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施工工序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施工工序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1、测量错误: 预防及采取措施:
(1)所有用于施工控制的导线点、加密桩、平点必须复测平差后,报经理部批准,严禁未经批准的控制点用于施工;
(2)钻孔桩桩位、承台轴线、墩身轴线,支座垫石轴线、垫石标高等数据必须经工区计算、复核、工区总工签字后,报经理部测量工程师核准无误批准后方可用于施工;
(3)增加有丰富经验的测量人员;
(4)测量人员必须培训合格取证后方可上岗;(5)严格执行测量双检制。
2、CFG桩桩径偏小或缩颈断桩 预防及采取措施:
严格控制拔管速率,拔管速率太快可能导致桩径偏小或缩颈断桩,而拔管速率过慢又会造成水泥浆分布不匀,桩顶浮浆过多,桩身强度不足和形成混合料离析现象,导致桩身强度不足。故施工时,严格控制拔管速率,正常的拔管速率应控制在1.2-1.5m/min。
3、CFG桩位定位不准 预防及采取措施:
施工前严格进行测量放样,在每个桩位处插木桩或竹筷作为标志,且在每个桩位处灌石灰,灌石灰深度不得小于5cm,防止桩子丢失或
桩位找不到,施工时严格按照施工放样桩位施工。
4、钻孔桩桩位偏位 预防及采取措施:
(1)技术人员按照批准坐标施放点位,双检确认后,打设护桩,埋设护筒;
(2)根据护桩十字线,将护桩转移到护筒壁,用油漆标识,作为点位控制及下钢筋笼的依据。建议换取跟上次不同颜色的油漆,防止混淆。
(3)施工时经常检查、校验桩位偏差,及时调整。
5、钻孔桩缩径 预防及采取措施:
(1)采取快速钻进,快速通过,加大水头,快速施工,缩短施工工序时间;
(2)不得提前施放钢筋笼,在灌注前进行快速扫孔,扫孔后快速下钢筋笼,快速灌注。
6、钻孔桩塌孔 预防及采取措施:
加大水头,保证对孔壁的压力; 采用膨润土,加大泥浆的密度;
提高泥浆的凝胶率和悬浮度,目的主要还是提高泥浆的密度,采用膨润土+木屑+烧碱,可适当添加水泥,具体比例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参考相关资料确定。
7、钻孔桩钢筋笼浮笼及下沉 预防及采取措施:
(1)采取跟钢筋笼主筋相同直径的吊筋;
(2)计算好混凝土的方量,当到达钢筋笼底部标高时(或已经发现钢筋笼上浮时),灌注速度适当放慢,勤拔导管,减少导管埋置深度,待钢筋笼稳定后或导管底高于钢筋笼底部时,再按正常速度灌注;
(3)钢筋笼下沉一般可能性不大,主要采取加大护筒等横穿吊筋钢管的刚度,防止弯曲挠度太大。
8、钻孔桩钢精笼卡管 预防及采取措施:
(1)采取钢筋笼主筋相同直径的吊筋;
(2)计算好混凝土的方量,当达到钢筋笼底部标高时(或已经发现钢筋笼上浮时)灌注速度适当放慢,勤拔导管,减少导管埋置深度,待钢筋笼稳定后或导管底高于钢筋笼底部时,再按正常速度灌注;
(3)钢筋笼下沉一般可能性不大,主要采取加大护筒顶横穿吊筋钢管的刚度,防止弯曲挠度太大。
8、钻孔桩钢筋笼卡管 预防及采取措施:
(1)采用丝扣式导管,尽量少采用法兰盘式导管;(2)下导管时控制好垂直度,导管尽量靠近孔中心放置;(3)安排有丰富灌孔经验的工人灌注。卡管时,导管不宜再受
力,工人转动导管,一般情况下,可排除卡管问题。
9、导管埋深过深 预防及采取措施:
勤测孔深,勤拔导管,严格按规范及施工指南施工,导管埋深不得超过6m。
10、钻孔桩灌注时,拔漏管,混凝土“洗澡” 预防及采取措施:
(1)勤测孔深,计算好导管埋深,导管埋深不得小于1m,防止拔漏管,避免混凝土“洗澡”;
(2)如果已经拔漏管,应及时电话通知相关领导、请示处理事宜。一般根据孔深、地质情况、沉渣厚度采取方案:
①灰面很高,孔深不深时,拔出导管,抽干泥浆,人工清理干净,采取干灌;
②灰面很高,孔深不深时,拔出导管,待混凝土初凝后抽干泥浆,人工凿除桩头,形成锅底状,清理干净,采取干灌;
③根据地质情况,沉渣厚度,条件许可时可以采取插管二次封底灌注;
④提出钢筋笼,重新钻孔,重新灌注。
11、钻孔桩声测管赌管 预防及采取措施:
(1)加强声测管材料控制,保证声测管质量;(2)加强声测管接头控制,保证接头质量;
(3)封堵好声测管,防止漏浆;(4)声测管在使用前必须做好水密试验。
12、基坑开挖时基底超欠挖 预防及采取措施:(1)施工时及时测量标高;
(2)基底采用机械挖至基底标高上20-30cm时停止机械挖掘,采用人工清底;
(3)如果基坑超挖时,用不低于原状土密度回填夯实。
13、桩头凿除不规范,桩头缺边、不平整现象 预防及采取措施:
(1)安排专业破桩头人员进行桩头凿除施工,确保桩头的完整性;
(2)对工人继续拧培训教育;(3)加强工艺的改进和现场管理。
14、钻孔桩桩头钢筋和混凝土的剥离 预防及采取措施:
采用塑料管或塑料薄膜或胶带包裹桩头钢筋。
15、承台基坑坍塌 预防及采取措施:
(1)采用井点降水,降低水位;(2)加大基坑的围护力度;(3)根据地质情况适当放坡开挖。
16、钢筋间距的控制 预防及采取措施: 采用卡具控制,及时检查。
17、钢筋保护层过大、过小问题 预防及采取措施:(1)采用标准垫块施工;(2)钢筋加工时必须放大样;(3)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绑扎钢筋;
18、墩身跟承台接茬面污染 预防及采取措施
(1)基坑回填时,不要回填太满,回填低于承台顶30-40cm;(2)承台养生采用土工布覆盖;
(3)基坑外沿人工培30-40cm高的土沿,用铁锹拍平,拍密实,防止基坑外地表水及泥浆回流到基坑里。
19、承台跟墩身接触面凿毛不到位 预防及采取措施:
承台跟墩身接触面需要凿毛,凿毛严格按照工程部下发凿毛技术交底施工。
20、桥梁墩身钢筋倒伏 预防及采取措施
每隔一定高度加一道腰筋,起到架立作用,把钢筋连成一个整体。
