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钻孔灌注桩吊放钢筋笼入孔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5 00:4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场钻孔灌注桩吊放钢筋笼入孔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场钻孔灌注桩吊放钢筋笼入孔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小编推荐)》。

第一篇:现场钻孔灌注桩吊放钢筋笼入孔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小编推荐)

(一)钢筋笼碰坍桩孔

1.现象:吊放钢筋笼入孔时。已钻好的孔壁发生坍塌。2.危害:施工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埋住钢筋笼。3.原因分析:

(1)钻孔孔壁倾斜、出现缩孔等孔壁极不规则时,由于钢筋笼入孔撞击而坍孔。(2)吊放钢筋笼时。孔内水位未保持住坍孔。(3)吊放钢筋笼不仔细,冲击孔壁产生坍孔。4.预防措施:

(1)钻孔时,严格掌握孔径、孔垂直度或设计斜桩的斜度,尽量使孔壁较规则。如出现缩孔,必须加以治理和(2)在灌注水下混凝土前,要始终维持孔内有足够水头高。(3)吊放钢筋笼时,应对准孔中心,并竖直插入。5.治理方法:同“

一、(一)”的治理方法。

(二)钢筋笼放置的与设计要求不符

1.现象:钢筋笼吊运中变形。钢筋笼保护层不够。钢筋笼底面标高与设计不符。

2.危害:使桩基不能正确承载。造成桩基抗弯、抗剪强度降低。桩的耐久性大大削弱等。3.原因分析:

(1)桩钢筋笼加工后,钢筋笼在堆放、运输、吊人时没有严格按规程办事,支垫数量不够或位置不当,造成变(2)钢筋笼上没有绑设足够垫块,吊人孔时也不够垂直,产生保护层过大及过小。

(3)清孔后由于准备时间过长。孔内泥浆所含泥砂,钻渣逐渐又沉落孔底,灌注混凝土前没按规定清理干净,造与设计不符,形成钢筋笼底面标高有误。4.预防措施:

(1)钢筋笼根据运输吊装能力分段制作运输。吊入钻孔内再焊接相连接成一根。

(2)钢筋笼在运输及吊装时,除预制焊接时每隔2.0m设置加强箍筋外,还应在钢筋笼内每隔3.0~4.0m装一个字形临时加强架,待钢筋笼吊入钻孔后拆除。

(3)钢筋笼周围主筋上,每隔一定间距没混凝上垫块或塑料小轮状垫块,使混凝上垫块厚和小轮半径符合设计(4)最好用导向钢管固定钢筋笼位置,钢筋笼顺导向钢管吊入孔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符合可保证钢筋笼在灌注混凝土时,不会发生偏离。

(5)做好清孔,严格控制孔底沉淀层厚度,清孔后,及早进行混凝土灌注。现场钻孔桩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一)导管进水

1.现象:灌注桩首次灌注混凝土时,孔内泥浆及水从导管下口灌入导管;灌注中,导管接头处进水;灌注中,提孔内水和泥浆从导管下口涌人导管等现象。

2.危害:导管进水,轻者造成桩身混凝土离析,轻度央泥;重者产生桩身混凝土有夹层甚至发生断桩事故。3.原因分析:

(1)首次灌注混凝土时,由丁灌满导管和导管下口至桩孔底部问隙所需的混凝土总量计箅不当,使首灌的混凝土管下口,而是全部冲出导管以外,造成导管底口进水事故。

(2)灌注混凝土中,山于未连续灌注,在导管内产生气囊。当又一次聚集大量混凝士拌合物猛灌,导管内气囊两节导管间加入的封水橡皮垫挤出,致使导管接口漏空而进水。

(3)导管拼装后,未进行水密性试验。由于接头不严密,水从接口处漏入导管。

(4)测深时,误削造成导管提升过量,致使导管底口脱离孔内的混凝上液面,使泥水进入。4.预防措施:

(1)确保首批灌注的混凝土总方量,能满足填充导管下口与桩孔底面间隙和使导管下口首灌时被埋没深度≥1m灌前,导管下口距孔底一般不超过0.4m。(2)在提升导管前,用标准测深锤(锤重不小于4kg,锤呈锥状。吊锤索用质轻,拉力强,浸水不伸缩的尼龙上表面的深度,控制导管提升高度,始终将导管底口埋于已灌入混凝上液面下不少于2m。

(3)下导管前。导管应进行试拼,并进行导管的水密性、承压性和接头抗拉强度的试验。试拼的导管,还要检查住一条直线上。试拼合格后,各节导管应从下而上依次编号,并标示累计长度。入孔拼装时,各节导管的编号及圆周方位,应与试拼时相同,不得错、乱,或编号不在一个方位。

(4)首灌混凝土后,要保持混凝土连续地灌注。尽量缩短间隔时间。当导管内混凝上不饱满时,应徐徐地灌注形成高压气囊。

5.治理方法:首灌底口进水和灌注中导管提升过量的进水,一旦发生,停止灌注。利用导管作吸泥管,以空气灌注的混凝土拌合物全部吸出。针对发生原因,予以纠正后,重新灌注混凝土。

(二)导管堵管

1.现象:导管已提升很高,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接近1m。但是灌注在导管中的混凝土仍不能涌翻上来。2.危害:造成灌注中断,易在中断后灌注时形成高压气囊。严重时,易发展为断桩。3.原因分析:

(1)由于各种原因使混凝土离析,粗骨料集中而造成导管堵塞。

(2)由于灌注时间持续过长,最初灌注的混凝土已初凝,增大了管内混凝二卜下落的阻力,使混凝土堵在管内4.预防措施:

(1)灌注混凝土的坍落度宜在18~22cm之间。并保证具有良好和易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不发生显著离析(2)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中断灌注不应超过30min。

5.治理方法:灌注开始不久发生堵管时,可用长杆冲、捣或用振动器振动导管。若无效果,拔出导管,用空气吸将已灌入孔底的混凝土清出。换新导管,准备足够储量混凝土,重新灌注。

(三)提升导管时,导管卡挂钢筋笼

1.现象:导管提升时,导管接头法兰盘或螺栓挂住钢筋笼,无法提升导管。2.危害:使灌注混凝土中断,易诱发导管堵塞。易演变成断桩、埋导管事故。3.原因分析:

(1)导管拼装后,其轴线不顺直,弯折处偏移过大,提升导管时,挂住钢筋笼。

(2)钢筋笼搭接时,下节的主筋摆在外侧,上节的主筋在里侧,提升导管时被卡挂住。钢筋笼的加固筋焊在主挂在导管上。

(3)钢筋笼变形成折线或者弯曲线,使导管与其发生卡、挂。4.预防措施:

