现“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我校的办学目标之一。

“健康全面发展”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健全的、协调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同时,“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必须承认学生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尊重差异,并针对不同有差异地组织教学,有差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潜能较大的那些方面获得充分发展。我校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确保人人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人人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机会。要求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以身立教,依法施教,更多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中强调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得随意侵犯学生学习权、受教育权利,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兰州市加快“三滩”的开发建设,有大量的流动人员在此居住生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因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商业等低层次工作,劳动报酬偏低,并且常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和被拖欠。针对农民工经济困难的实际,我校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统一纳入学校招生范围,简化各种入学手续,为他们入学创造便利条件。严格执行兰州市制订的相关减免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的政策,决不加收“一费制”政策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一系列学生激励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奖励,制定了贫困生救助办法等制度,既对优秀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又保证了学生不会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得来”“上得起”的前提下,我校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学得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我校享受着同等的教育和待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我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单独分班,而是与本地学生合在一起由电脑自动分班,学生分班不分好、坏;对教师资源合理调配,不将最好教师集中在一起。他们进校后即取得正式学籍,在教育教学中的评优奖励、入队入团、竞赛活动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2)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没有本地生源还是外地生源之分,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形成了平等的育人观。在这种平等的氛围里,学生之间友好相处,也从不分彼此,构成了和谐的校园。(3)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还有的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习惯,更没有让孩子坚持始终如一的学习历程等问题,我校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学校教育,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多沟通,与他们多交谈,与家长多联系。做到“五勤”: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勤引导。了解情况要详细,发现问题要仔细,处理问题要心细。倡导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的关注和“爱”,尽力缩小差异,建立帮教档案,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激励他们健康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已占我校学生总数的30%左右。

3、优化成长环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作为兰州市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城区学校有很大差距,严重制约我校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为了让城乡学生能尽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校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1)为了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学园和乐园,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坚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科学规划,提升校园审美品味;注重美化环境,彰显校园审美意境;注重文化形象,张扬学校办学个性。去年,我校建立了“校园文化广场”,现已成为学校先进文化宣传的主阵地。(2)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我校近年来购置和更换了部分电脑,上一学期已在全部高中年级教室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下一学期计划在初中年级教室也全部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这部分设备都使用良好,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我校正在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方向迈进。

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周济部长说:“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进一步加强德育课。二是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网络,来推进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校也一直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对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我校的德育主线是:坚持以爱育爱,以德育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放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最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新时期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求不再仅仅是历史事件、伟大人物等和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案例。而是要求教育要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活动范围,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1.将德育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平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备课、上课的环节中都要有相应的德育渗透。让德育,随时、随处、随堂见。“榜样从身边找,习惯从小事养”这是我们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校对教师的外在行为、内涵素质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让“以身作则”发挥其更大的影响作用。

2.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在开展一些传统的如“两操’、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课外活动以外,还开展了许多如中华传统武术等与奥运教育相紧密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性。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能,最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克服困难、怎样成就他人等优秀的品质。

3.家校合作,和谐发展。要巩固和提高学生在校受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和学生家庭保持沟通、联系。家校,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个“一致性”,所以家校也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让两者之间达到良好的互补,我们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主题突出的家长会,并且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其参与到学校的部分管理中,这样加强家校的联系,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做到了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政府之责,也是学校、教师之责。我校将坚定地按照《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开创基础教育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

第五篇:如何促进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如何促进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全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归类整理分析报告

【作者】赖配根 吴绍芬 陈中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03/06 15:20 【点

击】[

3]

在校园里快乐学习、生活的学生们。本报记者 王鹰 摄

报告专论涉及三类教育的字数分布图:高教24%,职教18%,基教58%。制

图:陈中原

107份报告中未涉及三类教育的分布图(按照成就部分未涉及和工作部分未涉及分别是:基教6份,1份;职教38份,6份;高教20份,3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了解全国各地贯彻纲要的情况,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组织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研究小组,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2010-2012年共计107份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初步归类整理分析。频度比较显示 教育协调发展待加强

在有文本可分析的107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对专门集中论述教育的部分进行了字数和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