21、模板胀模
预防及采取措施:
(1)采取刚度、强度满足需要的模板;(2)加大拉杆、背撑的密度。
22、模板漏浆 预防及采取措施:(1)定制高质量的模板;(2)慢板缝混凝土清理干净;(3)模板缝贴海绵条;(4)减少拉杆打孔数量。
23、混凝土振捣时漏振、过震现象 预防及采取措施:
(1)安排有经验的振捣工;(2)工人上岗前进行培训;(3)加强工人责任心教育;
(4)严格根据振捣半径,振捣顺序、振捣频率振捣。
24、混凝土表面存在气泡、蜂窝麻面、翻砂等现象 预防及采取措施:
(1)使用有经验的捣固工;(2)加强振捣工人的培训;(3)改进振捣工艺;(4)防止漏振、过震;(5)严格控制混凝土塌落度;
(6)及时总结经验、指导施工;
25、混凝土养生问题 预防及采取措施
(1)责任到人,安排专人负责养生;
(2)根据工区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养生方法,规定养生时间和频率:
①冬季养生:里面塑料薄膜包裹,外包土工布或棉被,或电热毯。或者搭设暖棚,里面生煤炉或无压力锅炉加热养生;
②非冬季养生:24小时洒水养生;或采用里面塑料薄膜包裹,外包厚塑料膜的双层薄膜养生法。
(3)养生用水应使用井水,不得抽取承台附近的沉淀水,避免由于养生水质污浊造成墩身表面不光洁。
26、混凝土表面毛细裂缝 预防及采取措施:
(1)严格按照配合比施工;
(2)及时养生,按照规定时间及频率养生;(3)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4)控制好钢筋保护层厚度。
27、接地端子定位不准 预防及采取措施:
看通、看懂图纸,理解设计意图,重点是加强责任心,墩顶端子高度采用水准仪控制。墩身侧面测试端子采用焊接顶在模板上。
28、接地端子封堵 预防及采取措施:
(1)墩顶及梁顶端子采用封堵盖封堵;
(2)模板内端子采用纸张、布条等适当材料封堵,严禁不封堵。
29、箱梁预制常见问题和预防措施(1)模板安装: ①底模拼装平整度:
预防及采取措施:底模板在制梁台座上要垫实,垫点不能间距过大,拼装缝焊接后应用角磨机磨平顺。根据不同跨度设置相应的预留返拱和压缩量;
②侧模拼装支垫及接缝处理: 预防及处理措施:
在滑道道上拼装时,需要做好模板竖肋下口的支垫工作,支垫材料应为钢板,不用使用易碎裂的材料。
侧模与底模连接处圆弧过渡段采用特制的密封橡胶垫,橡胶垫板割成与连接边形状一致,弹性好、耐酸碱,安装后密实不漏浆、且便于脱模。
③内模板拼装液压系统和连接: 预防及采取措施:
经常检查走形机构、液压系统,防止油管漏油老化;
检查模板连接是否牢固,模板缝是否漏浆,内膜版下倒角处是否变形较大。
④端模拼装连接: 预防及采取措施:
端模板与外侧模板之间以及端模板与内模板的密贴性,保证脱模后梁端棱角分明。
(2)钢筋绑扎和吊装
①预留孔位置钢筋弯制不统一: 预防及采取措施:
钢筋绑扎严格采用在胎卡具上成型,钢筋纵向、横向间距、保护层厚度、预留孔位置钢筋弯制精度,采取分工序、规格专人负责。
②钢筋骨架吊装过程中发生变形: 预防及采取措施:
采取增加吊点位置,确保吊装变形减小。③砼垫块绑扎丝头深入到保护层内: 预防及采取措施: 设专人绑扎垫块,确保保护层厚度,砼垫块绑扎丝头向里弯制。(3)预埋件安装
①接地端子位置和预留钢筋位置不准确 预防及采取措施: 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 设专人施工、专人检查;
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人为碰撞,在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凝固前加强复检,及时恢复预埋件位置。
②接触网支柱基础预埋螺栓定位不准 预防及采取措施: 采用专用焊接固定胎具和安装固定胎具。严格砼浇筑前检查和浇筑完成后初凝前复检。
(4)混凝土浇筑
①箱梁内腔底腹板连接倒角处漏捣、欠捣现象,出现空洞。预防及采取措施:
加强振捣施工人员施工意识,责任到人,划分段落,明确责任,加强施工人员责任心,并且进行定期分析培训,采取奖罚措施。
②内腔腹板、顶板气泡较多现象。预防及采取措施:
采取插入式振动棒快插慢拔,移动,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1.5倍,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的深度为5-10cm,振捣时间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出现浮浆为度。采取振捣施工责任到人,划分段落,明确责任,加强人员责任心,并且进行定期分析培训。
③支座预埋板、防震落梁预埋板、锚垫板后混凝土不密实,有空洞现象。
预防及采取措施:
加强振捣,将此处混凝土采用配合比的上限塌落度浇筑,采用小型振捣棒振捣解决;
增设专人加强支座板、锚垫板、防震落梁预埋板处混凝土振捣,支座板、防落梁预埋板处底模下方安装高频附着振动器。
④底板砼浇筑容易翻浆 预防及采取措施:
严格控制塌落度,砼浇筑采取一端向另一端水平分层,斜向分布进行浇筑振捣。
(5)预应力施工
①预应力管道定位不准确、预应力管道橡胶油抽拔管安装不平顺。预防及采取措施:
采取有效的管道定位措施,提高精度,减小定位网片与抽拔棒的间隙。
②箱梁预张拉时,没有松开内模 预防及采取措施:
箱梁预张拉时,砼强度达到60%,一定要松开内模。③预应力钢筋滑丝、断丝 预防及采取措施:
张拉时保持三心同轴:即锚具中心、孔道中心、千斤顶中心在同一轴线上,锚垫板安装必须平整,以使千金顶垂直于锚垫板,减少断、滑丝现象的出现;
钢丝与锚具因滑丝而留有明显刻痕时,应予更换;
终张拉完24h后,经检查人员确认无滑丝、断丝现象,并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锚外钢绞线切割。
