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及应急救援
生产安全事故安全报告和调查处理及应急救援
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违背人们意愿的、突发性事件的总称,通常会使正常的生产活动中断,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第一节 生产安全事故概念与等级分类
一、生产安全事故概念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关于轻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伤害,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一般指受伤职工歇工一个工作日以上的(含一个工作日),但够不上重伤者。
关于重伤,依照《企业职工上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和《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T15499-1995),“重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具体是指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关于急性工业中毒,依据《劳动部办公厅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1993年9月17日),“急性工业中毒”是指人体因接触国家规定的工业性毒物\有害气体,一次或短期内吸入大量工业有毒物质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人员立刻中断工作,入院治疗的事故。
关于直接经济损失,依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因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善后处理、事故接援、事故处所支出的费用和财产损失价值等合计。
二、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分类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算是的严重成都,按照《条例》事故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四个等级。
(一)一般事故
一般事故,是指造成1-2人死亡,或者1-9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较大事故
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9人死亡,或者10-49人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重大事故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29人死亡,或者50-99人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特别重大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二节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
一、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当事人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减少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保护事故现场。
(一)报告时间
1.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的有关人员应当及时立刻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并坚持及时、准确、完整的原则,立刻逐级或直接报告有关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越级报告。
(二)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注解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事故报告单位名称、报告人数、报告人姓名、电话; 7.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三)报告程序与逐级上报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1)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2)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同时,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3)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生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上述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刻报告国务院。
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2.生产安全事故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如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值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四)事故发生后,各有关单位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的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员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按事故等级,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3.生产经营单位在发生事故后,当事故调查组未进入事故现场勘察前,应派专人看护现场,任何人不得擅自移动和取走现场物件。由于抢救人、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移动现场部分物体时,必须作出标志,绘制事故现场简图、摄影或录像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4.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发现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
(一)事故调查的目的
事故发生后必须进行认真的调查,事故调查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提出建议。
事故调查过程,也是验证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措施、安全培训教育是否健全、试用或行之有效的过程。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大量的伤亡事故调查资料研究分析,可发现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伤亡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为宏观控制伤亡事故发生,修订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二)事故调查权的决定
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进行调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事故发生单位要报告调查情况。
上级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调查由下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故自发之日起7日内),因事故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依据《条例》规定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另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已经组织事故组的,也可以由原事故调查组继续调查。
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的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三)事故调查组织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确定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单位组成,要根据事故的行业和领域的特点,决定哪些部门参加事故调查组。例如,建筑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由建筑行政部门派人参加事故调查。
在一般情况下,事故调查组应由以下部门、单位派人组成或参加: 1.有关人民政府,包括组织事故调查的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以及事故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或经委托、授权的有关部门;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4.监察机关 5.公安机关 6.工会 7.人民检察院
必要时,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事故调查组的工作由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履行的事故调查行为是职业行为。因此,他是代表其所属部门、单位,在事故调查组领导下进行的事故调查工作。
(四)事故调查组成员的条件
1.具有事故调查所查需的的知识和专长。2.与事故单位及有关人员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五)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事故调查组履行各项职责是事故调查工作的核心。调查组要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成员单位相互配合,提高效率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和坚持强调“四不放过”的原则。
具体地说,调查组必须履行下列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
