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派出所职责泛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时间:2019-05-15 00:1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派出所职责泛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派出所职责泛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篇:基层派出所职责泛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基层派出所职责泛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过三个月的认知实习,使我对基层警务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向基层办案民警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基层的警务工作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在下文中予以陈述,试探性的提出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基层公安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以及建议。

在我认为,目前的公安工作所涵盖的范围过广,,公安职责出现了泛化现象,也就是俗称的“管得太宽”,既要处理各项内容繁杂的日常警情,又要负责办理大量的,并且数量趋于增长的各类案件,导致基层民警“疲于奔命,两相为难”,同时业务范围过广,还导致警察职责边界越发的模糊,由此引发诸多问题。我以为,想要提升公安部门的威信,提高治安管理和破案效率,精简公安部门的管理范围,遏制住职责泛化的趋势,将目前公安部门承担的一部分工作独立出来,是一种值得考虑的解决方案。

人民警察的职责具体内容,可见诸于《人民警察法》第六条,即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职责: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等。可以说,交通警察,消防警察的职责范围是相对固定,并无争议的,但是就基层派出所民警而言,“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的规定,实际上涵盖了极大的范围,这就为职责泛化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而本文讨论的“职责泛化”,主要是基层派出所的职责泛化问题。

在目前“有警必接,有警必出”的接警要求之下,有许多警情其实并不属于公安的职责范围,民警在出警后,并没有处理权力,只能指导报警人到其他部门表达诉求,此类警情均属于无效报警。目前无效报警的问题相当严重,据调查统计显示,江苏全省73个110报警电话服务台共接到3000万个报警电话,有效报警仅有1100万次,60%以上均为无效报警,其中大部分为民警无权处置的警情,极大地挤占了有限的报警线路资源和警力资源。

从法理上分析,公安机关承担着“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制止和惩罚违法犯罪活动”的任务,其主要职责非预防和打击犯罪莫属。如果把“有困难找警察”这一口号绝对化,很可能会模糊人民警察的职责范围,陷入职责无限泛化的尴尬境地。本以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为已任的“110”,却频频接到群众关于生病求诊、忘带钥匙、厕所堵塞等生活琐事的求助,大量的非警务活动牵制了警察的精力,妨碍了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

例如笔者曾陪同指导民警处理一起民事纠纷警情,某理发店在倒闭关门后,将本店顾客先前办理的会员卡转到了另一家理发店名下,但是迟迟没有将理发店先前收取的会员费交给接手的理发店,于是后者便拒绝承认此前所有顾客的会员资格,甚至有的顾客在店内消费后没有现金支付,又被拒绝使用会员卡内的余额,便被店家扣留店内。无论是《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显然都没有赋予警方处罚店家的权力,此事理应由工商执法部门予以处罚或责令店家履约。但警方并无权利调动工商部门,只能单纯的劝说双方前往工商部门处理,如此一来又容易被误解为“踢皮球”,“敷衍了事”的行政不作为。单是在我短短的三个月认知实习期间,就遇到多起

(2)

(1)类似警情,甚至有少部分当事人情绪激动,认为派出所不作为,大闹派出所,此类事件一多,自然使得公安部门的威信慢慢丧失。

此类事件如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2015年的国庆节,不仅是青岛的大虾红遍了网络,青岛,乃至整个公安系统的威信都遭受了一次不小的挑战。2015年10月5号有网友肖先生称,在青岛“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就餐被宰。其称就餐之前询问过的“38元一份的大虾”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消费的40只大虾一下子变成了1520元。肖先生当场报警,但是等来的民警只是进行了调解,最后肖先生一桌2700,给了2000元。事后肖先生和不少网友都表示对处理结果很失望,纷纷发出了质问:“就没有人来管管这种事吗?”。甚至有网友认为,青岛警方是在袒护经营者,显然是和经营者“一伙的”,这不得不说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次信任危机。

