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企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
附件1 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企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对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当前,我省饮用水安全形势严竣。相当部分集中式供水供水设施不齐,检验设备不足,管理水平低,出厂水水质合格低,管网水和二次供水二次污染严重等,供水安全问题非常严重,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进一步加强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特制订《广东省集中式供水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指南》。本指南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等规定制定,拟从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水源水防护、供水设备设施日常管理、检验措施等环节进行量化分级,把问题较多的供水单位作为监督重点,提高卫生监督效率,有效保障饮用水安全卫生。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一、目标
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科学监督管理,提高饮用水卫生监督水平和效能;提高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法制及安全卫生意识,促进供水单位水质质量管理水平,提高饮用水卫生的整体水平。
二、原则
(一)全程监督与动态监督相结合原则。将卫生许可审查 与经常性卫生监督有机结合,共同决定风险级别、食品卫生经营信誉度级别及监督频率。信誉度分组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单位经营管理行为决定其信誉级别及监督频率。
(二)量化评价,分级管理的原则。从供水单位的水源水防护、供水设备设施、日常管理、检验措施等环节进行量化评价,据此对供水单位进行风险分级和信誉度分级,确定监督类别和频度。
(三)公开透明的原则。卫生监督信誉等级将通过卫生许可证年审印花、卫生监督信息网站及媒体等途径向社会公示,使公众能清楚自己饮用的自来水的卫生状态。公开透明制度有利于社会监督,形成一个互相推动的新局面。
(四)卫生安全的原则。各环节的量化评价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进行与饮用水卫生安全密切相关,其它非卫生方面不在考虑之列。
三、工作步骤
实施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企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对取得卫生许可的集中式供水企业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量化评分,根据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结果对其进行风险性分级和卫生等级分级,并确定次年卫生监督的频率。
(一)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 规范》的要求,进行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量化评价。卫生许可审查的量化评价是对卫生管理、布局、水源选择与卫生防护、水质检验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利用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见附表2-1)进行现场审查,凡不符合发放卫生许可证条件的,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一律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符合发证条件的应分别做出良好、一般的审查结论,并在发放卫生许可证的一年内,进行常规的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量化评价除对卫生许可审查项目仍需进行量化评分外,还要对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从业人员实际卫生状况、供水过程卫生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利用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见附表2-2)进行现场审查,做出良好、一般或差的审查结论。属合理缺少的项目应进行标化,计算标准分。
1、发放卫生许可证的标准。
(1)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表中所有关键项目均符合基本要求;(2)得分不低于总分的60%。
2、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
卫生监督员实施卫生监督的规范及程序按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进行。对于企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行为,应依据有关规定,按《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进行处罚,同时要按照附表2-2中的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进行评分,做出审 查结论。
3、审查结论的判定依据。
根据卫生许可审查量化得分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得分,分别做出良好、一般、差的审查结论:
(1)得分为总分的85% 以上者,评为良好;(2)得分为总分的60-85%者,评为一般;(3)得分低于总分的60%者,评为差。
(二)卫生等级评定及监督频率
根据对卫生许可审查和一年内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结论的平均情况综合评价(具体分级标准,详见表1),确定卫生信誉度等级,新领取卫生许可证的一年内不评级,按常规监督进行。卫生等级分A、B、C、D四个等级,并按下列标准确定:
1、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结论均良好的,为低风险,评为A级,进行简化监督;
2、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有一个良好,另一个一般的,为中风险,评为B级,进行常规监督;
3、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均一般的,为高风险,评为C级,强化监督;
4、对不符合《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有关的要求,卫生许可审查结论为差,经常性卫生监督为差的,评为D级,不予许可或次年不予验证。并报当地 政府,对其进行限期改进,其负责人和卫生管理员应重新参加岗位的卫生知识培训。
表1 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表
食品卫生 卫生许可 经常性卫生监督 风险性分级 监督类别 分级 审查结论 审查结论(频率:次∕年)A 良好 良好 低度 简化(2)B 良好 一般 中度 常规(4)一般 良好
C 一般 一般 高度 强化(6)D 良好或一般 差 极高 不予年审 停业整顿
差--极高 不予许可
注:
1、得分为总分85% 以上者评为良好,60-85% 者评为一般,60% 以下者评为差。
2、经常性卫生监督频率不包括调查处理举报、投诉等卫生行政执法及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次数。
四、日常管理
(一)供水单位在一个年审周期内出现下列情况,无违反关键项目,违反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责令改正,如企业能在限期内整改并达到原审查结论的,可保持其等级:
1、一次经常性卫生监督达不到原审查结论;
2、受到一次卫生不良投诉经查属实;
3、生活饮用水末梢水余氯、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浑浊度等指标卫生监测结果不合格;
4、发生水源水污染事件,经查属局部偶然因素造成的个别现象;
(二)供水单位在一个年审周期内出现下列情况,A、B级在原有级别基础上降低一个等级,被降级的企业要限期改进,其负责人及卫生管理人员应重新参加岗位卫生知识培训;未能在限期内改正,或相关人员培训不合格的,按量化评价结论予 以定级处理;对供水单位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
