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煤集团鹤岗益新煤矿黑水直排 流入松花江(模版)

时间:2019-05-15 00:4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龙煤集团鹤岗益新煤矿黑水直排 流入松花江(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龙煤集团鹤岗益新煤矿黑水直排 流入松花江(模版)》。

第一篇:龙煤集团鹤岗益新煤矿黑水直排 流入松花江(模版)

龙煤集团鹤岗益新煤矿黑水直排 流入松花江

“生态鹤岗”是一张珍贵的城市名片,这里丰富的水草湿地和原始森林成就了鹤岗一碧如洗的蓝天绿水,然而,污染的病毒也正在渐渐的侵蚀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美丽的鹤岗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景色宜人的国家级原始森林、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和水草丰富的生态湿地都坐落在鹤岗辖区之内。初进鹤岗,空气清新,四周爽目,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亲和感油然而生。相比于常年生活的京津冀地区的环境,这里犹如天堂。然而随着《中国环境观察》不断深入的脚步,发现这座美丽城市的背后闪动着与“生态鹤岗”极不和谐的一幕。

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小石河

3月23日,《中国环境观察》在鹤岗市东岗路南翼桥下,看到龙煤集团益新煤矿黑色浑浊未经处理的污水从益新煤矿铺设的暗道中大量排出,河道内到处充斥着黑色的垃圾和漂浮物。经了解得知,排入的河道叫小石河,属于一条内流河道。据附近居民说,益新煤矿的矿井水都是从这里直排小石河继而流入了松花江。以前从矿区内排出的污水都是通过地下铺设的管道排入煤矿对面的小河沟内,后来煤矿把小河沟上都铺设了水泥盖板,形成了几百米的暗道直通南翼桥下的小石河。对于益新煤矿污水直排现象,当地的百姓都已习以为常,住在附近的一位王老师傅说:“(益新煤矿)这样排水已经很多年了,不光是生产污水,生活污水也是直接排进小石河,包括煤矿棚户区里的污水,也是直接排进河里,我们当地人都知道”。

喘急的矿井黑水向外直排

《中国环境观察》立即拨通12369环保投诉电话,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12369电话始终无人接听。通过114查询后,拨打鹤岗市环保局值班电话,则转到自动传真。

《中国环境观察》于是走进益新煤矿实地了解,在煤矿办公楼里,没有看到一个工作人员,办公楼值班室大门敞开里面却空无一人,直到离开时遇到两位工作人员,听说是来了解污水处理情况的,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煤矿没有污水,不需要处理,也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并把《中国环境观察》工作人员视为推销环保设备的。

3月24日上午,《中国环境观察》来到鹤岗市环境保护局,表明来意后,环保局杜局长通知主管副局长高占峰(音同)和监察支队队长姚强(音同)在办公室介绍了情况,对于益新煤矿污水直排现象,高占峰副局长表示这个情况环保局早就知道,一直在督促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抓紧整改,企业已经列入实施计划。当问及具体实施时间和益新煤矿相关环评手续时,高副局长说:“我们一直在督促,环评手续没有。这个煤矿是老国有企业,环评没办法补办,如果补办环评环保局无法验收,只能督促企业整改。”针对企业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情况,高副局长纠正说:“益新煤矿有污水处理设施,但是处理能力有限,所以有一部分外排现象。”

对益新煤矿污水直排现象,高副局长和姚支队长随同本刊前往益新煤矿现场一同查看。

由益新煤矿在南翼桥下暗道中流出的未经处理的矿井污水

污水大量外排 在线监测形同虚设

在益新煤矿污水处理车间内,《中国环境观察》看到体积很小正在运行的污水处理沉降池,直观看,显然其处理能力非常有限。据内部职工说,目前煤矿污水处理能力还达不到污水总量的10%,每月能够处理的污水最多只有2万吨。益新煤矿计划科科长李波(音同)就污水运行情况作了解释:“益新煤矿是一座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的老矿,设备比较老化,这些年通过不断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却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污水处理能力就是其中一项。受煤炭市场的不利影响,益新煤矿目前年产只有130万吨,如果饱和生产可以达到年产180万吨,由于污水处理能力有限,所产生的污水每年只有80万吨可以循环再利用。按照李科长130万吨煤炭的年产量,益新煤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近300万吨的矿井污水,还不包括生活污水。即便益新煤矿将其中的80万吨污水完全回收循环利用,仍还有200多万吨含有硫等有害物质的污水直接外排,且一直持续半个多世纪,这样的污染状况显然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极大危害。