尽管肖先生没有说清楚,我们大可以想象的出来,他的失望,是指向公安机关的。

青岛大虾事件所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如果我们暂且不去理会店家是否涉嫌诈骗,民警能否当场传唤经营者这类法律讨论,而是单纯去想,肖先生为什么失望?因为他不仅被骗了,代表着公权力的民警却告诉他我也没办法,只能让你被骗的少一点,尽管这是完全合法,正确的处理方式,但这种“现实”的确叫人寒心。那么可以让肖先生不失望吗?显然,如果经营者被当场处罚,肖先生也不用掏这个冤枉钱了。那么有没有部门可以处理价格欺诈呢?有的,此事在网上发酵一天之后,青岛市物价局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就以涉嫌“价格欺诈”,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款。那么我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当时是物价局的值班前去处理,此事就可以迅速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公安部门在此次事件中的介入,其实无益于问题的快速解决,反而是对行政效率的一种拖累。

除了被经常性的质疑之外,警察职能的过于泛化还极大地损害了行政效率。在警力物力有限的前提下,作为纳税人承担经费的公共服务机构,警务部门为个人提供服务,应限定于求助事项已达情况紧急至危难性质。类似动用警察寻找钥匙、代买早点之类的做法,实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滥用,很可能在特殊条件下导致泛化基础上的职责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类事件中,公安部门实际上在执行这样一种角色:向下收集各种内容繁杂的诉求,并引导各种诉求到正确的位置予以表达,我们大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矛盾的指挥员”角色。诚然,这是一个社会稳定运行所必须依赖的职能,但是我们要讨论的是,这一职能交由公安,也即基层派出所执行是否合适?至少这在我看来是“欠考虑”的做法。一直到1995年,我国才颁布施行了第一部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警察法》,代替了1957年颁布的《人名警察条例》的短短11条,警察权的行使远远早于他被明确界定,同时也覆盖了非常广并且模糊的范围。在过去法治尚未完善,政府各部门职能也尚未发生明显分化的时期,让警察去承担这种“疏导”的职能是能极大地节省行政资源的,因为大部分的警情都在警察权的管辖范围内,接手就能处理。但是在法治趋于完善,各个部门职能细化的当下,警察权既不能涵盖这些诉求,也不能调动其他部门来解决诉求,好比一个“调度员”指挥着并不听从“协调”的车流,害得他必须事事亲为,效率怎能高呢?更何况在我国民众法律素养普遍较低的大背景下,把“分辨事件属性”“找到正确的职责部门”这种需要一定法律知识的任务,交给民众自行解决,实在是一种不顾效率,也不切实际的懒政行为。同时,有一些警情的处理,需要处置者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公安部门挨个学习配备相关知识,人员,却把早已具有相关能力的部门闲置一边,并不是合适的做法。

况且公安部门的职能并不止此一项,平时还需要负责办理各项刑事,行政案件,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类案件数量繁多,不得不说许多“选择性立案”,“不能破的就不立案”,“涉案数额小的就不立案”的陋习都是,倘若能把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派出所从现今泛化的职能中“解放出来”,可以想见的,各类案件的受案率和破案率都会有所提高,社会治安当然会有明显改善。

让公安部门承担这种职能还会带来一个不那么明显,但相信基层民警都有所体会的问题。人民警察的定义,乃是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也即国家的暴力机器。这种身份的定义早就决定了人民警察并不适合于经常性的,以一种温和,中立的身份去疏导,调解社会矛盾。这就好比让一只利爪去照顾婴儿,我当然无意说我们警察是一只缺乏耐心的队伍,只是同时承担两种存在巨大反差的角色,不仅会对这支队伍本身带来极大的困扰,更有可能渐渐地使得我们对自身的定位产生困惑。

如果这种职能必须被某一部门执行,却又不适合于公安部门来执行,那么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呢?我个人的建议是,应当由政府牵头设立一个专门的“接警”部门,统一接待各种诉求,并将其按照职责管辖分配到各个执法或是管理部门,予以接待解决。

其实这一方案已经早有先行者,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法律实施与司法管理委员会就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个统一的电话号码,以便于人们及时报告紧急事件。911电话开通前,警察、消防和医疗急救部门有不同的特服电话号码和独立的指挥、通讯系统,公众在报警或求助时,需拨打不同电话。1967年,美国国会立法规定911作为国家报警和求助特服电话,改变了多个特服号码共存的状况,911中心也成为紧急事件的接警单位和调度部门。911同时担负着调度火警,急救,治安案件,刑事警情,以及其它内容求助,在美国许多911调度中心都不设立在警局内部,而是在各级政府内,这也更方便其调度其他部门参与执行。

