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病区质量控制小组(质控组)对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
病区质量控制小组(质控组)对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质控组)对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40例相关治疗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小于20min者16例(8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间;另外,观察组患者在置管成功所需的穿刺次数和并发症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统计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区质量控制小组(质控组)对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质控组,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
PICC置管在临床上主要是指对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的穿刺插管,其操作比较复杂,置管过程中的穿刺次数和出血量等众多因素都会对置管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1],因此,在置管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置管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回顾性总结40例相关资料,旨在探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对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质量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置管患者共计40例,其中包括男性24例和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42岁-75岁,平均年龄为(57.3±14.8)岁,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前进行护理的20例设为对照组,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后进行护理的20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平均年龄、化疗方案和生活质量评分等)经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肿瘤患者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前后的插管护理质量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首先成立病区质量控制小组:通过考核方法选拔出三名具有较强责任心、护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护士组成质控组,主要工作内容是日常护理和病区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维护、宣教和质量控制。具体方法:一是规范制度,尤其是对导管的维护制度要严格加以规范,制定维护检测列表,内容包括患者信息、导管的型号和品牌等、维护记录以及拔管的时间和原因等。二是规范宣教制度,质控小组成员应该对每个进行置管的患者从入院开始就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置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应对措施,对患者的日常饮食和注意事项进行指导,与存在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的患者积极沟通,做好心理护理。
1.3统计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所需的穿刺次数、拔管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等,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以此评价病区质量控制小组(质控组)对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质量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独立样本间分类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卡方值检验,以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2结果
观察组肿瘤患者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的护理下,PICC置管护理质量获得明显提高(P<0.05),主要比较结果如下表1:
表1:两组患者PICC置管护理质量结果比较表
项目
观察组 16 4 12 8
对照组 12 8 7 10 3
8.65
<0.05
χ2值 9.22
P <0.05 置管操作时<20min 间 >20min 置管成功所1次成功 需的穿刺次2次成功 数 3次及以上0 成功
拔管情况 计划拔管 17 16 4
1.27 >0.05 非计划拔3 管
并发症 静脉炎 血栓 导管堵塞 炎性反应
3讨论 3 2 4 1 1 1
4.38 <0.05 本组研究对象均为肿瘤患者,经过反复的化疗治疗后,其机体的免疫力和外周血管情况均处于较差的状态,这大大增加了picc置管的困难,也提升了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自2012年成立病区质量控制小组以来,对肿瘤患者的picc置管护理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与2012年以前未实行质量控制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所需的穿刺次数和并发症情况等均获得比较明显的提升。
质控小组通过制定严格的导管维护制度,能够保证肿瘤患者有一份完整可查的置管监测I了,方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法,通过循环反复的评价达到逐步改进的目的。规范的制定完善的宣教制度的原因是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不但与护士的维护有关,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依从性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宣教,可以使患者在置管治疗过程中更密切的配合医护人员,提高治疗成功率[2-3]。参考文献
[1]金晓燕,尚少梅,刘洋等.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相关知识及态度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48.[2]张艺,王翊,姜秀文等.1101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前评估与预防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140.[3]任文芳,曾凤霞,郭云等.以问题为中心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PICC置管术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2):39.
