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五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五
2、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课文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
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答: 过着群居生活(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答: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开始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开始。
3、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答:黄帝(2)、后人如何尊称他?“人文初祖”
4、材料:“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1)李太守是谁?他是什么时期哪国人? 答:李冰,他是战国时期秦国人。
(2)李太守主持修筑了一个什么样的工程?该工程的名称是什么? 答:主持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叫都江堰。(3)伯禹是谁?为什么把他与李太守相提并论?
答:伯禹是指传说中的大禹,因为他治水有功。
5、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答:商鞅。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阅读下列材料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书房门口上写上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回答(1)、上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答:巨鹿之战
项羽(2)、下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答: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3)、谈一谈,这副对联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我们要胸怀大志,做事要坚持不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发奋努力,勇往直前。
7、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哀怜人们生活这样多灾多难!
(2)这是谁的名句?答:屈原
(3)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哪国人?答:战国末期,楚国(4)该诗作者的代表作品是什么?答:《离骚》
8、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这句话是谁说的?答:孟子
(2)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哪国人?答:战国时期邹国人
(3)他是哪一学派代表人物?答:儒家学派
9、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说?答:儒家学说
(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汉武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10、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此诗的作者是谁?答:
曹操(2)他的“壮心”是什么?答:统一全国
(3)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此作为?
答: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军阀混战的局面。他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1、材料:“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谴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侯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国悉纳贡内属……。”
(1)文中“西域”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答: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文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答: “武帝”指 汉武帝
“北虏”指 匈奴
(3)“宣帝改曰都护”是指哪件事?有何意义? 答: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史料中“以超为都护”指的是什么事? 答: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5)班超出使西域有何意义?
答: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歌诀》:黄巾起事东汉瘫,群雄割据起战乱。三国鼎立魏蜀吴,分裂国家六十年。西晋代魏灭蜀吴,统一时间太短暂。东晋偏安于江南,十六国家乱中原。宋齐梁陈称南朝,三魏齐周北半边。分裂二百七十载,统一江山隋朝建。
(1)请写出三国鼎立时各国的建立者、时间和都城。
答:魏:曹丕,220年、洛阳;
蜀:刘备,221年、成都;
吴:孙权,222年、建业。
(2)三国中最先被灭亡的是哪个政权?灭掉它的是哪一个政权?
答:
蜀
魏(3)“西晋代魏”发生在哪一年?何时灭掉吴国?
答:
266年
280年
(4)“统一时间太短暂”西晋何时统一全国?何时灭亡?
答:
280年
316年
(5)“三魏齐周北半边”中的“三魏”指哪些政权?“齐周”指哪些政权?
答:“三魏”指北魏,东魏,西魏。
“齐周”指北齐,北周。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1)两则材料各自提出中心问题是什么?
答:材料一:迁都洛阳;
材料二:学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答:今山西大同。
“魏主”是北魏孝文帝。
洛阳(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答: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成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答:“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14、阅读下面材料: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骞”指的是谁?答:张骞(2)他初行的具体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答:公元前138年。
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3)材料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
答:“去十三岁”说明时间长;“唯二人得还”表明艰难。
15、阅读下面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
(1)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答: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2)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哪一朝代? 答:司马迁
西汉
(3)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如何评价他? 答:编写《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16、阅读下面材料: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言论?如何评价他?
答:王充;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2)上述材料出自哪著作?批判了什么思想? 答:《论衡》;
批判了迷信思想。
(3)现今还需不需要发扬这种思想?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需要发扬。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反对迷信思想;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敢于同封建残余思想做斗争等。
17、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请回答:
(1)这首诗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西汉,汉武帝时派兵大败匈奴。
(2)这首诗的后两句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3)作者对后一件事持何态度?为什么? 答:赞扬态度。昭君出塞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值得肯定。
18、阅读下列材料: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 请回答:(1)《水经注》的作者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答:郦道元;
北魏。
(2)引文是《水经注》对什么地方的描写?答:三峡(3)《水经注》的性质是什么。答:《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4)《水经注》的文字特色如何?答:这部书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19、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他写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1)这位农学家是谁?什么时期人?答:贾思勰;
北朝。
(2)如何评价这位农学家?答: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3)他的著作是什么?有何重要价值?答:《齐民要术》。价值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阅读下面材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此材料是评价哪一位历史人物的什么成就?答:王羲之。书法成就(2)被评价的人是哪个朝代的人?后人怎样尊称他?有什么代表作?