对此,益新煤矿解释其排放的污水悬浮物过多,其他危害物质并不严重,并且已经开始实施建设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新的污水处理项目,为了证明益新煤矿的说法,鹤岗分公司计划处王处长给《中国环境观察》提供了一份公司2013年11月制定的整改措施,其中包括益新煤矿污水处理的整改方案。对于长期污水外排所造成的河道和松花江流域部分污染的情况,鹤岗分公司和益新煤矿都保持了沉默。

与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负责环保的计划处王俊孝处长沟通中得知:2005年整合的益新煤矿并没有办理相关的环评手续,以至于污水处理设施沿用原有设备。由于日涌水量达8万吨,以至于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其向本刊讲:“准备筹划并建设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而鹤岗分公司宣传科副科长孙伯忠为这一筹划和集团的整体运行表示出了担忧:“由于进口煤对煤炭市场的冲击,目前产一吨煤成本大约在700元,而卖方市场一吨煤的价格在500元左右,亏损显然相形见拙;同时,国有企业承接着较大的社会责任,平均每个员工养着三个退休人员,我们已3、4个月没发工资了。作为企业领导,他们肯定先考虑工人的吃饭问题,或者井下一些安全设施不是必要的,也可以从中挪取部分资金来建污水处理厂。”

在益新煤矿总排污口监测室内发现,这里的监测记录基本都是空白,并没有实时监测的完整记录,在零乱的记录中,多是记录无法检测的信息,其中2014年2月12日记录,因为没有试剂而没有取样检测;3月4日因为管道堵塞而没有取样检测,这两条记录之间,再没有其他文字记录监测情况。据益新煤矿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线监测设备于2013年11月份安装完毕并通过了环保验收。”而被在场的环保局高副局长否定了,高副局长说;“这里的监测设备至今还没有通过验收。”益新煤矿于书记再次强调已经通过验收,高副局长有点不耐烦的问:“什么时间验收的?谁验收的?根本没验收嘛!”同时被肯定和否认,其中玄机与咎理或不言而喻。

“大企业”与“小政府”的微妙关系

据了解,益新煤矿前身是鹤岗矿务局新一煤矿,是新中国第一座由前苏联援建的大型煤矿,也是我国第一座竖井。2001年初,经过重组改为益新煤矿,2005年底纳入龙煤集团,成为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益新煤矿。现有职工4700余人,煤炭最大年产能力180万吨。就是这样的一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则抛弃了一个国企应具备的基本环保责任与意识。

在鹤岗当地街谈巷议中经常能听到“大企业小政府”的说法,“大企业”就是龙煤集团鹤岗矿业公司,据当地政府部门公务人员说,因为至今在鹤岗市,水、电、气供应这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服务项目,都是由鹤岗矿业公司承担的。很多政府职能部门的上上下下都与鹤岗矿业公司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分割的情结。当年的鹤岗市政府成立之初,市领导班子同样也是鹤岗矿务局的领导成员。直到1978年鹤岗政企分家,但至今仍无法摆脱政府与企业或多或少的交叉概念。或许正因为此,鹤岗矿业公司在当地很多有悖政策和违规行为,都在当地政府的特殊“关照”下而有惊无险,并屡屡闯关成功。

益新煤矿在半个多世纪中,持续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承载压力。其不仅污染了环境,更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鹤岗境内是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地,每年流经鹤岗地区的水量高达3000亿立方米,流域5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条,丰富的水源地也许是益新煤矿肆意浪费水资源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始终未按国家相关条例和法规给予企业一定惩处,这与政企之间的微妙关系或不无关联。

益新煤矿办公楼

龙煤集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在执行和响应国家环保产业政策过程中,本应责无旁贷的走在前列,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在全国各地都积极展开“向污染宣战”的行动之时,在边陲小城的鹤岗,其旗下的益新煤矿污水依旧在不断的涌出,并流入了松花江。诚如一位退休的鹤岗矿业的工程师所讲:“我们都知道在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会经常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看似离鹤岗很遥远,其实就在眼前。现在的鹤岗具备了打生态牌的优势,如果时下不防微杜渐,遏制污染苗头,未来的鹤岗就是今天的京津冀和三角洲。到那时,鹤岗的生态优势将消失殆尽,不知道还能拿什么炫耀自己。”

本文链接:http:// 转载请获得书面申请,否则视为侵权!转载来源中国环境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寺河煤矿污水直排沁河 环保光环“变脸” 黑水肆虐

寺河煤矿污水直排沁河 环保光环“变脸” 黑水肆虐

大量土灰色夹带黄色的刺鼻污水,通过一条直径约1米左右的水泥管道,直接排入沁河。厂区一进门便可以看到“矿井水处理站”,但该污水处理站长年停运,设备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在厂区北侧,洗煤厂污水时常会从围墙的石头缝隙中排出,临近的农田受到严重污染,土壤被厚厚的煤灰覆盖。被洗煤厂污水污染的沁河支流,河床发黑,水流浑浊,如被机油洗刷过一般。这是《中国环境观察》在山西晋城沁水县嘉峰镇看到的真实场景,位于殷庄村南的寺河煤矿正是触目惊心污染局面的制造者。