第二篇:质控小组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质控小组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手术室是医院的核心科室,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病员的生命安全,它既是衡量外科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医院整体医疗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手术室里应该有严密的护理管理知识,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无菌技术管理,才能高标准地完成日益复杂的手术任务。如何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成为护理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种类多且繁杂,护理人员又短缺,因此护士长工作繁忙,既要参加手术又要管理全科工作,难免有忽视的方面。现今对手术室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有原先的护士长一人统一抓管理转变为现在的质控小组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对各级护理人员实现了全面考核,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做法
1.1 成立质控小组
组建五个质控小组,即:消毒隔离组、急救药品急救器材组、术中护理记录单书写组、护理安全组、护理质量管理组。由主管护师和高年资护师4~6 名组成,护士长对整个手术室的质控管理总负责,质控小组对本组的质量控制管理负责,形成一个质控管理网络,实现由护士长、质控小组的二级管理。
1.2 明确各小组管理检查内容
1.2.1 消毒隔离组
考核各消毒包内外有无化学指示带或卡,标记是否醒目,有无过期,包布应清洁无污渍、包扎符合要求。消毒包存放柜应干净、干燥,消毒包和未消毒包分室放置。无菌包开启后是否注明开启时间。消毒罐是否每周消毒两次、各类物品是否按其性质消毒灭菌。各类消毒液浓度是否符合要求,定期检测,定期更换。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符合要求。特殊感染手术后消毒处理符合要求。手术床上的床单应一用一更换,床单元整齐。术后手术间及时打扫整理,无污渍。地面用消毒液每天拖一次,拖把分开使用,标记醒目,定点放置。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无菌切口感染率<0.5﹪有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空气、物品、手、内镜培养1 次/月。严格执行一人一管一用一灭菌制度。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毁形、处理符合要求。垃圾分类放置。
1.2.2 急救药品急救器材组
抢救药品、器材是否做到六定。各种急救器材保养妥善,配备齐全,性能良好。根据规范化科室建设要求备有急救包,符合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都应熟悉各种抢救器材的性能及操作方法。药品无过期、沉淀、变质,不同剂量、剂型混放时应有醒目标记。备用吸引器干燥存放,性能良好,非一次性使用管道定期周消。使用中的吸引器储液瓶及时倾倒消毒。湿化瓶周期消毒到位,使用中的湿化瓶每日消毒、更换湿化液。中心吸引器性能完好,每次手术前巡回护士能认真检查。
1.2.3 术中护理记录单书写组
楣栏齐全,字迹清晰、整齐,记录及时、准确、完整、各项记录无遗漏。术中增添纱布、缝针、刀片、器械及时记录。使用植入性材料要在备注栏内详细注明名称、厂家、规格、数目,并贴好条形码。签名规范、修改规范。
1.2.4 护理安全组
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士知晓率100﹪术前、术后护送交接到位,腕带信息核对到位。对儿童、老年、昏迷、躁动、心理障碍患者保护措施到位,不发生坠床、烫伤、烧伤、压伤。三查七对执行到位,每月召开缺陷分析会,定期进行安全教育,不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各种器材账物相符,定期清点。有常规器械包数目本,包内物品种类、数目与账本相符。护士熟悉常规器械包种类和数目。专科器材分别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清点,定期保养。急救器材齐全,性能良好。植入性材料使用填写登记表,贴好条形码。有气体安全管理制度、标本送检管理制度,并执行到位。各项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完好。
1.2.5 护理质量管理组
在安全管理、消毒隔离、业务培训、服务规范、器械管理这五个方面去考核。安全管理考核内容:①规章制度齐全,核心作用制度护士知晓率100﹪。②术前、术后护送交接到位。③术中三查七对执行到位。④标本送检管理按制度执行。⑤术中无难免并发症。⑥气体源管理按制度执行。
⑦手术记录单书写符合要求。⑧每月有缺陷分析记录,定期有安全教育。消毒隔离考核内容:①无菌包管理符合要求。②执行无菌操作规范。③空气、物品、手、内镜培养1 次/月。④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按规范执行。⑤特殊感染手术后预消毒到位。⑥垃圾分类明确规范。业务培训考核内容:①有各级人员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位。②有三基三严培训考核计划,并落实到位。③有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位。④有实习同学带教计划,并落实到位。⑤专科操作合格率100﹪(合格分≥90)。服务规范考核内容:①在岗在位,不闲聊。②急诊手术接通知单后15 分钟准备就绪。③择期手术访视率≥95%。④术中沟通到位率≥98%。⑤术后病人满意率≥90%。器械管理考核内容:①有常规器械包数目本,包内物品品种、数目与账本相符。②护士熟悉常规器械包种类与数目。③器械敷料专人管理,定期保养、无积灰。④器械应急完好,责任到人。⑤植入性材料严格把关,有章可循。⑥仪器设备专人保管,使用后登记。1.3 实施
首先护士长在全科中选拔优秀的手术室护理人员,她们即要有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及洞察分析能力,能敢于指正,不徇私舞弊。然后护士长对选拔出来的全体质控小组成员进行质量管理及质控理念的培训,明确标准,掌握方法,质控小组每月按质控标准对自己负责的质控小组的护理质量全面考核,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每月底再由护士长汇总组织召开全科的护理质量分析会,各小组汇报考核结果,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和整改措施,护士长对各小组工作进行评价,让全体护理人员都知道本月发生的事件,从而吸取教训,提醒今后的工作。质控小组在下月进行质控时不仅要对本月进行质控,而且要对上月发生的问题进行追踪质控,并在月底分析会上总结指出且应在指控本上有所体现。对管理好和工作好的小组和同志给予表扬鼓励,但对连续发生的差错要追踪责任人,并与奖金和年初的聘任挂钩。对差错易发生环节应集全体人员智慧,积极讨论和分析,举一反三,指出有效的防范和整改措施,及时修正考核标准,确保质量控制管理的持续改进。结果
