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本站推荐)
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
何玉秀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社会人才的好坏与多少,关键取决于学校的教育。且不说文化教育的重情,仅就德育教育一向来说,学校的功劳就至关重要。当然,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修养是教育大纲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的准确定位。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将教育青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对一直极端个人主义、巩固血缘亲情和家庭伦理、协调人际关系、遏制物欲膨胀、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道德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老师就应该注重以上所提到的道德的作用,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仅关乎其对未来的理性认识,也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可以使他们对祖国的未来进行反哺报答,提升学生的民族感情。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那么,学校应如何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呢?对此问题想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为学”的目的是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而这种做人就是指对自身人品、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可见,古人对道德的认识已非常深刻了。因此,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浮华社会氛围中,对学生进行道
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清净自身,贡献社会,知恩图报,是对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诸多事实证明,德育确实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育负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审美、心理、交往、活动,生活以及个性发展等多种基本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根。
对于学校而言,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课的教育和学习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年龄以及所处的环境对其设置不同的教育意境,对学生实施说服教育,讲述一些有关道德的实事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讲述道德事迹的有利性,形成学生对道德追求的渴望,进而产生对道德实践的欲望。这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加强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祖国未来的情感欲。思想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每个学校都应开设相关的思想理论课程,在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可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模拟示范可以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积极性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有了德育作为基础,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乃至团结协作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根基。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和实施德育教育纲要,坚持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把内在的德性、外在的伦理、现实的政治贯穿为一体,全方位地塑造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品德。因此,对于初级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对其实施道德示范演示是较好的德育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经常以多媒体的方式放映一些有关道德的事迹,在视觉的接收下,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能力,体验道德的伟大魅力。还有如在校园里,有人随地扔了垃圾,老师就应告诉他随地仍可垃圾是不合环保理念的行为,讲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这种小事也是对学生道德观的考验,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惭形秽,因而在以后的日常行为中会随时注意到自己不当的行为,进而进行自我改正和自我行为的调整。老师还应当在讲述其他学科的过程中,注重对道德情感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以及注重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还有在学校中,教师还应注重视展览参观对学生道德的感染性。如对有关道德图片的展示,可以加强学生心理道德感的升华,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借鉴一些与自己生活学习相关的情节,注重自我道德行为的调节,进而加强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故此,模拟示范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该注重此种演示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对其全面素质的一种考验,也是自我修养全面提高的标志之一。
三、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良好地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对自我适应性的考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注重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这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密切联系,还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相联系。通过好的德育环境,可以使道德植根于
现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可以促发学生对生活的有效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的同时,不容忽视地要讲求对环境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想象这种理论所联系的实际是什么。这样就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良好环境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也就贯融于其中了。环境的溶剂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德育修养的有效途径。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引发学生对道德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道德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奠基。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学校应努力尝试以各种方式加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立意,教师的培养与教育,学校的组织与规划对学生的未来成才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希望教师能对在校生给予适当的德育教育。
第二篇:加强德育过程管理 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加强德育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云梦县倒店乡罗庙中学夏培清
多年来,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力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现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与各位交流: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德育管理,健全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政教处、团支部和年级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以班主任、团支部、学生会干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加强德育管理。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考评制度》、《班级月考核细则》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全体教职工树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
2、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
学校采取了走出去的方法,组织相关老师外出学习、培训,近几年先后组织班主任到河南洛阳、天门华泰、随州,开阔了视野,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班主任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学校经常性召开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总结、布置,还请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其他班主任结合自己的体会、感受,集体探讨交流班级工作中的疑难和困惑;由于经验和问题来源于平时的实际工作,针对性、操作性很强,广大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技巧、策略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2)采用班主任选聘制度。每学年初,由教师自主申报,学校领导考核选拔,通过双向选择的办法选聘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精湛的班主任。同时,采取师徒结对的形式,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与年轻班主任结成对子,有意识把他们作为班主任队伍的后备力量,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果。
