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时间:2019-05-13 17:5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协调促进落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第一篇: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什么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的一些好想法和好点子,分派到各部门、站所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或者执行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再好的点子如果不能落实,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任何事情想得再好,不如现在就卷起衣袖开始做。

我们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正面临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更应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真抓实干、注重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如何推进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的落实力,已成为我单位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首要问题。

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提高落实工作任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无论做什么事,若是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的责任心,我们的工作必定是做不好的。同样一件艰巨的工作任务,没有责任心的工作者会抱怨牢骚、推脱回避,而敬业者会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耐心细致、勇于承担,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其他部门、站所寻求帮助。要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二、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落实能力。渔业示范区、红

光办事处的工作千头万绪,各部门、站所的情况千差万别,新情况新问题千变万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有效有力地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目前,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正大力推进各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有很多工作可能我们之前没有遇到过,有很多知识领域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我们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员工要时刻保持一种善于学习的品质,要通过学习,提高干事的劲头,强化深入的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要做到工作具体化。作为领导的副手,我要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对于某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需要联系实际将其具体化、明细化,合理地分配给各部门、站所,并合理制定出各个阶段的推进表、目标值,既要细化每一项工作,也要量化每一项指标,分阶段、分步骤,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任务。作为领导的副手,我要及时做好各部门、站所之间的协调工作,要帮助他们顺利做好工作衔接,保证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没有疏漏。作为领导的副手,我要为领导和基层员工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保证下情上达,让领导及时掌握一线工作者的工作进度和所遇到的困难,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新的信息。

第四、要做到考评科学化。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鲜明导向推动落实。反思我单位某些工作的落实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规章制度不能严格地贯彻落实,一些好的制度

往往由于执行不力,导致如同虚设,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往往抱着侥幸心理,违反值班制度,造成工作失误。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全体员工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我单位还应进一步加强工作督导力度,完善工作奖惩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监督、阶段评估和最后验收相结合的督促机制,及时总结和推广落实某些部门、站所在工作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好办法,及时掌握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总而言之,“大必出于细”。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体干部员工的辛勤努力和团结合作,示范区的每一个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都是由我们每一个普通员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贯彻落实而成。面对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全体干部员工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地落实好每一项工作。我相信,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如何促进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如何促进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全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归类整理分析报告

【作者】赖配根 吴绍芬 陈中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03/06 15:20 【点

击】[

3]

在校园里快乐学习、生活的学生们。本报记者 王鹰 摄

报告专论涉及三类教育的字数分布图:高教24%,职教18%,基教58%。制

图:陈中原

107份报告中未涉及三类教育的分布图(按照成就部分未涉及和工作部分未涉及分别是:基教6份,1份;职教38份,6份;高教20份,3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了解全国各地贯彻纲要的情况,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组织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研究小组,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2010-2012年共计107份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初步归类整理分析。频度比较显示 教育协调发展待加强

在有文本可分析的107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对专门集中论述教育的部分进行了字数和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

从涉及的频度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切实关注与加强。在107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基础教育,有6份工作报告中的成就部分没有论及,有1份工作报告中的工作部署部分没有论及;高等教育,有20份工作报告中的成就部分没有涉及,有3份工作报告中的工作部署部分没有涉及;职业教育,有38份工作报告中的成就部分没有提及,有6份工作报告中工作部署部分未提及。这组数据似乎说明,职业教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最少,可见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尤其是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职业教育,确实成为一个摆在地方政府面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涉及的字数看,同样是论述职业教育的最少。107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集中论述教育部分的字数大约有44000,其中用45%的字数论述了基础教育,21%的字数论述了教育目标等,18%论述了高等教育,14%论述职业教育。这组数据似乎说明,基础教育确实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各地政府应有的重视。相比之下,职业教育被重视的力度需要实实在在地加强。从出现的频度与力度看,基础教育的工作部署与成就之间比较一致。相比之下,高等教育虽然受到了重视,工作部署大都涉及,但是成就部分相对较少;职业教育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工作部署中几乎都有提及,但是成就部分未涉及的较多。这似乎说明,如果把工作部署部分论述的字数当作投入、把成就部分论述的字数当作产出的话,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或者投入不足导致产出不多。产出率最高的是高等教育(59%),其次是基础教育(58%),最低的是职业教育(38%)。为什么三分之一强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成就时没有涉及职业教育?为什么职业教育产出率最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产出率低是否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有关呢?从论述三类教育的字数看,各地政府把58%的注意力用于基础教育、24%用于高等教育、18%用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发展 追求公平普惠