谈及寺河煤矿污染问题时,沁水县环保局负责人称:“寺河矿属于晋煤集团,沁水太小,管不了。”一位工作人员更是直言:“我们县环保局进寺河矿都困难,更不要说监管。”而对于寺河矿污水处理设备停运,大肆排污的行为,煤矿负责环保工作的郭科长辩称:“我们矿共有两个污水处理厂,一个是生活污水处理厂,一个是矿山污水处理厂,均正常运转。”

污水处理厂封冻污水直排沁河

位于沁水县嘉峰镇殷庄村南的寺河煤矿,始建于1996年,2002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作为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晋城煤业集团”)旗下首个千万吨级矿井,寺河煤矿一度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等荣誉称号。在环保宣传上,寺河煤矿也素以“全国领先,国际一流”为标榜。

2013年12月20日,《中国环境观察》在寺河煤矿现场看到,厂区东侧隔着一条公路是山西省第二大河流——沁河,也被称作晋城的母亲河。此刻,这条部分封冻的河流,颜色呈淡蓝色,河道里垃圾遍布,还没有上冻的河水发暗灰色,味道刺鼻。

寺河煤矿一条直径约1米左右的排污管道,通过地下穿越公路,直接排入沁河之中。只见寺河煤矿污水冒着热气,呈土灰色,通往沁河的污水渠还有部分变成了黄色。一位在附近劳作的殷庄村村民称:“寺河煤矿废水长年经此直排沁河,严重的污染导致河中鱼虾绝迹。”而在寺河煤矿的北侧,有一条至上而下的小河,洗煤厂污水经常排入,河道黝黑发亮,水流浑浊不堪,看上去就像是一条蜿蜒的黑色布带,进入沁河。在寺河煤矿洗煤厂北墙外劳作的一位殷庄村民,对该矿的污染充满怨言,其称:“洗煤厂污水通过北侧墙体的石缝,经常直排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地都没法种了。”《中国环境观察》看到,寺河煤矿洗煤厂墙外,有一处排水口,排水渠中满是黑色的污泥。而临近的农田上覆盖着厚厚的煤灰,农作物绿色的叶子蔫耷耷的,亦被灰尘覆盖。

寺河煤矿正门进去仅100米左右,即是矿山污水处理站,在晋煤集团专家工作站对面,一块“晋煤集团矿井水处理站”的牌匾清晰可见,而污水处理站内悄无声息,只见污水处理设备上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层。

对于寺河矿严峻的污染现状,该矿环保科郭科长称:“我们矿有两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处理生活污水,一个处理矿山污水,都在正常运行。”

环保百佳工程“变脸”

“环保型绿色矿山”,这是寺河煤矿对外进行环保宣传的标签之一。早在2002年,刚刚建成投产的寺河煤矿,就称其与“污水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河流和周边环境”的传统煤矿不同,寺河煤矿建有“高水平的污水处理站,实现了井上井下废水全部循环利用”。

2003年7月,寺河矿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百佳矿山”。据相关资料显示,寺河矿共有两座污水处理站,一座为日处理能力10000m3的矿井水处理站;另一座为日处理能力3500m3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据知情人介绍,事实上,一度宣称“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井上井下废水全部循环利用”的寺河矿,近年来的环保现状急转直下,其矿井水处理站早已停运多时,大量污水直排沁河,洗煤水未经处理,长年直排,面对这样的现实,当地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均心照不宣。

“有没有环保设备,和用不用环保设备,这是两码事儿。寺河煤矿作为大型国营企业,一直用过去的‘环保光环’为如今的污染行为做掩护。”山西一位媒体同仁如是说。

而早在2007年6月,三晋环保行记者团在沁水嘉峰采访时就发现,因当地煤矿废水和生活废水污染,沁河已变得污浊不堪。此后,经过当地政府努力,部分生活污水和小煤矿废水得到治理,但大型煤矿企业的污水依然明目张胆直排沁河。谈及寺河煤矿的污染,沁水县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直言:“我们小县城环保局哪敢管寺河矿呢?这个应该归晋城市环保局负责。”经过多次协调后,《中国环境观察》与负责寺河矿环保工作的郭科长进行连线,郭科长称污水处理厂运转正常,相关环保情况说明和环保手续,可以提供。但截至完稿时,《中国环境观察》未收到郭科长任何反馈。

国营煤矿环保责任与形象工程

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环保监管一直抓的比较严。2009年,在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结束后,山西省环保厅特别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复产煤矿的环境监管工作。2010年开始,山西开始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并实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审核制度。