事故发生前,事故发生单位生产作业状况 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
事故现场状况及事故现场保护情况 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情况 事故报告经过
事故抢救及事故救援情况 事故的善后处理情况
其他与事故发生经过有关的情况(2)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 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 主要原因
(3)人员伤亡情况
事故发生前,事故发生单位生产作业人员分布情况 事故发生时人员涉险情况
事故现场人员伤亡情况及人员失踪情况 事故抢救过程中人员伤亡情况 最终伤亡情况
其他与事故发生有关的人员伤亡情况(4)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如医疗费、丧葬及、补助及救济费、歇工工资等
事故善后处理费用,如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现场清理费用等
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费用,如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流动资产损失价值等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通过事故调查分析,对事故的性质要有明确结论。其中对认定为自然事故(非责任事故或者不可抗拒的事故)的可不再认定或者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对认定为责任事故的,要按照责任大小和承担责任的不同分别认定下列事故责任者:
直接责任者:是指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人员,如违章作业人员等。
主要责任者:是指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如违章指挥者、决策失误者。
领导责任者:是指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主要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员。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通过事故调查分析,在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对责任者的行政处分、纪律处分的建议 对责任者的行政处罚建议
对责任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建议 对责任者追究民事责任的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 通过事故调查分析,在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者的基础上,要认真总结的事故教训,主要是在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和有效实施、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实等方面所存在的薄弱环节、漏洞和隐患,要认真对照问题查找根源:
事故发生单位应该吸取的教训
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该吸取的教训
事故单位有关主管人员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吸取的教训 各类操作人员应该吸取的教训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该吸取的教训 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吸取的教训 社会公众应该吸取的教训,等等 5.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防范和整改措施是在事故调查分析基础上,针对事故发生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薄弱环节、存在的漏洞和隐患等提出的,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性(2)可操作性(3)普遍适用性(4)时效性
6.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报告在事故调查组全面履行职责的前提下由事故调查组作出。这是事故调查最核心的任务,是其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事故调查报告在事故调查组组长的主持下完成。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当符合《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具体内容详见
(十)事故调查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
(六)事故调查组的职权和义务
事故调查组要履行其职,就必须赋予其相应的职权: 1.调查权
2.文件资料获取权 事故调查组的义务: 1.诚信公正义务
2.公开发布信息的义务 3.调查材料的移交义务
(七)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的组织原则
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各级政府领导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只有深入事故现场,做好耐心细致的调查工作,才能查清事故的真正原因。
(八)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的程序
生产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根据事故等级、性质和严重程度组成不同级别的事故调查组,按下列程序进行调查: 1.成立事故调查组,制订调查方案 2.事故现场勘查 3.事故伤害材料收集 4.物证材料收集 5.人证材料收集 6.摄影和绘制事故图 7.事故原因分析 8.事故责任分析
9.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提出事故预防措施 10.拟写事故调查报告
(九)事故调查的时限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十)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三、生产安全事故处理
根据《条例》的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一)事故调查报告的批复 1.批复的主体。2.批复的时报。
(二)有关机关对批复的落实 1.落实的主体。
2.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落实。3.落实的内容。
(三)事故发生单位对批复的落实
(四)刑事责任的追究
(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及其监督
1.事故发生单位负责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3.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六)事故处理情况的公布
建立事故处理情况向社会公布的制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公布事故处理情况,具有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三是,有利于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
第三节 生产安全事故法律责任
一、对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行为罚”
《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弄清楚的: 1.违法主体是主要负责人。2.违法行为
(1)不立即组织抢救。(2)迟报或者漏报事故。
(3)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3.法律责任的种类和幅度(1)罚款。(2)处分。(3)刑事责任。
二、对事故发生单位及有关人员的“行为罚”
《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法行为:
(一)谎报或则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法律责任的种类和幅度: 1.罚款 2.处分
3.治安处罚 4.刑事责任
三、对事故发生单位的“事故罚”
《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其处罚额度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30号令的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条规定执行:
1.事故发生单位对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300万以上100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负有责任的,处10万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事故发生单位对较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造成3人以上6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上的罚款;
造成6成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3.事故发生单位对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造成10人以上15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7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5000万元以上7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造成15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7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7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4.事故发生单位对特别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处2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罚款。