(3)开展工作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前,学校指定主讲人,由主讲人确定研讨专题或内容,准备发言稿;研讨会上,主讲人讲话后,所有班主任参与讨论,研究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对应策略,以会代训,增强了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几年来,通过学校的有效培养,打造出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效果优的德育骨干队伍。
3、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育效果。
我校各项工作以德育为首位,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 1
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我校组织教师学习了《国家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法律意识。其次,制定了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再次,树立典范,采取帮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切实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
二、强化养成教育,拓宽育人渠道。
(1)管理育人。
学校在原有的量化考核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之更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我校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系列化。学校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是全面落实“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常规量化考核”是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罗庙中学学生一日常规》,由行政领导、主管领导、值日教师和学生会团支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天候、全方位的管理,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让学生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2)教书育人。
我校以学科教学为德育教育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努力挖掘德育资源,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3)活动育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始终以“先成人,后成才”为教育宗旨,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下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清明节祭扫祖先或烈士墓,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组织文艺演出等等。
二是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平时,经常性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
明学生”活动,学期末,开展“学习标兵、礼仪标兵、守纪标兵”等评选活动,使学生会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体育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2009年,我校学生魏磊在“中华魂”演讲活动中,获孝感市一等奖;2011年,在“孝感市第三届艺术节”上,获全能第一名,四个参赛节目,两个获一等奖,两个获二等奖。
四是以班级为主体,开展、参与各项活动。班级教育以班会课为主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班级常规教育以落实“班级常规量化考核”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学生为主体,召开主题班会、出黑板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各项活动,如校运动会、演讲比赛、国学诵读等,各班振奋精神,竞相展示风采,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4)榜样育人。
重视教师的师表引领和人文精神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我校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开展以“展师德风采,树教育新风”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关爱三生”活动,认真落实“六个一”工作。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服务树信誉”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耳濡目染,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三、加强民主建设,实行自主管理。
这几年来,我校一直在学生“民主管理”方面,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班级管理特色的形成,大胆尝试,不断探索。
1、功能齐全。我校的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形成了团支部、学生会、班级三种管理机构,组建了学习、生活、劳动、纪律等部门,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从两唱到三操,从上课到课间活动,从餐厅到寝室,从纪律到安全,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
2、共同管理。各班推行“一三九”模式,即选拔一名学生担任副班主任,代表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全权负责;组建三个班委会,轮流履行值周、监督、仲裁职责;分成九个小组,尽量做到平衡、公正。学生在学校规章制度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扬民主,参与制定《班级公约》,实行共同管理。
3、民主分工。班级事务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对思想状况、学习检查、文明礼貌、纪律监督、出勤考核、文体锻炼、卫生环保等子项进行班级管理的民主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自我教育。有很多平时表现不太合人意的学生,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充当了被管理和管理的两重身份,自己既受到学校纪律的约束,又能自我约
束和自我管理,同时自己又得到了锻炼和自我能力提高的机会,使学生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自我教育。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主管理,既使他们的意志与愿望以及管理潜能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与发挥,又大大密切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巨大的自我约束能量,有利于道德行为的养成,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仅靠学校的教育或家庭的教育是片面的,学校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学校与家长必须经常取得有效的联系,这是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
1、建立信息档案。每学年初,各班主任把所有学生基本情况(如家庭住址、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式)详细询问,登记造册,并上交学校存档,以便在平时或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教师、学校及时与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2、加强沟通联系。学校经常就学生的某方面情况、近阶段表现或思想情绪波动,与家长联系,向家长汇报,提出建议,并听取家长意见,让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拓宽联系渠道。
家校联系的方式是灵活多样,我校主要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有时也通过《告学生家长书》,把学校有关事宜、要求告知家长;还召开学生家长会,请家长到校,反馈学生表现,汇报学生情况;在“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我校发动所有教师走村串户,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
这些做法,沟通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协调了家校管理配合,真正做到了互通信息、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我校的德育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受到社会、学生及家长的一致赞誉,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当然,还有许多现实问题,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困惑:如何教育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班级三分之一学生不愿学习,家庭监管教育缺失,学生安全压力,怎样减少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等。
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更大的进步。
第三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开发课外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宁阳二十四中 王见