也就是说,完全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建立更高一级的大警务指挥平台,把更多的部门与行政力量,作为激动调用队伍,纳入到指挥平台的调度之下,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诉求,分配调度不同的部门予以解决。这必然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是其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并且相当长远的。

实际上,在我国,此类的调度指挥中心可以更进一步,发挥更大的潜力。与我国不同,西方国家更多的愿意用诉讼等手段解决矛盾,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权力和民众生活的距离。但在我国,居民委会,村民委员会,街道办公室等基层公权力代表则扎根民众之间,他们同民众有着广泛而深切的接触和了解,这是民警所不具有的优势。在我参与的几起纠纷警情的处置中,在有居民委员会参与调解得情况下,事情往往能够快速得到解决。如果调度指挥中心可以把市政,居民委会,村民委员会,街道办公室等等更多的行政力量囊括进来,相信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机制的潜力。

(1)摘自《“公众的保姆”与警察职责泛化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 2005年10月23号 发文于《工人日报》

(2)摘自《我看警察职责的泛化》 浙江潮评论 2005年01月11日

第二篇:《高层、中层、基层的职责你可能搞混了》读后感

《高层、中层、基层的职责你可能搞混了》读后感

此文章深刻解析了高层、中层、基层三方主要职能,及三方目前发挥职能的现状,同时对普遍存在的管理效率与人力资源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了解到我们集团公司现状,谈一下以下观点与感想,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一、文中讲述了三方的管理职能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对策略性(公司)的目标负责,这些策略性的目标包括公司长期的发展、投资回报以及市场占有率的增长。中层管理者要对功能性目标负责,包括中期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的发展,基层管理者要对日常操作性的目标负责,包括短期的发展、工作安排(任务为主的)、销售定额、成本控制以及生产力标准。概括为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长和长期发展做出贡献,中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稳定和效率做出贡献,而基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本、质量和短期效益做出贡献。

二、文中讲述了目前现状,我们高层管理者做着中层管理者、甚至基层管理者的事情,不断地为成本,品质和效率花费精力,他们并没有去促动变化、关注投资回报以及企业的未来,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管理状态。在现实管理中,而基层管理者反而没有成本和质量的习惯。问题的关键是有关成本、质量的管理一定要基层管理者承担起来,否则不管公司多么强调,不管高层管理者如何身体力行,效果都不会太好,只要基层管理者发挥作用,成本和质量一定能够控制。

三、集团公司经营管理重心正在由市场目标为主粗放式管理向以内管管理精细化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高层的管理目标发生了变化,在向中基层管理目标传达是否到位?传达到位是否能够全部接受?不管是否接受,能否全力围绕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还是过多强调目前存的现状与问题,进展缓慢呢?措施制定后,能否真正在基层中落地,让基层有切实可行的标准呢?基层在执行中能否认真执行并与标准对比,认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也就是激励、监督措施能否到位呢?个人认为,在企业快速发展时期,在企业管理目标不明晰的情况,分析很关键,充分运用SWOT分析,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威胁、机会,一旦目标明确,首先分析的是优势与机会,先配置人力资源,再进行分析与配置其他资源,其次分析的是劣势与威胁,也主要是面临的问题,围绕问题我寻求各种解决方案,并对风险度进行评估。从管理层级分析,高层制定目标,中层分解目标,并进行分析,基层执行目标,关注劣势与威胁,及时反馈一线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集团经营产业目标正在由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稳妥发展上下游产业,积极探索相关联相近产业。多元发展战略,更多在于高层的战略,是基于公司经营目标现状分析,对新产业投资经营分析,结合集团整体战略目标三方进行分析。目标确定后,就是人力资源配置,即是中层的配置,对目前的市场调研进行市场细分,对内部经营进行细分,分工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经管管理方案,最后就落实到基层员工的执行。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想,我想高层、中层、基层关键是团队分工协作能力,三层管理模式是企业常设的,那么首先建立优秀的管理团队凝聚力,一是高层与中层的优秀管理团队,二是中层与基层的优秀管理团队,其次是分工协作能力,职能分工即要达到清晰,又要达到工作配合相互的协同。祝九强集团在高速列车上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基业长青。