1、两次经常性卫生监督达不到原审查结论或违反关键项目之一;
2、受到两次卫生不良投诉经查属实;
3、连续两次生活饮用水末梢水余氯、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浑浊度等指标卫生监测结果不合格;
4、拒不按卫生监督意见整改存在问题,造成水质污染事故。
(三)在一个年审周期内的经常性卫生监督中一直保持良好记录,或卫生设施已明显改善、卫生许可条件已提高一个档次、无查实的不良投诉记录的企业可向卫生监督机构申请提高其卫生等级。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对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发放的管理和卫生许可后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要依据本指南要求,加强对关键控制环节的管理,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发证。已经发放卫生许可证的,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对达不到发证要求的,限期整改,经过整改仍然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查处。卫生许可证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均应采用危险性评估原则,考虑影响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可能性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对每一监督项目进行量化评价,从而确定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卫生信誉等级。卫生信誉度分级可根据经常性监督情况进行,在经常性监督过 程中发现违反关键监督项目的,应采取降低等级的办法;对于轻微的违规,如果生产经营者能够在限定时间内整改并达到卫生要求可保持其等级;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保持良好记录的单位也可以向卫生部门监督机构申请提高其等级。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供水单位法律、法规意识。各市应配合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供水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培训,使供水单位负责人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供水法规、规范,熟悉方案的具体内容,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实施,制定整改措施,完善各项卫生制度。,同时,上级卫生监督所加强对下级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卫生监督人员对法律,法规及方案的理解,使卫生监督员准确掌握现场监督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卫生监督管理水平,推动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开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市应向社会广为宣传,使供水单位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工作目标。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供水单位良好卫生信誉度的工作经验,使企业能从自身管理入手,增强企业的责任感,地供水单位的量化分级管理中发挥基、其主导作用。及时公布供水单位和卫生状态,让社会进行监督,形成一个相推动的新局面。
(四)办好试点、分步实施。和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选择部分供水单位开展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稳妥推进。对企业的考评过程,应严格按评分标准,采取市区 县初评,省组织复评方式进行。凡供水单位获得卫生信誉度良好的企业,由县(区)推荐,市卫生局初定,省卫生厅复核,发给卫生信誉A级匾牌,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二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
公共场所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相关的卫生标准、卫生规范,预防疾病,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为促进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加强自身管理,不断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水平,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卫生部在全国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下简称量化分级制度),建立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评价体系。
一、总体目标
提高公共场所经营者的自身管理水平,强化其作为公共场所卫生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增强卫生监督信息透明度;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整体水平,减少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的发生,保护公众身体健康。
二、适用范围
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制度适用于已获得卫生许可证的公共场所的日常卫生监督检查。
三、实施原则
(一)量化评价。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公共场所评价项目进行量化,并应用风险性分析理论,按风险度高低分为关键项目和非关键项目。通过监督量化评价评定公共场所卫生信誉等级,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其卫生状况。
(二)属地管理。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并指导本行政区域的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工作。公共场所的量化评分和卫生信誉度等级评定原则上由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和实施日常监督机构负责。
(三)动态监管。
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应根据每次日常监督量化评价的结果确定。监督频
次随量化评价结果做相应调整,以合理分配监督资源。
(四)公开透明。
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应向社会公示,并使用统一标识。增强消费者公共场所卫生意识,使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消费选择,便于社会监督。
四、实施方法
(一)确定量化评价内容。
在实施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中,量化评价内容和项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量化评价效果。本指南中《住宿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见附表1)、《游泳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见附表2)、《沐浴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见附表3)和《美容美发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见附表4)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类公共场所卫生规范要求制定的,对量化评价的主要内容、项目、分值、评价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
各省(区、市)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量化分级评分表,可调整本指南中确定的公共场所量化评价内容、项目,但对关键项目的调整不得低于本指南的要求。