尽管如此,严峻的环保形势和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并不能促使像晋煤集团这样的大型国营煤矿改变重污染现状。相关人士认为,长期以来,国营大型煤矿污染局面之所以很难打破,是因为地方政府太依赖这些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巨额税收。2013年3月,新华社在一份社论中指出,“大型国企污染之所以得不到解决,责任在于各级政府追求增长,放任环境问题恶化。“山西煤矿兼并整合后,大型国营煤矿成为经济发展主角,这些煤矿与民营企业不同,在更多时候扮演着政府角色,在行政领域,很多与地方政府都是平级的,因此,地方政府实施行政监督和管辖,十分困难。”中国环境立法方面的一位专家称。

对于沁水县环保局来说,情况恰是如此,作为寺河煤矿属地监管单位,该局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县环保局管不了,市环保局管不到,寺河煤矿的环保监管一片空白。

业内专家称,煤矿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煤泥和泥沙,很难自然沉降,一旦大量外排,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寺河煤矿大量污水排入的沁河是山西省内的第二大河流,也是黄河中游最大的一支支流,发源于沁源县境内,在2005年前后,被称为“山西省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

对境内河流的严重污染,偷排导致殷庄村民怨声载道,这些问题并未引起寺河煤矿和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相反,已经停运的污水处理站,仍然是寺河煤矿对外宣传环保工作的说资,原本实用的污水处理设备,被废弃封冻,已彻底成为“形象工程”。

沁水县嘉峰镇的一位民间环保志愿者表示,曾经清澈的沁河,如今污染逐年加剧,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后,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依照新颁布的法律,对寺河煤矿这样严重污染沁河的企业,给予严厉惩处。

本文链接:http://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不保留文章链接视为侵权!转载来源中国环境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新矿集团*煤矿非煤产业发展纪实

打造非煤“联合舰队”—新矿集团**煤矿非煤产业发展纪实汶水西流,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座落在其支流柴汶河南岸的**煤矿,建于1958年,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经改扩建后,实际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近几年,在稳定煤炭安全生产的基础上,该矿以“二次创业”的豪迈激情和敢为人先的胆识,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大力发展非煤产业,通过

实施改制、跨越、整合,从而引发了一场革命性的非煤产业变革,并实现了由“由黑到白”的激情跨越,进而成功打造出了一支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能征惯战、纵横驰骋的非煤产业“联合舰队”。2004年,改矿非煤总产值完成*亿元,实现利润*万元。时光荏苒,回首**非煤舰队的不平凡航程,那一次次的劈波斩浪,纵横驰骋,既惊心动魄,又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一场革命性的非煤产业变革**矿的非煤产业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多元化经营、全方位推进的路子。这样发展的结果,使矿区非煤产业在“量”上迅速膨胀,产值增高、厂网点增多、从业人员增加,从表面上看,真可谓四面开花,一片繁荣景象。但热火朝天的背后,却是效益的尴尬,上亿元的产值仅仅产生了不到百万元的利润,1999年甚至出现了亏损。严酷的现实,使**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经过全面细致的分析,他们认识到,盲目的多元化,带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经营厂点多,生产规模小,无法取得规模生产所必然带来的成本与价格优势;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依煤而生,为煤服务,难以分散单一产业带来的不可抗拒风险;三是产权结构单一,多数非煤厂点资产结构不合理,国有、集体资产所占比例较大,企业经营者无压力,职工不关心,导致资产长期处于低效运营状态。面对困难,矿班子成员解放思想,以敢为人先的胆识,改革创新,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煤管理体制,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之路,彻底解决制约非煤发展的产权问题。“拆庙搬神”,撤销原多种经营公司机关。成立了由矿长、书记任主任,有关领导及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非煤产业发展委员会,下设非煤产业办公室,按照“宏观指导,合理规划,科学评价,推进改革”的原则,具体负责全矿非煤产业的平衡、协调及宏观指导工作,变微观管理为宏观指导。此举措的出台,由原来的单纯行政管理向以资产为纽带的间接管理过渡,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从检查到监督、从控制到引导的深刻转变,引发了非煤产业的一场革命,计划经济下的非煤管理体制从此被彻底打破。“为马群提供赛场”,拍卖厂网点。靠市场规律选择千里马,产生经营者,不用伯乐来相马,而是通过给马群提供赛场,让千里马从万马丛中脱颖而出。根据这一思路,他们结合厂点实际,对焦化厂等6个厂点,通过出售固定资产的方式,实行买断经营。对明达输送带厂等6个厂点通过租赁固定资产、买断流动资产的方式进行租赁经营。2001年又先后完成了永祥紧固件厂和泰洁公司的改制。同时,所有改制厂点全部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引渠放水”,民营经济百舸争流。新的管理体制下,矿非煤委对各民营企业实施宏观协调和引导,除重点对职工维权进行监督检查外,其余全部放开,一切由市场和经营者说了算。“不怕多赢利,就怕不发展”,各改制厂点市场竞争意识和获利能力逐渐提高,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同时,矿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意识,“引渠放水”,鼓励、引导各改制企业结合各自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搞好新项目、新产品开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步伐。一方面,建立非煤产业发展基金,对有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的项目,经矿非煤产业项目开发专门委员会评议后,给予贷款扶持。另一方面,对各改制厂点上新项目,矿优先提供厂房、厂地、水电暖等。上述政策的鼓励、引导,不仅迸发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创业激情,也调动了非煤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改制厂点生产规模迅速膨胀,改制当年全部实现赢利。如输送带公司,投资*万元,新上PVG阻燃输送带项目,年产值达到*万元,产品不仅打入社会市场,而且远销海外。*公司等改制厂网点均迅速发展,给矿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1999年以来,各民营厂点新安置职工近1000人,整个民营经济呈现出了百舸争流的强势发展劲头。一次“从黑到白”的激情跨越非煤产业改制后,各民营企业尽管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盈利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由于当初是因煤而建,靠煤吃饭,在煤炭上游生存发展,多为煤炭上游产业项目,这种“怀抱经济”无法形成龙头企业,难以担当产业接替的重任。为此,一方面,**矿着力壮大下游产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底完成二期扩建工程后,公司年发电能力达1.44亿kwh,供热能力达78万GJ,比原设计能力提高1倍;近年来又通过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基础管理体系,改善股权结构,实施气轮机组优化改造、煤泥掺烧、垃圾焚烧发电、热渣余热等一系列工程改造和技术革新,使发电量、供热能力稳定提高,经济效益良好,股份回报率持续稳定在20以上。另一方面,他们积极调整