重点建设农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幼儿园建设热潮到来。贵州2011年重点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推进工程,到2015年全省三分之二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支持大村落和社区、居委会举办幼儿园;2011年新建、改扩建了300所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2012年又提出“新建、改扩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100所”。浙江2012年提出“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等级中心幼儿园”。福建2011年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2012年又提出重点解决城区和城乡接合部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

农村中小学设施日益完善。广东2011年提出“建设5000公里左右通500人以上自然村以及敬老院、学校、农业示范基地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山东2010年进一步扩大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试点。陕西2011年加快农村学校取暖设施建设。贵州2012年以受旱严重地区、边远缺水山区和农村学校为重点,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海南2011年完成农村中小学厕所改造。西藏2010年加强学校和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推进学校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吉林2010年改造完成了859所乡镇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2011年完善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装备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配置。

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特别关爱。贵州2011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2012年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2011年,甘肃建成和改造中小学校舍面积180.4万平方米,全面排除了农村中小学2008年标准D级危房;重庆2010年提出大力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2011年标准化率达到70%;2010年、2011年分别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80所、370所。四川2011年新建留守学生之家566个。贵州、安徽连续3年(2010-2012年)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陕西、河南、湖南和云南也分别在2010年、2012年提出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012年,江苏提出要启动实施农村校车安全工程。贵州2011年提出要为791所县镇公办初中、1336所县镇以上公办小学、681所公办幼儿园配备保安人员9880人。

农村学生营养工程全面实施。陕西连续3年(2009-2011年)实施“蛋奶工程”,受惠学生分别达158万、263万、220.7万;2012年提出结合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搞好“蛋奶工程”。宁夏2010年实施营养早餐工程,惠及山区37.5万中小学生;2011年实施营养早餐和午餐试点,惠及37.8万学生;2012年推行“营养改善”计划,以改善37万山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2012年,云南提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届时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健康营养餐。2012年,黑龙江“要加大对其他学校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饭桌’的卫生防疫和监管,确保孩子们安全放心用餐”。

农村教师住房正得到改善。新疆2011年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广西2012年提出“以解决全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难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建设”。海南2011年启动3年建设1万套农村教师周转房工程,当年即开工建设1850套,2012年建设3450套。湖北2011年“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5000套,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2012年提出建设5000套。

农村教师队伍得到加强。2009年,贵州、河南分别招聘或增加特岗教师7012名、农村特岗教师1万名。云南2012年提出招聘特岗教师5000名。重庆2010年解决了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广东2010年提出做好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工作,到2011年代课教师问题基本解决。天津也提出“下力量培养名师、名校长和农村骨干教师”。2012年,江苏计划培训6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广东投入5亿元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北京2011年提出深化教师交流、学区化管理等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海2012年提出促进区域内优秀教师合理流动,推动义务教育首先在各区县实现均衡发展。

点评:从广东的“千校扶千校”行动到福建的城镇教师农村任教服务制度,从关注留守儿童到关注广大农村儿童,从关怀乡村学生到关怀乡村教师,从重视校舍安全到重视师资质量,各地政府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进入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实施阶段。