(1)导管拼装后轴线顺直,吊装时,导管应位于井孔中央,并在灌注前进行升降是否顺利的试验。法兰盘式接连接处罩以圆锥形白铁罩。白铁罩底部与法兰盘大小一致,白铁罩顶与套管头上卡住。

(2)钢筋笼分段入孔前,应在其下端主筋端部加焊一道加强箍,入孔后各段相连时,应搭接方向适宜,接头处5.治理方法:

(1)发生卡挂钢筋笼时。可转动导管,待其脱开钢筋笼后,将导管移至孔中央继续提升。(2)如转动后仍不能脱开时,只好放弃导管,造成埋管。

(四)钢筋笼在灌注混凝土时上浮

1.现象:钢筋笼入孔后,虽已加以固定。但在孔内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向上浮移。

2.危害:钢筋笼一旦发生上浮,基本无法使其归位,从而改变桩身配筋数量,损害桩身抗弯强度。

3.原因分析:混凝土由漏斗顺导管向下灌注时,混凝土的位能产生一种顶托力。该种顶托力随灌注时混凝土位注速度的快慢,首批混凝土的流动度。首批混凝土的表面标高大小而变化。当顶托力大于钢筋笼的重量时。钢筋上升。4.预防措施:

(1)摩擦桩应将钢筋骨架的几根主筋延伸至孔底,钢筋骨架上端在孔口处与护筒相接固定。

(2)灌注中,当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底时,应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并应使导管保持较大埋深,使导管底口与问保持较大距离.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

(3)混凝土液面进入钢筋笼一定深度后,应适当提升导管,使钢筋笼在导管下口有一定埋深。但注意导管埋入混不小于2m。

(五)灌注混凝士时桩孔坍孔

1.现象: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发现护简内泥浆水位忽然上升溢出护筒,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为坍孔征兆探测混凝土面与原深度相差很多时,可确定为坍孔。

2.危害:造成桩身扩径,桩身混凝土夹泥,严重时,会引发断桩事故。3.原因分析:

(1)灌注混凝士过程中,孔内外水头未能保持一定高差。在潮汐地区,没有采取措施来稳定孔内水位。(2)护简刃脚周围漏水;孔外堆放重物或有机器振动,使孔壁在灌注混凝土时坍孔。(3)导管卡挂钢筋笼及堵管时。均易同时发生坍孔。4.治理方法:

(1)灌注混凝土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孔内水位。还要防止护筒及孔壁漏水,其措施同

一、(五)的(2)用吸泥机吸出坍人孔内的泥土,同时保持或加大水头高,如不再坍孔,可继续灌注。

(3)如用上法处治,坍孔仍不停时,或坍孔部位较深,宜将导管、钢筋笼拔出,回填粘土,重新钻孔。

(六)埋导管事故

1.现象:导管从已灌入孔内的混凝土中提升费劲,甚至拔不出,造成埋管事故。2.危害:埋导管使灌注水下混凝土施工中断,易发展为断桩事故。3.原因分析:

(1)灌注过程中,由于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一般往往大于6m。

(2)由于各种原因,导管超过0.5h未提升,部分混凝土初凝,抱住导管。4.预防措施:

(1)导管采用接头形式宜为卡口式,可缩短卸导管引起的导管停留时间,各批混凝土均掺人缓凝剂,并采取措速度。

(2)随混凝土的灌人,勤提升导管,使导管埋深不大于6m。5.治理方法:

(1)埋导管时,用链式滑车、千斤顶、卷扬机进行试拔。(2)若拔不出时,可加力拔断导管,然后按断桩处理。

(七)桩头浇注高度短缺

1.现象:已浇注的桩身混凝土,没有达到设计桩顶标高再加上0.5~1.0m的高度。

2.危害:在有地下水时,造成水下施工。无地下水时,需进行接桩,产生人力、财力和时问的浪费,加大工程3.原因分析:

(1)混凝土灌注后期,灌注产生的超压力减小,此时导管埋深较小。由于测深时,仪器不精确,或将过稠浆渣判为混凝土表面,使导管提冒漏水。

(2)测锤及吊锤索不标准,手感不明显,未沉至混凝土表面,误判已到要求标高。造成过早拔出导管,中止灌(3)不懂得首灌混凝土中,有一层混凝土从开始灌注到灌注完成,一直与水或泥浆接触,不仪受浸蚀,还难免等杂物混入,质量较差。必须在灌注后凿去。因此,对灌注桩的桩顶标高计算时,未在桩顶设计标高值上,增加的预留高度。从而在凿除后,桩顶低于没计标高。4.治理方法:

(1)尽量采用准确的水下混凝土表面测深仪。提高判断的精确度。当使用标准测深锤检测时,可在灌注接近结盒等容器直接取样,鉴定良好混凝土面的位置。

(2)对于水下灌注的桩身混凝土,为防止剔桩头造成桩头短浇事故,必须在设计桩顶标高之上,增加0.5~1.0低限值用丁泥浆比重小的、灌注过程正常的桩;高限值用于发生过堵管,坍孔等灌注不顺利的桩。(3)无地下水时,可开挖后做接桩处理。

(4)有地下水时,接长护筒。沉至已灌注的混凝土面以下,然后抽水、清渣、按接桩处理。

(八)夹泥、断桩

1.现象:先后两次灌注的混凝土层之间,夹有泥浆或钻渣层,如存在于部分截面,为夹泥;如属于整个截面有夹土有一层完全离析,基本无水泥浆粘结时,为断桩。

2.危害:夹泥、断桩使桩身混凝士不连续,无法承受弯矩和地震引起的水平剪切力,使桩报废。3.原因分析:

(1)灌注水下混凝土时,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小。集料级配不良,粗骨料颗粒太人,灌注前或灌注中混凝土发生进水等使桩身混凝土产生中断。

(2)灌注中。发生堵塞导管又未能处理好;或灌注中发生导管卡挂钢筋笼,埋导管,严重坍孔,而处理不良时桩身严重夹泥,混凝上桩身中断的严重事故。

(3)清孔不彻底或灌注时问过长,首批混凝土已初凝,而继续灌入的混凝土冲破顶层与泥浆相混;或导管进水混凝土中坍孔,均会在两层混凝土中产生部分央有泥浆渣土的截面。4.预防措施:

(1)混凝土坍落度严格按设计或规范要求控制住,尽量延长混凝士初凝时间(如用初凝慢的水泥,加缓凝剂,加人砂率,控制石料最人粒径)。

(2)灌注混凝土前,检查导管、混凝土罐车、搅拌机等设备是否正常,并有备用的设备、导管,确保混凝土能(3)随灌混凝上,随提升导管。做到连灌、勤测、勤拔管,随时掌握导管埋入深度,避免导管埋入过深或过浅(4)采取措施,避免导管卡、挂钢筋笼;避免出现堵导管、埋导管、灌注中坍孔、导管进水等质量通病的发生5.治理方法:

