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概论论文
本学期,通过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思想,改革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与上级政策也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国家、党的历史及当代国际形势的了解。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 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与其他各种思想的撞击过程中,才逐渐显示出真理的火花,他深深地认识到固守传统的观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中国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务实精神,而且逐渐开始与我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 验,并且在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 族化,同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用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达了诞生于 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从而有“的”放“矢”地把中西求真务实精神融为了一体。最后,在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 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之后,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这对于帮 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和深入贯彻学习“三 个代表”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人会说,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全 球化时代了,毛泽东没见过计算机,不知道因特网,毛泽东思想是一 个已经过时的理论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没有了指导的 意义,其实这种的认识是不对的。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毛泽东的军事理论、阶级理论及国家建设理论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几代人,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践,学习毛泽东思想。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 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其实,除了要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是需要了解的。邓小平坚定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把握了时代的机遇,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把我们国家引向富裕、民主、文明的现代社会。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经济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在 邓小平理论的知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我国 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充分展现出一个大国的形象。
然后,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针对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的最终目的是由生产力发展 决定的,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有机统一。但是,光有认识是不行的,必须将其运用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建设中来。于是,在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 发展要求,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 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实践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看房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必将得到丰富和创造性发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同时得到了许多关于自我认识,价值观,还有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启发:首先,书本上的知识让我们了解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们国家在思想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历的磨难。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伟人们是如何力挽狂澜的。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我们与伟人之间的区别,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我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不愧对于我们“新世纪新中国大学生”的称号。同时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认识到: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众所周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 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所以以后在以后 的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我要客观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坚持能让 自己更好,更快发展的原则前提,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向着更高、更 远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无论一个人的起点在哪里,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目标,肯奋斗,你就可以到达你所向往的终点。终点有时也是起点,高考是你高中的终点,那么大学就是你的新起点。“英雄不论出处”,既然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决定胜负的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三、学会感恩。我一直喜欢一句话:学会感恩才能学会幸福!我们要感恩的人首先是给我们带来生命,辛苦抚养我们的父母。没有他们无私的爱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然后是我们的老师,没有他们兢兢业业的努力,我们的思想就如荒芜的沙漠,没有一点生机。最后当然是让我们摔得鼻青脸肿的挫折,只有经历挫折的人,才会更加珍惜能够成功的机会。他们才会把握现在,把握手中的每分每秒。总而言之,在这除旧迎新的时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与概论论文
毛概论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严密包围和封锁,中共与国际社会的直接接触被完全切断了。国民党利用它控制的宣传工具,将中国共产党人说成是基本上被消灭的、剩下的只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群“流寇”。国际社会无从知晓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只是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上,间或看到一些诸如“所谓共产党匪帮”、“土匪与共产党骚动”一类的报道。于是,中国共产党人被想象成“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等等的江洋大盗。面对这种现实,中国共产党人要与国际社会建立联系,首先就必须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共的真实情况,了解中共政治主张和各项政策,特别是由此树立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形象。斯诺恰恰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外政策正经历重大转折的历史时刻,实现了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步骤。埃德加·斯诺。正是他,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
1936年,在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人民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和“白匪”对中国革命严密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北苏维埃地区,探寻红色中国,把他在红区的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记录,后汇编出版为《红星照耀中国》,揭开无数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甚至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的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苏区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造就了一个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苏区。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在斯诺看惯了的“消极的满足”的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文匪”共产党 什么是“共产党员”?斯诺没有使用抽象的语言来诠释,而是记下了出自一个10岁小孩之口的朴素定义:“共产党员是帮助我们的红军打白匪和国民党的人,还帮我们打地主和资本家!而“西行之旅”让斯诺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斗志昂扬的中国人。他看到了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他们“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有着“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精神”。
他听到了义愤填膺的红军战士激动的演讲:“为什么我们中国军队不打仗救中国?是因为他们不愿打吗?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不愿当亡国奴!但是中国的军队因为我们的卖国政论而不能打仗。但是如果我们红军领导他们,人民就会打仗„„”
这时,斯诺没有隐藏他思想的转变,而是坦白地讲:“我错了。中国人民不是消极的,中国农民不是胆小鬼。只要有方法,有组织,有领导,有可行的纲领,有希望——而且有武器,他们是会斗争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共产党是唤起了民众,给了人民生存的希望和斗争的勇气,通过亲身接触苏维埃的掌权人物,斯诺头脑中起先被国民党灌输的“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等等印象被一一否定,甚至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一群革命者。书中对毛泽东这样描写到:“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斯诺这些详细且生动的描述,把我心里原本模糊而冰冷的革命者的印象变得亲切、鲜活起来。
1938年,美国兰顿出版社的《红星照耀中国》(美国版)一经出版,立即成为了畅销书,有媒体这样评价:“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因为他推动美国以至世界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盟友参加反对国际侵略的斗