城乡齐发展,促进教育及社会公平

加强新城区郊区学校建设。上海2010年在郊区新建和改扩建了54所中小学校,2012年推出加强新城优质教育资源布局的支持政策,在城郊接合地区新增30所义务教育学校。2012年,北京“引导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资源向新城拓展,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着力强化新城的产业功能,引导布局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深圳将新增普高学位和95%的新增义务教育学位布局在原特区外。陕西将加快43个重点县的城市化步伐,同步建设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重庆2010年探索建立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的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工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租购等政策体系,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内蒙古2011年进一步完善有序转移农牧业人口的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河南、吉林、贵州、广西、江西等也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农村娃娃享受城市教育。厦门2009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进入公办校就学比例达67%,2011年提高到68.8%,其中就读公办初中比例达到82.2%;2012年提出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达到10.5万人。上海2009年投入36.9亿元用于来沪从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完成86所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学校的设施改造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就读比例达到93%;2010年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47万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四川2012年实施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以巩固、提高、发展为主题,以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到2020年,全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主要指标与国民受教育水平基本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富有活力、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

点评: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引起关注到政府专项治理,从加强郊区校舍建设到引导老城区教育资源向新城区和郊区流动,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越来越深入的趋势。

3高等教育改革 促进社会进步

重内涵提升,加强大学质量建设

创建高水平大学。2011年,广东“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强化高水平大学建设”。2011年,天津提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努力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建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大学”。2011年,上海“启动‘085工程’和新一轮‘985工程’”,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2012年,“启动部市共建‘985工程’三期和21所地方高校内涵建设项目”。2012年,山东提出“建设3至5所高水平大学,支持山东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江西“重点抓好2-3所高水平大学或特色大学建设”。辽宁、福建、湖南等省也提出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

扎实推进质量工程。2010年,安徽“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为目标,扎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2011年“出台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若干意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成效显著”。北京2012年启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吉林2010—2012年提出与“质量工程”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江苏2011年“启动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高校优势学科”。辽宁2012年“重点建设277个特色学科、10个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40名”。北京、上海、宁波、青岛等市把“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点评:1636年,哈佛大学开学时只有9个学生1位教师。经过300多年的精心“经营”,这所学校成为世界级的高等学府。任何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若干届政府、若干代学人的接力奉献。因此,质量工程要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地抓。

产学研结合,强化创新和成果转化

产学研生机勃勃。2010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说,他们组织全国6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万多项,5年累计实现产值8131亿元、利税1223亿元;2011年,广东组织实施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提升工程和示范企业行动计划;2012年,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省部院会商机制,争取更多创新资源和重大科技项目落户广东。上海市2010年“推动建立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共同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河北2012年“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良种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北京2010年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2年明确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支撑。黑龙江2012年提出打造“北方智谷”。青海2010年积极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陕西2011年提出充分激活科技教育潜能,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湖北2012年“加快推进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节能环保产业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引进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建立研发和产业转移基地,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25%以上的增速”。诸多省份都围绕兴省强省等战略加大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和举措。

点评:从“北方智谷”到“武汉光谷”,从产学研合作到协同创新,从发挥本省教育科技力量到聚集全国教育科技力量,各地促进科技创新从概念操作到实实在在的工农业产值,都留下了高等学校高新技术开发与服务经济建设的足迹。这是大学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服务国家的使命。

拓宽渠道,帮扶大学生就业创业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2010年,黑龙江实施彩虹工程,援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天津2011年启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计划”,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创业带动就业实验区建设。2009年,河南举办“万企千场”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内蒙古组织实施了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人才储备、扩大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计划,使8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去向。

鼓励到基层就业。2010年,甘肃选拔5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招录4500名医学类、500名兽医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基层兽医站工作。西藏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企业就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企业、基层和艰苦地区施展才华。山西2011年“以高校毕业生等为重点,全面做好各类人员就业工作。采取免费培训、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等措施,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北京2009年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和社工计划,增设1万多个基层社会管理等岗位。山东2012年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同时,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8万个。

点评: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对大学生来说,国家创造了很多机会,拓展了他们的就业创业空间。转变观念,以创业促进就业,到农村去到社区去„„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随着千千万万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变成了社会潮流,变成了社会的希望,变成了国家的未来。

第三篇: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

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收入不公平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一生。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公平正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教育公平摆在了突出位置,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这是对我国教育发展任务的历史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党和政府把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作为一以贯之的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不分民族、性别、阶层、职业、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农村教育为工作重点,坚持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在实处,维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一)全面实现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2008年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先农村后城市,惠及1.6亿多名适龄儿童。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精神,取消重点学校(班),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推进师资的合理流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率先在农村实施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惠及1.3亿多名农村中小学生。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建设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为11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农村新校园建设工程,全面开展化解农村“普九”债务工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40多万所农村学校,使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不断缩小,农村户口学生比例已提高到55%以上。