从涉及的频度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切实关注与加强。在107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基础教育,有6份工作报告中的成就部分没有论及,有1份工作报告中的工作部署部分没有论及;高等教育,有20份工作报告中的成就部分没有涉及,有3份工作报告中的工作部署部分没有涉及;职业教育,有38份工作报告中的成就部分没有提及,有6份工作报告中工作部署部分未提及。这组数据似乎说明,职业教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最少,可见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尤其是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职业教育,确实成为一个摆在地方政府面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涉及的字数看,同样是论述职业教育的最少。107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集中论述教育部分的字数大约有44000,其中用45%的字数论述了基础教育,21%的字数论述了教育目标等,18%论述了高等教育,14%论述职业教育。这组数据似乎说明,基础教育确实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各地政府应有的重视。相比之下,职业教育被重视的力度需要实实在在地加强。从出现的频度与力度看,基础教育的工作部署与成就之间比较一致。相比之下,高等教育虽然受到了重视,工作部署大都涉及,但是成就部分相对较少;职业教育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工作部署中几乎都有提及,但是成就部分未涉及的较多。这似乎说明,如果把工作部署部分论述的字数当作投入、把成就部分论述的字数当作产出的话,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或者投入不足导致产出不多。产出率最高的是高等教育(59%),其次是基础教育(58%),最低的是职业教育(38%)。为什么三分之一强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成就时没有涉及职业教育?为什么职业教育产出率最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产出率低是否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有关呢?从论述三类教育的字数看,各地政府把58%的注意力用于基础教育、24%用于高等教育、18%用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发展 追求公平普惠

重点建设农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幼儿园建设热潮到来。贵州2011年重点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推进工程,到2015年全省三分之二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支持大村落和社区、居委会举办幼儿园;2011年新建、改扩建了300所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2012年又提出“新建、改扩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100所”。浙江2012年提出“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等级中心幼儿园”。福建2011年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2012年又提出重点解决城区和城乡接合部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

农村中小学设施日益完善。广东2011年提出“建设5000公里左右通500人以上自然村以及敬老院、学校、农业示范基地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山东2010年进一步扩大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试点。陕西2011年加快农村学校取暖设施建设。贵州2012年以受旱严重地区、边远缺水山区和农村学校为重点,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海南2011年完成农村中小学厕所改造。西藏2010年加强学校和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推进学校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吉林2010年改造完成了859所乡镇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2011年完善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装备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配置。

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特别关爱。贵州2011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2012年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2011年,甘肃建成和改造中小学校舍面积180.4万平方米,全面排除了农村中小学2008年标准D级危房;重庆2010年提出大力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2011年标准化率达到70%;2010年、2011年分别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80所、370所。四川2011年新建留守学生之家566个。贵州、安徽连续3年(2010-2012年)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陕西、河南、湖南和云南也分别在2010年、2012年提出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012年,江苏提出要启动实施农村校车安全工程。贵州2011年提出要为791所县镇公办初中、1336所县镇以上公办小学、681所公办幼儿园配备保安人员9880人。

农村学生营养工程全面实施。陕西连续3年(2009-2011年)实施“蛋奶工程”,受惠学生分别达158万、263万、220.7万;2012年提出结合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搞好“蛋奶工程”。宁夏2010年实施营养早餐工程,惠及山区37.5万中小学生;2011年实施营养早餐和午餐试点,惠及37.8万学生;2012年推行“营养改善”计划,以改善37万山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2012年,云南提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届时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健康营养餐。2012年,黑龙江“要加大对其他学校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饭桌’的卫生防疫和监管,确保孩子们安全放心用餐”。

农村教师住房正得到改善。新疆2011年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广西2012年提出“以解决全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难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建设”。海南2011年启动3年建设1万套农村教师周转房工程,当年即开工建设1850套,2012年建设3450套。湖北2011年“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5000套,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2012年提出建设5000套。

农村教师队伍得到加强。2009年,贵州、河南分别招聘或增加特岗教师7012名、农村特岗教师1万名。云南2012年提出招聘特岗教师5000名。重庆2010年解决了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广东2010年提出做好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工作,到2011年代课教师问题基本解决。天津也提出“下力量培养名师、名校长和农村骨干教师”。2012年,江苏计划培训6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广东投入5亿元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北京2011年提出深化教师交流、学区化管理等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海2012年提出促进区域内优秀教师合理流动,推动义务教育首先在各区县实现均衡发展。

点评:从广东的“千校扶千校”行动到福建的城镇教师农村任教服务制度,从关注留守儿童到关注广大农村儿童,从关怀乡村学生到关怀乡村教师,从重视校舍安全到重视师资质量,各地政府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进入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实施阶段。