实际上,斯诺在表明希望访问陕北根据地后,他的行动受到中共的欢迎,并得到中共北方局的介绍与安排。当时斯诺从北平地下党得到的见毛泽东的介绍信,是由柯庆施起草,并得到刘少奇的直接批准的。如果没有斯诺的西北之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至少将被推迟。继斯诺之后,又有十几位西方国家的记者陆续访问了各抗日根据地,他们掀起了一股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权和军队的热潮。他们的介绍为国际社会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形象——“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肯尼斯·休梅克著,郑志宁、黄际英、高二音、简明译:《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在直接影响和改变各有关国家的对华政策方面,包括斯诺在内的西方记者很难说起了多少直接的作用。但是坚冰毕竟已经打破,大门终于敞开,中国共产党人终于由此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长征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文化,一般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大体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文学、艺术以及组织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在长征时期,长征文化突出成就表现在组织制度方面,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的洗礼而走向成熟了。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长征文化是党和红军历经长征的残酷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孕育和催生特殊文化的沃土,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涉及多种学科和思想形态;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凝炼和升华。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长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革命理想和信念而谱写的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长征的实践蕴涵了伟大的精神和深邃的文化,追寻长征精神,整合并挖掘长征文化,对我们今天坚持科学发展观,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复杂震荡的经济形势,迎难而上,开拓创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 长征文化的形成背景
长征文化是长征这一伟大实践的产物,是党和红军在克服困难、彰显精神、创立功业、争取胜利的过程中逐步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长征的残酷斗争现实,承载着党和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英雄典范和业绩,凝聚着党和红军的信念理想、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所追求的是代表时代进步的革命理想,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懈地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反对封建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新文学和白话文。北伐战争期间,党向中国军队中灌输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以新文化新思想改造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本来是一次为保存革命力量迫不得已的战略大转移,但同时,长征的实践又是孕育和催生特殊文化的沃土,为党和红军熔炼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创造了条件。长征初期军事上的空前惨败,破除了党内教
条主义迷信,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活跃思想、发挥创造力的民主局面。遵义会议重新落实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从而活跃了党内的思想,提高了党的集体创造能力。长征中红军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要凭借物质条件战胜敌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赢得最终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主要靠精神力量的发挥,必须立足于理论创新和精神文化打造才能从根本上弥补物质条件上的不足。这不仅包括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文化宣传品和文学艺术品,而且包括文化宣传的战略、计划、手段等,更包括党和红军对敌斗争、争取长征胜利的总的思想原则、战略方针、斗争策略等。面对险恶的形势,必须要有非常之举,必须解放思想、集思广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寻求最佳的战略策略。
二 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
长征的艰苦实践所熔炼出来的文化不是单一线状的,而是纵横交织的立体式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文学、军事学、伦理学乃至生命科学方面的思想形态。由于长征中特定的战争环境——在敌人前堵后追左右夹击的险恶情况下,党的理论思考成果来不及整理和系统化,许多思想文化精华散见于党的各种宣言、决议、报告、命令、言论、标语之中。有的通过具有典范意义的实践活动折射出来。如遵义会议,作为我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首次重大会议,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反映了党把握中国历史和革命规律的方法论;遵义会议决议,创造性地阐述了大量的军事原则,不逊于任何军事学著作;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中,朱德“天下红军是一家”、徐向前“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等名言名句在军中广为流传,堪称革命道德规范的经典表述,富有长征的文化特色。正是有了这些成果,长征结束后半年多时间,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纲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就相继诞生。这些都是红军长征实践所孕育出来的文化成果。而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吃革根啃树皮的生存方式却开创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奇迹,提供了人类特殊生存状态的实证。
长征文化还表现在文学和艺术上。长征中产生了一批反映长征历程、充满激情、极具战斗性的文学艺术精品。其中,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如《七律·长征》属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将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豪情以写实的手法用凝练的诗句予以艺术展现,成为歌颂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的绝唱;《沁园春·雪》借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抒发经过长征考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握中国命运的决心和气魄,诗句豪壮,气度非凡,亦为诗巾绝品。此外,还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大众文学和艺术作品,包括歌咏、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并贯串了长征整个过程。比如广泛传唱的《十送红军》,那种对红军充满亲情、对革命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憧憬的的哀婉与缠绵吟颂,打动着我们几代人的思想情感。“红军鼓动家”彭加伦就曾有过这样的评述:“红军中没有职业的诗人,也没有固定的歌手。我们的诗人和歌手是全体指战员。我们的事业是一首万古流芳、无限壮丽的伟大史诗,我们的人,也是一群充满诗意的无敌的英雄。红军就是一个诗的集体,歌的阵营。”作家魏巍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地球上的红飘带》中,对长征途巾红军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予了详尽的描写。
长征的伟大实践是长征文化孕育的摇篮,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红军长征所经之处留下的革命遗迹也被冠之以“红军”之名,如朱德、周恩来指挥抢渡湘江的广西兴安县界首镇三官堂被人们称之为“红军堂”,在龙胜县平等乡龙坪侗族村寨保护下来的大鼓楼被称之为“红军楼
三 长征文化的重要启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
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四 长征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我们不能一昧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精神被长征凝炼在于一炉:百折不饶,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团结奋进,无私奉献……这些最美好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在长征中闪现。它是中华民族的意志与品格,是中华民族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为人民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结合今天的改革与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每一项改革得以惠及民众。
艰苦奋斗是长征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最有感染力的内在品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
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敌人的包围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革命乐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多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多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尤其是面对当前波及全球影响久远的金融危机,我们不仅要有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还要有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争取主动,开创经济稳健复苏的新局面。
长征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把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应用于各项实际工作,同时作为我国公民开展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我们也要更好地学习和深刻领会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前国际上的后经济危机种种影响,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氛围。
继承长征精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三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的成果,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感悟“长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 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的通知,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 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足以普遍原 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不断总结 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建 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新民 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 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 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 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他明确指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 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有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 更广大的道路”(注: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629 页。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前提,特 别强调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以后,大力发展经济事业、充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毛 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和经济结构作了深入分析,比较充分地肯定了新民主主义 阶段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进一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任务、意义和条件,更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历史必然的重要性。此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形成。1947 年至建国前夕,毛
