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探讨

时间:2019-05-14 08:4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探讨》。

第一篇: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探讨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探讨

摘要:我国的土地问题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等问题己经成为了土地管理的核心和焦点。能否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矛盾,保持和维护土地生态系统乃至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于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就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问题进行了阐

述,旨在为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工作提供帮助。同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之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

1土地生态协调建设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原则

生态建设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出发点,以人为本,使人与人、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资源供求等各方面协调一致。

1.2土地生态适宜性原则

生态建设中,应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生态条件对各类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1.3可持续原则

生态建设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协调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力争使综合效益最大化。

1.4维护土地生态系统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原则

土地生态系统中。农田生态系、林灌草生态系和城镇村生态系等子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不均匀分布的,我们称之为土地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维护土地生态系统异质性,有利于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促使处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

1.5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生态系统不同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要素(如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存在一定差异性,土地生态系统在空间上有严格的地域分异性,因此,生态建设应立足差异,因地制宜,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建设方向。

2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小流域建设中土地利用模式优势分析

第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随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逐年实施,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相应提高,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形成了科学合理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利用结构。

第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各业产值的比例有所协调;形成了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沟整地造林,合理实施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起到了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地表植被的增加,对改善流域小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起到显著的作用,充分显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的作用。

第四,建设生态经济。在生产过程和经济活动中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下的经济发展。合理布局生产力,处理好治理、开发、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型的产业化、商品化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以生态综合治理开发为基础,生态的综合治理开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目标,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几种经营。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在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户,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和推广各类高科技农业实用技术,形成一种养加结合、产供销配套的路子。

2.2创建文明生态村中土地利用模式优势分析

“文明生态村”在农业生产上,既能形成大规模生产,又能延长二、三产业链;既能创出名牌产品,又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既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又能使光热水土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创建文明生态村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又调整了农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生态农业;既解决农村道路硬化和“五乱”陋习,又实现农村美化、绿化、净化和沼气化的生态环境;既体现了与城市园林型、生态型、现代化的定位衔接;也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又使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

2.3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庭院经济除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如: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投资小、风险低、收益可观,为农村提供新能源,改善农民居住生态环境等特点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优势。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以庭院为基础,进行集约化商品生产,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发展。高效利用劳动力及时空资源,以庭院为基地建温室。冬季增加一季生产,充

分利用空间时间及家庭劳动力。高效的资源利用产生可观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养殖因条件适宜,从而周期缩短,饲料利用率提高。沼气发酵产生优质能源,同时节电、节煤,降低生产成本,气体效应及沼渣、沼液、禽畜粪便提供的优质肥料,可减少化肥的使用,在改良土壤结构的同时降低农作物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较高的科学

性,庭院经济可因地制宜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利用生物资源,组织有效的循环系统,使通过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所获得的生物能得到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3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措施

3.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生态规划

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则,集约化利用和经营各类用地,着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力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大力开展以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和重建工作,采取小流域人工植树、种草和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的方法,提高区域地表植被盖度。建设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区,局部辅以部分工程措施,包括拦河坝、防洪堤等,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的综合效益。

3.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是维护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国情是耕地数量大,基本农田多,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耕地少。但是,近几年,耕地被占用的数量也是相当之大的,应该引起领导高度重视。为此,首先,要实施耕地动态平衡战略;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措施,及时的补充耕地;其次,要加大物质投入,科学施肥,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农作物单位产量;再次。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兴修水利,排涝、防早、除渍,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质量。同时,要控制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避免和禁止用污染水资源灌溉农田,尽量少用或不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开发利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生物农药和生物降解剂,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大力推行节水栽培技术,减少肥、药流失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业土地生态环境质量。

3.3建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综合决策的机制

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决策中,既要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尤其是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又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区域发展中建设项目的评价、生态安全的评价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这除了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受到人类自身知识缺陷和认识边界的限制。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因此,建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

参考文献

1张凤荣,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2张风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邱扬,傅伯杰,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m,北京,资源科学,8000。

第二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

胡锦涛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刘守英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副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国土地管理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

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胡锦涛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第一,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第二,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标准。第三,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力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第四,切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设。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不断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依法管地用地。要深入进行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基本知

识,使全社会都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保护耕地的重大意义,使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观念深入人心,广泛形成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矛盾、脱节及协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矛盾、脱节及协调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处于不相协调的状态,集中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由于管理体制导致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呈现分割状态,因此同一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会存在真空。在深入了解体制内导致城市规划脱节的因素后,指出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不协调;城市规划脱节;改善措施