答:
东晋;
“书圣”;
《兰亭序》。
21、阅读下列材料:
“黄龙二年,遣将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国志.吴志》
(1)“黄龙二年”指哪一年?答:230年
(2)卫温受谁的派遣?答:孙权
(3)夷洲是今何地?答:今台湾(4)这件事有何作用?答: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2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答:他要求学习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2)想一想,这些思想对你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必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1)秦王是谁?答:嬴政
(2)六合什么意思?答:六合,指天地四方。
(3)李白诗的意思是什么?答: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耽耽,何等雄武!(4)秦灭尽六国实现统一的时间?答:公元前221年。
(5)你认为这件事与春秋战国的诸候纷争相比有什么进步意义?(统一的作用)
答: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候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4、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
(1)张骞通西域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答: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2)张骞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我们要学习他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5、丞相李斯曰:“五帝不下复,三代不下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候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斯所私学,非上之所建立,臣请皆焚止。”帝曰:“善”。遂下令禁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答:焚书
(2)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答:焚书坑儒(3)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焚书坑儒的影响)
答: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提纲。
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现在的省级行政区最早开始于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在西藏委派官吏、派驻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时,台湾叫“琉球”,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2)经济: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①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②禁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3)交通:①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元朝开凿了两段新运河:通惠河(通州至北京)、会通河(临清至徐州),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②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④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4)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①中外经济交流:中国的陶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到元代,中国陶瓷风靡亚、非、欧三洲,取代铜器、玻璃器皿,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②中外文化交流: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如火药和火药武器,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蕃客墓”体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
③《马可·波罗行记》如何描述中国?(向西方展示迷人的东方文明;介绍中国的富有;介绍中国先进的科技。)《马可·波罗行记》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往来。)
(5)丝绸之路的开通、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马可·波罗行记》等,都见证了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地的友好交往。请结合这些史实,简要说说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和平交往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
(6)为什么元代会出现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这种开放和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
出现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原因:①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②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
元代空前开放和交流的表现:①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瓷器和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③阿拉伯的医学、天文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④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形成高潮,如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中国,成为“回族”的一部分;⑤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7)民族大融合:①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的发达;各族的杂居、通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等。②表现: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融合;回族开始形成。③影响: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开始南移:唐代中晚期。(3)完成南移:南宋。
2、宋代江南地区的发展:
(1)农业发展很快:①粮食作物:水稻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麦田面积迅速增加,麦、粟、豆等作物。②经济作物: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种植很广;甘蔗、柑橘、荔枝等生产兴旺。
(2)手工业非常繁荣:①纺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衣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上供朝廷。海南岛兴起的棉丝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②制瓷业: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中心,重要的瓷窑有定窑、钧窑等;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瓷都。当时瓷器带有异域风格,说明“来样加工”的模式已经出现。③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3)商业繁荣,超过前代:①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界限消除,店铺集中的地方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区。②商业繁荣带来许多新事物,如纸币、商标、广告。③商业城市:最大的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 会东京和临安。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鄂州、麻沙镇、潭州等。
(4)最早的纸币、商标和广告:①北宋时期,成都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商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商标。③“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广告。
(5)从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①纸币:比以往的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交换。②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分辩商品的来源,生产者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③广告可以引导消费者的选购,有利于商家的经营活动。
3、联系课本P108资料,归纳“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1)资料1:水利建设频繁,提供良好的灌溉条件。(2)资料2:采取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3)资料3: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农业发展。(4)资料3、4:新稻种的引进与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5)南北方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江南。(6)政治中心的南移、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