一、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代中小学生是在消费大众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使得他们思想苍白,情感干瘪,人文匮乏。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警示,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文化领域,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实践中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帮助他们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文化的底子,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确立本课题,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的基本方式,使书本知识和课外的体验相互得到印证、启发和补充,激发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升教师的素质,并且有助于教师用多元智能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目标完成情况
1、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改变
研究与实践使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课程观从单一教科书向完整的课程意识转变;育人方式观由封闭向开放的、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学中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改善
教学重心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教师以学生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如: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想象,激发学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3、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具体内容和实践效果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教育对应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充分开发、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课外资源在这里主要指课文以外的资源。具体而言,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以人为本,以文为本,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材内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蕴含着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主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我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积极开发课文以外的资源。学完一篇课文,我们一般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体验或者展开联想思考与课文中心相关的现象。课上经常会问:“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联想到什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喜悦、美好和永恒。学习《丑小鸭》一文,学生从中悟到身处逆境中要固守的品质:忍耐、坚持和自信。当学生被文本感动时,就自然受到了熏染。也只有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2、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重在熏陶,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最好的手段。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和培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如果折合成天算的话,初中学生每天阅读应不少于2000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人文素养。我们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和爱心、关注人类命运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经常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鲁迅、巴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人对话,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几年来,我们向学生推荐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繁星〃春水》、《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学生阅读文选》、《神笔阅读与作文》系列丛书、《情感读本》等。我们每周利用 90 分钟阅读课时间,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把语文课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独立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有时组织比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优秀作品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活动。三年下来,学生读书笔记多达八万字。我们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关爱生命,热爱自然,懂得珍惜亲情、友情,知道尊重、理解别人,用向上、健康的心态去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
我们还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如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见贤思贤”、“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正是这些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曾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让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从小学会做人,陶冶完美人格,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3.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故事会、辩论会、名人专访、社会调查、创建文学社、创办社刊校报等。我们创办了“清泉”文学社,经常组织征文比赛,有一些已经结集出版。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4.是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我们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中,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我经常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时的教育孩子们去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知识,体会节日当中的传统
美德。一些重要纪念日我们也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然后把经过写在周记上。让学生把爱送给老人,送给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让爱的种子撒播开,让学生学会了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周围的每一个人。如:母亲节到了,我们就让学生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然后记下来,全班交流。教师节到了,我们鼓励学生为老师倒一杯水,引导学生搜集歌颂教师的文章,举办朗诵比赛。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教育学生对周围的一切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将来学有所成时应当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它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表现形式——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这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积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教材均设计出了活动目标、教师准备、活动指导、活动建议等内容,为我们顺利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我们要求每个同学作自我介绍,并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这个活动促使每个同学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尊重打下基础。下册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我们让学生想成长的烦恼,说成长的烦恼,写成长的烦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它的活动
如“感受自然”、“我爱我家”、“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等,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极好的活动材料。我们在教学中都认真把握这些教学机会,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每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文素养的积累有别于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的积累如语言积累等。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表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种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见效的积累;而语言积累则可以以具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见效”较快。
四、项目特色创新点
本课题立足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两方面:
1、从开发课外资源的视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了解人文知识,参与各种人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同时提升。