(1)断桩或夹泥发生在桩顶部时。可将其剔除。然后接长护筒,并将护筒压至灌注好的混凝土面以下,抽水、桩处理。

(2)对桩身在用地质钻机钻芯取样,表明有蜂窝、松散、裹浆等情况(取芯率小于40%时);桩身混凝士有局散或夹泥、局部断桩时,应采用压浆补强方法处理。(3)对于严重夹泥、断桩,要进行重钻补桩处理。

第二篇:钻孔灌注桩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钻孔灌注桩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随着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交通状况及交通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桥梁工程在公路中占得比例越来越大,而桩基础是桥梁工程中较为核心的部位,由于桩基础施工的特点及隐蔽性,成桩后无法对其灌注质量等进行系统的检测,所以桩基础的施工质量就显着尤为的重要。

项目部负责施工望安高速公路T5、T6标段,共15座大桥,1座中桥,桩基862根。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容易出现桩身缩颈、孔底沉淤、坍孔、钢筋笼上浮、断桩与夹泥层、桩顶部冒水、桩身空洞等质量缺陷,造成桩基承载力的下降,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

因此,要结合项目部施工环境,依据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分析钻孔灌注桩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密切注意抓好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力争将隐患消除在成桩之前。

一、桩身缩颈

1、产生原因

(1)清孔不彻底,泥浆中含泥块较多,再加上终灌拔管过快,引起桩顶周边夹泥,导致保护层厚度不足。

(2)孔中水头下降,对孔壁的静水压力减小,导致局部孔壁土层失稳坍落,造成砼桩身夹泥或缩颈。孔壁坍落部分留下的窟窿,成桩后形成护颈。

(3)塑性土膨胀导致桩径缩小形成缩颈。

2、防治措施

预防缩径的关键是控制泥浆比重,确保泥浆能保持孔壁平衡。(1)使用直径合适的钻头成孔,根据地层变化配以不同的泥浆。(2)成孔施工时应重视清孔,在清孔时要做到清渣而不清泥,预防清孔后的在浇筑砼的过程中局部坍塌,导致缩径的产生。(3)钻孔时,加快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如出现缩径,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二、孔底沉淤

1、产生原因

在钻孔成孔,拆除钻杆泥浆,停止循环至吊放钢筋笼,浇灌水下砼的全过程中,施工环节多,时间长,会在孔底淤积较厚的淤泥而影响成桩质量.静置的时间越长,淤积的淤泥越多。

2、防治措施

清孔时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可利用导管进行,准备一个清孔接头,一头可接导管,一头接胶管,在导管下完后,提离孔底0.4m,在胶管上接上泥浆泵直接进行泥浆循环。沉渣厚度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后,应尽快进行水下砼灌注。

三、坍孔

灌注水下砼过程中,发现护筒内泥浆水位忽然上升溢出护筒,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为坍孔征兆。如用测深锤探测砼面与原深度相差很多时,可确定为坍孔。

1、产生原因

(1)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2)孔外堆放重物或有机械振动,使孔壁在灌注砼时坍孔。(3)导管卡挂钢筋笼及堵管时易发生坍孔。

2、防治措施

(1)在施工过程中护壁用的泥浆应满足护壁要求,若护壁的泥浆胶体率低、砂率大,则不仅护壁性能差,而且因其容重较大,势必产生沉淀速度过快的问题。当在黏土或亚黏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控制排碴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1~1.2之间;当在砂性土质或较厚的夹砂层中成孔时,应控制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1~1.3之间;在砂夹卵石或容易坍孔的土层中成孔时,应控制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3~1.5 之间。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测定泥浆的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和胶体率等指标。

(2)禁止重物堆放在成孔附近或有大型机械工作造成的振动,安排多台桩机同时施工时,应该跳开施工。

(3)如用上法处治,坍孔应不停时,或坍孔部位较深,宜将导管、钢筋笼拔出,回填粘土,重新钻孔。

四、钢筋笼上浮

1、产生原因

(1)当砼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

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砼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

(2)由于砼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砼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砼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2、防治措施

(1)吊放好钢筋笼后应及时把钢筋骨架上端在孔口处与护筒相接固定。灌注砼过程中,应随时掌握砼浇注标高及导管埋深,当砼表面接近钢筋笼底时,应放慢砼灌注速度,并应使导管保持较大埋深,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间保持较大距离,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当砼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但注重导管埋入砼表面应不小于2m,不大于6m。

(2)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现场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砼标高,马上起拔拆除部分导管,导管拆除一部分后,可适当上下活动导管,每上提一次导管,钢筋笼在导管的抽吸作用下,会自然回落一点,坚持多上下活动几次导管,直到上浮的钢筋笼全部回落为止。

五、断桩及夹泥层

1、产生原因

(1)泥浆过稠,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砼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

(2)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

(3)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4)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5)砼拌和物发生离析使桩身中断。

2、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清孔,防止孔壁坍塌。导管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和盛满砼的重量,内径应一致,其误差应小于±2毫米,内壁须光滑无阻,组拼后须用球塞、检查锤作通过试验。(2)尽可能提高砼浇注速度,开始浇砼时尽量积累大量砼,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注,使砼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

(3)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与拔管速度,导管在砼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m—4m,不宜大于6m或小于1m,及时测量砼浇灌深度,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砼面。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砼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灌注工

艺和操作,抽动导管使砼面上升的力度要适中,保证有程序的拔管和连续灌注,升降的幅度不能过大,如大幅度抽拔导管则容易造成砼体冲刷孔壁,导致孔壁下坠或坍落,桩身夹泥,这种现象尤其在砂层厚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

(4)灌注水下砼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

(5)经常检测砼拌和物,确保砼各项泌出指标符合要求。

六、桩顶局部冒水、桩身孔洞

1、产生原因

(1)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过大,导管内外砼新鲜程度不同,再加上灌注过程中上下活动导管过于频繁,致使导管活动部位的砼离析,保水性能差而泌出大量的水,这些水沿着导管部位与灌入的砼涌出,离析的砼由于泌出大量的水从而形成空洞或通道(即桩身孔洞)。

(2)水下砼灌注过程中,砼倾倒入导管速度过快过猛,把空气闷在导管中,在桩内形成高压气包。高压气包在其自身浮力或导管起拔等外力的作用下,在砼内不断上升,当上升到桩顶四周时,气包浮力与上升阻力接近,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气包便滞留在桩身内,最终形成桩身孔洞。另外,有一些桩在余桩截后,桩身内残余的高压气体,因通道打开而顺桩身的细小缝隙释放出来。这时,常会携带部分遗留在气包内的水往上冒,出现“桩顶冒气泡”的怪现象。