四、对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事故罚” 《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罚款的额度按照事故等级划分:
1.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2.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3.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法律责任的种类和幅度: 1.罚款。2.处分。3.刑事责任。
五、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资格罚”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资格罚,又称证照罚,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形式,是限制或者剥夺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特定的资格(能力)的一种行政处罚。1.对事故发生单位的资格罚: 资格罚,适用于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事故发生单位,有关部门才可以暂扣或者吊销事故发生单位的有关证照。
2.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的资格罚: 3.对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资格罚
4.对提供徐家证明的中介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的资格罚
六、对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人员的“行为罚”
《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违法行为及其责任主体: 1.处分
2.刑事责任
七、对参与事故调查人员的行为罚
(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法律责任: 1.处分
2.刑事责任
八、对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有关法律责任的追究
《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故意拖延或者拒绝落实经批复的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的意见的,由监察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九、关于罚款的行政处罚的决定 《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罚款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
十、关于适用范围的补充规定
《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国务院或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调查处理的,依照《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节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一、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的作用
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报告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五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现行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告制度,是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是领导科学决策和正确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二、生产安全事故类别分析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是运用事故调查统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事故情况、原因,找出事故的发生规律,以利于采取防范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类别,是指对直接使从业人员受到伤害的原因即使伤害方式的划分,是生产安全事故统计中一种分类方法。目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划分为20个类别:
(一)物体打击
(二)车辆伤害
(三)机械伤害
(四)起重伤害
(五)触电
(六)淹没
(七)灼烫
(八)火灾
(九)高处坠落
(十)坍塌
(十一)冒顶片帮
(十二)透水
(十三)放炮
(十四)火药爆竹
(十五)瓦斯爆炸(十六)锅炉爆炸(十七)压力容器爆炸(十八)其他爆炸(十九)中毒和窒息(二十)其他伤害
三、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分析 生产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伤亡事故与生产经营单位效益有密切关系,全面了解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使生产经营单位领导深刻理解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一)直接经济损失
(二)间接经济损失
四、伤亡频率及经济损失率计算分析
(一)千人死率的计算
(二)千人重伤率的计算
(三)伤害频率计算
(四)伤害严重计算
(五)伤害平均严重率计算
(六)千人经济损失的计算
(七)百万元经济产值经济损失率计算
五、伤亡人员情况分析 对伤亡人员可从年龄、工龄及技术级别等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大、工龄较长和技术级别较高的人员,由于技术熟练,安全生产只是比较丰富,发生事故就少一些,一些技术不够熟练,未曾受过安全教育的新进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却反的人员或新调换工作岗位的人员发生事故就会多一些。
第五节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冶金、矿山以及建筑业等高危行业,由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大量应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条件日益复杂苛刻,各类建筑朝大型化、结构复杂化发展,一旦发生事故,其波及的范围、危害的程度及影响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大,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与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是否及时、有效、正确有密切关系。
一、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
(一)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依据
(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定义、原则、任务及处置范围
(三)应急救援的组织
(四)应急救援的装备
(五)应急救援工作的主要内容
(六)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七)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
二、建筑施工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
(一)《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
(二)应急救援的组织实施 1.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
2.确定被困人员数和准确位置并组织搜寻 3.组织实施抢险救援
4.对倒塌破拆解体,排除险情 5.组织对受伤人员的现场急救
第二篇: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
1.目的
为严格事故管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职工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不受损失,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3.引用标准及相关文件
《安全生产法》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4.事故分类
4.1伤亡事故:员工在生产活动、企业基建涉及到的区域内,由于受到基建、生产潜在的或突发的危险因素的作用,身体的某些组织受到损伤或者某些器官失去正常机能,以至不得不立即中断工作,经医务部门诊断,需休息满一个工作日以上(包括一个工作日)的事故。
4.2质量事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产品或中间产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如基建工程不按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机、电设备检修质量不符合标准,材料、产品因保管不善或包装不良而变质,采购的物料不合规格要求而影响生产或检修计划的完成等均称质量事故。
4.3交通事故:凡违犯公路、铁路运输管理规定或由于责任心不强、操作不当,发生车辆冲撞、翻车,撞轧伤人以及车辆装载货物因事先检查不周而在运输中造成意外损失和人员伤害的事故。
4.4火灾火警事故:凡发生着火,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故,称火灾事故;虽发生着火,但抢救及时,未造成大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事故,称为火警事故。
4.5爆炸事故: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造成国家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事故。4.6破坏事故:凡属人为蓄意制造的造成一定损失的事故。
4.7自然事故:凡属外界原因影响或客观上未认识到而发生的各种不可抗拒的灾害事故。
4.8未遂事故:凡因操作不当,防护不周等原因,己构成事故发生条件,足以酿成灾害,但所幸发现及时,得以避免或侥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4.9生产操作事故:在生产操作中,因违反工艺指标、工艺操作规程或因操作不当、指挥有误造成损失,如原料、半成品、产品跑冒,不合格以及报废,使生产波动而减产或停车等,均称为生产操作事故。