发展思路,瞄准产业接替目标,全力实现资源转型,解决矿井产业接替问题,并最终将产业接替项目锁定在特种纸上,建成了江北新的特种纸生产基地—“**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一次由“煤”到“纸”、由黑到白的激情跨越。在这次产业接替的跨越中,善于创新的**人又书写了新的篇章:全新的产业定位。为了新产业的定位,**矿组织有关人员,历经近两年的奔波,2万公里的风尘,先后调研了无纺布、微晶玻璃、锂离子电池、5A分子筛等20多个项目,有的项目如无纺布已签订了合作协议并组织人员到合作厂家进行了培训,但经过科学的论证,他们最终又毅然退出。一次次痛苦而明智的自我否定后,他们终于将产业定位在特种纸上,并确定了纸业开发的切入点:大市场中占小市场,小市场中占大市场,即在整个造纸行业的大市场中,只涉足专业用纸这个小市场,而在专业用纸这个小市场中,扩大市场份额,做大市场。与此同时,一个更加清晰、成熟的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一是立足于真正脱离煤炭,真正面向社会市场,有持久的生命力;二是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三是立足于产业链的延伸,不开发“孤岛”产品,能进行集团化作业,能形成拳头产品。“永不衰竭”造纸产业项目的定位,使该矿非煤产业真正脱离煤炭,实现了跨行业经营,从此,**人跨入了一片崭新天地。灵活的运行机制。在**纸业运作和工程建设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巧作“借”字文章,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讶的“**速度”。“借脑增智”:先后吸引外部造纸专家和技术工人60余人加盟,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经验,仅用4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亚洲最大规模彩色羊皮纸生产线;用不到20天的时间,建成了办公用纸生产线。“借鸡下蛋”:租赁经营了当地一家造纸厂的一台纸机,投资30万元,用15天的时间就启动了一条投资近千万元、建设周期需半年多的原纸生产线,不仅解决了制约羊皮纸加工的原纸问题,也成了职工的培训和产品试验基地,为下一步造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势提速”:在项目资本的筹集运作上,打造筹资平台,借助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优势,依靠民间资本、银行贷款等渠道,很快解决了资金来源;借助多年来在煤炭经营管理和建设中积累下的丰富经验,组建工程指挥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监理制、目标机制等,倒排施工工期,引入督导测评制度,理顺了整个项目的建设、监理和管理体制,不仅保证了施工质量,而且大大缩短了工期。自2003年2月16日开工建设至2004年5月26日,历时仅465天,占地465亩、规模宏大的特种纸工业园全面落成,当年完成产量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500多万元。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发展,激发了**人无穷的创新发展能力。技术创新:在施工**纸业工业园4000立方米清水池时,他们借鉴煤矿井下喷浆的成熟技术,将其应用在水池的土建施工中,仅此一项,就节约投资100万元,提前工期15天;项目建成后,他们又调研使用了爆破制湿浆,解决了原料供应不足的难题;改变了羊皮纸工艺配方,解决了羊皮纸褪色问题;引进新型脱水器材,延长了成型网的寿命等等。营销创新:坚持运用展览会和电视、期刊等,大力开展广告宣传,特别是积极运用因特网这一新兴媒体,建成了公司网站,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着力建立完善销售网络和质量信息反馈体系,很快完成了从建设初期推销产品向根据市场需要生产销售产品的转变。目前国内市场遍布大江南北。2004年7月以后,国际市场也逐渐拓展、形成,部分产品已远销台湾、印尼等地。管理创新:2004年以来,**纸业公司开展了工作流程设计,引入“G”管理模式,建立适合公司自身管理要求的先进管理平台。同时,在生产建设中,注重推广应用新的管理理论,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如在三号机安装过程中,该公司利用网络分析技术,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合理安排,有效地加以利用,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资金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安装,比原计划缩短工期20天,为车间尽快投产奠定了基础。鲜明的企业文化。在**公司的建设、发展中,他们不但建立和实施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而且始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的培训学习,先后分批组织200多名员工到济南进行了脱产培训,并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到公司讲课。