第三篇:怎样看待宗教泛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怎样看待宗教泛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09级社会学系 窦锁力(2094051038)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理解与把握人和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理论。自宗教诞生以来,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生活。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宗教信仰问题已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信仰宗教的人数与日俱增,原来认为只有那些没有依靠没有寄托的老人才信仰宗教,但是,现在看来,信仰宗教的主体已经趋于年轻化和高层次化。许多高校都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基本内容从不同层面上为人民的信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丰富了内容。在宗教泛化的情况下,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使其保持主体的地位。而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有它出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宗教并不会自动消亡,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寻找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势地位,对待其他既不退步也不排挤,最终的目标是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第四篇: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麦克·费瑟斯通认为,泛娱乐化是指包含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另一个倾向,即人们对待文化不是以一种高敬仰的心情来顶礼膜拜,而是“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和‘浅层次’感到欢欣鼓舞”。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为此全面分析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双重影响,理性检视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合理构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路径意义重大。一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娱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精神富足的重要表现,某种意义上,泛娱乐化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给青少年的知识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都带来了积极影响。

(一)知识价值观:拓宽知识视野

“知识价值观是实践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知识价值观的基本成分包括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三个方面。”大众传媒的出现使青少年摆脱了纸质时代的束缚,拥有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泛娱乐化信息具有平面化、视觉化等特点,使传播内容生动有趣而受青少年喜爱,青少年由主动接触娱乐化内容而间接了解了各种知识,丰富了知识面,拓宽了知识视野,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而推动其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形成多侧面、多维度的知识价值观。调查显示,青少年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达到86.6%,网络搜索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青少年面对类型繁多、内容丰富的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信息选取,在搜索、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其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受到较好锻炼,有利于青少年知识价值观的形成。

(二)人生价值观:引导个性发展

人生价值观是人对自身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基本认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倡导个性化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成长为创新人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虽然体现的是娱乐精神,却隐含人的创新意识,突破人们的传统认知。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促发多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对传统人生价值观进行重新定位,使青少年摒弃传统的生活方式,追求平等、自由和个性化的生活。“对于有意识的生命来说,要存在就是要变化,要变化就是要成熟,而要成熟,就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无尽的自我创造。”青少年始终处于不断的成长之中,他们在精神放松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自我同一性是把与自身相关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有别于他人的风格,即个性化的人生价值观。这要求青少年对传统人生价值进行批判性的继承,悦纳自己的缺点,不断追求自我实现。

(三)生命价值观:保持生命张力

生命价值观是人们对当下生命价值问题的自我追问,涉及生命意义、价值、理想和信仰。青少年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青少年在接受娱乐信息的同时,能够获得愉快的心情,从而恢复生命的张力,保持生命的动力。在释放压力的环境下,生命价值观教育才能“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样青少年才能主动去思、去想、去感受身边的人和物,感受生活的美好,进而养成多维、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二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作为泛娱乐化影响的主要对象,是热爱时尚、追求新异、崇尚个性、可塑性强但又是判断力弱、价值观不成熟和极易受影响的特殊群体。当青少年受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影响时,很容易认可、模仿和接受泛娱乐化中不良的价值观,从而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造成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一)生活价值观的功利化

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清晰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甚至不再信奉崇高的价值观,不愿意以理想为伴,禁锢在“小我”之中,远离了“诗与远方”的追求。在他们的生活中,榜样力量不断被消减,其偶像更多的不再是科学家、工程师等,而悄悄变成了镁光灯闪耀下的歌手、电影明星、体育明星等。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选取了西安市十所中小学的300名青少年,针对他们的理想追求做了专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五成多青少年崇拜明星。青少年这种功利的价值观,使自己的生活目标变得狭隘,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当下生活,缺少对身边事物的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他人、对集体的奉献。

(二)生命价值观的漠视化

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不再受舆论和权威的约束,不用承担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19岁以下的网民达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其中成为手机控、游戏控、网剧控的大有人在。虚拟世界的行为凝结着个人利益和偏好,这种虚拟的生活习惯易被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偏离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造成青少年不关心现实生活,漠视他人的伤痛,逐渐失去感同身受的能力,对周围的一切麻木不仁。长期在远离人与人交往的网络空间里,造成青少年情感的干涸,导致自己生命情感的异化和对生命价值的漠视。