4.10设备事故:各种生产设备(包括生产、储存、动力供应和机、电、仪设备,管道、厂房、建(构)筑物,设备基础以及电讯、运输设备等)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损坏、减产或停产事故,均称为设备事故。
4.11污染事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产品、半成品、化工原料、放射性等各种有毒害物质大量流失,严重污染大气或水源,致使人员伤亡和经济严重损失,甚至破坏生态平衡,形成公害的,均称为污染事故。5.各类事故管理分工
5.1人员伤亡事故、爆炸、火灾事故由安全部负责管理; 5.2生产操作事故、设备事故由设备部负责管理; 5.3环境污染事故由环保部负责管理: 5.4基建质量事故由公司办公室负责管理; 5.5破坏事故、盗窃事故由保卫科负责管理; 5.6产品质量事故由质检部负责管理;
5.7自然事故、未遂事故根据职能部门职责范围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6.事故分级 6.1一般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6.2重大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6.3重大事故
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6.4.特别重大事故
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7.事故报告
7.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岱岳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岱岳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7.2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接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报告的情况。
7.3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7.4事故发生后,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8.事故调查
8.1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安市人民政府、岱岳区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岱岳区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本公司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8.2事故调查组成员应符合下列条件。8.2.1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8.2.2与所发生的事故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8.3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8.3.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8.3.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8.3.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8.3.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8.3.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8.4事故调查组有权向相关人员了解与事故的有关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9.事故处理
9.1事故原因及责任者分类
9.1.1直接原因:指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9.1.2间接原因:指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9.1.3直接责任者:凡对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负有责任的人员 9.1.4间接责任者:凡对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负有责任的人员,均属事故间接责任者(一般包括领导责任者)。
9.1.5主要责任者:在事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事故责任者(直接或间接),均属事故主要责任者。9.2事故责任的划分
9.2.1安全管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正职分配的工作,副职不执行或拖延未办而造成事故的,由副职负责;副职向正职反映、建议,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或不研究解决而造成事故的,由正职负责。9.2.2已发现缺陷,领导不采取措施而造成事故的,由领导者承担责任;已制定措施,由于不执行而酿成事故的,由违犯者承担责任。
9.2.3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而没有采取措施,导致事故发生由监理公司负责。
9.2.4由于有章不循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事故的,由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负责;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而导致事故发生的,由其管理部门负责;已制定规章制度由于领导不颁发或不组织实施的,由领导负责。
9.2.5因管理不善、纪律涣散,违章违纪严重而发生事故的,应追究主要领导者责任。
9.2.6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必须经过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才能独立操作。无证独立操作发生事故的,由委托其操作者负责;已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但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执行各项规程、操作法、操作指导书而违章作业发生事故的,由其本人负责。
9.2.7下达任务,不制定安全措施或措施制定不当而发生事故的,由任务下达者负主要责任;不按措施执行而发生事故的,则由违犯者负主要责任。9.2.8安装部门应严格按照规范、方案和图纸施工,擅自改变方案而施工者,要对由此发生的事故负责。
9.2.9因设计缺陷导致事故发生的,由设计者和审批者承担责任。9.2.10施工单位未严格按照工程监理单位批准的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发生的事故,由施工单位负责。1 O.附 则 0.1公司各车间必须遵守此规定。
10.2安全部负责本规定的监督执行,凡不按要求进行事故报告、调查、处理、上报及落实整改措施者,依情节轻重给予主要责任人50~100元处罚。10.3对在事故调查、处理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者,依情节轻重给予经济、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护员工人身安全,确保在意外情况发生时,抢救队员和全体员工能有条不紊地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及时地抢救伤员,最大限度地降低伤亡、伤害程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属范围内及项目经理部伤亡、伤害的应急处理。
三、依据的文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建设工程安全条例条例》等
四、应急响应预案:
1、公司机关由安全部负责,项目部由项目经理(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和安全员负责组织成立义务抢救小组并进行业务学习,训练防火知识,培训全体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应变和处理能力,每年进行一次伤亡、伤害事故演习。
2、工伤事故发生后,需做到有组织处理,妥善处理被伤害对象,尽量养活伤害程度。
3、当发生伤亡、伤害事故时,一般的磕、碰工伤类可采取自救,由当事人报告工长,工长安排专人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4、当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除执行应急预案外,主管领导应组织抢救小组进行抢救,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将中毒者抬到临近道路的房间内,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5、当发生触电事故时,依据自救原则,发现人首先要切断电源,挑断电线,对触电者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如伤害严重,依据应急预案进行抢救。
6、当发生高出物品掉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时,依据自救原则。观察伤情、避免二次伤害,将受伤害者抬至平坦处进行处理,采取切实可行的医疗保护措施,以免伤势加重,伤害严重的依据应急预案进行抢救。
7、当发生坍塌事故时,依据自救原则,先组织人力进行抢救,抢救时不能使用工具,只能人为用手搬、扒、刨,以免二次伤害,伤害严重的依据应急预案进行抢救。
8、发生重大伤亡、伤害事故时,依据应急预案进行抢救。
(1)最先发现情况的人员马上进行呼叫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2)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作为总指挥,进行抢救。(3)安全员拨打120急救电话,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伤亡情况、联系电话、报警人姓名,并派专人接车。(4)如医院较近,马上送医院抢救,以缩短时间减少伤害程度。(5)总指挥负责组织人员保护事故现场,并以最快捷的方式上报公司安保部。(6)依据“事故原因没有分析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找出问题根源,总结经验。(7)对应急场所的工作人员和广大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吸取教训。(8)依据分析结果制定预防和改进措施。
五、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一般程序及基本要求
