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固镇县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目录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二、工作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村庄建设规划。
(二)努力做好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1.主导产业发展。
2.产业化建设目标。
(三)积极编制公共事业规划。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明确规划主体,加大经费投入。
(三)履行部门职能职责,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
(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
徐沟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固镇的必然要求。搞好村镇规划,对于加强村镇建设、集约使用土地、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集中,重点做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全力把握好规划的调研、制定和落实环节;注重生产与生活、村建与房建、经济与文化、人居与自然、节约与集约相统筹。
规划编制的原则是:科学调研、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一次规划、分布实施、政府引导、群众参与。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新村镇、发展新农业、实施新政策、培养新农民、优化新环境”为载体,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发展农田 2
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电视,实施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做到有组织网络、有建设规划、有文化体育场所、有垃圾处理场、有禽畜饲养栏;乡村环境建设达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做到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发展好路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兴办一个好项目;确保农村教育达标、计划生育达标、殡葬改革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标、生态环境保护达标。
三、工作重点
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后续产业的培植、骨干产业的扶持、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和村庄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等,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切实抓好村庄建设规划。
争取在3-5年内实现全县村庄建设规划的全覆盖。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有关部门要严格按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原则上一户一宅),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没有完成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
规划编制前,严禁乱批乱建。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各乡镇均要设立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区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最低也要达到“四清五改”标准。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充分体现固镇的本地民俗风情,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007年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县228个村(居)中的18个省、市示范村,同时又组织编制完成了1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包括16个居委会已纳入县城整体规划和乡镇规划<城关镇>,在此不在单列)。从2008年起,全县194个村(居)建设规划进入整体推进阶段,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坚持三个优先,即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庄优先;沿交通主干线村(居)和农村集贸市场优先;城乡结合部村(居)优先。编制村庄规划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进行,乡(镇)政府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县政府审批。县建设局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对规划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示范点、“以奖代补”和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县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供10个以上户型设计方案,供不同区域的农户在居家建设时参考。
(二)努力做好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我县产业规划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示范引导为突破,以培训农民为载体,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以民主管理为保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继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良种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经过5年的努力,培育形成2—3个农业支柱产业,建设1—2个现代农业园区;各乡镇要培育1个特色产业,建设1—2个农业科技园;各村要有1个特色产业,建设1个富民经济小区,最终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
1.主导产业发展。
(1)、节水示范基地:建成了东南坊部级节水园区与高花大运节水园区示范基地,同时注重对两个园区的水利设施进行提档升级。
(2)综合养殖基地:以天禄丰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和山西省畜牧科技园区为龙头,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公司+基地+农户联动发展的综合经营模式。在这些大型养殖企业的带动下,东南坊、西南坊、北关养殖小区,西怀远养殖场等养殖企业建设工程已相继建成并投产,山西天禄丰种猪育种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已引进种猪305头,年可出栏仔猪1万头,它的建成将添补徐沟种猪行业的空白,改变生猪质量,将大大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3)牧草基地:在养殖产业的带动下,我镇的牧草种植以东南坊为基点,辐射张楚王、西楚王等18个村进行了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8000余亩,品种有苜蓿、鲁梅克斯、串叶松香草、红豆草、饲料玉米等,为畜牧养殖业增添了发展动力,带动了本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真正形成了种草养牧、以牧兴农、强农富民的格局。
(4)红枣干果基地:我镇杜村一带的红枣以皮薄、肉厚、口感好等特点久负盛名,我们依托南部杜村、西怀远、宁家营等5村自然形成的土质优势,将红枣干果基地建设项目做大做强,形成了地方品牌,打出市场,达到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双赢”。
(5)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西楚王、宁家营两个万间温室群为轴心,辐射周边各村。近年来,新建改建日光节能温室35000间,无公害蔬菜 5000亩。同时建成了保尔康、精鲜高等蔬菜保鲜加工企业5个,保证了蔬菜的销路畅通。
(6)康培育苗基地:以南郜村为中心发展育苗基地3000亩。2.产业化建设目标。
(1)、南部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做好产业定位,逐步形成了“北部优质粮,南部精细菜,西部兴葡果,中部强畜牧”的产业布局。加强了“节水示范基地,综合养殖基地,牧草基地,红枣干果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康培育苗基地”六个特色农业基地的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投资300余万元,整修耕作路5公里,更新机井15眼,改造防渗管道22500米,改造中低产田3000亩,改造高低压线路10000米。
(2)、温室膜下软管滴灌工程。投资50万元,在宁家营、西怀远村进行温室膜下软管滴灌,实现了节水增效,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3)、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原有的九个新农村根据验收的结果和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的具体整改措施和要求,继续提档升级,基本达到“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的六化目标,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下一步主要任务是:科学规划,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环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继续在有条件的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已完成13个村。
(4)、沼气建设工程、投资120万元完成了全镇525户的个户供气工程,投资314余万元,完成了西南坊559户、南北郜536户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今年要继续在有条件的村发展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尽快将这一惠民政策普及到全镇。
(三)积极编制公共事业规划。
加强全县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要求,分级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制镇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环卫设施齐全,建有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实现街路绿化、庭院美化;村(居)道路硬化平整通畅,建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场、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加强农村网络建设,逐步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网络工程建设。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中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建设标准:
(1)道路: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宅间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
(2)路灯: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照明率达到95%以上。
(3)饮水:自来水入户率90%以上。
(4)通讯: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90%以上。
(5)绿化:村(居)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村庄中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实现美化、香化。
(6)医疗:每个行政村建设卫生所一处,诊疗设施达到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参合率达95%以上。
(7)畜牧服务:每个行政村建有畜牧服务站一处,达到基础服务标准。
(8)村服务中心:行政村建有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含活动室和图书室)。
(9)住房:砖瓦化率95%以上。
(10)公厕:村内建有专用公厕 五处以上,住户无害化厕所达到90%以上。
(11)垃圾处理:每个村建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场所一处,达到村内无垃圾。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乡镇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经费和专兼职人员。确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政府引导、村组自治、部门服务、资源整合”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
(二)明确规划主体,加大经费投入。
依据城乡规划法,乡镇政府为村庄规划编制主体,县新农办会同县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监督和管理。自2009年起县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规划、示范点和“以奖代补”建设。