④严禁用燃气切割钢绞线 预防及采取措施:
钢绞线切割处距锚具30-35mm,采用砂轮机切割,防止对锚具造成损害。切割完成后用防水涂料对锚具造成损害。切割完成后用防水涂料对锚具进行防锈处理。
⑤遗忘预应力瞬时损失测试 预防及采取措施:
预应力瞬时损失测试,正常生产后没100件进行一次损失测试。⑥张拉油表油压不稳定、两端张拉油表速度不一 预防及采取措施:
加强校验精度,当张拉油表在使用过程中有问题时,严禁使用; 及时进行校验,张拉油表读数进度不一时需进行人工控制,且需对张拉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⑦预张拉、初张拉后梁端掉块的问题
预防及采取措施:建议在梁端采用活动模板,设置倒角。
第二篇:桥梁桩基施工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桥梁桩基施工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常见问题:塌孔、钻孔偏斜、缩孔、扩孔、卡钻、导管进水、堵管、埋管、灌注过程中塌孔、钢筋笼上浮、断桩等,下面就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一一讲解。
一、断桩原因
断桩是指钻孔灌注桩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泥浆或砂砾进入水泥混凝土,把灌注的混凝土隔开并形成上下两段,造成混凝土变质或截面积受损,从而使桩不能满足受力要求。常见的断桩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由于石料粒径过大、导管直径较小,在灌注过程中堵塞导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疏通好,不得不提起导管,形成断桩。(2)由于运输或等待时间过长等原因使混凝土发生离析,又没有进行二次搅拌,灌注时大量骨料卡在导管内,不得不提出导管进行清理,引起断桩。(3)由于水泥结块或者在冬季施工时因集料含水量较大而冻结成块,搅拌时没有将结块打开,结块卡在导管内,而在混凝土初凝前不能疏通好,造成断桩。(4)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生坍孔,无法清理,或使用吸泥机清理不彻底,使灌注中断造成断桩。(5)由于检测和计算错误,导管长度不够使底口与孔底距离过大,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底部,从而形成断桩。(6)在提拔导管时,盲目提拔,将导管提拔过量,使导管底口拔出混凝土面,或使导管口处于泥浆层,形成断桩。(7)在提拔导管时,钢筋笼卡住导管,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提起,造成混凝土灌注中断,形成断桩。(8)导管接口渗漏,使泥浆进入导管,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造成断桩。(9)处理堵管时,将导管提升到最小埋置深度,猛提猛插导管,使导管内混凝土连续下落与表面的浮浆、泥土相结合,形成夹泥缩孔。(10)导管埋置深度过深,无法提起导管或将导管拔断,造成断桩。(11)由于其他意外原因(如机械故障、停电、材料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致使导管无法提起,形成断桩。
由此可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灌注前应从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1、钻孔过程中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处理
1.1塌孔
1.1.1塌孔的原因分析
塌孔是一种最常见的事故,在钻孔过程中或在成孔后都有可能发生,究其原因如下。(1)泥浆稠度小,护壁效果差,出现漏水;或护筒埋置较浅,周围封堵不密实而出现漏水;或护筒底部土层厚度不足,护筒底部出现漏水,造成泥浆水头高度不足,对孔壁压力小。(2)泥浆相对密度过小,水头对孔壁的压力较小。(3)在松软的砂层中进尺过快,泥浆护壁形成较慢,孔壁渗水。(4)钻进时中途停钻时间较长,孔内水头未能保持在孔外水位或地下水位线以上2.0m,降低了水头对孔壁的压力。(5)提升钻头或掉放钢筋笼时碰撞孔壁。(6)钻孔附近有大型设备或车辆振动。(7)孔内水流失造成水头高度不够。(8)清孔后未能及时灌注混凝土,放置时间过长。1.1.2塌孔的预防措施
(1)根据设计部门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对于不同的地质情况,选用适宜的泥浆比重,泥浆粘度和不同的钻进速度。如在砂层中,应选用较好的造浆材料,加大泥浆稠度提高泥浆粘度以加强护壁,并适当降低进尺速度。(2)在陆地上埋置护筒时,底部应夯填密实,护筒周围也要回填密实。(3)水中振动沉入护筒时,根据地质资料,将护筒穿过淤泥及透水层,护筒衔接严密不漏水。(4)由于汛期或潮汐水位变化大时,采取升高护筒,增加水头保证水头压力相对稳定。(5)钻孔无特殊原因应尽量连续作业。(6)提升钻头或掉放钢筋笼尽量保持垂直,不要碰撞孔壁。(7)钻孔时尽量避免大型设备作业或车辆通过。(8)灌注工作不具备时暂时不要清孔,降低泥浆比重。1.1.3塌孔的处理
(1)如为轻微塌孔,立即采取增大泥浆比重,提高泥浆水头,增大水头压力。(2)塌孔不深时,可改用深埋护筒,护筒周围夯实,重新开钻。(3)若发生严重塌孔,应马上用片石或砂类土回填,或用掺入不小于5%水泥砂浆的粘土回填,必要时将钻机移开,避免钻机被埋入孔内,待回填稳定后重钻。1.2.钻孔偏斜
1.2.1钻孔偏斜原因分析