目前,**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已初步打造出了鲜明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厚德载物,海纳**”的诚信经营理念和“融入**,拥有大海”的人才工作理念,确立了“建百年基业,开百年老店”的发展理念。每个**人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自觉成为了企业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确保了每项制度在工作流程中得到自觉落实并运行有序;员工自觉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叫响了“百叶青”、“三羽”、“**”等一系列富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纸品品牌,并逐步实现了由创产品品牌向创企业品牌的迈进。一支纵横驰骋的非煤“联合舰队”改制,解决了已有企业的产权问题;跨越,解决了矿井产业接替问题。剩下的就是集中精力解决如何发展问题。为此,**矿及时启动了非煤产业“大整合”战略:着眼区域经济发展,放眼未来,通过整合观念、环境、资源、产业,初步构建了造纸、热电、机械三业并举、*、*、*三足鼎立的非煤发展格局,打造了一支实力强劲的非煤产业“联合舰队”。整合观念:从竞争到竞合。破除非煤企业经营者各自为战、独立经营观念,树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合理配置资源”、“守法经营,报效矿区”的观念,各非煤企业从同争一块蛋糕变为把蛋糕共同作大,携手并进闯市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为推动非煤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整合环境:从粗放经营到循环经济。结合“双基”建设及地面质量标准化活动的开展,**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初步建成了**、**、**三大工业园区。同时,针对非煤企业存在的重效益轻环保的粗放经营现状,他们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成了“煤-电-汽-造纸-建材”产业链。利用低热值的煤炭及煤矸石发电,电能又回用于原煤生产,同时利用发电的余热发展造纸及职工供暖,利用红矸石及电厂炉渣制作水泥,发展建材项目。以三大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标志,该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具雏形。整合资源:从矿区非煤到区域经济。随着非煤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深深的感到:非煤产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担当产业接替重任,必须放眼未来,着眼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整合社会资源,不能只局限于煤矿,以非煤的眼光来做产业。**的成功建设和运作就是着眼区域经济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典范,从原料到产品、从设备到技术骨干,**都是从社会整合而来,产品又销往社会广阔的市场。并且一个**的运作,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敷设和带动作用。目前,围绕造纸业的配套产品如爆破浆、纸箱、纸管等已在当地逐步发展起来。不仅如此,该矿其他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也已开阔了胸襟,从两眼向内变为紧盯社会。如**公司,其产品90以上销往社会:*用品公司和油脂化工公司也都跳出矿区,在当地开发区新建工厂,扩大规模,**公司的钢球更是打入了海外市场。整合产业:有进有退,三业并举。根据矿区非煤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该矿立足长远发展,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金和人力,重点发展造纸、热电和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其它建筑、化工、纺织、运输、餐饮等产业全部由改制后形成的民营企业自主经营,从而构建起了非煤产业“*、**、**”三足鼎立,“造纸、热电、机械”三业并举的非煤产业发展新格局。以三大公司为旗舰,融合改制发展起来的*公司、*公司、标准件厂、*公司、油脂化工公司等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该矿成功打造了一支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能征惯战、纵横驰骋的非煤“联合舰队”。2006年,三大公司预计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其他民营公司预计实现销售收入*亿元;2007年,全矿非煤总产值将超过*亿元,一个文明富足的新**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四篇: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新安煤矿团委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经验