1、相关职能处室接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分管局长或局长汇报,并以最快速度赶赴事故现场,在核清事故类别、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及主要原因情况下,及时通知法规信息处。同时填写《立案审批表》(一式两份,职能处室自存一份,一份转法规信息处),由处室主要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分管局长或局长签署审批意见。
2、由法规信息处填写“事故快报”,经分管局长或局长签字后,报市委、市政府和省安监局。“事故快报”自事故发生时24小时内报出。
3、组织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事故调查组由安监局组织牵头,安监、监察、公安、工会和有关主管部门的人员组成,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参加。1人死亡事故由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任调查组组长,2人死亡事故由分管局长任调查组组长。
4、事故调查组认真开展调查取证。调查时统一使用《调查询问笔录》文书。
5、事故调查组在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的基础上撰写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⑴事故发生的经过和事故抢救情况;
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⑶事故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
⑷事故责任的划分以及对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⑸事故教训和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建议;
⑹其它应当报告的事项。
事故调查报告经调查组全体成员讨论通过、并由调查组成员在调查报告上签字。事故调查报告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完成,特殊情况下经局主要领导批准可延长30日。
6、事故调查报告形成后,职能处室应及时下达《行政处罚意见意见告知书》(一式两份,职能处室自存一份,事故责任单位一份),并告知事故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事故调查处理所作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陈述和申辩权利。对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的有关事实、理由和依据方面的不同意见,应当进行复核,成立的应当采纳。
六、严肃事故调查处理纪律。在事故调查过程中,调查取证时应有2名以上调查人员在场,不得单独与事故责任单位接触;不得作事故处理意见表态。对要求事故责任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应一次性列出书面清单,特殊情况下,可补充一次,杜绝随意性。在对事故未作处理决定前,不得向事故责任单位泄露事故处理意见。
第四篇: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
为保护员工人生安全,确保在意外情况发生时,抢救队员和全体员工能有条不紊地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及时地抢救伤员,最大限度地降低伤亡、伤害程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属范围内伤亡、伤害的应急处理。
三、依据的文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
四、应急响应预案:
1、公司由安全部负责,公司负责组织成立义务抢救小组并进行业务学习,训练防火知识,培训全体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应变和处理能力,每年进行一次伤亡、伤害事故演习。
2、工商事故发生后,需做到有组织处理,妥善处理被伤害对象,尽量养活伤害程度。
3、当发生伤亡、伤害事故时,一般的磕、碰工商类可采取自救,由当事人报告主管,主管安排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4、当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除执行应急预案外,主管领导应组织抢救小组进行抢救,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将中毒者抬到临近道路的房间内,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5、当发生触电事故时,依据自救原则,发现人首先要切断电源,挑断电线,对触电者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如伤害严重,依据应急预案进行抢救。
6、当发生高处附落附落或物体打击、机械伤害时,依据自救原则。观察伤情、避免二次伤害,将受伤害者抬至平坦处进行处理,采取切实可行的医疗保护措施,以免伤势加重,伤害严重的依据应急预案进行抢救。
7、发生重大伤亡、伤害事故时,依据应急预案进行抢救。(1)最先发现情况的人员马上进行呼叫并立即报告物管部经理(或安保主管)。(2)物业经理(或安保主管)作为总指挥,进行抢救。(3)安保员拨打120急救电话,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伤亡情况、联系电话、报警人姓名,并派专人接车。(4)如医院较近,马上送医院抢救,以缩短时间减少伤害程度。(5)总指挥负责组织人员保护事故现场,并以最快捷的方式上报公司物业部。(6)依据“事故原因没有分析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找出问题根源,总结经验。(7)对应急场所的工作人员和广大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吸取教训。(8)依据分析结果制定预防和改进措施、补充。
五、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一般程序及基本要求
1、相关职能处室接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分管局长或局长汇报,并以最快速度赶赴事故现场,在核清事故类别、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及主要原因情况下,及时通知法规信息处。同时填写《立案审批表》(一式两份,职能处室自存一份,一份转法规信息处),由处室主要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分管局长或局长签署审批意见。
2、由法规信息处填写“事故快报”,经分管局长或局长签字后,报市委、市政府和省安监局。“事故快报”自事故发生时24小时内报出。
3、组织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事故调查组由安监局组织牵头,安监、监察、公安、工会和有关主管部门的人员组成,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参加。1人死亡事故由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任调查组组长,2人死亡事故由分管局长任调查组组长。
4、事故调查组认真开展调查取证。调查时统一使用《调查询问笔录》文书。
5、事故调查组在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的基础上撰写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⑴事故发生的经过和事故抢救情况; 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⑶事故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
⑷事故责任的划分以及对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⑸事故教训和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建议; ⑹其它应当报告的事项。
事故调查报告经调查组全体成员讨论通过、并由调查组成员在调查报告上签字。事故调查报告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完成,特殊情况下经局主要领导批准可延长30日。
6、事故调查报告形成后,职能处室应及时下达《行政处罚意见意见告知书》(一式两份,职能处室自存一份,事故责任单位一份),并告知事故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事故调查处理所作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陈述和申辩权利。对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的有关事实、理由和依据方面的不同意见,应当进行复核,成立的应当采纳。
六、严肃事故调查处理纪律。在事故调查过程中,调查取证时应有2名以上调查人员在场,不得单独与事故责任单位接触;不得作事故处理意见表态。对要求事故责任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应一次性列出书面清单,特殊情况下,可补充一次,杜绝随意性。在对事故未作处理决定前,不得向事故责任单位泄露事故处理意见。
贵州龙马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花 溪 分 公 司
第五篇: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第五章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第七十六条 国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提高应急救援的专业化水平。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
第七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第七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七十九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但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第八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第八十一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
第八十二条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