1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许多城市的用地规模突破了原有的规划控制指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健康发展。城市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口聚集地,城市规划也相应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紧密联系。我国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在合理地统筹安排部署下另各个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而土地利用中的总体规划则主要关注了耕地数量的保护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对于产业用地布局的有关规划内容则分散在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次要等级的规划中。

2两规的定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城市总体规划: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关系分析

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致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以实现土地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二者在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是一致的,其核心是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矛盾剖析

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编制依据、规划对象、核心内容等方面相对一致,但从目前的实施状况看,二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异,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3.2.1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从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但从编制规划角度而言,两规的出发点并不相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着眼于资源约束下的条件最优,城乡总体规划着眼于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与保障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数量与质量并重,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节约集体用地,确保土地的有效供给,而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用地需求出发,立足于城市发展和用地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并引入多方要求。

因此,相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编制更多地偏重于发展,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为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在编制规划时,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两者在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用地规模方面产生分歧。

3.2.2用地分类标准存在差异,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一致

以往实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采用的土地分类标准是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标准侧重于土地用途;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主要则是采用建设部1991年发布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1994年施行的《村镇规划标准》等。由于两大规划依据的用地分类标准的侧重点不同,导致用地分类的具体内容不同,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行政区划为范围进行统计,城市规划则以城市规划区为统计范围,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用地基础数据来源不同,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可比性和统一性,使二者在协调衔接上产生巨大困难。2007年8月,我国颁布了新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差异的状况可有望改善。但在当前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基期数据仍采用过度时期分类,因而存在其与新分类的相互衔接转化这一问题,从而加大了规划编制的难度。

3.2.3规划期限不一致,编制不同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长期性,一般为10年至15年,近期规划一般为5年。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以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用地布局提出设想。此外,两大规划的基期年经常不一致。编制上的不同步,使得两者对城市发展和用地需求作出不同预测,规划内容出现脱节,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无所适从,出现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延

粗放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资源破坏、浪费严重,并给生态环境带来恶劣影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4规划范围不同

城乡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规划区,这个规划区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扩展边界,这个范围可大可小,大多数城市的规划区并没有包含整个城市行政辖区,即使以整个行政辖区作为规划区,城乡总体规划的重点依然在城市扩展边界内,而对于城市扩展边界外的建设发展则并没有实质性的规划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行政区,除城镇建设发展用地外,还要考虑对外交通路网建设、水利建设、村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所有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以及生态保护用地与农业用地统筹安排,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全覆盖的规划,不会出现某些区域是重点规划范围的现象。

3.2.5规划思路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

3.2.6规划对象不同

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都是以土地作为规划对象,但城乡总体规划主要针对城镇范围的土地进行规划,确定该范围内商业、居住、交通、广场及绿地等用地类型的形态与布局,对交通、给排水、景观、能源及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进行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确定一定时期所有行政范围内建设用地、基本农田及耕地等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确定所有土地的规划用途。土地利用作为城乡总体规划的对象,只限于城镇建设用地内部的分类,而城镇建设用地整体只是土地利用的子类,因此,虽然两者对象都是土地利用,但分类体系差别较大。

3.2.7规划编制工作路线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采用从总体到布局、从上到下、逐级进行的基本方法,而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相结合的工作路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很强的控制性,强调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不得因建设需要而降低耕地的保有量,耕地占有指标有严格的数量控制。城市规划的编制则偏重城市的长远发展,根据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编制的工作路线和侧重点不同,造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在建设用地结构、人均建设用地等指标的不一致,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计划控制指标。

3.2.8法律地位不一样

土地规划的宏观控制和约束力未能在法律上充分体现。《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都简单地讲各级政府应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规划应对哪些土地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如何保证规划的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无法律约束力,违反了规划如何处置等均未能明确。相形之下,城市规划有《城市规划法》作为法律保障,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违反规划应负的法律责任等《城市规划法》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4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脱节问题的产生

城市规划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一种与总体规划具有紧密的联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二者分属不同部门编制,在开展背景、成熟程度、规划年限、编制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造成规划实施环节脱节,导致土地利用方面出现整体与个体利益相悖的局面,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严重影响其有效实施和管理,成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

5协调措施

5.1加强两个规划编制部门间的协作,实现规划的同步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分属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编制,且两个部门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建设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两规”编制的基期年和目标年予以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同步编制,并且其他相关规划也应在规划期限内进行编制,不得随意改变规划编制的期限。要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就应当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使两大部门紧密配合,优势互补。