(三)履行部门职能职责,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参与,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从领导精力、力量配备、规划制定、项目实施、资金投入等方面,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理清涉农工作思路,制定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具体工作内容,明确具体工作时间,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
各乡镇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全局观念,严格履行职责,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委、政府将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检查和督查,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持观望态度和缺乏实际行动的给予批评教育。考核的对象为11个乡(镇),时限为一个年度,考核的重点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村庄规划及试点建设),考核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通过听、查、看、访,并参照相关部门考核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考核评比不达标者将暂停项目的申
报、审定和专项资金的补助,对应当编制村庄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村庄规划的,追究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要深入学习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来。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使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农村文化阵地,及时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成功经验、先进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有声有色的宣传报道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和我县实际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篇: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快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园艺型、技术型特色农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自然保护区、小城镇建设等旅游资源,开辟精品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九)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发挥垦区资源优势,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基材料。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形成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加大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工农结合以工哺农的循环经济的进程。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止农业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职工增收长效机制
(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扩稻玉、上品质、强经特、增效益”原则,向优质高产作物调整,力争“十一五”期末,水稻扩大到1500万亩,玉米扩大到500万亩。向高效经济和特色作物调整,重点发展亩纯收入500-1000元的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向优质专用农产品调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啤酒大麦、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高效经特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基地。城郊农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集约化经营,使有限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十一五”期末,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50万亩,粮食总产力争达到260亿斤,商品率保持在90%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扩大奶牛、肉牛、生猪等生产规模。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良种的引进和培育,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加快畜牧业由速度型、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建立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实现畜牧业生产机械化。加快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建设,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十一五”期末,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0%。各类养殖小区达到1700个,各类家庭牧场达到3万个,使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达到80%以上。良种奶牛(单产5.5吨以上)占存栏母牛的80%以上,肉牛改良比例达到95%以上,商品猪三元杂交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的比例占肉用羊存栏的5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居民家庭纯收入30%。
(十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破除农场既得利益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激发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追求财富的热情,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积极鼓励广大民众以民营方式,发展畜牧养殖、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和社区服务。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办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发展基金和专项周转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私营企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引导企业提高素质、壮大规模,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十一五”期末,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0亿元,占垦区生产总值的40%。
(十三)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转岗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科技入户、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大省内外的劳务输出力度,把国际劳务输出做大做强,通过项目代劳务等方式,把企业建到国外去,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就业服务队伍。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十一五”期末,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5万人,每年完成3万人的转移就业任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十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的拉动能力,增加职工收入。加快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贫困农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步伐。继续实施“1533”扶贫工程,加强对低收入职工群众的扶持,尽快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搞好人多地少的贫困农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24.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区工业化进程
(十五)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确立垦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构建起实力雄厚、主业突出、集群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支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工业产业格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迅速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竞争能力,努力打造若干个年销售收入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大型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着力解决达产达效和运营质量问题,努力成为拉动基地农户增收的主力军。“十一五”期末,将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肉业发展成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航母”企业,3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十六)拓展工业发展领域。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为项目准入标准,发挥资源优势,再上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市场,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项目,努力发展生物化工、粮食化工、亚麻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领域。抓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契机,引导产业和企业向园区聚集,尽快形成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一流的绿色产业园区。“十一五”期末,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实现年大豆综合加工700万吨、水稻加工500万吨、玉米加工500万吨、小麦加工100万吨、大麦加工50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50万吨,生猪屠宰加工50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50万头、羊综合加工500万只、鲜奶综合加工100万吨。
(十七)鼓励和引导非国有中小企业成长。各分局、农场要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发展上来,分级构建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加工支柱企业集群和服务型企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鼓励创办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土地、资金、信息网络建设和政策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对进区企业实行重点倾斜。总局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十一五”末期,建设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集群园区70个,园区平均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中小企业25家,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垦区工业的35%。
五、加强场区公共基础建设,加快农场城镇化进程
(十八)搞好城镇建设布局规划。结合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搞好城镇和管理区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重点规划建设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中心城镇,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重点城镇;500个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管理区。“十一五”期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