五、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为了训练某个知识点而省略,为了多做一套题而简化。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如何改革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引导广大中小学师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第四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我们学生道德素养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我们学生道德素养
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得以持久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指导着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强化民族精神,努力完善充实自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而提高我们学生道德素养出发,为培养一批有素质爱国、严于律己的新型人才提供了精神指导。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学生;道德素养;传承与弘扬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大地改善,在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下,除了经济建设,我们还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继承。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努力扛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这面大旗,以我们自身道德素养的加强带动我们周围亲戚朋友的素养加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历了上千年文化与道德的积淀,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倍感骄傲与自豪,我们有着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美德。我现在是一名学生,同时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要想加强好自身道德素养,就需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
1.尚义轻利,弘扬民族精神,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发扬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歌颂爱国主义,在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有着独特的爱国气节。抗战时期,无数为国捐躯同胞无不展示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但也存在着不少人卖国求荣,图谋私利,危害祖国。“尚义轻利”告诉我们正确地取向义利关系,我们要学习古人的“舍身取义”,为民族大爱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处理好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从国家利益及整体大局出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虽然现在是和平时代,战争很难发生,但是我们学生还是要培养牺牲奉献精神,对祖国要有责任意识。
2.仁爱孝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自己有一颗宽广仁爱之心,与人和谐相处
古代的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这是儒家的思想。继承中国传统美德,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同学和谐相处,尊爱师长,尊老爱幼,用一颗宽和博爱的心去包容他人。孝梯之德描述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美好场景,展现了家庭亲情的和睦,家庭的和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小爱延伸到大爱,我们要不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在自私自利,学会关爱周围的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与人和谐相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恪守诚信,引导我们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
“恪守诚信”的美德告诉我们要以诚待人,言行一致,做人做事要有诚信,言必行,行必果。守信用是我们做人的基础,是我们一切活动交友的前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除了诚信之外,还有就是要有一颗报恩的心。俗话说的好,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报恩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报恩说的是做人要有一个感恩的心,知恩图报。对于我们学生而言,父母把我们辛苦养育成人,老师长辈提携我们学习工作,与朋友之间的相知相遇,国家对教育的支持,我们对于这些帮助自己的都需要有所回报。感恩回报是衡量我们做人道德良心与良知的标准。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对于帮助我们或者没有帮助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有感恩的心,做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无愧于自己的做人准则,诚实待人,坚守自己的人格,用一个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社会,帮助他人,报效祖国。
4.谦和礼让,我们要遵纪守法,做人谦虚谨慎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校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作为一名公民、一个子女、一名学生,我们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家庭伦理家规,校纪校规。另外,我们要谦虚做人,以礼待人,塑造个人魅力,体现家庭涵养。我们在荣誉面前要相互谦让,互相尊重。我们学生现在首要要听取父母的话,还要在学校遵守纪律,不做违法的事情,注重文明礼仪,谦虚尊重他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修己慎独,我们要重视道德践履,锤炼自己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我们修身养家的一个标准,实现自我精神的超越,自主自律,严格规范自己。中国传统道德对“慎独”的告诫比较多,如“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品质和意识方面进行自我陶冶、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实现自我改造,从而提高自己自律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传统道德的座谈会、专题活动、或者阅读书籍等方面来获取信息,从而修己慎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道德人格。
二、结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代代相传,薪火相传下来的,是从中国道德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美德更是绵延不断,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我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与荣誉感,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将会更加积极参加到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各种中华美德传承活动中去,为中华美德的延续做出一份力量。尚义轻利、仁爱孝悌、恪守诚信、谦和礼让、修己慎独等等中华优良传统美德无不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我们学生应该树立学习传统美德观念,提升自己的素养,要有责任心,好好地融入班级大集体,要有集体精神,用一个博爱宽容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诚实守信,有恩报恩,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宽于待人、严于利己,以一颗真诚的心礼待他人。唯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而不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把它们践行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美德的光彩,我为我拥有一座经久历史而美丽的家园而自豪骄傲!
参考文献:
[1]杨淑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道德素养[J].天津教育,2014,05:35-36.[2]熊孝梅.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3]董艳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道德建设新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4:81-83.
第五篇:新建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案例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的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检查,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感受快乐,享受成功。
1、利用“故事会”,培养阅读兴趣。是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经常结合口语秀比
赛和课本剧比赛,召开各式各样的“故事会”。让学生把阅读的输入转化为说的形式输出。
2、开展“介绍会”,激发阅读兴趣。我班每天利用5分钟时间由学生登台向大家
介绍自己所读课外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及胆量。
3、举办“朗读会”,扩大阅读面。在英语课上适时开展朗读比赛,可以是师生比,也可以是男女生对抗,总之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4、展览优秀读书笔记,享受成功喜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 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好读书中读好书,在读好书中领悟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