(1)钻机未处于水平位置,或场地未平整及压实,钻机发生不均匀沉降。(2)水上钻孔平台不稳固,或未处于水平状态。(3)土层软硬不均,或遇到孤石,致使锤头或钻头受力不均。(5)若为回旋钻,钻杆弯曲,接头松动,致使钻头晃动范围较大。(6)在原有建筑物位置钻孔,遇到障碍物,把锤头挤向一侧。1.2.2钻孔偏斜预防措施
(1)钻机就位前,对施工场地进行整平和压实,必要时垫枕木并把钻机调整到水平状态。水上钻孔平台在钻机就位前严格检查验收,确保平台牢固、水平、机架稳固。在钻进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调整使钻机保持处于水平状态。(2)保证钻机顶部滑轮槽、钻杆卡盘和桩位中心在同一条垂线上,并在钻进过程中经常检查钻机移位或摆动情况,随时予以调整。(3)经常检查钻杆,对弯曲的钻杆要及时调整或废弃。(4)在原旧建筑物位置钻孔时,提前做好探测,如发现障碍物,改用冲击钻。(5)在软硬不均土层钻进时,冲程放小,慢速钻进,必要时回填片石粘土重新钻进。(6)突然遇到变硬地层,控制进尺,低速钻进,钻进过程中应减压钻进,避免出现斜孔、弯孔和扩孔,甚至扭断钻杆现象。1.2.3 钻孔偏斜处理措施
(1)当遇到孤石或障碍物时改用冲击钻冲击成孔。(2)当钻孔偏斜超过规范要求时,应回填粘土或片石,重新钻孔。1.3缩孔
1.3.1缩孔原因分析
(1)地质构造中有软弱层,在土的压力下,向孔内挤压形成缩孔。(2)地层中有塑性土层,遇水膨胀形成缩孔。(3)钻锤磨损,补焊不及时,钻出的孔径往往比设计桩径小。1.3.2缩孔预防措施
(1)根据设计部门的钻探资料,若有软弱层或塑性土时,注意要经常扫孔。(2)当锤头磨损严重时,要及时补焊,再进行扫孔治设计孔径。1.3.3缩孔处理
出现缩孔后,用钻头反复扫孔,直到满足设计桩径为止。1.4 扩孔 1.4.1扩孔原因
(1)遇到极软淤泥质或粉细砂土层,造成孔壁塌落而扩孔。(2)在钻进过程中钻锤摆动过大而造成。1.4.2扩孔预防措施
(1)钻孔过程中平稳进尺,防止钻锤晃动过大。(2)经常检查钻杆,及时更换不合格钻杆。(3)采取减压钻进。1.4.3扩孔处理措施
(1)遇到极软淤泥质或粉细砂土层造成孔壁塌落而扩孔时,应加大泥浆比重到1.3~1.4。(2)扩孔严重时,在孔内填入粘土,待沉淀密实后重钻。1.5 卡钻
1.5.1卡钻原因分析
(1)孔内出现梅花孔、探头石或缩孔。(2)下钻太猛,或钢丝绳松绳太长,使钻锤倾倒卡在孔壁上。(3)塌孔时落下的石块或落下较大的工具将钻锤卡住。(4)当出现缩孔后,补焊后的钻锤尺寸加大,冲击太猛,钻锤被吸住。(5)使用冲击钻在粘土层中进行钻孔时,冲程过大,或泥浆太稠,冲锤被吸住。1.5.2钻锤被卡预防措施
(1)上下轻微提动钻锤,并辅以转动,以便提起钻锤。(2)下钻时不可太猛。(3)钻锤补焊时保证尺寸与孔径配套,冲程量不宜过大,以防止锤头倾倒造成卡钻。1.5.3卡钻处理
(1)卡钻后不宜强提,可上下左右试着轻提,将钻锤提起。(2)可用小冲锤冲击,或用冲、吸的方法将钻锤周围的钻渣松动后提起。(3)必要时用小爆破或用滑轮组强提。
2、水下混凝土灌注时常见问题原因分析与处理措施
2.1导管进水 2.1.1导管进水原因
(1)首批混凝土方量不够或导管口距孔底的间距过大,混凝土不能埋没导管底口或导管埋入过浅造成泥浆从导管底口进入。(2)导管接头不严,接头间橡皮垫被导管高气囊挤开,或导管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处流入。(3)在灌注中,上下抽动导管过猛,导管接头处橡胶垫破裂导致水流入导管;若导管为丝扣连接,导管被混凝土罐车撞击弯曲,丝扣滑丝导致进水。(4)操作不当或机械制动失灵导致导管提升过猛,或测深搞错,导管底口拔离混凝土面,底口涌入泥水。
2.1.2导管进水预防措施(1)准备足量的首批混凝土方量,导管底口距孔底保持在30cm~40cm之间为宜。(2)使用质量较好的橡胶皮垫,导管有破损的予以补焊或废弃,安装导管时严格把关,使导管水密性达标。(3)灌注时导管不宜上下抽动过猛,最好不要使用丝扣连接的导管。(4)拆除导管时,要仔细量测计算,确保导管有一定的埋深。2.1.3导管进水处理措施
(1)导管进水,当为首批混凝土封底不成功时,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孔底的混凝土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清除,然后下导管重新灌注。(2)若导管拔出混泥土面,应立即组织施工人员依次将导管拆除并清洗干净,迅速将装有底塞的导管压重插入原混凝土表面以下2.5m的深处,然后再继续灌注,将导管提升0.5m,按照初灌混凝土的要求继续灌注。(3)由于导管接头原因进水,视具体情况,拔换原管重新下管后,将进入导管内的泥浆用泥浆泵抽出,续灌时混凝土配合比适当增加水泥用量,以后可恢复正常配合比。2.2.堵管
2.2.1堵管原因分析
(1)灌注过程中因灌注时间过长,表面混凝土已初凝。(2)导管内进入异物,导致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过久,或因混凝土离析而发生堵管。(3)塌落度过小,流动性差,或夹杂大块石头砖块等异物。2.2.2堵管预防措施
(1)灌注前,应对机械设备仔细检修,并准备备用机械。发生故障立即更换备用机械,同时采取措施加速混凝土灌注速度。(2)拌合站原材料加强管理,不得混入大块砖石。(3)严把混凝土质量关,对塌落度小,流动性差,或离析的砼不得灌入,经处理合格后再灌入。
2.2.3堵管处理措施