1、宋代的社会阶层:宋代社会按社会地位的高低,可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1)统治阶层:皇室、官僚、地主。相当一部分官僚来自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2)被统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的身份有所提高,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驰;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宋元的社会生活:
(1)唐宋之际,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①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再受坊、市分割和日落闭市等空间、时间的限制。②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③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具。
(2)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①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习俗: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喝屠苏酒、更换新桃符)、元宵节(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等,宋元时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②民间的庙会、社火。③祭祀活动:旱龙船、舞狮子、扑蝴蝶。④《元日》诗反映北宋时的过年习俗(即春节习俗):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更换桃符。
(3)城市的文娱生活:宋元时期,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居民人口增加、文化活动的开展,出现了文化娱乐场所“瓦子”。瓦子中固定的演出场所叫“勾栏”,勾栏上面有“看棚”。瓦子中经常演出傀儡戏、滑稽戏、影戏、杂技、说唱、歌舞等节目,其中最吸引观众的是“杂剧”。瓦子的出现,意味着都市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3、宋元文化和文人:
(1)宋代文化渗透看浓郁的文人气息。宋代文人的特点: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2)词是宋代文人抒发情感的新式诗歌体裁。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苏轼的代表作《念妈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李清照的代表作《如梦令》《声声慢》。
(3)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元散曲:马致远的散曲最为人熟知,如《天静沙·秋思》。杂剧源于宋金时代,宋杂剧是滑稽短剧,元杂剧是成熟的戏曲艺术,融合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元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七)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1、宋元时期,中国在科学技术发明、运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火药: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金兵使用的“震天雷”。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阶层作出了巨大贡献。
(2)活字印刷术:①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②进步性:省时省力、排版错误容易修改、容易保存。③重大缺陷:容易破裂、不易着墨。④改进:泥活字——木活字——铅活字。元代科学家王祯发明 了转轮排字盘。⑤传播和影响: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⑥领先世界: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400年。
(3)指南针:①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制成“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②传播和影响: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4)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古代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5)棉纺织技术:①代表人物: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向海南岛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授给家乡(上海松江)人民。改造制成了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②人们服装原料的变革:宋元时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条件:棉花的普遍种植;棉纺织技术的日益推广和进步。变革:柔软保暖又结实的棉布取代价格昂贵的丝绸和质地粗糙的麻布。③课本P115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元代的木制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说明黄道婆改进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四百多年。
2、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1)宋元时期政治发展和经济繁荣。(2)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对隋唐科技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科技文化的吸收。(4)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3、宋元科技的深远影响: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1、《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形象资料。
2、“清明”的含义:(1)清明时节。(2)东京的“清明坊”。(3)北宋的政治清明。
3、汴河:北宋时期,流经东京的汴河是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重要河流,是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要道。从水路运往东京的粮食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汴河。东京需要的日用百货、军备物资也主要依赖渡河。汴河是东京的母亲河。
为什么北宋东京主要依靠汴河而不是黄河运输物资?(1)黄河水患严重,河流泥沙量大,淤塞严重。(2)黄河河道改道频繁。(3)黄河水量不稳定,汛期水量大,旱季水量不足,不利于航行。
4、虹桥:横跨汴河两岸的单孔木桥,便于船运。桥头的商业活动:桥头人流众多,往往成为大的商店、茶馆、酒楼的所在地;桥面上往往出现很多流动摊贩。
5、《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交通工具:船、牛车、马车、独轮车、轿子、骆驼、毛驴等。
6、《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北宋东京商业活动:(1)店铺:“正店”(高级酒楼)、“脚店”(小饮食店)、药铺、香铺、茶馆、说书棚、当铺、酒店等。(2)各类招牌和广告等: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中各类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5座。
(3)租赁业务:北宋时一些商铺从事车、马、轿、婚嫁服饰、宴会器具等的租赁业务,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专门化的服务行业。
7、宋代城市与唐代城市的比较:(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的差异?)(1)突破了唐朝的坊、市格局,商业区与居住区混合在一起。(2)商业区的交易时间更适合市民阶层日常生活的需要,除了白天正常营业,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即: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知识归类:
1、重要文字:(1)古代埃及(象形文字);(2)古代西亚(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3)古代希腊(希腊字母);(4)古代罗马(拉丁字母、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5)中国商朝(甲骨文);(6)中国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
2、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2)罗马帝国(2世纪);(3)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叶)。
3、重大的改革或变法: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或改革:①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课本P14)。②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课本P15)。③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本P81-82)。⑤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本P100)。(2)日本的“大化改新”(课本P40-41)。
4、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1)《周髀算经》记载“勾三股四弦五”,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3)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4)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5)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年。