实施了这一质控模式,大大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特别是服务态度,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护理带教,沟通技巧,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自身修养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如手术室无菌包合格率达100%,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小于0.05%,空气、医务人员手、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在各种检查中全部合格,巩固了护士的基础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提高了技术操作水平,特别是专科配合的熟练程度大为提高,得到了手术医生的一致好评,手术间布置规范统一,杜绝了过去物品用后随意放置使用时找不到却无法确定责任人的现象,降低了质控管理难度,提高了管理效率,使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得到了管理,更有效地防范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了护理安全。体会
3.1 实施质量控制,提高了护理质量
科室每位护士都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提高了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及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质控小组每月的检查,将存在的问题作详细记录,使其他护士及时了解自己在护理质量方面存在的缺点与不足,然后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会采取更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就会使护理工作时刻处于一个受控的状态。不断完善各项质控管理措施,使每位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各项规范要求养成了护士良好的工作习惯,会使护士严格按照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完成护理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质量,最后使得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不断的完善加强,是护理工作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3.2 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参与意识
护士在参与管理后,发挥了她们在质控中的骨干作用,也促进了她们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同时请她们负责培养帮助年轻护士提高业务水平,进行传帮带,能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加强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及协作精神,促进了护护关系。同时也减轻了护士长部分繁重事务。通过实施用护士参与管理质量控制的方法,激发了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了护士的成就感,有利于护士的成长与提高,改变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增加了管理透明度,将质量的重点放在查找护理缺陷,分析原因和质量持续改进上,从而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3.3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科室质控组在实施质量控制过程中,注重质量的自我控制,保证了各项制度及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在工作中将病人的满意度来衡量护士工作的标准,能使护士加强责任心,时刻将病人是否得到最佳护理作为工作指标,工作中主动与病人沟通,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而使病人的满意度提高。
第三篇: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评价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实施优质护理岗位管理,建立护理岗位管理绩效考评方案,改善护士薪酬分配。比较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及患者、护士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下降(83.82%vs77.94%),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改善了护士薪酬待遇,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薪酬;护理质量
目前由于社会上的偏见、医院对护理岗位的不重视、护士待遇低、缺乏职业成就感等因素,使年轻护士不安心护理工作,也是护士留职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1]。医疗服务离不开护士的参与,护理质量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声誉。为提高护理质量,本院于2014年6~12月在护士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有在岗护士398人,选取其中136名护士参与本次研究调查。136人来自医院各个职能科室,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1~43岁,平均(34.22±3.17)岁。本院于2014年6~12月在护士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136名护士在实施护理管理前后的满意度。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改变分配的管理模式 医院成立绩效改革委员会.根据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及等级医院评审的相关要求[2],将护士系列绩效薪酬交由护理部统一分配。护理部根据各科室和护理岗位的工作量、技术难度、工作风险等进行分级分类,结合护理质量、效率、成本等指标确定各护理单元的绩效总额。
1.2.2护理单元二级绩效分配 各科室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护理服务质量评定个人绩效薪酬。护理单元二级绩效=60%护理单元岗位+40%护理单元绩效。后者又通过护理质量指标、效率指标和成本效益指标三个子科目加以考核。①护理单元质量指标:在医院绩效考评中引用平衡记分卡,增加医院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3]。在护理绩效考评中引入平衡记分卡,内容包括关注患者、服务流程、学习成长和财务管理4个维度,考评满分为100分,各个维度所占分值为分别为25分,50分,15分和10分。②护理单元效率指标:包括患者住院数、分级护理项目、患者出院时间、住院天数、实际占床日等。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考评项目和分值。③护理单元成本效益指标:在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成本率增减数进行绩效分配。