(1)堵管后视具体情况,若首批混凝土已初凝,将导管拔出,用吸泥机将孔内表层混凝土和泥浆、渣土等吸出,重新下导管灌注。但灌注结束后,这根桩宜作断桩再予以补强。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将已灌注的混凝土作废弃处理,孔内回填片石粘土后重新成孔。(2)若孔内混泥土尚未初凝,且流动性很好,迅速将导管连同堵塞物拔起,重新下导管配重压入已灌注混凝土内2m,用潜水泵将导管内泥浆抽出,然后继续灌注;另一种是重新下导管二次拔球重新灌注,做法是导管插入原混凝土面以下50cm,料斗内放入足够的首批混凝土量进行二次拔球灌注,当混凝土灌入足以置换完导管内泥浆时,配重再把导管压入原混凝土内1m左右。后续正常灌注,为保证桩头混凝土质量需超灌2m以上。但该种处理方法桩基质量难以保证。根据检测结果需做补强处理。2.3埋管
2.3.1埋管原因分析
(1)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导管内外混凝土初凝使导管与混凝土间摩阻过大。(2)提升导管时过猛,将导管拉断。2.3.2埋预防措施
(1)加速灌注速度,严格控制导管埋深,灌注过程中每隔数分钟上下抽动导管数次。(2)导管接头螺栓事先检查是否稳妥,感觉导管已很难拔出,适当小幅度活动,不可猛拔。2.3.3埋管处理措施
(1)若已成埋管故障,插入一直径稍小的护筒至已灌注混凝土中,用吸泥机吸出混凝土表面泥渣,派潜水工下至混凝土表面在水下将导管齐混凝土面切断,拔出安全护筒,重新下导管灌注,此桩需做补强处理。(2)若埋管后,混凝土已初凝,导管插不下去,按断桩处理。2.4灌注过程中塌孔
2.4.1灌注过程中塌孔原因分析
(1)护筒底脚漏水。(2)潮汐区未保持所需水头。(3)地下水超过原承压水头。(4)孔内泥浆相对密度、粘度过低。(5)孔口周围堆放重物或有机械振动。2.4.2灌注过程中塌孔预防措施
(1)埋设护筒时夯压密实。(2)潮汐区保持所需水头。(3)孔内泥浆保持一定的相对密度与粘度。(4)灌注时,孔口处避免堆放重物和机械振动。2.4.3灌注过程中塌孔处理
(1)若塌孔程度不大,可用泥浆泵抽出混凝土表面坍塌的泥土,如不继续塌孔,可恢复正常灌注。(2)如塌孔发生不断,且有扩大之势,应将导管和钢筋笼拔出,孔内回填片石,待孔位周围地层稳定后再重新成孔。2.5钢筋笼上浮 2.5.1钢筋笼上浮原因分析
(1)操作马虎,提升导管时钩挂钢筋笼致使其上浮。(2)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底口,导管底口在钢筋另底口以下3m至以上1m时,灌注速度过快,使混凝土下落冲出导管底口向上反冲,其顶托力大于钢筋重力所致。
2.5.2钢筋笼上浮预防措施
(1)提升导管时,应摆顺导管,感觉挂在钢筋笼上,应活动导管后再提升导管。(2)钢筋笼上端可焊固在护筒上。(3)当导管底口距钢筋底口比较近时放慢灌注速度。2.5.3钢筋笼上浮处理
当钢筋笼上浮时,停止灌注,配重固定钢筋笼上端后,在保证导管一定埋深的前提下,适当提升导管或拆除多余导管后灌入流动性比较的好混凝土再继续慢慢灌注,后续再正常灌注。
第三篇:压铸模具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压铸模具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一、铝压铸件表面缺陷分析:
1、拉模
特征及检验方法:沿开模方向铸件表面呈现条状的拉伤痕迹,有一定深度,严重时为面状伤痕。另一种是金属液与模具产生粘合,粘附而拉伤,以致铸件表面多料或缺料。
产生原因:型腔表面有损伤(压塌或敲伤)。
2、脱模方向斜度太小或倒斜。
3、顶出时不平衡,顶偏斜。
4、浇注温度过高,模温过高导致合金液产生粘附。
5、脱模剂效果不好。
6、铝合金成分含铁量低于0.6%。
7、型腔粗糙不光滑,模具硬度偏低。
预防措施:
1、修复模具表面损伤部位,修正脱模斜度,提高模具硬度(HRC46~50度),提高模具光洁度。
2、调整顶杆,使顶出平衡。
3、更换脱模效果好的脱模剂。
4、调整合金含铁量。
5、降低浇注温度,控制模具温度平稳平衡。
6、调整内浇口方向,避免金属液直冲型芯、型壁。
2、气泡
特征及检验方法:铸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隆起,或有皮下形成空洞。
产生原因:金属液在压射室充满度过低(控制在45%~70%)易产生卷气,初压射速度过高。
2、模具浇注系统不合理,排气不良。
3、熔炼温度过高含气量高,溶液未除气。
4、模具温度过高,留模时间不够,金属凝固时间不足,强度不够过早开模,受压气体膨胀起来。
5、脱模剂,注射头油用量过多。
6、喷涂后吹气时间过短,模具表面水未吹干。
预防措施:
1、调整压铸工艺参数、压射速度和高压射速度的切换点。
2、修改模具浇道,增设溢流槽、排气槽。
3、降低缺陷区域模温,从而降低气体的压力作用。
4、调整熔炼工艺。
5、延长留模时间,调整喷涂后吹气时间。
6、调整脱模剂、压射油用量。
3、裂痕
特征及检验方法:铸件表面有成直线状或不规则形狭小不一的纹路,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趋势。冷裂---开裂处金属没被氧化。热裂—开裂处金属被氧化。
产生原因:
1、合金中含铁量过高或硅的含量过低。
2、合金中有害杂质的含量过高,降低了合金的可塑性。
3、铝硅合金:铝硅铜合金含锌或含铜量过高,铝镁合金中含镁量过多。
4、模具温度过低。
5、铸件壁厚有剧烈变化之处,收缩受阻。
6、留模时间过长,应力大。
7、顶出时受力不够。
预防措施:
1、正确控制合金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可在合金中加纯铝锭以减低合金中含镁量,或在合金中加铝硅中间合金以提高硅的含量。
2、改变铸件结构,加大圆角,加大脱模斜度,减少壁厚差。
3、变更或增加顶出位置,使顶出受力均匀。
4、缩短开模或抽芯时间。
5、提高模具温度(模具工作温度180~280度)
4、变形
特征及检验方法:压铸件几何形状与图纸不符。整体变形或局部变形。
产生原因:
1、铸件结构设计不良,引起收缩不均匀。
2、开模过早,铸件刚性不够。
3、拉模变形。