(3)水下砼灌注时间过长,最早灌入孔内的砼坍落度损失过大,流动性变差,终灌导管起拔后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孔洞。

2、防治措施

(1)控制导管的埋深,灌注过程中做到导管勤提勤拔。(2)砼倾入导管的速度应根据砼在管内的深度控制,管内深度越深,砼倾入速度越应放慢。最好保持导管内满管砼,以防止桩身形成高压气包。实际施工中,往往因为导管每次起拔后管内都会形成空管,再次灌注时,桩身形成高压气包就很难避免。因此,应在灌注过程中适当上下活动导管,把已形成的高压气包引出桩身。(3)加适当缓凝剂,确保砼在初凝前完成水下灌注。

七、桩身上段砼强度低

钻孔灌注桩在承受垂直荷载压力的时候,以桩顶位置所受的压力最大,下部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但钻孔灌注桩的成桩工艺与实际受力状况相反,往往是上部砼的强度低,中下段砼的强度高,若不严格控制,容易现桩上段强度达不到质量要求的情况.1、产生原因

(1)按照施工规范的规定,钻孔后要彻底清除孔底的淤泥,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难将淤泥彻底清除,于是在浇灌第一斗砼进行封底施工时,孔底沉积的淤泥必然混入砼中。由于用导管灌注的水下砼是从下往上顶升的,先灌入的砼顶升于孔的上面,这样就容易出现桩上段强度较低的现象。

(2)浇灌砼时,若导管插入砼之内过深,浇注速度又较快,则容易在孔体深部沉积较多的骨料,加上振捣过程所造成的砼的离析,也

容易导致桩体上部强度较低的质量问题。

2、防治措施

(1)保证砼标号符合设计要求。

(2)控制成桩高度高出设计桩顶标高0.5~1.0 m。待凿去高出部分的砼后,剩余部分不应有浮浆和夹泥。

八、烂桩头

1、产生的原因

(1)清孔不彻底,桩顶浮浆过浓过厚,影响水下砼灌注时测量桩顶位置的精度。

(2)导管起拔速度过快,尤其是桩头直径过大时,如未经插捣,直接起拔导管,桩头很容易出现砼中间高、四周低的“烂桩头”。(3)浇筑速度过快,导致孔壁局部坍塌,影响测量结果。

2、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清孔工作,确保清孔完成后孔口没有泥块返出;在桩长较长的桩内测量砼面时,应控制好测量重锤的重量。当砼灌到设计桩顶与地面距离<4 m时,通常可使用竹竿等物来试插砼面。(2)灌注中,当孔口有较浓的泥浆或块流出时,可在孔内插一自来水管,用水稀释泥浆或冲散泥块,减小孔口压力,使砼好上翻,同时也便于量测砼面,防止短浇桩头。

九、灌注砼时串孔

1、原因分析

(1)相邻孔砼浇筑完成后,砼强度不够。

(2)旁边邻孔正在钻进或已成孔未灌注砼。

2、防治措施

(1)应待邻孔砼浇筑完成后,并达到一定抗压强度后下一个孔方可开钻。

(2)当有孔待灌注砼时,旁边不宜有钻孔或已成孔的桩,如果有,应立即停止并用黏土将孔回填密实。

(3)当灌注砼与钻孔非要同时进行时,两孔相距不应小于5m。

为了确保成桩质量和桩基工程的安全,必须对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每个细节、每道工序都要做到严格控制,以防为主,从严控制,对桩基各个施工环节要充分重视并精心施工,只有这样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到保证,避免各种质量事故的发生。

第三篇:浅谈钻孔灌注桩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钻孔灌注桩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探讨

王圣德

(广东正方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广州 510115)摘 要: 为了确保成桩质量和桩基工程的安全,必须对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每个细节、每道工序都要做到严格控制,文章在分析了常见的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通病;原因;预治措施

灌注桩施工中容易出现缩颈、孔底沉淤、坍孔、钢筋笼上浮、断桩与夹泥层、桩顶部冒水、桩身空洞等质量缺陷,造成桩基承载力的下降,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分析钻孔灌注桩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密切注意抓好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力争将隐患消除在成桩之前。1 缩颈

1.1 产生原因分析

(1)清孔不彻底,泥浆中含泥块较多,再加上终灌拔管过快,引起桩顶周边夹泥,导致保护层厚度不足。

(2)孔中水头下降,对孔壁的静水压力减小,导致局部孔壁土层失稳坍落,造成混凝土桩身夹泥或缩颈。孔壁坍落部分留下的窟窿,成桩后形成护颈。(3)塑性土膨胀导致桩径缩小形成缩颈。1.2 防治措施

预防缩径的关键是控制泥浆比重,确保泥浆能保持孔壁平衡。(1)使用直径合适的钻头成孔,根据地层变化配以不同的泥浆。

(2)成孔施工时应重视清孔,在清孔时要做到清渣而不清泥,预防清孔后的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局部坍塌,导致缩径的产生。

(3)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如出现缩径,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2 孔底沉淤

2.1 产生原因分析

在钻孔成孔,拆除钻杆泥浆,停止循环至吊放钢筋笼,浇灌水下混凝土的全过程中,施工环节多,时间长,会在孔底淤积较厚的淤泥而影响成桩质量.静置的时间越长,淤积的淤泥越多。2.2 防治措施

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可利用导管进行,准备一个清孔接头,一头可接导管,一头接胶管,在导管下完后,提离孔底0.4m,在胶管上接上泥浆泵直接进行泥浆循环。沉渣厚度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后,应尽快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3 坍孔 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发现护筒内泥浆水位忽然上升溢出护筒,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为坍孔征兆。如用测深锤探测混凝土面与原深度相差很多时,可确定为坍孔。3.1 产生原因分析

(1)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

(2)孔外堆放重物或有机械振动,使孔壁在灌注混凝土时坍孔。(3)导管卡挂钢筋笼及堵管时易发生坍孔。3.2 防治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泥浆护壁。护壁用的泥浆应满足护壁要求,液面需高于地下水位0.5m 以上,有条件时,以高于地下水位2m以上更好。若护壁的泥浆胶体率低、砂率大,则不仅护壁性能差,而且因其容重较大,势必产生沉淀速度过快的问题。一般来讲,当在黏土或亚黏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控制排碴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1~1.2之间;当在砂性土质或较厚的夹砂层中成孔时,应控制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1~1.3之间;在砂夹卵石或容易坍孔的土层中成孔时,应控制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3~1.5 之间。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测定泥浆的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和胶体率等指标,使浇注前孔底500 mm 以内泥浆的相对密度≯1.25,含砂率≯8 %,黏度≯28 Pa·s。对一些直径< 1 m 的小直径桩,即使在泥浆停止循环期间,也要使孔内保持合理的泥浆液面。