(三)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改善

保障了男女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平等受教育的权利,2000年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关于确保所有男女儿童2015年都能完成小学教育的目标。目前,小学净入学率性别差异已经消除,初中、高中和大学在校生中女生比例接近50%。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每年资助近1.8亿名学生,其中使2000万名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受益,保证了每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大规模城镇化的进程中,国家实行“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的政策,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5亿名进城务工人员的765万名随迁子女,2007年随迁子女中分别有77%和80%在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读,为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建立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和监护网络,帮助5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实施全纳教育,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特殊教育体系,独立设置特殊教育学校与促进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相结合,不断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受到法律保护。2007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达1667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2803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达到58万人。

(四)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

国家从办学、经费、师资、招生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2007年底,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已达到2174.5万人,是1952年的9倍。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2008年,实现“两基”的民族地区县为674个,占民族地区县总数的96.6%。

二、教育公平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虽然我国教育公平总体状况明显改善,但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理念、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较大差距,某些方面还有拉大的趋势,群众对城乡教育不同标准、城市义务教育择校、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弱势群体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反映强烈,教育公平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

在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下,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存在明显的差距,教师水平差距更为突出。学校危房主要存在于农村,辍学主要发生在农村,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城乡教育差距成为影响面最大的教育公平问题。

《国家教育督导2008报告》显示,2007年农村小学大专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分别为63.4%和41.4%,分别比城市低22个和30个百分点,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城市高出农村19.2个百分点。同年,全国中小学仍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其中,小学代课人员27.2万人,87.8%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和县镇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7.9:1和17.1:1,均低于城市的15.6:1。中西部农村学校外语、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2006年,农村初中教师初始学历合格率仅为58.8%,所学专业与所教科目不对口问题突出。小学和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城市分别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和19.2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是城市的68.8%和69.2%,在福利、医保、住房等方面差距更大,部分地区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2006年,农村小学和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分别为6台和38台,远低于城市的71台和102台;西部农村小学的建网学校比例为3.1%,农村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18.4%。2008年,农村小学、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分别为9.8%和35.3%,比城市低48.3和30.5个百分点,同比上年差距还有所扩大。农村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为3.5台、初中为6台,与城市的差距分别达到4.5台和2.6台,城乡差值同比上年都增加了0.1台。

(二)东中西部教育发展差距较大

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突出地表现在教育投入差距明显。2004年,东部地区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1874元,西部地区为1017元,东、西部地区之比为1.8: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地区平均为304元,西部地区为121元,东、西部地区之比2.5:1。小学情况也与之类似。同期,中部地区小学、初中生均拨款均低于西部地区,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约低20%,与东部地区差距更大。全国尚有113个县(区)的小学、142个县(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其中85%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2008年底,在全国尚未实现“两基”的27个县当中,有24个在民族地区。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基础仍然薄弱。

中西部是义务教育阶段代课教师的主要集中地,大班额现象突出,中部县镇初中学校56人以上的班额比例达到61.2%,其中66人以上的比例为32.9%。高学历教师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化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30.4%,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数61.8%。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偏少,部属高校布局不尽合理,重点高校录取比例偏低。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

(三)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突出

区域内教育差距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学校间的差距,表现在经费投入、办学设施、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重点学校的生均经费比普通学校高15%~20%,教职员工工资占经常性经费比重比普通学校低20%左右。

校际差距是人们感受最直接、反应最强烈的差距,特别是部分薄弱学校的存在,成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仍然有7%左右的孩子没有受到义务教育,处于无学上的状况。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一部分流动儿童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由于体制性障碍,在流入地不能接受义务教育后的继续教育。

目前贫困生资助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做到“应助尽助”。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资助还需要继续完善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