(十九)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0公里骨架公路和50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农场出口路全部建成高等级路面,50%以上的管理区实现高等级路面连接,形成城乡通畅的公路交通网络。新建、改建分局、农场客运站70个,新建管理区客运站40个、停靠站200个,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镇混凝土道路15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建设1万户户用沼气池,40座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利用沼渣、沼液发展节能设施农业20万平方米,5万户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建设5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000万吨/年以上;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建设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解决互联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实现固定电话、有线电视、互联宽带和信息网络“村村通”,实现农业频道节目在全省市县落地。
(二十)加快居民住宅建设。以增加居住面积,提高住房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大力推进住宅建设。转变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居民住宅消费,形成高收入住高档别墅,中低收入住普通商品、经济适用住房,贫困居民、弱势群体住造价不高、功能配套的实用型住宅格局。结合撤队建区和中小学集中办学,积极引导撤队居民点住户向农场场部或管理区驻地集中。启动“康居”工程,加大力度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合作建房、合资建房,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老转业官兵、特困群体的住房问题。强力推进扒迁场部泥草房,2年内彻底消灭场部泥草房。搞好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突出北方农垦园林特色,积极采用以节能为重点的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保节能、风格独特的小区住宅。“十一五”期末,建设住宅面积7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十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居民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构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加强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哈尔滨为中枢,以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港口码头为平台,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为依托,以综合性、专业性物流配送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城市配送中心、农场城镇超市、管理区农家店相配套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十一五”期末,实现物流总量2100万吨.物流产业营业收入150亿元。
(二十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农场)和文明生态村(管理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居民的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家居清洁化。搞好小城镇和管理区绿化,建成一批“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花中”北方园林生态型城镇。“十一五”期末,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11个,文明生态村(管理区)130个。
(二十三)建设新型农场社区。依据垦区城乡(场区)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思路,有计划推进居民点撤并复垦,每个农场每年至少撤并复垦一个生产队居民点,力争“十一五”期间撤并复垦居民点500个。加快编制管理区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管理区功能和规模,建设具有现代化农业特点的管理区。农场、管理区居民区都要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设立社区居委会,实行居民自治,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十一五”期末,所有的农场居民社区都建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场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四)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现中小学集中办学。继续实施“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场办学条件,加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以上配置标准。两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现代化,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农场场直以上学校校园网建设,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功能。加强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以“三新一德”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十一五”期末,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优质教育比例达到70%,新增劳动力全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二十五)发展卫生事业。加大对农场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场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人员功能匹配,全面改善农场医院的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整合农场及基层卫生资源,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和甲级卫生所建设的推进力度,甲级卫生所达标率100%,全面实现以管理区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强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补充和培训,实现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冷链系统建设、急诊急救建设,全面提高农场及基层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和急诊急救能力。“十一五”期末,全面做到小病不出区、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场、大病不出分局,急病可以得到急诊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和应对、传染病流行病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继续推行“一网多用”,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调整人口结构,确保垦区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六)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构建分局、农场文化馆和管理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分局重点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体育广场,农场重点建设文化馆、文化体育广场,管理区重点建设“三室两场”。实施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131电影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创造良好文化体育活动条件。认真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金色田野”、“城市之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各级文艺体育协会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搞好“先进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总局级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场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每年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和体育比赛不少于200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70%,“十一五”期末,垦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二十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加大低保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能力,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十一五”期末,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135元提高到160元。扩大社会救助范围,重点解决特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帮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高中生完成学业。完善老年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水平,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完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能力,实现养老保险总局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局统筹,“五项保险”参保覆盖面保持100%。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个体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职工家属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大额医疗救助保险,使患大病、医疗费负担过重的参保人员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医疗保障。全部完成漏保、断保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关系接续。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二十八)深化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农场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切实把行政工作的重点转到对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完善撤队建区改革,积极推进撤销生产队的居民点搬迁。加快农场布局调整,按照50万亩左右的耕地规模,稳妥推进相邻相近的中小型农场撤并。在撤并农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积极探索把农场社区管委会作为分局派出机构,试行综合行政执法,加快构建“两级授权,一级派出”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九)完善农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推进以“两田制”为核心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权的配置方式,保障农业职工群众承包土地的权益,防止资源过度占有造成收入畸高畸低,逐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正确处理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严格按照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的定价原则,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的价格和实现形式,建立促进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农场税费改革,将土地承包费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