1.2.3三级分配 护士个人的绩效分配指标包括年资、岗位和班次,分别为20%、50%和30%。
1.3护理质量评估 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后,每月由护理部牵头、各科室护士长协助、同科室医生及患者进行护理质量综合评分,各指标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并将评估结果与护士工资、绩效、晋升、选送上级医院进修相结合,以调动护士积极性。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降低,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P<0.05),见表2。
3讨论
3.1开展优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护士满意度调查结果反应了护士对自己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的满意度。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为保证医院护理服务的需要,医院聘用了大量的编制外护理人员[4]。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实施护理岗位管理绩效考评与分配方法后,提高了全体护士的工作热情,既提高了编制内护士的待遇,又保证了聘用制护士享有同等薪酬,让聘用制护士得到了安全感和保障感。聘用制护理人员的加入,补充了各科室护理人力的不足,使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明显减轻[5]。护理人员通过考核评估脱颖而出,得到晋升、专科护理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个人发展、薪酬提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下降(83.82% vs 77.94%),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表明优质护理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
3.2开展优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岗位管理绩效考评与分配方法体现了护士的劳动价值和专业价值[6],提升了临床一线岗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护士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护理质量必然提高,受益最大的是患者,因而患者满意度相应提高。本研究中,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由此可知,实施优质护理管理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有利于医院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蓉,刘继终,况文霞,等.护士组织公平感对职业承诺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60-461.[2]马晓伟.夯实基础履行责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3):5-8.[3]孙爱红,姚雅红.我院护理人员绩效薪酬改革的做法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14-143.[4] Kuo HT,Lin KC,Li IC.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job satis faction on turnover intention for long-term care nurses in Taiwan[J].J Nurs Manag,2014,22(2):225-233.[5]王琳,陶红,刘晓虹.护士留职意愿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9-22.[6]郭燕红,于晓初,王圣友.112所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1-4.编辑/张燕
第四篇:急诊诊疗流程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提高的效果观察
急诊诊疗流程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提高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急诊诊疗流程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00例患者及50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不实行急诊诊疗流程管理;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00例患者及50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取优化的急诊诊疗流程。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大于90分的人数占72.50%,护理满意度为93.00%,均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急诊室各个环节的等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护理人员培训后急救理论知识、技术及流程操作评分较常规管理后明显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诊疗流程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具有显著的提高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字]急诊诊疗流程;急诊;护理管理治疗;提高效果
因急诊室患者病情种类较多,且复杂,意外事故的出现率较高及患者人数较多,这些因素均易导致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故对急诊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治疗可减少病人的死亡率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对提高急诊室护理质量的报道较多,近来发现的急诊诊疗流程管理对急诊室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管理后,患者的抢救更为及时,死亡率低。本研究针对急诊室护理人员采取急诊诊疗流程,取得的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00例患者及50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00患者及50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男105例,女95例,年龄在13~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2.3)岁。对照组患者男110例,女90例,年龄在12~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3±2.4)岁。