4、顶杆设置部合理,顶出时受力不均匀。
5、去除浇口方法不当。
预防措施:
1、改善铸件结构。
2、调整开模时间。
3、合理设置顶杆位置和数量。
4、选择合理的去除浇口方法。
5、消除拉模因素。
5、留痕及花纹
特征及检验方法:外观检查,铸件表面上有与金属液流动一致的条纹,有明显可见的与金属颜色不一样无方向性的纹路,无发展趋势。
产生原因:首先进入型腔的金属液形成一个极薄的而又不完全的金属层后,被后来的金属液所弥补而留下的痕迹。
2、模具温度过低。
3、内浇口截面积过小及位置不当产生喷溅。
4、作用于金属液上的压力不足。
5、花纹涂料和注射油用量过多。
预防措施:
1、提高模具温度。
2、调整内浇口截面积或位置。
3、调整内浇道金属液速度及压力。
4、选用合适的涂料、注射油及调整涂料注射油的用量。
6、冷隔
特征及检验方法:外观检查,压铸件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下陷线性纹路(有穿透与不穿透两种)形状细小而狭长,有时交接边缘光滑,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可能。
产生原因:
1、两股金属液流相互对接,但未完全融合而又无夹杂存在其间,两股金属结合力很薄弱。
2、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偏低。
3、选择合金不当,流动性差。
4、浇道位置不对或流动线路过长。
5、填充速度低。
6、压射比压低。
7、金属液在型腔内流动不顺畅。预防措施:
1、适当提高浇注温度,(控制在630~730度,可根据铝材及产品调整)和模具温度。
2、提高压射比压,缩短填充时间。
3、提高压射速度,同时加大内浇口截面积。
4、改善排气填充条件。
5、选用合适的合金,提高金属液的流动性。
7、完善金属液在型腔内流动顺畅。
7、网状毛翅
特征及检验方法:外观检查,压铸件表面有网状发丝一样凸起或凹陷的痕迹,随压铸次数增加而不得扩大和延伸。
产生原因:
1、压铸模具型腔表面龟裂。
2、所用压铸模具材质不当或热处理工艺不正确。
3、极短时间内模具冷热温差变化太大。
4、浇注温度过高。
5、模具生产前预热不均和不足。
6、模具型腔表面粗糙。
预防措施:
1、正确选用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工艺。
2、浇注温度不宜过高,尤其是高熔点的合金。在能满足生产需求条件下,尽可能选用较低的浇注温度。
3、模具预热要充分和均匀。
4、模具生产到一定模次后进行退火,消除内应力。
5、浇道和型腔表面不定期抛光处理,确保表面光洁度。
6、合理选择模具冷却方法,确保模具热平衡。
8、凹陷
特征及检验方法:铸件平滑表面出现凹陷部位。
产生原因:
1、铸件壁厚不均,相差太大,凹陷多产生在壁厚部位。
2、模具局部过热,过热部位凝固慢。
3、压射比压低。
4、由憋气引起型腔气体排不出,被压缩在型腔表面与金属液界面之间。
5、未开增压,补缩不足。
预防措施:
1、铸件壁厚设计尽量均匀。
2、模具过热部位冷却调整。
3、提高压射比压。
4、改善型腔排气条件。
5、提高增压比压。
9、欠铸
特征及检验方法:铸件表面有填充不足部位或轮廓不清。
产生原因:
1、流动性差原因:
1、金属液吸气、氧化夹杂物,含铁量高,使其质量差而降低流动性。
2、浇注温度低或模具温度低。
2、填充条件差:
1、压射比压低。
2、卷入气体过多,型腔背压变高,充性受阻。
3、操作不良,喷涂料、压射油过多,涂料、压射油堆积,气体挥发不出去。
预防措施:
1、提高金属液质量。
2、提高浇注温度或模具温度。
3、提高压铸射比压和充填速度。
4、改善浇注系统金属液的导流方式,在欠铸部位增开溢流槽、排气槽。
5、正确的压铸操作。
10、毛刺、飞边
特征及检验方法:压铸件在分型面边缘上出现金属薄片。
产生原因:
1、锁模力不够。
2、压射速度过高,形成压力冲击锋过高。
3、分型面上杂物未清理干净。
4、模具强度不够造成变形。
5、镶件、滑块磨损与分型面不平齐。
6、压铸机机铰磨损变形。
7、浇注温度过高。
预防措施:
1、检验锁模力和增压情况,调整压铸工艺参数。
2、清洁型腔及分型面。
3、修整模具、修整压铸机。
4、采用闭合压射结束时间控制系统,实现无飞边压铸。
11、变色、斑点
特征及检验方法:铸件表面出现不同于基本金属颜色的斑点。
产生原因:
1、脱模剂选用不合适。
2、脱模剂用量过多。
3、含有石墨的润滑剂中的石墨落入铸件表层。
预防措施:
1、更换优质脱模剂。
2、严格喷涂量及喷涂操作。
二、压铸模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压铸模由于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制造精度高,故造价较高,因此希望模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但由于材料、机械加工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模具过早失效而报废,造成极大的浪费。
压铸模失效形式主要有:尖角、拐角处开裂、劈裂、热裂纹(龟裂)、磨损、冲蚀等。造成压铸模失效的主要原 因有:材料自身存在的缺陷、加工、使用、维修以及热处理的问题。材料自身存在的缺陷