(三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户本着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兴办联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农场,不断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总结推广各地组建农业专业协会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户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权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方式,逐步推进北大荒农机集团的组建运营,实现现代农机装备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十一)加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场与农业银行协调配合,发挥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积极参与垦区的新农村建设,增加农场职工住房、畜牧业、服务业贷款投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培育由自由人、企业法人或社会团体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探索建立信贷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机制,逐步扩大阳光农业保险公司的服务范围,帮助农户化解自然风险;积极拓展保险业务领域,开展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推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运营。
八、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三十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建设新农村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选好配强管理区主要领导,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围绕“职工群众富起来、文明风气树起来、场容区貌美起来”,大力开展基层党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规模培训垦区基层干部,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派基层干部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考察培训,全面提高垦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十三)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多方式、多渠道的公开平台,及时便捷地把有关决策内容、决策程序、服务方式、办事途径向社会公布。加强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让职工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推进管理区领导干部直接选举,加快民主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垦区。
(三十四)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垦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治垦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垦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法治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全力推进“平安垦区”建设,坚持开展反封建、反迷信、反邪教教育活动,“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使垦区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百姓创造安全祥和、安居乐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垦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十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镇、文明管理区、十星级文明户等“五项载体”的创建活动。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形成家庭和谐、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坚持开展北大荒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及推广科学种田知识,进一步提高农垦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垦区大发展、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打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农垦职工队伍,不断提升垦区的文明程度,塑造垦区文明新风貌。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十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总局、分局、农场三级都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各分局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进驻农场,农场也要选派干部进驻管理区,具体指导帮助基层单位开展新农村建设。各级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都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建立责任清晰、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垦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十七)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审时度势把握历史性的新机遇,在分析垦区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场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制定规划。总局、各分局及农场都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主动配合,共同解决涉及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规划要统筹兼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实施。要体现其系统性、准确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严肃性,发挥其引导和保护作用,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新的形势下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三十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国家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农场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范围,用好国家资金,确保把投资重点转向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场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建立投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十一五”期间,总局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试点农场、管理区的供水、排水、文化馆、文体活动室、福利院、场区道路、环保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分局、农场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结合各自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好预算资金。除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和农场配套投资外,对既有公益性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建设项目,农场可采用补贴的方式,吸引职工和其他社会主体进行投资。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参与农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三十九)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到垦区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要发挥各方面基础条件相对农村较好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发挥示范作用。2006年选择20个农牧场和130个管理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指导垦区新农村建设。各分局、试点农场要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宣传典型,带动垦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四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垦区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垦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要建立总局、分局、农场各有关部门工作联系点制度,实行逐级帮建、定点帮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军民和警民共建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知名人士和志愿者支持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推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在规划设计、招商引资、捐资扶助、提供服务等各个方面献计献力,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附: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2006-2010年)
根据《黑龙江垦区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结合试点农场、管理区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了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其中农牧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42项,管理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24项。
一、生产发展指标 农牧场有12项指标。
1、生产总值380亿元。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60亿斤。
3、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40%。
4、森林覆盖率23%。
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
6、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61000元。
7、单位农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率小于20%。
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
9、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率98%。
10、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80%。
11、农业机械化率95%。
12、种植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27.5%。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率98%。
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80%。
3、农业机械化率95%。
4、种植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27.5%。
二、生活宽裕指标 农牧场有11项指标。
1、农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恩格尔系数小于30%。
3、城镇化人口比重60%。
4、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5、住宅砖瓦化率100%。
6、宽带网入户率25%。
7、卫生机构覆盖率100%。
8、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小于十万分之二百。
9、低保覆盖率100%。
10、从业人员五项(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100%。
11、登记失业率小于5%。
管理区有7项指标。
1、家庭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3、住宅砖瓦化率95%。
4、卫生机构覆盖率100%。
5、低保覆盖率100%。
6、从业人员五项(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100%。
7、登记失业率小于5%。
三、乡风文明指标 农牧场有7项指标。
1、小学入学率100%。
2、初中入学率100%。
3、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80%。
4、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5‰。
5、文化体育广场普及率100%。
6、广播电视入户使用率100%。