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进行 了补充和发展。1947 年 12 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从新的角度概括了新 中国的经济结构,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并不危险的重要观 点,并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在 1949 年 3 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 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 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命题。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 论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嬗变建国后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已全面实施,这时,毛泽东更多的是思考和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逐渐 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嬗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期限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经济发展仍十分落后,此状况非短 时间内所能改变,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物质文化基础也非短时间内所能建立,这就从根本上 要求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真正适合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要求的国家制度”(注: 《毛泽东 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957 页。)不仅要存在,而且要存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随着建国后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1952 在 年 9 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 年到 15 年时间基本完成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 10 年或者 15 年以后才开始过渡。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
的判断,改变了已为全党所接受并写入《共同纲领》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首先不再认为 在民主革命成功后与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前应有一个努力发展经济的相对稳定时期: 其次是 由 10 年到 15 年以后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线进攻的突变,改变为从现在起 就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因素一年年增加,争取在 10 年到 15 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完成这一过渡的渐变过程。但事实上,仅用 3 年时间就已完成了过渡。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心任务的变化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即发展生产力,完成 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阶段完成的工业经、商品化、社会化,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 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毛泽东是十分明确的。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明确指出: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外国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 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 版社 1967 年版,1372 页。第)并规定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总之,在建立了人民政权和解决土地问题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注: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1319 页。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处理经济关)系问题时,毛泽东却开始偏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 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提出,毛泽东则倾注全部精力搞“三改造”,而对“一化”却弃置不顾,为了急于消灭非 社会主义经济,只注重向社会主义这一必然趋势的迅速发展,而忽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 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作用的变化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组 成部分。毛泽东在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中,从中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 的基本国情出发,把“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和“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 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作为 “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 基本出发点”(注: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1320 页。,强调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国初,毛泽东得出“我们的资本主义不是太多,而 是太少了”的结论。即使在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初,毛泽东也并非要把资本主义从 根本上绝灭。但在国民经济恢复后,毛泽东对国内矛盾进行思考时却认为:在打倒地主阶级 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 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从而改变了原先认为的 “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 政权下是无害而有益的”看法,出现了从比较充分肯定广泛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变为视资本 主义有害、否定利用资本主义的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56 年底我国完成了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改造,在大陆上急促地消灭了资本主义。理论嬗变的原因分析首先,建国后国营 经济比重和作用的不断增长和远景规划引起的变化,使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期限的认识 发生了波动。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家运用政权的威力没收官僚资本,并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其次,是实际工作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感想
有人说,中国人民过去被政治绑架着,现在被金钱绑架着。“现在被金钱绑架着”的说法虽不够确切,但今日中国人被金钱诱惑或困惑,实为确确实实。
有一则公益宣传标语牌这样写到:“经不住今天的诱惑,得不到明天的幸福。”此内容虽经不起逻辑推敲,但它道出了一个实情:当今中国时时、事事、处处充满着诱惑。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如今的中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当今太多人被金钱所诱惑或困惑,导致那些人道德和良心的缺失,所以这几年来地沟油、三聚氰胺、豆腐渣工程、腐败等问题的屡屡出现。是面对诱惑而倒下,还是迈过这道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
今日之中国,诱惑与绑架之间存有一步质的距离,它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质量、生存生态优劣的试金石。我相信在坚定不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一定能经得住今天的诱惑,让诱惑与绑架之间存有的一步质的距离,永远成为距离。就这次学习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文化建设不断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强调建设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等等。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二、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与先进文化密不可分。江泽民多次讲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早在1991 年10 月,他在浙江考察时就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
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也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续与协调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一旦被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反作用。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同时要看到,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经济的发展、对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三、文化建设的成果
在去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过去五年和十年的工作做了基本总结,其中,他就文化建设方面的总结是: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事实确实如此。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以教育为例,我们都知道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不再收取中小学学生的学费,这样一来,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教育。到2009年底,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其中男女儿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36%和99.44%,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对于高校的教育问题,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帮助那些因为家境贫寒而无力负担学费的学生解决了学费这一重大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
四、对此大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1、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要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要勇敢的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责任。
2、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3、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
总的来看,当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只是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存在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但是我相信,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每个人用行为去感染别人,总有一天这些不协调的现象都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