45例护理人员中男5例,女40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4±2.3)岁。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未采取急诊诊疗流程管理,观察组护理人员进行急诊诊疗流程培训,培训的具体方法如下:包括急诊室病室的优化和重组、急诊护理培训、急诊护理流程培训、护理人员互评制度等。将分散于各个科室的急诊设备和检查工具集中于急诊室,便于急诊患者的病情诊断及检查,利用网络技术使医护人员共享诊疗结果,同时建立危重患者的急救通道。对急诊护理的培训包括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术及急诊流程的培训。护理人员可定期开会互相评价讨论护理工作。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护患纠纷发生率及病人护理满意度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后急诊室各个环节的等候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后的急救理论知识、技术及流程操作评分情况。根据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标准,标准以100分为满分。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1.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大于90分的人数明显对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也较对照组好,且观察组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 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护理质量评分
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70分
对照组 观察组 200 200 70(35.00)20(10.00)
70~90分 40(20.00)35(17.50)
>90分
90(45.00)66(33.00)128(64.00)145(72.50)12(6.00)186(93.00)
病人满意度
22.2 两组患者急诊室各个环节的等候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缴费时间、药房取药时间及输液登记时间等各个环节的等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急诊室各个环节的等候时间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例数 200 200
缴费(min)8.38±2.55 6.24±2.18
药房取药(min)8.34±3.33
0
输液登记(min)13.11±3.21 3.47±2.04 2.3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后的护理质量比较情况
观察组护理人员培训后急救理论知识、技术及流程操作评分较常规管理后明显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 3 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后的护理质量比较(分)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3.讨论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院管理制度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以往的管理流程较为落后,已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近年来,医院管理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急诊科的护理质量管理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急诊室是医院内面对突发事件较多的产所,主要担负着抢救患者生命的重担。由于收治的患者大多数是急、危、重的患者,故急诊室护士的要求也较为严格,护理人员必须具全面的护理知识及急救技能。为使患者抢救工作更好的实施,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急诊诊疗流程在急诊科护理管理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这种流程化管理在急诊科服务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好的改革和优化,不仅能对急诊室资料进行系统的重组和优化,大大缩短患者就诊的时间,同时对床位进行动态管理,提高了床位的利用率,尽量避免出现床位紧张的问题。此外,对于病情较为危急的患者可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急诊诊疗流程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也较为合理,使急诊室的护理工作有序的进行,并能满意急诊室高峰期的护理要求,避免出现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本研究针对急诊室的护理人员展开了急诊诊疗流程的培训,包括对护理人员理论及操作的培训、急诊护理流程的培训外,还建立了护理人员互评的制度,注重护士理论与急救技术的培训,提高护士面对紧急患者及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同时注重培养护士观察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避免急救过程中意外的发生。对急诊护理流程的管理可使护士与其余部门的联系更为方便,避免耽误过多的时间而延误患者的病情。从表1中显示的结果可知,急诊诊疗流程管理后护理质量较常规管理明显提高,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有所提高,护患纠纷的发生明显减少。从表2可以看出,经急诊诊疗流程管理后,患者的急诊时间较常规管理明显缩短。从表3可已看出,护理人员经急诊诊疗流程培训后的急救理论知识、技术及流程操作评分较常规管理后的明显提高。综上所述,急诊诊疗流程管理不仅减少患者的急诊时间,还提高了护士的理论、操作技术能力,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参考文献
[1] 刘珊,何爱萍,汪琰彦.一站式服务对急诊科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2):957-958.护理人员 45 45
急救理论知识 75.3±3.5 95.2±5.8
急救技术 73.4±3.8 94.6±4.9
急救流程操作 72.1±4.2 94.7±5.0 [2] 杨秀红,李新萍,侯桂红.急诊诊疗流程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32):2979-2980.[3] 纪奕玲.急诊诊疗流程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6):109-110.[4] 席淑华.上海市急诊护士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41-343.[5] 陈晓芳.人性化护理管理方法初探[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3):234-235.