(三)审美价值观的庸俗化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审美价值观还未定型,因此,在消遣娱乐的过程中容易被动接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中的不良影响,喜欢关注明星绯闻、奇闻轶事,迷恋网络直播(吸毒、色情等),导致青少年审美追求缺少理性的审视,只注重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以综艺节目为例,其中虽有制作精良,旨在传递真善美的良心节目,但更多的却是“掌声、笑声、博彩声,声声入耳;私事、家事、无聊事,事事开涮”的娱乐狂欢图景,此类低俗的审美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使其将低俗、趣味低下的审美误认为是正常的审美,而将悦心悦意、悦智悦神的高雅审美弃置一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通过对 25 岁以下上网看电影的青少年网民的在线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轻松愉快的喜剧类电影内容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排名第一,使用率高达 69.4%。对于平面化、视觉化的网络动漫作品,青少年网民对搞笑和热血类动漫关注程度更高,使用率分别达到 50.6%和 46%。三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机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过程是青少年在面对娱乐信息时经过自主选择和整合的结果。为此,探析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机制很有必要。

(一)与青少年心理需求契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娱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长期面对学习、升学、就业的压力,更加渴望娱乐与休闲,这使娱乐在青少年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开启一个新的世界,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泛娱乐化信息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心甘情愿地沉迷于浅表化的娱乐世界,使自己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二)受青少年同辈群体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从属于同辈群体。“同辈群体一般是由年龄、地域、爱好、兴趣、价值观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接近或相似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密切的社会初级、非正式群体。”他们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获得同辈认同,常常根据群体价值调整自身观念,通过彼此的相互模仿和学习获得相似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当泛娱乐化的内容受到群体中部分青少年关注时,在同化作用下,其他青少年也会关注这种泛娱乐化的内容,由此泛娱乐化造成的影响就由部分青少年上升到群体。同辈群体信奉的价值观念受泛娱乐化的影响发生偏转时,这种偏转又影响着每个人,致使青少年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

(三)大众传媒自身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种新兴媒体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众生活。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抢占受众眼球,争取经济利益,各种大众传媒普遍采取受众喜欢什么就制作什么的策略,其传播内容和形式走向泛娱乐化,从而使一些大众传媒放弃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最大的当属青少年,他们身心发展未成熟,价值观还处在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长期处在娱乐化的环境下,易沉迷于“娱乐至死”的狂欢盛宴之中不能自拔。此外,大众传媒传播制度不完善也是青少年受泛娱乐化影响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大众传媒普遍采取“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模式,其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克服资金短缺、人才紧缺等困境,更倾向于利润高、成本低廉、符合受众喜好的娱乐节目。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信息免不了出现泥沙俱下的现象,致使传媒市场管理混乱,不良信息易被获取。当青少年接触到不良信息时,危害青少年身心成长,扭曲青少年的认知,阻滞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四

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消解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给青少年价值观造成的消极影响,应该多方合力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强化学校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不断自我完善

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学校价值观教育。强化中小学价值观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克服泛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娱乐方式,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和生命热情,促使青少年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维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主流道德;教育青少年自觉拒斥恶搞行为,抵御泛娱乐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失范行为,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经历,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完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使用媒介的能力。面对泛娱乐化的影响,中小学要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地看待泛娱乐化中传递的信息,对不良、消极和颓废的信息有正确的认知;引导青少年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避免沉迷于泛娱乐化带来的感官刺激,减少泛娱乐化带来的网络沉溺、生活庸俗、情感干涸和生命异化。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远离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才能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无限绚丽的光彩,走向生命的辉煌。

最后,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中小学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减少阅读直白的网络小说和观看品位不高的电视剧的时间。健康的文体活动中蕴含着健康的精神、运动的美,这不仅能使青少年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运动美的感染,还有益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避免价值观的庸俗化。中小学教育要使青少年通过参加各种兴趣广泛的活动使其体会到生命的愉悦、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可爱和生命的魅力。