残疾儿童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2005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比普通儿童低17.08%,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普通儿童低26.63%,辍学率高出普通儿童15.22%。6~14岁的246万名学龄残疾儿童中失学儿童占36.81%。农村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比例低于城市和乡镇,残疾儿童城乡比例为1:3,而残疾儿童在校人数城乡比例却为1.22:1。

三、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坚持教育公益性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要区分教育公共产品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属性特征,首要任务是保证各级各类教育机会公平,工作重点是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统筹规划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层次、类别,调整教育投入的重点、结构,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教育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以发展促进公平,以制度保障公平,以规范维护公平,确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机会。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教育公平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极大地扩大了国人受教育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促进教育公平也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发展是推进公平的前提。今后要继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二)深化教育改革,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长期的奋斗目标,要从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上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正确引导教育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机制、教育资源使用的监督机制和对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办学基准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依法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方面的责任,加强教育公平发展的人、财、事权的统筹。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健全教师保障机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教师聘用制度,促进教师均衡配置。

(三)规范办学行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依法治教,创设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要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教育投入和规范教育收费并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

要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保证每个孩子公平的入学机会。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全程公开、信息透明、接受监督”的招生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坚持教育特色发展,为各类人才健康成长提供公平舞台

教育公平不是搞整齐划一,不是否认个性特征和学校特色。教育公平坚持机会公平与因材施教的统一,要为各种人才健康成长提供公平的平台。要以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为重点,推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以特别关注,实行最低标准保障,缩小绝对差距;同时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倡导因材施教,增强学校吸引力,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创造条件。

四、以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急迫任务,当前工作重点是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协调教育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使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向农村倾斜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突出矛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根源。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需要从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要求出发,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向农村倾斜,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上优先保证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发展在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引导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建立现代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确保农村教育投入到位;要统一城乡办学标准,保障农村办学的基本需要;要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和职能,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对此,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逐步统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办学条件标准,采取妥善措施全面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适当向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教师倾斜,以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在县镇为农村教师集中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所有学校达到义务教育国家基本办学标准,使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同时,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对报考农、林、水、地、矿、油、师、核等专业的农村学生实行招生倾斜并减免学费。

(二)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我国区域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表现在教育方面;东、中、西部之间教育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也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区域教育差距的主要矛盾在于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统筹区域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以中西部地区教育为重点,统筹区域教育发展,首先需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要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发展;再次要调整中央院校的布局,在教育投入、招生政策和就业政策上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新增招生名额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在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资助比例和资助份额。

对此,要把教育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领域,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健全区域教育协调机制,新增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加强边境地区国门学校建设。巩固中西部地区“普九”成果。鼓励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中小学对西部地区和农村的中小学的支持。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薄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扩大内地民族高中校(班)规模,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支持中西部省份办好一批重点高校,加大对中西部高等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增强民族院校综合实力。扩大中西部高校招生协作计划,增加中西部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加强中西部人力资源建设。

(三)统筹不同类别学校的协调发展,向薄弱学校倾斜

学校是实现个体之间教育公平最主要的环节和途径,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公平直接制约了教育公平实现的程度。当前我国校际差距不仅面广,而且贯穿了教育的所有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区域教育差距还是城乡教育差距,其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都是学校之间的差距。缩小校际差距首先要着力改造薄弱学校,确保所有学校达到基本建设标准。

对此,各级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造薄弱学校,统一区域内办学标准,办好每一所学校,做到建设有标准,发展有特色。采取调整布局、以强扶弱、教师流动、校务公开、办学规范、评价科学、社会监督等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协调发展。支持民办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多种需求。

(四)统筹不同群体的教育协调发展,向弱势群体倾斜

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其个人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对弱势群体实行差别对待,采取特殊补偿政策,弥补他们因先天不足和外在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我国教育领域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学生、残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目前全国仍有14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残疾学生是弱势群体中的特殊困难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则是新增的并不断增长的弱势群体。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此,要制定补偿政策,差别对待,重点关注,改善条件。消除体制障碍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关键。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做到同城待遇。各地要将常住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城市学校总体建设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提高教育服务的适应能力。流出地政府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加强与流入地的信息沟通,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受教育权利,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普通高校和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制定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做到“应助尽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推进全纳教育,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普及水平。全面实施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定期委派特殊教育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注重培养残疾学生的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以及劳动和就业等能力,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不放弃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发展机会。