7、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80%。
2、文化体育活动室普及率100%。
3、广播电视入户使用率100%。
4、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四、村容整洁指标 农牧场有8项指标。
1、主干道路硬化率100%。
2、自来水入户率98%。
3、居民住宅集中供暖率50%。
4、居民住宅燃气普及率85%。
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含90%)。
6、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以上(含70%)。
7、享有卫生厕所居民比率100%。
8、城镇绿化覆盖率30%。
管理区有5项指标。
1、区内主干道路硬化率100%。
2、自来水入户率98%。
3、居民住宅燃气普及率10%。
4、享有卫生厕所居民比率80%。
5、绿化覆盖率25%。
五、管理民主指标 农牧场有4项指标。
1、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率100%。
2、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率100%。
3、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4、社区居民委员会健全率100%。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率100%。
2、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3、社区居民委员会健全率100%。
4、管理区领导班子群众满意度85%以上。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3
高根营子嘎查2012年新农村建设规划计划
目录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三章 村庄建设规划
第四章 经济发展规划
第五章 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第六章 制度及管理规划
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二五规划精神,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2012年新
农村新牧区示范嘎查村建设工程示范点及规划工作实施意见》,2012年2月,我嘎查经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全体党员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并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高根营子嘎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 概述 1·1概况
高根营子嘎查位于乌兰浩特市北3公里处,省际大通道边在屯南500米处通过,交通便利,全村243户组成,现有人口934人,党员17人(其中女党员2人),人均耕地5.5亩,土地肥沃,有机质合量为5.38%。2011年人均收入6400元。
1·2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高根营子嘎查位于乌兰浩特市北3公里处,全嘎查总面积6885.6亩。本嘎查地貌复杂,含低山及山间等各种地貌类型,山地多,平地少,高根营子嘎查地处东北,气温平均为17.3度,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24.4度,最冷一月平均气温8.7度。无霜期为125-1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17.1毫米,本村土壤以红壤为主。本村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光照充足,非常适于蔬菜种植。
1·3特色产业
XX村纸帘制作技艺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采用古法生产,XX村大多数村民都从事制作造纸工具——竹帘。
制作竹帘均以本村特产的苦竹为原料,这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能食用,是餐桌上最佳苦系绿色食品,并且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捞纸用帘的编织好坏能决定手工宣纸质量的优劣,而一些特色品种首先从编帘就开始了: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以及水印纸。
竹帘是手工造纸的关键器械,其制作好坏,将直接关系着抄出纸的成败和纸质的品质。其形状类似日常生活中的帘子,由于专门用于纸的抄制,又被称为纸帘。XX村的打竹帘技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是我市唯一能生产此工艺的村。而且基本上都要经拉丝、编制、上漆、制窗、吊帘等工序制作完成。
第二章 规划总则 2·1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高根营子嘎查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高根营子嘎查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嘎查村,把高根营子嘎查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3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30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20000元以上,把高根营子嘎查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传统农业及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产业经济是高根营子嘎查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高根营子嘎查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3、规划范围与期限 3.1、规划期限
按区有关文件的要求,高根营子嘎查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3年,即2012-2015年。
3.2、规划范围
见《高根营子嘎查新农村建设规划》示意图,合计规划范围内总面积约34亩。
4、规划内容
4.1住房建设项目
危房翻建30户,共计2000㎡。4.2基础建设项目
道路硬化11000延长米 道路绿化8000延长米 4.3公益建设项目 建文化广场1000㎡
老年文化活动中心300㎡ 4.4产业建设项目 暖棚 30栋 冷棚 400亩
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3·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村委会大楼、文化活动中心);新村中心设村民广场、公共设施(卫生室)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新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呈网状,通过暗渠,由环新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
3·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高根营子嘎查新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
4、新建:高根营子嘎查新村新建住宅以点式及双联式布置,住宅原则控制在二至三层。危房翻建30户,共2000㎡。
3.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分为三级: 新村大道:宽8米。旧村内小道:宽2米。
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新村大道宽8米,采用水泥路面,与进村主干道连接,其余道路共5条,其中长600米,宽5米的1条;长300米,宽3米4条。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共1条,宽均为3米,总长1000米。路面采用底层煤矸石,上面铺石屑,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与进村道路连接。
2012年预计投资几十万元完成公路扩大及硬化工程硬化11000延长米,投资几万元完成道路绿化800延长米。
3.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所有村道靠山一侧挖排水沟,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
3·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改水改厕。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较远,实施投资让村民吃上洁净的水。积极引导旧村村民居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
2、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20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3、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3.6绿化规划
1、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2、今年规划建设新村广场1000㎡,预计投资120万,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
4、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3.7公共设施规划
1、新建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整合新村部建设,设计时将科技、文化活动
中心一并设计。
2、村民绿地广场。高根营子嘎查今年规划建设新村广场,建成村中心绿地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4、村民医疗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并取得与镇卫生院合作,取得镇卫生院各方面的支持。
5、文化宣传设施。新村部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栏;在村口、村部、新村广场建设3处《村规民约》宣传牌,沿街建2个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4.1建养鸡场。在三星殿黄花梨果园创办“XX村养鸡场”,鸡糞便是黄花梨的优质肥料,从而减少黄花梨资金投入,若年出5000只鸡,每只20元计算,产值可达10万元,扣除投资6万元,纯收入可达4万元。
4.2我村原是一个造纸帘的村庄,现有油竹300亩,远远不能供应我村造纸帘的原材料,计划种植500亩油竹,每亩需投资300元,合6万元,六年便可成林,亩可产竹300支,每支1.5元,每亩可收入450元,500亩合22.5万元,扣除所有成本,年可纯收入7万元。
4.3黄花梨是我村果园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500亩黄花梨出产25万斤左右,产值达75万元。但由于气候原因,每到一月黄花梨开花时间,花受雨水袭击等,不能很好地授粉,造成产量很低。下一步要对黄花梨进套袋、嫁接换种,以提高产量。
4.4由于XX村地处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较低,比较适合种植反季节蔬菜,为此,利用本村250亩的良田,在本地群众中大力推广种植反季节蔬菜。
第五章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5.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的基础上,大力宣传,鼓励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5.2循序渐进地实行村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争取区镇民政部门支持,将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资金给贫困户。
5.4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第六章制度及管理规划
6.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村规民约》小册发到各家各户。
6.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6.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文明户星级管理、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实行“农村小社区化”和“区中区式”管理,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6.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6.5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
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7·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高根营子嘎查的新农村建设。
7·2镇政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镇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高根营子嘎查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
7·3成立由镇、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高根营子嘎查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高根营子嘎查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7·4由镇派驻专门工作队伍,成立环境建设工作组、群众工作组、规划设计施工组、宣传文字工作组,分工负责,协助高根营子嘎查抓好规划的实施。
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委员会 二O一二年二月九日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XX区XX镇XX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二OO六年十一月