(二)转变家长观念,理性看待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42.5% 的家长不支持青少年将业余生活投入网络娱乐中”,“69.5%的家长会担心孩子由于网络娱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或生活”。面对娱乐化泛滥的大众传媒,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过分的担心便会导致强硬的监管,对于发展中的青少年而言,强硬的监管往往会适得其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作为当下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家长应转变观念,理性对待。家长可以规定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时间和媒介内容,但是,应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有区别地选择管理方式。家长转变观念是借助娱乐节目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一方面,家长应多花时间与青少年沟通交流,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灵、生活,进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家长可与青少年一起观看他们喜爱而又健康的娱乐节目,在观看过程中讨论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三)政府加强对传媒业的监管,发挥其积极教育功能

2011年与2013年广电总局两次发布“限娱令”,旨在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需要的同时,而不致使娱乐节目泛滥。从“限娱令”的发布可以看出政府对娱乐节目泛滥的整治态度。首先,政府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大众传媒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泛娱乐”的标准进行法律上的界定,为各媒体提供参照依据,让大众传媒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约束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制约和杜绝大众传媒以经济利益作为娱乐节目传播的首要目标。对于传播那些杜撰、编造内容和恶搞节目的媒体或个人,将追究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得到法律保护。“通过调查青少年网民家长对政府相关机构监管网络娱乐内容的态度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对于政府的监管表示理解和支持,73.6%的家长认为政府对网络娱乐内容的监管应该更加严格。” 其次,优化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审核制度。一方面,国家要完善信息审核制度,控制娱乐节目的数量和提升娱乐节目的质量,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节目的出现,防止不良信息造成青少年价值观发生扭曲,为青少年提供相对健康的娱乐环境。另一方面,国家对大众传媒信息应采取分级制度,使青少年接触到的始终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娱乐信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引导大众传媒关注青少年成长。国家鼓励大众传媒关注青少年成长,提高青少年娱乐节目的内涵,倡导娱乐文化不仅满足青少年的娱乐需求,更要启迪他们思考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引进国外青少年文化产品时,大众传媒要态度谨慎,关注国外青少年文化产品中蕴含的价值观与我国主流价值是否发生冲突,对于能够引发青少年价值冲突的国外文化作品要坚决抵制,不予引进和传播。另一方面,引导大众传媒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抵制泛娱乐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篇: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伴随着众媒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本就在社会文化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高度膨胀,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商业化,使大量娱乐化、碎片化、低俗化的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给青年学生价值观、思想道德的形成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与我们所倡导主流价值文化的冲突和困惑将是培育和践行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一个时代性、现实性问题。

关键词

泛娱乐化 中学生 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泛娱乐化现象与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泛娱乐化”概念最早由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提出。他在 《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消费意识的猛进,中国的娱乐业随之也出现了一片熙攘热闹的景观。娱乐元素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领域,从“超女”到《无极》,从“小胖”到“贾君鹏”,从“艾滋女”到“犀利哥”,从“凤姐”到“凤姐夫 ”,似乎没有什么不能恶搞,没有什么不是大众娱乐的对象。这种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体作为主要载体,内容上采取空洞浅薄甚至不惜用噱头包装、粗鄙搞怪或戏谑的方式,并通过那些戏剧化的滥情搞怪表演,以试图放松人们紧张的神经,进而达到快感。为此,波兹曼的忧心绝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青年学生时期是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更是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泛娱乐化现象给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很大冲击,一些青年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青年学生价值观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更有不少青年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使得一些青年学生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认同的危机。而这些行为往往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其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泛娱乐化现象下青年学生价值观现状

在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下,我国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诸多变化,它给青年学生提供价值多样性选择空间的同时也让青年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受生活方式和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必然会体现出多元化,呈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状况,其中的消极因素必须引起重视。

(一)理想信念逐渐淡化

青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时期,也正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但是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的盛行,“娱乐主义”“消费主义”至上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长期受这些因素的熏陶,将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起着消解与误导的作用,青年学生积极进取的意志会逐渐消弱,努力奋斗的精神会逐渐颓废,追求崇高理想的激情会渐渐淡漠。如对明星的刻意包装和过度宣传,使得部分青年学生期盼像明星一样去生活,他们极度地追星,从而导致自己的浮躁,原本崇高的理想越来越向现实利益低头。此外还收“消费主义”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虽然不具备高消费能力,但在消费观念上已经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引发了以新潮、变异、炫耀为特征的物质消费取向,陷入盲目的“冲动消费”、“从众消费”、“攀比消费”及“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的泥潭,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奉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取而代之的是铺张浪费,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开始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