第四篇:综合协调抓落实

综合协调抓落实 齐心协力创佳绩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创建省级园林县城是县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岚皋的重大战略举措。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推进大会,这是一次非常重要而及时的会议。三创办作为创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机构,深深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面对这前所未有的责任和挑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创建工作中走在前面,作出表率。我们将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这个工作中心,克服一切困难,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创园的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创园的良好氛围。当前,距省级园林城市的验收时间不足天,实现园林城市创建目标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但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为此,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各种媒介广泛的宣传创园的目的和意义,让全县人民都关心创园工作、支持创园工作、参与创园工作。

二、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县委、政府已经明确今年必须实现省级园林县城的创建目标,三创办作为创园工作的组织协调部门,当前,一是积极协调对接省住建厅、市双创办对我县创园工作的全力支持和指导检查,协调联系好各位专家对岚皋创园的考核验收工作;二是根据《2011年创建省级园林县城整改方案》分解细化的工作任务,组织协调好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三是积极组织协调各个单位全面开展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建活动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确保创建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三、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确保如期解决创园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

创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三创办作为综合协调机构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对创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精细的准备,对在创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再梳理,重难点问题及时给县委、政府汇报,规划出来,分解下去,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进度,如期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创园工作取得实效。

四、充分发挥督促指导作用,确保创园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办将按照创园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在做好分解落实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围绕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认真开展各类专项督查,及时查找漏洞,解决问题,定期通报督查情况,明确责任主体,切实做到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确保创园工作件件有人抓,事事有落实。

各位领导,同志们: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全面冲刺的号角已吹响。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但请领导们放心,我们双创办将紧紧围绕创建目标,抓重点,攻难点,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创建工作,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做出我们双创办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大走访大落实促进大发展

中共毕节市市东办委

“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好“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提高全办干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的能力,强化干部作风转变,根据省、地、市《关于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办实际,特制定市东办事处“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地、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切实转变作风,把问题排查和解决问题作为主线,组织机关和社区干部深入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做工作、办实事、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难题,化解历史遗留和现存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全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二、主要工作任务

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以各社区、办直各部门为主体,由办事处党政班子成员牵头,建立工作联系点,带头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实现副科级以上干部包社区,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化矛盾、解民忧,在今年“十一”前集中解决一批问题,年底前见到明显成效。主要任务有:

(一)建立工作联系点。

1、建立办事处“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组织联系机构。结合办事处实际,建立副科级领导联系社区、部门制度,邀请工作经验丰富,办法多,善于做社区工作的改非老同志、老领导协助联系工作,成立由办事处党委“一把手”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办事处其他副科级同志任成员的“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决群众的困难,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党务办,张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2、建立社区、部门“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联系组织机构。各社区、办直各部门也要成立“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组,由主要领导或负责人任组长,结合社区和部门具体情况,由2名以上工作认真负责、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认真摸排本社区、本部门中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矛盾纠纷等摸排清楚,认真梳理,逐一帮助解决。从现在起到9月20日,各社区、部门要集中进行排查,通过开展座谈会、调解会、走访等形式深入群众中去开展排查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倾听,认真的登记,随时了解群众的呼声,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在盼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边收集边解决,9月21日到12月底,办党委、行政、各社区、部门要花大力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攻坚克难,抱着解决一桩算一桩,解决一件算一件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正把群众的冷暖疾苦和诉求问题放在心上,对能及时处理的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报上级部门进行处理,同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做群众的贴心人,做发展的带头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3、搞好地、市两级“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开展服务保障工作。结合办事处实际,按照属地原则,对排查出来的群众反映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问题实行责任分解,由办事处副科级领导牵头,进行个案分析、个案处理,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解决措施,随时向到市东办事处考察、调研的地、市调研组、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情况,确保“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开展更深入,落实更具体,效果更明显。