(二)日常卫生监督量化评价。
对获得卫生许可证的公共场所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时,要使用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量化评价。根据量化评价结论确定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和卫生监督频次。
卫生监督员现场填写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后,可不再另行制作现场检查笔录,但对于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仍应严格按照相关执法程序进行。
(三)卫生信誉度等级的确定。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评价,按100分标化后,总得分在90分以上的,卫生状况为优秀,卫生信誉度为A级;总得分在70~89分的,卫生状况为良好,卫生信誉度为B级;总得分在60~69分的,卫生状况为一般,卫生信誉度为C级;总得分低于60分的,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处理。
公共场所内发生传染病疫情或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的,其卫生信誉度定为C级。
(四)卫生监督频次的确定。
公共场所日常监督频次参照其卫生信誉度等级确定。等级越高,监督频次应越低。下表规定了不同卫生信誉等级的最低监督频次,各地应根据实际,合理调整监督频次。
由于行政任务和处理投诉举报而需要进行监督时不受此频次限制。
五、公示卫生信誉度等级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确定了卫生信誉度等级的公共场所发放《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公示》的标识(见附表5),并张贴在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客观、准确地公布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信息。
六、效果评估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情况,逐步开展效果评估。根据效果评估的结果,及时完善和调整实施工作,确保实施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总体目标的实现。
附表:1.住宿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略)
2.游泳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略)
3.沐浴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略)
4.美容美发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略)
5.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公示标识(样式)(略)
第三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
食品卫生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及消费者三方面合作。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至关重要。因此,在食品卫生监督模式上,应尽可能调动和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卫生意识和守法的积极性,自觉争取达到食品卫生良好水平。《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是在总结国内外食品卫生监督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依据《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一、总体目标
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科学监督管理,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水平和效能;鼓励企业自律,加强对高风险、食品卫生信誉度低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提高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
二、原则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根据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情况将其分级,并确定相应的监督检查频率。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全程监督的原则。将卫生许可审查与经常性卫生监督有机结合,共同决定风险级别、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誉度级别及监督的频率,两者相互制约,密不可分。不能只重视卫生许可审查,忽略经常性卫生监督,反之亦然。两者缺一,都不能确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誉度分级。
(二)量化评价,分级管理的原则。无论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许可审查,还是经常性卫生监督,均应采用危险性评估原则,考虑影响食品卫生安全的可能性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对每一监督项目量化评价(设10分、5分、2分三个档次,不符合要求的,该项不得分),据此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分级和食品卫生信誉度分级,确定监督所采取的类别和频率。
(三)动态监督的原则。食品卫生信誉度分级不是固定不变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中除严重违反《食品卫生法》需吊销卫生许可证外,凡违反关键监督项目的,应采取降低等级的办法;对于轻微的违规,如果生产经营者能够在限定时间内整改并达到卫生要求,可保持其等级;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保持良好记录的单位也可向卫生监督机构申请提高其等级。
(四)公开透明的原则。消费者享有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状况的知情权。各地卫生部门应以各种方法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消费选择。公开透明制度有利于消费者进行社会监督,从而推动和加强食品卫生工作。
(五)卫生安全的原则。无论是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还是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均以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为依据,考虑与食品卫生安全有关的事项。其它诸如价格、服务水平等则不在考虑之列。
三、工作步骤
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对取得卫生许可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量化评分,根据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结果对其进行风险性分级和食品卫生信誉度分级,并确定次年食品卫生监督的频率。
(一)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
依据《食品卫生法》、《餐饮业卫生管理办法》和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规范(良好企业生产规范)的要求,进行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量化评价。卫生许可审查的量化评价是对食品卫生管理、布局、卫生设施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利用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见附件2-
1、2-