---声明:本文属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原创文章,对于其他网站的抄袭行为我们将联合作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目录
第一章概述………………………....…..3
1·1概况…………………..…
……..……3
1·2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3
1·3特色产业…………………………….....4
第二章规划总则……………….……..…..4
2·1规划原则和目标………………..…..4
2·2规划范围与期限…………………..…..5
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5
3·1功能布局……………………….………..6
3·2住宅规划……………………………..…..6
3.3道路交通规划………………………….…..6
3.4排水管网规划………………………...…..7
3·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7
3.6绿化规划……………………………….....7
3.7公共设施规划………………………………...8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8
第五章村民社会保障规划……………...…..9
第六章制度及管理规划………………….…..9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10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06年10月,我村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深入XX村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XX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概述
1·1概况
XX村村位于XX西北部,距镇18公里,平均海拔800多米,全村由三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110户,人口471人,党员18人(其中女党员2人),工农业总产值375.75万元,村集体收入7.2万元,负债总额19.5万元,劳动力数量243人,本地务农劳动力78人,本地非务农劳动力71人,外出务工劳动力94人,村内主要道路硬化里程3.2公里,村内主要道路硬化比例100,通自来水户数为102户,通电户数为111户,通有线电视户数0户,通电话户数32户,本村没有小学,有一卫生所,无公共文化设施及体育设施,耕地面积813亩,山林总面积8400亩,毛竹林445亩(其中用于制作纸帘的原材料苦竹面积300亩),果园面积600亩(其中黄花梨500亩)。2005年该村村财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98元,本村主要特色产业为黄花梨及纸帘。XX村基础设施较差,不具备区位优势,农民人均收入较高;“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1·2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XX村位于XX镇北部,平均海拔800米,全村总面积6885.6亩。本村地貌复杂,含低山及山间、丘间盆谷等各种地貌类型,山地多,平地少,XX村地处亚热带南线,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温与集镇所在地相差较大,平均为17.3度,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24.4度,最冷一月平均气温8.7度。无霜期为九个月,年平均降水量为1517.1毫米,本村土壤以红壤为主。本村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温较低,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反季节蔬菜种植及适合低温作物生长,是我镇黄花梨主要生产基地。
1·3特色产业
XX村纸帘制作技艺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采用古法生产,XX村大多数村民都从事制作造纸工具——竹帘。
制作竹帘均以本村特产的苦竹为原料,这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能食用,是餐桌上最佳苦系绿色食品,并且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捞纸用帘的编织好坏能决定手工宣纸质量的优劣,而一些特色品种首先从编帘就开始了: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以及水印纸。
竹帘是手工造纸的关键器械,其制作好坏,将直接关系着抄出纸的成败和纸质的品质。其形状类似日常生活中的帘子,由于专门用于纸的抄制,又被称为纸帘。XX村的打竹帘技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是我市唯一能生产此工艺的村。而且基本上都要经拉丝、编制、上漆、制窗、吊帘等工序制作完成。
第二章规划总则
2·1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
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XX村传统产业制作竹帘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XX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XX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3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30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6000元以上,把XX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水果产业及竹帘产业经济是XX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XX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按区有关文件的要求,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3年,即2006-2009年。
2、规划范围
见《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08)》示意图,合计规划范围内总面积约34亩。
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3·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村委会大楼、文化活动中心);新村中心设村民广场、公共设施(学校、卫生室)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新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呈网状,通过暗渠,由环新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
3·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XX村新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特别是受今年暴雨袭击的危房,于2008年前全部拆除。
4、新建:XX新村新建住宅以点式及双联式布置,住宅原则控制在二至三层。第一期工程安置30户,每户占地面积90平方米。截止2006年10月1日,有16户中建好并迁入新居,另有5户准备建三层,第二期20户年年底也能建好一层。
3.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分为三级:
新村大道:宽8米。
旧村内小道:宽2米。
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新村大道宽8米,采用水泥路面,与进村主干道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双排路灯。其余道路共5条,其中长600米,宽5米的1条;长300米,宽3米4条。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共1条(旧村部通往五房),宽均为3米,总长1000米。路面采用底层煤矸石,上面铺石屑,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与进村道路连接。
2005年投资21.6万元完成从四村到XX村3公里的公路扩大及硬化工程硬化,投资8万元完成从村口到老村部600米长,宽5米的村道。
2006年开始硬化其余的村道,预算总投资为20万元。
3.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所有村道靠山一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
3·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改水改厕。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较高,取水不便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10万元在新村建造过滤池及蓄水池,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旧村村民居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
2、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20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3、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3.6绿化规划
1、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2、新村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3、新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
4、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3.7公共设施规划
1、学校建设。现村幼儿园在老村部下面,准备拆除现幼儿园,在新村部大院一层选一教室作为村级标准化幼儿园。
2、新建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整合新村部建设,设计时将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一并设计。
3、村民绿地广场。将现新村广场整平,建成村中心绿地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4、村民医疗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并争取与镇卫生院合作,取得镇卫生院各方面的支持。
5、文化宣传设施。新村部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栏;在村口、村部、新村广场建设3处《村规民约》宣传牌,沿街建2个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4.1建养鸡场。在三星殿黄花梨果园创办“XX村养鸡场”,鸡糞便是黄花梨的优质肥料,从而减少黄花梨资金投入,若年出5000只鸡,每只20元计算,产值可达10万元,扣除投资6万元,纯收入可达4万元。
4.2我村原是一个造纸帘的村庄,现有油竹300亩,远远不能供应我村造纸帘的原材料,计划种植500亩油竹,每亩需投资300元,合6万元,六年便可成林,亩可产竹300支,每支1.5元,每亩可收入450元,500亩合22.5万元,扣除所有成本,年可纯收入7万元。
4.3黄花梨是我村果园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500亩黄花梨出产25万斤左右,产值达75万元。但由于气候原因,每到一月黄花梨开花时间,花受雨水袭击等,不能很好地授粉,造成产量很低。下一步要对黄花梨进套袋、嫁接换种,以提高产量。
4.4由于XX村地处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较低,比较适合种植反季节蔬菜,为此,利用本村250亩的良田,在本地群众中大力推广种植反季节蔬菜。
第五章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5.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的基础上,大力宣传,鼓励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5.2循序渐进地实行村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争取区镇民政部门支持,将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资金给贫困户。
5.4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
第六章制度及管理规划
6.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村规民约》小册发到各家各户。
6.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6.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文明户星级管理、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实行“农村小社区化”和“区中区式”管理,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6.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6.5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7·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XX村的新农村建设。
7·2镇政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镇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XX村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