(2)禁止重物堆放在成孔附近或有大型机械工作造成的振动,安排多台桩机同时施工时,应该跳开施工。

(3)如用上法处治,坍孔应不停时,或坍孔部位较深,宜将导管、钢筋笼拔出,回填粘土,重新钻孔。4 钢筋笼上浮 4.1 产生原因分析

(1)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

(2)由于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4.2 防治措施(1)吊放好钢筋笼后应及时把钢筋骨架上端在孔口处与护筒相接固定。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底时,应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并应使导管保持较大埋深,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间保持较大距离,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但注重导管埋入混凝土表面应不小于2m,不大于6m。

(2)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现场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标高,马上起拔拆除部分导管,导管拆除一部分后,可适当上下活动导管,每上提一次导管,钢筋笼在导管的抽吸作用下,会自然回落一点,坚持多上下活动几次导管,直到上浮的钢筋笼全部回落为止。5 断桩与夹泥层 5.1 产生原因分析

(1)泥浆过稠,增加了浇注混凝土的阻力,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混凝土,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混凝土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2)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3)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造成混凝土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

(4)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混凝土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5)混凝土拌和物发生离析使桩身中断。5.2 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清孔,防止孔壁坍塌。导管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和盛满混凝土的重量,内径应一致,其误差应小于±2毫米,内壁须光滑无阻,组拼后须用球塞、检查锤作通过试验。

(2)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混凝土时尽量积累大量混凝土,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注,使混凝土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3)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与拔管速度,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m—4m,不宜大于6m或小于1m,及时测量混凝土浇灌深度,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灌注工艺和操作,抽动导管使混凝土面上升的力度要适中,保证有程序的拔管和连续灌注,升降的幅度不能过大,如大幅度抽拔导管则容易造成混凝土体冲刷孔壁,导致孔壁下坠或坍落,桩身夹泥,这种现象尤其在砂层厚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

(4)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5)经常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确保其符合要求。6 桩顶局部冒水、桩身孔洞 6.1 产生原因分析

(1)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过大,导管内外混凝土新鲜程度不同,再加上灌注过程中上下活动导管过于频繁,致使导管活动部位的混凝土离析,保水性能差而泌出大量的水,这些水沿着导管部位最后灌入的、最为新鲜的混凝土往上冒,形成通道(即桩身孔洞)。(2)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混凝土倾倒入导管速度过快过猛,把空气闷在导管中,在桩内形成高压气包。高压气包在其自身浮力或导管起拔等外力的作用下,在混凝土内不断上升,当上升到桩顶四周时,气包浮力与上升阻力接近,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气包便滞留在桩身内,最终形成桩身孔洞。另外,有一些桩在余桩截后,桩身内残余的高压气体,因通道打开而顺桩身的细小缝隙释放出来。这时,常会携带部分遗留在气包内的水往上冒,出现“桩顶冒气泡”的怪现象。

(3)水下混凝土灌注时间过长,最早灌入孔内的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流动性变差,终灌导管起拔后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孔洞。6.2 防治措施

(1)控制导管的埋深,灌注过程中做到导管勤提勤拔。

(2)混凝土倾入导管的速度应根据混凝土在管内的深度控制,管内深度越深,混凝土倾入速度越应放慢。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始终保持导管内满管混凝土,以防止桩身形成高压气包。实际施工中,往往因为导管每次起拔后管内都会形成空管,再次灌注时,桩身形成高压气包就很难避免。因此,应在灌注过程中适当上下活动导管,把已形成的高压气包引出桩身。(3)加适当缓凝剂,确保混凝土在初凝前完成水下灌注。7 桩身上段混凝土强度低

钻孔灌注桩在承受垂直荷载压力的时候,以桩顶位置所受的压力最大,下部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但钻孔灌注桩的成桩工艺与实际受力状况相反,往往是上部混凝土的强度低,中下段混凝土的强度高,若不严格控制,容易现桩上段强度达不到质量要求的情况.7.1 产生原因分析

(1)按照施工规范的规定,钻孔后要彻底清除孔底的淤泥,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难将淤泥彻底清除,于是在浇灌第一斗混凝土进行封底施工时,孔底沉积的淤泥必然混入混凝土中。由于用导管灌注的水下混凝土是从下往上顶升的,先灌入的混凝土顶升于孔的上面,这样就容易出现桩上段强度较低的现象。

(2)浇灌混凝土时,若导管插入混凝土之内过深,浇注速度又较快,则容易在孔体深部沉积较多的骨料,加上振捣过程所造成的混凝土的离析,也容易导致桩体上部强度较低的质量问题。

7.2 防治措施

(1)依据桩径和桩底的浓度,正确确定出第一斗混凝土的体积,一般可取1.5~2.0 m3,也可以按桩身的设计体积的10%加以控制或控制超灌量,待桩顶的浮浆全部溢出后才停止灌注。

(2)成桩质量与桩身的浇注高度有关,一般控制成桩高度高出设计桩顶标高0.5~1.0 m。待凿去高出部分的混凝土后,剩余部分不应有浮浆和夹泥,混凝土标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否则要返工重浇。

结语

为了确保成桩质量和桩基工程的安全,必须对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每个细节、每道工序都要做到严格控制,以防为主,从严控制,对桩基各个施工环节要充分重视并精心施工,只有这样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到保证,避免各种质量事故的发生。

第四篇:人工挖孔灌注桩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摘要:通过各种条件下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0 前言

桩基础是公路桥梁和其它建筑物重要的基础形式之一,桩是埋入土中的柱状体,它与承台一起组成桩基础,一个承台下可以是单桩也可是多桩。桩即承受竖向荷载,也承受水平荷载,它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到地下深层,从而支撑上部结构的各个方向的所有受力。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极为有效、安全可靠的基础形式。

桩基础按成桩方法可分为打入桩、灌注桩。灌注桩又可分为非挤土灌入桩、部分挤土灌入桩、挤土灌入桩三类,非挤土灌入桩按成孔方法可分为机械成孔与人工挖孔两种。本文主要介绍人工挖孔灌注桩在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人工挖孔桩的优越性

由于人工挖孔灌注桩具有设备简单,劳动力便宜,造价低廉;人工挖孔能避免由机械成孔时产生的振动需跳跃式施工的弊端,故可多孔同时作业,可大大提高成孔速度;同排桩可同时施工,为下道工序施工提供便利;无振动、无噪声,有利环保;适于埸地狭窄,钻机不易到位的工程;孔形易于检查,孔底虚土易于清除干净,还可视土质随意改变孔深,并可任意扩大孔底,能保证成孔质量,提高单桩承载力;人工成孔灌注桩上部混凝土可采用振捣方法,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有效避免因浇注桩顶混凝土落差小,易造成桩上部缩径、混凝土强度低等弊端。由于人工挖孔有以上优越性,在具备人工挖孔条件的施工现场,人工挖孔较为普遍。