参与事故抢救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加强协同联动,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并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采取警戒、疏散等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抢救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第八十三条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及时全面落实整改措施,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第八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并依法予以追究外,还应当查明对安全生产的有关事项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
第八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
(二)发现未依法取得批准、验收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予取缔或者不依法予以处理的;
(三)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或者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不依法及时处理的。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规定以外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八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在对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责令退还收取的费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八十九条 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吊销其相应资质。
第九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本法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资金;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给予撤职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依照前款规定受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五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九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三十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四十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八十的罚款。
第九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第九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从业人员、被派遣劳动者、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未按照规定如实告知有关的安全生产事项的;
(四)未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的;
(五)未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如实记录或者未向从业人员通报的;
(六)未按照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定期组织演练的;
(七)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上岗作业的。第九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对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进行安全评价的;
(二)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按照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的;
(三)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未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的;
(四)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
第九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
(二)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三)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的;
(四)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五)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以及涉及人身安全、危险性较大的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和矿山井下特种设备未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投入使用的;
(六)使用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的。
第九十七条 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依照有关危险物品安全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的;
(二)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三)进行爆破、吊装以及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作业,未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
(四)未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
第九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未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令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生产经营单位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一百零一条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生产经营活动,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
第一百零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内,或者与员工宿舍的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的;
(二)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或者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的。
第一百零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该协议无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零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拒绝、阻碍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给予降级、撤职的处分,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一百的罚款;对逃匿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一百零七条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予以关闭;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其有关证照。
第一百零九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对负有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除要求其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等责任外,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五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一千万元以上二千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一十条 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决定。予以关闭的行政处罚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给予拘留的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决定。
第一百一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他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拒不承担或者其负责人逃匿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人未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经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后,仍不能对受害人给予足额赔偿的,应当继续履行赔偿义务;受害人发现责任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一百一十三条 本法规定的生产安全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制定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
第一百一十四条 本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