众所周知,压铸模的使用条件极为恶劣。以铝压铸模为例,铝的熔点为580-740℃,使用时,铝液温度控制在 650-720℃。在不对模具预热的情况下压铸,型腔表面温度由室温直升至液温,型腔表面承受极大的拉应力。开模顶件时,型腔表面承受极大的压应力。数千次的压铸后,模具表面便产生龟裂等缺陷。由此可知,压铸使用条件属急热急冷。模具材料应选用冷热疲劳抗力、断裂韧性、热稳定性高的热作模具钢。H13(4Cr5MoV1Si)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材料,据介绍,国外80%的型腔均采用H13,现在国内仍大量使用3Cr2W8V,但3Cr2W8VT_艺性能不好,导热性很差,线膨胀系数高,工作中产生很大热应力,导致模具产生龟裂甚至破裂,并且加热时易脱碳,降低模具抗磨损性能,因此属于淘汰钢种。马氏体时效钢适用于耐热裂而对耐磨性和耐蚀性要求不高的模具。钨钼等耐热合金仅限于热裂和腐蚀较严重的小型镶块,虽然这些合金即脆又有缺口敏感性,但其优点是有良好的导热性,对需要冷却而又不能设置水道的厚压铸件压铸模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在合理的热处理与生产管理下,H13仍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
制造压铸模的材料,无论从哪一方面都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压铸模在其正常的使用条件下达到设计使用寿命。因此,在投入生产之前,应对材料进行一系列检查,以防带缺陷材料造成模具早期报废和加工费用的浪费。常用检查手段有宏观腐蚀检查、金相检查、超声波检查。
(1)宏观腐蚀检查。主要检查材料的多孔性、偏柝、龟裂、裂纹、非金属夹杂以及表面的锤裂、接缝。(2)金相检查。主要检查材料晶界上碳化物的偏析、分布状态、晶料度以及晶粒间夹杂等。(3)超声波检查。主要检查材料内部的缺陷和大小。2 压铸模的加工、使用、维修和保养
模具设计手册中已详细介绍了压铸模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但在确定压射速度时,最大速度应不超过100m/S。速度太高,促使模具腐蚀及型腔和型芯上沉积物增多;但过低易使铸件产生缺陷。因此对于镁、铝、锌相应的最低压射速度为27、18、12m/s,铸铝的最大压射速度不应超过53m/s,平均压射速度为43m/s。
在加工过程中,较厚的模板不能用叠加的方法保证其厚度。因为钢板厚1倍,弯曲变形量减少85%,叠层只能起叠加作用。厚度与单板相同的2块板弯曲变形量是单板的4倍。另外在加工冷却水道时,两面加工中应特别注意保证同心度。如果头部拐角,又不相互同心,那么在使用过程中,连接的拐角处就会开裂。冷却系统的表面应当光滑,最好不留机加工痕迹。
电火花加工在模具型腔加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加工后的型腔表面留有淬硬层。这是由于加工中,模具表面自行渗碳淬火造成的。淬硬层厚度由加工时电流强度和频率决定,粗加工时较深,精加工时较浅。无论深浅,模具表面均有极大应力。若不清除淬硬层或消除应力,在使用过程中,模具表面就会产生龟裂、点蚀和开裂。消除淬硬层或去应力可用:①用油石或研磨去除淬硬层;②在不降低硬度的情况下,低于回火温度下去应力,这样可大幅度降低模腔表面应力。
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铸造工艺流程。在工艺许可范围内,尽量降低铝液的浇铸温度,压射速度,提高模具预热温度。铝压铸模的预热温度由100~130℃提高至180~200℃,模具寿命可大幅度提高。
焊接修复是模具修复中一种常用手段。在焊接前,应先掌握所焊模具钢型号,用机械加工或磨削消除表面缺陷,焊接表面必须是干净和经烘干的。所用焊条应同模具钢成分一致,也必须是干净和经烘干的。模具与焊条一起预热(H13为450℃),待表面与心部温度一致后,在保护气下焊接修复。在焊接过程中,当温度低于260℃时,要重新加热。焊接后,当模具冷却至手可触摸,再加热至475℃,按25mm/h保温。最后于静止的空气中完全冷却,再进行型腔的修整和精加工。模具焊后进行加热回火,是焊接修复中重要的一环,即消除焊接应力以及对焊接时被加热淬火的焊层下面的薄层进行回火。
模具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压射速度过高和长时间使用,型腔和型芯上会有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是由脱模剂、冷却液的杂质和少量压铸金属在高温高压下结合而成。这些沉积物相当硬,并与型芯和型腔表面粘附牢固,很难清除。在清除沉积物时,不能用喷灯加热清除,这可能导致模具表面局部热点或脱碳点的产生,从而成为热裂的发源地。应采用研磨或机械去除,但不得伤及其它型面,造成尺寸变化。
经常保养可以使模具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新模具在试模后,无论试模合格与否,均应在模具未冷却至室温的情况下,进行去应力回火。当新模具使用到设计寿命的1/6~1/8时,即铝压铸模10000模次,镁、锌压铸模5000模次,铜压铸模800模次,应对模具型腔及模架进行450—480℃回火,并对型腔抛光和氮化,以消除内应力和型腔表面的轻微裂纹。以后每12000~15000模次进行同样保养。当模具使用50000模次后,可每25000~30000模次进行一次保养。采用上述方法,可明显减缓由于热应力导致龟裂的产生速度和时间。在冲蚀和龟裂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对模具表面进行渗氮处理,以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但渗氮基体的硬度应在35-43HRC,低于35HRC时氮化层不能牢固与基体结合,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大片脱落:高于43HRC,则易引起型腔表面凸起部位的断裂。渗氮时,渗氮层厚度不应超过0.15mm,过厚会于分型面和尖锐边角处发生脱落。3 热处理