第五篇:持续质量改进对ICU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
持续质量改进对ICU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
作者:翁莉群,孔红武
时间:2007-11-22 12:53:00
【关键词】 ICU护理风险管理; 质量改进; 效果评价
ICU集中收治各类重症病人,抢救机会多,急救仪器复杂,护理人员操作多,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在目前ICU存在严重护理人力不足及护士缺少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情况下,同时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风险管理在医疗、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科在遵循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基础上,实施ICU风险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方法
1.1 确认和识别ICU常见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问题: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管理识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燃,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通过不断培训,让护士了解自己在目前工作中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时常在其出现前警钟长鸣,降低风险的发生[1]。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科内业务培训滞后;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低;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仪器保养维修不善;抢救药物不熟悉;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仔细;各种管道处置不合理;新药的不断出现;危重病人转运存在风险;抢救物资设施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1.2 针对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1.2.1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如: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等等。同时规范各种操作流程。例如:在以前科内遇到抢救病人,大家一哄而上,显得杂乱无序,同时延误病人抢救时机。针对这种状况,护士长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制定抢救定位流程,现在通过对抢救定位的培训,人人皆能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 组织各级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制度、责任心教育、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科内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外出学习报告制度。凡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均要组织讲课和示范,每月组织考核,与奖惩挂钩。
1.2.3 作为管理者要组织科内护理人员一起讨论和调查分析,确认存在问题,做到全员参与,集体制定相应措施。人人明确本月或本季度科内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如何执行。
1.2.4 提高管理者本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素质,管理者本身要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通过继续教育和自学相结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1.2.5 管理者要有预警计划,在人力安排和医护协同服务等方面协调管理。发生缺陷及时查找原因,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2]。
1.2.6 采取走动式管理,对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差的护士、新护士、实习护士等到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快速制定简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下级护士对科内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实执行情况。同时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了解各危重病人的病情,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我们曾经遇到给一位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翻身和肺部物理治疗时,气管套管突然滑出,造成病人窒息,经抢救挽回生命。事实上在操作前评估到窦道未形成的病人,护士长经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提出防范措施,同时与医生沟通,引起大家重视。与此同时,护士长利用场景训练,培养年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1.2.7 充分借鉴他科科学管理的经验,对每季度护理部各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科内自查的问题,进行归纳终结,查漏补缺,制定防范措施。如在以前护士使用心电监护仪时,经常会出现病人电极片长时间不换、使用血管活性药时自动测量血压袖带与氧饱和度放在同一肢体测量,影响数值准确性等等。现在通过培训后人人明确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注意事项。
1.2.8 重视家属探视机会,利用此时间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由于ICU病人病情重、变化多、各种侵袭性操作频繁,有时病情需要须用约束带固定。家属会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往往会提出异议,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与配合。
1.2.9 着重抓好低年资护士的业务培训,指定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低年资护士值夜班后,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实行弹性排班制。
1.2.10 成立六个质控小组,如:仪器检查维护小组、药物检查登记小组、院感控制小组、管理小组、病历检查小组、业务培训、带教小组。制定各小组职责及建立检查登记制度,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各小组工作落实情况。
效果评价
我科自对ICU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以来,取得病员和护士互利的效果。各级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责任心加强了,病情观察到位了,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也下降了;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均能事先告知家属或病人该操作的危险性,并记录在病历上;医疗收费投诉率为零;在岗的护理人员对ICU仪器操作和检测熟练;交接班制度落实到位。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医疗风险,无处不在”的特点,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和防范医疗风险,尽早尽快预见、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努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从根本上堵塞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渠道,健全管理机制。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全体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下,完成对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和护士安全。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明确ICU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参照医疗护理流程和规范进行检查,不断改进和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12.[2] 夏纯,邓瑛瑛,王晓艳.临床科室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