人工挖孔灌注桩宜在无地下水层,或有水,但能用一台水泵就能抽干的情况下采用此种成孔方法,或在不便使用机械成孔时采用。近几年,一些施工单位在较好的地层情况下采用人工挖孔;或浅层采用人工挖孔,深层采用机械成孔;在处理断桩时采用人工挖孔也是一种好的方法。有时由于施工原因造成断桩,不采用原桩位成桩属工程事故,经技术方案和经济比较,采用人工成孔方法进行接桩是一个有效途径。人工挖孔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人工挖孔灌注桩存在许多通病,应引起各方应有重视。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⑴护壁混凝土强度直接影响着桩基础的承载能力

一般施工单位认为护壁的作用仅仅是保护孔壁不坍,对护壁混凝土不做严格的配比设计,而且在施工中又不做严格的振捣造成护壁混凝土强度极低。从作用力角度考虑,对摩擦桩来说,上部荷载的传递是通过护壁砼来传递到地基上的,虽然护壁混凝土在计算桩径范围外,但是桩的所有荷载都是通过护壁混凝土来传递的。这样如果遇强度较大的土层,如砂砾石层、岩层等将造成两硬夹一软的情况,嵌岩桩或摩擦桩基础受到横向推力产生弯矩时,极易将低强度混凝土的护壁混凝土挤碎,摩擦桩基础受到竖向力时,也有可能将护壁混凝土剪切成碎块。这就会由于护壁混疑土强度低而降低桩的承载力。

⑵护壁混凝土与周边土层的密贴程度直接影响灌注桩的承载能力

因为桩的荷载是通过护壁混凝土传递到土层上的,所以护壁混凝工与周边土基的密贴程度——护壁混凝土的荷载传递能力是必须考虑的。人工挖孔在遇到地下水渗流严重的土层,易造成护壁崩塌,或土体失稳塌方;挖孔时遇有流砂层或地下水压较大时,护壁底部土层易突然失去稳定,泥土随水急速涌出,产生井涌,使护壁与土体脱空,或形成不规则孔形。在护壁混凝土与周边土基之间造成空洞时,此时摩擦桩已经极大地降低了桩的摩阻系数,必然降低挖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

⑶护壁混凝土遭破坏影响桩身质量和侧阻力的发挥

人工挖孔如遇地下水,需边挖边抽水,致使地下水下降,护壁易受到下沉土层产生的负摩阻力作用,使护壁产生拉力,可使护壁产生环向裂缝。如果护壁承受周边不均匀土压力的作用,可产生弯矩和剪力,护壁可能产生垂直裂缝。桩身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护壁和桩身混凝土形成一体,护壁是桩身的一部分,护壁裂缝和错位必将影响桩身质量和侧阻力的发挥。

⑷混凝土灌注桩本身质量是影响桩承载能力的又一重要因素

机械成孔混凝土灌注桩采用导管浇注方法,混凝土通过管内与管外压差达到不离析,均匀密实的效果。在实际施工中,有的施工单位在浇注人工挖孔桩时往往不使用导管浇注混凝土,极易使浇注的混凝土产生离析,加之振捣不力,如采用的混凝土坍落度较小时,混凝土的密实性极差,必然降低桩身混凝土强度,影响桩基承载力。

⑸安全生产隐患丛生

由于人工挖孔施工人员一般素质较低,安全生产意识淡簿,工作中怕麻烦,护壁施工不认真,护壁混凝土时做时不做,或只做上层的护壁,不做下层护壁,遇有砂层,或其它易坍塌土层孔壁极易坍塌产生涌砂,施工人员被埋入砂中不易抢救而死亡。还有的进孔前和施工中不注意往孔内输气,由于孔内缺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防治措施

为解决人工控孔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质量问题和安全生产问题,应注意以下防范措施。⑴人工挖孔开工之前,必须制定详细施工方案,报批后方可开工。方案批准后,首先做好桩基中心放样工作,在每个桩基周围沿桥纵向和横向确定四个护桩,护桩位置以便于施工中对桩基位置复核为原则确定。护桩用混凝土固定保护,并经监理工程师复核签认,以确保桩位正确。

⑵做好孔口围护很重要。对陆上桩首先要平整场地,清除地面或坡面危石浮士;桩基在山地坡面时,如有裂缝或坍塌迹象者,需加设必要的保护,铲除松软土层并夯实,孔口四周挖排水沟,及时排除地表水,搭好孔口雨棚,以防雨水流入孔内;安装提升设备,布好出渣道路;合理堆放材料和机具,保证不增加孔壁压力,不影响施工为原则。对浅水桩必须先筑岛。筑岛前要先清除河床杂物,筑岛时自上游向下游填筑;筑岛尺寸视水位和现场地形而定,高度要高于施工水位,在岛的周围要堆放一圈装满河卵石的石袋做防护。

在孔口周围用混凝土做一框架,高度要高出地面20cm—30cm,防止土、石、杂物滚入孔内伤人;如孔口地层松软,须在孔口用混凝土护壁,高度不小于2m,以防孔口坍塌;如孔口地层有较大渗水量时,应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位于施工便道旁的桩基,应在孔口旁用木料或钢材做成护拦加以围护,并安设警示红灯。

⑶做好支撑与护壁非常重要,特別是桩孔较深、地质条件复杂或地下水较大时,孔内应采用混凝土护壁。护壁混凝土必须从孔位开始,按地质稳定程度决定一次浇注护壁高度,地质条件好的,每挖深1m,做一层护壁,下挖一层。地层条件差的砂层、粉砂土层、砂砾层时,宜采用每挖0.3—0.5m为一掘进护壁段,连续抽水,快速掘进、快速护壁,并随时观察地下水及土层的沉降情况,发现下沉要停止抽水并采取应急措施。地质情况较好的护壁厚10―15cm,较差地层应采用20cm厚的钢筋混凝土护壁,一般纵筋采用42Ф14,环筋采用4Ф8。每掘进一段后,先挷轧钢筋,再安装钢模板,根据桩中心校正模板,确保桩径尺寸和桩位正确。浇注混凝土时,从四周均匀浇入,并用钢筋捣实,每节护壁必须在当日施工完毕,拆模后发现有漏水或不规整的部位,要及时补强修正。如遇弱化石层可不做护壁。如遇处理断桩而需采用人工挖孔,且需挖孔很深时,护壁混凝土的厚度可适当增加。护壁形状有外齿式和内齿式两种〔见下图〕,上下节护壁的搭接为50―75mm,外齿式的节间有一小台阶,可增加桩的侧阻力。护壁混凝土应采用与桩身混凝土相同强度配比。非稳定地层挖孔,可采用钢筒护壁,用超重、强力、高频振动冲击器,快速打入钢护筒突击挖孔。个別孔段可采用施喷注浆法,将不稳定层固结后再行掘进。