(二)道德价值观日趋薄弱

道德是社会的一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它是人们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泛娱乐化的升温和膨胀,部分青年学生对享乐主义、低俗的社会文化趋之若鹜,而道德价值观日趋薄弱。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互联网信息等都在传播着各种暴力、黄色、低俗的文化内容,这往往给人们带来的是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青年学生对高尚精神的追求,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对感官的享受,把娱乐置于非道德基础之上,把文化享受置于精神的烛照之外。于是,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责任意识下降、道德认知意识欠缺,以至于让不少青年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缺乏正确的道德尺寸,从而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审美价值取向世俗化

青年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是指青年学生分析和鉴赏美的能力,包括青年学生对美评判的标准,对美的反应等。审美是感谢与理性的统一。伴随着泛娱乐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开始蔓延,当代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泛娱乐化对欲望的催生与诱导中趋于堕落,审美已不再追求精神的理想性和价值的深度,而是追求“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驱动下的感性体验。部分青年学生审美价值取向正在泛娱乐化构建的平面化、平庸化和享乐主义的感性世界中迷失。

(四)人生价值观逐渐被扭曲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由于受泛娱乐化“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逐渐被扭曲,青年学生中出现了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例如,大众传媒对“超级女声”、“影星”“歌星”的报道,容易对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误导,把人生成功等同于“当明星”,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同于“出人头地”等。泛娱乐化所渲染张扬的非理性文化时刻向青年学生昭示一种关注现实、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这无疑会导致青年学生人格的片面化和人性的扭曲。“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做在自行车上笑”、“嫁个富二代”等这样的社会心理堂而皇之地在青年学生中流行起来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泛娱乐化现象下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对策

通过在泛娱乐化现象下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年学生由于生活视野狭隘、人生经历单纯、道德价值观不十分稳固等因素,在面对泛娱乐化现象下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碰撞时,一部分学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就会摇摆,因而使他们的内心产生空前的困惑和迷惘,导致青年学生对传统的社会核心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对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判断标准产生怀疑,消弱了青年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在青年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客观地分析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的青年学生价值观体系,加强对青年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培育,使得青年学生在面临多样的价值选择时能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一)抓好课堂教学第一渠道

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强化“三进”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都应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使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真信、真懂、真用。其次,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注重引导,摒弃盲目灌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用生动的形式、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通过参与式学习、课堂研讨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再次,建设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能深入学生头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理论、道德等素质,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深讲透,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信念,外化为大学生自觉遵守和积极贯彻的良好行为,才能真正当好“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引路人”。

(二)搭建社会实践宽广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宽广平台的育人功能。首先,以核心价值观规范日常行为,塑造青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最真实、最直接的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培育活动中要重视实践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安排,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努力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其次,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社会实践领域。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关注弱势群体,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社会、陶冶情操、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

(三)营造校园文化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发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在人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在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其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文化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构筑文化品位高、和谐优美的治学育人环境。其二,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当代青年学生是新媒体的追随者和使用者,把新兴媒体作为传播载体是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积极利用网站、手机、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

(四)建立培育践行长效机制

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和文化引领,而且要靠制度机制加以保障、固化和定型,需要从协调联动机制、规范约束机制和情感认同机制三方面来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实现价值观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首先,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完善学习、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从而提高育人效果。其次,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惩戒约束、高校规章制度约束、有效的评价约束等来实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定和约束,转变成为青年学生的内在需求,并成为青年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最后,建立情感认同机制。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年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共识和认同是决定国家、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因此,可以通过持续性的宣传教育、理论解读和长期的文化渗透,让青年学生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培育青年学生的情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和时代感、责任感、正义感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在选择、接纳各种社会思潮时的价值判断标准,使“三个倡导”成为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这样的引导中成为青年学生心中的罗盘、情感的寄托,进而坚定和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力量。

下载基层派出所职责泛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派出所职责泛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