2、2-3)进行现场审查,凡不符合发放卫生许可证条件的,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一律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符合发证条件的应分别做出良好、一般的审查结论,并在发放卫生许可证的一年内,进行常规的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量化评价除对卫生许可审查项目仍需进行量化评分外,还要对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从业人员实际卫生状况、生产经营过程卫生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利用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见附件3-
1、3-
2、3-3)进行现场审查,做出良好、一般或差的审查结论。属合理缺少的项目应进行标化,计算标准分。
1、发放卫生许可证的标准。
(1)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表中所有关键项目均符合基本要求;(2)得分不低于总分的60%。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依据本省制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食品卫生许可条件或要求,但不得低于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表的要求,严把卫生许可关。
2、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卫生监督员实施卫生监督的规范及程序
仍按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进行。对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应依据《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按《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进行行政处罚,尚构不成吊销卫生许可证的,同时要按照附表中相应的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进行评分,做出审查结论。
3、审查结论的判定依据。根据卫生许可审查量化得分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得分,分别做出良好、一般、差的审查结论。
(1)得分为总分的85% 以上者,评为良好;(2)得分为总分的60-85%者,评为一般;(3)得分低于总分的60%者,评为差。
(二)食品卫生信誉度评级及监督频率。根据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许可审查和一年内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结论的平均情况综合评价(见表1),确定食品卫生信誉度等级,新领取卫生许可证的一年内不评级,按常规监督进行。食品卫生信誉度分A、B、C、D四个等级,并按下列标准确定:
1、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结论均良好的,为低风险,评为A级,进行简化监督;
2、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有一个良好,另一个一般的,为中风险,评为B级,进行常规监督;
3、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均一般的,为高风险,评为C级,强化监督;
4、卫生许可审查结论为差的或者卫生许可审查结论为良好/一般,但是经常性卫生监督为差的,评为D级,不予许可或次年不予验证;
违反关键监督项目之一的,A、B级在原有级别基础上降低一个等级。C级根据情况停业整顿或依法吊销卫生许可证。对于违反关键监督项目做出降级处理的生产经营单位要限期改进,其生产、质量负责人应重新参加岗位的卫生知识培训。
表1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表
食品卫生卫生许可经常性卫生风险性分级监督类别
信誉度分级
AB
审查结论良好良好一般
监督审查结论良好
一般良好
低度中度中度
简化监督常规监督
CD
一般良好或
差
一般高度极高
强化监督不予验证或
一般差
极高
停业整顿不予许可
注:得分为总分的85%以上者为良好,60-85%者为一般,60%以下者为差。
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一类:餐饮业、学校食堂、学生集体供餐单位、乳制品厂、肉制品厂、饮料厂(包括冷饮)、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等。
二类:企业事业单位集体食堂、咖啡厅、茶馆、酒吧、面包、饼干厂、糕点厂、罐头厂、酒厂、膨化食品厂、调味品厂、粮、油加工厂、蜜饯厂、饮用天然矿泉水厂(纯净水厂)、茶叶加工厂、豆制品厂、速冻食品厂等
对卫生部门已按照GMP和HACCP验证管理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进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表2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监督频率表
食品卫生监督类别一类二类
信誉度分级
ABC
五、有关名词解释:
关键监督项目(为表中带※的项目)表示对食品卫生有重大影响,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高的项目。
简化监督常规监督强化监督
2次/年6次/年10次/年
2次/年4次/年6次/年
第四篇:湖州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办法
湖州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切实推行我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评价体系,增加卫生监督信息透明度,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水平,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已获得卫生许可证并满一年的公共场所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适用于住宿场所、游泳场所、沐浴场所和美容美发场所。
第三条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本辖区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具体工作。
第四条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按照“谁发证,谁主管”的原则。发放卫生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评定,并负责B、C级单位标识发放;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A级单位的复核和标识发放,同时对辖区内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质量控制;市卫生局对各地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
第五条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使社会了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和监督;使经营单位自觉承担公共场所卫生安全责任,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六条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在经常性卫生监督过程中,要按照浙江省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下简称评分表)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并根据量化评价结论确定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和卫生监督频次。
卫生监督员现场填写评分表后,可不再另行制作现场检查笔录,但对于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仍应严格按照相关执法程序进行。
第七条 各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客观、准确地公布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信息。同时将全省统一的《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公示》标识置于公共场所醒目位置,使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消费选择,便于社会监督。