⑷挖孔是人工成孔的主要工序,应视土层性质及桩孔布置而定。土层紧密,地下水不大者,一个墩台基础下所有桩孔可同时开挖,便于缩短工期;渗水量较大的孔,应超前开挖,集中抽水,降抵周围孔的水位。土层松软、地下水较大的孔位,宜对角开挖,采用成梅花形开挖宜先挖中孔,避免孔间间隔层太簿造成坍塌。

在挖孔掘进中如遇流砂层出现涌砂、坍塌时,可采用C15-C20砂浆或砂袋及时回填空虚地段,并加固护壁确保安全。

在挖孔过程中,须经常检查桩孔尺寸和平面位置,孔位、孔深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控孔时如有水渗入,应设法排出,并及时支护孔壁,防止水在孔壁浸泡、流淌,造成坍孔。孔底达设计高程后,要清除孔底松土、沉渣、杂物;如地质复杂,应用钢钎探明以下地质情况,报经监理同意后才能浇注混凝土。

人之挖孔桩须及时填写人工挖孔记录,在土层变化处取士样,判明土层土质,以便与地质剖面图核对。

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严格控制,避免偷工减料的事件发生,将各种质量事故和安全伤亡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⑸人工挖孔如遇软、硬岩石或孤石,须在孔内爆破施工。孔内爆破必须打眼放炮,严禁祼露药包。软岩石炮眼深度不宜超过0.8m,硬岩石炮眼深度不宜超过0.5m。炮眼数目、位置和斜插方向,应按岩层断面方向确定,中间一组集中掏心,四周钭插挖边。

用药量以松工为主,严格控制。头包眼附近的支撑应加固或设防护措施,以免炸坏孔壁支撑引起坍孔。有水眼孔要用防水炸药,尽量避免瞎炮。孔内放炮后须迅速用高压风管或电动鼓风机从底吹风排烟,促进空气对流。当孔深大于12m时,每次放炮后立即测定孔内有毒气体浓度。无仪表检测时,可用政感性强的小动物吊入孔底验证,确认安全后人员方可下孔施工。

起爆体、起爆管和炸药包的保管、加工,一定远离生活区,加工操作一定符合安全条件。雷管检测工作台台面要铺设防静电的软垫,每个工作台的雷管数量不宜过多。压扁、破损或锈蚀的雷管不能使用。炸药均需用电雷管引爆。

每次爆破后,必须按规定认真检查爆区有无盲炮。如有盲炮发生或怀疑有盲炮时,立即报告并按安全规程处理。不能处理的盲炮,应在附近设立明显标志,并采取相应安全措施。确认为爆破网路引起的盲炮,可重新联线起爆;在盲炮孔附近投放裸药诱爆。

⑹在挖孔达到设计要求深度后,对孔位、孔形、孔径、孔深及地质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如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报告,各方确认桩基础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时,才算终孔。

⑺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必须进行孔底处理,将放水浸泡的基底软层凿除。基底必须达到平整、无松渣、无污泥和沉淀等软层。

当孔内水量较大时,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法。当孔内无地下水时,采用干性混凝土灌注法;为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浇注时务必使用导管进行浇注,导管底部距孔底不大于2m,每灌注0.5—0.6m用振捣棒振捣密实;混凝土一定要连续浇注。

⑻施工中一定要抓好安全生产,经常检查挖孔护壁施工安全生产落实情况,人员下井前一定输气,保证孔中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要保证井下施工工作面有足够亮度,宜采用36V低压防水灯照明。对提取土碴吊桶、吊钩、钢丝绳、卷扬机等机具,要经常检查,保持良好状态。要求施工人员时刻注意土层变化,发现不稳定土层,及时汇报,提出安全措施后,再继续施工。

⑼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如断桩处理〕采用人工挖孔施工方法,要控制施工进度,一是地下水不能降的太快,也不能因水影响施工;二是没有作好护壁,不能继续下挖,一点不能马虎,护壁内径要等于和稍大于原设计桩径;三是一定要将断桩凿到位,保证断桩头的混凝土见到新茬;四是断桩头要清除干净,保证新旧混凝土连接好。

第五篇: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止

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止

王小明(一公司)

摘要:通过介绍钻孔灌注桩泥浆护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实践证明,其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在同类工程的质量过程控制是值得借鉴及推广。

关键词: 钻孔灌注桩

质量

措施

导管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在我国60年代初得以推广。这种桩具有施工噪音低、振动小、桩长、直径可按设计要求变换自如,桩尖能 可靠进入持力层,单桩承载力大等优点。但是,从钻孔开始至成桩结束,因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引发质量问题甚至质量事故,因此质量控制成为施工中的难点。

1、钢筋笼上浮

已经沉放到设计深度位置的钢筋骨架,在浇砼过程中,骨架位置比原设计位置高出,俗成“浮笼“。1.1原因分析

1)钢筋笼骨架内径与导管间距小,粗骨料粒径太大,主筋搭接焊头未焊平,在导管提升与下沉回来过程中,法兰盘挂带钢筋笼。

2)钢筋在安装过程中,骨架扭曲,箍筋变形、脱焊脱落或者导管倾斜,使得钢筋与导管外壁紧密接触。

3)有时因机具故障,浇砼时停歇,导管与钢筋间砼已凝结,提升导管时将钢筋带出。4)浇砼速度过快,砼面升至钢筋笼底,产生向上“浮力”,导致钢筋笼浮上来。1.2处理办法

1)刚开始浇砼就出现“浮笼”,主要是导管与笼之间有挂带现象;应立即中止浇砼,反复上下摇动导管或单向旋转。

2)在浇砼过程中,随着导管拔出,笼上浮,但砼面不动,亦是因导管与笼间有挂带现象,应反复摇动导管,重复使之上下移动,以切断二者联系。

3)在浇砼过程中,随着砼面上升,笼上浮,即应控制砼浇量及速度。

2、沉笼

已经沉放到设计深度位置钢筋,在浇砼过程中,钢筋笼坠落,钢筋骨架比原设计位置低,俗称“沉笼”。2.1原因分析

1)吊筋与主筋之间或分段钢筋之间焊接不牢固或吊环脱落。2)上下振动导管时,导管挂带钢筋,对钢筋施加一很大外力,吊环松脱,而一旦导管与钢筋笼脱离时,笼沉入孔中。2.2处理办法