热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模具使用寿命。由于热处理过程及工艺规程不正确,引起模具变形、开裂而报废以及热处理的残余应力导致模具在使用中失效的约占模具失效比重的一半左右。
压铸模型腔均由优质合金钢制成,这些材料价格较高,再加上加工费用,成本是较高的。如果由于热处理不当或热处理质量不高,导致报废或寿命达不到设计要求,经济损失世大。因此,在热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锻件在未冷至室温时,进行球化退火。
(2)粗加工后、精加工前,增设调质处理。为防止硬度过高,造成加工困难,硬度限制在25-32HRC,并于精加工前,安排去应力回火。(3)淬火时注意钢的临界点Ac1和AC3及保温时间,防止奥氏体粗化。回火时按20mm/h保温,回火次数一般为3次,在有渗氮时,可省略第3次回火。
(4)热处理时应注意型腔表面的脱碳与增碳。脱碳会记过迅速引起损伤、高密度裂纹;增碳会降低冷热疲劳抗力。(5)氮化时,应注意氮化表面不应有油污。经清洗的表面,不允许用手直接触摸,应戴手套,以防止氮化表面沾有油污导致氮化层不匀。
(6)两道热处理工序之间,当上一道温度降至手可触摸,即进行下道,不可冷至室温。
第四篇:金针菇生产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推荐)
金针菇生产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由于栽培原料丰富,成本低廉,金针菇深受农村种植户的喜爱。但随着生产面积逐渐扩大,问题也逐渐显现。为促使金针菇生产向规模化发展,现将栽培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接种后菌种不萌发或萌发慢,菌丝生长慢。主要原因:菌种退化,菌龄长;接种量过少,菌种分散;接种时菌袋温度过高;培养料配方不合理。预防措施:严把菌种质量关,购种后及时接种;灭菌后菌袋冷却至28℃以下接种;适当加大接种量,以干料重3%~4%为宜,接种时不宜过度分散;合理配制培养料,在用稻草、豆秸秆、木屑等作主要培养料时,要加大麦麸、玉米粉等辅料的用量,装袋前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pH值控制在6.5~7.5。
2.不现蕾。主要原因:菌袋含水量偏小,发菌阶段温度偏低,影响菇蕾形成;催蕾室内通风不足,二氧化碳浓度偏高,延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预防措施:料面干燥时喷18~20℃温水,水量不宜过多,以不见水滴为宜;在保证温度在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的前提下适时通风;增加散射光照,诱导菇蕾形成。
3.菇蕾发生不整齐。主要原因:没有搔菌,老菌种上先形成菇蕾;搔菌后没有及时加湿,料面干燥,影响菌丝恢复生长;袋筒撑开过早,引起料面水分蒸发。预防措施:通过搔菌将老菌种块刮掉,同时轻轻划破料面菌膜;催蕾阶段做好温、湿、气、光四要素的调节;待料面有原基出现后再撑开袋筒。
4.菇蕾变色枯死。主要原因:在诱导出菇阶段分泌的小水珠未及时风干,菇蕾原基被水珠浸没,缺氧窒息。预防措施:菇蕾原基现出时,如料面出现水珠,要适当增加通风。
5.原基密密麻麻,有效菇却稀稀拉拉。主要原因:为抑制开伞,片面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过早将菌袋翻折下的塑料薄膜拉起或套袋,大部分菇蕾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而窒息。预防措施:抑制阶段也要适当通风。
6.产生“水菇”。主要原因:菇房内空气湿度过大。预防措施:调整好进排气量的比例,降低菇房湿度。采收前两天加大空气对流量。
第五篇:钢结构施工工序
流程:大的方向
1、主结构吊装,2、次结构安装,3、屋面板及保温层安装,4、墙面维护安装,5、细部构造。
1、主结构吊装:地面拼接钢梁,竖立钢柱,吊装钢梁,连接次结构,校正主体结构偏差,安装吊车梁(可选),吊装夹层(可选),防火涂料涂装。
主要控制质量:主体结构偏差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高强螺栓初终拧应符合要求。
2、次结构安装:屋面墙面檩条,屋面墙面支撑,翼缘支撑等等。
3、屋面板及保温层安装:先铺保温层,后安装屋面板(也有的项目在保温层下铺设一层钢丝网,防止保温层脱落,这主要看保温层等级了)
主要控制质量:屋面主要是防水问题,所以要看板与板搭接,打钉情况,胶涂的饱满不饱满,打胶处应擦干净,板表面涂镀层不应被破坏防止生锈等等。
4、墙面维护安装:主要就是墙面保温层及墙面板安装。
主要控制质量:墙面主要是一个美观问题,和一个窗口地方防水问题。还有就是安装偏差问题。比如底部要平,整个平面要平,板与板之间平整度偏差要符合要求等等。
5、细部构造:主要就是一些饰边安装,比如屋面与墙之间的包角,墙面拐角处的包角,墙面板与砖墙之间的泛水板,门及窗口饰边等等。
主体分为两大部分
基础→制作安装基础又分为(基础地勘→基础开挖→预埋螺丝→基础浇注→后期的基础灌浆→室外散水→室外排水沟(有的厂房设计室内有排水沟或是电缆沟的建议与安装同步一起完成)→围墙砌筑→贴瓷砖等)
制作安装又分为(加工制作→构件一次刷漆→结构预拼装→钢构件吊装→主体结构调校→檩条安装→门窗柱安装→天沟落水管安装→钢构件二次刷漆(有的是防火、有的是防腐,根据设计要求)→盖屋面板(有的有钢丝网、有的有保温层,同时完成)→墙面板安装→门窗安装→给排水安装→电气设备安装)
这些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好还是根据自己厂房的实际情况调整,同时还要配合验收、报验、材料进场,避开高低空同时作业、用电用水的冲突等等,不知道对你有用不。