5.2 人口规模预测的协调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因此,在“两规”的协调过程中,首先必须在人口统计口径上达到一致,统一采用公安局、统计局、计生委等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其次二者统计的行政区域范围必须一致,要么统一以城市所在区镇的市区人口或镇域人口或城市现状建城区人口等,这样的话,二者所用的数据基础是一样的,由此确定的规划建设人均用地指标也显得科学合理。

5.3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

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是协调两大规划的有效途径,具体表现在:城市发展用地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结构调整为依据,发展用地规模和控制范围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用地的计划控制指示,建设用地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对占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应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且必须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对开发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根据规划要求作出相应更改或调整。

5.4 城市发展方向协调统一

要使“两规”在城市发展方向上达到协调统一,必须先确定城市的性质,城市性质的确定对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国情,保护耕地应作为城市发展用地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结合区域范围内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合理的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即向宜建区和基础设施有所延伸的地方拓展。

5.5改进规划工作路线和技术方法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计划性和控制性很强,总体调控有余而局部协调不足。为确保规划的成果切实落到具体区域,因此建设规划体制由“自上而下”转 为“上下结合”,并在横向上实施监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注重弹性规划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编制中的 应用,从而使两大规划更好地协调衔接。

5.6城市发展规模与城镇体系应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

城市规划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含意主要是两点:一是城市发展规模要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城镇体系要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两规”的协调过程中,城市总体规划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用地布局上只是起宏观调控作用,城市总体规划则详细的布置城市规划区内各类用地的布局。

5.7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从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看,《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城市规划的编制产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然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言,其法律属性虽然一再被强调,但却无相应的专门法律对此进行保障,可见二者在法律地位上处于罗为不对等的状态,从而进一步增加规划实施管理的难度。因此,建议完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土地规划立法,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 刘卫东, 土地利用规划: 由概念和本质属性谈起,表1 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2] 何 格, 浅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失灵.特区经济[J].2008,(5);139-140 [3] 林 娟, 吴郁玲, 土地资源配置中政府规划干预政策的制度缺陷与优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9, 26(4): 116-120 [4] 陈 丽, 曲福田, 师学义,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益均衡问题[A].中国土地科学, 2006, 20(5): 42-47 [5] 赵丛霞, 金广君, 周鹏光,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规划与制度缺陷探析[J].低温建筑技术, 2007,(1): 128-129 [6] 李秋枝, 李红梅, 栾进华, 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探讨[J].山西建筑, 2008, 34(9): 84-85

第四篇: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什么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的一些好想法和好点子,分派到各部门、站所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或者执行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再好的点子如果不能落实,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任何事情想得再好,不如现在就卷起衣袖开始做。

我们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正面临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更应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真抓实干、注重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如何推进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的落实力,已成为我单位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首要问题。

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提高落实工作任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无论做什么事,若是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的责任心,我们的工作必定是做不好的。同样一件艰巨的工作任务,没有责任心的工作者会抱怨牢骚、推脱回避,而敬业者会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耐心细致、勇于承担,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其他部门、站所寻求帮助。要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二、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落实能力。渔业示范区、红

光办事处的工作千头万绪,各部门、站所的情况千差万别,新情况新问题千变万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有效有力地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目前,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正大力推进各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有很多工作可能我们之前没有遇到过,有很多知识领域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我们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员工要时刻保持一种善于学习的品质,要通过学习,提高干事的劲头,强化深入的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要做到工作具体化。作为领导的副手,我要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对于某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需要联系实际将其具体化、明细化,合理地分配给各部门、站所,并合理制定出各个阶段的推进表、目标值,既要细化每一项工作,也要量化每一项指标,分阶段、分步骤,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任务。作为领导的副手,我要及时做好各部门、站所之间的协调工作,要帮助他们顺利做好工作衔接,保证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没有疏漏。作为领导的副手,我要为领导和基层员工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保证下情上达,让领导及时掌握一线工作者的工作进度和所遇到的困难,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新的信息。

第四、要做到考评科学化。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鲜明导向推动落实。反思我单位某些工作的落实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规章制度不能严格地贯彻落实,一些好的制度