1)如笼沉入砼深度不深(小于2米时),可暂不处理,继续浇砼,待基坑开挖后,在原桩位上人工或机械挖土,凿出桩头钢筋接高上来,桩头砼须凿毛,再浇灌高出原标号一个强度等级的砼。

2)在开挖基坑后凿除桩头浮浆时发现沉笼,但不知沉入深度,此 时须重新补桩 或请设计人员核定在基础结构上采取加固措施。

3、导管拔空

在浇砼过程中,导管脱离砼面,泥水进入导管中,造成桩身变小或断桩。3.1原因分析

施工人员操作失误,过快上拔导管。3.2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导管提升速度,在提升前应测量砼面高度,计算导管埋入砼长度及本次可提升高度。3.3处理办法

1)当导管拔空时,应迅速将导管插入砼中,利用小型水泵或小口径抽水设备,将导管中水抽出,继续浇砼。

2)迅速提出导管,重新设隔水球冲出导管后,应将导管继续下降,直到导管不能插入时 在少许提升导管,继续灌注砼。

4、埋管

在浇砼过程中,导管买在砼中,没有及时拔出,砼硬化后,形成废桩。4.1原因分析

1)砼初凝时间短,或施工机具、电力供应等原因所致间歇时间长,重新浇注砼时下部砼已硬化,导管拔不出来。

2)导管被钢筋挂住。

3)浇砼过程中孔壁坍方,大量泥砂将导管埋没。4.2预防措施

1)砼初凝时间一定要保证正常浇注时间的2倍,夏季施工时应加缓凝剂,保证砼的连续供应、浇捣。

2)避免导管挂带钢筋笼。

3)防止孔壁坍方措施:护筒原土深度至少1m。根据现场土质特征,正确选用护壁泥浆。泥浆浓度不宜过低,严禁放清水入孔。在相邻刚浇灌完毕的邻桩旁成孔施工,距离不得小于4倍桩径,或最少间隔时间大于36h。4.3处理办法

1)当导管挂带钢筋笼,如果发现钢筋笼埋入砼不深,可提起钢筋笼转动导管,使导管与钢筋笼脱离,否则只好放弃导管。

2)导管埋入砼中拔不出,一般作废处理,同设计人员核定后重新补桩。

5、桩位偏位偏差较大

基坑开挖后,对照轴线检查桩位,桩位偏差超出规范允许范围。5.1原因分析

1)施工人员放样有偏差或机械钻孔定位不准确。

2)开挖基坑时,一次性挖土深度过大,土侧压力造成桩位错动。5.2预防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现任心,钻孔定位准确。2)开挖土方应分层开挖,每次挖土深度控制在4m左右。5.3处理办法 如桩位超出规范允许偏差范围较大,应请设计人员核定,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如果是单桩基础,一般应重新补桩。

6、桩头冒水

在基坑垫层砼浇灌完毕,桩头部位出现渗水现象。6.1原因分析

1)砼浇注不密实,桩身(尤其是桩头部位)有裂隙或夹泥,砼中石子粒径太大,级配不均匀。

2)浇砼时,泥浆相对密度过大,砼与主筋之间有夹泥,地下水沿着夹泥冒出。

3)在基坑开挖时,挖土机械碰撞桩身,造成桩头部位有裂隙。4)截桩时风镐等机械过度冲击桩头部砼,致使桩头砼产生裂缝而渗水。6.2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砼质量,粗骨料粒径以5~25mm为宜,浇捣过程中经常上下振动导管。

2)严格控制泥浆相对密度和稠度,使其保持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3)土方开挖时,严禁挖土机械碰撞桩身。

4)截桩时,一般控制截桩部位距设计桩头距离在1m左右,此1m段长度砼须人工凿除,严禁用风镐等机械修凿。6.3处理办法

1)如发现有桩头冒水现象,应请检测单位测桩身砼强度、桩身有无缺陷,对仅限于桩头一段长度范围内出现裂隙的,应凿除桩头砼,直至 露出坚实砼后再灌高出原等级一个强度等级的砼。

2)如桩身质量有严重缺陷,应请设计及检测中心核定是否须重新补桩。7 结语

钻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施工过程防治处理措施,在工程实施质量控制是行之有效的,在同类工程施工中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李照中.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成因及处理.铁道建筑.2007;10 [2] 宋云财.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质量缺陷的预防与处理.铁道建筑.2006;08 6 个人简介:

王小明,男,27岁,2003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

2003年7月至2004年1月在湖北省孝感至襄樊高速公路第XXE15合同段任技术员;

2004年2月至2005年8月在中铁十一局集团阿联酋沙迦至拉斯海马高速公路劳务分包项目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2005年9年至2007年10月在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经营部任助理工程师。

联系电话:***,0710-3712521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樊市航空路73号

下载现场钻孔灌注桩吊放钢筋笼入孔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场钻孔灌注桩吊放钢筋笼入孔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场钻孔桩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一览市政英才网 现场钻孔桩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一)导管进水 1.现象:灌注桩首次灌注混凝土时,孔内泥浆及水从导管下口灌入导管;灌注中,导管接头处进水;灌注中,提升导......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偏位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钻孔灌注桩钢筋偏位的原因及处理方案 一、桩基钢筋笼偏位情况 2013年4月17日,我部5#-1桩基经有关部门对桩基检测合格,凿除桩头至系梁底面标高后,准备进行桩柱钢筋笼连接及桩顶......

    钻孔灌注桩常见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钻孔灌注桩常见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刘凌云12 ,方晓燕2 (1.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2.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本文对护筒冒水、塌孔、扩颈、缩颈、钻孔偏斜、桩底沉渣量过......

    钢筋连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钢筋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骨架外形尺寸不准、歪;扣筋被踩向下位移 原因:多根钢筋端部未对齐,绑扎时个别钢筋偏离规定位置。 防治措施:绑扎时将钢筋端部对齐,防止冈......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浮笼处理及加固措施(优秀范文五篇)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浮笼处理及加固措施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中路55号 邮政710043 尚跃强 摘要:桥梁施工中大量的采用桩基础,在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中钢筋骨架上浮的屡见不鲜,即常说的......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摘 要: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由于控制不严、操作不当、地质条件的特殊性等原因,易造成施工质量缺陷。本文根据钻孔灌注桩施工经验,提出钻孔......

    钢筋加工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一览市政英才网 钢筋加工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一)钢筋表面锈蚀较严重 1.现象:钢筋表面出现红色浮锈,日久后变为暗褐色,甚至发生鱼鳞片剥落现象。 2.危害:钢筋表面较严重锈蚀,浇筑在混......

    探析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探析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摘要: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由于控制不严、操作不当、地质条件的特殊性等原因,易造成施工质量缺陷。本文根据钻孔灌注桩施工经验,提出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