7·3成立由镇、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XX村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XX村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7·4由镇派驻专门工作队伍,成立环境建设工作组、群众工作组、规划设计施工组、宣传文字工作组,分工负责,协助XX村抓好规划的实施。
中共XX区XX镇XX村委员会
XX区XX镇XX村村民委员会
二OO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可行性)实施方案报告
(2006年——2020年)
一、基本情况
1、区位概况:岭回村位于垣曲县西北部,县城以东,北依天盘山下西河村,南与皋落相接,西邻张家庄村相望,东壤寺儿山下墨山底村,距东济公路3 公里,境内有一道河谷,将辖区分为一滩两岭,属典型的黄土高源丘陵沟壑区。
2、社经状况:岭回村辖10个居民小组,37 2 户、1551 人,其中男803 人,女748人,劳动力810 人。总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131 亩,其中退耕还林500 亩,蚕桑500亩,烟叶100亩,粮作2031 亩。饲养业存栏牛50头,羊800只,猪800头,鸡2300只。人均年生产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1100元。公益事业,四个居民组通自来水,全村供电、通信、有线电视入户率85%,村组道路硬化占80%,小学一座占地400㎡,卫生所四间,村文化中心一座。社会公益事业基础处于落后薄弱状况。
3、总体评价:一是岭回村紧靠城镇,便于联结,以城带村,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流动,发展以休闲、娱乐、旅游的村镇经济;二是村基础条件差,经济状况中等偏下,农民需求建设的积极性高,三是实施退耕还林为主体的山川秀美建设工程,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四是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大力发展蚕桑业,种植业、养植业、栽植为主的山地农业,五是村“两委”班子强进有为,有利于实施能人带动战略。
二、指导思想
以党中央新农村建设政策精神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全面细致的规划为切入点,以村庄整体建设整治为核心内容,坚持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民增收向多元互动发展、居住环境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升的治理方向,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五协调推进,新产业、新村庄、新农民、新风尚、新机制、新管理六新突破发展,形成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发展格局,全力建设一个生态、安全、诚信、文明、时尚、富裕、和谐的岭回新农村。
三、建设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以试点为切入点,遵循生态、经济自然法则,把整体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山地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新农村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针对各居民组的特点,突显农村特色,体现田园风光。重点抓好新村规划建设,做到各具特色、侧重发展,布局紧凑,功能分区合理;抓好增收产业规划建设,以构筑农、林、牧、三大特色产业为主体,围绕田、林、路、坝、宅五大件治理骨架,以经致富、农林互促、商贸并举、多元增收;抓好生态环 境规划建设,按照持续提升的治理方略,治村:水、电、路、圈、宅、园、沼、能兼顾,致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一体化,实现山地林网化、农田水网化、交通路网化、村庄现代化、管理民主化、致富产业化。
3、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处理好近期建设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处理好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项目内容分步进行,循序渐进,环环紧扣。在采取新机制、推广新经验、培育新产业、探索新模式、拓出新路子上做文章,突出合理性、实效性、超前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严要求,全力建设“精品工程、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做到干一项、成一项,治一片、兴一业、富一方、带动一大批或一大块。
4、坚持村委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遵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组织积极性,形成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干部服务、全社会互动的机制。坚持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资金整合注入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方略,加大包扶、包建、包创力度,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2 0 0 6 年到2 0 2 0 年岭回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如下:
(一)生产发展
1、村集体积累:人均村集体经济积累年均增长率达到1 5 % 以上,村集体经济无负债,年盈余5万元以上。2、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0 0 0 元,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 0 %。
3、主导产业发展:培育种植、养殖、加工、劳务及休闲娱乐业,保证村有主导、户有主业,收入稳定增长,主导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 5 % 以上。
4、就业程度:9 5 % 以上的劳动力充分就业,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4 0 %,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高于6 0 %。、农业机械化程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 5 % 以上。
6、水利化程度:家家吃上自来水,田田达到水网化,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 0 % 以上。
7、劳动力布局: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到5 0 % 以上。
8、农民负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无违法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农业科技:科技进步率达到6 0 %。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 0 %,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7 0 %。
0、非农业收入比重达到6 0 % 以上,种养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 0 %。
1、土地利用:实现居住整合集中,恢复耕地,填滩造地,填沟造地,有效增加土地面积。中低产田、中低产园所占比例不超过耕地的1 0 %。
2、生态治理: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改善林份结构,常青林占总治理度的3 0 % 以上,经济林占3 0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 5 % 以上,林草覆盖率不低于7 5 %。主干公路、农田道路治理率 达到1 0 0 %。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 0 % 以上。
(二)生活宽裕 3、住房:住宅基本实现砖瓦化,人均3 0平方米,新建住房节能率达到1 0 0 %,农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7 5 % 以上。
4、电话入户率:电话(含手机、每户不重复计算)入户率达到1 0 0 %。
5、有线电视入户使用率:有线电视入户使用率占到9 0 %。6、医疗卫生:充实卫生所建设,实行合作医疗,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 0 0 %,卫生达标率9 0 % 以上。
7、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不低于9 5 %,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到7 0 %。
8、农村购物环境:每个居民组有一处商业服务设施,中心村要有较大型设施。
(三)乡风文明
19、文化生活:中心村小组要有完备的文化活动中心,每个居民组最少有1 户文化户,能够经常性地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达1 0 % 以上。
0、农村教育:农村小学、初中适龄入学率达到9 9 % 和9 8 %,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 0 0 %,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8.5 年;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1 —2 项专业技术。
1、公共安全: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达1 0 0 %,人人遵守村规 民约,无重大犯罪,无重大事故,无聚众赌博,无滥砍乱伐,无滥占耕地,无重大、恶性、群众性事件发生,无农民信访事件发生。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 0 岁,计划生育率达1 0 0 %,人口自增率严格控制在5 ‰以内。
3、道德风尚:形成热爱国家、热爱集体、文明礼貌、邻里和睦、遵老爱幼、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无封建迷信、无非法传教活动、无大操大办婚丧事,“八荣八耻”教育深入人心。
(四)村容整洁
4、道路硬化率:公路通达率达到1 0 0 %,街道胡同硬化率达到1 0 0 %,中心村建停靠站点。
5、安全饮水:基本普及自来水、农村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1 0 0 %。
6、垃圾收集处理:做到畜归圈、粪归池、人归宅、垃圾归类,垃圾集体堆放处理率达1 0 0 %。
7、农村改厕:农村享有卫生厕率9 0 % 以上。
8、农村能源:沼气入户率8 0 %,太阳能入户率8 0 %。、村庄绿化率:村庄、院落、街道绿化度达到9 0 % 以上,林木覆盖率3 0 % 以上。
(五)管理民主
0、基层组织: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政班子成员团结务实、廉洁自律、在群众中威信较高,达到“五个好”标准。3
1、村务公开:定期公开村务,群众满意度达9 0 % 以上。
2、财务公开: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定期公开,群众满意度达9 0 % 以上。
3、民主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真正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达到9 0 % 以上。
五、实施步骤
本规划从2 0 0 6 年起到2 0 2 0 年末,利用1 5 年时间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具体分为三个阶段三步走推进。
第一步:规划启动实施阶段(2 0 0 6 年—2 0 0 6 年末)。围绕县委、政府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六个一”目标要求,拓出岭回村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1、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完成岭回村2 0 0 6 年至2 0 2 0 年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
2、组建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两委”班子。建设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文化娱乐中心、农民夜校、宣传栏等公共设施,并持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联包、联扶、联创活动,树立十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活动,培训一批科技明白人,培养吸纳一批党员积极分子,建成一支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 能够持续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3、发展一项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通过规划,确立该村“稳杂粮、优林果、强烟桑、推棚栽、壮劳务、突出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并积极组织实施,形成以加工、养殖、休闲旅游商贸为龙头,小杂粮、养畜、干鲜果等专业生产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开发格局,使人均产粮稳定在300 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2 5 0 0 元。
4、开发旅游业:①岭回古为回村“东山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察其村貌概为“东西两原北靠山,村中串条华露涧”。兴于明清的古建筑遍布全村,有名的泰山庙、三宫庙、山神庙、观音堂、地藏寺常年香火不断,县域闻名的泰山庙,清明时分,全县之庙会,规模盛大,民集人涌,天道人和,村运享通。为此开发泰山庙旅游意义深远。②岭回(回村)早于1938年就播下革命火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岁月中,岭回儿女不屈不扰的坚持斗争,有多少烈士,仁义之士献身于这块土地。为红色记忆,创建革命烈士风景园十分重要。