第八条 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信誉度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示范单位,B级为规范单位,C级为合格单位。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级别按下列标准判定如下:
(一)总得分在90分(标化后得分,下同)及以上的,卫生状况为优秀,卫生信誉度为A级;
(二)总得分在70~89分的,卫生状况为良好,卫生信誉度为B级;
(三)总得分在60~69分的,卫生状况为一般,卫生信誉度为C级;
(四)总得分低于60分或者关键项目(带※项目)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处理。
公共场所内发生传染病疫情或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其卫生信誉度最高为C级。
第九条 各地要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定结果并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监督频率。A级单位简化监督,监督频次不少于两年一次;B级单位常规监督,监督频次不少于一年一次;C级单位强化监督,监督频次不少于一年两次;未评级的单位重点监督检查。
卫生安全保障、应急事件调查、投诉举报处理等特殊情况而需要进行卫生监督时不受此频次限制。
第十条 对拟评为A级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将名单上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进行现场复核。复核采取随机抽查方式,每批次申报单位数大于50家的抽查数不少于10家,少于50家的抽查率不低于20%。现场复核时,如有20%以上(含)单位达不到A级标准的,则整批不予通过,退回上报单位重新审查。
第五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8-17 【生效日期】2005-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探索新时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长效机制,增强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守法和自律意识,改善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有效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试点,总结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经验,提出旅店业等各类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的指导意见,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分级管理方案,建立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制度,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资源,科学监督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卫生监督水平和效能的目的。
二、工作原则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根据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情况将其分级,确定相应的监督检查频率。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原则如下:
(一)量化评价的原则。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法律法规及规范,采用危险性评估原则,考虑影响公共场所安全的因素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制定量化标准,综合评价经营单位的风险度和信誉度级别。
(二)分级监督的原则。根据经营单位的风险度和信誉度级别,确定监督频率。
(三)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对确定级别的经营单位实施动态管理。视风险度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其级别,实施相应的监管。
(四)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公开评价标准、方法和经营单位的量化定级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三、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
各试点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试点的区域和公共场所类别,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二)确定标准
1、制定量化评分表。根据每一监督项目权重确定分值。
2、分级依据。根据标化总分,确定级别,分别做出优秀、良好、合格的审查结论。
(1)得分为90分以上者,评为优秀,核定为A级;
(2)得分为70~89者,评为良好,核定为B级;
(3)得分为60~69者,评为合格,核定为C级;
(4)得分低于60者,评为差。
关键项目(带※号的项目)只要一项不合格者,评定为差。
3、监督频率。
(1)审查结论为优秀(A级)的,为低度风险、高信誉度,实施简化监督,每年一次;
(2)审查结论为良好(B级)的,为中度风险、一般信誉度,实施常规监督,每年二次;
(3)审查结论为合格(C级)的,为高度风险、低信誉度,实施强化监督,每年三次以上。
(4)审查结论为差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卫生许可证。
(三)组织实施。建立工作程序,培训卫生监督员,广泛宣传动员,全面组织实施。
(四)协作调研。卫生部成立协作组,到试点地区和单位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综合评估。试点单位,对原试点方案、方法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并及时上报。
(六)总结交流。卫生部根据各地区的试点工作经验,形成量化分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广实施。
四、工作进度
第一阶段:2005年10月前,制定工作方案和评分标准。
第二阶段:2006年8月前,完成具体实施工作。
第三阶段:2006年9月前,完成评估总结工作。
五、保障措施
卫生部监督司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为试点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对试点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信息沟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试点经验;卫生部对试点工作按项目管理提供部分经费补助。
试点地区所在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各试点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具体承担本地区试点工作,广泛宣传和舆论引导,负责解决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量化分级工作,必须以现行的公共场所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为依据,其它诸如价格、服务水平等因素不在考虑之列。
2、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并将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与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全面实施。
3、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是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不能片面理解为创优、评先等活动。
4、量化分级管理级别的评定实行谁发证、谁管理、谁评定的原则,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不能搞层层审批,级级评审。
5、量化分级管理评定结果,可选择适当形式向社会公示,不宜采取挂牌形式。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