建功矿区展风采

青春飞扬奏乐章

——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新安煤矿团委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经验

新安煤矿团委自开展青年突击队活动以来,全体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公司团委的号召,扎实开展突击队竞赛活动,在安全生产及劳动竞赛中屡创佳绩。活动中,我们坚持“抓机制、强推进、提技能”的工作方针,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动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向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发展。

一、紧抓工作机制,保证竞赛活动规范运行。活动开展之初,我们依托和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积极与各级党政领导部门沟通,完善了创建青年突击队活动的机制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形成了系统化的工作格局。由党委副书记和主管副矿长牵头,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活动组委会,规定领导小组对活动定期进行检查,定期召开会议,对青年突击队活动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统一表彰。各基层团总支也成立了相应的活动小组,认真组织活动。二是将生产突击活动纳入矿经营考核办法。矿专业领导深入生产一线对当班完成的工作量进行考核,并对参加活动的人员进行现金奖励。

二、丰富活动载体,发挥竞赛活动有效作用。我们将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作为共青团组织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的重点工程来抓,拓宽层面,广泛开展。一是开展青工质量安全教育活动。我们坚持每周进行一次青工质量安全教育,学习上级关于工程安全质量的文件,针对一周来安全生产中产生的工程安全质量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二是开展青年突击活动。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我们及时开展青年突击活动,队员人人冲锋在前。仅2011年以来,我矿青年突击队员共计开展扫浮煤活动23次,清扫浮煤300余吨,回撤皮带600余延长米,组织青年皮带司机义务看皮带30个圆班,一年来累积创造经济价值达30余万元。在大型矿务工程任务中,我们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施工条件艰苦等困难,突击队员个个沉在一线,与老师傅一道加班加点抢工期,保安全、保质量、保运转,圆满完成各项施工生产任务。其中运输区的技术员、青年突击队员王建博,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工作精益求精,任劳任怨,圆满完成了项目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多次在矿五四表彰中被矿评为“优秀生产突击能手”。三是开展“在我身边无事故”青工安全竞赛活动。我们经常组织青年突击队员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团委和新安煤矿有关安全生产的精神,长期坚持自查自纠。如发现队员在生产突击过程中出现违规和违章现象则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整改,同时举一反三,进行安全教育。由于各项制度和管理得到很好落实,一年来我矿从未发生任何青工安全生产事故,使矿区青工安全管理逐步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

三、提高队员素质,增添竞赛活动内在动力。我们进行认真调研后,发现新采用青工不断增加,加入到青年突击队中的这些青工缺乏一线操作经验。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口号。开展了“每周一题”、“岗位练兵”、“拜师学艺”等活动。90名新上岗青工与生产骨干结成了师徒对子。组织专业副总利用多种形式对理论知识做重点讲解和指导,使青工在较短时间里掌握了本岗位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结合开展“先锋工程”,以党建带团建为指引,公开向青工承诺,保证青工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这些学习型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青工学技术、比干劲的工作热情,而且还促进了青年班组的创建。为提高青工技能,去年4月至10月间,我们组织了“青工岗位技能比赛”,其中青年突击队员唐宇、李忠强、李佳琪等取得了“技术能手”称号,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一年来,通过开展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青工的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进一步提升了青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生产能力。我们将以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为契机,狠抓青工管理、内强青工素质、外树青工形象,为圆满完成全矿各项安全生产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山西灵石:保利集团铁新煤矿环评多年未验收 污水直排汾河

山西灵石:保利集团铁新煤矿环评多年未验收 污水直排汾河

在离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新庄村不远处,一条由南向北,用水泥石块修建宽约40公分的水渠,一直由东向西延伸到排洪渠内。该水渠内流淌着的黑色浑浊污水,与排洪渠内的山洪水相汇后呈现黑色与土黄两种颜色。而后流入西侧约500米远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内。

顺着水渠逆流而上,《中国环境观察》在山西省灵石县的保利集团铁新煤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新煤矿)的厂院内门房以北约200米处找到了排污口。

灵石县环保局监察大队队长张新华,面对从铁新煤矿哗啦啦流出的黑色污水称:“不可能废水外排,我每个月都定期检查。”铁新煤矿分管环保的李振矿长更是斩钉截铁的认为:“我们矿没有矿井水。”而在该矿相关环评报告里明明写着:矿井2号和9号、10号煤层均存在一定的矿井涌水量。带着疑团,本刊逐一进行了调查和剖析。

山西保利集团铁新煤矿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新庄村,距108国道2km,距南同蒲电气化铁路3km。该矿建于1984年,1987年投产,生产规模为6万t/a。于2005年8月,中国保利集团和灵石县泉洲兔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经营,合资经营后该公司生产规模为60万吨;2009年响应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政策,铁新煤矿并到保利集团旗下,矿井改扩建为0.90 Mt/a。重组后的铁新煤矿一直生产到现在,且均未通过山西省环保厅的验收。