5、形成一套成熟管用的保障制度。通过启动实施,探讨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引导机制、资金筹措投入机制、项目管理运行机制、规划实施操作机制、农村产权利益分配机制等五大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稳妥推进。
6、塑造一种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在中心村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引导,从村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入手,以四化四改为重点,以园林村建设为切入点,以生产发展为主题。从环境卫生整治突破,在中心村庄率先实现院落环境卫生整治、山岭道路绿化美化、厨房节能高效,人归宅、畜归圈、粪归池、垃圾归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倡导人人讲卫生、家家爱节能、老幼礼貌行、户户树新风的健康文明风尚。7、建设一个环境优雅的中心村。①布局采取街道式小城镇布局,街道宽1 5 米,行道栽植行道树种,点缀邮票式小型花园、草地,建设统一排水渠,沿街设垃圾箱、路灯;②住宅面向街道,人均享有居住面积3 0平方米,院落面积4 0平方米,围墙采用红砖条脊,屋后建厕、建沼、建小型猪鸡舍和杂物房、粮仓及人均一分小菜园;③全部通自来水、通电、通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安装太阳能热水器;④采用太阳能与电力结合,安装太阳能路灯、畜舍灯、院灯和太阳能灶;⑤信息文化综治室,游园活动场所,配套建身器材,建亭栽花,农民夜校,扩建学校等;⑥建设提升配套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场设施,形成休闲娱乐中心,全天侯对内、对外开放;⑦上回至下岭道路加宽降坡;⑧建大家畜集中养殖小区和垃圾处理场、废物回收站;⑨开发农产品加工场和规模化养殖厂;⑩对中心村路旁进行绿化和美化建设,以常青树种为主格调,栽植绿色走廊。
通过以上十项措施任务的实施拓出并形成:树满村中绿覆盖,农田庭园种粮菜、庄前村后林成海,四季绿波花常开,村庄小城镇化、养殖小区化、旅游休闲商贸加工一体化、公共设施配套功能化、人人文明化、环境优美整洁化、生产生活现代化、致富增收产业化的治理模式。
第二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2 0 0 7 年—2 0 1 0 年),以中心村试点建设成果为模式,该阶段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产业培育、服务功能配套、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提升五大项,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框架,农民生产粮持续稳定在3 0 0 公斤左右,人均 纯收入达到3 0 0 0 元。全面实现“四化”、“四改”的生态村标准。“四化”即,净化:畜禽圈养、厕所水冲、垃圾无害、饮水合格,做到街道净、院落净、厨房净、厕所净;硬化:村内主要街道胡同路面全部硬化;亮化:村内主要街道安装路灯,专人管护,定时开关;绿化:四旁植树、村在林中、人在绿中,“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四改”即,改水:建统一的供水设施,让村民饮用洁净的自来水;改厕:改造厕所,实现如厕水冲、污水有序排放;改能:实施太阳能、秸杆气化、沼气入户等工程,建设节能型村组;改线:铺设信息化高速公路,开设远程教育,实现广播、电视、宽带、视频“四位一体”家家通。为庭院旅游,农家乐餐宿创新发展。
1、完善一个中心村庄建设。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回村中心村设施进行全面的巩固、提升和完善,不留死角地体现新农村服务功能。、依托中心村建设经验,按照方便生产、生活,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实际对小河等组有积极性移民搬迁的户,迁移到中心村居住,建设生产专业化的文明新村。
3、对居住条件较好的居民组进行改造提升,重点建设向产业培育倾斜,向水、电、路、厕、圈、园、沼等基础工程倾斜,向生态绿化、卫生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公益事业倾斜。
4、提升村组路质量等级。进行取直括宽,并对所有公路、农田道路进行路旁植树绿化、坡面种草或栽植护坡林美化。
5、对各自然村周围山坡除建园、修田外全部进行治理改造提升,以女贞、山桃、山查为主,搭配四季常青林种;对主干公路两旁,进 行常青林种改造,提升林分结构,形成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异龄覆盖的大生态、大环境,开发前沟林地,进行渠系配套,避暑休闲。
6、进行国土整治。巩固提升上岭至前村河坝,对水池进行改造配套,使之成为休闲、垂钩、消费、娱乐的最佳区域;在西河打坝100米,填地1 00 亩;对移民搬迁的旧村庄进行整治、再利用,恢复耕种,对前村滩地进行高效棚载产业。
7、培育致富增收产业。①在各自然村建设养殖小区,达到养猪5 0 0 头,养鸡1 0 0 0 只,养牛50 头,养羊5 0 0 只;②围绕基本农田,打井建站,提水浇灌,发展节灌建设现代农业,种植杂粮、反季节瓜果、野菜等;③以干果林改造建园为主,新建人均1 亩干鲜果园;④以回村工业区建设为中心,发展休闲娱乐园和建设加工基地,发展商贸餐饮业,就地增加个体工商户18 户,转移劳动力3 0 人,最终转移劳动力不少于现有劳动力的4 0 %,走出一条一业为主、多元增收的致富新路子。
8、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①教育事业,通过学校扩建使入学率、巩固率双达1 0 0 %,校园达到绿化、净化、香化、美化,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面达到9 5 % 以上;②卫生事业,村卫生所建设达到规定标准,医务人员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农民实现小病不出村,并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③文化事业,完成多功能文化活动阵地,室内活动室不少于1 5 0平方米、室外活动室不少于5 0 0平方米,成立农民文艺宣传队,文体活动参与率达到5 0 % 以上;④科 技事业,完成科技宣传阵地建设。配备专职科技宣传指导员,配套畜牧所、农作所、园艺所等;⑤党建事业,建设现代化党员活动阵地,定期开展党员活动。
第三步:巩固提升阶段(2 0 1 0 年—2 0 2 0 年)重点搞好致富产业提升、文明新风引导教育、公益事业的推进和党的阵地建设工作,培育“五有”、“五无”和谐村。五有即: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个良好的村貌民风;有一个较强实力的支柱产业;有一套较为健全的文教文体活动场所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五无”即:无计划外生育,计划生育率不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无群众上访和越级上访;无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无因贫困失学、无非法宗教和邪教育活动,利用1 0 年时间一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全部目标任务。
六、工作重点
1、发展新产业。坚持按照“兴蚕桑、优林果、抓烟草、推棚栽、壮劳务、开发旅游业、突出加工业”的开发思路,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把培育壮大养殖区、杂粮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进行组织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实现一村一主导、一户一主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突出基地建设、产品认证、标准化生产、市场销售、机械化作业五个重点,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农业投入管理、生产过程监管、加工过程把关、市场准入五个环节管 理,推动产品开发上挡升级,提高市场占有率。树立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的思想,开发休闲娱乐旅游业、商贸餐饮业、运输建筑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树立发展生态,就是发展产业的思想,实现生态经济共进双赢。把种养殖、加工作为农民增收的主业来实施,坚持科学种养、标准化生产、农民组织化运营。实施村组清洁工程,从垃圾处理入手,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坚持统筹生产生活、拓展农业功能,将垃圾、秸杆、粪便、污水等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转 化为肥料、燃料、饲料等资源,把脏乱差问题解决在生产生活单元内部,将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转变,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自身循环利用体系。
2、建设新村庄。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整合民间资本、借助外来资本、用好项目资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居住条件,建设中心村、专业村。加强通村通城公路建设,形成城村达通、村组贯通、村田畅通的公路建设网,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加快供水、排水建设解决饮水难。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利用事业,建设新型住宅,积极兴建单元楼建设。搞好环境综合治理,做到垃圾集中存放、废品集中回收、污水明沟排放,实现村村四旁绿化、家家庭院美化、建设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洁净,生活舒畅的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持续加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政策法规、科技文化、劳动技能和转岗就业培训力度,使农民群众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等综 合素质不断提高,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强化,切实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守法规、讲文明、敢创新”的新型农民。
4、树立新风尚。完善农村文化娱乐、公益事业网络化建设,建立农村文化图书室、娱乐活动室和科技培训中心,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效益,逐步根除陋习,倡导新风,树立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营造民风纯朴、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风貌。
5、健全新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教育事业,逐步缩小城乡事业发展上的差距。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能,确保农民离村离乡不离土。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落实,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进城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养有所教。
6、落实新管理。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基层支部树旗帜、基层党员树标杆、党员队伍树形象。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规范“一事一议”,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不断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认真做好“平安岭回”创建活动,加强农民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健全和落实社会治安中心户制度,夯实村组安全生产、社 会治安、信访工作责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
七、保障措施
1、搞好规划是前提。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针对不同的村组,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步骤,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操作,使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扎实推进。
2、加大投入是关键。坚持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是捆绑使用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积极争取新项目资金,吸引项目资金多渠道参与。三是坚持借助“两联一包”活动,吸收包扶、包建、包创资金。四是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引导和动员农民投劳投资。五是利用好县、乡投入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
3、加强领导是保证。为了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书记任会长,副书记任副会长,由老党员、老干部任顾问,设办公室。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务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规划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间严格责任人,严格考核,确保工作顺利展开和推进。
2006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