(6)大约在7世纪(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7)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约400年。
(8)13世纪末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改造制成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表明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400多年。
(9)战国时期,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5、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1)秦朝:(公元前221年)结束春秋战国的割据混战局面,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2)西晋:(280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3)隋朝:(589年)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全国。(4)元朝:(1279年)结束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6、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3)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4)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5)隋唐:创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6)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7、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2)208年: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3)383年: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
8、古代的著名人物:(1)古代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力学之父”:阿基米德。(2)中国古代:①“医圣”张仲景(东汉)。②“书圣”王羲之(东晋),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诗仙”李白(盛唐时期)。④“诗圣”杜甫(唐朝由盛转衰时期)。⑤豪放派词人: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⑥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南宋)。
9、中国古代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
(2)439年,北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10、我国古代的盛世局面:
(1)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2)东汉初年,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隋文帝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崇尚节俭,爱护百姓,国家统一安定的局面得到维护,人民负担减轻,人口增加,粮食增长,史称“开皇之治”。
(4)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5)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贞观遗风”。
(6)唐玄宗开元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1、新疆、西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1)新疆开始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2)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2、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重要“迁都”: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标志着东周开始。(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迁都的根本目的:为了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3)1153年,金统治者把都城从会宁迁至“燕京”(后定名为“中都”,即今北京)。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控制。
13、中国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3)我国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齐桓公。
(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
14、世界之“最”:
(1)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古代埃及人发明的太阳历。(2)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3)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最通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
(4)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中国。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中国。(5)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
(6)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的科学家:祖冲之。(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8)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9)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中国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10)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
15、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秦国“商鞅变法”中发展农业的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战时逃亡者回乡,发还原有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4)西汉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汉文帝:进一步减轻徭役和赋税(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租,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指出“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种植推广;广泛应用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6)唐太宗贞观年间: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7)唐玄宗开元年间:开辟大量荒地;耕作技术的改进(曲辕犁);灌溉工具的改进(筒车);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杜甫的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反映了开元年间的社会现实: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
(8)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提纲
历史与社会
1.礼乐文明有哪些部分构成?(了解各个制度的含义)
2.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东周时期农业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及影响?
4.春秋五霸是指什么?
5.战国七雄是指什么?
6.齐桓公称霸原因、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
7.诸子百家有哪些学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主要主张有哪些?
8.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国家的中央集权?
9.汉武帝加强集权统治的措施有哪些方面?
(比如政治、思想文化、边疆管理等方面)
10.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意义
1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
12.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影响
14.唐太宗(贞观之治)采取哪些措施开创帝国新的局面?
(君臣关系方面、君民关系方面、少数民族关系、政治体制方面、选拔人才方面)
15.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等方面展开来)
16.盛世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7.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意义
18.北宋时期并立的各政权有哪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
19.农牧文化交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0宋元时期传统城市出现哪些新的气象?
21.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它们的影响如何?