往往由于执行不力,导致如同虚设,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往往抱着侥幸心理,违反值班制度,造成工作失误。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全体员工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我单位还应进一步加强工作督导力度,完善工作奖惩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监督、阶段评估和最后验收相结合的督促机制,及时总结和推广落实某些部门、站所在工作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好办法,及时掌握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总而言之,“大必出于细”。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体干部员工的辛勤努力和团结合作,示范区的每一个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都是由我们每一个普通员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贯彻落实而成。面对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全体干部员工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地落实好每一项工作。我相信,渔业示范区、红光办事处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五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勤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效应日益凸显,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加快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但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林业法制观念薄弱;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城市林业建设规划不合理。加强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要提高观念意识,建立有效的生态林业建设机制;完善和健全政策和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加强监管力度;依靠科技力量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关键词:林业 生态环境建设 问题 对策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1.1林业生态建设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实现生产发展,必须高举生态建设旗帜,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不动摇,大力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才能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在充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果品、苗木花卉等林业产业,让林业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让广大村民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充实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推进新农村建设。

1.2林业生态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中的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反应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到新和谐的旋律上升过程。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的提高。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为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重要保障。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效益,而且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1.3林业生态建设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木材和林产品需求急剧增长,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又对保护森林资源提出了强烈要求。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立足国内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可以为农民提供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充分释放

林地、沙地、湿地资源和物种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近年来,一些省市通过城市绿化,改善了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但由于对林业生态建设目标、方法和建设策略等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林业生态建设投资效益偏低、建设规模和效果与生态建设要求严重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

2.1 林业法制观念薄弱

目前,我国缺乏全面的、有影响力和可操作性强的林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为了上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建设统计数字,存在统计不严肃甚至弄虚作假,严重挫伤了林业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

2.2 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

一些省市对林业生态建设国家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资金控制不严,管理不到位,出现业务部门和主管部门过多、各部门之间权职不明确等现象,致使资金使用不当或因技术准备疏于管理和不充分,从而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给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2.3 城市林业建设规划不合理

在城市林业规划阶段,忽视了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缺乏对自身水文、地质环境的了解,过度追求花、草、灌木等城市园林式景观建设,缺乏科学依据地引进生长于南方的而北方少见的树种,而放弃了符合本地乡土特点和生长环境的本地树种;过于追求成林效果不惜成本购买大量成活率低老树和大树等,不仅破坏了树木成长的原有的生态体系,也大大增加了管护成本。此外,林业建设队伍薄弱、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林业科技人才缺乏以及林业生态环境推广工作不利等问题,也严重地制约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建立有效的生态林业建设机制

我国的丘陵山地面积较多,且地形较为复杂,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且有的地方暴雨频繁,而有的地方则经常干旱。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大,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受经济发展以及传统的林业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林业仍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大力宣传生态林业的重要性以及内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是建设好生态林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再者,生态林业建设涉及面较广,是一项全社会且全民受益的建设事业。因

此,做好这项工作不能只靠有限的人力、物力,必须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行,故又必要对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加强,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从而来实现林业的生态建设。

3.2加强监管力度。

各乡镇和村要将林业管理职责落到实处,努力做好本乡镇辖区内的伐区检查以及验收工作。建立伐区采伐管理以及验收登记台帐,强化伐区的监管力度。要加强林业砍伐的监管力度,对乱砍乱伐的要给予严厉的处罚,以免下次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并在采伐结束后,林木采伐者要及时的向乡镇伐区检查验收小组提交验收申请,只有经伐区验收合格的木材才得以销售。林业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林业,就不可能有人类的今天,更不可能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保护好我们的林业资源,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依靠科技力量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将生物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全面依靠林业生态科技成果,因地制宜地加快林业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丰富林区建设内涵,不断拓展新时期林业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型林业向生态型林业的转变,形成多种技术、多种林业产品和生态旅游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快符合当地特色的林业产品的开发,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张诞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优化对策[J].现代园艺,2011,(17).[2]周 威.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对策[J].农家科技,2011,(4).[3]郑云生.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7).

下载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促进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如何促进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全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归类整理分析报告 【作者】赖配根 吴绍芬 陈中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03/06 15:20 【点击】[ 3] 在校园里快乐......

    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 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颁布部门】 江苏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文字号】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4号 【颁布......

    我国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其应对措施,并指出土地整......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农村,要实现中国梦,环境保护必须应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农村环境发展和农业现代......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班级:水利工程姓名:王鹏学号:28号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学习心得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学习心得 我认为通过对《全国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的学习,结合张掖的生态安全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个人对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视,加强保护生态安全积......

    浅析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浅析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 鲁开凌 韩宁 徐英杰 执行难已成影响我国司法权威的一大问题,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不满和意见很大部分来自执行工作,各......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发展五篇范文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发展春风集团前身是闻名全国的冀县暖气片厂,是多业并举的综合性集团。集团有6大公司7大行业44家企业,建有6大工业园区,13400员工,现已发展成为以装备制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