离铁新煤矿不远的吴家洼村张姓居民讲:“我们受够了铁新煤矿所带来的困扰,三废齐放。汽车过后路面扬起的滚滚煤尘,水渠内流淌着刺鼻的乌黑的废水和空中弥漫的烟尘,由于害怕企业报复,只能偷偷举报,一直未能解决。”

附近的李大姐把本刊一行带到她家,指着饭桌上的煤尘说“看看这桌子上的煤面,一天得搽十来次。十几分钟就一层,就在大夏天,也只能门窗紧闭。衣服更是每天得洗,洗完只能挂在家里;再看看家里的饮用水,发涩不说,还带有异味。”

随后在矿区门口马路上,一位穿着工作服的男子再次证实了铁新煤矿废水直排的事实,并称:“该矿排出的污水含有硫化氢,白天矿上不敢大量的排放,若晚上九点以后再来,水渠内的水又黑又臭,矿井水和生活废水都一起掺和着流入汾河。”这位男子还指着矿区门口正在冒着黄烟的煤矸石堆称:“这堆煤矸石已经自燃数月了,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其含有硫化氢,所以经过雨水的冲刷后腐蚀性极强。矿上领导和监管部门都知道,就是没有人管。” 此时顺着工人师傅指引方向,《中国环境观察》清晰地看到铁新煤矿厂门内以北约50米处高达40余米,占地约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煤矸石堆。由于自燃不时的冒着黄烟,并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气味。

2014年8月12日,灵石县环保局监察队长张新华与本刊一同赶往铁新煤矿了解情况。期间张新华队长则表示:“铁新煤矿不可能污水外排,我每月都定期检查,该矿分两个生产矿区,一个是主井配有矿井水处理站,另一个是副井不存在所谓的矿井水。只有生活污水处理站。” 随后,《中国环境观察》和张新华队长来到铁新煤矿副井的排污口,此时的污水正是处于乌黑浑浊。面对正在排放的污水张新华队长称:“此水目测断定,绝对不达标,是禁止排放的。”随后来到企业办公室了解情况。分管环保的李振矿长称:“由于污水处理站机器运行不正常,正在调试。所以会有少量污水外排,不过在矿区门口已经挖掘两沉淀池,用于沉淀煤泥和饭渣,此处流出的是生活污水,该矿井没有矿井水。至于环评手续,我矿从2009兼并重组后到现在一直没有验收,原因是我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了企业员工的生计问题还得硬着头皮继续生产。”若就像该矿李振矿长所言,不存在矿井水,那么煤矿为何要建污水处理站和沉淀池呢?

为了体现监管的严谨,张新华队长补充道:“我每月定时巡查,期间既未发现今天这种情况,也未有人举报该企业有污水外排的行为。今天铁新煤矿排出的污水绝对不是矿井水,可能是生活污水处理站运行不正常,还有司机冲洗车身的煤泥水。面对自燃的煤矸石且冒着黄烟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气味,张新华队长回道:“那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为了了解铁新煤矿到底是否涉及矿井水一事,本刊在网上检索到铁新煤矿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明确提到,当矿井生产能力达到90万t/a时,2号煤层矿井正常涌水量为900m3/d,最大涌水量为2100m3/d.9号10号煤层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180m3/d,最大涌水量为3657m3/d。灵石县环保局监察大队队长张新华和铁新煤矿分管矿长李振称该矿没有矿井水,显然是在掩饰和逃避责任。

铁新煤矿生产多年,且其环评一直未验收。灵石县环保监管部门面对企业肆意排污,非但不要求整改、治理,反而为污染企业进行极力庇护。使得乌黑废水直排汾河的行为,似乎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发布的第10号令中明确指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被检查单位通风报信或者包庇、纵容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而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开除处分。

灵石县正全力推进环境上档升级,合力建设“生态灵石”,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 “省级环保模范县城”而努力。殊不知当地环保监管部门对污染的极力辩解和庇护,和铁新煤矿污水、煤尘、烟尘三废齐排,并将污黑废水排入下游饮用水源地——汾河内。这样的污染行为,又如何迎接考核组的评审呢?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曾讲“保护不好母亲河,我们愧对祖宗和子孙”。面对巨大的现实利益和母亲河的治理保护,山西选择了后者。不切断污染源,汾河治理将沦为空谈。如何切断牵连众多利益实体的污染源,希望灵石县政府及职能部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治理污染,还百姓碧水蓝天,也为地方政府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交一份真实答卷。

下载龙煤集团鹤岗益新煤矿黑水直排 流入松花江(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龙煤集团鹤岗益新煤矿黑水直排 流入松花江(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