22.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例(黑板上笔记)
23.元代空前开发和交流的表现在哪些方面?(P122)
第四篇:浙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课标要求: 1.图文结合,了解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产生的自然环境,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2.体会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在古代西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要点:(1)古代埃及: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统一、强盛、衰亡、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贡献、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2)古代西亚: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古代西亚文明、西亚地区的早期居民。(3)古代印度: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佛教。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课标要求:1.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2.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理解变革与争霸的关系,理解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变革中的作用。3.认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对社会生力的发展产生的作用。4.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初步认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其对后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知识要点:(1)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后期的都城、商的建立、甲骨文、中国青铜文化、西周的建立、夏商周军队和刑法、分封制、礼乐制度、疆域、西周灭亡。(2)东周、春秋时期、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齐桓公称霸的实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派、思想家及其主张、孔子的生平、孔子学说的影响、老子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希腊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能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2.认识雅典民主制的双重性,知道斯巴达崇尚武力。直到亚历山大帝国的概况。3.了解古代罗马帝国的兴衰,能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4.认识古代罗马人的民族特性,即尚武精神,知道帝国发展的基本脉络。5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
知识要点:(1)希腊的地理概况、城邦文明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斯巴达的政治特征、希腊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的概况影响。(2)古代罗马的兴起、罗马共和国的时期、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全盛时期、罗马帝国的贸易、基督教产生、罗马帝国的衰落。(3)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文化成就、古代罗马文化的成就。
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课标要求:1.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的形成与特点。2.理解基督教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理解西欧封建王权和教会联手共同统治的特点。3.了解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封建等级制度。
知识要点:欧洲中世纪、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法兰克王国、西欧封建国家走向兴盛——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查理曼帝国分裂、英吉利王国、基督教势力成为欧洲的主宰、欧洲中世纪庄园、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行会的出现、市民阶级形成。
第二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课标要求:
1、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形成、特点、主要贡献、影响和作用。2.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3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知识要点:伊斯兰教的创建、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盛衰、世界三大宗教比较。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
课标要求:1.描述日本文明的形成特点,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和作用。2通过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的学习,理解改革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知识要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时间、过程、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课标要求:1.了解秦统一的社会原因,秦统一的时间、人物,学习分析秦统一的策略和秦统一的意义。2掌握并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深远影响。3.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
知识要点:秦的统一、秦始皇、秦朝疆域、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课标要求:1.学习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理解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的概况。3.了解汉朝的建立。4.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措施。5.学会归纳“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知识要点: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课标要求:1.理解汉朝大一统格局形成的原因。2.了解西汉初年的分封制与七国之乱。3.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为促进大一统一格局形成所采取的措施。4.了解王莽改制和东汉的建立。
知识要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为促进大一统一格局形成所采取的措施。王莽改制和东汉的建立。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标要求:1.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西域的关系,把握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和战策略演变的原因。2.理解张骞初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3.了解西汉政府对南方的经营;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的来往。
知识要点: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西汉不断扩大了自己的疆版图。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课标要求: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周髀算数》《九章算术》《皇帝内经》,以及张仲景和华佗等重要历史人物。2.了解司马迁的《史记》3.分析秦汉文化昌盛原因。
知识要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数学的巨大成就、传统医学、史学发展、佛教传入我国、道教兴起。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
(二):“多元一体”格局
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课标要求: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2.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会评述政权分立。3.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4了解东南晋的政局。5.初步了解我国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5.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6.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7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书画艺术,理解佛教的兴盛。
知识要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的建立。(2)东晋的建立与灭亡、前秦政权、淝水之战、南朝、江南的开发。(3)内迁的少数民族、北方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的更替。(4)科学技术成就、书画艺术,理解佛教的兴盛。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课标要求:1.知道隋朝的统一。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3.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知道“安史之乱”5.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6.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知识要点:(1)南北重归统一、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隋朝大运河、隋亡。(2)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开元盛世、唐朝的衰亡。(3)唐与吐蕃、天竺、日本的关系。(4)印刷术、火药、诗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课标要求:1.北宋的建立,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少数民族首领在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3.了解女真族的崛起和金的建立4.知道金灭辽及北宋。5.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西夏、金和南宋。6.元朝的统一、民族融合。7.南方经济的发展8.了解宋朝的社会文化生活及科技。
知识要点:(1)北宋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影响。(2)辽的兴起、辽与宋的关系、檀渊之盟、西夏的崛起、宋夏关系。(3)女真的崛起和金的建立、金灭辽及北宋、金加强中原的统治。(4)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大一统、民族融合。(5)经济重心发生南移的原因、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6)了解宋朝的社会文化生活及科技。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小编精心推荐: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二】
一、学情分析
1、本人任教的班级是八年级三个班,他们在上个学期的社会课内容相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于初二的下学期的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2、从这几周的课堂教学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尤其是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听课与做笔记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偷懒现象。
(2)学生对社会学科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部分优生对社会学科也不感兴趣,这对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学期,要想提高这三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成绩和学习能力,困难很大。
(3)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历史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经常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四、改进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4、其他措施
(1)做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3)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和解题,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4)帮助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合格率。
(5)做好中等生的学习情况,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优生率。
(6)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