(二)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各社区、各部门要深入居民组,广开信访渠道,采取召开群众大会、代表座谈会、干部职工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惠农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让广大群众知晓惠农政策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知晓惠农政策的具体项目,知晓自己家庭应享受的惠农政策及标准,知晓惠农政策受益对象的确定原则和审批程序等;让广大群众增强法制意识,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要督促社区和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宣传惠农政策的项目、标准、审批程序,公布监督电话,发布惠农资金发放信息,真正使党的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集中排查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各社区、各部门要通过深入群众调查走访、召开矛盾纠纷分析会、发放工作联系卡、设立群众诉求接待点等方式,认真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排查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排查的范围包括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种信访突出问题、可能引发上访、不稳定因素甚至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重点是:制约经济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难点问题;执行强农惠农政策不公平带来的矛盾;因企业改制破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房屋拆迁、涉法涉诉、地质灾害等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因环境污染、企业退休职工、复员退伍军人等利益群体的相关重大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生产经营性纠纷、产权性纠纷、社区财务管理等纠纷;非正常上访、串联聚集上访等违法上访行为及群体性事件的动向等

(四)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各社区、各部门要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及群众反映的诉求等认真进行梳理,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摸清实情。在此基础上,一条一条进行研究,认真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明确具体责任人和解决问题的时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按照政策规定能当场解决的,马上解决,不等不拖;需要调查核实的,要详细记录并追踪问题的解决,限期答复当事人;对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可以逐步变通解决的,要列出解决时间表,并告知群众,耐心给予解释说明;对不合理的要求,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耐心做好疏导教育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对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而生活确实困难的,要灵活采取政府救助、社会救济、民间互助等手段,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尤其是涉及全局的及久拖不决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对于一些疑难案件,要针对其利益诉求的核心问题,转变思路,变换角度,调整方法,完善对策,下决心,下气力彻底加以解决。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工作调度。各社区、各部门要分别于9月20日前、10月20日前、11月20日前,将本社区、本部门排查情况及解决问题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12月25日前,要对排查和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双考办报送工作总结。在排查过程中,重大矛盾纠纷信息要及时向办党委报告,制定相关方案,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二)注意工作方法。

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向群众宣传“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动员群众讲真话、说实情。要加大对“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好经验、好做法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知晓度,为排查和解决问题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要排查一起,化解一起,稳定一起,既不能简单地汇总上报,更不能无原则地上交矛盾。要克服等待观望等麻痹思想,坚决杜绝乱开口子、随意承诺的行为。

(三)强化部门联系、保障。

对矛盾纠纷调处、困难群众帮扶过程中涉及的部门,要加强沟通和联系,要做好工作间信息的互换和服务保障工作,以便及时的回复或帮助群众。要做好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工作,对不能处理的或是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要及时汇报,以便办事处党委加强协调,寻求办法,尽快、尽可能的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四)加强督导考核。

双考办要将此项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依法行政、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重要依据,强化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采取明查暗访、集中督查等方式,对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出色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问责。

(五)注重建章立制。

在“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中,各部门、各社区要把排查和解决问题与建立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机制结合起来,推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和反馈纠错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社会矛盾从事后调处向事前预防、由因时治标向源头治本的转变。

下载加强协调促进落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协调促进落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心得体会 2011第四期处干班 陈有功 关于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省委专题学习会发言摘要 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传......

    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坚持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人才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宏观调控体系。认真贯彻落实......

    协调联动 促进调解工作深化有效

    协调联动 促进调解工作深化有效长期以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类调解相互孤立,“各弹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未能顾全向前、向后、向外的延伸工作,由此影响调解功能的......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探讨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探讨摘要:我国的土地问题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等问题己经成为了土地管理的核心和焦点。能否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矛盾,保......

    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 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颁布部门】 江苏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文字号】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4号 【颁布......

    加强劳动关系协调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2006年华东地区公交工会工作研讨会参评获优秀奖论文*加强劳动关系协调促进和谐企业建设杭州公交集团第一汽车公司高永祥摘要:劳动关系协调作为当前工会维权职能的工作重心,其......

    “促进劳动协调进社区实施规划”社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和完善社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一步强化劳动保障基础工作,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以推进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为主线,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