城乡齐发展,促进教育及社会公平

加强新城区郊区学校建设。上海2010年在郊区新建和改扩建了54所中小学校,2012年推出加强新城优质教育资源布局的支持政策,在城郊接合地区新增30所义务教育学校。2012年,北京“引导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资源向新城拓展,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着力强化新城的产业功能,引导布局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深圳将新增普高学位和95%的新增义务教育学位布局在原特区外。陕西将加快43个重点县的城市化步伐,同步建设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重庆2010年探索建立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的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工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租购等政策体系,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内蒙古2011年进一步完善有序转移农牧业人口的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河南、吉林、贵州、广西、江西等也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农村娃娃享受城市教育。厦门2009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进入公办校就学比例达67%,2011年提高到68.8%,其中就读公办初中比例达到82.2%;2012年提出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达到10.5万人。上海2009年投入36.9亿元用于来沪从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完成86所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学校的设施改造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就读比例达到93%;2010年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47万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四川2012年实施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以巩固、提高、发展为主题,以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到2020年,全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主要指标与国民受教育水平基本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富有活力、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

点评: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引起关注到政府专项治理,从加强郊区校舍建设到引导老城区教育资源向新城区和郊区流动,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越来越深入的趋势。

3高等教育改革 促进社会进步

重内涵提升,加强大学质量建设

创建高水平大学。2011年,广东“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强化高水平大学建设”。2011年,天津提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努力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建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大学”。2011年,上海“启动‘085工程’和新一轮‘985工程’”,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2012年,“启动部市共建‘985工程’三期和21所地方高校内涵建设项目”。2012年,山东提出“建设3至5所高水平大学,支持山东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江西“重点抓好2-3所高水平大学或特色大学建设”。辽宁、福建、湖南等省也提出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

扎实推进质量工程。2010年,安徽“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为目标,扎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2011年“出台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若干意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成效显著”。北京2012年启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吉林2010—2012年提出与“质量工程”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江苏2011年“启动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高校优势学科”。辽宁2012年“重点建设277个特色学科、10个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40名”。北京、上海、宁波、青岛等市把“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点评:1636年,哈佛大学开学时只有9个学生1位教师。经过300多年的精心“经营”,这所学校成为世界级的高等学府。任何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若干届政府、若干代学人的接力奉献。因此,质量工程要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地抓。

产学研结合,强化创新和成果转化

产学研生机勃勃。2010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说,他们组织全国6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万多项,5年累计实现产值8131亿元、利税1223亿元;2011年,广东组织实施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提升工程和示范企业行动计划;2012年,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省部院会商机制,争取更多创新资源和重大科技项目落户广东。上海市2010年“推动建立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共同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河北2012年“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良种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北京2010年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2年明确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支撑。黑龙江2012年提出打造“北方智谷”。青海2010年积极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陕西2011年提出充分激活科技教育潜能,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湖北2012年“加快推进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节能环保产业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引进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建立研发和产业转移基地,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25%以上的增速”。诸多省份都围绕兴省强省等战略加大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和举措。

点评:从“北方智谷”到“武汉光谷”,从产学研合作到协同创新,从发挥本省教育科技力量到聚集全国教育科技力量,各地促进科技创新从概念操作到实实在在的工农业产值,都留下了高等学校高新技术开发与服务经济建设的足迹。这是大学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服务国家的使命。

拓宽渠道,帮扶大学生就业创业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2010年,黑龙江实施彩虹工程,援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天津2011年启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计划”,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创业带动就业实验区建设。2009年,河南举办“万企千场”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内蒙古组织实施了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人才储备、扩大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计划,使8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去向。

鼓励到基层就业。2010年,甘肃选拔5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招录4500名医学类、500名兽医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基层兽医站工作。西藏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企业就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企业、基层和艰苦地区施展才华。山西2011年“以高校毕业生等为重点,全面做好各类人员就业工作。采取免费培训、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等措施,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北京2009年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和社工计划,增设1万多个基层社会管理等岗位。山东2012年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同时,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8万个。

点评: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对大学生来说,国家创造了很多机会,拓展了他们的就业创业空间。转变观念,以创业促进就业,到农村去到社区去„„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随着千千万万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变成了社会潮流,变成了社会的希望,变成了国家的未来。

下载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秧坝民族中学发展计划中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 教育公平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

    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申论热点三:促进教育公平 一、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重加强农......

    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实践报告

    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实践报告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

    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摘要: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

    均衡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优化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凤凰镇中心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重要前提,也是......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构建社会关键在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笔记认为,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首要......

    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教育公平。

    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教育公平——学“两会”精神有感 乐昌市秀水镇中心学校 伍小波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海内外无数华人的热切期盼下,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来源:胶南市教育体育局 发表时间:2008-8-12 16:26:50 3.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我们紧紧抓住制约教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